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拿来主义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拿来主义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拿来主义教案

第1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反思;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16-01

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是一个无所不容、取之不尽的信息仓库,从网上下载课件和教案用来参考成为不可或缺的备课过程。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借用的、抄袭的教案或者课堂设计,失去了原创的真实、灵动,会给上课带来负面影响。也有人说:“现成的而且是优秀的教案和设计,不用不是用嘛?!”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不认为借用抄袭照搬他人的教案、课件、教学设计就一定是正确的、可执行的,或者是错误的、要禁止的。所以讨论的重点不放在其优点、缺点上,而应该是怎么样借用上。

一、博观精取,学会归类

早在1934年,鲁迅先生就告诉我们,对待拿来的东西要一分为三,鱼翅、鸦片、姨太太。网络无所不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我们作为教师必须从网络中去伪存真、去沙取金,而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甚至是将错误的信息采纳而误人子弟。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设计者经过多次揣摩、斟酌,甚至多次教学实践经验提炼所得,是设计者对课标的深入理解,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对学情的认真分析的结果。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之所以被教师认可、借用,关键在于它有精彩的生成、灵动的语言、精当的设问和独到的解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有谁不会去利用这些便捷、优质和免费的教学资源呢?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好的教学设计,并非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设计出来。事实上,如果,一个青年教师,特别是初出茅庐的教师能长期照抄照搬别人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从中受益,获取最有效的教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此类资源我们要学其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技巧,甚至其中的提问、解读、语言、生成等等。

鱼翅虽好,但都要花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精心准备,而教书育人很多时候是体现在日常的“上课”上,它就像家常便饭,虽然多数是平平淡淡朴素无华,但却是最能长时间地滋养人的。这些家常饭是我们常用的,因为他们好用、实用、通用稍加修改就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姨太太,不成局面、没有逻辑,和我们的教学不挂钩,体现不出优势的网络资源,所以我认为要大胆要摒弃。

二、修改反思,学会内化

鲁迅倡导“拿来主义”,而拿来的东西是需要经过“内化”才可为我所用,“独立思考”才是鲁迅的脊梁。

许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喜欢查阅大量资料,以博采众家之长,丰富教学内容。然而静态的教案可以借用,活生生的课堂却不能拷贝。所以教师在学习和借鉴别人教案的时候,还是要顺应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尊重学生不同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生成。否则,一味地把学生往原先的教学设计上生拉硬拽,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反馈与调控,边教边改,边改边创。在教学情境中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我修改时的做法是

1、与学生实际相联系,考虑地区差异、学生差异

2、别人的课件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联系,把别人的课件转化为自己的思路

3、注重细节问题的把握:充分理解别人设计的案例、问题的意图

三、为我所用、学会创新

借用周辉兵校长的《照抄照搬教学设计上不出好课》一文中的话“老师在工作中如果疏于思考,就会重吸收轻反馈,重学习轻生成,这样就缺失了教育思想;而教育教学中也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的心智也会因教育思想被淹没而困于迷惘。”在此对网络资源借用提升教师自我专业素质提出几条建议:

一是可利用校本教研时间,结合优秀的教学设计引导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比如滕州三中开展的“同堂异构”、“同课异构”。

第2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这样美好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可以达到?其实早前已有语文教师对此进行了探讨:语文教学原本就应当是一门艺术,它充满诗情画意,追求至美之境,一切有利于达到这一境界的艺术手段都可以应用其中,而语文本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如“留白”这样的艺术留足了空间。

然而,这样宽广的空间中究竟该于何处留白?尤其对于新教师,如何选择最易操作和最见成效的留白区是需要深深思考和长期摸索的。作为涉足语文教学领域不算太久的新教师,我就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谈谈体会。

