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邻避效应范文

邻避效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邻避效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邻避效应

第1篇:邻避效应范文

因垃圾焚烧厂建设而引发公民抗议乃至聚集甚至演变为的并不少。其实,不独垃圾焚烧厂,PX项目、火化场等商业或公共设施的建设在近期也同样遭遇越来越多的抗议,国际上对于此类“别建在我家门口”的抗议有个专业名词加以概括,即“邻避效应”。

然而,将“邻避效应”生搬硬套在这类事件上并不妥当。因为在国内多起事件中,引发市民产生反对心理及集体行动的,并非仅为这些项目可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身,其中还包含地方一意孤行、缺乏充分信息公开、无视公众意见乃至霸王硬上弓等行政元素,可以说,后者才是引发集体行动的主要原因。

以杭州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市民大规模聚集抗议并非突然发生。据《财经》报道,早在4月下旬,市民闻知消息之后,就向杭州市规划局提交了一份2万多人反对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联合签名和听证申请,可惜石沉大海,除了专家声称焚烧安全的表态之外,没有来自官方的声音。而在5月8日,当有人发现相关单位偷偷向沥青搅拌厂运送垃圾焚烧厂勘探设备后,市民就已开始聚集,而官方仍缺乏对话与沟通的诚意与表示,直至酿成10日的。

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市民首先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将意见表达出来,面对官方的不闻不问,加之垃圾焚烧厂可能上马的消息,才使其采取更为激烈的集体行动。我们当然可以指责现场的市民不够克制不够理性,但如果官方能在环评公告之初就给予市民充分的表达空间,面对市民的质疑,能够做出公开的沟通与解释,真正将市民意见看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那这场抗议就不至于激化到如此地步。

这方面,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风波足以作为另一方面的借鉴。虽然在前期工作中陷入与杭州相似的情形,但面对市民的抗议与反对,广州能够反复释放沟通的诚意,将眼前的困难摆出来,并与反对者共同寻求解决之道。此事最后以推进垃圾分类作为共识,以官民互动作为主要成果而被记入广州公民参与史。这固然与广州“得风气之先”公众采用理性的抗争手段有关,也离不开官方剥离高高在上心理的羁绊。广州更是从中吸取教训,随后出台了《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征询工作规定》,其中规定:凡涉及民生的重大决策,都必须在决策前充分听取市民意见。

第2篇:邻避效应范文

关键词:成武县;小麦;“3414”肥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1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成武县的主推品种济麦20号。试验地点分布于成武县的5个区,分别为苟村集镇韶庄村、王营村、张楼乡兰搂村、党集乡党集村和良种场。氮和磷、氮和钾、磷和钾二元肥效试验分别安排在党集乡张石店村、汶上镇田楼村、南鲁镇姜海村。试验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肥力差异较小,灌排方便。

1.2 方法

完全试验采用“3414”完全方案,随机区组排列,完全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30m2 。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试验结果分析

2.1.1 氮、磷二元肥效试验

表1 氮、磷二元肥效试验结果 单位:Kg/hm2

处理Treatment 重复 Repeat 平均Average

Ι Ⅱ Ⅲ

1 4341 4084.5 4224 4216.5

2 4797 4830 5088 4905

3 5322 5578.5 5533.5 5478

4 5322 5275.5 5134.5 5244

5 5850 6168 5685 5901

6 6318 6198 6451.5 6322.5

7 6381 6463.5 6487.5 6444

8 6462 6331.5 6813 6535.5

9 5290.5 5334 5143.5 5256

进行方差分析做F检验来判断回归模型的回归效果,得到F=55.33665大于F0.05=0.003736。说明小麦单产与氮、磷的施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

2.1.2 氮、钾二元肥效试验

表2 氮、钾二元肥效试验结果 单位:Kg/hm2

处理 重复 平均

Ι Ⅱ Ⅲ

1 3576 3753 3616.5 3648

2 4033.5 3864 3922.5 3940.5

3 5104.5 5046 4749 4966.5

4 5967 5943 5863.5 5925

5 5095.5 5178 5353.5 5199

6 5497.5 5284.5 5341.5 5374.5

7 5508 5784 5556 5616

8 5652 5421 5329.5 5512.5

9 4731 5017.5 4867.5 4872

进行方差分析做F检验来判断回归模型的回归效果,得到F=22.24103大于F0.05=0.014115。说明小麦单产与氮、钾的施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第3篇:邻避效应范文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鼻内窥镜手术在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方面的临床效果,并对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CRS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76.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治疗后两组嗅觉障碍、面部疼痛、头昏头痛、鼻分泌物、鼻塞指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但观察组指标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关键词 ] 临床疗效;鼻内窥镜;慢性鼻窦炎

