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人才培养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建议

第1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人才需求

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金融业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具有把握全局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能够进行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防范风险等核心金融技术,掌握财会、法律、投融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专家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专业型人才:精通本行业的业务又有全局观念的风险评估、预测专家,金融市场分析、国际会计、资产评估、精算、保险核赔、证券投资及经纪等重点领域高级专业人才。营销人员:掌握较好的客户资源,有客户开发的能力,敬业爱岗、进取奉献、善于团队合作,熟练使用办公软件,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营销人员。后台服务人员:具有金融业相关专业基础,熟练掌握行业企业各种业务流程的操作,熟悉产品,具备较好职业操守的操作人员;以及在此基础上有良好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技能的客服人员。

二、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一定的复合金融知识。未来几年,我国财富管理将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财富市场总值位居全球第三,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直辖市)的高净值人群占全国的75%。财富管理在未来几年将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金融类专业毕业生需要适应财富管理的需求,必须掌握综合的金融专业知识,综合运用金融工具满足顾客的综合金融需求。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金融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设计新型产品或对存量金融产品开展整合创新,客户的涵盖面也较广,金融业兼具对金融产品和对客户进行管理的双重职能。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进一步细分,营销已成为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重要性将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各种业务工作,而且起步阶段大都是基础的工作。各地在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时,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人才需求量大,其人才需求结构中最大的是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素养。金融服务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这给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立足于信用,无信用就无发展。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要学会做做事,要肯做、能做、做好,需要首先立足顾客的需求而不是从产品来提供服务,要能娴熟地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简单化,让大众能够理解。熟练的操作技能。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需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很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熟知产品,熟悉、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能做出有利于客户利益的独立判断。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强调宏观经济分析,应用操作的实务型课程少,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比较欠缺。随着各地争相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从事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金融营销人才将出现供应缺口,而与此配套的课程设置较少。专业选修课不多,实用性强、紧贴市场前沿的专业选修课程更少,无法有效构建具有丰富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落后。重理论轻实践,使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需求。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较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属于被动角色,他们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没有被挖掘培养。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高职院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在知识、梯队、年龄、学历等方面结构不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发展实践认知不够,难以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教师没有行业的实际从业经历。难以按照金融行业、企业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和实践课程内容的安排,更无法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缺少实用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毕业前认知社会、提高动手能力的理想场所。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大部分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三、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立足于经济的国际化、一体化,金融混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一趋势,以培养金融市场急需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为目标,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让金融行业和企业的实习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尤其要以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促成更多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成建制的纳入金融企业的培训和管理之中,做到学生的岗前培训前置,力争学生一出校门就成为金融企业的合格员工。建立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我国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潮流。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顺应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新内容,做到与时俱进。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学分制,学生实习,学生自发行动没有被有效监督,容易流入形式走过场。应该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形势日新月异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金融教学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设计上应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2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一、动漫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05年开设动漫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动漫人才,2008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施工学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果。2011年动漫专业实施示范校建设,通过走访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高职动漫人才的培养工作距用人单位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喜欢看动画片和画漫画,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对如何做动画并不了解;第二,觉得动漫这个专业是新兴行业,急需大量人才,毕业后容易找工作;第三,普遍存在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受传统教育影响,学习不够主动,依赖性较强。

2.专业软件、工具学习杂而不精

学生在学习软件时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认为学习软件越多越好,就业面越广。二维、三维(3dmx、maya)、后期制作等与动漫相关的软件都学,每个软件都学了一点点皮毛,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其实专业制作动漫的软件学习,学得多而杂还不如精通一种,学习上有所偏重,以后发展前景、提升空间较大。况且软件只是动漫设计的一种工具,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创意,工具可以随你选择。

随着《阿凡达》的热播,国际动漫主流也由2D向3D转变(高端3D),技术发展趋势逐渐由二维转向三维。人才需求发生改变,学校在课程教学上也要有所改变,3D软件的教学逐渐成为主流。

3.张扬自我个性,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动画片本身就是经过团队协作才能制作完成的,所以团队合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动画片的质量。职业学校的学生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时大多只有17岁左右,社会阅历很有限,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礼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看不清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沟通,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表现出我行我素的个性。譬如说,好多学生出去后,本来安排好的工作他说不干就不干,一个人的缺席,可能会影响整个动画片的正常制作。这样不仅影响了其他员工的正常工作,也会给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说,在企业里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也正是很多同学缺乏的。

4.价值取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成熟

动漫行业人员变动较大,原因一是刚出来工作的员工,发现现实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工作压力大,工资低,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二是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熟悉工作环境,熟练操作软件,希望通过工作变动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动画片制作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大背景下,当前学生的职业价值评价标准正在趋向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职业价值取向突出自我导向,淡化社会价值;在对职业的选择上更为现实,首要考虑的是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以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我实现型”和以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为特征的“经济利益型”,希望物质与精神并重。

