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

第1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传统的基于HTML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方法主要是理论和作品考核。理论的闭卷考核在考试的题型、考试内容、考核成绩评定等方面都较为成熟,这部分考查学生对HTML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作品考核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更好地应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学生自主选题,独自完成网站的制作。此部分考核能够考查学生对软件工具运用、设计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真正网站的制作是需要团队的合作,集体智慧的结晶,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网站。如果让学生分组去实现网站的制作又不可避免地让一部分学生因为懒惰依靠组长和组员的力量去完成,而不能得到能力的提高。

二、课内任务+阶段考核+综合作品考核的过程性考核方式

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学情及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为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网站的制作,又能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适合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即“课内任务”+“阶段考核”+“综合作品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本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加强实践技能的考核,注重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核,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考核指标及成绩评定如下:

(一)课内任务考核

本部分成绩占40%,由课堂实践训练和课内教学项目两部分组成,分别占20%。1.课堂实践训练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定时根据任务完成时间、质量进行成绩的评定。2.课内教学项目根据课程的学习情境分成四个项目,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分别为“个人主页”“班级主页”“公司网站”“旅游网站”。由学生独自完成,在制作的过程中完成自由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最后作品的成绩由学生自评、他人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课内项目的成绩评定,其中学生自评占20%,他人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50%。评定时根据作品的完成时间、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颜色的运用及创意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成绩的评定。

(二)阶段考核

本部分成绩占40%,由HTML测试和个人网站作品两部分组成,分别占20%。1.HTML测试成绩的评定主体是教师。考核内容:网页基本元素的HTML代码及其常用属性,为网页的制作奠定扎实的基础,软件工具的使用是有限的,而许多的制作技巧都需要代码来实现,所以学生必须会利用HTML代码来编辑及修改网页。2.个人网站作品成绩的评定主体为学生和教师。其中学生自评占20%,他人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50%。根据作品的创意、内容、色彩运用、正确无误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此部分考核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让每个学生自己完成网站的策划、站点目录的设计、收集素材、设计、制作、测试等一系列的工作。由于作品要求简单可以由个人很好地完成,使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综合应用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综合作品考核

此部分成绩占20%,成绩评定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自评占20%,他人评价占30%,教师评价占50%。作品题目由教师指定,学生分组选题。采取模拟工作室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真正在企业做项目的氛围。由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有专门的网站策划员、网站效果图设计、网页编辑等岗位。把学生们学习做网站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网站的制作中,各负其责,各尽其职,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从而能够培养学生交流、互助的职业素养与综合应用的能力。

三、总结

第2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教师姓名

个人信息

学段

小学

学科

数学

年龄

39

教龄

18

职称

一级教师

学历

本科

学校名称

蓝田县洩湖镇

个人情况分析

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平

时在工作中很少运用信息技术,我会珍惜本次学习机会,结合自己的学科,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个人计划

1.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有关信息技术能力,针对数学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并制作微课程,能在信息化环境中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

2.微能力选择

请在明确学校与教研组微能力选择要求之后,确认个人微能力选择,并说明理由。

教研组指定的微能力范围

个人选择的能力点

选择理由

A2 A3 A5 B1 B2 B9

B2

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形式

B9

为学生创造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3.研修活动任务单

研修主题

研修内容

研修形式

组织者

预期结果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网络学习设计微课程及录微视频

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

成媛

实施思路清晰合理,具有一定的

操作性

自评与互评活动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评价

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

成媛

第3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评价;反思性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55-0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1]教师自评问题由此开始引起学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关注。研究者纷纷撰文,既有肯定教师自我评价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2],也有系统性归纳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工具和方法的[3],还有对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的[4]。可以说,相关理论成果极其丰富。各地中小学也依据“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师评价改革,建立起教师自评制度。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目前中小学开展教师自评活动仍存在着种种障碍,未能充分体现其自我督促、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作用。基于此,需要对教师自我评价的问题根源进行深入思考,以期能为有效地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提供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的,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参照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并结合个人特点反省自身的教育理念及行为,对教育全过程现实或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一)释放教师主体性

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主张作为课程与教学情境中内部人员的教师,是教师评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供外部人员评价的对象。它凸现了教师主体性的人文追求,体现了“自由解放”的理性觉悟。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对自己的形象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评价,随之产生满意或者不满的心理,进而可以产生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更新、发展的意识和愿望。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形成对教育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身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此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立足于教师自身的发展特点,尊重教师个体间的差异,在评价过程中容许教师在能力特长、阶段目标、发展速率、发展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个体特点。自我评价的价值取向激励所有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速率朝着理想的目标迈进。

(二)强调自我批判性

反思性自我评价的开展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进行自我评价的教师要承认自己的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检讨得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种信念促使教师进行不断的自我评价,促使教师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自我剖析,向他人进行自我暴露,以此获得他人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它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的结果进行自我调节,总结自己教学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及时寻找弥补的措施、方案,并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

(三)渗透教育全程性

传统的教师评价强调静止的、横断性的评价,而反思性自我评价则强调动态的、持续性评价。教育是日复一日的,教学内容是不断更新的,教育对象是时时变化的,因此反思性自我评价伴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反思性自我评价不仅贯穿教育教学的前后始终,而且具有无限循环性:观察评价―诊断问题―调整行为―再次观察评价―发现新的问题―新的行为调整[5]。每一次循环都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意识和行为的某种积极改变。经过不断的自我诊断、自我调整、自我激励,教师从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并会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进而形成反思性自我评价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使自身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二、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从反思性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它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还处于探索和不成熟阶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在价值,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

“新课改”提倡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突显了教师以评价主体的身份参与评价,以利于外界倾听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个性化与独特性。然而,有关调查显示:在重视程度上,有一半教师认为校方不重视教师自我评价结果;在权重比例上,八成教师认为自我评价在教师评价中的比例值并不高,一般为10%―20%之间[6]。可见,教师自评为主并未切实落实下去。在我国中小学中,领导评价往往是教师评价体系的核心,领导决定着教师的评优、奖金和晋升。在一些私立学校,学校管理层甚至直接依据学生评价结果决定教师的去留。学校领导习惯于用同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去衡量、评价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教师自评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考而已。“自评”结果不受校方重视,教师明白“自评”不过是走形式,教师评价实质上仍是以“他评为主”。

教师“自评为主”难以立足,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依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教师管理。在这种单向、封闭的管理模式下,在学校领导观念里,教师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评价教师是领导在行使监督、控制教师的权力和工具,使得教师依附、服从于上级的管理。学校领导注重的是管理效率和效益,喜欢“大一统”的评价模式,容易忽视教师的个性和需求,忽视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也容易忽视对评价目的、评价意义以及价值取向的思考。而大多数教师长期工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也习惯于被领导评价,不善于用自评和反思的结果向其他评价者阐述自己的见解,维护自己的权力,提出自己的主张,交流自己的思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他评的结果。可以说,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严重削弱了教师在自评中的主体地位,也挫伤了教师参与自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自评信度”难有保障

