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外科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科医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外科医生论文

第1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药院校普遍加强了沟通课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另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即过分强

调沟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或许能发挥独到的优势。

关键词:文学阅读;沟通课程;医患沟通

近年来,社会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国内许多医药院校

都开设了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也陆续出版了结合临床实际的

沟通教材,其中多数偏于讲授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处理患者

投诉的技巧,应对媒体质询的技巧,与各类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等。 在近期卫生部批准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 (本科) “十

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沟通,列出的题目仍然是《医患沟通技

巧》。但强调技巧就足够了吗?

一、教学中的挑战

自 2006 年至今,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医药院校中较早地开出

了《沟通艺术》、《商务沟通》、《跨文化沟通》等公选课和专

业限选课。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研的深入,我们越来越

认识到片面强调沟通技巧的肤浅和局限性。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沟通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经历的

过程,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强调技巧,

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教会

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伦理原则和法律条款来进行自我保护,或者

仅仅实现了“对病人和颜悦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具体

的技巧总是有局限的,而临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复杂而多变

的。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黑龙江

“哈医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温岭杀医案”,每一幕惨剧的发生

过程中,都暗藏着种种医患沟通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技

巧”二字能够涵盖的。因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的沟通课程还是

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本要义。这就是要切实培养学生

“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属)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决定。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多数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没有经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亲好友死亡

的医学生,如何能体会这些人类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体经历

呢?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尚处于朦胧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能体

会做医生的艰难险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借助优

秀的涉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达到学习一般沟通技巧

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学阅读的优势

当我们从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

小案例,到指定学生课下阅读部分文学作品来讨论“性别与沟

通”、“语言与沟通”等议题时,发现许多学生逐步有了对沟通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不同程

度地获得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国外医学院校列

入医学伦理学参考书目,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

品。一位学生在上交的读书报告中写道“死神并没有停下凶残的

脚步,妞妞终于还是死了。我仍记得她死前挣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谢幕,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也

没有所谓的遗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尽头,你只能认

输。于是,我不禁开始叹惋每一个人,每一个终会成为‘妞妞’

的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的一生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背负了莫名的责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在不断的竞争

中渡过漫漫岁月,而到头来呢?唯有面对同一归宿。或许你可能

会说诸如实现人生目标之类的话,但请看一看妞妞,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她

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呢?是

否在父母、学校亦或是社会的鼓励下丢掉了快乐,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负担。若是那样,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也许还不如妞妞,

在临终前,或许会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样毫无牵挂地走完这一

生。”

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则教给医学生们关于

“宽容”的一课。一位女生在讨论课上反思说“我时常陷入到沟

通苦恼的陷阱。原因很简单,因为性格问题,制造出许多烦恼。

内向的秉性,长此以往的纠缠在身边,最终形成一种特殊标志,

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我不知道该去关心别人还是该关心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以当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时候,我只能去对着一台

冷冰冰的电脑发泄情绪。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交谈、欢笑

和道别, 可我们的话语却越来越少, 整天面对着一堆堆的书发呆。

因此,我记下来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些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与生命讲和。一个平

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

就会美好得多。’”

而陈蔚文的报告文学《阴性之痛》,则引发了医学生们对妇

科诊疗环境和来自医患双方不同立场的争论。多数学生表示了对

女性患者弱势处境的同情,特别是一些女生认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让人不堪忍受”、“医生的冷漠刺的人难受”,确应改善妇科

的就诊环境和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一些参加了学校教学实

习的学生也怀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张,个别同学甚至认为,病人

是过分敏感了,来医院治病不应计较过多其他的东西。

应该说,在沟通课堂上听到这些热烈的讨论是令人欣慰的,

因为正是阅读的过程,使学生们受到了文学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审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层面,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们相信,这些源自主动思考和积

极感悟获得的、对病人和医者自身真诚的人文关怀的种子,会被

他们带到将来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在合适的时机下,会萌芽、生

根、生长、开花和结果。

三、文学教育之补充

将文学阅读引入医学生的沟通课程,实际上是文学教育在医

学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文学与医学”结缘在国外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就开始

多方面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国内学者郭丽萍在《美国医学院

的“文学与医学课程”》 一文中介绍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过阅读病人叙事,可以增加对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所认识的‘disease’

(作为独立客体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样的。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与

其经历有关,受其文化、经济、宗教和种族背景影响。未来的医

生因此可以对医疗界、病人的态度、疾病的治疗等进行反思;文

学和文学技巧可以让医生学会对医学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如

关于医生辅助死亡、使用医学技术延长生命、稀缺医疗资源的分

配等伦理问题。使这些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的病人、需要做决

定时,能够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决定,能够把病人看

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对疾病或患病部位进行治疗。”

在西方,文学越来越被认为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

学科。有学者指出,目前美国有超过 1/3 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课,

主要用来深度研究医患关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濒死

等内容。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文学与医学的密切关

系,但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学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专

业之中。如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医学课程中加入文学艺术知识仍仅限于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赋

予授课以“优雅的气息”的功用。国内医药院校尚未形成对“文

学与医学”这个医学人文学科群中非常有特点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与深入研究。

在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中适度引入文学阅读,是我们试图超越

传统“技巧”讲授的一种尝试,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尚需每位

从业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积极实践,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之论了。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美国医学院的“文学与医学课程”[A].见:张大庆.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0-86.

[2][美]罗纳德•阿德勒, 拉塞尔•普罗克特.沟通的艺术[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医学院校中的文学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

册),1996.

