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 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 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 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 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 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 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 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 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 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 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 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 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 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 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5603/r
国际刊号:issn1673-9701
邮发代号:80-611
办刊宗旨
杂志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以“传递医疗科技资讯、报道医生临床进展、展示医生科研成果、交流医生工作经验”为宗旨。杂志所刊发的论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全国各级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部、诊所等医疗机构广大临床医生和乡村医生及医学院校师生工作、学习的参考和交流的园地。
主要栏目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眩晕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基本消失,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症状缓解,伴随症状无变化或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
4 讨论
关键词: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 青岛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范文 青岛论文 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已有1.12 亿。伴随老龄化过程中明显的生理衰退就是老年人四肢的灵活性不断下降,进而对日常的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各种疾病而引起的肢体运动性障碍的病人也在显著增加,与之相对的是通过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进行的康复理疗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个特殊群体已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治疗康复和服务于他们的产品技术和质量也在相应地提高,因此服务于四肢的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世界上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出于刚起步状态,各种机器人产品更是少之又少,在国内该领域中尚处于空白状态,临床应用任重而道远,因此对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采用气动人工肌肉驱动的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实现手指康复训练的多自由度运动,不仅降低了设备成本,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系统对人类自身的安全性和柔顺性,且具有体积小,运动的强度和速度易调整等特点。
课题的研究思想符合实际国情和康复机器人对系统柔顺性、安全性、轻巧性的高要求 。它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患者的手部运动功能康复,研究一种柔顺舒适、可穿戴的手功能康复机器人,辅助患者完成手部运动功能的重复训练,其轻便经济、穿卸方便,尤其适于家庭使用,既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又不增加临床医疗人员的负担和卫生保健。
综上所述,气动人工肌肉驱动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是气压驱动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在康复医学领域内的新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研究动态
美国是研究气动肌肉机构最多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大学。
华盛顿大学的生物机器人实验室从生物学角度对气动肌肉的特性作了深入研究,从等效做功角度建模,并进行失效机理分析,制作力假肢和仿人手臂用于脊椎反射运动控制研究。
vanderbilt 大学认知机器人实验室(cognitive robotics lab, crl)研制了首个采用气动肌肉驱动的爬墙机器人,并应用于驱动智能机器人(intelligent soft-arm control, isac)的手臂。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贝克曼研究所对图像定位的5自由度soft arm 机械手采用神经网络进行高精度位置控制和轨迹规划。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设计了并联弹簧的新结构气动肌肉驱动器,可以同时得到收缩力和推力,并与工业界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不同部位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英国salford 大学高级机器人研究中心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长期的系统研究,开发了用于核工业的操作手、灵巧手、仿人手臂以及便携式气源和集成化气动肌肉,目前正在研究10 自由度的下肢外骨骼以及仿人手的远程控制。
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tituted national dissidences appliqués, insa)研究了气动肌肉的动静态性能和多种控制策略,目前正在研制新型驱动源的人工肌肉以及在远程医疗上的应用。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制作了新型的折叠式气动肌肉用于驱动两足步行机器人,实现了运动控制。
日本bridgestone 公司在rubber tauter 之后又发明了多种不同结构的气动肌肉。德国festoon 公司发明了适合工业应用的气动肌腱fluidic muscle,寿命可达1000万次以上,同时还对气动肌肉的应用作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工作。英国shadow 公司研制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仿人手。美国的kinetic muscles 公司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开发了多种用于肌肉康复训练的小型医疗设备。
lilly采用基于滑动模的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单气动肌肉驱动的关节位置控制。
2.2 国内研究动态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陆续开始了气动肌肉的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宗光华较早开始气动肌肉的研究,分析了其非线性特性、橡胶管弹性及其自身摩擦对驱动模型的影响,并应用于五连杆并联机构,通过刚度调节实现柔顺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的田社平等运用零极点配置自适应预测控制、非线性逆系统控制以及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实现单自由度关节的快速、高精度位置控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祖温等分析了气动肌肉结构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气动肌肉的静动态刚度特性以及与生物肌肉的比较,提出将气动肌肉等效为变刚度弹簧,设计了气动肌肉驱动的具有4 自由度的仿人手臂、外骨骼式力反馈数据手套和6 足机器人,采用输入整形法解决关节阶跃响应残余震荡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的彭光正等先后进行了单根人工肌肉、单个运动关节以及3 自由度球面并联机器人的位置及力控制,采用了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种智能控制算法,并设计了6 足爬行机器人和17 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
