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耗性生物资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149-02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按照价值转移方式,小企业的生物资产可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生产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小企业(农、林、牧、渔业)为生产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1]。
一、小企业生物资产核算的特点
1.不考虑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核算。由于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很难承担起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社会责任。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仅涉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不考虑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2.生物资产按照特点分别参照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业务核算。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由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存货的一些特征,因此,其有些业务的核算一般参照存货的业务进行处理,故将其在核算时划归到了流动资产的类型中[2]。鉴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类似于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特点,其部分业务也可参照固定资产的核算进行账务处理。
3.生物资产核算时不考虑资产减值。小企业在生物资产核算时应该按照成本计量,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小企业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业务中尽量避免公允价值、现值、市场价格等计量属性[3]。结合税务规定,仅在资产实际发生减值时才计提损失,以简化会计处理程序,减少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
4.仅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在小企业准则下,小企业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用于核算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累计折旧,小企业仅能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其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生物资产改变用途后的成本应当按照改变用途时的账面价值确定,转化时要考虑其折旧额。
二、小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一)小企业外购消耗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外购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运输费、装卸费等直接费用。按照应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如小企业购买资产时其成本的构成,以及一笔款项一次性购入多项生物资产时其发生成本的分配,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例1:小企业荷达肉食品公司,2013年2月1日从某养殖场购买山羊500头,支付价款10 0000元(不考虑增值税),另支付运输费1 000元,款项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该公司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101 000
贷:银行存款 101 000
(二)小企业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
小企业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的,应按转群时的账面价值,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其账面余额,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2:2013年2月5日,小企业绿达养殖场自行繁殖的20头种牛转为育肥牛,此批种牛的账面价值为40 000元,已经计提的折旧为15 000元。该养殖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 25 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15 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 40 000
(三)小企业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
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达到郁闭状态时发生的管护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归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费用,按照应分配的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例3:小企业绿化林业公司种植一片杨树林,达到郁闭的占80%,2013年3月发生树林管护费共计40 000元:其中,人员工资20 000元(尚未支付),使用库存肥料16 000元,灌溉使用水电费4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该公司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杨树 8 000
管理费用 32 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20 000
原材料 16 000
银行存款 4 000
(四)小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
小企业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时,应按照其账面余额,借记“农产品”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4:2013年11月1日,小企业光华农场收获玉米10吨,种植玉米发生的总成本为25 000元。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农产品—玉米 25 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玉米 25 000
(五)小企业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出售消耗性生物资产应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按照其账面余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
例5:2013年11月10日,小企业光华农场销售玉米一批,收到的价款为50 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种植该批玉米发生的总成本为20 000元。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5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 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 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20 000
三、小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核算
(一)小企业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涉及按照税法规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还应当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
例6:2013年2月6日,小企业光华农场从丰收种业公司购买玉米种子一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种子买价为2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2 6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 2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 600
贷:银行存款 22 600
(二)小企业自行营造、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等支出。或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等支出,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科目。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按照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例7:小企业光华农场自2013年开始自行营造一片橡胶林,当年发生种苗费100 000元,定植抚育使用肥料200 000元,人员工资300 000元。该橡胶树达到正常生产期为6年,从定植后至2019年共发生管护费 2 100 000元,全部以银行存款支付。该农场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600 000
贷:原材料—种苗 100 000
—肥料 200 000
应付职工薪酬 300 000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2 1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100 000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2 700 000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 2 700 000
(三)小企业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的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育肥畜转为产畜或役畜应当按照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产畜或役畜淘汰转为育肥畜,应按转群时其账面价值,借记“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其原价,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类似于“例2”。
(四)小企业因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等原因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
小企业处置生产性生物资产时,应按照取得的出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处置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其原价,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营业外支出——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损失”科目或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处置净收益”科目[4]。
例8:小企业绿宝林业公司拥有一片橡胶经济林,2013年5月10日出售50棵失去经济效益的橡胶树获得收入5 000元,账面原值10 000元,已计提折旧6 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该公司采用小企业会计准则核算,账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5 000
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 6 000
生物资产作为资产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资产的一般特征,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价值利益或服务利益),但是生物资产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又不同于其他方面的资产,其特点主要有:(1)生物资产具有自然增值性。比如树木具有自然生产的自然规律;动物具有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自然规律。在它们成长过程中实现价值的自我增值。(2)生物资产具有生长周期性。生物资产因其具有生命,它们的生产过程都具有从繁育到死亡的过程,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3)生物资产的生产具有地域差异性。生物资产的生产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自然条件的差异能促使生物资产的不同或变异。(4)生物资产利益的不确定性。生物资产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自然环境不确定因素很多,如水灾、地震、疫情等,所以生物资产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隐含着利益多少的不稳定性。
根据企业持有生物资产用途不同,将生物资产分为三种类型:消耗用、生产用和公益用的生物资产。
