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戏曲欣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观众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创造了戏剧艺术。
法国戏剧理论家萨赛说:“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观众是不可少的条件,戏剧艺术必须使主要的各个器官和这个条件相适应,这是一种不容争辩的真理。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写出来总是为了给聚集成为观众的一些人看,这就是本质,这是它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长期舞台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着观众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戏剧要发展,离不开观众。因为戏剧是艺术家和观众共同创作的。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不是戏剧艺术创造了观众,而是戏剧观众创造了戏剧艺术。马克思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戏剧艺术生产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由生活在一定现实历史条件下的审美主体的特点所决定的。毫无疑问,戏剧作为一种群众最易直接感受,参加审美判断的艺术形式,有着最广大的观众。在剧场,演员的精彩表演不断地诱发了观众的思想、情感活动,使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同一戏剧创作,而观众的这种创造性参与的整体气氛,反过来又极大地影响演员的情绪,推动演员的艺术创造。这种关系直接反映着戏剧与社会、戏剧与人类以及戏剧为什么存在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二、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对于戏剧的产生、发展是处于绝对不可缺少的地位。
我们知道,戏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侧重于再现生活,要“抓末靓狙,合傀儡于一场”,它是应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所以,戏剧的创作,首先不是以能否抒己之情为出发点,而是以能否抒发观众之情为出发点,首先不是以能否使自己满意为准,而是以能否使观众满意为准。应把抒观众之情同抒己之情揉为一体,用衡量观众是否满意的尺度来衡量自己是否满意。因此,戏剧可以通过上座率来检验自己是否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来观察自己是否征服了观众。当然,上座率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尺度,一些思想、艺术上均属于上乘的戏剧,有时也可能出现上座率不高的情况。反之,一些思想、艺术上并不出色的戏剧有时却会有很高的上座率。这说明了欣赏主体的审美需要结构是矛盾和复杂的。而这种矛盾的复杂性则主要表现在欣赏主体审美需要结构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当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在参与社会活动之余需要愉悦时,他们的审美心理形态便表现为一般低层次的审美需要,其基本特征是满足于给自己带来欢乐和愉快;当他们作为社会审美主体,对艺术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时,他们的审美心理形态则又表现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需要,其基本特征是要求在获得愉悦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憾,情感得到释放,思想得到启迪。当然,这种审美心理和审美需要的两重性,往往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三、如何适应、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是具有直观性的戏剧艺术创作在创作中必然面临的问题。
观众是多层次的,观众的审美情趣也是多层次的。一些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做到曲高和众,雅俗共赏,与作品的多义性有关,即一件优秀作品的意义不仅有多个层面,而且每一个层面也有多种含义。这样,不同层次的观众可以通过同一的审美活动“各取所需”,获取他所感知、理解的东西。发现一种使他感动的独特意味。有人说我们的戏老化了,传统戏总是那么几出,内容公式化、概念化了。然而,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就是喜欢传统的戏曲,就是喜欢那程式化的一板一腔。他们的欣赏习惯满足了他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绪,当然,也有观众特别关注的是那些表现自己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亲眼所见,亲身所遇、所闻、所感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具有最直接的冲击力,也最能调动他们的美感经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憾,情感上产生共鸣,精神上受到振奋。这种自觉的更为高级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而我们的戏剧呢?有些戏大量宣传唯心观、宿命现、忠君奴性、英雄史观等,这自然与当代戏剧观众的审美观念格格不入,使观众产生心理阻隔和厌倦心理,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情绪。要知道,戏剧观众是具有双重形态的审美实体,一方面,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观众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是剧作家、舞台艺术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在戏剧接受过程中,观众作为戏剧作品的欣赏者,他们又成了审美主体。作为审美对象的观众(即观众作为非观众时)他们的形象是具体行动,有活生生的个体特征,他们的性格千差万别,具有富杂性与丰富性。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他们的审美需要、审美心理规律和欣赏趣味也是多样化的。但他们的审美评价都是一种饱蘸了情感因素的情感性评价、情感性判断。它以理性积淀的形式暗中悄悄地发挥引导作用,使审美体验似乎没有规律而暗合于某种规律,没有目的而暗合于某种目的,从而使观众对戏剧舞台形象的本质有所认识。这正如王朝闻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读者或观众接受艺术所提供给他的思想,是通过他自己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而由他自己所掌握了的思想。”
