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信息质量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质量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质量特征

第1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包括会计计量和会计编报工作的规范,同时反映了人们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要求。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葛家澎教授的划分,全国统一会计准则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对各项业务的核算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会计工作的一般规范,反映的是对会计信息的一般要求。具体业务会计准则是反映具体经济业务对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时所应遵循的业务处理准则,它是对工作的具体规范,反应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包含在会计准则的第一个层次“基本会计准则”里面。但尽管如此,基本会计准则也并非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等同。从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方面。而在会计报告准则中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因为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最主要的还是会计报告信息,因此,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会计报告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属于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将有助于会计准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为对会计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会计准则健全完善与否,无疑会对会计工作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完成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系统,它是对的资财和外界对这些资财所持有的权利,以及对企业经营所得和所用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计量和传输以使人们了解管理经济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会计工作是一项自觉的有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作为会计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但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就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会计是通过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业务的财务信息要求,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和比较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产及产权结构。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决定了提供会计信息的类型和质量,因此深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共同的以及特殊的需求,对于改进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大有帮助的。

由于我国当前制定的统一会计准则是一个有限定性概念,特指企业财务会计而言,不包括管理会计。因此,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指外部使用者,相应的对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指企业对外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一般认为主要有投资人和债权人。因而对投资人和债权人需求的满足,便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来取得有关企业业绩、财务状况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其目的在于了解能否从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现金流入量。当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者还有政府机构和其它非盈利性组织。它们要求通过会计信息获得评估该企业资源管理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由于这些使用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均有限,因而对其主要依赖的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就要求具备一系列的质量特征,以便他们能够正确地预计,比较和评估企业的获得能力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我国,对会计信息还有一类特殊使用者,即国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而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这些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它是作为一个特殊的投资人而存在的。国家作为投资者要求会计信息能够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企业的获得能力和偿债清算能力,而且还要求了解企业执行国家财政、、税收、物价等政策的情况,以及企业在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借以考核企业的业绩。对这些信息的需要是基于国家履行其宏观调控,计划管理和综合平衡等职能的需要,对这些需要的满足应该在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三、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多方面的需要,因此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是各方面利害关系的协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我国作为主义国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有“特色”,下面就我国会计信息应具有质量特征谈一些看法。

(一)决策有用性是会计信息最核心最根本的质量要求。

会计之所要提供财务报告,是因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对财务报告使用价值的需要。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归纳起来,应包括合法性、可比性(包括一贯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相关性、可靠性、明晰性、成本效益原则等。这些质量要求的最终目的在于是否对决策有用,因而可以看成是决策有用性派生出来的具体特征。

决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选择,即在不同的可能方案中进行决断。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在两权分离的经营方式下,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其手中的资金是否停止投入或继续投入该企业,同样需要进行决断,决断的依据只能是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信息。因此,是否有利于决策人进行决策,就成为评价会计信息的最根本的质量标准。

(二)作为决策有用性的派生特征,合法性与可比性应是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的质量特征。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均以“合法”作为其先决条件。这一点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分不开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财务会计较之以往有较大的独立性,但会计核算的很多内容仍然要受到国家财政、财务、税收等制度和法规的制约。至于企业会计核算,还要受到国家其他有关法规如投资法、企业法等等的约束,是很显然的。

可比性是国家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而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含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从横的方面看,各企业的会计核算均应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以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能够相互可比,这是统一性方面。统一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有利于国家对各行业各部门企业会计信息的合并编报,同时也有利于国家有关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各类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估,客观上使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位置上,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统一性是发挥会计信息宏观经济管理中价值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统一和集中又会带来各个方面的弊端。为适应深化会计改革的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该具有统一性,但非常重要的是要掌握统一的度。

从纵的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应该具有时间上的一贯性。企业按照制度的规定可以选择确定一种会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损益方法等等。这些方法一旦确定,便不得随便变动。如确因企业规模扩大或其他必要原因需要变动,必须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经批准后方可变动,并且还须将变动的原因和因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在会计报告中加以详细说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另一个方面,也是基于满足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会计信息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互相可以比较。只有这样,财务报告使用者才能通过前后各期财务报告的对比,计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决策相关。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对决策有用,那么要求这种信息与该决策相关。不相关的信息是谈不上对决策有用。企业会计信息有着来自各个方面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同一种会计信息对不同的使用者,其相关程度也会不一样。一种会计信息对这个决策者相关。但对另一个决策者可能不是很相关。因此,决策相关性取决于不同的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不同的要求。同时,这种相关性还依赖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和具体的决策模式。具有相关程度的会计信息如果对于不同的决策人,采取不同的决策程序,其结果也会是不一样的。

(四)可靠性是一个概括性的质量特征,它以真实的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基础,并通过计量和检验等手段向信息使用者做出保证,所以它的内容不仅包含真实性、公正性,还应包括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

真实性和公正性是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基础,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从凭证到账薄再到报表,它们反映的经济业务都必须是真实的,反对弄虚作假,账实不符。公正性又称无偏性,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带偏见,不偏重于任何特定利益者的影响,不追求预定的结果,对会计信息不施以任何主观的影响。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是一致的,缺乏真实性,难以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反之亦然。

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是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所采取的手段这个角度来说的。可计量性和可检验性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最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另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在时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会计业务处理上不得提前或滞后,在范围上,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同时遵循重要性原则。

(五)其他特征。

第2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准则质量

一、“高质量”概念在会计领域内提出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公布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全面地列示了会计信息为满足用户(投资人/债权人)需要的质量特征的框架。其中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陈本与效益等。FASB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规定得很明确: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Lev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中则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提出“准则必须高质量――它必须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这些信息,投资者能够在不同会计期间对公司的业绩进行有意义地分析。”