5.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年龄偏小,性格表现不够成熟,比较自我自大,任性霸道,缺乏责任心,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和工作上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出现逆反心理、抵触心理,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二、企业对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的建议

1.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一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在于:希望能招到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手绘能力较强、审美能力较高的人。在动画制作中,素描速写功底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动画作品艺术创作的水平。如二维动画中的手绘功底将直接影响原画、中间画的质量;绘制技巧则决定作品能否符合脚本的风格表现要求,在三维动画中素描速写的空间想象能力将能够使三维空间更加丰富合理;对结构的了解使制作出的生物模型更加符合动画调节的要求。可见基础造型能力的训练对于一名动漫人员是多么的重要。进入动漫专业学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结构,透视、人物造型(包括与着衣人体)、速写、色彩知识。良好的美术基本功必不可少,还应通过大量练习,训练对角色形态的观察能力和艺术概括能力。

2.加强创意性课程教学

第3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1 当前上海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上海市在册女子足球运动员共300多人,女足运动队共有52支,其中女子足球成年队一支、U-18女足队伍2支、U-16女足队伍16支、高中组女足队伍8支、初中组女足队伍10支和少年组女足队伍15支。教练员情况,上海市有专职女足教练员18名、兼职女足教练员18名,并且有相应的教练员培训制度。场地方面,为供成年队训练的场地有3块、青少年梯队的场地有7块、部分学校场地也拥有自己的足球训练场地,但大都是7人制场地,还有很多单位和学校没有足球训练场地,这对广泛培养后备人才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比赛方面,通过统计和调查,上海作为女子足球开展较好的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比赛的数量与质量明显高于部分城市,尤其是在学校足球方面,每年都可以和教育部合作举办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级别的比赛。

2 当前上海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因素分析

2.1 运动动机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海女子足球运动员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运动员在最初参与足球运动时都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随着年龄、环境与能力的改变,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参与足球运动的动机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的关系上来分析:良好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应当培养和激发正确的体育动机,使其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 选才与选拔机制因素分析

当前形成了以上海女足成年队为首的选拔体系,其队员的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梯队队员和其它俱乐部转会而来的队员。而上海女足梯队队员来源,则主要是来自上海中学生女足和各个体校,其中一部分队员,是通过自己联系直接去各个体校通过一些技能测试和参加试训的方式,从而取得留下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是上海女足梯队教练组在观看上海市举办的中学生比赛中直接挑选而来。青少年女足运动员作为中国足球的基础力量,不科学的选才和选拔机制将会造成女足后备人才的匮乏。

2.3 经费因素分析

经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女子足球运动开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经对上海市不同级别女足队伍的调查,目前上海女足俱乐部每年的经费约在500万左右,经费来源大部分是来自企业的赞助,另外一部分是事业单位的拨款。而其他学校女足的发展经费则是少之又少。那么如何解决好队伍经费的问题,便成为女足后备人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4 家长态度因素影响分析

通过调查,当前上海市部分家长对孩子从事足球运动的支持态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孩子已从事足球运动、其中有83%的家长支持孩子从事足球运动,不支持的家长只占到17%。第二类是孩子从事足球运动,其中只有31%的家长支持,69%的家长不赞同。调查显示,影响家长让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对女子足球运动发展前途的担忧、对孩子学习的不利、担心孩子出路的问题和认为女孩子不适合这项运动。

3 对当前上海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体制。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是我国各个体育运动项目成功的体制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早晚会步入市场经济的潮流,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法则来管理和运作我们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和培养工作。

3.2 增设教练员培训课程的内容,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对上海市女子足球教练员开设更多的培训课程,传授当前最新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同时组织教练员定期观摩一些比赛,要制定严格的教练考核系统。

第4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一、开放音乐思维,扩大音乐视野

音乐剧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需要有广泛的思维和开阔的事业,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保持学生在音乐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的开放状态,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得他们的思绪可以自由地驰骋于美妙的音乐剧欣赏、表演、创作当中。在音乐剧教学中渗透、实施、遵循听觉、视觉艺术的感知规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开拓多种渠道,提供多元的审美内容和学习资源,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礼堂、多功能厅、多媒体教室定期举办音乐剧的排演、歌舞大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可结合当地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促进音乐剧教学的多维发展。同时,由于音乐剧学习内容的题材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我们应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汲取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精华。在教学内容上选取具有时代感的、民族性的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感受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情感及精神世界。让世界各个民族的音乐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在排演、交流、展示成果等过程中,都要突破原来课堂上、校园间的限制,从而使音乐剧的学习在时空上具有开放性,不要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把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共享课内外资源,引导学生多渠道地学习、聆听、创作音乐剧。

