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壁虎借尾巴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壁虎借尾巴故事

第1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利用课文提供的知识和叙述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引入新课

1.师:四肢短短,身体扁平;

墙上爬行,专吃蚊蝇;

尾巴易断,断了再生。

2.学生猜出后出示“壁虎”图。师: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小壁虎尾巴故事

【评:根据小壁虎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编成谜语,唤起学生头脑中小壁虎的表象。“壁虎”一词用谜语引出,可以避免生硬地介绍有关知识,然后由壁虎自然引出课题。教学环节的衔接流畅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3.看看壁虎的外形,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评:教会学生由题目提出问题,既训练思维,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第1遍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读准确,边读边画出文中有几个自然段。

2.第2遍读课文,指名7个学生,一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音读准,尽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读后老师正音。

3.第3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问题。

师:我们读了3遍课文,每遍的要求一样吗?

【评:教师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此处设计的三读课文,各有要求,而且逐步提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的指导。】

三、深入学习,读议课文

1.出示图一:大家先看一看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思考:要想知道“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得从哪几个自然段找答案。

(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学生选第1、第2自然段,各自轻声读。出示活动投影片《小壁虎挣断尾巴》。

读后判断: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

①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

②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住后,自己挣断的。(√)

(2)假如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出现什么情况?从壁虎挣断尾巴,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评:一年级的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大都是说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通过投影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明白,小壁虎的尾巴是挣断的。并在此基础上讲清了壁虎的尾巴,有保护自己生命的作用。】

2.老师范读第2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老师读的语气,体会小壁虎当时的心情,说说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

(2)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评:让学生听听,说说,练练,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认真读书。】

3.看图,听第3至第5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1)思考:小壁虎向谁去借尾巴?

附图{图}

(2)用“先……然后……最后……”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

【评:结合看图听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并使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得到训练。】

4.读议第3至第5自然段。

学习第3自然段。

(1)用引读法让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和叙述顺序。

教师引读:小壁虎爬到哪?看见谁?他怎么说?对方怎么回答?

(2)学生比较下面的句子和标点。

小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姐姐,把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引导学生理解用上“姐姐、您、行吗”等词语,及询问的语气,说明小壁虎十分有礼貌。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引导学生体会加上“啊”“呢”这些语气词,可以表现小鱼是友好拒绝,和因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而为难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对话。

【评:通过2组对话的比较和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带着情感去朗读,这样,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

(4)演示活动投影片,理解“摇着”、“拨水”并让学生做动作演示。

(5)小结:课文第3段先写小壁虎爬到哪里,看见什么,再写小壁虎怎么说,最后写小鱼怎么答。这样就写清了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

【评:教“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这一段,采用“扶”的办法,初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半扶半放,教学第4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说说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体会到第4段与第3段写法相似,只是地点变了,借尾巴的对象变了。

(2)指名学生用手势做“甩”的动作。

(3)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老黄牛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4)师生分角色朗读。

以放为主,学生自学第5自然段。

(1)学生自学本段,想一想1、2两句写什么?3、4两句写什么?

(2)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本段,让学生找出说明燕子尾巴作用的词语。(摆、掌握方向)

(3)让学生做手势,帮助理解“摆”,“掌握方向”的意思。

【评:对于叙述顺序相似的3、4、5自然段,教师采用教—扶—放的方法指导,不仅使教学环节避免了重复,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与能力。】

总结3、4、5自然段。

让学生把3、4、5自然段连起来朗读,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说说小鱼、黄牛、燕子为什么没把尾巴借给小壁虎。

5.让学生把手当作动物的“尾巴”,演示辨析“摇”、“甩”、“摆”三个动词,体会几个词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

【评: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理解词语,有很强的直观性,把这几个重点词放在一起,学生自己演示,自己感受,再一次加以领会,效果很好。】

6.读议第6、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一组反义词,说说小壁虎心情起先怎么样,后来怎么样。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从“难过”到“高兴”的心情。

【评:通过抓一组反义词,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全概括了,教学环节简洁,又抓住了关键。】

(3)小壁虎把借尾巴的事告诉了妈妈,谁来扮演小壁虎把借尾巴的经过告诉妈妈,想一想该怎样说?

