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夏天的古诗范文

夏天的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夏天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夏天的古诗

第1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2、《仲夏》 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明·朱瞻基: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闻蝉》唐·耒鹄: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第2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 有约》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陶渊明《四时》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第3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双流县实验小学6.10班李沛潞

指导教师:冯

夏夜里,月朗星稀,格外宁静,只有风和树叶在悄悄对话。

银河音乐厅内,“新星杯”青少年音乐大赛颁奖晚会正在进行,作为本次大赛的第一名,她当之无愧接受邀请,演奏小提琴曲目。

她上场了,迈着从容的步伐,带着优雅的微笑。此时舞台上聚光灯聚焦在她身上,她深吸了一口气,和小提琴开始“对话”,一曲《沉思》,仿佛凝固了周围的空气,人们屏住呼吸,被她带到沉思的世界,她继而“歌唱”、“游走”,情感爆发,再次回归宁静……一曲终了,良久,人们才回过神来,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响彻她的耳际……,她淡然一笑,向舞台幕后走去,而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的往事,却像潮水一般,向她涌来。

那是她第一次参加少儿小提琴考级。来到考场,跟同学高高兴兴地走上楼,一点也没有紧张的心情。可是当评委叫到她的考号,她是第一个进场时,一切都改变了。她迟疑了一会儿,捏了捏手心的汗,慢慢地站起来,向考场走去,第一次感到寸步难行。进去之后评委们的目光都停留在她的身上,她愣住了,心里如是小鹿蹦蹦跳跳,像是迷失了方向。

郑重地架好琴,琴声在考场里回荡着,眼中的余光看到了评委对她的指指点点,她心里慌了,想快速地把曲子拉完,手,微微在抖,旋律中没有了乐曲的情感,琴声是那样的空洞。终于拉完了,短短的几分钟,就像几年一样,但是真的拉完了。

她慢慢地走出考场,眼里充满失望,有许多同学问她,“你拉完了没有?”“评委有几个人?”“……”她一字不答,甚至都不知道同学在说什么了。真想让天空下一场暴雨,把她刚才的记忆全都冲走。

然而,暴雨不能冲走的就是悔恨、痛苦,平时自己拉得多好呀,感觉多棒啊,为什么到了舞台却……而她最不能面对的就是自己的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她尤其寄予厚望的老师。

她无奈地闭上眼睛,又睁开,一瓶矿泉水正要递给她,她的老师,一位年轻女老师正站在她面前。

“哦!是……老师。”她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喝吧!很热!你也累了,渴了!”说完又打开了瓶盖。

她接过来,“咕噜”了一口,水吞下去了,却“饮”不知味。

“老师,我……。”她说不下去了,一度哽咽。

“哦!我听到你拉了,第一次考级就拉得比较完整了,挺好的。”老师微笑着。

“咦?”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师平时那么严厉,今天是怎么回事呢?她心里这样想着。

“我第一次考试,连曲子都没拉完呢?”

“……”她没有说话,泪光中,世界模糊了,但心中的痛楚却那么清晰。

“你是对自己不满意?”老师边说边拉着她来到花园的树荫下。

“我觉得自己太紧张了,没有平时拉得好!”她咬了咬嘴唇,挤出了心中重复了千遍万遍的话。

“这很正常,多上台锻炼几次就好了!”

“我本来不紧张的,但听到自己是第一个拉,就……”

“其实,有些事你想得越简单就越容易成功!在舞台上,你心里只有音乐就好了,没有失败,也没有成功,也不用想别人对你的看法,只有音乐,只有你和音乐对话……”

“只有音乐,和音乐对话……”这句话犹如一股清新剂,注入了她弱小的心灵。她会心地点头“老师,我知道怎么做了。”她拿起琴,和琴对话,只有音乐,只有音乐……天空大地,就是最美好的舞台。

远处,传来了蝉的鸣叫“知了知了”,她的内心,也有了答案,那就是“只有音乐,在这条路上,要坚定地走下去,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4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张翎 成长小说 引路人 成长契机

张翎的中篇小说《一个夏天的故事》,讲述了“”时期,小女孩五一在短短一个夏天里的成长历程。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的独特视角,勾勒出特殊年代一个院子四户人家的世间百态,小说透着邻里之间相濡以沫的人情味儿。