二、注重培养过程,加快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定是实施声乐教学漫长的积累过程,但是往往我们在实施声乐教学过程中,因为音乐剧的商业性和进入中国时间较短的缘故,决定了我们没有足够多的音乐剧声乐作品。”因此,在学生初学音乐剧阶段,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些表演性和戏剧性较强的传统曲目供学生演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的进步,逐渐加入清歌剧的片段。专业技术课主要涉及音乐类、舞蹈类、戏剧类三个部分的艺术技能课程,不同的学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或是有所侧重,但这三部分技能课程都是可以基本独立的。但三种艺术手段应该在教学中注意有效结合,三种艺术手因为音乐剧是通俗艺术、娱乐艺术,观赏性、娱乐性是它的第一本性。同时,教材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和依据,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我们应该在原有的声乐教材中及时加入更多的音乐剧曲目,甚至出版专门适用于高师声乐教学的音乐剧教材。把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剧曲目连同创作背景、剧情介绍、获奖情况、思想感情的表达等演唱提示一并写入教材,提供原文、英文、中文三种歌词。音乐剧的题材广泛,符合大学生欣赏口味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剧风格。

三、夯实基础教学,投身各种实践

目前的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学体制多是单科性的,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专长突出,但在综合艺术中的表现较弱。而音乐剧恰恰就是集戏剧表演、音乐、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以目前的专业体制来培养音乐剧人才,自然会产生诸多问题。音乐剧表演人才要求三位一体,表演、舞蹈、歌声都要精彩,难度大,训练很苦,必须像芭蕾舞演员那样,每天进行形体训练,又得像歌唱家那样,每天都要练声,否则做不到边跳、边演、边唱。所以说,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剧人才,就要静下心来,耐住性子,一点一滴的培养,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的每一项音乐剧技能,可能短时期内没有什么收益,但是从学生个人发展的长远角度和中国音乐剧整体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态度和精神。同时,学生们学到了技术之后,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机会把这些东西融入到音乐剧的表演当中去,与市场脱节也就会成为必然。所以多种实践方式的探求已经是迫在眉睫,比如学生们自己设置舞台,邀请教师和同学们观看。也可以在学校的一些文艺活动上上演一个片段,也可以由学校出面,跟一些演艺单位签订演出的合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机会,对于他们今后的音乐剧表演,是有着本质性意义的。

四、打造民族音乐剧,弘扬民族文化,

我们想要让其真正的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到开花结果,就需要对音乐剧有一种民族的认识,用民族化的方式创作,用民族化的方式表演,是每一个从事音乐剧的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在题材上,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音乐剧有着丰富的素材可以选用。如历史题材,可以利用历史上的事件和历史中的人物,借古喻今,折射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形形的问题。如现实题材,选取我们现实中发生的故事,经过加工、构思和提炼,不但能够深刻的反映出现实,还能给你以深刻的启迪。又如民族地域题材,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风貌,民族题材的音乐剧,对于音乐剧本身和地方民族文化的丰富,都是一种共同的提高。

其次是在音乐创作上,可以选用富含某一个地域特色的音乐素材,或直接运用,或经过整合后运用,我们的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中,都有着大量的优美的音乐素材。如果是一段全新创作的旋律,则可以通过增加民族调性,是作品更加具有民族特色。

最后是在音乐表演上,作为音乐剧来说,演和唱诗两个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在表演方面,可以特意选用一些具有民族风情的服饰,借鉴一些国粹―戏曲中的程式和动作,如果涉及到舞蹈表演,还可以选用一些民族舞蹈作为主要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加以变化。在歌唱方面,要敢于大胆的突破,既然是中国的音乐剧,那么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都可以溶于其中,特别是一些反应少数民族题材的音乐剧中,还可以使用原生态唱法,这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地域传统特色的演唱方法,这种唱法也将有力的推进我国音乐剧的民族化和特色化发展。

综上所述,从1982年上演的真正本土意义上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作品《现在的年轻人》,到今天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先后创作出了百部音乐剧,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无论是在音乐剧创作,还是音乐剧的人才培养,还是在音乐剧的传播上,中国音乐剧都已经具有了雏形,而且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着。人才的培养是一门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一门外来的艺术来说,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音乐剧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几点粗浅的分析,也期盼着和更多有志于中国音乐剧艺术发展的同仁们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居其宏.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歌剧和音乐剧[J].人民音乐

