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叛逆孩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叛逆孩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叛逆孩子教育

第1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我和女儿之间上演。女儿总是让人很头疼,不是作业做到一半想去玩,就是见到客人不肯问好,要么玩起游戏不肯睡觉,种种“恶习”总是让我火冒三丈,忍不住教育一番。在我的疾言厉色下,女儿总是倔强地反抗。结果,不但每一次都不欢而散,女儿还对我越来越有成见,有什么知心话也不愿意和我多说一句。这样下去,我担心不仅教育不好女儿,可能还会让母女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痛定思痛,我决定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无论如何要先压一压怒气,等到情绪稳定了再好好和女儿交流。

那天,朋友来家里做客,我拉过女儿,好言好语地说:“宝贝,叫阿姨。”女儿却低着头,一言不发,转身跑进房间。我正想拉着她好好教育一番,但想到自己的决定,还是忍住了。晚一天再教育吧,不然,两个人都在气头上,彼此都跟刺猬一样,肯定会吵得不可开交,不但让我和女儿觉得没面子,也会让朋友难堪。

于是,我抱歉地对朋友笑笑,全当这件事没有发生。我和朋友在客厅聊天,女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玩飞机,一会儿要看电视,一会儿要吃零食。这让我很头疼,但还是强忍住,脸上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任由她折腾。她实在不像话了,我才会温和地说一句:“熙熙,到自己房间玩去。”

大概这是我第一次对女儿如此“溺爱”,她有些受宠若惊,居然很听话地进了房间。看来,忍耐还是有回报的。

虽然憋了一肚子火,但朋友走后,我并没有立刻发作,决定把忍耐进行到底。我照常不声不响地做晚饭,陪女儿看电视,为她准备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女儿不知道我的心思,不但饭吃得香,电视看得开心,睡得也很安稳。

一觉醒来,我的怒气居然不知不觉全消了,冷静下来才发现,其实女儿的那些毛病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不过是小孩子贪玩而已,平心静气地说一下就好。

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我拉着她的手,轻松地说:“熙熙,见到人要大胆问好,知道吗?”女儿很乖地点了点头。我接着问:“昨天见到阿姨,让你问好,你为什么不说话啊?”“我昨天心情不好,不想说话。”女儿小声嘟噜。

看她噘着小嘴,不像撒谎的样子,我顿时释然,大人也有不想跟人打招呼的时候,又何必苛责孩子?我再接再厉,想要纠正她另一个缺点:“以后妈妈和客人聊天的时候,你不要发出那么大的声响,不然很没礼貌哦。”女儿仰起小脸,一脸真诚地看着我说:“对不起妈妈,我以后不那样了。”我蹲下来,笑着刮了刮她的鼻子:“妈妈相信你,你下次一定不会这样了。”

这是第一次,我没有冲女儿吼,也是第一次,女儿那么乖巧懂事。

第2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叛逆心理 成因 对策 成长教育

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青少年的交际能力逐渐强大,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叛逆青少年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其中超过85%的青少年的叛逆期会体现在14~17岁这个年龄段。调查表明,青少年的叛逆年龄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

1.主观方面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理解和尊敬。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事物。还有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任性,常以自我为中心,爱耍小脾气,听不进不同意见,拒绝有意帮助,自控能力较差。

2.客观方面

据我们调查发现,父母与家庭、学校与教师、社会环境是造成孩子叛逆心理的关键因素。

(1)家庭教育对子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大部分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固然是好,但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如不按照家长的说法去做,就会受到家长的说教批评,甚至会遭受棍棒式家教。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专制,可能使孩子产生任性、反抗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2)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老师的重要角色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偏爱优生、漠视后进生,教学方法简单、陈旧,随意拖堂,随意停课,甚至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良好的校风及班风也尤为重要。学生生活在不良的集体或“乱班”中,会使他们生活没有目的,缺乏理想,不完成学习任务,纪律性差,自私心重,不关心集体。部分学生还可能形成小圈子,互相包庇缺点,故意与其他同学或教师闹对立等。