一、学会在备课中留白,将为课堂创造多种可能

偶尔翻看工作后的第一本备课本,其中的详尽令我很吃惊:连某个问题学生可能说出的几种答案,某段文字请哪位学生朗读都在备课中细细写明。不可否认,新教师应该备详案,但备课若是过于详尽,沿着一条一眼看得见底的路走,上课就会成为一段毫无悬念的旅程。如今的教案较从前简单一些,上课却反而变得轻松,甚至偶尔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意外的惊喜。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的讨论环节,第一年讲的时候,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试图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发言。学生确实沿着我画好的路线走了,一堂课下来,顺顺当当,既定任务全部完成,但终觉没什么乐趣,心中也留下些许遗憾。如今再讲《拿来主义》,又到讨论环节,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拿来主义者,你想去哪儿拿来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诸如“去美国拿来教育体制”、“去古时候拿来传统礼仪”、“去顶级球队拿来足球教练”等,而最后一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就有人说道:“再好的教练遇上中国男足都没办法!”由此一转,新一轮的关于“拿来”与国情如何结合的讨论又开始了……一堂课匆匆过去,在热烈的讨论中,师生都感到愉悦与充实。我想,这才是我所追求的,而这些,备课本中是不需要有的。

这就是备课中的留白,它有一个方向,但没有一条划定的路;它伴随着些许未知的忐忑,也常隐藏着令人心动的奇景。在备课中留白需要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对自己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大体预见,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清醒与灵活,更关注学生的反应。对新教师而言,备课中留白,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挑战,它激励并见证教师的成长。

二、适当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收获自己思想的火花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思考、感悟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时间自然应该更多地留给他们。然而现实是: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45分钟的“效率”,过于看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过于担忧课堂的沉默冷清,却忘了给学生应有的时间,忘了最根本的目标:学生的收获与发展。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曾提出:对学生提问后,至少要等待3分钟。这样可使学生更恰当地回答问题,增强学生信心,也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就让提问失去价值。想起讲《我与地坛》时,同一个问题:“你对文中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细节最有感触?”在一个班我只给了一分钟的思考时间,结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思想不深就是语言不畅,好好的一个问题硬是被时间搞砸;在另一个班,问题提出后,我不急着找人回答,等了大概3分钟,等到几位学生抬头看我的时候,我才让他们回答。这一次效果显著,几位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悟,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话我至今难忘,他说:“我最有感触的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这一句,因为我现在正在为此而奋斗!”多可爱的回答。庆幸我给了他们多一些时间,给了他们用真心真情体验文本的机会。

其实,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并始终保持紧张状态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思考时留下多一点时间,在课前或课中挤出一点时间松弛一下也是有必要的,例如闭目一分钟,下午课前唱一首简单活泼的歌等,都能很好地调整学生的精神状态,消除学生的心理疲惫,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懂得利用时间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而懂得利用课堂时间的人则是成熟的老师,学会把握课堂的轻重缓急,应是每一位新教师努力的方向。

三、利用课堂外的留白,借学生之手开拓语文的天地

作为最具艺术性的一门主课,语文学习追求的不是知识的增长或者成绩的提升,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生活、人的精神。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应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让学生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为解决问题而自主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束课堂教学的时候恰当地留一些“空白”。

最初懂得在课堂外留白,其实是受了学生的启发:在上完《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之后,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宝玉和黛玉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这才发现课上我并没有谈到这个问题。跟这位学生讲解完,我突然想到,这不正是一个吸引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好机会吗?于是第二天我在班上提了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到原著中找答案,很多学生兴趣浓厚。

课堂外留白的方式很多,例如上完《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我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用一段文字描写老贝尔曼画藤叶的情景,或者续写琼姗未来的生活;又如在欣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朗诵后,我介绍学生找这首歌来听,在音乐中体会与文字不同的感觉……

第3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案、共享、修改、个性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学校在备课工作上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实验,积累了一些做法,有效地推进了课程改革的进程。一些新的教案运行模式应运而生,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种模式:把教学思路形成简要的教学步骤写在书上或教参上,有关重点内容就直接批注在课本上。称为批注式教案或零教案。

第二种模式:分工协作写教案方式。称为资源共享式教案。

第三种模式:学校推荐一套自认为比较理想的教案,教师以这套教案为蓝本,然后再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改在教学设计的“边”上。成为“舶来”式教案。

