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择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主要因素是:
(1)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由于有一批学生当年毕业后未能及时就业,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缩减,可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
(2)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毕业生通往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管径狭小,毕业生总供给和就业总需求比例严重失衡,此其一;其二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向非公有制企业流动滞缓;其三虽然城乡等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也有一定的风险和难度。
(3)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学无所用。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由此,从现象看,大学生就业难与1997年以来大学扩招相伴而生,是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矛盾。但从本质上看,大学就业难与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如果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状和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难以出现根本性转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数量将继续增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还可能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可能加大,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对可能长期存在的严峻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2理性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境,人们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和适应之道。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择业也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形势、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择业趋向。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估计就业困难程度,理性的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2.1择业理性化
择业理性化就是指,择业时,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看到优势和劣势、现实和可能,要权衡得失利弊,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择业理性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要摒弃掉两种观念。
①摒弃自我精英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的确,很多大学生把自己视为骄子,把人生规划得完美十足,认为受过多年高等教育,有知识,有专业,因而就业不堪“下嫁”。造成大多数挤向大城市、大国有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而乡镇规划放线的,打井钻探等这类的岗位很少问津。结果造成一部分大学生无岗可就。因此,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首先就要放弃大学生本身自视甚高精英思想。
②摒弃“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一个人的职业方向由自己的秉持的理想和所做的努力决定,但也很容易受到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抱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坚持非理想岗位不去等一业定终身的思想,坐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会在一生中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产生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家,有的当过农民,干过工人,做过技术员,他们在经过各行各业历练之后,抓住人生的各种机遇,使自己成为耀眼夺目企业家。其实,改革开放前,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下,他们的职业理想是要当无产阶级接班人,并非当企业家。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至少改变职业一次。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职业方向。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不管你曾经干过什么,现在干什么,只要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职业理想、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2)大学生就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①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和国家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尊重,但是重视个人利益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国家重视农村的教育、卫生、农业现代化服务、城镇化建设,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现实点说,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利国的同时也利己: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就业问题,为个人发展积累工作经验和物质基础。从这种意义上讲,国家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职业需求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②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条鸿沟,阻碍着理想的实现。对于正在择业或身在职场的年轻大学生而言,这种感受应该是最深的。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来衔接和实现理想。同时还应该解放思想,在择业和就业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目标。既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甘于沉沦、不思进取。
2.2择业夏活化
择业灵活化是指,择业时,方向要广、条件要少、思路要宽、手段要新,善于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策略,做到不呆板、不拘泥。择业灵活化要重点做到两个方面。
(1)坚持择业方向上的多元选择。所谓多元选择,就是坚持择业范围和方向的多样性、多向性。多元选择既坚持择业的纵向层次性,也坚持择业的横向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宽一点,不管什么职业,只要适合自己,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范围;不管单位属于哪个层次。只要有利于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可以作为自己的选择方向。没有必要将择业范围和方向。局限于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职业或单位内。学外贸专业的横向选择上,可以到外贸企业任职,可以选择当老师,也可以当公务员,还可以自己创业;在纵向选择上,可以选择中央级单位,也可以选择省市级单位,还可以选择县乡级基层单位。
(2)实现择业条件上的合理取舍。择业必然与目的相连,要实现择业目的,我们必然会附加自己认可的择业条件。条件太多、太苛刻会增加择业的难度,降低就业的可能性;条件太少可能无法激活从业者自身的从业积极性,增加自己困扰。因此,根据职业规划和择业目的,合理配置择业条件,使自身的择业条件既统筹兼顾,又重点突出,既符合自身的需要,又满足社会的需求。譬如,如果是为了经济利益,那可以适当降低就业的职业要求、地域要求和单位级别要求}如果为了自己的职业兴趣,那就可以考虑牺牲点经济利益、地域要求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代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我们择业一定不能要求太高,一定要有所取舍。
