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瀑布的诗句范文

瀑布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瀑布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瀑布的诗句

第1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远望瀑布飞流而下的句子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是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诗句描绘了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工商所**同志全心投入经济普查工作取得成效

**是一位有近40年工龄的老工商,几年前因年龄原因从分局财务科负责人调整为**工商所的一名普通干部,虽然岗位角色转变了,但是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工商干部的质朴本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在近期承担的经济普查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主动请缨 勇挑重担

为配合好经济普查工作,**工商所积极配合街道协助普查辖区经营单位情况,恰逢所内大量人员参加“迎世博600天”行动,所领导一时难以调配人手,面对紧急任务,已年逾50的**同志主动请缨,一人承担起了经济普查的全部工作。此后的2个月中,他克服任务重、时间紧,自身年龄偏大等诸多困难,将辖区内经营单位逐户访遍,圆满完成了1418户有照个体、企业,529户无照经营户的信息普查工作,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发挥特长 攻坚克难

这次的数据普查工作主要是对辖区内包括无证照的个体户及企业在内的所有经营单位的行政区划代码、字号名称以及联系电话等,涉及近2千家,要求采集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面对庞大繁琐的数据条目,**同志充分发挥自己在财务科积累的电脑操作技能,第一时间建立起excel数据台帐,为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他的话说:“干工作关键是要准备充分,我虽然是老同志,也是懂得利用先进电脑工具提高工作效率的”,幽默的话语把身边的同志都逗笑了。每天一上班,他就揣上台帐表格上路面一户户走访,详细询问、记录下经营户各项信息,常常走从上班一直忙到下班,水也顾不上喝一口。原始数据采集后,他又一刻不停地录入电脑,由于数据庞大,他生怕出错,还要重复进行比对,有时上班时间不够用,他就用u盘将台帐拷贝下来,回家后继续整理,常常因长时间对着电脑熬红了双眼,却从无怨言。

勤勤恳恳 以诚动人

在走访经营单位过程中,也常会遇到店铺关门、当事人不配合甚至刁难等情况,**充分展现出老工商的干劲与钻劲,经营户关门或当日负责人不在的,他就记录下来,一次次再去。在对抚江路一户食品经营企业调查时,企业负责人对普查抱有抵制情绪,拒不提供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冷语相向,**同志丝毫不气馁,耐心地向其宣讲国家方针政策,讲述经济数据普查的重要意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打动了当事人,改为积极配合。

正是凭着高效、认真的工作精神和执着的付出与奉献,**同志圆满完成了此次经济普查工作,信息数据准确率达到100%,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他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工作作风,也为年轻干部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工商所

第3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人文体育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追求阳光。在新形势下,人文体育、健康教育踏上教育舞台,并在体育教育这大舞台上展示着风采,给学生、教师注入新生活力。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一、应时之需,人文之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对外市场越来越大,新事物的引进则如东流之水。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素质教育提上日程,使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人的全面发展”,意识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如何提升健康标准,对于高校而言,首先便是体育,而体育的改革创新,正是应学生之需,尽“阳光”之力,也就使我国许多普通高校接受了“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它没有统一的大纲、教学时数、教学内容,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变更性,这正迎合了高校学生好动、自我、创意的要求。也就是这个关键点,使它受到了学生的青睐。教学手段的变化,也使这一教学模式应用逐渐广泛。学生,本就是学习的主体,把他们放置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就会变得毫无生机,本该活跃身心的体育课终以劳累结束。体育俱乐部教学手法一改死讲解、板示范等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教学、范例教学、协同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自我观察、自我比较、合作学习,从自我中找不足、寻发展,这不仅使得体育做到了锻炼身体之目的,更重要的是从灵魂上解放了学生自我,使他们如实认清了“健康第一”的实质――灵魂之阳光,身体之健康。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教师队伍提升之力。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灵活应对能力、身心教育能力、为人师范素质都有了历史性的挑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者”,在知识的传授、道德的影响、能力的改变等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优质的教师资源。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发挥着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断提升着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得教师队伍朝着优质化方向发展,向着全面型进攻,这对素质教育的贯彻与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为人文教育增添光彩。

二、新事物,逢险阻,好前景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种新事物,新事物的生存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正所谓“万事开头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现状存有一些问题,主要有器材配备落后于体育教学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高素质教师缺失;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方式涣散,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着眼全面,着手扎实,从实际上解决。良好的硬件设施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支撑,为此,必须适度加大对器材配备的修整和扩充,做到为健康教育、身心教育服务。