(3)当今社会文化是影响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外在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渠道不像以前那样单一,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二、对策和建议

1.家庭教育方面

(1)家长首先需要加强与孩子在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热情、亲切、平等、民主、信任、宽容,相处融洽,孩子会慢慢敞开心扉。家长应在工作之余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交流的机会,如野外郊游、登山运动等就是很好的方式。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锻炼身体,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解除烦恼,顺其自然的消除了叛逆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2)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具有启蒙性、个别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家长要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利,改变“棍棒式”“放任式”“溺爱式”等家庭教育方法,端正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使孩子养成生活、学习、行为三大习惯。家长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2.学校教育方面

(1)“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感情需要交流,心灵需要对话,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在心灵上沟通,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有可能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他们才能把教师当做知己,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一个被教师所爱的学生,常常是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而这种师生之间真挚、融洽的感情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动力,唤醒他们内在的最大潜力来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收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2)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

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尊重学生,在生活中教给学生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后进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要注意教育方法,语言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向学生道歉,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到学生的尊重。

(3)“身教甚于言教”

作为一名教师,最希望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拥护,最需要权威性,自己的话有人听,自己的号召有人响应,这就需要自身的人格力量来建树。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作为教师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应端正自己的思想,纯化自己的师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率先率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处处、事事给学生楷模作用。

第3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1、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一般来说孩子会经历三个叛逆期,2岁左右会经历“宝宝叛逆期”,6~8岁是“儿童叛逆期”,12~18岁是我们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2、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叛逆的表现是“打人”,他们会通过这个行为表达自己反对的意见,表达“不”这个意识。这段时期是孩子与家长最早的意识分离,他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态度。

3、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一方面孩子变得任性不讲道理,凡事和父母对着干;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赖父母,爱哭、娇气。

4、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一、敏锐洞察,了解学生特点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叛逆心理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叛逆的孩子都有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小时侯就不是很听话,不知为什么性情变得非常暴躁、叛逆,动不动就发脾气。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缓解师生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二、避免冲突,保护其自尊心

对于叛逆性重的学生,教师心里不要存有偏见。有些教师有一种心理的固定模式,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把学生的每次争论都当作一次战斗,非要分出胜负高下不可。这种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的做法,不仅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甚至助长学生的错误发展。教师应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和上进心。其中自尊心是最重要的,是学生进步的基础。父母对子女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子女的美丑而存在偏袒与私心。同样,班主任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要以学生成绩、品德优劣而另眼相待,相反的,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三、耐心疏导,抓住转化契机

抗拒和好争辩虽然比较令人烦恼,但他们都来自于学生对自主的渴望,这些都很正常。步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成人化的逻辑思考能力,遇到不同观点就可能与老师开展“舌战”。其实,他们的某些叛逆行为仅仅是为了向世界显示他们的独立性,仅仅是因为其理论能力的提高。对这类学生,疏导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广开言路,让学生讲真话,把各种思想意见讲出来,然后选准一个突破口,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让学生走出叛逆的阴影。

四、适时约束,提高自控能力

强行压制学生的叛逆性,有害身心健康,相反,极端放纵,不加约束更是后患无穷。如何约束呢?还应双管齐下,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又要加强班集体的监管力度。要让学生们明辨是非,帮助学生分清“自尊心”与“虚荣心”、“自豪”与“高傲”、“羡慕”与“嫉妒”、“竞争”与“攀比”、“个性”与“怪异”等不同心理品质的是非界限,增强他们的自制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让他们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五、家校合力,共同消除叛逆