3合理利用政策并敢于走出择业的第一步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择业 反思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s of
"Get the Job First, Then Choose the Job You Like"
WU Yux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Abstract"Get the job first,then choose the job you like"is a choice when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but it also has some disadvantages .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scho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provide more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build up a correct view of employ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hoice of jobs; reflection
1 内涵
“先就业后择业”,对此理解众说纷纭,一般概括为三种解释:(1)赵文骅提到的,大学生毕业后立马找个工作先干起来,而不管其是否适合自己,然后,伺机而动,主动出击,找个中意的工作再跳槽;①(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志仁提出的,大学生毕业时,只要有条件基本认可的接纳,就先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三、大学生毕业一段时间(一般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后,经过努力寻找仍找不到适合的、满意的工作,但又迫于生存需要等各方压力,先将就着选择一般的甚至不满意的工作,等时机恰当再选择意中职业。这三个方面的理解都是相当合理的,但是现实中人们对“先就业后择业”的理解偏向前两者,所以,本文就大众所认识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择业观提出一些看法。
2 有利的作用
“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理论上有助于暂时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方面的问题,对个人、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带来有利的影响。对大学生本人来说,“先就业后择业”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满足生存需要;二是暂时缓解了毕业后流离失所的压力感,获得了精神慰籍;三是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还可能再回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上来。对于学校来说,能够迅速提高一次性就业率,在就业方面考核时能够占据优胜地位,有效地充足生源、提高学校知名度。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特别是对那些工作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企业来说,“先就业后择业”能够为这些企业提供充足的候选人员。对于国家来说,能够有效提高国家整体劳动力就业率,大学生都能找到工作有利于国家的安定、稳定,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3 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的反思
3.1 是否能够真正解决就业问题
(1)促进就业的根本之道是经济积极扩张引致的就业需求增加。“先就业后择业”不是解决就业根本之道,其逻辑前后未必成立。无条件就业并没有产生新岗位,只是个人解决竞业的态度及择业机会稀少的反映,不属于解决途径。要真正促进就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积极扩张,产生更多职位来容纳、消化继续增长的新劳动人口。在市场劳动力需求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在某种情况下会形成职业的错位让渡,例如,在促就业的速度求职下大学生往往会随意选择根本不适合自己或不喜欢的职业。
(2)同期大量就业竞争对手反而会加剧就业困难。此种就业择业理念的长期灌输又缺乏合理的引导,会最终反映为求职行动的速度竞争。大量大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地点找工作,给人貌似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困难的表征,这样又会加剧大学生快速求职心理,进入盲目就业的恶性循环当中。
3.2 先就业后,还能否轻易地择业
(1)积累“错误”的工作经验后,无法再选择“正确”的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A大学生喜好会计工作,毕业后却做了两年的业务工作,但是他再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待遇较好的会计工作似乎不太可能,这是由于一方面,对会计知识已生疏;另一方面,一些待遇好的会计工作往往要求有会计工作经验。
(2)就业惯性和依赖心理使然,没有勇气再重新择业。很多人在某种就业岗位(即使这是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形成就业惯性和依赖心理,在面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时反而产生了畏惧心理。一是没有勇气去面对机会成本的累积损失,二是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性质会让人望而却步。
3.3 “先就业后择业”可能给个人、学校、用人单位及国家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错位”就职,但最终由于就业惯性和依赖心理无法择业。此外,还不利于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盲目跳槽的人容易形成孤僻性格,人际关系紧张,丧失事业中最宝贵的敬业和团队精神。②对于学校而言,“错误”或“错位”就职不能为社会输出适合其位的拔尖人才,不利于学生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从长远来说,学校的名誉尽失,影响力下降。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不希望自己成为大学生的“实践培训基地”。大学生的频繁跳槽现象,增加了用人单位培育新人的成本。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如果大部分的人都不在自己擅长、喜好的职业和岗位上工作,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与浪费,边际劳动力产出低下,不利于整个国家持续、健康、全面地发展。
4 具体建议和措施
4.1 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们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充分了解职场信息,认真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和科学的职业规划。这样,大学生在毕业时才能有根据地在一定的择业范围内就业,即可以在自己擅长、喜好、适合的同一行业内“先就业(行业)后择业(同一行业不同待遇的公司)”。某种程度上,在这里,就业就是择业。
4.2 多提供实习单位,加强专业对口实习
在大学生未毕业前,学校应积极联系专业实践单位,加强专业对口实习,而不能让学生泛泛实习或者根本没有实习就直接就业。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应该负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大学在校生提供实践和实习单位。加强专业实习会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认识,不仅巩固理论学习,还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就业的目的明确,还具备了优于别人的实习经验,同时很好地解决本科专业形同虚设的问题,杜绝“先就业后择业”带来的盲目就业、竞争排挤等种种弊端。
4.3 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先就业后择业”的外延内涵
(1)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就业择业观。③大学生不应把自己的工作当作糊口的工具或者把用人单位看成未来理想工作的“培训基地”,应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就业择业观。国家和用人单位要坚持将艰苦的环境和岗位、急难险重的任务作为检验大学生的“试金石”,通过有意识、有重点的培养和锻炼,使一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经过长时间寻找工作后仍无法就业再引导其“先就业后择业”。就本文第一大点对“先就业后择业”的第三种解释中提到,大学生在经过持续的努力以后还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满意的工作,可以降低期望值,选择次一点的工作先做,待时机成熟再选择自己喜好的工作,这是需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的真正内涵。就算选择了次一点的工作,但仍抱有“锻炼”的心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认真做事。
注释
①詹全友.“先就业后择业”利弊论[J].特区经济,2004(8)123-124.