何谓“高质量”?“高质量”能不能定义?“高质量”能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的质量以及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是不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都应该理清楚。否则,就会出现概念和逻辑混乱。

二、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或者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FASB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目标和财务报告信息决策有用性的质量特征”的“初步观点”(2006)中指出,“在1999年报告中,FASB考虑‘高质量’是财务报告信息和财务报告准则两个方面都可取的一种特征。目标和质量特征都应当导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从而指引有助于作出决策的高质量财务报告信息,那就是说,质量是由目标和质量特征共同定义的”。因此,高质量是依附于目标和质量特征的……,所以,本委员会不在质量特征中增加一个‘高质量’。”

FASB在SFAC№:8①(2010)中指出,有用的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两个层次和一个约束。其中基本的质量特征(fundamental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包括相关性(重要性)与如实反映;增进的质量特征(enhancing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有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与可理解性。单独提出了成本与效益作为信息约束条件(constraint on the information)。与此同时,IASB在CF(2010)中指出,基本质量特征指相关性、重要性、与如实反映;增进质量特征有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与可理解性。成本与效益则是信息提供的普遍约束条件。与FASB,SFAC 8基本相同。

葛家澍教授认为:“当然FASB认为‘高质量’难于定义,确实是事实。难就难在它是一个综合的质量。是相关性、如实反映、可比性、一致性、充分披露、透明度等信息质量的综合反映。……“高质量”是完全可以定义的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特征。”②唐帅(2013)认为,SFAC 8中没有包括以下质量特征:透明性、高质量性、内部一致性、真实与公允的观点、公允的呈报、信誉。因为这些性质都是基本质量特征和强化质量特征的不同词汇表达而已。还有简单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可接受性,这些标准都小是质量特征,他们只是为全而权衡有用财务信息收益和成本提供的部分标准。成本本身不是质量特征,它是用于提供信息过程的特征,是一个普遍的约束。”

确实,我们认同高质量性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能不能定义和难不难定义的问题,或者在其他信息质量特征已经包含了高质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和会计准则质量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何谓“高质量”?“高质量”能不能定义

何为“高质量”以及能不能定义?葛家澍教授认为,“高质量”是完全可以定义的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特征。”“‘高质量’的准则和报告信息是指:准则的制定按目标导向,准则及其导致的财务报告是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前提。它突出可比性、透明度、充分披露和保证确切而不含糊的可理解性。

在此我们无意给出一个“高质量”的概念,而且我们认为,高质量确实很难定义,即便勉强给出定义,也很可能是见仁见智!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准则的质量是不是一样的

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准则的质量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是,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是就交易或者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生成问题,而会计准则的质量不仅仅是会计信息的生成问题,而且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规制的作用,还有监督契约执行的功能。这一切都使会计准则的高质量更加复杂、认识不一。“高质量”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不意味着会计准则不可以追求高质量。同样的问题,高质量也是会计准则追求的一个目标(goal),也会存在见仁见智,而且,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仅是是个政治过程,而且也具有经济后果。当然,会计准则的质量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有高质量的准则才能保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保证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以及结果是有质量的,进而支撑会计准则的质量。

四、“高质量”能否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一)关于“高质量”含义的剖析

葛家澍教授认为高质量主要包括:可比性、透明度、充分披露和保证确切而不含糊的可理解性。

我们认为,首先“可比性”和“可理解性”,FASB和ISAB均已作为第二层次增进质量特征来规范。其次,对于充分披露和透明度。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披露的概念和边界都还认识不一,同时充分披露要考虑一个基本的约束,即成本效益,所以充分披露可能也是一个追求,很难定义、很难达到!再谈“透明度”,“透明度则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构成。”③透明度中,可比性已经作为增进质量的特征;充分披露前面已经做了分析;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完整性均属于如实反映;清晰性基本等同于可理解性。

(二)高|量为什么不能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FASB,1999报告认为,高质量是“财务报告和准则制定者(甚至信息使用者)渴望达到的目的(goal)”。高质量是一种目标,或者一种追求。我们知道,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商品,我们都希望“物美价廉”!但“物美价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能渴望达到,无限接近但不能真正达到。“物美价廉”能不能作为评价商品质量的特征呢?我们认为不能。尽管“物美价廉”本身不能成为评价商品质量本身的特征,但是有一些具体的标准或者特征来界定何为“物美”?何为“价廉”?对于不同的商品,评价的标准不同,譬如手机?耐用、省电、客户体验、价格合适……同样,会计信息也存在不能用高质量本身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但我们有一些具体的标准,譬如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等等,但是在这些质量特征内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追求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最典型莫过于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

五、结论

我们认为高质量也不宜成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于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我们也是渴望达到“高质量”,但“高质量”本身不能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同时,我们赞同会计准则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高质量”和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的“高质量”不能等同!而且我们同样认为不能把高质量作为会计准则的质量特征,高质量是基本质量特征和强化质量特征的不同词汇表达而已。

注 释

{1}第8号概念公告第3章取代了原来的第2号概念公告。

{2}葛家澍.“高质量能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载《制度・市场・企业・会计》,第159页。

{3}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2001.11。

参考文献

[1]FASB.2010.Concepts Statements No.8.

[2]IASB.2010.Conceptual Framework.

[3]Arthur Levitt.The Importance of High Quality Accounting horizon,Vol.12 No.1,March 1998 pp. 79-82.

[4]FASB: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setting-A vision for the future 1998?

[5]FASB:Preliminary Views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2006?

[6]葛家澍.“‘高质量’能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载《制度・市场・企业・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

[7]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2001(11).