[中图分类号] R76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085-02

[作者简介] 郭秋霞(1964-),女,回族,河南开封人,本科,在职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耳鼻咽喉临床。

慢性鼻-鼻窦炎简称CRS,该病在临床上属非常常见的鼻部疾病,近些年来该病临床发病率逐年提升,复发率也较高,对人们的生活健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彻底治愈CRS已经是目前临床刻不容缓的疾病之一[1]。为研究分析鼻内窥镜手术在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方面的临床效果,该试验是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C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CRS患者,其中男女例数分别为48例和40例;年龄范围在16~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3.6)岁;病程范围在9~31个月之间,平均时间为(12.6±2.1)个月。该试验中的88例患者均符合CRS的诊断标准,且将其进行临床分型分为I期、II期、III期例数分别为40例、34例和14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行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该试验中的88例根据病变范围及体质来选择麻醉方式,观察组局麻和全麻例数分别为35例和19例,对照组局麻和全麻例数分别为22例和12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则使用鼻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首先对鼻道息肉、肉芽增生组织进行清理切除,后切除钩突,开放筛泡,扩大窦口,清除窦腔及窦口中的病变组织。若是中鼻甲重度息肉样变或者反向弯曲遮挡窦口引流,则进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手术;若是中鼻甲无明显病变或者轻度息肉样变,则可保留中鼻甲;若是鼻中隔偏曲影响窦口及鼻腔通气,则先进行矫正手术;手术后给予凡士林纱条填塞、抗生素口服及粘液促排剂药物口服等。在术后24~48 h抽出纱条,并对鼻腔进行清洗,1次/d。手术后第7天出院,出院后医护人员需叮嘱继续口服鼻窦炎药物,坚持对鼻腔进行冲洗,定时换药,直到术腔上皮化[2]。

1.3观察指标

进行6~10个月的随访,对术后第1、3、6、10个月进行相关指标评分,包括嗅觉障碍、面部疼痛、头昏头痛、鼻分泌物、鼻塞[3]。

1.4疗效判定

治愈:自觉无脓涕、无头痛、无鼻塞,鼻咽部及鼻道清洁干净,筛窦粘膜和中鼻道粘膜上皮化。有效:无头痛,无鼻塞,或者仅表现为轻度鼻塞,脓涕较少,窦口通畅,筛窦粘膜和中鼻道粘膜不完全上皮化。无效:上述症状均未达到[4]。

1.5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5]。

2结果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两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各项指标在术后成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该试验中观察组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且经总结发现,鼻内窥镜临床优点较多,在鼻内镜和电视监视下组织损伤小、病变清除彻底、视野清晰、术后恢复快、照明条件好等等,达到彻底去除不可逆的病变组织,尽可能保留鼻-鼻窦的黏膜,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和黏液纤毛清除功能,最终达鼻-鼻窦粘膜形态与自身功能恢复的目的。因为该试验中收治的CRS患者解剖部位非常复杂,因此医师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充分的熟悉CT扫描片[6]。了解毗邻关系,手术进行期间可使用吸引器作探子并进行标记,操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深度与方向,防止过深或者反向,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该试验研究结果与卢新丰等学者研究结果相似,卢新丰等[7]学者中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研究组使用鼻内窥镜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与该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和76.47%)相似。

对该试验中的54例观察组临床症状及鼻腔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影响鼻内窥镜手术成功因素较多,例如手术技术熟练程度、术中血管损伤、病变严重程度及麻醉方式等,所以在手术开始前需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周围解剖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在围手术期进行激素、止血、消炎等药物治疗,保证手术的顺利和成功。麻醉师不仅应具备熟练的麻醉操作技术,同时还需具有正确处理病情的能力,保证适当的麻醉深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8]。

综上,使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保留鼻腔生理功能。

[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吕瑁,闫欣荣,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高原人群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6):1119-1120.

[2]李彩云.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80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8):1855-1856.

[3]王大敏,韦斌,周卫平,等.慢性鼻-鼻窦炎内窥镜术152例效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0,25(5):306-307.

[4]程琳,何志龙.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92例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3):415-417.