关键字:大学生;择业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084-01
择业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择业效能感方面的研究都是在欧美进行的。在我国,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业效能感,有关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尚较少。本研究就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大学生职业心理有所认识、以促进大学生职业自我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方法
1.对象
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从天津某高校选385大学生,回收和有效问卷共计358份,有效率为93%。
2.研究工具
采用胡艳红(2003)编制的择业效能感问卷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进行调查,该问卷为五点量表,该问卷为五点量表,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共计23个题目,包括六个维度:①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在职业方面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的认识,共4个项目;②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在择业中能力、性格、品质的评价和看法;③社会支持,指择业时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的能力,包括择业时父母态度、人际关系等;④职业信息搜集,指对各种就业信息掌握、使用的情况,包括收集职业信息、了解就业政策等;⑤学绩,指具备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包括专业成绩、外语水平等;⑥目标设定,即对职业目标的认识及确定。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24,六个维度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6.931%。
3.实施与统计处理
严格按照心理调查研究的要求,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
数据录入电脑,并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择业效能感的差异性检验
通过对数据进行性别、生源、年级的差异性检验发现:择业效能感自我概念(t=-2.69)、社会支持(t=-2.33)、职业信息(t=2.68)的男女差异性显著(p
三、讨论
1.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存在性别差异,这与胡艳红(2003)和张彬彬、郑日昌(2002)的研究相一致,但其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是男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与本研究结果不相一致: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水平,而在职业信息的收集、掌握、使用上比男生低,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不仅与其他研究有异,也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相符合。研究结果为何出现这些不一致值得让人思考。与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对象是一所职业教育院校,而其他研究主要是一般性大学,如张彬彬等的研究是石家庄理工大学,研究结果的差异性是否是职业教育学校与一般院校的差异性所致,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2.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生源差异
本研究表明在择业效能感上存在生源差异,技本生源高于高本生源。具体表现在职业信息方面,其他方面没有差异。技本生是中考没能上榜,经两到四年的技校学习才上大学的,相对于中考上榜,经三年高中考上大学的高本生,技本生更早的经受挫折,更早面向社会,他们更能体验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再者,技本生在知识掌握上相对于高本生要弱,面对当今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为取得与高本生相同的就业生存机会,他们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补偿,因此在面对未来职业生涯问题时,技本生更能注意从社会中获取与利用信息。这也预示着高校在做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时,要注意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培养他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自身职业生涯上的发展。
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最高,而二年级最低,一、三年级趋中。我们关心为何二年级会最低?对于大二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和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而努力的结果,很大比例的学生不得不接受班级中等甚至较低的位置,这一现实与高中优秀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挫败感的产生就不难理解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了解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不乐观,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班的学生为找工作焦头烂额,这些间接经验同样会对大学生产生冲击;加之中学老师的表扬已渐渐远去,高校相对淡漠的师生关系会使年轻人较少得到社会激励,所有这些都会降低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这也警示我们要关注高校二年级学生的健康,做好二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心理调适,给予正向的刺激,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和择业观。
四、结论
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年级、生源上存在差异:女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男生;技本生择业效能感高于高本生;四年级学生择业效能感最高,二年级最低,一、三年级趋中。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44-345
[2]郑日昌,张杉杉.择业效能感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2,(01):92-93.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择业观 就业指导
本样本是永城职业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通过对我院大一、大二、大三的专科学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就业认知有一个整体、宏观上的把握,进而分析并概括我院大学生的择业观的特点。
1.现实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由原来的包分配过渡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加上高校的扩招,高职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解决好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全面透彻地分析高职学生的择业需求,以便更好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特做调查问卷,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综合素质,做好择业心理辅导,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便为高职学生择业提供有效的帮助。
2.样本共分几部分内容
依据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要素,结合我院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此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由样本基本情况和择业观考察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毕业去向、择业准备、择业取向、择业途径、就业地域选择、基层就业态度、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等。
3.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是永城职业学院在校全日制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89份。其中,男生176名,占调查人数的61%,女生113名,占调查人数的39%,男生多于女生。城镇学生有109人,占调查人数的38%,农村学生有180名,占调查人数的62%,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其中大一的学生142人,大二的学生110人,大三的学生37人。从是否党员、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来看,学生党员占8%,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人数占30%。调查对象涵盖我院7个系共32个专业的学生。
4.永城职业学院大学生择业观状况描述
4.1对所学专业的评价
一般情况下,专业与今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联系,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自己的发展领域。由表一可知,我院平均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发展的前景,但有超过一般的同学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用处不大,持悲观看法的人仅占10%。
4.2职业与专业相关联的态度
在择业中,关于职业与专业相匹配的态度上,69%的人毕业后会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11%的人会跳出自己所学的专业,另觅职业,20%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表二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已趋于淡化,在处理专业与工作的关系上更趋于理性,大多数学生认为尽量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但不必强求,只要适合自己就行。
4.3毕业后的打算
由表三可知,60%的同学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25%的同学选择先工作后深造,6%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7%的同学选择专升本,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毕业后有另外的打算。大部分学生选择先就业和家庭有很大关系,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毕业后希望尽快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但是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提高自己,积极积累个人资本,因此,择业道路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
4.4对求职最担心的问题
由表四可知,在未来求职的过程中,29%的学生最担心英语、计算机水平不行,27%的学生怕专业课成绩不好影响求职,11%的同学觉得没有工作经验会成为求职的障碍,33%的同学觉得自己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水平不高,基础知识水平不过关,这说明我院学生对自己的综合学习水平缺乏信心,底气不足。
4.5择业前的充分准备
由表五可知,超过一般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不了解,学校应加强对就业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了解相应的政策,对于他们的就业是有帮助的。
4.6择业地域
从择业地域看,超过52%的学生选择去中小城市,26%的学生选择去大城市,22%的学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学生往往觉得大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但是又不愿去农村基层,所以中小城市成为择业的首选。
4.7择业单位类型
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择业单位类型首选项中,选国有企业的占33%,但随着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及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不断出台,毕业生对择业单位的类型差别会越来越小。
