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品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春丽童年就在著名教练的调教下开始了艰苦而严格的训练。在世人眼中,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作为一匹马,春丽别无选择,它只能驰骋于赛场上,为荣誉而战。少年春丽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并于1998年11月17日参加了处女赛。这一战失败了,接下来的几场赛事也是同样的结果。春丽的教练曾经调教出数十匹马入选中央赛马会,执教经验丰富,他发现了春丽失败的原因:春丽从小发育有点儿滞后,比同龄赛马体形瘦小。尽管如此。它还是具备了一匹赛马非常重要的好素质,那就是只要到了赛场上,春丽就很兴奋,看得出来它很想赢。由于这样的原因,春丽没有被放弃,人们继续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春丽也的确十分努力,它刻苦训练,努力奔跑,无怨无悔地参加一个又一个赛事。
令人失望的是,春丽仍然保持着场场失败的纪录。屡战屡败,屡败又屡战。从来没有赢过的春丽,每次出场仍旧精神抖擞,拼尽全力奔跑,从不灰心懈怠。就在春丽连败第88场时,它的努力终于引起了注意,当地的报纸对这匹赛马做了专门介绍。春丽的命运立刻得到了广泛关注,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赛场,一睹春丽的风姿,也为春丽加油。春丽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它参加第100场比赛时,连日本的国家电视台都对赛事做了专题报道。
春丽一夜间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这被大众热切关注的第100场比赛,春丽仍旧失败了,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减少对这匹马的热情。那时春丽的出场费已经高达11万日元,是取得单场胜利的赛马奖金的20倍。只要有春丽参加的赛事,观众更是平时的五倍之多。直到退役,春丽共参赛一百多场。这匹从来没有胜过的赛马不仅赢得了超高票房,而且感动了民众,赢得了普遍爱戴。人们理解它,敬佩它,毕竟在赛场上跑第一的马只能有一匹,众多春丽们的参与和奔跑才能形成那扣人心弦、迭起的比赛。
作为一匹马,春丽当然也有不幸,它的命运并不受自己意愿的左右。即便如此,在基本没有胜算的比赛面前,春丽从不抱怨,更从不气馁,而是用一贯的乐观向上,积极参与着每一场赛事。
许多民众从春丽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从而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现在,退役后的春丽又通过学习找到了新的位置,成为一名“心灵医生”,用它的真诚和智慧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理解和安慰。
在各种体育赛事中,对金牌的争夺从来都是所有参与者的追求与梦想。然而,金牌只有一枚,得到它固然表明着成功与光荣,但没有成千上万热爱者的参与,金牌就不会存在,金牌也毫无意义。在许多马拉松赛事中,人们往往会更加热情地为最后一个坚持跑到终点的人喝彩。这是因为“重在参与”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像春丽那样去战斗,以平和的心态努力,重在参与过程。其实,真正的体育精神,放大了就是整个人生精神。
首先,要有敬业精神。敬业与奉献是医生的天职。人民的好医生韦加宁教授心中始终装着病人,时刻想着病人。为了病人,他无怨无悔地奉献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韦加宁教授说过:多做、多传、多教,等于活了好几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韦加宁教授的“做人”准则集中到一点就是“敬业”。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许多医生,他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许多医生,他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深深地激励着许多医生。有一位专家曾说过: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个终身吃苦奉献的过程。著名医学家张孝骞院士曾指出:“坐而言,立而行。一个临床医生,他的眼睛必须始终盯住病人,不能有任何的松懈。”作为一名医生,若不敬业,就谈不上奉献。只有敬业,才能为病人解除病痛;只有敬业,才能拯救病人;也只有敬业,才能成就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好医生。
其次,要富有爱心。医者父母心。医生不应要仅以治病疗疾为本职,更应以关爱病人为己任。医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遗憾的是,由于美学的长期“缺席”,医学中的人文问题被限制在伦理学范围内的抽象循环论证中。医学的本质乃“人学”。在实践中,医学科学与技术、医学手段与治疗、医学效果与评价、医学制度与政策都要以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考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观念上,医生应本着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统一的观念对待人的生命健康。医学的本质不是人与医疗设备、人与药物、人与实验检测数据等的问题,而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人的问题反映在医学中常常表现为人性中对生命平等、健康公平、医学公正的渴望与医学现实之间的矛盾,理论上人之生命的宝贵与现实中人之生命的无助与脆弱在医学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为医生,我们应努力去满足患者的那种渴望。病人需要关爱,医生的关爱有时能弥补药物的不足,富有爱心的医生无疑会给病人增添一种促使疾病康复的能力。
再次,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是医务工作永恒的主题。不言而喻,医疗单位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如果没有病人,医务人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应该说,在医生的眼里应该只有病人,病人的健康是第一位的,病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病人至上”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询问病史时要仔细、态度要和蔼,在为病人做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在给病人做任何一项医疗处置(如换药、手术等)时不但要操作规范、轻巧,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损伤。在接诊病人时,医生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需,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始终坚持病人至上、生命至上的准则。行医时应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一种对病人负责的精神。只有对病人高度负责,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当我们遇到有的病人因客观条件所限不能明确诊断时,应该介绍病人到相关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而每当病人返回来时告诉我们其病情已得到确诊,作为医生,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得起病人。