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旅游市场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市场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市场调研报告

第1篇:旅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该项调查于2007年2月底在---(地点)实施,调查采用电话访问的方法,共完成有效问卷20份,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8-60岁之间,家中有电话的居民。调查结果可以推论随团旅游:不满意

旅游服务一直以纷争不断而出名,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人们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在有随团旅游经验的受访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对其最近一次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只有三分之一,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一般。

导致受访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达到30.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占23.1%,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占15.4%。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还有费用和信誉:参团出游的主要障碍

也有很多人没有随团出游过。其中,有些人是由于没有时间,而有些人是因为费用较高。还有一小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不随团旅游是因为对旅行社不信任。从这一结果看,费用和旅行社的信誉问题是阻碍人们参团旅游的重要因素。

第2篇:旅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旅游管理专业 考试 创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2010年度教研项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201018)的成果。

【作者简介】 龙雨萍,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院校而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是最为重要的素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载体,而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所以,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课程考试改革具有时代意义。

一、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学作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其产生只有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高校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为地方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上述培养目标,需制定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方案。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构成环节,考试成绩可以突出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但一直以来,“考核方法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僵化考试模式却严重阻碍了考试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 考试方式陈旧。在考试方式上,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多数课程一般是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的课堂出勤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实考试目的应该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考试结果作为学习效果反馈,应该能够准确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为教学提供重要参照,以便查漏补缺。而这一目标很难通过上述考试方式实现。课程考试设计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多方位的。如《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旅游市场营销案例,将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与旅游市场营销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掌握旅游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操作程序,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考试内容单调。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考试在内容上普遍重理论知识测试,轻实际操作能力考核;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轻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一般不会偏离课本和教师的教案,学校常要求教师在提交试卷时附上试卷命题审核表,标明教材每章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显然,这种考试考核的是对知识的记忆,使不少学生陷入考前突击背诵,考后马上遗忘或者考试时铤而走险作弊得高分的怪圈。考试丧失了意义,效果也很不理想,极易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也让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深感不公平。

3. 考试形式简单。课程考试通常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闭卷的形式进行,试题答案也几乎是唯一的,学校常要求教师提交试卷时附上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而口试、作业、课外实践、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比较少见。这种考试偏重于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这种考试形式不仅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还让学生丧失了展示才华、智慧和个性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改的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4. 评价主体单一。考试成绩评定一般由教师完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参与其中。这种被动状态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分析

《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的结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应创建“能力导向目标”的评价体系。笔者连续三年尝试进行了考试改革。

1. 考试指导思想重视对学习潜能的评价。课程考试评价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突出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不应以最终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第3篇:旅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旅游;营销人才;知识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 F59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84-03

[作者简介] 樊盛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刘繁荣,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江西 南昌 330100)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一种服务行业。在现代经济中,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旅游业是根据消费者的身份――是不是游客――来进行界定,因此,它是一个以游客为核心,围绕食、宿、行、购、娱、游等消费活动开展经营活动的产业群的集合,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饭店、商场、交通运输部门等众多的实业形态。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一直是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6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 8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 7%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开办高、中等旅游教育院校达1207所,在校生近46万人。

旅游市场营销是以旅游消费需求为核心,通过分析、计划、执行、控制和反馈等功能来协调旅游经济活动,从而有效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顾客的需求,为旅游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过程。旅游市场营销是发展旅游事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培养大批实用型的旅游营销人才对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尽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旅游营销的观念、方法和手段都显得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同行间盲目降价竞争、法制意识淡薄、网络营销滞后、缺少长期营销战略、忽视品牌营销等问题,造成我国旅游企业规模偏小,盈利能力差,缺乏竞争优势。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必须加大旅游类专业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当前,专门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旅游类高职院校正在成为此类人才最重要的培养机构,但这些院校旅游营销专业方向的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难以很好地迎合旅游业的发展要求,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未得到体现,本文站在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通过对旅游业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了该专业的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并探讨了在学校培养阶段有效达成这些教学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一、我国旅游营销人才的需求与现状