小学生的心智还不健全,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光靠学校中的教育,远不能达成教育的目的,学校五天的教育,可能在家两天就化为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家长和教师协同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教育好学生。为此,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师和家长协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5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现代作家王朔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平时很喜欢和孩子聊天,现仅以自己所学所想,与各位老师、家长分享,期望能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启示和帮助。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会经常面对顽皮、贪玩、厌学甚至逃学的孩子,而家长在我面前诉说的也多是自己的无力和无奈。其实这多数都是因为孩子处在“叛逆期”!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两个叛逆期(反抗期),即第一叛逆期、第二叛逆期,分别在孩子的2-4岁、10-16岁,那么,面对如此“叛逆”,我们该如何解决,顺利把孩子教育成“人”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时,父母会根据自身条件和认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机会,拓展幼儿的认知,诸如各种积木、毛绒玩具、卡通片,到游乐园与其他小朋友进行游戏等。青春期时,孩子面临的却是写不完作业,放学时间也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推迟。当然,这是社会教育的现状,我们无法改变。但在这一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除去睡眠和饮食的时间,学习课本知识占据了孩子几乎80%的时间甚至是全部,家长在这个时期,做更多的是要求孩子更努力、更多的付出。孩子无法承受便出现了顶撞、厌学、与他人对着干的行为。

说到这,我不得不提,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了自己不允许的事情,遭遇挫折的时候,竟然是“幸灾乐祸”--“看你还敢不敢不听我的话了……”也有家长不这么“冷血”--“你怎么能自己做呢?”直接代劳!

其实他们期望的是帮助而不是代劳!否则对他们的伤害很严重,他们会因此不信任你。他们不信任是因为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当他们再次遭遇困难时,往往没有了求助对象,自己铤而走险,你做的是“独立完成”的错误榜样,抑或者对你产生依赖,这也是他们对你的“报复”!现如今满院子追孩子喂饭、请求孩子好好学习的家长应该也不是少数!是父母夺走了他们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以后很多事情都不敢去自己去尝试,创新的勇气也就没有了。同时,他们学不会在社交中,寻求帮助的能力,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合作一定会创造更大价值。当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该深有体会。责任感缺失也是这一原因,凡事父母帮着做,进而成了父母的事情,最后孩子养成不负责任的态度也就让父母着急上火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是难逃其咎的。面对孩子的依赖,我们应该是协助他们完成,告诉他们做不到的关键以及危险性。我们不需要担心他们不懂,忽视孩子对未知的渴望,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去鼓励,我相信孩子会因此作出一些令人惊讶的努力,比如学会查阅书籍、学习一门课程,掌握一个方法等等。学会走路,正是为了探索未知,而付出努力的结果。如果我们家长或者抚养者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实践,少点越俎代庖,多多反省自己的行为,相信“喂饭难”、“跪求孩子学习”“拖拉作业”、“缺乏责任感”的问题,一定会少很多。

叛逆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青春期。但不可否认,心理发展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时期,家长没有跟上孩子心理发展的节奏。因此,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相关的成人,在生活中更应该从点滴做起,不能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严重程度了,才亡羊补牢。相信如此,叛逆期,孩子不在有太多困惑,而你也不会感到孩子的太叛逆,天使成“人”便不再那么难了。在此,分享自己的浅薄见解,希望能帮助孩子和家长。祝愿每一个孩子茁长成长,每一个家庭快乐美满!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如何让天使成“人”》

第6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惊喜或惊险,让父母应接不暇。当原本可爱、听话的宝宝,有一天学会了说“不”,往往标志着他们叛逆的开始。这是一个对成长极其重要的时期,父母应努力陪伴他们顺利度过。

幼儿为什么会叛逆

宝宝出生后,短短两年时间,学会了走路、说话,也逐渐懂得了悲喜好恶,更尝试了许多生命的第一次。所谓“叛逆”,只是大人看到的表现,实际上是孩子在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快速发展,对独立、自主有了迫切需求。

原因1:活动能力增强

随着身体的成长发育,幼儿活动能力已经较强,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渴望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心。促使他们希望扩大活动范围,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阻拦,自然而然会产生反抗。

原因2:情绪控制力弱

另一方面,2到3岁的孩子,虽然已经渐渐懂事,但由于年纪尚小,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依然很弱。因此一旦感到不满,他们就会很“直接”地表现出来,可是很多时候并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被大人误认为是“故意”作对。

