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广东高考作文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东高考作文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东高考作文题

第1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今年香港书展开幕前夕,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博士打来电话,约我见一次面。我知道,那是为了我在书展期间的讲座,他是主持人,也是对谈者,不能不提前沟通一下。到了会客厅,老朋友见面,话匣子打开,大至天文地理,小至鸡毛蒜皮,几乎无话不谈。忽然谈到了今年高考作文题,那道“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的搞笑题目就不说了,而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我们却越谈越有劲。原来,这是引用了孙立川先生所著一本书中的资料。那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汇地带。(下略)

根据孙立川先生的介绍,我去查了2009年7月在香港出版的《文化艺术之旅》(副题为:池田大作、饶宗颐、孙立川《鼎谈集》),原来在此书第272页中记录了池田大作先生与作者孙立川先生的一段对话:

池田大作先生说,回想起来,我曾向汤恩比博士问及,“历史上您最想出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呢?”

汤恩比博士告诉说:“我愿意出生在新疆那个多民族、多种文化交汇的库车。可以的话,希望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那时候,这里是一个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的地区。我希望能在这样的时代做一番事业。”

在听完池田大作先生这段回忆往事的叙述之后,孙立川先生就问同席的饶宗颐教授,对汤恩比的这个看法有什么见解?饶教授答道:“汤恩比博士这一观点与我相同,而我则认为如果下一世,能生在现代的中国也不错啊(笑),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个中国人,还因为中国本身在文化上就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同书P273)

读到上面这段资料,我真的很感动。汤恩比特别指出:当时佛教已传入中国的新疆地区了,这里融合了佛教、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中国文明????嗬,这个地区,如此丰富多彩,如此的吸引人啊。一个历史学家,热爱历史,追寻历史,考察历史,他思考的是历史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他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相互影响,又彼此包容、互摄、融合,这才是历史发展的大局面、大境界。汤恩比博士选择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新疆,就因为那是一个历史大格局的交汇地,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新境界,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选择啊。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一番话,也同样发人深思,他们的“正法眼”,正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我们中国佛教有三大系,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北传(大乘)佛教、藏传(喇嘛)佛教。所以,汉传佛教也通称北传佛教。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准确地说,是印度佛教从西域(新疆)传入阳关以内来了。换言之,如果离开了汉代所称的西域(即今新疆),怎么会有今天的北传佛教呢?

汤恩比博士特别指出库车,这个库车,是今名,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在当时的西域,称龟兹,这可是一个古代著名的佛教国家呢。那里的石窟(千佛洞)可谓鼎鼎大名,传颂千秋。我们今天民族乐器中的二胡、琵琶、唢呐等,都是从龟兹传过来的。就连“印度”这个汉译名称,也是从龟兹语(古吐火罗语中的一支)“印特伽”转译过来的。当然,这是玄奘大师的卓越贡献。在玄奘大师改译为“印度”之前,中国一直是以“身毒”、“天竺”、“贤豆”等为其译名的,从玄奘译为印度以来,这个名称就固定下来了。

我们今天习称男众比丘为“和尚”,这个词,实由中亚语“乌”、“乌社”、“和阇”转译而来。魏晋南北朝之际,大量来到中国的求法僧、译经僧,很多都是中亚人,他们对传播诞生于印度的佛教,才真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的鸠摩罗什大师就是出生于龟兹的印度人。他的父亲鸠摩罗炎从印度来到龟兹,与龟兹国王之妹耆婆结婚。生下罗什后,其母出家,七岁的罗什亦随母出家,遍游西域,总贯经籍,最善于大乘。北朝秦主苻坚派大将吕光伐龟兹,这才把鸠摩罗什大师从龟兹带来长安。这段故事,也可印证龟兹佛教之盛与北传佛教的历史渊源了。所以,客观地说,要了解佛教,了解古印度,尤其了解汉传佛教,了解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了解古印度与中亚的文化关系史。难怪汤恩比要对公元1世纪时的新疆表现出如此真诚而又恳切的兴趣了。

据说,今年进入高考考场的全国考生有900 多万人,而广东省,就有69.2万考生。他们根据这一材料,如何思考,如何执笔为文,我不得而知,但他们面对的不同样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思索与人生理想的选择吗?要理解汤恩比,理解公元1世纪时的新疆,如果不懂佛教在当时的繁荣,又不懂佛教文化从丝绸之路传来、此后对中国两千年的深刻影响,不懂当时新疆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重要地位,恐怕就很难说清楚汤恩比为什么要作这样的选择了。

这道题的命题者,可不简单。他思考的可能比汤恩比还多了一层。今天是全球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大家都在物质享受物质追求上竞争、赛跑。汤恩比不选择在今天,要选择两千年前的1世纪,饶宗颐教授不选1世纪,选的是今天,是现代的中国,但他们的着眼点,还是共同的,依然是文化的多元化。如果变换一种语言表述,那不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鸟朝凰、百川归海吗?

读到这道作文题,我有一种灵魂震撼的感觉。这道题,仅仅是在考察广东省的应试考生吗?对教导学生的老师,对主政教育的管理者,对一切面对历史又面对未来的人,难道不也是一道人生的选择题吗?对那些腰缠万贯、亟亟乎移民国外的各类精英,不也是一道选择题吗?

不必回到公元1世纪,我们同样身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既要吸收、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也不能忘了、不能失去我们祖国自身本有的优良传统的多元文化啊,这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精神财富。

第2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高考作文是对高考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测试,但同时,作为一种主观表达意愿和空间非常大的考题,更是对考生高考后无论是走向社会还是到大学深造,所要具备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态度和能力的一次引导。

相比于此前“仰望星空”“手握一滴水”“两条鱼在河里游”等虚幻、抽象、宏大的题目,2013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目,明显“亲民化”了不少,“接地气”了不少,大多题目言之有物,让考生有话可说,联系实际,饱含哲理,具有人生启迪与引导意义。

比如直击学生时代、青春等问题,紧扣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让其在作文中反思和受到启发。像江西高考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喜欢对前面的‘两怕’”发表看法;如浙江卷的作文题目分别引述了中国、英国、美国三位作家的一句有关青春的话,让学生就“青春”发表看法,让正值青春岁月的高考生,有很多话要话。比如全国卷高考作文(大纲版)的“同学关系”,更是直接:“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

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实际。像安徽卷作文题目以萧伯纳的名言为题,让考生对已经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和从未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这样”发表看法。很明显,此题目的亮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事物存在及其原因,引导学生用辩证与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如四川省作文题目“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什么是平衡的生活,如何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想象空间很大,但却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如全国卷新课标版作文题“经验与勇气”,切开一颗珍珠,除了经验还需要过人的勇气,这样的命题可谓引人深思。

