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行业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行业发展趋势

第1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转型;主动负债;非信贷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0.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4-0057-05

一、引言

跨区域经营、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及其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业界都存在一个共识――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增加的粗放式增长是维持目前城商行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宏观经济红利”则为其粗放式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黄隽、张春林(2012)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及相对垄断的市场结构是决定商业银行粗放式信贷扩张的主要因素。国外学者(阿布瑞姆,2008;希拉,2008)的研究成果同样表明了宏观经济条件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决定性作用。在这种宏观经济条件及增长模式下,2004―2011年国内城商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达到28.72%(高出银行业平均水平近9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由2004年的5.4%增至2011年的8.8%,税后利润更是以43.3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经历2009―2011年异地分支机构的快速扩张后,城商行的总资产在3年间增长了1.4倍,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并已成为国内金融体系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然而,正如不可依靠粗放式增长模式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样,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宏观经济红利的逐步减弱①决定了未来城商行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集约式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提升。在经历快速的规模扩张之后,国内城商行的业务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城商行未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及不断加速的金融“脱媒”趋势是否有利?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内城商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2009―2011年城商行负债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国内城商行根植于地方经济,有限的经营牌照决定了城商行的发展依赖于特定城市经济,同时也受制于特定的经济总量及金融发展水平。中国多样性、层次化的城市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衍生出多层次的城商行规模水平:既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大型城商行,也有大量资产规模不足千亿、甚至不到百亿的中小型城商行。由此可见,针对城商行制度供给的规模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国内城商行做大规模(陈一洪、刘惠川,2012)。在跨区域经营受限的情况下,国内城商行通过其他各种途径实现规模扩张。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广州银行近3年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考察发现:随着规模的扩张,广州银行负债中存款占比由2009年的91%迅速下降至2011年的66.52%,而同期卖出的回购金融资产及同业融入资金在负债中的比重则达到31.56%,成为广州银行存款之外的最重要资金来源。

负债是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其规模扩张的基础。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独特项目,存款一直是国内城商行最为传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吸收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对公存款及其他机构团队对公存款在内的存款资金是支撑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种被动型负债资金,在居民及企业储蓄意愿强烈且不断上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为国内城商行负债扩张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通过对国内64家城商行样本的研究发现,2009年64家样本城商行存款占负债的平均比重高达89%,其中小型城商行更是高达92%。国内城商行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对存款这一被动负债资金来源依赖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在跨区域经营受限、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下,依托存款的单一融资渠道日益凸显城商行的融资困境。本文将通过对国内样本城商行批发式融资(主要包括同业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拆入款项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种融资来源)占负债的比重及其变化趋势的考察来揭示国内城商行的应对策略。

2011年,本样本包含的70家国内城商行总资产达到8.18万亿元,占当年国内城商行总资产的比重达到83%;70家样本城商行中有30家位于东部沿海,33家位于中西部,7家位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样本城商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根据2011年末各城商行的资产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种类型,大型城商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中型城商行介于500亿到1000亿之间,小型城商行不超过500亿。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国内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占负债的比重平均仅有7.17%,小型城商行只有4.62%,国内城商行对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开拓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商行的可用资金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大型城商行的这一占比接近1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扩张,对存款以外资金来源的依赖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商行而言,寻找存款以外的资金渠道是其突破规模扩张瓶颈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商行整体规模的提升,主动吸收来自同业及金融市场资金的负债扩张得到多数城商行的认可,批发式融资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011年末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较2009年末翻了一番多,达到了15.32%。中型城商行依赖批发式融资实现负债规模快速扩张的轨迹更加明显。2009年中型城商行平均负债规模为375亿元,批发式融资占比为6.99%,2010年平均负债规模激增60.8%,同期批发式融资的占比达到14.81%,至2011年则进一步提高至20.24%,与大型城商行的这一比值基本持平。中型城商行的总负债规模增长明显,2011年较2009年增长了118.13%,同期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13.25个百分点;小型城商行的负债规模增长了73.49%,批发式融资占比增加了4.96个百分点;大型城商行的这两个比值分别为68.75%和9.68个百分点。可见,大中型城商行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对主动负债融资依赖性提升。

与存款这一被动性负债资金来源相比,批发式融资等主动性负债赋予城商行更高的灵活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者可以根据货币市场利率走向及本行流动性管理需求判断是否需要主动融入资金。不过,相比西方商业银行的大额可转让存单(CD)、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欧洲金融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国内城商行的主动负债融资工具相对有限,集中于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资金融入、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同业存放等融资工具,这与国内欠发达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

然而,无论是小型城商行还是大中型城商行,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占比的提升都表明了国内城商行吸收主动负债的增速高于存款。这一方面多样化了其资金来源、优化了负债结构、提高了城商行流动性及资产负债管理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其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也具有一定的意义②。但部分主动负债成本较高,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对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依赖性的增加会降低城商行整体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少数银行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会影响并扩散至相关银行,从而加大了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刘春航、苗雨峰,2012)。城商行运用批发式融资效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业务扩张及盈利效率,张健华(2012)基于前沿分析法对1999―2008年国内银行机构的盈利能力及资产扩张能力进行考察指出,拆入同业资金比率较高的银行,无论是盈利效率还是业务扩张效率都比较低,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及企业)吸收存款较多的商业银行更加有效率。金融市场业务经营运作的不成熟及相应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对城商行扩张非存款类资金能力提出严峻挑战。如何优化负债结构、开辟存款之外资金来源渠道、保持应有的流动性、确保资金成本可控和盈利能力可持续,是城商行在这一融资模式下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目前存贷比这一刚性监管指标对城商行继续施加存款刚性压力,网络布局及客户基础的先天不足将使其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融资能力继续受到挑战。

