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申请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原始思维
东方各民族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但发展却较缓慢。古代人类早期的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伦理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审美情趣、艺术表现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东方各民族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直至近现代,东方各民族的社会心理结构、思维特点以及艺术表现特点,仍在许多方面留下了远古时代的深刻的历史痕迹。东方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方法同原始思维和原始艺术结有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东方各民族的审美思维是原始思维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剖析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审美思维与原始思维是暗合与重叠的。
一、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体性。所谓“具体性思维”,是指思维对象和内容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外形,以及事物的整体形态的变化运动。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的物质形象。并且这种思维还有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原始初民在尚不能清晰地把握抽象的感情的时候,只能随主观心意接纳万物。“心物不分”,以客观物质表现情感。对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18世纪意大利思想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论证到:原始人类就好似“人类的儿童”,原始思维就好似“儿童的思维”。也就是说,原始思维不仅用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材料和手段,而且用“以己度物”的类比表现方式来思维。因此,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特点决定了早期人类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用形象来思维,从而也大大激发了原始人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就保留着大量的具体形象思维的例子,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是西域各民族情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到今,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西域各民族的情歌中,面对复杂、抽象、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的表达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直观的、可感受的事物来形象化地表达,即把一切抽象的、普遍化的、观念性的东西都尽力转化为个别的、感性的形象,并通过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维吾尔族情歌《假如我是一只夜莺》中:假如我是一只夜莺/我愿日夜为你歌唱/假如我是一条鲤鱼/我情愿投入你的网罗/假如我是一只燕子/我愿在你的檐下作窝。这首情歌把一位姑娘抽象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的炽热的爱情,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了。再如,塔塔尔情歌:“姑娘像鱼儿敏捷/我撒下的网你已看着/为什么你总从我身边滑过?”这首情歌,表现了一位小伙子对姑娘充满爱慕与渴望的心情,而姑娘却对小伙子充满智慧的拒绝的复杂而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复杂、抽象,无法用语言来确切表达,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而该情歌却用“鱼儿敏捷”“撒下的网”“从我身边滑过”等这些具体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只可意会很难言传的深刻情感。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原始思维的具体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暗合与重叠。
二、原始思维的象征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中审美思维中注重意象的特征暗合与重叠
所谓“象征性思维”,就是借用某一事物来表达具有类似特征的另一事物。象征的本质就是“借喻”,就是借此而言彼。一般说来,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往往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而只是表面上、形式上的某些特征相符合、类似而已。象征的含义不是从事物的本身看,而是从它所暗示的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因此,原始思维的象征性从不追求外部形式的真,或者说从不追求事物的“物理形式”“物理性质”的真实。但追求每一种被象征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都是某一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可见,原始思维的象征性,是借事物的形象,即运用“象”来间接地表达思想、观念,即“意”。以“意”为主,以“象”为辅,“象”随心变,“象”随“意”动。例如,古代中国人往往从象征性和生殖的意义上看待“石陶”“鱼”“枣子”“莲蓬”之美。象征性思维在对具体可感的形象的依赖方面,在形象和含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上,在通过形象或符号来表达观念的间接方法上,都同艺术的审美方式发生了重叠、重合。东方各民族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大量运用象征、拟人、比喻、比兴等手法,大量的以大自然拟人,以人比喻自然物,自然物与人相互转化、幻趣无穷,形成了东方艺术形象即审美意象的特征。这种审美意象是在原始“同情观”的制约、支配下,运用象征、拟人、比喻、比兴等手法,按照主观的想象和情感的需要所自由创造出来的形象。通俗地说,意象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意念的具象。比如,中国的“九头鸟”“人首蛇身像”“千手观音”等。
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注重意象的特征也与原始思维象征性暗合与重叠。比如,在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经常运用花朵、苹果、月亮、天鹅等意象来赞美姑娘,用夜莺、百灵鸟等意象来表现姑娘动听的声音或姑娘的聪明伶俐,即用“花朵”“苹果”“月亮”“天鹅”“夜莺”“百灵鸟”等“象”,来表达“赞美姑娘”“赞美爱情”等“意”。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象”具有随意性,不受客观事物固有状态和所谓的“物理真实性”的束缚,只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情感表达的真实和审美欣赏中个人情感体验的真实。比如,维吾尔族情歌:“人人都喜欢红苹果/因为果汁是甜的/我心里爱上了一位姑娘/因为她在姑娘中是最聪明的。”
三、原始思维的情感性与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意象的选择性暗合与重叠
原始思维的种种特点最早集中地体现在原始宗教观念中。原始宗教的本质是对外界进行虚幻的猜测、(转第79页)(接第73页)想象和变形,而猜测、想象的核心却是激情和欲望。在图腾崇拜活动中,原始人类利用图腾象征来表达主观情绪、意念。图腾形式就成为愿望、企图、肯定性的情感和欲望的物化表现。这种形式直接唤起激情和欲望,激情和欲望通过图腾形式得到充分地表现和展示。由于在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活动中情感贯穿始终,因此,原始思维具有情感性的特征。就是说这种思维形式本身就是以情感倾向作为行动的动力的,以情感倾向去选择喜爱或憎恨的象征物,从而表达主观意愿的。原始思维这一特征同其他特征融汇在一起,渗透在思维的全部过程和思维的各个方面。原始思维的情感性对东方审美思维和艺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图腾、巫术活动促成了东方各民族敏锐的形式美感。例如,中国八卦阴阳鱼形图、汉墓砖石上雕刻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交尾图形,富于装饰意味的莲花、桃花、梅、兰、竹、松等形式都反映出了人们对生命力、健康、旺盛、青春、力量和美的追求。