理论上,教师自评是最佳的教师评价方式,应该广受教师的欢迎和认同。因为教师本人是最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对象的,最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7]。特别是在教师有主动进行评价的自我需求时,教师自评往往能最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更能成为教师自主发展和改进的动力源泉。但应然与实然总存在差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希望谁来进行教师评价”选项上,教师选择“教师自我评价”的仅占3.3%;选择“校长评价”,“教研室或年级组长评价”的累积百分率为18%;选择“家长评价”的只占2.1%;选择“集中各方面的意见”的占了44%;选择由“学生评价”的占了23.4%[8]。统计结果既反映出教师们较反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评价,也反映出教师们并没有对“教师自评”有较高的认同感。在评价实践中,教师自评信度常常是难以保障的,既可能因为晕轮刻板效应的遮掩性、弥散性和定势性产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评价误差[9],也可能会因为谦虚产生过低的自我评价,或受利益驱动有过高的自我评价,或避免冲突有不完全的自我评价[10]。教师不能保证“自评结果”是客观公正、毫无偏差的,因此宁可信任“他评”的权威性,等待他评一锤定音。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教师自评信度之所以难以保障,是由内外多重因素造成的。客观上讲,教师劳动本身极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教师能够对自身劳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往往显得异常困难。在我国教师自评是新兴事物,其机制还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尚未跟进。实践中,自我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自评方法不够多样,与其他评价也未有效整合,评价结果依然是带有“功利性”和“奖惩性”的。评价只重视教学业绩,忽视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和迟效性,忽视教师劳动特点和创新意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利益紧密相关,使得教师在自评时缩手缩脚,不能放开自我进行评价。而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系统接受科学的评价知识培训和指导,无法把握评价的价值尺度,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造成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差距,产生缺乏信度的自评结果。

(三)教师“自我反思”难成习惯

教师自评就是强调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意味着教师自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反思过程,自我反思也是教师自评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教师自觉自评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那么,我国教师经过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是否已经习惯了教学反思?有关调查显示,只有30%的教师经常进行反思,而有64%的教师不经常反思,只有遭遇问题时才进行反思,还有6%的教师很少进行反思[11]。可见,大部分教师还没有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还未将“自我反思”自觉纳入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之中。对于自我反思,一部分教师常常是口头和形式上拥护,仅仅是用来应付检查而已,并没有深入体会到它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他们仍然喜欢用自己的“老一套”,迷信经验,不愿意接纳新观念、新思想,很少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

经过深入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教师自我反思未形成习惯,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紧张的教学环境有密切关系。我国自古以来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以“知识传授者”自居,以“经验主义”教学。而当代倡导“新课改”,推崇教学反思,折射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既是“引导者”也是“研究者”。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捍卫长期形成的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潜在信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还未形成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当今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变得复杂而艰巨,班级容量大,工作时间长且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多种角色,教师身心疲备,经常处于“工作倦怠”状态。即使教师认同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他们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来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切阻碍了教师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三、完善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机制的设想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反思性自我评价还面临着种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体制和思想根源。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关配套举措,以保证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有效顺利地推进。

(一)学校实行人本管理和领导带头自评以巩固教师主体地位

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学校人本管理是关键。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认为,人不仅是管理的对象,管理也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把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教师自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有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有必要将教师个性自评与学校常规发展计划相结合。学校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充分考虑教师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教师。重视每一位教师的自评,要将每一位教师获得成功和自信当作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并创造一切条件来帮助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同时,学校要通过民主管理使教师能够共同协商、探讨学校未来发展计划,使教师的个人发展同学校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事实上,教师只有将自评和专业发展植根于真实的学校情境中,才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和丰富的发展资源[12]。

而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反思性自我评价,学校领导带头自评是前提。奥斯特曼和考特凯姆的研究指出,如果在教师当中培育批判反思的精神,校长们公开宣布自己的错误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为重要[13]308。因此,学校领导应转变角色观念,把自己由居高临下的评判者、管理者转为真诚的引导者、合作者。领导应定期邀请教师座谈,实事求是地带头自评,及时听取教师们对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设立匿名评价箱,让教师以匿名信件的方式把对领导的评价反馈给领导本人。同时,定期公开自评结果,做到有错必改、有误必纠,自觉地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当学校领导者能坦诚地做出自我评价、虚心地对待反馈意见时,教师的主体地位就自然得到了尊重,教师们自然会对教师自评肃然起敬,“自评为主”也就会自然地落实下去。

(二)创设和谐自评环境和提供专业培训指导以保障教师自评信度

为了保障教师自评信度,管理者需要创设和谐的评价环境。学校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冲淡评价的奖惩色彩,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教师的成长。不应该把自我评价过程变成教师担惊受怕的过程(对教师的人格或个性构成威胁,担心和惧怕被人歧视或误解),而应该营造一种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评价氛围。教师在宽松、合作的评价气氛中有了被信任的感觉,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把自我评价作为沟通与交流的媒介,这时才愿意主动真实地汇报自己的自评结果。当教师们对评价的态度变得豁达和开朗时,也就能以虚心的态度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积极调整自己,改进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和缺点。

另外,保障教师自评信度也需要技术、方法的帮助。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是一项极具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教师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演示让教师掌握自评的技巧,使自评具有可操作性,从而避免流于形式。同时,专家不仅要帮助教师掌握关于自评的技术和方法,也要引导教师从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层面进行深入反思,使其更新教育理念,帮助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有利于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增强反思效能感和建立反思管理制度以培育教师反思习惯

要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重点是增强教师的反思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自我效能感越强,越容易自觉克服困难,坚持某项活动,就越容易成功[14]。也就是说,如果能使教师充分认识和体会到自我反思具有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那么教师自然就会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纠正迷信经验的思想误区,而自我反思就会更快更好地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中。因此,增强教师反思效能感,可通过增加教师反思的成功体验,培养教师对反思成败的正确归因,观察他人经验等途径实现[15]。

另外,教师要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需要有完善的反思管理制度作保障。马莱斯・霍顿认为,如果你想改变人们的行为,你不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改变,而应该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改变人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结构上,从而使得这些结构创造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期望[13]309。这就启示我们:建立相应的反思管理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思文化,进而促进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生活方式。学校首先要切实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减少作业和试卷任务量,为教师留出反思时间,便于教师冷静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得失。其次,定期召开反思交流活动,利于教师收集和处理学校领导、同行、学生、家长各方面的评价信息,使得教师能够真实全面地认识自我。再次,加大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力度,能够为教师提供足够的书籍、电脑、网络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展开阅读和科研,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最后,创造各种条件扩大教师视野,给各个层次的教师提供听课、评课、外出学习的机会,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使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自身与外界同行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虚心学习对方经验,并进而改进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程变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2]王俭.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自我评价[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3]侯彩颖.教师反思性自我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4]赵中建.教师自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4,(4).

[5]刘学惠.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6]陈芳.中学教师自我评价的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13.

[7]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8.

