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师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教师 专业发展 专业素质 挑战 要素 建议
一、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组成,这三方面素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区别。其中教师道德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教学能力是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核心,教育科研能力是探索体育本质及规律的重要环节。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面临的挑战
1.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过去把学生当作容器,以教师为中心,完全以传授知识为主,或者完全以增强体质为主的观点。都是“我要求你如何”,站在教师角度去安排教学,没有很好解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全面性等问题。
2.教师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完善。选项教学增设很多新的运动项目,部分项目是教师从没接触过的,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提高、完善和内化。
3.教师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一体化教育体制。职前教育是基础,在职教育是提高。改进在职“研修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师研修注重理论知识,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偏差,在职研修要增加教师参与课程实践、课程开发的机会,加强教师课程与教学研修课程。
三、影响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要素
1.内部因素是体育教师自身的因素。(1)体育教师的自我认识,首先没有认清教学行为对社会的意义。其次,学习任务对社会的发展是否有积极意义。(2)体育教师的信念、价值观。教师的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对教学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教师的教学价值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3)体育教师的态度,首先,教师是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师的态度对教师专业有很大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光荣感,树立敬业爱岗的积极态度。其次取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喜爱还是憎恶、讨厌、厌烦和教师是否对学校、家庭、社会负责。身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上课愉快,给学生启发。(4)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师是不是满足现状,不断更新,补充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2.外部因素社会管理层,机制体制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各级教育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对体育教师要求都有点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做法,影响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管理层应结合学校实际对体育教师设定合理的目标。体育教师个体生存环境较为自闭,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强。就教师个体生存方式而言,其从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内心需求和生命体验都被轻易地放逐,整天处在规范而又狭隘、重复的生活中。在这种缺乏活力的生活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难以激发。
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在职教育中总体设计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合理重组,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取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培训学习,通过去专业学校进行进修理论培训,或者结合学校的实际,由相关专家来校进行指导。并且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打破学科定向,提高素质,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
2.促使体育教师队伍向“科研型”转变。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新技能才能适应新课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结合校本教研,促使教师队伍向科研型转变,学校要制定体育教师发展规划,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通过积极参加学校中的各项教科研活动,积极参与校内、校外公开课,说课,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研究等,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逐步向科研型转变。并且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向前发展,构建校本,共同研究体育,把教研组建设为学习型、科研型、互动提高型的教学核心。
3.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疏导。随着课程改革,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工作超负荷,地位得不到重视等因素,导致体育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到体育新课程改革,影响体育课的教学。体育教师的心里疏导主要通过学校领导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条件,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在工作中给予正确的评价。
五、结语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研;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47-03
体育课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目标与内容不同则方法各异。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长期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本文以此抛砖引玉,从教师教研的视角探讨体育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培训途径较多,有自我研修、学历进修、集中培训、骨干培育等,其中教师素养培训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基础。
1.全员培训,提高参训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
体育教师培训任务不轻,教师每学期参加16学时教师素养提升培训活动,每5年参加一次90学时培训。我区的教师素养提升培训采取“专家引领,理论浸润;教学实践,议课研讨;挂职锻炼,自我反思”的形式,将任务落实到各合作小组上。目标明确,任务到人,各团队要完成策划、磨课、组织、宣传和活动日志撰写,在活动中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新教师培训要求站稳讲台,为人师而不误人子弟,为正确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提供保障;中、初级教师培训要求提升课程理念解读的能力,做到即教书又育人,为体育教师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提供帮助;骨干教师培训则为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其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最后使之成“样子”,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提升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技巧与能力。
2.校本研训,促进区域体育教师互动交流
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各校体育教研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主题研训活动。各教研组从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出发,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探索有效的培训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逐步形成校本培训机制。同时在校本研训的基础上着力推行联片教研形式。联片教研就是几个相邻或相关的学校联合组织的教研活动,是校本研训的深化,也是一线教师的教研需求。因此,活动更有主动性,更加突出主题。相关学校开展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等合作方式。活动由一所学校的体育组负责组织和策划,明确活动目标和主题,突出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开展有主题的联片教研活动,培养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互动与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中针对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着重研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改进。让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形成互补性,活动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3.网络研讨,提倡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开展主题网络研讨,有效利用体育教师企业云盘、QQ群、博客、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图1),学习信息,共享教育教学资源。鼓励教师随时随地参与浙江教育资源网及天天公开课进行研讨活动,真正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有效运用现代网络提升研修效果。在网络研讨中实现互动交流并进一步借鉴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二、教学研讨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关键