第四种模式:教师自己设计的教案。称为个性化教案。

第一种模式需要教师端正的态度做基础,要求教师要自觉地进行备课,需要“管”出来,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也难以进行监控;第二种模式能减轻教师的“过重负担”,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但不能完全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第三种模式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备课针对性不够强,依赖性强,不利于教师成长;唯有第四种模式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这几种教案各有利弊,但有一点原则是必须把握住:学校和教师必须选择适合自己教案运行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教学,决不能照抄照搬或盲目效仿。在这里,我倡导规模较小的学校要坚持个性化的教案运行模式,其他几种教案模式的运行要慎重。

一、决策从实际出发。

教案记录着教师备课过程,记录着课堂教学思路、步骤,是备课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有的教案模式不能完全体现教师的备课过程,不利于学校调控、检查、了解教师是否进行真正的备课。

资源共享式教案只适合规模比较大的学校,现在部分学校学生数急剧下降,平行班少,甚至只有一个,同学科的教师也大多是一名任课教师,有的还要跨科,跨年级,集体备课很难实施,资源难以整和、处理、加工,是不可能推行这种教案模式的。而规模大的学校要推行这种方式,也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做基础。

二、组织工作落实,避免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小学校由于教学领导少,不能完全深入到每个教研组,即使有领导,还有一个领导的组织、专业水平、指导能力的问题,而学科组长能否担当得起应有的责任,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同学科同年段教师少,任课教师之间的能力差距使能力稍强的教师逐渐失去积极性,只好以我为主;能力稍差的教师逐渐产生依赖性,索性拿来主义,资源之间产生了“抵消”,容易失去合作,所以只好“分田到户”。 转贴于

要处理好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关系,个人备课是基础,集体备课是升华。要鼓励教师将个人备课中遇到的难题或疑惑敢于在集体备课中提出来,寻求帮助,得以解决。集体备课要避免无“备”而来,避免一个人唱“读角戏”,避免集体备课就是集体写教案的现象,避免只见文本不见人。

三、体现备课的真实性。不能排除任课教师赞同这种教案运行方式理由是自我减负和应付领导检查的“嫌疑”。写教案确实是一个费心费力的工作,这样做毕竟使书写教案的任务减轻了许多,而二次备课部分的工作量大大减少,领导检查又不能说什么,领导也不能做到天天、堂堂去听一个人的课,这可能成为教师乐此不疲的真正原因。何谓“集体备课”?是同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教师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或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通过相互讨论、集体研究等形式制定出相对统一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所谓“资源共享”,是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进行了个性化处理,充分发挥其他人或各种媒介的作用,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增删修补,适当调整,必须使“资源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

四、推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个性”

第4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集体备课就是一个教研组或者一个备课组的成员集中在一起,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完善教学流程,研究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备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做到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但随着教改实践的逐步深入,集体备课活动相当多地出现了形式化,并开始暴露出一些令人堪忧的趋势。如“形式主义”、“拿来主义”的泛起。大多时候,集体备课只是“专家”、“领导”的一言堂,渐渐地即使有自己独到的“备”,也被部分持“等、看、听、夸”的虚浮态度的老师耳濡目染了。要不无语,要不泛泛空谈,根本违背了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的初衷,也不利于教师间教学相长,更谈不上与时俱进了。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笔者认为必须将一些新元素引入到集体备课中来。

一.引入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模式

集体的优势是固然的,但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某备课人提供的教(导学)案,自己再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个性特色的新教案来,教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只有把个性化的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才能上出既有特色又受学生欢迎的好课来。

一方面,个人备课的过程是使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进行熟悉、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消化整理才能成为自己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参照别人的教案讲课时,即使在你上课之前已经读得很熟,但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牵引你,受别人思维限制时,你会不时地去翻阅教案,思维缺乏连贯性,你的情感和价值观就很难表现自如。在备课中,笔者认为先要认真研究教材,自己设计教案,仔细取舍集体备课上定夺的教案,最后再制定具有自己风格的教案,那样课堂教学才会游刃有余,学生也会感觉到老师的“胸有成竹”,反过来又会通过你的长期“有备而来”激励学生课前预习课本。

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备课可以更多的容入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东西,体现教学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所以个性是不能替代的。课堂教学要表现为个性的地方很多,如:课中语言表达的艺术,导入课文,总结课文学习和板书的设计,还有与学生心灵沟通等等,都是不可替代的,那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总结才能体现出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同样的东西相互交换就会变成双份的东西,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最大的。