[5]褚勇,姚行齐,阳光,等.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状况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49-1850.

[6]吴振球.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5):112-113.

[7]卢新丰,郭自奇.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外医疗,2010,29(12):10,12.

第4篇:邻避效应范文

摘 要 目的:观察比较小儿阑尾炎行脊麻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13岁阑尾炎小儿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9例,Ⅰ组选择脊麻,Ⅱ组选择硬膜外麻醉。结果:Ⅰ组效果均满意,Ⅱ组小儿麻醉期间有部分小儿平均动脉压增高,HR增快,SpO2下降,术中发生呕吐,术后腰背痛。两组比较麻醉期间BP,HR,SpO2术后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阑尾炎手术脊麻优于硬膜外麻醉,它可以提供足够的麻醉平面,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麻醉 硬膜外麻醉 儿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07

小儿阑尾炎手术,我院既往采用硬膜外麻醉,术中牵拉阑尾时易发生恶心,呕吐及肢体扭动。术后苏醒时间较长,有少数发生腰背部疼痛,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开展脊麻在阑尾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现把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脊麻49例,年龄5~13岁。硬膜外麻醉49例,年龄5~13岁。

麻醉方法:Ⅰ组选择进口25G穿刺针的脊麻包,不合作患儿开放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入睡后行脊麻,选L3~4右侧卧位穿刺成功后,注入0.5%布比卡因0.15mg×脊柱长度(C7至骶裂孔距离)配方(0.75%布比卡因2ml+10%GS 1ml)一般注药速度每5秒不超过0.5%布比卡因5mg。注药完毕平卧。Ⅱ组选择5cm长,18号硬膜外穿刺针穿刺,不合作小儿开放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入睡后行T12~L1或L1~2穿刺成功后平卧。用1%~1.5%利多卡因8~10mg/kg,分3次硬膜外推注。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Ⅰ组脊麻术中以丙泊酚2mg/(kg・小时)泵入有5例牵拉阑尾时有轻微上肢扭动。给予氯胺酮1mg/kg静注后效果满意。BP、HR平稳、SpO2、97%~100%。术中无恶心呕吐,术毕患儿基本清醒。术后无腰背部疼痛。Ⅱ组硬膜外麻醉,术中以丙泊酚2mg/(kg・小时)泵入。有10例牵腹膜时即出现肢体扭动,牵拉阑尾时有18例发生肢体扭动。给予咪唑安定0.1~0.2mg/kg,氯胺酮1~2mg/kg,丙泊酚2~3mg/kg静注后,方可抑制住牵拉反射,BP、HR均增高。SpO2有所下降。牵拉阑尾时有9例恶心呕吐,术后有2例发生腰背部疼痛。术毕苏醒时间较长。见表1。

讨 论

Ⅰ组麻醉效果满意。术毕基本清醒。Ⅱ组有18例发生牵拉反射,说明硬膜外发生阻滞不全,或阻滞平面不够,需要大量的静脉复合来抑制牵拉反射,以致于术中SpO2下降,术后苏醒时间较长。由于硬膜外穿刺针较粗对软组织韧带损伤较大。有两例发生腰背部疼痛。当然也可能与穿刺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小儿的硬膜外穿刺尤需小心,因小儿的黄韧带较韧,硬膜外穿刺多凭落空感,有时因其不合作或疼痛躁动而失败。

小儿脊柱平直,硬膜外腔脂肪组织,淋巴管血管丛较丰富,腔内间隙相对较小,脂肪组织疏松有利于药液扩散,但椎间孔通畅渗透至椎间孔的局麻药量也相对增加,局麻药用量相对较大,硬膜外阻滞局麻药吸收血浆中浓度高。增加了局麻药中毒及阻滞过广的危险[1]。而小儿腰麻大大减小了局麻药的用量,血药浓度较低,可有效避免局麻药中毒的危险。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而且腰麻起效明显快于硬膜外,肌松效果,镇痛程度也明显优于硬膜外。

总之,腰麻用于小儿阑尾炎手术,可以提供足够的麻醉平面,减少局麻药的用量,镇痛、肌松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临床上可行,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尤其适用于全麻较少的基层医院。

2009年10月引用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小儿脊麻技术。至2010年10月,应用于临床小儿麻醉。Ⅰ组麻醉效果满意,脊麻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腹部[2],会阴和下肢手术,它可提供足够的麻醉平面。效果确切,减少了静脉的用量,使麻醉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第5篇:邻避效应范文