其次,学生参与,教师引导,这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重要要求,为此,提高学生兴趣,明晰参与目的。体育活动多样性、灵活性课程的设置成为重点。在男女生人员偏差的活动上适当调整教学模式,增添心理教育、减压教育,适应教育则更能体现人文体育的宗旨和要求。

最后,教师队伍的扩大,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依托于学校,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扶持与培养,更大方面从自身入手,全面学习,做到全真材实料,为教学提供坚实的综合素质,以全方面展开教育。

新事物的总是存有适应的过程,而这过程也是被人们接受的过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调查表明,有86%的专家、学者对其看好,学生、教师、家长也支持这一模式的推行。所以说,前途是光明的,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应运而生,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热情,优化了教师结构,改善了我国以往教育模式,是历史的新突破,正适应了“人文体育,健康第一”的要求,达到了身体与内心的协调,它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凤玲.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及分析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第4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古诗教学

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古诗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的审美也将得到有效地锻炼与培养。

一、积极创设情境,引导感知诗意

古代诗歌的遣词造句规范,合理,诗意浓郁。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静止不动的画面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并添加动听悦耳的音乐,给学生呈现一种优美的生活场景,即古诗的诗境,能迅速地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到诗中所内含的那份情感。

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诗中有美丽的春色,浩荡的长江水,古色韵味的亭台楼阁,随风飘逸的小舟,还有情意浓浓的诗人。这些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表象材料,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步入古诗的意境之中。

二、品析诗句,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语言

古诗的语句极为工整,讲究对仗,都是作者千思百虑之后的结晶。为此,抓住古诗中重点字词去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冲破时空限制,付之形、声、色等形成,将单调的、抽象的语言文字,都变成形象、直观的视觉文字,让学生能抓住古诗中的诗眼及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古诗中语言文字之美。

三、感情朗读到位,深刻体会作者情感

古诗的朗读是朗朗入口,极易进行吟诵。教学中若采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课件,辅之优美动听的旋律,就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亲身感悟到作者的那份情感,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给学生呈现瀑布带给大家的壮丽美景,从瀑布坠入深谷发出的隆隆巨响,感受瀑布的“直下三千尺”的雄壮气势。接着再辅之古诗的朗读,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深入感悟到古诗的那份独有的韵味,突出那古诗句中的抑扬顿挫,受到古诗句那美的感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古诗的朗读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经过朗读去展开想象思维,感悟作者埋藏在古诗里面的深厚情感,感受到古诗的那份意境之美。

第5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

1 前言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忽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忽视学校体育工作,就谈不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家已经在全国大 中 小学深入开展并推动《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计划的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作了具体要求,因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既要深入研究又要积极探索课外体育活动模堂教学。学校体育由体育教学、运动竞训、群体活动三部分组成。其中群体活动各校除课间活动和为配合校园活动组织体育节或活动周外,主要的活动形式有在课表中反映的并能保证的体育活动课。传统的理念认为,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延续故活动课不管是场地器材的安排,还是班组活动都是统一性。其管理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能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态度与传统体育课的态度一样的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活动课。课程改革把学生从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带入了充满活力激情的新的教学模式中来了。那么体育活动课是否也需要改革呢?传统的理念是否要改变呢?这是摆在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值得探讨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本文通过对南通市普通高中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基本情况的了解,研讨普通高中开展俱乐部选项制活动课实施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推进普通高中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1)本调查以南通市市所有普通高中为调查对象。采用发问卷、回收问卷、对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比较法。《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是国家对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中小学校办学应达到的最基本标准,是教育检查、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对照体育场地器材方面明确的条件,从硬件上满足实行课外活动俱乐部在体育场地器材上的需要。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样本

本调查向南通市所有普通高中群体发出调查问卷55份,回收到52份。其中二星校2所,三星校34所,四星校16所,占调查总数的94.5%,符合调查标准。

3.2比较《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基本标准》

(一) 体育场地

1、普通高中国家标准

2、南通市普通高中

3.3结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选项内容、兴趣的调查报告》分析

1、你认为阻碍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

从以上表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普通高中都能按照国家的基本配备标准来配备,特别在经常开展体育项目的器材配备上超过了国家标准。

(2)结合学生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现况来看:篮球(34.4%)、羽毛球(19.6%)、排球(14.7%)、乒乓球(10.9%)、健美操(9.7%)、足球(6.8%)、跑步(2%),球类项目居多,这些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作了具体要求,因此传统的体育活动课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与模块教学下俱乐部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有了新的要求。原有的配备标准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

