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九年级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九年级学习计划

第1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放假时间:7:00 起床

7:20 洗涑完毕

之后跑步:绕楼2楼(7:20----8:00)

8:05 吃饭

8:20---8:50 背单词

8:55---9:25 背课文

9:35---10:35 数学

10:45---11:45 英语

11:45---12:00 课外书

12:00---13:00 午休

13:10---14:10 化学

14:20---15:10 物理

15:20—16:20 语文

16:20---吃晚饭前 free

第2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新学期打算

金秋绽放,我们迈着梦想的步伐,踏入最后一个学年属于我们的**中学。

到初三了,梦想的羽翼渐渐展开,等待着飞翔的那一天。你是画家吗?你有描绘你美丽而灿烂的未来吗?可是,实现梦想需要时间,需要过程,中考则是一个必须跨过去的门槛,它高不高,则看你的内心,心中所想,不一定实现,但心中不想,一定不会实现,所以心中要有一个目标;你能不能跨过这个门槛,则看你的行动,有行动不一定成功,但不行动一定不会成功,所以一定要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学习的路上注定不是平坦的,当你面对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望而却步?过去的我虽没有望而却步,但也会半途放弃。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我永远只会在原地踏步踏。

新学期中不但恒心、毅力是我的必修课,刻苦钻研,不懂就问更是我路途中一个带有所的门,只有找到钥匙,我才能进入另一个新天地。

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努力的普通人,我不是少见的天才,所以要用汗水换取更多的知识,用辛勤创造未来。我要坚强,不被磕磕绊绊给打倒,我要力求上进,怀着一颗对知识不满足的精神,力争向上,我要奋斗,不能一味的用平凡来创造奇迹,那将被时间所控制,我要做时间的主人,让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有意义,更精彩。

第3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计划书【一】本学期内容多,导致本次复习时间较短,只有两个周的复习时间。为了迎接期末统一检测,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以取得较好的成绩,结合所教学班级学生的情况,下文为大家提供了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落实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在复习中做到突出重点,把知识串成线,结成一张张小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做到扎实有效,避免做无用功。 1.通过单元区块专题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二、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先分单元专题复习,再综合练习; 2.单元专题复习方法:先做单元试卷,然后教师根据试卷反馈讲解,再布置作业查漏补缺; 3.综合练习:教师及时认真批改,讲评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并且给以巩固训练。

三、方法和措施

第一阶段: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期末复习从17号开始,根据历年期末调研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编写到复习讲学稿中,前面三章花3天的时间复习结束,最后两章虽然是刚学的内容准备加强复习。 12月17复次根式 12月18日复习一元二次方程 12月19日复习旋转 12月20、21日复习圆 12月22日复习概率初步 1月23、24日综合练习实际操作:一节课复习,一节课检测。一课时讲解。第二阶段:综合训练(模拟练习) 这一阶段,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解题策略,加强解题指导,提高应试能力。做法是:从市调研试卷、其他县市调研试卷、自编模拟试卷中精选几份进行训练,每份的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及时批改,重点讲评。

四.在复习阶段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1)课内与课外,讲与练的关系。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面向全体学生,注意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切忌以讲代学,以练代学,顾高不顾低。课外练习要精心设计、精心造题,以有理于消化所学的知识、方法,要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练习中提高对知识和方法的领会和掌握。练习量要兼顾减轻学生的负担,量要适中。 (2)阶段复习与总体提高的关系。复习分二阶段完成,但每一阶段不是孤立的,而是总体的一个环节。在第一阶段复习中,对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与练习中要尽量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学科间的渗透、知识的应用性和时代性,有利于减轻学生复习的压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过程中量的积累达到质的转变的突破,以提高总体成绩。 总之,在数学期末复习中,我力求做到精选精练,指导方法,双基训练与能力提高并重。争取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计划书【二】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内容较多,而下学期开学时间又在三月初,离中考时间已经很近了,因此本学期不仅要完成九年级(上)数学学习任务,有必要对九年级(下)二次函数一章进行教学,导致本学期复习时间较短,最多只有两周左右的复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标