四、观众看戏是一种欣赏,而欣赏是一种能动的精神活动。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合理竞争,优胜劣汰的时代,历史也毫不例外地将戏剧艺术推入了竞争的旋涡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子系统的戏剧艺术必然受到意识形态所属的其它系统以及政治、经济诸系统的影响和制约的。目前,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艺术正在呈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内文学、艺术等诸系统的多样化。或者说必须使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来适应政治、经济的多样化。可以断言,没有这样一个多样化的大背景、大趋势,就不具备象《徽州女人》、《骆驼祥子》、《藏王的使者》、《文成公主》等戏剧的创作素材和多样化艺术风格的戏剧。生活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社会,随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丰富多样,必然导致观众、读者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的多样化以及人们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这样,戏剧观众势必会减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业余文化娱乐由单调变得丰富,由单一变得多样,是历史前进、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研究戏剧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不要用实用的眼光去研究观众,更不应单从争取剧场上座率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争取观众。观众看戏是一种欣赏,而欣赏则是一种能动的精神活动,欣赏者面对审美客体,依靠他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经验,去进行感受和体验,在艺术作品的启发下,对作品进行理解,并开展联想和想象,从而对艺术形象进行再一次的加工和补充,使作品反映的客观现实,成为欣赏者可以主观感知的具体形象,它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也同时被欣赏者接受。整个过程是多种形态的心理的积极运转和交织。戏剧观众欣赏的心理活动自有其特殊的地方。戏剧家如果不了解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也就不了解当代戏剧,也就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戏剧家。许多有作为的戏剧家正是从研究观众的审美层次、审美心理定势、审美心理结构入手来创造为观众所欢迎的戏剧的。观众的审美层次是不同的,从根本的意义上讲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京、津、沪、东南沿海经济文化比较发达,观众审美水平很高,他们希望看到高层次的戏剧,否则,他们只能以小说、诗歌、绘画、歌舞、电影中的杰出作品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而居住在农村的观众则对本乡本土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近年来电影、电视大量冲击着他们的眼耳,但他们对这一类“洋玩意儿”的兴趣远比不上对古老的本地区的戏剧艺术的酷爱。他们认为能听一次省上高质量剧团的戏简直是一次奢侈、一次享受,他们中有不少人至今还没有过个这个“瘾”。“戏剧危机”对于这部分观众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作为这部分的观众的理论家、欣赏家们,也断然否定戏剧危机的提法。可见戏剧观众是由多层次的各种类型的观众组合而成。
一位酒业营销专家认为,随着消费群体,特别是80后群体消费习惯的改变,未来几年酒类电商的跨越式发展是可以预见的。同中高端白酒市场的下滑不同,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电商消费群体数量的急速攀升,酒类电商则迎来快速发展期。近期市场情况表明,原大部分游离于电商门外的中高端酒业正火速调整销售渠道,并显示出主攻“电商门”之势,目前包括飞天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杏花村等在内的名酒企业的产品赫然在列,全国各地的地方名酒和普通中高端瓶装酒已在酒仙网、天猫网、淘宝网等网站上纷纷亮相。
酒业火速进军“电商门” 寻找新机会,使整个市场的形势更加复杂,专业人士指出:酒业电商需要谨慎而周密的计划和详尽的部署方能走向专业和完善,方能把握好准确的消费人群。
苏糖牵手酒仙网 冲出传统渠道
6月19日,江苏苏糖糖酒食品有限公司与酒仙网在南京举行了战略合作新闻会。酒仙网将成为苏糖旗下酒水的电子商务提供商,并通过其官网及数十家合作平台为苏糖推广其全线经销的数百款产品,而同时酒仙网也可通过苏糖在江苏省内的渠道优势展开线下的各项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电子商务、品牌宣传推广、开拓国内市场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苏糖“借力”酒仙网成熟的电商平台,以期能通过其渠道优势达到激活陈年库存产品的销售、推广自有品牌及产品,并将销售区域扩大至全国的目的;酒仙网意图通过苏糖的优质资源扩充产品线,进一步扩大与上游资源的合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牵手苏糖,是酒仙网继与全国最大的酒类流通企业——北京市糖业烟酒有限公司深度战略合作后的又一次突破,或将标志着传统渠道商借道专业酒水电商,发力互联网营销渠道已经日益常态化。白酒专家铁犁认为,“酒类电商化”已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传统渠道只有以创新的心态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渠道创新,才能把握未来。
随着酒类电商的日益发展,同样一改常规的还有高档白酒。
放下傲慢
高档白酒企业也开始“放下”身段、“收起”傲慢、“讨好”电商了,以往包括茅台、郎酒、汾酒等在内的诸多知名酒企那种“谈电色变”的时候彻底翻篇了,现在陆续寻求与电商的合作机会,茅台甚至打造自己的网上商城,五粮液等也纷纷投入人力物力,筹建各种电商平台等。高档白酒企业在“八项规定”的影响下,消费便开始下滑,不仅价格大幅下跌,而且销量和效益也是急剧下降,高档酒企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白酒行业步入“调整期”,整个白酒行业只有调整思路、调整战略、调整举措,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毋庸置疑,酒业电商的发展给白酒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局,在为传统消费群体的同时,还可以开辟电商平台上的客户群。电商不仅为酒企带来了包括品牌塑造、传播、促销和分销渠道等多方面的选择,白酒企业也可以经由电商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以提供更多契合消费者实际需要的酒品,而且酒类电商的发展势必可以推动白酒行业的发展,缓解下行的势头。但是,奉劝白酒行业“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把进入电商作为一种权宜之计。白酒行业改变以往的经营理念和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对高档白酒企业来说,能够从“谈电色变”转为“讨好”电商,终究是一种进步。其实,一线酒水企业不仅进驻像天猫等的成熟电商,也建立自己的官方线上销售渠道。据了解,茅台早已自建了网上商城,五粮液甚至还特意研发了一款产品,主攻电商销售渠道。
宜宾金喜来酒业公司副总经理易家祥认为,白酒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这就意味着白酒市场的品牌和渠道格局将迎来市场新一轮洗牌,新兴的电商渠道将由此上位,“酒类行业要不断保持发展步伐,就必须勇于接受新事物,并大胆进行营销实践的尝试。”
不管白酒行业将会在电商领域掀起什么风浪,但纵观酒类电商的发展历程,仍然处于一个困惑和诱惑依存的状态。
破局之举
酒业电商的热潮愈演愈烈,如何走出困惑,走向专业化成了关键问题,那么酒业电商的困惑表现在哪里?如何破局?
