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企业国际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国际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国际化论文

第1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零售国际化本土化

中国加入WTO后,分销行业成为率先开放的领域之一,国外零售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据悉世界零售50强中的70%都已落户中国。国外零售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势力和丰富的国际化经验大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也加剧了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并引发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零售企业应该“攘外必先安内”而坚守本土化,还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进军国际化?对该问题的回答,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动因分析:为什么国际化

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指零售企业从事跨国的商业经营活动。国际化除了可以实现规模和经营组合的最优以降低成本外,其最根本的动因有二:一是受国内市场环境的限制而“被迫”国际化,如国内市场狭小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或国内市场法规的限制等等,法国的零售企业国际化大都因此原因;另一因素则是受海外市场潜力的吸引而“积极”国际化,由于海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高的潜在利润,许多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当然会主动出击赢取利益。据此来考察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发现:

一方面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零售企业的数量超过了市场承载能力,竞争激烈。入世后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竞争。而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对国外零售企业的限制将全部解除,因此可以预见,届时各零售巨头一定更是会大展拳脚以拨得头筹成为个中翘楚,国内零售企业的处境会愈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售业竞争激烈利益微薄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其市场增长迅速,有着十分诱人的商机。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8.2%,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达到40911亿元比上年增长8.8%。因此无论从市场总量还是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条件分析:能不能国际化

考察国际化的条件是否成熟可以从零售企业自身发展和其面临的宏观环境两方面入手。

从宏观环境看,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外部条件已成熟,这表现在:首先,国际经济环境宽松。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其次,国际消费需求趋同,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和商品购买得到满足。再次,现代技术快速发展。依靠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和高效的运输技术以及网络,零售企业通过卫星通讯线路和国际信息网络,可对遍布全球的分店、供应商、运输商采集信息、指令、实施动态管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和大型的集装箱运输使得商品跨国运输更为方便快捷和成本低廉。最后,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商务部拟定了各项政策,放宽了行政审批项目的限制,并对境外投资采取政策性支持,取消了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后的外汇管理措施。

从零售企业自身的发展看,其国际化的条件喜忧参半,有利条件是:第一,产业链的完善和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加工和供应基地,国内零售企业依靠多年的积累和优胜劣汰已经能够在已市场为主导的产业链中引导生产商和供应商,并拥有较稳定、成熟的关系。紧密、高效、系统、市场化的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第二,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零售企业经过长期的市场磨练和竞争考验,出现了华联、上海联华、国美跨地区经营的较有实力,基本掌握现代零售企业管理方法,有一定市场应变能力的零售企业。这些零售企业在商业欠发达的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比较优势,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和较快的成长。

而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的限制。同国外从事跨国经营的零售商相比,中国零售企业不仅规模太小,更重要的是管理水平和技术的落后。大多数零售企业缺乏明晰的经营理念,营销、信息和财务、国际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管理和人员培训效率不足方法落后,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极为有限,对要求高度严密管理的跨国经营来说,中国零售企业明显力不从心。第二,缺乏高素质人才。人才匮乏是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大桎梏。目前我国非常缺乏熟悉WTO规则、国际市场规律、具有零售业经营管理经验,掌握现代资本运营和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的人才。人才缺乏,也加大了我国零售业国际化的难度。

地域选择:去哪里国际化

我国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对象国时,应重点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较好、较有市场潜力,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较为理想的区域包括东南亚地区、印度为主的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的卡塔尔、伊朗等国,还有非洲诸如埃及、南非等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文莱、老挝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的实现,自由贸易和市场准入上限制的取消更有利于中国零售企业在此区域的经营。形式选择:怎样的国际化

从投资方式看,可以有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虽然可以使海外投资的零售企业有完全的经营管理权和收益独占权,但是由于投资资金规模大、风险大和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使得独资经营不适合零售企业初期的跨国经营。合资经营是指我国零售企业资本与东道国当地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和支持。零售经营受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涉及的方面较多,经营环节多而复杂,风险大,所以,我国零售企业应主要采用合资经营来实现国际化。

零售业态可以有百货商店,也有以经营特定品牌为主的的专卖店,同时也有超市、购物中心等业态选择主要应分析拟进入市场的要素结构和本企业经营系统特点之间的关系。所要评估的要素结构主要包括进入市场的市场集中或分散度、公共交通设施、政府管制、城市规划及规则,土地价格和店铺租金、物流基础设施、制造业与批发业的发展水平、住宅状况、人口规模与结构、收入水平与结构、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等。如果两者有较多的共同属性,则可以采取相同业态,继续发挥在本国市场的经营系统作用;反之,则需要进行变更和调整因地制宜选择其他业态。

战略选择:如何国际化

在跨国经营中,有全球整体扩散战略和全球区域战略两种选择。前者实质在于国际化扩张中采用标准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忽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认为所要满足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相同的,具有相同的消费需求、偏好和生活方式。在高度集权的控制下,零售企业通过采用标准化的管理和连锁经营的方式迅速在全球扩张,形成统一的形象和品牌的大规模零售集团,法国的家乐福就是采用此战略,在全球设立具有统一店面形象、位于十字路口的大型超市。后者是指在国际化中采用不同的本土化的零售业态和管理模式,零售企业的市场力量集中开发少数的几个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根据其市场特点采用不同的零售业态,经营不同的商品组合,注意零售技术的本土转换,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以使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得到稳定并不断提高。比较两种战略,对于实力不够强大的中国零售企业而言,集中力量稳健经营的全球区域集中战略可能更适合。

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综合以上对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问题各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不如想象中的乐观,本土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和零售企业较低的国际化适应程度,难以“推动”或是“拉动”国内的零售企业真正“走出去”,据悉目前为止国内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的就只有在莫斯科经营的“天客隆”超市,但其背后的政府行为很难评说其经营的成败。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零售企业的目标应该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

立足本土国内零售企业只有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积蓄实力才有可能进军国际市场,同时在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市场环境中,和国外零售巨头的正面过招无疑也将锤炼国内企业进行国际竞争的能力,累积国际竞争的经验。

面向国际立足本土的同时,零售企业也应该意识到国际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而树立“走出去”的目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可以采取“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策略:有实力的零售企业可以先进入最相似的国外市场比如东南亚地区,取得国际化的经验;然后采取跳跃式的方式进入高增长的地区获取高额的利润;最后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以打造世界级的零售企业品牌。

参考资料:

1.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6)