[8]史晓燕,赵华,张举胜.现行农村中学教师评价制度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09,(4).

[9]王桂亮.教育管理心理艺术[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

[10]孙德芳.教师自我评价的偏差与调控[J].教育科学研究,2003,(3).

[11]邵光华,顾泠沅.中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0,(3).

[12]孙艳平.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自我评价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2).

[13][美]Stephen 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7.

第4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客观 评价

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行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实践能力强,涉及岗位多的专业,由此,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的更加严格,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我们应该遵循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向导,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终极目标。

一、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

1.无法找到理论和能力的平衡点。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过于看重理论知识的考察,在考试的内容上也是大同小异,全部是课本上有的,老师讲过的,甚至专门划重点,圈定考试范围,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完全靠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试卷上缺乏具有“营养”的问题,无法突出学生个性、创新、逆向思维等思维能力。

2.重笔试,轻操作。

在我国,笔试一直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课程考试也一直通过笔试进行。但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一门技术类课程,仅仅通过笔试考核大大限制了其发展。通过笔试考试,虽然方便了阅卷和题目分析,但是却限制了学生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很难提高技能操作。

二、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

根据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标准,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立足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而采用的最新计算机网络课程评价方式,其提点在于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根据学生提点,拓展其潜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立足过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将布置项目任务的形式给学生,考核由项目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其中每个任务考核中都要对分析报告、设计思路方案或总结报告等规范性文档作评价。按完成项目任务的态度(15分,含出勤、纪律、态度等)、方案设计与项目效果(65分,含需求分析、方案可行性、技术选型、突发问题处理、项目展示等)、文档编制(20分,文档规范、文档格式等)进行综合评价

2.坚持全面评价。

在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考核中,不能片面的进行总结,应该遵循全面评价的原则,比如在“成绩评价表”中,更加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学习态度,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多个项目,深入了解学生,从而对一个学生做出更加科学、公平的评价。

3.重视发展性评价。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完全一样的学生,由于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人的各方面能力也不相同,但是,要抱着发展的目光去评价学生,比如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深入了解,发现学生每个阶段取得的进步、变化,从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4.采用激励性评价。

学生要取得学习的进步,不仅仅需要获得教师专业性的指导,更加需要积极的评价,正面的引导,这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取得的没一点进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这些激励的话语,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5.提倡多次评价。

教师在做出评价是要慎重,特别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急需帮助的时候,当通过努力解决问题后,教师可重新计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评价主体

在以往的评价工作中,教师一直作为评价的主导者,为了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应该逐渐向同学间互评及自评转移。

四、评价操作

1.自评。

学生通过完成某个阶段的任务而学习到新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使其融会贯通;学生的潜力是否得到有效开发;通过各种办法收集学生学习发展数据,从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通过对学生自评进行指导,促进教学改进。学生在进行任务时肯定会碰见很多问题,如果觉得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或者需要什么帮助,下次遇到相同情况能否妥善处理。尽最大努力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总结。

2.互评。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我们经常通过小组方式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按照小组的实训任务完成质量评定个人成绩,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组织协调力及团队创新力。

3.专家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独立完成一项项目时,教师可以邀请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专家、技能竞赛获得者等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完善和总结。比如,当某位学生接到了某网吧的业务,网吧老板由于经济效益好,打算对网吧规模进行扩容,现有以下要求:第一,具备一定的数据容错与恢复能力;第二,能针对不同用户给予不同的磁盘配额;第三,在网吧内建立服务器,方便网吧内客户通过此服务器进行电影和游戏的下载。学生完成任务后可以通知老师点评,或通过老师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以便及时了解自己不足,明白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4.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其实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把学生的课堂笔记,完成作业的质量,课堂上发言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获得综合评价。

5.评价标准。

学生的最后成绩是多少,有什么样的标准呢?我们要进行综合考虑,当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分别是100分,那么总分等于自评和小组评的各30%,加上教师评的40%。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影响到今后的前途,因此,要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以积极评价为主导,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黄仙姣.浅谈网络安全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

[2]卢云燕.网络安全及其防范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

第5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时,常常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到了重要地位,很少有人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来研究。并认为评价标准拟定出来后,评价的实施是一项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专门进行研究。实际上,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问题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能否真正进入课堂教学之中,并成为师生所接受的关键一环,也是决定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能否其正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作一定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确定

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明的具有特殊的地位。不同的评价目的其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甚至评价标准都可能大相径庭。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中首先要确定评价目的。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形成性目的与总结性目的。国外最初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其目的主要在于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状况,在确定评价目的时常常以总结性目的为主。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一直与对教师的奖惩甚至与教师工资直接挂钩,这在1983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发表的题目为(教学质量)的白皮书中仍有明显的体现,在白皮书中明确提出,“政府认识到,教师的工资结构与教师争取高水准成就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政府看来,必须设计一种工资结构,向具有较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师提供较多的报酬……”[1]从这一白皮书中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表述来看,英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至少到1983年为止,仍维持在以总结性目的为主,这一现状引起了英国许多教师的不满。1985年,英国皇家督学团发表了(学校质量:评价与评估)的报告,这份报告基本改变了(教学质量)中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使用的调子,明确提出把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师的奖惩制度分离。这份报告为英国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由总结性目的向形成性目的的转向提供了保证。

在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自50年代开始的听评课活动,主要是学校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了解的手段,其潜在的评价目的更多是服务于教学管理的总结性目的,虽然其中也有形成性目的的成分,如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工作等,但在实践中这些成分一直不占主导地位。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评价逐渐进入我国教育领域,课堂教学评价受一般教育评价的影响也逐步走上“科学化”的道路,虽然此时在评价目的上,也有总结性目的与形成性目的之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泰勒目标导向评价模式的影响较大,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重总结性目的轻形成性目的的倾向。在具体评价中,常常出现听课与评课脱节现象,学校领导通过--次性听课作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决定性评价,而听课后的评课则是教师很难得到的“奢侈品”。即使被认为具有高的课堂教学质量的优秀教师,也不知道自己好在什么地方,更不清楚好到什么程度。这些现象都是由于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确立不当造成的。

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前提和依据是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特点。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生成性活动,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而一般来说,对过程的评价更多地与实现形成性评价目的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目的应主要侧重实现评价形成性目的。具体地讲,课堂教学评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评价目的,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提供的信息,使教师和学生了解到教与学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所在,促使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发扬优点,弥补缺失,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对照评价标准不断地自我评价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观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

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受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较大。教育评价的基卞方式有两种:自我评价(简称自评)和他人评价(简称他评),自评是指被评价者依据评价标准对自身的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他评是指被评价者以外的组织或个人依据评价标准对被评价者所实施的评价。长期以来,中外在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所选择的评价方式大都是他评。在国外,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评定等级量表、以观察为基础的相互作用分析系统以及叙述性描述方法等都注重的是他评的方式;在我国无论是50年代以来的听评课方法,还是80年代以来使用一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评价,或者使用学生评价量表进行的评价等,这些方法大都是以他评方式为主。即使后来提出他评与自评两种评价方式,此时的自评,也常常是为他评服务的。