我们也曾通过细心地为病人做物理检查而发现大医院没有发现的病症,这并不表明我们的水平高,而是因为我们做得题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当抢救危重病人时,无论是三九寒冬,还是盛夏酷暑,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与死神争分夺秒,为病人采取一切救治措施,并常常身心疲惫地守候着病人;当看到病人转危为安时,我们感到我们工作的价值,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最后,要勤于学习。当医生就要终身当学生。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吴英恺院士说过:好医生或坏医生的差别在于“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为谁服务不言而喻,如何服务则大有文章可做。要想把病人服务好,首先得有高超的医术;要想有高超的医术,就要勤于学习。医学科学深奥无底,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当医生的只有勤学习、多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才能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使医术与医德得到更加完美地统一,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要成为一个好医生,首先要有一颗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善良之心,其次要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优秀品格。要做一个好医生,不仅要钻研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医德和医术是医生的灵魂,而支撑这灵魂的是医生的品格。
医疗检查,该怎样面对普通人
施桂玲
一个医生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检查时,如果检查得足够彻底,患者会经受许多不必要的折磨,并白白地支付许多昂贵的检查费用;如果检查得不够彻底,又可能错过一些严重的痰病,延误治疗。问题在于,一个医生往往很难确定该把检查进行到何种程度。因此,很多普通人认为,没有感觉不适就去接受医疗检查是不明智的。
目前,由于医疗知识和信息来源的不对称等原因,在医患关系中,医生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而患者则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有病或没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舒适或不适,是一个主观感受的过程。
有些疾病,早期虽然没有病人能觉察到的明显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难被医生发现。比如患者身体某处长了一个小疙瘩,无红、肿、热、痛,而且小疙瘩一段时间内能自行消失,就需要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及最近的身体状况,并在一大堆主诉中找出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在心中明确考虑为某种疾病后再针对该疾病,让患者做例行的相关检查,这样就能发现疾病。这需要医生经验丰富,能恰如其分地把握检查的彻底程度,不让患者做无谓的检查。
有些疾病只有经过彻底的检查才能被发现。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地域广阔,地区差别很大,疾病的种类繁多,有很多痰病不是仅仅通过望、闻、问、切就能诊断出来的。人们常常将疾病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大科类,但是每个科类下面都有很多的痛种,各个病种的临床表现又各不相同。详尽的检查,从最基本的做起,一项一项地筛查,十分重要,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评估和判断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些严重疾病,一旦发展到病人有明显不适症状时,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很多疾病,都有一个潜伏期,或三五个月,或一两年,或十多年,脏器功能的损害又常常是在潜伏期的时候开始发生的。此时。病人可以无任何不适症状,机体自身可调动防御体系与致病因素对抗,这种对抗是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的。如果防御体系战胜致病因素,则疾病就会停止发展,否则就会进入前驱期,患者会逐渐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破坏身体的各种机能,甚至出现脏器功能的衰退。
所以,在医疗行为中,医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医学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患者不是医疗行为的客体,而是整个医疗行为的主体”的观念,在为患者选择最佳检查方案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并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做与不做某项检查,应该由被检查者来决定。
24品格指的是专注、有序、友善、感恩、守时、诚实、爱国、责任、坚持、主动、真诚、宽容、勤奋、创意、热情、节俭、守信、勇敢、谨慎、明辨、尊重、怜悯、勤劳、智慧。
品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ǐngé。谓品性;性格。也指文学、艺术作品的质量和风格。物品的质量、规格等。品格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宽容 幼儿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1-03
引言1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见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添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徒弟的心情,在这种无声的宽容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
――引自《佛家禅语》
引言2
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对成人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何谓宽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在现实生活中,我理解为把宽容作为一种与心理有关的品格教育,这不仅是人们对待世间事物的一种人生态度、处世胸襟,能不能用一颗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更是一种现代人必备的人际规则。宽容教育就是对教育及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包容,无论对幼儿还是对成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成长的幼儿,教育尤其需要宽容的品质。当学前教育在宽容中徐徐展开时,宽容与互爱的主题才能以更人性化的方式凸显,使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绽放花朵,也才能使教师在学会宽容与等待中唤醒幼儿内在的自然力量。
当前,世界逐渐变为一个“地球村”,这就使得多元文化的分歧、冲突与对异文化的认同,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幼教人不断培养孩子们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实现自然个性的全面发展。倡导、实施宽容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出幼儿的内在潜质,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好幼儿宽容教育呢?
