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病例讨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人关注,因此护理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长。我院是一家“二级乙等”县级综合性医院,自2005年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我院护理部便将护理病例讨制度的落实作为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举措之一。通过护理病例讨论加强了医护之间、科室之间的协作、交流、沟通,达到了知识互动、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督促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吸取宝贵经验、教训,让护理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2006年以来,我院先后进行了六次护理病历讨论,共有286人次参加讨论,其中主管护师96人,护师106人次,护士66人,实习护士12人次,医生4人次,检验科人员1人次,心电图室人员1人次。
1.2 方法
1.2.1 时间安排
每季度组织一次护理病例讨论
1.2.2 形式及参加人员
护理病例讨论由护理部主持,以病区为单位,临床科室护士长轮流组织,各科室除值班者外全部护理人员均参加。根据病例特点,特邀临床医生、检验科、心电图室等部门人员参加讨论。
1.2.3 病例的选择
护理疑难病例、特殊病例、新开展的检查、手术病例、新开展的护理技术操作病例、护理问题较多的病例。
1.2.4 内容
围绕病例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护理过程中的不足、疑难问题及国内外对本病治疗护理上的先进成果及方法进行讨论。
1.2.5 方法
护理部在讨论前两周将病例资料提前下发到临床各科,各科护理人员根据病史,预先搜集相关资料。讨论时首先由主管护士报告死亡病例的病史及一般资料,死亡病例住院期间的护理问题、措施、结果,并综述疾病的动态护理。然后参加讨论的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护理各抒己见,分析工作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特邀参加讨论的医技人员就病例特点介绍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检验结果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心电监护过程中的观察要点等。最后由由护理部主任总结讨论意见,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
2 效果
护理人员对开展护理病历讨论的效果评价(见表1)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理人员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
每次护理病例讨论气氛都很热烈,大家认真分析护理诊断是否明确、完整;护理措施是否具体、有效;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讨论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发生的办法等等。通过讨论,把带有普遍性问题提炼出来统一认识,或作为经验推广学习,或作为教训引以为鉴。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病例讨论,发挥了护理专业的自主性,对护理人员应用护理程序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3.2 打破了专科护理的局限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分科逐步细化,而住院病人的平均年龄和危重度增加,合并症增多,当病人出现非本专科的问题,或器官功能障碍.或应用非本专科药物、仪器设备,或开展新手术、新疗法时,护理效果往往得不到最佳保证。护理病例讨论时各科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专科护理人才和设备的作用。促进了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流,克服了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的局限性,提高了护理资源利用率,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同时,科室之间也增加了技术交流和协作的机会,实现跨科室合作,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意识。
3.3 促进学术交流和新业务、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护理病例讨论还涉及到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应用。讨论时,护理人员要针对所讨论的病例搜集相关资料,介绍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国内外对本病治疗护理上的先进成果及方法。护理部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分析一些新护理方法在我院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时的注意事项。参会护理人员也畅所欲言,就个案病例谈经验、谈体会、提建议:分析新技术推广的价值等。激烈的讨论既促进了不同学术观念的交流,也在不经意间推广了新业务、新技术。
3.4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业务水平
1临床表现
潜伏期6~18天。平均15天左右。
1.1前驱期(3~4天)起病比较急,发热伴头痛、咳嗽、流涕、眼睑浮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炎表现。90%病人在口腔第一臼齿相对应的双侧颊黏膜上出现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有时蔓延至口唇及齿龈处。出疹1~2天后逐渐消失,同时可伴有精神萎靡、纳差、呕吐及腹泻。
1.2出疹期(3~5天)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逐渐延及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最后达至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齐。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压之褪色,直径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互相融合、成片,呈暗红色,疹间肤色正常,此期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达40℃以上。精神萎靡,咳嗽加剧,呼吸急促,肺部可闻少量啰音。结膜红肿、畏光、上睑浮肿。可伴有上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等,重者嗜睡、谵妄等。
1.3恢复期(3~5天)皮疹出齐后,体温于12~24h内降至正常,并顺序消退,同时有皮糠样脱屑及褐素沉着,如无并发症,全身情况好转,症状减轻,精神及食欲好转。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轻型麻疹,症状轻,皮疹轻而淡,疹褪后无色素沉着、并发症。年老体弱、免疫力低的有严重继发感染的呈重型麻疹,体温持续高热,中毒症状重,皮疹密集融合,常有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脑炎、心血管功能不全、心肌炎等等)或皮疹骤褪,四肢冰冷、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表现。
2护理诊断及措施
1血源性疾病