旅游业是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景点、旅游交通服务等多类业态的产业集群,它们无一例外都需要旅游营销专业人才承担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宣传、销售等工作。2004年湖南省进行了一次有关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抽样调查,在回答“企业最急需哪类人才”这一问题时,52.39%的旅行社样本、61.97%的酒店样本和56.25%的景区样本选择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在学历期望的选项中,38.3%的旅行社样本和52.11%的酒店业样本选择“大专及以下”学历。这项调查表明了对专科层次旅游营销人才存在巨大的现实需求。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来看,旅游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结构的需求分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型:即营销决策、营销业务与管理、基层服务营业人员。高层次营销人才主要来自研究生和本科层次,但我国大学教育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大多重理论而轻实践,也就是趋向于宏观管理、教学和科研,不能满足企业对营销和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初级营销人才主要来自中专、职专层次,该层次的人才培养受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往往只能具有单一操作技能,只能从事基层服务营销工作,而不能从事相对复杂的市场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相形之下,具备理论知识基础,同时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的专科类人才比较受企业欢迎。就专业教育背景而言,旅游企业中科班出身的旅游营销人才非常少,其教育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从事若干年实践工作后转到营销部门,这一部分比重较大;二是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就业;三是其他专业如外语、企业管理等专业。这样的营销人才结构不能同时兼备旅游、营销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加了企业培训成本和其他隐性成本。总之,旅游企业目前最缺乏的是同时具有旅游和营销理论知识基础、实践活动能力突出的复合型营销业务骨干人才。

二、旅游营销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

(一)知识结构。包括:1.具有旅游专业和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外语知识。2.具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点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3.具有历史文化、道德传统、风物民俗、音乐美学、地理交通等方面人文知识的一定积累。4.旅游营销的法律法规知识。

(二)能力结构。包括:1.基础能力。(1)外语应用能力:能够读懂与旅游营销工作相关的英文资料,可进行日常的英语口语交流。(2)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使用OFFIC软件,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3)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营销调研报告和其他文书。(4)沟通协作能力:与销售团队成员沟通协作,达成工作目标。(5)应变能力:适应环境变化,方法灵活。(6)创新能力:不拘泥于陈式,求新求变。(7)再学习能力:善于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2.专业能力。(1)市场调查能力:能够通过实地和文献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为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提供支持。(2)旅游营销业务能力:懂得运用营销理论进行旅游产品营销,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以及营销策划、广告促销等方面的工作。(3)旅游服务工作能力:有旅游企业基层服务岗位的实践经历,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4)社交礼仪与公关能力:掌握基本的商务礼仪,具有建立和维护公共关系的意识和技巧。

(三)素质结构。包括:1.品德素质: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遵从以“诚信、公平、竞争”为核心的现代商业伦理,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富于进取心,具有积极的财富观和价值观。2.文化素质:具备由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三者共同构成的良好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良好个人修养。3.心理素质:乐观、坦诚、包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4.身体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保持健康的意识。

在与能力需求有关的专项调查中,“创新能力”得到了平均超过70%的认同,高居第一,反映了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环境复杂多变的时代,企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期望。“沟通协作能力”得到了60%的认可,说明营销工作作为一种人际工作,必须与客户交流,与同事协作,“旅游营销业务能力”则排在第三位。这些调查结果可以成为高职旅游营销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三、当前高职院校旅游营销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技术能力强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于高职旅游营销专业在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方面应该有三个重点要求: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从旅游营销就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旅游营销、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但上述目标在高职院校的旅游营销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成为最突出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未突出旅游特色。目前,高职高专旅游市场营销专业多以营销理论课和工商管理课程为主,旅游类课程并未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以理论传授为主,旅游特色并不突出,培养的学生与一般的营销专业学生没能明显的区别,懂得一些营销的基本理论,但对旅游产品并不真正熟悉,大大影响其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服务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特色强调不多,体现不出高职旅游院校的鲜明个性。

此外,高职高专旅游营销教学计划几乎是普通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翻版,有的甚至是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缩编,连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没有体现。教学大纲没有统一和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专门的市场营销专业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雷同。