(1)第21章22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主要是计算,教师提前先把概念、性质、方法综合复习,加入适当的练习,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重要题型: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在课堂上要逐一对这些题型归纳讲解,多强调解题方法的针对性。最后针对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

(2)第23章是几何部分。这章的重点是旋转的性质及其生活中的应用。所以记住性质是关键,学会应用是重点。要学会生活中的旋转是随时都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非常熟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常见的旋转题要多练多总结。

(3)第24章主要是圆的教学,对这章的考试题型中实际问题背景学生可能不一定熟悉,所以要以与课本同步的题型为主,要熟记圆的垂径定理,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直角三角形与垂径定理之间的联系,并得出结论,课堂上教师讲评,尽量是精讲多练,该动手的要多动手,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圆与多种几何图形结合的实际应用问题的方法。

(二)复习方法

(1)强化训练

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二次函数,在复习过程中要分类型练习,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我校各班级有针对性的选择资料,要求学生能完成,教师要批改。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

通过近三年的学习,我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同时要配合班主任和家长搞好对学生的家庭辅导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次复习共10天左右的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二次根式和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时间:12月13-15

第二部分:转和概率初步

复习时间:12月16-20

第三部分:圆旋

第4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新课之前都应该做好预习,这样我们在听课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习的效率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课堂上,我们应当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老师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更应当和小组其他学生一起,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养成倾听他人观点的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且也能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更应该动手,动脑,比一比,看谁能更好更快地设计实验方案,谁对现象的描述更准确,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小组内比,也可以在小组间比,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指导就可以了。当然,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预案,尽量考虑到各种情况,使探究活动能正常进行下去。作为老师,应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积极探究,充分讨论。如在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后,二氧化碳的制取可以分组让学生完成,教师做一定的指导就可以了。

初中化学所学知识是化学的入门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多且零散,因此,学生在听课时要做好课堂笔记。在记课堂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知识要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堂笔记可以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单独用一个笔记本来完成,课后认真整理课堂笔记,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化学这门学科的知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课堂笔记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好方法。

二、记住化学这门学科的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要进行分散记忆,二要及时地进行强化练习。如元素符号的记忆可在一开始学习化学时,每天规定自己记两到三个元素符号,当掌握到一定数量时,再进行归纳分类,如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行分类,强化记忆。这样就可以分散元素符号的记忆难度,同时,在记忆过程中要不断地加以练习。我在绪言的教学中,就初步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并把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分作4组,每组5种元素,先让学生自己记忆,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初步完成1~20号元素名称及符号的记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重复几遍上述过程,一般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应该贯穿初中化学学习的始终。许多学生在接触到化学方程式之后对化学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甚至逐渐放弃了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配平、有无气体或沉淀符号等细节性问题。特别是配平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分数法等。应该说掌握好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化学来说我们已经具备学好它的基础了。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怎样去记忆呢?

1.要根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定义、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记忆,不要去死记硬背。例如:(1)对比记:如化合与分解,饱和与不饱和溶液;(2)归类记:如H2与CO的性质,O2与CO2的制备装置,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性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等中;(3)在游戏中记忆,如把化学式及化学名称制成卡片,比一比,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有这方面的游戏可以加以应用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4)采用顺口溜的形式进行记忆,如对化合价等一些较为抽象内容的记忆。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总之,不管采用哪种记忆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认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

对初学化学的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初中化学的学习从简单的实验入手,如木炭、硫和氧气的反应,学生先观察是否发光,是否会放出热量,有什么颜色的物质生成,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要求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改变,是否有气体放出等现象。所以,学会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在分组实验及课外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更应该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要放过和课本描述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更应该积极思考,寻找原因,说不定,某扇科学的大门会被你打开。例如在观察蜡烛的燃烧时火焰上方为什么会产生黑烟,澄清石灰水通入大量二氧化碳时反而看不到浑浊的现象。