血源性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的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HBV、HCV和HIV在患者及带菌者末梢血液中大量存在。所以,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对职业性接触血源性疾病的护理人员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1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护理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有乙型肝炎病人(HBV)感染者1.2亿,基本上占我国总人口9.09%,其中有1/4是慢性乙肝,大约3000万。不仅给国家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成为社会主要的传染源。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和血制品的传播,慢性感染及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浓度很高。临床护理人员感染HBV甚多。此外,日常生活接触、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亦是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
1.2丙型肝炎人类对丙肝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受血者或接受血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近年来输血引起的丙肝时有发生,即使是最轻微的血液接触也可被感染。护理人员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且感染后约有半数病例可形成慢性肝炎。
1.3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自从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截至2006年12月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公布,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00万!确认由患者使护理人员感染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广大护理人员面临职业感染的危险。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其次是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但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护理人员构成更人的威胁,此类感染者没有自觉症状,没有阳性体征,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每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都是传播艾滋病的危论文险传染源。
2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1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我国目前医院职工普遍缺乏系统的感染控制知识的教育,相应的对医院感染自我防护知识认识不足,是护理人员发生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原因。另外,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及操作时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等,都可导致护理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率升高。
2.2护理人员皮肤黏膜破损皮肤黏膜有破损,天然屏障消失,接触带病毒的血液体液即有被感染的危险。据美国有关报道,接触过HIV血污的护理人员有4.2%的血清HIV抗体阳性。
2.3被带有病毒血液污染的器械损伤护理人员在进行手术配合、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均有可能被如刀、剪、针头等各种锐器所损伤,使病毒直接进入血液而被感染,是血源性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给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这也是护理人员肝炎患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的重要原因。
3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
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多系意外接触有传染性的血液所致,而在护理服务与操作中,一些意外事件又难以杜绝,同时无论是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疾病,都会严重威胁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为降低因职业关系所致血源性疾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其传播。
3.1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培训,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护理人员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首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及操作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降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
3.2树立全面屏障性隔离和标准预防的观念这种全面屏障性隔离观念主要是为保护医护人员而提出的,隔离对象是所有患者,强调医护人员戴手套,为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标准预防是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而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1]。标准预防既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护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3.3器械损伤的预防要预防器械损伤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程序。对有传染性污染物消毒、清洗、运送、处理的过程中,应特别小心谨慎,分门别类,避免意外损伤。为患者进行注射和采集血液时,应预防带血针头意外刺伤。患者用过的针头等锐器必须妥善处理,装入耐刺收集容器,消毒毁形处理,减少针刺伤的机会。操作者皮肤黏膜破损时更应采取积极防护措施。对HBV、HCV、HIV等阳性患者,要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或用品,减少二次接触造成的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严格按照特殊感染管理的要求处理所用物品。
3.4增强免疫力护理人员由于不慎被刺伤或受到血液污染时,应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接种乙肝疫苗等。无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可根据病源学特征进行医学观察,如HCV、HIV。对经常接触相应致病因子的护理人员进行免疫预防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确保机体对血源性致病因子有免疫力。
