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管理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固定资产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立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体系,对于资本密集型的供电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实际出发,分析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 COSO 内部控制框架,从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质量和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电网 固定资产 内部控制
一、引言
供电企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其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比重很大,一般占公司资产总额的 70%―80%左右,而且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整体呈现体量大、增长快的特点。同时,由于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性,安全是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必须确保供电固定资产良好有序的运行,这就对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完好率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分散于城市、农村的各个角落,并且按用途可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通讯线路及设备等十几大类,每一大类又按照其用途分成若干小类,种类繁多和分布广泛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十分繁重。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固定资产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与固定资产相关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固定资产的总体控制目标包括相关业务处理流程的有效性、会计记录和报告的真实可靠以及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在COSO 内部控制框架下,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二、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实践中,供电企业结合生产和管理特点,按照职责分离的原则,设立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组织机构,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通过ERP系统固化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流程,在一定程序上实施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但依据 COSO 内部控制框架,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的“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方面仍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信息与沟通方面,基于COSO框架下,公司应当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型、部门等设立明细账,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反映各类固定资产的取得、使用、处置、增减变动等财务信息,同时,应定期核对固定资产实物、设备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信息,保证账、卡、物相符。但在实务中,一方面,固定资产由于寿命周期长,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发生变动,在反映这些变动时,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往往不同步,容易出现设备台账与资产卡片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造成资产管理的混乱。例如:资产使用人或功能位置发生了变动,设备台账进行了更新,固定资产卡片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动,导致资产卡片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卡片记录信息模糊,同样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例如:固定资产卡片的存放地点信息记录为某某区或某某村时,在固定资产盘点时,须依靠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人员确定具体的位置,但在保管人员发生变动后,往往出现无从查找的情况,增加了盘点的难度。
同时,“信息与沟通”还要求及时分析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并提请有关责任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损失,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每年,供电企业在进行输变电设备更新改造时均有大量的设备退役,退役设备中除了一部分是有明显缺陷或不满足技术要求必须直接报废外,其他一部分使用年限较短、只有小缺陷或不满足主网运行要求但性能尚好的设备,将这些设备适当检修和修复后,既可成为电网生产的备品备件,还可作为县级电力公司基建、技改设备的选用对象,但在利用旧设备过程中,一方面生产部门不清楚哪些设备可供利旧、如何利用旧设备而申请购置新的设备。另一方面,大量的可利用旧设备在仓库中闲置。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的重复投资和闲置浪费。
“控制活动”方面,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第十六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政策,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及时办理投保手续。”目前,供电企业均在省公司的统一安排下进行投保。但保险索赔作为保险工作的关键一环仍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1)各部门固定资产专责对保险险种、保险条款、保险业务流程不太熟悉,对公司所属的权利没有明晰概念,从而造成保险谈判被动,索赔困难。(2)报案不及时,取证不完整。由于电力资产的分布面广,巡查难度大,资产出险后,保险管理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人员大多重抢修轻报案,造成报案不及时,未能及时现场勘察取证,索赔资料不完整,导致出现理赔金额偏低甚至理赔困难的情况。
三、完善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建议
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提升固定资产数据质量,为公司实现精细化的资产核算和运维管理奠定基础。一是保证固定资产卡片与现场资产实物运行记录相连接,在实现设备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关键字段实时联动的基础上,对非关键字段信息要求前端业务人员在进行设备台账数据更新时,及时通知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进行更改。二是完善资产卡片信息,通过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保证账面各项资产真实存在的同时,对固定资产卡片记录模糊或已变动的信息进行修正,准确记录资产确切的存放地点、使用状况和保管人员。三是加强日常新增固定资产卡片信息规范化的审核,防止前清后乱。在日常新建固定资产卡片时,一方面应告知前端人员对关键字段的记录信息要求,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应加强新增卡片的审核工作,对记录模糊不清或字段信息缺失的卡片一律予以驳回,要求前端业务人员予以更正或补齐。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公司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营运状况,可以及时地为职能部门提供履行职责所需的各种信息。针对退役设备而言,物资部门应建立退役设备台账,并定期,或向生产部门提供查询库存状况的路径。运检部等技术部门应定期向生产部门就如何利用退役设备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指导,建立退役设备利旧流程。生产部门也应在设备采购申请前,优先考虑是否存在可利用退役设备的机会。最终通过退役设备信息的交互,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和投资成本的提高。
从控制活动的角度,控制活动是为了保证管理指令得到实施而制定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控制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程序的合理性和实施者的执行力。针对保险索赔工作而言,一是要建立保险索赔工作的闭环管理,通过检查抢修工作任务清单,倒查是否存在可报案却未报案的财产理赔案件。通过抽查抢修工作结算书,比对实际抢修结算金额和理赔金额。针对未报案或理赔金额远低于实际抢修金额的情况,要求相关责任人说明原因并追究其责任。二是要加强各部门固定资产专责保险业务的培训,熟悉各项财产保险的条款和适用条件,掌握勘察取证的技巧和方法,要求一线抢修人员抵达现场后秉持抢修和报案并重的原则,及时报案,对现场进行拍照取证,掌握保险理赔的主动权。
从内部监督的角度,一是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通过定期的内部审计,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及时报告反馈以促进公司不断改进管理,提高固定资产控制行为的有效性,保障控制目标的实现。二是建立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自我评价、职能考核、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实施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以促使各部门进一步重视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工作,积极主动地提高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水平。Z
参考文献:
1.马卫胜.基于内部控制的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J].企业研究,2011,(24)
一、改组或新设股份制企业时,涉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作价入股。土地使用权的价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评估,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后,作为核定的土地资产金额。
二、改组或新设的股份制企业,凭负责审批、组建股份制企业主管部门(股份制企业试点期间为国家及省级体改部门,下同)批准文件,向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土地登记或变更土地登记。股东单位在改组或新设股份制企业之前,已经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由土地管理部门对用地情况进行复核,用地情况发生变化的进行变更登记,更换或更改国有土地使用证;尚未领取国有土地使用证的,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地籍调查,核实权属、界址、面积和用途,经审核注册登记,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三、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资产与股东单位其他资产一并入股。土地使用权由改组或新设后的股份制企业持有。
(一)土地资产入股期限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年期减去原股东单位以出让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后已使用的年期;