关键词: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联合麻醉;临床疗效

腰梗联合麻醉兼顾硬膜外麻醉可连续追加药物及腰部麻醉见效快,在临床应用及其广泛,而物的选择和使用对联合麻醉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1]。罗哌卡因是纯S(-)型镜像体结构的酰胺类局麻药物,国外腰部麻醉多广泛使用罗哌卡因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布比卡因亦是椎管内阻滞常用的药物[2,3]。文章笔者选择本院12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探究两种药物实际麻醉效果,以为临床物选择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下腹部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切除术患者56例,前列腺电切术22例,剖宫产术38例,阑尾切除术4例。实验组:平均年龄为(34.49±6.45)岁,平均身高(170.25±11.12)cm,术前心率(80.20±10.23)次/min,收缩压(123.52±6.40)mmHg。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3.75±7.68)岁,平均身高为(173.02±8.65)cm,术前患者心率为(79.75±10.36)次/min,术前收缩压(125.10±5.98)mm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室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对患者进行严格的心电监测。在L2-3间选择穿刺进行联合麻醉成功后当脑脊液流出后用其稀释局麻药,实验组患者注入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1.5~2.0ml,注入速度为0.1ml/s;对照组患者注入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2ml,注入速度亦为0.1ml/s。患者物注射后转为平卧式,头部略微抬高15°,手术中根据患者麻醉消退情况给予药物追加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痛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痛觉阻滞情况测试可采用7号针刺患者,记录镇痛起效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分级评定法。

麻醉效果情况分为优、良、差。其中优:患者镇痛完全,腹部肌肉松软,且未感到丝毫不适;良:镇痛效果良好,腹部肌肉松软,但存在轻微疼痛,需辅助用药方可顺利开展手术;患者临床明显不适,腹部肌肉紧张,需改局麻为全麻方可开展手术。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的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之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处理采取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痛觉阻滞及运动阻滞情况对比 见表1,实验组患者痛觉阻滞起始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患者运动阻滞起始时间以及运动恢复时间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情况 见表2,实验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7%,而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腰梗联合麻醉是腰腹部手术中普遍用到的麻醉方法,该方法麻醉效果很快,能够迅速、及时的达到手术时所需麻醉要求,同时还可以根据手术发展采取适当的药物追加,有效延长麻醉时间、提升麻醉效果,以配合手术临床的治疗开展[4]。临床手术联合麻醉可选择药物很多,但临床多选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因为二药物均具备心脏和神经毒性低的特点。二药物虽然均属于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但药理与药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罗哌卡因脂溶性较低,而阻滞的程度也较轻,但对无髓鞘的感觉神经的阻滞作用较强,而布比卡因脂溶性强,对运动神经具有极强的阻滞作用,但其神经和心脏毒性强于罗哌卡因,当药物过量严重时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状况。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痛觉阻滞起始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能有效达到痛觉阻滞的效果,两种药物临床麻醉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罗哌卡因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研究中实验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慢,但恢复快,罗哌卡因麻醉后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上,罗哌卡因对痛觉阻滞作用较强,而对于运动阻滞作用稍弱,存在显著的感觉和运动相分离的情况。因此,在面对在进行高危椎管麻醉及患者肌肉放松情况标准不严格时,可优先选用罗哌卡因。

参考文献:

[1]童树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应用于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42-43.

[2]焦青玲.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2):176-177.

第6篇:邻避效应范文

关键词: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变应性鼻炎;不良反应;疗效

变应性鼻炎是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简称,其发病机制是在抗原的作用下由免疫机制产生的IgE介导的鼻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1]。据不完全统计,变应性鼻炎的全球平均发病率约为10%~25%,其主要症状为大量水样鼻漏、鼻痒和鼻塞等,部分患者则伴发哮喘及分泌性中耳炎等疾病,虽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50例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效果良好,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耳鼻喉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选取标准: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制定),具有打喷嚏、鼻塞、鼻痒等症状且鼻部体征阳性、变应原皮试至少一种(++)及以上。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或家族精神病史、妊娠或哺乳期、有其它严重疾病、认知障碍等。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天津金虹胜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2020851)滴鼻,每次每孔2滴,2次/d,14d为1疗程;观察组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0587)喷鼻,每次每孔喷2下,2次/d,14d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体征评分、症状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治疗1个疗程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