哈尔滨工业大学气动中心的隋立明博士也通过实验得到了气动人工肌肉的一个更简洁的修正模型和经验公式并对两根气动人工肌肉组成的一个简单关节系统进行实验建模和采用位置闭环的控制方法进一步验证气动人工肌肉的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的林良明也对气动人工肌肉的轨迹学习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学习的收敛性的初步结论为下一步的学习控制奠定了基础。其中田社平通过对气动人工肌肉收缩在频率域上的数学模型并对它的结构及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相应的静态力学方程。
2003年付大鹏等,以机械手抓取物体为分析对象,采用矩阵法来描述机械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四阶方阵变换三维空间点的齐次坐标为基础,将运动、变换和映射与矩阵计算联系起来建立了机械手的运动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机械手运动系统优化设计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对机械手的精密设计和计算具有普遍适用意义。
2005年车仁炜,吕广明,陆念力对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将等效有限元的方法应用到开式的5自由度的康复机械手的动力分析中,这种方法比传统的分析方法建模效率高、简单快捷,极其适合现代计算机的发展,的除了机械臂的动力响应曲线,为机械手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张丽霞,杨成志根据拿取非规则物品的任务要求,采用转动机构和连杆机构相结合,设计了五指型机器手,手指弯曲电机与指间平衡电机耦合驱动,实现了机器手的多角度张开、抓握运动方式,对实用型仿人机器手的机构设计有参考意义。
2009年杨玉维等人对轮式悬架移动2连杆柔性机械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与仿真,。采用经典瑞利.里兹法和浮动坐标法描述机械手弹性变形与参考运动间的动力学耦合问题, 综合利用拉格朗日原理和牛顿.欧拉方程并在笛卡尔坐标系下,以矩阵、矢量简洁的形式构建了该移动柔性机械手系统的完整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2009年罗志增,顾培民研究设计了一种单电机驱动多指多关节机械手,能够很好的实现灵巧、稳妥的抓取物体,这个机械手共有4指12个关节。每个手指有3个指节,由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指节结构确保手指末端做平移运动,这种设计方案很好的实现了控制简单、抓握可靠的目的。
从目前来看,国内对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仍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有关气动人工肌肉的研究与国外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气动人工肌肉中的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外,采用气动人工肌肉作为机器人驱动器的研究还不成熟。
三、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缺乏对关节位置、关节速度的观测和康复力的柔顺控制,安全性能有待提高;大多数手功能康复设备没有拇指的参与;感知功能差,对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和康复效果不能建立起有效地评价。为此,课题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穿戴,并且安全、柔顺、低成本,使用方便的气动手功能康复设备。对气动手指康复系统进行机构运动学分析、用mat lab软件对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康复治疗过程的力位信息进行仿真分析。
要实现上述的目标,系统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关键技术有:
(1)基于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的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 主要包括:人手部的手指弯曲抓握动作分析,气压驱动关节机构自由度的优化配置。使机械手能够实现手指的弯曲、物体的抓握等手部瘫痪患者不能实现的动作。
(2)对机器人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主要包括:气压驱动的手指关节外骨骼机械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机器人机构的力位信息仿真。主要包括:用mat lab软件进行机器人气压驱动终端的力位信息 仿真。
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外附骨骼机械手系统是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是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四、论文工作计划与方案
论文工作计划安排:
2010年9月——2011年6月准备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学习当今最先进的机器人设计技术;学习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及优化,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对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011年7月——2011年9月课题前期阶段
主要工作:课题方案设计,拟写开题报告,开题。
2011年10月——2012年7月课题中期阶段
主要工作:开始具体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部分设计,对手指康复训练方法分析和提炼。研究手指康复机械系统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
2012年8月——2012年12月课题后期阶段
主要工作:对手指康复机器人进行模拟仿真,对设计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题。
2013年1月——2013年4月结束课题阶段
主要工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准备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13年5月——2013年6月论文答辩阶段
主要工作方案:
1. 完成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学习的同时,进行市场调研,对手指康复机械手作初步了解。
2. 查阅资料,了解气动手指康复机器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分析已有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外骨骼机械手机械结构的部分设计。
4. 对现有手指康复训练方法设计进行分析和提炼,分析其优缺点。
5. 开始具体设计工作。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教学质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11-02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我校始终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核心,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笔者对2007~2010级康复治疗专业情况进行统计,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的实际知识与能力结构合理
1.专业知识结构改革。我校康复治疗专业知识结构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及康复专业知识为主的三大知识结构模块。2007级、2008级两个年级学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平均成绩在82分以上,同时,两个年级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的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均在65%以上。分析两个年级学生综合学习成绩表明,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具备了从事临床康复治疗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适应行业及学科的发展,突出我校的办学特色,康复治疗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在重视现代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前提下把中医传统康复理论技术融入到现代康复医学体系中,注重学生中医传统康复理论及诊疗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即掌握了完整的现代康复治疗学理论与技术,又具备较为丰富的中医传统康复知识与手段。①我校在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比较合理,现代康复知识与传统康复知识的课时教学比例约4:1,传统康复教学内容主要以针灸推拿为主,即体现了以现代康复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院校在传统康复教学上的优势。②在康复专业实践课学时安排上超过了1/3的比例,且康复专业配置了运动疗法教学实验室、作业疗法教学实验室及言语疗法教学实验室,真正做到了注重学生康复操作技能的培养。