在西域各民族情歌审美思维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种与爱情主题表面关联不密切的自然事物,都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比如苹果、鱼、马、月亮等。苹果之所以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是因为苹果是新疆主产的水果之一,种植历史非常悠久。一方面,苹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容易保存,可供食用半年以上;另一方面,苹果外皮的漂亮、圆润的形状、沁人心脾的芳香都特别的诱人喜爱。以苹果作为象征物,不仅能反映出健康、旺盛、青春和美,而且也能反映出人们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所以,苹果成为“美好”一词的象征物,被经常运用于对姑娘的歌咏之中。以苹果唱姑娘,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情歌中都流行通用。在西域各民族情歌中,以鱼来比喻姑娘,极为常见。比如,维吾尔情歌:“白鱼啊,白鱼姑娘,为什么不见你沐浴阳光?嫌我不称心吗,比我更称心的人又在何方?”崇拜鱼的风俗及观念,是整个中亚西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是原始动物崇拜的文化沉淀。马为什么经常被作为审美意象的选择呢?这与西域民族的经济生活的特定方式是分不开的。马在游牧或半农牧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是牧民的第二生命。马在西域各民族的文化观念中,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一般马的意象描写都是为歌咏情人或意中人服务,对于各种各样的马以及马的各种动态的赞颂,都是歌者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而出现的。比如,塔塔尔情歌:瞎子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骑士渴望有匹奔驰的骏马/心上的人儿/你是我明亮的眼睛/你是我的骏马。可见,歌手对骏马意象的选择,真切地渲染和表现了热烈的爱情生活。
综上所述,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的形象化特征、注重意象的特征,以及意象的选择性特征,分别与原始思维的具体性、象征性以及情感性特征暗合与重叠,这也充分说明了西域各民族情歌中的审美思维是与原始思维暗合与重叠的。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
1、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2、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小学评价体系中属于相对较弱的一环,由于是副科,在初、高中升学考试中不占权重,因此从家长到学校对美术学科一般都重视不够,除非日后考美术专业,一般家长都不允许学生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因此从小学美术教育开始,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重知识、轻素质,重灌输、轻陶冶,重技能、轻思想的倾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格缺失
由于老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心智不健全,人格缺失,或过于偏执,或过于暴躁,尽管小学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审美情操的全部手段,但是以美育为重要教学思想的美术教育,它的作用是不能被低估的。
2.缺少爱心
高尚人格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才能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由于审美情操不能在内心建立,因此许多孩子自私,缺少爱心,缺乏合作精神。3.审美趣味低下。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更多受利益的驱使,行为取向更为实用,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密集,美丑杂呈,小学生心理稚嫩,如果在课堂上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容易出现偏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挽救学生的审美趣味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的培养主要包含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帮助他们塑造一颗美好的心灵,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生活中发现美
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就要时时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夸奖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培养他们对美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比如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我画了一个苹果,要求学生模仿,结果一个学生画了一个橘子,引起同学哄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画的橘子很有想象力,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上美术课特别认真,其他方面的进步也很明显。
2.在大自然中欣赏美
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不应局限于书本上,在教室里。逢到美术课,我常常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把课堂放在公园里、田野上,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直观地欣赏自然造化的神奇与伟大,有一个女学生随手在公园里摘下一朵花戴在头上,我把学生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欣赏并不是占有,而是唤起内心的精神感动。与别人共同分享这种感受,才是真正的欣赏。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3.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
【关键词】幼儿美术;美术活动;游戏手段;审美情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赋予了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机会。”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美术活动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起幼儿的情感,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
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美术教育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激发幼儿天然的需要,是他们健康和谐成长必不可少的。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它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幼教领域中是一种集自由性、趣味性和假想性于一体的玩耍活动和学习活动。由于游戏的这些属性与幼儿新鲜好奇,爱动好玩的年龄特征相符合,深受幼儿的喜爱。
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二者巧妙地整合,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呢?