【摘要】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迅速进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PTCA是用球囊挤压的原理,使冠状动脉狭窄段病变内膜和粥样斑块撕裂,粥样斑块压缩、中层延长,使血管腔扩大。血管内金属支架的植入则起到支撑血管壁,防止PTCA术后血管急性闭塞、夹层形成和慢性再狭窄的作用。但经长期研究表明,PTCA并冠脉内金属支架植入术再狭窄率仍高达约20%。药物洗脱支架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我院自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对27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经随访6个月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效果满意。现将其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中,男19例,女8例。年龄36~83岁,平均56岁。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其中单支病变6例,两支病变12例,3支病变6例,多支病变3例。完善术前准备后分别行冠脉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最多植入5个支架。
1.2方法常规按Seldingers法取右股动脉穿刺送入7F或6F鞘管,通过外鞘管送入导引导管,从导引导管内送入导引钢丝及球囊导管至病变位置,压力泵加压扩张至狭窄或阻塞的血管被疏通。再经导引钢丝送入药物洗脱支架至病变处,球囊扩张支架,使之固定在血管狭窄部位后撤回导引钢丝。再次造影,显示血管血流通畅后撤出导引导管,留置动脉鞘,用9cm×15cm的无菌敷贴覆盖伤口,固定好鞘管后送CCU监护。
二、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
三、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出病人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整体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增强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控制好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血糖、血脂,注意生活规律,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介绍本院介入治疗的技术优势及特长,药物支架的先进性、有效性,让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1.2完善检查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检查、心脏彩超、血常规、血型、血生化、出凝血时间、输血前四项,尤其要注意观察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的变化。
3.1.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备皮,避免皮肤损伤,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做好碘过敏试验,术前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一般采用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入院时开始服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1次,术前3天开始服用;或术前当日300mg顿服的抗凝方法。练习床上进食及大小便,术晨更衣,术前30min给予安定10mg肌肉注射,建立静脉通道,去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
3.2术后护理
3.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患者术毕返回CCU,安置好病人后立即做12导联的心电图,固定各胸导联的确切位置,以后根据病情适当做同一胸导联位置的心电图,提高图形的可比性。定时抽取静脉血,观察心肌酶谱变化。持续48h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测体温每日4次,连续3天。严密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听取患者的主诉,记录病情变化,如有无胸痛、憋气、心包填塞症状等,及时发现持续心绞痛、冠脉痉挛、冠脉夹层形成、急性冠脉闭塞、急性心肌梗塞、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2.2伤口护理支架植入手术中使用肝素使血液肝素化,延缓拔管可以减少术后出血,另外预备急诊PTCA使用,患者回CCU4h后伤口情况好,可将留置的鞘管拔除。拔管前护士做好拔管的准备,备好多巴胺、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急救药品及无菌纱布、一次性气囊止血带等物品,并协助医生做好拔管工作,以防患者因拔管刺激或重压穿刺点而致血管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表情淡漠等症状而紧急处理。拔管时一般采用指压穿刺点上方2横指处15~30min,压力以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再用一次性气囊止血带压迫止血,开始时气囊压力为8~12kPa,2h后减压至6~8kPa,压迫4~6h,本组病例无一例因拔管而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3.2.3药疗护理血管内植入支架最致命的弱点是容易导致急性血栓形成,所以术后严格掌握肝素用量和用药时间至关重要。一般拔鞘管后2h使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天2次。使用肝素期间,应防止发生出血倾向。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天,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指导病人正确及时用药,本组病人术后未发生感染及各种药物副作用所致的不良反应。
3.2.4出院指导指导病人定期复查、定期随访。遵医嘱继续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每天服氯吡格雷75mg,连续服用3~6个月,每天服阿司匹林100mg,,如无消化道溃疡,可长期服用,并注意在饭后服用。告诉患者如有胸闷、胸痛症状应及时就诊。此外,还应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复发,控制疾病的进展。控制原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避免疾病再发的诱因,如戒烟酒、降脂、减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伴随疾病,避免过度疲劳、激动、寒冷、饱餐、便秘等诱发因素。并告诉家属,对病人积极配合和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
四、体会
介入治疗发展到今天,如何有效地减低PTCA术后再狭窄,一直是有关学科关注和努力的方向。支架的出现和临床应用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使再狭窄率降至20%,但这个百分数成为心脏介入学难以跨越的瓶颈。雷帕霉素作为免疫抑制药物主要作用于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的G1后期使细胞返回于静止期,但不杀死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大规模临床试验已证实携带雷帕霉素的支架可明显降低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发生率,我们采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应用于PTCA术后的病人,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良好的护理配合对减少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1.