自新课程以来,体育学科出现很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有趣有效,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游戏竞赛法,能激发学生好胜的心理,以赛促学,提高运动强度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合作练习法,有效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考虑育人的教学效果;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锻炼;三维融合法,即“技术、体能与运用”三维度融合,将学习体育运动技术、锻炼学生体能、运用所学技术进行体育运动三个维度有效地融合,促进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尝试“三字经”教学,有效融入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体育教研工作中,我发现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方式和教学策略单一。基于此,笔者将“师之道,生为本;新时代,体育人;知学情,懂策略;评价好,促发展;教得好,为不教”五个方面编成“三字经”供老师参考学习(表1)。
2.开展学科团队赛课,合力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比都是以教学设计评比为先,筛选部分优秀的教学设计者参加说课,再进入最后一轮上课比赛。参加比赛的老师往往都是单打独斗,整个比赛下来既很辛苦,收获也不大。自2012年开始,我区体育学科开展团队赛课的新尝试,逐步形成研、训、赛一体化的比赛模式。
团队赛课是一种创新的课堂教学评比模式(图2),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比赛,各项比赛都凝聚集体的智慧,比赛结果既体现个人魅力也体现集体的荣誉。
F队赛课比赛体现了校本研训的一个完整过程,各团队将赛前的研训、研讨、研磨过程再次呈现给大家,有助于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其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贯穿于团队赛课的整个过程中。团队赛课改变以往个人参赛单打独斗的局面,鼓励人人参与、团结协作,在合作交流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促进校本研训的开展和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3.开展“议课”研讨活动,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在各种体育教研活动中,最常见的是简单易行的听评课,但其活动方法单一、形式传统。其程序是先由授课老师作课后说课,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课;或事先指定几位老师进行评课;或现场点名进行评课。这种模式常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有的教师应付了事――“这节课很成功,好的地方盖过不足之处”;有的老师“卖弄才华”――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建议;还有的老师闭口不言、心不在焉,等等。总之,常规评课的效果不太好,评课的气氛总是很沉闷。
为了提高教研活动效果,改变教研活动模式,我们进行了“以议代评”的新尝试,即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老师都成为学习者,首先,议课老师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我觉得……”变为“我发现……”“我觉得”是议课者的主观判断,而“我发现”则是课堂的事实存在;其次,议课的对象从原来的人到课堂中发生的事,是对课堂中所呈现的事件的审视与追问,议课高度聚焦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上;第三,议课时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是一种平等、互动、面向实践的对话,有助于从大家的议论中改变教学设计,积极锤炼教学方法。
三、教学反思是促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发展的核心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他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公式:成功=经验+反思。基于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有深度的反思过程,还能帮助教师进行“二次备课”。“二次备课”基于首次备课的不足进行反思与改进,运用更有效的方法让教师专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立足教学方法,养成撰写课后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为了让教师养成课后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区教师发展中心规定在教案中必须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其实就是研究自己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从教学反思中总结自身的动作技术讲解能力、动作示范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队伍调动能力、组织游戏与竞赛能力等,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反思的内容力求精准,以便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先“三个教”即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达成”三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从“四个W”思考教学过程:What这节课教什么,反思教材内容的选择问题;How怎么教,反思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性;Where教得怎么样?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Why“为什么这样教?除了这样教以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如果下次再教同踊蛲类的内容,将会作如何的调整?”多一些问号,多一些思考,就会有更多进步。
2.开展挂职锻炼,导师跟班提升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发展
挂职锻炼是我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自2012年以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在90学时培训中安排一周时间的“赴杭挂职锻炼”任务。期间聘请了杭州市江干区优秀教师进行结对跟班指导,每4~6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派到一个学校,并由正副两位导师进行指导。
自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来,挂职锻炼过程中导师指导体育教师需要着手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备课要体现“技术、体能与运用”的教学理念;其次,学员上课,导师和其他学员议课,帮助授课老师进行磨课,磨课中要突出“教材三个一”和“复习成环形”的设计要求;第三,授课教师在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反思,根据导师和同伴的议课情况反思教学得失,总结各种体育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与策略。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研实践探索,我区在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能力的模式。其核心在于每次培训活动中落实以体育教学方法研讨为重点的培训内容;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突出体育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自我反思中追问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在沙龙式、论坛式、主题式的团队活动中发现体育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中的问题;利用集体的智慧合作解决教学方法运用问题,掌握其技巧与策略,共同进步,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一、培训学员对培训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培训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还是非常高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有99%的学员对培训的项目满足学习需求的程度、研修(培训)资源、研修(培训)方式方法选择、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用餐和服务质量评价内容表示满意(见表1),表明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培训教师能力、组织形式、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安排合理。
二、培训学员访谈总结本次培训的主要成果
在培训中和培训结束后分别组织召开了两次培训学员座谈会,针对培训中和整个培训的各项内容进行座谈和讨论,通过两次座谈会总结了本次培训的主要成果。
(1)10天60课时的培训,按照预定的培训计划,顺利实施了培训,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所有学员都圆满完成培训任务,全员结业。调查问卷的反馈意见显示全体学员对培训整体效果表示非常满意。
(2)在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培训视频资源,将逐步形成培训资源库,为学员的后续发展提供长远支持。
(3)收集并整理了所有培训学员的作业,内部整理了学员教案集、说课集和问题集。
(4)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教师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以后开展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学员在培训中记录下自己的培训感悟,与培训单位建立了深厚友谊。
