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弘扬民族精神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弘扬民族精神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弘扬民族精神

第1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弘扬民族精神

刚刚拿到这个题目时,我还不懂得什么是民族精神,但转念一想:以前,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撒热血,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不惜牺牲自己。不就是民族精神么?

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的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帮助贫苦穷困的人民;身残却意不残的张海迪;为了祖国的荣誉在幕后艰苦练习的奥运健儿。这不是民族精神么?

民族精神就是中华人民最基本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中华人民才有衣食住行等行为习惯。人民的思想最容易体现出民族精神,做中国人都要有优良的品质,一切要达到更好,最好。就这样,民族精神吸附在你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上。你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中国的名誉,千万不要做出让中国丢脸的事。

“民族精神”这个词语,他包含了许许多多深刻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中国的憧憬和理想。它象征着中国卓越的精神,代表着中国人民对民族精神的追求,这作为动力推动着中华人民把民族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这民族精神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命的强大支柱。

第2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第3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累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人才知识结构的构建,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的很少,而通过阅读得到的间接经验要占一半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高度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且格外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提倡经典诵读。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多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一个人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的基础;百年大计靠的是教育,而语文教育又是重中之重,要使学生爱语文,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就必须倡导经典诵读。通过经典诵读,通过那些千古名篇去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培养那种巨人般的情感和胸襟,让学生从历史上那伟大的先贤圣者的睿语壮行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明确未来的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

根据初中学生实际情况,大力倡导学生诵读经典,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 激发兴趣,激励学生乐读经典。

首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经典版本。国学经典数量很多,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我推荐了多部经典,并作了概括介绍,学生最后选择了《杨家将故事》。《中学生课外读物宝典》中的《杨家将故事》是一部极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文中选取了比较适宜青少年阅读的、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的章节和篇目加以改编。杨家将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忠烈家族,大破天门阵、血战金山、十二女将征西等。《杨家将故事》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深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如英勇老练的杨令公、智勇双全的杨六郎、深明大义的佘太君、一马当先的焦赞、粗中有细的孟良、巾帼英雄穆桂英等。

其次,我还运用悬念激趣的方法。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认真研读了《杨家将故事》,并利用周末布置作业的时间朗诵了“精彩片断”:

杨延昭是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与佘太君的儿子。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在一次战斗中,辽强我弱,但他“大摆牤牛阵”……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大摆牤牛阵”的内容成了悬念,学生听后,大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阅读兴趣。

再次,借用媒体激趣。当今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巧妙地指导,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名著诵读。如本学期正在热播由苗圃主演的电视剧《穆桂英挂帅》,我就利用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巧妙引导他们收看《杨家将故事》改编的电视剧,让学生将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原著的团结爱国主题、人物的智勇双全和机智御敌的精彩之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经典名著的又一途径,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看了电视剧后,产生了阅读原著的乐趣。

二、讲究方法,教会学生善读经典。

初中生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较大。要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就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

我要求学生学会“美读”。比较熟悉的古文,高声诵读,可以领略其神理音节之妙,可以涵养性情,震荡血气,心头领会,舌底回甘,有许多享受。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读出作者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此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还可以产生共鸣。此处选取《杨家将故事》中的一段:

凝聚在杨家将传说故事中的前仆后继、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是千百年来中国人面对外族侵扰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为了追求这种希望,杨老令公战死了,杨六郎、杨宗保、杨文广继承遗志继续战斗;男人牺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继承遗志继续战斗;主人战死了,杨排风等家丁、丫环也要继承遗志继续战斗。

这一段总结性的文字,赞扬了杨家将一门忠烈,在大声的诵读过程中自然是会逐层领会的,也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了更好地达到诵读经典的目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走进杨家将;分小组进行专题的知识竞赛,有必答和抢答,涉及作家、作品、人物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采取征文评奖、演讲比赛、分角色诵读等方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想,对所读经典的主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家长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诵读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大有裨益。当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杨令公的英勇无敌、杨六郎的忍辱负重、四郎探母的拳拳亲情、佘太君的深明大义……学生也一定会津津乐道、受益匪浅,对增进亲情、提升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三、“三上三余”,鼓励学生挤读经典。

很多人担心,在学习压力大的今天,学生已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诵读经典。实际上,在正常的学习之外,仍有很多的闲暇,如果能把这些时间利用好,同样可以有极大的收获。古时欧阳修有利用“三上”读书之说,就是指马上,枕上,厕上;东汉董遇则有利用“三余”读书的习惯,即“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阴雨者,晴之余也”。同样的道理,周末为一周之余,节假日为学习之余,可引导学生挤出一些时间诵读经典。

