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人际交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他们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在人际交往中彼此应如何顺畅地沟通以增加了解、培养情感这一人生课题有理性的思考。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涉及自身能力的问题。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大学生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创造良好人际环境的有效方法,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成才的重要途径。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大学生对不良情绪进行宣泄、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使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不至于积重难返;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心理有所依托,精神充实,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样,大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产生积极情绪,培养坚强意志,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性格得到优化,个性得到发展。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1.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以“天之骄子”自居,于是便用藐视的眼光看待一切,总是认为别人都不如他,也懒得同别人交往,或在同别人交往时盛气凌人,将自己的意见凌驾于他人之上。还有些来自城市,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看不起农村学生或小城镇来的学生,自以为比别人高贵,不想搭理他们,或只同极少数“身份”相近的学生相交,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很难接近。因此,这些人不喜欢关心他人,也不愿意去了解别人,只要求学校和教师多给个人提供方便,处处要显示比其他同学强。他们要当班干部、学生会干部,还想在入党、就业上领先于别人,使得同学关系很僵。
2.孤独,自卑,羞怯,不敢交往。在大学生中,有些人性情孤僻,整天寡言少语,行动怪异,不愿与同学接触交往,同学也因此而不愿与之接触,整天郁郁寡欢,孑然一人。平时除了个别感兴趣的课程外,其他功课不愿意学。有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接触外界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入大学后,那闭塞的心扉一时难以打开,总是羞于同他人交往,或集体活动时发言胆怯,产生惧怕心理。还有些缺乏家庭温暖或很早失去父母关爱的学生,心理过早地受到压抑和创伤,一直处于孤独、自卑的状态。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事事不如别人,更不愿参与竞争与交往,始终用冷漠眼光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形成了孤僻、自私的心理,不愿意接受或认同于别人,我行我素,同学关系紧张。
3.过分注重小集体、小团体利益,讲哥儿们义气。关心集体、热爱集体、助人为乐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优良品质。但集体不等同于“小集体”或“小团体”,帮助他人也完全不同于哥们义气,二者之间有质的区别。过分偏重于后者,就变成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行为。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必须以前者为前提,才不致于损伤大多数同学的利益,造成与多数人关系的不协调。
4.过分追求异性,沉湎于“爱河”之中,忽视同大众交往。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时期,追求异性,渴望与异友是一种正常心理,也是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应该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当代大学校园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青年男女正当的需求,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人中有部分过分沉湎于“爱河”而不能自拔,他们上课迟到,甚至经常不听课、不参加集体活动,也很少同其他同学交往,成为班级中的“特类”。他们把谈恋爱当成是自己的主业,没有过多的时间也不愿意“浪费”宝贵的精力与其他人交往。
5.“恋旧情结”浓厚。一些大学生在未入大学前,往往把大学想象得非常美好、过于神秘,认为大学是理想中的“天堂”、“生活中的乐园”,一旦进入大学校园后,随着时光的流失,那种新鲜感、神秘感便慢慢消失,甚至觉得大学里生活贫乏、单调,“一个书包两只碗,寝室―食堂―教室”简单重复,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寝食不宁,便自然而然地留恋起中学时的生活,想起了中学老师、同学、亲友。不少大学生排斥眼前的朋友,追思中学的朋友,不交身边的朋友,留恋昔日的朋友。这种“恋旧情结”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索然无味,整日沉浸在追思与遐想中,不愿同身边的同学交往。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1.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平时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2.怯懦心理。主要存在于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学生身上。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3.猜疑心理。有猜忌心理的学生,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大学生特别是女生在宿舍关系上处理不好经常因为此。
4.逆反心理。有些学生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论是非曲直,都与他人持相反意见。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5.排他心理。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负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大学生的“小集体”现象大多如此造成。
三、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是合作和沟通。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从一开始就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而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其他同学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注重培养学生从点滴学起,集腋成裘。再次要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最后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要想成功交往,找到知心朋友,除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掌握一定的技巧外,还一定要锻炼两种能力: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进而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要成功地达到社交目标,就要审度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烨子.清华人生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成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三者需要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将成为人际关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并不乐观,由于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如何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急需解决的课题。
运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问卷》对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500名学生进行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成因,调查对象涉及大一到大四各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487份,回收率97.4%,符合统计学要求。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成因如下:
一、人际交往对象异性比重增加
在调查学生选择交往对象的性别倾向时,选择“同性朋友”作为自己的交往对象的学生比例为63.2%,而选择“异性朋友”作为自己交往对象的学生比例达到了36.8%。而对“你在大学期间承受最大压力是哪方面的”调查中,“异往压力”占到了被调查总数的12.1%。大学生随着生理各方面的不断成熟,同异往的愿望也越发强烈,他们希望更多地与异性建立更亲密的朋友关系。加之我国传统的教育对学生性教育很多时候采取回避的态度,处在特定生理时期的大学生对异性会产生更多的好奇。但是很多学生在面临异往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处理。
二、人际交往的方式趋于网络化
在调查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倾向时,选择“微信”、“QQ”、“电子邮件”等网络交往方式的学生比例占到了80%以上,而选择面对面交流的则不足20%。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互联网丰富了人际交往的手段。(2)网络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3)获得更便捷的人际交往体验。
三、人际交往的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人际交往存在一定障碍。在对自身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中,选择对自身人际关系“很满意”的占到60.8%,觉得“关系一般,勉强过得去”的占到36.4%,觉得自己“关系很差,自己很失败”的占到2.8%。在“你认为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的调查中,选择“完全没有障碍”的占到38.5%,选择“一些障碍”的占到58.1%,选择“很有障碍”一项的占到了3.4%,表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并不满意。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存在于方方面面,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1)自我意识和认知结构不够成熟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2)自卑、嫉妒等负向情绪造成的人际交往障碍;(3)社会知觉效应因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比如“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4)网络因素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网络在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情感变得更加冷漠,这也造成了一定交往障碍。
