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

第1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第2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教学

一、前言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要求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2]。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能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和掌握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组织课程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是“房屋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准备工作、建筑工程流水施工、网络计划技术、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总设计。学生毕业后初步就业岗位为一般为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等。以施工员为例,职位晋升一般是:施工员项目工程师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或总监。这一系列的岗位工作都与施工组织设计密切相关。因此,该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以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为例,讲述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以培养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原课程知识分解并重构于6个项目中(表1)。再以表1中二级项目“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教学设计为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际情况搜集信息资料,筛选资料,再通过小组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最终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承揽业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组织与控制竣工验收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由学生组内共同讨论、总结,然后由小组派代表集中汇报、教师集中点评项目实施情况,通过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三方意见得出评价结果,避免“一考定成绩”的缺陷。

2、“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课程典型项目实施举例

典型二级项目3:编制某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教学设计过程(表2):

(1)、提出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完成某商品楼施工进度计划编排。在对项目任务选择时首先要注意项目的完整性,项目从制定、实施到结束,最终必须有一个完整成品,使学生在完成项目后有一种成就感;其次所选项目应难易程度和内容容量都需适中,这样既能实现教学计划内学科的教学目标,又能保证学生掌握应学习的内容,避免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不利于项目教学的实施。

(2)、教师示范教学:结合流水施工、网络计划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示范施工项目的划分、项目持续时间的计算、进度计划的编排三步骤。

(3)、学生分组(每组4~6 人)、选组长:教师根据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由组合及选出组长,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熟悉图纸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学习与项目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内容,并分析项目要求,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小组的项目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以便于更好地进行项目工作。

三、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效果上,项目经老师的精心设计,实用性较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个人思考、团队合作来完成项目内容,学生易产生成就感,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项目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由于实施项目教学法课程的横向跨度较大,如上述例子就包含了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构造等相关教学内容。因此,它要求科任老师除了有较宽的知识面、具备综合学科的知识体系外,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工作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另外依据项目教学法建立的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职业工作为依据,将原来分属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重组融合而成的新的知识结构体系[3],把完成一个分部工程的施工过程作为一个项目,把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综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程,而完成各个分部工程施工所需的知识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因此,在编制和采用新教材进行项目法教学时,应细致的考虑该问题。

总之,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建筑行业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需要我们在教育理念、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等各方面持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志红.项目教学法在力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工学院报,2004.(10):116

第3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筑工程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tructure the meaning of teach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foreground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virtual reality; computer simul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建筑教学重要性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要求毕业生除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合理的工程知识结构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就能编制预算和进行工程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监督。因此原有以理论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把学生培养成为单位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2、现阶段传统教学存在弊端

而传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两点进行开展的。1、开展实训项目,如:墙面抹灰、钢筋绑扎等比较简单的实训操作。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可以起到一定的实训教学的作用,但是,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流程实训则是无法完成的。并且,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有限,建筑材料无法循环使用,导致实训成本过高,大大影响实训的可操作性。2、带领学生去工地参观。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是最为直接的实训教学,也是最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比如天气原因有可能导致工地停工,学生无法进行参观学习。另外建筑工地危险因素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也会给建筑实训带来一定的问题。

因此,有没有一种方法即能让学生学习到现场才能学到的东西,直观的学习工地上的知识,又能不受天气等环境条件的约束,可以在室内就可以进行多种角度和全过程的实训模拟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虚拟仿真技术。

3、三维仿真的优点

什么是虚拟仿真呢?虚拟(Virtual Reality),仿真(simulation),就是依托计算机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进行现实情况的再现。90年代初,美国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开发有虚拟战场模拟、单兵训练的模拟、诸兵种联合训练模拟以及训练指挥系统等。虚拟现实技术随着网络、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虚拟建筑施工的应用中,钢结构施工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多。

分析国内外的现状总结得出: 虚拟建筑施工的开发工具有 Open GL、CAD、3ds max、3dsviz、Ansys、UG、Virtools、X3D 等。Virtools主界面见图1,应用于辅助教学的虚拟房屋建筑的系统,目前有学者和专家已经提出,并有部分一线的教师开始着手研究,改革传统建筑教学先进理念、理论和设计相关的论文也在报刊杂志中有刊登,但针对《建筑结构》的虚拟辅助教学系统具体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萌芽状态,笔者也在积极地探索中。