二、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一)消耗用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消耗用生物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目的为出售或收获的生物资产,如农作物、养殖鱼和养鸡(肉食)等。会计核算消耗用生物资产时,通过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消耗用生物资产的增减变化。
(1)消耗用生物资产的增加核算。消耗用生物资产的取得方式很多,外购、自行栽培、接受投资或天然起源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第一、购买取得的消耗用生物资产,按照购买时支出的款项确认其成本。
[例1]2012年1月2日,某农业生产企业购买300头猪仔,每头200元,总运输费用400元,款项以转账支票支付,用于饲养出售。
成本=300×200+400=60400(元)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猪 60400
贷:银行存款 60400
第二、自行种植的消耗性生物资产,按成熟前发生的有关费用确定其入账成本。
[例2]2012年4月6日,企业种植200亩早熟花生,每亩耗用种子220元,复合肥100元,劳务工工资60元。
成本=200×(220+100+60)=76000(元)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花生 76000
贷:原材料——种子 44000
——复合肥 20000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2000
第三、自然生产的生物资产,一般按照名义金额“1元”作为入账成本。
[例3]2012年3月,某矿山企业在经营所属区域发现20株树木,由于没有发生成本,因而以1元的价值作为企业的偶得利润。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树木 1
贷:营业外收入 1
(2)消耗用生物资产生产期的核算。生物资产由于具有生产周期性这一特点,在其生长过程中,大都会再继续发生后续费用,这些费用也应计入其成本中。
[例4]早熟花生在成长期的2012年5月进行施肥和喷洒农药,每亩化肥开支30元,农药10元,劳务工资每亩50元。
成本=(30+10+50)×200=18000(元)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花生 18000
贷:原材料——化肥 6000
——农药 2000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000
(3)消耗用生物资产收获或出售时的会计处理。当消耗用生物资产成熟后转变为农产品时,发生的费用不再形成生物资产的成本,计入所形成新资产的价值。
[例5]根据以上资料,假设在收获早熟花生时,发生收获费用每亩60元,款项以现金支票支付,收获的花生入库待售。
借:农产品——花生 106000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花生 94000
银行存款 12000
(二)生产用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 企业持有生产用生物资产的目的为生产,如苹果园、养鸡(产蛋)等,这些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像企业拥有的机器设备一样,长期多次使用,不断产出农产品,然后再进行出售。对这类生物资产应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账户,来核算企业持有的生产用生物资产的原价,由于使用期较长,其价值通过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来反映价值的减少。
(1)增加的会计处理。生产用生物资产的取得方式也有外购、自行栽培、接受投资等方式,也可以用企业的消耗用生物资产转化为生产用生物资产。
[例6]如2012年1月2日购买的300头猪仔,经过10个月的饲养,在饲养过程中发生饲料费23 000元,工资费9 000元,其中,240头出售,每头猪售800元,款项已进账;60头转为生产用产猪。
发生饲养费用时:
借:消耗性生物资产——猪 32000
贷:原材料——饲料 23000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9000
240头消耗用猪出售时:
300头猪的成本=60400+32 000=92400(元)
240头猪的成本=92400÷300×240=73920(元)
60头猪的成本=92400-73920=18480(元)
借:银行存款 192000
一、生物资产分类及会计核算
(一)生物资产分类
“国际会计准则”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生物资产均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两种,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则将其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种。消耗性生物资产是企业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通常一次性消耗并终止其服务能力或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类似于流动资产中的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也是并入“存货”项目反映;生产性生物资产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与固定资产一样都属于劳动手段,但在资产负债表上须单独列报;公益性生物资产主要是以防护、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如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提供的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格式中,并没有“公益性生物资产”项目,对于有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企业,应增设“公益性生物资产”项目,列在“生产性生物资产”项目之后。
需要注意的是:1、生物资产分类主要是根据其用途及价值转移方式确定的,但有些生物资产开始并不能确定其未来用途,对此,“生物资产准则”与《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均规定,此时先将其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核算和管理,待用途确定后再作转换处理。2、即使开始能够确定用途并按用途进行了分类,如果以后用途改变则仍应根据实际情况作转换处理:如果是消耗性生物资产与生产性生物资产之间互相转换,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或减值准备;如果是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转换为公益性生物资产,根据2007年2月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应当考虑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发生减值应首先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并以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作为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是公益性生物资产转化为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因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应按其账面余额作为转化后有关生物资产的入账价值。
(二)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对于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生物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均不一致。“国际会计准则”中,除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在初始确认和各资产负债表日,生物资产均应以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只规定了实际成本一种方法;“生物资产准则”在保留成本计量模式的同时,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但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即“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当然由于若干客观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企业生物资产的计量主要还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实务中对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外购的各类生物资产。其成本与外购其他资产的成本计量原则基本相同,即包括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所购资产的其他支出,如果以一笔款项一次性购入多项生物资产,购买过程中发生的除价款外的可直接归属于所购资产的支出,应按各项生物资产的价款比例进行分配,分别确定所购各项生物资产的成本。
2.自行繁殖、营造的生物资产,其计量原则与自制其他资产也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由于生物资产具有“生命”,在其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发生培植或饲养等费用,而其他资产一般不会发生这些支出。
对于自行繁殖、营造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根据其成熟与否,“生物资产准则”对其会计处理分别作了不同规定,《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也有此规定,两者处理原则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处理细节上存在一些区别。
例:某林业企业2X07年自行营造一块经济林,营造过程中发生种苗、农药等费用20万元,人员费用30万元,用于营造该经济林的机械折旧费10万元。该经济林于2X10年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各项后续支出150万元,2X09年由于遭受病虫害,计提减值准备15万元。根据“生物资产准则”,应作如下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1)设置“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核算自行营造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成熟前发生的实际成本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60
贷:原材料20
应付职工薪酬30
累计折旧10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150
贷:银行存款等150
(2)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因遭受病虫害发生的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15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15
(3)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时,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
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195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15
贷: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210
而根据《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应先通过“生物性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自行营造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成熟前发生的实际成本;因遭受病虫害发生的减值,通过“生物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核算,并计入“营业外支出”;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按其账面价值结转到“生产性生物资产”。
3.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这类资产企业一般并未进行相关投入,往往是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取得,其价值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确认,即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1元计量。
4.农产品核算的特殊性,由于农产品与生物资产密不可分,两者有着紧密附着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附着程度不同,会计核算也不同:农产品成长阶段应作为生物资产的附着物,不作会计处理;农产品成熟阶段进行收获时,应独立于其附着物生物资产,作为产成品按照“生物资产准则”中“收获与处置”的要求进行核算;农产品收获以后进行的加工、销售等环节,其会计处理不再适用“生物资产准则”,而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要求进行核算。
(三)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包括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和对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