第2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保险企业国际化现实思考

一、保险国际化与保险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保险国际化是指各国保险活动日益跨越国界,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即保险分配关系在国际范围内的体现。保险分配关系在国际范围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是第一层次的保险分配关系,它包括本国保险人与国外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和国外保险人与本国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为本国保险人走出国境到国外开设分公司或子公司,国外保险公司到本国开设分公司或子公司;其二,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是第二层次的保险分配关系,反映着保险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保险分配关系的两个层次反映着保险分配关系在国际范围内的体现。随着保险活动的扩展,保险国际化的内容日益丰富,主要有保险企业国际化、保险市场国际化、保险监管国际化等方面。

保险企业国际化指一国的保险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保险业务,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保险企业网络。同时在对等的条件下,允许外国保险机构进入本国,开放本国的保险市场。

二、我国保险企业国际化的现实考虑

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企业国际化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现实考虑。

第一,不一定要在本国市场出现饱和时才向海外扩展。通常大型保险公司只有在本国的业务和市场出现饱和的情况下才会向海外扩展。在本国拓展业务的同时,适当向海外扩张,通过实战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等也可以促进本国业务的成熟。

第二,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仍应重视。在全球保险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过去很多曾是封闭型市场,现在向国外保险业开放,明显的例子就是欧盟、印度以及中国。但实际上包括法国和德国向海外保险公司开放市场也是在十多年里才开始的;二是许多曾对保险产品费率和条款格式进行严格控制的国家,已开始放松管制。现在如果一个企业要进入海外市场,门槛来自于纯粹市场经营能力,而不再是法律法规方面的限制。如果人们对新的市场不熟悉,仍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之后,就要面临所在国的法律约束和监管,必然需要对所在国法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很好的把握。除此之外,保险企业应重视文化的认同,这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不容易被看到,但又是最容易造成损伤的风险。

可以说,保险国际化后对保险经营的影响主要是经营风险的增加。保险经营风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承保风险,一类是投资风险。在承保方面,保险国际化使得保险经营国际化和惯例化。另外,国际化使保险市场竞争加剧,那些片面追求份额、不计经营效益的非理性竞争行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市场,以至于对整个行业造成损害。在国际化条件下,再保险分出业务和转分保分出业务在更多的国家分散。任何一个国家金融形势的变化和保险市场的波动都会对再保险业务分出国的保险市场产生影响,都会导致业务分出国保险市场的波动,甚至导致业务分出国保险市场的不稳定,这对保险监管部门也有一定的风险。在投资方面,国际化会增加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这种体制下,不但本国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本国保险业的发展,而且关联国利率的波动也会对本国保险市场产生互动。同时,不同国家的交易方的信用水准也会影响本国保险业的稳定。总之,在保险国际化条件下,保险公司风险将出现多元化、国际化和复杂化,保险市场波动将呈现出连动化的新局面。因此,对于国际化中出现的风险仍应予以重视。

第三,大力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再保险的国际性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保险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速我国保险国际化的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再保险市场。近年来,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资公司多种形式并存、专兼业经营相结合、公平竞争、多元化发展的市场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共9家,其中,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3家(1家集团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资分公司6家。随着再保险供给主体的增加,以及各主体资产总额的上升,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途径

3.1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扩大国内再保险供给能力

其一,做大做强中再集团的同时,加强市场行为监管,反对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改造中再集团,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是在改造中再集团的时候,必须将其推向市场,让其感受到市场的压力,促使其自身的变革,实现在自由竞争环境下的凤凰涅槃。

其二,建立共保集团,鼓励各直接保险公司建立互惠共保体系。巨灾风险损失的巨额性和竞争的激烈性,都促使国内保险公司选择了联合以应对大型的单个保险项目。国内已形成了共保机制,实行首席共保人制度,这样的合作无疑增强了国内保险公司整体的承保能力,缓解了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但是对于常规保险业务,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较少。对保险公司来说,即使承保的是非巨灾风险等,也会由于某一风险的发生,导致赔付额瞬间大幅上升,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所以,各保险公司应继续考虑针对一些特殊风险,建立行业互助保险组织或组建某风险同保集团,这样既可形成国内各公司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尽快走向成熟,也可防止出现市场开放造成的保费严重外流现象。

其三,鼓励、促进中外资再保险公司合作。国际再保险业开展得较早,早期的经验积累和数据较完善,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可以引进短期外资战略投资者,或中资再保险公司与外资公司建立短期战略合作关系等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承保与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3.2鼓励再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

由于再保险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一般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国际上大部分再保险人的业务都是通过再保险经纪人等中介机构办理的。而目前我国再保险经纪人寥寥无几,再保险中介机构的缓慢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以再保险经纪人为代表的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高要求性则是再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再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专项培养,加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尤其是国际型、开放型、复合型的再保险管理人才和业务专业人才。

此外,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再保险监管制度。我国应建立直接监管和间接监管相结合,并以间接监管制度为主体,符合国际惯例并体现自身特色的再保险监管体系。具体来说,我国应建立包括市场准入机制、市场日常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在内的再保险全过程监管框架。

四、加强我国保险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对于跨境保险机构,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该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资本充足性、最终清偿能力等实施监管,东道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所在地分支机构的资产质量、内部管理和流动性等实施监管。同时,两国监管当局要就监管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法以及实际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和定期交流。因此,在逐渐开放我国保险市场的同时,应尽快对在我国境内设有保险机构或我国在对方国家设有保险机构的监管当局建立稳定的监管协作机制。具体来说应参照东道国与母国监管责任划分的国际惯例,加强监管信息交流,协调实施对跨国保险机构的有效监管,在保险业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确保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保险公司都不能逃避监督。

另外,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各项活动,加大对国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引进,从而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作为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会员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保险监管当局,中国保监会要切实利用好这个国际保险监管交流与合作的场所,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世界各国同行们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近年来制定的对各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保险监管原则和建议,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研究出一套既符合中国保险业实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保险监管机制,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梅,李小燕.培育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2(5):16-19.

[2]孟龙.关于新兴市场国家保险监管制度的国际接轨问题[J].2005(1):11-14.

[3]姚壬元.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2):21-23.

