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建设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237个,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达到111个,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有26个。目前全市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今年初步建成的300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都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多成功的模式。我市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78.06亿元,增长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890元,增长23.9%。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7.22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90家,比去年增加4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0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我市人口和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此十字交汇,现在已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交通发展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对社会管理也增加难度。我市人口91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土地总面积12 239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0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8%。
二、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尽快建成生态文明村。
(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重视。
(四)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垃圾堆”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潍坊寿光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民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不够。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农村文明风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干部有的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闻不问,有的对发生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持有推脱的态度,不积极进行处理和解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建设规划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城乡建设之路曲曲折折,坎坷不平,在不断的摸索中缓步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大增,城乡建设规划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千万人的幸福生活质量问题,关系着社会安定问题,还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可轻视。近年来,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为了与现实发展相符合,各种倾斜政策纷纷出台,但我国城乡建设化水平过低,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城乡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规划落实情况不理想,城乡建设具有随意性
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关于规划落实情况不理想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根本没有规划图。基本上只有整体性的规划,而却没有具体详细的区域性小规划,使得在具体执行城乡建设时,没有详细的规划可以参照,这样一来在城乡建设时就会随意而来,没有正规的方案来约束来指导,各种问题也就此产生了。第二种是有规划但是执行不严格。在某些城市改造区特别是乡镇驻地的建设行为中,随意变更规划的现象随处可见,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第三种是重复破坏建设现象严重。在规划中诸如水电、暖气等专项性项目没有完整详细之规划,所以很有可能就会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比如这个小区在输送水电时挖通一条路线,而另一个小区在输送水电时挖通另一条路线,如果有关于水电输送的专项规划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重复情况,劳民伤财不说,还破坏环境,严重破坏城镇基础设施,影响城镇建设的发展。
1.2 城镇规模太小、步伐慢,城镇化水平太低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现实情况下,城镇建设必须考虑其包容性,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定居,让本来就拥挤的城镇变得拥堵无比,完全不能承受这种压力。因为我国众多城镇的规模太小,即便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规模依然不大,有的地方只是对原有城镇进行修补,没有做到扩展,城镇土地面积没有规模性扩大,即便有些地方已经着手扩大规模的建设,但是基础设施不能紧跟,根本不能把改造建设相互结合,没有一套发展规模化城镇的标准以及要求,而人口的大量入驻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甚至是现实,因此城市问题便出现了,人们生活在一片被破坏的环境当中,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
1.3 城镇管理不善,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城市管理目前对城市绿化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有所管理,却也出现多头管理的不好局面,多头管理往往就是无人管理,明显不利于城镇的环卫建设。而小城镇中供排水、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完全没有跟上,那些落后的小城镇甚至都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建设。城镇管理制度不成熟不完善,管理队伍素质低下,城镇的各种脏乱差现象完全不能得到解决,脏臭角落随处可见,严重损毁城市面貌,不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城市印象。
1.4 城乡建设资金缺乏,融资投资渠道单一
我国城乡建设资金缺乏,融资投资渠道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本来说,我国融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就是政府。而县级政府的财力是极其有限的,并且没有招商引资的理念,没有重视外商企业的眼光,搞本位主义,这样只会让资金周转越来越死,使得城乡建设举步维艰,矛盾激烈。
城乡建设规划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规划面要广,要具体,要落实
在城乡建设开启之前,一定要有整体性规划,还要有详细的区域性规划,这样城乡建设才有规矩可依。以前是边建设边规划,这样会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问题都考虑不进去。在城乡规划编制中,要成立一套专业队伍,对全县各项规划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和设计,避免各部门和各乡镇各自为政,重复浪费。还要强调规划和相应制度的重要性,加强落实执法力度。在统一规划下制定具体计划,相互配合,一起为城乡建设工作服务。
2.2 合理拓展城镇建设规模
上面已经分析到城乡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城镇规模小,不具有较高的容纳性而形成的。所以拓展城镇建设规模是必要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拓展城镇建设规模绝不可盲目扩展,而是要合理科学地进行,要对城镇周边环境进行勘察,看怎么拓展最为合理,一般来说要东南西北都适当扩展,而以其中某一方向作为扩展重点,进行建设。而首先要做的就是道路要通,其次就是住房以及相关设施,细化到供排水、环卫、路灯等各种细节。
2.3 保护环境,做好绿化工作
我国大城市在绿化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小城镇,小城镇的绿化建设已经严重滞后,可以将绿化工作细化到每一个单位小区学校等,大家共同努力,做好绿化工作,使得绿化面积大量地增加。另外要有重点地突出城镇绿化特点,现在城市建设都趋向一致,没有地方特色,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所以在绿化建设,美化城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区域性文化特色,参考一些成功的绿化案例,把现代化和特色化结合在一起,打造属于自己的城镇面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居民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不忘传统的地方特色。做好绿化工作要特别强调细化到各个单位的绿化。比如学校,各个城镇的学校就不少,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绿化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有利于校园环境的建设,高年级的学校还可以借用学生之力来搞好校园绿化,既能提高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协作能力。比如其他的企事业单位也是如此或者说各大居民小区,责任分工到单位,并给予一定的参考标准,按要求建设,当然只分任务不监督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加强分配任务后的监管工作,督促相关单位做好绿化工作,一旦没有达到规定标准,就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还要返工,进行整改,一直到成功验收方可。在这种严格要求之下可以培养发展优良的园林单位和小区,为整个城镇的绿化建设做贡献。
2.4 寻找多渠道融资投资方式
随着现代化进城的加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单靠政府财政很难满足实际建设需要,需要采取市场化手段经营城市和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建设城市是城市融资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要有创新发展思路,通过有偿出让城市道路各段服务或公交出租车或是广告租位等,让其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开放式、竞争性的建设融资格局。另外还要加大城建招商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土地、市场等城市资源来换取外商投资,借助外来资金搞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招商之后,要对招商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而不能一味地索取,甚至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一定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小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大家都追求方便的高质量的生活,因为工作学习等各种原因,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镇人口骤然增长,一时间无法适应,造成各种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但是只要编制好城镇发展相关规划,并且很好落实,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引进外资,搞好城镇绿化,保护环境,提高城镇管理效率和管理队伍的素质,那一定可以顺利地实现城镇发展,为大家创造美好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甄峰,姜煜华,叶忱. “十二五”时期城建模式转型与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变革[J]. 规划师,2011,04:5-9.
