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面与面相交得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面与面相交得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关键词】面向市场;加强;职业道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职中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属于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教育中应遵循教育规律,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叉渗透。通过到有关企业参观、见习、实习等手段,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所学专业的重要性。通过政治课主渠道的渗透,请各方面领导作形势报告、讲座,让学生认识其专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学校开展“爱我专业”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

其次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市场经济是高度的法制经济,市场竞争必须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如果不讲道理、不遵纪守法,市场经济是不可能搞好的,个人电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使学生步入社会后依法竞争,在校期间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劳动纪律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学校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教育,一方面增加《经济法》等选修课,定期请执法部门讲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参加公审会、宣判会,从反面吸收教训。

再次是培养学生诚实劳动意识。所谓诚实劳动,是指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干好工作,不能有弄虚作假的欺骗行为,不能糊弄国家和社会,不能骗取荣誉和报酬。为了让学生将来参与市场诚实公平竞争,学校应注重实践育人,如烹饪专业的学生毕业前,安排一次高中档次的宴席设计、制作的实习,其制作要必须经许多工序,花费十多个小时,且都是手工操作,不能有半点虚伪、偷懒,实习结束教室要给学生的作品打分,肯定其劳动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要出好的产品须诚实劳动。

第2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本文就声像教学与面授辅导的具体结合方式及其注意事项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对实际教学活动有所启发。

一、交替穿插式

采用声像教学与辅导讲解穿行的教学方式,即在声像带中出现了难以理解又有必要强调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暂停画面并作进一步说明。该种教学方式,一般适用于讲解植物、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结构、生长发育、化学结构的变化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章节。

采用交替穿插式进行辅导时应该注意:首先,保证声像内容的完整性。如果是以声像教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那么在穿插讲解过程中,尽可能不要拆开声像中比较完整的内容,否则会使声像内容显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其次,注意课堂内容衔接的艺术性。由于声像教学与面授辅导交替进行,因此,课堂内容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衔接不当,会影响学员对知识连贯性、整体性的理解。一般课堂衔接应该注意内容上要点题准确,衔接要自然,不牵强呆板,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

二、提问引导式

提问引导式,是指教师在播放录像前,先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并形成板书,以引导学员有重点的去听、去看,有利于学员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该种教学方式比较适用于知识连贯性强,往往几个方面的内容整体收视收听效果更好而重点、难点又不很突出的章节。

采用提问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应特别注意导言的设计,要求每个问题的提出不要平铺直叙,而力求新颖、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可用人们熟悉的口头禅、民间谚语等,给学员以新鲜感,从而激发学员学习欲望。如讲《遗传学》时,可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出遗传的概念;可用“一母生九子,九子也不同”引出变异的概念。这些几乎众人皆知的语言,不但使学员听起来有亲切感,也深入浅出的理解了遗传变异概念的含义。

三、归纳总结式

第3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1 新时期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中职学生道德水平提升难度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深入,计算机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然而许多青少年却沉浸于网络游戏中,甚至采取一些非法的途径,例如抢劫、敲诈等方式来获得金钱。长期下来,学生道德观念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无疑增加了中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加上部分学生家庭与自身心理问题,导致整个中职学生群体道德水平的提高难度比较大。

1.2 中职学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存在

当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势头非常猛,这给中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也使得中职院校“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并且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状况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使得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流于表面,没有发挥实质性的效用。

2 新时期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做的调整与应对

2.1 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效用性

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乐于接受,并且深刻感悟,老师就需要认真挑选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效用性。第一,老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传授思想道德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充分地消化并且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做到明辨是非和善恶。第二,在树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之后,老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锻炼,让中职学生在懂得是非后,能够坚定立场,坚持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学校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来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强化道德意志。第三,帮助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让学生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行为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真正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言谈举止文明、着装简洁得体、时间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强等。

2.2 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有趣性

长期以来,中职院校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仍然存在“轻实效,重形式”的现象,虽然开展和组织了多种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但是大多都是流于形式。为了改变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现状,务必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趣性,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具体来说,老师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典型榜样教学法,同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来构建老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了使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更加有趣和有效,老师还可以邀请家长来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或者是教育领域的专家来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等等,这些有趣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得中职院校思想道德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保证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2.3 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性