原因3:坚持表达意志

在此之前,小宝贝们并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和他人的意愿明确分开。所以当他们可以清楚意识到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时。就想顽强地将意志表达出来。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固执和偏执。

原因4:被溺爱的孩子更容易叛逆

独生子女家庭的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一辈都很宠爱孩子。甚至是没有原则的溺爱。习惯溺爱的孩子一直倍受重视,要求也可以长期得到满足,本身就比较自我,当到了这一年龄段,变会更加强调自我,叛逆情绪也相应更加严重。

幼儿叛逆期特征及家长的最佳应对

在非常短暂的时间中,身心面临重要的剧变和发展,对每个宝宝来说,人生中不可能再有同样的时光,他们所面对的“成长压力”可想而知。那么幼儿叛逆期都会有哪些典型特征,家长如何进行最佳应对呢?

叛逆期典型特征1

挑战父母爱说“不”

学会并喜欢说“不”是非常典型的特征之一,相信每个妈妈都有深切体会。有一天,宝宝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碰撞原来绝对权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长的重要表现。

幼儿的反抗行为,通常都是在测试家长的耐心和规则限度,以及自己影响环境的能力。他们在积极按照自己的极限处理事情。面对公然挑战父母权力的幼儿。父母一定不要急躁。

家长最佳应刘招施:

1.理解幼儿做事的动机和愿望

幼儿还不太懂什么是危险,更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时常会有出人意料的行为,因此当成人提出限制,幼儿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喜欢说“不”。其实这是他们独立与探索、获得新知的愿望强烈于对家长服从的表现。此时,家长应充分理解孩子的需要,尽量多创造条件来满足他们。这样他们的叛逆行为和叛逆心理会日渐减少。

2.及时转移注意力

当幼儿与家长的意见互相矛盾时,家长可以利用他们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其他事物引开冲突,待问题解决后,再找合适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叛逆期典型特征2

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

叛逆期的幼儿,想当然以为别人所想、所见,理应跟他们一样,无法理解每个人想法不同。所以当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就会表现出生气、尖叫、打人等激烈行为。作为父母,既要接受幼儿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心理状态,又要温柔而肯定地告诫他们,事实并非如此。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和孩子建立良好关系

在孩子比较听话时,家长应给予更多关注,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当孩子进行危险动作时,尽量用正面方式如“你可以如何如何”来提醒他们改变。另外,家长要时刻让局势掌控在自己手上,这样也会让幼儿更有安全感。

2.适当采取“不理睬”态度

当幼儿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的哭闹变为自讨没趣,待情绪平复后,再慢慢教育。使用这种方法,反复几次,孩子便可知道哭闹、不满也无法达到目的。另外,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努力让孩子明白哪些要求合理,哪些并不合理,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叛逆期典型特征3

追求自主,热爱探险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指出。1~3岁是人格走向“活泼自动”或是“羞愧怀疑”的关键,此时幼儿必须学习独立自主。否则可能转而感觉羞愧、怀疑自我。在“磨练”自己时。通过亲身接触把好奇的事情搞清楚的幼儿,很可能会有一些危险动作,家长不必过分担忧,这些“探险”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主能力。了解自己。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营造无障碍探索环境

理论上,幼儿有自发性探索愿望,表示心理已有一定成熟度。如果他们要尝试的事情不会对自己或别人造成伤害,家长应容许其尽情探索。不过家长要将家中危险物品或珍贵物品收藏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并将孩子可以探索、触摸、试验的东西放在他们可以随手拿到的地方,积极引导其尽情接触和体会。

2.引导孩子达成目标

这个阶段的幼儿乐于学习,家长要帮助教导孩子如何进行安全探索,协助他们探索未知,引导其达成目标。对孩子来说,好的引导需要清晰的步骤。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把一些严肃、认真的引导和生活教育变成有趣的小游戏,带着孩子做,并且和他们一起完成,乐在其中。