他评作为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有其独特的优点。

第一,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他评可以使评价有更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他评--般是在听课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评价,评价者对评价标准有更准确的把握,对课堂教学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

第二,他评可以使课堂教学评价更加全面。评价者对教学目的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大都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听课,评价者可以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纠正可能存在的偏差。

他评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自评在评价中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自评更加具有不可替代性。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自评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第一,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于被评价者本人对所评价的活动有更真切的了解,如教师进行自我评价时,由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变化和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特殊的感受所产生的想法和由此所付出的努力,外人很难了解。在他评时,就很容易忽视教师的意图和初衷,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左的评价结论。但是通过自我评价就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分析教学成效与原来设想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评价更加真实和准确。

第二,有利于评价标准内化。评价就是衣据已有的评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一般来说,评价标准是外在于枝评价者并要求被评价者接受的社会要求,这种接受过程在以他评方式进行评价时,由于认知差距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接受速度较缓慢,评价标准的内化过程变长。而通过自我评价则可以通过评价实践,加深领会外在的评价标准,使外在的评价标准成为自我接受的准则,加速评价标准内化。

第三,形成被评价者改进工作的内在动力。现代教育评价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自评这种评价方式是实践这种理念的最佳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活动及其在活动中的行为与评价标准的差距,这种差距在评价标准内化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激发起被评价者改进工作的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促使被评价者不断地调节自身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与评价标准相左的行为和内在动机进行有效的抑制,对符合评价标准的行为和内在动机不断地强化,进而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从上面对他评和自评的特点和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二者都是不可替代的,在选择评价方式的时候,必须遵循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特点,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在选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时应有一定的侧重,即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确立以自评为主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指过程评价,在对课堂教学这一过程进行评价时,他评虽仍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运用他评这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时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实施评价的次数毕竟有限,而自评则可以作为经常性的评价,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从这个角度看,课堂教学评价中的自评应在评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评价目的来看,课堂教学评价在目的上倾向于形成性目的,而通过自评这种自觉主动的评价行为,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自我认识水平,达到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在选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时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提升自评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应改变自评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中的附属地位,正确认识自评的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自评的优势,把过去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解放出来,充分尊重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在不断地自我评价中面对现实,根据自评结果获得信息反馈,调节自己的行为,挑战并完善自我,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其次,在重视自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评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迄今为止他评在教育评价体系中仍是主要评价方式。利用他评,可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使评价准则能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通过他评,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外在调控,提高评价效率,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由于两种评价方式各有其特点,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综合利用两种评价方式。在自评基础上进行他评,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然后在他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自评,使评价标准逐步内化到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使课堂教学评价真正产生实效。

三、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确定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变革与现代教育评价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教育评价产生之初,客观性的定量评价占绝对优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客观主义评价与主观主义评价之争和“硬”评价与“软”评价的争论,并形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对峙。虽然人们逐渐认识到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无助于评价方法的改进,但到目前为止,教育评价方法仍有明显的分野。

笔者认为,这些争论所围绕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证与人文的问题,而定量与定性、“硬”与“软”之间的争论都是实证与人文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总体上看,实证化与人文化两类评价方法各有其优点,又各有不足。实证化评价方法优点是准确高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移植性,说服力大。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信息易失真,忽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人际关系的交流,灵活性不够则是其缺点。人文化评价方法的优点是更加适合过程评价,重视评价中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及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方法灵活,针对性强。其缺点表现在对评价者个体依赖性较大,主观性强,易受干扰[2]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作为教育评价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存在着实证与人文两种倾向。在实证化评价倾向的影响下,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主要表现为评定等级量表方法和实证比较明显的相互作用观察系统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受人文主义哲学思想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开始考虑人与人的交流。随着“第四代评价”理论的出现,人文化的方法也逐渐出现在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之中,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评价面谈,这种方法对课堂教学中的数量特征并不作特别的关注,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中当时当地的情境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注意与作为评价面谈对象的教师进行交流,它对于解决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更直接的帮助。

在西方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介绍到我国以前,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受前苏联的影响,主要采用听评课的做法,由于它的经验性较强,在具体的使用上仍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同时在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交流时,二者也不是处在平等的地位,常常评价者处于优势,而被评价者处于弱势,双方进行的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早期教育评价思想如泰勒的教育评价思想和模式的影响,编制了一些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都有明显的实证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属于实证化评价方法。但由于人们把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寄托在以“量化”为特点的评价方法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度量化的做法,把许多难以量化或根本无法量化的内容进行人为地硬性量化,把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推到了另一个极端。

近几年,在课堂教学评价实践中也有人开始对研究中的实证化倾向进行反思,同时随着国外教育评价新思潮不断介绍到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但在评价实践中还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能消除原有听评课评价方法的随意性,又能有效遏制过度量化的倾向。因此,恰当地处理实证化与人文化两种评价方法的关系,就成为目前选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重要问题。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处理实证化与人文化两类不同的评价方法时,应考虑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相应的评价目的、评价方式等因素。实证化评价方法和人文化评价方法作为两类不同性质和特点的评价方法,它们分别在评价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并有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和领域。一般而言,实证化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规模较大的评价活动,适用于区域性的宏观评价。人文化评价方法常用于规模相对较小的评价活动,主要适用于校内甚至班级内的微观评价;实证化评价方法在具有管理性功能的结果评价中见长,有利于实现总结性目的。人文化评价方法则对具有教育性功能的过程评价有优势,有利于实现形成性目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微观教育评价的一种,一般规模较小,而且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目的的确定中更倾向于形成性目的,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强调自评的地位。这些都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中主要应为人文化评价方法。

人文化评价方法与我国的听评课方法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相对于听评课方法的经验,人文化评价方法比较成熟,主要受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人文化特点的影响,重视“理解”、“阐释”、“交流”、“移情”等在评价中的运用。80年代末在美国以古巴和林肯提出的以“第四代评价”命名的评价就极力提倡这类评价方法。但国外在强调这种方法的时候,忘记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它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对于同样的评价内容,因评价人的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而且在评价实施时,也不主张事先确定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只是在评价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就可能会使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一致的评价标准,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重视人文化评价方法时,也不能完全放弃实证化评价方法;从二者的关系来看,虽然表面上二者存在着尖锐对立的倾向,但从辩证的角度看,二者实际上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长处,弥补二者的缺陷,使它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相互吸收对方的合理因素,做到具体地、有机地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1998.