1.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的计提。生物资产中只有生产性生物资产需要计提折旧。消耗性生物资产处理类似于存货,而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于为企业带来未来的服务潜能,这种服务潜能不但不应该弱化,反而应通过企业的不断投入和维护得到加强,其账面价值不应有所降低,因此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计提折旧;生产性生物资产类似于固定资产,其价值应以折旧的形式在其预期使用期间内逐渐分期得到补偿。但也不是所有生产性生物资产都要计提折旧,对于未达到成熟状态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尚不能够保持连续稳定地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或用于出租,因此只有达到成熟状态的生产性生物资产,才需要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对其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与固定资产不同的是,生产性生物资产的使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在确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折旧方法时,更应该考虑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合理确定预计使用年限、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除了平均年限法,生产性生物资产可能会比固定资产更多地采用工作量法和产量法这两种折旧方法。
2.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准备的计提。在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企业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生物资产准则”对不同类别生物资产的跌价或减值处理都不同:①消耗性生物资产属流动资产,故“生物资产准则”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跌价准备的处理类似于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并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的相关原则确定,且与存货跌价准备一样,当影响其减值的因素消失时,减记的金额应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金额计入当期损益;②生产性生物资产属于长期资产,故“生物资产准则”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处理类似于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并规定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相关原则确定,但考虑到作为有生命的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生长周期远远大于一般资产,且其具有自我生长性,暂时的减值很可能会通过以后的自我生长而得以恢复,因此根据“重要性”原则对其减值的判断作了简化处理;③公益性生物资产,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其服务潜能不应有所弱化,而只应得到加强,所以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能计提减值准备。
(2)“生物资产准则”对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的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都不同。“国际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按公允价值计量,因此不计提减值准备,各资产负债表日生物资产均应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时将发生的费用后的余额计量,各期由于余额变动而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规定对消耗性生物资产、生物性在建工程和成熟性生物资产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与“生物资产准则”不同的是,消耗性生物资产计提的跌价准备也不得转回。
(3)“生物资产准则”对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准备的处理都是建立在生物资产以成本模式计量的基础之上。如果生物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各资产负债表日应以其公允价值减去估计销售时所发生的费用调整账面价值,各期调整后的金额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二、生物资产的所得税处理
以前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均未规定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新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对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进行了明确。新税法对生物资产的概念、种类、计税基础的确定基本借鉴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上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不同的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如作为劳动对象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资产性质,而作为劳动手段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则具有长期资产的性质。新税法也据此对不同生物资产的税务处理分别作了规定。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根据新税法实施条例应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而“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的折旧方法除了平均年限法,还包括工作量法和产量法,这三种方法都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别采用的,并不属加速折旧方法。因此税法应予认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关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6]452号)曾明确,工作量法与年限平均法同属直线法,产量法实际也应属于直线法。新税法实施条例同时要求企业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预计净残值,并根据资产的不同分别明确其最低折旧年限: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10年;畜类生产性生物资产3年。消耗类生物资产在会计上作为存货处理,税法上也应适用存货的处理规定,所以新税法对其税务处理未作特别规定。公益性生物资产按照准则不计提折旧,税法对此也未作规定。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生物资产根据“生物资产准则”可以计提跌价或减值准备,而新税法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扣除。因此在会计上对生物资产计提和恢复跌价或减值准备时,要注意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并作相应的纳税调整。
三、与生物资产相关的税收优惠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林木资产核算;消耗性林木资产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开展林木资产核算有利于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合理流转,是配套改革的重要环节。财政部2007年1月正式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后简称《新准则》)至今已近四年。《新准则》为规范林木资产的特征和分类,明确林木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作为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在实际核算中,还有很多实际操作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
林木资产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林木资产的生产经营活动系统地、连续地进行记录和管理,全面反映林木生产成本、林木资产价值与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及存量状况。根据《新准则》,林木资产可以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三大类。其中,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定义是“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木材的林木资产”,主要是指生产中的用材林。其特点在于林木资产被采伐后将被作为木材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木材成本当中。
一、新准则下消耗性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和初始计量
会计确认是会计计量的前提和基础。《新准则》规定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确认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是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的林木资产;其次,与林木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第三,林木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对林木资产初始入账价值的确定。尽管《新准则》明确表明,林木资产应该按照历史成本核算法进行初始计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争论。消耗性性林木资产初始计量分为“常态”与“非常态”。
“常态”是指通过外购或者自行营造方式形成资产的入账价值。对于外购,《新准则》明确了成本包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对于自行营造,则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郁闭采用单位面积上林冠覆盖林地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来衡量,它是一个区别造林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时点。郁闭前的造林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林木成本,而郁闭后的管护费用予以费用化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由于各地消耗性林木的树种、造林条件和气候情况存在差异,使郁闭度的指标不可能是一个统一的数值。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合理确定各林种的郁闭度,更好地划分消耗性林木资产的成本,是“常态”初始计量的工作重点。
“非常态”指的是账外林木资产(包括天然林和部分未入账的人工林)进入账内核算的初始计量问题。而《新准则》在对这方面并没有提到,只要求对“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名义金额确定”,以及“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有完美的自由竞争市场之上的,目前我国尚缺乏成熟的市场,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因此,为了避免主观判断,在准则应用指南中进一步明确,对该类资产采用“名义金额为一元”。
二、新准则下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后续计量和收获处置
《新准则》对消耗性林木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是指林木资产跌价准备的计提。《新准则》要求企业每年年终应当对消耗性林木资产进行检查,当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需要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资产跌价准备。但是这一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却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同“非常态”初始计量缺乏市场公允价值一样,在计提“跌价准备”时,也会遇到存货的跌价无市场价格可依的问题。第二,计提跌价准备是在事实损失之前的预期减值判断,依据是价值变化而不是数量变化。而消耗性林木资产的特殊性,灾害造成的毁损可能是林木资产实体数量的减少,这属于资产处置的会计事项。因此针对《新准则》将净值减少统统作为计提资产跌价准备处理需要进一步探讨。
消耗性林木资产在收获利用时,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确认:一是减少的林木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二是收获期间发生的各种费用。如果该项消耗性林木资产已经计提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实际工作中,在结转已收获的消耗性林木资产成本时,应根据采伐手段正确核算。一般来说,采用皆伐时,按实际收获的林地面积乘以每亩林地的平均资产成本。如果采用择伐, 则应在计算出每亩平均资产成本的基础上,先计算出采伐林地每立方米蓄积量平均成本,然后按采伐林木的蓄积量计算出被采伐林木的资产成本。
综上所述,《新准则》明确了消耗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提出了框架性的内容。但是由于我国林木市场尚不健全,各地林种多样性差异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新准则》无法对各种细节作出指导性规定。因此,需要会计工作者进一步解读准则,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经验,实现林木资产的常态核算。
参考文献:
[1]刘洪迅.《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下的林木资产核算》,《绿色财会》2007年第9期.