1.3 评分标准 病情严重程度根据症状轻重进行评分,需评价的症状包括:鼻痒、喷嚏、鼻塞、流涕。每类症状的得分为0~3分,无此症状为0分;症状不明显为1分;症状明显但能够忍受为2分;症状严重且难以忍受为3分。总症状评分为0~12分,分值越高则证明症状越严重。

体征评分:对患者鼻部的情况进行检查。鼻甲轻度肿胀,但能观察到中鼻甲和鼻中隔则为1分;下鼻甲与鼻中隔十分靠近,但仍有缝隙则为2分;下鼻甲与鼻底和鼻中隔紧贴,看不见中鼻甲,或息肉已经形成则为3分。体征评分分值为1~3分,分值越高则证明症状越严重。

夜间睡眠质量评分,由患者自己根据睡眠情况在0~10分之间打分,0分为睡眠质量十分不好,10分为睡眠质量非常好。

1.4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根据评价分数计算得出,此处总分为(体征评分+症状评分),其计算公式为:(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得分≥66.0%则为显效,得分≥30.0%,且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9.0处理,以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各阶段评分 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w和第2w整体病情均有所缓解,且两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一定缓解,其中观察组显效3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21例、好转16例、无效13例。两组患者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鼻腔出血、3例患者鼻腔干燥,但未停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5例(10.0%);对照组有3例患者心悸、5例患者头晕、6例患者鼻腔干燥,未停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14例(28.0%)。

3 结论

变应性鼻炎是在变态原的作用下,通过免疫学机制发生IgE介导,进而引起的鼻粘膜变态反应的炎症[3]。查体能够观察到鼻部有粘膜苍白和水肿等,且鼻腔有分泌物,部分患者还会伴有中鼻道的小息肉。临床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为:避免接触过敏原,正确使用药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皮质类固醇则被认为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最有效的药物,其能够作用于变应性鼻炎的各个不同阶段,有效地发挥对炎症的抑制,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并能够减轻腺体在胆碱能刺激下的反应,控制炎症介质的产生[4]。此外,皮质类固醇还可以抑制机体内炎性细胞的浸润。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和体征评分在经过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虽然分数也有所降低,但相较于观察组仍略高。同时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十分明显,观察组略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数据证明糠酸莫米松喷雾剂对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宗柱,薛卫国.超声聚焦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09.

第7篇:邻避效应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理;实习带教方法;PBL;CBL;效果对比

为了探讨两种临床护理实习带教方法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本文主要选取在我院实习的护生110例作为研究参与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和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相关信息和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110例,110例护生都是女性,护生年龄19~25岁,平均年龄(21.30±1.20)岁,主要包括中专毕业护生、高职毕业护生,对应的护生例数分别为40例和70例。合理安排护生具体实习科室,主要有医院内科、医院外科、医院手术室医技医院急诊科等,采取轮流实习方法[1]。针对110例护生来说,都被告知了该次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等,护生均知情并签订了同意书。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照组护生55例,中专毕业护生有21例,高职毕业护生有34例,主要在PBL护理实习带教模式下进行学习,该实习带教方法主要以问题为基础条件,观察组护生55例,其中中专毕业护生例数为19例,高职毕业护生例数为36例,主要在CBL护理实习带教模式下进行学习,该实习带教方法主要以案例为基础条件。

1.2方法 两组护生分别在不同的临床护理带教模式下进行实习。

1.2.1对照组护生带教方法 该组带教模式为PBL带教,在该带教模式下,要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的联合指导,在分组情况下,学生观看带教老师的实际临床护理过程和内容[2]。在根据实际案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比较合理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带到实际带教当中,进行小组分别探讨和总结发言,让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下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

1.2.2观察组护生带教方法 改组带教模式主要是CBL带教,在这种模式下,要把问题设计当作基础条件,要把实际病例讲解当作先导,要把带教老师当作核心主导者,要把学生当作核心主体人员[3]。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大带教环节,第一大环节是课前预习,在带教授课之前,要告知护生案例基本内容,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第二大环节是课堂知识讲解,等上课之后,带教老师要全面讲解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要保证带教方法足够完善和科学,要保证讲解知识系统化和实践化,符合实践规律,第三大环节是课堂探讨,要在结合案例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思考最佳护理方法,在学生发表见解之后,带教老师要进行点评和总结。

