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材料工程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工程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材料工程基础

第1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机械工程材料》是高等学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目的是学生获得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但传统的机械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保证其质量,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针对原来实验教学不足之处,本文从实验内容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探索。

2.原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目前的实验模式多为学生按照制定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上的内容,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操作,如此一来存在诸多问题,学习与实验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验证性实验和认知型基础实验,理论印象不够深刻,对实验的认知与理解模糊,实验准备不足,实验技能不能全面掌握。

3.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传统的机械工程材料实验将部分课程知识转化为实验验证,这对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很有必要,同时机械工程材料基础实验在学生机械综合实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基础型实验的训练,对其机械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工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使学生在基础实验的过程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验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清晰深刻,我们从教学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3.1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录像片能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真实的反映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操作,易于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是进行实验展示与沟通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优秀的教学录像片,能使同学们清晰的认识到实验仪器设备的结构,轻松有趣的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比如在进行金相试样的制备实验时,利用录像片使学生能清晰明确的学习到试样制备的步骤,认识相关实验设备。

3.2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验中铁碳合金组织观察与认识为典型的认知实验,多数的认知实验教学模式为说教式,为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与主导地位,实验室引入了金相网络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教师端和学生端,集成多方面软件,能进行图像分析、实验考查、自主选课等。学生在完成金相试样制备后,可以独立进行图像采集、组织分析和形态测量等操作,并能根据不同材料的要求,选取各个模块进行分析。互动教学系统既能播放教师机上的教学活动,也能转播某个学生机的典型画面,实验中同学们相互配合协作,采集不同材料的金相组织照片,老师和学生们就能利用转播查看每个同学制备的金相试样组织照片,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加入研讨环节,让学生参与教学[1],利用所学知识对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老师补充完善,学生能独立思考并分析问题,并锻炼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互动系统更加方便灵活,高效实用。

3.3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机械工程材料基础实验使用的试件材料多为碳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在兼顾最基本的传统实验材料同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在实验中引入科技前沿新型材料,使学生在实验室提前有机会接触一些新型的工程材料,例如铸铁的组织观察和认知实验使学生了解到机床床身所使用的材料多为灰铸铁,随着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的提倡,新型材料如树脂混凝土、天然花岗岩等[2]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机床床身当中。在实验内容中加入新型材料,或者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实验,使实验内容与技术发展、工程问题相结合,令学生对实验更有兴趣,印象更为深刻,并体会到实验的实用性[3]。

4.结束语

第2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该课程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工程材料和机械加工过程的基础知识。这两部分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理论性强,后者实践性强,所以这两部分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所不同。本文就工程材料部分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要领,找出关键词,可将庞杂的内容结构化

由于该部分名词概念多,较为抽象和分散,加之有些微观结构看不见、摸不着,所以“难讲授、难理解、难记忆、难应用”便成为本章节的明显特点。授课时,首先从教学目的着手,引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然后抓住其要领,并用关键词“结晶、热处理、晶体组织结构和金属材料的性能”表示(这四个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本章节的四部分内容),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进行简要概述。通过概述让学生了解化学成分、结晶、热处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化规律。教师授课时始终以此为主线展开,学生学起来也有了明确的方向性,自然也就有了兴趣。

通过关键词的连接作用和概要介绍,可将看似庞杂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知识。学完之后,可将所学各部分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统一的知识体系,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储藏室。在具体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分析问题时,也就能够融会贯通。

二、掌握并应用合金相图,可使复杂的问题规律化

合金相图可谓是解决金属材料等问题的“万能钥匙”。掌握并应用合金相图,可使复杂的问题规律化。

1.合金相图的分析步骤和方法

合金相图的分析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就其内容来说,并不难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出合金的结晶过程,但是,一旦脱离教师的引导,许多学生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又该沿着什么路线往下分析,常常出现“顾此失彼、虎头蛇尾”的现象。所以,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应以某种合金为例,着重介绍相图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步骤和方法,任何相图的分析都可迎刃而解。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以下步骤和方法(以亚共晶铸铁为例。各种合金相图可从有关资料中获得):