其次,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区别,通过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融合,再加上独特的风格,教学才能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这种模式的引入刺激每位教师都要动脑动手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极大地克服了前面所谈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备课方式变成开放的、合作的、发散的、多样的,从而使学生更好、更丰富、更精彩地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把说课引入到集体备课中来

说课是教师针对某一教学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活动。

因而,说课的引入可以促进集体备课实现两个目标,即有目的性的备课和有针对性的备课。

教师备课的目的是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找准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策略并做好预设,在有所准备中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每次集体备课前要说好课,每位教师就必须熟知本次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目的,说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传统的“独白式”说课活动,如果没有“专家”、“领导”在场,常常是听者“精典”的两句就收场,不会针对学情、教情进行分析探究,这种集体备课终究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要扭转这个局面,一种说问结合的说课方式可以让集体备课有针对性。说问结合的方式,可以是边说边问,或者先问后说,说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向听者求教,以得到问题的切实解决。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听者可以真实地洞察说者的教学思想和设计理念等,这就让说者有更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以利于说者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这种说问结合的方式,始终把说者和听者置于主体地位,能够消解话语霸权,促进全体备课教师始终围绕话题展开对话,能够使谈话向纵深推进,提高集体备课的实际效果。

第5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备课;反思;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39-01

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要备好课,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如何备课才算是备好课呢?近二十年教学实践,经历了从抄教案,到后来的网上拿来主义,到新课改实施后的集体备课,对各种备课方式有了一些思考。

一、点线面体

记得刚工作时,每逢开学,教导主任除发给我们教材外,还发了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参考教案(一般都是名家编写)。不少教师说,这本参考教案作用可大了,以后备课时把它抄下来,任务就完成了。抄的时候字迹一定要工整,内容要抄全,这样期末考核时肯定不会扣分。这样的抄教案方式,贯穿在我参加工作三年多的教学生涯中。当时觉得,繁重的备课占用了我们教师大量的时间。现在想来,这种抄教案除了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与自己对教学尚未入门,对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不高也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备课方式,还没有找到备课的“真核”。我认为,备课按照认识层面的高低可以分成点、线、面、体四个阶段。在“点”的阶段,教师对各章教学内容仅知道它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如何解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老校长的话说就是你比学生多学了一堂课。通过研究教材,教师能知道一个知识点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联系,知道所教的内容对后面教学的意义,备课时能前后连贯,对例题进行一题多变,一图多换,这算进入了“线”的阶段。教师通过备课,不仅能联系本单元,还能联系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知道所教内容在整个初中阶段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初中数学中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把握住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这算是进入“面”的层次备课。当我们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整体把握,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更多去关注学生的学,围绕学生学发展区设计教案,这算是进入“体”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认为数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他的“结构教学法”就是进入“体”的层面备课的最好诠释。而这也是我们教师备课的应然选择。

二、1+1>2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个章节、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思维碰撞,帮助教师加深教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采用集体备课形式,不少教师会照着集体备课教案上课。客观地说,它能大面积地减少废课、弱课,但因为所教班级、学生存在差异,照搬集体备课教案,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有一种不经过讨论,让每个老师备一个章节,最后凑成一个学期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的做法,纯粹是走形式主义路线,是要坚决摒弃的。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磨课”式集体备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的方法是就某一章节让一人主备课,其他教师提出参考意见,主备课者综合大家的意见执教一节课,全体备课组人员在听课后再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后的教案结合本班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这种集体备课经过教师智慧碰撞,有了多轮“头脑风暴”,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又给执教者针对班级实际留下了足够的创造空间,产生了集体备课1+1>2的化学反应。备课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以及学生练习等诸多因素。作为主备课者,要在备课时连线成面,对本章节知识结构有较清晰的认识,能结合教参、网络等资源提出自己执教思路。实践证明,主备者设计的教案越具有开放性,参与备课者对教学设计中课堂提问的深度、难度、跨度、密度、梯度、角度思考越全面,备课成效越高。因为我们的所有备课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有意义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教学引向深入,对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很大作用。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备课,根据学生“学”的特点,设计教的方式,是最接近教育本原的。