4.8薪酬待遇
月薪期望偏高于就业市场能够提供的薪资水平。由表九可知,43%的学生期望的理想月薪在1500~2000元,34%的学生的理想月薪是1000~1500元,1000元薪资以下的只占5%,另外,18%的学生期望值在2000元以上,据统计,永城市2012年企事业单位给出大专生的月薪是900~1200元,这说明我院学生对就业市场信息了解不够,自我期望值偏高。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 调适 职业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1.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下四个方面
(1)自负心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当中。他们往往被社会公认为学习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榜样。因而产生自负心理,择业要求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2)自卑心理。这种现象与自负心理截然相反。一些成绩较差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尖锐的激烈竞争,总觉得自己“先天不足”,做事及做人都缩手缩脚。自卑使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参加面试时心理忐忑不安,心理承受能力极差,遇到挫折概率较大,容易一蹶不振。
(3)急功近利心理。有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在择业时看重职业的性质,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到挣钱多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单位,或渴望一步到位,这种心理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4)依赖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大学毕业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虚荣心和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选择;二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心理,他们不是主动去选择积极参与竞争,而是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或者依赖家长与亲友走后门、托关系,甚至让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一切由家长包办。这会使得这些大学毕业生失去更多的机会。同时,依赖心理也反映了这些大学生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2.产生上述择业心理的主客观原因
(1)追求自我价值的完全实现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根本原因
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愿意在工作中把所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上去,并以此为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例如,有些毕业生说,他们很愿意在实力雄厚的企业干一段,有条件后就自己干。甚至个别大学生毕业后就马上自己办企业,开始在创业的艰辛中体验丰富的人生。
(2)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重要因素
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在双方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关系。而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条最重要的规律是,工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所有方向和运行的全过程,工资因素调节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和行为。
(3)大学生择业心理还受职业的社会意义和地位而影响职业的技术性,职业是否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符,职业的劳动或工资条件以及职业的经济收入与物质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怎样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
1.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既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影响及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提高自我调适的自觉性,增强承受挫折,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大学生择业时,自我心理调适主要途径如下。
(1)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其头脑中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遇到择业期望无法满足、就业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应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
在现实工作岗位力争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努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2)认识自我,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择业过程也就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调整自己,是在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因估计过低而信心不足,这都将导致择业过程中的失败。
(3)不拍挫折,积极应对择业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挫折,明白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的,挫折与竞争相伴随,挫折与创造相伴随,挫折与人生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要成才,必屡经挫折。挫折对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潜能,使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技巧和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冲破障碍,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2.大学生择业心理自我调适的具体方法。大学生要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增强心理素质,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
(1)自我激励法。主要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因为失败,挫折已经成为过去,要勇敢的面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通过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2)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把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寻找一个新颖的刺激,激活新的兴奋中心,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使不良情绪逐渐消失。
(3)适度宣泄法。是指当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引起不良情绪时,应尽早进行调整或适度宣泄,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宣泄的较好方法是,向你的挚友、师长倾诉你的忧愁或苦恼,使不良情绪得到疏导。在倾诉烦恼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消除压抑心理,恢复心理平衡。
上述心理调适方法都是一些应变方法,而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择业要充满信心,要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豁达、乐观的态度,不要惧怕困难、挫折,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同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也应该提供热忱的关注和积极的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排除心理困扰,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阐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从考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大学生们将迎来充实而又忙碌,紧张而又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四年中,他们将进一步完善自我,在拥有健康的身心、专业的知识技能、高度的社会化、正确的人生观念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四年转瞬即逝,所有大学生都将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的课题求职择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的竞争已经宽泛到了全球化,因此大学生更应提前做好求职择业的准备。那么什么是职业?它又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本文将具体阐释。
一、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它涵盖三个方面
(一)寻求合适的职业定位
1职业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职业”一词的外延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有工作;二是有收入;三是有时间限度。
2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
职业锚是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管理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在1978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慢慢地形成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
3职业锚的类型
(1)技术(职能)型。认可自己的专业水平,喜欢面对来自专业领域的挑战。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放弃技术领域的成就。
(2)管理型。追求并致力于工作晋升,倾心于全面管理,独自负责一个部分,可以跨部门整合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他们愿去承担整个部分的责任,并将公司的成功与否看成自己的工作。渴望通向更高、更全面的管理层。拥有高层领导需要的三方面能力:①分析能力;②人际能力;③情绪控制力。
(3)创造型。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克服面临的障碍。他们想向世界证明公司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创建的。
(4)自主(独立)型,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制约。宁愿放弃高薪或晋升的机会,也不愿意放弃自由和独立。
(5)安全(稳定)型,追求工作中的安全与稳定感。他们可以预测将来的成功从而感到放松;他们关心财务安全,如退休金和退休计划。
(6)服务型,一直追求他们认可的核心价值,例如帮助他人、改善人们的安全、通过新的产品消除疾病。
(7)挑战型,参加工作或职业的原因是工作允许他们去战胜各种不可能。新奇、变化和困难是他们的终极目标,如果事情很容易,就会使他们变的很厌烦。
(8)生活型,喜欢允许他们平衡并结合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的工作环境,希望将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整合为一个整体,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足够的弹性让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环境。
(9)大学生如何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可以考虑下列问题:
①你在大学时期主要对哪些领域比较感兴趣?为什么会对这些领域感兴趣?你对这些领域的了解是怎样的?