(1)明确相图中各特征点和各特征线的含义以及各相区的相结构或组织结构。

(2)沿所分析的合金作成份垂线,成份垂线与特征线的交点分别用数字或字母表示,数字或字母把整个成份垂线分为若干段。

(3)分析结晶过程时,沿着成份垂线自上而下的顺序分析各段和各点所在相区的相或组织的变化规律。在分析过程中,按“顺藤摸瓜”的方法,其中的“藤”就是相图中的特征线,其中的“瓜”就是相组成物或组织组成物。结晶过程中,不同的相分别沿着不同的特征线变化,所以应分别沿着不同的“藤”找出相应的“瓜”,并对相同的“瓜”进行汇总,直到得出室温相结构或组织结构为止。各相的相对重量可用杠杆定理求出。

2.合金相图的应用

金属材料的品种繁多(数万种),并且在各种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性能变化是很复杂的,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各种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是相当困难的。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应用相图分析问题,并把分析的结果绘制成图表,这样可将复杂的问题规律化。

第3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关键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技术;结构

Abstrac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 in the basic engineering facilities used widel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research hot spot and is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technology.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HRRP, masonry structure, CFRP of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CFRP, steel composite technology research summary.

Keywords: fiber reinforced materials; Strengthening technology;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B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FRP加固技术简介及发展概况

为了增强部件承载力,把FRP用胶粘贴在外部,以对结构进行加固。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方便、高效、耐腐蚀、占用空间少、高强、操作性强、抗疲劳等,是难得的优良材料。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发起对于 FRP加固的研究。紧接着,在欧美部分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关厂家等进行了纤维用于加固的类似研究。尤其是FRP在钢筋混凝土方面进行加固已经成为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成熟技术。

我国对FRP加固技术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末期,尤其是华南李国光大学教授黄培彦在1997年主持的纤维与混凝土之间关系的加固方法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2000年召开的首届FRP混凝土结构学术经验交流会,起到了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随后我国各大学、科研机构等也进行大量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得到应用。总的说来,我国在FRP加固技术的研究及其运用成为了工程界方兴未艾的重要课题,但在其制度规范的制定方面还比较落后。

二、混杂纤维材料加固技术

HFRP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和飞机等制造工业。近些来,才有关于它用于混凝土加固方面的技术研究报道。它具有独特的优势:综合性能强,抗冲击强度高,价格低廉,自由度大,弹性强等。

CFRP与普通玻璃纤维这样的混杂纤维材料在加固混凝土梁柱的试验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凶光镜等人率先提出CFRP和GFRP混合对钢筋混凝土的梁柱进行加固方法。蒋小青等提出了无纬单向CFRP和L型有纬单向GFRP粘贴梁底梁侧的加固方案。近年来,又提出了对柱的加固,采用预制FRP原形套筒加固的新方法。

代表性纤维轴向力学性能参数与钢、铝的比较图表

高强玻璃和碳纤维混杂材料加固技术的实验研究也迈出了重大步伐。熊光晶和蒋小青等加强了对高强玻璃和CFRP层次之间混杂加固的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并提出了将高强玻璃和CFRP纤维混杂,预制成套筒,并对混凝土方柱改圆截面进行加固的新方法。

FRP加固砌体结构研究应用

这是一项新技术,主要有利用率高、方便快捷、效果显著、耐久性、体积占用少等。对砌体结构加固进行研究应用是近些年来的重要趋势。国外此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国内在这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大学或单位在进行类似研究,而且理论和应用都不够成熟。

近十多年来,对FRP加固砌体结构进行抗剪性研究在不停地展开。比如1997年的Ehsani等系统性抗剪性试验。2002年Corradi等对地震中损伤的石砌体进行的抗剪性加固试验。后来的蔡志鸿和黄奕辉等人对芳纶纤维布砖砌墙体和砖砌体双剪试件加固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

同样在抗震性研究中,赵彤等人在低周重复荷载下对其进行了受力性能试验。王欣等人也在同样的条件下对破坏墙体进行了试验。Schwegler首次对混凝土砌块墙体进行了抗震性研究。彭少明和卢会芳等对低强度有无构造柱下带窗或带侧门洞墙片进行抗震性试验。

Ehsani等对砖砌体平面进行了外抗弯性能的研究试验。2001年Michael等用CFRP和GFRP分别对砌块墙体进行了平面外抗弯试验。他根据加固试验结果,提出了抗弯承载力公式计算。