作者简介:

第2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这部剧真是不看则已,一看中招!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关于和崩坍的现实抗争并取得全面胜利的故事。

私心地说,这是一个从来不按牌理出招的神一样的男人任意妄为的故事。

不明白么?好吧,那我总结性地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拥有坚强信念和神一样的医术的任意妄为的男人在崩坍的现实和腐败的医院结构里面与一帮被他感动同样拥有坚强信念的伙伴们一起拯救生命并追逐梦想的故事。

是的。这就是一个医者和他的最强团队的故事。

这个最强的团队的构成是这样的:技术一流但是人品和行为都是末流的天才麻醉师荒濑,以教授为目标在医院里面向着最高位往上爬的心胸外科助教加藤,主角朝田龙太郎(性格请参照我的私心言论),看起来很懦弱但是关键时刻相当靠得住的外科研修生哈利・波特……不,伊集院登(哈哈,小池的扮相实在是很像哈利・波特呢),实战技术超过了大多数外科医生的最强美女护士美纪以及理想的内科第一男子充满温柔力量的内科医生藤吉圭介。

“我的队伍和我是同一条性命,同一个人。”

能够和患者一起战斗的真正的医生;能够像完美的乐团一样把手术如同音乐般演奏出来的队伍;可以完完全全放心交付的、为了每一个同伴而努力的队伍。

“这是我最后的,也是最好的队伍。”不会被任何事物束缚住,不会受外界任何影响,唯一关心的只有患者,朝田龙太郎是在物资最匮乏烽火连天的战争前线一次又一次地把病人从死亡的地狱拯救回来,拥有最准确的诊断力和最快的处理速度的顶级的外科医生。

他每天都会在屋顶做想象练习。人体结构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面,所有的器官都等着他来运筹帷幄。手指稳定,动作流畅,那个时候的他仿佛就是最优秀的指挥家,运用整个宇宙的行星排兵布阵。在手术台上,他绝对不会迷惘,从来不会犹豫,永远都是一击即中,干脆利落,对于他而言救命就是和时间赛跑,没有任何闲暇可以去理会其他的犹豫。

这个一旦站到手术台前除了病人便再也看不见其他东西的男人,嘴里虽然说着“只有不把病人当活生生的人,外科医生才能够开刀动手术。”事实上却是一个会考虑到怎样才能够不让小女孩留下手术缝合疤痕的温柔的男人。他站在手术台前,白色的长外褂翻飞猎猎作响,所有人看着他像凝望着神一样虔诚。

左手拿刀。右手希望。

他说,手术开始……

如此正统的励志片,如此老到掉渣的题材,却能够拍得如此动人心魄,在小仁的眼中是因为添加了TEAM POWER(团队力量)这个几乎从未在医院题材中出现的元素。

为了完成自己的论文作为教授评选的重要筹码而请来朝田进行难度超高的Batlsta手术(用来对付扩张性心肌的一种手术)的加藤助教,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朝田改变,放弃了成为教授,只为了守住医龙队。

扮相无敌像哈利・波特却小心翼翼到让人发麻的研修医伊集院,从不断发出“啊啊完蛋了被朝田医生彻底害死了”这样的惨叫,到后来能够勇敢地甩了惊慌失措的工学士一个巴掌,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外科医生。

虽然看起来平凡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够让害怕的小孩子乖乖地接受检查,几年十几年都一直支持着患者的藤吉,从坚信外科都是一帮只会关心患者花了多少钱的混蛋,就算死也不会把病人交给外科,到全心全意相信朝田。

第3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从医:感恩的心

我们的谈话从刘昌伟教授的求学与从医之路开始。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刘昌伟1983年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学系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而凑巧的是,他第一个去实习的科室,就是外科。当时带教的老师是现在协和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王以朋教授,他是刘昌伟在外科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专业领域的第一位老师,手把着手地教刘昌伟打结、缝针、穿刺、检查病人。

谈及他从医20多年来的经历,刘昌伟提到最多的不是他自己如何救死扶伤,而是言传身教的老师们,血管外科历年来的学术带头人。谈到他们,刘昌伟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刘昌伟说,在外科实习的时候,协和老专家、教授严谨求精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态度深深感染了他,他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跟随曾宪九、朱预等老一辈外科专家查房、聆听他们讲学,从心底萌生出对他们的敬爱,默默下了决心,要一心一意地钻研外科。后来进入血管外科后,又跟随管珩教授学习工作,正是老师们严谨治学行医的精神与各自的人格魅力坚定了他从事血管外科的决心。

1986年和1988年刘昌伟先后两次去美国学习,他说这要特别感谢当年在美国的协和医院骨科专家周兆义教授,是周教授帮助他联系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这所著名学府的医学中心。而谈及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数年来的发展,他又提到了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院长的赵玉沛教授,他说,当年他在基本外科工作多年,曾经在赵玉沛教授的领导下担任科室秘书工作,赵教授工作精干、为人正直,成为他做人做事的榜样。

刘昌伟正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医术与医德,履行着一名外科医生的职责,践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虽然在采访中他绝口不谈患者如何感激自己,但记者却在网站上看到了来协和医院诊治的患者们真诚的感谢之辞。在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的门户网站上,有患者们的留言板,一位来自北方的患者写道:“我是黑龙江的患者(姓名隐去),今年60岁,患双下肢动脉闭塞症、间歇性跛行。到协和医院就诊并检查后发现颈动脉也特别狭窄,左侧已经闭塞。7月1日刘主任冒着很大的风险,凭着高超的医术成功为我做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在这儿就医一切都很透明,从基本的诊察(查)到手术的安排,一切都有条不紊、安全有序地进行。刘主任平易近人,态度友善,丝毫没有架子,他领导下的医护人员也都非常敬业。协和的血管外科让我感觉一切都很和谐!再次感谢刘主任为我减轻痛苦!”