2001,9

[2]吕艺生.舞蹈家与音乐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2

第5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84-02

一、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人才的需求量和结构往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总量和结构来不断变化的,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较为缓慢,与高技能人才的紧缺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需求来看,在未来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上升。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汲取经验,他们所依赖的都是这些有着高级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未来我国企业的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技能型、复合型、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大大提高,平均会以年增长20%的速度进行,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是主力。通过这些高技能人才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带动一些中级、初级的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技能人才结构特点。随着企业经济的发展,企业中的产业技术在不断地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首先高技能人才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于一些高新技术有着极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当今的时代,技术在不断地更新,技术的发展也在向着复杂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着,企业的技术也是需要不断地升级,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面对新的技术能够快速地学习和掌握。其次是对外语、计算机以及一些国际法则的掌握,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扩大,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高技能必须具备上述所说的三种能力。最后是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技能、技术的迁移能力,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大多是在生产的一线进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技术技能的迁移能够帮助其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不断地对技术进行重组,提高自己的能力,企业也会因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3.高技能人才在第三产业和制造业中比较密集。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数量正在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工作人员有着下降的趋势。同时在制造业中涌现出来的服务行业,比如在汽车和电脑的维修方面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企业高技能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生产和服务的一线技术岗位,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这些高技能的人才会逐渐地代替那些低技能的工作人员,为企业的转型奠定基础。

二、当前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1.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通过对企业的职工类型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很多企业中的技工人才占据了企业的一半,但是在这些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仅有五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企业众多的职工中高技能人才仅仅占据了十分之一,在当今世界上的一些中等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在2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40%,从这一数据中我们就能明显地发现,我国高技能人才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为我国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因此一些科技成果转化率也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是14∶3,这个数字的差距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高技能人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2.综合素质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通过对一些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的调查来看,很多高技能人才的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专科以上文化水平的不到5%,因为文化水平较低,因此在工作中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对于问题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差的,同时这些高技能人才的创新能力也一般,不具备从事复杂、交叉工种的工作,其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也是几乎为零。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外语和计算机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两种重要手段,因此企业的发展想与国际化接轨是比较困难的。在企业的高技能人才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老龄化严重的现象,这种情况无法保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改变这种高技能人才的年龄结构也是企业当前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3.高职院校职教人才紧缺,实践教学落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我国的人才培养高校有着极大的关系,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集中地,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情况来看,职教人才的紧缺直接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中的很多教师都是直接从毕业的学校来到学校进行工作,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是有着极大的不足。因为教师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比较地注重理论教学,而一些专业需要较强的操作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无法满足的。企业需要是有着高级技能的专业人才,不是空有理论却无法实践的。高职院校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在校内外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实训基地,但是有了实训基地却没有实训教师,这样的局面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有着极大的阻碍,因此众多因素都阻碍了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1.注重实践,提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提高人才素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通过是实际工作中的不断总结来对自己进行提高,我国当前很多的技术人才都是动手能力差,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情景模拟和考察实习等方式来提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中,也应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结合企业和高职院校各自的资源,企业可以为高职提生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让其到高职院校中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对于学生的技能提高有着巨大的帮助,改变了以往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高职院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定向的人才,这样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着巨大的帮助。

2.加强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让一些双师型的教师来担任。有着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才都被企业所招聘,高职院校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没有企业好,因此企业应该从自身出发,挖掘人才。可以将一些校内的优秀教师送到企业中进行实训,了解企I的工作流程,熟悉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对自己的技能不断地提高,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校传授给学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应该对这些技能出众的教师提供奖励机制,提高其积极性,在课后不断为自己充电,进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3.企业与高职实现高技能人才共享。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想要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就要不断地进行培养,而高职院校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佳地点,而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会有着一定的优势。因此高职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让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定期到高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高技能人才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这样在不耽误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共享,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4.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高技能人才数量少的原因之一是工资福利待遇较差,企业都比较重视学历,在企业内部也是白领的地位高于蓝领,因此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提高自己的学历,而忽视了对自己能力的培养。因此,企业应该相应地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更好的制度来激励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潘伟男,邓水秀,吕毅,肖秀春,张燕琴,张云坤,郑冲.药品生产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4,(07).