预制CFRP加固技术

尽管对结构表面直接粘贴CFRP材料对结构最大载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但由于其应变的滞后,对开裂或屈服荷载并没有较大提高,甚至还限制了它的发挥。因此,预应力加固方法显得尤为实际与及时。

尚守平、叶列平等对预应力与非预应力加固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其各方面的荷载幅度提高很大。并可以极大改善裂缝。Y.Piyong等对混凝土板进行加固,结构抗弯性大幅度提高,其混凝土工作性能也大大改善。同时也对梁进行了疲劳性研究,结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CFRP加固混凝土梁中的比较图

在对预应力FRP加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下,又仔细地对预应力控制值、端部的锚固问题及其预应力损失进行了研究。比如1991年Triatafillou和Deskovic提出的最大预应力水平分析模型,可以帮组预测其最大水平,保证预应力在端部锚固处释放时不会破坏。结果试验与分析相符。Merier发现,如果没有端部锚固,其FRP布在一定抗拉强度时,早就发生了破坏。

产生预应力损失因素与设备变形、层间摩擦、压缩变形及徐变、松弛及蠕变、预应力释放引起的损失有关。

CFRP与钢板复合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

用CFRP提高对钢筋混凝土柱的约束,其承载力是很限的。但可以扩大其延展性,约束其横向变形。但用这加固混凝土的方式,可以有效发挥两者的材料优势,弥补单一方法不足,形成一种性能更加强大的组合,从而达到提高承载力,有提升延展性,满足特殊工程需要。

用粘贴CFRP和外部包围角钢来提升承载力。就可以提高利用效率,柱的复合加固,先在表部粘贴,后在角部贴角钢,连接横向缀板。分别进行复合加固中短柱轴压加固试验,可以有效提高承载力。充分发挥约束作用。实现强度充分应用。

也在对斜截面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进行大量试验,对复合加固试件的抗剪性和对复合加固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试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承载力,提升其延展性。积极发挥预测作用,提升抵抗能力具有显著效用。

结束语

本文对FRP这一高性能材料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HRRP等方面的研究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应用情况初步研究。总所周知,发达国家在工程领域对该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已经到了新阶段。近年来,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发展也比较迅速,结构加固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其它方面相对落后,因此,增加对这方面的认识,提高对这方面的研究及其应用,积极奠定这方面的人才基础与队伍建设,从而提升我国基础工程设施与建设的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关键词: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改革;CAI课件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是机械工程类各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工艺性强、基础理论抽象、概念多。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在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教学时数较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以少量照片以及黑板上画图等方式,既难以描述清楚微观状态,对于非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其实用性和实际效果也不好,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枯燥、难以理解,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知识不断增加,学时却在减少,我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学时为32学时,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现在MOOC、SPOC等教学方式正在兴起,但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好的CAI课件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灵活、形象、生动的效果,能显著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1-4]。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CAI软件开发,本文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材料工程类专业所学几门主要课程的浓缩,教师往往以对材料专业学生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讲授,对材料的内部结构与村料性能之间的关系讲解的较深。但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的工作主要不是去挖掘材料性能的潜力,不需要深入研究获取材料性能的工艺问题,他们从事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及解决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艺问题。因此,机械工程类各专业学生与材料工程类各专业学生对材料知识的要求,不仅深度上有差异,而且侧重点也应该完全不同。他们对各类材料的性能特点与适用范围只需要一般性的了解,侧重点是能够正确地选择材料,合理地选择加工方法和制定加工工艺路线,要求掌握各类零件在不同服役条件下的失效方式,并且根据服役条件、失效形式对材料使用性能的要求以及工艺性和经济性的要求,通过分析对比来选用材料。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对学生实用性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要在32学时的时间内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靠“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方式是不行的。首先在课程的一开始就要能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绪论”是课程的第一课,因此很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内容较感兴趣,而这部分我们只作简介,因此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绪论中进行。又如在绪论中,我们通过齿轮的生产过程,引出材料改性工艺与机械制造之间的关系。通过绪论内容的增补,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兴趣。教师讲课时,如果只顾自己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更不会分析。在讲课要时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开动脑筋想问题。如以拔丝加工工艺路线作为示例来分析思考塑性变形和回复与再结晶时的组织与性能变化及回复与再结晶退火的作用,同时还引出拔丝模具的设计应注意事项。在课外作业上,不要采用可以从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的习题,要让学生做综合性分析思考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怎么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只给出答案,要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分析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不断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件的制作