本文所使用的三维仿真主要是利用 CAD、Photoshop 和 3Ds max 在 Virtools 开发平台上开发一款适合于土木工程专业、工民建专业和建筑施工人员岗位培训的辅助教学系统。通过观摩建筑虚拟形成过程的动画展示,自主进行房屋建筑搭建的实践操作,达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的目的。观察形成过程,模拟施工工序的步骤,充分培养学习者把二维图纸三维实物化的能力,使学习者不仅能形象生动观摩房屋建筑形成的过程,而且通过自主构建房屋主体结构的练习使得施工技术的概念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并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全面认识房屋构造结构,把书本上的知识统筹、梳理清楚,具体应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更深入的自主探索房屋建筑施工过程,创造性的理解施工组织与设计,从而更好地掌握《建筑结构》课程的知识内容。

4、三维仿真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虚拟教学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一个可控制的、无破坏性、安全性强、并允许多次重复操作的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造就桌面式房屋建筑虚拟环境。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缺乏实践和观摩条件的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通过屏幕就能够“身临其境”观摩建筑过程,并且通过计算机的虚拟,掌握施工设计的技术,对《建筑结构》中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因此,房屋建筑过程和结构的可视化模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⑴克服了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实习、见习活动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平台上利用系统辅助见习,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操作等相关的教学活动。

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生不但可以直观明了的观看整个建筑形成的过程,而且还能通过系统掌握二维图纸三维化识别的能力以及建筑设计能力。

⑶解决了学生由于缺乏现场感观而学习效率底的教学难点,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安全、材料消耗、没有见习场地等方面的制约。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和节省施工所用材料、机械设备、交通等方面的经费。按照教学需求或施工图纸进行反复演示或操作,让学生观看内部构造结构,正好弥补了现实施工中不可“复制、再生、切割”的这一缺陷。

⑷教学系统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建筑结构》的教学模式,促使理论教学更有效率、向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突破传统的房屋建筑教学颈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4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建筑施工课程是建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包括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两大部分。该课程是全国注册一级、二级建造师及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原理,获得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施工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程实践工作中能正确合理地加以运用,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

一、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强,系统性强。本课程主要分析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从地下到地上,从基础到主体,从主体到围护,从结构到装修,从室内到室外,从土建到设备,工程内容繁杂,各部分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同时还涉及到很多其他专业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抓住主线,掌握重点,突出细节,自成系统,融会贯通,争取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有机地联系起来。

2.实践性强,逻辑性差。一方面,本课程叙述性内容多,概念多,理论计算较少,主要是讲述一些和工程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施工方法。另一方面,这些内容又都是建筑施工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实践性强,而逻辑性又差,难记、难学、难懂,这使得学生在习惯了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后,再学习本课程时,学习方法难免有些不得要领。加之学生对工程实际了解甚少,没有真正深入到工程第一线去,就会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离,影响学习效果。

3.时效性强,周期短,更新快。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国家或行业的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也在不断地进行修订和调整,专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时效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掌握建筑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前沿知识、尖端知识。

二、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布置,学生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论教师如何精选教学内容,如何改善教学语言,如何提高教学能力,都不能改变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不尽人意的现状。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改进教学方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就是将建筑物及相关的结构、构造通过投影、录像等多种媒体手段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使讲课内容更加简单明了,直观易懂。多媒体教学法是建筑施工教学的主要模式。

现在学校都配有多媒体设备,专业教师也都配有笔记本电脑,这就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有:首先是教材中的大量表格,如各种建筑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其次是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图形,如桩基础、模版构造图、钢筋配筋图、结构安装顺序图等;最后还有一些重要工程的施工工艺流程。这些都可以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授课效果,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所学课程内容,结合具体工程案例,由教师进行组织、分析和设计,然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所给的案例背景材料进行比较、分类、计算、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如同亲临现场,学会从现象中找出本质,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案例分析的内容应以具体的某一个工程实例为主,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每一章安排一个案例,也可以几次课安排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岗位意识,进行角色预演。