第二,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被动。在“平时交往时,遇到与你兴趣爱好或观点不同的人,你的表现”的调查中,选择被动交往方式的群体占到总样本的63.3%。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对方观点和自己不同,或伤害自己时,一般倾向于采取隐忍、退缩的做法,不太愿意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不满。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引起,诸如“言多必失”等。还可能是受社会一些负面的价值观左右,很多学生表现出过于老成和事故,很多学生喜欢隐藏自己的情感,这都造成了交往中的被动。
第三,冲突管理技巧需要加强。在“你认为你的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一项是“不懂得交际的技巧”。在“如何处理和同学的矛盾”的调查中,有34.6%的同学选择了“等着他人给自己道歉”和“等着时间冲淡矛盾”。分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际交往的教育缺失。中国的教育模式对人际交往的教育不够重视,很多时候学习成绩好成为好学生最重要的标准;(2)人际交往教育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关于人际交往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敞开心灵。这导致面临实际人际冲突时,很多大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处理。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温金梅.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与异往水平关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4).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方法有了新的变化,人际交往情况喜忧参半。“25.4%的学生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13.6%的学生与同班、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40.5%的学生认为‘最好与同学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1]“在交流方式上,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书信、固定电话的使用率较低。在交往场所中,仍以宿舍、教室、食堂等传统活动场所为主。但计算机和网络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上网还是大学生缓解心情苦闷的方式之一,网络在方便了人们之间交流的同时,也降低了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的能力。”“多数大学生人际关系、宿舍中的同学关系良好,与同学朋友和父母的关系密切,对个人的交往能力有较好的评价。”但“老师(包括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很少,师长既不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对象,也根本不了解、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2]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1.辅导员坚持自我修炼,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开放的教育系统内,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进行反思,有助于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完善。特别要提高与大学生交往的能力,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增加与学生交流的频率,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2.引导大学生树立“共赢”的人际交往观。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定型,但还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弱取决于他们对人际交往采取何种理念。观念决定行为,紧张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出现的原因就是交往者对人性认识模糊,对人际交往认识有偏差。
人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应该要得到认同和尊重。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通过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认识、了解、体验和心理满足的目的;其次,明确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思想、行为互动的结果,纠正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再次,要引导大学生不因沉迷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现实人际关系建构。应大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共赢”的人际交往观。在交往中,交往双方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双方“共赢”结合点,促进双方和谐交往。
3广拓渠道,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营造积极班级组织文化。班级组织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辅导员营造积极班级组织文化的具体策略在于树立积极向上的组织理念、整体价值观,优化育人环境,激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形象素质,促进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2)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形成的消极情绪体验,可以通过自我消化和寻求外界帮助解决。高校辅导员应扩大与大学生交流的机会,特别是思想的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筑牢做人的底线――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高校辅导员可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途径来应对和缓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3)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各种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社交礼仪是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一,它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形象塑造、感情联络、行为调节等功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普通话培训、讲座,这有利于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间的语言隔阂、提高沟通有效性、促进交往双方互相理解。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辅导员有责任积极支持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技巧。通过社团活动、班级联谊活动、课外兼职、走进社区卫生宣传、假期社会实践考察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机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平等、真诚、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公平、团结、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使人幸福感更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大学生渴望交往,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交往时有如下突出表现:
(一)交往愿望强烈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独特的思想氛围和生活环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进行情感交流、谈论理想、思考人生,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通过交往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
(二)交往范围扩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增多、接触面更广,交往对象由过去的亲缘交往、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交往,因此交往范围更为广泛。与此同时,交往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同性之间,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也表现强烈。
(三)交往方式多样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传媒手段的发达,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宿舍交往,而发展为更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由于生活环境、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交往的中心场所仍然是宿舍,但同时校园里的社团组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并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周围关系的和谐而赖以处理校园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据有关调查统计,人际交往已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之一,而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关注,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交往目的复杂
大学是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度的阶段,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机会接触社会,同时会受到社会中一些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的目的变得复杂,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或许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有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利益结合,交往更加务实,甚至有较强的功利化目的。
(二)交往心理闭锁
部分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表现为与人交往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状态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从而不敢与人交往、孤立、封闭自己。也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后,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三)交往技巧不足