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你的兴趣和爱好是什么?
③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的特长是什么?
④你毕业之后所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是什么?你希望从这种份工作中收获什么?
⑤当你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时候,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这种职业理想是否曾经出现过变化?如果有,那么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变化?
依据这五种职业锚的检测方法,确定自己的主导职业定位。
(二)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及事业上获取成就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1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
(1)社会理想――具体化;(2)人生理想――核心;(3)生活理想――密切。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新的时代条件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有着特殊意义。最高追求――为人类造福;客观基础――人职合理匹配。
(三)职业生涯规划
1什么是职业生涯
专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一个人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
2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指在对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与任务的计划或预期性安排,他涉及两方面的内容:(1)个人对于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主观方面的认识;(2)个人对其一生中职业发展、职位晋升及工作理想实现过程的设计。
3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2、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3、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4职业困惑
“认不清发展道路”的不同困惑:人一般在35岁到45岁之间发生职业生涯危机,困惑是正常的,必须正视困惑,认识自我:
(1)调整心态,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2)分析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3)确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
5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从自我评价开始首先要了解自己,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然后确立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然,有了目标还远远不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要对环境进行客观评价,明确职业定位。如何职业定位这要结合自我评价进行,接着就要为从事这一职业实施策略,最后,对自己的规划结合自我评价进行评估与反馈。
6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十个建议
(1)明确规划年限;(2)确定职业方向;(3)分析社会环境;(4)分析企业;(5)挖掘人力资源;(6)目标及实现时间;(7)确定成功的标准;(8)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9)找到差距;(10)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
二、择业已经成为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重要抉择
在今天“择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改革开放以来,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系列变化,但在深层次的核心观念上仍保留着社会主流文化的意识。择业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受个人价值观所支配。从择业价值观念可以预测择业态势。
(一)分析当前社会择业观的特征
1随着社会分工的演变,组织意识或“皇粮”意识正在某种程度上弱化。
2更强调职业能否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提供机会。
3随着“铁饭碗”意识的淡化,职业风险意识正在提高。
4职业流动意识进一步增强。
5择业上的独立意识、主动意识逐渐增强。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最倾向听取自己意见的人数比例已经达到59.3%。
(二)求职择业的基本原则
择业原则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处理职业岗位选择问题时的准则。
正确的择业基本原则:
1遵循社会需要的原则。
2自身素质优势选择的原则。
3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成才的原则。
三、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
求职择业是大四毕业生人生道路上一次最重大的课题,面对自主选择的困惑,每个人都要面临严酷的心理考验。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在求职中真切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时,就会产生一些心理误区。
(一)“我不能比别人差”的攀比心理。
有些大学生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别人的职业定位,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二)“学而优则工作优”的自负心理。
认为成绩好,就是找工作唯一的砝码,成绩好,则工作也要好,眼光只盯着大城市、好单位,,一旦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
(三)“技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担心用人单位挑剔,也有同学因为自己专业成绩不好而信心不足,因此错失良机。
(四)“谦让温和”的保守心理。
缺乏社会竞争意识,不敢竞争、害怕竞争。参加招聘会总是退避三舍,过分谦让,不敢自荐,担心被说成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导致失去好机会。
(五)“左顾右盼”的踌躇心理。
择业时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常为家长、同学所左右,简历漫天撒,中了哪家算哪家,可一旦签了协议后又后悔不迭。
(六)“为了职位迁就低薪”的心理。
货真价实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人才市场同样如此。有些同学为了获得职位,违心的接受单位开出的低薪,明显自信心不足,还可能给用人单位造成无真才实学的印象。
(七)过分看重个人简历的心理。
(八)“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
四、增强就业技能,做好择业准备
幸运之神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业层次取决于他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知识结构是否合理。
今天中国的绝大部分高校,为了学生四年后顺利的求职择业,已经从学生进校伊始就开始着手引导,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系列课程到大四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无不应有尽有,而且越来越全面系统。目的就是让求职择业伴随他们的大学生活始终。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职业不仅对就业者的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越来越多,而且对知识技能的适应性要求也越来越强。
1 共性要求。
2 特殊要求。
(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更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因此大学生要重视培养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
1 加强理论尤其是哲学的学习。
2 积累丰富的知识。
3 不断调整思维方式。
(三)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应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
1 表达能力;2 动手能力;3 适应能力;4 人际交往能力;5 组织管理能力;6 决策能力;7 创新能力;8 实践能力。
五、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体因素
1 能力特征;2 兴趣爱好;3 气质类型;4 个人性格。
其他:包括自身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所学专业社会意义和发展前景如何?必要的工作环境和保障条件怎样?都会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
六、择业技巧
(一)决策:第一份工作怎样选
古语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选择行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重要决定。企业的行业环境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而也就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行业分析包括对目前所在行业和将来想从事的目标行业的环境分析。目标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那个阶段。行业的生命周期包括引入期、成长期(成长前期和成长后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引入期: 晋升机会教多,晋升速度较快,要承受较大的经营风险。
成长前期: 晋升机会也教多,速度相对开发期略慢。
成长后期: 各方面都上了正轨,短期内获晋升或加薪较难。
成熟期: 很规范,风险小,行业的增长趋于平缓,工作辛苦,晋升机会较小。
衰退期: 市场及技术的变化使行业的产品逐渐被替代,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减少,处于此阶段的行业要慎重加入。
(二)大学生参加招聘会时:须回答好几个问题
一是你“曾经干过什么?”二是 “你能干什么?”三是 “如被录用,你将怎么干?”