【评:这样等于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告诉”一词的意思。】

四、小结全文,课堂练习

1.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2.填空练习。

(1)小鱼(摇)着尾巴,在(河里)游来游去。

(2)黄牛(甩)着尾巴,在(树下)吃草。

(3)(燕子)摆着尾巴,在(空中)飞来飞去。

(4)小鱼用尾巴(拨水),黄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还能(长出来)。

【评:总结课文,既要归纳课文,又要进行语言训练。】

五、知识延伸,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1.阅读短文《有趣的尾巴》了解文中提到的松鼠、啄木鸟、猴子、响尾蛇等动物尾巴的作用。

第2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一. 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 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 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 《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 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 《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五. 在读中结合写作训练

第3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关键词:学习兴趣;时间;空间

一、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

1.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在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画面下,学生会集中注意力,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逼真的动画片,把小壁虎如何挣断尾巴―借尾巴―长出尾巴的过程,逼真地再现出来,使学生看后对课文中讲述的故事充满了好奇,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在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课文思想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利用多媒体课件,恰恰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各难点的理解。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在生字教学中,讲“甩”“摆”两字时,因为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容易区分,因此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制作的、精彩的动画片,通过生动的画面直观地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个字的区分和理解。

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能方便教师的操作,又可以有效控制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需要教师进行太繁琐的操作,只需通过敲击键盘和点击鼠标来控制其运行,这样不仅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减轻了负担,而且还节省了很多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获得更多的知识。另外,使用多媒体课件只需一台微机和一台液晶质量投影仪即可,所使用的空间不足1平方米,而使用其他的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机、录像设备等,它们所需的空间是一台微机和一台液晶投影仪的几倍。

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真正实现了人机的交流

以往的电教媒体如:幻灯机、录音机等设备,它们只能单向向学生发出信息,而无法像人与人之间那样地交流,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样势必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而多媒体课件则打破了这一局限性,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在选择练习题时,在屏幕上出现题之后,学生会去选择每道题答案选项中正确的一项,多媒体课件会在学生做对的时候给学生一些鼓励,如:发出“恭喜你,答对了”等一些话语,当学生答错的时候,它同样会给学生一些勉励,如:发出“别灰心,再试试”等话语,学生在听到这些鼓励的语言后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第4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一、唱响“逗号”结尾曲

教师不妨给课尾画上逗号,没有“扎口”的课未必不是好课!有了这种教学观点,教师便能解放思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也不必过早肯定,像抓“救命草”一样。课堂教学将不再只是优生的练兵场,而是能更多地顾及全体学生,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被遗忘的角落”也能重新萌发生机。记得学科带头人刘娇梅老师教学文言文《伯牙绝弦》一课,在指导学生读书时,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语感、文韵还不熟悉,因此读得还很生疏。而刘老师喊起的学生却又是在班里“不起眼”的,这要是放在我们手里,可能早就不耐烦了。而面对读得结结巴巴、断断续续的学生,刘老师却仍能用赞赏的眼光,一遍一遍鼓励他把课文读好:“没关系,这段话很难读,再练一练,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最后,学生不仅把课文读熟了,还能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之美,实在很不容易。

二、唱响“叹号”结尾曲

关注“情商”,是现代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注重“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课尾画上一个“叹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壮志豪情,总能掀起情感的,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感受。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学生被小姑娘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被水罐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深深地吸引着,最后在《爱的奉献》这支动听的歌曲中结束了这一课。课后,学生仍久久沉醉在优美的课文和欢快的音乐之中,那优美的歌曲在学生口中不停地传唱。在教学名人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结尾时,笔者用精心组织的语言概括了课文内容,最后满怀豪情地以少年回答校长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句话作为结尾,再次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热情!

三、唱响“问号”结尾曲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注重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会产生一些疑问,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释疑。随着学生读文理解的深入,可能还会产生新的、更深层次的疑问,这是符合人们读书认知的客观规律的。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尾,笔者说:“同学们,课文中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一个一个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小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长出新的尾巴来,而别的小动物却不能呢?”有的说:“小壁虎尾巴断了之后多久才能长出来?”有的说:“小鱼的尾巴要拨水,老牛的尾巴要赶蝇子,燕子的尾巴要掌握方向,那么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用呢?为什么它要到处借尾巴呢?”还有的说:“我还想知道其他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学生的这些疑问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他们的求知欲望多么强烈啊!愈强烈不愈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吗?能激起学生对未知领域如此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体现呀!笔者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这一连串的问号真是好极了,你们是真正的爱学习的小主人!课余,到咱们学校的图书馆里去查一查、找一找,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同学们,与‘问号’交朋友,其乐无穷啊!”