第3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关键词】约束条件;主要质量特征;次级质量特征

引言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加强经济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是市场经济公平、高效运转的重要信息来源。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仍存在着内容失真的现象,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并且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直至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一次在法规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概念,取代了之前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形式,希望能够提高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但新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过于简单,各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尚不明确。所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外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市场环境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现状

美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较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研究所于1961年和1962年分别发表了《会计研究论文集第1号》(ARS 1)和《会计研究论文集第3号》(ARS 3),其中便涉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探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首次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基本概念,并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理念,为日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了AAA、APB和AICPA等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前期文献的基础上,于1980年12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达到的一系列质量要求。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提出四项主要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项有关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效益与成本的权衡、各质量特征的权衡。

伴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术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学者们都提出了各自的构建设想。例如,吴水澎教授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是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关键质量特征及其构成内容等部分组成;陈国辉教授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包括:总体质量特征、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总体质量特征即决策有用性,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重要性、及时性。葛家澍教授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中提出,“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另一类是财务报表表述和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的质量。关于第一类,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靠性应列在相关性之前;可比性(含一致性)是次要质量;无论主要或次要质量都要具有可理解性;重要性是有用质量的前提,效益大于成本是选择信息的约束条件;关于第二类,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胜于形式、谨慎和透明度。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

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如职工对其收入分配、福利待遇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政府对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进行监督和调控的需求;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了解和监督的需求;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的监督和评价需求;潜在投资者对企业资产状况、经营业绩真实状况的了解需求。因此,“有用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在有用性这一核心质量特征的前提下,会计信息的生产就必须受效益大于成本这一原则的约束,否则,凡是有用的信息都要提供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会计信息的效益和成本又很难量化。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成本包括信息搜索和加工处理成本、报告与审计费用、机会成本等。会计信息成本最终通过间接的方式转嫁给各个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方法应尽量简化,其计量的结果要相对准确,并不要求十分精确。会计信息的收益包括的内容非常广且大部分难以确切计量,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信息使用者收益等。

会计信息能否真正做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即“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真实性即要求会计信息应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就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错误的决策,直接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失。

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特征,相应的次级质量特征应是合规性、完整性。

合规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按我国会计法规的要求,提供合法合规的会计信息。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统领,分为会计准则、会计工作条例、会计制度多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首先符合合规性会计信息才有可能做到真实性。

完整性要求尽可能地披露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关的信息,不遗漏一些可能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信息,包括会计上通常所界定的符合重大性标准的信息。会计信息重视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个侧面的描述,来达到总体上反映真实经营活动的目的。没有完整性的配合,真实性也会失去意义。

相关性是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决策有关,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只有相关的信息才可能是有用的信息。为保证相关性,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次级信息质量特征是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的会计信息却会侵蚀其相关性,使之变得不相关,或者说只有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是相关的。现行会计系统下,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积累和汇总及其公布都应尽快送到使用者手中,且财务报表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予以编制,以尽量展现企业的那些可能影响使用者预测、决策的情况变化。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进行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说明异同,以判断优劣和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做到横向可比,尤其是同一行业、相同规模的企业间同类信息的比较,可以明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等。同一企业不同发展时期要做到纵向可比,可以揭示企业当期发展程度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能够比较,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重要性是指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应是充分可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时是事无巨细,相反需要考虑信息的重要性。如果信息不分主次,有时反而有损于信息的有用性,甚至影响决策。从效益大于成本这一约束条件看,也不应提供过多过细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从质的方面讲,只要该事项发生就可能对决策有重大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项;从量的方面讲,当该事项的发生达到一定数量时,则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被认为是重要的事项。在实际工作中,对某项会计事项判断其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判断重要性的重要原则即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会计信息的披露应更注重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存在着实质和形式不一致的前提下。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发生,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一致。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是唯一的,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二是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分别按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选择的会计确认方法,非此即彼,存在着矛盾。在这一情况下,会计确认方法的选择,应以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为:

图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图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与经济活动、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一时期和某一时点的经济活动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也会发生变化。目前构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会出现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需要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因此,不可能构建出一套“完美无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需要我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33.

[2]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94.

[3]吴水澎,陈汉文,谢德仁.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216-218.

[4]迟旭升.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11):

72-74.

[5]葛家澍.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J].会计研究,2004(1):9-19.

第4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Guthrie&Parker(1989)发现澳大利亚的Broken Hill Proprietary Company Ltd从1885年开始,已断断续续披露人力资源和社区贡献方面的信息。而与此相隔不久,美国钢铁公司从1905年开始在年度报告中披露雇员住所、社区建设等相关社会责任信息(李正、向锐,2007)。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陆续有公司披露与社会责任有关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其社会责任报告以披露其相关信息。而毕马威针对财富500强中全球最大的250家公司(G250)和16个国家中排名前100位的公司(N100)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都单独了企业责任报告,比率由2002年的45%提高到2005年的52%。

自国家电网公司于2006年3月正式对外中央企业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后,我国企业正式进入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新时期。随着深圳和上海两大证券交易所分别《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其上市公司提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要求后,每年都有新的企业加入到披露的行列之中。但毕竟我国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起步较晚,企业所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与质量都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沈洪涛和金婷婷(2006)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数量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出台后有明显改善,但由于其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有较大的随意性,披露质量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宋献中和龚明晓(2007)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决策价值进行整体评价,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水平和决策价值较低。同时,也有学者专门就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及其评价进行了一些探索。钱美琴(2009)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龚明晓和周文华(2010)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针对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信息的质量评价体系。但总体而言,目前尚无对社会责任信息质最特征的一个明确定论。本文以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为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特征及披露时潜在的约束条件。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

