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语文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学习材料

第1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生活;培养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教师要有"大语文"的宽广视野,要勇于突破"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束缚,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小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地学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走进家庭生活学语文。

孩子最熟悉、最了解的人莫过于父母。父母个性化的言语、举止就是活生生的教材。要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悉心了解,进而学会观察人,了解人。

l、在家庭阅读中学习语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藏书和订购的报刊随之增多,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引导小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前提下,和家长一起读书看报,增加语言积累,同时主动和家长及时进行交流、讨论,提高阅读能力和认识水平。

2、从看影视节目中学习语文

电影、电视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观看有益的电影、电视,从中学习语文。

在观看少儿节目中学习趣味性语言,如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山东卫视的《阳光快车道》等都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栏目,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记下有趣的语言。

在观看电视中欣赏语言,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收看《新闻联播》、《电视散文》、《开心辞典》、《非常6+l》等节目,《新闻联播》语言规范,信息新,可以从中学习普通话;《电视散文》图文并茂,意境优美,能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正大综艺》、《开心辞典》信息广而奇、语言生活气息浓、博大精深,能够扩大知识面,激活学生思维。

另外,寒暑假期间推荐学生观看革命题材的电影及电视剧,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3、从网络中学习语文

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内容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科学上网查找资料。如:在学习《卢沟桥的狮子》课文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预习,从网上查找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图片、在桥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如果能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对学习语文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走进学校生活学语文。

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6小时,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广阔的活动空间,提供了大量的语文资源。

1、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两者应互相参照,紧密结合。学语文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内,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注重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章。如:学习了《回声》,引导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相关资料;学习了《草船借箭》,可推荐学生阅读白话《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岗》就推荐学生读《水浒传》;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推荐读《安徒生童话》。这样,课内外密切联系,阅读量增加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2、编语文学习材料,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语文学习材料广泛多样,现有的教材只是学习材料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自读课本》,同时向学生推荐、选择、提供一些适当学习材料。如: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童话、科普读物,象《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等等,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同时师生共同自编书,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章积累起来,自编成册,也可以把班级内学生自己的佳作编辑成册,供学生阅读。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编成一本本书:《七彩的童年》、《飞翔》……一本本自编书呈现在我们面前,翻开一本本自编书,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玲珑剔透又异想天开的心灵。对于学生来说,选编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同时培养了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语文学习兴趣。

3、从校园文化,文体活动中学习语(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1页)文。

校园文化是对小学生实施教育的一个阵地,校园内的各种专栏布置、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墙壁、走廊的布置,学校广播室播出的节目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如:走廊内的书法展览,教室内的格言、警句、名人业绩.不仅能起到教育作用,还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机会,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从校园文化中学语文,对学校办的各种专栏、板报要及时收看,从而掌握各种信息,汲取语文营养,及时收听学校的广播,收看学校电视台的节目,同时还要让学生经常为学校的板报、专栏、广播站、电视台写稿件,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同时,学校文体活动也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如在节日晚会上排练课本剧、小话剧、小品、相声、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等都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机会。

三、走进社会生活学语文。

1、观察日常生活,品味记录语言。

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学习语言只有与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语言才会富有鲜活的灵性。要鼓励学生多搜集周围的语言:歇后语、对联、广告词、精彩的标语以及民间故事和幽默诙谐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在生活笔记本上。

2、观察生活,联想记录语言

第2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经典诵读 促进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08-02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以下简称“经典诵读”),意义重大。它不仅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精神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促进更是直接、有效。比如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广泛积累知识,灵活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方法迁移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那么,究竟怎样去做,才能以经典诵读活动来促进语文教学呢?本人认为,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 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适合小学生诵读的优秀材料,比如《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唐诗、宋词、《论语》历史故事、《诗经》等。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选择不同的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等,比较适合初入学的学生诵读,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实用性也强;而唐诗、宋词、《论语》、历史故事、《诗经》等,更适合中高学段学生使用。