大学生虽然渴望交往,但由于个性原因,或者缺乏沟通技巧,运用方式不当等,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使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相差甚远,甚至事与愿违,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但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首先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大学里的同学们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大家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都有所差异,同学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任何对人格的不尊重或不平等的言语、行为,都会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诚信原则
诚信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云:“人无信则不达”。有心理学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测试结果中也表明,诚实、诚恳、真实的人最可爱。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诚待人,对他人要真诚、无欺,他人才会以诚待你,彼此之间才能产生信任,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宽容原则
宽容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由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即使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宽以待人的原则相处。古语云:惟厚可以载物,惟宽可以容人。宽容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互助原则
互助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每一个人都既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交往不仅是利己的,而且应该是利他的。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注:
该文获得安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课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0621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秀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绕的调查及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 郑日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禹青华.在北大学做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新媒体;人际交往;符号互动理论一、引言
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于1934年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中自我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媒介是具有意义的“符号”,而各种符号(包括声音、语言、文字、图像等)是心灵、自我和社会三者形成、变化和作用的工具。[1]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网络情境下的符号互动理论有了全新的意义。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使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极大增强了媒体对人际间互动符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是最快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在虚拟网络平台上将代表自己的角色与状态的符号传播出去,以获得其他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在网络情境下,个体之间的互动就是符号的互动,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所传递的符号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多元和立体。因此,本文将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研究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013年3月-4月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97份。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比例为51%,女生比例为49%;文科学生比例为61%,理科学生比例为39%;高中期间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比例为74%;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为76%。
2.测量工具
大学生多媒体与人际交往量表共30个项目。测量目的是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途径,使用新媒体主观倾向以及使用新媒体效果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使用新媒体效果主要指使用新媒体后主观感受是快乐还是觉得浪费时间,能否增加信息量,能否扩大交友面,能否交到知心朋友以及是否有助于情绪宣泄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量表的前22个项目采用Likert五级评分,主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主观倾向以及使用新媒体效果;量表的23-28这六个项目为单项选题,主要了解大学生使用新媒体途径;量表的最后两个项目为开放式题目,了解大学生对新媒体下人际交往的看法。
3.深入访谈
对典型被试如基本不太使用新媒体交往的学生和过于依赖新媒体交往的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研究结果
1.多数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交友,交往的朋友多为现实中认识的
根据研究结果(见图1)计算得出,只有22.9%的大学生对使用新媒体的交友方式失去兴趣;17.2%的大学生讨厌非面对面的交友方式。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热衷于采用新媒体的交友方式,认为使用新媒体的确能使人际交往范围得以扩大,但却难以交到知心朋友。根据调查结果(见图2)发现,90.23%的大学生喜欢利用微博或其他网络方式了解朋友们的状况,而且交往的朋友大多为现实中真正认识的。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使用新媒体的交友方式持支持态度,并且人际交往的对象大多为现实中认识的,而非不认识的陌生人。
图1大学生对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态度图2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途径
2.QQ和微博是大学生使用的主要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娱乐
・教师与学生・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8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进行人际交往使用的新媒体主要是QQ和微博,其次是微信,博客的使用量最少。他们多数偏好在QQ和微博上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想。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其次才是浏览新闻和完成作业。结果见图3。图3大学生使用的主要新媒体及使用目的3.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交友,其动机多是出于结交异性
性别差异对于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交往的看法有实质性的差别。从图4看出,男女生对于利用新媒体了解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男生认为自己并未从微博上了解到实质的东西,而女生则较多认为可以从朋友的微博中了解到信息。在交友方面,男生比女生更认为自己能通过新媒体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更倾向于网络交友。这也与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独自宅在宿舍玩电脑和手机相关。因此,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认为自己的交友范围会通过新媒体而扩大。根据这个分析结果,我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访谈调研,得出结果是: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动机更多是出于结交异性。
图4不同性别对使用新媒体交往的看法差异 4.曾担任班干部、城市生源的学生和理科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交友
本研究显示,在高中期间担任过班干部以及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去了解朋友们的状况(见图5)。高中期间的学科类型对于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交往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科生比文科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学校信息,这是因为理科生比文科生对电脑技术、网络的熟悉程度更高。
图5是否担任过班干部、生源地对使用新媒体交往的看法差别 5.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意愿、感受、信息量、交友面和表达看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意愿、获取的信息量、交友面和表达看法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指标之间在0.01水平上(双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体的相关指数参照表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途径种类越丰富,他们就越偏好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正面情绪效用(快乐)越大,学生交友面也会越广,他们通过新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更具有主动性。同时,越喜欢使用新媒体交往的大学生,越认为通过新媒体难以结交到真正的知心朋友。究其原因,这与交友面增大有关。人际交往数量的增加,使得结交知心朋友的机会和精力减少。
表1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使用意愿快乐交友面表达看法浪费时间难以交
知心朋友新媒体的种类.291**.247**.302**.220**使用新媒体的
意愿.269**.514**.442**.424**感受的快乐.281**.228**获取的信息量.283**.209**.393**交友面.406**.151**.549**表达看法.277**
注:**表示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分析与讨论
1.新媒体搭建了大学生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虚拟平台