CAI课件要根据使用目的和使用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从使用的角度应具有易用性、便捷性、开放性。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的许多课件中,采用的是顺序式的流程,很不方便。我们利用Authorware软件开发了Windows风格的下拉式菜单结构课件。图1a)为程序运行后的菜单界面一角。当选择某一菜单项后,主窗口中显示相应的内容,如图1b)。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将其他章节某一处的内容调出来,通过菜单选择非常快捷,从而方便了教学。屏幕教学就相当于屏幕版书,因此屏幕上的字数不能太多,而且也不能太花俏,以便于学生记笔记,因此,软件采用Windows界面,界面简洁,除了菜单外,只有几个页面跳转按钮,功能一目了然,教师操作也方便。但版书少了,大量的内容靠口述学生也难记忆,因此采用了许多文本按钮,当鼠标移到这些文本按钮上变为手形后,点击即出现详细内容,既可便于学生课堂记忆,也可用于自学。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课件中列举了大量的动画和录象,因为在课堂上不可能全部都播放,而且有些需要讲解,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控制播放速度和暂停,因此采用自行设计的动画和录象程序,只要通过文本按钮点击就可调用。课程中有许多金相照片和图象,也采用自行设计的程序调用,图象是保存在专门目录里的,只要将文件名设为图号即可调用,便于扩展。

三、教学实践与思考

课堂笔记是很重要的,除了帮助获取知识外,还能使学生集中精神听课。CAI教学由于不要版书,教师讲课进度较快,而且信息量大,会造成学生来不及记笔记,这一点在其他高校的调查中也有同样的反映[5-6]。但如果学生整堂课都在记笔记,就少有时间去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对记课堂笔记的方法作一些改进,教师将讲义精练了以后做成带有提问的“笔记”印发给学生,学生上课时只要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同时根据教师指点做必要的补充和注释,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记忆和思考。但这种方法在上完1-2次课后教师就要像检查作业一样去检查,以免学生对“笔记”产生依赖。当然,这种方法还有待实践去验证。应用CAI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思想与多媒体技术之间的无缝结合,而不是将教学内容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或把教学内容中不易表达和较抽象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形式形象地展示。对CAI课件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评价[7],最主要的应该是学生的评价,在使用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反馈和总结,才能使CAI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宇艳,刘胜.多媒体CAI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1,(1):36-37.

[2]冯建玲,邢永昌.重视CAI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40-41.

[3]柯速约.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6):30-31.

[4]陈刚,郝红,张云翔,刘林玉.CAI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2,(3):71-74.

[5]罗英光,朱立群,马敏.高校课堂教学中CAI方式的有效性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4):84-87.

[6]纪明霞,赵学云,陈学军.多媒体CAI教学实践的反思[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89-91.

第5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学院;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6-02

继续教育学院的前身为成人教育学院,是各大学里设置的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二级教学单位。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成人教育有其群体特殊性,交流中发现,好多学员对目前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抱怨:想学的没学到,不想学的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常规概念却一直在重复。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员受众面广。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考核形式对教学效果和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材料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不同的掌握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通常,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两部分:理论教学着重于使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质、专业术语和基本概念;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试验让学生学会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验方案设计,为学生从事材料检测及新材料研发工作奠定基础。实验部分与理论知识相互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改进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的措施

(一)精选教学内容

以建筑方向为例,目前所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通常十五章左右,内容主要有[3]: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墙体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防水材料、木材、高分子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和绝热、吸声材料等。如果每个章节都有所涉及,讲完整本教材至少需要60个学时。但继续教育学院的课程安排通常仅为30个学时,甚至更少。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想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交流中获知,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通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讲授范围比较宽泛,基本每章都有涉及,但讲授内容较浅显,有的章节仅停留在相关概念的认识上;另一种是压缩讲授范围,通常只讲教材的前半部分,授课相对深入。两种做法各有优劣,前者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后者能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基于学员群体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后者更具实际意义。