患者有这样的评价似乎也正印证了刘昌伟看待医德与医术的立场。当记者问及“医德和医术哪个更重要?”他说,医德最重要,“医生要富有爱心、真诚,真心地为患者着想。”

学术:挑战与创新

刘昌伟的性格有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与直率,在外科实习结束的时候,他已经深深喜爱上了快节奏的外科工作。他也恰恰具备了心灵手巧、果断镇定的外科医生的素质。之所以选择血管外科,是因为血管外科的技术要求更高,更需要精细的操作技巧,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而他,就是想在挑战与创新中去走自己的行医之路。

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刘昌伟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不去欣赏异国的风光,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当时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国内还属新生事物,鲜见于临床。而他知道血管外科医生如果既有手术技术又有介入治疗技术,就像是手握一柄双刃剑,使更多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怀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他决心一定要学有所获。在学习血管腔内治疗特别是主动脉瘤的大支架治疗技术和各种动脉支架植入技术时,他几乎每天都在导管室里,因为需要穿着特制的含铅材料的工作服,沉重的铅衣压得双肩疼痛难忍,但他咬牙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回国后,他所学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他开始在协和血管外科开展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科室每年门诊、急诊接诊病人近10000人次,年收入院病人800余人。

为了在学术上跟上世界同行科研进展的步伐,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促进学术交流,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从2003年开始主办“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研讨会”(又称为“协和香山会议”),每年一次,本着学术务实的原则,结合国外最新观点进行病例研讨、学员互动,目的是使血管外科医生在血管外科发展的整体思路上、学术认识上、学科最新动态上有所收获。“外科医生不能只是开刀匠,看看一两个手术就模仿着干是不行的,要提高理论水平,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要从病人的整体出发,建立合理的诊治思路,包括诊断、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处理、随访等等,作为外科医生,一定要知识全面、思路清晰、技术娴熟。”刘昌伟教授不仅自己业务精干、技术娴熟、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他很愿意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让更多的血管外科医生从中受益。

管理:打造协和团队

2005年,刘昌伟就任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在管理科室的几年里,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管理是一门学问,是重任。”

于是,在做好临床诊疗与科研工作的同时,他努力钻研着“管理”这门学问,并得出了自己的几点心得。“一是要以身作则,做各项工作的带头人;二是抓科室的凝聚力,为大家办事,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增强团结;三是抓人才培养,建立科室核心组,充分发挥科室骨干的积极性; 四是抓医疗水平、抓医疗安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室绩效考核体系,做到有章可循,调动大家的自觉性;五是抓学术、抓科研、抓教学,组织科研小组,鼓励从事临床科研和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六是要赏罚分明,有好事如学习深造要想到大家,想到科室骨干队伍。”

“管理也是带动大家共同前进”,在他的带领下,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精干的团队,临床诊疗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在Google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血管外科”,你看到的第一条就是“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网站。网站为急于住院手术的重症患者开辟了绿色就医通道,各种动脉疾病患者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挂号去看病,省却了去医院挂号难的麻烦。建立网站也正体现了血管外科的创新精神。网站设有“最新动态”、“求医指南”、“医学科普”、“疑难杂症”、“论坛留言”等栏目,不仅方便了患者的求医问诊,更成为一个加强学术交流、普及医学知识、促进医患沟通的“协和家园”。

在网站上,记者看到许多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在技术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及学术论文被展示出来供临床医生们学习借鉴,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最新进展和现状》、《颈动脉病变治疗方式选择》、《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治疗》、《微创技术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糖尿病足的外科治疗进展与评价》等文章。而在“疑难杂症”栏目里,更有学术领域的难点、热点与最新成果都被详细阐述。

刘昌伟说,网站建设是创新,也是紧跟时代步伐,学术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不能闭关自守,只有带动更多的临床医生去学习新技术,提高诊疗水平,才能使血管外科不断前进,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刘昌伟说,十多年来,我国血管外科发展很迅速,但是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中,他发现我们国人在手术技术和腔内操作上并不比国外差,但在整体学术氛围、学术思想、科研思路和创新等方面却有不小的差距;另外在仪器、设备、医用材料等硬件方面以及在医学数据库的建立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我们还是应当承认我们的不足,要有压力和紧迫感。”这位血管外科的带头人,依然怀着学无止境的探索精神行走在血管外科发展的道路上,继续迎接挑战与追求创新。从他坚毅的目光与严肃的口吻中,我们可以预见,他和他所带领的团队将会走得更快,更远。

专家简介

第4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稿件要求

1稿件要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资料确实、数据可靠、逻辑严谨、文理通顺。

2稿件内容提倡少而精。文字要求准确、简练、通顺。论著稿件应有中文和英文摘要。每篇文章关键词2~5个,每个关键词之间间隔1字距,不加标点符号。关键词应尽量使用汉语主题词表及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词或正式出版的工具书的用词。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在200字以内。英文摘要应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个部分的结构式摘要。论著稿件(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一般勿超过4500字,附20条以内的主要参考文献。病案报告、短篇报道等稿件一般勿超过1500字。正文与图、表应避免重复。