2.人才培养没有体现就业导向。前文概括了市场对旅游营销人才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要求,但鲜有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加以研究,并制定详尽的计划达成培养目标,造成教学与岗位要求的脱节。在培养模式上,高职院校的旅游营销专业教学计划中只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总体上仍以封闭式教学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了解旅游行业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此外,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整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普遍不高。虽然当前旅游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看好,但经常是到岗不能马上上岗,企业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3.实践性教学是旅游营销教学的最大弱点。多数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学校对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没有形成制度,缺少激励措施。该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许多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业务,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另外,高职院校营销实践教学条件普遍较差。硬件方面缺少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高职招生规模扩大后,问题更突出,软件方面缺少系统的实践性教学教材、案例、背景资料、模拟实习用的全套单证等。最后,营销的实习和实训是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实际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四、高职旅游营销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

1.教学思路作出积极调整,推行“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为两条主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交替。在旅游营销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增加实习实训课时的比重,将其所占比例由20%(含毕业实习)提高至35%左右,并对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师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课堂授课,应提倡新型的互动型的能力教学,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学校应为此制定激励措施,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

2.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学院按照旅游营销学生的培养要求并推出不同层次的模块教学计划,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模块组合,从而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特点的培养。高职旅游营销课程可以设置6大模块,分别是“营销专业、旅游专业、企业运营、综合技能、实践课程、人文社科”,每一个模块由一系列的课程组成,学生可灵活选择,但必须修满每个模块的学分和总学分。

3.大力推广和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思路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旅游营销的教师不仅要把已有的教学方法用熟用透,而且还要善于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方法,推陈出新,其中,课堂实践教学又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模拟实训法在课堂上创造(仿照)一种同实际活动类似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其实践技能,这些传统方法在旅游营销课程的讲授中都大有用武之地,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4.建立起完整的营销实训体系。实训(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营销技能的核心教学过程。实训(践)教学注重针对性,采取循序渐进、综合强化、不断提高的策略。整个实训(践)教学可分为三段式:单项模拟实践项目是以学生小组形式进行自主营销实践,在这一环节,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实施相应的实训项目,并对成果予以评价;分组自主实训是将3~4名学生分为一小组,由教师联系企业或学生自己找单位联系小项营销业务,并自主完成相应的营销实务,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随时和各小组保持联系并适时现场指导;在综合实训阶段,学生被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训,一般仍以小组形式独立顶岗,实训效果由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按评判等级评判。

5.为学生搭建理想的营销实践平台。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选择,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能够上升到“产学结合”的高度,做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那这样的机制将使得学生的实践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收获也更大。旅游业的季节性特点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具有天然的周期性,当旺季到来的时候,旅游企业往往面临人手短缺的局面,而在经营淡季,企业人员大量富余。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丰富的人才资源成为企业天然的人员调剂库,而短期的企业实践又正是学校所需要的。

当前,校办实训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实践场所正逐步被高职院校所接受。实训公司是由市场营销专业组建,模拟现代企业制度,由专业老师指导,让学生自主经营管理,以定向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实训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把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直接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结合起来,实行“课堂+公司”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江西旅游商贸学院就酝酿依托该校在本省旅游行业中的影响力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成立自己的旅行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公司,将其作为学生实践的前沿,旅游营销的学生自然能籍此发展自己的才干。

参考文献:

[1]曾博伟.从统计定义出发 深化对旅游的认识[J].人文地理,2006,(4).

[2]湖南省统计局.张家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6).

[3]刘世杰,王立纲.旅游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旅游,200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公报[EB/OL]. http:// stats.省略.2007-09-27.

[5]李勇.我国旅游市场营销问题初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6]陈特水,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6).

[7]王亚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之管窥[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7,(1).

[8]王娜玲.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公司模式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7,(2).