如前所述,继续教育学员为成人群体,都是基于职称或专业技术需要等原因来校接受再教育。想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获取职称的占绝大部分(90%以上)。该部分人群本就抱着混学位的思想来上课的,想通过课程授课让其专业领域开拓视野基本上等于痴人说梦。如果将授课范围压缩,授课中能够引入该群体工作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展开,无疑将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评价。

以2014年某班级为例,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共有17人。开学之初,调查发现17位学员中有11人在土建行业一线从事专业工作,其余6人与土木专业根本不相干。了解学员情况后根据土建专业11人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将材料的基本性质、天然石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金属材料列为教学重点,累计占用26学时(其中24学时为教材理论知识讲授,2学时用于讲授施工方案的撰写),其余章节占4学时,制订教学计划。教学中根据本人现场经验及学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还原,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

相比据学员背景划分教学重点,教材改革更是值得探索的一项根本措施。教师应积极着手教材建设,根据专业方向合理选择统编教材和自编教材,跟踪最新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及材料发展趋势,定期不定期地更新教材。教材还应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简明适用[4]。针对继续教育学员这一特殊群体,本人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材改革还应做到实用至上,教材中应大量引入工程实例。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应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近些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尤其是那些内容多、课时短的课程,多媒体教学更是备受青睐。多媒体教学确实有许多优点:运用动画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声图并茂,可提高学生注意力;尤其针对一些较泛、较杂的学科,可以链接更多的信息。但多媒体教学的弊端也是同样显著存在:演示代替了互动,课件“统治”了课堂,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件上,使师生难以进行情感交流;打消了教师备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教师因此消极备课,认为讲课就是对着课件念,反正不会出现“挂在黑板上”的现象。这无疑将从根本上降低教学效果。

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教学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因为它既克服了板书教学的枯燥和死板,又克服了多媒体信息量过大、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课程进度的缺点[5]。然而实践表明,采用这些教学技巧应对继续教育人员还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只关注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与其工作的相关性,除采用上述教学手段之外学员更倾向于将部分授课内容搬至现场或者实验室,即他们对现场教学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前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情况,制订教学计划时针对性地将部分课时设置成实验课时或现场教学。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比如,混凝土章节可取3―4学时根据学员情况可联系拌合站或施工现场或实验室进行试配,根据材料学原理解决试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工作性测试与评价,而不是照本宣科。

(三)改革考核办法

同多数课程一样,目前该课程考核仍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历来备受诟病。并不是学生觉得题目太难,而是因为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问答为主要题型的试卷闭卷考核方式,与被考核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技能等几乎毫无关系。比如:设定情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本课程常考的重点,计算中如果某个环节出错或者某个公式没有记清楚,将直接影响计算结果,从而大幅影响考试成绩。但实际工程当中,配合比设计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在规范指导下进行的,根本不存在公式记忆的问题。只要结构服役环境、强度及耐久性设计指标明确根本不会出现考试中无法进行的情况。并且工作中“填空”或“名词解释”的时候又有多少呢?

实践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效能的唯一标准。结课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应该注重实用,注重实践。为此,该门课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法,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或材料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北京国家美术馆钢筋锈蚀的原因分析,可提示大家结合美术馆所处环境特点及钢筋锈蚀产生的原因从混凝土中性化及早期混凝土配合比特点去分析解答;高速公路两侧护栏顺筋开裂的原因及预防,则要从高速公路的服役环境、高速公路冬季除冰措施及氯离子对钢筋侵蚀破坏的原理等着重分析冻融循环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或者与他人讨论完成。这样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做到了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独立解决工程问题奠定基础。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现场问题的积累。

(四)端正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而且部分学员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课堂纪律有时难以把握。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工作中既要做到善解人意又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同时,授课中应摒弃说教,多采用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师的威望和学校的口碑。

三、结语

继续教育是成人的再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大土木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继续教育中受众面广。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划分授课班级、制定教学大纲、加强教材改革做到有的放矢;第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尤其做到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采用开放式考核办法,提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专家进行技术交流等手段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任课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以身作则,为继续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

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2]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代表团访美考察报告[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2,(5).

[3]杭美艳,张黎明等.土木工程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2014.

[4]万银善.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

技资讯,2007,(20).