比如关注时事热点、文化现象等。像全国卷“爱心传递”,广东卷围绕“富翁捐款给三人,得到接受、犹豫着接受表示会还以及拒绝三种不同态度”的作文,均将目标和焦点对准了慈善和爱心,这在红会等慈善机构事件不断的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像山东高考作文,更是直接将焦点对准了该省高密市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让考生根据“《咬文嚼字》杂志让读者给莫言等一系列知名作家挑错误,莫言等获知后非常感谢杂志和给他挑错误的读者”这一材料写作。

第3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首先体现在开放与限制的结合上。以北京卷为例,在给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写景佳句之后,用五种不同理解为考生搭建了一个打开思路、选择角度的宽阔平台;五种理解之后的省略号,又为考生立意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此为“开放”。但无论立意点有多少,都必须来自于两句诗;如果把两句诗弃置一旁,随心所欲地去另起“炉灶”,就有跑题之嫌。这就是“限制”。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进步,还体现在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新课标理念上。广东卷作文题“传递”,既可以写历史,也可以写现实;既可以写本民族,也可以写其他民族;既可以写具体的传递,也可以从抽象的角度,去写一种习俗、文化和精神的传递,选择立意有较大的余地。如果题意过窄,考生就会被压挤到一条狭窄的巷道里,纵有天大本事,也难以施展。这与新课标理念下调动考生的写作激情,写出具有个性和鲜活生命意识文字的精神不符。

另外,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进步。有人认为“人人都有话说”就是一道好题,笔者对此不敢恭维。生活中,家长里短、吃喝拉撒之类,自然也是“人人有话说”,但未必是一道像样的作文题,“常挂在嘴边”的话未必就能落到纸上。就像一条溪流,无法检验出弄潮高手的本领;一道单薄、浅俗的作文题,无法见出考生的真本事。

第4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学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个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其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第5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只有来“真”的,才能击破假的;只有来“真”的,才能弘扬美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来都是势不两立。写作是一种内心体验与感受的个性化表达过程,是一种生活的再现,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思想的张扬。如果为赋新词强说愁,虚情假意,言不由衷,或言辞偏激,随意发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盲目创新,故弄玄虚,违背常理,不近人情,就只会写出破绽百出、格调低俗的假冒伪劣文章。

笔者搜集最近三年各省市公布的高考优秀作文包括满分作文进行研究。2009年110篇,其中,记叙文28篇,议论文82篇;2010年102篇,其中,记叙文22篇,议论文80篇;2011年134篇,其中,记叙文27篇,议论文107篇。就考生所写人物、所引材料逐一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从表一可以看出,记叙文的写作对象,以“我”为中心的家庭人员,三年来占了近60%,以老师、同学、社会其他人员为写作对象的,三年来只占了约30%,而且三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其原因,一是写了真实的人;二是写了最熟悉的人;三是写了最有东西可写的人。往事历历,感怀至深,具有与生俱来的感染力。

从表二可以看出,议论文的论据所引材料,引用最多的是文学家、艺术家和新闻人物,而科学家、企业家、政治思想家相对较少。其原因,一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事迹一般来自中小学课本及其参考读物;二是这些人及其事迹耳熟能详,有的甚至从小就听闻过;三是新闻人物及其事迹报纸电视广为传播,真实可信,恰当典型,具有无可比拟的说服力。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真人、真事、真情、真理才能感染人、说服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形式活泼、文辞优美的文章自然能喜得高分甚至满分。

写“四真”作文,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专题训练:

1. 开展“我的成长”专题写作训练。

“我的成长”可以分为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各阶段可分为身体、游玩、生活、学习、认识等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可分为若干角度,比如,认识方面就可分为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对感情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对历史的认识等等,每一种认识还可以分为若干阶段,若干具体问题。进行专题写作时,可按题材进行,也可按体裁进行。例如,把历年高考作文题中有关“我的成长”这个专题的题目汇编成高考作文题库:记叙文——找回童年、我与故事、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的时间、与你为邻、总有一种期待、带着快乐上路、带着感动出发、成熟的风景、品味时尚、早、难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我的财富等等。 议论文——不要轻易说“不”、角色转换之间、这也是一种 、必须跨过这道坎、责任、纪念、拒绝平庸、情感与认知、分担与分享等等。同学们写作时既可从题库中选题,也可另拟标题。 同学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回忆、认识、评价“我的成长”,不仅有利于写作,更有益于成长。

2. 开展“家庭题材”专题写作训练。

“家庭题材”可分为人物、事件、认识三个方面,以家庭成员、以家庭生活为对象,围绕作文题目作演绎,或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抒的是真情,谈的是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认识。同学们在写作前可以先研读以家庭为题材的高考满分作文及名家名篇,然后再分直接描叙家庭成员及家庭生活,以家庭成员、家庭事情为对象演绎作文题目,和评价认识家庭等三大类来进行写作训练。其中,“以家庭成员,家庭生活为对象演绎作文题目”可作为高三年级同学训练的重点。这方面的高考满分作文也比较多,如湖南一考生以父母深夜下班回家,怕惊醒儿子,踮起脚尖进门,踮起脚尖给儿子“我”盖被子的情景和细节,抒写浓浓亲情,成功演绎高考作文题“踮起脚尖”。江苏一考生以“我”好奇于奶奶每隔几分钟就叫爷爷一声“老头子”的事为线索,叙写爷爷奶奶彼此牵挂、深情相依的至爱亲情,“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的主旨抒写绕梁三日,撼人心魄,成功演绎了高考作文题“好奇心”,喜得满分。家庭成员、家庭生活同学们都是亲历亲闻,最为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佳作纷呈。

3. 开展“校园题材”专题写作训练。

校园是同学们成长的摇篮,在这里,同学们有童年的天真烂漫,也有少年的奇思异想,还有青年时期的困惑烦恼。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同窗之间也有很多乐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校园题材专题写作可分为学习、生活、人物、事件、感悟等方面进行,一次插队,一次关窗,一次活动,一次考试,甚至一片落叶,一个眼神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以校园人物、生活为题材,演绎高考作文题也不乏成功之作,如广东一考生以同桌同学为写作对象,描叙人物故事,抒写从同桌身上学到的精神、受到的启发,成功演绎了高考作文题《与你为邻》,成为当年广东高考作文的顶尖之作。

