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职业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学习计划

第1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嘉兴学院2010、2011、2012级的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课题项目组研究人员、相关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问卷包括15个单项选择题,1个开放式问答题,共16个问题。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10个学院的学生中确定样本所在专业的年级和班级,在考虑样本年级相对均衡的前提下,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班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54份,回收率达到93.3 %,有效率达到92.3%。

3.统计及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应用问卷星网页进行汇总统计,同时结合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运用EXCEL、SPSS等软件对大量资料进行分类统计。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却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影响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重视,从调查结果中可也看出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大学生很重要,但是实际中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其中对职业生涯规划“知道很少”所占比例超过1/2,约有2/3以上的学生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分析可知,在校大学生存在着相对矛盾的现状,即他们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却知之甚少,这可能的原因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体系还不完善。

2.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对职业目标等认识相对模糊

对自我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职业生涯目标的认识和了解,是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自我认知不足,对职业目标认识更相对模糊,调查显示,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只了解一部分”的人数比较多,而“非常了解”的人数只有26%,相对较少。此外,有近一半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且大一到大三呈现逐渐递增态势。因此,这也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对指导内容有所侧重。

3.学生对发展方向及目标不明确,学习和工作计划性不强

大学期间的生活及学习的目标和计划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能准确把握,同时学习和工作的计划性不强,近50%的学生考虑过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但是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并未付出行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不明确现象严重。调查显示,约有47%的学生对自己未来四到五年的学习生活没有清楚的计划,尤其大一学生,有55%不清楚自己三到五年的计划。此外,超过1/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就开始。大学生不明确自己的长期的职业目标,又没有相应的规划,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与技能。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如今用人单位对部分大学毕业生持否认态度。

4.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很高期望,学校生涯规划教育大有可为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少不了专业人士的指导,而起着主渠道作用的无疑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需要不断改进。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困惑时,大多数靠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其次则是依靠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老师或机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34%的学生希望“开设选修课”,30%的学生希望“多举行与之相关的活动”,而只有约15%的学生选择“开设必修课”。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约44%学生则想了解规划具体的实施方法,对于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52%的学生希望该课程的开展能够与自己的专业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最后开放式的问题中,部分学生反映,希望有生涯规划专长的教师能进行更深入的指导。由此表明,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关注,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强烈的需求,希望学校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

三、对策建议

1.学校层面

(1)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涯指导体系。学校在指导学生时,建立更加科学的指导体系,要依据学生自身条件(性格、能力、专业背景)和要求, 考虑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专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发展所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推进高校职业生涯指导的实践化进程。

(2)实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指导的对象应该由只侧重毕业生转为面向所有年级和所有学生,以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逐步积累,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3)完善多方参与指导的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用“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等;就业指导中心负责指导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素质的提高,以及传达相关政策;各个院系提供具体指导工作;同时班级营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氛围,在班级建设时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为指导等。

(4)增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更需要学校的引导。学校需要多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宣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最终能将个人的发展有效地融入社会的需求之中。

(5)校园文化引领职业生涯规划多样化。对学生职业规划进行传统的教育指导外,还可以以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通过组织分专业的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进行模拟面试,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邀请成功企业家或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的指导教师开展职业规划指导讲座,进行职业规划调查,建立社团等吸引学生参与。

2.社会方面

建立社会指导模式。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使得全社会行动起来,营造职业生涯规划氛围。首先,为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实践,应为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实践环境,这则需要政府出台更多的学生实践保护的法律法规。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市场,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国内从事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应用研究的公司和指导机构的增加。

3.学生层面

自我指导模式。台湾江文雄先生认为“生涯要规划,更要经营,起点是自己,终点也是自己,没有人能代劳”。因此学生自己要发挥积极主动性,进行充分和科学准确的自我认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首先对自己在学校的生涯进行规划,依据自身兴趣与特点,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自己的短期以及长期计划,实现自我的监督与指导,同时不能盲从于规划,要加强自身应变能力,培养准确果断的决策力。

参考文献

[1]王丽洁.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调查现状[J].高校管理,2012:184-203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36-39

[3]何基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113

第2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职业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人价值得以体现的途径,是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不管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进行规划的时候,我们要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不仅要将规划按时间阶段进行划分,而且在该阶段中要详细按照岗位目标(成为部门经理或总经理)、学历目标(例如打算考取硕士或博士学位)、文化目标(发表几篇论文或完成几个课题)、经济目标(例如希望达到的月薪或奖金)等.不要仅仅局限于每天工作打算干什么,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发掘职业潜力.