第3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保险业已全面对外开放,保险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保险国际化与保险企业国际化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从四个角度对我国保险企业国际化予以现实思考。

一、保险国际化与保险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保险国际化是指各国保险活动日益跨越国界,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即保险分配关系在国际范围内的体现。保险分配关系在国际范围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是第一层次的保险分配关系,它包括本国保险人与国外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和国外保险人与本国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为本国保险人走出国境到国外开设分公司或子公司,国外保险公司到本国开设分公司或子公司;其二,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这是第二层次的保险分配关系,反映着保险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保险分配关系的两个层次反映着保险分配关系在国际范围内的体现。随着保险活动的扩展,保险国际化的内容日益丰富,主要有保险企业国际化、保险市场国际化、保险监管国际化等方面。

保险企业国际化指一国的保险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保险业务,形成信息灵敏、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保险企业网络。同时在对等的条件下,允许外国保险机构进入本国,开放本国的保险市场。

二、我国保险企业国际化的现实考虑

笔者认为,中国保险企业国际化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国保险业国际化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现实考虑。

第一,不一定要在本国市场出现饱和时才向海外扩展。通常大型保险公司只有在本国的业务和市场出现饱和的情况下才会向海外扩展。在本国拓展业务的同时,适当向海外扩张,通过实战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等也可以促进本国业务的成熟。

第二,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仍应重视。在全球保险业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现象:一是过去很多曾是封闭型市场,现在向国外保险业开放,明显的例子就是欧盟、印度以及中国。但实际上包括法国和德国向海外保险公司开放市场也是在十多年里才开始的;二是许多曾对保险产品费率和条款格式进行严格控制的国家,已开始放松管制。现在如果一个企业要进入海外市场,门槛来自于纯粹市场经营能力,而不再是法律法规方面的限制。如果人们对新的市场不熟悉,仍然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之后,就要面临所在国的法律约束和监管,必然需要对所在国法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很好的把握。除此之外,保险企业应重视文化的认同,这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最不容易被看到,但又是最容易造成损伤的风险。

可以说,保险国际化后对保险经营的影响主要是经营风险的增加。保险经营风险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承保风险,一类是投资风险。在承保方面,保险国际化使得保险经营国际化和惯例化。另外,国际化使保险市场竞争加剧,那些片面追求份额、不计经营效益的非理性竞争行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市场,以至于对整个行业造成损害。在国际化条件下,再保险分出业务和转分保分出业务在更多的国家分散。任何一个国家金融形势的变化和保险市场的波动都会对再保险业务分出国的保险市场产生影响,都会导致业务分出国保险市场的波动,甚至导致业务分出国保险市场的不稳定,这对保险监管部门也有一定的风险。在投资方面,国际化会增加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这种体制下,不但本国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本国保险业的发展,而且关联国利率的波动也会对本国保险市场产生互动。同时,不同国家的交易方的信用水准也会影响本国保险业的稳定。总之,在保险国际化条件下,保险公司风险将出现多元化、国际化和复杂化,保险市场波动将呈现出连动化的新局面。因此,对于国际化中出现的风险仍应予以重视。

第三,大力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再保险的国际性特征,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保险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速我国保险国际化的进程,就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再保险市场。近年来,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资公司多种形式并存、专兼业经营相结合、公平竞争、多元化发展的市场格局。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共9家,其中,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3家(1家集团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资分公司6家。随着再保险供给主体的增加,以及各主体资产总额的上升,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途径

3.1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扩大国内再保险供给能力

其一,做大做强中再集团的同时,加强市场行为监管,反对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通过改造中再集团,使其成为符合现代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不失为一条捷径。但是在改造中再集团的时候,必须将其推向市场,让其感受到市场的压力,促使其自身的变革,实现在自由竞争环境下的凤凰涅槃。

其二,建立共保集团,鼓励各直接保险公司建立互惠共保体系。巨灾风险损失的巨额性和竞争的激烈性,都促使国内保险公司选择了联合以应对大型的单个保险项目。国内已形成了共保机制,实行首席共保人制度,这样的合作无疑增强了国内保险公司整体的承保能力,缓解了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但是对于常规保险业务,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较少。对保险公司来说,即使承保的是非巨灾风险等,也会由于某一风险的发生,导致赔付额瞬间大幅上升,导致公司经营的不稳定。所以,各保险公司应继续考虑针对一些特殊风险,建立行业互助保险组织或组建某风险同保集团,这样既可形成国内各公司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尽快走向成熟,也可防止出现市场开放造成的保费严重外流现象。

其三,鼓励、促进中外资再保险公司合作。国际再保险业开展得较早,早期的经验积累和数据较完善,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可以引进短期外资战略投资者,或中资再保险公司与外资公司建立短期战略合作关系等方式获得国外先进承保与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3.2鼓励再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

由于再保险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一般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国际上大部分再保险人的业务都是通过再保险经纪人等中介机构办理的。而目前我国再保险经纪人寥寥无几,再保险中介机构的缓慢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以再保险经纪人为代表的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高要求性则是再保险中介机构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因此,提高再保险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专项培养,加紧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尤其是国际型、开放型、复合型的再保险管理人才和业务专业人才。

此外,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再保险监管制度。我国应建立直接监管和间接监管相结合,并以间接监管制度为主体,符合国际惯例并体现自身特色的再保险监管体系。具体来说,我国应建立包括市场准入机制、市场日常监管和市场退出机制在内的再保险全过程监管框架。

四、加强我国保险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对于跨境保险机构,母国监管当局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应该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和合作。通常,母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资本充足性、最终清偿能力等实施监管,东道国监管当局负责对其所在地分支机构的资产质量、内部管理和流动性等实施监管。同时,两国监管当局要就监管的目标、原则、标准、内容、方法以及实际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和定期交流。因此,在逐渐开放我国保险市场的同时,应尽快对在我国境内设有保险机构或我国在对方国家设有保险机构的监管当局建立稳定的监管协作机制。具体来说应参照东道国与母国监管责任划分的国际惯例,加强监管信息交流,协调实施对跨国保险机构的有效监管,在保险业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确保任何国家、任何形式的保险公司都不能逃避监督。

另外,要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各项活动,加大对国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引进,从而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作为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会员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保险监管当局,中国保监会要切实利用好这个国际保险监管交流与合作的场所,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世界各国同行们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近年来制定的对各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保险监管原则和建议,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研究出一套既符合中国保险业实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保险监管机制,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梅,李小燕.培育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2(5):16-19.

[2]孟龙.关于新兴市场国家保险监管制度的国际接轨问题[J].2005(1):11-14.

[3]姚壬元.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2):21-23.