2.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合格。2007~2010级学生理论考试合格率平均为98.3%,良好率平均为51.2%,优秀率平均为18.8%;2007~2009级操作技能考试合格率平均为97.9%,良好率平均为38.6%,优秀率平均为56%;实习前强化训练技能考核合格率100%。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过硬,受到了各实习单位的充分肯定。
二、素质培养
1.学生的素质结构符合培养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年来,先后有52人获“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43人获“奖学金”,其中6人获国家奖学金;共获得各类过级考证证书332项。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64.7%;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通过率为26.7%;学生国家计算机二级合格率为26.7%;其中07、08级获得保健按摩师证166人;公共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书及其他证书42人次。
2.研究实践成果和校级以上竞赛奖励层出不穷。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校园科技文化、科学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四年来,学生申请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1项,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2009级康复治疗班学生辛蔚所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1项。参加校级竞赛获奖289人次,市级竞赛获奖8人次,省级竞赛获奖7人次,国家级竞赛获奖12人次。
3.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培养。始终坚持“不断加强医学人文、道德和身心素养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我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强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①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总人数192人,其中党员28人,占14.6%;团员164人,占85.4%;入党积极分子153人,占79.7%。②学风淳朴,专业思想稳固。四年来年,先后有6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7人获校级奖学金,18名学生获得“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荣誉称号。③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我校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学生工作(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利用校报、橱窗、展板、校园网等大众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积极性,掌握了很多的心理保健常识。如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文化周”系列活动,宣传普及心理知识;丰富心理健康网页,发挥网络咨询作用。④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积极开展大二暑期临床见习活动;多次开展志愿者“爱心义诊进社区活动”,给社区的老人,残疾人送去了温暖;以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为依托,开展主题为“推动康复治疗在社区及基层的发展”社会调研活动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外科技活动:学校重视课外科技方面活动的开展,邀请省内专家开展学术讲座,如:《康复医学发展现状》、《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脑卒中的康复》、《中风患者的传统康复方法》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设计的“调节新型康复台阶机”已申请国家专利。四年来,获得长沙市第七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市按摩医院杯”推拿手法技能大赛团体(专业组)三等奖,“针拿手法技能大赛”获专业组三等奖,“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三等奖,校“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二等奖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加迎新晚会、校运会、春季马路赛、篮球赛、禁毒宣传、亲近自然野营等各类活动。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课外科技及文化活动,使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毕业设计
为适应临床的需要,实现中西结合、能西会中的康复人才培养目标,我校改革了康复治疗专业毕业考核模式,以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和康复基本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代替以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的毕业模式;毕业考核包括临床技能考核和综合笔试两部分,其中综合笔试占40%,临床技能考核占60%。综合笔试由基本理论考核和病例分析组成,基本理论包括:康复评定学、PT含运动学、OT、言语疗法学、针灸学、推拿学;病例分析包括:内科病例1例,外伤科病例1例;临床技能考核分2站进行,第一考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考核)包括康复评定、PT、OT、言语等评定和治疗的技术,常规体格检查;第二考站(中医康复治疗技术)考核含针灸、推拿技术操作。注重“技能培养”,通过强化以“实验—开放实验室—创新课题—实习”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把课本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并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了适合康复治疗专业的实纲、实习计划、毕业考核实施细则,对毕业实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习前进行强化训练,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实习;实习结束进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毕业。
本专业办学以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及传统康复治疗知识和技术,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经过四年不断采取措施,适时调整专业规划和培养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验—实习—开放实验室—创新活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以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近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实践技能过硬、适应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康复治疗学教学体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康复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效玮,曾玉.浅谈我国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2-14.
[2]王芗斌,陈立典,陶静,等.康复医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909-911.
