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制造业信息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制造业信息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制造业;电子生产

引言

随着生产力的变化,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时间越来越短,新产品爆品的开发越来越多,从而对电子制造业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电子的生产周期更短、质量更好。从而需求企业能够把控好生产计划满期、有效的收集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及时处理总结提高生产质量、能够有效的处理各种变更带来的生产影响,从而使公司达到保证交期和品质质量最终盈利的目的。

1信息化的作用

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核心在于培养与发展智能化工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信息化的作用在于深入发掘与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推动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进而达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而管理信息化则具体指的是企业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针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利用,并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等应用于管理流程当中,通过自动化管理来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推动管理理念升级,调整经营机制,构建完善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减少生产成本,促进技术进步,最终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电子制造业现状

在目前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电子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紧紧把握电子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促使电子制造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是目前电子制造行业当下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对于电子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更新速度快、价格成本低、产品质量高、售后服务好,然而需要支持以上条件的达成,离不开企业需要有高效的管理团队、连贯的信息流、稳定的设备、稳定的人力资源。目前电子制造业需要哪些条件:(1)企业应变能力。当今的产品经济是客户经济,差异化需求,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需要有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现实定制化生产;(2)生产计划的控制。需要能够根据产品的标准作业周期时间来确定生产物料的采购日期,以确保产品生产的及时性,并且还要针对生产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对产品提前期进行过度强调,则会导致库存压力大,产品成本高,并且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3)人工成本的控制。通常人工成本核算仅涉及到产品成本,不涉及到零部件成本,这就导致了成本费用分摊相对粗放,有相当数量的成本数据需要进行人工采集与整理,数据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有所不足,最终使得成本计算出现偏差;(4)生产的信息数据目前是不准确、不及时、不共享,生产是人、机、料、方法交互形成的一个过程,他们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交换,然而人工管理信息,使信息分散失真,不能够有效的收集和传递,大大的影响了产品的改善及管理决策;(5)完善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思想,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式化的管理;(6)管理工具的应用,运用成熟的管理工具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上可以看出信息的利用收集、信息的传递、对信息的决策贯穿了整个电子制造过程。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数据标准不统一,陆续形成的信息系统形成不同的信息孤岛;信息收集的主体不固定,由人作为主体易失真且造成离散多源输出;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数据无法对各个需求部门提供工作支持;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数据库,使信息的维护工作不断增加,信息数据没有沉淀和传递性,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系统的维护上;对信息没有管理只停留在信息收集而没有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形成生产力。对于电子企业而言,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部门,必须要保持整体上的协调运转,才能使企业的总体综合效益达到最优。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个别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上下每一个人共同的事情。

3信息化的应用

因为制造业信息化过程当中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企业管理质量与效率都受到不利影响,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应用到现代管理理念以及信息系统,广泛收集与应用制造企业信息,建立健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目前主要采用ERP、MES、PLM三个信息化系统。开展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完成企业经营目标,通过合理投入来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应用到现代化技术手段与工具,优化整合企业已有各项资源。企业如果想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则需要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避免盲目的追求信息系统的快速性与准确性,而忽略信息的应用本质。ERP(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一种集成化的软件信息管理系统,可以跨部门、跨区域、跨企业为制造类企业提供物质、信息以及资金的一体化管理。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使用ERP系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让管理者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掌控,降低员工的工作量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信息流问题,减少信息孤岛行为,使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提升部门间的协作。生产计划作为一种面向生产运作的整体性安排,可以确保企业在计划期间之内完成既定生产任务。而ERP的计划管理系统关注与计划,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车间管理并不能提供直接有效的支持,导致了ERP计划与现场统计数据脱节,给电子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MES应运而生。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MES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生产、计划、库存、质量、工艺设备、制造数据、生产过程,数据分析等管理模块,为企业打造一个真实、全面、连贯、可行的制造协同管理平台。MES不但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电子制造企业管理质量,推动品质管理逐渐走向信息化与标准化,面对市场出现的新变化做出及时应对。具体表现为对生产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全程追踪、使生产的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并对生产数据进行自动化采集。以上都是围绕生产模块说明信息化的应用,在制造企业中产品不光需要产品交期快、质量好,同时还需要能够引爆人们眼球的新产品,此时就涉及到对整个产品的管理,这就需要PLM来进行支持。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对产品的整体生命周期相关数据信息开展统一管理,通过建立软件平台,把使用者、开发与制造过程与各项信息密切集成整合起来,然后对企业施加全面影响,以更好的开展协作研发与生产。PLM是对企业的ERP系统一个战略上的扩展和补充,对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可以快速的响应市场,减少成本堆积,实现低库存,集成PDM功能整合研发资源,能够给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提升新产品研发的效率,和外部合作企业建立完善的业务协同关系。ERP的计划最终成为可执行的生产单位,但是与生产现场没有有效的连接,而生产现场的数据,即真实的生产信息是ERP的基础,而MES则对生产过程进行记录,实时监控和全程追踪并防止错误发生,MES使ERP更改完善;PLM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进行全面管理,MES可以从产品开发初期开始就对相关生产数据信息进行收集,所以具备了良好的真实性与实时性,可以为产品改进提供有效支持,MES使PLM更为有力。