2、职业规划需要不断调整

一个好的职业规划,需要具备可行性,可量性,需要有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和时间,但是,职业规划做得过细、过于严格,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可能丧失随时到来的种种机会,又会因为不切合实际而丧失可操作性.在影响职业生涯的许多因素难以预料的这种情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行之有效,就必须使规划具有足够的弹性,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评估和调整.这就需要我在实践中定时定期的去检验目标完成的情况和评估环境的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调整.

虽然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下了职业生涯规划书或者有了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但是随着职业的变化、个人兴趣的改变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个人要随着形势的变化灵活的改变自己的规划方案.当然,其中阶段性的方案及实施细节问题也要随之调整,也就是说我们要一直坚持"与时俱进"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规划.

3、职业生涯考核与修正

职业规划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管理我职业生涯——不断关注与我的职业相关的发展状况和不断的对计划做出修正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讲,建立职业生涯考核表是相当必要的.

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制定每日和每月两个表单来审核自己所制定的职业生涯目标的进展程度,从而督促计划的进行.

第3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名人讲座、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实际技能,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藉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改善课程体系,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依据CC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专业规范,结合学院2006年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数学、英语、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等)及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然后从大三开始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软件开发、硬件技术和网络应用三个方向(或者称为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深入系统地学习,同时设置专业任选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加强专业特长的学习。

同时实践教学融入教学之中,不同阶段实践环节也有不同定位。大一、大二时实践教学设置为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训练、认知实习;大三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四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学生辅导员与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引导。

3 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企业需求和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如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嵌入式开发等;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第4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实训 职业学校 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涉及会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财务法规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识。现在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我国的各个企业和事业单位中,这就要求我们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能力。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中初级技术人才,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教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上下一番工夫,使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技能有大幅度的提高。

一、对会计电算化地位的重新认识

据了解,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专业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里不乏学校加大对对口升学导向的原因,更有学校的实习实验设备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每周安排2-3节,有点像蜻蜓点水似的,其专业课的地位可想而知。但随着社会上对财务人员要求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职业学校也逐渐认识到了实习实训的重要性,逐渐把提高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当成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安排专业课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实验实习的时间,但实验实习的项目主要表现在手工操作上,例如点钞、珠算、成本会计等等,一支笔、一张桌子、一套习题的基本套路还是一成不变,更不要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了。面对现实,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学计划,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如何把计算机信息技术、财务知识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应该引起我们专业课教师的思考。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会计电算化这门学科,必须重视会计电算化的实验实训,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会给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正确把握职业学校学生、教师情况

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一些没有参加中招的初中生和参加中招的落榜生,还有部分在社会晃荡1-2年的无业青年。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小,学习基础不扎实,社会阅历少,且心高气傲不虚心,把什么也不放在眼里,尤其是数学知识差和逻辑思维能力薄弱,从而导致他们学习财会专业时感到十分的吃力。此外,还有不少学生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例如对待财务核算管理,往往将会计电算化仅仅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样的思维是无法深刻掌握管理电算化,而管理电算化恰恰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内容。再者,教学计划安排的会计电算化课时有限,导致老师在教学时不得不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调整,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实训练习,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失、实习实训效果打折扣。

三、会计电算化实习实训的新思考

据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企业已经运用了会计电算化,但还近70%的企业并没有丢掉手工账,而是把手工帐和会计电算化两者同时进行。笔者认为企业之所以重视手工账,其原因不外乎是怕完全运用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一旦出现问题,担心有关会计数据等资料的丢失。这说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会计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因此,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的教学目标应该培养中、初级电算人员。

(一)调整教学计划

加大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课时,尤其是实训课时的安排,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老师有时间进行系统的授课,使学生完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习实训,在实验实训中提高计算机应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二)会计电算化是新的观念,而不仅仅是一种操作