第6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关键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学方法;实验;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31-02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我院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全新的知识体系,术语概念多,内容涉及面广,难理解,且又缺乏严格的逻辑性。学生感到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内容繁杂零散抓不住要点,再加上技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及基础较差,本课程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探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有几方面因素:1、课程自身性质;2、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以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针对以上原因,我在任教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搞好新课导入,培养学习兴趣

老师讲的第一堂课给学生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该课程的入门教育。也就是说一定要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上除了向学生阐明该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之外,还要讲述相关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让学生有新奇、好奇、求知之感,多讲些新型金属材料的实际应用。如金属的超塑性成功应用于宇航员的座椅等。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时,最好先能举出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例子,然后设疑,让学生思考,最后记住这个例子来理解和记忆概念。

此外,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多思、勤思、善思的习惯。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生疑-质疑-释疑”的良性循环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 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师解释后取得的效果就很明显。如在学习金属的力学性能时,可提出疑问“为什么弹簧秤在称量超出其量程范围就会损坏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解释金属的力学性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多动脑,多尝试。

2 注意课程脉络设置,善于归纳总结

抓住本课程“工艺-组织-性能”这一主线,从而建立起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其内在规律,使其条理化,逻辑化。例如,“钢的热处理”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这四把“火”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他们相互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每一把“火”的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和组织的变化相互之间容易发生干扰,加热温度范围、保温时间长短、冷却速度快慢直接决定着热处理材料的组织变化,而组织变化又影响着材料的性能。因此,在讲授每把“火”时,始终抓住“工艺-目的-组织-性能”这条线。在这章学完后,再将这几方面进行全面横向比较和总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在上课前,留出几分钟时间学生共同回忆一下上节课的要点,加强反复强化记忆。针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差的现象,在每章讲授结束后,应留出课时上好小结课。帮助学生理出思路,把书读薄。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 增加直观教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实物、模型、挂图等教具的直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物化便于理解。在讲授金属晶体结构时,展示各种晶格、晶胞模型,用视觉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轻松掌握了抽象的晶格、晶胞的概念。另外,随着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电化教学图声并茂、形象直观,既能对视觉产生冲击,又能唤起听觉,从而成为了当今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这样把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生动有趣的主动获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典型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时,让学生单凭想象来理解发生在微观世界三维空间中的例子运动变化是十分困难的。如利用多媒体做出3Dmax三维动画,将难以讲清楚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立体地表现出来,达到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

4 注重实验教学环节

金属材料学课程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时较紧张的情况下,结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实验由原来的6个学时3个实验,增加到10个学时5个实验。同时,又对实验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设置。过去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着实验方法单一、验证实验多、学生自主性实验少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改革,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如,教师给出实际的工程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选材,到工艺制定,到最后性能测试。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实习工厂参与实习教师的科研生产活动,做基础性分析性实验(热处理、表面处理、拉伸试验等等)。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综合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学结合)。

5 注重平时训练,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以往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衡量,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训练和知识积累,考前拼命死记,考试只求及格,考后知识全忘。这种考试方法既不能够真正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不能够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应当把平时训练、课堂答疑、实际操作等加入到考核范围之中。为促使学生高度重视本课各章节重点内容的掌握,在考评学生成绩时,采用了平时测验、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综合评定的方法来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将期末考试分为三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三次实验成绩共占总成绩的10%,在讲完钢的热处理后安排一次热处理工艺选择大作业、讲完金属材料内容后安排一次材料选择大作业,两次大作业各占总成绩的10%共20分,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其余10%根据平时作业情况、上课出勤情况、课堂提问情况酌情确定。通过这种考评方式,真正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建筑行业中出现的争议也在逐渐的增多,其中较为普遍的则是关于甲供材料的问题,由于施工企业往往承担着建筑、安装、装修以及其他工程专业,而且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高、工期长,在会计处理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如何对甲供材料工程进行科学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 施工企业 甲供材料 会计处理 税务处理

甲供材料,指的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建设单位自行对材料进行组织与采购。当前,甲供材料的会计与税务处理问题是建设单位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会对建设单位的效益产生不同的影响,关于营业税征收的问题也是建设单位反响很大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对甲供材料进行有效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保证会计与税务处理的科学性,是当前建设单位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