(4)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我市在场地器材设施上具备成立中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基本条件。南通市经济相对较发达,有成立中学体育俱乐部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南通市目前有四星级达标校17所,三星级达标学校35所,二星级达标学校3所。

第6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对比;教学法

像李白的《静夜诗》、孟浩然的《春晓》、张继的《枫桥夜泊》这样的诗,非常浅显,又非常有韵味,千百年来一直家喻户晓。但要说清它们的好处,是相当难的。通过比较就能品鉴出它们的美感和诗味。

这三首诗,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得自然流畅,好像随手拈来一般。《春晓》叙述了春天早晨醒来时,一瞬间的所闻所感;《静夜思》叙述旅人在外,面对宁谧的夜,皎洁的月,引起的思乡情绪;《枫桥夜泊》叙述了旅人在外难以捉摸的愁绪。论构思,它们都没有刻意求巧、求奇,平平道来;论想象力,三首诗都说不上飞动、大胆、丰富;论语言,三首诗都没有华文丽辞,没有色彩浓艳的句子,它们的语言平白如话,浅易好懂;论气魄,并不宏大。像这样的诗,靠什么成为千古名篇呢?

放在一起比较就容易明白,它们靠写一种能引起人们理解和共鸣的情绪而流传千古。李白的《静夜思》写出了一种不凡的情绪,把月光与思乡联系到一起,这是一种艺术发现,在教学中把这样的诗句放在一起比较,如:“每逢佳节倍思亲”“独怜幽草涧边生”等。像这类诗,既可为稚子呤唱,也可为久居他乡的老翁玩味,只是因为生活经历不同、年龄不同、心境不同,在理解上有深有浅,有此有彼而已。这些诗从生活中提炼出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鸣性,能够深深地打动许多人的心。通过相互比较,学生容易鉴别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品味出它们共同的美感、独有的魅力。

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时,精选几首写庐山瀑布的优秀古诗来比较。如:

唐代徐凝的《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雪,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明朝李梦阳的《开先寺》“瀑布半天上,飞响入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

清朝高凤翰的《石梁飞瀑》“悬溜曾看是玉虹,香炉峰下驾天风。到今心眼留余响,才一开图欲耳聋。”

描绘瀑布的古诗有很多。这几首写瀑布的诗各有特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各处的瀑布,特征是相似的:一是形,银水从青山上垂挂下来,如白雪、如素练、如银河;二是声,撼山动地,如鼓、如潮。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注重写瀑布的形,它用夸张的、浪漫手法,使得后来者很难再出新意。如果再从正面来写瀑布的“形、声”是无法超过李白的。唐代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从另一角度,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新意,把生动飞跃的瀑布写成静止的东西,“一条界破青山色”逼真地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新意,把生动飞跃的瀑布写出了远视的感觉。明代诗人李梦阳的《开先寺》又有所不同,他注重写瀑布的“声”和瀑布造成的深潭,写得极有气势,“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诗人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瀑布的威力。从潭中倒影的动荡来写,的确是匠心别具,想象丰富。高凤翰的《石梁飞瀑》借观画来写飞瀑,更具匠心,以致画卷刚打开,瀑布声便充耳欲聋了,这种想象,前人没有想到过,高凤翰想到了,写出来了,便有清新意。

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同样写瀑布的诗,为何各有自己的物色?只因为他们的角度、构想不同。启发学生自由联想,说说自己心中的瀑布。同一题材在作文时要有不同的角度和构想,不要人云亦云,要从新的视角去挖掘、开拓、想象,这样才有创新,写出的文章才会新颖别致,才能改变作文时题无可写、文无新意的毛病。

第7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来到庐山脚下,买了门票,我们就上山了,准备去看瀑布。我们坐缆车去瀑布那里,从缆车窗外望去,树、山都变矮了,我们走在浓浓的雾里,就好像孙悟空在腾云驾雾。

到了山上,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小山路走了好一会儿,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再走近一点,就看到瀑布了。瀑布的水像云一样掉下来。看到这样的情景,让我想起了诗人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在瀑布脚下玩水、拍照,尽情嬉戏。玩了好久我们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

在回去的路上,我还看到了一只会动、会发出声音的恐龙模型,很有趣哦。下山后,我们还到庐山博物馆参观,观看了许多文物。

第8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溪源庵”,顾名思义,在那郁郁葱葱的山林间自然少不了溪水的点缀,而在那柔如丝绸、亮如银缎的溪水上游,是那气势磅礴的壮丽瀑布的归宿。

