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神病的日常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第1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关键词] Orem自护模式;老年精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c)-0138-03

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在临床上阳性症状大多数已消失,而以阴性症状为主,如敏感多疑、行为怪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妄想等,主要表现为生活懒散、行为退缩、对任何事情缺乏爱好、孤独、呆坐等生活能力下降的表现[1]。此时仅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难以改善患者一系列生活能力衰退的表现。因此,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使患者尽早地回归社会,本研究将Orem自护模式运用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当中,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4例,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阴性症状,2年内没有完全缓解,最近2个月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住院时间3个月以上;患者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没有酒精、药物依赖性反应及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其中,观察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60~75岁,平均(68.1±5.4)岁;病程4~30年,平均(10.6±2.3)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6例,焦虑症8例,强迫症4例,抑郁症2例,狂躁2例。对照组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2~73岁,平均(65.1±4.6)岁;病程4~28年,平均(10.8±2.5)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5例,焦虑症7例,强迫症5例,抑郁症3例,狂躁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按时治疗及生命安全。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Orem自护模式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两组观察时间为12周。现将Orem护理模式的内容叙述如下:

1.2.1 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住院期间完全没有自护能力或自护能力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护需求时,护士应启用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①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住院环境要安静无噪声。全天均有专人进行监护,如患者出现狂躁、冲动及有伤人倾向时应立即制止,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药物以控制其失控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房内摆设应简单安全,以防止患者摔伤、掉床等意外发生。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态度和蔼,不要过分的关注患者的举止行为,不用刺激性语言以避免激惹患者,要采用有威慑力的语言 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以自制其行为表现。患者情绪保持稳定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尽快熟悉病房周围的环境,使患者安心地住院治疗。②生活护理方面:应每天帮助患者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床铺,每周安排患者洗澡3次,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应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等患者情绪稳定了再给他们讲解注意卫生的重要性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同时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使其尽量进食,不能进食者给予喂食或按医嘱给予鼻饲,营养不良者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治疗。保证患者睡眠充足。③心理护理: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及其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耐心地教患者使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并调整不良情绪,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教患者学会自我护理,使患者相信疾病总会被治愈的。

1.2.2 部分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的自护能力可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使用部分补偿系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患者一起进行其自理活动,代偿患者自理方面的不足。如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主动与同室病友交流,主动料理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活动,让患者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完善自身的性格,促进对疾病的认识,尽早痊愈。在患者活动的同时护理应根据患者的一些不足给予帮助,调整患者的自护能力。

1.2.3 辅助教育系统 当精神疾病患者能满足治疗性自护时,护理人员应使用辅助教育系统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多数患者知识程度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及疾病知识讲解,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患者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性格弱点,及性格与疾病的关系,可通过画画、写日记、扮演角色等方法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此外,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指导和教育。帮助患者寻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解决方法,如果患者疾病处于稳定期,也可让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外出,增加接触外界的机会。总之,一切做法的目的是尽量使患者获得归属和感情上的满足及生活自理的满足感,尽早地回归社会。

1.3 评定工具

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两组患者行为障碍的程度[3];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RPOS)评定患者实际社会功能的缺陷和病情程度[4]。分别对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康复训练后第12周末时进行评定。评定者之间的一致性:Κappa=0.8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因为长期住院治疗,与社会接触较少,日常生活比较单调,虽然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了其阳性症状,但是会加重其阴性症状,如日常生活能力逐渐退化、自身性格比较脆弱、出现躁狂等表现。因此,如此发展则在住院期间会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迫使老年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后又将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培养患者的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其目的是最终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功能, 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5-6]。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病房护士及其家庭人员的护理及社会的负担,本文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护理,旨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认知能力,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尽早地回归到家庭,回归社会。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表明应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后,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了患者对周围事物参与的兴趣,增强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即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阴性症状。从而减轻了病房的护理工作量,也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去。

总之,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护患关系,不但提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7],而且会给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护理信息和知识,满足患者自护的需要,及时解决患者在治疗中的问题,增强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中的意识。而且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亲身参与自护活动,可转移老年精神病患者对康复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或烦躁等的不良情绪, 使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再单调、沉闷,而且患者又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从中得到锻炼,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8]。而Orem自护模式强调,护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逐步恢复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因此,本文笔者认为,Orem自护模式应用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秋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53-15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李功安.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信度检验[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0,5(4):150-152.

[5] 高彩凤,姬玉平,高诚,等.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1):66-67.

[6] 王荣花,赵玉香.奥瑞姆自理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116-117.

[7] 陈汝文.奥瑞姆自护模式在香港社区个案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355-356.