希望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的大门一定会为你敞开,你也会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越游越远。

第5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一、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九年级化学实验较多,对于实验学生都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化学快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作好记录,对实验作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往往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结论: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而学生描述时说成: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学生却错将结论当作现象去描述,需要教师指出并帮助学生纠正,防止以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2.开放化学实验室。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相互合作动手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的基本操作,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后的喜悦,觉得化学并不难学,学习化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满足感、自豪感。如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分组实验。新课标、中招考试说明要求的实验一定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理解、熟练掌握给物质加热、过滤、蒸发、制取气体、配制溶液等基本操作;增设一些探究性的分组实验,如探究久置的氢氧化钠或熟石灰是否变质?是没有变质?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要求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巧妙记忆

九年级化学要记忆的知识内容多,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物质的性质、用途,气体的制取等,学生记不住,往往熟记了前面的又忘记了后面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这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1.编顺口溜巧记。如取用固体粉末的步骤可记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取用块状固体可记为“一横、二放、三慢竖”;过滤操作的要领可记为“一贴、二低、三靠”。用顺口溜可将实验操作的步骤、要领直接描述出来。

2.用谐音记忆。如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列前四位的氧、硅、铝、铁可用谐音“养、闺、女、贴” 记忆;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用谐音可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用谐音记忆,有点恢谐搞笑,但容易记住。

3.用口诀记忆。如化合价用口诀可记为:钾钠银氢铵正一,钙镁钡锌正二价,铜正一二铝正三,铁正二三硅正四,碳正二四磷三五,氯一五七硫四六,一至五价氮多变,锰价正二四六七,氟氯溴碘负一价,硫氧负二氮负三,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磷酸根;酸、碱、盐的溶解性用口诀可记为:常见酸类全部溶,碱类钾钠钡铵溶,钾钠铵盐样样溶,硝酸盐类也全溶,氯化物除氯化银,硫酸盐除硫酸钡,此外还须记清楚,氢氧化钙是微溶。用口诀记忆朗朗上口,学生记得牢固,不容易忘记。

4.分散记忆。将一时难以熟记的内容分批发散记忆,可减少记忆的难度,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元素符号可放在学期初让学生每天记几个,也可让学生互相抽背的方法,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在出现物质名称、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同时要求学生用符号表示物质,让学生提前接触化学式,分散记忆,可有效地分散并突破难点。

5.比较记忆。归类比较是学习化学、记忆化学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论是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气体的原理、装置、收集、检验和验满方法,化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的特点和关系。如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和酸、碱、盐,通过比较分析,这三组概念都是并列关系,纯净物包含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又包含氧化物、酸、碱、盐;通过进行归类比较,找出特点,形成知识链或知识网,可方便学生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三、适当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由于新鲜,好奇,加上实验的刺激、好玩,学生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随着第四单元的学习,大量的概念、化学用语等需要记忆,课程相对深奥枯燥,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这时教师要注意,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在课程内容上要讲清讲透,尤其是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这两个难点一定要指导学生理解,掌握书写规律。如书写化学式的规律:非金属气体单质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如O2、H2、N2、Cl2等,其它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Cu、C、S、He、Ar等,化合物化学式用口诀概括为“正价左,负价右,约简交叉定个数”,如CO2、H2SO4、NaOH等;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书写规律,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就不需要死记硬背,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就可以随时正确书写出来;适当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避免学生怕学而出现厌学。

四、适度拓展课程内容,精选课堂练习

1.课程内容要适度。内容要符合实际,不宜拓展太多,否则会加大学习的难度,加重学生的负担,打击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学习化学的热情,学习兴趣会越来越少,最后出现怕学、厌学情绪。