3稿件问题应简明、准确,一般以20字以内为宜。

稿件各层次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相隔。最末数字不加标点符号。

4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在文题页左下方注明 。

5参考文献

为增强文章科学性,各类文章均请适量引用参考文献,引用时请按国标GB/T3179-92附录A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 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一般不用作参考文献,有条件时,2 次文献亦不宜引为参考文献。外文期刊的名称缩写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格式为准,参考文献必须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 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

稿件署名作者须是合法著作权人,文责作者自负。请将作者姓名在文题下依次列出。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市E-mail应在文章首页左下方标注。

请自留底稿,本刊不退稿。来稿是否刊用须由本刊编委会审定。如收到回执6个月内未收到刊录通知或修稿单,6个月后该稿可自行处理。切勿一稿两投。

6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请在稿件首页注明。

第5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这一年来,2010年过去了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1年。本着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圆满的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思想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恪尽职守,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当年我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候,我就曾在学生大会上庄严宣誓过:“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系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时至今日,我仍牢记在心并不断的努力着。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医德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称“医乃仁术”,仁者人也,意思是说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作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除应当具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外,更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应具备一切为病人的品质。自工作以来,本人从不收红包及药品回扣,今年以来拒收红包、药品回扣多次,清楚记得今年月份我收治了一位.而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女性患者,该类手术需要联合脏器切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属手术中难度最大的四类手术。在手术的前一天,患者家属担心没有熟人手术医生可能会不负责任及手术不成功带来后遗症等,坚决要送我红包,我当时再三拒绝也无济于事,为打消患者的顾虑,我暂时把红包收下并转交给护士长保管,并嘱咐护士长于手术后送还给患者。拒收红包不仅是医院的规定,更是医生的职业道德,但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更懂得那沉甸甸的分量寄托着患者对医生的敬重和以生命相托的信任。术后第二天,当护士长将红包送还给患者时,患者及家属感动不已。他们说,没想到自己遇到了不仅技术好、医德也好的医生!治病不计报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救人疾苦着想,这是历代医家一直提倡的美德。只有做到这样,才不辜负我们身穿的白大衣,才配得上“白衣天使”的称号。

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

在政治思想方面,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理论以及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学习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深刻领会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把它作为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充分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和党政策,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党同领导保持一致,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导思想,坚持改革、发展和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及教育活动。同时,通过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医疗卫生理论及技能,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根据工作中实际情况,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本职工作,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养成严谨、细致、艰苦的工作作风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素质,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细心刻苦的作风,同时要对病友有高度的同情心,要爱护你的病友,关心你的病友,时时处处替他们着想,对任何疑难或垂危的病人都不应说“你不行了”,而应首先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希望经过努力就可能变成现实。特别是对于我们外科病人,我有深切体会,术前多与病人沟通,多细致询问病情,详细解说病人对疾病的疑惑甚至了解他的家庭环境、经济困难等家中锁事,术前、术后多察看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如此在你那有如亲人般的照顾下定会取得病人的信任,这样病人及家属对于术后的一些常规并发症就会了解并理解我们医生的工作,也可以杜绝很大一部分医疗纠纷的发生。记得年在.时我有个病人是个癌晚期病人,入院时肿瘤已浸润至骶、尾骨,大量流脓,恶臭。这样的病情是世界性难题,但我坚持每天不怕臭、不怕脏为他换药、清创,经半个多月的细心治疗后肿瘤创面有所控制需要进一步行“”,但是这样的情况手术失败率很高,因为手术创面大,肿瘤的根治要求需要切除足够组织,但是植皮需要保留足够多的组织以利成功,我记得当时病人的一句话“医生你大胆做吧,我信任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算失败了也不怪你”,后来手术成功了,可惜病人因经济原因及肿瘤复发最终放弃治疗,出院前对我千恩万谢,每次想起,都会让我感叹“现代医学上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关啊”。另外,在工作时还应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我们做手术,出一次意外或手术并发症,你也许认为这只是1%或1‰,但对于具体的病人和家属来说,那就是千真万确的100%,所以我们任何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马虎从事,因为你面对的是病人最宝贵的生命。只有我们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才能做到苦尽甘来:“医生是苦尽,病人则是甘来”。

四、勤学苦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

工作以来,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除了应具备的以上的素质外,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是做好外科医生的前提。年受医院领导委派,本人就读于,师从于主任等,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积极参加“等国内外及省地级组织的学术会议、培训班,聆听著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并通过学习查看订阅的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卫生知识,即时写下相关的读书笔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及相关学科各项新进展,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诊治及并发症及合并症处理,熟练诊治外,如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的处理每一位病人,近年以来,本人在诊治过程中从无误诊误治及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成绩得到病人、医院领导、同事的肯定。

第6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出诊时间:每周星期一上午、星期三下午出诊。

75岁的老罗是个身体非常健康的老人,每天锻炼身体,做做饭,打打麻将,生活过得幸福而又惬意。但那天他在打麻将的时候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然后就倒地不能活动了。大家七手八脚将其送到医院检查,只见他面色苍白,神志淡漠,血压70/35毫米汞柱,生命垂危。那么平时身体很健康的老罗怎么会突然变成这样了呢?

