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文学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大部分院校涉及到了以下大同小异的官话:“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但如果对许多院校给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做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就会发现,大多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都忽略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由于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或现象。那就是中文功底较差,中英文语言表达尴尬。培养方案上没有继续加强这些本科语言生的语言基础教育,较为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语言基础。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重点突出,又如何才能使得他们在校期间获得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呢?我认为,无论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还是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者,都应当从以下三点出发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一、加强基础能力培养
美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与美国19世纪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急需大批专业人才相适应的。而我国目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同样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硕士生的扩招也正是为满足这一点的需要。经多年发展,研究生培养的规则规范、方法程序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独特的风格和模式。由于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养环节,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就直接决定着研究生的质量。美国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机制上的最最主要特点是注重基础训练。与本科教育培养合格劳动力的目标不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目标始终定位在培养高层次创造型人才上。他们特别重视学科基础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深厚积累。认为基础牢固,学科方法熟练,才有可能从事高深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与研究,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如果我们承认美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也应当加强硕士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和国外以英语为母语的同方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有且一定有很大的差别。我国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所肩负的任务是“洋为中用”,也就是说要把西方的文学作品、艺术、理论、文化、语言等引进、介绍、翻译、诠释甚至改造为我国本土所使用。所以,任务是复杂的,艰巨的,有重大意义的,而此项任务所要求的能力也是非常的。它既需要英语语言的综合功底,也需要中文语言的综合功底。既需要双语纯语言的功底,也需要双语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做研究的理论功底。
二、鼓励发扬创新精神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研究生开展原创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因为只有这样,研究生才可能出成果,甚至出新成果,出好成果。而要达到这种创新的效果,就要求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就是说,既要求和鼓励学生创新,又要从培养模式上开展创新。
从培养模式上,首先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为了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建立开放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和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导师培养为主转向以导师组或导师团队为主,创造条件,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岗位。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可争取校内部分学科间(如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交叉培养并学分互认,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用,探索出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创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从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讲,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学术讲座,积极主动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因为每一场学术讲座凝聚着该学者的学术研究精华。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除了从国内聘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外,主要考虑从英语国家邀请更多的本学科的学者来讲座,让学生直接面对国外该学科的前沿。同样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校内举办的各种学生本人感兴趣的学术讲座。也提倡鼓励学生走出去,关注其他高校学术讲座动态,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积极提供平台。
不过,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的结果会是和谐发展、激发创新、师生双赢。在这样的浓厚学术氛围里,它起到了对研究生的成长引导、激发的作用。他们在一起交流体会,砥砺思想,从这个意义和作用上来说,是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他们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启发、灵感的滋润、思想的激荡,是终生受益的。因此,在研究生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研究能力后,在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创新能力得到保护和发扬后,然后才谈得上他们在学术上的个性化研究与发展。
三、积极提倡学术个性
先生曾经给即将赴欧美留学的同学这样讲过:“不要失去‘我性’,作为中国人的个性,不要被同化。”由此可见,老一代中国学者是十分重视“我性”即“个性”的。当今大部分的学术着作都缺乏“我性”,缺乏作者个人的性情与见解,这种没有“我性”的学术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同行的兴趣,也不值得推广或参考,它只是作者自己用来当作晋升的资本而已。因此,坚持个性化学术研究,才利于创新,也有利于个人甚至中国学术的发展。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来说,研究国外的东西,如果没有创新与个性,就很难做出成果,这就更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研究。比如,我们研究美国诗歌,也许比不了美国同行。但美国学者研究美国诗歌欧洲学者研究美国诗歌,和我们研究美国诗歌同样都有其价值,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我们有我们的感受。有些东西,他们未必想到,我们会可能提出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看法。