三、2009―2011年城商行盈利结构及其变化分析

负债结构及盈利结构是城商行经营运作这一“硬币”的正反面,负债结构反映其资金来源、渠道这一面,资产结构则从筹措资金的使用这一面反映城商行的经营运作。“金融脱媒”的加速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给国内商业银行特别是城商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考察城商行盈利结构首先应关注其资产配置结构,因为资产的配置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盈利结构,不同的资产配置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盈利结构及模式。国内城商行业务及盈利渠道的单一性决定了信贷资产在多数城商行的资产配置中占有主导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样本城商行2009―2011年信贷资产占比进行初步统计。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整体资产规模的快速提升,城商行对信贷资产的平均配置逐年下降。2009年国内样本城商行信贷资产占比平均为50.41%,至2011年末占比仅为43.72%,可见随着样本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其资产的配置也趋于多样化,逐步摆脱了过去信贷资产独大的局面。这种趋势在样本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19家中型城商行2009年信贷资产占比平均达到52.67%,2010年迅速降至40.18%,2011年则仅有38.44%,是三类城商行中信贷资产占比最低的。

高信贷资产占比以金华、嘉兴、台州、湖州四家地处浙江的城商行为代表,近3年其信贷资产配置均在60%左右,信贷资产主导型资产配置特征十分明显;珠海、厦门、龙江、包商、昆仓等5家城商行则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典型代表。截至2011年末,除包商银行外其余4家银行信贷资产占比均不足20%、平均仅有17.5%,但包商银行仍然保持在26%的相对较高水平。高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台州城商行2011年资产规模刚好突破500亿之外,其余3家均为小型城商行;低信贷资产配置城商行代表除珠海城商行外均为大中型城商行。

对典型城商行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商行资产的配置特征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下文将进一步分析两家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资产配置及其收益情况。

两家城商行是低信贷资产配置的大型及中型城商行的代表,虽然都在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投入较多资金,但其投资收益却大相径庭。

观察低信贷资产城商行的非信贷资产配置可以发现,多数城商行在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项类投资等业务上投入大量资金,还有部分城商行集中于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两种资产配置上,另有部分城商行则在上述两大类非信贷资产的配置上采取较为均匀的配置策略。BS银行与MX银行属于均匀但偏向资金业务资产配置的城商行。两家城商行近3年的信贷资产配置平均占比分别为30%和23%,在中央政府债券、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理财产品等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两家城商行金融市场资产的配置都从2009年的不到40%升至2010年的50%左右,2011年回落至44%左右。金融市场资产的占比远超过信贷资产占比,3年平均占比分别为45%和43%。

但是,两家城商行在金融市场资产的经营运作结果方面却存在明显的差异。BS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资产的投资收益连年翻番,由2009年的7.7亿增长至2011年的29.87亿元,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由2009年的37.14%增至2011年的54.64%。金融市场业务已成为其支柱业务,贡献了2011年营业收入的54.64%,其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7.63%。回顾2007年及2008年,其金融市场业务投资收益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7.05%及40.92%,可见,BS银行较早确立了金融市场业务和信贷业务两大业务作为全行经营发展的重点,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资产配置及经营运作实现了金融市场及信贷业务的两翼齐飞。相比之下,同样将大量资金配置在资金业务的MX银行,近3年金融市场业务账面投资收益均为负数,并且随着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增加,投资亏损也同步上升,这反映了MX银行在金融市场资产内部配置及交易、运作策略上的不当。因此,对于那些期望通过金融市场业务实现经营转型的城商行而言,积极主动增加金融市场资产配置的同时,需要敏锐把握市场利率的波动,做出正确的投资策略,确保金融市场业务的投资收益。

事实上,国内金融市场业务中最受认可的地方法人银行应属南京银行。早在2002年之前,南京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开始初露头角,但资金业务在当时的南京银行业务中仅仅作为补充,没有体现以利润为中心。2002年5月南京银行董事会开始酝酿资金业务的第一次转型,即如何使资金业务成为南京银行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2002年9月南京银行在城商行同业中率先成立资金业务的独立专营机构――资金营运中心,实现从管理职能向经营职能的转变,开始直面银行间市场的挑战。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南京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已形成本外币、债券与黄金、衍生金融产品联动的发展格局。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金融市场业务组织架构、品牌、运作模式、人才队伍逐步成熟,为南京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国内70家样本城商行近3年负债及资产结构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城商行规模的提升、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国内城商行无论在负债结构还是资产结构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国内城商行由过去较为单纯地从零售市场(包括居民、企业、机关团体)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向零售市场存款与批发式融资并重发展,批发式融资在负债中的占比稳步提升,这一变化趋势在大中型城商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资产配置方面,城商行由过去信贷资产一家独大慢慢转向逐步增加非信贷资产配置,拓展除信贷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领域,突出表现在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发上。以包商银行、南京银行等为代表的城商行较早重视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在资产配置上向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金融资产上倾斜,并通过积极、主动、有效的投资策略获取投资收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的多元化,从而为其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城商行作为国内银行业金融体系增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服务、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有益尝试及实践为丰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面对外部发展环境及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城商行亟需突破、转型,要在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广大市民”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围绕中小微企业信贷这一核心业务开展综合化金融服务;要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在争取零售市场存款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银行间市场,拓展同业合作渠道,为未来批发式融资积累丰富经验。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经营转型、战略为先。战略的制定、贯彻、落实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执行有力的发展战略有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多数国内城商行均能针对本地区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然而,正确的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执行方能有效落实,其中投资者或者主要股东的素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内城商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往往引入了地方财政、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复杂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各方利益诉求难以调和。即使地方财政一股独大也可能因为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影响战略的制定及执行,从而影响城商行的发展路径和业务选择。如果股东过于注重短期效益,那么经营层将很难从长期利益的角度推进可持续发展。因此,战略为先需强调多方对长期与短期利益冲突达成共识,不能以牺牲长期战略转型为代价取得短期规模与效益的增长。