第2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精神病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疾病患者的管理既有普通疾病的通性同时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常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导致各种意外的突发尤其是男性患者多有吸烟的习惯且身体壮力气大冲动伤人和诱发火灾等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医疗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患者家属要求陪护这也对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本文通过对精神科男病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提高护理管理的关键在于针对男性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持续性监控的力度以确保患者安全及其合理要求得到满足。现将精神科男病区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报告如下。

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患者因素:①吸烟和酗酒习惯难以戒除:收治的男性精神病患者绝大部分在入院前存在着吸烟和酗酒的习惯且由于其存在精神障碍和幻觉妄想家属无法对其劝诫。入院后虽然有护理管理人员监督其戒烟但部分患者仍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常导致病区的被褥和衣服被引燃甚至引发火灾。而有酗酒史的患者在病区内虽然无法获得饮酒的机会但当其酒瘾发作时常会存在攻击行为。②部分患者存在自残、自杀的倾向:精神病患者多数存在幻觉妄想认为他人或主观虚构的人或事物将威胁其安全为逃避其主观的臆想常会对他人或自己进行恶意伤害且部分患者由于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认为是他人对其陷害拒绝入院及配合治疗且在妄想的支配下出现绝食、抑郁、外逃甚至自残或自杀的状况极大的危害了周围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的安全给管理工作增加了负担。

病房因素:精神科男病区采取的是封闭式管理但仍有家属和陪护人员不定期的探视及陪护这也增加了患者外逃、携带违禁品以及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几率。此外部分门窗设施稳固性不足配套设施安置不合理桌椅、电视等可移动器材较多浴室、洗手间等潮湿地点未设置扶手等安全措施常导致意外事故 。

护理人员因素:①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本科室住院患者较多但专科护理较少尚未达到等级医院规定的要求(护理人员:床位1:.)且由于精神病患者日常护理工作量较大这也大大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导致工作疏漏时有发生同时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人文化关怀活动难以开展。尤其是男护理人员绝对缺乏与女病区相比男病区患者的体格壮女护理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②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由于工作量较大大大限制了护理人员参加培训的机会这也造成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无法将先进的护理理论和经验引入日常工作中来且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和水平有待提高。③缺乏信息化的护理管理措施: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而目前本院精神科尚未将此技术引入护理管理之中仍采取人工管理的方法这也是造成工作效率低重复工作频现常出现的原因。纸质病历翻阅和抄阅费时费力携带不方便的困难且易造成工作疏漏的发生。

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男病区存在的问题本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护理管理首先以安全为主而制定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绝对安全的基础。精神病患者个体多存在攻击性尤以其认为受到周围威胁时表现最为突出因此在安排住宿时应避免大病房内患者较多病房内应尽量保证可移动设施较少。定期对患者的病房进行清理保证清洁、安全和舒适利于患者休息。此外应定期组织危险物品清理工作对可能藏匿香烟以及其他危险物品的病房及地点进行突击检查。加强日常巡视工作尤其是对于节假日和夜晚设置安全员分区负责床位及病房并定期组织安全员培训加强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护理人员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和实施人员其培训工作格外重要在增加护理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定期选派业务护理骨干进行护理基础、业务和岗位培训并使其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协助管理人员提高科室其他护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水平。对年资较轻且业务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其“三基”和“三严”的学习以培育未来的业务骨干加强梯队建设。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精神科护理仍应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精神病患者虽然主观意识胡乱但在日常护理中不应对其存在歧视心理更应注意日常细节给患者以关怀和温暖通过实际行动让患者看在眼里、体验在身上、更明白在心里 。日常生活和护理中主动以温和的语言及平和的沟通方式与患者交流切实了解患者的住院生活和治疗中的困难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需求以获得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及其家属的支持。护理管理力争达到四不离即进食不离人入厕不离人治疗不离人睡觉不离人。

总之精提高护理管理的关键在于针对男性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封闭式管理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和持续性监控的力度可确保患者安全及其合理要求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胡榴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1,15(9):79-8.

黄晓红.精神科封闭式男、女病区管理的差异及对策[J].医学信息,1,5(6):17-175.