一、幼儿病态教养心理客观分析
(一)“抱怨”式教育
长期以来,很多成人已经习惯给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捣蛋闯祸的孩子扣上各种“坏帽子”,并且随意贴上“坏孩子”、“笨孩子”的标签。如“又是你!”;“看看人家孩子这么聪明,你怎么就那么笨,真不该生下你。”这些成人抱怨式的措辞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如果成人讨厌孩子的种种表现,那么对孩子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二)“习惯”式思维
成人习惯思维方式有意无意的对幼儿进行暗示,暗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不断强化过失者不是个好孩子的事实,而不会考虑孩子“恶行”后的感受,不能宽容对待。如“你怎么又闯祸了,你再这样,以后就不要你了。”“肯定又是你干的”,成人不断的强化行为的错误。由于成人的这种无意识暗示,孩子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可能会不断地重提过失者之前的“恶行”,不断地强化过失者不是一个好孩子的事实,而不会考虑过失者的感受,宽容地对待他们。
(三)“过高”式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社会心理造就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研究表明:过度的育儿方式,会使幼儿的性格具有明显惰性特征,表现为好吃懒做、骄纵跋扈,更何谈分享、宽容他人。
(四)“负面”式传递
现在家长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孩子的关爱和保护上,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受伤。一旦自己的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被欺负时,家长会教育孩子反击:“人家打你欺负你,你干嘛这么老实,打回来不要客气。”可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家长的强势态度早已给幼儿树立的负面榜样,使得孩子也逐渐学会用类似方式处理,长期以往,幼儿更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不会宽容待人,进而影响一生发展。
(五)“自我”式思维
幼儿期特有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造就幼儿缺乏分享意识,进而不理解什么是宽容。尤其是3~5岁时,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不善于考虑别人的观点和立场。例如在交往和游戏中,幼儿往往只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快乐,不能宽容对待他人的过失或者分享。
二、宽容教育思维构划――存“宽”于心,纳“容”在胸
(一)就教育而言,宽容是尊重。
爱因斯坦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宽容的人,大多受人尊重,而狭隘的人,往往建树平平,庸庸碌碌。幼儿也是人,也需要被尊重,不因为是“小人”而无足轻重。所以成人的立场观和态度观很重要。
1.幼儿是“人”,是独立个体。而非成人附属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天赋、技能和梦想。尊重每个幼儿,尊重幼儿个体成长每个阶段的发展,做幼儿成长道路上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避免一些错误观念:不尊重孩子、过分保护简单粗暴、期望值过高、袒护孩子、错误引导等,让幼儿在平等、尊重中学会宽容。
2.幼儿也是“幼儿”,尊重其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变化。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应该尊重其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变化。幼儿期不仅是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时光。成人应该保护和尊重这个特殊时期的心理发展变化。
3.幼儿的权利、尊严、行为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幼儿无论在园还是在家,需要的不是严格管教,不是服从成人。如果孩子做错事情,更要宽容的对待孩子的行为,多点耐心,少点批评。顾及好幼儿的“面子”时,你会发现孩子会记得你的好,也会很愿意跟成人交流。这就是“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会尊重你”这个道理吧。当孩子做错事情时也并不是说不能批评,而是要在尊重孩子的尊严的原则下用正确的方式去处理。
4.教师应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尊重幼儿生活的独立价值。教育专家指出:作为孩子,做得最好的时期就是成为一个愉快而充实的人。只有在这样的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包容、淡然的处事品格。《指南》中指出:善于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创造适宜成长的环境,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其个体发展。
(二)就态度而言,宽容是倾听。
“纳谏造就贞观之治,开创太平盛世。”唐太宗用宽容之心来面对魏征多次直谏,否则难成“贞观辉煌”。可见倾听也是为人处世中的一种宽容。在面对幼儿,我们也要尝试蹲下来倾听。
1.心理“换位”,充分理解幼儿。
所谓心理换位,就是指当双方产生矛盾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就能够理解对方,就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在幼儿交往的过程中,理解是沟通的第一步,是促进良好交往的重要条件。幼儿对朋友的理解影响着幼儿对友谊的理解、朋友之间的交往行为及朋友交往的情感态度等。了解幼儿对其朋友的理解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的开展合理教育。
曾经有篇散文中提到,节目中主持人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回答:“给我自己用”。这时,很多观众面露遗憾: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蹲下身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这位主持人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他让孩子感到了信任,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让大家听到了一个孩子高尚灵魂的独白。幼儿在很多时候总是会做出一些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例如破坏行为、肢体冲突、抢夺打架等,如:因为好奇把妈妈新买的口红涂的自己满脸、满屋子;把隔壁邻居家的小猫拔毛,说是天气太热给他散热……这些事情都会让心智成熟的大人大动肝火。但是谁在孩提时代没有做过荒唐事?谁不曾好奇,不调皮,不让大人操心?想到这一层,你应该可以宽容孩子的这些荒唐行径。请你蹲下来仔细聆听:“妈妈涂口红漂亮,我也想做妈妈。”;“小猫太热了,我只是帮它脱衣服。”这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很多行为是能够被理解的。
2.“冷静”处理,正确引导幼儿。