第二,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先。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是构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落脚点。只有与自身定位、战略目标、客户群体相适应的商业模式才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林再兴、陈一洪,2012)。对商业银行而言,商业模式是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模型,是指导其价值创造的完整商业逻辑框架。

近二十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不乏打造较为成功商业模式的先例,先后出现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商业模式,兴业银行的同业合作、银银平台商业模式以及近几年颇有建树的民生中小微行业金融及合作社商业模式。以招商银行为例,在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占比普遍不足20%的情况下,其储蓄存款及零售贷款余额占比在2010年末就分别达到35.95%及34.65%,位居国内商业银行之首。

当然,差异化商业模式的建立可以通过创新来实现,如兴业银行在国内率先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北京银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等;也可以立足已有的较好的经营模式,通过组织架构的完善、流程的再造、产品的整合与创新、服务的改进等深入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如国内城商行近年来对中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立足供应链的金融服务、围绕集群行业打造的行业金融服务(陈一洪,2012)以及社区化经营思路(陈一洪、刘惠川,2012)等等。

商业模式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内城商行在继续立足中小微信贷业务,充分发挥地方中小法人机构人缘和地缘优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吸存成本提高对资产负债及利率定价管理的压力,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及利率定价系统。与此同时,消化资金成本上涨压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防范中小微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风险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延伸金融服务领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做好中小微企业的财务顾问、财富管理专家③,与中小微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真正成为这些企业的成长伙伴④。

注:

①数据显示,2003―2011年,我国GDP实际增长了1.5倍,年均增速达到10.7%。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的中速增长区间。“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不再“保8”,而是设定了7%的更加平稳的增长目标。

②从国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存款成本的上升,商业银行存款的增幅明显下降。同时,非存款资金来源,即拆入资金在负债中的占比得到显著提高。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1975年其负债中存款占比平均为88.67%,利率市场化改革后,2000年其存款负债占比降至67.96%。

③比如民生银行专门给小商户开辟了财富大课堂,并已成为小微金融服务的一个品牌。

④同样有借鉴意义的是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城市合作社模式。民生小微企业合作社是把同一类型的小微企业整合成一种有组织的经济体,让这些企业抱团发展,共同融资,一起抵御风险。合作社具有合作基金,由合作社成员、地方政府及民生银行共同出资。截至2012年12月,民生银行已在上海、天津、青岛、苏州、武汉、厦门、温州、泉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了近2500家城市合作社,会员超过9万人,涵盖了衣、食、住、行等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行业。按照管理层的设想,未来民生银行将整合上万家城市合作社,联合更多小微企业,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小微俱乐部、专属组合产品、专属结算服务、信息服务及撮合五大基础平台。

参考文献:

[1]黄隽,张春林.什么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盈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

[2]林再兴,陈一洪.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路径分析与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2,(12).

[3]刘春航,苗雨峰,朱元倩.银行同质性的度量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J].金融监管研究,2012,(2).

第2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健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06-01

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多样化、盈利结构综合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起被称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国内各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逐步认识到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支柱性业务的重要意义。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以下九类,即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等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各商业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托管、融资顾问、银行卡等业务转型上的全面提速以及企业年金市场的扩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强劲增长势头,中间业务收入的新增额、增幅及其在商业银行经营净收入中的占比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此外,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带动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中间业务,如基金代销、资产托管、理财等业务的增长,在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新增中的贡献至少超过了50%。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

1.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我国商业银行正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都成立了中间业务部,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和营销,加强风险控制和业务稽核,调整考核和激励机制。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也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2.中间业务种类增多,业务量增大,收入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涉及九大类400多个品种。众多商业银行已陆续开办了支付结算、、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银行卡、咨询、理财、担保和基金托管等等业务,总量增长迅速。几家规模较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从几年前的8.5%达现在的20%左右。

3.部分业务品种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如工行的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投资托管、企业年金,农业银行的保险、保管箱业务,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和长城国际贷记卡,建设银行系列生肖卡和工程建设项目,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全国通”和“外汇宝”等。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品种结构不合理、收益低;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差、法律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无序。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撑,规范银行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法律不健全;相关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则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以及业务推动的有效性,严重制约着中间业务的发展;专业人才及科技支撑力不够。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资金结算、信用卡、代收代付等业务必须依托强大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单系统。