(6)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学员自编的一套100人的小型团体操、30余个自编小学游戏,可以为今后的培训提供丰富的素材。
(7)学员通过两位日本学校体育学专家的授课,对日本小学学校体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开阔了眼界,获得了巨大的收获。
(8)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主讲教师队伍与培训管理队伍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对于优秀培训团队的建设和培训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学员对本次培训提出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培训后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和总结本次培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以后的培训提供经验和总结。
1.学员认为项目的优点或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红歌教师”年丰老师最受爱戴。
(2)国培课程中的实践课教学比例比较多,能够达到培训总课程的50%,是和以往的培训大不相同的地方,是我们学员最喜欢的课程。
(3) 培训中邀请到国外专家授课,也是在其它培训中没有经历过的。
(4)课程设置针对性强,班主任团队工作细致、周到。
(5)接待工作、服务工作使学员感动。
(6)重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运动技能的培训,学到真正的本领。
(7)管理团队认真、负责的态度。
(8)教学与服务团队。
(9)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
(10)服务团队周到细致,课程安排针对性强,切中要点。
(11)生活和服务、课程设置。
(12)培训教师队伍阵容强大,每一位教师上课都那么认真、投入、有激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体育教师的品格。
(13)教育科研。
(14)课程设置,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团队管理。
(15)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讲座专家的安排。
(16)班主任刘俊一老师及志愿者们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17)印象最深刻的是年丰老师,他的激情、精神、教法、口令、3-3-5式的掌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18)培训目标的设置,培训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高,班主任及助教的敬业精神,培训课程和活动内容丰富。
(19)能够根据学员需求及时调整培训活动。
2.学员对改进该项目的建议与意见是:
(1)希望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教学。
(2)理论课内容需要进一步贴近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
(3)希望培训资源完全共享。
(4)培训时间太短,有点蜻蜓点水。
(5)日程安排不要太紧,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
(6)适当增加学员的研讨活动。
(7)希望有更多的交流与研讨的时间。
(8)“破冰行动”放在培训之前可能效果显著。
29日,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培训团队又迎来了全国46名教研员以及104名初中体育骨干教师。10月21日,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和紧缺薄弱学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开班仪式在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园召开,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等出席了开班仪式。仪式由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潘建芬主持。
开班仪式上,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致欢迎词,祝学员们培训期间学有所成,学有所获,且能学以致用。他指出,小学科要做大文章,并对体育艺术学院一直以来承担的各种培训任务给予了充分肯定。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陈雁飞作了“培训方案的构建与解读”,帮助学员们指明了培训框架,理清了学习思路。
150名来自全国的体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课程涉及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拓展训练、体育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以及“无主题研讨”,主办方还为培训学员提供了观摩教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确保学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到北京50中学分校进行初中武术教学研究课的听评课、北京石油附中观摩多种类型的初中体育常态课现场教学,在北京育英学校让培训学员异地做课、参与北京市东城区的“关注课堂教学有效性,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新职教师展示”研讨活动等,让学员亲临教学、教研现场,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员在参与观摩教学、听评课及研讨活动的过程中,与当地教研员、教师相互探讨,共同交流,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本项目以“体育与健康学科培训创新实施能力”为研修主题,聚焦体育学科培训创新核心要素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专题研修;培养一批能带动体育教研、师资培训的管理者和执行者,能正确引领、准确把握体育新课标实施、学生体质增强的开拓者和培训者。
培训采用三维一体学教研训、任务驱动专题研修、聚焦问题实践运用、注重质量学练的培训形式进行,将专家核心讲授与学员实际参与,针对性的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真正从思想上感受培训理念、提升学员职业能力。
(本刊记者李海燕/报道)
“国培计划2012”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特色——“职前职后教育”互动现场交流会
2012年10月25日下午,“国培计划2012”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职前职后现场交流会在金华市第二中学报告厅举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何通海校长;浙江师范大学成人与继续教学学院吕关心副院长;首都体育学院教授、《体育教学》杂志社主任王子朴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敦务处科长刘燕飞等领导出席了交流会开幕式,浙江师范大学高中体育“国培计划2012”首席专家邵伟德教授主持了本次现场交流会。参加本次现场交流会的人员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体育骨干教师、浙师大在校本科生、浙师大研究生等120余人。
首先,吕关心副院长对举办本次交流会给予充分肯定。吕副院长说,职前职后教育互动交流是浙师大国培计划“角色互换”模式的延伸与发展,是一种符合体育学科特色的创新模式。他指出,各位国培学员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的优秀骨干教师,是从教学一线走出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让国培学员对本科实习生展示的公开课进行现场评课与交流,不仅能使职前教师发现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他们指明今后前进的方向与目标;同时职前教师的公开课也为国培学员提供了一个诊断、交流、评价的机会,这个机会将有助于他们今后在年轻教师、新人职教师的“传、帮、带”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接着,王子朴教授对职前职后交流会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认为,这次国培学员层次高、素质高、学习积极性高,而上公开课的职前教师胆识高,能面对120余人的场面较为顺利地展示了自己的水平。对于本次互动交流会,王教授认为对于职前职后教师都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之后,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培学员对本科实习生的公开课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并对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多媒体设备运用以及课堂气氛调动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
最后,浙师大高中体育“国培计划”首席专家邵伟德教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小结。他说,本次展示的职前教师公开课是大学职前教育的一个缩影,同时,这个交流会对于我们反思高校职前教育的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给高校职前教育提供了大量来自各省市教学一线的线索,而且也为高校职前教育水平做出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反思高校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术科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邵教授还指出,这次交流活动对于职后教师的评课能力也是一个提升,他要求各位国培学员认真总结本次评课的经验,在仔细观察与记录年轻教师上课的基础上,善于提炼与汇总,从宏观、整体上把握评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对年轻教师的上课水平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也能对年轻教师有一个实质性的指导。
职前职后互动交流会采用的模式是:职前教师(本科实习生)公开课展示——职后教师(国培计划高中体育骨干教师)课后评课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能力
0.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培养模式及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并且逐渐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发现。为实现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全面提高中学体育教育质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