4总结

第2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三.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M系统,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填写访问客户的情况,购买意向信息和客户的详细档案,客户服务的情况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客户信息不应该人员的更替而遭受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PDM系统,可以更好地贯彻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中规定的规范的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户购买产品是追求其使用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用CIMS制造的就购买。不少CIMS示范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陷入了困境。因此,企业在考虑信息化方案时,应该着重考虑性能价格比,没有必要都搞大投入,动辄上千万。

3.企业选型必须注重实用,避免贪大求全。

不少企业在选型过程中,片面追求先进性。实际上,一些按照美国的国际化巨型企业作为样板开发的软件是不可能直接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例如,某国外大型PDM软件的原型为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与其外部供应商进行物流供应的问题。而而我国最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恐怕也只有那家企业的百分之几,这种软件的过程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实施成功的概率很小。

企业必须警惕一些概念性的炒作。一些新的名词,实际上没有新的含义,只是一些软件企业将其系列软件打包销售的一种手段。

一些软件产品的功能存在着交叉。例如,一些国外大公司开发的PDM软件,或者PLM软件,与ERP系统在管理思想上有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以产品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企业为核心。这两种软件从功能上相互交叉,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因此,能否集成,如何集成是需要深思的。

信息产业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生命周期很短。有的技术一年前还是先进的,一年后就落后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从分析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先进性。国产的CAD/CAPP/CAM/PDM系统和ERP等系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4.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整体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大型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达到的目标、任务分解的步骤、里程碑,成本计划等进行计划。而分布实施就是按照这个总体的计划进行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过程,由于信息化工程的内容庞杂,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是十分常见的。

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整体的分析和计划,就可能造成许多局部最优解,而得不到整体最优解;分布实施也是必要的,它使得企业可以适应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同时避免一次性的较大投资。在总体规划时,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而在分布实施过程中,则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然需要保证应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

5.如何看待服务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买产品可以理解,而买服务难以理解的阶段。实际上,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可以说是三分产品,七分服务。光买产品不买服务,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制造业企业的个性很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咨询服务来诊断清楚问题,通过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来解决软件的实用化问题。

五.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软件企业应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软件产品,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CAPP和财务软件方面,形成了以国产软件为主的格局。

但是,要应对国际上规模比国产软件企业大得多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还必须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比较大的波动,一个不错的新产品开发出来,销售额会上来,但下一个版本或者产品跟不上,又会造成比较大的滑坡。

研究工作包括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深入制造业企业,研究制造业企业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获取准确的、有代表性的需求,找出共性,然后结合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企业提供既实用,又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产品。软件企业应注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形成发展的后劲。软件企业应注意产品的独创性,切忌盲目跟踪国外产品、模仿国外产品,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工程特色,真正开发出符合其目标客户需求的软件。

在软件开发方面,必须大力引进软件工程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软件需求管理和配置管理。

在销售方面,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由单元应用转向集成应用,客户已经从购买软件产品转变为购买解决方案,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更多地增加应用工程师和项目实施队伍,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2.应处理好产品与项目,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形态复杂、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管理者的特色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需求的个性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需要解决方案的“量身定制”。因此,软件企业需要提供的是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

对于制造业软件企业而言,如果以项目的形式,为每个企业都进行开发,一方面开发成本很高,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很大,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必须考虑软件的开放性和柔性,同时尽量把开发工作控制在有限的水平。

对于制造业企业,也必须充分将企业实际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纯粹让软件来适应自己可能已经落后的管理模式,尽量推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软件产品,降低使用成本。