1.3统计学方法 主要选择SPSS21.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进行检验,两组患者资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在护生综合成绩变化情况上的对比 经过护理带教实习,护生综合成绩都有明显提升,但相比较来说,观察组护生成绩提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在护生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以及查体成绩变化情况上的对比 经过成绩评分统计和对比可以看出,护理带教方法应用后,两组护生各项成绩都明显提升,且除了实践操作成绩之外,在其他成绩上,两组都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

2.3 两组在护生护理文书成绩以及护理评估成绩情况上的对比 在两组护生护理文书成绩以及护理评估成绩提升程度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3。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是核心主体,这些护理人员最初都要进行专业培训和实习,针对医学临床护生来说,在实际的临床实习过程中,必须接受良好的护理带教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护生专业护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护生后期临床实践护理奠定基础[4]。

在实际的临床护理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护理知识,还要掌握实际的临床护理操作技巧[5]。护理带教人员要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有效的带教方案,从根本上提升护理实习带教效率和质量。

在以往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基本护理知识传授,但在当前的实习带教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护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6]。要想实现临床护理实习带教预期目标,为医院培养专业型人才,必须应用有效的实习带教方法。

大量临床护理实习带教实践表明,CBL带教效果比较显著,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实习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实习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实习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长期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护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瑞蓉,吴婷.护理实习带教小组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15-16.

[2]程家娥,王虹.临床路径在乳腺科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117-118.

[3]赵美丽.浅谈护理实习带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2):162-163.

[4]张英,陈清清,戴晓洁,等.目标教学在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4):386-387.

[5]王秀明,邓晓宁,孙梅,等.创新型带教模式在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2):72-73.

第8篇:邻避效应范文

【关键词】 解热镇痛药 镇痛效果 解热效果 抗风湿

【中图分类号】 R9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03-01

解热镇痛药,为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药理作用,同时还有显著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目前市面上流行使用的解热镇痛药种类很多,并且不同年龄、身体条件、病情症状病患使用各种药物的疗效各不相同,如何选择以及合理应用临床解热镇痛药就称为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问题。本院对72例病患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选择临床解热镇痛要的建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在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入住我院的72例有发热、疼痛、风湿的患者,男32例,女30例,年龄在38-73岁,平均年龄为40.5岁,一般资料经过统计检验P值小于0.05,没有显著性差异,三组分组有意义。

1.2 治疗方法

按照随机的原则分成A、B、C、D、E、F共6组,定时定量的让A组服用安乃近,B组服用扑热息痛,C组服用消炎痛,D组服用阿司匹林,E组服用水杨酸钠,F组服用中草药,其中安乃近是一种亚硫酸钠以及氨基比林化合物。副作用表现为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肌肉挛缩。扑热息痛是乙酰苯胺类药物,副作用表现为肝脏、肾脏、血液以及神经系统的毒反应。消炎痛又叫做吲哚美辛,使用后导致的不良反应很多。阿司匹林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是一种乙酰水杨酸,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副作用表现在胃肠道出血或溃疡、哮喘、胸闷、大量出汗等。水杨酸钠由水杨酸用碱中和结晶而得,副作用为咳嗽、呼吸困难和胸痛、恶心、呕吐,大量服用可能会致死,研究不同组病患解热、抗风湿以及镇痛效果。

1.3 临床观察

研究服用药物三天之后,A、B、C、D、E、F共6组病患解热、抗风湿以及镇痛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6.0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卡方检验,扑热息痛以及阿司匹林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水杨酸钠和阿司匹林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解热效果最强的分别是安乃近、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其中扑热息痛以及阿司匹林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而在控制癌性引起的发热的情况下,解热效果最好的是消炎痛。抗风湿最好的依次是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并且两组之间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镇痛效果最好的是阿司匹林,最差的是消炎痛,而中草药各种效果均为最差,但是其副作用最小。