关键词:林木资产;会计准则;资本化
林木资产是一项特殊的生物资产,具有形成特殊性和结构综合性,资产的整体性和计量分类性,市场的不完备性和管理艰巨性等特点,这使得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体系较为复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对林木资产(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作了明确的规定,不仅对林木资产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对林木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后续支出等方面作出了原则规定,是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一次飞跃式发展。但鉴于林木资产自身的特殊性,新准则中对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与实务操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就新准则中涉及林木资产资本化处理规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谈谈看法。
一. 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林木资产资本化的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性资产》及其应用指南规定,按照生物资产本身的特性和用途,规范了生物资产的分类,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将用材林列入消耗性生物资产,将经济林和薪炭林列入生产性生物资产,将水土保持林和涵养林列入公益性生物资产。同时,确定了生物资产资本化的原则:(1)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郁闭前发生造林、抚育、设施、试验、设计、其他各类间接管护费用和借款费用等可予以资本化,郁闭后,发生的上述后续支出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2)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造林、抚育、设施、试验、设计、其他各类间接管护费用和借款费用等可予以资本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上述后续支出应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二. 关于林木资产资本化范围的探讨
(1)营林成本核算方法与资本化范围的关系
目前,企业会计准则未对林木资产营林成本的核算方法进行统一规定,林木资产营林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制造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方法。现有的国有林场企业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营林成本,企业日常管理经费作为期间费用核算,不向营林成本分配。而森工企业大多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营林成本,企业日常管理经费按一定口径向营林成本进行分配。相比之下,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的企业林木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的范围明显小于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导致不同企业同类林木资产价值不相符。建议应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营林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统一核算口径,确保财务信息可比。
(2)管护费用与资本化范围的关系
按现有营林生产费用的核算口径,林木资产支出主要分为造林、抚育和管护费用,其中:造林、抚育费用属于直接费用,而管护费用大部分属于间接费用,如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气象通讯及各类机构经费,包括人员经费、材料消耗、设备购置及维修等费用等,这部分费用并不与林木培育和管护直接发生联系,却与人员编制、经费开支标准有直接关系,如未进行严格的预算控制,该项费用势必是一项弹性很大的费用,不同的企业此项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笼统的将管护费用全部纳入林木资产资本化范围,对不同企业确认林木资产价值将产生较大差异。建议有关部门根据管护难度,按不同的地区、不同树种进行分类,对管护费用资本化范围建立确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给出不同的定额标准,进一步规范管护费用资本化范围。
三. 关于林木资产资本化时间的探讨
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郁闭是判断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相关支出资本化或费用化的时点。郁闭是林学概念,通常是指一块林地上林木的树干、树冠生长达到一定的标准,林木成活率和保持率达到一定的技术规程要求。按会计准则指南规定,郁闭通常指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的郁闭度达0.20以上(含0.20)。
根据更新造林技术规程和企业生产实际,不同地区、不同树种、不同林分成熟对郁闭度指标要求不同。以生产纤维原料的工业原料林为例,原料林对郁闭度指标要求较高,一般来说,工业原料林经过3年造抚、管护后,其林分郁闭度大多可达到或超过0.2,但此时的原料林木仍属于幼林,与林木主伐年龄相距甚远。而如果按准则关于郁闭度的规定,企业这些仍属于生长期的林木资产所发生的费用,应停止资本化,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该部分费用因无法通过收获产品的销售收入予以补偿,将严重挤占了企业当期利润。特别是对于那些依靠银行贷款投资林木资产的企业来说,将对企业经营状况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以实施林纸一体化的造纸类上市公司为例,大部分企业均系通过银行贷款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每年负担的财务费用均超过千万元,这对目前盈利水平较低的造纸公司来说,是一笔极大的负担,有些企业当期收益都被该项费用吞噬,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会计准则对林木资产资本化时间处理的规定,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符,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同时若仅以郁闭作为林木资产资本化的唯一标准,存在割断林木资产成本完整性的嫌疑。建议对自行营造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将从造林开始至幼林抚育结束(或采用主伐年龄)作为资本化时点,这样界定更能完整地反映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不受单纯郁闭指标的影响。
四. 结论
林木资产作为特殊的资源性资产,流动性差,管护困难,其经济属性与其他资产存在较大区别,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林业体制改革滞后的环境里,营林企业在林地投资、产权转让、资产管护和财务处理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建议有关部门在财务核算和经营管理方面出台更多贴近营林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办法和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经营林木资产的积极性,促进林木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林地价值,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畜牧养植企业;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形势和市场空间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畜牧养殖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并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科学合理的生物资产会计处理方法是企业财务工作透明、生产经营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经营与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畜牧养殖企业开始将生物资产会计计量工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
一、生物资产的性质
(一)生物资产的概念
生物资产即生物资源,其表面含义是农业生产中所包含的动植物,其经济含义是企业所拥有的、预期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产物。
(二)生物资产的特点
相比于一般性的资产,生物资产有其独特的性质:第一,生物资产有自然增值的特点,畜牧产品一般有着固定的生长周期,在生长周期内,生物资产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因此生物资产的计量不同于一般性资产,需要特别考虑其价值的不断变化;第二,生物资产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即生物通过生长、繁殖等过程完成了自身的转化,实现了经济价值的叠加,这也是生物资产与非生物资产的本质性区别;第三,生物资产种类繁多,呈现多样化的状态,种类不同的生物资产生长周期、繁殖规律和经济社会价值不同,因此在进行会计处理时,要根据生物资产的不同特点和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会计处理方式,单一的计量模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第四,生物资产具有两重性,具体表现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相互转化,比如对于一只家禽而言,既可以以流动资产的形式作为食物食用,进行一次性的价值转移,又可以以长期资产的形式作为繁殖的工具或者取毛、取乳的来源,进行多次的价值转移,显然使用方式和目的的不同决定了生物资产性质的不同;第五,生物资产具有季节与地域的特征,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季节和地域的差异使得生物的生长周期、存活时间和经济价值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淡季产品的数量少、价格高,旺季产品的数量多、价格低,经济发达地区产品市场较为繁荣,经济落后地区产品市场较为低迷;第六,生物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大,生物资产的价值受未来市场形势、天气变化、运输成本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这造成产品销售的预期收益有较大的波动,因此畜牧养殖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第七,生物资产的后期维持费用高,一般的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后期仅需要一些设备维修费或改造支出,而生物资产需要更多的投入,如喂养工人的雇佣、饲料的购买、医药的投入等等,只有保障了后期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才能确保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实现养殖的数量和质量目标,因此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也是会计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生物资产的会计确认