第6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一、 绩效评价即促进发展

学校管理目标往往是模糊的,也难以量化;教师劳动具有个体性和周期性,对学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检验。传统的教师评价多从学校管理的目标考虑,强调教师的责任,仅从组织目标的实现角度来评价教师,较少关注教师的自主发展。基于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绩效评价倡导人文关怀,是对教师生存体验和发展需求的一种关注,旨在通过实施教师评价,了解教师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表现,根据教师的专业基础和个人发展目标,对教师进行指导或提供进修的条件,从而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完善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未来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未来发展的融合。

二、 教师自主发展取向的绩效评价

1.评价原则――过程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1)强调参与和过程。为使评价内容更具实际操作性和广泛认可度,评价方案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的支持和参与是决定绩效评价成败的关键。绩效评价的过程,也是为每一个教师提供支持、指导和培训的过程,一个教师自己主动学习、相互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

(2)强调导向和沟通。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具有激励作用的绩效文化。让教师学会对照标准在不同评价阶段将自身信息理性地作出反馈和分析,引导下一步的合理行动。同时,学校对每位教师的期望结果和评价标准以及实现方法,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以及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

(3)强调公平和透明。教师评价程序要公正,过程要公开。在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要做到人人平等,保证教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过程方法的制度公开,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对评价对象进行全员评价、全方位评价和全过程评价。

2.评价内容――全面性和多维性的统一

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要求不得把升学率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唯一指标。教师绩效评价是对教师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不仅涉及教师教学状况的完成情况,而且还涉及教师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教师工作过程,必须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多维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道德。根据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教师工作过程及表现。考勤这个指标主要考核教师病假、事假、旷工等出勤情况。工作量及效益主要指教师的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和成果,它包括:①备课,指教师备课的内容与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的符合程度以及备课所用的时间;②上课,主要的评价指标有教具、实验、实习准备、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估等;③辅导,指对学生有疑问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提升的过程;④作业,指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有效性及批改情况;⑤考试,指教师设计考卷、对试卷进行批改和讲评;⑥教育教学研究,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改革、参加教研活动、承担教研任务及取得教研成果情况。

(3)教师自主发展与合作。一是个人发展意愿和继续教育:开展业务学习,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情况;参加学历教育以及各种业务培训进修的情况。二是合作发展: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规划的一致性;个人发展对学校发展的贡献;所在教研组的共同发展与获奖情况;帮助其他教师业务成长或接受其他教师指导情况。

3.评价组织――主体性和参与性的统一

(1)成立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由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等人员组成。其中,教师代表应占评价委员会总人数的半数以上。评价委员会的职责一是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拟定具体的教师评价实施方案;二是组织、实施评价;三是公示评价结果;四是负责申诉处理。

(2)宣传学习与评价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理解教师评价方案的思想,转变教师传统的评价观,使广大教师切实认识到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个体和教师群体的成长,从而使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评价,最终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3)教师参与评价实施。评价工作委员会通过有组织的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途径,全面收集和审核教师评价的过程性信息,包括来自学生、家长、同事或领导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的评价,并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但不得公布。教师本人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应及时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改进。总结性评价分为教师自评和学校评价两个步骤。教师首先根据学校评价方案,结合自我发展规划进行自评;评价工作委员会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4.评价方法――多角度和多渠道的统一

陈玉琨教授认为,有多种途径可用于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议、书面材料的收集与观察以及教学成果展示等等。在实践中,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已被证明是完全有效的,然而,多角度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有助于提高评价的信度。

(1)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的重点是教学评价,学生是教师直接的服务对象,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评价非常有价值。学校可以利用设立学生信箱、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学生座谈等方式,收集包括老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等方面的评价信息。

(2)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评是教师评价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不仅因为它是收集信息必要的一个途径,而且因为它也是教师自我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师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激励与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自我评价的信息包括:教师的年度教学计划、日常教案、批改作业记录、设计试卷和进行阅卷讲解的记录、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公开发表的论文、总结性成果、研究日志、帮助学生的证明材料以及其他材料。

(3)同行评价。同行有机会观察到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比较熟悉,同行评价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行评价可采取教学个案分析和研讨,说课、听课和评课,述职测评或展示成长记录等交流方式以及调查问卷或互评量表等调查方式进行。学校要组织教师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互评,来收集改进课堂教学技能、专业发展计划的制定过程以及在教育科研中的合作情况等信息。

(4)学校管理者评价。学校管理者要将教师的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评课、开教师座谈会、谈话以及日常工作中的仔细观察来收集。

(5)专家评价。在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状况两个方面,专家最具有发言权。学校可以邀请教育方面的专家来帮助分析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对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工作给出权威性的评价。

5.评价反馈――绩效性和修正性的统一

教师绩效评价一方面确立了教师的绩效等级,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自我修正的过程。通过多渠道收集来的评价信息要经过科学的处理,才能发挥应有的评价功能。

(1)筛选分类评价信息。首先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剔除虚假的信息;其次是信息的时效性,如研究论文需要是本年度发表的;再次是信息的功能性,评价信息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主要用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不进行量化处理,也不纳入终结性的评价。

(2)量化处理评价信息。学校经过民主协商,预先设定好每类信息在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和分数,并适当地设立增分和减分项目。然后,对每一方面的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接下来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公示,允许教师通过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申诉,评价委员会重新对教师所提供的申诉材料进行审核、裁定,直至达成一致意见。

(3)反馈交流评价信息。评价结果要及时和教师进行反馈交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思、调控功能。通过教师绩效评价,帮助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教师制定绩效发展目标,通过交流沟通,对教师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教师实现绩效目标,促使教师经过不断改进而得到发展。

总之,每位教师都是追求自主发展的人。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师自主发展、学校组织目标实现、校内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绩效评价机制,通过实施教师绩效评价,使教师认识和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自觉和发展,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振华.教师自主发展:当下的意义、途径与条件.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6).

第7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从总体上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10所文科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以及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6所理工科学院2014级本科学生的自评互评考核方式运行情况是高度认可的。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把自评互评纳入“基础”课程考核持肯定态度,认为自评互评较好地测评了学生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给予了学生更多交流机会和展现平台,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但与此同时,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现行的“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两支队伍”融合等问题呈现憧憬与期待、抱怨与不满、疑问与忧虑相交织的复杂心理。

(一)自评互评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但对“基础”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存在憧憬与期待。“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作为试点班级的任课教师,您认为本次改革试点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推动作用吗?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有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持肯定态度,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拟定和设计对于提升“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明显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而且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遵守校院规章制度等。除此之外,依托自评互评,能够有效推动“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结合行课学生客观实际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进而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均取得较大改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章、节、目内容进行循规蹈矩的逐条讲解,我们认为这种按照教材篇章顺序进行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略显僵化、生硬,明显与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改革导向不符,它不能够解决教学知识要点多、教学计划课时少、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教学效果质量差等突出问题。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13位任课教师对“基础”课程改进现有教学方式、方法存在憧憬与期待。

(二)自评互评有助于测评学生基本素质

但对“基础”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存在抱怨与不满。“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本次试点改革中有哪些值得肯定或不足的地方?”这一问题时,10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体现了测评公正、机会平等、团结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和基本要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做到了综合测评学生的课程理论知识习得与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但是,有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对个别学院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管理过程的松散化和随意性、成绩测评的简单化和趋同性等问题存在不满情绪,对校、院关于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所配套进行的课程平时成绩改革导致课程平时考核繁琐化、量化课程作业导致作业质量贬值化等问题存在抵触情绪。调研发现,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通过相关政策来规范自评互评管理,强化平时课程考核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使“基础”课程考核方式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使刚性约束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在克服以往考核方式存在“重智轻德”、“高分低能”等弊端的基础上,真正达到“释压减负”、“知行合一”,既取得教学质的提高也获得考核量的平衡还迫切需要全面的统筹规划。