第6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初三化学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和熟练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能让学生在化学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形成学科观点,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中考前复习的根本目标。笔者近来对二十几所初中学校进行了听课调研,对目前初中化学复习的一些不佳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复习教学的思考,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一、现状分析

1. 各阶段复习的目标不清晰

初中化学总共有十个月的教学时间,用七个半月左右教完新课,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复习,这是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用五周时间对课本内容按章节进行梳理,第二轮用两周时间根据中考重点、热点进行小专题或题型复习,第三轮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模拟训练,而在三轮复习中有许多学校没能设计好各阶段的复习目标,只是按照时间进行简单的安排。

2. 复习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复习课的形式单一

第一轮的复习课复习流程基本上是师生共同回忆原来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据课本顺序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很多是新课内容的浓缩,然后完成课堂训练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习题,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轮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学生先做题,在学生练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评讲;第三轮则是对学生练习卷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总之,在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3. 迷信复习参考资料,忽视教材的作用

由于复习阶段很多学校都会为学生增订学科复习指导用书,于是有的教师就迷信现成资料的使用,按照现成教学资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而把课本丢在九霄云外。

4. 进行题海战术,纠错不彻底,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也有许多教师十分相信或不自觉地运用题海战术,特别是5月份以后,各地区、各校的模拟卷接踵而来,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是来一份做一份,害怕少做一份而使复习效果受到影响,缺少了教师对试卷的选择与思考;由于练得多,带来的问题是讲评来不及,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到位,纠错工作更不能落实到位,此方法更严重的影响在于造成对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答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缺失。

二、教学建议

1. 指导思想正确,实现教学公平

由于初中教学阶段属于义务制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能正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 有据有序,方寸不乱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若在复习阶段教师对复习没有方略自乱阵脚,学生肯定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做到“三个力戒”。①力戒无序。此时教师要根据前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情况,有序规划好复习阶段的内容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②力戒无效。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好讲,该掌握的掌握了,有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导致复习阶段的随意性增强,就像有的人说:脚踩西瓜皮,手拿烂泥巴,走到哪里滑到哪里,滑到哪里糊到哪里,导致最后复习低效,甚至无效。③力戒浮躁。通过前阶段新课内容的学习,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会出现一些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或犯莫明其妙的错误等,此时,教师不能乱方寸,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分析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是学习心理健康的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喜欢化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能关心、鼓励、帮助他们,使学生在复习阶段具有稳定、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带入考场。若复习工作能在有序、专注、高效的节奏下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 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基础性和挖掘教材隐含性

通过对中考题的分析研究发现,许多中考试题是由教材知识点、能力点衍变而来,是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和发展,教材成为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和主要依据,所以在复习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基础性作用。

4. 优化教学设计,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根据这种理论,在中考复习教学中,我们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将知识寓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从学生贮备的知识来看,由于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的知识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他们也已经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重新审视所复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反复思考设计出与常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情境,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如:沪教版《金属的冶炼与利用》复习时创设如下情景。

[情景1]:茶叶罐中有一包干燥剂,它既能吸水又能吸收氧气,因此也叫“双吸剂”。该干燥剂是一种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红褐色。某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测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铁粉。请你设计一些方法来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四个情景的设计来复习巩固金属的有关性质、金属防护的有关知识、巩固铁的冶炼及有关知识的运用。同时,每节课都留有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复习或自我完善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教师提问或教师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收获。

5. 切实纠错,预防错解

俗话说得好:“学生的正确解法往往是模仿,而学生的错误却是一种创新。”因此,要学会向“错误学习”,帮助学生纠错过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得分手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将平时测试中常出现的错例收集、整理,建立纠错日记,针对错例写出分析,包括思维方法、知识漏洞、同类错误等,并让学生自我纠错,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仍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督查,及个性问题面批解决,减少同类错误的发生。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分析,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个性化发展。

6. 适度的专题训练,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第7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燃烧;灭火;课程资源;开放性;科学写作