畜牧养殖企业对生物资产的确认是会计工作的首要步骤,为后期的会计计量提供了基础性帮助,在进行会计确认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所确认的生物资产必须是企业因过去的事项或者交易所得或者控制。2.与该生物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在未来流入企业。3.该生物资产的最终成本必须能够由可靠数据计算得出。
三、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
(一)理想计量模式
由于生物资产的价值在生长周期是不断变化的,即成熟、繁殖时价值增大,老化、死亡时价值减小,因此理想的计量模式应当体现会计计量工作相关性、可比性和可靠性的特点,满足以下基本条件:首先,计量模型可以反映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规律,即企业可以根据模型来推测未来时间内生物资产的现实价值;其次计量模型应当体现当前生物资产的真实价值,即企业可以获得真实有效的价值信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历史成本计量模型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型都是理想计量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基本反应了生物资产计量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历史成本计量模型侧重于计量生物资产价值形成过程中人类成本的投入,关注价值的形成原因,是一种静态模型。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可以反映生物资产的真实价值,即当前价值或者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它不仅体现了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规律,涉及到其在生长周期中价值的增减变化过程,更增强了计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二)现实计量选择
历史成本计量模型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历史成本计量模型忽略了自然环境和市场趋势变化所带来的价值风险,只能反应生物资产的部分价值,因此适用于市场尚不成熟、价格数据收集仍存在困难的情况,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型虽然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计量结果,工作量却十分庞大,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不适用于小型的企业。因此,现实的计量工作会面临很多的实际问题,比如缺乏有效数据、资金不足等等,企业要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以历史成本计量模型为主、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型为辅的计量方法,通过核算具体的成本投入来确定产物价值,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对价值进行修正,从而弥补模型缺陷,减小误差,达到最优的计量效果。
四、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
生物资产的计提减值准备具有单向性的特点,即只有当生物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才将低于的部分进行计提减值准备,其余情况不做特殊处理,这不仅是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原则,也是其他一般性资产减值准备的核算原则。
畜牧养殖业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两种类别,对不同类别的生物资产要使用不同的计提减值准备方法:1.消耗性生物资产具有流动资产的特点,生长周期一般在一年之内,为收获或者出售而持有,包括产畜、役畜等。在进行计提减值准备工作时应当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记录金额应为生物资产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的实际差额。2.生产性生物资产具有长期资产的特点,生长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为产出、出租或者提供劳务而持有,如存栏待售的牲畜。在进行计提减值准备工作时应当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与消耗性生物资产不同的是,对生产性生物资产一旦进行计提减值准备便不可撤销,无法做相反分录转回。畜类不同用途对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核算有直接的影响,比如一头牛,做肉畜用时应按照消耗性生物资产核算,做种畜或役畜用时则按照生产性生物资产核算。
五、生物资产会计折旧的计提
生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规律与一般的资产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计提折旧时应特别注意,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例如,生产性生物资产是具有生命的资产,其价值在生命周期的不同A段有不同的变化趋势,一般而言,在生产性生物资产生长到生产年龄之前,其价值会一直增大,并且在生产能力最大时到达最高点,随后其价值会随着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减少,直至其不具备生产能力。根据会计准则,企业在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计提折旧时,应当按期计提,并根据计提折旧目标的现实情况确定最为合适的计提方式,比如工作量法、年限平均法和产量法。对于种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在进入成熟期后支出停止资本化,即以种畜能够连续稳定地产出仔畜并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为资本化终止时点。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生物资产进行计提折旧时,要深入分析计提工作对账面财务状况和实际生产状况的影响,不能盲目确定折旧的计提金额,否则不但不利于通过会计核算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反而会为企业提供完全错误的会计信息,影响企业进一步的决策。
六、生物资产的披露
根据国家的硬性要求,畜牧养植企业需要披露的内容包括生物资产的具体类别、实际数量、账面价值,天然生物资源的获得方式、具体种类和数量,消耗性生物资产的跌价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生产周期等等。另外,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生物资产增减变动有关的下列信息:因购买而增加的生物资产,因自行培育而增加的生物资产,因出售而减少的生物资产,因盘亏或死亡、毁损而减少的生物资产,计提的折旧及计提的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等。虽然要求披露的内容范围广,涉及到生物资产的各个方面,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科学有效的审查制度和监管体系,因此企业的披露工作过于表面化,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管理和审查力度,督促企业及时对生物资产信息进行披露,反映真实有效的经营状况。另外,国家应当规定扩大所披露信息的范围,重点披露与生物资产有关的管理措施与风险预测等等,这些都是促进信息接收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性信息。而且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应当细化生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其具体性质、所处地理环境、农业市场风险、投保情况作详细说明,从而提高信息披露的严谨性和充分性。
七、结语
相比于其他的一般性资产,生物资产具有再生能力强、资产种类繁多、经营风险大、后期维持费用高等特点。畜牧养殖企业在对生物资产进行会计处理时要进行严格的会计确认,根据生物资产的特征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选择最优的计量模式,针对公益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三种不同的资产类别选择合适的计提减值准备方法,按期进行计提折旧,根据现实情况确定计提方式,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从而为企业提供全面而准确的统计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有利于企业经营和长期发展的重要决策。
参考文献:
[1]周雪峰.浅析畜牧农业企业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J].饲料工业,2015(15).
[2]舒庆英.畜牧养殖业生物资产会计计量模式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06).
[3]吴虹雁,李蓉,顾义军.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经济后果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贾莉莉.新准则下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研究[J].齐鲁珠坛,2016(33).
[5]胡玉可,田治威,李伟.林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4).
[6]张心灵.我国畜牧业生物资产价值及其评估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11).
[7]王国栋.生物资产的“重分类”及会计实务研究――以畜牧养殖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1).