酒业电商的困惑包括:酒类企业思量究竟要不要做电商、企业不做电子商务又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真正解决电商与传统渠道之间的冲突、传统型酒企的电商之路怎么走等两大层面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酒类企业要真正在电商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酒业也通过以往的行业案例总结分析,分析获得初步成功的酒类品牌有哪些,具有突出的成长性优势的品牌有哪些,铩羽而归的酒类品牌有哪些。其中,酒仙网在酒业电商中无疑是略有成就的案例之一。酒仙网短短三年间,从一无所有,到2011年日均销售额千万,2012年日均销售额6000万、全年销售额18亿,并获得来自资本市场的三轮数亿融资,目前已启动IPO,预计2014年上市。酒仙网董事长郝鸿峰认为,做好电商“关键在于谁能针对网购群体进行更加精准的品牌定位和文化传播,并尽早形成系统化的运营体系,全面提升网络渠道中的营销、配套、服务、保障等综合能力。”
其实,酒类企业要真正在电商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包括产品保真的公信力问题;电商渠道应如何体现价格优势,并与传统渠道商的利益相协调;酒类消费具有多元化、个性化的鲜明特点,那么酒业电商必须解决产品多样性的问题,满足消费者对酒类品牌的实际需求;针对酒类消费行为和场所等特点,酒业电商的物流配套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等多种问题。酒类电商需要渐渐走向成熟,才能hold住市场,只有走向专业才能有长足发展。
2013年6月14日至6月16日,首届“中国酒类电商总裁班”在北京开班,针对当前热门的酒类电商操作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推动酒类电商发展进程,为酒类厂商决策者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提升酒类厂商在电商领域的实战能力。同时,2013中国电子商务投融资高峰论坛暨电商精英创业者大会6月22日在深圳举行,以电子商务投融资为主,主要推动平台与资本对接,拓宽电商企业融资渠道,助推传统产业升级、腾飞,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这些活动都充分说明酒类电商也将进入“电商加速度”的发展轨道。
酒业进入电商以来,十分成功的案例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无非是经营管理和市场行情。如何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尽快建立完善模式、培养形成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三方面的基础也成为支持酒业电商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随着新一轮的酒业电商的开始,有必要全面了解电子商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尤其针对酒水产业电商在此前的增长走势进行认真解读。模式同样是酒业电商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过往来看,淘宝、当当、库巴、红孩子、酒仙网等成功的电商企业都具有现身说法的案例意义,酒商企业可以从中借鉴,找到参照坐标和学习对象,逐渐形成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酒业电商模式。
朱启功是中国首批电商从业者之一,曾担任红孩子集团副总裁,在他看来,电商具体运营模式应该从团队组建、品牌营销等多个方面寻求系统解决,特别是对于酒业电商目前所面临的诱惑与困惑,关键是找到模式和方法,才能少走弯路,回避风险,对企业经营起到卓有成效的提升作用。对此,酒仙网官网总经理王豪领根据其13年的电商实战操盘经验及6年多的酒类电商实操经验,认为酒业电商在实战操作中往往会遭遇酒企电商定位、产品选择、宣传推广、全平台运作、流量引入、产品包装、网络定价、促销节点、促销方式、引爆周期、物流管理、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更需要合理规避线上销售和线下营销的冲突。
模式之争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和电商消费群体数量的急速攀升,酒类电商则迎来快速发展期,但酒类电商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却走向分歧。
近日,国内知名的红酒电商酒美网突然宣布退出白酒市场,未来更加专注于进口红酒市场。与酒美网做“减法”不同,部分酒类电商则倾向于做“加法”。在此之前,主营红酒的也买酒、品尚红酒等电商纷纷进入白酒市场,而主营白酒的酒仙网则高调进入红酒市场,选择全品类扩张。酒类行业的经销模式随着市场的变化也趋于复杂化,酒仙网当时提出酒类B2C盈利模式时也同样受到争议,酒业电商模式的选择也一直是行业不断讨论的话题,但是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电商经营模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酒业营销专家认为,酒类垂直电商对于经营模式的探索其实也无对错之分,能够结合市场及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强化供应链体系,并做到运营和服务的足够专业化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80后主宰未来
宋河股份与酒仙网联手推出定制新酒品“嗨80”,这是继“宋河扣扣”以后,宋河推出的第二款针对“80后”消费群体的酒品。
据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白酒消费者年龄分布:现在中国白酒消费70后占40%,80、90后占26%,50后占34%,白酒主要消费群体平均年龄39岁,未来80、90后将成为白酒消费主体。随着消费群体,特别是80、90后群体侧重网络购物的消费习惯,电商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键词:新建区;“四上”企业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四上”企业是现阶段我国统计工作实践中对达到一定规模、资质或限额的法人单位的一种通俗称谓。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和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
和住宿餐饮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四上”企业的新增态势、分布结构可以反映出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先行性指标。2016年,新建区新增 “四上”企业76户(其中两户住宿、餐饮业为产业活动单位“视同法人”),较上年新增6户,同比增长8.6%,“四上”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提升,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新增“四上”企业基本情况
1.从数量看:2016年,新建区新增 “四上”企业76户,在全市12个县区中排名第6位,占全市新增企业比重为9.7%。其中房地产业和规上工业新增数量在全市位于前列,分列全市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新增9户和24户,占全市的比重为14.3%和14.8%。新增建筑业单位2户,占全市比重10%;新增批发零售业单位20户,占全市比重10.3%;新增服务业单位10户,占全市比重7.4%;新增其他投资业单位9户占全市比重5.6%。
2.从增长看:2016年全区新增的76户“四上”企业中,限上批发零售、住餐业22户,同比增长120%;房地产开发经营业9户,同比增长28.6%;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10户,同比增长66.7%;新增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2户,同比增长100%,规上工业企业24户。
3.从分布看:2016年全区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园区和长僬颍分别新增了38和13户,石埠镇、乐化镇、望城镇、樵舍镇均新增3户,西山镇、厚田乡均新增2户,大塘坪乡、石岗镇、铁河乡均新增1户企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增企业分布不均。一方面,2016年全区“四上”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三个行业共新增“四上”企业56户,占全区的比重为73.7%,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只新增2户,新增企业行业分布不均;另一方面,2016年新增“四上”企业中,长僬蛭38户,而还有8个乡镇的新增户数为零,新增企业地域分布不均。
2.新增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新增仍显不足。2016年新增“四上”工业企业中,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竹木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纸制品制造、玻璃制品制造等传统制造业企业中,共计19个,占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近八成。批发零售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谷物豆类、日用品、装修材料等传统贸易企业中,共计14户,占整个新增限上贸易业企业六成以上。
3.“视同法人”、“个转企”工作推M乏力。按照统计标准要求,单位要进入“四上”企业范畴,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企业法人身份,二是经营状况达到规定标准。从申报情况上反映,截止目前为止,只有两户住宿。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是“视同法人”入库,还没有一户由个体户转为企业而入统的公司。从全区情况来看,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达标个体户较多,但推动其转型困难也较大。
三、对策建议
1.做好政策扶持,加快“四上”企业发展。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经营领域,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在土地、融资、税收、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增强新生企业的造血能力。加大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尤其是对于那些准“四上”企业,要采集积极措施进行培育、引导,力争尽早达到申报条件,尽早发挥投资效益。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积极扶持小企业做大做强。