二 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

第一,最好每周有固定的经典诵读课,便于集中进行经典诵读教学。

第二,每天课前诵读经典,日日诵,巩固诵读课上所学内容。

第三,围绕传统节日举行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或展示活动,激发兴趣,活学活用,促进经典诵读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 采用合适的诵读方法

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经典诵读以读为主,兼以背、写、画、讲、演、赏等多种方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与学校语文教学、班队会活动、综合实践等相结合,来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和实践性。同时,经典诵读要注意家校沟通,实现“立体化”教学,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促进经典的学习与应用。教学中还要注意采取“扬弃法”,对于学习材料中一些不适合的内容可以不学或换内容学习。

第一,老师引领学生以各种方式读学习材料。或快或慢,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不同学段重点不同。比如低年级经典诵读以读为主,读的方式有许多:表演读、听读、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大小声变换读、快慢变化读、小组赛读、师生带读、吟读、齐读、接龙读等;而中高年级在正音以后,教师可多采用轻声自由读、高声诵读等朗读方式。

第二,从经典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老师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讲相关故事,讲有趣的常识,讲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事件等;将《弟子规》《三字经》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剧,让孩子表演、互相观摩学习,从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第三,熟读成诵。教师引导孩子想出各种方法背:让学生将诗歌填进自己所喜爱和熟悉的儿童歌曲中,将诗歌唱出来;一些古诗、经书的语言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编成“拍手歌”,在玩耍时背出来。

第四,将日常语文教学与诵读教学紧密结合。(1)以经典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现行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中华传统文化材料都很精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这些材料为基准点,向学生可以理解的其他相关材料辐射开,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语文教学丰富起来。(2)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经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引用一些经典诗文,并对学生在习作、阅读表达、综合实践活动中使用经典诗文进行大力表彰,这样做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经典的印象,又能激发学生学经典、用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一举多得。

第五,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将与诵读内容相关的经典材料介绍给学生,把诵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第六,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强,经典诵读自读自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开展诵读时可以引进语文学科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1)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采用实验中学到的方法以自学、互学、群学方式进行许多浅显诗文的自主学习。(2)利用资源法。依据学生现有的学习条件与学习能力,在中高年级利用网络等资源、工具,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然后课堂上相互交流。(3)综合活动法。以开展综合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搜索资料,处理信息,进行诵读综合展示。(4)展示交流法。组织中高年级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方法及经验。

第七,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精讲诗文法也可以运用到经典诵读中。(1)精学诗文法:以赏景、入境、感情、悟理的方式精学诵读材料,提高审美能力。(2)字眼诵读法:在中高年级诵读教学中,通过抓字眼的方式促进理解带动诵读。

四 做好方法的迁移

诵读方法也可以向语文阅读教学迁移。

第一,无需全文背诵的较长篇幅的课文,其中重点段落的学习可以采用一些诵读方法。北师大版语文课本二年级上册《火红的枫叶》一课第三自然段语言精美,可以运用老师范读、师生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枫叶的颜色美、形状美,初步感知比喻的作用。

第3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一.把握良机,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笑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而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个成语故事、唱一首歌、猜猜灯谜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来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也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录音、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语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形象、真实的图画、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能,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发法。语文习得研究证明:语文教学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这些条件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四.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记忆能力 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06

高中语文学科总分为150分,在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很大,综合主科的成绩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差距是最小的,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一般都为100以上,这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要求不是很高,而且高中语文是与初中阶段的知识相衔接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可以省去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时间。但是,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学生对分数应有一定的敏感度,虽然语文成绩的平均分都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个人之间没有差距,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可以达到一百三十分左右,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为一百一十分左右,前后差距20分,而这单科的20分在高考中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语文中没有抽象难懂的知识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语文成绩的提高就不是难事。