从另一方面讲,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学生可以利用对中西文化相通的优势,进行中西对比的研究。可以从文学、文化,语言学、宗教、翻译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研究。或从其他学科入手,比如,从心理学,生理学,犯罪学,人类学,美学等方法入手研究文学等。
关键词:当代;语文教师;形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2-01
1.教师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视角对"教师形象"进行界定,这些概念涵盖了以下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形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具有历史性和文化差别;第二,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内容;第三,教师形象是对教师个体特质和群体特质的表征,体现为社会公众对教师角色的印象,并且,教师形象通过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内在特质及行为方式的外化与社会公众对教师行为的评价、期望和规范二者相互作用形成。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具有鲜明的社会形象,这个形象是其气质、品格、学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形象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印象、看法、认识的综合体现。
2.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
众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分析了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殷尧认为教师形象包括外显层面-体态形象,智能层面-职业形象,个性层面-人格形象三个层面,其中外显层面由端庄的仪表、良好的教态、健康的体魄构成,智能层面由广博的科学知识、较强的教育能力构成,个性层面由高尚的道德、强烈的师表意识、完善的人格构成。张德山指出教师形象包涵着视觉、理念、行为三大识别要素。张烨认为教师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理念特征、行为特征、个性特征和成果特征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张小光也认为教师形象包括三层,分别是表层形象、中层形象和深层形象,表层形象由仪表、谈吐、举止构成,中层形象由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能力、行为构成,深层形象由心理、观念、情操构成。
3.语文教师形象的具体内涵
3.1 外显形象
3.1.1 语言形象。语言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然而又最难用好的一种工具,它用声音再现人的思想和智慧。 "语一言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是文化传递的桥梁。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借助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大体分为审美的语言、引导的语言、评价的语言和维序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自然要做到生动形象、循循善诱、节奏鲜明、饱含激情。
3.1.2 非语言形象
(1)服饰语言。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等等。因为服饰是附着于人体而显示其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服饰是人体语言之一。
(2)目光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是共鸣、微笑,是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眼神成为最基本却又是最高级的教育力。所谓"眉目传情"、"画龙点睛"正说明了目光的表现力。
(3)面部表情语言。面部占人体表面面积不足八分之一,但却可以作出人体所发出的80%以上的表情,是肢体语言的"稠密区"。
(4)手势和身姿语言。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得体大方的仪表。特别是女教师,端庄优雅的教姿教态,是每个女教师需要具备的。
3.2 内隐形象
3.2.1 教师信念。信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教师信念: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是长期积累的一种教育价值观系统并指导着教师个人的行为。
3.2.2 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所谓高度的敬业精神,就是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种强烈的情感出发,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心一意,勤奋进取,想方设法地做好、完成好。这种敬业精神对服务于现代学校中不断面临新情况、新变化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3.3 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能力结构三方面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新的而又不失科学性的教风教法。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普遍较低,更别谈对文学的热爱。让学生能体会到文本的美、感知到文学的美的所在,成了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对教材文本娴熟的把握,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美之所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让他们产生在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的欲望。而科学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比如有可行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等,能锻炼学生对文本美的把握能力,让他们不仅爱上文学,同时能够具备独立正确把握文本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独立阅读观点。
作为一个教师,还需要时刻具备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爱学生需要三个词:友好,保护和表扬。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用友好的笑容面对他们,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才更容易打开学生大的心扉,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保护,则是要保护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特阅读体验,不要用自己主观的看法或是教参上条条框框的分析束缚了学生自由阅读文学的心。表扬,就是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的学生,更加需要老师表扬的呵护,在教学中,表扬的力量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史晓蓉.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肖秀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形象及其教学效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魏福太.论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J】.甘肃科技纵横,2007(02)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办学理念课程定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7]王茜.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J].网络财富,2009(22)
关键词:隐喻 喜悦 中韩对比