新媒体中的QQ、微博、微信以其虚拟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等优点,正好切合了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精力充沛的特点,对大学生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2]因此多数大学生偏好在QQ、微博、微信上发表评论,表达自己的感想。借助新媒体,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获取的符号信息更丰富、更形象,使人际交往更具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找到兴趣相投的同类型群体,从而获得归属感,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喜悦、痛苦和孤独进行宣泄,寻求得到朋友的认同、支持和共鸣。借助新媒体的人际交往,取消了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文化、民族、职业、收入、身份等差别,名字、语言和行为都不过是一串串符号而已,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具有平等性和广泛性。
2.新媒体可以扩大人际交往面,却没有提高人际间的信任度
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符号的传播、互动过程中寻求自我定位、认知社会、认知世界。借助新媒体,一方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大学生维护和强化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创造条件。即使不在同一地方学习生活,学生间也可以时刻保持联系和沟通。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和无界限可以轻易地超越国界、民族、时空的差异,使大学生互动交往的对象为“地球村上的所有居民”,为大学生最大限度地认识新朋友、扩大交往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因此,新媒体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
在网络情境下,个体可以在完全虚拟的环境下扮演自己的“角色”,这个“角色”既可以是真实的自我,也可以是虚构的自我。因此新媒体所传递的符号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新媒体传递的符号所负载的声音、文字和图像信息构成了一个不确定性的拟态情境,大学生在交往中将面临着筛选、消化和接受更多的符号,这给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和自我实现增加了难度。因此,多数大学生认为使用新媒体的确能使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但难以交到知心朋友。
3.大学生个体特性会影响其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大学生的性别、生源类别、学科类别和担任学生干部经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交友,一方面,在电脑、网络、手机的使用能力上,男生比女生的动手能力强,他们可以驾轻就熟地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另一方面,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男生在交谈、待人接物、异往方面往往弱于女生,而通过新媒体的人际交往只需通过符号的传递就可进行交往,可以忽略了语言、表达、自信心等方面的限制,所以更能得到男生的青睐,男生更喜欢使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结交异性。
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约90%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会使用电脑和网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只有约20%会使用电脑和网络。新媒体的使用主要是借助于电脑、网络,因此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去了解朋友们的状况。在高中曾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强,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来维持和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面。理科生比文科生对电脑、网络和软件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更高,理科生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取各类信息,进行人际交往。
4.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
本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种类、意愿、获取的信息量、交友面和表达看法之间在0.01水平上(双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一方面,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途径越多,如QQ、微博、微信、博客等,他们就越偏好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新媒体给他们带来的正面情绪效用(快乐感)就会越大;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新媒体所获得的,会促使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本研究结果显示,95%以上的大学生每天都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约6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
5.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的需要
新媒体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造了虚拟性、平等性、自由性、互动性的空间,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可以说,没有一个大学生是从不使用新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具有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来满足或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缺陷。例如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往往喜欢在微博、QQ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喜欢沉迷于网络游戏。通过新媒体的虚拟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互动是存在差距的。通过新媒体的人际交往是单纯的符号传递,它可以摒弃各种现实条件对人际交往的约束;而现实的人际交往却要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如情境、习俗、规章制度、身份、收入、性别、语言、表情等等[3]。虚拟的人际交往比现实的人际交往更便捷、更广泛、更自由、更平等,但如果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人际交往过分依赖,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缺乏。当有些大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中的日常人际交往时,便会对现实人际交往世界日渐疏远,而对网络虚拟状态下的人际交往过度依赖。[4]此时,网络情境下的人际交往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和心理慰藉作用。但事实上,虚拟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不能取代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成长中的地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仍需回归现实。
五、新媒体情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合理引导1.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关系
新媒体只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工具,虚拟的人际交往只是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并不能替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只有提高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才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应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关系,正确认识网络人际交往的真正地位和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上,提高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学校开设的相关讲座、选修课学习现实人际交往的技巧,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中努力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对于那些对虚拟人际交往有着严重依赖性的大学生,学校则要采取主动介入的方法,通过心理咨询、教师辅导、父母引导、朋辈帮助等多种措施的合力作用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2.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交往道德规范
目前,我国对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虚拟空间缺乏有效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十分不完善,管控难度大。由于网络空间具有隐匿性和模糊性,虚拟的人际交往常常夹杂着欺诈和虚假信息,不法分子通过盗取QQ号码、短信等方式进行行骗的事情时有发生。对此,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制定详尽可行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违法违纪的言行进行严惩。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一方面,通过建立成熟的网络管理体系来加强对虚拟人际交往的管制和约束。例如采用实名制加大对校园网、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的监控和管理;学生思政工作者应主动介入大学生的各类社交网站,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教师辅导等形式强化大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大学生能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进行人际交往。[5]
3.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管理文化和教育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高校通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实践活动,提升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大学生对虚拟空间的依赖。大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和参与各类社团,可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不仅可以扩大人际交往面,还可以提升现实的人际交往能力。90后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些方面的缺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专业实习等,有利于他们从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杰.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5):99-103.