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做账的简洁方法,这需要学生观念的转变才能接受,否则学生还是只会重视做手工账。所以,要加强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的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在专业课学习中主动接受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会为以后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培养优质人才

现在的社会发展十分迅猛,职业学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专业课教师要敢于走出去,虚心向优秀的注册会计师学习、请教、交流。同时,学校也要不惜重金聘请企业会计主管等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培训,及时调整陈旧的课程,推动学校财会专业结构的优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使学校的学生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会计、计算机等职业技能,还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校还可以把优秀学生输送到合作的培训企业中,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正逐渐推广,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完全可以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四)新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的引进

第5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国际化 就业途径

一、高职学生国际化就业背景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国际化就业已渐渐走进大众视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促使国际化就业需求产生了多种形式、多重岗位的多面性要求,这也决定了国际化就业人群由原来的高精尖人才扩展到为全面性、多层次的复合人才。随之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深挖国际化就业渠道途径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

二、高职高专国际化就业的方式和途径分析

就目前大学生国际化就业现状来看,国际就业市场上的就业对象仍以高学历、技术研究型人才为主,但也明显出现了向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倾斜。高水平的科技要求使得原来简单粗放型的工作方式渐被淘汰,也就决定了原来不受知识能力所限的劳动要求势必转化为对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结合现有大学生国际化就业途径及高职高专学生特点,高职学生国际化就业有以下几种方式和途径:

1.境内外企单位就业。境内外企单位指在我国境内建立运行的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企业,这种就业形式在国际化就业范围内最为常见,也是学生们最容易接受和较受欢迎的就业形式之一。

2.境外中外企业实习、就业。多通过学校或相关中介介绍,以劳务输出形式于国外的企业内实习,通过考核后就业。相对而言境外就业出现较大困难和阻碍。主观上,受社会家长及学生传统思想束缚;学生身心素质有待提高。客观上,语言关、费用关、能力技术关等都成为束缚高职学生境外就业的层层关卡。

3.境外深造就业。境外深造就业是学生通过到国外继续深造学习,上学期间半工半读或通过做实习生、义工等形式毕业后自主择业,留在国外企业或被由国外企业外派回国内分支企业工作。这种模式是多数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就业形式,但对于前期费用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均有较高要求。

4.自主创业,从事国际化贸易。高职学生可通过前期学校安实习学习,以及学校提供的就业创业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主创性,进行国际化高薪创业。

三、深挖高职学生国际化就业途径对策分析

国际化大背景下高职高专毕业生走上国际化就业道路已成为未来趋势之一,国际化就业相比较有着较高的薪酬待遇和一定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积极构建高职学生国际化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深挖学生国际化就业途径。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深化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

高职院校发展除了依赖国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化改革之外,还应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大背景,结合自身情况,通过探索实践,摆脱传统理念束缚,通过内因外革的形式,学习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深化国际化办学。

1.1国际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应在突显职业技能特色的基础上,以扎实务实的专业技能课程为主,加设多样化、实用性与国际接轨的选修课程,如:外国语言、国际素养、国外文化等,此外还可多举办具有国际氛围的学生活动,如价值观差异辩论、中外对比学习演讲等,以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素养和视野。

1.2引入国际化证书体系。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硬性条件之一。学生获得国际性职业认证证书,有利于提高学生国际化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学校与国际化接轨的深化改革。

1.3加强国际办学合作,提供继续学习机会。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优质资源,通过国际化的教学管理和办学模式,培养出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符合国际就业要求,了解他国文化、风俗、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就高职学生而言,国际化办学是其继续学习深造,开阔眼界,广泛择业的又一选择。

2.选择优质合作伙伴,加强合作培养。

2.1结合专业特色联系境内外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是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求,学生对口就业的较为成熟的职教模式。高职院校应在已有合作企业基础上,大胆扩展,结合学校情况、专业特色、学生需求主动联系境内外商独资、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外资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企业岗位要求,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途径,争取海外人才培养订单。

2.2选择优质中介,提供海外实习、就业机会。相较于就业于境内外企单位,向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就业机会相对有一定困难。学院可以通过选择高效优质的中介公司作为合作伙伴,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境外实习就业机会。