[2]于莉. 广东开平城乡建设的现代化进程[D].浙江大学,2013.
(一)农家超市
笔者认为农家超市主要是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村级超市,更类似于城镇的便利店。经营范围以每日新鲜瓜果蔬菜,烟酒副食,学习用具,孩童玩具,零食小吃,家用小电器,时尚礼品等为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微型超级市场。每日营业额在500(日常)-8000(传统节日)不等,尤其是春节前后的二十天里,营业额时有破万。经营地点多为自家住房改建或是租用的有限用地。
(二)民俗文化的保护
文化其实并不只是舞台与荧屏上的高雅时尚,也不只是刻印在卷卷书册上散发浓香,它更展现在亲近广大百姓的传统民俗之中。人们需要这样的民俗文化,是因它具有其他文化形态更少有的功能:记录功能――保留着先人特定的文化创造,以供后人继承;认知功能――张扬民族个性,让人们从中得以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差异;教化功能――在认识和接受传统中塑造和完善自我;凝聚功能――通过内向的凝聚和外在的融合,形成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变革功能――通过文化活动改变精神状态、变革思想观念,扩展思维领域;融合功能――与其他文化既碰撞,又融合,在双向互动中演进。民俗文化,不可替代。
二、对河南农村市场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过程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传统市场风俗文化的保护情况和农家超市的发展前景,笔者进一步大量查询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还就为了解农村超市的日常运作在商丘市虞城县大候乡的一家较为典型的农家超市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追踪研究。
(二)农村传统市场危机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把集市的不足扩大化:一是市面上假冒伪劣产品较多。如粗制滥造的盗版书籍、光碟,地下工厂生产的所谓名牌衣裤、洗衣粉肥皂等生活日用品。二是市面上存在着国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产品。如仿造人民币图案加工制造的冥币,毒性极强的老鼠药,各种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类的书籍。三是个别小商贩的秤有问题。时常有顾客买了货物之后,在其他处再称发现短斤少两。四是农村集市缺少维持公共秩序、安全的保安、治安员等,时常有小偷混入其中,造成人民群众财产的损失,而又无法挽回;个别地方甚至存在欺行霸市的“地头蛇”。 更甚者,一些演出团体在乡下演出一些格调低下、庸俗不堪的文艺节目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传统市场存在着重大的安全、卫生、产品质量等隐患。
(三)农家超市的发展
我国的农家超市也有其独特之处:
1.行政村级超市多数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主要调查对象),面对的顾客为本村的村民为主,辐射至周围三至四个村庄;
2.经营的人合性,经营者多数为本村或本村亲戚,因此人合的经营为多;
3.经营的灵活性,以所在村为主要消费市场,和消费者沟通极其方便,赋予了其灵活性的特点;
4.准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大多以城镇大型超市为模本,给农村带来了城市的消费、商品、观念等;
笔者在追踪调查的超市里通过与消费者交谈、观察、问卷等方式对消费者选择超市消费的原因进行了搜集,经过对千余份调查结果的筛选、整理,笔者得出了农村消费者对农家超市的态度和认识(如上图表所示):
通过上表可知,相比于传统集市而言,新型农家超市正是由于弥补了传统集市脏、杂、乱等现象而“崛起”。但由于农家超市存在着点多、分布散乱等特点,加之从业人员法制意识普遍淡薄,而县级、乡镇监督管理力量又相对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农家超市弊端重重。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行政村级超市缺点:经营场所狭小,经营资金的限制,经营管理的不科学性,竞争意识的极端性,法治观念的淡薄,安全观念的忽视。但农家超市的发展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四)农村市场的特点
1.传统市场民间组织的缺失,所调查的七次庙会中仅有一处设有民间管理委员会性质的组织,集市也很少设立此类组织,往往靠自己的自约自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经常被经营和消费的习惯性左右;
2.超市产业竞争的无序,如果农家超市开得过近的话很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即使是一方无意为之的行为,对方也会误以为是一种挑衅的信号,从而盲目的跳进恶性竞争的怪圈里。所调查的村级农家超市中比较典型的有四家:分布在三个村庄,有两家在一个村里相距不过三十米,另两家虽分布在两个村庄但相距更近,双方都为此花费了极大的不必要的精力和资金,并且影响了附近几个村级超市的经营者,甚至是两头集镇上的超市;
3.内部治理不够完善,不科学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是平时经验的积累,对许多突发事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处于弱势,例如连锁超市向乡村进军。
三、农村市场发展策略
(一)发展:“政企”的互动保证
1.乡镇政府具有决策性质的职能,如确定市场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政策、颁布行业法规等,主要由政府承担,经营者可以开展开业前市场调查工作。
2.市场发展中属于推动和引导性质的职能,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可以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例如,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情报信息的集散、经济与技术方面的培训、科技成果的推广、产品质量的认证、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等。在这些工作中,政府与市场主体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分工。
3.市场主体间应自律,主要是同行间的良性竞争。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对良性竞争涉及的某些原则问题做出一般性的规范和指导,并对市场主体间竞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
(二)服务: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应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农村信息的滞后性造成经营者往往盲目调节经营方向,影响经营生产,进一步影响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一个好裁缝,量体裁衣功夫的优劣是其主要衡量标志。抓政策生效,职能部门的官员对政策的把握是农村市场细分能否对号入座享受政策的关键,伴随政策颁布实施和细化落实,抓紧培训官员理解和掌握政策尤显迫切。
(三)共存:“朝野”的互动合作