我沐浴着清风上路,刚跨进郁郁葱葱的山林,扑面而来的就是那清新的泥土气息。在苍劲挺拔的大树的遮挡下,阳光如丝般穿透树叶,交织在一起,如颗颗散落的钻石,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跳跃,那“哗哗”的溪流声如华丽的乐章,阳光为它点缀上鲜亮的色彩,一波推着一波,如推推搡搡的孩子,调皮地打闹着。我的脚步不由自主地轻快起来,被飘带一般的溪水牵引着向瀑布进军。

时间也象山间的溪水一样,飞快地流逝,不知走了多久,那抛珠溅玉之声终于隐隐可闻。近了,近了!我不由得加快脚步。水雾缭绕着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宛如白鹭群飞,倾泻而下的瀑布竟如脱缰的野马,又如你追我赶的巨龙。那通体发亮的白龙咆哮着,嘶咬着,冲天而下,“凝是银河落九天”。那气势雄伟的诗句不正如面前的景色一般?水浪翻流,又如绢绸万幅,抖悬长空,更似万斛明珠,抛洒九天,水珠迸溅,如薄纱笼罩四周,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五光十色的光芒,在空中架起一座虹桥,七彩的光芒与水雾交相辉映,震耳欲聋的流水声冲刷着人们的心灵,瀑布撒下无数碎钻、玉珠,流入人们的心田,滋润着竞相观看的人们。

坐在瀑布旁,凝视着眼前这壮观的景象,我在感叹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杰作之余,也被瀑布那勇往直前、一泻千里的气势所感染。它那磅礴的气势,不仅折服了我,也折服了许许多多来溪源庵领略自然风光的人们。

溪源庵以其独特的神奇吸引着许许多多慕名而来的人,溪源庵瀑布更以其宏伟壮观的景象感化着每一个来这里观看的人们。在改革开放、迈向新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正是这种不怕千难险阻、一往无前、勇于创新的精神吗?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请来了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一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他们将用自己的智慧,各自为桃花源献上一份厚礼。

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颜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诗歌。

在桃花源里,画家一直就没有停下来。他有时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视谷中的绚丽景观,片刻之间,一幅浓淡适宜的山水画便出现在他笔下;有时将画夹架到桃树下,用艳丽的色彩描绘着桃花的种种风采,不待多时,一幅色彩艳丽的桃花图便出现在游客面前。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画面。

热爱事业的设计师自然也没有闲着,他几乎踏遍了桃花源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个精美的设计方案也开始在他胸中萌生。他心里只有一个梦想,就是用自己最美的设计,让这“世外仙境”跟上时展的步伐,早日走向世界。

就在人们期盼着三幅代表性作品面世的时候,出现了一件让所有桃源人惊讶的事情——三位尊贵的客人竟然不辞而别了。有人说,肯定是接待规格不够高;也有人说,也许是他们对桃花源根本就没有感情。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时,工作人员收到了一个厚厚的包裹。迫不及待地一打开,一叠厚厚的画稿展现在大家面前,只是不知为何画面上都用红笔重重地画了一杠。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封长长的信露了出来。这是三位客人留下的话:

画家说:“我曾尝试用几株桃花束描绘桃花源之美,却发现难以展示桃源人的热情;我曾尝试用整片桃花来展示桃林的热闹,又发现无法融入桃花源的清幽。”

作家说:“登高临远,临流赋诗,本是一件幸事,无奈李白、王维、王昌龄等名家均有诗作在前,不敢动笔了。”

设计师说:“走进桃花源后才明白,天然就是最美的设计。”

读完三位客人的信,大家才明白过来,原来,桃花源的美是不需要任何修饰的。

20年后的家乡是什么容貌?我展望着,遐想着;我勾画着,企盼着。

20年后的家乡是花的海洋。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千娇百媚的景象:春天,花姿俊美上午桃花开了,那一阵阵芬芳的香气惹得蜜蜂“嗡嗡嗡”地来采蜜;夏天,淡雅清新的荷花开了,那一阵阵清香的气味泌身心脾,使人忘了夏天的炎热;秋天,端庄典雅的兰花开了,那一阵阵芳香的气味“乘”着风儿,来到人们的房间,给人以一种安谧想和的气息;冬天,也不缺乏话的颜色,不畏寒霜的梅花开了,那一阵阵风雪也压不住它那傲骨的气质。风越猛,雪越大,它就开得愈美丽,愈娇艳。在这样的花的海洋里行走,还会让你分不清春夏秋冬呢!