一、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游戏手段
关于美术的教法,我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美术的教法最重要的是发挥儿童的天才,让儿童自己去体验,表现他的意思。”陈鹤琴先生倡导“教学游戏化”,因为游戏是儿童的最爱,最能引发幼儿的兴趣。笔者认为,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游戏手段可以从以下 几个角度来切入:
1.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讲,教师只有在教育中使其产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如能运用趣味性游戏,使幼儿学起来轻松愉快,就能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接受美术教育。譬如,在小班幼儿手脚的印染游戏活动中,笔者分别用手、脚的不同部分示范印染,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然后安排幼儿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印迹,想象这个印迹像什么。幼儿的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的说像美丽的树叶,有的说像可爱的仙人掌,还有的说像海里美丽的珊瑚,像公园里开屏的孔雀……事实告诉笔者,幼儿对于手印画与脚印画游戏的兴趣极高,能够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活动中,他们表现出了活跃的思维及丰富的想象力,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如,在小班会变的几何娃娃活动中,引导幼儿用一个圆表示圆圆的气球、火红的太阳等,把长方形添画成风景画框、电视机、电脑、桌凳等物品……丰富多彩的想象活动,让幼儿喜闻乐见、乐此不疲。在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有效地发展。
2.利用游戏的自由性,放松身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可供幼儿自由选择,表现的方式可由幼儿自由决定,活动的区域可让幼儿自由操作,活动的时间可视活动情况而定。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大胆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表现的形式多样化、个性化,作品的内容丰富、有趣。这样的活动使他们的意愿得到满足,因而在活动中他们是积极主动的,情感是稳定的,幼儿有了自由活动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也为他们的大胆探索创造了机会。教师只需扮演一个引导者、示范者的角色,使幼儿在美的情感体验与快乐的游戏感受中逐步提高艺术的表现能力。
3.利用游戏的假想性,步步深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利用游戏的假想性,步步深入,可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这种形式比起教师单刀直入地教画更容易被幼儿接受。比如,教幼儿画熊猫,先不教幼儿画熊猫,不急于告诉幼儿今天要画什么。可先画一圆形让幼儿猜老师今天要画什么,幼儿会说“画西瓜”、“画太阳”、“画皮球”等等,可笔者偏偏画上了一对眼睛,幼儿连忙说画小孩,笔者又画上动物的嘴巴和眼睛,幼儿迫不及待地猜测道:“画兔子!”笔者此时又添上两只圆圆的耳朵、椭圆的身子。这时幼儿的情绪达到:“是可爱的小熊猫呀!”就这样,熊猫宝宝的形体特征就会深深地铭刻在幼儿的脑海里。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美术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游戏种类很多,有学习社会生活经验的角色游戏,有给幼儿以表现艺术才能的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有使幼儿的运动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的体育游戏,还有音乐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美术游戏,等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美术教育渗透到游戏中去呢?