3.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实现多赢

制造业软件市场属于一个专业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的竞争策略应该是以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为主。然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软件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竞争局面,同样是提供一个制造业企业的解决方案,报价差距非常大。由于软件是零边际成本,有的小企业为了短期的生存和发展,掀起了一轮有一轮的价格战。而他们的低价位往往是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常常在连企业的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忙报价。

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有至少以下恶果:

1)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损失最为惨重,甚至退出市场。

2)影响了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的形象,使不少客户认为国产软件是质次价低。

3)造成许多制造业企业只注重考虑价格,而不是考虑软件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失败而告终。

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某些地方采取购买本地的软件就给予资金扶持,购买外地软件就不给扶持的不平等政策;有些军工行业至今还采用行政方式统一采购,指定品牌等方式。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背道而驰的,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应用效果。

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供应链、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增值的过程。只有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把竞争与竞合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第3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对策

一、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我国制造业所处环境的改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高质量物质生活正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中有70%以上的用品是制成品。制造业分布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使它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可以说,没有制造业就谈不上农业、建筑业、服务业,没有制造业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就可能停滞不前。制造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的作用是任何其他产业所无法取代的。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就业的重要市场和出口主力军。

进入21世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正在形成,信息技术正在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及其深刻和全面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制造业的竞争环境、发展模式及活动空间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制造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受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影响,正在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

二、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加入WTO以后,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但还不是制造强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制造业如何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要的是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把制造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集成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或已经倒闭。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形成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制造企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更加明显。危机环境更能检验企业的竞争力,竞争力的强弱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信息化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信息化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需要,是企业优化生产模式的需要,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在制造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劣时,我们的制造业更应该加强内功的修炼,加速信息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由高能低效的粗放型向集约化的效益型转化,提升制造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以便经济复苏时能快速抓住机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所以信息化应该被广大制造企业重视起来,提上日程。

三、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

(一)建设不均衡

不同行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石化、汽车、钢铁等行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与国际同行基本接近。而纺织、轻工等行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不同规模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西北落后地区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二)已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对制造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企业对信息化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媒体对信息化的宣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的是信息化系统的问题,由于对信息技术的不了解和缺乏人才和资金,企业持等待和观望的态度还相当普遍。而国外企业研究的是如何深化信息化的问题。我国企业信息化实施相对而言被动的成分多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更多的依赖于政府和软件厂商两个方面的推动。国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要主动一些。

第二,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普遍缺乏既懂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专业人才,与供应商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软件厂商很难真正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帮助企业获取准确的信息化需求。

第三,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还不健全,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选型也得不到真正为企业考虑的指导和帮助。软硬件产品缺乏规范管理与指导,市场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现象。很难保证信息化工程能够达到制造业企业的要求,不利于我国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五、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冷静思考信息化的角色和作用

泡沫化的信息化,并不能为工业化带来后发优势,“IT黑洞”的客观存在,让我们不能一味夸大IT的作用。信息仅仅是工具,不是目的。我们的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从实用出发,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二)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从最突出的瓶颈问题入手,量力而行,务求实效,逐步推进。其次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企业领导既要懂经营管理又要懂信息技术。再次要组织参观考察,既要学习先进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降低风险。又要避免盲从,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建设方案。

(三)加强后续的培训与管理

第4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这种隐性的浪费实际上也非常惊人。中航工业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调研,某个关键零部件从设计到装机首飞,中间的信息至少要经过28款不同软件的处理和传递才能实现,一个零部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分布在这么多不同软件厂商、不同架构、不同管理方式和不同存储格式的软件当中,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于是企业还必须安排很多人跟踪处理和维护这些信息以减少信息失真,这事实上也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在MBD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MBE(基于模型的企业)的概念(图)。MBE倡导的不仅仅在研发设计以及工艺设计阶段尽可能地在三维环境中定义设计和工艺信息,更重要的是,MBE将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维护服务都纳入其中,在系统工程的科学管理下,尽可能地减少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到维护服务过程中产品信息在各个信息系统之间传递的失真情况。

在制造领域,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关注点不同,对信息的处理和表达方式也各有特点,除了一些底层数据描述和格式标准外,对更多产品数据的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往往造成系统之间集成的困难,较易形成信息化的应用孤岛。从整个制造业务链条上看,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基于模型企业建立以三维模型为中心的产品信息表达和处理方式,可以为各种信息系统提供一个统一数据表达和管理机制,可以使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更方便地进行,更好地辅助相关业务的开展。