一、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由于语文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减少很多阻力,并且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学性质比较强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高中阶段不似初中阶段,只要基本的结构框架不出问题,不偏离主题,字数达到标准,作文分数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来说,对文章内容则是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写作方面,语文的其他方面则都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能力,语文知识是对中华文化继承性最高的学科,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语文学习中的几大考查点有字词、拼音、成语短语、标点符号和病句,这几部分是语文客观题目考查的全部内容,题型虽少,但是包含的知识则是无法预估的。因为语文知识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虽不能通过语文完全传递,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却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学会记忆,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使语文中的这些基础知识都能够在头脑中成为一种常识,我们称这种记忆为长久性记忆。长久性记忆的形成需要克服遗忘,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则主要有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时间的因素等,学生要想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长久记忆,就需要克服遗忘,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于克服遗忘,形成长久记忆,学生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每次记忆的知识必须具体、数量均衡,不能过多;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形成一定的正确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最后,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初期阶段遗忘率比较高,随后逐渐减慢,所以,学生要注意前期记忆的有效复习。

无论什么情况下,理解记忆都比机械记忆有效得多,所以,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积累,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和成语短语整理出来,时常进行对比复习,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只要经常补充,经常翻看,自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长时间的记忆。其实,这种记忆方法也是根据语文基础题目的考查规律来的,在考试中第一大题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要不就是写法相似的,要不就是读音相似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到这条考查规律,从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无论是字词的考查还是病句、标点符号的考查,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记忆。

二、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知识,不仅由于这部分知识太过抽象,使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太棘手,而且这部分知识太过主观化,在不同阶段做同一现代文阅读,学生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样。现代文阅读的答案一般都是参考答案,在高考阅卷中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阅卷教师就会酌情给分。所以,学生需要不断补充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答题时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结合专业术语的作答,从而提高阅读分数。既然阅读作为一个主观题,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想法都可能是影响阅读分数的因素,而且答案的主观性不同于客观题答案的唯一性,主观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提高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训练。

关于提高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能急功近利,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阅读方面花费了很大工夫,但是成绩就是没有提高,从而形成一种学不学都是一样的想法,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其实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随着学习知识的深入,学生能够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是一种提高,在保持原先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提高,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学生需要明白这一学习观念,在这种学习观念的指引下,长期坚持在阅读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阅读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关于长期坚持与训练的方法,学生可以收集整理出有标志性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将相同类型的整理在一起,通过分析答案的思路,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在考查中的方向肯定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出题人的意图,从而对阅读材料有全面的把握。鉴于现代文阅读这一题型没有唯一固定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不能将思维禁锢在参考答案所给出的一种思想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或是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而且可以在与他人交流的同时拓展自己的思维。

第5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汤料一:四味药:懂、悟、联、用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非狭义的指对语言文字的懂,而是对语文学习的管理,要真正学好语文,就要让学生懂得管理自己的语文学习。因此,这一个“懂”字,起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懂得语文学科的性质;二是懂得语文学习的规律;三是懂得语文学习的方法。有了这三懂,才会有后面的悟、联、用。

1.语文学科的性质

新教学大纲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人文性,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只有使学生懂得语文学科的性质,学生才会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语言、学文化。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深入认识,老师要深入浅出地阐述其要义,并由此化为学生的认识,进而化为学生的行动。

我是这样阐述其要义的: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中的“交际”,我认为应是“书面交际”和“口语交际”的总和。身居斗室,一书在手,各色人等,在作者的“介绍”下,纷至沓来。难道这不是一种交际吗?在这种交际中你认识了三教九流,结识了圣人朋友,心灵的对话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慷慨激昂,令你眼界大开、心旷神怡。可在这种交际中,你首先得有语文基础,你要学会字词,你要理解语言,你还要懂得欣赏……如此才能打开交际的大门,进入交际的宝山;而要带回宝山之“宝”,你就得有语文能力:占有、挑选、携带。携带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你得有恒心、耐力、毅力。在此基础上,你肯定不会只满足于进人家的交际门,你会想做交际的主人,那就拿起你的笔先做好作文。作文最直接的交际对象是老师,为了交际的成功,你首先要做到的是写字一丝不苟,语段文从字顺;再为了交际对象的欢心,你得不违交际对象的初衷,尽量满足其要求;而这一切又取决于真情实感,一切的矫揉造作,都将被交际对象识破而导致交际的失败。