当然最好是保证学生在校时间诵读经典。首先是早读十分钟:听经典朗诵,感受声音之美。可将每天7:50—8:00设定为班级经典诵读的广播时间,播放语言大师们标准的经典诵读,如丁建华老师朗诵的《杨家将故事》感人肺腑、荡气回肠,让师生们感受到声音的悦耳、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美丽。 其次可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如一打预备铃,同学们可在班长带领下,一面诵读,一面等教师走进教室,这不仅挖掘了诵读时间,也可以帮助教室的气氛安静下来。 晚上一刻钟:情感可以维系兴趣,要求走读生每天给家长“大声诵读一刻钟”,并要求家长签字,这既是一项极好的亲子活动,也是维持学生诵读兴趣的好方法;住校生可以宿舍为单位,在同学面前“大声诵读一刻钟”,并指定同学负责记录,每周向教师反馈一次,教师及时归纳总结。

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时代,各种信息爆棚,这就更加需要正确的阅读引导,只有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诵读空间,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核心价值观,在诵读中成长,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提升,才能增加学生自身涵养,增强对不良思想的抵抗力。杨家将的故事只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枚芥子,但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却是磅礴浩瀚的,读之令人慨叹,不禁对杨家将的精神心生感悟,潜移默化中在民族精神的激流中被洗礼。当然,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引导学生诵读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岳家军故事等经典作品,学生们会在这种诵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此逐渐积累,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从思想深处坚毅起来、高尚起来。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群怀揣中华伟大民族精神、怀抱崇高远大理想的年轻人,会是我们的祖国更上一层楼的强大助力!

第4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关于今年高考作文是否会考非典,最近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报道。刚刚有媒体报道,非典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高考试题的可能性很大。接着,就有人撰文表示:“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方向来看,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非典是今年的社会热点,但高考作文最好还是别以非典为话题,而教师在做作文辅导时也不宜将目标‘押宝’在非典上。”紧接着又是猜测,“假如我们考非典,那么,做老师的眼下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将来我们又应该按什么标准来给考生阅卷与评分?”......媒体如此莫衷一是的猜测,使读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受更多影响的是那些处在关键时刻的高考考生。如此下去,极有可能误导高考考生。

笔者认为,今年高考会不会考非典,尤其是作文会不会考非典,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况且,不管高考作文是否会考非典,对于复习接近尾声的高考考生来说,应该是不论考什么,都应该胸有成竹。毕竟,在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基础等级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要做到这些,靠的是平时的培养和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基础不扎实,临时抱佛脚又怎么能行?的确,非典是现在的热点问题,但热点年年有。比如去年世界杯,北京考题出了关于规则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你非写世界杯,所以话题不取决于热点。话题作文不一定是当前社会热点,也不一定是流行的话题,而是有哲理的问题、有文化内涵的问题。由此就可以看出,要在话题作文中胜出,靠的就是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没有把握”的“一时准备”。

更可怕的是,媒体如果强调非典疫情进入高考试题的可能性很大,那么考生以非典为话题作准备,非常容易产生大量的“克隆作文”。媒体上关于非典的文章千千万万,多得不计其数,尤其是对于非典的反思,更是层出不穷。按理说,考生准备起来应该是如鱼得水,但在资源共享度如此高的现代社会,出现“克隆作文”在所难免。然而,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中可是明确指出“不得抄袭”,并且在评分标准里相应规定了处罚措施。如此一来,媒体如果强调非典疫情可能进入高考试题,考生以此准备,不但在作文时束缚了考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自由探索精神,而且可能出现“抄袭”现象,有违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由此看来,关键时刻,媒体还是管住自己的“嘴”为妙。关于高考作文,媒体应该慎重行事,绝不可误导考生啊!

第5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后天就是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大约有四、五种说法,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一些了解,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和排挤,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得知消息后,划船拯救,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吃饱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端即是"初"的意思,人们也以吃粽子,喝黄酒来纪念屈原。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你早已听过无数遍,今天也无法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恍如昨日刚发生的事,最后以韩国成功申请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而告终。虽然专家称"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坏事。但毕竟"端午节"一词还是被别国抢先一步给端走了。

这件事情无疑给国人敲响了保护中华文化的警钟,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有很多正濒临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如世界三大艺术门类:西班牙的舞、意大利的歌、中国的戏曲。而中国戏曲现在有很多剧种已经失传,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赫哲族目前只有4000多人,能掌握自己民族语言的已不足几十人,整个赫哲族都在濒临消失,更别说民族文化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向日本人购买高质量的宣纸。试问,将来我们连过节都是要过别人国家的节日,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