[9]周梅华,昌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第4篇:旅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摘 要 如今,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他们是中国快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思想、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都有其特别之处。本论文的调查对象为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侧重于分析年级的差异和区域的差别对当代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观念的影响,并对于大学生旅游业务发展的给出一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 旅游 消费 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

(一)在校大学生旅游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选择了四所类型不同的高校,分别为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和南京晓庄学院。参加本次调查的400名在校大学生在四个年级均有分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都会选择在空余时间出去进行旅游,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旅游方式选择、旅游消费等方面的原因众多。其中,年级不同,也就是不同年代的观念不同,以及学校大环境的不同同样使得不同学生对于旅游影响因素的考虑有不同的偏重。

(二)年级差异对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影响

1、旅游方式的选择方面

据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旅游方式主要由跟团出行,自助出行以及互助出行三种方式构成。在三项旅游方式选择的比例分析中可发现,各年级受访人群中选择自助出行的人数最多,其次为跟团出行,最后是互助出行。其中选择自助出行的学生在各年级受访学生中所占比例均高于50%,大一大四两个年级的比例更是高达71.79%以及75%。而跟团出行作为传统的出游方式,所占比例则相较于自助出行则有所降低,其比例在各年级中分别为15.38%,37.17%,37.69%以及22.92%。可见,对于自主能力较强的在校大学生而言,自助出行由于其旅游自由安排空间大而更受欢迎。另外倍受旅行者追捧的革命性的新型旅游方式――互助旅行,是指陌生的网友之间通过互联网相识,然后走出网络,在现实出游中互相帮助。互助出行主要包括寻找驴友,借宿等方式。选择这样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的学生在大一,大二以及大三调查人群中基本占11%左右,远高于大四年级的2.08%。

2、旅游满意程度方面

在对在校大学生对目前所选择的旅游方式满意程度的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 的群体比例在各年级中均占50%左右。而选择“勉强满意,将考虑选择其他方式”的群体比例则有所降低,平均比例在40%左右。其中大一大四调查人群选择“勉强满意,将考虑其他方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6.15%以及43.75%,明显高于大二大三的35.97%以及38.58%。主要原因在于大二大三学生处于大学期间中期,相比大一学生对旅游环境以及旅游消费有成熟的认识,同时相较于大四学生也有较大的方式调整空间以及转换需求。此外,在具体调查中,达90%以上的调查对象为勉强满意跟团出行方式,将考虑选择自主出行或互助出行。因此目前相关旅游市场应该注重在校大学生对旅游自助程度的高要求,调整旅游线路以及安排,从而在其安全度高性价比高的基础优势上吸引更多消费者。

3、旅游资金来源方面

因为学生本身大多还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大部分旅游花销往往都是来自家庭。在问题“旅游资金大部分来源”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年级的绝大多数都是选择家庭,然而也有部分学生是选择其他方式。选择家庭支持的比例大二和大三年级分别为73.23%,72.08%,大一年级的比例较低为64.1%,而大四选择的比例最低,为58.33%。而相应的,大一年级选择兼职创业储蓄的比例高于其他三个年级达到33.3%,大四选择奖学金的比例则为最高22.92%。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以家庭支持为主,而其中高年级(大四)由于自己的奖学金、刚入学的新生(大一)则通过积蓄和兼职选择自己承担费用的不在少数。

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家庭为主,决定了对于旅游费用往往要选择更为经济的安排。

4、影响消费因素方面

在“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个问题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可能影响的因素来试图分析学生们的消费心理。

而在选项中第一位的是“价格因素”,都高于百分之七十,而大四年级可能由于学期花费较多、将要面临社会竞争以及对家庭支持依赖度相比较更低,对于这个选项的比例高达85。42%,对于旅游费用更为谨慎。

大一年级的选择中,从高到低的另外四位分别是:同伴因素,安全因素,行程安排,旅行目的地。同伴因素的比例69.23%是四个年级中最高的。对他们而言同伴和安全最为重要,并且需要合理的行程安排。这可能是由于大一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对于团体活动极为渴望,同时安全意识也非常高。大二大三年级的选择中,选择较高的几个选项分别为:同伴因素,住宿条件,安全因素,行程安排、旅行目的地。相比较其他几个年级,大二大三群体中选择住宿条件的比例尤为多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可见他们对于住宿条件这样的服务要求在增高。在大四年级的选择中,从高到低的四位分别是:目的地因素,安全因素,同伴因素,行程安排。说明大四年级更看重是去哪里玩,而不是和谁一起,同时对于旅行的住宿条件要求也较低仅为25%也是最低比例。