笔者发现传统市场文化具体保护当中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传统市场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乡镇政府不肯承担责任、放任少管是主要原因。因此,只有完善自身保护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乡镇政府的职能才能更好的办法。传统市场文化应该完善保护构建、结合现代、与时俱进,形成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健全民间保护的社会组织
传统市场应按照自主、自理的原则建立规范的保护组织结构。(1)大力发展本地传统市场文化的特色;(2)与时俱进,融合现代文明成果,注入新的活力;(3)积极与政府合作,申请传统市场风俗文化的保护政策;(4)清理传统市场中的消极因素;(5)积极与其它地区合作,借鉴先进经验;(6)根据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可以下设保护委员会和传统市场风俗文化发展委员会。
2.乡镇政府的保护机制,包括:(1)财力支持制度。(2)协商调节机制。(3)监督约束机制。
四、结论
【关键词】农村信用建设 农村信用社 马龙县 小额信贷
一、马龙县信用乡建设的基本现状
马龙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昆明、曲靖两大城市之间。马龙县东及东北部与麒麟区、沾益县接壤,南与陆良县、宜良县毗邻,西及西北与嵩明、寻甸两县交界,国土面积1614.15平方公里。全县辖3乡2镇5个街道,共73个村委会(居委会、社区),433个自然村,522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数50,528户,共有人口20.6万。
(一)创建成效显著
马龙县自2010年开展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建设以来,完成农户建档43,968户,其中评为AAA级12,866户,AA级15,553户,A级6,160户,A级以下2,098户,AAA和AA级贷款农户12,935户,占辖内贷款农户总数的92.53%,共为符合授信条件的36,677户农户授信158,862亿元,农户贷款面达38.11%。自2010年开展信用乡(镇)创建以来,已创建信用村61个,占全县73个行政村(居、社区)总数的83.56%,已创建信用乡(镇)9个,占全县10个乡(镇)的90%
(二)创建机制逐步形成
马龙县信用乡建设实行“政府牵头、信用社主导、部门配合、农民参与、整体联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扎实推进”的工作机制。创建的乡政府成立了信用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信用社主任任副组长,各村委会书记、信用社信贷员为成员组成。创建流程是:农户信息采集/农户建档/农户评级/农户授信/张榜公示评级及授信情况/核发贷款证(卡)/信用村验收/信用村授牌/信用乡验收/信用乡授牌。在创建中,信用村的验收和授牌由县创建领导小组负责,信用乡的验收和授牌则由市创建领导小组负责实施。信用乡验收标准分为三个大项,分别是:创建组织领导占15分,基础工作占25分,评选标准条件占60分,创建制定了信用乡建设实施细则和实施方案,马龙县信用乡建设工作由个别试点发展到全面推广阶段,创建工作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制度。
(三)村民民主得到充分发挥
马龙县信用乡创建,在信用户评级时各村成立评级小组,小组成员由村长、村民、信用社人员组成,评级人员对本村农户可谓人熟、地熟、情况熟,村民能充分发挥民主,直接参与评级,对农户个人信用品质、家庭经营情况较为熟悉,评级授信更符合实际,这解决了过去由农信社单方评级授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评级授信事项更客观,授信更能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生产生活的需要。
(四)贷款发放操作更透明
马龙县信用乡在创建中,信用户的评级情况要在本村张榜公布,评级情况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求做到“三个”公开,即贷款条件公开、贷款流程公开、评级情况公开,贷款条件和流程公开,信贷审批在阳光下运行,这杜绝了“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人为主观臆断放款,农户能否贷款,能贷多少款不再是由金融机构单方说了算,能否贷款是看农户是否达到贷款条件,贷多贷少是看农户的经济条件、借款用途、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二、信用乡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了缓解
农村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资产或担保物,许多农户“贷款难”,在信用乡创建后,所有评级授信的农户依靠自己的信誉就能方便快捷地得到信贷资金,农户“贷款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为许多家庭贫困、资信良好的农户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二)地方特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小额信贷扶持有特色的种植户和养殖户,发挥当地农业比较优势,提高当地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如马龙县的旧县镇是马龙县第一个建设的信用镇,通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扶持,近年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活跃,烤烟产量产值稳居全县首位,花卉、蔬菜、药材、乌骨鸡、梅花鹿等种养业形成了规模经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信用意识得到提高,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优化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农户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凭自己的信用就可获得贷款,这让信用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户树立了“要想富,先当信用户”的信用意识。信用乡创建促进于农村信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制止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有利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及时、方便地获得资金发展,扩大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实现致富。创建信用乡,农户信用意识得到了提高,民风、村风得到了好转。
(四)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关系得到了巩固
在推进信用乡建设中,村委会积极发挥了作用,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农户获得贷款,被评为信用村的信用户,可享受农信社的贷款利率优惠,政府部门帮助农户选择经营项目、筹集资金,既能增强村委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还能对农信社的工作形成良好的支持氛围,为农信社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经营环境。