第5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美国68%的财富来源于制造业,日本约49%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由制造业提供。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制造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国民经济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制造业所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纵观世界各国,任何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强大的机械制造业。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国内机械 工业 信息化状况还比较落后, 发展 状况也不是相当令人满意。2002年,

四、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经过近60年的 发展 ,我国机械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和技术,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制造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 经济 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6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财务信息化;财务管理

一、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在这全球经济进入全面知识技术化的时代,信息化相关技术已得到广泛使用,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竞争,追求经济价值增长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为了增强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已是必由之路,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尤为重要,而财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核心。随着IT相关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企业管理理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转变,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企业信息实现在一个平台上共享、传递,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带动企业的发展。2009年4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明确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2013年12月,财政部又制定颁布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对我国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作出了规范。2015年5月,根据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托中国会计视野网、元年诺亚舟和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信息化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的会计信息化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从调查结果可见,总账核算和报表编制等基础财务信息化工作,覆盖率已经较高,制造业企业在成本核算领域覆盖程度和年均投入最高,企业的财务信息化逐步由单纯的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分析型及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型转变,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辅助管理层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二、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已经逐步在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从制造业整体财务信息化实施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财务信息化的核心地位的认识度不够。目前,我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企业较为注重的是扩展生产能力,而忽略了技术和管理能力的积累,导致了企业管理层对财务信息化的核心地位的认识度不够,也未能抓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二)企业未能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合理选择财务信息化软件和实施商。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在选择财务软件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而未能将采购、销售、生产、财务等环节有效连通,有的企业也选择了满足企业经营环节所需的ERP软件(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但是却未能正确的选择实施商,因而也导致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部门协作不通畅。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进行高效联动,各部门需要改变原有的操作模式,在财务信息化使用过程中,前端业务部门的操作将直接影响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因而需要各部门规范操作,这些都将对企业内部业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目前企业的状况来看,部门间的协作存在不通畅的现象,也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障碍。

(四)财务信息化实际操作人员技能限制。虽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计人员会接受到相应的培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未能真正的去了解相应的逻辑、原理,也未能充分的利用信息化功能,导致财务信息化未能完全发挥其作用。

(五)财务信息化系统安全性不高。财务信息一体化、财务共享,互联网+平台财务等财务信息化工作,将对企业的信息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并未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和其他资料的泄露。

三、制造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意识,提升全民财务信息化认知度。财务信息化的目标是为企业服务,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财务信息管理,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促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企业管理层应该端正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树立以财务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加大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结合制造业企业经营业务特点,合理安排信息化系统的选择和实施,促进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执行情况,并纳入企业考核指标。

(二)财务信息化应审慎构建实施,合理选择信息化软件和实施商。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流程相对繁杂,在财务信息化调研、蓝图设计的过程中,应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根据需要及调研的情况,合理选择信息化软件和实施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架构,并在实施中规范业务部门操作。

(三)加强企业信息一体化的建设,并与财务信息化建设相互糅合,逐步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内容繁多,需要进行多维开发,利用OA、内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工具,将日常经营管理业务整合,与财务相关的,开发与财务软件的接口,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根据需要,开发管理报表工具,实现一键式报表,及时将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层,逐步实现信息一体化。

(四)增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规范业务部门操作,实现有效资源共享。财务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前端业务推送到业务部门,涉及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因而各部门之间必须要保持通畅的沟通和协调,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建立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有效共享,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形成集中、准确、实时、高效、统一的管控机制,推动公司整体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台阶。

(五)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是企业工作人员在设计、实施、使用,所以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制造业企业要加强引导,深化公司职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对于信息化的技能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企业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使得财务信息化建设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

(六)加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信息安全工作,是财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和软件风险防范设计,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体系,避免因为软件、网络安全漏洞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泄露和商业秘密丢失。

作者:魏宏艺 单位: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家宇.浅谈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J].当代经济,2010(1).

[2]杨应杰,赵占银.商业企业信息化的财务绩效评价探析[J].财政财会,2011(4).

[3]翁煜翔.浅议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3:297.