口语交际则要求听话善解人意,表达语言得体,同时注意时间、地点、场合、身份等。

在中学语文课堂,我们不仅可欣赏到中华民族的精品要文,我们还可品尝到外民族的“美味佳肴”,采撷到世界各国的“奇花异葩”。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你成为交际的主动者,再由此延伸到课外,你就有“可能”成为交际高手。

为什么我不说这就“可以”成为交际的高手呢?因为这里还有个“文化”含量的问题。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鲜活的生命,老师将带领你们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理解领会,进而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这一阐述,我为学生捧上的是“语文学习的心灵鸡汤”,使学生理解“交际”,进行“交际”,善于“交际”;同时有意识地学习文化,汲取精华,丰富积淀。

2.语文学习的规律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语文学习重在积累,重视语感。有了积累,有了语感,就能在“交际”中左右逢源。所以,我告诉学生,语文这块肉,不能快煮,只有慢炖,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语文素质。如何培养自己的语文素质?就是培养一种书卷气。学语文亦需要练一身内功,修一种文气,才能悟道,才能联系,才能迁移。否则,仅是学到一些皮毛。

3.语文学习方法

懂得了性质,懂得了规律,我们也就有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是以文学文: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记、背、解、析、赏、悟、联、用,,功。而这功又分为四层:

记功、背功,第一层;理解、分析,第二层;欣赏、感悟,第三层;联想、运用,第四层。

二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观察生活,感觉生活;提炼生活,升华生活;学习语言;关心热点,关心动态――“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此,你就能做到:

听:择其精要,悟其深道;说:言随意转,口中吐玉;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写:情到理到,妙笔生花。

这就是四味药形成合力的作用。同学们,煲好语文学习的心灵鸡汤,它将使你终生受用!以上即是语文学习的心理管理,即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我把它称之为语文学习心灵鸡汤的四味药。

汤料二:一花一果――让学生拥有成就感

现在学生学习语文普遍缺乏成就感,故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这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思考一下:(1)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学得不出色,教师教得不满意?(2)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3)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但目前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既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一花一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久而久之,发展为“满树繁花”。“满园硕果”。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学习。

难道考得过多过难,问题成堆,真的能够引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吗?实际的情形是,过多的问题形成的巨大压力,具有对师生信心的摧毁性效果。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么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依然处于一种简单的、不科学的教学思维控制之中,这种思维的内核就是数量的积累,必然会有质量的提高;先难后易必然畅通无阻。显然,不革故鼎新,终将误生误己。

汤料三:调火调温――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在语文教学中,亟待转变思路,更新做法。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压力的做法;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获得成功,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1.主体意识,“伐谋”为上

《孙子・谋攻》提出“上兵伐谋,其下攻城”。我认为语文教学也应重在“伐谋”,重在智取,重在管理,重在指导;而不在“攻城”,不在“勇胜”,不在蛮干。可这三大禁忌却正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考练;(3)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

这种做法的弊端本末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考练中被抵消;③在无效考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我以为,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1)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2)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地“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2.精于指导,控制情绪

在精讲、精练、“留白”的管理基础上,教师则应在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地学习和复习,使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目的。在这样的任务定位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

3.构筑体系,形成能力

(1)使学生具备运用多种学习材料的能力;(2)使学生具备完成多项任务的统筹安排的能力;(3)使学生具备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的能力;(4)使学生初步具备方法多样性的探索和归纳的能力;(5)自我监控的能力,例如,目标任务的监控、自我激励、自我督导、自我调节、自我改进、自我评价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热情,让学生既成为求知者,又成为思想者,更成为管理者。因为,无追求,无以成就学业;不思考,无法掌握规律;不懂管理,效益必然低下。

4.制订计划,保质保量

高效的学习必然是自主的学习,而自主学习必须要有计划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一个计划,一天的就是一年的,也就是一生的。”而学生干脆就没有计划,因此,他们的学习,他们自己心中无数,甚至漫无目的,自然导致其学习的低效率。教师理应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纳入计划的范畴,纳入管理的轨道。让学生学习时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这样才有数量与质量的保障。

