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后一课郑振铎范文

最后一课郑振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后一课郑振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最后一课郑振铎范文

1989年至1994年,木心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世界文学史”,开始了为期5年的“文学的远征”,他不让录音,后来也只字不提出版。

只要木心在讲话,当年听课的陈丹青就记录,听课5年,累积笔记共5本。艺术家通过朋友的手,将礼物赠给世界。木心大量精彩的文学识见,连同率尔离题的妙语趣谈,都在笔录中悉数呈现。

木心先生的写作,始于少年时代,但在青年与中年期,长达20多年,从未在大陆发表过任何作品。1982年,木心移居纽约,开始在台湾文坛陆续发表作品,59岁时,由台湾初次出版他的散文、小说、俳句、杂论、诗集。20年后,他的著作在大陆出版,时年79岁。去年,他的作品的第一册英译本,在美国出版。

今年陈丹青将当年听课的5本笔记整理成书,取木心先生生前的定名《文学回忆录》。 陈丹青先生在《文学回忆录》后记中,为我们详细交代了这场为期5年,被木心称作“文学远征”的往事――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听木心先生讲述,十余位听讲者,分别是当时旅居纽约的中国画家、舞蹈家、史学家、雕刻家。

“我们当年这样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这是陈丹青对这场听课所作的描述。木心讲课的底本和体例,是郑振铎先生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大纲》,内容包括古希腊神话、新旧约,诗经、先秦诸子、楚辞,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文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各国文学,之后,应听课生要求,添加了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讲述。

1994年元月9日,木心在最后一课中谈了3个主题:“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并借纪德的话忠告学生:“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

对于这场漫长的“文学远征”,木心先生说:“我们讲文学史,是在讲文学的圣经,我们学文学,就是文学的神学。”

他又说:这场讲课,是他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

而陈丹青对5册听课笔记,这样描述:“我不是个好学生,但我是一个好的速记者,这些笔记忠实记录了木心的讲述和语气,包括他无数次离题的笑谈。”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写于1973~1974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顾准与其弟陈敏之在通信中的学术讨论笔记。在那个充满禁锢的年代,作者始终进行着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广泛的领域中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启迪良知的问题和观点。作者顾准曾被两度打成“”,仍然坚持理想和信念不动摇。在逆境中,他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以及大量的笔记,提出了“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即“革命之后,政治和经济往何处去”问题。

作者|顾准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大道至拙――与中国式领导力》

作者是北大国际EMBA & MBA教授,主要从事不确定环境下的领导力与竞争战略、战略文化与战略行为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本书内容脱胎于作者的主打课程《的管理方略》,全面解析中国式领导力,从政为官,为人处世,修身必有所获,开卷必有所得。随书附有梁启超辑录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便于读者进一步领略中国式领导力的智慧与境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大国际MBA项目国际院院长杨壮热情作序并推荐。

作者|宫玉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2

《公天下》

关于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专注中国几千年政治史的书籍不多,其中大多借助传统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史实堆砌,而能够言简意赅地透彻分析4000年来中国政治史并使用数理逻辑分析论证的方法来论述的书籍更少之又少,这也是本书最大的阅读点。 本书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为近三十年难得一见的政治(史)学架构,核心是“多中心治理”,亦称“制度化分权”。吴稼祥思考近二十年,历时3年完成,用他的话说:“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作者|吴稼祥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木心作品八种》

第2篇:最后一课郑振铎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早春,思维活跃,知识接受能力强,可塑性高,如何适应其阅读能力的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其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水平提高及后续发展夯实基础,是新课改赋予语文学科教学的崭新课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阅读教学又是锻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中心。有学者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知识积累、语文能力培养的基本过程,是学生与教师、文本间形成互动对话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我们要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情感共鸣,感受郑振铎《海燕》爱恋故国故土的乡愁,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情怀,茅盾《白杨礼赞》对中华民族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赞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中蕴藏的深厚感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逐步培养与锻炼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多视角、多角度的的自主阅读,从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直至批判性总结中逐步提炼出文章主题、文章论点,无疑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1. 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初读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这同样可以看做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与切入点。由学生初感中的分歧、偏误着手,设计出针对性的问题情境,无疑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使学生与文本间形成初步的、基本的接触。扫除生字词、理清故事或任务线索、掌握文章构架及主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记叙的是作者三次游周庄的不同印象。初步阅读下来,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从描写仲春、小雪后、节日夜景下周庄的文字中,发现一幅淡雅迷蒙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一幅张灯结彩的七彩梦幻图,对周庄迷人的风景产生向往之情,进而全身心地融入到阅读学习中。

(2)在默读中才能自读自悟。“有声”的诵读强调的是学生的语感培养,“无声”的默读则更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内涵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发言谈谈自己的体验。学生甲就提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提领全文,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形象塑造也是围绕它展开的。”学生乙说:“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句话才是文章所要阐释的重点,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可见,抛开教师引导的重要性不谈,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感悟理解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中的部分任务。当然,对于字词句的使用、写作手法等细节的体悟,仍需侧重于教师的指导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而后,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次深入文本,进行细点讲解。

2. 合作共读――交流感悟,群体研学

合作共读的实施步骤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步,是针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形成的初步感悟进行课堂讨论,文章的感情基调、人物形象塑造、景物描写等,都可以成为交流的话题。如余光中《乡愁》一课的教授,有的学生提出全诗以昏暗、忧郁的情感为主调,诗人的乡愁一字未提,却句句在写;也有学生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人生的四个阶段,浓浓的乡愁萦绕了诗人的一生。学生们的感受与文章主题都有着紧密的关系。第二步,教师应当就学生们对文章的感知印象进行及时的梳理、引导,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靠拢。关键是让学生们的学习思路紧紧贴近文本,从文本中找出证明、找出答案。以前文提到的《乡愁》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设问:“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那么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乡愁的呢,描写的对象在深浅层次上有什么不同?”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回顾文本、交流讨论的时间,使学生自主地探索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总结出以下答案:

邮票――母子别――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船票――夫妻别――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生死别――对母亲的追念;现在――海峡――故国别――对故土的眷恋。

当然,对于学生们的不脱离文本的其他理解,只要说得合理,教师也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 “听说读写”用读――迁移运用,巩固提高

语言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知识、技能的获取与运用。所谓“用读”,就是要求阅读课的学习应当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拓展,学习有所得。如课文讲授完以后,可以要求学生读说结合,联系其他文章、或人或事,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并借此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仿写、缩写、续写课文等都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及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自读――共读――用读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不是万能的,脸谱化、模式化都是不正确的,要因人因时因内容而定。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探索应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教学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飚.语文阅读教学对中学艺术生审美能力提升的作用[J].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