尽管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都是反映同一主体不同侧面的信息,其使用者都包括股东、债权人、政府、员工、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及其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及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企业把过去一定时期内已从事过、正在从事的或计划在将来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公布出来就是向各利益相关者披露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综合国内外研究以及我国深沪两市颁布的《指引》与《通知》,社会责任信息基本包括六个方面:环境与能源、员工问题、社区与公益、客户与消费者、股东与债权人以及其他。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采取自愿披露的方式。在《指引》出台以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在财务报告中与会计信息一同披露,较为零散。之后,一些上市公司开始单独的社会责任报告以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随着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的不断鼓励与要求,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用单独报告的形式予以披露信息。

(二)财务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济资源和经济资源索取权变动有关的交易、事项、环境的影响及其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通过特定的形式对外公布其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财务、现金、经营和公司治理以及其他有关事项,以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与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以财务报告为载体,强制对外披露。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的区别第一,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信息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一系列的经济管理情况,而社会责任信息则反映出企业秉持的社会责任理念及具体的履费情况。第二,手段不同。相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目前乃是自愿披露。第三,规范不同。对于财务会计信息,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作为支撑,有一套公认比较完善的质量特征予以规范。而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尚没有公认的质量特征及相关的评价体系。第四,形式不同。财务会计信息只能按照各国的公认会计原则通过财务报告进行披露。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形式呈现出多样化,虽然目前鼓励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予以披露,但仍有企业选择将信息分散在财务报告中,不采用报告的形式。第五,性质不同。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定量信息,兼有定性信息,同时披露时系统有序,具备可比性。社会责任信息主要是定性信息,绝大部分是文字表述,少有定量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很大,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企业也难以具备可比性。第六,公信力不同。年度财务报告都必须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能对外报送,在得到第三方鉴证机构的独立审计后,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很高,公信力较强。目前社会责任信息尚无审计之说,同时,也很少有企业将其社会责任报告交由第三方进行鉴证(即使有第三方的鉴证,所谓的第三方也并不一定具备使人信服的独立立场),故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不高,公信力不足。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分析

为提供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运而生。决策有用的财务报告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等质量特征。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有别于财务会计信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财务会计信息的一些质量特征仍然可以借鉴为社会责任信息所用。

(一)相关性相关性通常是指与决策相关的特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SFAC No.2)进一步指出,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才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即,信息必须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能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才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简单地说,当信息能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才具有相关性。对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如此定义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如果社会责任信息无助于使用者进行决策,那么社会责任信息的存在就无甚意义了。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主要关注企业对自身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从一个侧面来帮助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股东和债权人关心企业能否确保自身的各项合法权益,如,企业是否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保障股东得到公平待遇,是否有相对稳定的红利回报,企业的信用是否良

好,资金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等,由此来确证或改变其投资或信贷决策。雇员关心企业对员工的权益保障,如,企业是否尊重员工人格,是否建立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是否建立完善薪酬和考核制度以防拖欠工资等,由此来决定是否仍然继续与企业的合约。企业的信誉是否良好、能否诚实守信、产品质量是否合格、有无假冒伪劣产品等,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供应商或客户的合作决策。企业是否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并在经营管理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切实执行,有无相关环保技术的支持,有无应急方案和补救措施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补助等决策,影响公众对企业的印象,而公众又包含潜在的投资者、雇员、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

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相关性指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信息应当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同时,相关性也应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等三个部分。及时性表现在信息失去作用前,应让使用者掌握企业社会责任履费情况。预测价值表现在信息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如未来改进的方向或具体措施等。反馈价值表现在信息能使使用者证实企业过去的社会责任承诺,或者纠正使用者过去对企业的评价。

(二)可靠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葛家澍、林志军,2006)。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可靠性由三个部分组成:可验砸性、不偏不倚和如实反映。对于社会责任信息而言,可靠性这一特性也是必备的。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可靠性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予以规范,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数据真实准确,内容完整,如实反映。而社会责任信息绝大部分为定性信息,定量信息很少。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应是指信息能客观真实、不偏不倚反映企业自身在社会责任方面所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强化信息使用者的印象而做出一定的偏颇,强调的主要是事项本身而非数据。

鉴于社会责任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差别,其可靠性中应包含四个部分:不偏不倚、如实反映、内容完整和可验证性。不偏不倚反映了信息的中立性立场,企业在信息产生和传递中应当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避免为加强在利益相关者心中的印象或达到其他目的而有意曲解事实;叙述事实时尽量采用不带感彩的陈述性语言,避免误导性的陈述。如实反映表现为企业在信息产生时应当按实际发生的事项进行陈述,客观真实,不虚构事项,不歪曲事实;在信息对外传递时应措辞准确,避免含混不清。企业应当对自身的社会责任范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在信息中予以完整的反映,是为内容完整。这要求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作为与不作为都应该予以披露,不应有意或无意地有所遗漏,尤其是对不作为甚至是负面信息的遗漏。可验证性指信息应能够经得起外部的检验,即信息所提供的结果应能由相互独立的人员在采用相同方法条件下得出实质上一致的结论。

(三)可比性可比性包含了一致性(一贯性)。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与不同企业在相同会计期间的信息可比。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指企业社会责任履费情况不但能与以前期间比较,也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以便于企业内部寻找差距以及外部各方考核评价,进而支持其相关决策。信息没有可比性,便无法判断孰优孰劣,也就谈不上竞争与提高。但要使信息具备可比性则需要以会计准则及社会责任的相关制度和编制指南为前提,也需要企业在产生和传递信息时的积极配合。社会责任信息的纵向可比性是指因有一套统一编制指南使得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可以进行相同性质信息的比较,横向可比性是指同一时期不同企业之间性质相同的信息的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社会责任的几个大类对于所有行业的企业都适用,但由于行业差距大,各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尽相同,履费的侧重点也明显不同。如,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与房地产行业不同,前者环保的重点在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回收和循环利用等,而后者环保侧重于建筑的环保设计、物业的环保用材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或安全有效处理等。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在各方面的比较均受到行业特色的约束。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横向可比在现实情况下只能是同一行业的企业在相同期间进行同类信息的比较。