叛逆期典型特征4

感受并开始处理更多情绪

步入1~3岁年龄段,幼儿开始第一次体会到恐惧、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绪,他们必须面对并进行处理,简直是“大课题”。尽管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跟不上,无法顺利表达自己,也会让幼儿感到挫折和生气。所以,可能在父母因为孩子的叛逆难搞而苦恼的同时,孩子也很不好过,要知道他们绝非“故意”与父母作对,只是处于身心剧变的不稳定状态。

家长最佳应对措施:

1.平静耐心帮助疏解负面情绪

遇到幼儿不明所以的糟糕情绪,家长先不要问理由,因为孩子可能很难说清,接受当时的坏情绪就好。孩子情绪激动时,也不要和孩子讲道理,可以抱着孩子到安静的地方,让孩子平静之后,再帮助孩子分辨是哪一种情绪作祟,搞清原因,并对他们表示同情和理解,有效疏解负面情绪。

第7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一、个案

个案一:刘同学在初一时性格开朗活泼,学习成绩优秀,有自信。初二时由于功课难度加大,成绩就不稳定了,数学下滑得尤为严重。之后刘同学就变得自暴自弃,不能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在班级里脾气也变得急躁,一点就着,不愿听取老师的教导。

个案二:吕同学是个高挑清秀的女生,初一时给人的印象就是安静、内向,她遵守校纪,成绩中等,是个惹人喜爱的女生。初二阶段她判若两人,衣着时尚、浓妆艳抹,打架、敲诈、偷窃,屡犯校规。对老师的规劝置若罔闻,对学校的处分熟视无睹。

个案三:任同学性格内向,很少引起老师的注意。初二时他突然拿了父母的钱离家出走,流连于网吧,旷课数周。返校后精神萎靡不振,厌学,不愿和同学交流,用沉默作为对抗老师和家长的武器。

二、多观察、细思考,寻找症结

以上三位同学的变化看似突然,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的变化之后肯定有各方面的原因,如个人的性格特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大众媒体的渲染不当等。所以当问题出现后,我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和分析,抽丝剥茧之后才可能找到症结所在。

(一)家庭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神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可见家庭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等方面都会打上家庭的烙印。所以老师首先应该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通过接触三位同学的家长,我对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

刘同学家境富裕,父母文化水平较高,事业有成,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在旁人看来,刘同学有个无忧无虑的成长环境,但在父母和孩子的交谈中,我发现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优秀,他们时常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孩子不足的排斥,甚至以此为耻,觉得很丢脸。在如此功利的家庭中,孩子学习的目的被扭曲成了为父母脸上增光。在孩子有了过失之后,父母的不包容使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从而产生叛逆心理。

吕同学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她跟着奶奶生活。吕同学的父亲人高马大,性格急躁,曾在女儿出事后来过学校,结果在办公室里就对女儿使用暴力。之后吕同学的父亲就再也不愿意来学校,什么事都让奶奶和老师联系。吕同学的母亲来过学校一次,她向老师表示自己因为忙于生计对女儿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吕同学在奶奶、爸爸和老师面前始终昂起的倔强头颅,在妈妈面前终于低了下来,泪光闪烁的眼里充满的是对母爱的渴望,对妈妈的依恋。可惜的是吕同学的妈妈匆匆离去,好像并没有体会到女儿的感情。吕同学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缺失父爱母爱,因此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任同学的家庭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任同学的妈妈性格软弱,在学校和老师交流几句就会泪流满面,在生活中对儿子较为溺爱。任同学的爸爸反复向老师强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向来是非常民主的,但是透过事实来看,爸爸其实是把民主错误地理解为放任自流。比如满足孩子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流行的手机、名牌的服饰,只要孩子要求就不会拒绝。再如在孩子犯错后不及时指导、教育,反而对问题只字不提,认为这是大度,是包容。久而久之,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又受到不良影响,孩子的行为最终发生了偏差。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对于孩子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对孩子有害。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如果学校教育存在弊端,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