5.科学评价,正确引导

教师应及时、客观、准确而敏锐地对学生进行评价,点评利弊得失和努力方向,规范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上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即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方法的指导――我把这称之为“一花一果”“调火调温”。

第6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他们对于语文课有没有兴趣。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巨大作用。何为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课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着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和多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教学中,我对这一课题也进行了一些探讨,有了一些心得。

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他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只有爱心才能教会学生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学生岂能不爱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先要播下花的种子,再浇水锄草,特别要将那些长歪的小苗一颗颗扶正,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

一、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吸引学生的主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到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些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些教师上课不注意感情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呆鸡,语言枯燥乏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怎能体会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授课,不能创设一定情景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去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快的情感,教师必须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教学生求知的,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转折、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让人听了激情昂扬,受到鼓舞。由此,利用语言可以创设于教学内容相关情景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文学是人学,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而倾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从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增加,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

三、锤炼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第7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资源 发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之三是:“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短时间内能养成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长时间的训练。因此,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注重语文课的语文氛围;学生能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能敏感地捕捉语文信息,自觉关注语文现象,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也就离高效语文学习的阶段不远了。

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己经指出:学习不仅发生在学校里,而且发生在家庭里、社会里,因为年轻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要把学生校内与校外学习经验整合起来,因为学校本身对青年人进行教育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这句话几乎己经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换句话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认识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存在的形式,联系生活,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引入“活水”,是拓宽语文教学的路子,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法。

一.与语文学科相联系的其它课程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是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述各种门类的知识的,各门课程的教科书都是供学生阅读的书面材料,解答各门课程的作业都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如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以引导他们从阅读说明文的角度去阅读生物、地理等学科的教科书。生物书在介绍各种动植物时就运用了列数据、打比方、画图表、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也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们会发现:原来说明文无处不在。

学习议论文时,可引导他们阅读政治、历史教科书的某些评价的文字,甚至可引进几何证明体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条理性,这样在教学中适当引进其他课程的语言材料,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育旨。

二.学校和班级组织的课外活动

一个学校和班级都有自己学习的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不可忽略的语文学习条件。如学校组织的升旗仪式、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都是学习语文的途径,使用语文的阵地,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语文无处不在。除了在这些活动过程本身——需要用到语文,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如校运会,可为本班写解说词,又可选取某个场面写成记叙文,还可写成消息、评论,运动会后的感想,一个素材多种写作角度,饶有趣味。

我班学生办了一份自己班级的手抄报,用来刊登自己班级学生的习作,办报者和投稿者热情都十分高涨,投稿者精心写作,力求自己的习作能在报上刊出,并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有的还写起了小说连载;办报者要精心组织稿源,给自己的小报取名字,认真筛选来稿,安排版面,亲手誊写,点缀插图,搭配色彩……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学校的小电视台,广播电台,学生自己采访、编辑、录制、播音,整个过程就是语文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体现的过程。能力欠佳者可得到锻炼,能力优秀者自我风采可得到全面展现,成就感十足。

语文教学资源在这些活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师引导组织得好,学生对语文自然充满了兴趣,充满了关注。

三.现代家庭生活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性因家庭经济条件、文化氛围以及家长受教育的程度是有差异的。但是,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协调,间接而充分地利用家庭有利的语文教育资源,在电视和网络以及十分普及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看电视。让他们学会选择电视节目,指导看什么电视是有益的,以及看电视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习惯,利用好电视这个教学资源,增进电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比如,指导学生看电视诗歌散文,领略文字与音乐、画面组合的魅力;欣赏读书栏目,了解当代文化的动向等。另外,指导学生认真聆听新闻节目的语言,体会其简洁、精当的特点;欣赏体育频道球赛解说员的语言,体会其反应敏捷、准确专业的特点:领略综艺节目主持人幽默生动、生活化的语言特点。