第4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国有企业实施高管激励机制,受到国资委的支持,但同时受到国家政策各方面的限制;

定向购股权方案是比较适合国有企业的高管激励机制;

定向购股权方案中,激励对象可以通过四种手段获得购股资金;

定向购股权方案充分考虑到国资委现有政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矛”与“盾”

国企高管激励机制的实施,一方面受到国资委的支持;另一方面却受到国家相关规定的约束。“矛”和“盾”的交锋,让激励机制在国企内缓步前行。

2003年年末,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负责人实施年薪制。这一制度的实施,推动了国企高管人员薪酬激励工作的开展。但是,年薪制的考核以年度,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业绩为标准,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长期激励。针对这一问题,国资委开始提倡并尝试实施各种长期激励机制。2003年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公开场合表示:“2004年我们将会同科技部在高新技术中央企业进行股权激励试点。”2004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论坛”上提出:“国企要努力形成与市场接轨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引入人才的市场价位,建立和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短期薪酬分配与中长期薪酬激励有机结合,资本、技术、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新型薪酬激励机制,逐步使各类人才的收入水平基本与市场接轨”。

但是,国资委的表态并未加快国企长期激励的步伐。《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提到的“特别贡献奖和中长期激励的具体办法由国资委另行制定”,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措施。在国资委2004年下发的文件中,有关规定提出“除国家另有规定及经国资委同意外,企业负责人不得在企业领取年度薪酬方案(已经国资委审核)所列收入以外的其他货币性收入”;“企业主要负责人在子企业兼职取酬的,需报国资委批准”。

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企高管人员参与到企业制定的长期激励计划中,尤其是国企集团的高管层。他们的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却很难参与年薪之外的其他激励机制。

定向购股权方案

目前,国内企业广泛实施的高管激励机制有十种模式之多,但大多不符合国资委的规定。新华信研究发现,相比其他激励机制,定向购股权方案比较适合国有企业实施。

定向购股权方案是指国企集团赋予被激励对象一种权利,在未来如果被激励对象达到集团与国资委签订的业绩指标,集团允许被激励对象以预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由集团持有的下属公司的普通股票。此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定向购股权方案之所以能应用于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国企改制的现状。前几年,一些国有企业曾考虑由企业高管购买集团股份,但由于集团资产庞大,高管个人所持股份所占比例过小;而集团上市困难也导致高管的股份难以抛售获益。因此,部分国有企业利用改制重新整合内部资源,将核心业务装入下属公司,并由管理层持有下属公司的股份,希望通过下属公司的上市使高管层获得激励。

在此背景下,国企集团可以在持有下属公司股票时,预留一定数量的股票,作为对激励对象行使购股权来购买的定向股票;激励对象可以选择购买集团下属上市公司(待上市公司)适当比例的股票,并通过抛售兑现获得股票的增值回报。这种方式恰恰是股权激励的本质所在。

此种模式具备四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激励对象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获得长期激励机制带来的收益:股票实际价格和购买价格差价的收益,获得股票后的分红收益,抛售股票时,市场股价增值带来的收益;激励方案全盘考虑了集团整体和核心企业的统一发展。一方面,激励对象必须完成集团的业绩指标才有权选择购买股票;另一方面,只有集团核心业务快速发展,才能促使上市公司股票增值;激励对象取得的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激励对象不用承担较大的风险;激励对象是以约定价格买进股票,以市场价卖出,是分享资本。在这种模式中,激励对象只需付出数额较小的约定购买价就可以获得这种权利。

定向购股权方案考虑到在国资委的政策框架内进行:国资委限制除了年薪制外不能从企业获得货币性收入,该方案实际上授予的是一种需要购买的权利,而非收入。国资委禁止上级领导分享下属企业的利润,该方案是让激励对象有偿受让集团持有的股份,而非下属企业的收入;国资委对企业的考核主要是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等为指标,定向购股权方案是基于企业业绩指标的完成之上的,实现了和国资委考核体系的无缝对接。

巧解融资难题

在定向购股权激励模式中,激励对象需要个人出资购买公司股份。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到购股资金来源问题。一般来说,高管层受让公司股份的支出,大约在数十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现阶段,国企高管购股资金的不足,已经极大影响了国企高管激励机制的实施。在实践和研究中,新华信认为有四种方式可以较为合法地获得购股资金。

1.以自有资金购买。激励对象个人支付购股资金的方式不会受到任何政策和法律的限制,实施起来简单直接。但是,国有企业高管层的个人收入并不很高,而购买股份所需资金相对庞大。一般来说,激励对象个人很难拿出如此之多的购股资金。

2.按照国家规定,从企业应发未发工资和公益金项下借款。部分企业在财务上包括“应发未发工资和公益金”一项。此款项在不同企业的数额不同,用处也不尽相同。如果企业支持,激励对象可以从这笔资金中借款,用于购买企业股份。由于这笔款项属于企业内部款项,因此借贷比较方便,没有利息或者利息较少。但是,有些企业缺少这一款项,激励对象无法获得如此便捷的资金。

3.通过信托投资公司代管股票,让信托公司作为主体进行金融信贷。近年来,信托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日益壮大,其业务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泛,通过信托公司提供金融信贷,在操作上比较规范、透明。但是,信托公司的贷款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一般以三年为限;信贷的利息也相对较高。激励对象能否在短期内偿还利息并且获得充足的奖励,仍有较大问题。

第5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知不足

①管理层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都很看重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甚至将其化作重点议事日程。正因如此,我国的管账电算化才得以发展。但由于管帐电算化的专业性特色,期望一切管理层对管帐电算化都有全部、深化的了解又是过于理想化的。不少的高层管理者都认为,只要在财务工作中提供完整的计算机硬件设施以及自己开发和购入一套软件就完成了。但是这远远不足,对于管账电算化工作的后期管理、软件的更新、全面推广等都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无论是策略的计划、安排、设置还是落实方面,都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②会计人员关于管帐电算化,许多管帐人员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知道误区。在实施电算化的前期,最为浅显的说法就是完成管帐上机操作,这从很大意义上阐明仅仅将管帐电算化视作了由手艺记账演的方法化为计算机记账的方法,仅仅是记账方法的转变,从而使管帐电算化作业的起点不高,这种知道上的误区导致了对管帐电算化作业浅尝辄止,没有充分利用管帐电算化的优势表现管帐手艺处理方法下无法比拟的效果和功用。