本研究在通过走访的石家庄市区11所中学和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结合《学校体育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确定了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根据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分析出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并且通过对照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对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发现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建议,旨在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也为高校培养师资力量和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石家庄市区部分中学为研究对象,例如石家庄二十七中、石家庄四十二中、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石家庄精英中学、石家庄十七中等学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人已查阅了大量关于国家教育政策相关指导性文件、有关教师职责、教师专业能力和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等文献资料50多篇;认真研读了《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教师能力概论》、《现代教育理论选讲》、《体育教学论》、《21世纪体育教师》等相关书籍。
1.2.2实地考察法
2013年9月到2014年1月先后到石家庄二十七中、石家庄四十二中、石家庄一中、石家庄二中、石家庄精英中学、石家庄十七中等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2.结果与分析
2.1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分析
根据《学校体育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及结合走访的石家庄市区11所中学和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所得到的信息,总结出中学体育的工作职责。具体如下:(一)努力提高政治业务水平;(二)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三)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四)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加强课余体育训练;(五)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六)协助学校和教研组做好各项工作。
2.2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构成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六条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与相关权威专家交流,最终确定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余体育训练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
2.2.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贯穿整个课堂。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在上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案的撰写,并且在撰写教案的时候要体现学生是“动”的,还要准备好场地和器材。(二)在课中,也就是教学设计实施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课堂状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要掌握好课堂,控制好自身和学生情绪,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要在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三)课后要进行教学评价即对自身、对学生、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
2.2.2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所谓教育能力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是教师通过言谈举止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改变的能力。体育教师不仅面向教学工作还要面向社会,指导社会体育运动及健身运动,有很强的社会性,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要对学生的身体、社会适应等进行教育,这是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的。
2.2.3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师所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一般来说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由于体育课不在教室,而是在操场上,同时体育教师还肩负着课间操及各种体育比赛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外组织管理能力。因此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对课堂的管理能力和对活动的组织的能力。
2.2.4课余体育训练能力
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指在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有一定体育特长或爱好的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提高竞技能力,逐步使他们的运动才能定向地发展和提高。课余体育训练能力主要体现在了体育教师的执教、制订训练计划、运动员选材、裁判工作等几个方面。
2.2.5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从事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各种课题的实验、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教师自身创造出的课堂模式、训练方法等,另一类是在教学或训练过程中引用或吸收他人理论成果,贯穿于体育活动过程中,提高体育活动质量。
2.3提高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2.3.1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职责下能力现状
通过走访30多个学校,与40多名教师交流发现,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总体水平较强,但还有不足之处。在教学能力方面,语言感染力不强,不够幽默、示范方式单一、不讲究美感、教学反思意识不强等;在教育能力方面,社会适应教育能力还需要提高;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在课余体育训练能力方面,制定训练计划还不够科学;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普遍偏差。由此可以看出,石家庄市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能力还需要不断的提高。
2.3.2策略与途径
(1)学校要重视体育课,多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专家讲座、教师培训等,并且还要鼓励教师在职研修,增强体育教师自身的素养。
(2)完善评价制度。体育教师的职称普遍偏低,这不是说明体育教师能力差,主要还是因为体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目前的评价制度相对较笼统,为此建议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具体到每个学科。
(3)体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配置应该增开科研创新课程,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缪宁陵.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200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进入课改实验,七年来我们一方面通过培训、研讨、对话等教研活动,在全省创设一种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参与高中课改,倡导因校制宜、百花齐放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观摩、交流、评优等活动,用典型带路的方法推进课改实验,闯出了一条模块教学的路子。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有如下特点。
一是体育师资配备从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看,已基本能适应高中课改要求。二是体育教师对学科价值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比较到位。三是体育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认识比课改前有较大提高。四是大多数学校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的意识有所加强,模块教学的实施操作基本规范。五是由于调查问卷主要是针对高中文化科教师,缺少针对技艺类学科(体育与艺术教育)的条目,例如有关于图书、实验仪器、网络教学的条目,却没有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大课间活动、运动队训练的内容,所以对结果分析有很大影响。六是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是侧重于讲授、提问、追问、谈话、实验演示等,而是动作示范、运动负荷、师生互动、运动安全等。因此,这次调查中的许多条目缺少学科针对性。体育教师填写时只是根据只占1/11的室内理论课的情况来回答,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一、基本情况
1.省教研室在省级课程管理中发挥了研究、指导和管理的作用。
(1)调研交流。