2.3建立国际劳务输出合作基地。境外就业渠道除选择优质中介外,高职院校还可自己筹建国际劳务输出合作基地。全球范围内的老龄化现象已使得欧美等先进国家劳动力资源出现明显紧缺,高职院校建立国际劳务输出合作基地,可绕过中介公司这一中间环节,为学生就业提供最新最及时最安全可靠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高收入、高技能学习就业平台。

3.加强国际化就业服务体系建立。

3.1构建国内外就业服务信息体系。高校就业服务信息体系应该充分利用传统信息和网络信息手段相结合,广泛收集国内外实习就业信息,及时更新公布。同时加大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实现就业信息共享,为毕业生提供及时高效的就业服务。

3.2提供国际化就业服务及指导。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指导除提供常规实习就业信息外,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发展等相关的知识和服务融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针对国际化就业,学校可开设相关政策、国际法律法规、国际文化、国际礼仪、面试技巧等相关课程讲座,建立就业咨询室,结合院校、专业、学生的特点,实行分类分阶段有选择性地指导,鼓励学生打破传统就业思维模式,开阔就业视野,勇于走入国际就业市场,锻造成为高层次国际化技术人才。

在经济人才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化大背景下,人才国际化流动已成为必然趋势。高职学生国际化就业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高职院校更应抓住这教育发展改革契机,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构建国际化就业平台,深挖学生国际化就业途径,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专业技术技能、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技术人才。

第6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及深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为了培养合格的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要结合高职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面向社会需求,进行药物分析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药物分析教学经验,对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化学制药技术专业 药物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Abstract:Pharmaceutical analysis is a trunk course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which is an essential base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llowing courses well and improve themselves further. Under the new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harmaceutical talents, teaching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pecialty properties and society deman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ome notions on the re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onducting methods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产业整体呈现高速发展势头,对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熟悉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能解决一定现场问题的技能型、复合型高层次制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化学制药专业的设立及时地迎合了这种需求。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融药物学、化学和工程学为一体,培养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化工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医药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药物分析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制药学科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药物分析教学,为培养合格的制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奠定良好基础,是我们药物分析教师的一个共同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药物分析教学经验,谈谈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

1 药物分析课程特点

药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是用于防病、治病、诊断疾病、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特殊商品。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合理和有效,在药品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采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实现药品的全面质量控制。药品质量控制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药物分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药物分析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化学制药专业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的重视[1,2]。

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教会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中药、生化药物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使学生能胜任对药物原料、中间体、工艺过程、储藏、临床使用全程控制药品质量,并能研究、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一般规律、基本技能和最佳最新方法[3,4]。紧紧围绕着药品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这就是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它是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特性,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教学的独特性,即涉及的内容繁多: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典型药物的分析、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生化药物及中药制剂的分析、药典与质量标准的结合、药品质量的科学管理、药品质量控制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等等。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比较低,对一些高深理论知识难以理解。高职课程的教学要区别于药学专业以及本科院校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重要的知识点,又要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我们教研室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的培养目标,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本身的特点,做了以下尝试。

2 教学探讨

2.1 协调各相关课程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高职高专教育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院校和普通专科院校的合并或者中专院校的升级而成,所以,对于高职类院校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建设也还刚刚起步,大部分院校选择的课程体系是相当于压缩的本科。对于教材方面的建设,更是薄弱,大部分高职院校所选用的教材也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用的教材。2000年我院药物分析方面的教材选用的是供本科药学类专业用的《药物分析》。该教材对高职类学生来说,显然不太合适;因此,2003年开始选用的是国家职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物分析》。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都要求有双证,我们选用这教材,也是为学生以后考药剂师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有这样的建议:首先,在课程安排时间上,有机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应该先于药物分析(而药理学、药剂学等课程要安排在药物分析课之后),因为学习药物分析需要应用到这些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药物分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把与上述课程重复的琐碎知识点直接从生化中删除,不必重复讲授,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简化了教学内容,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2.2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多,比较琐碎,学生比较难掌握。高职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差,课时比较少,因此,突出教材的重点就特别重要。我们采用的是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归类讲解。将论述药品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规律放在一起讲,让学生系统掌握药品质量检查的一般方法;将生化药物及中药制剂的分析方法以及制剂分析基本知识技能等基本理论放在一起讲;对于类药物,把其分析方法归纳成一条主线,即:药物类别——结构特点——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杂质分析——典型事例——实际应用,把重点章节的主要内容穿成一串,这样,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学和记都比较容易。