第6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关键词]外贸人才;岗位技能;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53-02

1重庆市外贸行业发展情况及其外贸人才特点

重庆市统计局了解到,2012年上半年,重庆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列全国第一。其中,全市实现进出口250.44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6.0个、236.2个和70.7个百分点。同时美国仍是重庆第一大出口市场,实现出口值39.63亿美元,同比增长3.5倍。在笔记本电脑零附件进口需求大增的带动下,新兴市场马来西亚超越日本和美国,成为重庆第一大进口市场,实现进口值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倍。市统计局贸易外经处专家分析称,重庆大力发展“内陆型加工贸易”,开创笔记本电脑出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新局面,与此同时,新兴市场持续涌现,推动重庆对外贸易快速稳定发展,与全国外贸低速走势形成鲜明对比。

在全国外贸发展困难,增速下滑的局势下,重庆市外贸发展却逆势而上,获得了喜人的成绩,这取决于重庆的地理位置优势,物流建设优势以及国家良好的政策支持。为了持续性更好更高效发展外贸,在目前的优势情况下,外贸人才的培养,储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重庆要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实现将重庆港打造成为“中国化的自由贸易港”的目标,无论人才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相当的差距。随着重庆保税港的建立和运营,外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重庆处于内陆地区,外贸人才可谓相当缺乏。目前,重庆市较多高校都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物流专业,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各类层次,但大多数是以培养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不懂工作流程和方法,缺乏交际和良好沟通能力。

2重庆市外贸行业人才培养重点

针对人才供需的矛盾,就要求高校的培养外贸人才进行改革,按需培养,即社会工作当中需要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就教授培养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外贸企业需要,高校教学实际能力,可以从以下培养方法入手。

2.1强调商务英语学习

英语能力是决定学生就业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外贸行业人员在就业面试时基本采用英语口语。英语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学生的耐心、毅力恒心。在高校教育从应从以下3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适应外贸工作的需要。

2.1.1英语应用能力

外贸行业需要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既要清楚听明白对方的意思、表达自己意愿,还要读懂英语文件证书、正确书写相关资料。而这些英语应用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大学课程开设过程中,课时安排应倾向英语课程。分别开设BEC商务英语课程,从上面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同时已经工作的外贸人员由于平时工作当中更多接触英语,更能体会英语的重要性,在工作时可以针对自己不足的地方提升英语能力。这个必须要持之以恒,不间断学习。另外特别要指出,由于目前伴随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对于小语种如阿拉伯语、日语、德语、法语的使用频率提高。可以在学习或工作当中针对性地练习第二外语,提升就业水平和发展空间。

2.1.2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求学生或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中的实际文化。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涉及不同国家,就会涉及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影响各自的观念行为,首先要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在交易之前应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可以在谈判交流中处于主动地位,避免尴尬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破裂的事情发生。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能产生良好的交易效果,可以在谈判中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获取成功。

2.1.3运用贸易知识能力

在培养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将英语运用到外贸工作实践当中。比如英语函电书写能力——是否清楚外贸磋商的过程、是否掌握外贸函电必备的内容;英语签订外贸合同的能力——是否熟悉外贸英语合同内容条款、是否清楚各英语条款的一致性;英语填制外贸单证的能力——是否熟悉每种商务单证的英语栏目意思、是否能正确用英语书写栏目内容;翻译国际法律政策相关惯例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仅靠只有英语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贸易知识进行运用。

2.2重视外贸业务操作实际学习

在强化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必须掌握外贸操作技能及业务流程、工作方法。上面提到外贸企业是不愿花钱花时间培养新人。就要求就业人员在上岗之前就掌握外贸业务操作。每个岗位有具体的分工细则和工作要求,学习操作能力就是岗前培训,取得岗位资格证书的保证。明确重要性才能端正态度更好的学习。

3重庆市外贸行业人才培养方法建议

在明确外贸人员培养的重点基础上,必须要有优秀的培养方法去实现,让高校学生真正掌握以上的重点,既要有通过某些手段方法落实重点,又要贴近社会工作实际。

3.1针对社会工作岗位技能教学

由于外贸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工明确,每个岗位要求不同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学生学习各类技能课程。目前最缺乏的外贸岗位人才主要是出口营销管理人才,能对海外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有效的出口营销整体策略并贯彻实施;商务谈判人才、外贸业务员,熟悉海外市场,整个外贸流程,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外贸跟单员、单证员,监督生产进度,保证单证制作正确;报关员、报检员,完成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流程。总结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可以得出每个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业务能力。在高校开设课程中,应适当偏向技能岗位课程的学习,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成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外贸公司岗位方向,另一个是报关报检货运方向。归纳而言,可以开设进出口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

3.2高校外贸专业师资建设

有完备的教学硬件设施,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手段,则必须要有优秀的教师去传授,才能实现这些价值。外贸行业要求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操作业务能力,法律法规知识的人才,而培养出这些人才的教师则有更好的要求,应具备更全面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调查人才需要的情况看出,目前外贸人员要求理论够用,实践够强,经验够多,就要求高校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和时间。对教师的要求可以归结下面几点:一是要求能“双语”教学:因为所有的外贸课程都与英语相关,所有的教材都涉及英语知识和相关翻译。只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反复进行英语教授才能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不断巩固外语能力;二是要求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实践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作经验,才能传授工作要领,没有工作实践的教师是无法教授工作体会和技巧的。

参考文献:

[1]李卫.网上外贸的交流方式和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1(19).