[8]蔡月梅,杨德利.我国生物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
关键词:生物资产,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我国颁布了系列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37项具体会计准则和1项首次执行会计准则的准则,其中第5号具体会计准则《生物资产》是一项全新的会计准则,该准则与其他准则一样,是在会计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的,该准则借鉴和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的部分成果和,同时也结合我国特点,对生物资产的概念、分类、确认、计量及其信息披露等相关内容做出较为明确的规范。本文结合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生物资产会计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生物资产基本概念与类型划分
(一)生物资产的基本概念及其缺陷
生物资产,名称为Biological Asset,这一概念的提法和广泛使用始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农业准则的制订和颁布。1994年6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开始对农业项目的会计准则进行,在1999年7月公布第65号征求意见稿(ED65)中,提出了“生物资产”的概念,所谓生物资产就是指“活的动物和植物”,2000年的正式准则也沿用了这样的说法。
在我国《生物资产》会计准则前,一些学者对生物资产的概念做了探讨和分析,有的学者认为,生物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计量,预计会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资产的收获物(农产品),加工后的产品(农产品加工产品)不属于生物资产的范畴。2004年财政部的《农业企业专业核算办法》中谈到:“本办法所称生物资产,指农业活动所涉及的活的动物或植物”,对活的动物和植物增加一个限定词,是“农业活动涉及的”,IAS41在后面的内容中提出了“农业活动”,因此该办法中的定义与IAS41的定义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2005年7月财政部的《生物资产》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对生物资产所做的定义如下:“生物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能够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且指出,“本准则不涉及用于实验的生物资产及用于观赏的生物资产”。
2006年2月15日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中,并没有采用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而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完全相同,即“生物资产是指活的动物和植物”,会计准则最终的定义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思想。
但是,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生物资产》在内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所作的定义 “活的动物和植物”,如果认真加以分析,笔者感到这样的定义实质上内容不够完整而且过于简单。在生物学上,按照生物资源的属性将生物资源分为三大类,植物资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如果生物资产仅定义为动物和植物,只包含了前两个部分,缺少了微生物,则定义是不完整的。尽管微生物人类对其研究和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微生物存在及其用途的广泛性,不限于农业活动,使得人们对微生物价值的认识以及从会计角度认识微生物有许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农业活动中,微生物生产和经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典型的如食用菌,包括多个品种的蘑菇、黑木耳、银耳等,目前食用菌的栽培,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是我国农业企业和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九发股份”(600180)其主营范围是食用菌、罐头、水产品、蔬菜、生物有机复合肥及包装物料的生产及销售和国家允许范围内的自营进出口业务,2005年报中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中,食用菌收入为7604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80%,主营业务利润占50%。该企业的主要经营资产为微生物,如果生物资产概念中没有包含微生物,那么问题就会出现,对以食用菌为生产经营对象的企业其会计核算就会缺乏制度依据。
笔者比较认同2005年7月的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定义,在加上微生物的情况下,该定义成为“生物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能够由企业拥有或控制,其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生物资产的类型划分
准则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类,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准则对生物资产所做的类型划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部分分类,IAS41中按照生产目的和价值转移方式将生物资产分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然后按照成熟与否进一步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中基本引用第一种分类方法,之后又加上了公益性生物资产,按照笔者的理解,这是基于另一方面的考虑,生物资产按照经营性质分类,可分为经营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经营性生物资产是指以生产经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也就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主要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风景林等”。公益性生物资产概念的提出也体现了我国生物资产的特殊性,上而言,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具有服务潜能,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应当确认为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概念的提出这也是首次。
笔者认为,企业对生物资产进行确认、计量于信息披露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将生物资产进行多种分类。可以有如下分类方式:
第一,按照生物学基础对生物资产进行分类,生物资产可划分为植物资产、动物资产和微生物资产。这种分类是因为“植物”、“动物”、“微生物”其生长发育的差异与限制、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风险与回报等,这是对生物资产所做的最基本的分类。
第二,按照生产目的和价值转移方式对生物资产分类,可将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这是IAS41提出的分类方法。
第三,按照生物资产是否成熟,可以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这也是IAS41提出的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是在前一种分类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划分。
第四,按照经营性质对生物资产进行分类,可分为经营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
第五,按照动植物生长周期对生物资产分类,按照生长周期可将生物资产划分为一年生生物资产和多年生生物资产。一年生资产是指生物生命周期或企业利用周期在1年之内的生物资产。一般而言,一年生生物资产属于企业流动资产,多年生生物资产属于企业长期资产。多年生资产是指生物生命周期或企业利用周期在1年之内的生物资产。实际中,多年生生物资产还需要根据资产属性进一步确定是否属于长期资产。
第六,按照生物资产产品产出状况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产出一次完成的生物资产和产出多次完成的生物资产。该种分类方法对生物资产的未来确认与计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产出一次完成的生物资产是其产品最终一次形成,或者产品只提供一次。而产出多次完成的生物资产是其产品的形成是多次,或者产品的提供是多次的。在一年生生物资产中,作物资产如小麦等只有在其最后成熟时提供一次产品,此后生命终结。蔬菜是多次提品;多年生动物和植物,森林是一次提品,动物如奶牛是分次提品。
二、生物资产确认条件
在财务结构中,会计确认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何时将具体的业务记录为何种要素,从而达到向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符合要求的信息这一根本目标。界生物资源类型和品种多样,数量巨大,但是能够作为生物资产核算的必须是具备一定条件也即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生物资源。生物资产的确认应当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初始确认主要是生物资源在何时以资产的形式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并予以报告。依据资产确认理论,结合生物资产的具体特点,将某一项生物资源确认为生物资产,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可定义性、可计量性以及相关性与可靠性。IAS41规定了确认生物资产的标准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企业因过去交易的结果而控制该资产;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1)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拥有或者控制该生物资产;(2)与该生物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或服务潜能很可能流入企业;(3)该生物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具体确认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加以考虑:
(1)明确生物资源的所有权归属,是由企业所拥有或者能够被企业控制,在自然界,有许多的生物资源并没有明确的所有权归属,因而企业未拥有所有权或无法控制的生物资源不应当确认为资产,在农业活动中,控制可以通过一定的证据来表明,如牲畜的法定所有权、牲畜购买、出生、断奶时的标志牌或戳印等。
(2)明确生物资源将会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这是资产的最基本的性质或特征。资产中所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潜力,这种潜力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单独产生净现金流入,而某些情况下则需与其他资产结合起来才可能在将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净现金流入。按照资产这一基本特征判断,不具备可望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生物资源,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生物资产。生物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可以通过测定一些重要的物理特征加以估算。
(3)生物资产的形成应当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而不是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生物资产。只有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生物资产,不能依据谈判中的交易或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生物资产。
(4)生物资产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大多数生物资产可以计量,较为特殊的是森林资产,特别是天然林从未计价,也无成本资料,如果能够很好地确定其公允价值,那么该类资产符合可计量性特征,可以确认为生物资产。
三、生物资产的计量与后续计量
(一)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我国对生物资产的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规定主要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须是在严格限制条件下使用,必须“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1)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2)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国际会计准则要求除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够可靠计量外,一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规定,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即使后来无法可靠地确定公允价值,也应继续使用公允价值,直至处置该生物资产。