一、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出自希腊语。从词源学角度讲,这个词由两个词根“meta”(意为carry)和“-phor”或“pherein”(意为carry)构成,所以隐喻(metaphor)就暗指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英语词‘metaphor’出现在1533年,意指一种修辞格,表示一种类型的词或词组被用来代替另一个词或词组,从而暗示它们之间的相似(likeness or analogy)。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所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传统隐喻观念迥然有别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该理论认为,概念隐喻是用隐喻形式来表达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人们赖以思考和行为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
许多表达“喜悦”情感的语言按照传统观点并非隐喻,但从认知的角度看却具有隐喻思维的特征。本文对日常汉、韩语中“喜悦”情感概念隐喻的认知模式及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找出两种语言中“喜悦”情感概念隐喻系统的异同,并对其异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隐喻的实质。
二、中韩“喜悦”情感隐喻的共性
人类的认知活动根植于日常的身体经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经验大多是相同的,因此在人类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的事物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人体及其部位或用人的感觉和的隐喻来表示的。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千差万别,但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且具有相同的生理结构、心理状态和许多相同的生活经历,因此不同民族会有许多相同的文化积累,从而产生共识文化,这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共识文化反映在语言中便形成共同文化语义,因此有共识文化就会产生相同的概念隐喻。
喜悦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按照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喜悦或快乐是达到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喜悦的强度与达到目的的容易度和或然性有关。另外,当人们的愿望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场合得到满足,也会给人带来更大的喜悦体验(束定芳,2000)。
(一)与方位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在体内是垂直上下运动的,喜悦是向上的,而悲伤是向下,这是人类身体生理的共同点。因此在英汉情感隐喻中出现类似的方位情感隐喻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韩、汉语中表达情感都与方位词有关,并且一致用“上”表示喜悦。韩语中的隐喻表达为:
1)?????????????。
2)??????????。
3)???????。
汉语也不乏其例:
4)他的兴致越来越高。
5)他们越讲情绪越高昂。
6)老师的一番话使他重新振作起来。
(二)与光线有关
人们常常借助自身对具体自然现象的感悟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如阳光灿烂时,人们的心情通常愉悦舒畅。人类的这种对自然光亮度的共同感知体悟使得韩汉两种语言都以“明亮”、“光亮”来表达喜悦情感。韩语中的隐喻表达为:
1)????????????。
2)???????????????。
在汉语中这样的隐喻也随处可见:
3)他容光焕发。
4)他满面红光。
5)听到那个好消息,他眼前一亮。
当人们高兴喜悦时,通常体内血液流动加速,因此身体表面便呈现出光亮状态。
(三)与容器有关
我们可以用容器隐喻来隐喻情感,所以我们有“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HAPPINESS IS FLUID IN A CONTA INER)的概念隐喻。韩语中的隐喻表达为:
1)???????????????????????。
2)???????????????。
3)?????????????。
在汉语中这样的隐喻也随处可见:
4)他满心欢喜。
5)喜悦之情如泉水涌入他的心里。
6)他心中充满喜悦。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韩汉两种语言都把人体作为容器。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皮肤作为分界面把它与外界隔开。当人们高兴时,血液循环加速,人体这个容器就要满,强烈时情感就外溢(overflow),而当情感膨胀时,就得冲出来(burst)。因此韩语和汉语中都有“喜悦是容器里的液体”的概念隐喻。
(四)与花有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红花”是幸福、快乐、荣誉的象征。人们逢喜事常常会佩戴大红花,如结婚、开业庆典等。因此汉语中常用“花”来表达心中喜悦之情,有“喜悦是心中之花”的概念隐喻。在韩国也这样认知,韩语中也常用“花”来表达喜悦之情。韩语中的隐喻表达为:
1)??????。
2)?????,?????。????,????????。
3)???????????????????。
汉语也不乏其例:
4)老二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心里乐开了花。
5)收到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同学们个个心花怒放。
6)妈妈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三、韩汉语言“喜悦”情感隐喻的差异
不同民族虽然有许多共识文化和相同的概念隐喻系统,但由于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等,因而不同民族对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联想就会有所不同,不同的语言里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概念隐喻系统。每个民族都有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和深层结构,每个人都有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遗传特征,这些因素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乃至行为取向。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都有其相当悠久的历史,它们负载了大量有关民族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学典籍等方面的独特内容,因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人们将自己对情感的认识和理解投射到语言上面,从而使得人类语言中的情感概念隐喻系统呈现出某些不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汉语用天气隐喻喜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汉民族认为,感情也像天气一样,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乌云密布”;一会儿“热”,一会儿“冷”,所以往往用天气变化隐喻喜悦心情。这些情感隐喻都是汉民族对天气及其变化的情感体验。
如:
(1)他脸带灿烂的笑容。
(2)小李怎么啦?刚才还是阳光灿烂,现在变成阴云密布了。
(二)汉语用红色隐喻喜悦
汉语里“红色”不仅隐喻无产阶级革命,而且往往隐喻喜庆、快乐。
(1)他听到这个消息后,脸上红光焕发。
(2)她兴奋得脸也红了,嘴唇哆嗦着,眼里也充满了泪光。
(3)(愫方)脸上逐渐闪耀着美丽的光彩,苍白的面颊泛起一层红晕。
四、结语
上文对韩汉语言里“喜悦”的隐喻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从中不难发现,韩汉语言的喜悦情感的喻体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希望我们的研究及结论,对认识汉、韩语中情感表达的异同,对韩汉互译和提高汉、韩语对外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曲占祥.英汉“喜悦”情感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2).
[2]许春香,赖祎华.英汉情感隐喻对比分析[J].语文学刊,2010,(2).
[3]张林影,邱智晶,张艳臣,孙赫强,荣楠楠.英汉“喜悦”隐喻认知对比[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7).
[4]钟曲莉,蔡葵.英汉“喜悦”情感隐喻的比较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8).
[5]闫蕾.中韩隐喻表现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6]束金星,徐玉娟.从隐喻式认知看情感隐喻[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1,(4).