[2]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探索,2011(7):121-122.
[3]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4):64-67.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因素 情绪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且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的生活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对于集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说,交流更是每天都避免不了的。所以说人际交流是大学生生存的必要条件,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必须要提高的一项重要能力。
一、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几点原因
(一)心理方面的影响。大学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是处于青春期中后段的年龄,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已经处于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学生基本都是由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的,由于校园环境的整体氛围,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而且责任感和抗压能力相对较低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很容易阻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方面的影响。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教导孩子“谨言慎行”“人心隔肚皮”等千百年来信奉的教条,间接影响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会产生距离感;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和分享心理比较欠缺,在交往时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与人际认识。
(三)学校方面的影响。在大学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前,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学习和培养学习能力为主,并没有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中“高分低能”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大学虽然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能力培养,但是也没有开设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很多学生过的就是教学楼、食堂和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过多进行交流的机会。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都是老师到点来讲、到点下课的形式,真正的互动并不多,很多学生甚至在快毕业的时候都没有和老师说过一句话,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疏离。
(四)信息技术方面的影响。进入大学的校园,随处可见“低头族”,比起现实的人际交流,大学生们更愿意在虚拟世界进行交流。他们觉得在网络的世界中,大家彼此之间都是不认识的,交谈时无需太多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对于学生内心是一种压力的释放和情感的寄托。但是长久处于网络世界会降低学生们正常交际的能力,由于缺乏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在真正与人交流时很容易出现害羞、紧张、词不达意等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开设人际交往课程,教授相关知识
由于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人际交往相关的课程,也没有相关的教材,下面笔者就从几方面阐述一下应该在人际交往教学中讲授的知识。
(1)对于人际交往认知方面的讲解。这部分的教学主要就是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认知,以及对交往的内容和方法、意义等进行了解,这一部分属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基础部分。在与人交流中,认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的判断出交流的对方是否对自己的谈话感兴趣及时作出调整,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交流的目的以及意义等。
(2)对于情绪的控制方面的讲解。因为大学生的年龄以及成长经历的因素,他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较大,以及任性和虚荣等不良情绪,会直接导致交流的失败,甚至让对方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要加入情绪控制的教学部分,让大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的进行情绪的表达,对于负面和影响他人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并进行自我调节。
(3)对沟通方面的讲解。这一部分属于交流的实践部分,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彼此之间沟通的技巧,掌握如何正确处理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并进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练习,熟悉与人交流的过程,了解在实际交往中的技巧。
(4)对交往礼节方面的讲解。重自身交往的礼节,可以在与人交往中为自己进行加分,在教学时加入这一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教学生与人讲话嘴里不要有食物,不要在说话时吸烟,交谈时声音不要过大影响他人,举手投足大方得体等与人交往中的基本礼节。
(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里疏导
在实际生活中一直都有很多的问题困扰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心理问题一直得不到疏导。高等院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利用多媒体建立心理疏导热线或网站,让学生选择自己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咨询,敞开心扉寻求帮助。并定期组织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交际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能加深参与活动同伴之间的感情。
(三)利用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进行训练。
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有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以其多样化、自由化、平等化以及活泼化的特点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这些社团活动是学生们大学生活中的一剂“调剂品”,同时也为大学生在校园中提供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因此高等院校的老师们要利用社团这一优势,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多与社团同伴进行交流,锻炼自己的与人交往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使我们了解到,目前高等院校学生们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大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寻找相关对策提高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显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19-122.