(四)可理解性与会计信息相同,社会责任信息的另一个基本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当然,可理解性是在一定的前提假定之上的。所谓可理解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假定:第一,信息的使用者应当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及其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信息中所出现的专业术语有一定程度和数量的了解。即对于社会责任信息,信息使用者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第二,就信息本身而言,应当用词准确、表述清晰,能为使用者所理解。信息的分类和描述越清楚、越简洁,就越容易使人理解。

根据以上分析,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特征的轮廓便清晰可见(见图1)。

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

与财务会计信息一样,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高低也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培训员工、处理“三废”、向股东分红等都会导致企业流出货币资金;同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也会承担一定的成本,如信息产生和传递的费用、负面信息带来的损失等。但众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从长期来看,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可以向社会展示其对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重视,向公众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起企业品牌,构建良好的口碑和声誉。而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将为企业带来好的财务绩效,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故社会责任信息对外披露,将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是这个经济效益是间接的,是以企业作为公民承担义务和社会责任理念的实施情况等从道德的角度来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施加影响,从而增加其经济效益。

因此,对外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受到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当通过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所获取的收益大于其耗费时,企业会主动披露,进而有动力提高披露信息的质量。但企业若要提高信息的质量,则需要拓宽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信息的加工和传递能力,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这无疑会增加信息的成本。如果提高信息的质量不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则企业在成本条件约束下就会选择降低质量以避免不必要的亏损。

参考文献:

[1]李正、向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界定、计量方法和现状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2]宋献中、龚明晓:《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与决策价值评价――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内容分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3]沈洪涛、金婷婷:《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4]龚明晓、周文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刘红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支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第5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是人们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水平。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等八项质量要求。这些质量要求,既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也保留了我国原有会计制度的一些规定。但尚未提出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现实环境,探讨如何进一步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一)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从事会计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规范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强调可靠性;后者则认为:会计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一般认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采用的是决策有用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采用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会计目标倾向于以受托责任观为基础,兼顾决策有用观,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应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定性约束,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所追求的质量标准。与普通产品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很难通过技术手段进行量化,人们常用是否真实、是否可靠、是否相关等标准作为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三)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系。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般认为,会计目标应包括并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反过来维护或服务于会计目标,为实现会计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即具备高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能促使目标的实现。如FASB明确提出:会计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将决策有用性置于最高层次,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种主要质量标准——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

(一)国外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状况。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起步较早,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此后,国际会计组织、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都在美国的影响下,建立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下面,以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加以分析。

1.美国。美国会计学会(AAA)首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此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是均未提出完整的框架体系。直到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SFACNO.2),首次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框架图。

2.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会计信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并归类为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不同层次。

3.英国。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在其1999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的质量,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各部分又由不同的质量特征组成。

(三)研究成果的比较综述。将上述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加以比较不难发现,FASB、IASC、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比较接近,都是在财务报告框架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三者都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其主要的质量特征,并且考虑了成本效益原则,即以“利益大于成本”作为普遍约束条件。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是并行列示的,没有区分主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但是,上述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中,存在一个共同问题,都没有包括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等特征。事实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公允性是直接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的。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分析其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增强财务报告透明度应成为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想

(一)我国的会计环境。我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对会计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选择也有差异。如美国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权与经营权分离,股份由众多投资者拥有,公司由专业经理人员管理,加以活跃的接管市场和经理市场,形成了强大的会计信息使用群体,其会计信息强调对外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而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仍不够完善,股权主要由国家和法人控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严重。因此,笔者认为,应以客观真实作为基本的质量要求,并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二)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说明。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特征,我国仍要坚持真实有用,即在讲究客观性的基础上,兼顾相关性。这里,客观性比真实性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包括了真实、可靠、可验证等含义。至于相关性特征,可以借鉴FASB的解释,不再详细阐述。在客观性和相关性的关系上,不能将二者对立,相反,只有建立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的会计信息才更具有相关性。将可比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辅助的质量特征,对主要质量特征加以补充,共同支撑会计信息的真实有用性。: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主要强调信息的透明度。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现实中,经营者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因此,对使用者来说,信息的透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透明性特征实质上强调了企业对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诚信程度。当然,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是一个综合的质量指标,又包含了充分披露、可比性、易于理解等内容。

最后,将重要性作为承认信息质量的起端,即只有符合重要性的项目才需考虑其质量

特征。所谓重要性,是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表达时,可能影响依赖该信息的人所做出的判断,换言之,该信息的重要性足以影响决策。

当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讨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企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逐步健全,投资者素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将发生变化,由此引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体系也将随之改变。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魏明海,龚凯颂.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

第6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吉林省白城中医院病案室,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医学统计是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统计学的手段将一种医学信息转换成另一种医学信息,医学统计信息中的客观表达以及信息的质量取决于人的知识和道德水平。人的行为决定着这种信息转换过程中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该文主要从行为角度分析了医学统计中信息失真的情况,总结了医学统计的几大信息特征,并且提出了几点保证医学统计信息质量的建议,旨在能够提高医学统计信息的质量,使得医学统计工作能够准确,顺利的开展。

[

关键词 ] 医学统计;信息失真;信息特征;质量保证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76-02

[作者简介] 张秋颖(1962-),女,黑龙岗人,大专,高级统计师,主要从事医院医疗统计工作。

医学统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搜集各种医学数据,并且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大多数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一种客观事实,或者反映一种规律[1-2]。因此,医学统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如何提高医学统计信息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医院信息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1 医学统计信息失真现象