[7]???.????????????????.?????????,2006.
[8]???????.『???????.????,1999.
[9]???.?? ?? ??? ??? ?? ??.?????,2002:135-162.
关键词:极性程度补语 语法化 语义场
一、引言
程度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经验,因此每种语言都有表达程度的方式。汉语有许多表达程度的方式,其中,极性程度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被经常使用,是个具有强大滋生力的结构,能进入该结构担任程度补语的词汇越来越多。这些极性程度补语是从哪些词汇演变来的?那些词汇是否具有相同的特性?
本文将研究汉语黏着式极性程度补语,除了早期的“死”“坏”“透”等,我们将通过网络收集新兴的极性程度补语,建立更完整的极性程度补语列表。一般而言,极性程度补语增加的速度远超过辞典的收录速度。因此,大部分新兴的极性程度补语在辞典中无法查询到。极性程度的表达最常出现在口语中,通过网络较容易收集。首先,出现在网络世界的多是年轻人,年轻人常常创新语言的用法,因此可以收集到更新的语料。另一方面,网络语料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个人抒感的空间(如:部落格、facebook),也有可以畅所欲言的聊天室。在网络中,网民语言交流可以不受严格的语法规则限定,因此可以看到语言的无限可能。再者,透过网络可以收集到大陆的语料,进行两岸汉语的比较研究。因此,本文分析的语料包含大陆用语①和台湾用语。主要研究目的是找出虚化成极性程度补语的实词之间的共性,采用“语义成分分析”?论(Componential analysis)与“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分析。研究发现,同一语义场的词汇容易具有相同的语法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语义场理论进行汉语极性程度补语的教学。
近年来,汉语学习已成为风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本研究希望通过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言教学,让语言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程度补语
根据定义,程度补语就是用在形容词或心理活动动词谓语之后,表示某种程度的补语。程度补语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组合式与黏着式两种:组合式必须加“得”,黏着式不能加“得”。例如:
1.组合式
热得很 憋得慌 累得多 漂亮得多
简单得不得了 疲乏得要命 喜欢得不行
2.黏着式
坏透了 讨厌死了 乐坏了 舒服多了 痛快极了
少一些 快了 心安一点 稍慢一点
根据程度的等级,程度补语可以分为程度重和程度轻两类,“一些”和“一点”便是描述程度轻的程度补语。人们最常使用的是表达程度重的补语,因为它们可以抒发强烈的主观情绪以及达到夸张的戏剧效果。本文主要以这类程度补语为研究对象,并称其为极性程度补语。
(一)极性程度补语与语法化
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根据沈家煊(1994)的定义,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一种过程或现象。杨成虎(2000)认为,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语法化实际就是指词义抽象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词义虚化,使之最终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变成只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法功能的语法单位的过程。
在汉语中,补语的语法功能强过其意义,因此补语作为功能词(或虚词),几乎都是从实词虚化而来。每一个极性程度补语都有其语法化的过程。范雨静(2010)研究“透”的语法化及动因,严俏(2010)研究“爆”的搭配演变与语法化②,闫君(2009)分析“坏”的语法化,付哈利(2007)试论“死”的语法化过程。极性程度补语的数量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超过30个。面对这样的情形,找出每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并不简单。本文主张将语义场理论与语法化搭配在一起。因此我们假设:相同语义场的词汇容易有相同的语法化现象。