[2]刘朝晖,温梅,李惠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77-78.
[3]王晓红.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J].南京工程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64-68.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分析
案例一。某大二男生,自认为自己待人诚恳,志向远大,积极进取,相貌也不错,同时很注重身体锻炼。在交往中,他坚持坦诚,并努力做到“推心置腹”,但却受到大家的一致排斥。为此他很痛苦,然而更让他困惑的是:那些“不思进取、人品低下、庸俗无聊”的人却反而很受大家欢迎,来宿舍串门的同学总是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对他却视而不见。
从该同学对自己及同学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该同学之所以在同学中不受欢迎是因为其“自大”意识。“自大”使他养成了“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等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不敢靠近他。
案例二。某大二女生,来自农村,内向、争强好胜、自卑心较重。平时与同学交往较少,而且觉得同学对自己不好,有时好像是针对自己的。与舍友关系也极为紧张,常因为琐事发生矛盾,继而与舍友吵架,严重时甚至动手打架。为此,舍友要求其调换宿舍。
在这个案例中,该同学之所以不受同学欢迎,首先是由于她的自卑,自卑会导致人―敏感、多疑,从而与舍友关系紧张。同时,又由于不会沟通,导致其经常因为琐事与同学发生矛盾。
案例三。某女生,宿舍同学的行为习惯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如已经快12点,舍友却还在听音乐,看电影。但由于高中时“伤害同学”事件,使她对舍友的种种不当行为都采取了隐忍的态度,但由于长期的隐忍,导致其痛苦并焦虑不安。[1]
在这个案例中,导致该女生痛苦和焦虑的根源是她对舍友的种种不当行为都采取了隐忍的态度,然而这种态度是受曾经“伤害同学”事件的影响。伤害同学事件究其原因是由于她的不恰当表达,但正是由于不当表达伤害了同学,所以再遇到问题时,她就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了。
案例四。某高校一大三男生宿舍共住6人,其中5人找辅导员集体反映宿舍A同学的情况,要求老师调解该宿舍问题。
A同学来自单亲家庭,身体单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且特别敏感。男生之间,经常会大大咧咧开玩笑或嬉笑打闹,但敏感的A同学就认为这是对他的人身攻击和侮辱,这使得宿舍同学整天小心翼翼,害怕触碰他敏感的神经。每当他回到宿舍,大家都会特别小心或沉默不语。他逐渐就被边缘化,有时同学想打破僵局,他却置之不理,致使大家都觉得很压抑。[2]
在该案例中,该宿舍其它同学属于粗犷、豪放型性格,然而
A同学由于家庭出身问题,性格内向、敏感,致使他经常误解宿舍同学的玩笑,从而导致该宿舍气氛压抑。
案例5。某高校一大二女生宿舍共住着6位同学,刚入校时大家相处融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表现为宿舍其余5位同学一致排斥担任班委的B同学。B同学担任班委,对于宿舍舍友的上课迟到,如实上报老师,导致其他舍友在宿舍集体活动上一致排斥她。B同学感觉被孤立后,她开始不参加宿舍集体活动和卫生值日,并无视舍友作息规律,在宿舍同学休息时,接打电话,导致宿舍矛盾激化。
在该案例中,导致其宿舍矛盾激化的原因是该宿舍同学在宿舍的人际交往中都没有学会“换位思考”。其他舍友没有考虑到,A同学身为班委秉公办事是她的工作要求,而且从严要求对她们自身也是有好处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是由于对自身认识不正确,存在自大或自卑的倾向;有些是因为不会沟通或表达;有些是因为个人性格的问题;有些是由于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搞好人际交往,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但要注意不能以己之长去比他人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短去比他人之长,另外也不能以偏概全,自己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己某些方面突出就认为自己什么都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学生在交往中,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懂得欣赏自己;也要善于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二)提高表达能力,加强与同学沟通。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首先应当通过“多看书,看好书”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积累广博的知识。其次,应当克服羞怯心理,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抓住各种在公开场合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临场经验多了,表达能力自然会好起来。第三,也要掌握一些表达的技巧,既说话前要经过认真思考,想想怎样说会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同时又让别人能愉快的接受。总之,如果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就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受教育环境和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同学之间要加强沟通,经常在一起谈谈心,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够互相了解各自的生活习惯、个性和特点。
(三)重视良好性格的培养。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研究结果表明: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是最受人欢迎的六种人格品质。而最不受人欢迎的三种人格品质是:说谎、假装、不老实。因此大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这些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积极的个性品质,并避免养成对人际关系起破坏作用的人格特点
(四)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1)学会倾听。大家都知道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其实倾听在人际交往中同样很重要,因为人都有表达和共享信息的需要。所以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大艺术。(2)学会赞美。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生命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和被承认的需要。你称赞别人,恰好能使他人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我们都有体会:一句赞美,常常可以带来一天的好心情。但赞美也是有技巧的,一方面,我们要讲究赞美的分寸和方式;另一方面,我们要真诚地赞美别人,这样才能拉近彼此间的心理距离。(3)掌握批评的艺术。在人际交往中,人难免会有做错事的时候,可能需要批评,但批评也是有技巧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批评。在批评别人时,先肯定其优点,再指出应改正的地方,对方就往往容易接受和乐于改正。另外,还要注意:语气要平和、理性,甚至可以用半开玩笑的方式,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不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4)学会施助与求助。大家知道,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互利互惠,因此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一方面,我们要乐于帮助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求助。因为你的求助表明了你对别人的信任,同时也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5)学会“换位思考”。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想到自己,还要站到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保护。
总之,成功与和谐的人际交往离不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人际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逐渐培养的,因此高校在日常工作与管理中,要通过课堂教学及日常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办应用科技大学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一、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每一个大学生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大学生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一旦受挫就表现为自我否定和苦闷焦虑陷入困境,并因此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一)自我意识较强
民办应用科技大学招收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并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为“95”后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有求必应”,这就造成大学生们普遍自我意识较强。所以,当他们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很多消极不良的情绪。民办应用科技大学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各方面均落后于公立高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若民办应用科技大学的大学生生活在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有利于学生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反之,大学生们会比较压抑和敏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换位思考并缺乏包容性,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二)功利化突显