1.追求游戏的环境美,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熏陶
环境是幼儿置身其中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游戏的物质环境的美表现在游戏的区域布置和游戏材料的摆放合理、巧妙、美观、方便,它需要师生共同创造,小到“娃娃家”里一幅小小的“合家欢”,“电视机”里的画面、桌上的花瓶和一支小纸花,大到整个室内环境布置,幼儿只要置身其中,随时随地才能欣赏;游戏的心理环境的美表现在游戏中的人能以一种欣赏美的眼光来欣赏游戏中的人和事物,这只有在幼儿具有一定的审美习惯后才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潜移默化中熏陶、影响。
2.讲究游戏的材料美,让幼儿时刻与美相伴
材料包括一些成品、半成品、废旧物品、自然物等,游戏材料的美可以从它的色彩、造型等方面表现出来,在游戏活动中,这种美要无处不在。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厨师的小围裙是用大日历上的塑料彩纸和双面胶做的,结构游戏中的背景物(如小树、亭子等)是用卡纸和皱纹纸做的,体育游戏中的“飞花”是由废胶卷盒和泡沫纸做的,音乐游戏中的乐谱是“画”出来的,智力游戏中的卡片都是塑料的,语言游戏中的头饰是硬卡纸做的,立体的,美术游戏中的纸张平整、光滑,色彩丰富。
综上所述,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开展美术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充满激情,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开展美术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导”“扶”“放”有机结合,引领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有效地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操,有力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 美术活动; 审美情感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18-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为此,我们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官刺激与感受,以情感动机来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把情感渗透到自觉的审美创造中去。
一、通过作品欣赏,让幼儿发现美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名画欣赏对幼儿审美感知的增强、语言的发展,注意力的稳定,想象的丰富等方面都有其积极意义。有位画家常说:“我是在向孩子学习。”这说明艺术家和孩子有着共通的地方。定期的投放一些艺术作品给孩子视觉上的冲击,让孩子们在看了许多画后积累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内心体验,逐渐和艺术家产生共鸣,甚至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感应。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对画面的结构,人物的动态还比较模糊,就从画面的色彩,物体的装饰性入手,选择这类绘画作品作为幼儿的欣赏材料。如带着孩子们参观走廊中的米罗画,并不是让孩子去模仿米罗的画,而是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米罗画中美的地方。孩子们说:米罗爷爷的画颜色很鲜艳;米罗爷爷的画看上去很简单,画得很少;米罗爷爷常用黑颜色……通过欣赏孩子们了解到:并不是把一张纸全部画满就是美,而黑色也不是不好看的颜色。又如我们提供给孩子挂历和挂毯上的民间蜡染、金山农民画,其色彩和表现形式是非常富有特点的,它们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它们对孩子提高审美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幼儿表现美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予了我们的启示:幼儿具有多种智能,每位幼儿表现的智能的强弱各不相同。我们应尊重幼儿的个性,提供幼儿自由、大胆表现美的平台。在我们的区域活动中,有一个角落叫“小小工作室”,这里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地方。我们搬来了一些柜子,称它为工具柜。把所有孩子们用过,或新增的一些工具材料分门别类地摆放并示以标签,使幼儿在取物品时一目了然,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想法,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
两个数字只能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法,三个数字就有六种不同的组合方法,而四个数字的组合方法就大大增加了,所以多一点适合幼儿的工具材料,就可能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创意。我们设立了一个纸柜,把各种各样的纸放在里面,孩子们也可以自由选择。利用这些橱柜,大家将小小工作室分隔为几个小区,让幼儿感到宽松,又避免了相互间的干扰和影响。
我们往往引导孩子运用一种主要的表现方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或在征求同伴意见的情况下,选择适宜的工具材料或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同样的方法,但不同的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只要能让自己的画看起来更美,就要支持孩子的这种创作,让孩子体会成功,并对新的创作方法进行发扬,成为所有孩子可以运用的经验。
三、通过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幼儿感受美
幼儿完成艺术表现、创造活动后,都有一种渴望被欣赏、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作为教师,应关注幼儿所需,为幼儿搭建一方情感交流的平台,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实现真正有效的情感互动。
1.师幼情感交流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表现与创作的快乐,他们也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解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审视幼儿作品中的美。教师在交流中可以用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对幼儿艺术创造进行肯定。如教师可以说:“你用了许多线条和形状,把画画满了。”“在你的画的下方,用绿色画了三条破浪线,每条破浪线都不一样长,真美!”“啊!这幅画真漂亮,有房子、树,还有一排排花”……正如哲人詹姆士所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幼儿保持一种赏识的态度,让幼儿在被赏识中找到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幼儿所需所想,生成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去学习、发展。