3.实践教学。从培养面向建筑工程第一线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出发,我们不但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基本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尽量与工程实际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验、专业实习、综合实训等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到工程实践中去,不仅能巩固和消化课本上已学的专业知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如,在讲授各工种工程的具体施工工艺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进行现场实习,进行讨论、分析、对比、总结,写出实习报告。这样既能牢固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利用互联网。一方面,可以在互联网上获取国家或行业的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验收新规范、新标准。各种建筑标准不断修订,而现有教材不能及时采用新标准,不能反映新的变化,总是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利用互联网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专业相关信息,还可以获得很多超前性的与建筑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等,在教学时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学生知识面。同时,还要主动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探讨社会上一些热点的专业问题,如北京2008奥运场馆建设(水立方、鸟巢等)、家庭装修污染、豆腐渣工程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热爱和了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有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建筑施工课程内容繁多,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其中多媒体教学法是主要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目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而利用互联网是拓展学生知识的渠道。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章节来选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只要把这些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而有效地加以运用,教学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宁仁岐.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46.

[2] 蔡雪峰.建筑施工组织[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36-45.

第5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建筑类专业;技能大赛;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除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外,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的业余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之余,技能大赛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综合能力的辅助教学方式。自2005年至今,我们开展了建筑材料性能检测、建筑施工放线、钢筋绑扎、测量等多个内容的技能大赛,参赛学生覆盖了建筑工程系全系学生,测量技能大赛、建筑材料性能检测技能大赛还实现了校企联办、校校交流的成果。要想使技能大赛真正成为辅助教学手段,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能大赛内容应该紧密结合岗位技能的需要,突出实用性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坚持开展丰富的专业调研,走访河北省内知名的企业,总结分析高职建筑类学生将来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并聘请专家一起进行岗位技能分析。最后我们认为工程图识读能力、施工测量、资料管理,建筑材料性能检测、施工成本控制、施工组织、构件验算和设计、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技能,是与从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实践技能,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因此,我院除加强实践教学外,还开展了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性能检测、建筑施工放线、工程图识读、钢筋绑扎等多种技能大赛,参赛学生覆盖了建筑工程系各专业。通过比赛,学生们不仅能检验自己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质量,增加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增强课外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

(二)与企业联合举办技能大赛,以利于教学改革和学生就业

2007年,我院建筑施工放线技能大赛与企业联办,并约请了四所兄弟院校参加,相互取长补短,收获很大。带队专任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不同院校学生通过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明确了目标。2008年,我院与北京中交伟业仪器经销公司联合举办了多校参与的、由河北众诚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指导的建筑材料性能检测技能大赛,得到了众多企业的好评。很多学生在第四学期的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利用自己过硬的技能,在施工放线、实验、质检等岗位,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这种做法打破了单一利用实习场所开展教学的形式,实现了顶岗实习,带薪实习,为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技能大赛的组织形式应该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我们在每年的技能大赛组织过程中,都注意充分发挥系学生会、社会实践社团、团委等学生组织的作用。在大赛举办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大赛的比赛规则、评分办法等技术型的策划工作,由学生会、社会实践社团负责学生报名、场地布置、项目宣传、材料仪器的准备等常规性策划,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相互配合的团队意识,强化学生的就业技能。很多学生在赛后提出到实训室补课,希望能及时弥补自己的技能不足,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很多毕业生返校时,都对技能大赛给予了肯定。在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利用技能大赛的机会相互交流,对实践技能提高帮助很大,也形成了我们办学的一个亮点。

(四)拓宽思路,合理确定技能大赛的内容层次

各行业全国性的技能大赛有很多种,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多参加,开阔自己的眼界。我们也看到,很多工种的技能大赛,是操作熟练程度的比拼,而高职学生的技能目标却不仅限于此,因此,举办技能大赛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层次。

就建筑类高职学生而言,建筑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会操作、懂管理的一线基层管理人员,其基本技能是将设计思想很好地转化到实际的工程中,因此高职毕业生应该定位在能够实际操作,并懂得技术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具备有效组织现场生产的能力。因此,我们把能够体现质量意识,施工精度和效率,解决施工具体问题的题目作为比赛的主要内容层次。另外,一年级将基本的操作类技能作为比赛的主要方向,二年级体现一定的分析策划能力作为主导,以便于适应学生在毕业学期顶岗实习的技能需要。

(五)应不断总结经验

经过近几年的专业技能大赛实践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这有助于今后技能大赛的改革、创新。

将技能大赛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结合在相关课程结束后,应针对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强化培训,并用技能大赛的形式进行技能考核,真正达到证书和技能的双丰收。比如:材料员和实验员与建材技能大赛的结合,测量员和测量工与建筑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的结合,制图员和工程识图技能大赛、建筑CAD技能大赛的结合等。