20年后的家乡是树的天堂。在这五百里的范围内都成了绿色的海洋。窗前,树为你遮阳,形成了绿色的窗帘;屋的周围树为你净化空气,让你不必再为出门见黄尘满天飞的现象而烦恼。

有了花的海洋和树的天堂,自然也有鸟的世界。这里安谧祥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水鸟和各种候鸟前来安居乐业。一年四季,都能听见鸟儿们宛转的歌声,都能看到鸟儿们精彩的“时装”表演。你可以欣赏到天鹅高雅的芭蕾舞,或许还能目睹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观。

第9篇:瀑布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 宋代画院 徽宗朝 画院试题 诗境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著名诗画评论,[1]古人也早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但我觉得,这种思想在宋代的画院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宋代绘画的发达人所共知。宋太祖篡周后即建翰林图画院。不仅宋太祖,宋代的许多皇帝也均有较深的绘画艺术修养,他们对绘画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到徽宗朝,画院的繁荣更是到了顶点。画院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还建制设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这所学院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以及寄宿安排。

这首先是因为徽宗本人重视艺术,他本人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他自称:“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他本人也极丹青之妙,“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册”,这些作品“冠绝古今之美”。[2]其次是因为徽宗亲自策问考试画院学生,并多以古诗为题,以提高绘画生的文化修养。

画院试题很有意思,常以古人诗句命题。“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又一日试‘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楼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3]

从“竹锁桥边卖酒家”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锁”字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既要体现酒家,又不能让它直接出现在画面中,李唐之画用一面酒帘来体现酒家,正是巧妙地诠释了“锁”字。从“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题目看,“香”字最难以表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加以表达,中魁者用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来表达香气,确属高明。“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桃红柳绿、红男绿女之类的意象,而刘松年却能以万顷碧波中的一轮红日来表现,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意境开阔。

另外,徽宗“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醺停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4]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该句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化出,诗句主要表达的是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所以如果画上一只空舟,只能说明船上没有船夫,并不能很好地表现没有人过渡,也就不足以表现出此地的空旷荒凉。而中魁者画出船夫卧于舟尾,横一孤笛,足见因为长久无人渡河,所以船夫甚为空闲。

这种方式以古诗名句来考试画师,不仅直接以诗句作为画题,而且让画师画出诗句的意境。这种考试方法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画的诗画合一的审美意趣,成为宋代画院的一种主流美学思想。

诗歌讲究含蓄,不直接道出主旨,而是让它们蕴含在艺术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绘画是造型艺术,通过视觉获得审美享受,本应“露”,而画家为了调动读画人的丰富想象,便采用“藏”的手法,以追求画境的含蓄美。画家往往将人物深细的、抽象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在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中流露出来,努力实现画面具象含蓄蕴藉的诗境。因此,绘画艺术也讲究含蓄,辩证处理“藏与露”的关系,含意于形,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美。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唐诗人祖咏的那首著名的试贴诗《钟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当时规定,这样的试贴诗应该写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有四句,他说:“意尽。”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更深层的意思也表达了景色虽好,不知又有多少寒士受冻。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的确可以说是语言简练而意思丰富。

再来看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只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地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和“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平心而论,徐凝的诗场景也不算小,但总给人一种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显得很实、很板,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差别就比较明显了。难怪苏轼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评价:“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阮恶诗。”(《戏徐凝瀑布诗》)

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绘画推崇诗画结合,引导诗画合一的审美旨趣,就像诗歌一样,讲究意蕴的含蓄而丰富。这就对画家提出了比较高的文学修养的要求。所以宋代画院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颇有讲究,通常分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类。“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艺观其能通画意与否”。[5]也就是说专业课包括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门,公共课为《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这种课程设置思想与现代美术教育也很有相似之处。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它限制了艺术家创造性的发挥,特别是对生活感受深层次的表现。由“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鼓励画家去卖弄一时的巧智,也容易带来空洞抽象的画风。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于拓展绘画的表现力,提高绘画的文学艺术内涵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光宗朝被称为“马一角”画家马远,其山水师法的就是徽宗朝画院的画家李唐,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特别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给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而人称“夏半边”的宁宗朝画家夏圭,山水画风格与马远相近,也喜欢在构图上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这种影响一直延及后代,例如元四家中的倪瓒的画中几乎无人,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含蓄简练的遗风。

参考文献:

[1]胡仔.渔隐丛话(卷15).王摩诘.

[2]邓椿.画继(卷一).圣艺・徽宗皇帝.

[3]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下).名人画图语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