4. 开展“社会题材”专题写作训练。

社会题材,可分为社会见闻、社会人物、社会事件评论等。为拓展见闻,也为教育同学,我们曾组织了全区“优秀义工采写活动”,采写之前,我们拟写了详细的采写计划,联系了各镇团委义工专干,确定了采写对象名单,并与采写对象进行沟通,专门邀请了报社资深记者对同学进行了专业培训,指导同学拟写了采写提纲。采访过程中,一人对一人,同学们紧紧围绕义工所做的事情而展开,以问事为主,拓宽到义工的家庭、生活、工作、情感、认识,或追问、或趣问、或旁问、或直问,一次比一次熟练,一次比一次有收获。采访归来,老师又进行写作辅导,并提供同一题材的优秀范文供同学们研读。每次同学都能写出三千到六千字的记实文学作品。所写作品,老师再修改,然后编辑成书,公开出版发行。义工是平凡的,但他们的灵魂是如此之高尚,义工所作的是一件件细小的事,可他们在受助者的眼里分明是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天使。同学们采写义工,长了见识,练了本领,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5. 开展“文化题材”专题写作训练。

文化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民风民俗等,包罗万象,既可直写,也可评议,还可抒情。“文化题材”专题写作,同学们可以采取就地取材、就近参访的方法,先看,先听,先感受,然后写作。我们在进行这个专题写作时,先后参访了当地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清晖园、宝林寺、文塔、杏坛逢简古祠堂、碧江金楼,探访了文天祥马岗的后裔,观看了顺德均安龙舟比赛等等。同学们参访过后,写出了很多有思想的佳作,如朱文霞《清晖园·小姐楼》,在描述介绍了小姐楼及参观过程后,结尾这样写道:“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一个人、一个家庭都无法改变这个现状,然而,看到如此精美气派的小姐楼,你还能说什么呢?我为这山高海深的父爱母爱而感动,人世间还有比这更美的至爱亲情吗?珍爱我们的父母,珍惜我们拥有的一切美好感情吧!”思想深刻,见解独到,还能感人至深。这就说明,即使是历史文化题材,同学们参访过后也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6. 开展“新闻时评”专题写作训练。

“长期以来阅卷老师的眼睛在评卷过程中饱受考生生搬硬套古旧材料‘摧残’,如司马迁、李白、屈原、陶渊明等都是考生笔下常客。”(广东高考阅卷语文组长、华南师大教授柯汉琳语)高考作文模式化比较严重,高考阅卷者有了厌倦感。近年来高考题明扣暗扣现实生活题材者越来越多,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已成为一种趋势。高三年级的同学不妨开展“新闻时评”专题写作训练,训练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辨证的思考力,用以提升作文的思想深度,增强作文的时代感。“新闻时评”的写作可以采取大作文和小作文结合的方式,小作文只要求400字左右。同学们可以搜集最近两年的新闻材料若干,然后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评论。如我们提供“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一个网络新闻。有的同学认为,一个“水贴”受到如此关注,可见,青少年的网瘾已十分严重,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有的同学认为,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的“水帖”,短短一天,引来710万点击和30万条跟贴,引来了人肉搜索,引出了“贾君鹏家族”,这是一种裸的恶搞;还有的同学认为,这一事件根源就在于国人内心空虚,在于网民肓从,网民们真假难辨,真假懒辨,一味相信,或一味不信,跟风,肓从,其结果往往是,真的变成了假的,假的变成了真的。同学们的评论角度不同,见解不同,但绝对真实、新鲜、有看头,能得高分,也能迅速提升议论文写作能力。

写好四真作文,同学们要时时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类的苦难;要注重实践,注重体验,追求真实感受,抒发真挚感情;要求真务实,脱离假丑恶,弘扬真善美。诚如是,则写出的高考作文,不仅能得高分甚至满分,而且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第6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一、关注2005年作文命题的新信息

1.形式纷呈,预示高考作文新方向。

自1999年首考话题作文后,高考作文一直是话题作文的天下,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全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在这些题目中,有一个整体性的倾向,就是话题作文命题为了防止宿构相对地更注意限制性,而其他题型为了减小束缚相对地有更开阔的内容空间。可见,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考作文命题一定是话题作文与多种非话题作文共存的局面,且各种形式的作文命题都会追求限制和开放的最佳结合。

2.要求多样,体现高考作文新追求。

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是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所以,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3.内容客观,标志高考作文新关注。

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更关注的是德行、认知和情意,也就是说,更多的是关注主观范畴的东西,而2005年的作文题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转向了由主观向客观生活的关注和解读,在16个作文题中,明显反映客观内容的有12个,其他4个作文题也是属于客观与主观结合的范畴,这一点,从下面的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得更为真切。

二、题目分析与写作思路点拨

1.全国篇:关系话题的重奏

同样是关系型话题,今年的三个题目和以前的命题有所不同。在内容上,去年的几个题目主要是对情商的共同关注,而今年的三个题目则建立在对客观事实关注的基础上。在话题的引出方式上,今年的题目又回到以前的故事性材料中,这比去年的多角度提醒式材料更加科学,可以使考生在话题基础上自由设定思考方向,从而体现考生思想的高下之别。从题意呈现的语词看,相对于其他试卷,全国卷的题目更加明白,几乎没有什么弯子,便于考生快速领会,这一点,非常值得有些省份命题者借鉴。

――全国卷I作文题(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海南等用)

“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就是微观和宏观、现象与本质、偶然和必然的结合。由于话题本身是宽泛的,文章内容就不能架空分析,必须依附具体事实展开。这样,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还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

文章内容的构建,大体可以有三种性质:①描述判断式,某某事情是出人意料的,又是情理之中的;②说理概括式,某些出人意料的事,为什么又是情理之中的;③推论提醒式,利用情理的内在规律,减少不利的意外,创造更多的奇迹。此题的阅卷评分细则规定:“如能针对情、理内含并作合理的、更深层次的表现和阐述的,则视为切题;若仅针对‘意料之外’的现象简单说出其在‘情理之中’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可见,不管哪一种情况,“情理之中”的内涵都是表达重点。

――全国卷Ⅱ作文题(黑龙江、吉林、广西、新疆等用)

相对而言,“位置与价值”的关系较为抽象,所以,题目设计的童话式故事贴切地揭示了话题的内涵,有利于学生形象地接近话题,准确地走进话题。这个话题,可以针对物,也可以针对人,还可以针对组织、群体和国家,尤其对于正在定位自己的青年学生而言,既是对眼前的提醒,也是对人生的诱导。