四、唱响“省略号”结尾曲

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给课尾画个“省略号”,就是这个意思。《美丽的小路》一文讲了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保持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教学时,课尾笔者问道:“同学们,美丽的环境令人心情舒畅,请看看我们的校园,你们觉得美吗?”学生回答说:“不美,因为我们常常在绿色的操场上捡到垃圾,这些垃圾破坏了校园的美丽。”于是,笔者顺势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我做校园“美容师”。

第一步:根据“表一”调查并记录。

[我们的校园美丽吗?\&我们校园里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呢?\&\&\&\&]

第二步:根据表二做计划,再按计划积极为校园“美容”。 [我给校园作“美容”计划\&我为校园“美容”已经做的事\&\&\&]

第5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实质上指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但读和写是不可割裂的教学内容,读是手段、是过程,写是目的、是归宿。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感悟到作品的表达技巧,作品的文化内涵,才能够解决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学会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指的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文达意。语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内涵,而且不同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写了什么,更要品味内容背后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崔峦老师说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1.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言

“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

我们可以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按点设计引导学生得言。互动反馈系统EZclick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全员参与,每个学生人手一机,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每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过程中,当学生在理解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时,教师出示小鱼的话:“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但这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感情呢?我设计了如表1的按点,引导学生品味。

选择后,教师请选择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明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

当学生学习过第三自然段之后,了解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怎么借的?借到了没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如表2的按点,帮助学生体会这个自然段的表达顺序。

这个按点的设计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在此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本段的写作顺序,为四、五自然段的自主学习做了准备,在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安排了仿照课文续编故事的语言实践,也是在此按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此按点的设计成功地引导学生感悟表达顺序,达到了得言的目的。

在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同时,我们还巧妙地利用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写法。

例如,《回乡偶书》一诗教学中,教师就在学完古诗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回乡偶书》中的“回”与古诗结尾处的“来”,构成了作者心中是主,而儿童眼中是客的强烈反差对比,诗中这样的反差对比的词语很多,找一找都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读诗寻找的过程中,教师将形成反差的词从诗中拖拽出来:回——来;少小——老大;离——回;无改——衰。将这些词语在整首诗的旁边单独排列,方便学生观察,对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冲击,让学生感悟到正是使用了如此多的对比,作者的情感才得以充分表达。

2.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意

“得意”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同样通过互动反馈系统按点的设计引导学生得意。例如,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然后抓住本诗的诗眼“客”设计了连续的按点。在按点的选择中,让孩子理解虽是同一个“客”,对于贺知章和孩子们有着不同的意义,体会到作者离家时间之久,使得家乡的孩子们都已经不认识他了,而这对于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冲击。

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既不能用喜又不能单纯用悲来形容,那是一种叶落归根的激动,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此时作者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呢?教师设计了一个按点,达到了效果。

按后教师让学生续写,学生通过想象,根据自己的选择写出了作者不同的感受。教师指名让学生汇报,再根据汇报内容指导朗读高兴或伤感之情。应该说这个按点不但让学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而且巧妙地把读和写融合在了一起。

3.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法

“得法”指的是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把《拐杖》这篇课文与学过的其他写让座的文章比较异同,其中设计的按点就具有这样的多重性(如表3)。

结果有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a;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b;4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c;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d。选择正确答案的学生仅占全班人数的45%,说明学生对文章命题的知识缺乏了解,同时平时缺少这方面的练习。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随即和学生一起讨论起来: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赞扬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

讨论中,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文章的线索,本课是以文章的线索为题,如果以主要人物为题可以命题为“一位小姑娘”;以事件为题可以命题为“让座”;以文章中心为题可以命题为“关爱”。

再如,《回乡偶书》教学中,教师在学习之初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了自学提示,在授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再一次出示自学提示,然后让学生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会运用语言

就像劳动技能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样,言语能力也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才能成熟。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也要让学生试着模仿实践。

第6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一、让音乐融入幼儿教学

幼儿语言的学习,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语言发展,而且对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的学习往往要运用游戏、观察、图像、文字等媒体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幼儿进行感官的刺激,激发幼儿兴趣,而音乐的融入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幼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如:在进行古诗《鹅》教学时,就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悠扬轻快的乐曲声轻轻响起时,一只美丽的白鹅浮在碧绿的河面上,昂起头挺起胸对天高歌,这栩栩如生的形象,清晰地印入幼儿眼帘,接着讲解画面然后轻轻抽动幻灯片,幼儿就看到了一只白鹅在水面上浮动,通过演示鹅的头,一低一抬地向着天空叫,幼儿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曲项就是弯曲着脖子,向是向着、朝着,歌是指叫声像唱歌一样,一双红色的脚掌在缓缓地拨划着清波,看着游动的鹅。幼儿就很快地理解了拨是拨动的意思,清波就是指清清的水波,这样幼儿对鹅的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悠扬的音乐和多媒体可以帮助幼儿在一个浓厚的欣赏氛围中体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语言的表述和画面的变化,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幼儿在诵读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较好的语言感知能力。