(2)缺乏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专业人才管帐电算化是计算机在管帐范畴的充分运用,是计算机常识与管帐常识的高度交融,这就需求管帐人员一并具有适当的计算机常识和管帐专业特长,但在目前的管帐电算化实践中,管帐人员兼具这些常识的份额还适当低。管帐电算化除触及计算机和管帐知识以外,还很多触及法令、外语、经济、金融、行政管理等多个范畴方面的知识,某些经过管账电算化教育的人,即使在计算机以及管账工作都很熟悉,但在其他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这也限制了管账电算化的发展,使得它在计划中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

(3)会计电算化下的财务信息存在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的大范围普及。为企业带来的商机逐渐增多,但在网络财务方面还是以数据安全问题为核心。管账电算化里有相关规定,即相应部门必须要每日备份两层数据,且分配给不同的人来管理。可是,在实际生活当中,一些单位并没有按规定将其落实在工作中,也没有及时打印并按规则保管凭据和账簿,致使电脑一旦呈现毛病或磁性介质损坏时,有些管帐材料就会丢掉,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4)会计电算化重视账务处理忽视管理应用管帐电算化的运用能够极大地表现电子核算机的核算与剖析功用,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的手工管帐工作的影响,主要是过后核算的影响,中国实施管帐电算化的单位大多存在着注重报账功用忽略办理功用的现象。通过对如今的中小型企业的管账电算化的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管账电算化仅仅只进行记账和算账工作,而没有将它使用在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没有起到以下作用1、办理猜测;2、剖析功用。

(5)中小企业购买的软件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如今,不少的企业都在使用友、金蝶、安易软件,对其他企业的通用软件提出了疑问,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十分重视软件功能的强大以及界面的华丽因素,使得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软件购买成本和经历,而有些功能又是企业根本用不到的,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浪费。而某些通用软件的安装以及调整的方式都十分杂乱,使得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一系列繁琐和延误等问题。

二、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介入与否都能够对管账电算化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使管账工作被管理者视为重点,但是,由于他们的的对电算化工作的认知程度不高以及理解不足等,使得工作无法顺利开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管账电算化正逐步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管账电算化的技术的革新以及现代化的趋势都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也是管账工作的必然方向。管帐人员是管帐电算化作业的主体。直接影响着管帐电算化作业展开作用的好坏,需求我们尤其注重,并作好充沛的思想准备。管帐电算化完成后,需求财政部分进行全部财政核算,加大参加单位内部运营管理的力度,由曩昔管帐部分仅仅反映财政状况、供给财政信息,转化为推进运营和参加决议计划。这就需求财政部分能够全部、及时、精确地供给管帐信息,进步管帐人员的素质,推进管帐作业的规范化。尤其是目前新制度、新原则不断地推出,愈加需求广人管帐人员加强学习、承受训练、更新常识,坚守原则,变成一支高素质的管帐团队。所以,中小企业的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工作者都应该紧随时代步伐,强化对电算化的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

1.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业务素质

要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进行有效提高,有必要大力加强人才训练的力度。特别是要训练必定数量的复合型人才,即在财政以及计算机方面都有一定基础的人,重点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让管账工作者按时进行培训,传授相关知识和经验,顺应数字化新时代的潮流。无论是自选开发或许采购软件,都需要装备既懂计算机又了解财会事务的专门人才,他们既要可以参与体系规划的开发,又要负责体系运转的一些保护作业,使电算化管帐信息体系的一般保护作业可以由企业自己处置,确保管帐电算化作业的顺利进行。

2.建立健全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1)加强会计基础治理工作管理的基础主要指有一套相对全部、标准的管理准则和办法,以及较完好的标准化的数据。管帐根底作业主要指管帐准则是不是健全,核算规程是不是标准,根底数据是不是准确、完好等,这是搞好电算化作业的重要确保。

(2)分工明确,落实岗位受会计电算化功能的集中,有必要拟定相应的安排和管理操控准则,明确责任分工,点击操控进行加强。管帐工作岗位可分为根本管帐岗位和电算化管帐岗位。根本管帐岗位与原手艺体系根本坚持不变。电算化岗位通常可分为体系管理、体系操作、凭据审阅、体系维护等,这些岗位也能够由根本管帐岗位的管帐职工来兼任,但有必要对职权不相容的岗位进行明确分工,不得兼任,以确保各岗位职工要坚持相对安稳。

(3)强化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公司应根据电算化管帐档案的特点,做好管帐材料的搜集、保留和调用等方面的作业。财政部分关于已输出的磁性介质上的管帐材料必须及时在其表面粘贴标签,制定工作人员进行保存和按时检查、拷贝,无论是记账档案的借出还是归还都要有完整的办理手续。

3.组织岗位培训,取得技术支持

(1)要成为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复合型人才企业在电算化方面的工作人员一般仅仅只会计算机的开启和财务软件的控制,但在计算机的软硬件方面,他们的掌握程度并不高,当计算机发生故障或界面发生改变的时候,他们就束手无策。因此,管帐电算化应从各方面需求管帐人员进一步提高本身本质,更新常识结构,一方面是为了参加企业的管理,要更多地运营管理常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把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常识,确保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各个企业要对管账工作人员的管账电算化知识进行普及,掌握计算机领先的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高效率管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成为会计和管理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各大专科院校设立管帐电算化专业以及在财会专业当中附加计算机编程和维护等课程,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进行合理制定,注重效率,按照不同的需求以及内容来对各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4.开发适应于中小企业的会计软件

管帐信息数据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以及相关体系资源、资金、产业物资等各方面的安全。管帐信息的安全更是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关键,是管帐信息体系安全的中心,是管帐监督的安全保证。因而数据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防止虚假信息的出现,这当中也会涉及到有密算法以及密钥等,最基础的就是对数据的保密工作。备份不仅在网络体系硬件毛病或人为失误时起到维护效果,也在入侵者非授权拜访或对网络进犯及损坏数据完整性时起到维护效果。

(1)硬件的风险防范建立比较完善的办公环境,一方面可以防止发生自然灾害时的损害,另一方面也可以消除因为企业的用水系统出现问题产生的后果;计算机机房必须要保证清洁、干燥以及防火、防辐射等恒温需求;计算机机房的进出门口都要设立报警措施,如条件允许,则设置更高一级的保安密码锁。