2.同伴情感交流
一、现阶段中职学生审美存在的问题
1.以丑为美
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他们张扬个性,欣赏自我。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脏话随口流露,尤其一部分女生也加入到这个行列,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职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2.只注重外在美,不注重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因此,许多中职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出现穿着松糕鞋、尖高鞋,留着“流行发型”穿着像“时装模特”等现象。
二、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丰富知识学习,提高鉴赏水平
审美实践告诉我们,审美能力的高低,一般与审美主体的知识水平是成正比的。一个有知识的人,才可能更敏锐地感受美,进而借助于情感和想象而达到对美的理解。夏天大家都爱穿T恤,许多学生爱穿T恤,有的印上“祖国卫士”的字样,给人以青春朝气和阳刚之美,和学生的身份也很协调。有的就不敢恭维了,譬如“千万别爱我”“难得痛快”“烦死了”等,反而更加显得没有知识、没有品味,令人反感。因此,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首先必须通过学习,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2.创造美的环境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丰富情感
教材内容中有丰富的情感素材,作为美化形式的艺术品,不论是侧重于描绘现实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微妙的情绪感受,还是表现内在的性格观念,艺术家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便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在教学中应展示、发掘、诱发这些情感因素。
如:讲到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时,通过层层赏析,揭示了其山水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丰富多彩的意蕴、独到的自然美,体现人亲近大自然并与之对话交流,在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中,作者借助山水画传达出特有的心境。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及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陶冶审美操。
再如:讲古希腊的雕塑时,我先播放了雅典奥运会上一段有关古希腊雕塑的录像,并进行简要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西方人所崇尚的典范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再列举出《掷铁饼者》、《命运三女神》这样著名的雕塑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希腊雕塑庄重的艺术品格和写实精神。从而使学生懂得希腊文明尤其在雕塑、建筑艺术上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成就,进而形成对世界珍贵文化遗产热爱的情感。
二、用丰富的各种资源共同体验情感,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资源以及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好现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加以有效的整合。
如在《民间美术》一课中,除按大纲要求进行常规课堂教学外,我还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创作一幅具有民间美术特点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沙石、枯枝树叶和各种废旧材料等,表现自己确定的一个主题,或现代时尚,或客家特色建筑,或异国风情,或神秘的未来……虽说是高中生,但很多同学却从没创作过一件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美术作品,所以大家充满了好奇与创造的激情。学生们用鸡蛋壳、沙子等粘贴成了各种动物;用折纸和牙签等做成客家围龙屋;用毛线粘贴成现代时尚的美女;用贝壳、各色布料做成时装模特儿……学生们大胆探索,相互学习帮助,体验了创作活动的成功与快乐。学生们对材料的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形成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内心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等积极的情感因素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大胆实践,整合资源,解决本学科的重难点。学生们对各种材料的利用与开发,合理运用不可再生资源等一系列有关环保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学生们的情感是真实自然的,愿望也是最美好的,不但课堂的知识得到了拓展,相互间的人文情感,也得到了升华,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父亲生性放荡,婚后生活糜烂不羁,母亲大小姐,书法家,诗人,脾气暴躁,经常让年幼的草间弥生监视父亲,草间弥生因从小亲眼目睹父亲的房帷生活,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对男性性征过度恐惧,草间弥生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草间弥生缺乏父母关爱。1957年到美国,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设计领域广泛。1975年回国后至今,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并呼吁艺术创作要具有创新性,艺术培养人才,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要有社会担当。
二、草间弥生的创作情感体现