第7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课程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135-04

作者简介:刘瑶(1983-),女,辽宁人,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

一、国际服务外包现状及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贸易的重点正在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产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服务外包也应运而生,在全球市场中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国际外包行业的诞生,给全球的企业带来了活力,成为各大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从而推动了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服务外包不仅可以使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还可以使企业更加专注于公司的核心业务,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保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服务外包还帮助企业有效获得外部专有技术,满足不断改变的客户需求。企业还可以借助服务外包的力量进入高科技领域,增加收入。服务外包促进了企业处理方式的不断改进,以便更快地达到世界标准,获得更大的内部灵活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服务外包行业也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发包国家格局重组,新兴市场蓬勃兴起。传统的世界三大发包地欧、美、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衰退,服务外包市场开始萎缩。尽管这些地区仍是全球最大的发包源头,但是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则借机上位,成为全球发包国竞争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将在2050年之前占据全球服务发包总额的约50%。相对于发包市场,接包市场的变化则更具颠覆性。亚洲作为全球重要接包地之一,占全球份额的45%左右,并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接包国家。美国外包市场的垄断者印度,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行业危机的双重打击,内忧外患,导致其传统服务外包行业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不仅为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越南等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提供机会,更使得中印之间的“全球总包商”的竞争开始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而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在目前的几大主要接包国中遥遥领先,面对经济衰退的影响,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及成长性。

二、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服务业离岸外包的双赢效果日趋明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服务业外包发展中充分分享国际分工的收益和成果。中国经过 10余年的积累,其外包服务商在技术、流程、管理和资金等方面日渐成熟,与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形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更成为各跨国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的避风港和收入引擎,促使海外发包商给予中国外包服务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中国以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代表的整体服务外包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三大集群、东西映射”的发展格局,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呈现以战略中心型城市为核心的抱团发展态势,初步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其中,长三角城市集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依托国际金融商贸中心的优势,发展以金融后台服务为特色的服务外包中心。环渤海城市群呈现梯次转移趋势,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中国最大内需市场和以大连为门户的东北亚服务外包中心。而珠三角城市群以政策体制先行所积累的经济基础以及东南亚文化融合的地缘优势,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正打造“东南亚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中心区域”。

(二)我国服务外包人才现状

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旺盛。中国作为全球外包市场的新生力量,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有望超越印度成为新的全球服务外包中心。但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外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10%。究其原因,除了在规模、交付能力、品牌形象等方面与印度等国际领先外包地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外,专业化人才匮乏也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一大瓶颈,还出现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错位情况: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服务外包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

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人力资源现状是外包从业人员总量与服务外包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从人力资源层次上看,低端人才较多,中、高端人才较少,缺乏高级管理人才、离岸服务外包的接单人员、系统架构师、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从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来看,具备综合知识与能力且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三)服务外包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

服务外包行业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必然是智力型、应用型人才云集之地。由于服务外包领域的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服务外包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对外包人才的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也具有行业自身的特点,见图1。

(四)国家对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政策支持

商务部于2006年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十一五”期间,该工程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商务部在商务领域人才培训资金中,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实施“千百十”人才培训计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生(含大专)增加其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服务外包企业新增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重点培训大学应届毕业生和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服务外包企业新入职员工。

2009年我国教育部、商务部联合的《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要根据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调整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结构,扩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建议

(一)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目标

培养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应高度重视综合素质。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不仅具有适应社会和企业环境的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项目全局观念;不仅具有善于沟通和不断学习的能力,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素养和融入团队的精神,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除了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专业技能(例如精通一门开发语言;精通相关方向运行系统软件;精通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外,服务外包人才还应具备工程管理(例如证明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力、外语素质(例如英语四级;日语二级;汉语三级等;具备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和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例如较高的商务礼仪素质; 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能力;了解当地的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等。由于东北财经大学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专业为主,下面仅总结知识流程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行业对人才的具体素质要求。

(二)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专业设置

1经济管理类专业

主要培养知识流程外包(KPO)方向的人才,培养其在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动漫及网游设计研发、教育课件研发、专业策划、知识产权、专业培训、政策法规调研、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2计算机类专业

主要培养信息技术外包(ITO)方向的人才,培养其在软件研发及开发、软件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系统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3管理与技术相融合的复合型专业

主要培养业务流程外包(BPO)方向的人才,培养其在专业数据服务、业务流程设计、企业运营管理、应用系统支持和企业数据库专业化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三)培养服务外包产业人才的课程设置体系