(2)完善会计软件的功能IT部门应该对软件工作进行强化,开发能够满足公司需求的通用会计软件,这样,才能让企业的会计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管帐办理软件开发人员应该细心研讨国外优异的财政办理软件,吸收并消化其领先的办理思维和设计思路,从而进行对办公软件的开发。对于现已使用中的管帐软件,存在的经过数据库体系直接删改数据这一疑问,一个有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在使用体系中设置文件修正查看机制,另一个解决方法是采取对比安全的数据库体系开发渠道,充分利用体系自身供给的安全措施对数据加以维护。对于比较安全的会计管理计软件而言,应该对软件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加密,可以分别对整个数据库加密、某组记录加密、甚至是某些字段或者某些重要数据进行加密。

第6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文化营销 现存问题 品牌 策略

近年来,我国服装市场发展迅速,服装市场的竞争也越演越激烈。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了服装营销方式的升级,服装文化营销也应运而生,文化营销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服装市场营销的主题。

一、文化营销的内涵

文化营销顾名思义即将企业的文化运用于企业的产品营销之中,用文化的方式来经营销售企业的产品。更精确的含义是:通过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通过与消费者及社会文化的价值共振,构建亲和力,建设营销团队,实现文化沟通,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文化营销是以传统营销为基础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但又比传统营销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既是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这种手段不是单纯地把某一件商品推销给消费者,而是为了努力与消费者达成默契,从内心去影响和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作为服装行业,由于不同的服装设计风格本身表达了一种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服装企业通过实施文化营销,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让消费者在对服装产品价值的理解上与企业达成一种默契和共识,从而增进服装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满足消费者的文化诉求,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优势;更好地改善服装品牌在服装消费者中的形象,从而使服装企业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二、我国服装企业文化营销现存问题

文化营销对服装企业的作用是无可质疑的, 但文化营销对于服装企业来说是一种新型的营销策略, 因此在运用文化营销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设计师作品简单模仿, 缺乏特色

服装是一种表现文化和艺术的方式。在服装行业,设计师本身的文化内涵及品位倾向就是一种影响服装营销的因素。设计师也是要追求个性的,他们自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决定了他们设计的风格,也决定了接受和喜爱他们设计的目标顾客群。纵观中国服装行业的竞争现状,人们不难发现抄袭性与同质化已经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致命要害, 很多服装企业根本不具备创新的意识。

2.缺乏从文化的角度来塑造品牌个性

纵观国内的服装品牌,大都缺乏穿透力强的品牌文化,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品牌文化。服装品牌的内涵是文化,但在服装企业的营销活动中,竟然出现了企业品牌的文化内涵与企业本身的理念不相符,企业在产品、管理、服务等方面与品牌固有的消费价值不能对接,这样就无法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实力。

3.盲目的广告宣传, 缺少实质性的营销文化

有的服装企业把传播的文化看作是流行文化,甚至是迎合少数人低级趣味的俗文化,忽视对广告、公关、包装的文化内涵的考察。

4.对产品营销向文化营销转变的认识欠佳

在当今中国市场消费需求发生变化之时,消费者从纯粹的功能消费逐渐转变为对产品文化内涵的需求。比如:“爱慕・敦煌”清晰地看到,当中国进入中产消费时代,内衣文化一定会从羞涩的角落里走到前台,率先实现了从产品营销向文化营销的转变。如果在时尚消费转变中,更多的让消费者从注重产品营销向文化营销转变,才有可能提升人们对品牌的认知度,才会产生的很强的市场效应。

三、我国服装企业实施文化营销的策略

针对服装企业文化营销的现存问题,服装企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将进行全面更新与调整,服装企业实施文化营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产品文化营销策略

产品的文化营销策略是把企业文化内涵融合于服装产品的设计、品牌形象、包装和服务等方面,用文化来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

(1)实施品牌文化策略

在服装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问题不仅要常抓不懈,更要深化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

(2)提高产品包装的文化内涵

服装包装不仅有保护产品安全的作用,更是产品的“无声推销员”。服装企业应在包装设计中强调包装材料、图案设计、色彩与文字说明的统一协调和搭配,突出文化特色与文化韵味,并结合自己的目标市场,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2.分销渠道文化营销策略

从分销渠道文化营销策略中来看,建立消费者数据库,主动对消费者进行购物指导及消费教育,加强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管理,以取得通过营销文化沟通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

3.价格文化营销策略

服装产品价格的制定要受到成本、需求、竞争等多方面的影响。从价格文化促销策略来看,消费者购买的服装产品实际上是购买产品本身的整体利益,其定价也是以消费者期望获得产品的总价值为标准。

4.促销文化策略

服装企业利用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或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的目的在于向消费者传播具有说服力的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说服消费者购买本企业产品。可见在促销活动中如果能渗透企业文化,使服装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与忠诚的情感模式来打动消费者心扉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种形式的文化营销,无形中增加了客源和提高了知名度,从中也培养了目标消费群体,使企业文化营销活动内涵得到了开掘,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总之,文化营销实质上是指充分运用文化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作为服装企业,应主动的在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定价、渠道的选择、促销、服务等营销活动中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文化含量,以文化做媒介与顾客及社会公众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参考文献:

[1]易晓芳刘铭眠:论新文化营销.合作科技与经济,2006,(2)

[2]郑明亮:21世纪企业营销策略的新趋势――文化营销.山东纺织科技,2005,(5)

[3]蔡磊:我国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研究.科技咨询,2006,(9)

[4]何自民:庄吉集团: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之魂东方企业文化,2006(2)

第7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伊斯兰经济伦理中阿经济贸易中国企业文化

一、伊斯兰经济伦理的特点

伊斯兰经济学是根据伊斯兰法及其宗旨和总则,对个人如何处理生产、消费及二者间的矛盾而展开研究的学问。伊斯兰经济伦理主要指《古兰经》与圣训中所包含的经济伦理,以及在此基础上演绎的经济理论。《古兰经》与圣训中有大量关于财产权、商业活动、商业道德、商业规范、社会福利、消费观念等方面的要求,成为伊斯兰教法及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伊斯兰经济伦理强调以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为商业活动的准则

伊斯兰教历来重视商业、崇尚商人,伊斯兰教认为商业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在商业活动中尤其强调必须以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为准则。严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见利忘义的不法行为。伊斯兰教提倡在经济活动中合法经营、互惠互利,反对谋取暴利;禁止从事一切非法性质的行业。

(二)伊斯兰经济伦理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的精神,认为今生与后世同样重要,它指引人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要求劳动者凭借赋予人类的各种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追求两世的吉庆与幸福。

(三)伊斯兰经济伦理强调扶贫、济困的慈善精神

伊斯兰教规定:施济是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必须力行的善功,是使财产得以净化的主要途径,是信仰纯正的表现之一。《古兰经》云:“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1(3∶92)先知曾说:“凡穆斯林都应施舍。”(穆斯林辑录)