关键词:老年帕金森病;饮食护理;康复护理
老年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于老年群体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被称为震颤麻痹,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老年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他因素,比如遗传因素、环境毒物以及感染也是引发该病的重要病因[1]。患者患病后,会出现强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姿势平衡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巨大损害,因此对于老年帕金森病的医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2]我院选取86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下为分析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9.2±3.5)岁。病程1~5年,平均(2.4±1.2)年。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诊断皆符合标准[3],患者在意识清醒且具备认知能力情况下,均同意进行护理。将所有患者随机性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者患者年龄、性别、病征病程及其他情况经比较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较好。
1.2方法 在对照组中,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护理,施行一般的护理方法。在观察组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饮食及康复护理,饮食护理要根据患者的全身检查结果和肌力估算制定饮食计划,适量的让患者进食海鲜、水果、蜂蜜等较为软化的事物,同时要高对蛋白质和维生素进行补充,保障患者营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要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对行动较为困难患者进行定时翻身和按摩,同时要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对于骨突部位,要避免直接压迫;要对患者进行安全护理,该护理方法主要针对情绪躁动和具有精神样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在病床设备护架,必要情况下可行约束带等器械;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由于患者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护理过程汇总要根据患者实际的运动状况,对患者行被动锻炼,比如对进行无痛性屈伸、外展、旋外和旋内等,并且同按摩和理疗相结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对于恢复较好患者,可以采取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布、太极拳等等;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护理人员要患者进行耐心沟通,舒缓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同时对患者进行鼓励,使其建立治疗信心。以上护理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结合进行。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自入院起直至出院所经历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全体医疗费用、药物的规范应用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对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均以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采取评分制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得分在70分以上表示满意。止痛效果优为0~2分,良为3~7分,差为8~10分。护理效果按PD诊断标准:患者实现基本康复,运动机能基本恢复为显效;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震颤、强直缓解为有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并经χ2检验,P
2 结果
2.1临床护理到期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到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度以及医务人员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帕金森病是一种发生于老年群体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被称为震颤麻痹,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老年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他因素,比如遗传因素、环境毒物以及感染也是引发该病的重要病因[4]。对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要进行科学护理,才能起到良好医护效果。
康复护理需长期进行,帕金森病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自身保护及康复训练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消除具有肯定的效果[5]。因此,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护理人员不但要指导、督促并要教育和协助患者完成训练计划,而且还要有目的地向患者及家属讲授有关康复护理知识,要求患者坚持自我康复防护,预防病情加重或疾病复发[6]。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的综合运用,可以起到较好的护理效果,明显提高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
参考文献:
[1]程琳,姜虹羽.老年帕金森病(PD)康复护理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3,(20):361-362.
[2]袁晓丽.帕金森病的康复护理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217-217.
[3]刘涛,陈峰,文国强,等.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8):629-631.
[4]李少芳,麦训良,刘丽红,等.吞糊试验和才藤氏评级法在帕金森吞咽障碍老年患者吞咽训练中的应用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35):3312-3314.