社会实践是实施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更加深入地认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视野,从而将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职院校教育者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机制中,积极地引导中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到社会基层去体验生活,具体的途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为社会依托,让学生有广泛的实践平台。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等,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也可以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或是社会调查报告,从而强化中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4 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实现更加优良的思想道德修养。具体来说,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地动员和开展各种校内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相关的院校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和健全志愿者组织,做好各种志愿者人员的招聘、管理和培训工作,与社会力量相结合,进行长期的合作,实现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使得学生能够在志愿者活动中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了解社会的民情,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中职院校可以和街道、社区、福利院等民间机构签订相关的协议,保证各种志愿者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

2.5 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形成学校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相比于上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来说,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中职学校务必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建设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比如开展一些文化科技活动、歌唱比赛、校运会等等,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学会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形中使得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并且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升。

第4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

任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接下来的8年时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必须先搞清楚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才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规划纲要》规定“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具体的指标是一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95%,两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80%,三年的毛入园率要达到70%,在园幼儿人数将达到4000万。要完成这个“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在扩大。近些年来,尽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似乎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两者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减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扩大。根据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国普通小学生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最高的北京市已达到5836.99元,而最低的贵州省仅为579.26元,前者是后者的10倍多。公告虽然没有提及学前教育的人均经费,但可以想象,差距可能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在完成“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时会面临完全不同的情况。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问题。

在我国,同一地区不同儿童享有的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以城市为例,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带着他们的子女进入到城市来,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为这些农民工子弟提供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资源,至少没有提供和城市儿童同样的教育资源。随着农民工人数以及他们留城时间的增加,城乡二元体制可能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会成为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隐患。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如何相对合理地化解由于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有研究表明,由于工资、编制等问题,各级各类教师越来越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即使是农村的教师,也越来越集中在乡镇或公路沿线地区。而在农村,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更加稀少。《教育规划纲要》规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问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尤其是村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资源是否能有效到位?在那里,有资质的幼儿园教师到底有多少?据报道,我国如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任务,在未来的8年中还需增加80万名左右的幼儿园教师。就这一点而言,国家需要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乡镇和村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特别是乡镇和村的幼儿园教师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

学前教育问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等固然具有重要价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等,固然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准则。但是,只是这样去理解学前教育,去实施学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前教育还涉及“为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为什么”这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果离开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泛泛而论,是没有意义的。当今我国政府以特别的关注和前所未有的投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从宏观层面上看到了学前教育对于改善民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学前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它也是当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旨在通过这样的政策导向,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能体现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项活动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事实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将学前教育的价值主要放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等方面,并将此价值取向作为制定有关学前教育政策的依据。例如,在美国,政府出钱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为穷人服务的,而政府制定的教育目标中,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只有一条:为入小学做好准备。美国没有将学前教育归入义务教育,国家之所以出钱办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前儿童进行补偿性教育。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那些儿童在上小学初期就可能会学业失败,就可能会辍学;因为没有这样的补偿性教育,以后政府就要花费成倍甚至更多的钱去发救济金,去应对犯罪,去建造监狱。相反,有了这样的补偿性教育,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大部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了。数十年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因有这样的思路而出钱举办学前教育。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成功的。当初在美国,许多学者和专家,特别是有儿童发展理论背景的学者和专家都反对政府这样做,甚至掀起了一场反对政府这样做的运动,但是在“什么为‘大’,什么为‘小’”的道理面前,这些学者和专家不得不向政府“靠拢”。在2009年版的《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第三版)》(DAP)中,曾经竭力反对政府这样做的全儿教育协会(NAEYC)所发表的新的声明也开始接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态度,支持政府和推行的相关行动。

“什么为‘大’,什么为‘小’?”不用细说,宏观为大,微观为小;社会的根本利益为大,学前教育本身为小。

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做些什么

我国不是一个教育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我们是在运用占全世界比例极小的教育经费教育着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应该对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有怎样的思考?应该确定怎样的学前教育政策导向?应该如何集中资源和力量去解决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学前教育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地推进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仅包括教育经费和园舍的落实,而且包括教师的配置。对于能够安心在最基层的农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支持,包括地位和待遇;要提供充裕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切实可用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培训。