三、我思故我在

数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不少教师注重于课前和课中备课,但对于课后的教学反思,教案改写还不够重视,其实这也是备课的一种方式,属于有生命力的生态备课。这样的备课(实践后的反思、调整、再出发)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作用是巨大的。一堂课上完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实施方案做一番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是课堂生成的,效果如何,反思这堂课教学亮点在哪里,学生学习收获在哪里,还有哪些改进之处。可以在备课笔记上写出贴切的“教后记”(可长可短),把这些“教后记”整理出来,就是最鲜活的教育科研资料,它接地气,有实践指导价值。随着多轮教学,教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会积累大量的经验、教训,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有效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样的反思式备课,为每一位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第6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一、“教学诊室”与“教案诊断”

1.“教学诊室”

“教学诊室”版块设立的目的是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提供及时的诊断;它就像一所为教学设置的保健医院,注重教师反思,对教师提交的教案、课件、案例等进行“问诊、治病、预防”,包括找出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2.“教案诊断”的研修功能

2008年11月,全区教师使用“教案诊断”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全区90%以上的教师经常使用“教案诊断”,认为它是最有成效的研修交流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通过教研员引领教师分析上传的教师教案从而达到促使教师反思的目的,同时对研修网上的协作组内教师和远程学习的教师进行了持续的教研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原有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对教师的学习及情感进行指导与支持。良好的网络教研情境,使教师不断有新的行为经验、感受及研究成果生成,促进了教师研修的有效发展。

二、“教案诊断”存在的问题

在研修网“教学诊断”平台初步建成时,教师们重获取,轻参与。不少教师的意识停留在获取网络信息上,希望能够从网上下载现成的资源(教学设计),参与网络教研的意识和习惯有待培养。同时,有些教师在利用网络教研过程中忽视自己的需要,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吸收他人的成果。这种情况下,网络研修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随着研修网的普及和运用,我们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和区教研员,缺乏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参与,这对于促进教师有效的反思和更好的发展是不够的。网络教研只剩下形式,缺乏教研内容。

在教师和教研员提供的教学资源方面,教学设计过于形式化,教学过程松散,轻方法,表面化,不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三、充分利用“教案诊断”平台,促进教师反思

1.依据课改理论,深入教学实践,利用“教案诊断”平台进行研究

西城区提出的课改宗旨是“在常态中求变革,在变革中求长效”。怎样才能实现常态与长效?教学中体现传承与创新成为我们研修的目标。

首先,区教研员加大了对常态课教学的重视,不仅下到各校对常态课进行指导,而且利用跨校组教研机会进行问题研究。然后,区教研员推荐出3~4节优秀课例在全区展示,同时发动全区教师将反思后的教案上传,继续利用研修网“教案诊断”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关注:同一课书,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同一课书,不同课时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评点。

这样一种安排,所引导的方向是研究,不是拿来主义。教师看到不同的教学设计,也会产生一些思考,看到教研员或专家的点评,就会提高认识,继续积极利用“教案诊断”来发展自己。

2.掌握反思方法,促进教师反思

(1) 对比性反思法

下载研修网已经成型的教学资源,反思后,完成适合自己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案,上传到“教案诊断”共享,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案。

(2) 多次研讨反思法

在网络研讨中,基本的讨论模式为:确定主题――理论学习――网络研讨。即,教研员与教师一起,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高频度现象提炼出问题,然后引导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研究。之后借助于网络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然后上传至“教学诊室”。反复几次,直到教师的教案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相互协作反思法

教师与教研员共同不断地上传教学反思资源,在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通过不断的沟通,使网络融入更多的情感关怀,建立起教师教研的良好互动。

建立教师之间虚拟研修共同体。教师们在研修网这一学习共同体中开展协作学习,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协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养成参与网络教研、加强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从而起到提升教学实效的促进作用。

(4)延展性反思法

网络教研向常态教研延展。开展网络教研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优势,提升教研的质量和效益。网络平台上的教研内容可以看做是常态教研实践内容的映射。网络教研和常态教研的目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优势互补的。网络教研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放大”专家的功能,而且还可以在不相识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的同侪互助;网络研修相对于常态的教研来讲,其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更是全面的、及时的和更加深刻的。