二、运用动态情景,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直接将知识、经验或答案告诉给幼儿,不再是拿出操作结果向幼儿讲解,而是通过引导让幼儿自己发现或学习别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经验的。因此,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创造力也是值得挖掘开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动态的情景,扩展幼儿思维的发散,提高幼儿的想象力。比如带领幼儿观看动画片《小壁虎借尾巴》,由于幼儿对动画片非常喜欢,所以很容易进入故事情境,获得比较多的语言信息,然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逼真的音响效果启发幼儿对小壁虎的某些语言、心理活动等进行想象。例如: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是怎么说的?它们是怎么回答的?最后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如果你是小壁虎你会怎样?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表述,说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感受,丰富的动感画面,激发了幼儿的灵感,神奇的动画音乐引起了幼儿的联想,这样,幼儿的想象力就在语言的运用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创设生活探究环境,保持幼儿探究热情

幼儿的探究能力不可能在几次探究活动中就能完成,因而教师要创设自主探究教育环境,让幼儿保持探究热情。例如在大班幼儿中开展“摩擦起电”探究活动,幼儿多数并不熟悉这一自然现象,教师可设置“魔术”情境,让幼儿用塑料棒、木棒、铁尺、玻璃棍、纸条棒等不同材料让小纸屑“跳舞”,使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究,了解这一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活动结束后,还可让幼儿自寻寻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那些东西也可以通过摩擦起电。又如开展“镜子的秘密”中,让学生事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面镜的特征,并玩一玩、试一试,在通过拿出哈哈镜让学生自行探究是如何原理制成,当发现是用凸面镜和凹面镜原理支撑后,教师为保持幼儿探究热情,进一步让幼儿去生活中寻找还存在那些镜子,各自有何用途?在这个自主探究的环境中,马上就有幼儿回答“我爷爷的眼镜是老花镜,是属于凸面镜的原理制成的,上次我拿着玩,发现可以放大字体”,也有幼儿说“我家的车子车头前端两侧的镜子是凸面镜,可以看见后面很远的车子”,更有幼儿说”老师的眼镜是凹透镜制成的,我们带着脑袋要昏,看不清楚东西,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探究环境创设,不仅让幼儿了解到有关镜子的信息,还能随之问题进行扩展,养成主动观察探索的好习

四、通过绘画,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

第7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为了减轻师生负担,更为了探究一条培养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使他们早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路径,在完成拼音教学,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读能力之后,我选择“质疑、释疑”为切入口,分“课文大意理解,字词准确把握,课文叙述思路”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经过两年的试验,效果显著,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综合能力普遍比平行班的学生好。

一、看题目质疑,读课文释疑,理解课文大意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是启发学生质疑的好方法,也是引导低年级学生进入自学门路的好途径。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引导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②小壁虎向谁借尾巴?③他借到了尾巴吗?为什么?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进入文本,自读课文,边读边用统一的不同符号(“――”“nn”“”)从书中找出答案并标示出来。学生只要找到了答案,课文大意也就理解了。

二、找词语质疑,读图换词看表演释疑,准确把握词义

每篇课文,学生都有一些不理解或意思把握不准的字、词。指导低年级学生理解词语,不能单纯地靠语言文字解释,最好是借助课文插图、换词、表演动作来进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用符号标记出不理解的词,然后引导他们通过看插图、换词、演示动作去揣摩词义。如《我是什么》一课:①“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了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根据文中的“落、打、飘”三个动词,指导学生观察水珠、雹子、雪的图片演示辅以手势表演动作,他们很容易准确地揣摩出其含义。②“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温和、暴躁”的意思是很难符合书中意思的。因此,我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说图意,再出示动画,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温和”,课文是指水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暴躁”,课文是指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能慢慢地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要说的话了。③“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光做好事”中的“平常”“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利用换词的方法效果会更好,平常――平时,光――只。