“位置与价值”主要表现为一种依存关系,有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或者说要什么样的价值就要找到什么样的位置。建立在这种框架上,我们还可以作相关的、相反的思考。比如有了好位置就会有好价值吗?怎样在一定的位置上发挥更大价值?为了体现价值怎样寻找合适的位置?等等。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构思的重要前提,“位置”,可以是一种空间、一种时间、一种角色、一种地位;而“价值”也是相对意义上的价值,表述时也需要加以界定。

――全国卷Ⅲ作文题(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用)

在众多考题中,“铭记和忘记”搬用了一个不少资料中现成的题目,因此受到特别的注意。应该说,在作文命题空间极大的条件下,这种命题方式令人费解,因为这不仅会造成参考学生之间的不公平,而且会唤起大多数人已经淡化了的猜题压题意识。

这个话题关乎生活的态度,话题的内涵很明白:有的东西需要铭记,有的东西需要忘记。只要同时抓住这两点,作文就不容易走题。因为主题明确,所以,以描述方式构思的作文一般是不容易取胜的,除非有非常独特的题材支持;理想的作文内容应以“为什么”的纵深挖掘见长。在中日关系、国共关系同时成为这一时期热点的时候,作文取材如果能从此着眼,可能容易引起阅卷者的共鸣。

2.都市篇:繁华中的冷静审视

把四个直辖市的作文命题放在一起,可以明显地发现,它们之间迥异的形式,反映了现代都市的开活和灵动;而透过不同形式看到的题目内容,又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通点:都是在繁华中引导沉淀,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冷静反思。

从形式上看,北京题是命题议论文,有简单提示;上海题只提供材料没有题目;天津题直接命题且没有提示;重庆题把题目和写作走向和盘托出。从内容上看,北京题审视的是生活,上海题审视的是文化,天津题审视的是历史,重庆题审视的是人物。

――北京卷作文题

在“体裁不限”积重难返的情况下,北京卷作文题的显著贡献在于明确要求写议论文,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勇气,更是作为首都卷题目体现出来的责任和大气。一个“安”字,底脉与形式、与政治相连,而表面又恬静无痕。虽然是命题作文,但在话题作文大背景的笼罩下,命题者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会很容易找到切入点。

构思首先要从义项选择开始,可以从题目提示中选择一个,也可以另选一个义项,选择关键要看自己有的特色储备。说“安”重在说,可以说“安”的好处、“安”的坏处、“安”的形成、对待“安”的态度。作为议论文,要体现文体特点,文章在摆事实讲道理中应该有清晰的说理脉络。

――上海卷作文题

从“面对大海”到“忙”,再到今年的审视文化,上海的作文命题逐渐由虚变实,越来越和生活实际靠拢。选择文化生活作为关注对象,是诸多作文题中最合情合理的选择之一。题目先展示三个镜头,把学生从考场引入文化生活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在新浪网的问讯调查中,上海题被认为是最适合发挥的题目。

题目中有这样的要求:“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这就意味着作文内容要包含三个方面:文化现象概括、对此的审视和辨析、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由于这些限制,作文的表达最合宜的还是以议论为主。

――天津卷作文题

天津题最简洁,涵盖面也最广。这反映了命题者的追求:采用久已不用的命题作文形式而又赋予它话题作文式的写作空间。这种尝试是一种较稳妥的策略。

“留给明天”实际上是以历史的眼光对今天的审视和规划,所以虚题实写是对待这个题目的最好方法。文章应该以今天的某种事实或现象为抓手,写为了明天的某种努力,为了明天的某种忧患。前者可以写成记叙文,后者适合夹叙夹议。当然,文章写的是今天,可归根结底是为了明天,所以,行文时一定要注意扣题点题。

――重庆卷作文题

重庆卷作文题的显著特点是采用了大小结合式的命题方式,尤其是小作文要求以“筷子”为对象写作,使似乎在冷宫中的说明文获得了从后台走上前台的机会。当然,这个题目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要求了写说明文,而不是写了什么,而恰恰在后一点上,我们有些担心,对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对象,学生是否会有无啥可说的痛苦。

大作文“自嘲”让学生针对自己写作,具有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同时,它对尚不够成熟的青年学生有着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塑造的引导作用。虽然题目还提醒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但实际上那样的内容更难组织,绝大部分同学可能还是会针对自己来一番解剖或幽默。实际上,“自嘲”之“自”是文章创新的幽径:可以是自己对自己个人,可以是一个重庆人对重庆人,可以是一个中国人对中国人,还可以是人类对人类,等等。

3.论道篇:哲理经验的泛化

论道性质的作文题要首推湖北题,其次还有江苏题和浙江题。这几个题目的语词从古诗文中摘出,且题目的整体氛围让人有学究之士坐而论道的联想,这种风格本身又不容易被大多数人领会,故作为一类推出加以剖析。

――湖北卷作文题

在新浪网的调查中,湖北卷作文题排在“最意想不到的作文题”第一位,排在“最中规中矩的作文题”最后一位。可能命题人高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作文命题本应侧重考查思维和表达,如果在题意理解上提高了门槛,就干扰了检测的效度。

虽然题目没有明确提出话题,实际上根据材料完全可以提炼出“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话题。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如果对题意的理解不清晰,加之受某些成见的影响,就可能使作文内容不切题。比如,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只写了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

――江苏卷作文题

江苏卷作文题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为“凤头猪肚豹尾的联想”,这种说法常用于文章写作,要把它迁移到生活中、社会上,尤其是在考场上,确实存在着难度。

作文可以以一点为主,比如谈做事要追求美好的开头,然后简单提及其他两个方面。但更好的写法还是平衡用力,比如说人的一生,开头要精彩,中间要充实,晚年要善于总结。

――浙江卷作文题

结合提供的材料,“一枝一叶一世界”反映的是局部和整体、有限和无限之间的统一关系,所以话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枝一叶都代表着一个世界”。

从内容上看,这样的作文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描述式,描写一个具体的事物,然后再映照与此相对应的宏观背景;二是评议式,解析为什么小中可以见大,微观可以反映宏观,局部可以见到整体。第一种写法关键在新,要找到新的事件载体,要善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和热点;后一种写法关键在深刻,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文章写出理趣。

4.纪念篇:生活的描述与解读

所谓纪念,就应该以事实为基础,这一组题目也是倡导写实倾向的风向标。多年来,人们总是埋怨考场作文的虚假和矫情,这固然与学生的文风有关,但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命题者过于强调了主观与自我。所以,2005年以广东省“纪念”话题为代表的一组题的同时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应该看作是纠正空虚文风的一股新的潮流。