基于行为角度分析,医学统计主要存在信息隐瞒、误用统计工具、操作缺陷、信息伪造、滥用统计工具五种信息失真现象。①信息隐瞒。主要是指医学统计人员刻意没有将统计报表中的重要信息呈报,导致信息不对称。比如,某医院出现事故死亡事件,但是相关责任人为了能够逃避责任,在统计报表中故意隐瞒。②误用统计工具。有时统计人员并没有使用正确的统计工具,会导致使用者转换信息的方式错误,这样会使对应关系错误,无法真正揭示统计结果的规律。③操作缺陷。这主要是因为统计呈报系统有所缺陷,导致无法正常呈报一些信息。或者是由于使用者并没有根据相关规范进行系统操作,但是医学统计信息并不全面。④信息伪造。这种现象和信息隐瞒的性质其实比较类似,但是信息伪造主要是指人为刻意修改统计呈报信息。⑤滥用统计工具。这种情况是指医学统计工作者在明确知道统计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情况下,为了使统计结果达到自己需要的结果,故意采用不当的使用方法。

2 医学统计的信息特征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理论,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从而利用信息,这是导致各种信息失真现象的主要原因[3]。然而,人的行为会受到不同信息源的影响,就医学统计信息失真现象而言,主要受到信息特征的影响,而医学研究对象是信息特征的信息源。医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人体以及和人健康相关的问题,因此,医学统计信息不仅具有机械工程、经济统计等领域统计信息的一般共性特征,同时也有自身独特的信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私人性

私人性是当前医学信息统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故应当对此方面的工作加以重视和分析。医学统计中的信息,主要是搜集人体以及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种问题,这就说明医学统计信息必须是和患者个人情况有关的。一般情况下,患者的个人信息都不允许随便向外部透露,也不能公开,除了患者患有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外。

2.2 控制难度较大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4],临床实验对象应选择动物为主,不能选择人,然而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这样会导致医学科研结果可能和临床信息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人体的系统较为复杂,人的行为也千变万化,这种复杂性、变化性导致很难有效控制临床结果等。因此,医学统计信息的识别、控制难度较大。

2.3 分散性程度较高

前面提到医学统计信息具有较强的私人性,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医学统计信息分布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医学统计体系和社会经济统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尚未制定合理的价格系统转换、传递信息,而且医学统计信息缺乏规范性,导致医学统计信息的传递效率不高。因此,医学统计信息在鉴别、搜寻等方面的成本比较高。

2.4 检验具有长期性

人体构造非常复杂,也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检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检验时间会比机械工程实验的时间长得多。一般医学统计数据,都需要根据人体系统在时间维度下的演变,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才可以获得。

3 提高医学统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医学统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我国现行的《统计法》内容,统计对象锁定在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而在《统计法实施细则中》的内容主要包含有卫生统计,并且明确指出卫生统计可以在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下独立行使统计监督权、报告权及调查权[5]。这充分说明,医疗统计已经纳入我国现行立法中。然而从整体来看,我国对统计的现行立法主要强调经济统计,并没有重视社会发展方面的统计,相关工作的开展没有严格的遵循体制的要求和工作的标准来进行,最终出现了重大的问题,对数据统计信息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不小的影响[6]。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相关工作的标准制定和科学化的准则研究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加上我国在统计监督方面的执行力度较差,导致很多医疗统计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发挥进行统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疗统计信息失真现象[7]。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关于医疗统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和相关体系的建设,加强政策方面的科学性和完善性,以健全的理念和正确的思想实现工作的稳步改进。并且在实践的统计和数据分析过程之中还应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医疗统计的实施标准和细则。加强调查监督的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惩罚机制,一旦发现有统计信息失真现象,应严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

3.2 进一步完善医学统计的教育体系

首先,应积极改革医学统计教材、教育方法,应该立足于医学实践,进一步完善医学统计教材。同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在医学统计中也引入了很多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医学统计教学中,应注意将统计模型的应用条件、统计模型功能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应适当增加医学统计的课程,并且进一步深化教学难度。

3.3 注重医学科研的声誉效应

由于医学统计具有分散性高、控制难、检验长期性等几大信息特征,因此,重复检验信息的难度较大,也增加了统计信息监督的难度,很难避免滥用统计工具或者误用统计工具的行为。因此,在医学统计过程中,应建立必要的事后追责机制以及惩罚机制。目前,我国医学科研基金逐渐变得市场化,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选择机制,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诸多的影响都对当前相关信息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相关工作的开展难以得到应有的进度和质量保障,并且最终导致对于医学统计的道德缺失行为约束力较差。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医学科研人员的声誉效应,一旦出现有滥用统计工具或者误用统计工具的行为,应立即公开。这样可以有效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减少败德行为。

综上所述,医学统计具有私人性、控制难度大、高分散性、检验长期性等几项信息特征,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工作难点,使得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重大的影响,而在实践的工作之中,这些特征使信息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若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现象。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当前我国医学统计工作常常会存在信息失真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医学统计的作用及职能,故在实践的工作之中,如何提高医学统计信息的质量已经成为当前医院信息管理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关于医疗统计的相关立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医学统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医学科研的声誉效应,全面提高医学统计信息质量,使其作用和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

参考文献]

[1] 顾海雁,朱和新,等.医学统计学素质教学的课堂实践与探讨[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2(3):343-344.

[2] 陈景武,陈建红,等.现代医学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及方法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2(3):368-371.

[3] 胡志德,胡成进,邓安梅.国内检验医学临床研究常见科研设计缺陷和统计学错误辨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2):239-241.

[4] 董秀玥.医学期刊中的生存分析及存在的问题[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5):421-422.