二、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笔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全面地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转变经营理念。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高度认识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经营目标上,要有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创收、从“副业”向“主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从传统信贷产品向新兴信贷产品的系列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粗放式向高附加值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服务态度上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机械式向灵活方式转变。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战略和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其跟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为推动中间业务的拓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要完善法律环境,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来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培养强有力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监控。

3.加快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商业银行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为推动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奖惩措施和考核办法,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对全行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组织和管理。

4.完善对中间业务的金融监管,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与制作规范。监管部门应出台中间业务监管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制定业务规范,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加强金融监管、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始终处于规范、有序。

5.加大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中间业务需要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多类型、具有开拓敬业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务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员工培训机制,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商业银行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金融信息化程度。根据中间业务范围广、操作技术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创新类金融产品,是集人才、技术、信息、资金和信誉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业务,商业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员工队伍,既要立足于现有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力引进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的复合型人才,构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坚实平台,以满足瞬息万变的金融服务需求,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第3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逐渐放松金融管制,允许不同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上适当交叉,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8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完善,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如今,投资银行已经完全跳出传统证券承销与证券经纪狭窄的业务框架,形成了证券承销与经纪、私募发行、兼并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的业务结构。

投资银行国际化趋势

投资银行业务全球化有深刻的原因,其一,全球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快慢不一,使投资银行纷纷以此作为新的竞争领域和利润增长点,这是投资银行向外扩张的内在要求;其二,国际金融环境和金融条件的改善,客观上为投资银行实现全球经营准备了条件。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投资银行就采用与国外行合作的方式帮助本国公司在海外推销证券或作为投资者中介进入国外市场。

到了70年代,为了更有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各大投资银行纷纷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80年代后,随着世界经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和信息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昔日距离的限制再也不能成为金融机构的屏障,业务全球化已经成为投资银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的关键。

投资银行可为国外筹资者承销券,将其销售给国内外的投资者;也为国内筹资者承销证券,在国外销智还可以做做市商、经纪商和交易商介国外证券市场,或者帮助国外投资者与国内市场。

投资银行业务专业化趋势

专业化分工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在整个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过程中,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化也成为必然,各大投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多元化的同时也各有所长。例如,美林在基础设施融资和证券管理方面享有盛誉、高盛以研究能力及承销而闻名、所罗门兄弟以商业票据发行和公司购并见长、第一波士顿则在组织辛迪加和安排私募方面领先。

第4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逐步显现,面对中国政府、理论界、实务界对金融体制、监管体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反思,中国的商业银行既承担着支持经济振兴、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对行业自身检讨、改革和发展的重任。

经营模式趋于多样化

经过金融危机的检讨,尽管中国的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仍然面临缺乏精通银行运作模式,还没有建立适应综合经营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也没有与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内控体系还不尽严密,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但通过综合经营实现经营模式战略转型仍然是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世界性金融危机不会否定或延缓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步伐,2009年也将是中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加快推进的一年,但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模式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外,商业银行的全能银行模式也将成为一种探索和探讨的模式,而在两种传统的综合经营模式之外,部分综合经营也将不断出现。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多样化选择,不仅仅是对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对监管体制的重大挑战:一是风险控制监控和监管“防火墙”的建立。如何在进行综合化经营过程中,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如何在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母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建立“防火墙”制度、有效隔离风险的积聚和放大,是监管体制设计的最大挑战和要素。二是综合性产品的监管挑战。随着银行、证券、保险、租赁信托等业务的兼容和融合,对各业务内部和各产品之间构建独立、权威性的风险监督、评价管理体系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健全的监管手段和方式。三是监管的协调性挑战。各监管部门之间如何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明确的责任划分,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监管。

金融创新重归理性

创新一直被认为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持续和原始动力。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金融机构创新过度所致。中国一直被认为创新不足。事实上,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一直存在着过度和不足并存的问题。

整体而言表现为行业创新不足,但在具体商业银行和部分业务也存在着创新过度的问题,表现为表外业务规模持续扩张中的业务创新风险累积,一些业务以创新的名义和方式牟取高利或是绕过相关规定,伴随信贷规模控制导致的信贷资源稀缺,商业银行通过与资产业务高度相关的贷款承诺、财务顾问等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

有的银行将贷款承诺、财务顾问等业务作为发放贷款的先决条件,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有的银行将信贷资产转让、信贷资产信托化和委托贷款作为腾挪和逃避贷款规模的手段,有的理财产品是变相让利,有的理财产品片面夸大收益而淡化风险。有的银行创新概念化,善于营造一些谁也不明白甚至也说不清楚的概念,有的热衷于借用国外一些银行的概念,而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反思金融危机,2009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可能会回归理性,即所有的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都以风险的有效控制为前提,充分提示和揭示风险,慎重地制定业务风险政策,使风险程度处于可控的状态。特别是会更加注重资本充足率风险,拓展和完善资本有效补充机制,使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取向确定不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建立完整、科学的风险测量方法,应用完整科学的风险监控工具,科学制定风险控制参数。

修正单纯利润最大化目标

利润最大化一直是西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目标,中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上市银行也越来越注重利润的最大化。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利润最大化确定的以短期利润为主的激励机制和以高杠杆率牟取暴利的经营模式为这次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其病态的盈利创新与恶性竞争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出现的精英至上主义,只追求业务量和高利润而不顾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而利润最大化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中也同样或多或少存在,有的银行一味强调贷款利率的上浮比率,以得到较高的盈利能力,忽视贷款对象的质量和贷款质量;有的银行将存贷比运用到极致,从而有可能导致流动性困难。