(二)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内,持有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企业须承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和土地登记文件所载明的权利和义务;
(三)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期内,持有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企业应依法缴纳土地税费;
(四)土地使用权出让期届满,股份制企业须到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手续,土地使用权由国家依法收回;股份制企业如需续期使用土地,应重新向原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出让手续,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四、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股份制企业,在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进行土地登记后,土地使用权由股份制企业所持有。其他要求按本《规定》第三条办理。
五、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股份制企业,必须持负责审批组建股份制企业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规定由国家征用,依法出让给股份制企业,或由国家作为土地资产入股;原集体土地所有者可用获得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向该股份制企业投资入股。
(一)改革的必要性。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以下简称外贸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从专业结构的组织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课程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财务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考核则是对本学科学习成果的最终衡量,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传统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不适应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的改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改革的目标。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考试效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考核要求;2、降低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提高学期内有效学习时间的配置;3、加强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的能力;4、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能力;5、督促教师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
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现状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财务管理课程担任两个不同的角色:一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二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考核方式现状。外贸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开设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性质是专业核心课,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会计学专业、财政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以及物流管理专业都将财务管理设置为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也是闭卷考试;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也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而这个专业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以论文和试题结合的方式考核。其实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没能摆脱“考试”,也就是说最终仍然是通过一份卷子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事实证明,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仅仅依靠一份卷子是不能真正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情况。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卷子的内容通常分为客观和主观两部分,客观题通常是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考核,无法体现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主观题虽然是案例分析等,考核的是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卷子篇幅非常有限,所以考核的基本也只是一部分知识点的应用,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二是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多数同学是靠记忆获得高分,而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也无法为社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适时地进行改革。
(二)考核内容现状。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财务管理基本理念的掌握情况,包括财务管理概述、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二是财务管理主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决策等。由于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有一些重点内容无法考核,比如项目计划书的编写、可行性报告的编写、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能反映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情况。
(三)成绩评定现状。外贸学院财务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堂笔记等成绩形成,考勤和笔记等情况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期末卷面成绩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平时不积极学习,等到期末靠好好复习拿一个卷面高分,而卷面成绩也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的情况,所以成绩的评定除了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能力提升情况的认定。这样的成绩评定既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掌握的真正情况,也不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改革建议
(一)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通过出卷、考试、判卷等环节来考查学生对财务管理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能看出部分同学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如何,但看不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就是取消期末考试。具体的改革思路是,上课伊始就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赋予小组内每个同学不同的角色,例如有负责筹资管理的、有负责投资管理的、有负责流动资产管理的、还有负责资金分配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等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模仿企业的真实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分三步:第一步是开课初期的考核,由于这一时期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还比较陌生,所以考核可以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课上提问和小测验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并阅读,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第二步是开课中期的考核,这一时期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题内容也有所把握,这时也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考核,一方面是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进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项专题案例进行讨论,并由一个代表讲述本组的分析及决策,通过专题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不同模块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给定一个前提或是范围,让学生书写项目计划书、可行性财务分析报告等财务性文件。第三步是期末考核,由于已经结束了所有内容的学习,所以这一时期的考核不再是单项内容的测试,主要通过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一些综合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检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大,通过三步考核督促学生自开学至期末一直努力学习。
(二)考核内容改革。在改革了考核方式的前提下,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核内容也要做相应的改革。将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分三个模块:一是基本理论部分,如财务管理的概述、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分析;二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决策;三是财务文件的编写。通过试卷考试时,这些内容是分裂开来的,因为试卷篇幅和考试时间有限,无法把这些内容融合到一起来考,甚至无法全面考核,比如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在考试的时候就很难能以案例的形式来考,而通过客观题来考,就显得不够全面,所以要改变这种割裂的形式,把所有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大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以公司为背景,研究财务管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在筹资、投资和资金分配的决策中体会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运用,在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中体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