将技能大赛与校企合作办学相结合技能大赛的内容应该与合作单位的岗位技能相结合,与“订单”培养要求相一致,以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将技能大赛作为加强与行业联系的桥梁比如,我们正在与河北省建设厅洽谈如何共同举办好河北省建筑行业技能大赛,以强化专业教学服务社会需求的力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我们应该把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落实在行动上,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技能培养,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宇文利,李伟华.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第6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为此,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订2004年教学计划的同时,成立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小组。为使研究结合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聘请当地建筑业界有名的专家(21人),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研究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指导。笔者就我院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谈几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由此,我们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首先,我们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南阳两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下表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需要说明许多企业的老技术员、老质检员经验非常丰富,但没有学历(综合归为建筑工程中职毕业),另外,由于高职是近几年才出现,许多技术人员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建设监理专业出现得也较晚,监理员大部分也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根据调研情况,建筑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现场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是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监理员。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其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可见下图。)由此,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新晨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见下表),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连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论证和计算;在《建筑设备》中增加了建筑电气的一些基本知识,删减了《建筑电气》这门课程。同时,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现代前沿知识,在专业扩展知识这个模块中增加一些课程,如《建设监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等)、专门技能实训(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我们一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改革某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性教学管理。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第7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045-02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市场需要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工程管理专业各层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内近几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学生的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高职院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加强专业课程的联系与整合,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职业需求有效地接轨,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笔者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回访和网络资料的收集,发现在施工现场管理的相关工作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同时,在工程相关领域具体经营管理工作中,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建筑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也不明显。纵观全国的高职院校,很多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相近的专业相比并不具备差异性明显的核心特色,这样就使该专业在就业及职业发展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因此,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细化和特色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现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研究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课程体系设置。

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调研

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尽快胜任工作,就要清楚地了解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为此,我院组织专业教师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走访调研,并组织了由行业企业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各方人士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研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掌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从事建筑工程内业管理工作领域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工程预决算、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职业岗位群出发,明确了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后,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四大核心能力,即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建筑工程投标报价能力、建筑工程投标策划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从职业岗位的实际出发,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工作的典型任务为载体,承载知识与技能,组成面向核心岗位群的课程体系,根据四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使课程体系从业化,形成相应的四大模块,构建全新的基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四大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应的四大模块培养完成,即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模块、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模块、建筑工程投标策划模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块,由核心能力对应的核心课程辐射到各个相关课程,以各门课程培养的基本能力促进核心能力的养成。如表1所示。

第8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岗位能力;模块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8-03

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是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近年来,我校关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和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地摸索与认识中。我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2005年秉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精神,并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我校的办学资源,以及按照《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归并调整表》,将建筑装饰技术专业调整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几年来,在总结建筑装饰技术专业1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清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办学思路,提出了面对建筑设计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模块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模块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现有的教师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此外,该教学模式更具针对性,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就业面与模块教学吻合。下表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具有学科覆盖面广、岗位辐射面大等特点。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工程、暖通设备、人文地理、艺术修养;从建筑方案设计到建筑施工图设计、城镇规划设计、场地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及室内外装饰设计,都是本专业涵盖的范围。而面对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因材施教”这个传统的术语是建筑设计专业这些年来教改实践的指导原则。今后将继续化分模块化教学改革,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发展意愿出发,通过科学调研,筛分归类,更科学地设置建筑专业相关模块,使之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支撑,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将会是今后改革的主要内容;培养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又有教学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证“模块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的分模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学科教育,教师对其的认知不同,教学的效果显然会有很大不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验设备是影响“模块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鉴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要实现全方位的情景教学还有一定难度,如何保证“模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实训”这一环节能得到切实施行,在教学中如何克服设施建设和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这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实践教学所需要的岗位越来越难找,尤其是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岗位,如果落实不到位,“模块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学生毕业后还将面临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注册师制度的实施,所以要求学生要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能保证练就扎实的应职能力,又能保证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使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学真正发挥“模块教学”在增进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还须我们作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业.建筑教学模块化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85-86.

[2]梁熠葆.基于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6):157-158.

[3]季翔.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3).

第9篇:建筑施工组织实训总结范文

汇报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上午好!