――广东卷作文题

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胜利60周年的时候,选择“纪念”为话题,很难说没有受到历史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广东题体现了广阔的胸襟。

纪念,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纪念什么,谁在纪念,为什么纪念,怎样纪念,等等。以纪念为话题,因容易入题,就要防止流于空洞和平滑,所以文章要在“珍藏感动”上下工夫,找准令人感动的对象或过程,就能使纪念打动人心。

――山东卷作文题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双赢的结果经历了竞争、暗斗到协作的过程,这个过程引出的双赢显然暗合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同时,这个话题,对引导学生为人处世、建功立业也有着积极意义。

因为题目已经是一个完备的故事,所以再套写一个双赢的故事就很难打动阅卷者。理想的思路应该是由话题引出合作、和谐,然后再探讨合作、和谐的价值和方法。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落笔,先写斗争、拆台的双败,再回到正面,这样可以对主题起到衬托作用。

――湖南卷作文题

初看“跑的体验”可能会使学生茫然,因为这个题目不易落实。身体上的跑似乎无啥可写,心灵上的跑又似乎有点飘渺。可见,对“跑”的理解是本题的关键。

“跑”,可以是一种忙碌,可以是一种努力,可以是一种追赶,可以是一种快速的进步,这样一想,就会引来很丰富的写作内容,也会快速地和自己的体验接轨。内容不光是“跑”,还要有“体验”,实际上,找好了跑的内涵,体验并不难写出,高下之分就在于体验得别致与否、深刻与否。

――江西卷作文题

“脸”,指称的是大家最熟悉的对象,可是当把它作为一个研究的对象时,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它的相关物或比喻义。尽管如此,以“脸”为话题,还是体现了鲜明的写实性,它最直接地引导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作文时,如果真的能描绘出几个实实在在个性鲜明的脸,肯定能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当然,这样的写法是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笔力的。更可行的写法是按题目提示,写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更多的人会想到脸面、面具等内容,如再个性化一些,想到美容,想到脸的变化等,就会赢得一个更高的起评分。

――辽宁卷作文题

乍看上去,辽宁卷作文题和天津卷作文题如出一辙:内核都是关注今天,形式都是简单的命题作文。不同之处在于,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比“留给明天”更实在一些,从此也看出,辽宁卷的题目限制性更强。

题目已经固定了主题,发挥的只能是内容。内容上的空间首先存在于“今年”“去年”和“花”的定位上。其次,“胜”是一种事实,还是追求,理解不同,内容也会不同。

5.尝试篇:图文结合的畅想

从形式看,2005年高考作文题中的另类非福建卷莫属。这也是分省命题必然带来的多元化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现图画型作文题并不太出人意外,让人意外的倒是命题者选择了这样的两个图,因为类似图形在2000年的高考作文中已经出现过。

题目中的文字看似提示,实际上起到了限制作用。不过,题目只强调了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有关,构思时应以图画为本,如果把所有文字同时考虑进去,就很难放开手脚了。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做人要像规范稳重的圆,做事要像新颖多变的多边形;中国就像稳重的圆,日本就像多变的多边形;改革要找到稳妥的方案,用小投入换来大收获,不能像多边形一样走弯路,投入多收效小……

三、命题导向简析

2005年的作文命题并不是对以前作文命题的简单模仿。命题者不仅是以新的课改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还有意针对应试化作文教学的积弊,用科学化的命题加以引导。可见,即使从备考的角度看,作文教学也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

1.关注生活,涵养理性,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2005年的作文命题全面地走出自我的天地,作文有无内容可写,取决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可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今后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

2.创新和基础兼顾,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

由于话题作文常常和“三自”为伴,一段时间以来,老师们讲作文必讲创新,但对一些基础能力却重视不够。尤其在文体方面,有人认为熟练掌握一种文体可以对付“文体自选”。2005年高考命题在体裁上的全面开花,必将要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

3.忌空尚实,拒假尚真,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

第7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审题,是作文第一件要事。只要你动笔写文章,就存在一个审题问题。题目一到手,铺纸提笔,随心所欲,这是很不可取的。首步走稳,行文顺畅;首步走错,全篇受挫。

综观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作文题型主要有两大类: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我们针对这两大类型谈谈如何审题。

一、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主要有单纯的命题和配阅材料的命题两种。但近几年由于命题作文在审题上难度较大,单纯的命题在2013年高考作文中已没有了,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也有点销声匿迹。2013年只有天津卷在一枝独秀,但作为高考备考,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这种题目的审题。

在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中,材料与命题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的重点,材料往往是对命题的解释起限制作用,所以要重视配阅材料的审读。

对于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审题,我们以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审题。

(一)审清配阅的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内涵

天津卷配阅的材料:首先对“学而知之”进行了解读,这里就是暗含考生,你的题目就是依葫芦画瓢,后面的内容对命题进行了限制,指明了方向。首先要考生确定“知之”中的“之”所构思的范围就是“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而“____而知之”中的空要写上就是上面内容的途径。

(二)审清命题作文中的题目

可以按照单纯的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____而知之”

1.逐字逐词研究题目,明确题目中各个字词的含义,初步了解题目的含义。如填写你“玩”,我们考生必须分析“玩而知之”这里的每个字的含义。“玩”,是知之的途径;“而”在这里是连接两者之间的关系。“知”,就是获取、掌握或懂得;“之”,就是“知识、技能或道理”。

2.分析题目的结构形式,抓住题目中心词语,仔细推敲,分解题目的暗含的内容。在这里你就要对“玩而知之”进行结构分析,“玩”,是知之的途径,“玩”是什么?“之”是什么?你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

3.思考题目所提示的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内容。如果你写记叙文可以填写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如议论文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三)把握题目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通过材料考生明确学而知之的意义,明确了“____而知之”的范围以及含义。在素材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给材料,给要求,不给话题。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它的要求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题型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它把话题的拟设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考生,这是高考作文的命题的主流。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的方法:

(一)明确材料的类型

在高考中题目所给的材料往往不同,但近几年来大多数材料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1.平实的叙述性材料,2.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3.给几个不同材料,4.引语式的材料。

(二)推敲材料,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当然有的材料给出不同的角度,但这些角度就是我们立意的依据。

1.推敲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材料的表层含义。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2.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挖掘材料的内蕴实质,深入理解题旨。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更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因此要想深入开掘材料的内涵及本质,还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思维引向深入。比喻、寓言性材料是寓义性材料,其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要先概括材料大意,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三)审清要求语