第7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中国未来的比较优势仍然在制造业。在发展思路上,国家提出了新的战略思路,即将‘自主创新’战略升格为国家核心战略。要实现‘自主创新’的核心战略,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必由之路。国家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目的就是要将‘融合’战略得以更好地实施。”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e-works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制造业CIO年会”上所说的。

李培根认为,2007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主要呈现以下十大热点。

1. 企业需求驱动ERP厂商产品拓展

随着企业业务的迅速拓展,企业提出了深化、全面应用信息系统的要求,而仅仅局限在生产系统范围内的ERP系统已经力不从心。此时ERP厂商适时而动,通过并购、自主开发等方式,将业务触角伸向越来越多的领域,如CRM、SCM、HR、BI、EAM、PLM等,谋求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2. 全球PLM市场加快整合

并购、整合是市场化进程中不变的话题,2007年的PLM市场表现得格外乍眼。西门子收购UGS、Agile嫁入Oracle豪门、达索系统收购ICEM、PTC公司收购CoCreate,等等。整合的魅力在于,受益的不仅仅是供应商,用户也是最终的受益者。

3. SOA概念落地,有待生根发芽

SOA在Gartner提出了十多年之后,一直是“厂商热、企业冷”。2007年,部分供应商推出了基于SOA架构的产品,SOA概念正逐渐得以落地。

4. “精”、“益”研发――挖掘企业研发潜力

在“加快自主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几乎所有企业都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真正进行自主创新时,很多企业的研发力量又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如何有效地进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5. 安全形势严峻,终端备受关注

2007年安全形势严峻,随着各种攻击手段的升级,企业信息安全防护理念也逐渐从网络核心延伸到网络边缘――桌面终端。虽然目前终端安全领域相关产品已涵盖了设置管理、防病毒、防入侵、防火墙、主动防御、法规遵从等多种功能,但尚未有机结合,部分产品功能重复。

6. 协同仿真平台、仿真数据管理成为CAE热点

随着仿真应用领域的逐步扩大,涉及到的各种软件平台、接口、数据也越来越繁杂,各CAE厂商纷纷开始推出包含协同仿真平台、仿真数据管理功能的新产品。

7. 需求推动,CRM迎来第二春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客户个性需求的增多、相关法规的出台,使得不少企业开始重新审视CRM系统,并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深入研究CRM,使2007年迎来了CRM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8. 我国产品创新数字化厂商开始受资本市场青睐

由于产品创新数字化领域市场竞争激烈、技术门槛偏高,本土产品创新数字化厂商向来不被资本市场所看好。然而,随着中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出台、供应商技术的积累、服务能力的加强、客户基础雄厚,在2007年,中国产品创新数字化厂商开始受资本市场青睐。

9. BI厂商成为管理创新信息化市场上的“香饽饽”

2007年,管理创新信息化市场中并购与资本运作仍然是不变的热点,而BI市场在这场并购中则显得尤为突出。Oracle收购海波龙、SAP收购Business Objects、IBM收购Cognos,领先的BI厂商几乎被瓜分殆尽。

10. 图形工作站从容应对PC挑战

第8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Abstract: In this paper,referring to the discre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foc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degree evaluation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P, and proposes the index system which evaluated discret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integrating the basic indicators an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National Information Evaluation Center, by means of combining AHP method and fuzzy decision metho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the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ed with examples, and obtained the consistent results with empirical findings, prov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index system.

关键词:AHP法;模糊决策;离散制造业;信息化评价

Key words: AHP method;fuzzy decision;discret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formation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088-02

0引言

制造业按其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特点总体上可概括为连续制造和离散制造。相对于连续制造,离散制造的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并不连续的工序的加工最终装配而成。加工和销售此类产品的企业可以称为离散制造型企业。如属于生产资料生产的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生活资料生产的机电整合消费产品制造业。

离散制造业在自身的生产上提升竞争力的空间有限,须靠管理手段来帮助其提高生产效率,合理控制库存,加快资金周转,由于其小批量多品种,订单难以预测的生产模式,普遍存在原材料在制品库存积压、生产计划无法及时滚动更新、交货期不准、生产进度不能保证等种种问题,选用ERP对其生产计划进行编排管理,实现准时生产。一个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不可以急于求成立刻实施ERP,有必要探明其已有的信息系统以及运行情况,即检验企业现存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的应用程度。

1指标体系建立

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化指标,对实施ERP之前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个了解是必要的,为了对企业信息化进行评价,根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公布的基本指标和效能指标,再基于离散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加以改进,提出如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

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C1):评价一个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首先要对企业接受信息化思想的程度如何,只有组织上的全面支持,信息化才能全面的展开。信息化建设组织评价指标下属的三个三级指标为:信息化人力资源(C11),信息化重视程度(C12),企业组织的网络化程度(C13)。