经过引导,利用假期,我让学生们在看电视之余,写出《我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我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我最喜欢的一则电视广告》等,让他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表达。家庭中除了电视,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开发和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网络让人眼界开阔,随时可以掌握时事动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沟通。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网络可提供许多名家名作的北京资料,丰富和拓展语文课本所不能涵括的内容,还可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加工整合资料的能力。

四.广阔的社会空间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社会里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裸地存在。走在大街上,抬头可以看见花花绿绿的广告和招牌,这就可以学习广告语言;当我们在公共汽车里,可以有意无意之间,听到文明美好或低劣粗俗的言语,那就是在批判地学习交际语言了;能否在社会课堂中学会对语言的辨识和取舍,完全取决于自己是否有随机学习语言的自觉意识。

在课堂学习中,学习材料的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而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活材料。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即语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向课外、校外开放;立足教科书,向书外开放。这就是说,倡导走出灌输、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所以,老师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如,“五一”期间,组织学生调查家乡过节的风俗和风味小吃,并写成《我们家乡的小吃》、《家乡娶亲的风俗》;春节期间,组织学生研究春联的来历、写法,搜集精品春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小论文《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春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五.其他艺术门类的熏陶

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均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在渲染气氛、调节情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着独特的功能。有些篇目能找到与之相符的音乐做背景,在语文课程中的恰到好处地运用,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如,讲到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用古典音乐《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烘托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之情。古典文化的优雅,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对古典文化的兴趣。讲到《白毛女》选段,就放一段“人家的闺女有花戴”,戏剧舞台上的情景如在眼前;讲到《愚公移山》《水调歌头》都有与之相配的现代歌曲,可在对比中求异求美;讲到《枫桥夜泊》,可唱上一首毛宁的《涛声依旧》,让学生们知道古文化的精髓己深深渗入了现代文明。

美术在学习诗歌时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学习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古诗时,让学生依据诗的意境,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图画,体会中国诗歌“诗中有画”的至高境界。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对诗的理解既深刻又独特。现在的孩子多爱看动画片,优秀的动漫同样可引入语文学习。学习了《木兰诗》,可让学生观看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学生在这样的动画片中能够欣赏到美国人对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的理解和诠释,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美术、舞蹈、三维技术、音响效果。“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千古绝唱令学生赞叹不已。

第8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把信息技术运用到体验性学习的课堂,提供文本需要的各种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感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一、借助画面刺激感官,激发学生的主动体验

小学语文的最大特点是形象性和生动性相结合,在小语教材中,我们都能体验到真实生活的缩影。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展现活生生的意境,确实有些困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该为主体的成长创设最佳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空间中体验到真实情境的再现。

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画面对于教师而言操作性较强,并且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这种直观的展示能够较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良好的视觉享受,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体验活动。

在学习《九寨沟》这一课时,因为学生都没有去过九寨沟,九寨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虽然文章把九寨沟的景色写得很美,但是学生很难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到九寨沟的神奇,如果光靠老师讲解,学生是不会与文章作者产生认知与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课前我找来有关九寨沟的录像、图片和文字材料制作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展示,学生从画面中看到了高耸入云的雪峰,看到了神奇的五花海和五彩池,看到了形态各异的瀑布,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伴着优美的音乐和解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身领会了九寨沟与众不同的美丽与神奇,从而发出了“九寨沟真是名不虚传”的赞叹。

二、运用音乐渲染氛围,丰富学生的体验

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最容易激发人的情感,唤起人的联想与想象,这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充满童心的儿童,他们虽然年龄小,但却有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敏锐的感觉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这个特征和孩子的特性来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创设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中去进行自我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生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几次播放了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尤其是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完整地播放了这首二胡曲,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仔细聆听,紧接着让学生交流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体验就更深入了。

“我觉得阿炳这首曲子中不完全是凄凉的基调,还有那些高昂的部分应该是表现阿炳坚强乐观的性格。”

“我认为整个这首曲子应该是阿炳人生的一个缩写,其中有凄凉的,也有积极的,阿炳可能对有些东西很失望,很悲观,但是他对音乐却很热爱。”