【关键词】老年牙病患者心理因素口腔健康
临床资料200例患者,男93例,女107例。年龄55—73岁。患者按心理状态不同,有以下分类:
1临床分类
1.1恐癌型
老年人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文献资料分析,7%-10%的老年患者对口腔疼痛和粘膜异常均易联想到是癌症。情绪紧张和压力增加心理负担,贻误有效的治疗时机。
1.2恐惧焦虑
到口腔科就诊,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恐惧焦虑的心理。只是程度不同。因为老年人机体对疼痛承受的能力降低,担心钻牙、拔牙是否疼痛。术后是否出现胀痛感染,镶牙是否能恢复正常咀嚼等。
1.3观点陈旧型
“保全”思想作怪,认为“牙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拔除,拔一个全口就会掉光”认为人老掉牙是自然的,牙痛和松动是上火和衰老的表现。对牙痛不是病的错误理论根深蒂固。一般能挺住就不去医院或自行口服消炎止痛药而延误治疗时机。
1.4孤独,自卑
老年人就诊,尤其是无亲属陪护时,担心治疗时间和次数是否过长过多,担心治疗费用是否会增加子女负担。部分人受经济条件限制被迫放弃口腔疾病的治疗。总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或“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因而焦虑不安,或认为自己已老时日无多而无需治疗。
1.5多疑
由于老年人或多或少因内分泌的改变产生和遗留下更年期综合征的反应,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怀疑,对医生诊断和治疗采取不信任态度,表现为怀疑是否收费过高,怀疑医生的技术水平,怀疑器械是否消毒干净。
1.6自尊心过强
这种情况多见于在职或离职退休的老年干部,因为长期受到别人的重视尊重,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求受到特殊待遇,习惯性的命令和否定医护人员的工作。
2应对措施
2.1要消除老年人的恐惧心理和焦虑热情接待来就诊的每一位老人,认真倾听老年人的诉说,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说明疾病的发生,归转和愈后,以便让其了解治疗方案。通过延长沟通时间让患者慢慢习惯口腔医院的就诊环境,带领去看正在治疗的其它患者,观察其他患者的反应以消除紧张情绪。让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治疗时的过程及愈后,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达到治愈目的。
2.2消除孤独感,自卑感在治疗过程中耐心细致的解释,注意语速和音量,增加医患沟通时间。动作轻柔,器械轻拿轻放。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诊疗时间,劳逸结合。增加治疗过程中的休息时间和次数,多聊轻松的话题。交代好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尽量争取家属的配合。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对他的关心重视,取得患者的信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悲观情绪。并在治疗过程中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消除其悲观的自弃心理,焕发积极的心境,从而达到医患协同的治疗目的。
2.3尊重病人老年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医务人员应当关心和体贴病人,要给他们同情和谅解,像尊重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使用尊称,如“刘老”“王老”或您。上下楼轻轻搀扶,做到体贴入微,关心备至,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检查,诊疗操作要轻柔,耐心解释病情以及治疗方案。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并稍稍提高音量以便老年患者听清。
2.4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在医生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后,应该根据病人就诊时间特点,经济条件及其它个性因素科学合理地帮助病人制定诊疗方案。我们提供的必须是正确的,易于理解的,合适的,有利于增强病人信心的信息。当患者充分了解并获得了自己病情地信息后,患者的选择和医生地建议往往是一致的。当然,医生在向病人解释预定方案的时候,不要忘了把诊疗过程中将会遇到的一些诸如诊次间痛或者牙裂等情况预先告知老年病人,并告诉他们怎样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2.5积极宣传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更新陈旧观念让老年患者了解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重要性让其了解身体疾患能够在口腔中有所体现,而且口腔疾病也同样能够引起其它疾病。在老年这段特殊时期,健康的口腔决定着各种营养的均衡摄入进而影响着机体的健康,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在这段时期一定要积极做好口腔健康宣教,使其自觉接受口腔保健与治疗,达到防治两全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3结论
人口老年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总趋势。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过程,是生命过程中各器官退行性改变的综合表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口老龄化使老年牙科患者的比例与日俱增,老年人的口腔疾病开始得到重视。老年人口腔疾病预防和治疗原则要求医生必须掌握老年人的特点,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准确无误的治疗原则征得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信任和配合。解除老年患者的精神压力及顾虑,帮助调整心态,使口腔疾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尽管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所患疾病与病变阶段也各异,但作为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行为、语言、态度、表情、有责任适时地满足患者需要。对老年人口腔疾病的治疗除具备老年口腔医学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心理学知识。这体现了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价值,也是每个医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DouglassCW.解析和处理看牙恐惧心理。口腔健康报道,2002,12(1):11.
[2]张震康主编现代口腔医学(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1.