《生物资产》准则规定,外购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自行栽培、营造、繁殖或养殖的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1)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2)自行营造的林木类消耗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3)自行繁殖的育肥畜的成本,包括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4)水产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自行营造或繁殖的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1)自行营造的林木类生产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2)自行繁殖的产畜和役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成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指生产性生物资产进入正常生产期,可以多年连续稳定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
自行营造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郁闭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确定。
投资者投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名义金额确定。
(二)生物资产的后续计量
《生物资产》规定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生物资产的管理、饲养费用等支出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的计提以及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比较大,生物资产是“活”的资产,在存续期间需要连续不断地投入,才能维持生物资产活体的存在。特别是饲养的动物包括畜禽和鱼类等,每日都必须投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饲料,定期投入医药等其他费用,以保证维持生存的需要和生长、发育、繁殖、生产产品的需要,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动物饲料投入量是极不相同的,例如奶牛,日采食量在不同阶段差异非常大。如果中断后续投入,将生物资产收获品的数量和质量,甚至不能够维持动物的生存,生物资产价值将会减少,因此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数额比较大。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如何计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对后续支出的计量IAS41没有明确规定如何进行计量。后续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生物资产》准则规定,因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当计入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生物资产在郁闭或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生物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不再资本化,而直接记入当期损益。
生产性生物资产,在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或者达到成熟可以提供农产品或者新的生物资产时,应当按期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可选用的折旧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产量法等。产量法是该准则提出的计提折旧的新方法,产量法实质是工作量法的一种特殊形式,按照生物资产提供的农产品产量以及新的生物资产的数量来计提折旧的方法。笔者认为,产量法更能够体现生物资产的自身的生长发育,符合成本收益配比原则。
《生物资产》准则规定企业至少应当于年度终了对生产性和公益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等原因导致其生产成本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应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且一经计提不能转回。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有一定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生物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减去估计销售时费用进行生物资产的初始确认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以及因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减去估计销售费用后的余额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包括在其发生期间的损益中。如果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生物资产按照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其减值损失的确定按类同于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确定,即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按照两者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但当据以计提减值准备的因素发生变化,使其可收回金额大于其账面价值时,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四、生物资产的收获与处置
收获之后的农产品,与生物资产有较大的区别,除了部分可以留做种用外,绝大多数农产品不再参与生物转化活动,因而已不具有生物资产的特性,因此准则也规定,收获之后的农产品作为企业的存货处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收获或出售时,按照其账面价值结转成本,结转成本的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成本,按照产出或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确定,并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方法,将其账面价值结转为农产品成本。
五、生物资产信息披露
关键词:生物资产准则;林木资产;会计核算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38项具体准则,其中第5号《生物资产》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IAS41)部分标准并结合我国特点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也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相关学者针对以上哪个准则为基础制订仍存在不同意见,我认为无论以上述哪个准则为基础制定,林木资产的核算还应以《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为基本依据。这样才能体现林木资产不同于一般固定资产的特点,才能准确反映林木资产的价值。
一、林木资产核算的基本内容
(一)林木资产的特点、会计分类和计量属性
林木资产具有生命力,分布广、成长期长、内容多样、难以计量等特点。应将其归属不同类资产进行会计核算:①按经营目的划分:商品林,公益林;②按林种划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③按初始起源划分:人工林(除公益性的),人工林(国家重点林业工程营造)、天然林(停止采伐)。
历史成本法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比操作更简单、更高效,并考虑了林木资产生长期间发生的全部支出的优点,是核算林木资产时经常使用的方法。《生物资产》准则也规定使用成本法计量。
(二)核算期、支出资本化范围的确定及计量
1.自行营造林木资产初始计量
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核算期,为林木郁闭(指郁闭度达0.2及以上)前的年限。因此,在此阶段前产生的支出项目必须进行核算,这些支出项目包括的费用支出项主要有林木土地购买费、调查设计费、造林费、抚育费等一些必要支出。而在此阶段后所产生的费用就须计入当期损益。
生产性林木资产的核算期,进行此阶段核算的目的,就是达到经营管理者的预定收益的要求。所以,该阶段的核算项是产生在从林木营造开始到预定收益前的期限。其主要支出项包括林木土地购买费、造林费、营林设施费和良种试验费等一些必要费用。通常情况下,核算期是3年,3年内发生的支出资本化,3年后发生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
消耗性林木资产的核算期和支出资本化范围可参照公益性林木资产处理。
2.外购的、天然起源的林木资产初始计量
林木资产初始计量包括外购的和天然起源的林木资产。其中,计入外购的林木资产成本项,主要由以下项产生:林木实价、运费、关税等相关的其他支出。天然起源的林木资产按1元的名义金额入账。
3.林木资产的后续计量
生产性林木资产主要是达到生产管理的目的,期间产生的项就须按期计提折旧,但须合理设计其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采用合理的折旧方法。将当期的费用项目分类目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其中,不计提折旧项是消耗性林木资产和公益性林木资产。
由于自然灾害、病虫或是市场变化等因素,在生产性林木资产中,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因上述原因而产生的可变现净值或低于生产性林木资产预定的账面价值,须将产生的差额分别计入计提跌价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并按当期损益计入,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而消耗性林木资产因上述因此产生的账面价值,应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计入当期损益。公益性林木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三)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对象
会计界对林木资产核算对象做了大量研究,以小班或林班按树种核算是大家首推的。小班与林班相比其优点是小班更细致准确,但在实际工作中,以现阶段科技和管理水平,将小班作为林木资产成本核算对象工作量太大。而以林班为单位,业务部门可通过GPS卫星定位和计算机提供林班生产资料,财务部门借助会计电算化手段实现管理目的。
二、林木资产主要业务核算
(一)消耗性林木资产的核算
设置“消耗性林木资产”科目。外购或自行营造的消耗性林木资产按应计入的金额或实际发生的支出,择伐、间伐或更新性抚育采伐而补植林木类发生的后续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天然林按名义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郁闭后的发生的管护费用等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日后恢复的,作相反会计分录。
出售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账面余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本科目。同时结转已计提的跌价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主营业务成本”。
(二)生产性林木资产的核算
设置“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外购或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按应计入的金额或达到预定目的前发生的支出,择伐、间伐或补植林木类产生的后续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预定目的后发生的管护费用的处理同消耗性林木资产。
生产性林木资产处置时,实际收益当计入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已计提的折旧项当计入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由其他因素产生账面差额当计入借记“营业外支出”或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提减值准备的,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三)公益性林木资产的核算
设置“公益性林木资产”科目。外购、择伐、间伐或抚育采伐以及天然起源的会计处理与消耗性林木资产处理方法相同。公益性林木资产不提折旧和减值准备。
参考文献:
[1]魏远竹,陈钦,陈念东.论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财会通讯,2016(4):28-32.
[2]马经旺.林木资产会计处理问题之我见[J].中国总会计师,2016(5):38.