2.加强部门合作,做到应统尽统。“四上”企业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统计入库,才能真实地反映全区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区发改委、工信委、商务局、住建局和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部门间的协作,组织联合督导组,在区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的配合下,加大对乡镇、园区的督导;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要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四上”企业申报这项工作,责任人不仅要熟悉本行业的行业和企业情况,还需细致了解和全面掌握四上企业的入统标准和入统流程,将符合申报条件的“四上”企业一家不漏的入统进来,做到应统尽统,不重不漏,使全区的“四上”企业申报的基础工作更夯实,企业入统渠道更畅通。
3.加大对申报工作的宣传,提升奖励机制。加大“四上”企业申报宣传力度,把区委、区政府制定的资金扶持奖励机制告知企业,提高企业申报积极性,将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纳入“四上”调查单位库。
[关键词]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 信息化 对策
西南地区包括川、云、贵、渝、桂三省一市一区,总面积137.3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3%。2004年,西南地区的生产总值为17092.88亿元,占全国GDP的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714.9亿元,占全国的10.6%,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6822元和228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6%和55.0%。西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落后,经济不发达,商贸业发展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但它具有建设地区商贸中心和面向东南亚开展商贸活动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一、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涵
1.商贸中心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英国购物中心专家纳丁・贝丁顿认为购物中心是在统一管理之下规划建设的商业综合体。学者曾庆均提出,商贸中心是以专业化协作组织方式和不断更新的经营形态,对大范围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集中区域或中心城市。笔者认为,商贸中心是商贸产业、企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在实现横向多元化买卖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大规模服务性综合体。商贸中心以大量的商品流通、信息流通及货币流通为活动内容,其凭借雄厚的物资基础、较强的经济实力及各类信息优势,发挥组织一定区域内的商品、资金、信息的大量流通的功能,形成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商贸中心可分为国际商贸中心(纽约、香港)、国家商贸中心(上海、北京)和地区商贸中心(如西南地区商贸中心)。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的内涵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是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的简称,其是指通过选择西南地区的一级、二级、三级商贸中心为大节点,以联系这些节点的铁路、公路、河道为干线及干线上的中小商贸城市、城镇为小节点,按照“点轴”开发的要求构成大中小商贸节点结合、空间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由点线结合交织而成的商贸中心网络体系。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体系中的一级商贸中心有重庆市中心区(重庆都市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和成都;二级商贸中心有南宁、昆明和贵阳;三级商贸中心有重庆的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南川和长寿;四川的自贡、内江、泸州、宜宾、南充、攀枝花、德阳、绵阳、乐山、广元、雅安、遂宁、西昌和达州;云南的大理、曲靖、丽江、昭通、玉溪、个旧、景洪、保山、楚雄和瑞丽;贵州的遵义、毕节、都匀、安顺、六盘水和铜仁;广西的柳州、桂林、北海、防城港、钦州、悟州、玉林、贵港、河池、崇左和百色。
二、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信息化的内涵
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63年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信息化问题。1967年,日本一科学、技术与经济研究小组提出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概念,信息化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的核心是资源共享,特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
2.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储存形式和光速的传递速度影响商业生活的各个领域,物质生产信息和消费信息在时空上的阻隔,被计算机网络的联结所打破。物质生产与销售方面的竞争,随着信息作用的提高而被信息竞争所替代,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开展好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商贸中心的基础和前提,是增强商贸中心聚合辐射功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顺应数字化时代要求,西南地区商贸中心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由单一的实体商贸中心向由实体商贸中心和虚拟商贸中心共同体转化。信息技术对商业流通现代化起着加速器作用,信息化为位于西部的西南地区商贸中心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括:⑴流通业技术与管理手段创新;⑵信息服务中心建设;⑶电子商务发展;⑷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发展;⑸商贸信息网站建设;⑹ E-CBD建设;⑺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
三、推进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树立“大网络”概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
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化建设应突破条块体制的束缚,树立“大网络”概念,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对现有“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信息中心”,通过统一规划和联网,按照效能原则进行跨部门、行业、系统和地区重组,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信息化建设中,可率先在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和南宁商贸中心城市建立起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为基础的信息网络,带动西南地区其他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应建立网络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2.建设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
信息服务中心是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商贸中心提供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中心是物流系统的中枢神经,是进行物流过程调控的前提与基础。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可设在重庆市中心区、成都、昆明、贵阳和南宁商贸中心内。其功能是服务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商贸流通业,通过信息化带动商贸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西南地区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举措有:⑴建立和完善流通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好商业情报中心数据库和商业门户网站――西南地区商业信息网,完善“商贸信息”网上直报系统,并与大型商贸企业、物流园区、批发市场联网,与地区的电信、数据电视、邮政等信息平台和全国相关信息网络对接。⑵加快商贸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⑶制定商业业态的技术服务标准和其他标准。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可以降低其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借助自己的商业卫星,沃尔玛实现了信息系统的全球联网,通过这个网络,全球5000多家门店可在1小时之内对每种商品的库存和销量全部盘点一遍。高效先进的信息系统配合高度自动化的物流系统,帮助沃尔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库存和在途时间,压缩了营运成本,从而使其成为业内的成本领先者。据统计,我国连锁商业企业投在信息系统中的资金占销售额的0.1%~0.3%,而国外为1.2%~2%,投入硬件与软件之比一般是5:1,国外是1:1或1:2。