今后商业银行将需要重新评价对利润的追逐,重新认识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实现四大战略性转变:

一是经营管理战略由突出利润转变为利润和风险对立统一转变,要更加注重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把风险与收益统一考虑,同时设置一些中间性指标,如资本量目标、风险指标、安全性度量、流动性考虑等。二是增加资本的战略更加全方位,要更注重整体资本实力和经营效益的提高。三是要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商业银行要始终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并实现银行业务发展向银行的业务综合化、多功能化与专业化业务体系并存转变。四是银行的战略向更加注意银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与银行发展中的对立统一转变,提高银行的综合实力与对外信誉,增大无形资产,实现银行的理性经营。

对外投资提速且慎重

由于资本、资金实力的增强,特别是创新冲动下代客外汇交易、代客外汇理财、以及进入国际市场的渴望,中国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外投资的步伐,无论数量还是频率都大大加强。目前,中国银行业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总资产2674亿美元。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对外债券投资,据报道,中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总额为近1600亿美元。

而我们对国外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增加的幅度更快。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大小银行都有对外投资的冲动,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民生银行投资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等;并且对外投资过于相信四大评级机构的评级,而四大评级机构对美国及相关国家评级偏高,这是值得警惕的。目前风险程度较高的非政府类债券、资产证券化品种比重过大,过于相信西方大金融机构的信誉、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对欧美金融机构所做的金融衍生产品缺乏风险认识,有可能因交易对手破产或违约而引发风险,也有可能因欧美金融机构构造的陷阱造成损失。

2009年,面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对外投资机会,因此,不少商业银行也许会抓住这一时机加快对外投资步伐,包括对国外银行的投资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投资。但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给我们海外投资的教训和损失,中国商业银行对外投资也将更加审慎,特别是对外债券投资的选择需要更加注重低风险。

并购重组进一步加剧

商业银行对企业并购业务的信贷支持力度将加大。根据国家对扩大内需政策的要求,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对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及涉农信贷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贷款重组,支持信贷资产转让。

第5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经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城市商业银行起源及发展历程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设立的目的是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铺路搭桥。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达到了5000多家,但信用社形式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了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整顿,化解地方金融风险。1995年9月国务院决定,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在清产合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所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城市合作社[1]。同年,深圳城市合作银行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但直到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才全面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

2005年的到来,可以说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对于满足各方面监管要求的,并且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逐步允许跨区域经营。

2011年3月起,监管层开始持审慎的态度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银行近年来纷纷跨区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阻碍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

城市商业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它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是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党政主管机关和做大股东而存在的。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金融资源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注资等各种方式,使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得到了有效地补充,弥补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良贷款率下降,盈利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二)盲目扩张带来的人才、管理、能力、技术手段跟不上

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有一部分是源于地方政府的驱动。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掌控者,将这一金融机构作为自身政绩的一部分,因此希望其做大做强,希望它能通过更名、跨区域、上市等方法赢得更多利益。这种趋势使得许多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了盲目扩张之路。

(三)经营同质化严重,失去特色竞争力

目前我国城商行经营管理、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均呈现趋同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粗犷、风险控制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匮乏、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渠道狭窄、文化影响有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已成功实现跨区发展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通过一些对策调整,不仅能解决这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还能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

(一)明确市场定位

在市场定位时,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小银行,实力无法与其他银行相提并论,因此可以在定位时注重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走感情战;也可以突出其数量优势,将自身定位为更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银行,为老百姓在办理普通业务时提供更简洁、高效的服务,避免到大银行办理业务的复杂程序。市场定位成功,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源,成为一种有力的营销手段[2]。

(二)改变管理模式

跨区域银行是一种在母城设有总部的银行,其在异地的管理机构属于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不同于同城分支机构的直属管理模式。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使得总行的管理半径和管理链条被拉长、总行分行间的职能不能划分清晰,难以管理。这就需要对城商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总行分行之间的架构问题。

在管理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明晰总分行的主要职责,将经营权下移。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试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进到全面发展中。最后是稳健的原则,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稳定的团队、人员和客户资源对长期发展来说也十分重要。

(三)保持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

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在单一城市里发展,因此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跨区域发展后,城市商业银行仍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制度特色、品牌特色等,充分复制到异地分支机构中,在众多其他银行中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赢得异地政府的信赖。

(四)淡化行政色彩,完善管理结构

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处于政府的管控和监督之下,城市商业银行更是被作为地方政府增加政绩的一个工具,因此其跨区域扩张的背后很多是受到地方政府的驱使,这种行政化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不断增强,原有的地方政府管理体系在未来可能会难以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因此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民营化进程十分必要[3]。

(五)注重风险防范

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是城市银行跨区域发展中成本和风险都较大的一种方式。除了要面对高准入条件及一些其他进入壁垒外,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展业务,要面对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客户群体,除了自身实力外,适应能力也格外重要。因此无论是银行本身还是行业监管者,都必须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谢绍荣.我国城市银行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河海大学,2007-1.

[2]张望.我国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问题.上海金融,2010(05):89-92.