2.3 根据学生特点,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改变单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途径的传统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适合课程特点的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从书本和课堂上解放出来。传统教学模式几乎都是“填鸭式”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学”的个体差异及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师生双方缺少交流,教与学两者相互脱节,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要达到高职的培养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高职培养要求学生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具有把科学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专业课、实践课来培养。因此,对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非常适合药物分析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即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发展智能”为原则,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训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都比较讨厌学习枯燥、抽象的知识,喜欢时尚、挑战自我,对能引起他们好奇心、兴趣的内容格外青睐,所以在教学时,采用启发教学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教师提问,要科学严谨、梯度适当、新颖活泼、举例典型、讨论性强。例如,巴比妥类药物的分析,老师就可以提出:从物质的结构上分析,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可以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标定等等,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高授课效率。

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模式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讨论式教学更重视师生的交流,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积极讨论,最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即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条理化,以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先进教学设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药物分析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涉及到的分析方法既包括化学分析法,更多的是仪器分析,例如,药物的一般鉴别实验,其鉴别方法就包括化学鉴别法、光谱鉴别法和色谱鉴别法。对于化学鉴别法,由于学生已经学过有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根据药物结构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鉴别,通过讲解和板书,学生一般都很容易接受。对高职学生来说,光谱鉴别法以及色谱鉴别法属于仪器分析,分析的原理、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有一定的难度,而我们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于仪器方面的分析,只要求掌握使用的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对于图谱,对照书讲解效果很差,我们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直观、图声俱全等优点,例如,对于水杨酸类药物的分析,将紫外吸收图谱和红外吸收图谱通过幻灯片讲解,对于特别基团的特征吸收峰的讲解就容易得多,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大的优势,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它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补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媒体总是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不能反客为主,我们为了教学而使用它,并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立足于传统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和榜样力量,教学活动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必须服从于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5,6]。因此,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根据上课内容进行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合理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水杨酸类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在讲酸碱滴定法特别是两步滴定法时,有关操作的要点,标示量百分含量的计算,如果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就不太好;而对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的讲解,单凭传统板书加上老师的讲授是很枯燥,很难讲解清晰的,学生也很难理解,如果能够配上图谱,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则能取得神奇的效果。

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药物分析教师要善于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特点、学生情况,结合《中国药典》,合理地设计、调整、更新药物分析学科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和改良教学方法,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跟上现代药物分析前进的步伐,为培养出21世纪的高级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王志群,倪坤仪.药物分析教学探讨[J].药学教育,2002,18(4):28.

[3]李喜凤.《药物分析》“精、博、严”课堂教学[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4):34.

[4]杜 斌,孙汀汀,张 楠.谈药物分析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1998,14(3):19.

第7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1 教学背景分析

该课采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该讲课内容为其中项目六“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中的第一节内容―整流电路。

该次授课对象是轨道交通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具备整流和半波整流电路的知识;会用电子实验箱搭接半波整流电路;对半波整流电路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学习中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分析能力不强、计算能力较弱的学习障碍。

在行为特征上,他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善于动手实践,喜欢交流经验,并有很强地展现自我的欲望。

2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情分析,制订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理解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能使用万用表、示波器完成桥式整流电路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波形的测量;会分析桥式整流电路中常见故障对电路的影响;会运用桥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的公式进行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和爱护设备意识。

依据课程标准兼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职教理念确定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设立难点和教学关键点。

(1)重点: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电流的计算。

(2)难点: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分析。

3 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

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化技术,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实训环境:理实一体实训室。教学资源:学习平台、情境视频、任务单、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PPT、无线投影、在线练习题、录像设备等。

4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项目。

教师展示半波整流电路的波形图动画并提出问题:半波整流电路的缺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示波器的波形,并参阅教材共同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展示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波形图动画并提问如果现在需要给手机充电,整流电路部分应选择哪一个?