幼儿园放学,突然发现某幼不见了,寻找半天,原来跟随好伙伴回家了:今天我们约好,我去壮壮家看看他的小兔。老师和父母忙活惊吓了半天,当看到孩子活奔乱跳的喂小兔喂得起劲时,家长一顿暴打,孩子一脸无辜的痛哭:”爸爸,你为什么打我?”案例中妈妈的处置方法:“壮壮是跟好朋友约好的是吗?” “壮壮会关心小动物了!但是不和老师、爸爸妈妈说一声,我们会担心的知道吗?”这时壮壮就会明白自己行为的不当。这位妈妈就是通过冷静换位引导,让儿子理解爸爸打自己的是因为担心,从而认识到自己错误而主动认错,避免出现仇视心理。同时也让爸爸明白其实好好沟通,正确把控,也是一种理解、宽容孩子的方法,从而也会给予一个很好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就行为而言,宽容是等待。
1.学会“静候开花”。无论成绩好坏,请想想: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孩子怒放了,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的长大,陪着他沐浴阳光、经历风雨,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2.学会“稳接抛球”。当幼儿活动时候,教师不必觉得乱而出面调停;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候,成人不必急于帮忙解决;当幼儿发现问题尝试结论时,教师不必着急给予总结;当幼儿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不必急于干预和处理。给予给幼儿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空间思考、尝试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慢慢的,我们的幼儿就会学会等待,其实这也是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所体现的: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挡回去。
3.学会“因材施教”。马卡连柯说过,“每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世界的美不是因为相同,而是由于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就要根据孩子个性特点找到适合他的教育的方法。
心理小游戏:“橙子”训练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会给每个孩子发一个橙子,然后要求孩子们了解它,孩子们可以在地上滚橙子,也可以品尝或是闻其气味。然后把橙子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让孩子们找出自己刚才玩的那个。虽然有些橙子脏了,弄瘪了,还有些上面有牙印,孩子们还是会认为自己的那个是最好的。
个性化教育,就是尊重每个生命原有的形态,并力图使这天然形态的潜能尽情发挥出来的教育。作为老师要尊重差异,善于等待,善于宽容,让所有学生在对生命的丰富体验中发展自己的潜能。
三、宽容教育策略实施――立“宽”始足下,重“容”塑品性
1.规则创“新”显宽容。
例:某幼想玩娃娃家,可惜娃娃家人数已经满额了,在教师宽容的首肯下硬挤进去操作了一会感觉空间比较狭窄,老师则引导孩子去数学区,还安慰她跟她一起玩,但是这个幼儿心情一直很低落,只是默默跟着老师,老师怎么玩她也怎么玩,一点不起劲。这种是“被调动”、“纵”的结果体现,并不是宽容的结果。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如果及时发现这个孩子的心理变化,就会了解孩子真正的喜好,娃娃家人数够了,但是可以拓宽娃娃家功能,预设一个场景:娃娃家今天要造新屋子了,大家一起布置个新房间给娃娃住吧。这时就把娃娃家部分进行搬迁拓展场地,扩充材料满足更多的幼儿来操作。所以说宽容不是没有规矩,只有在一定规矩的约束下,才能更好的体现宽容。
2.谦让有“度”品宽容。
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我曾发现一种特殊现象,有些孩子在交往中看似很“宽容”的面对发生的问题,但实质却不是发自内心的宽容。
例:班里一个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是在活动中影响旁边的小朋友,一次去抢同伴的书,同伴眼睁睁的看着被抢走而不吭声,进而再去拿了一本书。这一幕碰巧被我看到,我开始以为她是用一种宽容的心来对待同伴,我悄悄问她:“为什么你的书被抢走了你不去拿回来?”该女孩告诉我:“他总是这样的,还经常拉我头发呢。”我陷入了深思,这是宽容吗?不,这是长期被小朋友“欺负”而产生的懦弱和迁就,另一方面也助长了那个孩子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而不顾别人的感受的不良行为。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宽容不是放之任之,更不是放纵幼儿自由散漫、为所欲为。蒙台梭利认为:“孩子们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应在维护集体利益范围里。”要从身边的小人小事适时对孩子进行明辨是非的教育,让孩子知道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认清善恶,要及时制止改正一些不良的举动,在谦让分享的同时也懂得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而非一味的忍让。
3.言传身“教”导宽容。
幼儿是天生爱模仿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成人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应该检点自身行为。要培养幼儿宽容的品格,成人应该具有宽容的品格。”所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至关重要,必须时刻保持自己正面、良性的状态。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对幼儿宽容品格的培养起着榜样示范作用。
有某位家长在商场停车,因为被后来者先占了看好的车位继而发生激烈的言语冲突,互不相让。僵持不下的时候,孩子弱弱的扯扯大人的衣角说,别吵了那里还有个空位,我们去停吧。试想这位家长做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不该感到羞愧吗?一个小小的车位都不肯相让如何指望我们的孩子以一颗宽广、包容的心胸去面对世事呢?。所以教师必须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问题,给孩子做出正确榜样,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在清楚认识自己行为的基础上也能用一颗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人。
结语
“谦受益,满遭损”,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姿态。宽容是人们应对当今社会多元与差异性的一种基本品质,也是当前建设和谐民主社会、直面多元人生价值的需要所在。特别是幼儿处于成长期,其宽容意识的形成、对宽容误解的消除以及宽容边界意识的形成,都需要3-6岁幼儿学前教育扎根于宽容教育内容与实施方法适宜性的研究和评价。幼儿园宽容教育业已成为多元教育体系的新主题,它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人的宽容品质,包括不干涉意识、尊重意识、公共理性、公正意识以及大视野与胸怀。
这样,我们的下一代相互之间就会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计较.就必然会改善交往关系,促进友谊和团队意识。作为一线幼儿教师的我们,须特别重视宽容教育实践的魅力艺术,从而让我们的教学实践得心应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幼儿园教育需要立“宽”重“容”,塑造幼儿自然成长的高尚品格,一切都为了孩子们在快乐童年时代就向往伟大,立志高远,走向超越……让我们一起学习海的胸怀、海的品格、海的修养,容广阔无垠的天空,容苍茫厚重的大地,容世上难容的烦恼和忧愁。我们坚毅前行。