第3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关键词] 综合干预;精神病;危险行为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099-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增强,社会活动渐趋多元化,加大了人们的就业竞争力度及生存压力,加之生活、工作、人际方面出现的不协调因素,导致精神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显著增加了爆炸、纵火、自杀、伤人的危险行为率,对公共安全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对控制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病患者,分析危险行为因素,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均可配合完成本次临床观察。其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19~62岁,平均(43.5±2.3)岁;病程1~39年,平均病程(24.8±6.8)年;未婚21例,已婚7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包括躁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疾病类型。所有患者均有舒必利、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

1.2 方法

1.2.1 导致危险行为发生的因素分析

①家属对患者缺乏管理:患者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家属未重视对患者的管理,导致患者遵医依从性较差,未按时服药或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或出现较大波动;②家属缺乏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家属未掌握精神疾病相关基础知识,未能及时发现疾病先兆症状,对升级的情绪变化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恶性事件发生;③经济因素:部分患者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难以担负长期用药费用,精神疾病复发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增加了危险行为发生概率;④监管不力:精神类疾病易受情绪刺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复发现象,家庭对其失去信心,产生厌烦心理,弃之不管,未履行监管职责,以致患者流浪街头,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⑤相关社会管理不建全:社区、公安部门未有效沟通及协调,对管辖区域精神病患者概况及资料未充分掌握,使危险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1.2.2 综合干预措施

1.2.2.1 社会干预 ①增强健康宣教力度:针对精神病患者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讲解精神卫生基础知识,包括精神疾病由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对精神病患者给予更多关爱、尊重,不歧视;检出精神病后,需积极到专科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帮助其回归社会和家庭[2]。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宣传,对防治精神类疾病,降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宣教,增强公众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消除偏见,能对患者提高遵医依从性及主动性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使病情保持稳定,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3]。②加强管理治疗网络的建立:成立以监护人或家属、居委会干部、社区医生、民警等组成的精神病患者治疗管理小组,对有肇事或肇祸倾向及有高危险行为级别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登记;举办管理培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管理水平及对精神疾病的认识[4];建立定期联络制度,精神病患者一旦有肇事、肇祸倾向或行为以及高危险行为级别时,需及时重点管理;与家属及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对病情加以了解,取得家属配合,提高并督促患者吃药,进行社交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加强心理疏导,协助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协助紧急处理异常情况。精神病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与医护人员及时取得联系,并报警,防范危险行为的发生[5]。③社会支持:加大对精神病患者的免费诊疗力度,提供一次性住院及药物治疗补助,组织精神科医生对患者免费进行用药指导及药物调整,应急处置危险行为,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遵医依从性,保持病情处于稳定状态[6]。

1.2.2.2 家庭干预 ①随访指导:医护人员加强家庭随访,对精神病患者病情加以了解,指导正确、规范用药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精神疾病的特点、表现、性质、先兆复发症状,基本家庭护理知识,遵医用药的重要性,日常注意事项等,使其对于患者逐渐升级的情绪变化和疾病加重的征兆可及时发现,紧急处理异常情况[7]。②强化监护管理: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部分患者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住院,对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加之患者固执、性格怪异,因此,家属易产生厌烦情绪,对患者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照顾及管理。而患者因缺乏自控能力,缺乏家属管理及督促,导致药物停用,诱发疾病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在随访时,需向家属强调家庭责任,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加强看护力度,并与管理治疗小组保持联系,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请专科医生会诊[8];应使家属了解,如未起到监护责任导致患者出现恶时,应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家属需给予患者更多亲情和关爱,使其保持乐观情绪,感知到家庭温暖,遵医用药,保持病情稳定,从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9]。

1.3 临床评价标准

评估综合干预前后危险行为级别,具体评价标准如下。0级:病情稳定,以下1~5级均未符合;1级:无打砸行为,但有喊叫、威胁行为;2级:针对财物打砸,可劝说制止,发作场所局限在家里;3级:针对财物或人的明显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不分场合;4级:针对财物或人的持续打砸行为,劝说无效,不分场合;5级:爆炸、纵火行为,或任何类型的对人持管制性武器的暴力行为。肇事、肇祸危险事件为3级及以上评定者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综合干预后患者危险行为级别与综合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与精神病症状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命令幻觉、被害妄想支配下容易产生危险行为。同时,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还与精神疾病的诊断密切相关,不同诊断的精神障碍,危险行为的发生率、严重性、针对性和发生年龄均有不同。此外,对危险行为的病因学研究发现,危险行为与个性特征、遗传基础、内分泌激素改变、脑损害、脑电活动异常、认知功能损害、神经生化异常等有关,冲动性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与5-HT减少有关。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往往呈爆发性,在瞬间发生和结束,因此,提高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综合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治疗,使用新型药物,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必要时防范冲动,改善患者的活动及生活空间,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提高对危险行为的预测水平和效率。

实践表明,精神病患者的危险行为与其家属或监护人监管不利、管理治疗网络不建全、家属缺乏精神病基础知识、家庭经济困难等多因素相关。针对上述因素,需积极建立针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网络,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协助患者家庭解决经济困难,加强家庭干预,提高关爱和照顾力度,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治疗加以监管[10-12]。对于病情处于稳定期的患者,需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行为级别,以规避危险行为发生。本次研究中,通过加大精神疾病知识宣传,加强专业医生随访力度,针对诱发危险行为的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患者的危险行为级别与综合干预前比较明显降低,肇事、肇祸危险事件发生率也比综合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分析造成精神病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因素,进行针对性综合干预,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遵医依从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峰,杨彦春,邓红,等.心理社会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情影响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3):161-164.