第5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关键词:高校战略 全面预算 管理体系

一、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总原则,坚持收入预算稳健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支出预算,包括项目支出预算,并坚持勤俭节约,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预算编制原则。根据《预算法》的基本要求,高校全面预算需要实现收支的平衡,控制赤字情况的出现,为此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财务能力和发展建设需求,做好预算编制的工作。

(2)收入稳健原则。在编制高校全面预算收入预算的时候,高校要综合考虑各种经费来源的类型和数量,以及高校自身收入的增减,尽可能对收入进行全方位核算,控制赤字隐患的出现。

(3)统筹兼顾和勤俭节约原则。高校全面预算管理要体现出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和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在预算方案中突出这方面的预算内容,确保在满足高校基本开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各种教学、科研工作的费用,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二、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内容

基于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战略体系目标,而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够脱离高校战略发展的目标,要求从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调控体系三方面,构成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一)内容体系的构建

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预算管理主体动员全体人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参与涉及所有经济活动,并体现做好资金的事前统筹安排。高校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涵盖高校的所有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在预算方案中全面体现出来:

1、收入预算内容

高校在预算年度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办学资源,其中最为重要的收入预算内容包括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专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以及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各种事业收入。而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的收入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在高校逐渐转变成为自主办学主体之后,诸多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组织培训班的方式,提高筹资创收的能力,同时也扩大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类似这样的收入内容,也需要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体系当中,否则可能会形成高校的小金库,降低资金使用率,出现资金体外循环的现象。

2、支出预算内容

根据高校的发展计划,各种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体现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自筹基建支出等,为了控制预算计划以外的非正常支出,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需要在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体系中,综合考虑资金支出管理的有效性,譬如投入到课堂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的部分资金,是否能够满足所有教学活动的需求、是否存在硬件之间功能重复的情况、是否存在硬件设施闲置的情况等,笔者认为,在确定支出预算内容之前,需要将高校的所有支出项目罗列出来,科学分析每个项目的合理性与关联性,然后根据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等实际需求,对支出预算进一步的细化,并按照细化后的支出科目表编制,从而提高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体系支出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方法体系的构建

受到计划经济理念的影响,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体系的构建,仍然沿用传统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这种方法已经开始与高校的现实发展需求脱节,笔者认为有必要纳入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三种方法,改变预算分配的平均主义。

1、弹性预算

这种预算方法指的是在预算期间按照高校所有可预见的业务量水平所编制的预算,编制的目的是适应不同业务量。弹性预算的方法能够有效弥补固定预算的不足之处,预算的结果处于可调整的变化区间,可以根据预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进行业务间预算调整,为预算的执行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2、零基预算

所谓的零基预算,指的是高校在执行教学或者科研活动的时候,保持对预算内容的怀疑态度,在发现低效作业的时候,即刻进行重新的评估预算,弥补了传统增量预算中的不足之处。零基预算分析每项支出的必要性和支出数额,不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审查每项活动或每笔支出对实现战略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根据成本――效益情况重新排出各项支出的先后顺序,以及资金的分配。值得注意的是,零基预算并非抛弃高校现实的所有预算方法,进行重新的审查、分析、考核,而是要求通过评估预算的效益,上下结合预算,将有限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应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换句话说,零基预算并非强调资源的节约,而是强调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效果,适用于各种支出的预算。

3、滚动预算

所谓的滚动预算,指的是在某个固定的期间内,进行不间断的预算编制,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定期预算的弊端性问题,一般以一年或者一个季度作为固定预算期,然后补充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使得预算不断向前滚动。这种预算方法的理论是预算方案的连续性,主要针对高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的复杂多变性,从细节的角度反映出高校实际的经营状况,提高预算方案的指导作用。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可能会增加预算的工作量,因此不能够将其应用到所有预算当中,笔者认为专项支出预算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编制就很适合。

(三)调控体系的构建

高校全面预算调控体系的构建,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预算控制的体系,二是预算调整的体系,前者主要针对日常的监督和控制,协助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后者主要针对偏差较大的预算,通过调整提高预算的适应性。使预算能够顺利完成,从而达到实现高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