参考文献:
[1]贺来著.宽容意识[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2]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周艳芹、裴立华.教育中宽容的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
[4]罗英有.倡导宽容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J].教育革新,2008(07).
《生命的品格》阅读原文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生命的品格》阅读题目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懂得珍惜。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要有所求)。
⑤要超然物外,干干净净地做人(要无所求)。
2.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地亚哥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鲁滨孙漂流记》 《西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品格》阅读答案
1.“要提高有限的生命的质量。”或者“要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2.通过比喻(或“比喻论证”)来论说道理。这样可以更通俗形象地阐明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道理。
3.示例: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终有建树,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他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与艰险,他那顽强的意志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近年来,笔者始终在摸索如何通过“开明、个性、温情的班级规约的落实与引领,开放、科学、人本的班级事务的处理与导向,丰富、活力、全面的班级活动的彰显与延伸”,凸显“尊重、理解、赏识、激励”的阳光班级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自信乐观、责任担当、宽容接纳、乐于分享、善于合作的阳光品格。
一、人人参与班级规约的制定与管理,点燃学生的乐观与自信
基于阳光班级文化意义上的班级规约不简单等同于一般的班级管理制度,它是班级成员之间默契的约定和共同愿景,是通过民主协商形成的能够体现班级文化内涵的集体规约和班级目标,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自身认同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依托营造出的班级生活的家庭感去实现培育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合格公民,就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应公民社会生活的班级公共生活。因此,我们重视班级规约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公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因此,学校将“尊重”这一核心价值观作为班级文化内涵,尝试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以“尊重”为轴心,从“尊人、尊己、尊物、尊规”四个维度展开,确立出“四尊”的核心目标,按照低、中、高三个年段不同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年段梯级目标。
具体落实时,我们将班级规约的制定与学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各班级结合不同年段要求,根据班级实际,在开学初确立本班学期养成重点。实施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人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梯级目标激励、滚雪球式推进,让每位学生在参与目标的讨论与制定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在目标推进中看到个人进步,获得自尊与自信。具体运作方式:
第一,开展头脑风暴,人人参与畅想班级愿景。此环节在确定班级规约之前实施,讨论时不设任何限定,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好班级,或者说自己最希望在什么样的班级里生活。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师捕捉关键词并板书在黑板上。
第二,围绕班级精神核心词,确立班训、制定规约。在头脑风暴环节,人人参与了班级愿景的确定,然后再引导学生反思班级现状。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列举集中反映当前班级精神风貌的典型事例。
第三,确立阶段养成重点。班主任根据班级规约印发个人阶段性养成重点表,引导学生思考“我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制定个人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梯级目标激励:把个人养成重点细化到周、月,这样一周一重点,一月一小结,滚雪球式推进。总结时不做横向比较,只要求学生自我对照,明确哪些目标已经达到,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的养成重点。
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努力的方向,使班级规约与学生个人成长目标协同起来;学生在遵守班级规约时,感受到的不是管理与束缚,而是自我成长的喜悦和期待。如此,有效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学会正确、积极地评价自己,相信自己能行,培养了他们乐观、自信的品格。
二、人人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与处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班级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正如阳光普照大地,带给人的是一种博大的恢弘正气,万物都能感受到阳光的光明与无私一样,阳光班级里的每名学生也沐浴在“公平、正义”民主氛围中。学生在全员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与处理中,学会了担当,养成了积极关注和投身公共事务的意识和习惯,并从中逐步学会如何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参与班级公共事务管理,人人都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二是参与班级事务的处理,人人都是班级问题的解决者。