极性程度补语的共性并不值得探讨,因为那已经是语法化后的结果,所有的词汇都已是程度补语。值得探讨的是为何不同的源头最后会趋向同流,不一样的词汇为何最后会有相同的用法。我们关心的主要是每个极性程度补语的原词特性。,极性程度补语大致是实词通过语法化而来的。因此,什么样的实词容易虚化成极性程度补语才是重点。这些实词的共性一旦找出,极性程度补语的语法化规则便可建立,对于汉语的学习与未来极性程度补语的臆测都有帮助。
(二)极性程度补语的相关研究
近几年来,针对所谓“极性程度动补结构”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有些研究(吴长安,1997;及轶嵘,2000;侯瑞芬,2005等)以 “X+死……”的讨论为主,有些学者(邱冬梅,2001;刘兰民,2003;李永斗,2005;魏岫明,2004)加入了其他的极性程度补语。针对“X死”的研究,学者们多着墨于谓语的特性,也就是将可以与“死”结合的谓语分类。意识到极性程度补语的多元性的学者则进行比较。邱冬梅(2001)比较“死”“呆”“毙”“坏”并进行句法与语意的研究。她称这类补语为“感受程度补语”,其结论如下:
1.句法特点:谓语中心语必须是表心理感受的动词或形容词。
A类: S+V+R+O (1)想死我了。
B类: S+V+得+O+R (2)吓得我要死。
“死”可以有两种结构,“呆”“毙”“坏”只能有A类结构。
*帅得要呆 *帅得要毙 *帅得要坏
2.语意特点:
a.有“终结义”,为“终极描写语”。
b.谓语是褒或贬义,述补结构的色彩由谓语决定;谓语是中性时,述补结构的色彩由语境决定。
c.补语的语意指向:补语先与谓语结合,并非直接指向主语或宾语。
刘兰民(2003)称这类补语为“极性程度补语”,他选用的补语为“极”“透”“死”“坏”。刘兰民认为,极性程度补语必须接于性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生理活动的状态动词之后。刘根据语法、语用、语义的讨论,将四个补语分成两类:
(A)极 adv.:与褒、中、贬义词结合
(B)透 adj.:与贬义词结合
死 adj.:多与贬义词结合、少与褒义与中性义结合
坏 adj.:多与贬义词结合、少与褒义与中性义结合
邱冬梅与刘兰民也提到谓语的类型,与“死”的搭配一样。魏岫明(2004)列举了流行用语的夸张形容用法,其中包括了形补“了”。他将极性程度补语称为“程度补语”:
传统用法:形容词+“极了、死了、坏了、透了”
新时代语用法:形容词+“呆了、毙了、爆了、大了、扁了、昏了、惨了、翻了”
魏岫明提供的极致程度补语是最全面的,不过,他将这样的现象说出,并没有语言学方面的深入探讨。李永斗(2005)的硕士论文研究“很”“极”“坏”“死”的相同及相异问题,并运用语法化理论从历时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一般来说,我们不把“很”与“极”纳入研究的范围,认为它们与“死”“坏”不同,因为后两者没有直接的程度义。
之前的学者并没有针对程度补语的原词进行比较分析。笔者(2008)在博士论文中提到会虚化成极性程度补语的词汇具有三个语义特征:瞬成(achievement)、负面(negative)和禁忌(taboo);不过,笔者当初仅分析了“死”“翻”和“爆”。越来越多的程度补语有助于假设的修正,因此,本文将分析目前现代汉语的所有极性程度补语,希望能找出更精确的规律。
三、讨论
(一)现代汉语的极性程度补语
综合之前学者的研究,截至2006年为止,极性程度补语有“呆”“毙”“爆”“大”“扁”“昏”“惨”“翻”“死”“坏”“透”“极”。根据笔者的持续观察,2008年出现了“傻”“疯”“挂”,2009年又多了“癫”“瘫”“残”“废”“痴”。本研究再次进行语料收集时发现,又有一些新的词汇可以担任极性程度补语,使得目前汉语的极性程度补语至少有34个。这些后起的程度补语出现的先后顺序并不容易确认,因为这些新兴的用法尚未收列在辞典当中。本文中的语料都是从网络收集而来,除非网页特别标注时间,否则无法知道出现的确切时间。不过,我们可以从它们与谓语的搭配情形大略推测。基本上,先后顺序对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并不重要,也不会影响结论的可信度。下面是新发现的程度补语。
“彪” (5)周渝民帅彪了!
“飙” (6)罗志祥 你这样帅飙了!
(7)超模海滩比基尼私密照美飙了
“猛” (8)葛大爷太有型了!帅猛了!
“狂”③ (9)看你笑好美: 非常喜欢你演的电视剧,简直帅狂了。
(10)日本列岛都热狂了!
“崩” (11)广告里的那个男的是谁啊? 就是后面在手机里笑一下的那个啊!帅崩了!
(12)冷啊冷,重庆啊重庆,我要冷崩了!
“炸” (13)是让我发疯的甜点,甜炸了,但吃起来实在太幸福。
(14)不过排骨饭比起控肉饭真是输炸了,太伤心了。
“裂” (15)我忽然觉得我太帅了、帅裂了。
(16)女神……侧脸美裂了。
“塌” (17)罗志祥这三张侧颜好喜欢啊!帅惨了,帅塌了!
(18)爬了一趟白兆山,人都累塌了哈。
“垮” (19)儿子们帅垮了!我哈哈哈哈!
“趴” (20)他以后这样穿好了帅趴了。
“瞎” (21)我了个去!洗吹剪和h烫染组合的逆袭!帅瞎了!