我们坚持每年至少一次的调研活动,并逐步做到每次调研有一个专题,每次调研有一个提纲和一份问卷。例如新课程实验工作一年后我们在全省进行了抽样调研,并据此写成《对江苏省体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一文在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作大会发言,反响热烈。此后我们又通过调研写成《苏北三县一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报告》等多篇论文,多次在中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
(2)培训、研修。
我们积极组织培训和研修,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并通过调研、交流、对话等形式,着重在由理念层面向操作层面的转化上下功夫。例如参加华师大主办的国家级培训时我省精心挑选的38名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十天的培训中,勇于思考和探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乐于互帮互学,受到一致好评。回来后参与开展的省、市级培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出台文件。
总结基层学校模块教学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针对面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我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文件,对全面指导高中课改实验起到了很大作用。
(4)课题引路。
多年来我们坚持课题引路,坚持每年一次的论文评选活动,并坚持论文报告和答辩的做法,对培养体育科研队伍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已连续四届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获奖,取得了三个全国第一、一个全国第二的好成绩。
(5)能手比赛。
从2002年第二届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开始,我们不断修订比赛规程,使之逐步趋于规范和完善,成为基层体育教师争相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平台,也成为培养体育骨干教师的抓手。
至今我们已举办了中学体育教学能手比赛共五届,由于我们突出一个“能”字,要求参赛教师能设计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能说课、能上课、能评课,同时有展示自己演讲和才艺表演的能力。充分发挥了“以赛导教、以赛促研”的作用。
我们还重视把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从而使体育教师教学能手比赛变成一次具体而又生动的实践培训。
2.大多数学校为模块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为了共同研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在实验之初,从学校层面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要促进各市普通高中之间的经验交流。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学校实施方案》)征集、评选和研讨活动。从124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和其他7所高中所提交的131个《学校实施方案》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从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局面,形成了模块教学的五种模式。
(1)标准模块组合的模式。即《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田径类和健康教育专题类二个必修系列,和其他六个运动系列中适合本校学生需求和爱好的、同时学校条件许可的某些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设置。
(2)重视基础要求的模式。将田径类项目和体操类项目合并为“基础运动类”项目,作为必修系列,并由此构建两个基础运动类必修必学模块,为2个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强化学生基本体能的发展,因为田径类项目只包含了走、跑、跳跃、投掷,而体操类项目还包含了悬垂、支撑、攀登、爬越。
(3)重视学校特色的模式。将有深厚群众基础并已形成传统的学校特色项目引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我们将这些项目称为校定必修项目,通常为1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校传统项目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一批进入学校传统项目运动队的后备体育骨干,同时巩固和发扬学校传统特色,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4)多元结构的模式。针对来自不同初中的高一新生,他们在体育运动能力、锻炼习惯和学习基础上存在差异,高一年级时,不打破行政班界限进行选项教学,而是着重打好基础,进行多元目标指向性学习,初步了解学校选项教学的内容、方式、特色和教师特长。高二年级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选项,逐步培养兴趣和能力。高三年级完全自主地选择1-2个项目学习,着力培养体育特长。这样,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完成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各个维度的目标,从量变到质变地具备了一定的运动技能,为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打好基础。
(5)复式教学的结构模式。有的学校因设施等条件的不足和师生人数较少等因素的限制,尚不能采用教学班合并重新组合成选项教学班的形式,为解决这一困难,采用对行政班多数学生所选的两个项目的必修选学模块进行复式教学。
3.模块教学的责任落实到体育教研组。
体育教研组的凝聚力、责任心和课程实施能力是模块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我省大多数四星级高中的体育教研组均能积极投入到高中课改中,在模块教学的实践中,展现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活力,并在模块教学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块教学方案》设计程序和方法。
4.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将模块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课堂。
全省各高中体育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在“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计划和学时计划”的评选、研讨和高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展示、培训活动中,展示了他们才智和活力。
从2009年全省高中优秀体育课评选、2011年全省高中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2012年全省高中体育教学能手比赛和全国优秀课展示活动来看,我省高中体育教师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强,得到全国和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这反映出江苏高中体育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高中模块教学给广大高中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提升专业水平和展示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空间。
二、取得的成绩
1.从“选项教学”到“模块教学”观念的提升。
“选项教学”反映了高中课程改革“内容的可选择性”,但高中课程改革的内涵远远不只是“内容的可选择性”,还有教学目标的整合、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评价的改善等等。通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江苏广大高中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增强,实现了由“选项教学”到“模块教学”的观念和行为的提升。
2.学校领导为模块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高中是基础教育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面临决定人生的高考,学校和师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学校领导层如何为学校体育定位,如何为推进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这将决定体育模块教学的成败。
江苏省许多优秀的高中的领导认识到,体育作为高中课程的一个学科必须纳入高中课程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统一管理之中,才能有效地达成其水平目标;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必须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作为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一个窗口,更应成为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最具生命活力和教育特色的要素。例如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高中等学校,直到高考前一刻仍坚持上好体育课。
3.模块教学对教师指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模块教学对学校体育教研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同时也给予了各学校体育教研组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把模块教学的责任落实在体育教研组是我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教研组一方面要协助学校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教学学校实施方案,另一方面要组织专项备课组制定相关模块的教学计划,细化到单元,并指导教师制定基于模块的单元教学计划,细化到学时。
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省淮阴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铜山中学等学校的经验介绍表明,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育教研组应承担起如下重任才能确保模块教学的责任得到真正落实。