[2] 张佩燕,吴建杰,韩玲玉,等.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9,23(29):2676-2677.

[3] 施忠英,曹新妹,诸海英,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制患者抑郁情绪和自杀态度影响的研究[J].上海护理,2007,7(6):25-27.

[4] 伍晓凡,刘立志,张伟红.精神科开展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杂志,2006,3(4):73-74.

[5] 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0(3):111-113.

[6] 黄荔红,李小京,王红.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提高护理风险干预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9B):66-67.

[7] Encinares M,Mc Master JJ,MCNamee J.Risk assessment of forensic pat-ients:nurses role[J].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2005,43(3):30-36.

[8] 韩培滋.临床护理工作中法律意识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682-1684.

[9] 樊增华,候俊霞.精神科临床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4):947.

[10] 刘文英.住院老年期精神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368-369.

[11] 张红卫,王传荣,张红梅,等.老年期精神病人临床特征与护理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7,23(7):577-578.

第4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关键词】 癫痫;精神障碍;护理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特点是:突发抽搐。有摔伤、舌咬伤、口吐白沫、二便失禁等躯体表现。也有情绪暴躁、易激惹、冲动伤人、人格改变及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1]。故在治疗中躯体方面和精神科方面护理应双面同时进行。

1 躯体护理

1.1 抽搐 患者入院时不定时抽搐发作,因此病发生突然,后果严重,故在护理上采取二阶段进行,在入院初期采用24 h特护,规定活动范围,负责日常生活照顾,避免在危险地方逗留,如水房、卫生间等,尽量卧床,少活动,待抽搐次数有效控制住时在增加活动量及活动范围,并可适当参加一定程度集体娱乐活动。

1.2 抽搐发作后的护理 患者抽搐发作后短时间可有意识障碍、二便失禁、口吐白沫、舌咬伤、身体疲乏等表现。故应挤压处理舌咬伤,擦拭清洁口腔更换衣物、被褥,保持室内环境安静,照顾日常生活,告知卧床休息

1.3 睡眠障碍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减少日间睡眠时间,避免一切睡前不良刺激,并指导患者有效促进睡眠的方法,如热水泡脚,数数等,减少睡前焦虑。

1.4 饮食障碍 对进食量少,无食欲的患者,督促饮食,调整食谱,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冷,过油腻。在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健康教育。

1.5 便秘 使用精神科药物可有胆碱功能反应便秘,同时也是诱发癫痫抽搐发作的一大诱因。应督促其适宜活动,规律生活,定时排便,饮食上给予高维生素类饮食,少食多餐,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导泻剂。

1.6 药物副反应[2] 精神科药物能引起流涎、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迟发型运动障碍等躯体不良反应,要及时发现报告医生,给予处置。

2 精神科护理

2.1 冲动 这类患者多敏感多疑,易激惹,故冲动表现常有。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倾向,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观察,防止冲动对他人及自身伤害。

2.2 适应能力障碍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安排指导患者与病友交流,减少陌生感。关心鼓励他们参加集体娱乐 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同时愉悦心情,减少焦虑,利于康复。

2.3 健康教育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此病的常见诱因、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健康指导 在患者出院时对家属及患者本人行健康指导,提示家属保管药品,为患者创造无不良刺激的家庭环境,定期带患者复查。提示患者规律生活、愉悦心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第5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各种治疗、服药过程的主动配合程度。即患者全病程参与和配合治疗的自觉性。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1]。有文献报导,精神病患者约有1/3对药物治疗不依从[2],目前精神科的主要治疗仍然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药物从简单的强制性治疗转向为强调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依从性,以保证全程治疗目标的实现。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效果[3]。为提高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巩固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对我科住院的51例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影响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健康教育,提高了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与方法 设计影响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问卷调查表,并对本科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住院的253例精神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1.2 调查结果分析 从表1可知,253例精神病患者中有51例药物治疗不依从,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精神分裂症、高中及中专、工人居首位,不依从的因素:有单一的,也有多因的,最常见的是患者缺乏自知力。

2 影响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

2.1 患者自知力的完整程度 新入院或首次住院的患者,由于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精神病,认为自己的表现是正常的,是单位、家属或医护人员不理解而联合起来害自己;有一部分患者是被强迫或被骗住院,因而常表现为不安心住院,有抵触情绪,因此拒绝接受治疗,表现为假服药。

