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民族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刚刚拿到这个题目时,我还不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但转念一想:以前,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撒热血,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不惜牺牲自己。不就是民族精神么?
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帮助贫苦穷困的人民;身残却意不残的张海迪;为了祖国的荣誉在幕后艰苦练习的奥运健儿。这不是民族精神么?
民族精神就是中华人民最基本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中华人民才有衣食住行等行为习惯。人民的思想最容易体现出民族精神,做中国人都要有优良的品质,一切要达到更好,最好。就这样,民族精神吸附在你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上。你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中国的名誉,千万不要做出让中国丢脸的事。
“民族精神”这个词语,他包含了许许多多深刻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它象征着中国卓越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对民族精神的追求,这作为动力推动着中华人民把民族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这民族精神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命的强大支柱。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累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的很少,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要占一半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且格外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提倡经典诵读。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多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一个人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的基础;百年大计靠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就必须倡导经典诵读。通过经典诵读,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者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明确未来的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
根据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大力倡导学生诵读经典,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 激发兴趣,激励学生乐读经典。
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经典版本。国学经典数量很多,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我推荐了多部经典,并作了概括介绍,学生最后选择了《杨家将故事》。《中学生课外读物宝典》中的《杨家将故事》是一部极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文中选取了比较适宜青少年阅读的、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的章节和篇目加以改编。杨家将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忠烈家族,大破天门阵、血战金山、十二女将征西等。《杨家将故事》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如英勇老练的杨令公、智勇双全的杨六郎、深明大义的佘太君、一马当先的焦赞、粗中有细的孟良、巾帼英雄穆桂英等。
其次,我还运用悬念激趣的方法。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认真研读了《杨家将故事》,并利用周末布置作业的时间朗诵了“精彩片断”:
杨延昭是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与佘太君的儿子。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在一次战斗中,辽强我弱,但他“大摆牤牛阵”……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大摆牤牛阵”的内容成了悬念,学生听后,大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阅读兴趣。
再次,借用媒体激趣。当今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巧妙地指导,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名著诵读。如本学期正在热播由苗圃主演的电视剧《穆桂英挂帅》,我就利用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巧妙引导他们收看《杨家将故事》改编的电视剧,让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原著的团结爱国主题、人物的智勇双全和机智御敌的精彩之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经典名著的又一途径,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看了电视剧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乐趣。
二、讲究方法,教会学生善读经典。
初中生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较大。要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就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
我要求学生学会“美读”。比较熟悉的古文,高声诵读,可以领略其神理音节之妙,可以涵养性情,震荡血气,心头领会,舌底回甘,有许多享受。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读出作者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此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还可以产生共鸣。此处选取《杨家将故事》中的一段: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
这一段总结性的文字,赞扬了杨家将一门忠烈,在大声的诵读过程中自然是会逐层领会的,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了更好地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走进杨家将;分小组进行专题的知识竞赛,有必答和抢答,涉及作家、作品、人物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采取征文评奖、演讲比赛、分角色诵读等方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想,对所读经典的主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家长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诵读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大有裨益。当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杨令公的英勇无敌、杨六郎的忍辱负重、四郎探母的拳拳亲情、佘太君的深明大义……学生也一定会津津乐道、受益匪浅,对增进亲情、提升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三、“三上三余”,鼓励学生挤读经典。
很多人担心,在学习压力大的今天,学生已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诵读经典。实际上,在正常的学习之外,仍有很多的闲暇,如果能把这些时间利用好,同样可以有极大的收获。古时欧阳修有利用“三上”读书之说,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东汉董遇则有利用“三余”读书的习惯,即“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阴雨者,晴之余也”。同样的道理,周末为一周之余,节假日为学习之余,可引导学生挤出一些时间诵读经典。
当然最好是保证学生在校时间诵读经典。首先是早读十分钟:听经典朗诵,感受声音之美。可将每天7:50—8:00设定为班级经典诵读的广播时间,播放语言大师们标准的经典诵读,如丁建华老师朗诵的《杨家将故事》感人肺腑、荡气回肠,让师生们感受到声音的悦耳、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丽。 其次可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如一打预备铃,同学们可在班长带领下,一面诵读,一面等教师走进教室,这不仅挖掘了诵读时间,也可以帮助教室的气氛安静下来。 晚上一刻钟:情感可以维系兴趣,要求走读生每天给家长“大声诵读一刻钟”,并要求家长签字,这既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也是维持学生诵读兴趣的好方法;住校生可以宿舍为单位,在同学面前“大声诵读一刻钟”,并指定同学负责记录,每周向教师反馈一次,教师及时归纳总结。
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时代,各种信息爆棚,这就更加需要正确的阅读引导,只有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诵读空间,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核心价值观,在诵读中成长,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提升,才能增加学生自身涵养,增强对不良思想的抵抗力。杨家将的故事只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枚芥子,但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却是磅礴浩瀚的,读之令人慨叹,不禁对杨家将的精神心生感悟,潜移默化中在民族精神的激流中被洗礼。当然,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岳家军故事等经典作品,学生们会在这种诵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此逐渐积累,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从思想深处坚毅起来、高尚起来。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群怀揣中华伟大民族精神、怀抱崇高远大理想的年轻人,会是我们的祖国更上一层楼的强大助力!