所幸近几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纳入国家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教育部还对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在20多所学校尝试京剧进课堂的做法。刚刚过去的6月11日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日。但这些做法都还只是杯水车薪,甚至还引起各种争议。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时下,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把人们引向歧途,道德缺失、人情冷漠、心灵空虚已成为社会的症结,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歹徒砍杀学生这些悲剧的发生更加向人们昭示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

第6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大家好!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们才能够众志成城,战胜5·12大地震,才能够在大灾后举办了一届空前成功的奥运会。这一切,与我们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要体现在精神上,更要见诸于具体行动中,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而使民族精神在校园中发扬光大,具体要求大家做到:

见到老师问声好,不管是不是认识的老师,都应该面带微笑、停下脚步,给每位老师带来亲切的问候。相信在带给老师暖意的同时,你也会获得快乐的回报;与同学相处时要少些唯我独尊的霸气,多些关怀与帮助,善于捕捉他人的优点,多发现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步步为营。争做老师与同学眼中的绅士与淑女,继承并发扬自古以来尊师重道、善待他人的民族精神。

下课后,能自觉保持学校优良的学习环境,走廊上、阳台上、楼梯口、操场上,少些喧闹、少些追逐奔跑的身影,多些朗朗的读书声,多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让学校成为学习交流的宝地。勤奋学习、沉稳善思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民族精神也体现在勤俭节约上,不管是在学校用餐还是在家中用餐,千万不能任性妄为,倾倒大量的饭菜,浪费粮食,要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米上凝聚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

讲卫生,勤劳动是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部分,不损坏学校的公物,不乱采摘花朵树叶,不乱丢废纸果壳,不随意吐痰、践踏草坪,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恶意破坏,主动帮助打扫卫生的同学,保持齐心协力,使映照在蓝天下的彩中校园变得更加亮丽如新。

第7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为纪念“中国工农胜利70周年”,我校自暑假开始,围绕“爱我中华,兴我国防”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收到可喜效果。先将我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学校依照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制定“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计划。

2、暑假夏令营中,布置各班级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多途径、多方法地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参观罗盛教纪念馆、洋溪“万人堆“”等教育基地,搜集查找交流有关的相关知识资料的活动,阅读或收看有关的书籍和电视节目,了解的历史,并写下读后感或观后感。

3、组织各年级学生参加 “传承郑和精神”的征文活动。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郑和航海的经历,感悟郑和精神。

4、开学后,组织低年级各班开展“抗日故事会”班会活动,以说故事的方式交流英雄们的事迹。组织高年级各班利用周五的班会时间交流读后感,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交大队部。

5、以广播站为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英雄少年的故事,宣传他们的英勇事迹,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6、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展览假期学生搜集的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建设国防的教育。

7、利用9月19日(国防教育日)和9月26日两次“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建国防、从小热爱和平。

8、为庆祝国庆节的到来,9月30 日我校召开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主题会,各班按照要求,以合唱、舞蹈、朗诵、武术、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在筹备、排练节目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全情投入,节目质量较高,演出很成功。

第8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表1 部分历届奥运会主题歌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团结、进步的一个伟大的象征。奥运会主题音乐将抽象的奥林匹克思想具体化,用具体的乐曲和歌词来体现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在历届创作的奥运会歌曲中,各主办国都采用不同的创作理念及手法反映奥林匹克精神,同时融入本国的历史事迹、民族文化等,传达奥林匹克精神。奥运音乐已不仅仅是一个使人容易识别的,体现奥运会这一特定体育盛会精神的图形符号,而是在一定层面上能反映主办国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人文特色的文化载体。

1984年第23届的洛杉矶奥运主题歌是中国观众最早听到的一首奥运会主题歌,也是当时国际上最畅销的单曲之一。

第24届夏季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主题曲《手拉手》,这首旋律动听的电子乐是传唱最广的奥运歌曲,由当时韩国最著名的组合“高丽亚纳”演唱。在全曲的末尾,加入了经典的朝鲜民歌《阿里郎》的歌词,是东西方文化结合最为成功的奥运会主题歌之一。

第25届夏季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永远的朋友》,演唱者莎拉・布莱曼、卡雷拉斯。两人将英语和西班牙语融洽地结合在了一起,共同打造了这首著名的奥运名曲。

第26届夏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主题曲《登峰造极》是一种简单的民谣风格。创作者认为,简单的就是宏大的。格洛丽亚・伊斯特芬,这位曾经曾经因车祸险些瘫痪的女歌手,她靠脊椎植入钛棒才能重返舞台,却顽强地用出色的音乐成就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她勇敢、坚定地追逐梦想的精神无疑跟奥运精神相得益彰,所以,当她用自己颇有特色的略带沙哑的声音唱出“有些梦想,永远不会消失的时候”,全场听众无不为之欢呼喝彩。《登峰造极》后来还入围了当年多项格莱美奖提名,成为了格洛丽亚・伊斯特芬的代表作之一。