学生观察分析后,阐述它们的不同点,从而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同时引入该次课内容。

环节二:分组操作 实施任务。

教师讲解该节课的任务,确认桥式整流电路的实施方案。学生小组合作,接受学习任务,确定实施步骤。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模拟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绘制桥式整流电路图。

步骤一:搭接桥式整流电路,该步骤包含两个小活动。活动1:认识电路组成。学生在学习材料和动画中通过彩色图片,逐一将元件展示。二人合作,迅速将电路所需元部件在实验箱面板上找出,在任务单中记录操作时间。活动2:搭接电路。学生借助平台资源“桥式整流电路组成”,搭接电路。此过程中,教师强调电路搭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即时录像学生操作过程,以备评价。

步骤二:测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桥式整流电路输入、输出电压的测量,填写任务单。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强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熟练使用万用表测电路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实录,以备评价。

步骤三: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借助平台资源中的示波器教学视频,学生组内合作,用示波器观察电路输入输出波形并记录在任务单上,教师即时录像学生操作过程。

步骤四:分析电路,该步骤包含三个小活动。活动1:分析电路工作原理。学生借助学习平台中的“电路原理”动画,通过动画分析u2正半周、负半周时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并填写学习任务单。活动2:计算输出电压和电流。学生观看学习平台动画并结合步骤二和步骤三的学习成果,理解并记住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电流计算公式,通过做习题进一步强化计算方法。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该次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活动3:故障分析。学生利用电子电路仿真软件Multisim观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主要原因。通过典型电路故障的原因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桥式整流电路的组成,这是该课重点之一。对典型电路故障进行汇总,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理解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电路分析能力。

环节三:展示交流 效果评价。

整个学习过程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环节四:巩固知识 自测练习。

学生利用平台资源的自测练习环节,独立完成自测练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不足,有利于下一轮教学的开展和课改思路的延续及深入进行。

环节五:课后调查 拓展任务。

第8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创新

在我国实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可以十分明显地发现,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迅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不仅仅如此,国家还将增加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方法之一。显而易见,职业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大形势下,在教育系统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途径,其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具体掌握,从而拥有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因此在实际管理中,除了日常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学校的工作重点。班级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重点,提高增强班级量化管理的创新水平,是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一、量化管理以及班级量化管理相关知识

(一)关于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最早应用与美国,凭借优越的管理成效,在被学者提出后迅速在其他行业大展身手。从概念上分析,量化管理指的是将管理的基础确定为数字,利用数学思维对研究对象的状态以及属性进行全面的考察,从而实现将研究对象至关重要决策点及操作流程的科学评估,进而达到对研究对象存在以及发展在数量和发展水平上进行准确数字表述以及控制的目的,量化管理是在机器大生产下为实现标准化操作目的,而催生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

(二)关于职业学校班级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因为实现了对研究对象的量化考核,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诸多领域额的青睐,在本世纪初期,量化管理正式被引入到我国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管理者将职业院校班级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将班级学生的考核标准具体的量化为日常表现、考勤、考试成绩等一系列指标,用数字的方式进行考察、评估,从而确定应当实行的奖罚决策。

二、职业学校量化管理创新的实质以及重要意义

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任何一个团体组织,要想实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将创新作为一项关键的工程来抓,将创新与量化管理创造性的运用到职业院校的班级管理管理中,是提高职业学校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尝试。通过对职业学校量化管理创新的创新,学校可以更加全面、科学的了解到学生在日常表现、学习成绩等各个环节上的表现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作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手段的基础。

三、职业院校班级量化管理的创新方法

(一)科学的制定班级管理的量化点以及确立数量化评价方法。要实现量化管理创新,必须对量化管理中各个考核的指标进行科学的确定,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最为恰当的评分方式。举例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制定出量化管理过程中需要考核的具体指标,考核点可以确定为日常中的表现,例如学生迟到、旷课等情况,也可以对学生的考试作为重要指标,同时学生在学习期间所参加的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及获奖情况也应当被纳入到被考核的范围内。依照学生违反这些考核点的程度以及受到奖励的程度和获奖情况确定应当加减分的详细指标。