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近年来要求越来越宽泛,大多坚持“三自”的原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四)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中这种类型的作文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其中有两类:

一类由材料引出观点。

2013年广东省的作文就审题来说,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另一类对材料的内容就事论事或是一事一议。

第8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今年全国各地加起来,一共有18套语文试卷,18道作文题。其中,只剩下广西一区仍然在用全国大纲卷,率先完成课改的河南、河北、山西、吉林、宁夏、云南、海南、陕西、新疆、黑龙江、内蒙古11省区仍然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Ⅰ,而在第二梯队完成课改后的贵州、甘肃、青海、4省区则共用全国新课标卷Ⅱ。

和以往相比,今年的18道高考作文题,有诸多新的变化、特点:

第一,凸显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历年均有显示文化气息的作文题,而今年这种气息特别浓厚。比如湖北卷的“上善若水任方圆”,题中的“上善若水”,以及两处的引文,均极具文化气息。“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上善若水任方圆”出自唐代诗人顾况《宜城放琴客歌》;“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则出自五代宋初诗人徐铉《以端溪砚酬张员外水精珠兼和来篇》。我们的古人很推崇“上善若水”和“厚德载物”。所谓“上善若水”,说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而所谓“厚德载物”,则是指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这种体现文化气息的作文题还有很多,如福建卷引用了顾城的诗歌《忧天》,浙江卷引用了中国画家、英美文学家的名言,天津卷引用了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安徽卷引用了萧伯纳的名言等等。

第二,更关注更贴近现实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远离现实生活的作文命题,难以引起考生的写作兴趣,而贴近生活的作文命题,才更能引起考生的作文兴趣,也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鲜明指向。如江西卷的“学生有‘三怕’”,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很多同学对此有或多或少的切身感受,面对此题应该说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完全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北京卷的“如何看手机”,关注的是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都玩手机的现象。此外,像四川卷的“过一种平衡的生活”,重庆卷的“豆腐升华了豆子”,全国大纲卷的“捡到手机之后”等等,这些作文题,均来自现实生活,考生人人都有所切身体会,有话可说。

第三,更重视理性思辨。“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是新课标对考生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题命制一些独具理性思辨题,是完全符合考纲要求的。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作文题更具理性思辨。如全国新课标卷Ⅱ的“经验与勇气”、上海卷的“更重要的事”、广东卷的“帮助与施舍”、辽宁卷的“沙子与珍珠”、安徽卷的“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等等,均具理性思辨色彩。

第四,文体要求更清晰。如江西卷严格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福建卷也是严格要求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浙江卷则直接提要求“明确文体”等等。很多卷标注“文体自选”字样,并不是不要文体,而只是用哪种文体可以自己选择,更人性更灵活。高考作文切忌写“四不像”之文。

第五,材料作文几乎一统天下。18道作文题中,有17道是材料作文,只有天津卷是半命题作文。继话题作文消失之后,命题作文最终也消失了。

第六,开始注重用规范汉字。如今年四川卷率先标明“用规范汉字书写”。一些网络词汇,在进入主流媒体前,最好不要用,因为还未获公众认可,像“有木有”之类。而主流媒体已经使用的网络词汇,如“给力”、“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神马都是浮云”等等,则可以使用。

第七,赋分有所变化。上海卷、江苏卷、福建卷为70分,江西卷50分(小作文15分),其余均为60分。作文有增加分值的趋向,值得关注。

那么,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到底孰优孰劣呢?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不妨来进行一番盘点,统而笼之地泛泛而谈,总是枯燥乏味的。下面就让我们用一种排排座、颁颁奖的具体形象而新颖的方式,来进行一番梳理、评析、比对吧。

特等奖(2名):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四川卷)

“中学生有‘三怕’”(江西卷)

【获奖理由】

比对今年的18道题目,我认为四川和江西二卷的作文题略胜一筹。文题通俗易懂,观点完全开放,不作任何限制,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都是两题的共同长处。

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只要抓住关键词“平衡”二字写即可。观点是完全开放的,可以肯定平衡,也可以否定平衡。如劳逸结合、德智美体的全面发展、不偏科、家庭与事业并重……这些都是肯定平衡;而平衡而不平庸、舍鱼而取熊掌、爸妈疼哥而不疼你、付出而成绩不佳、成绩优异而孤单、败在无实践上、父母节俭孩子浪费、经济的代价是环境……这些都是否定平衡,都可以写,都能写出佳作。

江西卷“中学生有‘三怕’”,观点也是完全开放的。可以谈怕,也可以谈不怕;可以谈喜欢,也可以谈不喜欢;可以写一怕,可以写两怕,也可以写三怕。只要围绕“奥数、英文、周树人”三者的任何一者、两者或三者来谈自己的怕或不怕、喜欢或不喜欢,只要表达出来自己的观点、见解、感受等等,都是可以的。从阅卷现场传来的信息,全省27万多考生中,涌现出了500来篇满分文,这也充分地证明了,江西卷作文命题的有效性和成功性。

一等奖(3名):

“___而知之”(天津卷)

“更重要的事”(上海卷)

“经验与勇气”(全国新课标

卷Ⅱ)

【获奖理由】

作文题命制得好与坏,关键是看其于考生好不好写,能不能写出佳作。这三道题,相对而言,也比较好理解、比较好写。

天津卷“ 而知之”,写什么要根据你所填的字来确定。比如,有很多字眼可以填,“梦”、“推”、“思”、“问”、“行”、“读”、“做”、“察”、“研”、“听”(倾听)、“交(交友)”、“敲”(鼠标)、“游”(游戏、游泳、旅游等等)……关键是寻找到自己最拿手写的那个字。如爱而知之、痛而知之、生而知之、疑而知之、创而知之、悔而知之等。今年天津卷的这道半命题作文,很有创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上海卷“更重要的事”,也没有过多的限制。更重要的事,可以指国家、集体方面的,也可以指别人、自身方面的;可以是个人的,可以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如从国家、集体角度立意,可以写以天下为己任、以赴难献身为更重要的事,可以写救国救民、号呼天下为更重要的事等等;从个人角度立意,可以写人格、尊严为更重要的事,也可以写诚实合作为更重要的事,还可以写衣食住行、民生问题为更重要的事等等。

全国新课标卷Ⅱ“经验与勇气”,是关系型的材料作文。经验与勇气相比,有时恰恰是勇气更可贵,所谓“初生牛犊不畏虎”也。立意角度可以考虑“抛弃顾虑,勇往直前”、“摈弃鲁莽之勇”、“经验是成功的保证”等等。