通过医生问病史得知,老罗在3年前体格检查时就发现有腹主动脉瘤,但当时由于没有任何症状,虽然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他还是怀着侥幸心理,一天天拖了下来。这次发病,经过CTA检查确诊是腹主动脉瘤破裂。老罗的儿女拉着医生的手请求医生积极抢救父亲,但这个时候病人已经生命垂危,回天乏术, 很快老罗就去世了。

动脉瘤是指动脉血管局限性、永久性的扩大,超过正常直径的1.5倍。比如腹主动脉正常不超过2.0厘米,如果该段血管某处扩大,直径超过3.0厘米,即为腹主动脉瘤。它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寿命的提高,动脉瘤也越来越多见。

无症状也要及时治疗

很多病人往往不以为意,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症状,不着急,再等等看吧。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可取的。动脉瘤虽不是人们常说的恶性肿瘤――癌症。但是,如果不进行治疗,由于每时每刻都受到血流的冲击,血压的扩张,动脉瘤不可能缩小,只会不停地扩张,最终就像吹气球样爆破。所以有人把体内的动脉瘤称之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只要爆炸,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手术的选择

血管外科医生对待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是:只要病人能耐受手术,就要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又分为传统开刀手术和介入手术两种。

传统开刀手术是剖胸或开腹。将动脉瘤上下血管阻断(有时还要体外循环),将病变血管段切除,用人工血管移植。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恢复比较慢,并发症比较多。但是,腹主动脉瘤或其他肢体动脉瘤,只要有血管外科专业技术的医师,都能很好地控制血管,手术出血不会太多,手术也是很安全的。

第7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他,就是孙振中,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他号称“圣一刀”,寓意就是只要他亲自手术,多么严重的病情都会转危为安。亲切的称呼背后是对他精湛得无可挑剔技术的认可,是病人绝望处逢生的喜悦,是家属难以言表的信赖与感激。十二楼病房,他的名声誉满病房。在患者、护士、其他医生心中,他是位受人尊敬与爱戴的男神级医生。

脊柱外科的守护神

脊柱微创手术凭借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恢复快、手术出血少、皮肤切口小等优点,成为近年来脊柱外科最新发展方向,并受到青睐。较之传统脊柱外科手术,微创手术难度高、精细度高,让很多脊柱外科医生望而却步,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大医院,能成功、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并且让术后并发症降到最低的,也是为数不多。在无锡脊柱外科领域,孙振中则是掌握这一技术的医生之一。

在九院手外科,不计其数的危重脊柱外科病人痛苦地躺着入院,却微笑着柱着拐杖出院,恢复了肢体功能,重获新生。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来。孙振中俨然成了患者心目中的守护神。无论多危重,只要有孙振中在,都不是什么问题!而每当病人笑逐颜开,连连道谢时,孙主任由衷地笑了。一个笑声,一声感谢,是对孙振中和他的脊柱微创手术的认可。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安慰与褒奖。

惠山夏先生是监狱的狱警,年仅25岁。一年前,他出现了腰部不适,伴有左下肢放射性痛,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曾多次辗转于多家医院就诊,却不见好转。一个月前,他再次出现腰部疼痛加剧,伴左下肢放射痛明显。听闻孙主任精湛的医技后,慕名前来。孙振中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后,果断进行了椎间孔镜髓摘除术这一脊柱微创的革命性创新技术。术后三天,夏先生带着无限的感激出院了。

68岁老人张阿姨,原先患有颈椎3-4级间盘突出,半年前开始手麻,在一次不小心摔倒后,左上肢不能动。孙振中为她实施了颈椎中央损伤综合病术。手术使用了颈椎微创融合器,即RL-C微创器械,这是无锡最早使用该技术的手术。通过清除颈椎中枢神经、对接、固定颈椎等系列方法,成功地帮助张阿姨摆脱了多年的颈椎病痛。

骨科感染的克星

口感染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一旦发生,轻则反复住院,多次手术,重则导致感染部位截肢,甚至危及性命。因此,骨科感染号称灾难性的术后并发症,让很多患者谈及色变。

在手外科十二楼病房,孙振中收治了数不清的伤口感染病人。刮创USD、骨搬移、肢体延长、皮瓣修复……这些先进的省内乃至国内首创的骨感染处理术,成功地帮助患者摆脱了无休止噩梦般的病痛,重新拾回了精彩的生活。

一位黄姓病人腿被摩托车撞断。在某医院已动了两次手术,因护理不慎,术后感染,又植皮失败。眼看着伤腿不保,病人火急火燎地转到了手外科医院。孙振中接手后,立即采取了措施,清洗,去腐,验血,外敷抗生素。数日后,再行扩创灌洗术,一个月后终于控制住了感染。又行植皮修复创面手术,补骨,上钢板术,终于救下了这条断腿。病人感激不尽。

西方有句名言,“你对镜子笑,镜子也会对你笑。”医患之间更是如此。不少带着绝望情绪的患者怀着一线希望,出于信任,选择了孙振中。

一名30出头的患者,因为工伤压断了腿,双腿膝盖以下严重损伤,并手术感染,被当地医院告知要截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上孙振中的专家会诊,并果断地来到手外科十二楼。在系列的皮瓣、移植、骨搬移等手术后,患者的腿不仅保住了,而且能正常活动。患者动情地说,孙振中就是他的再生父母,如果没有两条腿,作为家里顶梁柱的他,不知该怎么面对一双年幼的女儿和体弱的妻子!