2.2 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支配 精神病患者由于病态思维,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如患者受幻听支配,听到有人叫自己不要吃药,医护人员在药里和水里下毒,认为医护人员要害自己,给自己吃毒药,因而敌视医护人员,拒绝服药;有罪恶妄想的患者认为拒绝服药是对自己的惩罚等。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少及严重程度 抗精神病药物在服用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可出现流涎、吞咽困难、肌张力增强、震颤、静坐不能、食欲不振、便秘、无力、头昏、嗜睡、体质量增加、减退等[4]。特别是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大,服用后给患者带来不适而影响日常生活,严重的不良反应常使患者不能耐受而产生假服药。

2.4 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理解和对患者的关怀、社会支持 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病相关知识不了解,不懂得有规律的药物治疗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患者担心长期服药会影响结婚、生育,担心长胖会影响体型;担心记忆力减退而影响工作,害怕被社会歧视,害怕单位领导、同事知道而失去工作;担心药物对大脑、心、肾、肝等重要器官的不良反应,担心长期服用会产生药物依赖;因而不能长期坚持服药。有的患者缺乏亲人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认为自己的存在给家庭增加负担,活着无意义,因此拒绝治疗。

2.5 消极抑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 由于人们对精神疾病规范化治疗的认识不足,患者出院后往往不听从医生的指导,自行减药或停药,造成疾病反复发作,增加了治愈的难度,给患者及家属增添精神上的痛苦,患者认为自己的病无药可治,悲观失望,对治疗失去信心,某些抑郁症患者可出现自杀行为。

2.6 经济支付能力 精神病患者往往失去工作能力,长期住院,自己的工资较低,难于维持基本生活,常需家庭的帮助,而精神病患者的家庭离婚者居多,经济条件均不好,特别是家住农村的患者,更无经济能力坚持治疗。由于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患者家属对治疗持消极态度,患者意识到活着对家庭是一种负担,死亡对自己和亲人都是一种解脱,因此拒绝治疗。

3 药物治疗不依从的具体表现

3.1 不定期就诊 患者出院后不遵守医生的指导,不定期到医院复诊,认为病情稳定,自行减药或停药。

3.2 被动服药 患者没有自觉服药的行为,需在亲人的督促下才能勉强服药。

3.3 消极用药 即不按时、按量服药。

3.4 拒绝用药 患者口头直接拒绝用药、吐药、服药后闭紧嘴巴或提出恐吓、忘记服药、服药时磨蹭或将药物含于口中而不咽下[5]。

3.5 过度用药 表现为经常要求给予药物,经常服用过量药物,不经询问即服下药物,不诉说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4 提高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措施

4.1 加强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精神药物治疗的患者甚为重要。多数重型精神病患者因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常不愿接受治疗,甚至对医务人员持有敌意,对治疗的不依从。因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帮助患者从烦躁、不安、消极或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是护士首要的工作。护士首先要尊重患者的人格,热情接待患者入院,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作息制度、主管医生、护士及同室病友等,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除给药时间外,护士要增加与患者接触的时间,在与患者交往时,要以缓和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关怀,帮助患者认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以平静、沉着的方式对待患者;对患者因疾病所至的焦虑、纠缠、恐惧、冲动等行为不流露丝毫的厌烦情绪;对否认有病的患者,不要与其争辩是否有病;对敌视医护人员的患者,护士要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而应从生活上多给予关照,以真诚打动患者;要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矛盾,并给予耐心疏导,鼓励患者及时表达对治疗效果的感受,充分了解患者拒药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

4.2 严格执行给药制度,确保按医嘱服药 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发药时除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等,要认清患者的面貌,患者排队服药,一名护士发药,另一名护士检查患者是否把药服下,发药时先发依从性好的患者,后发不依从的患者,对自知力恢复不完整,又有抵触用药的患者,护士要定时给药,必要时检查口腔、水杯等部位,严防藏药;对有藏药、吐药的患者,可将药物磨成粉剂或溶解成水剂让患者服用,服后在护士的视线内观察15~30 min;对坚持拒绝服药的患者,护士不可强行喂药,可联系医生采用肌内注射、静脉或鼻饲等给药方法;对服药时间较长而病情无明显好转,服药剂量较大而又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治疗期增加用药剂量而病情突然波动的患者,应考虑有藏药的可能,此类患者护士要重点交待,重点观察,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患者藏药的地方,以防患者积攒药物而一次大剂量服药自杀;发药时药车不能随便放置,以防兴奋躁动的患者抢药或打翻药车。