三、创建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其中之一原因就是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信用乡创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量较大,投入时间长,成本较高,信息采集后情况变动大,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但目前创建投入经费较少,主导创建单位农信社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创建主导单位积极性不够高。二是信用乡创建激励措施考核单一,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考核配套机制,考核机制要包括物质、精神和政策激励措施。
(二)授信额度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一次签订贷款合同,3年内可循环使用贷款,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扶持政策的增多,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小城镇建设不断推进,这些政策环境变化快,在信息采集时不能准确预见,创建时的农户授信额度已不能满足农户生产生活的需要。另外,农村规模化经营、农村产业调整以及农业自然变化等都会对授信额度产生影响。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意识不到位
马龙县信用乡创建是马龙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工作量较大,工作周期长。《社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政府推动,社会共建”的原则。马龙县信用乡的建设,虽然市、县、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建领导小组,但是部分乡(镇)政府、部门对信用体系建设了解较少,对主体责任理解不到位,把信用乡创建信用工程误解为“信用社工程”,普遍存在对该项工作重视不够,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责任不明确,考核力度不够,对政务信息公开、信息互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协调不够。领导小组成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优势形成合力开展好这项工作,创建具体工作基本全部由农信社负责抓,成员单位没有具体参与信用乡的建设工作,仅仅参加创建动员会和验收会,领导小组成员“挂名不挂责”。
(四)创建宣传不到位
马龙县信用乡建设在宣传方式上主要依靠电视新闻和宣传折页,宣传组织者是农信社,宣传主要集中在下乡采集农户信息时,并且仅在创建的村或乡中宣传,未对那些尚未创建的村或乡进行宣传,宣传方式单一、宣传面小,这对于农村信用环境的培育,信用乡规模扩展壮大是不够的。其次,一些农户对农信社信息采集这一事都知道和了解,但大多农户不知道这是在创建信用乡,也不知道创建信用乡有什么好处。
(五)经济环境客观变化导致信用乡难保“信用”
近年来,由于产业调整、经济发展转型以及经济下行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个体工商户生产十分困难,发展举步维艰,贷款到期不能及时偿还,不良贷款不断攀升,不良贷款占比升高,不良贷款占比不能达到原评定标准要求。如信用村的评定要求不良贷款占比要控制在3%以下,但由于以上原因的影响,部分乡村不良贷款占比高于此标准,“信用村”、“信用乡”面临摘牌。
(六)信息采集难,成本高
近年,农户外出务工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务工,这带来农户信息采集十分困难,采集需要的时间较长,另外,有的农户获得贷款后又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大,贷款到期不能及时联系到农户,贷后管理难。其次,农户信息缺失,有的农户二代身份证尚未换发,而提供的户口薄信息不全,信息采集十分困难。有的农户户主年龄已超出贷款授信规定条件,而子女在外就学或外出务工又不符合信息采集要求。有的农户居住远,交通不便,白天在外劳作,无法进行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往往要在晚上或多次入户才能完成,信息采集成本较高。
四、马龙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强激励考核
一是加大激励考核力度,明确政府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承担主体职责。二是加大信用乡创建的经费投入,确保创建所需经费的后勤保障,设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财政专项支出预算机制。三是发挥多方力量共同筹资创建。四是除了经费考核激励外,可给予政策配套考核,调动各方创建的积极性,比如创建信用乡后对农信社在合意贷款、支农再贷款、贷款贴息方面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或政策倾斜;在文明单位评比、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对信用乡或信用乡所在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不良贷款占比比较低的村给予更多的利率优惠,提高农户守信积极性。
(二)提高授信额度,拉开信用授信额度档次
近年,马龙县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农村烤烟、水果、蔬菜栽种已逐步形成规模,经济收益不断增高,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出现很多闲置土地,出现了承包闲置土地的跨村、跨乡包田种地现象。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趋势导致农户的资金需求增加。现在创建后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10万元,其金额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生产需求,应当适当提高贷款的最高限额,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村的发展开始发生了变化,部分农户通过承包闲置土地,形成规模化的经营,这种规模化经营对资金的需求远远高于当地农户平均资金需求。对这一类农户,应该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实行适当超前的授信额度,而不是实行统一的政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更大程度地满足其资金需求。建议拉开AAA、AA、A三个信用等级的授信额度。较好的信用等级授信额度的设置应与当地农户的平均资金需求额度相适应,优秀等级的授信额度要适当超前提高,以满足那些规模化生产农户的资金需求。一般等级则服务于那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户,既要让这类农户能够得到资金资助,又要让农信社承受的违约风险不高。
(三)完善创建机制,加强创建研究
对信用乡的建设要开展研究,特别是创建中出现的新问题要进一步总结研究,如信用乡创建成功后的维护机制的建立,要把创建工作的成果巩固下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要把信用乡创建的成果推动运用到“信用县”创建,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工程的创建,培育巩固农村信用环境,在创建发现的新问题要进一步研究措施,不让创建成果滑坡,要积极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要把大力推进奖惩办法,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借助司法力量,采取公开信息、黑名单曝光等手段,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