一、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2012年修订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和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本课为第一课时,将燃烧和灭火的课后自学和反馈、常用防火知识与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合并列入第二课时。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已经知很多能促进燃烧和有利于灭火的方法。但是并未建构变化观,不能从化学变化角度去认识燃烧,也没有认识到影响燃烧的外界因素。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本单元之前也多次接触过燃烧,但由于不同单元的主题差异,所以分散的化学反应承载的“燃烧”知识也不一样,其侧重点更主要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或碳单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可见,学生在学习“燃烧”和“燃烧条件”概念之前,头脑里已有大量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形成相关知识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燃烧及燃烧条件将会产生影响,需要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与本节内容联系紧密的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氧气的助燃特性与二氧化碳的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本节内容与前面知识遥相呼应,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燃烧的知识体系,增加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于燃烧条件的理解,联系可燃物、助燃物、化学反应条件等的控制,从旺盛火焰角度给予学生对燃烧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对燃烧的逐步认识过程中,发现其它一些“副产品”,例如对氧化反应的认识、对可燃物的扩大认识等等,对下一课题燃料应用提供了先行准备。

修订前后的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燃烧与灭火”在课本中位置并没有改变,可其内容的充实、顺序的调整,给予我们新课程教学设计很多有益的启示,尤其丰富了我们对教学的互动环节。在顺序的调整方面上,尤其是在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中,修订后的教材采取先讨论后归纳的学习形式,将讨论生活中灭火实例调整到了此板块内容的最前面,通过师生间问答的形式,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最后由教师总结的一系列环节来加强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内容增添方面:(1)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内容中,在讨论栏目上新增了分析油罐着火用水喷淋降温的灭火原理,于是我们联系新闻事件创设情境,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案例分析;(2)新教材在介绍几种常用灭火器的内容上,新增了每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将泡沫灭火器替换为水基型灭火器,说法更加科学合理,虽然课堂上没有时间详细讲解灭火器的使用,但是提供了学生课外实践的示范素材;(3)在“灭火原理和方法”部分还新增了关于发现火险或遇到火灾时的应对措施,而且在“调查与研究”栏目中,新增了“了解火灾时的自救方法,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火灾的灭火方法”和“了解几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调查学校、商场、住宅等配备了哪种灭火器,阅读使用说明,了解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的内容”,但课堂时间有限,将其纳入为课后的开放性作业,在下一课时中集中讨论。“燃烧和灭火”的内容广泛,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单单靠课堂教学还不能窥其全貌,与其限制在课堂之中,不如放手于学生在课外自行探索,并以适当评价形式加以引导,真正体现“学为主体”。

笔者试图运用POE(Predict-Obsever-Explain)策略设计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科学活动,创造学生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与概念冲突的机会,通过预测,观察、解释的教学程序,逐步引导学生去推理、验证及归纳思考,以达到概念学习的目的。比如,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学生先进行预测,利用所给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解释现象原因,最后由教师点拨和总结。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常常重视课堂流程,却忽略课外作业的设计和反馈——其实需要将更多学习自需要还给学生,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大下功夫,设计出不拘泥于纸笔测验的试题,而付诸于科学写作形式表达的实践与记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灭火的方法、安全知识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消防知识。

(3)利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用探究方法学习化学的过程,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讨论活动增长合作交流能力,学习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燃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控制不当也会带来灾难。

三、教学设计方案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故事的视频

图1 火烧赤壁模拟图

【教师导入】古往今来,多少战争中都利用了“火烧”来实现克敌制胜。仅在《三国演义》里,就有火烧赤壁(图1)、火烧新野、火烧连营等多个与燃烧相关的经典战争片段。燃烧的用处可不止打仗,请问还有哪些应用?