(1)组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安排相关的培训和教研活动。
(2)积极争取学校以及相关处室的关心和支持,主动承担或协助《学校实施方案》的制定。
(3)做好教师模块教学分工和学生选项指导工作。
(4)建立专项备课小组,制定《模块教学方案》。
(5)利用、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模块教学。
(6)优化学习评价,进行学分认定和管理。
(7)在模块教学中,传承和发扬学校特色,并向课外延伸,搞好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
4.在模块教学中进行基于模块的单元构建。
关键词:资源 学校体育 课程内容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104-03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体育资源被看作是一种固定的、国家所有的、不需要个人问津的领地。而搞活开放后,学校体育资源的“沉睡”局面被激活,国家教育部倡导一切合理开发体育资源的方法和手段,并对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学校体育资源是超越自然资源范畴的新提法。资源,本意是指自然的材源。嫁接到学校体育方面便可以这样理解:体育资源是指支持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解决体育问题所必须的主客观条件的综合。支持学校体育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很多,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既有目前的,又有未来的。只要这些条件能在学校体育中达到应用,都可以称之为学校体育资源。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作探讨。
1 人力资源的开发
从学校体育角度讲,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校医、社会体育指导员、家长等。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只重视对体育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研究,而忽视对其他方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益。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就应努力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这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达成学校目标。
尽管人力资源包括的内容较多,但是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变的。由于受中央集权课程体制的影响,体育教师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体育技术的传授者,课程改革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在“转制”过程中,体育教师显得有些难以适应。要捍卫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就要重视自身的职业培训。培训是针对在职体育教师开展的继续教育,诸如体育院校的成人教育、教育学院的函授班、讲习班、短训班研修班等等。其鲜明特点是在职的业务提高,以及所处学校与自己学历不相符的再教育,通常也称为职后教育,这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印年代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郎提出有关“终身教育”的提案以来,教育的民主化、系统化、完整性、连续性等得到众多国家的认同,并提出了“从0岁到100岁为止的教育”观点,强调教育是无止境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所有学科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另外,根据俄罗斯学者估计,全世界每年将出现新的“知识流”约为70-80亿。新知识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教育内容精炼与更新,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培养现代人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以便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2 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由于各地、各校的经济状况和办学条件差异较大,现有体育设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体育设施要远远好于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然而即使是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学校,也不可能都配备所有的体育器材和设备。因此,一方面,各校应根据国家制订的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尽快配齐所规定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另一方面,各校要努力利用和开发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
在这方面可以做四项工作:(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如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新功能。(2)自制简易器材。如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砖头、水泥砌成乒乓球台;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等。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自制的器材应尽可能规范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成人化倾向。(3)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场地器材布局,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活动和比赛的需要;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现在,有的体育器材公司已承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整体设计和安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用。(4)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并注意保养工作。
3 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课程内容是我们最需要开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处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局面,必须加以开发。开发课程内容资源有助于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助于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形成学校的体育特色。
在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上,可从3个方面入手:(1)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需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包括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如修改内容这项,可以去掉不利于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无兴趣的、陈旧的内容,减少竞技运动的成分,淡化“达标”式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郊游、远足、野营等野外活动;旅游、登山、攀岩活动;健美、现代舞等。(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
4 课外和校外资源的开发
以往,我们只重视课内和校内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课外和校外的相关资源。课外体育资源主要包括早晨上课前的体育活动、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校外体育资源主要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青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这部分的空间非常大,急需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周只有两节体育课,每节体育课也只有45分钟,是不足以使学生达成体育课程目标的。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和校外的各种体育活动。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政府明确提出:在开发建设居民住房的同时,要留有一定广场修建文化活动场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要求。自1995年以来,政府就有计划的向社会、小区、社区、广场空隙设置了多项健身器材,方便了人们的体育健身。这些器材也是学生课外、校外强身健体的必要补充。作为学校、或社区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社会、小区、社区、广场上设置的健身器材。同时提示:注意安全、爱护用品。
5 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自然地理资源主要包括利用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地理条件进行的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不仅对发达地区的学校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更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和意义。记得有位农村体育教师在日记中写道:刚刚毕业时,被分配到辽西的一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背靠无名山,面对凌河水,周围还有茂密的穿天杨,构成了天然的活动场所。许多体育课、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都在这里进行,应该说给我们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但是,在当时对自然地理资源思考得却很少,从今天看来,自然地理资源是我们最经济、最简单的体育课程绿色资源。如雪上活动与气候、自然、地理环境有关的体育内容,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适应当地气候、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在组织好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体育活动。