(三)简历的注意事项:精彩简历的七大要点
1 真实;2 全面;3 简练;4 重点突出;5 语言准确;6 评价客观;7 版面美观。
任何工作任何岗位都需要有人去做,而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会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提高帮助。要把每次经历当成人生的一笔财富,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小事。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职业时空,2007(21).
[2]李小元.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04).
[3]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4]徐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2).
[5]李文晋.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哲学思考[J].民族论坛,2005(06).
[6]周兰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5(06).
一、我国当代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环境条件
就业再就业、择业与创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重大课题。它们纷纷提出对策,尤其对就业教育、职业心理教育情有独钟。
当前,随着我国政府机构的精简,原国有企业的大量裁员,几年来我国大学不断“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包括择业和创业活动)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实行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政策,要求大学生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即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形势下的国家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和自谋出路的方向转变。因此,大学毕业生应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培养良好的心态,强化竞争的意识,树立科学的职业意识,积极迎接新世纪人才市场的挑战。
二、当代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态
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大多数毕业生能保持良好的正确的心态;但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毕业生常常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困惑;少数毕业生会产生心理障碍。
(一)大学毕业生择业中的矛盾和困惑
1.理想与现实
当代青年学生的理想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理想和追求更是强烈、更加远大。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个人理想往往会脱离客观现实与主观条件,在择业问题上往往与社会需要存在着差距。据几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调查统计表明,有81.7%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工作,而愿意到内地中小城市或边远地区工作的大学生分别只有8.6%和4.3%;有40.9%的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三资”企业工作,有39.8%的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而希望到私营企业工作或做个体工商户的分别只有5.4%和3.2%。这些情况,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的一般趋向。
2.竞争与勇气
一些大学生渴望在择业方面国家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可是,当真正的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又顾虑重重,缺乏勇气;一些毕业生,在择业中遇到困难时,不善于灵活调整择业目标,调整自己的心态,打了退堂鼓,拱手让出了竞争的权利。
3.专业和未来
大学生们在校的学习中,很看重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择业中只要是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就认为该职业不适合自己。其实他们不知道,社会中真正与他们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或工作是不多的,于是就产生了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矛盾。
4.工作与求学
择业和继续求学之间常存在着矛盾。表现为:一是时间上的矛盾;二是用人单位选人条件上的随意性,用人单位有的明确条件在不考研的学生中选择,有的用人单位比较宽松,并且承诺如果你考上研究生,签署的毕业就业协议书自动失效。这些变化着的因素,极大地困扰着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与求学方面的两难选择。
(二)大学毕业生择业中的冲突与偏差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和偏差,主要是由社会因素、大学毕业生的主观认识和个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1.对择业的期望值过高
一般认为择业的期望值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个人愿望的一种评估。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个人的愿望极易脱离实际,就会失掉就业的大好机会。专家告诫大学生们适中的期望值,是择业的一个关键性条件。
2.对择业没有信心
由于一些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看着那花俏”。在对用人单位的比较中瞻前顾后,迟迟不敢与用人单位签约,有的甚至签约又违约。这样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失掉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3.对择业抱有盲目乐观态度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一相情愿地认为,择业志愿都可以无条件地得到满足。他们自我感觉自己的条件最优越,社会上各种工作对自己来说都不在话下,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因此,对就业提出苛刻的条件:“非广州、深圳不去,非管理、公关工作不干,月薪少于4000元的不行。”根本忘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的激烈的现实。
4.择业中的虚荣心理
有些大学生毕业时,为了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过分地粉饰自己,推销自己,抬高自己,甚至弄虚作假,认为:能签约就是有本事。结果事情败露,追悔莫及。
(三)大学毕业生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1.焦虑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因一些问题的压力所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理想的失落、什么样的单位才是自己该去的工作单位、什么样的单位才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什么样的工作最有前途,自己看中的工作单位,父母、恋人不同意怎么办……这些问题困扰着大学毕业生,使他们精神负担重重、紧张烦躁、身心疲倦、寝食难安。焦虑心理不仅干扰了大学毕业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娱乐,而且成了大学毕业生择业的严重的精神障碍。
2.自卑心理
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总是自感不如他人,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属于性格上的缺陷。择业时表现出缺乏自信、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自卑感强的学生在择业时往往采取退缩的自我防御的心态,目标追求低指向,可内心却是高指标的追求,将忧愁与痛苦都深藏在心底,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择业乃至生活。
3.怯懦心理
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过分的紧张和怯懦。择业时有些大学毕业生表现出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在用人单位面前不敢言表,甚至语无伦次,不敢自荐。在公平竞争机遇面前,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当错失良机时,又悲观失望,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丧失择业信心。
三、加强和改善职业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上的多元化、教育的普及化,在学生就业前途的发展方面,个人的出路和选择机会也随之增多。世界的信息化、我国社会的开放形势的要求,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择业的选择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和广泛化。这对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择业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如何使这些成长在当今2l世纪的大学毕业生们顺利地度过这一心理的不应期,高校的职业心理教育必须改善和加强。
(一)职业意识的教育