二等奖(3名):

“探险者与蝴蝶”(江苏卷)

“沙子与珍珠”(辽宁卷)

“上善若水任方圆”(湖北卷)

【获奖理由】

这三道作文题有一定的角度可供写作,但范围比较窄了。像湖北卷的作文题,学生理解上尚存在某些障碍。

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在立意上有很多角度,如探险者的角度、蝴蝶的角度、两者的角度等等。从探险者的角度,可以有这样的一些立意:保护环境从细微入手,发展与保护,父母应教给孩子什么等等。从蝴蝶的角度,可以有这样的一些立意:如何保护弱者,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我的地盘我做主,我们无处可躲等等。从两者的关系角度,可以有这样的一些立意:进军与退让,关爱与躲避等等。

辽宁卷“沙子与珍珠”,理解立意上比较单一,大概只能理解出这样一些意思:一个人要想脱颖而出,就得变成珍珠;要想被人认识被人尊重,要想超越平凡,你就要发光,就要脱颖而出,就要从沙子变成珍珠。着重论述点就是要如何从沙子变成珍珠。

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此题可写世界是由多样性组成的,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可写喜欢方正人生,也可写喜欢圆通人格。方是一种人生,圆也是一种人生,而最最完美的人生应该是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和随意性。

三等奖(3名):

“帮助与施舍”(广东卷)

“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安徽卷)

“愿变树根深深扎根”(福建卷)

【获奖理由】

这三道作文题和前面的比较起来,又略微逊色一些。其于考生能够挖掘的内容和写作的范围相对而言,就又缩减了,立意角度也不是那么多了。

广东卷“帮助与施舍”,涉及到做慈善者和接受慈善者两方。从做慈善者方面来说,可肯定献爱心、付出等善举,如可写“输血不如造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等;从接受慈善者方面来说,虽然有三种情况——一味接受、接受但偿还、谢谢并拒绝,但均可从怎样、如何对待别人的捐助角度去写,如可写“拒绝嗟来之食”、“自强自立才是根本”等等。当然,还可以从两者关系方面去写。

安徽卷“为什么能或不能这样”,此题的含义是:人不仅要站在过去,更在站在未来;人要追问过去,更要追问未来;人要多为梦想做准备,而不是只抓住过去不放手。实际上,这是一道如何对待过去和如何创造未来的作文题。可以有以下立意角度:“放飞梦想,开创未来”、“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放弃该放弃的,梦想该梦想的”、“别只是看着打翻的牛奶哭泣,一切要向前看”等等。

福建卷“愿变树根深深扎根”,此题的关键字是“根”。其寓意是:脚踏实地、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眼朝下看、深入生活、吃苦耐劳……当然,还可从反向切入:拒绝虚浮、做作、作秀、炫耀、卖弄……

鼓励奖(6名):

“丢失童心而沉沦”(浙江卷)

“咬作家文字”(山东卷)

“豆腐升华了豆子”(重庆卷)

“爱迪生如何看手机”(北京卷)

“捡到手机之后”(全国大纲卷)

“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全国新

课标卷Ⅰ)

【获奖理由】

这些文题中,有的显得肤浅、幼稚,如全国大纲卷和全国新课标卷Ⅰ;有的显得老旧过时,如山东卷和浙江卷;有的出得有点无厘头,如重庆卷。

浙江卷“丢失童心而沉沦”,关于童心、童年的话题,老早就已经说过了、写烂了,如2010年江西卷就命制过“找回童年”的文题,浙江卷仍然命制这样的作文题,真不知命题者是江郎才尽,还是别有用心。

山东卷“咬作家文字”,如何对待纠错的话题,虚心接受、改正,还是勃然大怒,也是非常老旧的。相比于去年山东卷的“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这道作文题,今年又逊色多了。

重庆卷“豆腐升华了豆子”,此题初看的确有点无厘头的味道,但仔细琢磨,才发现它是表达科技的作用的,科技可以改变食物、事物。寓意着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包装从而善于推销自己等等深意。

北京卷“爱迪生如何看手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固然是日新月异的,把爱迪生拉出来,让他惊叹于先进的手机科技成果,无异于让幼儿露无知于青年人,是非常幼稚的设题。当然,命题者的本意是,惊叹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性等等。

全国大纲卷“捡到手机之后”,捡到手机,要么还,要么不还,这再平常不过了。而设计被做慈善者的手机内容感动最终归还的情节,也既老俗又幼稚。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是不是从幼儿园就开始说教呢?

全国新课标卷Ⅰ“同学间的人际关系”,这个命题,我猜想,大概是受到多起大学生杀友事件的触发吧?同学间要如何相处,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不是幼儿园里阿姨的话语呢?一个即将升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仍然纠缠于如何处理好同学间关系的幼稚话题,是不是又重新回到了幼儿园时代或小学生时代呢?

最差奖(1名):

“我愿意”(湖南卷)

【获奖理由】

作文题是侧重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的,而不是侧重于考查其理解文题的能力。湖南卷提供的两段材料,非常难以理解、把握。虽然两段材料中都有“我愿意”的字眼,但如果单一写“我愿意”、“追逐梦想”或“守望亲情”都有可能偏题,因为要联系两段材料的共同意义来写,而“我愿意”、“追逐梦想”或“守望亲情”都是从某一则材料单独提炼出来的,并非两段材料的共意。那么,两段材料的共意是什么呢?应该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享受这个过程。在审题上纠缠不清的命题,往往是最差的命题。就像去年安徽卷的“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材料作文),我也把它列为了最差奖。

总之,我个人认为,一个作文题命制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考生的理解和写作。那些容易理解,写作角度众多,观点完全开放,考生一看就有写作冲动的作文题,并且考场佳作连连的,就是好作文题。

第9篇:广东高考作文题范文

突出作文的思辨性

无论是全国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课标题II“喂食动物”、山东题“开窗看风景”,还是浙江题“门与路”、安徽题“台词改写”、辽宁题“祖孙夜话”等,都提出了思考或讨论而没有明确结论的思维问题。

全国课标题I “山羊过独木桥”提供了一种超常规的思考角度,当双方相遇必须有一方下场的情况下,想出了另一个双方都能过去的方案。虽然违背比赛规则,却是一种创新方法,值得人们反思。上海题“穿越沙漠”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辩证思考。北京题“老规矩”,列出“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表现,要求考生综合思考。这类作文题,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都尽可能地让考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怎样评价眼前的风景,怎么看待青春不朽,怎么看待可能出现的智能芯片,怎么评判剧本台词修改与不修改……都需要考生进行思辨,不仅需要正面看与反面看,而且需要前面看、后面看、背面看、侧面看……尤其是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能让考生从整个故事的过程,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

这些思辨性作文题比较灵活,靠预先准备的模板和材料去“套”,未必“管用”,而那些善于思考与长于文字表达的考生自然会发挥得好一些。

有人说,我国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确实有些中学生片面、偏激、偏执、虚无与不着调,这些毛病与思维混乱、思维能力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我们学校教育没有思维课,只是上世纪80年代一度开过逻辑知识课。阅读教学长期陷入教参框架中文本解读与中心归纳的泥沼中,非但不是思辨,反而是反思辨。就算试卷中应是读者“再创造”的阅读题,也被固定的套路卡得死死的。如果作文题再让考生写那些不容怀疑的“高大上”的观点,怎能让他们进行自主思考与自由思维呢?