【教师提问】联系社会新闻、生活见闻和学习经历等方面,燃烧的各种应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以精彩影视视频创设情境,联系战争中的火烧典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于燃烧的兴趣。而开放性的问题设置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燃烧及其现象的生活经验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挖掘脑海中关于“燃烧”的事实和作用)

(二)燃烧的三要素

【教师设问】燃烧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热量、美味的食物等等,其本质其实是物质通过燃烧这一途径将本身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光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量,但是燃烧能使所有物质都发生这一转换吗?这些物质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燃烧呢?

【学生】从生活和学习经验之中获取案例、说明理由。

【教师】从刚刚的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有些物质可以燃烧,有些物质不能。接下来我们讨论下,你认为燃烧需要怎样哪些条件?看看谁能找到更多的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学生4-5人为一组,预测结果,分组实验、组内分工、观察记录、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汇报结果。

(1)探究缺少可燃物是否可以燃烧的实验:分别对比石块和木炭、酒精和水等。

(2)探究缺少氧气,可燃物是否可以燃烧的实验:对比相同蜡烛在有无氧气情况下的燃烧事实等。

(3)探究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是否可以燃烧的实验:对比木块和煤块,直接加热的纸盒和加水的纸盒,离加热位置远近不同的火柴等。

【教师】对各方案进行点评与修正。

【教师小结】从本阶段的学习讨论中,我们知道了有些不易燃烧或以为不能燃烧的只需改变条件就可实现燃烧,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和充足的空气(氧气)。可见,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

【教师】燃烧是否一定要点燃?

【学生】大部分同学的错误认识“燃烧一定需要点燃”。

【教师】演示实验共三个步骤,由每一步的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一步:首先不加热,向盛有常温木炭的试管中通入氧气(如图2)。

第二步:停止通入氧气,再用酒精灯对盛有常温木炭的试管进行加热到着火点以上(如图3)。

第三步:撤去酒精灯,立即向盛有高温木炭的试管中通入氧气(如图4)。

图2

图3

图4

【教师】从此实验中可得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那回到前面的问题“燃烧是否一定要点燃?”这样说明点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自主性,开展燃烧条件中的变量控制,整个探究过程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引导学生能主动地或在他人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想与假设能力,其间及时鼓励学生,敢于进行大胆的猜想。同时,依照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推理能力,控制后续教学。针对学生因为之前学过大量物质与氧气的燃烧实验中反应条件都为点燃而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在得出燃烧条件的相应结论后,又回到点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点燃和加热实质作用均为使温度达到着火点;由于教材中用白磷和红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相对污染大且步骤复杂,而且白磷有毒,不易存放,所以参考了文献中的创新实验,用学生熟悉的木炭来完成探究活动,步骤简便,耗时少而且较为环保)

(三)燃烧条件的深化理解和应用

【教师】火烧赤壁典故中燃烧的三要素分别是谁起了关键性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如果你是曹操,把船只全部改造成金属例如钢铁打造,是否可以避免火烧?

【学生】思考、回忆之前所学知识,围绕铁是否可以点燃的话题举例说明。

【教师】根据大家回忆,铁片、铁丝在空气中不易点燃,只在氧气中燃烧;而之前学习过的镁则可以在空气中点燃,但在氧气中燃烧更加旺盛。可见对于金属,着火点也是有差异的。将铁丝放在氧气中燃烧,而且还将铁丝绕城螺旋状,这些说明了什么?请举出相似的例子。

【学生】思考、讨论,举出相似的例子。

【教师拓展】铁丝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加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把空气更换成氧气,都可以帮助燃烧。如果要铁在空气中燃烧,空气中氧气浓度较低,所以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积,纳米级别的铁粉在空气中点燃就是这个原理(播放视频)。

【教师小结】如何让燃烧更旺?(图5)

图5 让燃烧更旺的方法

【教师提问】俗话说:“火上浇油”,在火焰上浇上油势必使火势更加凶猛。如果你是诸葛亮,有什么战术能让赤壁之火更加旺盛猛烈呢?