国外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美国的医学教育培养目标是专业技术性教育,非常重视教学方式和教材的选择,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考评机制。英国医学教育强调重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技能,注重医学人才的思想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三大核心任务的完成。而法国的医学教育则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人文教育,调整课程内容和严格实施优胜劣汰等做法培养医学人才。
高职高专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经验,对原有办学理念和发展路径进行反思和改革,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重视能力培养,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教学模式的改革高职高专应该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将课程见习和毕业实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培养定位,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临床科室的安排应该兼顾中西医,尤其是对于具有鲜明中医特色、能发挥中医优势的可在基层推广应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应注意适当加强。因为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在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意诱导、督促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为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能力,应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可尝试与行业或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或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开展保健按摩师、足疗师、刮痧师、营养师等培训,将行业服务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现行的高职高专中医骨伤专业的课程设置除去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外,中医与西医的课程设置比重几乎各占一半,各临床课程安排较为全面均衡。为加强运动医学方向学生的运动医学专业能力培养,应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或整合一些课程。如增加《运动解剖学》、《运动创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训练学概论》,将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中医养生保健学》和《中医康复学》合为一门,在讲授《针灸推拿学》时纳入《社区中医适宜技术》。考虑到学制短、课时不足的实际情况,可灵活采用增设选修课、兴趣小组、专题讲座、学生自学等形式,也可补充部分相关课程放到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中。
【关键词】 骨折;肺部;手术后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NextPage]
3 讨 论
3.2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a)术后应常规行床边心电监护仪至少72 h以上,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b)定期进行血气分析,电解质测定,必要时床边X线拍片。c)术后经常进行肺部听诊,注意呼吸音的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早寻找原因,采取相应对策。
3.3 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防治对策 a)术前:(a)术前评估: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术前评估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在术前应明确患者的活动耐力和肺部疾病情况。(b)术前肺功能检查:由于许多骨折患者搬动或改变困难无法进行肺功能检查,因此肺功能检查并非决定能否手术的关健。目前认为术前肺活量检查和血气分析对监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更有价值。(c)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症,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基础生理状态,从而使患者提高手术耐受力。(d)鼓励和劝说患者戒烟,指导和辅助患者行肺膨胀锻炼,指导和训练患者进行用力咳嗽,防止术后肺不胀和肺炎的发生。(e)对于临床有感染征象者术前应加用抗生素治疗,但不加选择地术前应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术后肺炎发生的危险性。哮喘患者应慎用β2受体阻滞剂,以免诱发和加重哮喘。对有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和临床表现者,要尽可能减少镇静和麻醉药物用量。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防止术后肺水肿的发生。b)术中:(a)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最好在3 h内完成手术。(b)尽量避免气管插管麻醉。(c)减少阿片类麻醉药品的用量,尽量不使用潘库溪铵等长效神经肌肉阻滞剂。(d)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e)术中根据“失什么补什么,失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补充术中所失的血液,及时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保持血色素在10 g/L以上。c)术后:(a)术后应进行持续心电监护至少3 d,持续吸氧至少3 d以上以避免低氧血症。(b)加强护理帮助患者咳嗽、翻身、拍背、排痰,行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c)保证术后48 h内的伤口止痛效果。(d)监测患者的血凝状态,避免使用止血剂,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等措施对于肺栓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e)对心血管、泌尿系统和褥疮等并发症也需要积极预防和及时诊治,常规进行抗感染治疗。
肺部并发症是老年骨折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其他脏器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导致老年人围手术期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低氧血症、肺不张、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支气管哮喘和呼吸衰竭是常见的术后肺部并发症,要积极的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a)评估和调整重要脏器功能;(b)选择创伤小、效果好的麻醉和手术方法,注意手术禁忌;(c)术后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措施;(d)老年人机体调节反应能力较差,需加强监测和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4]Mantilla CB,Horlocker TT,Schroeder DR,et al.Freauenc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Pulmonary embolism,deep venous thrombosis,and death fowowing primary hip or knee arthrop lasty[J].Anesth esiolgy,2002,96(5):11401146.
关键词: 大学生 拖延行为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
1.引言
拖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Ellis和Knaus[1]曾预计大学里有将近9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行为;陈宝华[2]调查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Mccown和Roberts(1994)[3]研究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对拖延行为干预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主要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法和情绪疗法四种,其中以综合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为主,这在国内仅有几人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如邱研究表明[4],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能够改善大学生短期内的拖延行为,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效率;徐丹丹的研究发现[5],针对被动拖延者的团体干预能有效地改善被动拖延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吴进华的研究表明[6],设计的团体干预方案能够较有效地降低师范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程度,提升师范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因此,本研究结合研究者所在大学的大学生的拖延现状,使用自编的拖延行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两个假设:(1)该1干预方案能降低大学生短期内的拖延行为;(2)短期内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减低主要表现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提高。