“我觉得刚开始听这首曲子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但是到了后面却又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

学生精彩的交流体现了语文学习体验的个性化特点,从中我不仅听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也看到了他们用自己的体验为课文内容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通过音乐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审美过程。

三、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学习体验是一种个体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过程,“是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较突出。

众所周知,网络环境,尤其是一些专题性的学习网站,内容丰富,有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录像等,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和资源,并且界面友好,为学生进行主动的体验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其交互性强,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人机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了体验学习的个体性和主题性。

在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时,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经验,对课文内容肯定没有直观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难点,打开自主学习、主动体验的大门,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个制作精美的《莫高窟》专题学习网站,并在课堂学习中提供给学生,指导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精妙绝伦的彩塑”,或是“宏伟瑰丽的壁画”,或是“价值连城的藏经洞”,进行饶有兴致的探究性学习,并且把富有个性的学习结果通过交互平台到网络上,而其他人包括同学和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进行评价,与之进行交流和反馈。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多时候课堂上是少数尖子学生在撑场面,担当着学习的“主角”,而多数学生只能当“配角”,更有少数学生连“配角”也挨不上,充其量只是个凑数的“群众演员”,这样的学生能获得的学习体验是少之又少。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或多或少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体验中来,并且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感悟。

因此,在语文体验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更加自觉地、能动地学习语文,充分利用身体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感知语文学习的认知对象,感悟语文学习的材料内容,体会语文学习材料的含义及语言本身的美。

第9篇:语文学习材料范文

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综合能力。

1 课内得法,实践增效

封闭教学带来的是耗时低效,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新。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语文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梳理探究“对联”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结合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对联的特点,再让学生举出事先搜集到的对联,加以体会印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实践中体会“仄起平收”和“对仗”的要求;在交流互赏中,学生享受到了语文的美感和创作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在春节来临之际,我鼓励学生去实地演练,正确地去张贴春联,去欣赏春联。鼓励会书法的同学亲自动手创作对联,给春节增添了别样的喜悦。

2 提供平台,培养能力

你相信课内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吗?我的做法是:开展课前讲话训练。在课堂上,我利用课内前三至五分钟,开展讲话训练。内容要求积极向上。可以是新闻热点,也可以是动人的故事;可以是身边的小事,也可以是国家时事;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网络里的;等等。具体要求:每课一人,按座次轮流讲话。讲话时脱稿,必须事先做好准备,要求语言简练、生动、得体。讲后师生简要评论。这样,学生增加了阅读的机会,锻炼了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理性思维,积累了写作素材,懂得了关注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有计划地开展演讲、辩论会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发出耀眼的灵光,创新思维能力逐渐形成。

3 开发课程,利用资源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开发校本课程,利用生活资源,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去学习语文。

《课标》此项要求的实施,对于学生来说既亲切又新奇。我们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这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我们结合农业生产情况,做做实地调查。从乡间地头到农民家里,从农机具的运用到构成原理,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增长了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有的同学写出了美丽的农田生活,立志建设自己的家乡,甚至梦想去做一名农民企业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变化。

除了农业生产,我们还有独具东北特色的地方小吃,学生去观察,去品尝,去实践,懂得了做菜的知识,也了解了一些菜肴的做法。比如酸菜的腌制,地三鲜的做法等。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走进农田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农民的耕作,体会了农业生产的辛劳,正确认识了农民的价值,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主动抵制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惊叹的同时,也生发出自己对于未来的构想。

在品尝小吃、感受家乡美味的同时,学生也辩证地认识到我们东北饮食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我们东北人喜吃腌制食品――酸菜、咸菜等,不利于心脏,不利于健康,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我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语文知识,发现问题,辨别正误,提高正确运用语文的能力。学生的发现让我欣慰。从电视广告到张贴的启事,从字的读音到语法的错误,从古代的成语到现在的滥用,在观察和辨析中,学生真正走进了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亲自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悟到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4 重回课堂,再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