突出网络平台的“教研”特点,注重研修的长效性。网络教研应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人文性。同时,还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充分发挥课题组、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网络教研的主题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参与研究的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积极网上共建、发言,作到研修长效发展。

第7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一、期待中迎来机会

从教十余年,虽然送过几届毕业班,成绩都不错,且也在一些教育杂志上发过些文章,也算是“小有成就”。但美中不足的是自己在公开课方面很是虚弱,至今没有一节像样的公开课。每每想起这事,心中难免有丝丝酸楚,自己就怎么一直没有“露脸”的机会?也难怪,对于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的青年教师,市级公开课的机会少之又少。感叹之余,也只能自我安慰,机会是平等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010年,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市青年教师小数优课评比在我校举行,作为东道主,学校有一个名额,可以直接参加比赛。当学校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时,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活儿”。虽然我一直任教的是高年级,但这次比赛是低段的。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好不容易有个机会,难道还能拒绝吗?就想抓住这次机会,把这堂课上下来,到时候换张证书,因为这是评职称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二、备课,我选择了拿来主义

时间很紧,离正式比赛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拿着1至3年级6本教材,每一课看上去似乎很熟悉,但细想却发现内容很简单,没什么教的,玩不了噱头。一天过去了,还在为选择课题而犹豫不决。第二天上午,去阅览室,正好看到了杂志上有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认识小数》一课的教案。教学中,张老师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小数的过程,这是个亮点。如果自己在比赛中,也能有如张老师上的那样,定会让评委眼前一亮。于是就把教学内容确定了,就上这一课,教案也有了,也省了不少时间。于是,所谓备课就是自己做下课件而已。

匆匆忙忙做好课件后就进行了第一次试教。问题当然少不了,首先是教案不熟悉。当然,最精彩的环节也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背了一个晚上教案后,次日又进行了试教。这一次,教案是熟悉了,但也远远没达到想象中的完美,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创造新的方法来表示3角”这个问题无从入手,出现了冷场。赛课中出现冷场是很忌讳的。因此,很多老师建议我把这个环节重新设计。但是,如果把这个环节换掉的话,这一课将会“毫无亮点”。况且,别人能上出效果,我为什么不能呢?我想,这可能是这个班的孩子比较差了一些吧。自己学校上课,主场优势,到时候换个好一些班,效果定会好一些的。最后,我还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意见,教学设计不变,但是必须把几个问题再细化一下,问题的指向性再明确一些。

三、难以忘怀的四十分钟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期待的赛课终于到来了。常听别人所说,上公开课之前磨课的日子很煎熬,很痛苦,上好之后就是全身心的释放,然后是甜美的回忆与丝丝的美中不足,是一种痛并很快乐的感觉。但我感觉这次并非别人所描述的那样,且应属于上完课后的这种轻松快乐在课前就到来了。

上课铃响,我满怀激情。第一环节,导入,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如何用分数表示价格进行得非常顺利,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进入创造环节。

我出示表示数位的方格:

百 十 个

位 位 位

我是这样预设的:先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整数中的位值原则。提问:这样把1写在个位,表示什么意思?写在十位、百位呢?照这样写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发现越往右表示的数越大后,越往左表示的数越小。做了上述铺垫后,引导学生将数位从整数部分向左拓展。提出问题:3角不满1元,这个3写在个位的哪边?

有学生回答,写在个位。还有学生说写在个位的右边,就是没有学生说要写在个位的左边。我心中有些慌,怎么会这样呢?我都启发铺垫到这份上了,怎么就是启而不发呢?不得不又重新启发:把1写在个位,表示什么意思?写在十位、百位呢?照这样写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更加糊涂了,刚才会的问题现在也不回答了。我心中更急!不能再浪费时间了,我只得自己说:可不可以把3写在个位左边的数位上后,这样表示的数就更小?学生半信半疑。

缺少临场应变能力的我更紧张了。于是,激情骤然消去,只想着完成教学设计,把课上完便了事。我自导自演:把3写在个位的左边,把表示数位的文字擦去,让学生发现这个3又自动地跑到个位上去了,有什么办法让3不跑?从而引导学生创造出一个符号,将个位与更小的单位隔开。再引出小数便水到渠成。

当我将表示数位的方格上的数位文字拿掉,并提出问题:这样你能看到个位在哪儿呢?为什么新增加的数位变成了个位?看来就简单地增加一下数位没有用。怎样才能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新增加的数位?你能有什么好办法呢?发挥你的聪明,创造一个办法吧。

满心期待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方法,可结果使我彻底失望!