【学生】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化学教学既需要用燃烧三要素去理解后文中灭火原理,也需要借此了解增长火势方法付诸实用。这里利用火烧赤壁进行三要素分析不止作为情境,更作为阶段评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判断是否更深入探讨的依据之一。补充提问对铁的燃烧认识,考察学生对可燃物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将之前所学过的燃烧现象联系起来;从学生的回答和解释中,可以得知学生判断是否能以燃烧为依据,找出其理解不足或错误之处;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以为不能燃烧的,或者不易燃烧的,改变了条件也是可以燃烧的。这里的讨论不止限于燃烧的三要素的角度,还要联系氧气的化学性质、拓展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典型且具体的反应事实中建构变化观)

(四)灭火原理及方法

【教学过渡】水火无情,燃烧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列举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几场火灾事故。

【教师投影】下面是一些灭火实例,试分析其灭火原理

①新闻链接(有删节):

2012年8月17日,昆墨高速一辆装有20吨左右汽油的油罐车突然着火。元江县消防大队出动2辆消防车,并调集泡沫水罐车、高压喷水车各一辆到达事故现场。官兵将所有人员疏散到300米外的安全地带,利用掩体靠近罐车,将水枪设置在离罐车10米远处进行冷却控火。随后,消防官兵又在罐车前增设了一个泡沫水枪阵地。经过近1个小时奋战,火势终于被控制。

②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③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和分析我们知道,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以及隔绝氧气(或空气),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即可。

【教师设问】根据上述实验与灭火的原理和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你能用带支口的锥形瓶、木塞、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橡皮管和蒸馏水,设计一个灭火器。

【教师设问】那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火烧赤壁的现场,你会给曹操什么建议来灭这场败军之火,反败为胜?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以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穿越剧形式跳出常规课堂,激发兴趣作用的同时更加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灭火知识学以致用,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多元化开放性作业

【教师小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使其燃烧更加旺盛,也可以将其灭于无形。火灾是无情的,灭火不如防火。同学们只有增强安全意识,才算真正地掌握了防火的无敌法宝。

【作业布置】分组进行,任选一题,下节课报告、答辩

作业一:社会实践题:检查本学校或你熟悉的地方是否存在火灾的安全隐患。详细内容:调查:分组,去某个公共场所,如商场、影院、酒店、图书馆、实验大楼等,调查那里的防火设施(有无配备灭火器或消防栓,是何种灭火器)、安全通道的布局等。调查中,记录防火设施的位置、种类、使用方法,画出实地安全通道平面图,了解房屋建筑时为了防火而进行的材质的选择或材料的处理。

作业二: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设计出一个简易灭火器吗?请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其中的构造和演示灭火效果。

(提示:可以利用日常所用的苏打粉或小苏打,家中所用的洁厕灵含有一定浓度的盐酸,还有食醋里的醋酸也有类似的性质,你能将他们混合产生二氧化碳吗?或者直接利用一种碳酸饮料。喷头的化妆水瓶以及废弃的喷雾瓶等带喷嘴功能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模拟灭火器)

作业三:根据新闻的描述,想象出事故发生现场情况,并设计成图并配以说明,尤其标识出起火和易燃地点,并查阅资料归纳发现火险或遇到火灾时的应对措施,了解火灾时的自救方法,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火灾的灭火方法。

【新闻链接】

2004年8月1日,位于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北郊的一家大型超市发生了巴拉圭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场灾难。超市位于亚松森市北部,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地上三层,总面积大约1.2万平方米,地下还有一层停车场。大火中,超市的售货厅、餐厅、厨房和地下停车场无一幸免。在超市的餐饮区烤肉炉的烟囱有个特别之处:它不是直的,而是为避开房屋大梁打了一个弯,里面积累了大量的烟灰、油脂和其他脏物。而且,弯道恰好位于天花板和屋顶之间,另外,二层餐饮区上面的天花板使用了一种高级隔热材料—石膏板和玻璃丝,但是,屋顶锌板却覆盖了一种极易燃烧的材料——一层聚氨甲酸酯塑料和另一些用易燃塑料材料制作的隔板。(详情可以进一步参考网络信息)