三、标自然段质疑,找段意释疑,理清课文叙述思路

第8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低年级;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承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教学实践证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挖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火花时时闪烁,运用“激发兴趣、引导观察、诱发多问、启发想象”等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从事创造活动的愿望与态度,他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所成就的发明家,他们的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李时珍因为从小立下志愿要为穷人解除痛苦,所以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到各地去采药,并亲自品尝、实践,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童第周正是凭着“一定要争气”的决心和毅力,发奋学习,刻苦钻研,终于为自己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而世人皆知的大发明家牛顿,由于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掉到了他身上,就引发了他的思考,后来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情节的描述,可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创作欲望。如在教学《秋天》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自己去找一找,观察一下,看秋天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以后,周围的景物都有哪些变化?第二天语文课上,我引导学生们进行情景描述:有的说,“秋天来了,树叶黄了。”有的说,“秋天来了,开了,五颜六色,真好看。”还有的说,“秋天来了,麦子熟了。”这时,问题出现了,同学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一个同学说:“不对,小麦夏季成熟,不能说秋天麦子熟了。”显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了新知,创新的欲望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启发学生敢于质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使学生敢问会问。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播放动画,出示课题,指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学生会提出这些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后来借到了没有?等等。这时,再播放一遍动画,启发学生边认真听课文配乐朗读,边仔细看动画画面,自己去找答案,在读书时发现了问题也可以提出来讨论。学生在看完画面、读课文后又会提出:“小壁虎趴在墙上会不会掉下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不疼吗?”这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想,学的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掌握了一些课外知识,大大提高了多问思维能力。

四、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探新,以新固旧,使学生借助创造性想象丰富自己的心理活动,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如果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建议,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空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青蛙,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表情又会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他们的兴趣一定会很高。由于学生想象力丰富,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百花齐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合教材中的典型课文,指导学生仿写或续写故事

如学习《小山羊和小灰兔》一课后,一位同学提出:“老师,第二天早晨,小山羊还会不会等小灰兔呢?”这个问题说明,教学仅仅停留在有限的内容上是不够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教学,启发学生续编故事。通过点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想象,有的同学这样写到:“小灰兔回到家里,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批评了他,并告诉小灰兔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对好朋友要讲信用。听了妈妈的话,小灰兔知道自己错了,第二天他早早地就去找小山羊,他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去大森林里采蘑菇了。”还有的孩子这样写:“第二天早上,小山羊一定会在家里等小灰兔的,因为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小灰兔,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做一个讲信用的人。”故事内容详细具体,想象丰富。

六、依据年龄特点,让学生尝试着写一些童话故事

第9篇:小壁虎借尾巴故事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语文教学;作用;意义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大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关系到能否掌握21世纪教育的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现代化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现代化给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未来的中学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还要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及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的定义是:为了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上述教育技术进行改造、变革、派生。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知识大量涌现,使人脑无法包含大量的知识,一个人即使拼命攻读也难以读完或记住他将从事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今天的中学教育已不能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智能以及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归根到底还是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尤其对语文这样抽象性的科目。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中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特点来看,带来的效果会更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协调教学中的矛盾,以媒体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电教媒体,在课前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主动积极求知,可以在课文刚导入时利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导入新课时,就可先播放一段小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动画中有哪几种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壁虎在捉蚊子,蛇咬住了壁虎尾巴。接着教师追问:“小壁虎尾巴断了,那它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借尾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声,渐显课题《小壁虎借尾巴》。这样揭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小壁虎到底有没有借到尾巴呢?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到生动形象

首先,以形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境界中去,使他们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力还比较弱,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这一课的课文内容时,可以利用课件将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做成一个动画,一边演示动画,一边相应出示课文每小节的内容。其次,以声动情。作为多媒体课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声音技术在激发学生感情时有着不可低估地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审美能力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播放课件,让学生眼看北大荒辽阔、迷人的秀丽风光,耳听牧羊人悠扬清脆的歌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置身此景,萌发了热爱伟大祖国之情。教学《我的战友》时,当讲到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熊熊烈火烧到身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下来,他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这一感人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甚至有人失声痛哭。这样,的人格美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鼓舞和鞭策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将课文的插图制成动画。一开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得意洋洋站在水边,的确是一个很美的形象,学生们由此萌发了美的意识。随着故事发展,相继出现了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屡屡得到教育的画面,逐步把学生们美的意识升华到老马说的那句话的境界――“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学生对图文的观察、学习思考,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美,而且也从连续画面中训练了自己分析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才能符合新世纪对中学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5-18

[2]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