时间在一秒秒地过去,还没有人举手!

没有办法,我只得启发:我们写作文时,用什么将两种话隔开的?学生回答:标点符号。我说,是啊,我们可不可以想个符号呢?有学生说可以用句号,也有学生说可以用逗号等。我乘机便引出小数点。跌跌撞撞,总算将这个环节熬过去了,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四、反思:失败亦有所得

原先认为自己的课还拿得出手,而这一课后,一下子觉得自己不会上课了。十多年,自己一直还徘徊在教育教学的大门之外!很长一段时间,课上的一幕在我脑海回荡。学生为什么不配合,没有按我预设的路径前行?为什么这一课上得这么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失败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没有充分的准备。错误的备课观念是这一课失败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认为备课就是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设计就备完了课。实际上,直接用现成的教学设计,就省略了众多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对教学中的问题估计不足。

首先,背课时,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谈不上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了。或者说,背课时,没有把备学生当成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分析教材,我了解到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基础是初步认识分数。可在学生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小数的经验?生活中学生很多机会接触到小数,特别是在购物时,学生都知道零点几元就是几角。可以说,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这些,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学生对“3角=0.3元”熟悉程度远比“3角=■ 元”要深得多!而我偏偏舍近求远,故弄玄虚,逼学生去创造出0.3。这些资源,不是靠通过分析教材能够得出来的。教学中错过这些资源,教师会教得很累!

其次,一直在高年级教学的我,对于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心理、生理的特点把握不准。教学中,创造小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到底有多难?将数位向右扩展学生能接受,容易些,但将数位向左扩展,这与数位向右扩展的难度不是等同的!从认数开始,学生一直认为个位是最低位。个位的左边还有数位,学生在观念上更不能接受!再说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充分形成位值观念,小数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的知识在五年级时才学习,这样编排定是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的。我高估了学生的水平,低估了知识的难度。一句话,我在备课时只关注到了教师怎么教,却漠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漠视了学生是怎么学数学的。一切漠视学生原有经验与水平的教学设计都如空中楼阁,都是徒然。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成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是的,学生是鲜活富有个性的生命,是带着全部的丰富性进入课堂的。这里不仅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困惑、学生的情感等。只有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才能防止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只有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才能防止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觉得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只有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与训练,建构教与学的和谐;只有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进行有效地诊断;只有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选择恰到好处的矫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让学生学习的有新收获,成长的有新起点,发展的有新高度;只有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难易程度,智慧选用手段与方法……

概而言之,只有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已有,了解学生教育、教学从这里出发!

五、批判地接受,成长的道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果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准确的认识,这堂课还这么教吗?教学中还有没有必要进行让学生进行创造出小数?学生在生活中都认识了小数了,为什么还要回过头去进行所谓的创造?这样是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现在想想,平时的一些公开课中,类似于这种作秀的成份是不是太多了?华丽的外表常常能迷惑人的眼睛。教学,是为了展示教师还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好课从来就是带有些遗憾的。我们习惯于仰视名师,把他们的公开课看成是没有瑕疵的精品,从不去怀疑他们课中有没有不合理的成份,对他们的课也常常是拿来主义,最终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因为借鉴名师,上了一堂失败的课,并不能使我一蹶不振,反而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软肋,更激起我向名师学习的欲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利于我们飞向更高空。学习中,我们也要有一种批判的精神,这样才不至于迷失自我,不人云亦云,在教育教学广袤的天空中留下自己的声音!

第8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一、当前集体备课的现状

1.集备前准备不充分。

对教师而言,一方面由于所任课时数多,科目多,许多教师一天只顾埋头写教案,而且每天还要上几节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没有多少时间在集体备课前认真专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

2.集备时效率不高。

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的活动形式,学校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好的,但是,如今集体备课活动的效率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多数老师聚到一起时,常常心不在焉、泛泛而谈,十分被动。久而久之,集体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一个负担,活动效果微乎其微,课堂效率自然不高。

二、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集体备课正是一种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集体备课活动的效率不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呢?