根据自然地形开展体育活动,农村大有可为,如利用山坡可以爬山,登高望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利用树林可以捉迷藏,斗智斗勇,培养学生的果敢性格;利用小河可以涉水,泼水游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南方利用多雨多水的自然条件,开展游泳活动;北方利用多雪多冰的气候,开展滑冰滑雪活动。这样既节省经费,又可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6 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体育信息资源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获得新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方法,观赏体育比赛等,以便不断充实课程内容。如体育远程教育资源就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中国武术走向世界与远程教育有一定关系。它有助于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陇南市中小学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讲,“什么样的内容是最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培训课程设计应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是落实好培训工程的关键。因为,“培训课程”一头紧系着“培训工程”的美好愿景,一头关乎着广大教师的业务提升、专业成长和推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因此,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做好培训课程的价值定位和设计工作。这就要求课程设计从价值定位到目标构建再到内容选择等,一方面要紧扣参训教师的工作实际和个人实际———这是“立地”,另一方面要体现积极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态度、理念、模式、方法等内容一一这是“顶天”,即应紧密结合“培训工程”的宗旨并结合参训教师的实际,是实施好“培训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和推动教师向更高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作用的体现。纵观陇南市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他们的成长途径主要有二:一是由班主任、部分体育爱好者或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师,通过长期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提高的循环发展,目前,占体育教师比重较大;二是少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或当地体校毕业生组成的师资队伍;三是部分学校或领导有目的的培养,通过优秀教师的传帮带、外出参加培训、研修再加上自主学习、反复锤炼而成长为体育教师。三者看似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点,即反映了陇南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热爱教育事业;长期实践,反复锤炼;优化人才资源,传、帮、带;层次不同,逐级提高;进修培训,加速发展;优胜劣汰,时时更新。具体结构可通过表1(参训学员结构一览表)进一步了解。通过表1中参训学员信息,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女比例不平衡,以男教师为主;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中专生仍占一定的比例;职称以中级为主,高级较少,几乎没有;年龄结构合理,但遗憾的是每期的50岁以上者,基本是以完成培训任务为主;体育师资以语文、数学、英语等非专业学科教师为主体,并且近三分之一参训教师没有承担体育教学工作,申请参加体育课程培训,一方面认为比较轻松好过关,另一方面觉得可以锻炼身体等。整体上看专业师资队伍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素质急待提高。长期以来,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提升缓慢,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结构不均衡,整体存在专业发展学习动力不足和研讨氛围不浓,教师主要职业活动受限于学校的狭小天地,加之领导重视不够和继续教育投入少及缺少制度保障等原因,使得体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较少甚至缺失。因此,培训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应充分考虑参训教师的特点与需求及课程特性,既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又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连续性和可发展性。
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和内容
课程目标和内容不仅指参训教师缺失的教育教学、学科教学和教研知识、方法、技能及能力的建构和提高,更要关注和发掘蕴藏在农村骨干教师身上的“闪光点”、优势和潜能。不同的课程定位产生不同的课程目标体系,进而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不同。综合相关研究表明,英法德美日各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定位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了取得资格或学位,二是旨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课程内容上前者偏重于理论性,而后者立足于实用性③。从陇南市“培训工程”的宗旨来看,应属于后者,那么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就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的,通过开展培训通开课程和专业课程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国家关于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了解体育课程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趋向,为丰富和开辟校本课程拓宽思路,积极开发学校所在区域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设学校特色体育课。2.养成实施新课程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胜任力;3.掌握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研读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探讨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科教研能力;4.强化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课程内容通过分析上表可以看出: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主要以“实践取向”为主体,进行了系统、灵活、前沿、分层分类等特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首先,在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比重的选择上以实践为主体,这是与参训学员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相一致的,是对体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补偿培训;其次,培训课程内容共分三大模块,涵盖了近现代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与变迁、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形势、201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调研结果、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的发展与变迁等5个专题讲座,另外还包括2大模块共8个课题的体育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观摩与评价,每个专题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围绕体育教学对教师进行学科知识培训和学科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新趋向的引领;第三,专业课与学校综合培训课程方案紧密结合,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形成了分层、分类设计,既反映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又重视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品格等内容,并在内容组织实施上体现实践的特点。同时,又紧密结合“培训工程”总课程方案内容,如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理念及实践、学科教学理论实践与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教学简笔画、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文化素质提升、专家引领等课程,以促进教师对课程作用的价值判断能力、将资源转换成课程的能力、系统化构建课程内容的能力、有效组织与有效实施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自觉调适的能力。