根据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BPO、KPO业务的特点,借鉴其他院校已开设的外包专业课程建设,结合东北财经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总结了如何高效利用和合理安排管理类和经济类课程(见表2)。

这些课程主要开设在法学院、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等。其中,本科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可以按照课程方向来选择,从1—6类中选择1~2个方向,完成相关课程;由于专业语言、文化背景和涉外礼仪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国际外包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完成8项和9项的课程。另外,学校尚未开设“国际外包概论”课程,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设此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外包业务的基础知识和全球外包情况。

[参考文献]

[1]宫冠英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分析:基于人力资源的视角[J]财贸经济,2011(4):91-95

[2]刘绍英会计专业服务外包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9):96-97

[3]熊婷基于服务外包(BPO)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226

第8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随着企业的开放和外资公司的进入,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是资本实力、业务、客户、技术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强大竞争,人力资源是中小公司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人力战略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中小公司必须着眼于国际企业潮流,在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上有所突破。

二、普通中小企业人才现状

(一)企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普通中小企业中现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5.5%左右。其中70%从业人员为科教文卫等专业,金融、法律、保险等保险行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明显不足。而复合型、熟悉多种保险业务的、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就更加稀缺。

(二)理论与企业人才培养策略相脱节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与科学管理方法相脱节。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人才培养没有遵循国外企业的发展趋势,从战略高度上确定发展目标;没有结合不同个人特性、不同专业人才的现状和潜能,在分析现有人才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制定企业短中长期的人才开发战略。

(三)对普通企业人员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中小公司部分经营管理者受传统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陈旧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对企业人才的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这部分管理者将人员教育投资视为一种费用性消费,或者一种投入产出比极低的负效用投资,这将对国内公司员工教育发展产生严重制约。

三、普通中小企业人才匹配培养方法

(一)人才培养与公司战略目标相匹配

员工在公司工作是会从其自身利益与目的性角度考虑的,只有员工自身的目标、利益点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利益点相一致时,企业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并发展壮大。因此,公司在选择员工时,就应该考虑其个人发展目标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是否一致。同时在人员方面,就必须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匹配,最后实现公司与个人双赢的局面。

(二)人才培养与其工作环境相匹配

现代公司内部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协作操作关系复杂化。在管理人力资源时,应当尽量让各个成员在工作理想、观念和信念上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在性格上要协调与相容,在年龄上要适当拉开距离,形成梯队式团队,减少冲突和矛盾,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群体协作优势,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率,使其愉快工作的同时,都能为团队做出贡献。

(三)人才培养与岗位级别相匹配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其为公司的贡献率不一样。普通中小公司中,处于底部的基层业务人员无疑是最多的,中层的管理人员、最高层的决策者依次减少。因此,不可能所有业务能力强的人都成为管理层,公司可以通过高薪或其他晋升途径对其进行激励。只有按照这种“正三角形”结构组合公司的人力资源,才能保持保险公司运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四)人才培养与个人特质相匹配

每个人的个性特征都存在很多差异,人的能力亦千差万别的。在对员工进行培养时,就应当充分挖掘其强项,将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使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既不大材小用,也不强其所难,使他或她有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同时,还要善于大胆培养并启用具有小缺点却具备突出才能的员工。

四、普通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从我国现有中小公司的现状来看,各个不同业务职能部门的员工都需要培训。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重要方式:

(一)新员工入职培训

对新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公司的历史,发展过程,使其顺利地接受公司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规章制度等,使他们真正成为公司大家庭中有认同感、负责任和具有奉献精神的一份子。另外,还要解决新员工的人际关系问题,消除社交障碍。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使其尽快了解公司工作环境。

(二)在职人员培养

在进行在职培训之前,应首先对保险公司的在职培训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根据目前公司现有需求,指定培训内容,再确定不同类型的在职人员需要接受何种类型的在职培训。培训内容要富于联想,便于理解、记忆和接受的理论或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培训时要多采用案例教学和榜样示范等方式来加强技能学习记忆的效果,从而加快培训接受速度,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三)岗位能力培养

岗位培训就是指使保险公司员工了解自己所在岗位工作的特性及其在公司中存在的意义,从而达到培养其职业自豪感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以及职业责任道德意识,强化他们做好本职工作,为客户、为公司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四)现实工作能力培养

对公司员工现实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是给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员工委以重任,在实际工作使用过程中挖掘出员工内在的潜能。独具慧眼的管理者往往只要发觉员工具备某些基本素质、有可造就的潜力时,就给他或她事业发展提供机会和相应的责任与压力,让他或她在管理工作实践中磨练,在磨练中发挥出各种潜能,提高其管理实践操作技能。

五、总结

建立合理的人才资源培养机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根本保障。吸引和留住人才不仅仅是薪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组织环境是否能使他愉快,自身在公司中是否能得到应有的成长,在事业上得以更大的发展。保险公司如何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保险业人力资本素质,真正建立起雄厚的保险业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是值得所有国内保险企业关注的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保险业教育培训,公司有效地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将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严金龙.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 企业与文化, 2010,(03).