(四)完善制度,巩固创建成果
信用乡的创建没有理论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是金融机构在金融实践中探索的路子,创建内容、创建指标,创建考核、创建验收、创建后的维护等方面都没有经验可借鉴,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探索,形成制度,巩固创建成果。
(五)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面
在宣传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新闻、报刊、手机、微信媒介进行宣传,也可通过村民大会、故事会、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墙体广告、立柱广告、公交车身广告、入户讲解、村民论坛、微电影进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信用的好处,创建信用乡的意义、作用,创建后农民能得到的好处、对经济发展取得的作用,也可宣传不讲信用的危害和事例,让农户知道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意义,帮助农户认识讲信用就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不讲信用就没有发展出路的道理;在宣传的组织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村委会、村民、工商联、中小企业都是宣传者,要发挥集体力量,发挥大众智慧,让“信用”人人知,人人讲,大家自觉维护信用环境建设。
五、结语
马龙县信用乡经过5年多时间的建设,在实践中积累很多经验,农户的信用意识逐步得到了提高,农村信用环境逐渐好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信用乡的创建为载体,对于加快马龙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效果,对于探求支农服务的金融改革和深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时期面对农村城镇化、土地集约化、农业种植规模化现象及农户资金需求额的不断增加,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如何深化发展,如何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是我们急需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小萍,陈佳丽,吴钟彬,陈健升,欧焯荣.广东欠发达地区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村,2012,(5).
我市乡镇卫生院17所,卫生系统现有医疗机构总共27个,在职人员557人,其中卫技人员441人。固定资产3555万元,业务用房面积32424平方米,专用设备总值978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54万元。年诊疗人次34万人次,收治病人1567
3万人次,业务总收入4398万元,约占全市的21.7。
二、主要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基础设施差:主要体现在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和医疗设备陈旧简陋。由于历年来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卫生院底子薄,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及时更新医疗设备,致使部份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乡镇卫生院平均专业设备总值不足6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专业设备不足10万元。河、石望、马水等卫生院至今仍未能配备如B超、心电图、血球计数仪、尿十项分析仪、洗胃机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陂面、河口、永宁卫生院的检验室只能开展三大常规检验,大部分医疗设备都已陈旧过期。全市17所卫生院中仍有5所未配备救护车。医疗用房严重不足,河卫生院、马水卫生院只有750平方米,石望卫生院只有800平方米,双滘卫生院1300平方米,永宁卫生院1342平方米,松柏卫生院1480平方米,已不能适应医疗业务发展的需求。更需指出的是全市卫生院至今仍有1万多平方米危房,约占业务用房30。
(二)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低。据统计,441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5人,占1.1;大专85人,占19.27;中专179人,占40.5;高中及高中以下人员172人,占39。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1人,初级职称361人,分别占卫技人员人数的1.1,15.8和79.5,边远山区及镇域经济较差的卫生院情况更令人堪忧,河口、马水、永宁、双滘、石望、河等卫生院卫技队伍中最高职称只有医师(初级职称),放射、检验科目大部分人员都是无学历的“半路出家人”。中高级卫医技人员缺乏,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很难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
(三)业务发展不平衡,由于卫生院卫技队伍结构差别很大,卫生院之间业务发展极不平衡。目前,春湾、合水、潭水、八甲、三甲、双滘、圭岗、岗美、松柏等9所卫生院可靠本院技术力量独立开展普外、骨科、剖腹产手术及内科危重症病人诊治,永宁、河口卫生院只能开展简单的普外手术(如疝气、阑尾炎、胃穿孔修补手术),其余6所卫生院仅靠本院医疗技术力量不能独立开展普外手术。另外,由于近年来忽略了卫生院中医药队伍建设,目前本市只有春湾、合水、潭水三间卫生院能开展中医医疗业务。2006年全市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有春湾、合水、潭水、岗美、八甲等5所卫生院,200-299万元有圭岗、松柏、三甲等3所卫生院,100-199万元有附城、双滘、河口、永宁等4所卫生院。年收入低于100万元的有陂面、石望、河、马水、春城等5所卫生院。各卫生院年业务收入的不平衡加重了卫技人才队伍的结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不同卫生院之间的医务人员的收入和待遇差异,造成“恶性循环”。
(四)部分卫生院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机制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据调查,我市卫生院院长都是从临床医务人员选,未接受管理知识培训,不熟悉管理工作,缺乏经营理念和办法,难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导致部份卫生院管理紊乱,甚至有跨执业范围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医疗安全隐患。
三、几点建议:
(一)采取各种办法,稳定农村卫技人员队伍,提高队伍素质。
1、采取倾斜政策,政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培养技术带头人。