西南地区企业信息化滞后,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低。对成都市50家重点优势企业和2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超过60%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初级水平。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可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为此,可采取以下举措:(1)扶持生产资料市场、大宗消费品市场交互式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网上商品交易。(2)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3)推进网上身份认证和网上支付系统建设。(4)加强区内外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提供内外贸商情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内外贸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政策法规、案例、标准、企业、人才、国际动态、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资源库,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⑸加强电子商务相关法规及标准建设。⑹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可逐步将商贸中心商贸活动涉及的各部门和机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提供电子化、网站式的对内对外贸易信息与交易服务。为此,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快内外贸政府管理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根据内外贸发展要求以及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业务流程整合,加快政府管理中的决策分析、执法监管、公共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创造条件。
4.增加投入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强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的示范和引导,在商业信息化、流通标准化、现代物流建设中的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加强现代流通软科学专题研究,全面提高流通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流通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对列入计划的项目,地方政府的技术创新、创业基金要给予匹配的资金支持。
从长期看,能满足技术投资长期性要求的是资本市场。因此,西南地区除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外,还应引导银行支持流通企业信息技术创新。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建设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培育风险投资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商贸企业信息技术创新风险投资体系。
5.建立商贸中心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
随着商贸流通技术进步的加快,流通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应随之提高。加强流通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是改变流通领域技术水平落后的关键。因此,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城市政府应拓宽教育和培训渠道,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和大专院校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加快培养流通信息技术的研发人才。同时,可借鉴美、日等国做法,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培训的机制,将参加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有关部门应制定电子商务应用考核制度,建立相关认证体系。
6.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体系
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体系是信息化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应逐步将政府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转向中介组织,发挥已有信息化建设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中介组织,引导它们通过强化服务意识和规范行为,为西南地区商贸中心商贸企业提供技术咨询、风险融资与担保、人才培养与交流等服务。
7.消除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体制
流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的拉力。但是,流通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的形成不是自发的,它还需政府和法律的支持。要推动流通技术创新,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地方保护、行业垄断,使流通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应加强西南地区地方政府的调控职能,通过诱导性财政、税收和产业政策来推动流通技术创新,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流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获益主体。
8.引导IT厂商加大对流通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研发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12年,中国运动时尚界将从暗流中转身,脱下繁复与陈黯,告别凝重和束缚,变得明朗而轻盈,简约且欢快,使运动者的身体获得安抚和释放,心灵可以自由地歌唱。
在新的理念趋势下,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2012年运动界将焦点转向人与人以及人与外界生物、环境沟通的力量。
趋势一:健康呼吸
关键词:健康、舒适、功能、结构、科技、透明
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之下,现代人越来越追求能自由呼吸的洁净空间,强调纯粹和健康,因此,科技所带来的既浪漫又兼顾功能性的设计成为一种热潮。随着全社会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升级,设计师与工程师开始着力研发一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白色作为健康、可靠而又无污染的元素再度登场。
趋势二:色彩冲击
关键词:视觉、感官享受、数字科技、电子、X射线、镭射
视觉创新不断发展,网络科技、3D成像赋予设计师与工程师无数的灵感,色彩和几何图形完美地进行组合搭配,从而创造出一种电子的、民族的风格,将颜色与光影实体化。电子的能量通过光柱迸发出来,充分地满足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趋势三: 有机仿生
关键词:海洋、生物、有机、机械、水陆两栖
鱼鳞、水母、海藻、珊瑚礁……无穷无尽的海洋生物像精灵一样,带我们进入一个斑斓的生命起源的海底世界。生物之间相互沟通的意识驱动着我们认识有机世界的重要性和丰富性,通过自然、植物的视角,展现动植物生命的有机线条,带给运动者幻想和灵感,将成为未来运动鞋服设计的关键环节。
2012伦敦奥运会的临近,一系列以海洋、植物等造型为主题的设计,渐渐走近人们的视野。奇特的海洋野生生物,怪异的有机生物形态,都被运用在人体工程学的开发设计上。
未来,人们会越来越重视用科学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大自然。模拟海洋生物的自然形态,结合高科技设计的未来主义感觉,强调产品的内部线条,带来一种略带动物形态的机械感。这样的设计,必将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趋势四: 生态足迹
关键词:游牧、徒步、低耗、简单、移动性、废物利用
对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应作为出发点
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这段话生动地阐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企业这个经济组织而言,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同样明显:事实证明,有的企业即使原先很“本分”,但在周边“成功事例”的示范效应以及社会融资较易获得的“有利环境”下,也会变得越来越激进,将财务杠杆用到紧绷乃至断裂的程度。因此,对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特征的研究应作为我们了解一个区域信用风险潜在大小或未来趋势的首要出发点。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情,决定了不同区域的金融生态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和鲜明的地域色彩,讨论一个区域的金融生态特点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当地整体融资环境的松紧度