[2]胡毓娟,王安娜,王虎林. 我国人力资源的法制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探析[J]. 经济丛刊, 2008,(05).

[3]唐爽.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的几点思考[J]. 决策导刊, 2010,(06).

[4]袁令起.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问题的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1).

[5]吕鑫锋. 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3).

[6]程建君.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7]张洪霞.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性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8]李广斌.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9]田新华.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第9篇:人才培养建议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国家在教育规划中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不平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案直接相关,所以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和相关岗位分析来制定科学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校园的活动方案来体现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性和科学性,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就由生产变成了流通领域的竞争,所以很多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生产企业从事外包业务,或者很多新兴的生产企业重新审视自身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因为很多企业已经逐渐地意识到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占到企业的第二成本,仅仅次于采购成本,发展物流既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提高市场竞争率的唯一途径。据相关的统计,中国国内的物流成本占到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20%,而发达国家的美国和德国不到10%,日本更低至6.5%。国家在2009年也把物流产业作为振兴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由此可见物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各大高等职业学院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有的院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同时还对其进行了细分。很多学校在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课程形成不了体系,实践课程的缺失,毕业生的培养规格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脱节,师资力量的薄弱等。为了更好地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地区的经济服务,更好地体现物流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所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1 人才培养方案总设计的目的

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熟悉企业物流管理的各项基本业务流程,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和相关的管理的协调能力。(1)职业素质。建立基于任务目标设定、个人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冲突和情绪处理、作业流程控制等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训练。(2)职业能力。围绕典型岗位群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通过项目过程进行项目演练,培养生产物流、国际物流、采购管理、连锁经营以及相关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的能力,充实项目经验,积累岗位核心技能。(3)学习能力。通过项目训练、学习和讨论以及学习反馈环节掌握自学的有效方法和各种虚拟学习企业物流管理专业软件,提高物流管理中实际业务能力,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良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的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的载体为:物流相关企业高度融合,以国际物流海运操作、物流配送操作、采购外勤与内勤、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营销、物流企业等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内实践、分技能模块实训、定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总体的设计原则见图1[1]。

2 通过调研企业确定岗位群

本专业学生职业范围主要涉及物流行业企业,分为国内生产物流和国际物流两大类。具体从事的就业岗位如表1。

3 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综合职业能力层次定位之后,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这种模式设计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职业特征,并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所设置的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了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征。通过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得出典型的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应的专业课程来对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见表2)。

4 通过职业证书来推动双证教育

教育部2011年7月《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意见称,行业是建设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离不开行业的指导。“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推行双证教育一方面是响应了教育部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另一方面双证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学生,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调研,一般从事的职业需要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见表3[2]。

5 校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根据调查和分析,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除了考虑学生专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地是考虑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品德和个人的语言沟通能力,这种专业以外的能力在工作以后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方面。这些教育活动是除了上课和学校常规的校园活动以外的包括各种思想品德、政治形势、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特长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等等。物流管理所在的院系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为以后专业发展的相关校园活动。一般说来有(见表4)。

6 实践教学的设计

高职的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其重要性超过理论教学。可以说,高职教育搞得好不好,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要看实践教学搞得好不好。实践教学的好坏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教的重要标志。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高职的课程内容组织服务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要增强课程模式的实践性,服务于实践教学。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见图2)[3]。

7 人才培养方案的保证因素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既定的环节进行,需要三个基本的保证因素。

7.1 强大的师资队伍。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师资力量是其有力的保证,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实现:一方面可以通过假期来培养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充实师资队伍。

7.2 紧密的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场所。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关系,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多,企业可以在相关的院校设立订单班,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就业单位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加入相关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课程。其他的合作还有学生参与企业的工作,通过定岗实习来缓解企业由于季节的用工不平衡、用工难的问题,可以把企业的管理者请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或者任兼职讲师等,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相关政策与计划的制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设立专业的实验室来实践,各大高职院校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管理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的单证制作室,物流管理专业设施与设备实训室,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软件实训室,物流企业模拟仓储,分拣实训室等等。

7.3 其他的保证因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要随着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专业进行调整,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成立相关的专业委员会并对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一般说来专业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包括相关同级院校的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和自身的教师等等。

除此之外,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设立的初衷,如有的地区港口物流比较发达,所以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实践体系要偏向港口物流;有的地区要偏向快递物流,或者是超市物流等等。总之,培养合格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根基就是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安鑫.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