草间弥生用无数的圆点来营造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释放她自己的真实情感,每个人在草间弥生的作品里都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情绪,自己的亦或共鸣的,这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传递,都是来自草间弥生本人。通过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坚持的力量,但是深究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情感的释放。创作需要体验,需要感知,像庄子一样关注自己的感知,就在一刹那间,让自己的眼前焕然一新,对于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艺术创作不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它是一个心理的经历。当代艺术市场中,艺术创作层出不穷,表现方式和手法也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也逐步代替了手工的制作,但艺术家本身的情绪感受却很少人体会。从根本上来说,不管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关注艺术家本身,艺术家的自我修养和情感是创作的基础,没有好文化根基,就不会有好的艺术修为,更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而反过来说,没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也不会激发艺术家更好的成长。
三、由草间弥生引发的艺术创作领悟
当今艺术市场竞争激烈,抛开一切外在因素不谈,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艺术家本身,如何丰富艺术家自身修为,真正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的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带入到创作当中,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庄子在《庄子至乐》说:“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其中“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即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也就是说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然而对于一个艺术学习者来说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直到2013年,参观了草间弥生上海个展——“我的一个梦”,并研读了她所有的传记,我才知道如果在创作中表达情感。于是,我开始创作“我的婚礼蛋糕”。让其充满了各种令人兴奋的东西:名牌包包,高级跑车,奢华珠宝,美酒佳肴,城堡一样的宫殿,魔鬼一样的身材,还有love甚至性。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件作品,它更代表了我的欲望,我情感的释放。这些珍珠、宝石、跑车,标志的是缺失,而不是显现。“婚礼蛋糕”寄托了我的希望和恐惧,那些具装饰性和修饰色彩的物品,也会带有忧郁的痕迹。在这件作品中,我倾注了大量劳动,以期创造出某些瑰丽的、可填充某种空虚的东西。在创作过程前,我做了很多功课,但在创作过程中,前期的准备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我并没有去追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位置的摆放,还有色彩,这一切都是偶然从我的想法里蹦出的,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一直相信艺术创作不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不在它变成精准感觉之前加以限制。这样,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既是实施命令的上司,又是执行上司命令的员工。我感谢草间弥生,感谢她对我的影响,我认为在当今艺术的创作中,我认为艺术家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融合自己的文化气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信仰,用正能量来引领整个社会风气。
四、结论
关键词:青少年;舞蹈教育;审美能力
0 引言
目前,随着国家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国民素质教育俨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已经陆续被各学校大力引入,标志着中国教育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但作为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舞蹈艺术教育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多数学校对舞蹈课的关注程度不高,仅把舞蹈作为选修课,影响了大多数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能力。
1 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现状
笔者在多年舞蹈教学中发现,青少年比较喜欢和接受舞蹈动作浅显易学的舞蹈作品,大多数青少年难以理解舞蹈动作优美,寓意丰富的舞蹈作品,以至于对高雅艺术有抵触心理。与此同时,一些动感并且动作帅气的劲舞、街舞更受青少年欢迎,在一些休闲广场中随处可见跳着街舞的青少年,而喜欢具有传统艺术底蕴的民族舞、古典舞的青少年人数则比较少。
2 分析影响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能力形成的因素
目前,造成我国青少年舞蹈审美能力欠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点是舞者或欣赏者没有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只知道模仿或跟随当下流行元素,失去了对自身审美标准的评判依据。在舞蹈教学中发现,大众日常生活中外来舞蹈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已是不争的事实。比如街舞刚传入我国的时候,经常在广场和学校看见青少年在动感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着,流行舞蹈俨然成为青少年的艺术欣赏最为重要的选择对象。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去引导青少年理解舞蹈艺术作品的真正含义,并且从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和学校艺术教育等多角度切入,采用与青少年成长特征,心理和生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正确引导青少年的舞蹈艺术审美观的建立。
2.1 流行性舞蹈的艺术特质