三、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是培训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训目标达成与否和内容习得的活动方式,它对培训效果和质量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对老师们进行培训时,既要关注他们是成人的学习特点,更要注重通过培训课程学习让他们体会到被关怀、被接纳、成就感、存在感、胜任感及自信心的提高等心理因素,从而激发和维持后续专业发展行为。通过交流和访谈得出:他们最喜欢体育课程培训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最害怕纯理论的“一言堂”和培训者的强势灌输,他们认为在富有平等和谐交流的活动中,更能发挥激励、支持和释放个人优势、拓展和维持个人良好人际关系及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因此,统筹每位教师个人优势、所在学校及社区优势和培训单位自身及环境优势,进行有效培训活动方式的选择和组织,为教师培训提供较为理想的活动方式,值得培训者潜心探究④。通过几年承担培训课程实践,结合“国培计划”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认为培训的有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座+案例+研讨”式。该模式适合于通识理念或专业课程研讨类的专题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教师讲解导入呈现案例培训者和受培训者之间或受培训者相互之间运用新理念对案例进行研讨教师归纳总结。以上为一个循环,可以视其内容和研讨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循环。
(二)观摩+模仿+点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各种体育教学技能内容的培训。具体实施办法为,参训教师直接参与模仿练习体育教学技术,或教师观摩示范课(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实践类示范课)培训者和受培训者共同点评示范课内容,学习示范课中的教学理念和技术受培训者运用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做示范课,其他受训者和培训者共同点评,重新设计和完善、组织实施教学。
(三)“展示+自评+他评”模式。在培训后期,每个受训者必须进行一轮说课训练,或者提供一节自认为满意的“优质课”,向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展示,并在自评基础上接受培训者和其他受训者的点评,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好的建议进行改进和完善,再次展示,循环实施⑤。
(四)培训评价方式培训评价是一定时期培训任务完成与否的衡量标准。对以陇南为主体的体育教师来讲,培训评价也应分层、分类予以实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考核评价模块一:重视其体育教学基本动作技术的规范性,如体操教学中全国第三套广播体操、武术基本动作、正确的田径运动技术及不同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等。针对参训学员的特点,在培训技术与技能考核与评价层面,我们要求承担体育教学任务的参训教师必须“学会一操,练会一拳,熟练一项”,即至少学会一套最新的广播体操,学习掌握或规范一套武术小套路,如五步拳、少年拳等,熟练掌握某项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与技能,包括场地规格、画法及规则要求等,因为大部分参训学员不是体育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技术动作均需进一步提高;没有承担具体体育教学工作的参训老师可以了解、欣赏和评价相关运动知识或教学比赛。考核评价模块二:应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对理论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撰写体育论文,单元或某一运动技术教法创新,具有特色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展示,培训心得体会,体育器材制作方法与经验交流等方式灵活进行,将学、练、评、反思融为一体,讲求应用性,重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针对部分非专业参训学员,可以就自己所代课程或熟练专业[注释]按要求完成相关培训考核与评价等。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教学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01-01
新疆于2011年开始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其中选项教学是广大教师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说它是亮点,是因为选项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是按行政班开展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不管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都要学。而实施选项教学,操作起来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但把兴趣相同的同学聚在一起上课,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达成。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收获,现将打破年级界限进行篮球选项教学时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在这与大家分享。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根据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师资、场地和器材等)和调查学生的兴趣项目的结果,确定在篮球选项教学实施打破年级界限,不同年级进行选项教学的尝试。模块教学班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年级班级,容易造成考勤环节出漏洞,出现个别学生可能每一节课都上不同项目的现象,产生消极影响。制作出各模块教学班学生点名表并认真考勤。在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的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理论传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就一节课,讲不透讲不全。一本书一节课不可能讲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新课改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不是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我个人认为理论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为什么从事篮球运动?(2)学习内容是什么?(3)如何获得相关的你想要的篮球知识?也就是解决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途径问题。我尝试采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演示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分为身体素质练习、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基本战术。身体素质练习要解决跑得快、跳得高、投得准、有对抗、能持久的问题,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竞争性的明显特征。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最能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一个竞争对手,看得见的对手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引导学生良性竞争,没有摩擦制造摩擦,让身高相同、速度相近、甚至身体素质相差很远的两人成为对手。这时不管是做折返跑、摸高练习、俯卧撑、负重跑效果都很好。但也有失控出现打架吵架的时候,这也是引导学生良性竞争,遵守篮球规则,控制情绪建立友谊的大好时机。这一阶段较好的组织形式有个人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男女混合对抗赛,但一定要有观众,轮流对抗都可以。根据课的内容灵活选用,不可一种方法用老了。篮球基本技术看起来内容多,概括起来就是运球、传球、投球、突破、抢篮板球,里面夹杂一些身体对抗。这些全是个人能力,做得好,可以赢得比赛的胜利和队友的信任,做得不好,一定是自己还不够努力。进入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是对比,提醒学生今天有什么进步,也就是同学们的俗话今天又学了一招什么?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强了吗?什么课堂组织形式可以达到好的效果?能展现学生进步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最好的课堂组织形式。我采用四种阶段展现:(1)实验新学的或自创动作或组合;(2)实践新学的或自创的动作或组合;(3)实战中运用;(4)调整后的再展示。课堂组织形式有: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展示分为小组内展示(单挑)、班级内展示(教学比赛)、校内展示(校篮球赛)。小组内的评价班级内的评价也要同时跟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同学。其实大家都挺在乎自己学到什么的同时得到同伴的肯定。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只要有一个同学会其他同学很快就都会这个技术了,而且速度很快。篮球基本战术包括:长传快攻战术,区域联防战术,全场紧逼战术以及一些局部的掩护挡拆策应配合等。战术的实施离不开队员的默契配合,离不开队员间的团结合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默契,默契不会自己就跑出来,需要反复练习磨合。讲究团队合作与竞争,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小组间的教学比赛。在学练技术、战术的过程中,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打破年级教学除了点名之外,就不要强化以前的行政班概念,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批评学生,高年级不如低年级同学的水平,评价要围绕教学内容走,达到什么水平给什么评价,身体素质要和同质或相近的比,技战术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让学生每上一个台阶都有收获,并且自愿不停地上台阶。学生可以在不同系列中选修不同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修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还可以选修某个系列的某个模块获得多个学分。最后建立以高年级有志于体育运动及相关专业发展的学生为骨干,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打破年级的选修模式,如此循环下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3]陈春.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学生报名程序与调控[J].体育教学,20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