[5] 王彦丽.Excel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9):536-539.

[6] 张仁忠.Excel中的统计函数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11(10):8-10.

第7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导致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会计也从一个有助于个体经济控制其经营的系统,发展到一个为外部投资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系统。

由于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会计信息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决策,还会影响到市场的运作,这就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即决策有用性。决策有用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主要来说,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者相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是对信息使用者最有用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和相关性被认为是会计信息应具备的两项主要质量特征,而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也被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广泛采纳。

一、可靠性(Reliability)

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应该是准确的、不偏不倚的。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是由五个方面的具体特性来支撑的:

(一)真实反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

(二)实质重于形式

“信息如果要想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三)中立性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

(四)审慎

“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所要求的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五)完整性

“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就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完整”。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就提出“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一表述只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涵在可靠性之中,而对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则是以单独条款与可靠性并列表述,但没有条款对中立性进行表述。

二、相关性(Relevance)

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相关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其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信息要成为有用的,就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其中,重要性是支撑会计信息相关性的一个具体特性,“如果信息的省略或误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我国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对相关性的表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基本一致。

虽然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两项重要的质量特征,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保持一致的。在某些情况下,或者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又较差。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认为:在非理想环境下,编制一份既具有完全相关性又具有完全可靠性的财务报告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交易或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密切相关。

三、从确认原则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

权责发生制是在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确认其影响,并在相关会计期间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现金收付制则是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并在当期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

目前,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的会计准则普遍都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原则。因为,在真实反映方面,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能够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即:同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的“真实反映”和“实质重于形式”两个方面。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反映了企业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和事项,还反映了企业未来收付现金的权利和义务,为使用者提供全面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符合相关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容易随着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而变化,甚至被利用来进行信息操纵,因此,有人认为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比现金收付制差;现金收付制是对经济事项的真实完整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可验证性,也符合可靠性的要求。现金收付制下反映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预测未来财务状况,也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投资者的现实利益。

对于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论。但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十分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因而制定了相关的准则。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就是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将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露信息的补充,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选择决策需要的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四、从计量属性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

历史成本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进行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如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等。

一般来说,在真实反映方面,公允价值信息优于历史成本信息;而在可验证性方面,历史成本信息优于公允价值信息。传统的财务会计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是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取得或交换时付出或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计量的,这些金额都是客观的数据,具有可验证性,因此具有可靠性。然而,即使历史成本在资产取得日与市价和可变现净值是一致的,但随着市场变化和时间推移,市价和可变现净值会发生变化,所以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而公允价值是在市场公平交易状态下获得的价值信息,并随着市场变化和时间推移而更新,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或未来事件的结果,证实或者更正先前的预期并会在决策中起作用。因此,公允价值信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但是,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而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一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公平的交易;另一方面有些会计要素可能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照的交易价格而只能估计,从而使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降低。

第8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一、联合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目标是整个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其他基本概念均应来自于目标并服务于目标。联合概念框架对通用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仍然是决策有用性。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目标的关系最为紧密。为了实现决策有用的目标,财务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质量特征。表1和表2分别列示了FASB与IASB原概念框架中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联合概念框架的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一)基本质量特征评述 联合概念框架的正式稿中,两个基本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如实反映”。“相关性”在此前各种版本的质量特征中都存在,应该说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如实反映”虽然之前没有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出现,但在“可靠性”的特征中均有表述。在IASB框架中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可理解性”与“可比性”——则已经转移到增强的质量特征中。

(1)关于相关性。财务信息具有相关性是指可以帮助使用者作出差别决策。信息能够导致决策时的差异化,既需要有预测价值又要有确证价值。相关性所属的预测价值和确证价值是与SFAC NO.2以及IASB框架中的提法基本一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把“重要性”作为了相关性的内含特征之一,而此前“重要性”一直被认为是财务报告的普遍约束条件(IASB除外)。对于这一变化,正式稿的结论基础BC3.18解释认为:重要性之所以是相关性的组成部分,是因为不重要的信息不会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而且准则制定者在制定准则时是不考虑重要性的,因为信息是否具有重要性,是针对特定主体而言的。笔者对这一解释的理解是:重要的信息才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必须符合重要性这一特征;另外为什么重要性不是其他质量特征的普遍约束条件呢,是因为重要性的判断是很个体化的,不同主体的标准不同,正如结论基础所表达的,制定准则时不考虑重要性,因为准则制定者不能代替信息使用者来判断对于特定企业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因此不能成为制约其他质量特征的前提。

(2)关于如实反映。联合概念框架中,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成为基本质量特征之一,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如实反映”就能够更清楚的表达原本包含在可靠性中的全部关键性的质量:如果信息要决策有用,必须如实反映经济现象;而要如实反映经济现象,会计信息必须完整、中立、无差错。如实反映更贴近会计信息是企业现实经济活动反映的真正要求。葛家澍教授也指出,可靠性是一个伦理概念,而非会计概念,并不适合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包含有三项特征。第一项是完整性。一个完整的陈报,应包括信息使用者理解经济现象所必需的所有信息(包括必需的描述和解释)。第二项中立性,是指选择和反映财务信息时无偏见,既不故意拔高,也不过分强调,不存在通过人为操纵而使信息使用者有利或不利的获取财务信息。第三项无差错并不是说所有信息都非常精确,而是指对经济现象的描述不存在错误或遗漏,在财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不存在错误。这一点与之前的概念框架(包括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无重大差错——是不同的,但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下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对于一个市场无参考报价的资产,价值确定可能会采用估计的方法,其精确性无法保证;但是如果能够采用恰当的方法估计金额,并对方法进行清晰准确的描述以及说明其局限性,则仍然可以认为该项价值估计的信息是符合如实反映的。如果仍然遵循之前概念框架中“无重大差错”的要求,则说明财务信息仍然存在错误、遗漏或方法上的瑕疵,这就降低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和财务信息的质量。另外,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不同,审计工作因为采取抽样技术和以风险评估为前提的风险导向审计,所以就有重要性一说,允许存在一些未发现的错报漏报;而会计日常工作不存在重要性问题,如实反映就要求所有财务信息的生成应该是无差错的。因此,由“无重大差错”改为“无差错”,笔者认为是恰当的。