2.方法
2.1被试
根据拖延分数由高到低排列,并结合自愿原则,共选出了16名被试,其中8名作为实验组,8名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生5名,女生3名;其中理工科7名,文科1名。对照组中,男生5名,女生3名;8人全是理工科(根据一般拖延量表获得的拖延分数,与专业计算相关,统计结果(t=0.41,P>0.05)表明二者相关不显著,说明专业对拖延行为影响较小,所以这样分组不影响实验结果)。
2.2研究工具
2.2.1一般拖延量表
ClarryH.Lay于1986年编制的一般拖延量表[7]。该量表20个题目,采用5点评分;全部题目相加得到总分,量表为单一维度,得分范围为20-100,总分越高,代表拖延行为越严重。Lay在修订此量表时,测得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楚翘等人测得该量表α系数为0.833[7],国内包翠秋2007年报道其α系数为0.803[8]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2.2.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共10个项目,GSES采用利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计分。GSES为单维量表,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分。把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根据Schwarzer的报告,在不同文化的多次测定中,GSE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和0.91之间,一直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2.3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使用黄希庭和张志杰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11],共44个项目,采用五点记分。该量表分为三个分量表,即时间价值感分量表、时间监控观分量表和时间效能感分量表。该量表的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
2.2.4焦虑自评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华裔教授WillianW.K.Zung于1965年编制。SAS采用4级评分,共20个项目,统计指标为总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陶明等测得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为.931,与SCL-90的焦虑抑郁和与DSM-IV的诊断符合率在90%以上[14]。
2.2.5自编拖延行为认知—行为干预方案
从引起拖延行为的原因出发,同时根据前期访谈的结果设计了拖延行为认知—行为干预方案。自编的团体辅导方案分为组建团队、认识拖延、拖延与自我效能、拖延与时间管理、拖延与焦虑和离别6个篇章,前两个篇章的主要目的让成员彼此熟悉。建立团体信任,并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下来3个篇章分别从自我效能感、时间管理和焦虑情绪[13]与拖延的关系出发,结合理论和实践给被试讲解对抗拖延的策略和办法;最后一个篇章主要是处理离别情绪。
3.研究结果
3.1实验组、对照组在各变量上的比较
3.1.1前测两组组间比较
表1呈现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拖延程度、自我效能感、时间管理倾向和焦虑水平几个维度的前测结果比较。结果显示:在前测中,两个组在各个变量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两个组的基线水平是基本相同的。
表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的结果比较
注:*表示P≤.05;**表示P≤.0l。下同。
3.1.2后测两组组间比较
在为期6周的实验处理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同样的工具进行重测,结
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个组在拖延总分、ATMD总分、时间价值感和焦虑自评状况这四个变量上都有显著性差异;但在自我效能感、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上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的结果比较
3.2实验组、对照组各变量的前后测比较
3.2.1实验组的前后测比较
表3 实验组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实验组各变量的前后测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在拖延总分、时间监控感这两个变量上,干预前后有显著差异;尤其在ATMD总分、时间效能感这两个变量上,干预前后都有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通过团体辅导以后,实验组在拖延行为方面有了显著的降低,在时间管理倾向上有了极其显著的提高,特别在时间监控感和时间效能感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实验组被试的自我效能感、时间价值感和焦虑水平没有显著的改变。
3.2.2对照组的前后测比较
表4呈现了对照组各变量在前后测成绩上的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在各个变量上都没有显著变化。
表4 对照组前后测的结果比较
4.讨论
4.1干预显著地降低了大学生的拖延行为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显著地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与国内仅有的干预研究结果相同。例如邱[4],徐丹丹[5]和吴进华[6]分别在他们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本实验在他们的基础上,对额外变量进行了更加严格的控制。被试的选择是在前期拖延现状的调查基础之上的,严格匹配了性别比例,并尽可能地保证额外变量相同。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设计了干预方案,并通过模拟预测和询问老师意见进行了完善。
4.2干预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此次干预方案显著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进行比较,前者在时间价值感维度上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组自我对照前后比较结果显示,通过参与这次团体干预活动,他们在时间控制感和时间效能感两个维度上都有显著提高,尤其在时间效能感方面有了极其显著的改善。
本研究根据Ainslie的折扣期望理论,帮助拖延者把长远的目标分成多个具体的、短期的目标,使每一个目标的达成变得简单快捷,并且能够获得即时的满足,同时强调短期目标的动机,如通过运用四象限法则,当拖延行为将要发生时,先对事情进行分析,仔细考虑干扰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然后做出决策。这在任何的认知—行为干预中都很重要。这是本次干预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时间管理倾向上取得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4]。
4.3干预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的焦虑水平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干预前后,实验组的焦虑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对照组的焦虑水平却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结果对比显示,两组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该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大学生拖延者的焦虑水平。
根据William Knaus的拖延与焦虑理论[13],我们设计了此次实验的焦虑水平干预方案。一方面,让他们了解拖延与焦虑的复杂关系,即焦虑如何引发拖延以及拖延怎样加重焦虑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分享与讨论具体案例,给他们讲解怎样缓解焦虑,如通过与自己对话,将心灵从不断的压力情绪中释放出来或通过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情绪体验等内部方式和锻炼身体、与朋友交流等外部方式。同时,让他们通过练习巩固这些方法,并内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12]。
4.4干预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效果不明显
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干预前后,实验组的自我效能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对照组的成绩有稍微的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干预时间较短和自我效能感本身特点以及干预时间段选取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干预方案实施阶段,由于五一假期中断了一个星期,造成干预方案整体实施的不连贯性;而且随着期末考试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加重,投入到实验上的精力和时间减少;同时,整个干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是不可能的。而且,自我效能的提升是需要成功的经验加以强化的,而在短时间内成功体验的数量有限。这是导致自我效能感变量的前后测效果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笔者看来,实验组在自我效能变量上的不显著提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干预的效果。
5.结语
5.1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能改善大学生短期内的拖延行为。
5.2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能提高大学生拖延者的时间管理倾向。
5.3认知—行为团体干预能降低大学生拖延者的焦虑水平。
5.4短期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对大学生拖延者的自我效能感的改善效果不大。
参考文献:
[1]王娟.关于影响拖延行为的因素研究综述.百科论坛:285-286.