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C2):该指标考评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的主力是电脑及连接各个部门的通信网络,每个车间分厂对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其中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对企业的信息化起着重要作用。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下属的四个三级指标为:硬件平台(C21),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C22),通信网络建设(C23),数据标准化编码(C24)。

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C3):企业要首先已经实现了日常工作的E化,适应信息化的处理手段,才有可能很快适应将来的ERP系统,对现有系统运行情况的评价是了解企业对信息化的适应程度的重要手段,从该过程中对各信息系统的不足进行优化,也是实施ERP的前期工作之一。根据ERP系统的几大重要模块: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价指标下属的六个三级指标为:生产运作系统(C31),物流管理系统(C32),成本管理系统(C33),财务管理系统(C34),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C35),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C36)。

信息系统管理评价指标(C4):企业将各个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系统要相互配合,共享信息才能发挥作用,这些系统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用以下三级指标进行评估:信息化的投入结构适宜度(C41),信息化安全措施(C42),系统运行协调度(C43),信息化战略及规划(C44)。

2方法简介

由于评估指标有层次性,每一个评价指标占有不同的份量,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将指标体系分成递阶层次结构。但是并非各个指标都可以定量分析的,即使可以定量,也难以具体给出精确的数值评判,所以评价具有模糊性,模糊综合评判决策就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该方法又称为模糊综合决策或模糊多元决策。

本文选用一种结合模糊综合决策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评估,即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然后分层次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并且对评语打分,得出指标的评分,最后综合出总的评价结果。

2.1 确定指标权重设U={u1,u2,…,um}为n种因素(或指标),V={v1,v2,…,vm}为m种评判,它们的元素个数和名称均可根据实际问题需要由人们主观规定。各种因素所处地位不同,作用不一样故权重不同。人们对m种评判并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因此综合评判应该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B=(b1,b2,…,bm)∈Γ(V)

第9篇:制造业信息化范文

[关键词] 制造业信息化 ASP 信息化门户 e-works

ASP (Application Services Provider)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日益发达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ASP具有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成本低等优势,特别适合中小企业。据美国对6个行业的165个企业的调查表明,通过实施ASP模式供应链管理,企业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提前期缩短25%~35%,增值生产率提高10%以上,资产效益提高15%~20%,库存降低15%~30%,现金流周转期减少40天~65天,供应链总成本降低10%以上。

近年来,我国ASP平台四处开花,参差不齐,一些互联网服务商借着这个机会炒概念,争取政府经费支持,但实际上,企业对这些服务认可度很低,形成了新的泡沫。本文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出发,从中小制造企业的本质需求出发,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 提出基于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的ASP平台的建设的一些思路。

一、系统的需求概述

本项目的目标是深入行业典型企业,总结行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形成行业共性,使平台能够满足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需要。结合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建立ASP模式的基础平台,集成ASP模式专业应用软件,实现整个平台的单点登陆、统一结算、统一管理,建立起基于制造企业价值链的ASP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IT外包服务。

1.系统的功能需求

(1)建立ASP基础平台:行业资讯、展示软件,提供搜索查询、技术支持。

(2)部署多种ASP模式应用软件:根据前期市场调研的情况,从大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出发,初期考虑部署以下系统:即时通讯系统、OA系统、CRM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竞争情报系统、机械零件设计系统、信息化网博会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企业可以按需定制多种应用。

(3)实现ASP应用软件的集成:解决各单元ASP系统与整个系统的无缝衔接,通过统一的ASP应用软件接口规范,实现“热插拔式”的集成与应用方式,平台用户要实现统一注册、单点登陆,统一结算,统一支付,并统一权限管理。

(4)支持两种计费方式:一是按时间租赁,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应用比较频繁、应用量比较大的软件系统或者是需要多个服务环节组成的服务系统;二是按次数租赁,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使用频率不高的应用软件,或者是一些单独的应用服务。定价规则体系可以灵活配置,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

(5)提供会员制的服务模式:会员登陆后能够进行信息维护,技术咨询、费用查询等。

2.系统的角色

本系统的角色,主要包括制造企业、ASP模式软件开发商、ASP平台集成商、ASP平台运营商、ASP平台二级商、其他相关服务机构。

二、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的框架结构

基于分布式数据库,集成多种专业的ASP应用软件,实现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集成。为企业提供后台系统,可以进行技术咨询、费用查询、信息定制等;为软件开发商提供后台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查阅企业使用情况,软件产品资料等;ASP总控系统对整个平台的信息、会员注册、软件部署、广告管理、权限配置进行统一管理。