一是观察当地银行的数量、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一般情况下,银行越多、竞争越激烈,银行对客户的准入门槛就可能降得越低,客户获得银行融资乃至过度授信的可能性也会越大。而且很多时候,即使一家银行自以为只给予客户适当的授信额度,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多方原因,多家银行“合理”的授信额度加总起来,也会使企业的真实杠杆率高到离谱的程度。这样的过度授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往往就是银行贷款被挪用,而实践证明,银行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是不良贷款发生的普遍特征之一。在经济上升期,这类风险还可能被投资品市场的繁荣与企业的盈利所掩盖,而一旦经济步入萧条期,那些本不应获得贷款或本不应获得大额授信的资质较差的企业便会首当其冲,成为对银行资产质量进行冲击的“排头兵”。
这一方面可以参考的指标为当地银行信贷与GDP 之比重。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观反映某一区域内银行业过度授信情况的严重性以及该区域的整体偿债能力。如从2012年末全国各省市贷款余额/GDP的指标情况可以看出,浙江省该指标仅次于北京、上海,位于全国第三位;而从时间序列来看,福建、山东、内蒙等几个省份该指标虽然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该指标数值一直呈上升趋势,即存在于经济下行期“加杠杆”的嫌疑。这些或都是造成当地近期银行信用风险集中发生的诱因之一。
其中,北京、上海情况较为特殊,部分原因可能是存在较多全国性企业集团总部原因,造成贷款余额/GDP的比值相对偏高。
二是考察当地民间借贷的活跃度。从理论上讲,如果当地民间借贷市场越活跃,则企业获得民间资金的便利性也越强,银行资金变相进入民间融资领域的可能性也越大。在经济上行期,民间借贷可以成为当地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除银行体系之外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民间借贷资金具有流向监测困难、风险隐患难以掌控、容易发生债务纠纷等天然缺陷,在经济下行期,一旦资金链条发生断裂,便会在“羊群效应”驱使下引发一系列联动效应,造成大批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同时,部分民间借贷资金本身就可能间接来源于银行贷款,这就会进一步加大银行资金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比如,我国的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等地区的民间借贷市场历来均十分活跃,这些区域也成为近阶段银行信贷风险的高发地带。
对于此类情况,可以参考当地人民银行或其他机构的监测信息,重点关注民间借贷的资金价格、借贷期限、借贷用途等信息。
(二)当地银行信贷资金的外流程度
如果一个地区银行信贷资金大量外流,说明当地存在产业空心化趋势,且较多情况下,流向异地的银行资金会被挪用于投资或借贷用途,将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对此可观察某一区域的贷存比指标,若该地区贷款金额较大而存款金额相对较小,一定程度上即说明该区域资金存在漏出银行体系或流向外地的可能性。
从2012年末全国各省市贷存比指标情况可以看出,福建、浙江、内蒙等省份的贷存比指标都较高,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地银行资金外流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三)当地是否具有较为深厚的诚信文化
诚信文化也是考察区域信用风险潜在大小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有的区域存在重诚信、讲信义的传统,企业之间讲究“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的江湖文化,这对于银行的资产安全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正面保障。而一些区域的部分企业,或在历史上少数负面典型的示范作用下、存在对银行贷款能赖则赖的侥幸心理,或对自身诚信记录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银行介入时就需慎之又慎。
不过,文化因素只能作为软约束,而且事实屡次证明,在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到来之时,原先海枯石烂的誓言和保证也会变得苍白无力,在生存的压力和诚信的尊严之间,企业的选择往往是最现实的。比如,目前国内部分区域出现不良贷款后,部分企业开始还愿意为被担保企业代偿,但当越来越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时,便会明哲保身、甚至溜之大吉,造成担保链风险的不断蔓延。
因此,对文化因素的考察往往只能作为辅助手段,真正决定是否可介入授信的,还是客户自身的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分和稳定,以及抵押物是否足值等因素。
(四)政府在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方面有无作为
比如,政府是否准备或已经成立有专门的财政入股的担保机构,为当地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增信服务;在追讨不良贷款过程中,政府是否能够公平、公正地发挥应有作用,法院能否及时、有效地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等等。
对当地企业经营理念特色的考察应作为落脚点
历史上,我国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曾形成了不同的商帮,到了近代,这种区域商业文化的区隔也非常明显。这些迥异的经营理念,造成了不同区域的企业家在面对风险或机遇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比如,据国内学者研究,浙江商人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勇于开拓、思维解放,这促成了浙江地区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但另一方面,在资本逐利性及急功近利心态的驱使下,也造成了近年来浙江特别是温州地区民间资金大量外流、炒作房地产、农产品等资产的现象,使得当地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2012年以来,当地许多“热钱”因投资品价格下跌被套,导致众多企业链断裂而引发担保链风险,进而形成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这也是造成此次温州等区域风险集中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又如,福建地区特别是闽南的民营企业主,有着“爱拼才会赢”的特性。许多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后往往进行大额投资,有的是增加生产线、有的把钱花在争取上市用途,更多的则是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等风险较大的业务领域;还有一些资金则是想趁造船、航运等周期性行业处于“低谷”时“抄底”,结果却因踏错节奏而被套牢。这些大额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借贷和银行融资,使得相关企业财务杠杆率居高不下。在经济下行期,企业资金链极易断裂,最终引发一系列问题。
而珠三角此次之所以没有爆发像长三角、福建地区那样集中连片的风险事件,有观点认为,一是以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对珠三角造成的伤害远大于其他区域,使该区域企业主整体趋向更为务实、更加嫌恶风险,对大规模投资于不熟悉的领域变得相对谨慎。二是广东地区尽管民间借贷也较为发达,但在相对审慎的经营理念驱使下,区域内民间借贷多用于银行贷款到期时的“过桥”,期限通常较短且金额不大,风险扩散性和危害性便也相对较弱;而温州等地区的民间借贷多被用于企业日常经营、扩大规模甚至其他投资活动,即在表内贷款之外又一次放大了财务杠杆,一旦发生风险,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打击程度以及风险扩散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就会更为显著。
对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特点的分析应作为根本点
(一)当地三次产业构成及演变
从当地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例关系及演化历史,可以看出其整体经济产业环境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从而为银行对其整体信用风险环境的判断提供依据。
如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温州地区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同时其工业总产值增速近年来也有明显下滑,2011年甚至出现负值,说明本地制造业地位在不断下降、制造业转移乃至空心化现象在逐步加剧。但与此同时,银行贷款增速却未见明显下降,由于当地银行贷款大部分投向仍为制造业,这说明要么银行贷款的实际用途存在较大疑问,要么贷款投向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及产业景气度之间出现了背离,信用风险在不断积累。
(二)当地的产业结构总体特征
这方面可参考的关键指标包括当地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层次或地位、当地的主要产业组织形态、当地的企业主体规模类型等。
比如,从产业层次看,我国浙江、福建部分地区的企业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本身存在与上下游相比话语权较小、产品附加价值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困难、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等问题。无疑,银行给予这类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也会随着其竞争力的下降而持续上升。
又如,从产业组织形态看,浙江地区经济的条块状分布特征较为明显,即相同产业往往集中分布,如温州的制鞋、眼镜、灯具等产业,海宁的皮革产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义乌的小商品批发贸易,永康的小五金等均是典型的例证。这种产业分布形式易形成“集聚效应”,利于上下游供应链的完善和专业市场的迅速发展壮大;但从另一角度来讲,由于区域和行业结构相对集中,行业系统性风险不易分散;再加上银行在此类地区的贷款往往会由同一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互保、联保作为缓释手段,一旦发生风险,易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