第6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seo本身的技术性越来越低,但它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目前网上关于seo的探讨来看,基本都是以前的方法。seo没有秘籍,越朴实的原则,越实用,做到极致就是绝招。

2.经验与工具结合(长尾关键词分析)

a.再好的经验,也无法分析海量关键词。海量关键词至少基于百万级数量级。经验再强,分析的范围和综合程度是有限的。无从对一个行业进行全网性的搜索行为分析。也无法对海量关键词的竞价进行管理。

3.seo与sem结合。

竞价与seo结合。根据不同关键词的实际情况,综合公司的各种和资源进行平衡。那些那类是必须竞价的,那些是可以seo的。SEO和SEM在不同时间段的定位也会不一样。

4.seo与产品设计、体验结合。如果不与产品结合、不予用户体验结合。

那样的seo策略是短视、愚蠢的策略。最终会站到搜索引擎的对立面。对于大型网站,这方面优势更明显,他们不仅能执行seo策略,而且他们本身的网站大都本身对用户也是有价值的、即使搜索引擎不存在,他们的网站也会有一定的用户基础。

5.seo与各种手段结合、开放平台。

seo除了与刚才说的sem结合外,还会跟edm,口碑营销甚至目前很火的微博概念结合。搜索引擎不断在改变,seo人员的策略也在变。在点石北京大会上,很多嘉宾对于这方面做了很多的阐述。

6.seo服务提供结构越来越垂直化、专业化越来越多的seo/sem公司开始专注某一个行业,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7.seo高度服务越来越宽,低端服务的路越来越窄。

第7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结构是大型商业银行、中型商业银行、小型商业银行三类,小型商业银行由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构成,其中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原城市信用社改制成立的,我国自1995年开始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以来,经过10余年的变革和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已经发展到112家,资产总额1.69万亿元,占全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6.4%,分支机构5248个,员工队伍10.92万人,2004年实现利润82亿元,市场份额逐年增加,信誉稳步提高,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中坚力量,为推动我国地方城市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朝跨区域性的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还是因地制宜朝着社区银行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后者才是我国小型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正确定位。

一、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政策定位和职能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方向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城市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在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城市信用社与农村作用社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事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城市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管理和行业方面的风险,突出表现为管理松散、信贷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下。部分城市信用社由于历年亏损已经严重资不抵债,在我国个别城市甚至出现支付风险而被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维护地方经济、金融市场稳定,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部分城市组建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开始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112家。

我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高,监管较严,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就受到政策限制。其一是经营范围受到区域性限制,禁止跨区域经营;其二是经营范围受到特定对象的限制,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城市居民。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区域和地方特性十分明显。

尽管我国个别城市商业银行获准跨区域经营,个别省份镜内的所有城市商业银行已获准合并重组,但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仍然受到政策的限制,中国银监会领导曾经在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监管思路时表示,“根据发展状况允许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是银监会坚持分类管理、择优限劣监管原则的具体体现,对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受理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在充分整合金融资源基础上联合重组,审慎设立分支机构,并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稳步推进。” “上海银行跨区域经营目前是个案,谨防一哄而上。银监会在具体审批时将从严把握并坚持四个原则:一是达标的原则。各项指标必须达到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以上水平;二是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地方经济,有利于中小企业,有利于城市居民的原则;三是适合的原则,即新设立机构是否有适合的发展环境;四是市场原则,即商业和自愿的原则。”从监管当局领导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的金融政策是按照审慎监管的要求从严审批。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无论是内控机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差距都很大,要实现跨区域经营是不符合准入条件的。跨区域经营和合并重组既然是个案,同时准入的门槛也较高,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达不到要求,它们也只能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监管当局的资本约束制度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只能小规模经营。我国在当初组建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城市商业银行最低的资本限额为1亿元,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募集的股本金在2亿元之内,资本总额较少,城市商业银行片面地追求规模扩张,在没有进行增资扩股之前,将受到资本约束制度的制约。我国对外全面开放以后,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金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核心资本必须达到4%,城市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将会受到监管当局的制裁。城市商业银行小额资本金决定了它只能是小规模经营。

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经济决定金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银行业体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走向世界,股份制改造也基本完成,不仅实际引入了境外资本,而且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领头作用,毋容讳言。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经济要发达,沿海地区经济比内地经济发达。地方经济的差异,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沿海城市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比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资产质量高,发展环境好。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就湖南的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境内的长沙、株洲、湘谭、岳阳、衡阳的五家城市商业银行和邵阳的城市信用社,只有长沙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超100亿元人民币,他们在计划实现跨区域经营,朝着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其他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只有衡阳、株洲的城市商业银行在50亿元左右,岳阳、湘谭、邵阳的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仅有20亿元左右,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要发展到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等水平道路漫长。

就城市商业银行管理理念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与股份商业银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沿海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内地城市商业银行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在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当中,已经正式完成引进外资工作的有七家,这七家城市商业银行都分布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资产规模在全国商业银行当中名列前茅,如北京银行、南京城市商业银行、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杭州城市商业银行等,这些境外投资者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员培训方面对所投资的城市商业银行都给予了有效的支持,绝大多数战略投资者都派出了资深专家进入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和高级经营管理层,有效改善了这些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理念,济南城市商业银行推出了由境外投资者提供技术开发的循环按揭信贷新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就了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在银监会的审慎监管下获准实现跨区域经营,个别城市商业银行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但这只是少数,而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必须谋求自身的生存之道。