当前,在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于甲供材料的会计核算并没有详细的规定,而通常情况下,可以从甲供材料涉及到的主体建设单位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对甲供材料进行科学的处理。比如,某建单位委托A施工单位进行建筑工程的修建工作,工程总造价为B元,其中甲供材料的价格为C元,则可以做如下会计处理:

1.建设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从市场进行材料的购置时,可以明确的做如下会计处理:

借:工程物资C元

贷:银行存款C元

当建设单位将这部分材料提供给工程建设时,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发出材料时,在工程造价总额确定的情况下,将工程的总造价作为工程价款,可以:

借:预付账款C元

贷:工程物资C元

第二,发出材料时,建设方认为物资是用于工程建设,所以应当将其计入到在建工程中,所以可以做如下处理:

借:在建工程C元

贷:工程物资C元

2.甲供材料的开票问题

当前,针对甲供材料开票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由于建设单位发出材料时是通过预付账款进行核算的,并没有计入到工程成本中,所以施工单位应当按照B元开具建筑业单位,并且按照B元缴纳营业税;第二种是施工方按照B-C元的结果进行发票的开具。从税务机关来说,往往更加倾向于第一种模式,这样便能够将甲供材料有效的纳入到纳税收入监管的范围内,更加有利于提高税收的效率。

二、甲供材料工程的税务处理问题

关于甲供材料的税务处理,主要是集中在如何开具建筑安装业发票以及如何征收营业税的问题上。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除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以外的所有建筑、安装、修葺以及其他工程作业,甲供材料的使用都应当按照营业税的相关规定纳入到缴费的范围中。也就是说,无论是施工单位自己购置的建筑材料,还是由建设单位提供的建筑材料,其工程所用的材料价款都应当计入到营业税中。但是由于不同的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建筑业发票的使用方面也有着一些不同之处。而关于甲供材料营业税的征收问题,是甲供材料税务处理的难点和重点。营业税中的建筑业税目包括建筑、安装、修葺、装饰以及其他作业工程项目,其中关于甲供材料的征税有以下几点规定:

1.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中相关的规定,纳税人使用清包工形式所进行的各项工程,所涉及到的原材料以及其他动力价款都包括在工程的营业税中,使用清包工形式所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相应比例收取的人工费用、管理费用都确认计入到营业额中。也就是说,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没有将甲供材料纳入到应税范围内。

2.其他工程作业。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几个政策问题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当纳税人从事建筑工程中的其他工程作业时,无论使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结算,其原材料以及其他动力价款都应当属于营业额的范围之内。之所以对该项目的营业额进行上述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纳税人将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私自改为以建设单位的名义购买材料,以此来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发生。

3.安装工程。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中的相关规定,在确定营业税的征收范围时,并没有将设备纳入到其中,但是材料却要征收营业税。所以,该项税务处理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对设备和材料进行科学界定。在建筑业的税目中,一般只有建筑、修葺、安装以及其他工程作业中涉及到的材料纳入到营业额中,对于其他的材料和设备并没有进行明确界定,因此,可以根据该项规定来确定材料的纳税范围。

结束语:当前,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甲供材料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面也将不断的完善,对于建筑单位来说,也应当不断的从完善自身的管理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通过科学的处理方法,促进建筑企业效益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峰,袁效骏.结合案例剖析“甲供材料”的会计处理.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第8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金属材料热处理课程;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51-03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industrial background,and higher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working task orientated metal materials and heat treat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model. The model highlights on the training of essential techniques,wide range of knowledge,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inter-disciplines techniques stipulated by the course teaching syllabus an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apabilities of knowledge learning,application and analysis,problem resolution,and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ourse teaching objects of practicality,sufficiency,expertise and feasibility.