(二)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与谓语的搭配情形
刘兰民(2003)提到极性程度补语必须接于性质形容词和表示心理、生理活动的状态动词之后。笔者(2008)在博士论文中提到,可以出现在极性程度结构中的谓语类型有心理谓语、生理谓语、性质谓语以及动作谓语,出现的顺序为:心理谓语生理谓语性质谓语动作谓语。根据其与谓语类型的搭配情形,我们大致可以了解程度补语形成的先后顺序。Google引擎收集到的语料有台湾国语以及大陆用语。大陆的汉语发展得似乎比台湾国语快,有许多程度补语在台湾国语中并未发现。下面,我们将每种谓语都选两个词语来进行搭配。针对动作的部分,有动态与静态两种。基本上,动作可以跟很多补语组合,但是后面的补语维持原意,整个组合是结果式而非程度式。虽然有程度的语义存在,但是仍以原始义为主。这样的例子我们将视为谓语无法与程度补语搭配,在空格中不做任何标示。针对仅在大陆才出现的用法,我们在空格中标示“大陆”,而少数只在香港普通话出现的例子则标示“香港”。
表1: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与谓语的搭配
心理 生理 性质 动作
气 累 痛 冷 帅 胖 跑 告 输
死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爆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翻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煞 ˇ ˇ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透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极 ˇ ˇ ˇ ˇ ˇ ˇ
毙 ˇ ˇ ˇ ˇ ˇ ˇ
坏 ˇ ˇ ˇ ˇ ˇ ˇ ˇ
挂 ˇ ˇ ˇ ˇ ˇ ˇ ˇ
炸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疯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呆 ˇ ˇ ˇ ˇ ˇ ˇ ˇ
惨 ˇ ˇ ˇ ˇ ˇ ˇ ˇ
昏 ˇ ˇ ˇ ˇ ˇ ˇ
傻 ˇ ˇ ˇ ˇ ˇ
晕 ˇ ˇ 大陆 ˇ ˇ ˇ
歪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烂 ˇ 大陆 ˇ ˇ ˇ
癫 ˇ ˇ 香港 ˇ 大陆 大陆
瘫 大陆 ˇ ˇ ˇ
残 大陆 ˇ 大陆 ˇ ˇ 大陆 香港 ˇ
废 ˇ 大陆 ˇ
痴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彪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飙 ˇ ˇ ˇ
猛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大陆
狂 ˇ ˇ 大陆 大陆
崩 ˇ ˇ ˇ 大陆 大陆 大陆
塌 ˇ ˇ ˇ 大陆
垮 ˇ 大陆 ˇ
裂 大陆 ˇ
瞎 ˇ 大陆
趴 ˇ ˇ ˇ ˇ
大 大陆 大陆 大陆 ˇ 大陆 ˇ
早期出现的极性程度补语(如:“死”“爆”“翻”)大部分已经完成整个泛化程序,因此可以跟所有类别的谓语结合。相较之下,后起的极性程度补语还在发展中,泛化的程度还不完全,因此无法与所有类型的谓语搭配。有些搭配只有一个例子,表示使用还不够普遍。表1中下半部的词语属于比较新的极性程度补语,大部分是大陆用语,多数新兴程度补语都不能与动作动词搭配。
(三)极性程度补语与语义场理论
语义场理论最初由德国学者特雷尔(J.Trier)提出。所谓“语义场”,是指“在同一个语义系统中,在共时条件下,若干个具有共同义素的义位聚合起来的聚合体”,必须在一个共同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组成。例如在“家畜”这一语义要素的支配下,“牛、羊、马、猪、骡”等构成了一个语义场。大的语义场可以包含小的语义场,小的语义场还可以包含更小的语义场。同一语义场的词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个词义范围的扩大或缩小都会受到周围词语的影响。
一般采用语义场理论的学者多研究同一语义场中词汇的差别,往往搭配语义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本文探讨语义场与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同一语义场的词容易启动相同的语法化现象。
(四)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的语义场
针对极性程度补语的原词共性,笔者(2009)曾经提到可以衍生出程?补语用法的词可分成下?几大类:
1.死亡(死、毙、挂、坏、煞)
2.精神异常(疯、呆、痴、癫)
3.身体异常(昏、晕、瘫、废、残)
4.其他(翻、爆、惨)
新兴的极性程度补语是否也与上述四类属于同一个语义场?