工程项目管理是从事现场工作和室内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现在我们将共同走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解读。下面我将从课程概况、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剖析。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定位

《工程项目管理》是专业拓展课程,这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设立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为学生建立管理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应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程项目管理》开设在第四学期,前导课程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材料》,是《工程项目管理》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预备知识;同期开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法规》《建筑工程量清单计价》等课程。

2、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将本课程整合成4个模块,模块一,工程项目管理概论,分三个子任务,共22课时,模块二,工程网络计划技术、项目计划、目标控制,分三个子任务,共计38课时,模块三,风险管理,分三个子任务,共计10课时,模块四,信息管理,1个子任务,2课时。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素质目标: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步骤及处理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胜任装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4、重点、难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教学内容及学情,确定本课程的重难点。

重点:工程网络计划技术、项目计划、目标控制。

难点:1、工程项目进度优化2、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的计算

5、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知识考核40%+过程性考核30%+实训考核30%

其中过程性考核是追踪线上学习行为的智能考核,将视频观看、测试、讨论、等线上学习行为以及企业导师评分纳入课程考核,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过程考核体系。

二、教学资源

1、使用教材

本课程选自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知道系列教材,由孙剑、佘健俊主编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2、教学资源

本课程具有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学生登录学习通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校内实训室已满足识图实训、工程管理实训、VR实训。其中VR实训室已满足多工种仿真,学生能更直观的掌握现场施工的管理要素。

三、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本课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五学期授课。他们有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的基础知识,但无法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动手操作能力强;信息化运用手段强度高。

2、学习策略

以“以生为本”、“学生主体”为主线,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贯穿教学全过程。

3、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进步与发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坚持可测性和量化的教学理念,基于“学习通”软件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采用智慧职教网络资源库以及超星学习通APP辅助教学。

案例式教学,结合工程实际案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知行合一;讨论式教学,教师下发任务,学生分组协作,小组汇报成果;探讨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境式教学,创设情境,联系岗位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设计

本设计选取课程模块二目标控制中的项目一,进度控制,下面我将以子任务二2课时为例进行阐述。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三维目标。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知识目标:掌握掌握进度计划比较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进行具体项目的进度比较;

根据三维目标确定本课重难点。

重点:掌握横道图比较法和前锋线比较法的进度比较方法

难点:S型曲线比较法

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教师任务单,学生自学自悟,课中以“明”、“探”、“训”、“评”、“思”贯穿实施,导入问题,明确目标;问题显现,探究方法;多点训练,突破重点;专业评析,化解难点;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课后软件实操,成果展示,拓展延伸。

1、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习通下发分组任务、课前预测题,学生登录学习通查看任务,进行在线学习,并完成测试。

2、课中实施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采用情境式教学,提问学生,本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计划进度有无误差,具体是多少?该采取何种措施纠偏进度。明确本节课目标,导入本节课内容-进度管理

(2)分组讨论、任务决策

采用案例式教学,播放工程实际案例视频-施工进度的检查,分小组探究进度检查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组间互评。

教师总结并融入思政,进度偏差的发生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教师讲解进度检查的方法和内容,针对检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纠偏措施。

(3)循环练习、强化技能

采用讨论式教学,教师提供案例,并结合进度检查的方法和要点;布置分组任务,学生分小组完成进度控制的内容,完成进度检查结果和制定纠偏措施,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习题,学生线上完成测试,通过习题测试,掌握本节课重点进度检查的方法和内容。

(4)案例分析、双元评价

采用探究式教学,学生登录学习通查看进度控制的检查方法和内容,分小组探究并回答问题,教师查看探究结果并总结评价。

学生提出识读难点,现场连线企业导师,导师根据课前学习情况,结合工程应用给出专业解答,并在线上对讨论结果给出评分,达到双元评价,化解本节课难点-识读预制装配式楼板平面布置图、节点详图。

(5)自我反思、巩固提升

教师主题讨论,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利用学习通词云,显示本节课频率最高知识点;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反复练习,巩固提升。

3、课后延伸

(1)拓展学习

学生课后完成线上测试,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和学生线上实时互动、答疑。

(2)总结评价

为了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和学生分析近阶段学习情况,通过评价报告、学习月报表以及积分排序表准确呈现学习趋势,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程设计思路合理、学生参与度高、信息化手段运用灵活、评价体系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