随着近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办应用科技大学也一直在扩招,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相较于公办院校略差。他们对于知识并不是那么渴望,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在学习方面更是茫然,面对周围一切新的事物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要做什么,怎么做,不懂得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只是碌碌无为的打发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浪费在虚度的时光里,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同时大学生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逐渐开始重视人际交往的物质实惠,“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结识”、“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识增强,没有强烈的集体和个人荣誉感。
(三)过度依赖虚拟网络
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技术的时代,大学生是网络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之一,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它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是,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沉迷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感到疏离和冷漠等消极影响的出现。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部分学生们的经济条件都不错,电脑和手机之类的高科技产品更多,这些网络科技产品的普及为大学生们拓宽了交往渠道,但是同时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间自我的冲突也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的人际关系,忽略甚至回避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导致在现实人际交往时会引发焦虑、恐怖、神经症等一系列严重心理问题。
二、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的影响
内向、自卑是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这些曾经怀揣公办大学梦的学生只能到民办应用科技大学来,内心的不情愿、不甘使得部分学生在交往中,尤其是面对陌生人时由于自卑感而自信缺失。影响他们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人格障碍及交往能力等,受以上多种情绪的影响,经常处于压抑状态,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常作出不明智的举动,导致和周围人的关系紧张,甚至人际关系破裂,友谊终止。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子女在与同伴或其他人交往时出现问题,往往就是因为父母本身在交往上存在问题。单亲子女的心理问题也常常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障碍。不同方式的家庭教育同样会影响子女的人际交往,父母越多地温和对待、理解子女,子女的社交兴趣就越广泛,相反,子女在家庭里得到的是拒绝否认、惩罚和严厉的教育方式,那么子女将不善于交际。并且在民办科技大学中,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知识面广,竞争意识强,也更爱表现自己,更善于人际交往,同时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教育背景和家庭所在地等也有很大不同,这都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民办应用科技大学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不同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为人处世与人际交往方面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步入大学后,大学生们没有了升学压力,应该着重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但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开展的人际交往讲座和团体活动也流于形式,不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难以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大学扩招,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发生自我认知偏差,引起焦虑、紧张、猜疑等不良情绪反应,影响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三、提高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
民办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要明确认识到人际交往在个人发展中的深刻影响,加强自身个性的了解,明确交往的程度,学习借鉴他人人际交往经验,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首先,自身成长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没有人能够天生完美,在成长过程中总是经历磨难才能够成就完美,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他能否解决问题;其次,要在实际情况中改善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言谈举止文明,态度诚恳大方,学会倾听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主动的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欣赏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与包容他人。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家庭教育,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培养出身心健康孩子的可能性会更大。子女在家庭中一般会经历诞生、成长到独立的过程,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的举止言谈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子女的榜样作用。首先,父母应以身作则,对家人以诚相待,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其次,对待子女宽严有度,既能够满足孩子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能够使用正确的方式纠正、约束和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诉求,给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环境;最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倾听子女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建立恰当的交流关系及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培养子女积极的意志品质。
(三)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性强的应用型人才,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功能完善的合格公民。民办高校在做好学生专业培养、思政工作的同时,还应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跟进。首先,要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科学、积极的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活动条件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创造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正确引导学生与人交往;最后,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 同伴教育 同伴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以高校为交往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同学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班级社团等方面的工作交往和课外生活中的情感交往,等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认知自我、适应社会、满足精神需求、形成健康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降低他们的挫折感和孤独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消极情绪,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认知偏差、动机错误、情绪障碍、缺乏技巧等多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重重危机和考验。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人际交往障碍已经超过择业压力、学业压力,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占40%以上。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案例。尤其是女生之间的宿舍关系更是微妙和难以捉摸。曾经有个四人的宿舍矛盾特别大,三个女生与另一个女生关系相当糟糕。矛盾的源头就是,这个女生一贯以来的生活习惯独特,加上不擅于与其他人沟通,造成双方互不理解,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从冷战到互相谩骂,后来竟然在宿舍大打出手。从刚开始出现矛盾的时候,我就及时介入其中,跟双方学生进行谈话并调节,并联系了那个女生的家长,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进行疏导和教育。虽然一直关注该宿舍的关系,而且一直试图化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效果甚微。直到最后出现了动手事件,让我感到一直以来的努力全部白费。