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往思辨靠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背后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还应当认识与了解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思辨性的表现形式

只要认真梳理一下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的思辨表现形式,不难发现有二元对立、并列对比、对比反衬、多元并列等基本方式。

(一)二元对立

这里的二元对立,源于西方哲学二元论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如辽宁卷“祖孙夜话”,把眼前的失去了“繁星满天”的“万家灯火”与过去的没有“大街通明”的“繁星满天”对立在一起,构成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又如课标题I“山羊过独木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实际上是比赛规则能否违反的二元对立。彼此对立的两种概念或判断,之间没有概念与判断,肯定一个就是否定另一个,不好同时都肯定两个或否定两个,否则就是自相矛盾。再如广东题“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两种照片都有典型的优点与缺点,要么肯定黑白胶片的照片,要么肯定数码技术的照片。

(二)并列对比

并列对比与二元对立不一样,在并列两个概念或判断之间还有其他概念或判断。福建题“空谷联想”,“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悬崖峭壁”与“栈道桥梁”,虽然彼此对照,但是,根据题目“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的揭示与客观事实的存在,自然会想到这两种现象之间的其他现象,如“藤蔓披拂”“索道山车”之类。并列对比只是突出若干现象中的两种现象,考生既可以对比两种现象进行思辨,也可以由这两种现象联想到其他并列的现象。

(三)对比反衬

对比反衬,与并列对比不一样,两个概念或判断并不一样重要,有主次之分,即以一个反衬另一个。比如湖北题“山上的风景”,以“没有好看的”反衬“好看的”;浙江题“门与路”,以“挡住你脚步”反衬“让你走向世界”。也就是说,在对比反衬之中,材料的倾向与观点已经明显表现出来,考生可以据此审题立意。

(四)多元并列

江西卷“学习中的探究”,将“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三项内容并列出来,再加上省略号,表示所要并列的内容更多。其实,一则材料包括一件事情之中常有可供考生选择的一系列立意点,也是一种多元并列的现象。如江苏题“青春不朽”,既可写“青春万岁”“莫负年华付水流”,又可写“弄清观察的角度”,还可写“享受每一天”。再如重庆题“收拾碎玻璃”,让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出“关爱与责任”“善良与宽容”“尽职与原则”“生态与环保”等立意来。材料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材料之中往往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立意内容,这恐怕也是人们青睐材料作文的一个原因吧。

理解与掌握这些思辨形式,无疑对审题立意是有帮助的。可静下心来一想,笔者觉得高考作文也不能如此突出思辨,因为,一味强化思辨容易异化写作特性。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与一般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会思维。人的一切活动都与思维有关,写作也不例外。你不提思维,不强调思辨,他写作文也自然要思维乃至思辨的。但今年在考前明确提出思辨,在命题中刻意设置一些“二元对立”之类的思辨形式来考查考生,情况就不一样了,就把考生平时写作时自然的思考与思辨行为,变为特殊的思辨活动了。

有命题者本着突出思辨的目的,就刻意设置那种具有明显“思辨”性的题目。如浙江题“门与路”,“门”是“路”的“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已经体现了相当的思辨性。但命题还觉得不够,又说:“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深,有的很浅。”如果真要思辨一番,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已知”“未知”,既可以说从未知到已知,学习使自己从不懂到懂;也可以说从已知到未知,学习让自己探究未知世界。“脚印深”“脚印浅”,可能人们会以为“脚印深”是积极的,“脚印浅”是消极的;但也未必,脚印的“深”“浅”也可以表示学习研究的艰难与顺利,那“脚印浅”则不是消极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二维结构,可剖析为如下四种具体内容:

1.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深;

2.从已知到未知脚印很浅;

3.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深;

4.从未知到已知脚印很浅。

如果再结合前面“起点”与“终点”以及“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的维度,所剖析的内容就更多。考生在考场中能做到吗?好,如果你做不到那就算你偏题或走题。因为不少命题者就是阅卷者,他们要求考生像下级对上级那样,对其既定的指示精神“心领神会”;而自己则拿着标准,坐看谁中我肯綮,合我绳墨,不写出体现“思辨”的文字不肯罢休。然而,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把思辨看得非常重要。不能造成考生思辨上的困难而影响他们写作活动的进行。好作文题应当让考生一看就懂,一想就通;不宜刻意讲究什么“思辨”,以致考生坠入“怎么想不清”的“云里雾里”,影响考场中写作的正常发挥。

这种以思辨为前提的作文考查,曲解了作文测试的本意,影响了作文测试的个性,异化了作文测试的特点。作文测试还应该回归到写作的本位上来,不能把思维能力作为写作文能力的前提来考查。写作就是写作,写作测试就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起承转合的构篇能力、内容安排的选材能力、文句处理的修辞能力等。如果突出思辨考查,容易干扰写作考查,异化写作的本质属性。试问,高考作文是考查语言运用,还是考查理性思维?固然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但语言表达与理性思维毕竟是有区别的。写作,是一个综合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涉及读者、作者、内容、形式、语体等多方面要素,除了一般性思维之外,还涉及情感、意志、兴趣及至一些“默会”因素;思辨,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逻辑思维活动。写议论文,思辨所进行的定义、判断、推理活动并不能代替论证活动;写记叙文,思辨活动更不能代替记叙、描写及抒情活动。

在商言商,在文论文。作文考试就得谈语言表达,就得谈文从字顺,就得讲究起承转合,注意语病、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当然,其中都有思维,但这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思维。如果刻意提出理性思维,要求“强化思辨”,容易转移写作考查的重心,乃至异化写作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