例如过度强调学业竞争的激烈,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学生就可能出现自卑、消沉、意志脆弱、言行过激等心理方面的问题。刘同学的数学成绩不稳定,可是我们学校每周一都有一次数学小测验,这就意味着刘同学每周都要为此提心吊胆,因为一旦考不好,他不仅要面对自己的失败,还要看父母的脸色。日积月累的焦躁情绪使得刘同学在青春期异常叛逆。

部分教师重学科知识传授而轻学生个性差异,轻学生情感需求,更有甚者轻学生品德培养。面对个性风格迥异的学生,老师往往容易注意到的或是活泼好动的,或是成绩优异的、落后的,或是有特长的,容易忽略那些内向安静、成绩中等、没有什么突出特征的学生,忽略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波动,简单草率地用听话、守纪为其定性。所以当他们的问题出现苗头时很难被发现,爆发时令人措手不及。为什么性格内向的吕同学和任同学叛逆期的异常行为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其实就是因为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关注不够,没有及时地予以正确的引导。

(三)社会因素。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还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转型阶段,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冲击很大。网络、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是导致其产生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有人说:“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但是环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

三、多交流、细判断,对症下药

想要帮助这些叛逆期的孩子们,家长和老师在仔细观察、冷静思考之后,还需要关切询问、准确诊断,再及时对症下药。对于以上三位同学,我在仔细观察分析他们的表现后,和他们都有过多次的深入交流。

在交流时,我坚持以下原则:

(一)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绝不居高临下。面对面地交流,从眼睛的平视到心灵的平等。不要总是盯着学生的弱点,尽可能地寻找学生的优点并多加鼓励,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抗拒心理。

(二)不从学习入题,谈人生,谈理想。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谈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谈谈对生活、对理想的看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换位思考,寻找共鸣。联系自己的青春期体验,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表现,和学生有了共鸣之后,才有可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四)稳定情绪,理智冷静处理问题。不能把急躁、心烦等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再同学生交流。

在这样的谈话之后,我对这三位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后采用了“寻找关键人物”的办法解决问题。

刘同学在谈话中流露出了对父亲的无比崇拜和对自己学习的期望。所以我和刘同学的父亲多次沟通,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达成共识。刘父表示愿意和儿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不再颐指气使。对儿子会多鼓励,促使他形成自信、健康的心理。同时我还帮助他们联系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辅导老师。在一段时间之后,刘同学的情绪明显好转,对老师和同学的抵触也越来越少。

在和吕同学的交流中,我毫无悬念地发现她对母亲情感上的依赖,所以治愈吕同学的良药无疑就是母爱。为此我和吕同学的母亲联系,吕母在知道女儿的心思之后答应一定多关心女儿。我还做了吕同学奶奶的思想工作,希望她能摒弃前嫌,支持吕母的教育。此后吕同学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她的衣着打扮变得整洁清爽,再也没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至于任同学,我发现他最信任的人是他正在上大学的表哥,他觉得只有表哥能理解他,和他有共同语言。于是我在开家长会时特地邀请任同学的父母带着表哥一起出席,并在会后和他们交流,希望任同学的表哥能够为该同学在思想上引好路把好关。令人欣慰的是,这位表哥对弟弟也很关心,愿意尽力而为。后来任同学每天按时到校,再也没有出现离家出走这样极端的行为。

第8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关键词:“90后”;皮球;叛逆;宽容

人们都说“90后”的学生难管、叛逆,在他们身上也出现了很多标签:“非主流”“叛逆”……甚至用一些过分的词语,比如:“垮掉的一代”。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分地夸大他们的缺点。可能“90后”总是做一些我们“80后”难以理解的事情,“70后”,“60后”自然更不能理解。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是指责他们,而是想办法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既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手段偏激。否则,只会让“90后”的孩子们更加叛逆。