2、严格卫技人员准入制度,临床医生进入镇级卫生院原则上要大专以上学历,可采取考试考核办法招聘大专以上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3、加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培训,立足本市二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的龙头作用,实行定向多层次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卫技人员业务水平,推进整体素质提高。
(二)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投入。乡镇卫生院建设,应适应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适应农民医疗卫生的需求,不应该是医院每所齐头并进的建设,而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医疗卫生需求和承受能力,并顾及周边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分别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确定侧重项目,配套项目,或完善其功能,或调整其功能,或侧重强化其某方面功能,以提高乡镇卫生院乃至整个农村卫生工作的功能。
1、把握“两基”方向。卫生院的功能是基本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不能把卫生院办成医院。
2、适应小城镇发展,办好中心卫生院(一个地区的医
疗、防保、卫生管理的枢纽)。
3、规范化建设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相对完善,能满足本乡基本医疗需求)。
市财政应量力而行,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1至2个中心卫生院重点建设和1至2个落后卫生院的危房改造和基本医疗设施配套。保证其开展基本卫生工作、卫生执法监督和农村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
设施和条件,形成今后农民就医的层次格局:小伤小病在乡村,较大伤痛在中心城镇,重伤大病到县城(市)。(三)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强市工作,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试点先进市的成果。乡镇卫生院尽快建立、恢复、健全中医药服务功能,让简、验、便、廉的中医适宜技术进农村。
(四)积极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卫生院活力。
近年来,黔西县城乡住房和建设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宗旨,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围绕改善民生目的,切实转变作风、创新工作业绩、提升工作效能,着力加快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的市政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节能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切实使群众得到实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领域科学发展的需要,建设行业中新的问题逐渐凸显,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与老百姓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建设问题。
一、基本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老城区3.5平方公里,道路约10万平方米、长约20公里。对老城区部分街巷存在的“路不平、无路灯、污水冒溢”的突出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分类实施、以区为主”的原则。积极组织资金和力量,逐步实施,共需资金5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2、90年代建成的安居小区,在水西园经济适用房小区、园丁小区需完善强弱电设施,把小区内的路灯、供水、燃气,物业管理设施等专项设施进行改造。估算需投入资金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我县城区停车是一大难题,为增加停车泊位,拟在老城区恰当位置建停车场,用于缓解市民停车难,乱停、乱放、交通不畅的问题,需投资5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4、目前我县正在实施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期需投资900万元,整个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需资金3000万元。存在的问题是资金困难。
5、为推动城市建设,导致拆迁工作量大,拆迁困难。要妥善处理好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方面的问题,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确保社会和谐。
6、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全县共26个乡镇(其中素朴、钟山、谷里、金碧、林泉、定新六个乡镇为特色小城镇),360个行政村,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路不平、无路灯、污水冒溢”的突出问题。要加快集镇建设和村庄整治,资金投入量大。以上问题主要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特别是由于建设项目量多面广,这一问题更突出,迫切需要各级各部门多渠道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二、工作对策
一是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能。紧紧围绕“作风建设、项目建设年、环境建设年”三个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和“四帮四促”活动的落实;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服务意识。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狠抓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建设领域,坚持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参加定期培训和在职学习的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工程项目;招标;管理;主要问题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bidding managemen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How to improve, improve engineering bidding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he work,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opinions for industry insiders reference.