(二)对量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进行强化

有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以及加减分标准,并不意味着该项评价方法就能够被忠诚的践行,其具体的实施者对制度的实施情况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确保职业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顺利、公平的实施,杜绝各种不公正现象的产生。应当对量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进行强化。

(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使用班级量化管理的学生数据库便于查询

创建班级EXCEL学生数据库,是实现对班级量化管理成果进行直接展示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如下,可以将具体考核的内容一一输入到EXCEL中,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具体的输入应有的分数,做到全面的对学生信息实现统一归档,杜绝统计信息的无序管理。数据库信息必须要特别的详细,不得敷衍了事。举例来说,针对学生加减分数的情况,数据库中必须能够全面的显示出,学生姓名、学号、寝室号、加(扣)分多少,时间、周几、产生奖惩情况的原因。数据库必须完完整整的对其进行详细的记录。鉴于数据库在评价学生实际表现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需要以身作则,确保各项数据能够如实、完整的在数据库中一一的反映出来。

三、结语

职业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还需要定期的总结,并及时的实施奖励以及处罚措施。为了让学生全面地感受到班级量化管理创新所带来的直接影响,班级班主任可以将每月作为一次对班级量化评分总结的基本周期,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正式的奖励、惩罚周期,在进行奖励、惩罚时,要求全班学生必须全体参与,不得无组织无纪律的不加丝毫重视。以强调该活动的重要性,只有认真实施量化考核评价成果,才能确保班级量化管理创新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 杨俊山. 量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J]. 卫生职业教育. 2009(06):298-300.

[2] 许定红. 浅谈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1):297-298.

[3] 范玉敏,李锋. 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 2010(08):186-189.

第9篇:职业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02-01

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甚至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工作。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学校仅起到提供过程辅导和条件保障的作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提早树立职业理想,从而有针对性地朝着这一理想不懈努力。还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目标后,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针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弥补劣势,发扬优势,一方面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在知识结构构建的过程中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从而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升和正确择业观的树立。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是提升高校品牌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总之,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对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就业模式的改革和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高校才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尽管如此,有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形同虚设,没能真正发挥自身作用。有的高校尽管有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并非专业职业规划师,他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通过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大四学生落实工作单位,不能为大学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设计思路和方案,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无法提供专业有价值的指导。除了学校层面的问题与不足外,大学生本人也存在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不清楚自己将来毕业后适合什么岗位,不清楚做什么工作更有前途和发展,因此,在学校盲目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种讲座、胡乱地选择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将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与自己未来发展毫不相关的事情上。此外,由于对大学生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也不尽科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未来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的对策分析

一是大学生本人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较之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抉择。这需要大学生认清自身知识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弥补和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大学生首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然后通过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讲座以及专项辅导,逐渐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系统。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大四学生面临的问题,每一位大学生都要从入学开始进行早期准备,这样才能通过四年大学锻炼与实践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同时,大学生还必须深入对自我进行解剖,准确评估和定位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势、技术技能以及情商智商水平,冰妖认识到自身性格以及知识结构等存在的“短板”,才能科学地定位和评估自我。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必须努力适应外部各种环境,对于积极的环境主动影响自己,对于消极的环境,要理性对待,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总之,只有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朝着职业目标去进行知识积累和铺垫,才能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才能真正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高校应努力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高校只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品牌的有效举措。在构建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过程中,高校必须首先给与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措施使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并在教学安排中进行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避免出现大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和辅导,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高校应建立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一般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职服务机构,它们的主要工作在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2] 服务机构设立以后,还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机构规范合理地运行起来,这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作依托。高校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团委以及社团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合理分工使职业生涯服务机制合理、有序、高效运行。

三是发挥政府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调控作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为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环节。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调控,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好局面。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我国建立一套全国性的职业生涯组织,从而实现对多重资源的优化整合。还要引导和扶持职业生涯规划中介机构朝着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使它们成为连接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心理科学.第20卷.总第81-82期.2005年第5-6期.总第729页.

[2] 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55.

作者简介

王育飞(1982年12月―),男,讲师,硕士,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

任鹤飞(1985年8月―),女,助教,硕士,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