第一,实行班级事务分工负责制。把班级公共服务性事务分解为若干岗位,然后采用竞聘上岗和自荐上岗等方式,让人人都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为班级服务。还可根据情况增设志愿者岗位,以补充制度化岗位的不足,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假如暂时出现岗位空缺,可适当安排一岗多人,由几个同学承担同一工作岗位的工作。这样,不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锻炼,还培养了学生相互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分工运作一个阶段后进行岗位自评和互评。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实行轮岗制,让每个人在不同岗位得到不同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第二,实行班级事务议事制,促使人人参与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班级管理工作除了处理相应的班级事务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处理班级日常生活事件。班级事务议事制分两步走,首先,在班级值周干部会议上,各责任人汇报本周工作,然后组织讨论新近班级存在的普遍问题,从中选取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交予全班同学讨论。如此,在人人参与班级事务的决策与事务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就在无意识中培养起来。
近年来,笔者在班级尝试小组共同体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小组共同体”是根据过去合作性学习小组机制创生出的一种“基于合作,超越合作”的班级管理新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多边人际网络中获得心灵成长,提升责任意识。实践中,“共同体”组长通过民主选举、竞聘上岗产生,成员由组长按照班级异质性调控要求自愿组合双向选择组成,组内规则由成员民主协商制定,人人承担相应职责,并与班级其它同质性共同体自愿结成竞争对子组。通过定期自评互评,使每位学生在这个特殊的共同体里,找到自我归属感,获得被接纳的愉悦。小组共同体除了完成组内相应的职责分工以外,还作为一个细胞组织轮流“执政”班级事务,即每个小组共同体轮流值周。值周时全面负责处理班级事务,值周结束自我总结并接受其它各小组的评定。在这种多维度的责任践行中,学生提高了能力,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
只有搭建一个公平、公正、人人参与的平台,才能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懂得责任与担当,在解决问题中践行公平与公正。这一切都有赖于班级事务的阳光操作,同时,在解决问题中,他们还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了宽容与接纳,这些都是重要的阳光品格因子,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适宜其健康成长的沃土,而班级生活就是培育学生这些品格的土壤。
三、人人参与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阳光因其七彩而让世界以变得多姿多彩,阳光班级也需要以多彩的活动带给学生以丰富的体验。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展示个人特长,不仅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学会以阳光的心态与人相处,学会合作与分享。为此,学校重视活动的德育功能,通过开发系列活动课程,倡导组建社团,鼓励班级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体验班级生活,学会分享与合作。
践行活动课程。学校在李庆明校长的倡导下,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课程。如今,每学期一次的主题大单元活动已成常规,渐显特色;结合主题大单元活动,在社区内组织的诸如阅读推广、社团展示和文化义演等社区活动也赢得广泛好评。学校还制定了社区服务活动目标体系,向每名学生印发了社区服务活动档案袋。每次活动都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和流程安排。学生自发的义工组织不断壮大,公益活动涉及交通协管、扶贫助弱、阅读推广等,足迹遍及家庭、社区、校园,乃至边远贫困地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精神已在广大师生乃至家长心中深深扎根。
参加社团活动。学校倡导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组建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以家校教育协商委员会为依托,充分调动广大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聘请在某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参与策划活动。各班积极响应,集体讨论社团主题,设计社团活动,相继成立了公益类、环保类、文化类、阅读类、实践类、艺术类、体育类社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自主意识和自由精神,还提高了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和技能。
那么,一名优秀的艺术家究竟需要怎样的品格?
一、艺术家应具有对艺术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的品格
纵观艺术发展史,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对自己的艺术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虽然艺术道路艰难曲折、充满磨难,但是他们仍然在荆棘丛中苦苦求索。
贝多芬被誉为“作曲之父”,可谓是一生与命运博斗、永不低头的典范。他出身寒微,虽遭到诸多不幸与痛苦,可是他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他从小被强制学习音乐,早年曾向海登与阿布雷治克学习理论作曲,奠定了作曲技巧的深厚基础,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不朽名篇。但是命运却与这位艺术家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27岁他听力开始减退,30岁两耳渐聋,到45岁双耳全聋。一名音乐家失去了听力,无疑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然而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凭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继续对艺术执著追求。在此期间,贝多芬创作了伟大的《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等作品,这些作品如绚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整个生命,其崇高的气节也因此流传于世。
吴冠中是中国艺术转折期的一位探索者,他所展现出来的对艺术的坚定信念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他是旧中国最后一批去法国留学并归来的画家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他被“冷藏”20年,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被下放劳动期间,他身背粪筐,内藏画具,以粪筐为画架作画不止,被大家称为“粪筐画家”。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需要多么大的胆识和魄力!