骁勇善战的将军

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孙振中忘我地工作着。每天,他常常要安排几个手术,有时候是出诊、会诊,还有不可预测的急诊。如果说,医院犹如战场,病情犹如军令,那么孙振中就是一位坚守阵地骁勇善战的将军。

多少次救护车的铃声把他从睡梦中唤醒,多少次他彻夜不眠,从夜晚战斗到天明,一个疑难急诊,孙振中和他的同仁们都要在手术台前稳稳地站立十几个小时,运用他睿智的大脑,灵活的手指,聚精会神地工作……一个平凡的身躯,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在手术台纤毫无保留地尽情释放,这是何等动人的一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超越体力的极限舍己救人?是医生高度的责任感,是白衣天使的敬业精神!

常州的一名病人,其手不幸卷入了车床,被生生拉断,失血4千多克,生命岌岌可危。家属手捧那只血淋淋的手臂,救护车呼啸而至手外科医院。周围人见了无不心惊肉跳。接诊的孙振中立即组织输血抢救,第一时间为病人做了一个高难度的精细手术,历时12个小时之久。断肢重植了,患者得救了……又历时数日,病人已在做康复训练了。这台手术的成功实施,让医生、护士、家属无一不感叹他的“艺高胆大”、成竹在胸和从容淡定。

人总是血肉之躯,成年累月强节奏的工作,孙振中的身体也发出过警报:感冒、发烧。护士催着他输液,他总是见缝插针地去输液,输完液又继续巡视病房,做到轻伤不下线!只有回到家,他才绝对卧床休息。

在医学研究领域,孙振中勤奋、进取,同样也是个“捋起袖子加油干”的人。先后获得各类奖项10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省、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多项;近5年来,他以第一作者2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中华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同时,他还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显微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生学会骨显微修复工作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会创伤学组委员、无锡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厚德无私的奉献者

精诚、坚韧、博爱、进取……这是孙振中的座右铭。

他和蔼可亲,从不端着架子;他懂得病人心理,善于做思想工作。有的病人因术前谈话比较直接,心中忐忑不安,对手术有恐惧感。孙振中闻声就亲自来到病床前,用亲切的话语、热心的鼓励,并以丰富的临床经验说利弊,讲成功概率,给病人吃上一颗定心丸。最后,病人愉快地配合接受了治疗,并一如他所说的术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曾有为数不少的病人出于感激给孙振中呈送红包,孙振中一概拒收,他唯一的回答是: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有时还会幽默地调侃一句:你这样送红包,我要白搭你看病了。他的言行,展示出了高尚的品德,使得病人既感恩又钦佩。据手外科《久苑报》报导,2016年,孙大夫是拒收病人红包数额较高的医生。

金子默言。在他的办公室里,一面面锦旗,一束束鲜花,不仅看到了孙振中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用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绘就了绚丽多彩的人生,更展示了一名九三学社社员的风采。“医学精湛,妙手回春;医德高尚,温暖人心。”这就是对他几十年行医的忠实写照!

第8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1 外科学的概念

 

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外科学主要是指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手段的医学方法。单纯讲述这一概念,未免单调,不易理解。我们采用与内科学和内科疾病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采用类比的方法,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外科和内科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内科、外科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更的,当疾病不能采用内科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时,需要努力寻求外科方法,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内科方法以替代有效但是有创的手术治疗。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等等。

 

2 外科学发展史

 

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外科学发展史既不讲外科具体疾病,也不讲具体的手术操作,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因此不加重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医学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实用性科学,外科学更是如此。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科问题,从最初的止血、包扎,到后来的麻醉、消毒、围手术期处理、康复等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们逐渐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了现在的外科学。因此,在外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先是提出外科学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几个临床问题,比如"妇女产后感染怎么办","截肢术后死亡率高怎么办",将同学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启发他们想办法,最后,再向他们介绍抗菌术、无菌术的发展历程。再比如"手术疼痛如何解决",引出麻醉的发展历程;"出血太多了怎么办",引出血型的发现和血库的建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讲述外科发展史时,离不开那些为了外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外科学家,是他们书写了外科学发展史。在授课过程中,以幻灯片的形势插入这些前辈外科学家的贡献的介绍和他们的生平轶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外科学的兴趣。

 

最后,举例说明近代外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的问题,如显微外科,移植外科,微创外科,老年外科等。并介绍20世纪后叶外科学发展的五大里程碑:医学影像学、营养、重症监护、微创外科和器官移植。既要让学生们了解外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让学生们知道,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有赖于其他专业的发展。

 

3 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包括:创伤、感染、肿瘤、寄生虫病、畸形、内分泌失调、其它形式等。在讲述这些基本形式时,我们采用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每种基本形式举一个病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比如,讲述创伤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头颅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昏迷的病例,硬膜外血肿清除后,患者出手术室时已经神志清醒;讲述感染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肝移植术后重症胆管炎的案例,引导同学们分析处理;讲述寄生虫病时,我们列举一个胆道片形肝吸虫合并肝占位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的病例,加深同学们的理解。通过这种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同学们主动参与到病案的分析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外科学的学习方法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学习外科学要有科学的方法。

 

4.1要强调同情心和责任感 学习外科学的目的明确-掌握它、利用它去"除疾病之痛苦,助健康之完美"。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责任感,在患者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还是术后处理时,都要仔细谨慎,认真对待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化验单、每一次操作。这时,举个反面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4.2强调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外科学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外科医生要会做、会说、会写"。强调"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和其它临床各学科的知识:解剖,病理、病理生理、诊断的知识。Galen曾经说过,一个不熟悉解剖的外科医生要在患者身上做手术而不犯错误,等于要一个盲人完成一座完美的雕刻那样困难。以阑尾的各种不同的解剖学位置为例,说明即使是阑尾切除术这样的小手术,也需要有必要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