图1 ASP系统结构

2.企业使用ASP服务的流程

会员登录时,采用单点登录方式,一次登录、全网通行。各个ASP应用程序均将从中心用户信息库统一获取用户权限,判断用户身份,从而调用其相关信息和属性,赋予登陆和操作各个应用系统的权限,系统将自动记录会员使用的功能节点和时间、次数,并结算相关费用。系统通过调用银行支付的端口,进行会员账户的充值和转账。

图2 企业使用ASP系统的流程图

三、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ASP基础平台建设

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有着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拥有企业会员20多万。因此,考虑ASP系统以后品牌推广运营的需要,本项目将基于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站,建立ASP服务基础平台,确保ASP平台在起步阶段就拥有良好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基础。

2.ASP模式的应用软件

(1)即时通讯系统:目前全球即时通信的用户已经超过电子邮件,许多企业员工都在使用QQ、MSN等个人通讯平台,不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也无法和企业关键应用系统实现集成。企业需要面向商业应用的即时通信软件来加强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其主要功能包括企业内部实时信息交互、视频语音网络会议、企业短信中心等。该服务要求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易用性、可管理性和安全性。

(2)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的发展使办公自动化内涵及外延都在发生改变,已经不仅仅是打字录入、编辑排版、公文收转这样的作业。网络时代的办公自动化已经成为一种跨部门、跨区域运作的基础信息系统,通过ASP模式的OA系统,企业可实现跨地区的各部门、岗位的信息互通互联,并可有效挖掘企业的信息资源。

(3)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适合于移动办公需求量大、在各地拥有众多分支机构且不希望维护复杂的信息系统的企业。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基于完整客户生命周期过程,采用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精细营销的模式量化管理企业市场、销售及服务过程,实现企业员工、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合作伙伴的协同工作,建立科学的价值管理及决策支持体系,帮助企业更好的获取客户、提升客户价值。

(4)机械零件设计系统:机械设计是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生产环节。ASP机械零件设计系统主要提供机械零件设计和钣金设计两大类服务,以国家有关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了企业常用设计工作的复杂计算,服务涵盖了从最初的零件设计、校核直到最终生成设计报告,企业可自行定制其需要使用的服务,低投入,低风险,功能强大、服务灵活,使用方便。

(5)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企业需要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对手信息、把握行业趋势。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日益以几何级数爆炸性增长,搜索和鉴别信息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竞争情报系统与专业商情研究机构合作,让企业通过自定义信息来源和关键词,采用结构化搜索技术,将信息集中推送给用户。

(6)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以e-works网站为基础,建立信息化知识的数仓库,建立信息的多维属性,实现灵活的组合搜索和模糊搜索。企业的咨询问题由系统根据行业、领域、技术和内容等属性自动匹配给相应专家解答。对于复杂问题,企业可在网上发起项目组,与专家进行协同研究。

(7)信息化产品网博会系统:采用网络、多媒体、动画技术,建立信息化产品的网上博览。可以按照企业、产品、功能模块、行业、价格、性能参数等多种属性来查询查询产品和解决方案,进行网上比价排名。可以在线浏览各产品的案例、企业评价、下载资料等。参展厂商可以自助维护、信息,查阅需求内容和访问者信息,在线交流。

(8)供应链管理系统:解决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采购、销售和产品信息共享。数据查询可以将本系统产生的业务过程数据(或从其他系统获得的业务数据)通过WEB方式向特定权限用户。订单管理包括供应商查询、发货确认、订单查询、生产计划查询、库存报表输入、询价单查询、报价单建立等。

3.应用软件的集成

ASP模式的应用软件,来自于多个软件开发商,因此,集成要实现软件之间的无缝融合,解决用户的统一注册、单点登陆、统一权限管理、统一计费、统一支付等问题,实现数据级的集成。系统基于开放的体系架构,建立分布式数据库,将应用集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作为多种ASP业务应用的中间层,通过统一接口,供各ASP应用程序调用,并确保拓展的其他应用软件能够共用平台的相关用户资源和数据资源。系统将提供灵活的权限配置和管理功能,解决一个应用在同一企业中存在多个不同权限用户的问题。

图3 ASP系统集成框架示意图

四、系统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