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

当前我国的高职专业教学一直走不出本科教学的固定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论基础知识不如本科生扎实,论实践应用不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熟练[1]。这种教育显然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观。高职专业教学如何能够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辅助作用,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课程教学中,在“订单”教育这种新型模式下改革《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模式,实现《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实用、够用、能用、善用的目标。

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

高职教育中的新型教育方式,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际教学[2]。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如果不相应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框架模式的改革,势必会违背“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高[2002]2号文件)的要求,并影响其发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使用从事某一业务领域工作的能力”,即“一线工作的实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辅助作用,无法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针对这种弊端,我们首先了解了企业发展对于专业应用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人才的量、质和类的需求,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够用性;其次,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即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最后,适应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即专业教学改革必须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强调专业教学的“人本”性。这三方面统一的基础下,教改模式突出体现了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和“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的要求。

首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设置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倡导新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用实效性强的学习材料,讲授在特定岗位工作任务中的教学实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实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特别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强调以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知识和技能。因为“只有在职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做’,才能符合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在进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工作岗位中的典型环节进行分析。通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有效地指导《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考虑学生的现状;注重教材创新,内容创新,并要增加一些新元件、新技术,更好地反映技术的发展;同时要体现规范、贯标,做到标准化、规范化,考虑现场应用实际和国外的对照;教学要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介绍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并应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理论薄弱并且差异较大等特点,适当增加选学内容。对于多数学生,遵循“必需、够用”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只要求掌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而对于部分好同学,为扩大其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利于将来发展,适当增加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最终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零件设计时的合理选材、用材,并具有正确运用热处理技术、妥善安排加工工艺路线及材料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其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应该采取教学和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法。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采用实训教学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全面的理解,特别能使学生对一些行业特有规范得到认识和强化,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加趣味性。更多地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金属材料如何进行热处理的实例音像材料,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实训时多进行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在使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法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真实工作岗位中的用途。

再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金属学基础及热处理和机械工程常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零件毛坯的选用,主要讲授工程构件和机器零件用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变化规律和改变材料性能的途径等。不但是冶金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机电、材料、焊接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开设上,主讲教师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应针对高职高专课程的特点,遵循“必需、够用”原则,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同时为了扩大其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利于将来发展,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选学内容,以适应学生基础理论薄弱并且差异较大等特点。通过实验、实习实训与课堂教学的交互、渗透,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根据各专业的岗位能力及安排的课时的不同,主讲教师应适当删选所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学校教师队伍也是培养人才的必要保障。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并加强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只有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足够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他的内容才会更真实,更有针对性,培养人才能围绕最新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出与实际工作无缝隙对接的专业人才。

三、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相关课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讲授理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环节,建立一整套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1.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导启迪教学主体的互动。理论教学改变以往满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做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教师讲课时把一些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富有启发性和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师生一起讨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交互学习环境,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的影响、引导、启迪,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吸收知识能力的提高。

2.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再现工程环境,积极开展现场教学。采取在学校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现场教学的方式,结合具体设备,边教边听边看,在工程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创建了实验、实习实训与课堂教学互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边设计边实验,密切知与做、动脑与动手之间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工程实践的体验和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将课程和实验、实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解决实际问题。

4.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直观性教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录像片及自行开发的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教学的强大表现力,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予以充分利用和展现。以电教、多媒体配合,用“动”的实物、操作、动画等,形象地模拟热处理工艺过程,表示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空间或运动的问题。对某些生产过程采用电影放映的方式,声、图并貌,所用时间不多,但教学效果很好。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能使学生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掌握更好;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理论联系实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效果

使用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后,能够围绕最新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培养与实际工作无缝隙对接的专业人才。

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零件设计时的合理选材、用材,并具有正确运用热处理技术、妥善安排加工工艺路线及材料检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产生正迁移。同时也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真实工作岗位中的用途。

因此,在进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设计的时候,有必要对工作岗位中的典型环节进行分析。通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更有效地指导《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8(1).

[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8,(1):35.

第9篇:材料工程基础范文

(1)公共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等。

(2)专业基础实验

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专业基础训练及综合实验。依据相应课程大纲,每门课程至少开设4个实验项日,且能支持专业培养日标的达成。

(3)专业实验

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训练、材料制备与性能综合实验等。要求开设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等性能相关实验至少7项,同时完成至少1种材料的制备,包括原料的选择—配方计算—工艺方案设计—制备—相关性能测试及结构分析等全过程训练。

2、材料物理

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结构表征等知识领城。

(1)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结构、晶休缺陷、相结构与相图、非晶态结构与性能、固体表面与界面、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烧结、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

(2)材料工程基础知误包括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材、制造加工成型以及失效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及制造础、电工电子学等。

(3)物理化学知识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等。

3、冶金工程

主要课程:冶金工程概论、传输原理、金属学原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学、有色金属冶金学、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耐火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