Key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 The tender; Management; The mai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 TU7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当有明确的认识。一个健康的招投标制度应该是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针对当前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完善法规、明确职责、健全机构,强化过程监督等措施,才能更好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遏止腐败,净化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招投标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招标和机构的数量膨胀、良莠不齐
20世纪90年代招标机构增长迅速,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系统纷纷各自设立设计招标、建设工程招标、设备材料招标、监理招标等机构,如商务部系统所成立了国际工程咨询的招标机构与政府对外援助工程招标机构,财政系统也成立政府采购招标机构等等。
招标机构出现膨胀必然就会带来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业务的竞争,随之而来的就是弊病操作上的不规范。招标机构膨胀也带来招标组织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和素质下降。2009年后,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和公司迅速的发展,一部分非建筑专业的工程项目业主可以委托招标机构组织工程项目招投标。但是由于招标机构门槛不高,现在已呈过多过滥的趋势,继而也造成招标业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和素质下降。
1.2招投标评标专家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招标机构通常都是通过大型建筑业施工企业推荐专家人选并择优选聘,也有的招标机构通过专家之间互相推荐人选并择优选聘。进入评标专家库先就要达到一定的学历、职称与业绩的标准,再经过几轮实际的评标考核,招标机构认可后就可进入评标专家库。部分政府管理机构建立高级专家库要由有关招标机构推荐,国家级评标专家则需多个招标机构同时推荐。如今有的地方的政府行政人事部门强力的参与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招投标管理,而专家库的管理则成为其介入的切入点。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对建筑行业与工程项目建设的特性知之甚少,选聘评标专家的专业分类仅借鉴大学的学科专业分类表,专家任职资格仅考虑学历、职称与工作的年限,不注重实际操作并据此制定了诸多管理评标专家的管理办法。虽然这样做就能快速的增加专家库的容量,但是不能确保入库专家的整体素质水平和实际评标工作的水准效率,选择评标专家时应对如何评估参评专家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缺乏有效的手段,同时因为入库专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也增加了组织专家定期业务培训方面的难度。
1.3招投标程序繁杂、资源浪费严重
现在项目招投标适用的建设工程项目范围也是比较很广,其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常规工程建设工程,但所有的项目均按照相同规定程序组织招投标,存在运作程序繁杂、周期长和招标采购浪费严重的问题,违背了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最大限度合理降低成本的本意。
2、关于项目招投标体制及管理的改进建议
近年来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机制建立与运行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化与规范化运作的积极作用是无可非议,但因为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使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机制发挥它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应有的作用。笔者根据多近年来参与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实践和思考,提出几点相关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2.1政府应统一工程建设招标管理
工程建设招标管理应以专业分工为依据,由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来源可以多样化,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各级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私人投资等等,但是工程建设项目从规划开始就应进入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范围,直至竣工验收交验实行一条龙的专业化管理,其中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只是其中前期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应该从宏观方面着手,拟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管理体制,制定基本规则,监督社会实施。
2.2改进评标专家管理机制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的评标工作中,必须要提高评标专家的实际评审把关作用,改变目前主要请专家简单打分算账的低级评标方式。聘请评标专家进行评标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解决一些不易量化的技术和管理问题,例如:根据某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难度如何选择相适应的施工资质;投标企业对特殊工程设计结构的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投标施工企业的诚信水平和信誉评估等内容。招标机构应充分尊重和保护评标专家的权益。例如:目前大部分评标专家尚未退休,评标时间安排应尊重评标专家的时间安排,不能以参加评标次数和推辞评标次数作为考核评标专家的标准;评标过程应尊重评标专家的意见;评标专家参加评标应根据参评项目的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给以相应的报酬,不能简单按评标时间长短计算报酬;由于业主和招标机构的原因引起招标时间和安排变更,应给予评标专家适当的报酬补偿,等等。另外,评标专家应有正常的入库和退出机制。评标专家入库首先应符合基本标准要求,在经过几轮实际评标实践验证其实际能力合格之后,再由招标机构正式纳入其评标专家库。由于年龄老化、技术落伍、违反纪律以及其它原因不再适合担任评标工作的入库专家,应及时清出专家库。
2.3改善并简化建设工程招标程序
2.3.1明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的范围
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应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国家现行的制度,工程建设招投标范围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执行,不宜随意扩大。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范围之外的其他工程建设项目,项目业主可以参照该标准执行,但不应将招标作为行政强制执行范围。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也不应将这些项目的招标程序作为行政管理程序的环节,作为其它后续行业管理程序的前置程序。
关键词:植保工程建设;存在问题;改进意见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31
1 植保工程建设的现状
植物保护不仅是一项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而且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为了尽快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植保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十一五”以来,相继实施了国家植保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植保项目和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项目,通过多年植保工程项目建设,改善了重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植物检疫的条件,应急防控能力、安全用药和技术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手段明显改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有比较健全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能为区域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源和科技支撑。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并积累了针对各种重大病虫应急防控技术体系和丰富的组织工作经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施应急防控行动。在重大病虫发生区,有一大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只要有资金物资保障,可以承担相当一部分应急防控任务。
2 植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作物生物灾害将呈重发、频发态势,防灾减灾任务异常艰巨,植物工程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项目建设内容有待完善。
在已投资的项目中,偏重土建工程、仪器设备的投资,对田间工程的投资额度较小、标准偏低。仪器设备的配置不尽合理,一些用于科研或教学的仪器设备无法发挥作用,造成资源浪费,而办公自动化和开展电视预报的设备未能设计。土建工程未能根据建设单位的实际需要而设计,且多设计主体工程,对辅助工程缺少投资计划。
2.2 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
由于项目县多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60%的项目县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或部分到位现象,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甚至导致项目无法正常竣工验收。
2.3 部分项目运行效果不佳
由于缺少必要的项目运行费用,导致部分项目运行效果不佳,突出表现为:由于建设地点偏远,土建完工后至今未投入使用,致使房屋出现损毁;部分仪器设备长期不使用或不会使用,部分设备由于无专人管护,利用率不高,使项目应有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田间工程未能充分利用起来,温室和养虫网室利用率低,部分县已开始损坏;缺少管理措施,项目建成后,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培训,导致项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 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改进意见
3.1 规范项目建设内容
新建植保项目在科学合理控制土建工程规模的同时,要在仪器设备中增加病虫电视制作预报、远程自动监控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投资,减少用于学术科研设备的投资,加大应急防治、绿色防控设备和田间工程的投资额度。
3.2 减少地方配套资金数量
由于承担植保工程项目建设的县多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没有资金投资项目建设,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地方配套资金,严格要求项目县使用好中央、省级投资,控制建设规模,精打细算,合理利用项目投资。
3.3 建立项目运行机制
为了使项目长久发挥作用,对验收合格的项目县,财政上每年要列支一定的运行费用,项目建设单位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弥补项目运行费用的不足。要切实加强对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岗位职责的设定,保证仪器设备正常使用。要建立严格的财产登记和使用管理制度,使项目在监测预警、植物检疫、病虫防控、安全用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面长久发挥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 结 论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通过植保工程项目投资建设,初步构建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符,满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生产需要的植物保护保障体系基础,大幅度提高我国抵御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侯洪.植保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新疆农业科技,2009(3):125-133.