(3)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对比联合概念框架与之前的概念框架的内容,不难发现,实质重于形式和谨慎性已经不包含在现在的信息质量特征当中了。原因是:如实反映本身说明财务信息代表了经济现象的实质而不是其法律形式,仅仅反映经济现象法律形式的信息是不能产生如实反映的结果的。因此,“实质重于形式”不再单独作为“如实反映”的组成部分,而被认为是隐含在如实反映当中的。谨慎性原则也将不再作为如实反映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谨慎性与中立性是矛盾的。谨慎性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防止管理层过于乐观的估计资产、收益等,但这种原则下,会导致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或损失,这将使得信息带有偏向性,无法满足中立性的要求。

(二)增强质量特征评述 增强质量特征对基本质量特征起补充作用,让有用的信息更有用。因此,即使财务信息不满足增强质量中的某些质量标准,仍然不能否定其决策有用性,只是这条信息可能不如其他信息更有用。

第9篇:信息质量特征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03-0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作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的规定(葛家树,2003)。然而,以“着眼于用户”为出发点的“改进企业报告”最终能否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1、国内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

1.1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均提出的四个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在四项主要特征之外,IASC还提出三项有关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效益与成本的权衡、各质量特征的权衡。IASC认为编制财务报表时应该权衡与“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权衡可靠性和相关性与财务报表及时提供之间的关系,可靠性和相关性与编制财务报表的效益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各质量特征之间也需要权衡。由此,可见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重视程度。

1.2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研究

伴随着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学术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也在深化。现在的研究动态是: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侧重于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在表述方面与实务界出台的各项法规不一致。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身份及其需求的复杂性,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并导致人们对特征的认识在两个层面上表现出不同。其中:总体质量特征为可靠性与相关性。可靠性是会计的生命,它包含如实反映客观的含义,也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崔柳,2010)。

从研究的主题上看,我国学术界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的研究始终在讨论适用于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框架,并在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其纳入。另外,研究的发展更密切地关注了我国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很多对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新要求。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内涵

2.1对相关性的理解

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决策相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从相关性的定义看,相关性不仅具有定性方面的要求,而且具有定量方面的要求。特定的信息与特定的决策相关,这是相关性最基本的要求。与决策无关的信息肯定是不相关的,但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并不一定具有相关性,因为,还要看其是否具备改变决策的能力,即这一信息对决策而言是否重要或金额是否足够的大:如果是,则这一信息具有相关性;反之,则不具有相关性。由此可见,相关性应该包含重要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一种较为模糊的判断标准,即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通过确认或更改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中指出,会计信息只有具备“导致差别”的能力,方能确定它与某一决策相关。“导致差别”是指既可增加也可减少信息的差异,以便使用者能降低对经济事件的不确定性,提高决策的把握性。要做到这一点,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

2.2对可靠性的理解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对象,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倾向于某一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某一特定的结果。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资料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和可核性。

当然,会计信息若不能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经济事项,就不具有可靠性。会计人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及其道德水平对真实性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只要信息基本上反映了事项的主要特征,就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中立性就是指没有偏向,偏向可能来自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或忠诚度不够,可能来自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也可能来自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可核性就是要尽可能减少不同计量者的偏好,即具有相同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相关性和可靠性往往存在着矛盾,从而导致信息提供者两难选择。因此,分析二者对立性与统一性对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1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对立

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提并论,但是两者并不会总是等量齐观。相关性和可靠性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冲突的,因为:过分强调相关性,可能会削弱可靠性;为了追求可靠性,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要在会计报表中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为了符合形式上的可靠性,许多估计事项和期后事项由于不符合确认的条件,只能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上披露,使得会计报表的相关性下降。

3.2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统一

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的判断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关系到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着计量基础的发展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演变。大多数情况下,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状态。

3.2.1提高了可靠性,也就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随着会计准则的推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会计信息使用者逐渐恢复了对会计信息的信赖,从而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有序化。因此可以说,会计准则首先是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产物。会计发展史上的这一页,向我们揭示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意义。人们力图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因为提高了可靠性,也就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2.2提高了相关性,必然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专门委员会通过调查得出结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有五种类型,并以此作为改进后企业财务报告的模型基础。这五种信息需求是:①财务与非财务数据;②管理部门对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③未来的信息;④有关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⑤有关公司背景的信息。这个变化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于是,会计界开始了一场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革命。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符合相关性这一特征的会计信息也在扩大和变化。人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更关注未来信息。投资者既需要财务信息,又需要非财务信息;既需要定量信息,又需要定性信息;既需要确定性信息,又需要不确定性信息;既需要年度信息,又需要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信息。会计信息力图满足这些不同需求,必然要求如实客观地表述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使不同类型会计信息之间能够相互验证,能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因此,提高相关性,必然要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总之,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提高是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标的,它们是统一的。不能以牺牲可靠性来提高相关性,也不能以放弃相关性来确保可靠性,两者不可偏废。所以,辩证地理解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可以看到,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反映,反映的客体又是复杂多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经济现实,对于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来说,我们不应该存在主观上的偏向。

参考文献:

[1]曹德芳,于慧迎,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0)

[2]栾盛元,试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体系构建[J],财会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