根据语料,新兴或正在成形的程度补语有“彪”“飙”“猛”“狂”“崩”“塌”“垮”“炸”“裂”“瞎”“趴”。刘秀莹(2009)的研究并非专门进行语义场分析,因此没有再深入讨论大语义场与小语义场的可能关联。本文旨在找出极性程度补语原词所属的语义场,因此我们重新将语义场的名称修正以提供更完善的讨论。基本上,这些新兴的极性程度补语大部分与之前形成的极性程度补语原词词意有关联。根据观察,34个虚化成极性程度补语的词语分别隶属下列几个语义场。
图1:“身体”语义场
图2:“精神”语义场
根据蔡冰(2010)研究,“狂”与“疯”在作程度副词时可以互换。有趣的是,“疯”与“狂”都进一步衍生出程度补语的用法。
图3:“物体结构”语义场
闫君(2009)的研究提到,“坏”原本是“毁”的意思,后来有指涉“死亡”的用法。因此,其极性程度的用法有可能因为与“死”的语意重叠而启动相同的语法化现象。不过,物体失常的语义场本身也可以衍生出程度用法。
图4:“平衡”语义场
属于同一个语义场的词汇往往有两两一起出现的用法,如:“残废”“疯癫”“痴狂”“崩裂”“崩塌”“爆裂”“爆炸”“崩坏”等。而这几个语义场彼此也有关联,再进一步分析它们的共性,我们发现它们有一个相同的义素:失常。
除了失常的语义场之外,属于量的语义场的词汇也可以衍生出程度的用法。“极”“大”“猛”“飙”本身已有量的成分,因此衍生出程度的用法是可以理解的。
图5:“量”语义场
图6说明了大语义场与每个小语义场之间的互动。语义场主要与人体和物体最主要的构成成分有关,人以生命、身体功能以及精神为主,物体则是结构。平衡介于人与物之间。平衡是大自然的法则,因此,它也是人体与物体很重要的性质。人体失去平衡则无法正常运作,物体失去平衡则可能倒塌甚至瓦解。另外,“狂”与“猛”可以组合成并列复合词,“猛”有程度副词的用法,因此有可能将成分的属性过渡给“狂”。不过,两者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我们仅呈现精神失常语义场与量语义场可能的关联。
图6:语义场的互动
(五)语义场与语法化
词汇会因为许多因素(比喻、类推)而产生虚化。因此,语法化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某一个特定的词。我们认为语法化现象也有可能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语义场中。该语义场如果有一个词汇先经历完整的语法化程序,之后同语义场的其他词汇会做相同的改变,但是并不一定会有相同的程序。
“死”有完整的语法化过程,动词程度副词程度补语。不过,根据观察,现代汉语的极性程度补语中有很多没有程度副词的用法。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语义场直接启动语法化而造成的。当人们常用“死”表达程度时,中间的过渡程序已被忽略。当“死”的其他替代词(“毙”“挂”等)出现时,人们就直接与程度补语连结。因此,“毙”和“挂”没有程度副词的用法。
语义场与语法化的关系是:同语义场的词汇会经历相同的语法化过程。一个词先语法化,之后其他的词跟进。又因为语义场之间可能互有关联,因此一个词汇的语法化不仅会启动同一语义场其他词汇的改变,也会带动其他相关的语义场进行改变。图7说明了各个词汇如何衍生出程度补语的用法。基本上,人体与物体各有启动语法化的词语。“煞”虽然出现得比较早,但是其功能最后被“死”取代,“死”是启动“失去生命”这个语义场虚化成程度补语的关键。失去生命使得人体完全无法运作,失去身体某部分的功能或者失去正常的精神状态也让人体无法完全运作。因此,在“失去生命”语义场所有词汇有了程度补语的用法之后,该语义场便启动“失去功能”语义场与“失去精神”语义场的语法化。物体结构的语义场基本上还可以再细分:“塌”“崩”“垮”与失去平衡有关,“爆”可以与“炸”和“裂”一起出现,“坏”与“烂”有语义重叠的情况。“爆”有程度副词的用法,其程度补语的例子比该语义场中的其他词汇还多,而且与各类谓语搭配的情形广,因此我们认为它是启动整个语义场程度补语语法化的关键。“坏”因为衍生出“失去生命”义而有了与“死”一样的指涉义,在明朝有了程度补语的用法(闫君,2009)。我们认为,“烂”因与“坏”语义重叠,受此影响而有了程度补语的用法。“失衡”是人体与物体失常的原因,它基本上也是种失常的现象。
图7:语义场与语法化过程
四、汉语极性程度补语教学
极性程度补语都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换句话说,这些词汇都具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多义词在词汇教学中不仅耗时,学生在记忆上也备感负担。若单单只是介绍每个词的极性程度补语的用法稍嫌不足,但是若一一介绍每个词语从中心义到程度补语的完整虚化过程又太繁琐。下面,我们提出现代汉语程度补语的教学策略:
语义场教学 认知系统链接 语法化规则 程度补语
(一)语义场与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词汇教学的重要性,陆俭明提出无论就汉语母语教学来说,还是就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来说,词汇教学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具有较高的汉语水平。
近年来,语义场理论已被广泛运用在词汇教学中。很多相关文章陆续出现。不过,大部分文章多以词汇的中心义为主,并没有讨论引申义。本文从具有相同衍生用法的词汇找出其原始义的共性,可以发现同一语义场的词汇有相同的语法化现象、衍生出相同的衍生义。采用语义场教学,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学生可以不用再背得辛苦,只要记住语义场的类别(type),不必背诵个别的词汇(token)。本研究可以利用语义场为词汇教学提供更深一层的应用。