(三)自评互评有助于“两支队伍”融合

但对构建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存在疑问与忧虑。“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回答“您认为怎样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工队伍的融合?”这一问题时,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工队伍长期存在的“人为分裂”或“二元对立”等错误思想倾向有所遏制,有利于“两支队伍”的亲密合作。依托自评互评,“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主动与任课学院学工部门负责人联系,全面了解对口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熟悉行课学生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的就业现状;同时,学工部门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副书记、书记)率队深入课堂随机听课,既了解任课教师的授课特点,观察行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使没有上过“基础”课的学工部门教师较好地熟悉“基础”课程教材内容。通过课前交流、课后反馈,任课教师和学工部门负责人建立了较之以往更为宽泛的接触和更为紧密的联系,使“两支队伍”能够群策群力、协同分析本院学生在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但是,一套稳定、持久的长效机制并没有构建起来,“两支队伍”融合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调查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现状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成绩与问题依然并存。我们既要清晰看到“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明确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推动作用,对促使校、院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化、完整化的助推作用,也要深刻认识“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其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问题。结合调研情况,我们认为只有选择正视现存问题,善于在不断试错中校正偏差,辩证、客观、公正地看待“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现状,才是推进我校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自评互评意义尚需突出强调

“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而是多侧面、多视角地考量每个学生的教育自主性、参与自觉性、表达自如性,甚至管理自治性。它既是一次常规的课堂教学,又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课程学习;它既是一次规范的过程考核,又是一次与众不同的随堂考试。因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副书记等学工系统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提高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比重和分量,提升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心理认知和情感认同,真正让当代大学生做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课程考核严肃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愉悦接纳“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过程中,达到受教育、长才干,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的作用。

(二)自评互评指标尚需删繁就简

在具体实施自评互评考核过程中,学院制定了涵盖明德与守法两大汇报板块的学生课外思想道德培养与综合表现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在不低于5分钟的时间段内至少汇报6方面内容:(1)在成都大学的自我定位与本期发展情况;(2)人生理想及自我实现的准备;(3)身心和谐发展情况;(4)学习目标与达成情况;(5)日常生活道德践行情况;(6)个人法治、规则意识及遵守情况。它内在地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概括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旨在促使学生较为全面地去反思自我、认知自己。然而,不少班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根本来不及汇报完上述内容,这就带来了汇报者汇报时蜻蜓点水、草率应付,点评者打分时无从下手、盲目给分的问题。我们认为学院还迫切需要根据具体院情进一步整合测评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和具体维度,以利于学生汇报时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点评时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评分客观。

(三)自评互评过程尚需规范管理

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学生参与“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态度是积极的,考前准备也是认真、充分的。但是,教师们认为学生在参与自评互评考核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在自评汇报时嬉笑怒骂、嬉皮笑脸,主题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观点不集中,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较多;一些互评学生在听讲时心不在焉、心神不定,有的环顾左右而言它,有的充耳不闻,甚至有个别学生耍手机、看小说、睡觉等。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时乐于提一些与测评内容无关的哗众取宠话题,甚至说一些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激进言语,还有个别学生在自己汇报完以后对其他同学汇报不上心,存在故意迟到甚至旷课缺席现象。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自评互评考核过程,形成一套严格管理和严肃纪律的自评互评考评制度,营造一种相对严肃、紧张、活泼的测评氛围。

(四)自评互评配套尚需丰富完善

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现行做法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但是,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强烈呼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够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所有问题,“基础”课程不能包打天下。同时,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介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功能和价值同样不能无限拔高,仅仅依托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来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还是势单力薄的。13位“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认为:在课程平时考核方面,要适度增加一些小测验,以重点考核学生对重大现实问题、敏感问题或者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能力;在随堂考试方面,要尽可能地设置一些开放式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回答的问题;另外还需要配套进行“基础”课程网络化教辅、计算机考试等措施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对策与措施建议

基于调研情况分析,上述问题的形成既有远因又有近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力度不够导致了课程的含金量不高;二是“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不强导致了课程的吸引力不强;三是“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的约束性不硬导致了课程的严肃性不够。基于此,我们认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统筹兼顾,以利于推进“基础”课程自评互评考核方式建设和改革的科学化发展:

(一)培养专家型人师

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在自身专业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等内涵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要打造一支自身素质硬、理论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专家型“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队伍。那么,如何把现有的“基础”课程“经师”培养成专家型“人师”呢?我们认为校、院有关部门除了加大力度外部引进优秀人才以外,更要注重内部培养,加大师资培训支持力度。要给予“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更多的课程观摩、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的机会,定期组织省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开展以交流经验为主的教学研讨,定期组织“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新修订教材、新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个性特点、价值取向……以利于“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更新现有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教学手段,夯实专业技能基础,完善教师道德人格,进而有效驾驭自评互评考核方式改革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

(二)倡导网络化教辅

古语说:“凡益之道,与时皆行。”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善于做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普遍满意度较低,更是不满足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匮乏,他们大都欢迎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小组辩论、网络教辅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形式。鉴于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方面虽然进行了不懈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网络缺失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理想的预期教学效果。我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面对当代“90后”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现实状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基础”课程任课教师不仅要在常规授课方面下功夫,广泛开展专题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还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等新媒体,主动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借助网络化教辅扩展自评互评的边界和功能。

(三)增设计算机考试

第8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 独立学院 美术教师 专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辛学东(1970- ),男,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职业教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090-02

一、河南省独立学院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为了解河南省独立学院在职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笔者于2011年9~12月在成功学院、新科学院等6所独立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内容由个人基本情况、专业化发展自评(包括专业素质自评和教学能力自评)、专业化发展需求、专业化途径和开放性问题等五部分组成,共计22个问题。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5份,回收问卷54份,回收率为98.18%,有效问卷52份,有效问卷率为96.3%。笔者利用SPSS13.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如下:

1.独立学院专职美术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专业化发展存在较大增长空间。调查发现,河南省独立学院专职美术教师以20~30岁人群为主(76%),85%的人学历背景为本科,65%的人教龄为1~2年,70%的人职称为初级。这说明,独立学院专职美术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其学历和职称水平较低,在专业化发展方面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独立学院专职美术教师教学工作量分两个极端,科研活动较少。调查发现,河南省独立学院专职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最多的为600学时/学期,最少的为74学时/学期,平均教学工作量为266学时/学期。69%的教师科研活动较少,在、课题完成方面基本为零。同时,78%的教师较少参加艺术展览活动,82%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商业设计活动。72%的教师很少或没有职业培训或进修学习的机会。对自己目前的收入感到一般的教师占79%,感到不满意的占16%,感到满意的仅占5%。