省域经济的差异、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包袱”不一样,解决“包袱”的方式不一样。我国从1995年开始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信用社时期积累的严重金融风险,解决不良资产和历史损失“包袱”,因而当初的工作核心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风险。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2005年底,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处置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历史亏损,累计投入财力近400亿元,使近30家处于高风险的城市商业银行初步摆脱困境。各级地方政府为帮助城市商业银行处置历史风险,提高资产质量,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尽了最大的努力。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收入的差异,各地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负担也不一样,经济发达地区如成都、大连、青岛等地的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置换,剥离及重组改造就分别投入财力10、17.6和2.4亿元;长沙市政府不仅为商业银行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投入财力8亿元,还帮助长沙市商业银行推出联合委托贷款,并由市政府财政提供担保,贷款到期后,这些贷款已按时偿还,市民的委托存款已及时兑付,实现了政府、投资者、银行“三赢”,积极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市,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在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给予实际性的帮助和支持,而且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提供信贷支持,这些建设项目的资金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又不能按时到位,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动性差,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潜在风险。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是大多数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现实。

三、人力资源缺失决定了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

(一)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现状

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在其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规模较小,金融产品传统单一,办理业务程序简单,因而吸收员工的时候要求较低,有些企业的操作工人或待业的城市、农村人员一夜之间可以变成城市信用社的“白领”,有的城市信用社家庭成员多,他们既不是出自高校大门,也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就成了城市信用社的员工,员工整体素质较低,高尖端金融人材微乎其微。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信用社员工身份置换成了银行员工,不少城市商业银行从其成立之日起就普遍存在着人员过多而人才缺乏的矛盾。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外、国内同业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他们一方面面临减员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又要招聘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减与增的矛盾突出,而去与进又产生诸多的社会问题。笔者对内地城市的人材问题作过调查,据统计,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25%,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只有59%,而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员工却很少,所占比例不到期15%。近年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为内地城市商业银行招聘人材提供了契机,但由于诸多矛盾,也不能全面换血。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引进人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1、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全国范围内或跨区域经营,大、中城市都设有分支机构,人才可以在区域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流动,人才的流向也是集中在大中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境外设有分支机构,他们可以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聘精英人才,这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无法可比的。

2、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用作支撑,更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抗风险的能力,这也是他们招聘人才所具备的优势。

3、薪酬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制约了人才的引进,股份商业银行完全可以按市场动作机制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拉开收入档次,实行“年薪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地方观念的束缚,人才与一般员工收入差异拉大,就会引发诸多矛盾,这种现象在内地城市商业银行尤为突出,不少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在推行减员增效制度改革和引入人才时也只能做到皆大欢喜,略有差别。如果引进精英人才,薪金作为一般员工对待,就目前情况而言,人才是不会屈就的。

(三)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人才引进制度缺失

市场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还不长,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特别是人才的引进计划、人才的培训、人才的管理、人才的各项保障制度都来不及认真的分析、研究,人才引进和管理制度的缺失制约了城商行朝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免力为之只能是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国内实际情况,城市商业银行应走一条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道路,社区银行应是我国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较好模式,同所有其他企业一样,金融企业也应该是大、中、小并存,相互补充、互相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应呈金字塔型,在数量上大型商业银行在塔顶,中型商业银行在塔中,小型 商业银行在塔底;在资产规模上则是倒金字塔型。虽然社区银行这一概念在我国金融界还不明朗,也没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来进行探讨和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但在国外,社区银行已日渐发展成熟,与大、中型银行并驾齐驱,对社区银行的管理也设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并有健全和规范的行业规章制度。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正处在成长期,如何规范和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值得我们理论界和监管部门深思!

参考文献:

①《商业银行法》;

②《巴塞尔协议》;

③巴曙松所著《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

④徐滇庆所著《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

第8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183-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发展对于提升银行整体实力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发展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分析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总体上呈现出发卡数量增加、发卡速度加快等特点,但是与此同时持卡消费额较低、信用卡交易次数较少、信用卡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信用卡业务固有缺陷也仍然存在。通常来说,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引入期,其业务整体上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而在成长期许多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其信用卡业务会有着较快发展,而成熟期的信用卡业务的销售速度会不断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也会进入信用卡市场参与信用卡市场竞争,导致信用卡业务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较大程度上处于成长期,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处于成熟期,即我国的大众市场刚刚开始对信用卡业务进行接纳。从市场结构来看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信用卡高中端市场划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清晰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较大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自存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某些单项信用卡业务中形成了银行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信用卡业务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趋势

在我国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卡业务的有效发展是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商业银行在发展信用卡业务时应当对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完善、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等发展趋势有着清晰的了解。

1.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改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改善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用卡受理环境的改善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进入良性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并通过鼓励大众对于银行卡进行有效使用更好地接受银行卡业务,在促进银行卡业务规模有效扩大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能够更快地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虽然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但是因为这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注重与其他组织和机构进行有效协调与联系,在各司其职、密切分工的前提下有效形成一个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信用卡业务市场。从鼓励商业银行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的角度出发,建立高效合作的银行卡业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力量进入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建设中,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受理环境不断改善。

2.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许多业务上开始追赶先进国家水平并且许多业务开始与国际接轨。在这之中银行卡业务即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提升银行卡业务市场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序性,并且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能够有效地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过银行卡业务创新增强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有效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势。通常来说,我国信用卡业务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业务操作失误造成的。除此之外,一些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与业务发展配套的内控措施,片面追求发卡量和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存在着较大风险。因此在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信用卡内控制度的有效建设,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的风险进行高效化、科学化管理。另外,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建立标准化的信用卡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信用卡业务各环节的风险管理,注重合理采用责任制,更好地在制度层面减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控制成本。