关于今年高考作文是否会考非典,最近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报道。刚刚有媒体报道,非典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高考试题的可能性很大。接着,就有人撰文表示:“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方向来看,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非典是今年的社会热点,但高考作文最好还是别以非典为话题,而教师在做作文辅导时也不宜将目标‘押宝’在非典上。”紧接着又是猜测,“假如我们考非典,那么,做老师的眼下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将来我们又应该按什么标准来给考生阅卷与评分?”......媒体如此莫衷一是的猜测,使读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受更多影响的是那些处在关键时刻的高考考生。如此下去,极有可能误导高考考生。
笔者认为,今年高考会不会考非典,尤其是作文会不会考非典,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况且,不管高考作文是否会考非典,对于复习接近尾声的高考考生来说,应该是不论考什么,都应该胸有成竹。毕竟,在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基础等级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要做到这些,靠的是平时的培养和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基础不扎实,临时抱佛脚又怎么能行?的确,非典是现在的热点问题,但热点年年有。比如去年世界杯,北京考题出了关于规则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你非写世界杯,所以话题不取决于热点。话题作文不一定是当前社会热点,也不一定是流行的话题,而是有哲理的问题、有文化内涵的问题。由此就可以看出,要在话题作文中胜出,靠的就是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没有把握”的“一时准备”。
更可怕的是,媒体如果强调非典疫情进入高考试题的可能性很大,那么考生以非典为话题作准备,非常容易产生大量的“克隆作文”。媒体上关于非典的文章千千万万,多得不计其数,尤其是对于非典的反思,更是层出不穷。按理说,考生准备起来应该是如鱼得水,但在资源共享度如此高的现代社会,出现“克隆作文”在所难免。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中可是明确指出“不得抄袭”,并且在评分标准里相应规定了处罚措施。如此一来,媒体如果强调非典疫情可能进入高考试题,考生以此准备,不但在作文时束缚了考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自由探索精神,而且可能出现“抄袭”现象,有违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由此看来,关键时刻,媒体还是管住自己的“嘴”为妙。关于高考作文,媒体应该慎重行事,绝不可误导考生啊!
后天就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大约有四、五种说法,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一些了解,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和排挤,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得知消息后,划船拯救,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吃饱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端即是"初"的意思,人们也以吃粽子,喝黄酒来纪念屈原。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你早已听过无数遍,今天也无法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恍如昨日刚发生的事,最后以韩国成功申请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而告终。虽然专家称"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坏事。但毕竟"端午节"一词还是被别国抢先一步给端走了。
这件事情无疑给国人敲响了保护中华文化的警钟,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有很多正濒临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如世界三大艺术门类:西班牙的舞、意大利的歌、中国的戏曲。而中国戏曲现在有很多剧种已经失传,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赫哲族目前只有4000多人,能掌握自己民族语言的已不足几十人,整个赫哲族都在濒临消失,更别说民族文化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向日本人购买高质量的宣纸。试问,将来我们连过节都是要过别人国家的节日,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
所幸近几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纳入国家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教育部还对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在20多所学校尝试京剧进课堂的做法。刚刚过去的6月11日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日。但这些做法都还只是杯水车薪,甚至还引起各种争议。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时下,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把人们引向歧途,道德缺失、人情冷漠、心灵空虚已成为社会的症结,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歹徒砍杀学生这些悲剧的发生更加向人们昭示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
大家好!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够众志成城,战胜5·12大地震,才能够在大灾后举办了一届空前成功的奥运会。这一切,与我们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要体现在精神上,更要见诸于具体行动中,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而使民族精神在校园中发扬光大,具体要求大家做到:
见到老师问声好,不管是不是认识的老师,都应该面带微笑、停下脚步,给每位老师带来亲切的问候。相信在带给老师暖意的同时,你也会获得快乐的回报;与同学相处时要少些唯我独尊的霸气,多些关怀与帮助,善于捕捉他人的优点,多发现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步步为营。争做老师与同学眼中的绅士与淑女,继承并发扬自古以来尊师重道、善待他人的民族精神。
下课后,能自觉保持学校优良的学习环境,走廊上、阳台上、楼梯口、操场上,少些喧闹、少些追逐奔跑的身影,多些朗朗的读书声,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学校成为学习交流的宝地。勤奋学习、沉稳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勤俭节约上,不管是在学校用餐还是在家中用餐,千万不能任性妄为,倾倒大量的饭菜,浪费粮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上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
讲卫生,勤劳动是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部分,不损坏学校的公物,不乱采摘花朵树叶,不乱丢废纸果壳,不随意吐痰、践踏草坪,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恶意破坏,主动帮助打扫卫生的同学,保持齐心协力,使映照在蓝天下的彩中校园变得更加亮丽如新。
为纪念“中国工农胜利70周年”,我校自暑假开始,围绕“爱我中华,兴我国防”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收到可喜效果。先将我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学校依照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制定“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计划。
2、暑假夏令营中,布置各班级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多途径、多方法地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参观罗盛教纪念馆、洋溪“万人堆“”等教育基地,搜集查找交流有关的相关知识资料的活动,阅读或收看有关的书籍和电视节目,了解的历史,并写下读后感或观后感。
3、组织各年级学生参加 “传承郑和精神”的征文活动。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郑和航海的经历,感悟郑和精神。
4、开学后,组织低年级各班开展“抗日故事会”班会活动,以说故事的方式交流英雄们的事迹。组织高年级各班利用周五的班会时间交流读后感,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交大队部。
5、以广播站为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英雄少年的故事,宣传他们的英勇事迹,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6、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展览假期学生搜集的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建设国防的教育。
7、利用9月19日(国防教育日)和9月26日两次“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建国防、从小热爱和平。