其实,每个人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中或多或少都做过错事,让家长和社会以及时代所不认同。既然时代和社会都没有放弃我们,那么,我们也不能放弃他们——“90后”调皮的孩子们。我们应该用一颗关爱之心,无怨无悔地去关心他们,和他们谈心,教育他们。我们应该选择正确的方法,寻找用力的方位和力度,让他们不再乱窜,就像一个充满气的皮球,我们给他的力越大,他就跳得越高,让我们无法掌控和驾驭。有一天,我坐在办公室将一本书重重地摔在一个充满空气的口袋上,书却被抛了起来,差点打翻旁边的茶杯,书落到了不是我想放的地方。当我重新拾起,轻轻地放上去,效果全然不同。这让我沉思了许久。这与管理“90后”的学生如同一个道理,我给那些特别叛逆的孩子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皮球90后”。

其实,我们只要心存一颗善心,多给孩子关心,让自己有点耐心,这些“皮球”就会读懂我们的良苦用心的。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所遇到的“皮球”。

我2006年参加工作走进县城边上的一所高级中学。因为多种原因,那里的学生十分复杂,读书的少,虚度光阴的多。迟到、旷课、打架,那是常事,甚至因为致人死亡而坐牢的也有。我也曾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还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没有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差点下不来台。第三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了一个高一班主任,或许是由于已经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我处理班级问题的时候冷静了许多。高一下学期恰好一个同事介绍一个男生来到我班,第一印象还可以,碍于同事关系把他接了。开学不到两周,我就见识了他的“可爱”。在教室抽烟被我抓了现行,迟到、旷课、打架几乎样样都占了。在他姐姐口中知道他是被好几个学校开除过的,当时都已经19岁了,可仍然不懂事。我心里有点后悔,但我没有后退,也没有一下把他开除,我用尽各种手段来约束他。期间,我上重庆去参加重庆市全国优秀班主任培训,刚下火车,就接到班长的电话,他在学校打架了。当时我就打电话让介绍人来把他领回去,但介绍人却找理由不管,那时我真的感到很无助。坐在公交车上冷静下来之后,我告诉班长让他先在班上待着,等我会后回去处理。两天的培训,我收获不少,听了几位全国优秀班主任的心得,我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回去后通过请家长了解情况后得知,他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我抓住他的这个优点来教育他,同时肯定他的这一优点。以后的日子里,他一天一天在改变,到期末时,虽然期间也有几次违反班规校纪,但相比以前,变化了很多。如果我当初一气之下把他开除,他可能就再无学习机会,或许现在就是社会的负担了。他现在还经常给我发信息。此刻,他已经是一个高三学生了,正忙着高考前的冲刺。

在今年第26个教师节之际,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去年教的那个文科班级中一个最叛逆的女生送了我一束鲜花和一封让我十分感动的信。课堂上她不是睡觉就是化妆,从没认真听过几节课。因为她很叛逆、很特殊。我从来没有批评过她,每次走到她身边,她都把笔拿在手上,在那里装出答题的样子,我只是笑一笑,顺便夸她两句。如果她做题做正确的话我就鼓励她,她做错的时候就给她讲一下怎么做,始终没有一点怨言。就是这样不经意的举动,让她记住了我。如今,从她给我的信中我感受到了她的真诚。看着她的信,我感动得眼眶湿润了。我感动,是因为一个在别人眼里十分叛逆的孩子,在你不经意的关爱中,她都能记住你。这也让我从她身上看到教育学生,特别是“90后”这些叛逆的学生,该怎样和他们交流和沟通。这给了我教育叛逆学生的一点收获。其实,他们就像一个个充满气的皮球到处乱窜,只要我们给予恰当的力,这个乱串的“皮球”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9篇:叛逆孩子教育范文

何谓“叛逆”? 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不愿意听从他人的意见。对于儿童而言,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如此看来,“叛逆”从某些方面来讲也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对于孩子而言则是主见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在潜意识里想逐渐摆脱家长的控制。