1、预算控制

高校为了建立全方位和多元化的预算监控体系,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采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控制手段。高校在分析预算收支实际完成情况和导致预算偏差主客观原因之后,制定预算编制的控制标准,进行预算事前控制,而事前控制的矫正行为是在预算事中控制体现,预算事前控制的分析差异形成预算考核评价的依据,最后通过预算的执行结果,形成预算事后控制的依据,同样也是预算考核和评价的依据之一。高校的预算控制,需要综合高校本身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开展的需求,采用实时监控,全面客观分析预算偏差产生的原因和不利因素,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保证预算的顺利完成。

2、预算调整

首先是严格界定预算的调整范围,在该范围内,只有出现不可控的因素变化,才能够调整预算。其次是预算调整需要赋予一定的权限和流程,高校本身需要设置相关的责任部门,接受处理预算项目调整的申请,通过审批,严格把关调整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总原则,是在坚持收入预算稳健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支出预算,包括项目支出预算,并坚持勤俭节约,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基于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战略体系目标,而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够脱离高校战略发展的目标,要求从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调控体系三方面,构成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岩,刘飞,周雪.新形势下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1):95-97

第6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一、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专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年龄正处在逆反阶段,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和赞扬,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建筑制图》的第一节课上,首先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的作业成果,在展示的作业中不仅有优秀的作业,还包含了各层次的作业,让学生对不同水平的作业进行对比和评价,讨论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使学生感知未来的学习与以前的学习成绩没有相关性,每个学生学习《建筑制图》的起点是一致的,这门新课程自己是可以胜任和完成的,扫除畏难的学习情绪,建立充足的学习自信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学习

1.将抽象的概念,化解成常见现象抽象的概念和性质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无论从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年龄的认知能力,仍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概念,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此改变教学方法,在讲解抽象概念和性质之前,先将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进行讲解,与学生达成共识,再将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与抽象的概念和性质对号入座,使学生可从直观的理解上升到理论的理解。《建筑制图》中在讲解投影法的概念时,首先讲解生活中常见现象,现象一:学生自己站在操场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到正午的时间段内,观察自己的影子在早上8:00、10:00和正午12:00三个时间节点的不同之处,大家得到的结论:第一是三个时段影子的长短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第二是太阳的照射角度不同,第三是太阳的光线是彼此平行的(太阳与地球距离足够远);根据这三个结论,给出了8:00、10:00时太阳的光线与操场地面是倾斜关系,而12:00时太阳的光线与操场地面是垂直关系,从而引出“斜投影”和“正投影”的概念。现象二:让学生将教室的窗帘拉上,关掉教室的照明灯,拿起一本书举在课桌上方且平行,将自己的手机手电筒打开放在书本的中心正上方,观察桌面上的影子,并将影子与书的尺寸进行比较,大家的结论是:第一影子尺寸比书本尺寸大,第二手电筒的光线是汇交的;将现象一和现象二进行比较,得出“平行投影法”和“中心投影法”的概念,综合两种现象得出“投影的三要素”是“投影面”、“投影线”和“几何元素”。从而生动形象的将抽象的概念讲解清楚,让学生感知到生活与知识是相通的,学习起来是轻松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瞬间得到提高。2.将课本的章节,细化成单个性质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课本上章节细化成单个小性质,每次只讲解一个细化的小性质,在讲透性质后分析对应的例题,在学生理解弄懂例题的基础上,接着就布置习题集上对应的作业,按照这样的教学顺序,可以将性质的学习、理解各个击破,易懂学会。在讲解“直线与平面相交求交点”的性质时,细化成九类:“铅垂线与平面相交”;“正垂线与平面相交”;“侧垂线与平面相交”;“一般线与水平面相交”;“一般线与正平面相交”;“一般线与侧平面相交”;“一般线与铅垂面相交”;“一般线与正垂面相交”;“一般线与侧垂面相交”。通过这九类求解“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无论遇到哪一类习题,都能一一对应,正确作图解答。3.自制教学模型,培养动手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在讲授三面投影体系的建立时,用纸板折叠出H面、V面和W面,画出X、Y、Z轴,通过旋转打开,让学生理解三面投影体系的直观图和投影图的对应关系;接着在纸板上画出空间一般位置点的投影线,让学生按照板书的示范在A4纸上画出一般点的三面投影图,并沿着YH轴剪开到原点、沿着X和Z轴向内折叠、沿着YW向上折叠,在自制的三面投影体系中,通过反复的折叠和打开,加深理解直观图和投影图的对应关系,并从中找出“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9字口诀的规律所在。在讲授组合体的投影时,让学生准备一套橡皮泥,随时自制出与投影图或直观图一致的实物,课堂上的学生自制教学模型的教学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互动式习题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7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关键词: 矩阵的秩 系数矩阵 增广矩阵