8、为庆祝国庆节的到来,9月30 日我校召开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主题会,各班按照要求,以合唱、舞蹈、朗诵、武术、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在筹备、排练节目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全情投入,节目质量较高,演出很成功。
武术作为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文化遗产,经过千余年的历史沉淀与发展,在抗暴自卫、身心双修、文武兼备的特殊体验、感知与传承中,形成了武术广博而经典的文化情结与武学内核,武术文化是凝聚在广大习武者心中的人文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情感与道德、哲学与审美、民族精神与爱国心志,继而物化或人格化于武术的体验、修习与传承之中,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的灵魂。
传统武术的内容、形式与发展,都会不同程度地带有当时历史的遗痕,都保留有当时本土地域文化的背景、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宗教情结、审美趋向、民族意识、社会环境的印记,表示着自己独有的生存年轮与籍贯;传统气质与思维水平;集中体现和承载着其特有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典型符号;使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理解、分辨和解读出其特有拳种、兵械的历史归属、特点与风格。但由于数千年的古代征战、迁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也使各种武术的形式不断扩展、变化、凝聚与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在古代战争与社会变革中,文化与地域间的相互包容、学习、创新的心智特征。其中传承至今的中国人在传统“强族、强种”基础上,强烈的民族和爱国意识所激励起的“尚武精神”;以谋略、武技为基础崇尚文武并举、身心双修、内外合一、神形兼备、武学之道的文化特质;以及在尚武精神中所共同展现的民族风骨、正义勇为、忠孝仁义和牺牲精神;以及现代武术文化意识所代表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等凝聚的武术核心价值,共同构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流。
武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出现并延续于中国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的历史脉络中,并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其中武与学,国与术的文化情结,以超越的心智,以民族的根基,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并以其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轨迹,展示出武学文化精神自我塑造的心仪路程,及独有的胆识和智慧,传统与特质。
值此《搏击》杂志内文新年改版之际,谨以本文诚以恭贺。
关键词:中学美术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这是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一段话。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而如何通过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无愧于时代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学美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教育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把文化的学习融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是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感受传统文化巨大的美术魅力。一是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外来文化迅速冲击我国,一些学生在“日流”“韩流”的影响下“冷落”了本国的传统文化,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少之甚少,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日渐式微。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再创辉煌。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中国的美术作品,感受传统美术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二是要引导学生具有参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泥塑、面塑、剪纸、皮影戏、年画等民间艺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怎样才能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关注点。如鉴赏中民间美术一课,课堂中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图片展示、可以进行实物现场展示,更甚至可以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学习欣赏好的传统美术的同时,增强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让我们的后代再次领略先人带给我们的美丽文化,自觉参与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更是一种文化品质的学习和培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使之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是一切民族情愫的基础和前提。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位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热爱。如齐白石所画的花鸟鱼虫,笔意稳练、古朴,率真而无掩饰,他所画的虾,平淡中透出几分天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我们的美术教学就应该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它所折射出的作者那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民族的才是历史的。我国的艺术作品既是社会时代的真实写照,又是历史见之于当下的重要窗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是北宋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景象,通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北宋的风俗、风貌;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通过瓷器的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华夏各个时期的文明及其辉煌历史;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我国民间美术品种极多,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三、选择教材中相应的切入点将传统文化渗透进课堂教学
1.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我国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博大精深,而学生对民间工艺的了解渠道比较狭窄,仅仅通过电视、报纸中知道一鳞半爪,或者看到父母从产地带回后的实物才略知一二,对民间工艺的内涵、价值、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等更是知之甚少。比如在高中美术鉴赏17课《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形式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戏、泥塑、风筝、中国结等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总,使学生们从对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知识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大家设计制作剪纸、年画、泥哨、风筝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加深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民族人文精神。
2.结合建筑艺术欣赏,领略中华建筑的文化历史,弘扬民族的建筑特色。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无论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建筑装饰的“吉祥观”与“等级观”,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把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作为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以建筑为切入点,展开进行分析讲解,不仅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能有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从中体会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利于传承中国民族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