叛逆期不仅仅在青春期

说起叛逆,很多家长想到的可能只是孩子的“青春期”。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共有三个叛逆期,在“青春期”前面,还有两个叛逆期,只是他们的表现不如青春期那么明显。第一个叛逆期是“宝宝叛逆期”,在孩子2岁的时候出现,就像上文中聪聪的表现。第二个叛逆期是“儿童叛逆期”,在孩子7岁左右出现。第三个叛逆期就是著名的“青春期”,持续是时间比较长,大约在12~18岁期间出现。家长们可能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青春期上,其实“宝宝叛逆期”和“儿童叛逆期”同样不可忽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7岁左右的“小大人”,他们进入小学后,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自己长大了,所以想极力挣脱父母的掌控,于是就会变得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既然孩子变化了、长大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要跟着变化。如不然的话,头疼的永远是父母自己,而且孩子还会因为得不到恰当的引导,变得更加叛逆。应该说,越有思想的人,越难以用粗暴的方式去“统治”!同样,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父母,更应该因势利导,而不应该是简单粗暴的高压政策。

因势利导要优于高压强迫

无论是在“宝宝叛逆期”还是在“儿童叛逆期”,身为父母在警惕之余千万不可紧张过头,教育的方法却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目的是要让孩子在家长的关注之下既能够健康成长,又能够和父母、家庭形成良好的关系。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一匹即将脱缰的骏马,每天都有新的变化,而爸爸妈妈一定要承担好驾驭者的角色。

首先是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不要太民主。很多家长似乎很民主,凡事都与孩子用商量的口气,“我们去吃饭好不好?”“我们一起刷牙好不好?”“上幼儿园要向老师问好行不行?”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回答“不好!”那么接下来父母就开始发脾气或者讲道理,那孩子会更听不进去。因此,在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方面,父母应该说一就是一,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更不要跟孩子讲“民主”。

其次是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大人可以出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比如“晚饭是想吃米饭还是面条?”“钢琴是想在饭后弹还是饭前弹?”“作业完成后是游泳呢还是踢球呢?”等等。这些选择题都是由父母命题,题中能够体现出父母想要孩子完成的主要事项或者条件,既能体现出尊重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的行为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中。这样做的好处自然就是一方面可以给孩子很好的引导,另一方面让孩子觉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既尊重孩子,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可谓一举两得。可以说,尊重是双方的,当父母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利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在家长的命题范围内进行选择。当然,如果孩子想跳出范围,另外给出答案,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动摇,否则就会给孩子可乘之机。比如前面提到的“饭后弹琴还是饭前弹琴”,前提都是必须要弹琴,孩子如果给出了“不弹琴”的选项,则是跳出了选项范围,父母在一般情况下则是“不可以”。

第三,给出孩子做准备的时间,这种准备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虽然孩子,尤其是2岁的宝宝,他们整天就是以“玩”为主,但是家长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工作”,不能简单粗暴地喊“停”后孩子就必须立刻停止,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反应时间。比如,在儿童游乐场,在准备离开前,可以告诉孩子,“宝贝,我们再玩一次滑梯就要回家吃饭喽。”当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这集看完后我们就要写作业了”等等。当父母说这话时,一定要让孩子听见,让他从心里真正重视起来,并且第一次就要真正实施起来,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妥协。此时千万不要采取粗暴的方式,如果父母“粗暴”,孩子也会跟着“粗暴”,这样就会无止休地“以暴制暴”,叛逆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应该知道相处的方式方法。因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身体虽然在不断地成熟,但是心理却依然幼稚,因此会常常遭遇各种挫折感。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耐下心来,坐下来试着跟孩子做朋友,借此来打开孩子的心扉,来真正理解他、尊重他,然后再正确地引导他。再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交氛围,比如多带孩子出去接触不同的人,跟孩子讨论某个励志的人物和故事等。这个时候,父亲的理性和信任感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虑的母亲沟通起来要简单许多,所以父亲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