再如,从企业规模来看,浙江地区民营经济发达,经营主体也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本身即存在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经营失败风险相对较大等先天缺陷,银行贷款的风险也会随之上升。
以上几个产业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也是此次浙江等地区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相对更为突出的重要原因。
(三)当地是否存在值得特别关注的风险较大的产业领域
例如,近年以来,受到欧美经济下行、需求减弱的影响,国内与外贸相关的行业普遍面临了较大的经营危机。从数据可以看出,此次信用风险较为突出的长三角和福建地区均属于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而广东地区外贸依存度也很高,之所以未尚显现大规模的信用风险,据公开报道是广东很多中小企业主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即已经开始收缩战线、按单定产,“没有单就关厂,或停止生产,借钱上新项目和新生产线的比较少”。由于其较少使用银行贷款和民间资金进行高杠杆经营,因而即使因经营困难而倒闭,对金融领域造成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中国银行电子化建设在走过十几年的艰苦历程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与过去相比明显的变化是:IT应用已经从技术导向型变成业务导向型。也就是说,银行信息化所关注的话题已经从过去通过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变成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银行最缺的已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如何应用技术推动业务创新的经验和能力。所以,金融IT咨询服务市场开始逐步升温,正成为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其规模小、区域性强、一级法人管理等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发展的可控性更强,操作更灵活。所以,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量身定做”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依然是热点
实施数据大集中,能够带来领先的科技平台,并由此带动管理提升,带动业务发展。银行可以节约IT投资的总成本,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适应新格局的应用软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现象发生。同时,数据大集中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三、支持中间业务创新将成为亮点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转变。
四、网上银行及其内容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银行业在网上银行的发展上明显处于劣势。网上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业务品种单一,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过,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不足与问题,才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为城市商业银行重新定位创造了条件,所以网上银行建设,尤其是内容建设将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科技园区;企业创新;熵流;耗散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3)03―0049―05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园区是园内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是众多科技成果涌现和转化的有力平台[1]。园内的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而且多处于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对其来说尤为重要。而创新是系统性的工程而非纯技术层面的工作,应当用系统的分析方法来审视创新系统对象。如何化解园内企业创新系统内在矛盾和冲突、充分利用科技园区所营造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最终促进系统有序健康发展是理论和实践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2]。本文试图从管理熵的角度来考察园区内企业创新系统所面临的这些问题。熵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本指系统中分子运动的无序性,系统内部的熵增会导致无序程度的加剧[3]。其后,物理学中的熵概念被引入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其在管理学中的应用便产生了管理熵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学者很少有将物理学中这种熵的概念引入企业创新研究的领域,将其应用于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可进一步加深对系统演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鉴于此,本文试图探析园内企业创新系统的熵流构成及关系,并构建付诸应用的熵流测算指标体系、测算方法以及耗散结构状态形成的判别标准,以便为园区企业管理者准确把握企业创新状态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二园区企业创新系统的熵流构成及关系
六总结与建议
科技园区中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矛盾和摩擦,其内部职能部门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诉求时常不统一,对创新任务的理解存在差异,各部门的内部文化也有所不同,加之创新资源在部门间的配置总有不合理之处,如此种种原因都会导致创新系统中障碍或矛盾的产生,这些矛盾就会带来正熵的增加[14]。要降低内部不断增加的正熵,就要从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中引入负熵流,这种负熵流的引入将有利于系统的有序健康发展,比如科技园区内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风险投资机构)给园内企业提供及时的金融支持、园区管理者向园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协调、管理咨询、信息沟通等服务。这些利好的环境因素的引入将对园内企业的创新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总之,企业创新系统中矛盾的增加或正熵的增加是系统产生无序性的根源,而创新环境中引入的负熵流是系统走向有序的源泉。然而需要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从环境中引入有利于园内企业创新的因素就一劳永逸了。事实上,引入负熵只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企业管理者还应当主动采取措施化解内部的障碍及矛盾,比如加强研发-生产-营销之间的界面管理,完善创新决策及具体执行的流程,采取合理的手段整合创新资源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一点,从外部引入的并非一定就是有利于系统有序发展的负熵,如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渗透进企业,反而会导致创新系统更加无序。
[参考文献]
[1]陈青洲.科技园区管理研究―东西方管理融合发展的探索[D].上海:复旦大学,2007.
[2]陆利华,张克俊.我国与国外高新科技园区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3):127-128
[3]李志强,刘春梅.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家创新行为系统熵变模型[J].中国软科学,2009,(8):162-166.
[4]刘艳梅,姜振寰.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8-91.
[5]李锐.企业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环境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CorningP.Thesynergismhypothesis:ontheconceptofsynergyanditsroleintheevolutionofcomplexsystems[J].JournalofSocialandEvolutionarySystems,2008,21(2):133-172.
[7]worksandinterfacesinenvironmentalinnovation:AcomparativestudyintheUKandGermany[J].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2006,5(2):78-91.
[8]谷国锋,张秀英.区域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3):119-124.
[9]KobergCS,DetienneDR.Anempiricaltestofenvironmental,organizational,andprocessfactorsaffectingincrementalandradicalinnovation[J].JournalofHigh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Spring,2005,14(l):21-45.
[10]任佩瑜,张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在企业组织与决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2001,(6):142-147.
[11]ChesbroughH.Managingopeninnovation[J].ResearchTechnologyManagement,2004,47(1):23-26.
[12]李玉辉.演化视角下企业创新导向的提升机理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9-92.