4.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由于精神疾病的表现主要在精神与行为方面的异常,患者病情复发时,思维过程紊乱,思维活动脱离现实,出现不同程度的感知觉、思维、情绪、记忆、活动、意志行为、智能、意识等障碍,不能正确理解和判断客观事物,对疾病本身也缺乏自知力,常常不能正确表述自己的不适。因此,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躯体和精神症状的变化,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若患者出现不适,应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会随药量的减少或停药而逐渐消失,以尽量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而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要加强基础护理,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及时记录,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若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了解用药的原因,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4.4 根据患者的经济支付能力,合理选择药物 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可选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且药品价格能让患者接受的药物;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可选用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4.5 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指导 让家属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各种治疗措施的目的是治病而不是惩罚。在用药前向家属介绍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担忧、焦虑,使家属主动协助配合治疗过程,以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治疗过程的参与,确保治疗工作顺利进行。

4.6 做好患者的卫生宣教工作

4.6.1 向患者讲解药物全程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患者知晓疾病的过程、表现、药物治疗过程及一般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方法。使患者了解用药目的,主动配合治疗,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感。

4.6.2 为患者讲述成功康复的病例,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6.3 讲解疾病的转归、复发及巩固治疗的重要性,促使患者坚持长期用药的信心。

4.6.4 叮嘱患者坚持随访,按时门诊,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药,切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发现有病情波动,及时来院就诊。

4.6.5 鼓励激发患者树立乐观、现实、勇于接受挑战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

参 考 文 献

[1] 程艮,李峥.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99-701.

[2] 施华芳,姜冬九.病人依从性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134-135.

[3] 王志英,杨芳宇.精神障碍护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41.

第6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关键词: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47-01

三无精神病患者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赡养抚养人且患有精神病的人员。绝大部分患者长期流浪街头,接触较被动、交谈欠合作、思维内容贫乏或散漫、病史不详、沟通困难等;另外患者被动入院后,甚至在幻觉、妄想支配下,表现出冲动、伤人、出走、自伤、自杀、毁物等破坏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为高风险专科之一,极易引起医疗护理纠纷。分析三无精神病人的特点及其存在护理风险的原因,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1 分析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1.1 三无精神病人自身存在的护理风险的原因:患者由于长期流浪街头,生活环境差且多数严重营养不良,许多病人还伴有多种躯体疾病且病情复杂;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本身的特点,患者常伴有冲动、伤人、毁物、自伤、自杀等行为,护士难以了解他们入院前的疾病状况、生活背景等情况,因此增加了护理的难度与风险。

1.2 护理人员缺乏对三无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的评估意识:三无精神病人的特点是各人发病的情况不同,既往病史不详,这对诊断、治疗和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例如,因个别护士缺乏对三无精神病人的风险评估,存在麻痹大意思想,在护理上马虎行事,对新收病人严重的躯体内外伤疾病未引起高度重视,也有的护士自认为病人的物品不值钱,没有按规章制度保管,都可能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1.3 三无精神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语言交流较为困难,有的存在先天性或后天性语言障碍,甚至不会写字。给医疗护理、病情资料的收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给联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许多三无精神病人无法出院,也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1.4 护士缺乏高度的责任感:有的护士认为三无精神病人没有家属陪伴,自己的责任会减轻,因此,对病人的巡视不到位,没按要求去做好病人的病情观察;也有的护士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未及时发现病人藏药、假服药等现象,使病情得不到控制,从而导致病人发生意外,受到伤害等等。

2 三无精神病患者的安全管理

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三无精神病人的收治、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环节的全过程,甚至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工作都会产生风险。而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会给病人带来痛苦,也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及各种负面影响。因此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制约医院综合效益的重要部分,尤其是三无精神病人这种特殊的群体,由于病史不清,对院外的情况不明,某些病人可能行为往往具有危险性,如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护理安全也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病人入院时留取相关的资料,护理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卫生处置,并在处置前后拍照存档。对一些特殊躯体情况如明显外伤、躯体畸形的患者都应在第一时间拍照存档,并在照片上标明住院号、在病历上贴上照片,以便于辨认。

2.2 做好病人随身物品的清点、登记工作,同时进行安全检查工作。查清其身上的随身物品,如身份证、首饰、钱等贵重物品,并在护送民警或其他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做好详细的登记并进行双签名(护士、民警签名)。不要随意丢弃病人的随身物品,即使是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如指甲刀、笔记本等,都要做好详细登记,并由交接人员双方注明交接日期、时间并签名,以免日后引起纠纷。

2.3 详细填写核实护送入院相关人员资料,如由民警护送入院时,应认真填写”110”派出所的单位名称、民警姓名及其警号、警车牌号、联系电话等,做好备案,以便查询。

2.4 患者病情好转后应及时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家庭住址、家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以便尽快与其家人联系,协商出院事宜。在病人出院时,护士应把病人的随身物品交给护送人员,并做好相关的移交登记手续,认真填写病人出院时的去向登记,以及做好各项相关护理记录。