3 讨论

在临床上,解热镇痛药应用比较广泛,常用解热镇痛药有安乃近、扑热息痛、消炎痛、阿司匹林、水杨酸钠、中草药,由于这些解热镇痛药在应用的时候会存在一些副作用,有时候副作用会严重影响病患恢复以及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在应对不同病患情况的时候,很有必要对药物作出选择,合理应用临床解热镇痛药,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以为,在进行解热镇痛药的使用的时候,还有一些原则和要点。首先,病患发热、疼痛、风湿等具体情况以及性质不甚了解的时候,不宜随意用药以便能够防止误诊。其次,在病患肝、肾存在损伤以及出现早期的妊娠现象的病患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解热镇痛药。接着是有某种解热镇痛药过敏的患者一般不使用该种药物,实在有必要的遵医嘱。然后是一旦病患在使用解热镇痛药的过程中出现中毒以及严重的副作用时,要及时咨询医生,必要时停用该药。最后病患以及医护人员要清楚了解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范畴,一般来说,在病患处于患有高度发热以及感染性炎症的情况下,应用解热镇痛药作为辅助工具,对病患进行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在病患处于患有低度发热的情况下,应用解热镇痛药作为辅助工具,对病患进行治疗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不需要使用,解决各种神经痛等疼痛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这种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相对于其他解热镇痛药来说,药效显著,副作用小并且价格低廉,可以作为最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小剂量长期使用辅助治疗短暂性脑缺血以及脑血管栓塞等疾病。只有掌握各种解热镇痛药的构成、药性以及适用范围,才能应用这些药物更好的为病患服务。

参考文献

第9篇:邻避效应范文

【关键词】 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它由人体自身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引发, 且发病率近年来逐步攀升。目前, 针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其中, 避免接触变应原, 仅是理想治疗方法, 因为在环境中有很多不可控制的诱因。药物治疗, 是通过药物来控制病症, 一旦停药, 鼻炎就很可能会复发, 所以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而免疫治疗是一种值得肯定和推荐的治疗方式, 通过干扰机体免疫反应并改变变应性疾病进程达到治疗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 在免疫治疗当中, 必须使用标准化的变应原疫苗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简称SIT)。本文分析了本科室2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参照我国的变应性鼻炎标准诊断标准, 选取本科室2012年3月以来的病例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25例。治疗组男10例, 女15例, 年龄 6~60岁, 平均年龄38岁, 均有鼻塞、鼻涕、鼻痒等症状, 患者变皮试尘螨++以上。伴哮喘3例, 占12%, 有家族过敏史5例, 占20%。鼻黏膜异常20例, 占80% 。对照组男12例, 女13例, 年龄8~58岁, 平均年龄4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疗组采用特异性免疫治疗,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法。根据资料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进行比较并评分。在患者治疗之前, 都进行变应原皮肤试验, 所有患者皮试尘螨++以上。依据皮试结果, 选择阳性反应较为明显变应原疫苗进行脱敏治疗。25位治疗组患者选择1~4种变应原疫苗进行脱敏治疗, 治疗时间为2年, 共注射2850次。2014年3月开始对治疗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复诊, 做免疫检测。

1. 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2004年兰州会议所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1],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估方法为:(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若结果≥66%, 则为显效;若结果25%~66%, 则为有效;若结果≤25%, 则为无效。另外, 在患者进行治疗期间, 要认真记录下每次SIT治疗后有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变应原皮试结果 在所有治疗组患者中, 至少都有1种以上变应原均 + + 。其中室内尘土阳性所占比例最高, 共22例, 占88%;其次是尘螨18例, 占72%, 多价霉菌I 15例, 占60%, 多价霉菌Ⅱ13例, 占52%。此外, 还有春季花粉、香烟、昆虫等因素的影响。

2. 2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疗效 治疗组患者显效14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患者显效10例, 有效1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 观察项目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局部反应如注射后出现的红斑、肿胀、疼痛等, 全身反应如荨麻疹、鼻炎、哮喘症状的发作等。注射后, 观察30 min记录不良反应。发生全身反应3例, 5例次, 总发生率为0.175%, 局部反应发生者10例, 共35例次, 总发生率为1.2%, 有2例患者哮喘发作, 2例鼻炎症状发作。口服抗组胺药物后, 症状基本消失。发生局部反应红斑10例次, 丘疹9例次, 经过局部冷敷后, 症状也基本消失。

3 讨论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优势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 此外, 免疫治疗可干预疾病进展, 阻止病情加重[2]。本研究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4%, 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变应原是室内尘土和尘螨。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当中,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以室内尘土阳性率最高, 其次尘螨。在2850次SIT治疗中, 全身反应总发生率为总发生率为0.175%, 局部反应总发生率为1.2%。本次研究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以往数据统计相比较, 有所降低。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调节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效果, 能够调节免疫失衡, 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而药物治疗只能短期控制症状, 无法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本研究还表明, 当患者被检出变应原之后, 有效地避免接触致敏原, 及时采取特异性免疫治能够达到预防变应性疾病的作用。脱敏治疗对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 是安全有效的, 且能够改善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喉科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治疗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 兰州).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0(3):166-167.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