关键词:临床病例讨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本科生;临床见习;临床思维
我校近年来实行了成人护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在学习了医学基础和临床基础课后,早期进入临床见习,增加了实践的机会。临床典型病例讨论这一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也成为临床实践中培养护理本科生进行病史采集、掌握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及护理观察要点、制订切实可行及针对性强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程序是事先选择相关疾病的典型病例,安排学生进行病史采集、相关体格检查,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护理观察要点,制订相应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教师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就病史采集的完整性、相关阳性体征、临床护理观察重点、护理诊断和依据以及护理措施的制订等进行充分讨论,并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在呼吸科临床见习带教中,通过病例讨论方法的实施,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与临床具体病人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提高她们观察病情、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互动学习效果。下面将我们呼吸科开展典型病例讨论教学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情观察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等技能是一个护士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虽然护理本科生已经经过了诊断学及成人护理学的学习,但因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问诊的技巧及体格检查正规性还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简单粗略,阳性体征掌握不全,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护理观察重点等不能详细、正确地进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讨论过程中,我们十分强调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其手法的规范化和系统化、阳性体征的正确描述等,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严格地加以纠正。
呼吸科临床病例讨论选择的内容以呼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如COPD、肺炎、自发性气胸等。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存在临床症状特异性差、代偿能力强等特点,要求学生除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如果仅知道三大临床表现,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关临床表现的具体差异,则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时间的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与气候及季节的关系;痰液的性质特点是白色泡沫痰,还是黄脓痰、铁锈色痰;呼吸困难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还是混合性的等具体问题,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三大临床表现,但各种疾病的三大临床表现各有其具体特点,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临床护士利用基础医学和护理学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而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护理诊断并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一种逻辑方法。当学生进入临床见习时,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诊断时往往只考虑一两个症状即用所学的护理诊断往病人身上套,未进行详细分析,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拓展思路,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在给学生解惑的同时,使学生受到一次科学方法上的训练。二是虽然思路广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护理措施,但缺乏针对性,不够深入、具体。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增强学生的信心。结合病例,针对学生的每一分析步骤,提出问题,进行层层剖析,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引导,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如讨论COPD时,讨论的重点是临床表现、相关诱因、主要治疗、相关并发症、护理诊断及具体护理措施,我们要引导学生按下列思路进行思考:病人的发病过程如何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该病人有哪些临床表现采取了哪些治疗措施要保证各项治疗措施取得预期效果,护理上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这位病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怎样做好该病人的相关疾病宣教?从而起到以点带面,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病例讨论的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问诊方法,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病例讨论前,教师都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准备的内容包括与病例相关的医学基础及临床护理知识,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上网查询相关护理论文等,归纳总结出关于具体疾病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全面查询相关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资料检索、逻辑分析的能力,培养她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减少她们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培养她们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归纳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讨论时,我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她们先去想、先去讨论,然后教师再给予分析、补充、总结。只有这样,学生对教师的纠正和讲解才更能领会,才能掌握好重点内容,印象也会尤其深刻。学生由此学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学会了举一反三。经过积累,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床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只有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以学生临床思维培养为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临床典型病例讨论教学法训练了学生的基本功,培养了其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对病情的观察和实际处理能力,不失为一种将医学基础和临床初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本校2013级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89名学生实施教学研究,实验组(CBL教学组)44人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45人,两组护生授课教材、教师、学时及教学进度相同,其年龄、实验前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两组均根据母婴护理课程大纲和标准由同一教师授课。
1.2.1.1对照组教师按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2.1.2实验组教师主要采用CBL教学法,辅以讲授式教学。具体程序如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筛选临床典型病例;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情设计若干核心问题,问题难度呈递进式。如在学习产后出血患者护理时,可提出该患者是不是发生了产后出血?如果是,引起该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起产后出血还有哪些因素?作为产科护士你将如何对该产妇进行抢救和护理?教师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将病例和问题到每个学生的空间。实验组同学按照5-6人为一小组,课前根据问题去收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写出汇报材料。课堂上教师根据相关病例,以问题为基础,引发学生的学习讨论兴趣,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拨,答疑,最后精讲本小节重点内容。