职业意识是指个人在求职择业中所形成与实现的同职业有关的自我认知的整体。包括人们对职业目标和职业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动的认识及实现职业目标的方式和途径的思考。人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责任心和义务感等都属于职业意识的范畴。它是人们职业心理的动力源,起着调节的作用。专家指出,职业意识的发展,其实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1.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他的择业标准和对具体职业的评价,反映了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具体地反映出了大学毕业生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的需求。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思考的需求是:(1)能发挥自己的才能;(2)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3)机会均等、公平竞争;(4)收入高;(5)能进一步接受教育。可见,大学生们在择业时,是把职业价值观的发展需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做出的这种自我定位、理智地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做出了选择,作为学校就应了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积极、适时地做好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采取科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获得和掌握职业信息,学会做出正确的择业决策;为学生提供政策指导、职业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指导;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技术培训的机会。政府也应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职业兴趣教育
职业兴趣是指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的主观偏好。职业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稳定的兴趣对择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心理学家根据人格与职业兴趣关系的理论将人格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社会型、艺术型、研究型、管理型和常规型。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喜爱是不同的。研究表明:现实型的人,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看重的是“利益得失”,所以他们寻求现实的奋斗目标,喜欢做具体工作,并从工作的成功中获得无限的乐趣;艺术型的人,他们喜爱的工作往往是同文学、艺术、音乐有关的工作。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就要根据他们职业心理特点,不同人格类型,不同职业兴趣加以帮助指导,才能收到有益的效果。
3.职业自决教育
职业自决是指大学毕业生对于即将从事的工作做出的选择与决定。有研究表明,随着人的年龄阶段的不同,职业自决阶段特点也不相同:分为“儿童游戏”阶段、“少年幻想”阶段、“职业预选”(青年期)阶段、“实际作出决定”(大学生毕业期)四个阶段。在大学毕业生“实际作出决定”这一阶段,要做好他们职业选择的心理辅导工作。第一要帮助指导大学毕业生确定将来工作的技术水平,并要根据技术水平的要求,做好数量上和时间上的充分准备;第二,帮助指导大学毕业生选择确定工作单位。学校在进行职业心理教育时,引导大学毕业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首先,帮助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要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发挥优势的原则和有利于发展成才的原则。其次,帮助大学毕业生调节和保持合适的择业紧张度,即大学毕业就业前的心理压力。教育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既不要将择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使之产生高心理压力,也不要因择业条件好,择业过程顺利,任务简单而漫不经心,从而降低了择业的质量。要教育大学毕业生明白,要择业成功,必须考虑自身的综合实力,考虑你是否掌握了择业过程的足够的信息,考虑你自己的信心、决心和决断水平。在进行双向选择的大趋势下,客观地评估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避免因自我期望值过高而产生怀才不遇,夙愿未酬而失落伤感。正确处理好自身条件(身心两个方面)和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以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并在职业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能。所以,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择业和就业的适应性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收稿日期:2006-06-22
作者简介:王小侠(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时代背景 大学生 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他们衡量社会某一职业优劣及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认可程度,反映大学生的需要与社会职业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选择,对他们而言,择业是走向社会的关键一环,是“人生的重大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择业途径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普遍增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一直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政策,考上大学就意味着铁定一份稳定的工作,那个时代大学毕业生是供不应求的,基本谈不上什么竞争意识,自1995年开始,国家逐步确立了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与学校推荐相结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目标模式,就业形式也逐步从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特别是面对近几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形成了以竞争意识为主流的择业观。
二、择业目标从“关注社会需求”到“注重个人要求”,大学生择业观的自我意识出始实现
毕业生的择业观取决于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及价值观念趋向的影响。然而随时代的进步,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逐年增大,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人意识开始显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开始主导毕业生的择业观,面对日益竞争激烈和逐步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现有条件下首先谋求个人发展。2002年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动机”的调查中,把“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回报家庭与社会”作社会价值观,把“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好”、“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个人价值观,得到的数据结果:19.8%的大学生选择社会,38.5%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自我发展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主流,大学生择业已具有明显的自我倾向。
三、择业标准从“内在精神型”到“外在功利型”大学生择业的功利色彩凸显
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对各种利益关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其择业观变得极为功利,完全随市场需求而定位,现在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近几年来全国高校的就业调查结果显示:绝多数毕业生都将大、中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定为择业的首选意向,而自觉选择去基层、乡镇工作的只占毕业生总数的极少数。当代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显现为: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地域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四、择业取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大学生择业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以往,我国经济成分单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及稳定性是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因素,国家机关、行政部门、国营大企业是毕业生最理想的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利益群体的分流,大学生求稳怕变,重视“正规”的传统就业观念受到强烈冲击。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首选”调查中:12.6%选择政府机关,18.5%选择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34.8%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5.4%选择大型企业。2.9%选择自主创业,余下为其他。可见,在承认自我意识、公平竞争等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中,绝对理想崇拜和绝对单一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同时又带来巨大就业压力的让人忧心的严峻现实。
五、勇敢面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给高校择也教育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择业的变化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产物,市场经济就如一把“双刃剑”,它在造就大学生独立自主择业意识的同时,也使相当部分大学生在此当中迷失了自我,滋生出严重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诚信危机,具体表现在:一些大学生为了获取一份理想的工作、求职材料的水分越来越严重,伪造成绩、仿造各种证书、编造工作经历等,一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为了谋求个人私利擅自毁约,跳槽等现象已很常见。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生的诚信程度也已在助学贷款归还问题上暴露出来,直接影响到银行对贫困生助学贷款的正常发放。