综合来看,从大一到大四,选择安全因素、同伴因素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目的地因素在不断上升。由此可见低年级比高年级更容易选择组团旅游集体出游的形式。而高年级可能更喜欢少数人或者独自出游的方式

5、费用支出方面

在费用中,四个年级选择的前三名都是:食宿费用、交通费用、门票费用。显然这方面的支出对学生们而言都是可以接受、不可避免的。在礼品特产费用这一项中,大一选择的比例为38%,远高于其他三个年级的9%,8%,8%。对于大一年级学生而言,出行带纪念品的想法和习惯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而随着年级不断增加,学生们也越来越觉得纪念品没有太大的购买需求。在选项导游费用中,随着年级增高比例也在不断减少,从大一的6%到大四的选择为0,学生们随着年级增加,对社会事务理解的更多,更倾向于自己了解景点,而不是导游介绍。

在消费品因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四个年级第一位选择均是个人偏好,而且比例随着年级变高不断增长,而大一至大三均以性价比第二位,除了大四年级选择的第二位是个人经济条件,尽管如此,大四年级选择个人经济条件的比例仍然和大一持平低于大二大三。

总的来看,除却个人偏好外,大一重视档次的比例较高,而大二大三更多重视性价比和经济条件,大四考虑的因素比例较少,除却喜好就是经济条件和性价比。

(三)学校性质差异对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影响

1、旅游频率方面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南大的旅游出行率明显比南审、晓庄、河海的出游频率高出不少。当这三所学校学生的每学期经常出游的频率集中在30%上下的时候,南京大学每学期至少出游一次的同学人数占到统计人数的56%,已经超过半数。而在南京审计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和南京河海大学的被调查同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被调查同学中选择偶尔会出去旅行的人有50%左右。由此可知,其实同学们对于旅游是有一定兴趣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或者环境限制,出游的频率不是很高。“90”后大学生的旅游动机主要为文化需求。而南京大学的的课程要求和对学生要求使得专业学习的必要或者是学校本身的活动比其他学校更高。并且按照这个原因也可以不难解释河海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的学生出游率会比较高,而晓庄学院的数据偏低一些。

2、对出游方式的影响

相比较于传统的团体出游的方式,目前自主出游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反映出人们在对旅游便捷、经济的要求基础之上,越来越需要自由和私密的旅游环境。而在我们所进行的调查中,已经有超过六成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他们主要选择自主出游的方式,而选择跟团出游的大学生已经不到四成。

在我们所调查的学校当中,一所理科学校的自助出游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80%,远高于综合性或者文科类院校。经过我们的细致调查,发现在受访的学生中,很多女生都对人数较少的个人旅游抱有安全因素的考虑,不少女同学担心独资或者两三个女生出游会有安全危险,尤其是在去往山区或者偏远地区时,往往需要男性陪伴或者干脆选择集体出游。这构成了理科学校自助有比例偏高的主要原因。

3、旅游经费来源方面

每所学校虽然性质不尽相同,但是均有超过很高比例的同学出游基金来源于父母支持。最高的为南京审计学院,84.85%。紧接着是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和晓庄学院,分别为72%,66%和62.77%。毕竟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支柱是父母,生活费或者是其他消费也主要由父母提供。但是我们发现,晓庄学院和南京大学的受调查者中均有超过20%同学的旅游经费来源来自自己兼职或者创业储蓄所得。我们发现,这四所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相差很远,周边配套环境,商业发展成熟度也截然不同。南审位于浦口区雨山路,周边除一条百米左右的小门面街外,并无其他配备,也没有太多适合兼职的地方。河海大学附近环境商业区业发展不错,所以有15%同学旅游经费来源是兼职或者创业。而晓庄学院周围有大型商业配套,商业设施较完善。南京大学的提倡自主创业,并且每年有大笔经费投入到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中。并且从自主创业项目中获得收入的学生不在少数。