[2]陈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的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MccownW.PetzelT,RupertP.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ome hypothesized behaviors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of college student procrastinators.Personality&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87,8,(6):781-786.
[4]邱.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毕业论文.
[5]徐丹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类型比较及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吴进华.师范大学生学习拖延特点及其团体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7]楚翘,肖蓉,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70-972.
[8]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9,10,(34):129-132.
[9]Schwarzer, R. & Aristi B. (1997).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10]Zhang, J.X. & Schwarzer,R.(1995).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a,38(3),174-181.
[11]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A].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12][美]尼尔·菲奥里著张心琴译.战胜拖拉[M]东方出版社.
[13]WilliamKnaus著.陶婧等译.终结拖延症[M]机械工业出版社.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Sarbin Thcodore R)在美国心理学年会上首次提出“经验的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述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1983年萨宾发表《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扎根隐喻的故事》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叙述的作用。1986年萨宾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核心观点即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动的基础。叙事的概念与叙事心理学开始显现,叙事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叙事研究成为心理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990年,澳大利亚的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与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David Epston)合著《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被认为是叙事心理治疗(辅导)诞生的标志。他们认为当人们把自己与问题混为一谈并在“主流叙事”的影响下丧失、限制、否定了自己的人格时,在治疗中进行重构就尤为必要。他们将福柯关于知识与权力的观点应用到临床治疗,尝试帮助来访者“表演另类故事”,让他们从“单一”知识中解放出来,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
21世纪初,叙事辅导开始进入中国。2000年,台北的吴熙琄出版《最新又潜力无穷的疗法:叙事疗法导读》一书;2001年,廖世德将怀特与艾普斯顿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同年,怀特首次在台北举办“叙事治疗工作坊”。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台北谘商辅导中心积极致力于推广叙事疗法,该中心于2003年举办了“叙事治疗进阶个案研讨工作坊”;台北市生命线协会亦于2003年开办“叙事治疗的多元面貌”课程。此外,香港的社会工作人员协会曾在2003年举办了两次叙事治疗工作坊。
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
1 叙事辅导法的基本主张
所谓叙事辅导法,即通过引导来访者在不受干扰的安全环境下叙说自己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与生命意义的心理辅导方法。叙事辅导的重点与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归到正常生活轨道。
叙事辅导法是一种以来访者中心为取向的咨询方法。叙事辅导与其他心理辅导方式的显著差异在于它相信来访者才是自己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者只是在旁边陪伴;来访者应当从自己生命故事的片段中找到自尊、自信与价值,从而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目前的困难。咨询师在运用叙事辅导法时,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而合作的;“咨询师是来访者改变的促发者,而非按照自身的取向将专业知识强加于来访者的动机和需要之上( 张涵,2013)。”
怀特认为人类是诠释的动物,“在诠释过程中所创造的意义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行为和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生命故事或自我叙说的过程传达出我们决定撷取及对外表达的生命经验片段;故事或自我假说决定我们如何塑造生命经验。我们并非通过生命故事存活,而是故事塑造、组成并拥抱着我们的生活(Payne,2012)。”
叙事辅导法鼓励来访者发展个人的知识、技巧,鼓励有意识的觉察与转化。在进行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通过认同、谈话、强化来访者所讲故事的积极方面而创造出尊重和接纳的氛围,促使来访者重新建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想法,实现观念与行为的正向改变。