3.独立学院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自我评价较好,教学能力自评好于专业素质自评。河南省独立学院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自评均值高于一般水平的单项从高到低排列为“熟悉本学科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善于将本学科知识与商业创作实践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发展概况”“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理论与创新性概念”。这说明,独立学院美术教师一般对本学科的教学要求最为熟悉,其次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对于将本学科知识与商业创作实践相结合较熟悉。相比较而言,最不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和发展情况,以及本学科的教学理论与创新性概念。

河南省独立学院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自评均值高于一般水平的单项从高到低排列为“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写出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课堂教学有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会熟练运用多媒体或网络教育技术手段”“对学生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学生管理水平较高,师生关系平等”“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编写科学合理又富有成效的教案或课件”“在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能根据课堂的教学生成对教学预设目标进行合理取舍和定位”“积极参加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自觉参加教研活动,并能提出积极建议”“经常与其他美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并提出合理建议”“能开发设计和有效实施新课程教学”。这说明,独立学院美术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较好,重视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改善课堂气氛,同时,又重视学业成绩的提高,较熟悉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注重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相比较而言,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较弱,对教案和教学目标的处理较不自信,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参与较少,与其他美术教师的交流不多,特别是缺乏开发设计和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调查还发现,教学能力自评平均值高于专业素质自评平均值,这说明独立学院美术教师教学能力自评好于专业素质自评。

4.独立学院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旺盛。河南省独立学院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求均值高于一般水平的单项由高到低排列为“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对专业技能最新需求变化的了解”“教学技能的提高”“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本学科理论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高等教育学的学习”“应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媒体技能的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课堂情景知识的学习”“教师专业态度的加强”“高等教育法规的学习”“组织、指导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这说明,独立学院美术教师最为需要的是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教学技能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也是需求比较旺盛的,而相对来说最不需要的是学习高等教育法规和指导学生实践技能。

5.独立学院美术教师对专业化发展途径不了解,其专业化发展缺乏政策性支持。在关于“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障碍”的问题调查中,选择“缺少政策性支持”的有81%,选择“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的有78%,选择“工资水平低,生活压力大”的有72%,选择“领导不支持”的有6%,选择“教学工作量负担重,没时间”的有5%。具体在专业化发展途径方面,80%的人认为教师应该既通过自我组织学习,又在学校支持下进行学习和发展,体现了对学校支持的迫切需要;52%的人认为应主要通过非学历的专业进修进行发展;12%的人认为应该通过同行交流;10%的人认为应该通过听课的途径。

二、河南省独立学院在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制度构建现状

1.专职教师招聘与任职标准。调查发现,河南省独立学院之间美术专业的专兼职教师比例有很大差异。有些独立学院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尤其是对原母体高校的教师资源形成依赖。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些独立学院非常重视聘用专职专任教师,每年均有一定的招聘计划,并为专任教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失业保险。

独立学院在美术教师任职标准方面意见比较统一,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均要求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只有对于动画专业等新专业,才要求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虽然如此,但是由于高层次教师资源紧张,这些要求在实际招聘中得不到满足,独立学院往往采取降低标准的做法,来满足教师需求。由于高校正式人事编制有限制,独立学院专职教师一般为人事编制,学院对教师采取合同制管理。

2.教师培训制度。由于不同独立学院在聘用专兼职教师方面认识存在差异,所以造成了他们对于教师培训的态度迥异。依赖于兼职教师的独立学院,对于专职专任教师的继续培养态度冷淡,既缺乏教师培训相关规章制度和计划,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而注重培养自身师资力量的独立学院则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体系,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对于新进教师,一些独立学院非常重视引领他们熟悉校园文化,熟悉学校规章制度,并对其教学技能进行初步的培训。一些独立学院非常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比赛,立足“以创作带基础、以项目竞赛促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由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很多独立学院积极进行艺术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等建设,努力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教学与创作为一体的高效教学团队。

3.教师考核和晋升机制。目前,独立学院仍沿用母体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和相关考核政策,没有突出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和专业设置特色。独立学院教师一般来说年龄较小,学历和职称起点比较低,加上教师数量少、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经费来源少、资源匮乏等因素,独立学院教师职称晋升的道路举步维艰。有的独立学院非常重视教师的职称评聘,不仅及时为教师们提供政策信息,还结合美术教师科研能力弱的特点,专门组织教师参加科研论文报告比赛和相关学术交流活动。

三、河南省独立学院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内容

由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独立学院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主发展途径离不开外在制度环境的建设。政府和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以下主要方面给予制度支持:

1.聘任制度建设。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教师招聘方面更容易受教师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此也更加灵活和注重实际。要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专业课程规划,确定美术教师招聘计划和招聘规模,制定美术教师招聘的标准,选聘最适合独立学院美术类专业发展的人才。独立学院应实行和健全全员岗位聘用制,要严格遵守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等聘任原则。

2.考核和晋升制度建设。独立学院的教师管理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国家职称评定的刚性规定之外,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学院内部职称评聘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动态聘任管理,以满足独立学院及其教师的发展需要。评聘制度的基础是考核评价机制。独立学院可以借鉴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全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从学院、学生、同事等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考核评价的对象或内容既包括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也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力求给予独立学院教师全面、公正和合理的评价,并应将薪酬福利水平与考核评价结果相挂钩。

在聘任美术教师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设,例如,帮助美术教师解决宿舍、医疗保险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其安心从事美术教育教学提供基本保障;根据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就需求,为美术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或创作经费,配备相应的设计工作室设备,设立专项创新基金,奖励美术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杰出创作成就等。

3.专业团队组织制度建设。要实现独立学院美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就必须关注美术教师共同体对教师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学科专业、课程和科研项目为平台,建设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特别是通过艺术创作研讨、同行听课、教师互助等形式加强优秀美术教师与青年美术教师、青年美术教师与青年美术教师、企业兼职美术教师与专职美术教师之间的交流,消除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与无助感,促进美术教师的共同成长。

4.培训制度建设。教师培训一般包括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岗前培训、教学过程中校内开展的教学培训以及派出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等培训形式。对于新招聘的美术教师,独立学院应通过一系列岗前培训,进行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校园文化的培训,帮助新教师在独立学院美术教学环境中找到归属感。独立学院教学培训应充分考虑美术教师入职前的专业背景以及入职后的发展意愿,与教师本人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计划,使美术教师从整体上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能力要求,明确专业化发展的目的性,培养其专业发展的主动意识。

校外培训以公司企业培训和教师进修为主,包括参加学术会议、高级研修班、国内外访问学者等。美术教师应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往,与同行交流创作和教学心得,参加高水平美术专业院校的相关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袁爱雪,李佳孝.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2]谭静.独立学院基于教师自主发展的“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研究初探[J].高教论坛,2011(5).