所谓流行性舞蹈是大众喜欢参与的,舞蹈动作简单易学的一种舞蹈形式。非舞蹈专业的青少年往往在观看舞蹈作品时会结合自身的心理状态,在情感上引发共鸣,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激发记忆中的一些联想。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流行舞蹈尤其流行的原因,大多数流行舞蹈的动作简单,肢体运动通俗易懂,无需有舞蹈功底,任何人都可以随音乐起跳,所以可以快速地融入大众生活中,同时还兼具有健身、娱乐性强等特点。
2.2 舞蹈教育的培养角度
从基础舞蹈教育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来进行青少年舞蹈审美能力和兴趣的培养,既在课内和课外加强青少年的舞蹈学习教育,而且有其各自的特点。严格遵从各级教委制定的教育大纲来安排课内的舞蹈教育工作,舞蹈教材和课程编排也是以民族舞、古典舞蹈和现代舞居多,青少年更为喜爱的流行舞则占据较少的比重,即使授课教师很认真并变着授课方法来进行授课,仍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古典舞蹈。笔者认为外来思想形态的影响绝非主要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没有引导并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此外,我国舞蹈教育体制过于注重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舞蹈兴趣的培养工作,尽管在学校中给了青少年接触古典舞、民族舞和其他舞蹈类型的机会,但大多数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进行欣赏和学习。
2.3 家庭教育
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对于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家长自身所受的教育均是应试教育,因此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舞蹈艺术教育还存有偏见,甚至认为学习舞蹈仅仅是锻炼身体,对孩子的审美观建立无实际作用,娱乐作用大于教育作用,忽视了艺术审美作用对孩子今后成长的帮助,只是认为学好数理化才是教育的根本。此外,还有些家长只注重自身的喜好,逼迫孩子去学习其不喜欢的艺术,在孩子不情愿甚至厌恶状态下进行艺术学习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家长继续施加压力而不是去正确引导,那么孩子便会以其他方式进行情绪的宣泄,节奏更加动感、动作简洁明快的街舞便成为青少年们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3 提高青少年舞蹈艺术审美观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舞蹈教育观念
我国舞蹈教育体制亟待改革,传统舞蹈教育体制更注重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弱化了提升广泛大众的舞蹈审美力。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起到国民舞蹈教育的关键作用:第一,尽最大力气开发和培养舞蹈受众群体,积极在社会上宣传审美教育,提升舞者的综合素质。第二,发掘舞蹈人才,引领舞蹈的发展方向,在使人民群众业余生活丰富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积极加强群众性舞蹈的推广,提升青少年的舞蹈艺术鉴赏能力,进而提升青少年自身综合艺术造诣。
3.2 对当今流行性舞蹈加以正确引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流行性舞蹈的传播速度,而且其舞蹈动作简单易学,伴奏音乐更为欢快,以及青少年对舞蹈知识匮乏,并且具有从众的心理特点,认为舞蹈便是所谓的流行性舞蹈,对舞蹈没有更深刻的鉴赏和认知,没有意识到舞蹈种类众多,流行性舞蹈只是其中一个分类。鉴于此,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诱导工作是我们舞蹈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流行性舞蹈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发现舞蹈中内涵,并且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从流行性舞蹈的艺术风格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舞蹈中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学会鉴赏、分析舞蹈风格和情感的能力。其次,对流行舞蹈的肢体语言、动作表现力和舞者跳舞的风格技巧加以全面且综合的分析。最后,把流行舞与民族舞、现代舞和古典舞的风格加以对比,在欣赏各种舞蹈的同时,对舞蹈的起源地的人文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普及,通过让学生观察舞者的跳舞方式、领会舞蹈中所表达出意境,让学生充分了解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引起学生对高雅舞蹈的情趣。
3.3 多渠道的构建舞蹈艺术教育途径
为把我国青少年培养成有想象力、创造力、有极高艺术审美能力的新一代,必须加强我国国民舞蹈艺术教育,教育部门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同时也不要忽视社会所承担的责任。首先利用在线媒体、传统媒体等多媒体力量,对高雅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尽最大力气进行宣传,让全社会都关注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注重家庭的审美教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因此家庭的审美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青少年爱好和性格的发展。最后是重视课外艺术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和承办各种艺术文化沙龙,对提升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的建立有帮助作用。与此同时,家长和学校可多组织学生观看各种类型的舞蹈艺术表演,积极开展校内各类舞蹈选修课,举办有关艺术欣赏的讲座,不再让高雅艺术疏远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将其带入校园,带入到青少年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欣赏并领悟舞蹈艺术的内涵,多方面的帮助青少年提升舞蹈艺术审美能力。
4 结语
当今青少年的舞蹈艺术审美面临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其审美能力, 尤其要深化舞蹈教育改革,推进国民舞蹈教育,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舞蹈艺术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