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范文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狮子和鹿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狮子和鹿教学设计范文

一、多维考量,切入言语实践

要使言语实践有效,就要做到以生为本、以本为本,全面考虑年段目标、文本特质、学生兴趣等因素,精心选取语言训练点,切入言语实践。

(一)关注年段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灵魂。进行预设时,我们都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能从课堂中习得一些什么。新课标指出要注意目标的三维整合,同时要求我们要注意语言训练的年段特点,其具体如下: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课标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规律来确定。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训练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只有关注到了年段目标,才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会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会使言语实践收到实效。

(二)关注文本特点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使命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掌握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懂得怎样的思想内容要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更为妥当,及至最后能挥洒自如地运用语言、获得语言的智慧和艺术。人教版课文的体裁多样,教师应该在寻找语言训练点时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写景的文章,要考虑如何把景物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学习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样事物说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

(三)关注学生需求

进行言语实践前,我们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同时,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要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比如,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言语实践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实践中来;古诗文难读又难理解,可以设计形式多样又有层次的朗读训练。

二、多种策略,践行言语实践

(一)注重多重引领,丰富语言

我们在课堂中进行言语实践的时候,面对学生的表达,一定要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时目标对学生的语言加以引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使言语实践收到实效。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引领的:先请学生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课文。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多,花很美。”我开始引导:“花很多,多得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一朵靠着一朵,一盆挨着一盆,连成一片花的海洋。”“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眼睛看都看不过来。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等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之后,我出示朱自清《春》的语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同时,带着学生配乐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表达效果;然后又请学生朗读积累语句;最后进行适度的拓展,写花多、花美的词句。

以上教学,我设计了一个言语实践活动:透过文本语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想象表达出现了简单化、笼统化的现象。假如我们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言语水平、思维能力就会停留在原有的基点上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放开思维,想开去,说出来。我们就带着学生在语言的王国里横着走、竖着走、立体地走,引导学生用具体的描述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并适时、适量地补充、拓展一些词句,达到语言储备的增量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语言特质,促进运用

语文学科的语言训练不应是“另起炉灶”,而是与阅读教学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的典型词语或段落,让阅读教学成为语言实践的有益载体,让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在教学《狮子和鹿》一文时,我发现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平白如话,但其突出的语言表达特点就是语气词的使用,能形象而生动地传达出鹿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化的语言特点,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好材料。我把语言训练点定位于:感悟语气词,积累语气词,学用语气词。那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到语气词的妙处呢?我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出示鹿说的三句话,让学生自由读、自己发现。学生从表面意象上发现了语言规律。其次,体会语气词的用法及妙处,通过反复的角色朗读、比较揣摩、听读评价、琢磨体会等读书策略达成目标。同时,我还增加了一个积累角的平台,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气词,为下面的操练、运用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最初态度。这样达到语言和情感的和谐统一。最后,创设了一个狮子追鹿的故事情境,也就是创设了一个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语言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经历被狮子追捕的惊险场面,走进了鹿的内心世界。当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当狮子被鹿远远地甩在了后边时,他们暗自庆幸;当鹿的角被树枝挂住时,他们焦急万分。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他们情动而辞发,在不断地读和说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把规范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逐步拓展内部语言体系。这样,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了课堂上学生语言的增质增量。

(三)串联散状语言,提高储备

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总是以散状的方式出现,他们不能流畅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这点,我们应多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把握能力。如教学《葡萄沟》,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感悟语言和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此,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1)读读这段话,看看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帮他们归纳: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茂密的叶子、葡萄多又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3)根据不同的阅读感受请不同的学生用语言展示叶子的茂密、葡萄多又美、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4)让学生扮演维吾尔族老乡,把所有让自己觉得骄傲的事向全班同学做一个展示。这样整体串联,学生的兴趣点、思维点就从几个语词转到几个句子,再到整段话。常此训练,散状的语言就能变成整体性语言,学生就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课堂中将散状语言连成一体,可以让学生语言思维逐渐流畅起来,从而有效推动语言运用的效率,提高语言储备的质量。

(四)表达层递渐进,提升理趣

语文课堂的增量始终是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上,更体现在思维上。如果能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学原理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我们来看一看贾志敏老师作文课上的语言训练片断。

教师板书:青蛙是 。

请学生用这句话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青蛙。

教师先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然后,在此基础上出示:青蛙是 ,是 ,也是 。”请学生说一句比较复杂的话。一位学生说:“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捕捉害虫的能手,也是人类的好朋友。”贾老师评价:“句子是通顺的,意思也明确,可是读起来叫人觉得不太顺畅。”于是,贾老师请一高一矮两位学生上讲台分别站在自己两侧,问学生:“这样排队好不好看?”学生顿时明白了:“不好看!排队要从矮到高,矮个儿排在第一个。”贾老师总结:“对呀!人排队要有序,句子的排列同样也要有次序,你们明白吗?”(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

在这里,贾老师把抽象的逻辑学原理讲得生动形象。这样的教学深入浅出,把训练的意图和训练的技巧隐藏起来,巧妙地引导学生从易到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扎实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是实至名归。