由此可见,顽强的毅力、契而不舍的精神是成功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的重要品格,唯有不求功利、目光远大,情操高尚,为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而执著追求,才会成就一番事业。
二、艺术家应具有在困苦的境遇中不断求索的品格
21世纪的今天,市场经济浪潮涌动,带动了艺术市场的空前繁荣,然而在这样喧嚣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还能否平静地面对艺术创作?还能否真诚地面对艺术良知和自我?是追逐时尚、赶超潮流,还是实在、本分地与自己的信仰相守?是追求名利、迎合市场,还是探求艺术真谛,与孤独和寂寞相伴?这些,考验着当代的艺术家。
一名真正的艺术家要甘于寂寞、享受孤独,不为潮流所左右,对事业与理想充满信心,对艺术具有奉献、开拓精神。虽然艺术道路充满艰险与挑战,在茫茫的艺术海洋中难免会感到困惑和无奈,但是只要坚守信仰终究会获得成功。鲜花与掌声是短暂的,与艺术家永远相伴的是寂寞和孤独。
林风眠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他在20世纪初留学法国,把西方的现代艺术教育观念带到了中国,开创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先河。然而在50年代后的30年内,林风眠与他为之奋斗的现代艺术淡出了中国的艺术舞台。他成为了一个政治、文化的边缘人,但他依然坚持着他的艺术实践,最终却没能逃脱噩运,在他烧掉自己一批作品之后,还是被抓进监狱。长期的离群索居与牢狱之苦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的追求,林风眠与他的艺术得到了公正的历史评价。
三、真诚面对、勇于担当,肩负使命与责任的品格
有的人常常把艺术家与政治家的责任相提并论,艺术家的责任与艺术的功能常常被过分夸大。其实艺术永远不会像政治一样对社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古往今来的伟大艺术家大多是政治激流与社会环境的失意者,屈原、陶渊明、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石涛、山人、曹雪芹、郑板桥、林风眠等等,他们正是从政治生活中解脱出来,走向艺术的变革,才获取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艺术家的使命感、责任感是对艺术创作的一种态度,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对社会、对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注,并将其落实在自己的作品中,要有真实的情感,要对作品负责、对创作负责。使命感与责任感反映着艺术创作的观念。艺术家的作品不是纯粹的自娱自乐,不能等同于大众的业余爱好和学童的涂鸦,而是要向观众展示,艺术品对观众而言有着自觉不自觉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背后暗含的便是艺术家对作品赋予的精神、艺术家创作的目的性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结语
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充满曲折,很多人的艺术生命会中途夭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艺术才能的缺乏,但是艺术家的品格修养一定是其原因之一。所以,具有高尚的品格未必能够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家却往往都具有令人崇敬的高尚品格。
参考文献:
[1]水中天.历史、艺术与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5.
[2]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7.
当下的数学教育,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眼睛向外,诉诸物,让学生会做题,能考试,可应用,为升学而教,这是功利性和工具性的价值取向;第二种是眼睛向内,诉诸人,以数学独有的品性来“化”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练就一种数学的头脑与眼光,能“数学地”观察世界,这是人文性的价值取向。数学的工具性所衍生出来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使得数学教育逐渐被降格为单一的“提高分数”“解题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即使能掌握相关的概念、公式、定律、法则,即使能做题、考试,未必能领悟数学的精髓,未必能养成数学的意识与眼光,未必能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我国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不但重视能力,还要重视品格,品格与能力同时成为“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学科的必备品格呢?诚如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中所言:“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数学核心素养是由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的共同体,必备的数学品格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科赋予学生的、独特的、在明天的成人社会里仍然忘不了用得上的学科品质。如果说数学的概念、公式、定律(知识性成分)包括所形成的各种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物质实体,那么经纬其间的数学思想、理性精神、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品质等深层次的因素,则是数学素养结构中的精神实体,这种蕴藏在知识性、能力性成分背后的观念性成分应是数学品格的应有之意。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开始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本质上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其一,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力,以“能力为重”,而且需要品格,品格与能力共同支撑着学科素养的发展;其二,品格与能力又互相支撑,能力应当有方向感、价值感,缺少价值判断与学科意识的能力,很有可能让这把“双刃剑”的另一刃显得单薄,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品格与能力是并列关系,更是交融关系,品格又具有引领能力发展方向的意义。