矩阵的秩不仅在高等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背景和理论意义,在中学数学的空间解析几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矩阵的秩的相关概念与定理

定义1: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所含向量的个数称为这个向量组的秩.

定义2:矩阵的列向量组的秩称为矩阵的列秩;矩阵的行向量组的秩称为矩阵的行秩.

矩阵的秩的两个等价定义:

(1)矩阵的列秩等于矩阵的行秩,统称为矩阵的秩.

(2)矩阵中最大阶非零子式的阶数称为矩阵的秩.

根据文献[1]与[2],我们有如下引理:

引理1:非齐次线性方程组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 a x +a x +…+a x =b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它的系数矩阵A=a a … a a a … a … … …a a … a 与增广矩阵 =a a … a b a a … a b … … … …a a … a b 有相同的秩.若秩(A)=秩( )=r,当r=n时,方程组有唯一解;当秩r

引理2:系数矩阵的秩不大于增广矩阵的秩.

引理3:设空间两平面的方程为:

π :A x+B y+C +D =0π :A x+B y+C +D =0,

两平面π 与π 相交的充要条件是A ∶B ∶C ≠A ∶B ∶C ,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 = ≠ ,

重合的充要条件是 = = = .

2.主要结论

定理:设空间中三个平面π ,π ,π 的方程为:

π :A x+B y+C z+D =0π :A x+B y+C z+D =0π :A x+B y+C z+D =0 ①

其系数矩阵与增广矩阵分别为:

A=A B C A B C A B C ,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

若秩(A)=r,秩( )= ,根据线性方程组的理论,则空间中三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下列八种情况:

(1)三个平面交于唯一点,则有r= =3;

(2)三个平面交于一条直线,且都不重合,则有r= =2,且方程组①中任意两个方程不同解;

(3)三个平面交于一条直线,且其中两个重合,另一个不重合,则有r= =2,方程组①中有两个方程同解;

(4)三个平面都重合,则有r= =1;

(5)三个平面两两相交,且三条交线相互平行,但任意两条交线都不重合,则有r=2, =3,且方程①中任意两个方程都有公共解,但不同解;

(6)三个平面中有两个平行但不重合,第三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则有r=2, =3,且方程①中有两个方程无解,另一个方程与这两个方程都有公共解;

(7)三个平面相互平行且都不重合,则有r=2, =3,且方程①中任意两个方程都无公共解;

(8)三个平面中有两个重合,另一个与这两个平行但不重合,则有r=1, =2.

证明:(1)三个平面交于唯一点的充要条件是三个平面的方程只有唯一的公共解,即方程组①有且仅有唯一解,由引理1和引理3可得r= =3.

(2)三个平面交于一条直线,则方程组①有无限解,由引理1得到r=

(3)证明与(2)类似.

(4)三平面重合的充要条件是三个方程为同解方程,即r= =1.

(5)由条件可知三平面无公共点,即方程组①无解,由引理1知r≠ ,

由引理2,r≠3,否则r= =3与方程组①有解矛盾.

当r=1时,则三平面未知量的系数分别成比例,由引理3知道三平面相互平行,与已知矛盾,所以有r=2, =3,且方程①中任意两个方程都有公共解,但不同解.

(6)两平面平行,由引理3知有两方程的未知量系数对应成比例,得r=2, =3.另一个平面与其余两个相交,说明方程①中有两个方程无解,另一个方程与这两个方程都有公共解.

(7)证明与(6)类似.