伊斯兰教的施济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法定性质的施济;另一类为自愿性质的施舍。

二、当前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阿经贸合作开始起步,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相继诞生。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阿双方以发展经济作为共同目标,中国企业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纵观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状况表现如下:

(一)发展速度快。中阿贸易额从2000年的15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328亿美元,增长了774%,即使是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2009年,贸易额仍然达到1048.89亿美元。而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4742.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32.6亿美元,增长了440%。2随着贸易总额的快速增长,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也迅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中国企业文化也有待完善。

(二)中阿双方文化、贸易互补性强。阿拉伯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22个阿拉伯国家,有近5亿人口)。由于资源和经济结构的单一性,阿拉伯国家的农业经济不发达,工业相对滞后,这就为我国的传统商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目前,阿拉伯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轻纺产品、服装、粮油食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等,其中机电产品占有很大份额。同时,阿拉伯国家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市场。目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劳务以普通劳务为主,涉及建筑、制衣、商场零售、医疗卫生等行业,也有部分的技术劳务如石油钻井服务等。3

(三)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取决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必须靠企业,企业文化是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它规范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它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仍然存在着很多因素阻碍着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步伐。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过于注重“人治”,忽视现代企业制度法治建设

在中国企业里,人与人之间产生全面而强烈的信任关系,而一旦超出自己人的圈子与“圈外人”交往时,信任感便会逐渐减弱乃至消失。这种传统文化体现了强烈的人际等级意识和族类意识,内具亲和力和凝聚力,外具排异性和分散性,信任感仅局限于家族范围或“自己人的圈子”里。

(二)中阿经贸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过于强调中庸思想和平均主义,中国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企业处在国内外竞争的环境下,必须打破就旧的管理制度、对产品进行推陈、对技术进行创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阻碍了改革的进行和技术的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也迟迟得不到建立。平均主义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违背,它造成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互相扯皮。这使员工工作激情下降,导致创新精神得不到发扬。这不仅不利于中国企业借鉴学习先进管理思想,也不利于中国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传播到世界其他各个国家。

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如果想摆脱种种束缚,在中阿经贸关系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变革自己的文化,塑造优秀的、具有中国元素中国企业文化。

三、以伊斯兰经济伦理视野构建中阿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对策研究

(一)以伊斯兰经济伦理强调的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准则构建中阿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中国企业文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除了有健全的法制以外,同样需要强调经济活动的伦理道德,道德的作用范围和深度都要大于法律,法律只是作为最后的控制底线存在。

诚信既是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石,也应该是中国企业应奉行的一个重要信条中国企业应该把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思想渗透到企业生产、销售、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促进企业健康成长。4

(二)以伊斯兰经济伦理中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构建中阿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神经中枢,必须具备开拓创新、敢担风险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把握机遇,规避风险。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前途、企业的命运和发展前景。“

(三)以伊斯兰经济伦理中强调扶贫、济困的的慈善精神构建中阿经济贸易关系中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

1.以“两世吉庆”的精神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古兰经》中鼓励人们积极的参与现世的物质生活,享受今世的物质产品;在满足今世生活的同时,更重视后世的生活,认为“今世的生活是短暂的,后世生活是长久的,今世生活与后世生活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两世吉庆”的精神,其实就是如何处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的问题。

2.以天课制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古兰经》要求“穆斯林教众自觉拿出自己财产的一部分,赈济有困难的人,以纯洁他们的财产,净化他们的心灵。”(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注解

[1]马坚译《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梁宏志,齐云鸿,《中阿经贸合作大有可为》[J].《中国经贸》,2010(10)

[4]马小军,《浅议伊斯兰文化中的和谐观》[J].《中国穆斯林》.2007(1):11—17.)

第8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1构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

哈工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承担软件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组织和管理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较丰富的、与国际接轨的学习训练经历,工程实践经验,企业经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品行优良,身心健康,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产业高级人才,为进一步成为软件产业领军人物(高层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等)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向企业,综合考虑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组织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需求,根据学科专业方向的设置,按照“模块化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相结合,体现国际化与工业化特色”的原则,我们制订了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结构,如表1所示。软件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框架针对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对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模块划分,横向构造“6个能力层面”;纵向根据专业方向划分为多个能力域,形成多个能力培养模块。软件工程硕士的专业方向应紧跟行业需求,灵活设置。近几年,哈工大软件学院先后设置了网络与信息安全、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嵌入式系统与软件、物联网工程和移动互联等专业方向。在专业要求方面,全日制学生必须修满32学分;在职学生必须修满35学分。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2~4年,在校学习1年,修满规定的学分,包括参加企业实训3周;实习基地实习1年,结合企业项目,完成学位论文。企业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导师分别指导项目开发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交叉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硕士。

2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国际化、工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构建3支师资队伍,每支队伍30人左右。建立以工业型师资为核心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形成工业型专职教师、校内及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实现国际化、工业化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第一支是以工业型师资为主的专职教师队伍。这些专职教师多数来自工业界、国外著名大学或国内外IT企业等。其中除任课教师外,还设若干专职实验教师岗位。实验教师主要负责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教学,包括实验设计与指导、上机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师还负责TA(实验辅导教师)的培训及管理工作。第二支队伍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管理学院认证并聘请的校内兼职教师组成。他们主要负责软件学院的基础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管理系列课程的教学任务。第三支队伍由来自国外高校或国内外知名IT企业兼职教师构成。他们来自行业前沿,掌握国内外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人才培养经验,了解企业最新的技术需求。他们在承担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类、软件工具平台类的课程部分教学任务的同时,作为双导师制的企业导师,在研究生的工业实践、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的指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工业型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兼职基础型教师为辅、国内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可以满足软件工程硕士国际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需求。

3校企合作,加强企业实践教学

建立完善的工业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工业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大纲、质量保证体系、工业化教学方式、技能实验与大作业、综合设计与企业实训、工业实习与学位论文、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等环节,将“工业化,个性化,精英式”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校软件工程硕士第1学年寒假要到企业参加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由学院统一带队组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期间接受企业培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指定的项目。通过强化训练,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学习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技术上的差距,对后续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第2学年,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并根据实习期间的实践工作内容撰写学位论文。对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表明作者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具有实用性且必须包含一定的工作量。取得的成果要有一定的先进性,要能表现出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2年至今,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实习管理制度,在国内外建立工业实习基地70余个,实际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达200余家。工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有效保证了工业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加强与企业界的沟通,了解企业需求,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工业实习质量和加强工业实习管理,学院定期举办“工业化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高级研讨会”,与企业界人士研究和探讨工业化人才培养中的合作问题,企业参与意识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与国外大学合作,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