叙事辅导法主张将谈话的焦点放在支线故事上。支线故事是来访者所叙述的“问题故事”之外的生命体验,或者是对生命体验的重新诠释。怀特主张让来访者详细地勾勒支线故事,“因为只有通过支线故事,人们才能逃离掌控个人理解和生命的主线故事的影响。通过协助来访者进行更完整的叙说,减少以刻板印象描述经验所带来的僵化和影响(Payne,2012)。”
2 叙事辅导法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也称为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或消费社会,在文化形态上被称之为“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在后现代时代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将北美关于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更为深刻、更为广泛和更具综合性的哲学高度,从而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继承和发扬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进行全面的批判,总体上抱持一种对于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或怀疑的态度。具体来说,这些批判观点主要有:第一,用“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或两极性与独断性的基础上,撼动“整体”,打破“结构”;第二,从纵向思维转换为横向思维,即传统等级体系一般的 “树状结构”思维向动态、发散的“根状茎”式思维的转变;第三,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第四,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即反对把人的最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反对把人看作是“理性的生物”;第五,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世界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不可计数的意义;解释世界的方式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寻求对于现象的多种解释;第六,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 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突变性、异质性、与多元性(冯俊,1997)。
从以上对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点的梳理来看,关注差异、去中心化、打破正统、主流和权威、解构和关注解释的多元是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关键,也正是这些核心思想影响了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叙事辅导法的支撑理念即让来访者重新定义问题和人生意义。在来访者讲述“问题故事”、外化问题之后,引导来访者讲述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或者从非主流的视角重新解读问题故事。
3 叙事辅导法的具体操作流程
3.1 来访者叙说自己的“问题故事”
辅导者需要为来访者创设不受干扰的、安全的环境,以尊重与专注促使他讲述自己的故事。通常来访者的故事充满了挫折、失望、悲伤甚至绝望,因此称之为“问题故事”。
3.2 界定并外化故事中的问题
在来访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后,辅导者鼓励来访者自己界定故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如果来访者无法说出任何词语,辅导者可提供几个供其选择,例如“忧郁”、“悲伤”、“愤怒”、“工作压力”、“恐惧”、“焦虑”等。
同时,辅导者应强调问题对个人的影响而非人本身具有问题,此即问题的外化。例如辅导者应表达“抑郁干扰了你的生活”,而不是“你变得抑郁”;应表达“你被压力影响着”,而不是“你很有压力”。外化问题的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将自我认同与问题分开,并且了解问题来自于环境或人际互动过程,而非其心理或人格。
3.3 发现并聚焦特殊意义事件
特殊意义事件是来访者所讲述的“问题故事”或叫主线故事之外的、具有某些正向激励作用的故事或经验。在来访者讲述完“问题故事”之后,辅导者应引导来访者讲述其他经历,从中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并对该事件中的某些细节与过程加以聚焦和描绘。
3.4 引导来访者“重新入会”(re-membering)
“重新入会”即鼓励来访者通过举行纪念仪式、书写记录、重游故地等方式正视“问题故事”或创伤性事件,以期获得支持与抚慰。“重新入会”必须在来访者通过发现特殊意义事件而重拾自信与勇气之后进行。
3.5 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说-再叙说
在此阶段,辅导者可建议来访者邀请其朋友、亲人或同事分享自己改写后的故事。这些局外见证人可在分享过程中讲述自己受来访者触动的某一段经历或故事,如此可通过生命经验的共鸣增强来访者的内心力量。
3.6 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结束辅导
当来访者确定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只是“问题故事”,其他经历与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能量足以支撑其未来生活时,辅导就可以结束了。辅导者可邀请来访者的重要他人前来进行再叙说,并通过仪式或颁发证书来铭记这段过程。
4 辅导案例
来访者:王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其母亲在“5.12”汶川地震中不幸遇难,自己难以摆脱悲伤与抑郁困扰。
辅导目标:与王同学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帮助她正视母亲去世的事实和悲伤情绪,找到改善负面情绪的动力,开始新的生活。
辅导次数:五次。
4.1 第一次辅导:叙说自己的故事并外化问题
王同学在辅导员的建议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讲讲自己的故事。以下是王同学讲述的故事内容:
我老家在绵竹农村,2008年“5.12”地震前,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工。地震发生时我在学校宿舍,房间的剧烈晃动让我很害怕。当我知道母亲不幸被垮塌的房屋压死的消息时,我很震惊,不愿意相信那是真的。但我在同学面前并没有表现得多么悲伤,可能是来不及悲伤,因为我要赶回家同父亲一起料理母亲的丧事。将母亲的丧事办完后,我返回了学校,这中间大概有一周时间。回到学校后,我不断想起和母亲有关的往事,不再喜欢和其他同学来往,也不想跟任何人说话;食欲开始下降,不想吃东西,身上没有劲,体重也明显减轻;我开始逃课,甚至不愿意走出寝室的门。我一想起和母亲一起相处的画面和片段,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下来;我不相信母亲就这样离开了我。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讲述后,首先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并且能够理解她现在的状态和心情。之后引导她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刚才所讲故事中的情绪和感受。该同学略微思考后用了“悲伤”、“孤单”、“失落”和“压抑”几个词语。
辅导老师肯定了该同学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后,进而引导其将这些负面情绪“剥离”:你认为自己是悲伤的?你认为自己很孤单、很压抑?换个说法,你可以把悲伤、孤单与压抑看成某种东西,把上述表达改为“悲伤、孤单、压抑的情绪与感觉笼罩着你”,这些负面情绪终将远离你,它们本不属于你,你可以是快乐而轻松的。
4.2 第二次辅导:继续叙说故事,挖掘特殊意义事件
第二次心理辅导时,辅导老师邀请王同学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但这次不讲地震后的,改讲地震发生前自己家庭、学习和生活中记忆犹新的事。王同学讲起初中时父亲为她买凉鞋的故事:
我对父亲的感情不如母亲的深。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挣钱,与我的沟通很少,感情很淡;我觉得自己甚至不太了解父亲,也不太确定他是否爱我,也有可能是父亲不善言辞,没有当着我的面说过那些表达情感的话。但是,我至今仍记得初中时父亲为我买凉鞋的事。我家一直很清贫,买凉鞋当然也是要选便宜的,便宜的鞋自然样式和质量都要差一些。可我当时偏偏看中了一双红、黄、白三色相间的皮凉鞋,价格比父亲准备给我买的那双塑料凉鞋要贵好几倍。我当时很爱美,也很喜欢那双皮凉鞋,所以执意要买。父亲虽然很无奈,很想节省钱,但最终还是妥协了,为我买到了心爱的凉鞋。我当时非常高兴,“父亲”这一抽象的称谓开始在我心里具体化为父亲鲜活的形象。
辅导老师听完王同学的故事后,点出该同学初次辅导时所讲的“父亲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失去母亲后很孤单”的观点并不恰当。父亲为其 买凉鞋的故事即可看作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在这次愉快的买鞋过程中,父亲展现了对女儿的包容、理解和爱;父亲虽然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女儿的情感,但他愿意为女儿付出,竭尽所能甚至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地满足女儿的需求,愿意包容并陪伴女儿度过难关,所以女儿不是孤单的。 4.3 第三次辅导:引入局外见证人强化叙述
辅导老师鉴于王同学所讲特殊意义事件涉及与父亲的关系,因此将叙事辅导流程的下一阶段提前,目的在于首先让王同学确定父亲对自己的爱、坚定与父亲的情感联系后再去触碰“问题故事”,与父亲一起去祭奠母亲。所以此次辅导联系了王同学的父亲到场,并请王同学当着父亲的面再次讲述了买凉鞋的故事。父亲听完故事后表示深受触动,自己都不知道当年的一个小举动让女儿记忆深刻,成了这么多年女儿最温暖的回忆。并且,父亲也认识到因自己不善表达而拉远了与女儿的情感距离。
4.4 第四次辅导:正视创伤
在上一次的辅导中,王同学与父亲加深了彼此心灵上的联系,孤独感与压抑感有所减轻。在此基础上,辅导老师征询王同学关于书写记录母亲点滴的意见,例如可以记录母亲的容貌、性格特点、喜好、与父亲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对家庭的贡献等,也可以记录自己失去母亲后的悲伤情绪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王同学表示愿意尝试去书写,并打算与父亲一起去祭拜母亲。
4.5 第五次辅导:仪式性“结业”
王同学与父亲一起祭奠过母亲后,再次来到咨询室,并告诉辅导老师自己已经开始记录母亲的故事。辅导老师询问其记录母亲故事后的感受,该同学表示虽然过程中难免伤感,但能坚持写下去,慢慢地能把书写的过程看作是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与爱。
闻此,辅导老师认为对王同学的辅导可以结束了。辅导老师象征性地颁发了一份“走出悲伤,重新生活”的结业证书,鼓励该同学开始新生活。
5 叙事辅导法对辅导者的素养要求
叙事辅导者除了应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健全人格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特质:
第一,善于倾听。在叙事辅导过程中,辅导者的角色就是倾听者。辅导者应当鼓励来访者尽可能详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催促与想着如何应对。辅导者认真、持续的倾听与关注是获取辅导素材的重要途径。
第二,善于发现来访者“问题故事”之外的正向影响因素。辅导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文本(来访者有时以信件形式表述自己的故事)理解能力,善于从中发现能够对来访者给予正向影响的事件或人物,进而放大这些事件或鼓励来访者与重要他人联系,以取得切实辅导效果。
6 展望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叙事辅导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心理治疗、辅导和咨询技术,具有以来访者为中心、操作性强和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例如目前国外已将叙事辅导法应用于临床心理学上,干预诸如厌食症、家庭性暴力、精神分裂症、精神创伤、种族关系、儿童与养父母关系及口吃康复等问题。从已有研究与应用来看,叙事辅导法还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与服务当中,解决中小学生、中等职业与大学生的多种心理困惑和问题。
此外,叙事辅导法最初由其创始人之一的迈克尔.怀特在家庭治疗领域探索而来,之后逐渐发展到个体与团体治疗和辅导。因此,从叙事辅导法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历程来看,叙事辅导法可广泛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及团体心理问题尤其是情感创伤、自我认同危机、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