第9篇:教师个人总结及自评范文

关键词:教师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工程训练

作者简介:丁政(1965-),男,湖南衡阳人,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于兆勤(1960-),男,山东招远人,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工程训练中心主任,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7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加强校内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实现国家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于创新”的工程训练教师队伍,必须按照《纲要》提出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的要求,改革目前国内高校缺乏针对包括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在内的实验实践课教师评价体系,且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缺乏考察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的现状,构建或重构与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评价体系。

一、改革思路与目标

1.评价内容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把工程训练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在德、能、勤、绩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把教师承担的教学时数、教学质量、教改创新、教学科研成果、实验室建设、师德师风、团队精神等都纳入教师评价的范围。避免只重视业务能力,而忽视思想品德、工作态度的现象,尤其要注意体现教师在“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在制订具体的评价指标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适合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具有公开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同时具有竞争性,不宜过高或过低。(2)完整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选取要系统全面反映上述评价内容,同时要保持相互独立性。(3)易操作容错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简洁明了,以保证评价过程易操作,即使在所得到的信息不完备或有其他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4)动态导向性原则——评价指标应随着评价主体、对象、目标等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强化导向与激励作用,使得评价成为促进教师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工具。

2.评价方式

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要尽可能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给评价带来的不公正,确保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实事求是。要尽可能避免教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考核轻评价、重结果轻反馈”的现象。论文不只看数量,更要看水平。对于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而言,要注意添加对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评价项目,还要强化对其教学过程的评价。因为工程训练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相比理论课,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学态度和方法对教学效果有更大的影响。

3.评价主体

要建立管理者、督导、同行、学生及其本人共同参与的360度全方位的评价制度,以便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取得更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应重视教师主人翁精神,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教师自评的过程,既是教师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他人评价自己结果的理解、消化、反思的过程。让教师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把评价过程作为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督促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思考、多调整、多积累、多交流,及时总结自己工作中的创新点并予以发扬,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点并加以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4.评价反馈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激励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以实现自身及学校的发展目标,因此,必须做好评价结果的反馈环节,为评价双方提供一个沟通与交流的理想平台,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激发教师参与评价的主动性,多渠道地反馈信息。通过反馈,一方面,教师能够听取并充分理解评价者为他们提供的评价意见或建议,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评价者也可以认真倾听教师的声音,充分了解教师对评价的意见、看法和希望,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遭遇的困惑,更全面地把握教师状况,把握影响教师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根据组织需要、教师个体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作出个性化评价,帮助教师协调好组织期望的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的关系,帮助教师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以上改革思路与目标,本文将工程训练指导教师评价体系分解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分别编制了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指标表(参见表1和表2)。对于评价表的编制和评价体系的实施有以下补充说明:

第一,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发展性。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作出适当的修改和调整,赋予合适的权重,设计出对应的评价表来实施。被评价者课程开始前,管理者应将评价表、评价安排,以及课程(训练项目)大纲、教案等相关资料发放到评价主体手中。必要时召开说明会或培训会,让评价主体充分了解评价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熟悉各项评价指标。

第二,为使管理者、督导、同行教师等做好形成性评价,应预先设立好相关的听课制度,要求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被评价教师教学现场听课,课后通过个别沟通或座谈会形式,及时与被评价教师进行交流,听取教师的自评和解释,并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以帮助其及时作出调整或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发展。此时评价表中可只填写意见和建议,而不填写具体评分;待学期结束后评价主体再就被评价教师的总体表现对每项指标打分并给出最终评分后递交,以便用于总结性评价。

第三,学生评教可以由班干部或由学生自己选取代表来评价,集中反映意见,以提高评价效率;当然那些想表达个人意见的学生也可以很方便地获取评价表随时参与评价。每学期管理者应至少召开一次学生评教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以弥补单纯书面评价的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实施学生评教的办法是将网上评价系统作为成绩查询系统或选课系统的前置系统进行强制性评教,这种评价方式固然能带来一些便利,但学生非常被动地参与评教,其认真度和可靠性存疑,而且这种事后评价并不能及时带来教学质量的改进。这种方式尤其不适用于评价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因为学生在工程训练过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的指导教师不同,同一项目不同学生的指导教师也不一定相同,加上现在不少学校工程训练采用分散式教学,时间跨度大,等到期末考试后,学生可能早已记不清当时的教学情况了。

第四,总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每学年末,以综合的评价指标对被评价者进行的总体评价,为决策者作出教师岗位聘任、评优、晋升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提供依据,具有奖惩性。表2给出的总结性评价指标中刚性指标居多,以尽可能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因素给评价带来的不公正;其中教学工作量、教师形成性评价等与日常教学指导直接相关项的合计权重应在70%以上,以凸显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应以教学为重的导向;加入“突出表现与过失”这一偏柔性的指标,为的是补充反映其他评价指标中未能反映的教师正面或负面的行为表现,强化对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方面的评价,从而真正实现从德、能、勤、绩各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目标。“突出表现与过失”项一般应仅涉及教师中的一小部分,由管理者、督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考评小组依据事实按相关规定评议后审慎确定涉及的教师及分值。

第五,总结性评价每项评价指标都应先行制订好切实可行的评分办法和标准细则,并让每一位被评价教师完全了解,以确保评价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例如教学工作量评分时可先核定最低要求工作量,达到该工作量得30分,而达到学年最高工作量者得40分,由此可得出工作量与评分的线性关系,再据此按每位教师教学工作量推算出其该指标的评分。这样所有完成额定工作量的教师评分相差不会超过10分;这就可以让那些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高教学工作量的教师,仍有可能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来弥补以取得适当的总评分,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的导向。

第六,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评价信息误差。评价过程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评价者故意压分或给人情分,或是统计错漏等,都会造成评价失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评价信息误差的出现。对那些偏差较大的数据要进行复查和更正,甚至删除。为此,除了要做好评价前期准备工作、管理好评价全过程外,还要利用好事后调控。例如在最终的评价形成之前,考评小组应与被评价教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告知其评价的初步结果,听取教师的自评、申诉和解释。对于得分值偏离均值较大的教师,要通过收集多方信息来印证,避免偏听偏信。考评小组尤其要重视与那些评价靠后的教师进行交流(绝非批评),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不足,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评价工作不走过场,真正达到评价目的。另外,要建立评价申诉机制,例如设立校级申诉受理机构,给予那些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教师一个申诉的途径,使被评价者可以通过申诉,澄清事实,找回分数,确保评价的公开、公正、公平。

三、教学小组团队评价

工程训练指导教师通常按训练项目分成若干教学小组,每个教学小组数名教师分别指导不同学生进行同一类项目的训练。因此除了对教师个人进行评价外,还有必要参照上述评价指标对教学小组团队进行评价,如设立“实验室管理与安全奖”、“教学质量奖”和“教改创新奖”等奖项,对达到标准的教学小组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此时教师个人的胜任力水平和表现将影响到所在教学小组的整体评价和利益。因此,对教学小组团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之间相互督促与协作,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以共同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有利于学生统一接受到高标准的训练指导。对教学小组团队评价也是考核教师个人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谢新伟.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J].人才开发,2009,(1):23-24.

[2]李荔.高校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