 

4.3引用著名医学教育家Osler的名言"It is astonishing with how little reading a doctor can practice medicine, but it is not astonishing how badly he may do it",鼓励医学生在外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多阅读,既要读教科书,阅读经典的外科学教材,也要阅读期刊论文,还要学习阅读电子读物,了解外科学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进展,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总之,外科学绪论的学习,是医学生学习外科学的入门第一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一节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引发学生的学习外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们掌握外科学的范畴、基本形式,外科学的发展史和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将为今后的外科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外科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喉返神经;甲状软骨下角;局部解剖学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0~9.4%,高者达13.3%[1]。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声音嘶哑及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特别是永久性神经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损伤原因多为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以及颈段血管关系密切,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以及喉支入喉位置变异较多。如何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及降低其发生率是甲状腺外科领域一直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观察和测量40具(80侧,左右各40侧)成人防腐固定标本。记录喉返神经行程,分支,变异情况以及与甲状软骨下角的相互关系,为甲状腺手术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更详实的解剖学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采用成人防腐固定标本40具80侧(男37具,女3具)。仔细解剖出双侧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辨认观察喉返神经及其分支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相互关系。分别测量双侧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处、第一分支处、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的距离。测量工具为精确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分析。

2 结果

2.1喉返神经分出位置及走行 喉返神经(RLN)起点处直径左侧(2.29±0.91)mm,右侧(1.89±0.72)mm,双侧喉返神经平均直径(2.09±0.84) mm。左侧喉返神经从左迷走神经干分出后勾绕主动脉弓,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31.37±8.74)mm,在气管食管沟内垂直上行,行程较长,位置较深,而右侧喉返神经从右迷走神经干分出后在距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14.25±7.15)mm处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经气管食管沟向内上斜行。双侧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主干后方(占35.0%)或前方(占25.0%)交叉入喉。左侧40例喉返神经中有38例(占95.0%)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主干分出以后,垂直行走在颈部气管食管沟内,有2例(占5.0%)位于气管食管沟外侧,向上走行一段,在甲状腺下极处入沟;右侧40例喉返神经中有25例(占62.5%)行走在气管食管沟内,有15例在气管食管沟外(占37.5%),向上走行一段,再进入气管食管沟内,在颈根部,神经偏离气管食管沟,其水平距离为2.40mm~10.70mm。喉返神经在颈段区域中发出1~5条分支,喉返神经分支呈树枝状,少数喉返神经分支之间或分支与颈交感干之间相互吻合呈袢状[2]。

2.2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的位置关系

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腺下动脉(ITA)的关系较复杂,基本有五种类型: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前占25.0%(左侧13.75%,右侧11.25%);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后占35.0%(左侧16.25%,右侧18.75%);RLN或分支位于ITA前、后支之间占18.75%(左侧10.0%,右侧8.75%);RLN或分支位于ITA分支之前占12.5%(左侧5.0%,右侧7.5%);RLN或分支位于ITA分支之后占8.75%(左侧5.0%,右侧3.75%)。

2.3 喉返神经(RLN)与甲状软骨下角的关系

喉返神经(RLN)起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102.92±12.00)mm,95%置信区间为(99.06,106.76)mm;右侧为(57.27±9.89)mm,95%置信区间为(54.11,60.44)mm。RLN入沟处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68.66±12.16)mm,95%置信区间为(64.77,72.55)mm,右侧为(46.33±11.61)mm,95%置信区间(42.61,50.04)mm。RLN第一分支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54.16±10.31)mm,95%置信区间为(50.86,57.45)mm,右侧(43.87±8.01)mm,95%置信区间为(41.31,46.44)mm。RLN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为(24.09±8.14)mm,95%置信区间为(21.49,26.69)mm,右侧为(28.40±9.51)mm,95%置信区间为(25.36,31.44)mm。

3 讨论

3.1 喉返神经分出位置及变异

喉返神经的损伤是颈部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其损伤的原因较多,例如,外科医生对颈部的解剖知识掌握不够,操作者临床经验不足和动作不轻柔,喉返神经的位置和分支的变异等。喉返神经的位置变异:绝大多数喉返神经在左侧勾绕主动脉弓,距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31.37±8.74)mm,在气管食管沟内垂直走行,行程较长,距甲状软骨下角(102.92±12.00)mm,位置较浅,距测量平面的深度为(10.4±2.0)mm[3,4];而右侧喉返神经则在距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14.25±7.15)mm处勾绕右锁骨下动脉,经气管食管沟向内上斜行,距甲状软骨下角(57.27±9.89)mm,位置较深,距测量平面的深度为(12.0±2.0)mm[3,4]。喉返神经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或前方交叉多见,双侧喉返神经中有90.0%的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主干分出以后,行走在颈部气管食管沟内;有10.0%的行走在甲状腺峡平面以上的气管食管沟内,在甲状腺峡平面以下离开气管食管沟4.3~6.4mm,之后又斜行入沟[5]。在解剖80侧喉返神经中有13.75%(11侧)的喉返神经与交感神经或喉上神经吻合形成袢状,其中有1.25%(1侧)为双喉返神经[2]。有的神经从较高位置的迷走神经干分出且不绕动脉弓(主动脉弓或右锁骨下动脉)上行,而由颈段迷走神经干发出分支后直接入喉,这就是临床上罕见的喉不返神经。相关文献报道喉不返神经的发生率较低,左侧发生率少于0.07%,而右侧比左侧较多见,其发生率约为0.32%~0.63%[6]。本组标本80侧喉返神经中未见喉不返神经。对于这些解剖变异的喉返神经,解剖学资料不详实,缺乏相关文献报道。如果外科医生对此缺乏认识,术中操作没有高度注意,那么在术中实施喉返神经解剖暴露时,就可能对这些变异的喉返神经干造成损伤或部分分支损伤。因此,外科医生除了要有专业操作技能外,还应广泛查阅有关变异喉返神经的文献,提高对变异喉返神经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经验。