1.2.2评价方法
1.2.2.1考试成绩评价课程结束后,两个班由学校统一组织期终考试。考试试题从试题库随机抽取,共100分,包括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50分)和分析应用题(50分)。总分大于、等于60分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合格。
1.2.2.2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生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护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和评价。当场发放89份问卷,收回问卷89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判定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结果
2.1学生成绩比较实验组护生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应用题以及母婴护理考试的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教学效果评价比较教学效果评价实验组在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和沟通交流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母婴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以及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状态的临床医学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填鸭式”,在规定的学时内将大量的信息传授给护生。护生学习过程中常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遇到具体病例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教学改革过程中,CBL教学法被应用到医学教育领域。CBL教学法就是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病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将病例提升为抽象的理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母婴护理学》应用CBL教学法,护生学习能力和成效都有很大改善。
3.1C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表一显示:实验组护生不论基础理论的掌握,还是临床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C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师生的教学热情:
(1)采用CBL教学法,教师要主导、驾驭好课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课前要科学严谨地设计教学流程:规划好母婴护理相关章节的重点与难点,精选产科临床典型病例,合理设置恰当的问题,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护生进入课堂的主题;其次,教师不仅要牢固掌握母婴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妇产科临床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护生答疑解惑;再次,教师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善于激起学生兴趣、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规范引导护生。
(2)CBL教学中护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其是课堂的主体。这便要求护生:首先,课前要预习课本知识,根据教师布置的病例和问题查阅母婴护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资料积累知识;其次,课堂中分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讨论过程其实也是学习思考过程,同学间可以相互学习。让护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讨论产后出血时,知道什么因素会导致产后出血,针对病因止血的方法,如何对产妇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如何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等等。从而逐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C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课堂而不是主讲,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促进护生对知识的掌握;护生主动探索性地学习知识,通过汇报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课堂气氛的活跃、师生信息的交流反馈,均有利于激发护生对母婴护理的兴趣,提高其理解分析能力。因此,使用CBL教学法,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就会取得较好效果。
3.2CBL教学法应用于《母婴护理学》的优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界广泛认同“: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从表二结果可以看出:CBL教学法在《母婴护理学》教学中有明显帮助。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其有以下几个优点:
现代护理教学是为了培养全面的护理人才,使护理人员可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临床病例,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实习护士临床的综合能力[1]。应用临床病例是把实习护士引入到特定的护理场景内,以病例相关问题对实习护士引导,使实习护士掌握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病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充分调动实习护士的学习兴趣,在临床教学中在掌握理论知识要点同时,也可以掌握整体知识,提高实习护理实际应用的能力[2]。为探讨临床病例对神经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其中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取得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士200名,根据不同带教模式把200名实习护士分为两组,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传统带教的护理教学模式设为传统组,另一组选取100名实习护士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设为病例组。传统组男5例,女95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5±1.1)岁;其中80名为专科生,20名为本科生;病例组男6例,女94例;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1.9±1.3)岁;其中82名为专科生,18名为本科生;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传统组由教师教学,以带教老师为中心,根据教学科目为实习护士进行教学指导。病例组应用临床病例护理教学模式,将100名实习护理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10名实习护士,带教老师在讲解前,准备好病例与相关PPT、视频资料等,准备病例相关经典临床护理问题,引导学习对理论观点与临床护理实践结合在一起,对不同类型和病情进展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教学是以病例为中心,以实习护士作为主体开展研究式教学,指导实习护士要做好课前预习,再进行课堂讲解,最后分步骤对病例进行讨论和讲解。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实习护士的理论知识成绩、临床病例护理评分,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的护理评价。其中实习护士对教学模式护理评价可以分为好评、中评与差评。其中好评指护理方式理想,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好;中评指选择合理护理方法,患者情绪与护理依从性一般;差评指患者情绪和护理依从性差[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实习护理教学效果
病例组理论知识成绩与传统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临床病例护理评分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教学模式好评率
病例组好评82名,中评18名,差评0名,传统组好评52名,中评38名,差评10名,病例组实成立护士对教学模式评价好评率高于传统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以维护患者健康,促进患者临床康复为目标,完善护理服务体制,可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护理人员的培养主要在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上。所以,护理人员的临床教学中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从传统经验式带教向病例式教学模式转变,帮助实习护士掌握临床护理措施和护理技能,可以独立操作护理程序,正确应用临床护理评价,以此培养实习护士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