4.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水平提升对于提升商业银行信用卡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坚持信用卡业务及时的推陈出新,同时注重坚持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并根据信用卡客户的需求来制定业务目标。除此之外,在信用卡业务客户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注重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进和完善服务水平,有效提高服务效率。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信用卡客户价值进行分析,通过市场细分对不同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和完善与信用卡客户的关系,在设计新服务模式的前提下促进信用卡业务质量的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得到不断地扩大。

第9篇:银行行业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全面放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必将融入国际潮流。面对这样一个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银行业间竞争越演越烈,混业经营已逐渐成为世界金融业经营体制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在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身定位、认清国际差距以及制定发展战略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趋势下的发展之路刻不容缓,意义深远。

几年前我国学术界在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上还存在争论,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国际化日趋迫近,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为混业经营预留一定空间的新银行法的实施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在资本市场、银行间市场的种种举措都无疑表明: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银行业分业、混业的原因、优劣程度进行分析,在混业经营的策略研究上,又大多集中在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全能银行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上,而对于当前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策略选择、以及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借鉴上,研究得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研究试图对比国外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策略选择,并结合我国混业经营趋势的新动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道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现状及障碍

近些年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银行业务种类的不断增加以及银行业监管政策上对混业经营的放松,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践中也开始逐步由严格的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全面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等资金结算以及产品销售业务;一些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境外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开展证券或保险业务,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控股集团的方式实行混业经营。在这样一个混业经营趋势加强的银行业发展进程中,障碍与制约因素并存。

(一)产权制度不明晰、自律能力弱

从国外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混业经营的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收效甚微,虽然“将专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说法已提多年,但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银行始终存在所有权虚置、经营权无法落实、权责利不对称以及过分行政干预等现象,商业化机制难以真正确立和有效运行。

到目前为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政企不分的局面,构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形成行政附属物。金融主体产权不明晰导致金融企业自律能力弱、委托机制形同虚设、很难做到资金的收益风险对称。一旦我国实施了混业经营,这种产权制度的不明晰,极易造成权利和义务脱节、收益由小集体获得、损失则由国家承担的尴尬局面。因此,我国金融业融入混业经营这一趋势的基本前提是不能轻易拆除金融业的产权“防火墙”。

(二)内控制度及其完善程度难适混业经营要求

基于金融安全,混业经营要求金融机构具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各项金融业务具有制度保证的相对独立性。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避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机构的安全运作与稳键经营。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尤其是由计划经济改制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其内控机制较薄弱,产权主体不明晰,一旦实行混业经营,无法依靠其自律机制进行约束,风险很难有效控制。早在1993年前,我国金融业也曾有混业经营的经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都相继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但遗憾的是,薄弱的内控机制以及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使得混业经营不仅“混”而且“乱”,各机构将货币市场的资金用于炒股票、做房地产,结果造成大量呆坏账。时至今日,我国金融机构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相当部分是“混业”时代的“战利品”。

(三)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制约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银行业的基础,高比例的不良资产意味着行业自身的高系统风险。不良资产一项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历史包袱,迅速提升资产质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部分不良资产予以剥离,却仍无法阻挡不良资产繁衍的脚步,不良资产并将持续产生。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直接降低了银行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阻碍了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进程,难以应对越加激烈的外来银行竞争与挑战,严重制约混业经营。

(四)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难适混业经营需要

混业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的全能化、多样化经营,实现“金融超市”的蓝图,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风险来源,并且带来不同行业的利益冲突。金融监管的最主要的目标是尽可能防止或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溃的发生。不同市场叠加的风险放大,进而对金融监管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缺乏高效率的监管体系,就难以达到金融监管的目的,反而更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与分业经营相比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或许更大。因此,混业经营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具有较高的监管能力和水平,而我国目前金融监管能力及水平至今难适混业经营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策略

(一)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商行的正确路径选择

就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尚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和母银行公司模式这两种混业经营模式所需的微观经营主体基础、法律制度保障以及相关的市场条件和金融监管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现阶段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一种有效的组织模式选择。首先,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能有效地避免法律对于混业经营的禁止。发展金融控股公司不违反当前分业经营的法律规定,作为控股公司实行混业,而作为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则实行分业,各自独立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等业务。其次,在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的情形下,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能有效阻断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这种“内在防火墙”的方式对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很有利。第三,发展金融控(下转第202页)(上接第159页)股公司对于进行金融监管也很有利。各子公司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财务制度,不妨碍各自行业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并且在协调分工下可实现分业与混业的协调监管。

(二)混业经营要走“渐进式”的改革方向

混业经营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从制约因素上看,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三大障碍:一是金融市场还不健全;二是金融主体难深化,三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基于此,商业银行混业之路必须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现有经营管理体制,并适度放宽经营业务范围,大力发展存贷业务以外的其它业务,逐渐过渡到真正的全能银行制模式,走渐进式的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曦,胡克琼.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8(3).

[2]李营,刘迎春.混业经营――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J].环渤海经济望,2006(5).

[3]唐士奇,李孟宸.关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再思考[J].西南金融,2006(10).

[4]邢晓岩,郑秀.论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J].理论界,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