1. 集体备课,要转变一种观念。

以前,我们许多教师经常把集体备课当成是找教案,复印教案,当我们实际备课时,不难发现,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上不断涌现新的教育教学成果,有的甚至是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教案精选,用老师们的话说:“放着这么优秀的作品不去采用多可惜,何苦要再去动脑,吃力不讨好呢?”显然,教师把集体备课的内容窄化为推荐或照搬名家的现成教案。成为“拿来主义”,变成“复印机”。面对这种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内容缺乏正确认识的局面,学校教务处、教科室多次召开各年级备课组长及全体教师会议,让老师们明确集体备课的要求与作用,懂得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所有教师逐渐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认为专家、特级教师的教案只可作为参考,根据实际情况研讨出来的教学方案才是最适合本校学生的!

2. 集体备课,要关注两个主体。

(1)关注教材。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更要从微观着手,脚踏实地,力求实效。虽然新课程要求课堂是互动的,但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可以脱离教材海阔天空的发挥,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地走进文本。教师一定要反复研读教材,传统意义的“吃透教材”仍然是我们备课的法宝。

(2)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就必须充分的关注学生。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他们会在哪些方面会存在问题,怎样讲更易于学生理解、领悟和应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人手,往往效果更显著。集体备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一节课应该有几个重点步骤,即这节课的几个亮点,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全面参与的关键点。估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可能不易理解的地方,怎么样来设置例句,怎么样来设置情境,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信心与决心等,这些问题都是要求我们老师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想到并能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

3. 集体备课,要重视三次提升。

(1)个体初备,是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基础。个人钻研的过程,体现出个性化的研读和思考。在集体备课中,如果只让“中心发言人”去对该堂课的教学作深入的构思,其它教师不去深入解读文本、搜集资料、选择教法,就不能产生相互交流、启发、争论、碰撞,就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看客”和“听众”。每位教师是否落实好个人钻研这一过程,是关系到集体备课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第9篇:拿来主义教案范文

一、宽容意外的质疑,推动对话的高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充满灵性、动态生成的变化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一定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越位”“出格”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课堂“意外”事件,教师不应该压制或视而不见,而应该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课堂资源,丰富课堂对话的高度。

案例1:有的老师就能很好地利用课堂中的“惊喜”制造教育契机,耐心倾听,宽容质疑,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在教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向学生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并引导学生理解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时,有个学生插了一句话:“升上初三后,各科试卷资料满天飞,很多老师采用题海战术,这是不是浪费资源的行为?”他的“不和谐音符”在班级中引起了一阵掌声、哄笑声和附和声。老师没有责备学生,也没有回避问题。相反,老师在肯定@位学生善于思考、大胆发言的同时,利用他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请同学们发表意见,最后大家归纳总结出:某学科老师确实喜欢“拿来主义”,搞题海战术,这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背道而驰的。精选精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节约资源。这位老师还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处理过多的试题以及怎样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等问题,让学生懂得要正确对待学习和考试。这一生成教学环节,教师对学生的“捣蛋”进行捕捉,“借题发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并借机向学生进行知识点拨和思想教育,师生对话实现了有效沟通,课堂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借助意外的留白,拓展对话的宽度

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变化过程,而不是一个按照固定不变程式运作的模式。有时,课堂“意外”的出现可能是老师预设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老师不仅要睁大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挖掘和开发教学细节中蕴藏的丰富教学资源,而且要灵活应对由于自己疏忽所造成的课堂“意外”,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课堂对话的宽度才得以拓展

案例2:一位老师执教市级研讨课“财产属于谁”时,以一个留有两难悬念的照片故事《一个钱包引发的故事》导入,以圆满的故事结局收尾(将钱包交还给失主)。当他完成前面环节而准备推出预设的圆满结局时,才发现有一张照片没有准备好。原来,他是准备在此环节使用研讨课班级的照片,由于时间匆忙而没有来得及到现场拍摄。这一备课失误,成为意外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