4、对旅游时消费的影响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旅游的开支还是集中在食宿及交通方面,且他们对价格的敏感性较高。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自助出游的大学生会选择提前购买特价机票或者入住较为便宜的青年旅社,而对高端的旅游需求还停留在很有限的地步。来自南京大学的一位女同学表示,她宁愿请假来花更少的钱在平时淡季的时候出游,也不愿意在节假日花更多的钱出游。

在对不同性质的学校的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旅游中“特产礼品费用”这一项上不同的学校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文科类院校有25%左右的人表示这构成了出游费用中一定的比例,而仅有7%的理科生表示他们会花这部分钱,综合类院校的数字居于两者中间。我们细致了解了一个理工科男生的想法:与其买华而不实的旅游几年品,他更愿意将这部分钱省下来为下一次的旅游做准备。

很有意思的是,在导游费方面,不少学校的学生都表现出毫无兴趣,这也是对中国普遍的低素质的导游业的一种惊醒。相较之下,文科院校的同学更愿意请导游,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女生对一些历史名迹等需要讲解的地方会产生更大的旅游兴趣。

经过综合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女生更愿意花钱来提升自己的旅游品质,而男生则显得更为理智,“少花钱多做事。”

二、大学生旅游业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一)大学生旅游业务现状

从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对于旅游还是有一些了解的,选择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并未超过百分之五十,其中三所学校都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可见当下大学生选择做旅游其实是有一定比例的,对学生的宣传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在我们所调查的学生当中,只有不到10%的同学参加过校园旅游组织的旅游活动,为了了解原因,我们采访了南京审计学院创业园内的一家旅游结构和一些同学。通过对机构的采访,发现在校园旅游处报名出游的一般都是班级春游秋游,素质拓展一类的旅游,平时很少有别的学生团体和个人在这里报名。有些来咨询的学生认为还是对一些大的旅行社比较信任,尽管校园旅游一般给出的价格都比较优惠。另外,因为这些机构的规模一般较小,路线也集中在学校周边,一些自由行的项目或者稍微远途的旅行并不能很好的提供,所以更多的人在咨询之后还是选择了校外的旅行社。

来自南京大学的王同学说,他觉得一些旅游让人感觉很不靠谱,总觉得是小作坊,对于涉及安全保障的旅游来说还是想选择大一些的机构。

另外,仍有超过四成的大学生并不知道校内旅游机构的存在。可见这些机构在宣传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大学生旅游业务发展建议

1.改进宣传方法,扩大知名度

当下大部分学生都对旅游有所听闻,但是很明显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也需要改进推广方式。比如通过和社团、学生组织合作,通过赠送礼物等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而学生们往往都会容易通过口口相传获取旅游信息,因此,在校园举办一些活动将能够起到扩大了解面的作用。除此之外,推荐朋友旅行、第二次参加给予优惠等也都可以符合学生们的心理推广知名度。

2、尝试薄利多销的模式

由于大学生无论是何种经济来源,都会把价格放在首位,而作为没有自己收入的群体,这点更是格外重要。大学生旅游想要做大市场,就需要降低单个旅游团的利润来吸引学生、通过加大宣传和优惠活动进行推广,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

3、发展特色项目,争取走出差异化的路线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目的地、行程安排的重视度往往非常高,而在大学生中比较热门的旅游地点往往都是可以列举出来的。加上大学生对于同伴的看重,旅游可以发掘几条单次人数有限但是批次多、有不同特色活动的路线。比如根据学生数量、活动项目的性质、时间长度来安排不同的可选特色路线。现在很多是和校外的旅行社合作,只是起到一个吸收人员的作用,而如果想正真的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核心利润,就务必提供和大机构不同的差异化服务,充分为学生着想。比如了解大学生普遍喜欢什么样的住宿方式,什么样的活动,提供与大机构差异化的服务,才能正真获得人心。

参考文献:

[1]潘华丽.大学生出游市场研究.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2(01).

[2]张磊,包艳,马娟娟,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及对策.贵州:贵州大学学报.2009.

[3]干晨静.大学生旅游市场调研报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