通过对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特点及成长规律的研究,我们对软件学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了学科专业、教学体系、合作形态、组织方式、国际文化交流等层面的前瞻性研究,率先提出并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多国联合办学、多学科交叉渗透、多国文化融合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国际化联合教育模式。哈工大软件学院与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工业大学、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美国Embry-Riddle大学、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日本会津大学等合作,采用哈工大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MSE)+合作方硕士学位(X)的“MSE+X”模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共分4个学期。第1学期,学生在各自学校学习;第2学期,外国学生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工大学生合班学习;第3学期,中外学生一起去合作方学校学习;第4学期,学生自选在国内、外企业实习、撰写学位论文、答辩毕业,哈工大与国外大学分别颁发硕士学位证书。跨国联合培养班的全部课程采用英语教学,实行三导师制,由国内、国外大学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为加强交流,每年举办一次“中欧软件工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高校教师、企业界朋友在一起交流经验,共同探讨国际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多国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实现了国际化与工业化办学理念的教育模式与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践,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的跨国联合培养模式及实践,面向企业人才需求的教学与工业实习,国际化师资与专家队伍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管理及跨文化的融合等目标。

5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借鉴

欧美教学质量保证的成功经验,哈工大软件学院建立完善且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工业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在各个培养环节上严把质量关,把规定、培训、预防、跟踪、反馈、控制等质量保证活动渗透到教学执行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检查,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提高软件工程硕士的指导质量,学院成立了若干个指导教师组,每个指导教师组负责一个专业方向的硕士指导,设组长1人,负责本组指导教师的组织和督导。每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年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人。学院组织专家组审核学位论文。只有通过了专家组的审核,学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另外,硕士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论文等环节也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过程管理,这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6成果与特色

在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哈工大软件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面向软件产业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工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符合国际化标准、满足软件企业需求的工业化人才培养计划。(2)创立软件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实现“跨学科融合,双边对等招生,联合培养,融合文化”的“MSE+X”软件工程硕士跨国联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学习环境。(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办学机制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课程考核累加计分制等教学管理新制度。(4)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软件人才。

7结语

第9篇:企业国际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开始涉足以出口和投资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基于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应该走以“渐进式发展为主,跨越式发展为辅”的发展路径。

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占我国总产值三分之二以上,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成功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正视自身优势和不足,参与国际化经营成为摆在国内中小企业面前的成长课题,而选择适合的国际化经营道路则至关重要。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1.出口现状。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是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将所有采用海关保税监管做法的来料、进料加工统称为加工贸易。我国中小企业出口也主要是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从出口方式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多数通过出口管理公司进行间接出口。间接出口的特点是经营国际化与企业国际化的分离。企业的产品走出了国界,而企业的营销活动却几乎完全是在国内进行的,企业并不直接参与产品的国际营销活动。

2.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近年来,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开始涉足海外经营,通过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股新生力量。但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数量多,投资规模偏小。另外,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投资目的在于开拓国外市场的中小企业占到47.1%;投资方式多以合资为主,有利于降低风险,分担费用。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优劣势分析

1.自身优势分析。

(1)小规模低成本优势。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容易上马和转产的相对优势,可以很好地与一些小规模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如我国纺织、玩具、制伞、鞋帽等行业,产品质优价廉,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

(2)产品特色优势。我国大批中小企业利用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和五千年文化底蕴,开发具有传统工艺、民族特色的出口产品,深受世界消费者欢迎。而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依靠种族纽带关系,可以为中小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支持。

(3)经营体制灵活。中小企业规模小、投资少、企业制度简化、决策程序简捷。可以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投产或转产,更迅速地提供国际市场上急需的产品。

(4)有一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改革开放以后,国际经济交流和因特网发展,打开了中小企业了解世界的窗口。一批中小企业逐步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初步尝试,为更深入推进国际化经营提供知识积累。

2.自身劣势分析

(1)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不明显。企业要拓展国际经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力,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规模实力小。②资金短缺,融资渠道有限。③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销售渠道有限。

(2)企业家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缺乏制约着企业国际化。企业家精神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素质、通专业、懂外语又德才兼备的国际经营人才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瓶颈。

(3)抵御国际化经营风险的能力差。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一次失败可能是灭顶之灾。对于一些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中小企业几乎没有防范能力。

(4)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要以熟悉国际市场信息和把握国际市场动向为前提。宏观政策把握的偏差,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掌握使部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功亏一篑。

三、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路径

1.渐进式发展路径。企业国际化经营渐进式发展是指一个企业海外市场的卷入程度或由浅入深的国际化程度。其渐进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的地理顺序,通常是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即所谓的“区位渐进”。是由“心理距离”决定的,企业在未知的海外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倾向于从“心理距离”近的国家入手,逐步向“心理距离”远的市场渗透。

渐进式发展路径认为,对于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而言,不同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差异,意味着国外市场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同时,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重大困难是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市场知识,不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规范。即企业国际化经营初期受到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双重制约,因此,企业在资源投入、地理扩张和经营步骤等方面往往采取渐进式发展路径。例如:TCL采取“先易后难”的国际化经营策略,首先选择进入与中国差异较小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菲律宾,然后再向国别差异大的发达国际推进。

2.跨越式发展路径。企业国际化经营跨越式发展是指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并非完全按照国际化经营的几个步骤进行,而是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许可,直接进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高级阶段,如直接出口或者对外直接投资。地理顺序上则表现为企业产品或者资本率先进入国别差异巨大的国家,而非周边邻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跨越式发展路径的例证是“天生国际化企业”出现和发展。“天生国际化企业”是“一个从成立之初;(2年以内)就从国际市场的销售中寻求相当部分收入(总销售额25%以上)的企业”。这类企业从一开始就放眼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国际视野,展示了一种企业国际化经营跨越式的成长道路。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可行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中小企业跨越式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华人网络关系资源可以使得中小企业具有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强的运用这些默会知识的能力。第三,需求个性化要求能更好地适应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和偏好变化。

四、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选择

国际市场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复杂环境。总之,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要以“渐进式发展为主,跨越式发展为辅”,立足现实条件,灵活机动处理,以期通过国际化经营发展壮大成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