(8)有两个平面重合可得有两个方程为同解方程,可得 =2.第三个平面与前两个平行不重合,说明三平面无公共点,即方程组①无解,只能r=1.

我们容易得出,该定理的条件不仅是必要条件而且是充要条件.

例题:判断下列各平面的位置关系:

π :x-y-z+1=0π :2x-2y+-2z-1=0π :2x+3y-z+4=0.

解:设系数矩阵A的秩为r,增广矩阵 的秩为 ,

=1 -1 -1 -12 -2 -2 12 3 -1 -4 1 -1 -1 -10 0 0 30 5 1 -2 1 -1 -1 -10 5 1 -20 0 0 3

故r=2, =3,其中π 与π 方程无解,可得π 与π 平行,而π 与π 和π 的方程都公共解,可知π 与π 和π 相交,属于定理中类型(6).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矩阵的秩判定空间两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可见矩阵的秩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禾瑞,郝新.高等代数(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8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叠纸成书,艺术有趣

师:(老师出示一张纸)这张纸可以看作什么图形?

生(异口同声):长方形。

师:这张纸非常薄,如果忽略这张纸的厚度,只看这一个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但如果把这样的长方形纸片逐渐累加成一摞纸,像我现在这样:把80张、200张、1000张同样大小的纸叠加起来,(手势演示后,出示一本很厚的词典)还能忽略它的厚度吗?现在应该把它看成什么样的图形?

生:(非常肯定地):现在不能忽略厚度,要看成长方体了。

师:关于长方体你知道些什么?(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

■当学生都认为一张白纸(教师出示的)就是一个长方形时,老师相机引导:是因为纸张非常薄,厚度往往被忽略。如果忽略这张纸的厚度,只看这一个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长方形。接着陈老师让学生观察由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到几十、几百张纸叠加成书的动态演示,感悟到事物由量变产生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启蒙观点与数学转化的思想。随着厚度的显现,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空间观念从平面拓展到立体,完成了由“面”到“体”的过渡,认识了“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这一过程新颖、有趣,直观性强,使新课引入成为一个认识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渐次展开,从而很自然地积累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数学转化的基本活动经验。

■切果成形,渐次展示

师:这颗土豆是长方体的吗?

生:不是。

师:对,它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但老师却要用这颗土豆来介绍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想看看吗?

生(兴致盎然):想看。

师:这刀切下去,会出现什么?

生:平平的面(师板书:面)

师:(垂直于刚才的面)从这个方向切下去,又会出现什么?

生:又出现一个平平的面。

师:这两个面相较于一条直直的边,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多媒体辅助演示棱的概念。

师:(垂直于刚才的两个面)从这个方向再切一刀下去,又会出现什么呢?

生:3个面,3条棱。

师(指着土豆上的面和棱):对,有三个面。上面和前面相交于这条棱,上面和右面相交于这条棱,前面和右面相交于这条棱。这3条棱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多媒体辅助演示顶点的概念。

师: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切几刀?一共要切几刀?

生:还要切3刀,一共要切6刀才行。

师:你能在你的长方体文具盒上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生饶有趣味地与同桌互指长方体盒上的面、棱、顶点。)

■认识长方体的三要素――面、棱、顶点这一环节,陈老师安排了当场切土豆的演示,启发学生思考:切一刀得面,切二刀得棱,切三刀得顶点,再切三刀得长方体。在整个演示动作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想象、思考可能出现的结果,后切开验证,特别是追问:“要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切几刀?”问而不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着力于想象与思考。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新鲜有趣,边想象、思考,边切后验证。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通过演示“切土豆”过程的“慢镜头”,清晰、渐次地展示了面、棱、顶点的概念,为学生基础知识的建立获得了丰富的表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感悟了对应与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然后,让学生触摸自己的长方体学具,认识长方体直观图的面、棱、顶点。这样,熔观察、思考、数数、表达、操作、触摸于一炉,教学内容渐次铺展,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这一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有序思考,学会验证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文具盒为观察对象,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完成老师提供给你们的讨论题,小组长做好记录。(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观察学具展开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数的?谁能到前面来数给大家看?