童心玩游戏,释放幼儿天性
游戏是自主的,不是披着游戏的外套在教师安排和控制下的另一种形式的小组学习。教师首先要以童心去看游戏的价值:游戏不是我们安排下的延伸教学活动,也不是一种形式上的假游戏,而是一种好玩、自由、快乐的活动。回想我们孩童时玩的扮家家游戏,之所以到现在都令人回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充满自由的快乐,让我们的童心充满了愉悦。在幼儿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每个幼儿要有充分游戏的权利。在他们的心里,游戏是好玩、自由、快乐的。教师用童心玩游戏,可以很好地释放儿童好玩、自由的天性,从而感受游戏真正的快乐。
1.童心品“乐”,游戏快乐自在
在游戏中,当几个幼儿在不断重复娃娃家的煮饭、吃饭、洗碗等情节时,不要认为他们的游戏过于幼稚,其实他们表现的是自己真实生活中的经验。在煮饭的过程中,他们商量着今天的饭菜安排,尝试着分工合作;在吃饭的过程中,他们感受着自己做出饭菜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在这样的简单游戏中,教师要用童心品“乐”:幼儿快乐地释放着真实生活的经验。
2.童心品“趣”,游戏趣味无穷
当幼儿玩着超市购物的游戏时,他们感受着各种“工作”的有趣:清理商品、制作标签价格、推销商品、收钱结账。教师要用童心去品“趣”:扮演社会角色的趣、 商品交易的趣、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趣,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技能如何,“商品”整理是否规范,不要只重视了技能而忽略了游戏的趣味性。
3.童心品“新”,游戏创意无限
在游戏中,幼儿用光盘和毛线陆续做出了“快乐一家”:短头发的妹妹、长头发的妈妈、皱着眉头的奶奶、长着胡须的爷爷。这些游戏的作品表现出幼儿的无限创意:毛线可以变长变短,可以变直变曲,贴在额头变成皱纹,贴在下巴变胡须。教师要用童心去品“新”:毛线还可以这么好玩啊!简单的毛线不断被儿童创新运用,在游戏中变得创意无限。
童眼看游戏,释放儿童心智
教育家杜威认为,游戏态度比游戏本身更重要。游戏态度是一种心智的态度,是一种自由的态度。教师用童眼看游戏,可以很好地释放幼儿的心智活动。
1.童眼看“异”,游戏亮在“异”
通常,幼儿在游戏中的异常表现反映出他独特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行为。教师要用童眼去看“异”、剖“异”,发现亮点。
一次,小班的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了类似美工区的游戏活动:用纸盒制作汽车。表面看这不像是建构游戏,出现了游戏主题混淆的异常。这时,教师没有阻止,而是用幼儿的眼光去了解幼儿的想法:原来幼儿在玩建构游戏的过程中产生了车辆在桥上行驶的新游戏主题。教师在了解儿童的想法后,给了幼儿充分的支持:与幼儿商量共同收集纸盒的材料,让幼儿大胆地运用各种纸盒去完成“现代交通”这一新的游戏主题。幼儿在多次探索中,运用各种纸盒制作出了高低不一、形状不一的汽车;运用牙膏盒搭建了轻轨、地铁。这就让建构游戏的主题出现了更多的亮点:废旧材料纸盒与积木积塑的巧妙组合。在这些“异”中,小班幼儿建构游戏的创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2.童眼看“趣”,游戏亮在“趣”
小艾用鹅卵石和卡纸做成了鹅卵石头像:爷爷。同伴小博在做好的爷爷头像上多加了一只眼睛,说:“咦,这是《西游记》里的二郎神。”教师在一旁不禁也觉得有趣。这样的“趣”反映出儿童思维的活跃性――在现实的爷爷与神话中的人物间巧妙转换。
3.童眼看“新”,游戏亮在“新”
童眼看“新”,不仅是新玩法,重要的还有新想法,而这些想法充满了童真。
一次,言言用纸袋、瓶盖、花瓣做出了爸爸的头像。老师与幼儿进行了以下谈话:
师:“言言,这个瓶盖放在这是眼睛吗?”
何:“不是,是红脸蛋。”
师:“原来做的是妈妈,搽的红脸蛋。”
何:“不是,是爸爸。因为晒了太阳,脸变红了。”
言言把红色瓶盖当做是生活中的红脸蛋,想象是爸爸晒了太阳,脸变红了。在成人眼里是妈妈的红脸蛋,在儿童眼里却是爸爸晒红的脸。看似普通的游戏却充满了幼儿有趣的新想法。教师只有走进幼儿纯真的世界里,才能品味出这些新想法、新思维。
童趣引游戏,释放儿童创意
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引导者和幼儿玩伴的双重身份。在游戏中,教师应与幼儿一起用童心去进行游戏,并且用童趣去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现他们新的需要并投放相应的材料,去挖掘幼儿的无限创意,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1.童趣引“放”,游戏操作无限
这里的“放”指的是投放游戏材料。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真正需要,突出开放性、重组性、可变性的特点。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投放材料:小班――爱模仿,形象直观――投放材料类型是半成品+成品;中班――创新意识萌芽需引导――投放材料类型是半成品;大班――运用已有经验较强――投放原始材料居多。材料投放体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游戏中可以得到有效的运用。幼儿在游戏的操作中可以体现不同的组合、不同的难度。
此外,在材料的投放上还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打破常规化、习惯化,充分满足幼儿需要,反映幼儿想法。比如,在美工区材料的投放中,教师改变以往瓶子多但实用性不强的投放习惯,转而根据幼儿的特点投放光盘、纸盘、塑料管等新的材料,幼儿运用这些新材料大胆想象和创新,制作出棒棒糖、风车、提包以前没有过的作品。
二是同一材料的投放方式多样化。原来投放的多是原始材料,现在,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变为原始材料、半成品材料等多种方式。如原来的单一纸筒变为有孔、有高低之分的纸筒,便于幼儿对不同作品的创造;原来的一捆毛线团变为有长短之分的线段和线团,便于不同动手能力幼儿的使用;原来的一张整纸变为有宽窄、粗细之分的纸条、纸屑,便于幼儿对不同作品的创造。
2.童趣引“变”,游戏创意无限
变一点辅助材料,就变出不同创意。幼儿就在这样的小改变中出了大创意。
教师先是在班上投放了纸盘和纸筒的典型材料,然后陆续投放了橡皮泥、吸管、彩纸等不同的辅助材料,通过辅助材料的变化,幼儿的创意变得“惊喜层出不穷”: 用纸筒、彩纸、纸盘变出了蜻蜓(想到利用短纸筒加彩纸做蜻蜓);用原始纸盘、半成品纸盘、橡皮泥、熊猫(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盘进行组合制作出熊猫,并想到了用橡皮泥来制作鼻子);用塑料碗、纸筒、吸管变出了机器娃娃(想到将立体的物品组合,并尝试着将其粘贴在一起);用纸筒、纸盘变出了蘑菇(利用纸盘和纸筒的组合做成了立体的蘑菇);用纸盘、纸杯、吸管变出了风扇(将纸杯修剪后,制作成“风扇”的叶片)。普普通通的纸盘、纸杯通过与不同辅助材料的组合运用,在幼儿手中变出了不同富有想象和创意的作品。
3.童趣引“玩”,游戏趣味无限
同一件游戏的作品还可以有不同的玩法,感受不同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