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重重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凡事多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后不愿让步,因此,在集体生活中,容易和同伴产生矛盾。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发生了很大转变,对自身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要求很高。“90后”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一旦进入集体生活,这种独立空间被打破,对于一些适应能力较弱和不善于人际交往的学生来说,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正如文章开头的案例所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有一些过错,也会得到父辈们的包涵。但是,如果和同龄人交往过程中,如果还期望别人也会像父母一样宠爱自己的话,冲突就在所难免了。案例中的女生所面对的人际障碍主要是由于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仅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是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通常表现为自私和自负,为人处事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而不去考虑他人的感觉和利益。
总的来说,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客观原因
学校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教育过于注重智力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注重指示灯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的沟通疏导。①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优良的家庭环境使得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比较单一,只要求获得好的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造成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障碍。
2.个人主观原因
虽然大学生个体发育上已经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功能,但是在心理上和阅历上还远远不能够成熟地面对和处理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冲动、片面、情绪易变。这极易产生自我中心、功利意识等倾向,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较缺乏交往的知识、策略和技巧。在言语表达方面,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有些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怎样与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也不知如何表达自我,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效果显著
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学生问题经常会出现反复,他们的思想容易发生波动,当时可能接受了你的观点,回去后可能立刻就否定了。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定期不定期地找学生再次谈话,不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周围朋友或者同学的建议,因为他们可能更加容易接受同龄人的观念和想法。
还是开头的那个例子。同学关系严重激化后,作为辅导员,我和双方家长、双方当事人、同宿舍的其他学生、宿管站人员分别谈话,试图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严厉批评了动手的双方当事人,并对她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但是我明显感觉到其中一位虽然没有反驳的意思,但是认为自己的过错小于对方。过了几天,这位学生突然主动找我来谈话,并对打架事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过错和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不成熟。仔细询问之后得知,原来前一天,她与一位朋友分享了这个事件。那位朋友对她进行了深谈,让她豁然开朗,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成熟的表现。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生存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对同伴和同龄团体的依赖心理也较为突出。大学生之间的同伴教育有时候效果会比师生之间的教育效果更好。
三、辅导员重视同伴教育,建立同伴关系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切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从而引起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这种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去沟通,找到师生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期望的教育效果。
1.同伴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
优越的成长环境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逐渐带有抵触情绪,而他们生活环境中同学、朋友等亚文化群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提高。从高中的集约式管理模式解脱出来的学生们渴望民主与自由。通过发挥同伴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2.同伴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正因为同伴教育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很明显,所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力图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②尽可能与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谈心,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实践证明,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辅导员在与问题学生谈话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是以老师的姿态去训斥和教育他们。同时,辅导员可以把有人际交往问题的学生集合起来,进行团体辅导,形成一个临时的团体,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感,减轻孤独感,共同面对人际交往的困扰并解决问题,互相分享自身的经验,从而改善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外,辅导员应通过培训学生同伴教育骨干,建立同伴教育激励机制,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以起到相互教育、培养、矫正的作用。同时,以宿舍为同伴教育的阵地,以同伴引导教育同伴。
《礼记・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当今大学生主体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仅靠权力影响和思想灌输,必须充分利用同伴教育的作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注释:
①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9,(5)(总179):271.
②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方晖.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应对措施[J].科技信息.
[2]孔治国.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及其调适[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VOL24,(1).
[3]陈亚青.同伴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价值探究及实施[J].文教资料,2009.9(下旬刊):199-201.
[4]尹萌.李朦.综述同伴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VOL22,(4)(总174):73-75.
[5]孔素容.何娇.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概述及教育实践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7,VOL31,(4).
[6]赵吉云.发挥同伴作用,促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科技信息,2010,(33).
[7]周荣甲.同伴教育在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收实效性的运作[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