生1转动长方体任意数。

生2(急不可耐地):老师我有不同的数法。你看,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一共有6个面。

师:是的,这位同学数面时,固定了长方体的位置,把相对的面一组一组数出来。他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数的,这叫有序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有序地数一数长方体的面吧!(师生一起用手势有序地数面。)

师: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1: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师:有补充吗?

生2:有的时候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见学生有些疑虑)是吗?你见过这样的长方体吗?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

第9篇:面与面相交得到范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小学数学”五年制课本第十册第3~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渗透子集思想,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指出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

2.出示长方体教具,讨论长方体和长方形的区别,揭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揭示课题:

平面图形是研究同一个平面内的多种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而立体图形研究的是在若干个面内的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评:从复习平面图形导入立体图形,开门见山的导入课题。】

三、讲授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出示思考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各是什么形状?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相对的棱长短怎样?

(3)3条陵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评:学生带着思考题去实践操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便于操作。】

2.学生利用各自准备的长方体物体,通过看、摸、数,回答思考题的问题,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1)师提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老师注意比较学生的不同数法,有意识引导学生按顺序数面的个数,使学生清楚知道长方体的面是由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组成。

【评:教者表扬了按顺序又对又快地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的同学,很快地原来漏数或重复的同学,也能正确地数出面的个数。可见,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师提问②: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或者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提问③: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度量相对的两个面的长、宽,真正认识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通过师生对话,板书长方体面6个都是长方形或其中有两个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老师通过对相对两个面和相交两个面的比较,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并让学生说出哪两个面相交得到棱(如前、右两个面相交有一条棱。……)提问①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棱时可以按顺序分三组数或者按相对的棱分三组数,长方体有12条棱。

【评:教者再次提醒学生“是怎样数的”,可以看出,教者善于把握一切机会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提问②相对的棱长短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由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说明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并板书:棱12条相对棱长相等。

(3)老师通过对相对的棱和相交的棱的比较,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学生回答,老师板书:顶点8个。

【评:学生通过手摸、眼看,手眼并用地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对平摆、竖摆的长方体进行观察、触摸、按顺序地数获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并且师生共同小结了长方体的特征及其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创造情景恰到好处地演示了实体和框架长方体模型,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使用长方体学具。】

(二)画长方体立体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知道不管在哪一个位置上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从而揭示长方体的画法。

【评:从美术课静物写生入手,导出长方体的画法,提高学生看立体图形的能力。】

(三)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观察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定有3条棱。

(2)三条棱中任两条一定是同一个面的长和宽,指出这两条棱也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另一条称为长方体的高。并在图上标出长、宽、高。

(四)正方体的认识和正方体的特征

(1)利用长方体框架(或幻灯片),变动长方体正面的长,使之与宽的长度相等,再变换长方体的高,使之与长、宽的长度相等,从而揭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并出示正方体的实物图及画出立体图,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评:教者吸取电脑软件的长处,动态地在幻灯屏幕上把一个长方体变为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映入每一位同学的眼帘,其结论便水到渠成。】

(2)正方体的特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面(包括:个数、形状、面积大小)、棱(包括:条数、长短)、顶点(个数),归纳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归纳特征后,老师小结并板书其特征。板书:正方体面6个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棱12条长度都相等顶点8个。

【评: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点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点上来,他们手拿正方体学具,边看边摸边数边讲,又对又快地达到学习目标。】

(五)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通过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使学生知道,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的特征,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并不是每个长方体都具有。如果把长方体看成一个整体,那么正方体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评:利用子集思想揭示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辩证关系启蒙教育,自然不生硬,易被接受。】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

2.判断。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正方体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每条棱长是5厘米。

3.说出下面各图形的长、宽、高(课本练一练第4题)

4.下面是一个由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长方体的部分图,说出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并试说哪个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评:练习内容丰富,多样,既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及布置作业

老师通过补充板书:学生通过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及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的“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标在了这个长方体哪个位置。从而加深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认识。

【评:总结的板书设计新颖,把本节的重点内容以图文表结合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眼前,给人铭刻记忆,久久难忘。】

【总评】:

1.注重把三位一体有机结合进行教学,即教学数学知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数学思想(子集思想)、数学方法(按顺序地观察、摸、数物体的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数学知识,又学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