2.5 及时完善相关护理文件书写,减少安全隐患 由于三无精神病人无供史者、无(或暂时无)监护人,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一切情况只有靠医护人员的文书记录来反映。因此要重视医疗护理各阶段的医疗文书规范,如实地记录。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避免不规范的书写,如漏字、涂改不清、前后矛盾,与医生记录不一致等现象,使护理文件标准化和规范化。

2.6 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特别重要,三无精神病人往往病史、主诉不明,并常伴有各种各样的躯体疾病,还有怀孕的女病人等。因此,要求每一位三无女精神病人人院时都要进行HCG检测 必要时做子宫B超检查。另外,由于三无精神病人入院前情况复杂,不排除患有传染病甚至性病等的可能,因此,护士应做好自我防护并对病人作相应检查。

2.7 加强病房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共同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舒适与安全。病人在服药、就餐、洗澡,做检查时需要护理人员同心协力把这些工作做好,确保病人及工作人员安全。定期安全检查,发现门窗、水电等设施损坏及时维修。严格交接物品,发现丢失及时寻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专门的躁动房间,并实行分级护理。病人外出活动,工娱疗后,注意检查有无危险物品带回病房。病人服药要严格查对,防止积存后顿服。急救药品器械完好备用。

第7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为了落实好《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逐步均等化的意见》、社会治安稳定化以及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为确保我辖区重型精神病管理项目顺利开展,逐步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型精神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根据卫生部《重性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办法》和《重性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 工作目标

1.基本建成覆盖全镇及周边、功能完善的重性精神病管理,至20XX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

2.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二、工作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2.领导小组职责 李广平院长:全面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病患者相关工作;

董仲均副院长: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病处臵及相关治疗指导工作;

王志国办公室主任:负责重性精神病日常工作事物; 郭东兴会计:负责经费及后勤保障;

梁贵海医师、刘泽海医师:负责重性精神病健康指导及登记工作。

三、工作范围及内容

1、范围:全镇及周边范围内实施。

2、实施内容

①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患者家属及居委会人员培训,增强家属护理、居委会人员相关知识和识别技能。

②信息收集: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相关的专(兼)职人员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指导下进行对我辖区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收集没有明确重性精神病诊断,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在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主管专业机构。

3.收集确诊病例资料

卫生院每一季度统计在档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病例信息,汇总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机构。

4.病情评估

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建档,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纳入管理的时候,由上级专管部门及专业机构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疾病,为符合诊断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

5.定期随访

对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和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臵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的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内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进行诊治,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专业机构处治。

6.患者报告

发现有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行为者为疑似精神病患者时,应及时报告及协助有关部门处臵。

7、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病的歧视和误解。

第8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促进康复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复,回归社会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7月期间127例康复期女病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精神病;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思想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抽样调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复期女病人,发现有115例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占调查人数的90.55%。年龄在16岁-60岁之间,其中职员41例,农民29例,单位管理人员15例,学生10例,无业人员8例,单位内退人员1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郁症23例,反应性精神病72例。这些病人常表现自我概念混乱,感知、思维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甚至有自杀意念。这些心理状态对巩固疗效可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康复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对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的走向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1.1环境改变性焦虑:多发生于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她们首先会感觉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病人,更觉得没有亲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觉焦虑、孤独和寂寞,医院特殊的设备、结构、治疗、护理及各种检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负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医院条件有限及封闭式管理,病人有时不分病情轻重的住在同一个病房,加重了恢复期病人心理压抑和烦闷。对一些疾病发作期病人的兴奋、伤人、毁物等行为,格外感到紧张、巩惧,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脱离陌生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活。

1.2被遗弃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复发作,出现生活懒散,不讲卫生,自我照顾能力降低,严重的有自伤、伤人、毁物等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常常使家庭和单位反感、讨厌、害怕而被送进医院后撒手不管,长期不为探视,致使病人产生思亲之情,整日期待着能和家人及友人团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产生了家人、朋友和社会遗弃的心理。