(设计意图:开放性作业形式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建构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的作业多采用科学写作形式,希望学生通过文字或图表等载体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思维具体地呈现出来,这种作业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表现,更是学习者对“燃烧和灭火”的理解和再现的反映,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活动具体化为外在表征。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又有利于学生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参 考 文 献]

[1]何彩霞.在学生调研中明确概念学习和认识发展目标—以“燃烧和燃烧条件”概念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09(11).

[2]许良荣,蒋盈姿.以POE策略探究中小学生对物质“可燃性”的另有概念[J].科学教育研究与发展,2005(38).

第8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4+5H2O = CuSO4?5H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2) 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Zn +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

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 (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 )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 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 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第9篇:九年级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年级 习作教学 生活化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81

写作是一种将语言与思想表达于文字的方式。在语文学习及社会人际交流中,写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是重要的习作水平发展的阶段,学好作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集体忽略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以生活化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传授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能力。

一、以感受、体验生活的实践形式增加生活化写作素材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不通过生活进行教育是无效的,教育与生活不可分割。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习更是与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语文的写作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各种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获取更多的生活素材,并应用于写作当中,自由发挥个性与才华。比如,让学生投入各种公益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或是让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投入到保护母亲河,预防污染的队伍中,并在参与活动时积极思考,开拓思维,将生活化场景与联想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任务中,以获取更多的生活素材,丰富写作内容。针对环保的题材,有的学生以生活中的塑料袋污染为例,阐述其对土壤与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破坏;有的学生从市民随地吐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展开写作。如:“塑料袋对土壤与地下水都有很大的污染,经过一百多年也不会自然降解,燃烧时还会排出有毒气体,以后我会注意塑料袋的使用。”

这些从生活中获取,并付诸于生活实践的事例都能应用于作文中,以丰富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表达总结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使学生将作文写作中引发的思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以感受自然、开阔眼界的实践形式增加生活化写作情感

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为写作提供了不少自然题材,而自然题材的获取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中生命的气息,让学生在感悟与思考的过程中发挥个性与灵感。比如,在开展郊游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当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开发区,感受工厂给大自然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旅游经历展开探讨与交流,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各地的美景。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自然感受能力后,教师进行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习作5》的教学,针对例文《银杏》展开对家乡的一种自然的生活化产物的描写,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展开调查、进行咨询、收集资料等途径,充分运用自身的表达能力进行写作。

学生走入自然与生活,在感受与调查的过程中弥补了自身生活经验与阅历上的缺陷,提高了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的能力与资料搜集的能力,养成了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以创设情境,寓教于乐的实践形式增加生活化的写作感受

素材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些要素要从生活中的观察与感受中获取。具体到小学语文的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角色化地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与热情。例如,在开展写作教学前,教师要有意识地通知学生晚上回家后留心观察母亲用肥皂洗衣服的情形,仔细观察肥皂在揉搓以后会产生什么现象。应用到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准备多种吹管及肥皂水,组织学生进入操场进行吹泡泡比赛,赛后再引导学生对气泡场景以及比赛过程进行描述。学生置身于五颜六色的气泡中,感受到气泡如珍珠般折射太阳的光芒,又如葡萄串一样颗颗相连,在空中飞舞。在观察、想象与追逐打闹间,一堂普通的作文教学课以一种更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了出来。而在娱乐玩耍过后,学生往往对教师创设的情境印象深刻,并能用所学知识将所见、所闻、所想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此以前,或许很多学生都没有留心过生活中如肥皂等常见实物的乐趣与用途,教师将其引入作文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对生活常见实物的叙述,寓教于乐,大幅度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