第27届夏季奥运会,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主题歌《圣火》以一种沉稳、大气的贴近民众的方式呈现。值得一提的是,跟前两届奥运会歌曲强调国际合作不同,悉尼奥运会的歌曲均由本国音乐人创作。歌曲从前奏开始采用交响乐伴奏,以管弦乐、电钢琴与爵士鼓为基础,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音乐氛围。作为奥运会的主题歌,它也采用了稳妥并接近民众听觉习惯的作曲方式。主歌以轻交响式的伴奏稳步推进,辅以并不突出的男声合唱。这样进行到第二段,男女的群体和声在一瞬间变成了副歌最重要的伴奏,人声完成了和弦的几个组成音,并把男女声音不同的特点运用到了不同的音高上。在骤然转变的瞬间,取得了一种厚积薄发般的效果,甚至在某一两个小节的旋律与和弦上给人一种并非相同歌曲的错觉,然后迅速回到原歌的调式上,推行着激情与热情。这是一首对主题阐述得很明确而且成功的歌曲。在悉尼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场合,再加上Tina Arena那种高亢而又浑厚的嗓音,让这首歌曲轰动了世界。

第28届夏季奥运会,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主题歌《海洋母亲》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主题歌。这首歌曲几乎全由人声来演绎,配器节奏也由人声模仿。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另类气质其实是比约克的一贯音乐风格。然而,这首颇具争议的乐曲却与雅典奥运会“回家之旅”的主题十分吻合,是对第一次雅典奥运会及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回归。比约克用自己天籁般的声音,契合雅典奥运会的寻根意味,赞美了雅典城的神秘与崇高,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雅典奥运会梦回百年的神韵。

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我和你》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曲,它从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中获得启示和收获。整首歌曲饱含中国元素和国际风格。乐曲旋律通俗易懂,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使用了中国“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创作手法,节奏平稳、情绪平和,与开幕式所表现的“和”的主题很贴切,但曲中没有一味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音调,而是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及文化内涵和国际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突出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的音乐主题。两位歌唱家将中文和英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同唱英文部分作结,既表达了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又体现了奥运精神。

音乐与奥林匹克的结合,传承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音乐民族文化。奥运会主题曲作为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奥运文化,甚至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届奥运会的音乐表演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又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共同点在于:奥林匹克精神是全世界人们所歌颂和向往的。因此,奥运会的主题歌的音乐创作和取材所表达主旨往往就是歌颂和平、友谊、团结、和平、正义等奥林匹克精神和人类理想。一首首奥运会主题歌是全世界的、全人类的,虽然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有着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在这一刻,奥林匹克精神将大家的心融在了一起。

第9篇:弘扬民族精神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坚守民族文化阵地,弘扬传统节日精神》。

再过几天,也就是12月25日就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之一—圣诞节,我相信不少同学已经开始为圣诞节着手准备了。当圣诞节即将悄然临近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我们是否会记得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呢?

五千年的斗转星移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经过岁月积淀而成的民族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与其他文化遗产一同被保留并沿袭到现在。“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诗人王安石手中除夕的爆竹敲响了新年的期待,融融的喜悦昭示着新一年的憧憬:“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人朱淑贞的回忆里,元宵夜的街头张灯结彩,映射着乡里族人的离愁别绪,将默默的守候化为淡淡的哀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圣杜甫在中秋的明月下将静静的思念织成一段锦帛,望风抛了,留下一地走离的树影……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犹如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只觉古代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节日之乐,仿佛置身于大海,浴心于波涛,顿感今朝人生美满幸福。传统佳节既是感受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的平台,更是联系中华民族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它是一处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它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向往,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的传统节日都被忽略了,有些甚至已经到了名存实亡的边缘。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太过馥郁,以致凋零了重阳清香的茱萸?还是巧克力的味道甜蜜香醇,以致淡化了一派清辉下的盏盏薄酒?又或是,平安夜摇曳的烛光黯淡了除夕夜空盛放的焰火?时至今日,还有多少人记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寒食节?还有多少人关注“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节巧节?又有多少人留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节?正当“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之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却在静默中悄然退回幕后,这样本末倒置的局面,不得不引发我们的忧虑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下的这个社会,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的社会,闭关自守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对于西方文化,如果我们把握适宜的尺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能兼容并收,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真正做到将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必是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的心结。两河流域滋养了犹太人的虔诚,赋予了他们圣诞之庆;长江黄河则孕育了华夏儿女的勤劳善良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共度传统节日,就是将心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九九登高,曾让世人感怀。所以,我们要珍惜共同的精神财富,担起肩上的重任:将传统节日的神韵代代相传!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