1.3自我价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见等原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与同情,导致许多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视,受到讥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调换工种,导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难、挫折和干扰,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对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临床上有的病人表现出忧郁,情绪低落,拒绝检查和治疗,拒绝进食,甚至伺机自杀等。有的表现出仇恨、敌视周围的人群,对社会的不满做出一些如毁物、伤人、谩骂,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4内疚感:有的病人认为因为自己多次反复住院,造成家庭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照顾家庭及子女,更谈不上为国家创造财富,原来的社会角色中断,产生了自我认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现自责自罪、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2心理护理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1坚持精神支持疗法,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理和服务态度,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及医护人员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修养环境,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减轻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2对有被遗弃心理的病人,要给予充分支持与关心,体谅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电话帮助病人与亲人或单位取得联系。另外要对家属或单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宣传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使家人与单位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社会、家庭对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亲人能在节假日按时探访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遗弃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恢复自我角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2.3对有自我价值失落感的病人,应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轻松有趣的活动,促进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培养生活乐趣,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重视内在力量,;加强自信心,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消除病人的轻生念头,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9篇: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预见性护理是指住院病人未直接表现显之前,护理人员通过对各方面信息资料收集、评估而获得病人隐后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意外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人身危险及损伤破坏行为,它是在精神症状或精神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各种伤害或破坏事故。如精神病人出现冲动、伤人、毁物、潜逃、自伤、自杀等行为[1]。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不但对病人本身具有危害性,同时也影响病房的管理和安全。因此,它在全部护理工作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在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

将2011年1月~3月在某院住院的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与去年同期住院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研究组125例:均为男性,年龄17~43岁,平均29.52±7.88岁;病程1个月到10年,平均3.58±3.21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0例,初中以下75例,有职业者55例,无职业者70例。对照组118例:均为男性,年龄18~42岁,平均29.32±8.76岁;病程1个月到15年,平均4.06±3.82年;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8例,初中以下70例;有固定职业者32例,无固定职业者86例。两组以上各项经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2.1 病例评估 采用N-BPRS量表评定患者的危险行为,N-BPRS共包括26项,采取1~7分的7级评分,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严重,当评分≥45分,或存在的敌对性、猜疑、不合作、兴奋、幻觉5个项目组成“敌对猜疑”因子项(5~35)≥20分,则判定有可能出现意外事件[2]。根据评分结果结合病情观察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

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入院后只接受常规的精神科护理,当病人的隐形行为转化为显时,护士则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给予口头制止,采取隔离监护、保护性约束等)。 研究组在患者入院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按相应的护理常规进行,同时配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整个护理干预措施分为3期:患者入院4周内为初期,此期病人病情较重,精神症状活跃,自知力缺失,对治疗合作差。护理的重点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监护。⑴在病人入院时护士主动热情地向其介绍医院的环境制度、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等,使其尽快适应医院这个新环境。2.这期间护士每天至少一次,每次至少0.5小时与病人谈心,做好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⑵加强病情观察、心理护理以及服药护理,鼓励患者在情绪或行为难以自控之前向护理人员寻求帮助,护士则及时引导病人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并增强行为的控制能力,防范危险行为发生。⑶当心理疏导和言语控制等措施不能有效制止危险行为发生时可实施保护性约束,同时做好约束期间的观察和护理工作。入院5~8周为缓解期,此期病人的特点是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但病情尚不稳定。此期的护理重点是与患者保持融洽的护患关系,开展认知行为治疗。护士每天至少一次,每次至少1小时与病人谈心,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强烈的信任感主动配合治疗,同时不失时机地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观念,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对疾病的认识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每天安排其参加半小时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提高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入院9~12周为社会功能康复期,此期病人的特点是患者精神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但此时的患者易出现自卑感、复发恐惧和消极悲观等情绪。护理干预的重点由心理护理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转变为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护士除了维持每天的心理交流和心理护理外,还要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兴趣爱好、性别、年龄和职业特点等将进行不同的就业技能训练和始动训练:如简单的手工作业、有氧运动训练、自我管理以及适应技巧,理财技巧等,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好准备[3]。

2.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整理,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3 结果

研究组病史中有意外事件105例,对照组有意外事件97例,两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0.67,P>0.05)。两组在住院治疗期间,研究组发生危险行为28例次,对照组发生73例次,两组间比较经χ2检验有极显著性差异(χ2=14.68, P

通过研究组125例患者及对照组118例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前后出现意外事件的测评结果分析认为:对研究组病史中出现意外事件的机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本次住院期间对照组出现意外事件的机率显著高于有进行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具有显著意义(χ2=14.68 P

4 讨论

人类的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另一类是隐,精神病人的行为障碍表现极其严重。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受各种精神症状的支配发生意外事件如冲动伤人、自伤自杀、潜逃等常导致严重的医疗纠纷,所以只有提高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敏锐的发现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信息,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机率,才能保障病房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4]。精神科护士与住院精神病患者接触最多、也最密切,护士不仅是治疗方案的直接执行者,而且还是患者日常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者,故精神科护士在病情的观察评估方面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优势[5]。我们只有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规避风险管理已成为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重要内容,从而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在细心观察病情了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针对性地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才可能尽力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这是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参考文献

[1] 谢斌.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意外事件的预测[J].上海精神医学,1995,7(2):13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蒲金玉等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 10

[4] 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意外事件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