三、巧妙评价,促进言语实践

(一)巧用评价语,引领实践

言语的习得很多时候靠的是学生自学,靠的是亲身实践。因此,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这当然不能忽略课堂评价这一功效。当学生表达不正确、不完整、不清晰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越俎代庖,要尽量让学生去评价;当学生不能评价时,教师才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做一个真正的启发者、协助者。比如,《燕子专列》一文的写话内容是让学生想象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不少学生可能只是说“你们真好,感谢你们救了我们”等一些抽象简单的话。如果我们稍加提示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想象,学生就可能写出几只燕子向同伴讲述小姑娘贝蒂忍饥挨冻救助他们的情形;还可能写出燕子们在议论今后再飞回来多捉害虫报答人们等一些具体的语言。

可见,此时的评价,不单单只是一种肯定或否定,更是一种方法的引领。它既激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兴趣,又能给予学生思考、表达的方向,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切切实实地得到提高。

(二)发现闪光点,引领提升

第2篇:狮子和鹿教学设计范文

用动画造型的视角来观察现实生活中形形的建筑风格、自然风貌、文化差异、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行为习惯、情感状态,分析研究如何通过造型设计来表现不同的建筑特点、场景风格、文化差异、角色性格、成长环境、生活背景等等。把这些观察到的、搜集整理的资料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丰厚的素材。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在锻炼学生去体验生活是如何转变成设计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素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学会记“日记”———用笔画出他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他们平时灵感闪现时的造型等,然后加以一些简单的文字描述和版式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这种方式非常喜欢,因为它给大家的感觉不是在枯燥的“学”,而是在“玩”。使学生在玩的感觉中,得到进步,获得灵感和创意的积累。这种让学生主动去“玩”的方法,能够让他们养成一个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将来的设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动画造型与写实绘画的差别在于,前者是把现实世界中的造型加以夸张、提炼、简化,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表现;而后者只是把现实世界加以纸面上的再现。通过将观察搜集到的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提炼出基本形体特征,并以相对简单的几何元素来表示,再将这些几何类元素图形加以处理,经过艺术化的归纳重新组合起来,在外形结构、轮廓线条、颜色明暗等处加以区分,从而形成特征明确的新的造型形象。如《冰河世纪》中的剑齿虎的造型,就是把老虎的造型几何化,尤其是脸部特征有着明显的直线和曲线的变化,使得角色造型更具流畅性与装饰性特征。动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其特殊性又必须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2]。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几何元素的组合,体验其形成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在不同组合的尝试中,分析其不同的视觉与心理感受的差异,从而归纳出不同元素的组合规律。例如,用弧形构成的树木与用锥形构成的树木的区别,弧形的树木感觉更加顺畅舒服,心理上感觉更加柔和亲切,而锥形构成的树木则更加硬朗,感觉更结实,心理感觉更加倔强顽强等。一般来说,设计思路的连续性主要针对培养设计“感觉”,激荡学生的大脑,从而进入设计“状态”。在设计的“状态”中,灵感会闪现出来,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灵感的闪现,就是设计思维的突发性。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当反复思考设计各种方案时,发现总是不够满意,苦苦思索也没有让我们得到更好的答案。但是当我们放下这些思路,放松心情,可能不经意在其他地方发现新奇,灵感瞬间出现,而且是转瞬即逝的。这当然有前面苦苦思索的功劳,它证明设计思路连续性的必要,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灵感出现的一刻,是一种顿悟。在中国传统美学中,顿悟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状态,是难以捕捉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训练方式,来实现接近顿悟的状态。生活中每当有好的点子时,都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而且需要时效性,因为今天的灵感明天再记录时,会发现怎么感觉都不像前一天的那么好,甚至根本记不得之前的好点子是什么。也许只是潦草的几笔涂鸦,几句文字的标注,就可以很好地记录每一次不经意闪现的点子。当学生需要做设计项目时,就可以翻开他们的记录本,从中寻找灵感,然后加以归纳和提炼,从而把“顿悟”这种灵感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资源,并训练学生将这些造型中的元素通过归纳总结、合并删减等方法进行设计创作。这种获取“灵感”方式的前提,需要学生平时做大量的“创意存储”,养成平时将想法和创意及时记录下来的习惯,因为顿悟的偶然一定是平时积累的必然。

二、充分利用联想与逆向思维

当人们通过一件事物想起与其相关的其他事物,这种思想活动称之为联想。它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反应。在艺术创作中,联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因此,动画造型设计中,联想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它可以极大地拓宽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向。通过联想的方法,创作者可以不局限于事物本身的限制,从而引申至其内涵,与其象征意义等,延伸创作思路。联想具备多元化特征。我们既可以通过造型特征联想到与其外形相似的形象,例如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骷髅、竹竿。也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联想到其比喻性或隐喻性特征,比如由这个骨瘦如柴的人联想到生病或吸毒的行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造型特征或一个行为联想到其引申的内涵特征,例如红旗倒了,联想到战士的牺牲。同时,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借鉴,并获得联想的价值。“民族化对我们中国动画电影人来说更为重要”[3],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艺术语言中进行联想,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得到启示,从而联想到水墨动画的可能性;《九色鹿》就是参考于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大闹天宫》、《骄傲的将军》同样是出自于戏曲艺术的造型特征;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借鉴和联想,能让我们拥有大量的创作资源。《埃及王子》在设计风格上,借鉴了大量的古埃及壁画中的艺术特征;从非洲大草原中吸取养料的动画如《狮子王》等。这些例子充分说明用联想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设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