摘 要:近几年,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在林业方面投入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不仅有助于减少各种林业生态问题的产生,也能够在某些层面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将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要针对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项目;问题及对策
前言:林业不论是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更多样的林产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然国家针对国土绿化、生态建设项目,出台了各种政策,使得我国自然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也使得森林质量、生态功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规模、效益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更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并给予妥善解决。
一、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现状分析
首先,在林农科技素质方面。对于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来讲,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是由于在建设规模、区域经济发展上还有待提升,政府也未重视起对林农的科技素质培养,导致大部分林农的新科技接受能力较差,对于生态建设的价值与效益也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产经营方式的更新与推广,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1]。
其次,造林质量与成活率方面。很多地区在实施封山育林等政策方针之前,通常都未针对其区域经济条件、封山面积、具体形式,还要具体到时间及其相关育林措施等诸多内容做出综合考虑,不注重规划设计。对于管理红队伍的设置也未足够重视,从而使得封山育林的区域的整体秩序无法得到有力维护,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各项育林工作的高效落实,从而导致造林质量与成活率不断降低。
再者,推广力度与资金投入方面。当前,很多地区的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工作队伍都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且个人专业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也未得到及时更新与有效提升,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同时,相关部门也未重视起宣传工作,各项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进而导致各项生态建设工作的落实难以得到有力保障。此外,在资金流向方面,其部门也未给与严格监管。
二、优化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对策探究
(一)坚持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始终坚持贯彻国家科学发展观,对社会自然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进而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在建设中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中的平衡点进行准确把握,尽最大能力实现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或者是在逐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不断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2]。
因此,相关部门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并将其理念真正贯彻到林业生态工程中,加大推广力度,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政策方针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在推动社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对生态经济的综合性、协调性与整体性特点做出全面考虑,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真正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也只有这样生态环境才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此外,由于生态是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也就说,若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封山育林,提升造林存活率
首先,对于封山育林建设来讲:应先做好项目设计规划,其中不仅涉及到封山面积、具体形式,还要具体到时间及其相关育林措施等诸多内容,都需要做出综合考虑。同时,警示牌的树立,以及围栏等一系列开展封山育林需要做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做好规划。对于管理红队伍的设置也应给予足够重视,为了确保封山育林的区域的整体秩序能够得到有力维护,为各项育林工作的高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必须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3]。
其次,在新时期下,为了进一步提升造林存活率,不断提升生态林业建设水平,应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与操作规程。一方面,在正式开展造林工作之前,应构建更完善的林业管理规章制度,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充分明确自身职责,以此来确保造林效果;另一方面,对于施工队伍的选择应给予严格把关,不仅要注重队伍资质与信誉,还要选择可以实现长期合作的单位,签订正式合同,进而确保林业建设中的各项责任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还要设立监理部门来强化工程管理,提出更高的建设标准,不断提升造林成活率。此外工程验收环节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必须要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返工处理,从而充分保障造林成活率[4]。
(三)增加资金投入,严格监管资金动向
国家作为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主体,为了确保各项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国家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且各级政府也要将林业生态建设方面需要的资金,纳入到总体财政预算管理之中,若存在必要还可给予其优先安排。同时,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一个较为漫长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仅通过国家政府财政资金给予的支持很难进行下去,对此,应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吸引更多有心人士参与到建设项目中,不断拓展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从而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另外,还应针对其建设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基金制度,并做到妥善安排,真正做到分级管理、专项专用。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加强资金管理,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监督制度,对其各资金流向开展实时跟踪,加大监督力度,从而使其资金利用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四)提升林农科学素养,坚持科技造林
相关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负责部门,以及林业科技推广部门应不断加强对林农科技素质的培养,并通过报纸、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多种大众传媒手段来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相关知识的推广,积极的为广大林农提供更加实用的技术资料,不断增强广大林农对科技造林战略理念的重视。为此,可以预先选择一些试点进行试验,逐渐由点到面,让广大林农真正感受到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带来的效益,也以此吸引更多林农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推广当中。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将其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应充分重视起林农科技素质的培养,积极引进更新颖、先进的造林技术,始终坚持科技造林[5]。
结语:综上所述,良好的林业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林产品,对于大自然来讲,也发挥着直观重要的调节作用,能够更好的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在新时代下,林业生态建设应与时俱进,全面整合各项资源,探索、运用更新颖的对策,妥善解决生态建设项目中的各种问题,真正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永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148-149,180
[2] 周厚林.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花卉,2015,(24):111-112.
[3] 肖钢强.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6,36(5):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