关键词: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
生物资产作为农林上市公司重要的收益来源,在信息披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分析研究现阶段我国农林上市公司有关生物资产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帮助提高我国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质量,有助于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推动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生物资产的内涵、特性和分类
(一)生物资产的内涵和特性
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的规定,生物资产指的就是“活的植物和动物”。IAS 41将与农业活动有关的资产分为生物资产、农产品和收获后加工而得的产品,并对农产品和生物资产之间的区分做了明确的规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把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生物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具有多样性、转化性和自然增值性等特点,同时还易受自然力的影响。
(二)生物资产的分类
标准不同,生物资产分类也就不同。按基本特征不同,可分成植物和动物;按成长特征不同,可分成成熟性生物资产和未成熟性生物资产;按生长周期不同,可分成一年生生物资产和多年生生物资产;按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可分成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按经营目的的不同,可分成公益性生物资产和经营性生物资产,经营性生物资产又包括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消耗性生物资产,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参照我国的“生物资产”会计准则。
二、我国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一)样本公司的选择
目前,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农林牧渔上市公司有54家,本文从中选取从事农作物种植、林业种植、牲畜养殖、渔业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3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为:600354敦煌种业,300106西部牧业,002688金河生物,600540新赛股份,600371万向德农,300189神农大丰,002321华英农业,002041登海种业,000998隆平高科,000713丰乐种业,002679福建金森,000663永安林业,002556辉隆股份,002259升达林业,002477雏鹰农牧,600467好当家,000798中水渔业,600975新五丰,300094国联水产,600598北大荒,600257大湖股份,002086东方海洋,600506香梨股份,600189吉林森工,600275武昌鱼,000735罗牛山,002069獐子岛,600108亚盛集团,300143星河生物,601118海南橡胶。
(二)我国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30家农林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它们2011年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通过分类统计每家公司对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从样本公司年报的报出日期看,虽符合会计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披露的准则规定,但具体披露时间大多集中在3、4月份(见表1),甚至一半以上的公司选择4月份报出年报披露信息,说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较差。生物资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4个月的时间间隔极有可能使会计信息失去准确性,信息的延迟披露极可能会导致信息使用者的误判。
2.信息披露不充分,且可比性差。各公司对生物资产的披露方式不尽相同,统计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30家公司中只有10家在报表中采用“生产性生物资产”项目披露,0家对“消耗性生物资产”项目进行披露,只有永安林业1家公司披露了“公益性生物资产”。虽然我国已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准则多年,但就现状来看,企业仍然对生物资产的信息披露不严格、随意性较大,信息披露不充分,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信息完整性、准确性,造成同类上市公司信息不相关、不可比。
3.信息分类不明确。通过对财务报告附注的分析,发现只有5家披露了生物资产的核算办法,没有公司对生物资产的具体品种进行详细披露。大多数公司只说明从事的行业类别,如养殖业、林业、渔业、种植业等,而对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如养牛、苗木种植、种植果林、种植用材林等,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说明。例如,水稻和玉米的经济属性和产能是不一样的,若仅仅反映生物资产持有目的,同列为种植业来披露,则会忽略生物资产的真实价值及未来的潜在价值,这样的披露是不清晰、不明确的,会使信息使用者无法清楚的了解企业生物资产的种类、价值以及变动情况。
(三)我国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的规定尚不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规范较为简化、粗糙,尚未对部分内容,如生物资产的数量、金额、计量模式等作强制性的披露规定。例如,与生物资产相关的政府补贴是记入企业收益还是成本补偿,在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这一方面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确认,导致各公司的财务信息有用性不高,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信息披露的难度。
2.惩罚机制缺乏震慑。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较弱,相关法规在实施时也缺少监管执行手段,震慑力较弱,惩罚机制效果不理想,导致违规披露行为的犯法成本很低。另外,因我国注册会计师除审计之外,还为特定用户提供管理咨询等,这也可能造成审计监管的失效,导致上市公司非规范披露行为的出现。
3.企业自身的自觉性较差。对公司的经营财务信息进行整理、记录、反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当提供会计信息获得的利润不能补偿信息披露消耗的费用时,公司一般不做制度要求之外的进一步披露。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生物资产》关于披露只是在原则上要求,因而导致了大多数企业对会计规范制度执行的不利,对信息进行完整准确披露的积极性不高。
四、完善我国农林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完善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相关准则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生物资产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强制和自愿两个方面完善,制定出更加准确、完整的生物资产信息披露准则,确保增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一方面,准则中应该明确上市公司生物资产强制性披露的内容,增加对生物资产的详细披露。另一方面,由于生物资产的类别、特性各不相同,如果对所有披露信息强制要求统一,则显得很不现实、不灵活,不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展现公司的信息和实力。因此,在规范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同时,还要鼓励自愿性信息披露,即在准则中详细列出自愿性披露的统一参考标准和规范指南,这样可以保证在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时有据可依,有规可循,避免披露的随意性过大。
综合起来,完善后的相关准则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相关企业必须在财务报表中明确披露有关生物资产项目,如从存货项目中分离出消耗性生物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2)指出哪些生物资产是必须披露的,必须披露的生物资产的具体品种、类别,细化生物资产披露的内容和形式;(3)相关企业必须明确生物资产确认、披露的方法;(4)加强对公益性生物资产的披露,包括公益性生物资产的种类、实物数量及政府补助情况;(5)必须说明账面价值与折旧记录的详细依据;(6)必须说明资产增减变动的原因,所处环境与状态的变化等,对生物资产相关风险要进行详细披露,充分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二)增强社会的监管职能,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
证监会作为最权威的监督管理机构,应该增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一旦发现有披露不规范的行为,应当严格执行惩戒措施。如果上市公司在披露生物资产信息时故意遗漏、模糊化不利于公司的重要信息,则要追究相关会计人员和公司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同时,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则应追究刑事责任。
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具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一方面,注重自身职业品德修养的加强,完善素质建设,坚持普及和学习职业法律知识,从而提升执业水准,规范执业行为,确保执业质量。另一方面,应强化审计时的独立性,避免同时提供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制定轮流审计和相互审查机制,力求确保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证监会也应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严厉的处罚措施,对违反规定的注册会计师严格执行相应的惩处。
(三)完善农林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
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对保证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及时有效性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是提升公司诚信度和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措施包括:(1)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的重大问题,作出独立判断,并进行有效监督;(2)完善董事会的工作程序,加强对经理层的监管;(3)明确内部审计的法律责任,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对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监督负责;(4)增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确保会计信息披露监督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薛梅.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2]崔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生物资产信息披露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