【关键词】 大学生 择业受挫 应对措施
1.择业挫折的理解
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择业挫折同其他挫折一样,包括择业挫折情境、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认识三个方面的涵义,三者中择业挫折认识,即对择业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择业挫折情境,不同的择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般来说,择业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择业挫折反应也可能越强烈,但是,他们并不总是成正比,有时择业挫折反应会大于实际的择业挫折情境,有时即便没有择业挫折情境的发生,而仅仅由于择业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一般有二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择业时由于知识缺乏、能力缺乏、经验缺乏、物资缺乏而产生缺乏挫折;另一种类型是由于在择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而产生的阻碍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社会性的。
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择业挫折太大,太频繁,或者越过大学生的耐受能力且不能正确对待,则有可能会引起择业心理困惑或障碍。择业挫折属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它有利的方面,它会引导大学生对择业的认知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就业。
引起大学生择业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一般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分析把握。从客观因素上来讲,首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业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必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难免遇到曲折和艰辛,这时大学生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分配政策的执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步骤,如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这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社会观、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了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中的挫折问题。
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少,能力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间发生冲突,自然在择业中受挫。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
其次,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不更新,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
再次,择业动机冲突引起择业挫折。大学生择业时有时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提供选择,两个单位都是一心向往的单位,“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即双趋冲突。有时又面临两个不大满意的用人单位,自己又无法回避,出现"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即双避冲突。其实,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冲突不尽然,还有更复杂的趋避冲突、双趋避冲突等等。
2.择业挫折反应
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因素还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都会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带来相应影响。择业受挫的生理变化是由择业挫折情境所导致的情绪变化引起的。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的作用下,受挫者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会发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应。择业受挫后的情绪性反应更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择业焦虑、择业冷漠、择业幻想、择业嫉妒、择业逃避等。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某种活动方式消除或减轻内心的不平衡,这种择业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具有的摆脱痛苦、减轻不安、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即为心理防御机制。择业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行为反应,可使大学生心理挫折得到一定缓冲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择业中的自信、愉快、进取的倾向,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积极战胜择业中的困难和障碍。
3.择业挫折应对
3.1 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的特点
3.1.1 理性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储备较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理性化色彩较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应对择业挫折过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3.1.2 多样性
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对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认知超脱、补偿、转移、潜抑、奋进等较为多见,这正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3.1.3 封闭化
大学生在应对挫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支持作用。
4.如何有效应对择业挫折
战胜择业挫折,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是重要的。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但要想真正战胜挫折,主要是依靠自己,这里重点谈一谈择业受挫的自我应对。
4.1 正确认识择业挫折
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学生怕就业,怕失败,对挫折不理解,认为不应该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过分片面化;有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夸大化,想象得非常可怕,无法挽回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受挫后,要保持冷静、理智,树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质及严重程度,然后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可行性,最后付诸实施。
4.2 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认同、补偿、幽默等。当然,不论何种方式都要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来准确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
4.3 强化社会支持意识,克服封闭性应对
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多采用封闭式应对方式,而较少寻找社会支持,这可能与大学生自尊心较强有关,这可能与不少大学生认为就业具有不可公开性有关。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等等。在同样的就业挫折情景下,社会支持较多的大学生,受到的挫折伤害小,解决问题的策略多、速度快。社会支持是择业过程中有效增强挫折承受力的又一有力武器。当然,社会支持不是“拉关系”,搞“不正之风”,而是在择业受挫过程中的关怀、爱护、帮助、信任、安全和指导,不能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而因此忽视甚至完全否定社会支持。
4.4 正确评价自我,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幻想的青年群体,大学伊始就有优越感,对未来充满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毕业时,对自己的能力估价过高,定位的就业期望值就过高,脱离了实际,超越了现实的就业条件,所以容易产生或加重挫折感。大学生之所以有时应对效率不佳,与他们建立的就业期望值不合理不无关系。毕业大学生,应当全面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提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应立足现实的社会需要,抵制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充分体现发展事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风貌,使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做到自身条件与社会现实、个人要求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总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大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只有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到祖国最需要、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