(二)汉语极性程度补语的教学步骤
针对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的教学,我们提供下面的教学方式:
步骤一:语义场教授词汇
先教授各个语义场以及语义场中的词汇。
步骤二:认知连结
所谓物极必反,当事物到达极致时便会有反常现象。反常是极致的结果。也因此,反常表示事物已到达极致。
步骤三:语法化规则
动词/形容词 程度补语
步骤四:将例子呈现给学生看,藉此加深印象
基本上,认知链接主要说明语意,语法化规则主要说明词性的改变。由于每个词语的语法化复杂度不一,因此只须将规则简化到与程度补语有关。将认知规律与语法化规则结合之后便得到“反常谓语会变成极性程度补语”的规则。
六、结论
本文从语义场理论出发分析极性程度补语的语法化现象。经研究发现,在汉语中,属于几个特定语义场的词汇陆陆续续衍生出极性程度补语的用法。这些语义场都有“反常”的义素。找到规律之后,我们得出汉语极性程度补语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先教授语义场的词汇,再解释认知链接与语法化规则,最后呈现例子。我们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协助学生记忆多义词,也能臆测词汇语义与词性可能改变的路径,它不仅可以帮助词汇教学,对于衍生义的学习与臆测都有极好的效果。此外,这样的方式并非只限于汉语的极性程度补语教学,我们可以尝试将它运用到其他语言或者其他语义场。
注释:
①基本上,极性程度补语在大陆的语料中更显孳生力,很多极性程
度补语在台湾国语中尚未出现。
②不过,严并未提到“爆”程度补语的用法。
③蔡冰(2010)研究“狂”虚化成程度副词的过程,当时“狂”尚
未有程度补语的用法。现在已经进一步虚化成补语。
④在网络收寻到的“跑趴”都是去舞会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及轶嵘.想死我了”和“想死你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0,(2):78-80.
[2]朱赛萍.程度补语极性意义的获得――以“死”类词为例[J].温
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6-30.
[3]李永斗.程度副词“很”“极”“死”“坏”研究[D].上海:上
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吴长安.口语句式“W 死了”的语义、语法特点[J].东北师大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71-75.
[5]邱冬梅.口语中普遍而又特殊的补语类型――感受程度补语[J].
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
[6]侯瑞芬.“动(形)+死+……”的结构语义分析[J].北京教育学
院学报,2005,(2):16-21.
[7]刘秀莹.汉语的极致结构与英语程度副词的教学――认知的连
结[A].亚洲大学第四届外国文学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8]刘秀莹.现代台湾国语极致程度结构的研究[D].新竹:国立清华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9]刘兰民.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6).
[10]范雨静.浅析“透”作程度补语[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
(6):30-32.
[11]严俏.释“爆”之搭配演变与语法化[J].新余高专学报,2010,
(3).
[12]闫君.“坏”的语法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
(6).
[13]付哈利.试论汉语“死”的语法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7,(8).
[14]http://cuhk.edu.hk/clc/cckcdoc/AbstractLu.doc
[15]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6]杨成虎.语法化理论评述[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4):11-14.
[17]J.Trier.Der deutsche Wortschatz im Sinnbezirk des
Verstandes[M].Heidelberg:Carl Winter Universitatsverlag,1931.
[18]J.Trier.Das sprachliche feld.eine auseinandersetzung[J].
Neue Fachrb¨ucher f¨ur Wissenschaft und ugendbildung, 1934,(10):428C449.
[19]Meillet,Antoine.L’é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e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