数学与其他各学科一样,同样具有品格的意N,只有注重其品格的培养与提升,才能与数学能力相伴相生,相互融合,成为个体学科素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党支部书记,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我国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这样评价:“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后人又说:“卫鞅入秦,王道不用,霸术见亲。政必改革,礼岂因循。既欺魏将,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宾!”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北宋的大改革家王安石在评价商鞅时曾动情地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极为推崇商鞅的诚信品质和言必行、行必果的为政气度,并把商鞅的“信诚”看得重于百金。《资治通鉴》中则把商鞅的“信”提到为政者的必备素质来衡量:“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同样肯定了诚信于为君和为民的重要性。
新编秦腔历史剧《商鞅立信》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关照历史和历史人物,在客观评价历史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商鞅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胸怀和作为。该剧以战国时期,七雄纷纷争霸天下,秦孝公为了重振秦穆公的霸业,力图富国强兵,收复河西失地,遍贴招贤令为背景,引出了魏国中庶子30岁的卫鞅欣然应招人秦,“三试孝公”实施变法的重大历史事件。着力展现商鞅言必行、行必果,为实现秦国富国强兵理想不懈奋斗的改革家的人格魅力,以及秦孝公为求国富兵强、收复失地而真诚纳贤、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雄才大略。该剧不仅有曲折动人的戏剧情节,有多方位、多角度的矛盾冲突,有较深刻的人性刻画和情感渲染,还较好地表现出了商鞅对秦君的义,对秦人的信,对母亲妻子的情,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达到了情理相融、撼动人心的戏剧效果。
该剧表达方式比较新颖,它不是从正面铺排描述改革的整个进展过程。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角度,即树立诚信,表达了改革为民、以民为本的主题。剧作者首先通过“临终荐贤”、“雍城之搏”两场戏,把战国时期七国争雄,霸道立国的时代特点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这一特定的规定情景下,呼唤法家代表人物的出现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如果说商鞅人秦反映了历史对改革者的必然要求的话,那么,孝公与商鞅的遇合则体现了时势造英雄的时代特点。“三试孝公”一场中剧作者为两人的相遇写下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文字。在特定的规定情境中,两人打开了心扉,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卫鞅(唱)三次进宫把孝公见,
专论霸道成奇谈。
以身家性命相许诺,
要在秦国开新篇。
在剧中,我们感觉到了卫鞅立志变法的赤诚之心和秦公求贤若渴的心理期待。剧作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和动作,展现了两人由隔膜陌生,相互审视试探到相识相知的过程,秦国“霸道立国”的明智选择预示着日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大势所趋。
“徙木立信”一场戏是卫鞅取信于秦民的生动反映,在戏中,扛木头赏十金的情节十分风趣。木头很轻,奖赏却很重,人们如何也不信,剧作者抓住民众的这种心态进行加工,使“徙木立信”的传说更具有秦地民俗文化特征,可看性大大增强。突现了卫鞅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取信于民、为民立信的改革家的风范。
然而。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它带来的不仅是秦国的兵强国富。还伴随着因为触动贵族旧势力的既得利益而引发的不满和仇恨。“敲山震虎”一场,被削去官职的杜挚、甘龙怂恿太子驷抗衡新法,指示青年朝臣与打手殴打景监的事件,隐含了改革派和抵抗派之间你死我活的暗中较量,对立力量的足够强大,给该剧的做了很好的铺垫。
黑格尔说:“人物性格取决于情境”,足见情境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而由事件引发的复杂关系,则是人物情境的因素。第七场“柳暗花明”是该剧的也是最为感人的场次,因为它营造了复杂的戏剧情境:太子驷的抗衡新法和景公公的被打事件使该剧的戏剧情势发生了逆转,处在改革风口浪尖的商鞅成为攻击打压的对象,母亲、妻子的担心和恩公被打的事件使人物处于矛盾之中。正在这时赵国赵成侯派人来下请帖请商鞅做相国,这一切把商鞅推到两难的处境:是走是留?是深入改革,报答孝公的知遇之恩还是放弃一切前往赵国重新开始?当商鞅准备听从母亲劝告逃离秦地前往赵国时孝公突然出现。在这一场里,由于戏剧情境的尖锐,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
卫鞅好。咱就直奔赵国!!
不想,此时秦孝公突然踏进门。大家都感到愕然、哑场,静止得令人窒息。君臣互望,互相打量,转圈。卫母叹息一声,携娇娥下。
(卫鞅和秦孝公好像不认识似的,久久地对视,似乎都看穿了对方的心底。毕竟共事、相识相知了一场。突然爆发地大呼对方名字)
秦孝公 卫鞅――(泪如滚豆而下)
卫鞅 大王――(潸然泪下)
商鞅和孝公对视一幕,是两个有作为男人的互相审视,虽无言但蕴含深邃。看到这里,观众不禁为人物的命运以及君臣两人胸怀改革图强的作为、相识相知的特殊情感而感动落泪……这是戏剧情境的强大带给观者的观赏感受。
商鞅变法的故事尽人皆知,不同体裁均有涉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商鞅》,曾以恢弘的气势展现了改革家商鞅变法成功,身死车裂之刑的壮烈人生,让观者陷入深沉的人生思考之中。秦腔《商鞅立信》立足于商鞅立信为民的主题推演故事,现实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