3.2 喉返神经术中显露定位标志

我们认为喉返神经损伤与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定位标志选择有关。通过解剖80侧喉返神经,观察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位置关系。本组资料和相关文献报道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有5种 [7],虽然临床上以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后(28侧,占35.0%)和RLN或分支位于ITA主干之前(20侧,占25.0%)多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几种类型的关系在手术操作中就不常出现,而往往术中损伤的喉返神经则是其它几种不常见的类型。在临床上,多数外科医生认为甲状腺下动脉是一个较好的解剖定位标志,术中以此标志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比较可靠,而本组资料和相关文献显示以甲状腺下动脉为解剖标志寻找喉返神经并不是最可靠最理想的[8],其主要原因:一是RLN和ITA之间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喉返神经的位置和分支方面的变异,解剖的相对不恒定,因而想要顺利找到喉返神经并不简单;二是在解剖甲状腺下动脉的过程中,由于甲状腺下动脉本身就容易损伤出血,使得操作视野变模糊,增加了损伤喉返神经的机会。通过观测80侧标本,发现喉返神经相关解剖部位和标志与甲状软骨下角关系较恒定:喉返神经起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102.92±11.85)mm、右侧(58.65±12.10)mm;喉返神经入气管食管沟处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68.83±15.10)mm、右侧(45.94±12.19)mm;喉返神经第一分支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54.16±10.18)mm、右侧(44.59±9.36)mm 。本组资料数据显示,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显露喉返神经的不同解剖部位,能简单、快速、准确定位,在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及第一分支时,左侧解剖位置均低于右侧。有文献报道和本组资料显示,甲状软骨下角是较理想和可靠的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9,10,11]。在术中寻找喉返神经时,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若位置、深度均正确仍找不到喉返神经,则应考虑喉返神经的变异情况。甲状软骨下角左、右喉返神经入喉点较恒定,喉返神经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左侧(25.28±10.71)mm、右侧(29.43±13.88)mm。术中从甲状软骨下角前下方约5mm处开始向下前方解剖 1~2cm,一般可发现喉返神经[12]。在术中实施喉返神经解剖暴露时,以甲状软骨下角为标志显露喉返神经,具有定位准确、简单,操作安全的优势。

3.3 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根据本组解剖资料和相关文献报道[12,13],我们认为,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除了外科医师要有精炼的动手技能外,还必须要对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非常清楚,尤其是右侧喉返神经,有喉不返神经的存在。对喉返神经与周围血管、组织的关系非常熟悉,术中高度注意容易发生喉返神经损伤的部位,即从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交叉到入喉这一段,临床上称为“ 危险区”,手术时最易损伤。术中要正确辨认喉返神经,喉返神经主干横径为左侧(2.29±0.91)mm,右侧(1.89±0.72)mm,平均直径(2.09±0.84) mm,手术操作中避免用力牵拉、钳夹。外科医师在术中解剖显露喉返神经时要有准确的解剖标志定位,避免选用复杂、定位不精确的解剖标志来显露喉返神经。喉返神经在甲状软骨下方可能有多个分支,有文献[14]报道92.38%喉返神经入喉前分成前、后2支,1支入喉者占5.71%,3支入喉者占1.91%,因此不要满足于显露一支而损伤其他分支。此外,在手术操作中,外科医师要细心、谨慎,动作要轻柔,在钳夹、结扎和横断血管时,要仔细辨认,避免误伤喉返神经主干及其分支。

参考文献:

[1] 韦军民.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7):500-502.

[2] 赵俊,孙善伞.甲状腺手术区喉返神经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317-319.

[3] 陈玲毙,林贤平,郑 鸣.喉返神经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1):6-8.

[4] 徐光明,孙宇.甲状腺占位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的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志,2007,11 (1):59-60.

[5] 张宏亮,程明亮.喉返神经颈段的解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50):110-111.

[6] 刘连新,武林枫,薛东波,等.甲状腺手术中喉不返神经的手术操作技巧[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3):904-906.

[7] 吕正华,邹纪东,万玉柱,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关系研究[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19(10):548-550.

[8] 向明亮,吴皓,王振涛,等.甲状腺手术中解剖喉返神经的临床价值[C].2011年全国甲状腺肿瘤外科治疗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42-43.

[9] 唐清文,汪澜,廖新品.手术中用以识别喉返神经的几种解剖学标志[J].临床应用解剖学杂志,1985,03(4):233-234.

[10] 郭兴,孟共林.甲状腺手术中识别喉返神经的解剖标志[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4):227-228.

[11] 韩振奎,白忠学.喉上与喉返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18(2):6-8.

[12] 孙宝臣,葛述科,于镜泊,等.甲状腺切除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2):106-1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