一.《一个夏天的故事》与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的概念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又叫启蒙小说。成长小说主要通过讲述人物的成长故事,反映主人公由幼年或少年至成年、从天真幼稚走向成熟世故,或者是历经苦痛逐渐明白世事艰难人心险恶,或者经历某些重大事件或契机而对人生有所领悟。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社会和世界得到新的认识”[1](P28)。艾布拉姆斯将“成长小说”定义为“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所经历的各种遭遇”。

通常情况下的成长叙事,在时长上会包含主人公从幼年到成年的成长历程,而《一个夏天的故事》叙述了主人公五一在七岁那年夏天的生活经历。一般的成长小说,主人公往往十几岁,但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只有7岁。但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意蕴包含着强烈的成长意味,“它展示了成长旅途中的见闻和经历,叙述了对个人成长发生重大影响的生活经历”[2](p7)。这部小说在人物、结构和主题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成长小说的特征。可以说,《一个夏天的故事》是一部非典型的成长小说。

二.成长的引路人

“成长的引路人”是传统成长小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她往往会影响主人公成长的走向。引路人一般是成年人,他们给予成长主人公社会经验,为主人公指明生活的方向;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禀赋以及价值取向,都有可能影响、塑造或改变主人公对世界、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

在这部小说中,小女孩“五一”的成长离不开一位重要的成年女性――胡蝶。胡蝶是五一的邻居,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女性。她热爱生活,有一颗爱美之心。五一初次与她相见,就被她的美丽吸引了,她的美在细节上,一枚发夹把发梢拢成一弯残月,衬衫腰身收得很紧。她的房间充满着芳香,窗上挂着绿竹帘子,桌上铺着浅绿格子桌布,细布床单枝枝蔓蔓的绿花,被子齐齐整整。她还时不时地拿出一些新奇的东西。她与众不同,带有一丝僭越的小资气息,却深深地吸引着五一,给五一稍显孤独、苦闷的城市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也给五一自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范例。

胡蝶是街坊四邻窥视、议论、嫉妒的对象。因为她美丽的形象,更因为她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丈夫早逝,女儿早夭,早早就守了寡。但她却与小她十几岁的男人产生了两情相悦的爱情。胡蝶敢于直面自己内心,大胆顺应自己对爱情和欲望的追求,这在那个普遍压抑个人情感的年代,显得格格不入,自然遭到了他人的闲言碎语。胡蝶大胆率真的人生态度,与生长于乡下、不受城里规矩束缚的五一十分契合。因此,她的为人处事对五一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成长的契机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往往要经历一些重大的事件,从而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产生变化,从天真走向成熟,完成自我的成长。

1.性的启蒙

有论者认为,成长蕴藉了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无论是那种意义的成长,“性的成长无疑是核心,是成长之旅中最重大的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3](p4)。

小说中,五一的性启蒙是从看“西洋景”开始的。五一透过胡蝶家的窗户缝,窥到了胡蝶与一个男人的床笫之事。“五一的心咚的跳了起来”,懵懂的五一冷不防地窥视到了成人世界的秘密,这个秘密令她震惊、慌乱、羞涩而又好奇,在她幼小的、纯白无邪的心灵中掀起了一串波澜,如同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投下一颗石子,惊起一圈圈的涟漪。当五一发现“女人不是疼,而是痛快”时,她震惊得不能自已,仿佛自己的心和眼睛在一起“打得天昏地暗,五一的身子撑不住,簌簌地抖了起来,抖得像是一片雨里的叶子”[4](P84)。

五一虽然对眼前的事惊讶不已,但依然不忘维护胡蝶。当四平说“南屋那个胖猪叫她‘头毛’”时,她生气得踹了四平一脚,想要驳斥四平的说法。事后,五一到胡蝶家做客,她在胡蝶身上闻到了一种陌生的味道―“是那个长了一身腱子肉的男人留在她身上的味道”,“一路爬到她的心尖尖”[4](P90),这种男人气息吓得五一夺路而逃,她临走时却不忘提醒胡蝶记得关上窗户,意在暗示胡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总之,看“西洋景”事件,带给了五一不小的震撼,在她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个秘密影响了五一的言行,也促成了之后事件的发展,给五一的成长故事制造了新的推动力。

2.死亡体验

姐姐国庆的突然死亡,是五一成长历程中的又一重大事件。五一初到城里的父母家里时,姐姐看不起她身上的乡土气,话语中带着一丝优越感;五一遭到鄙夷,对姐姐的感情也不甚亲密,二人不多的交流中时常夹枪带棒。姐妹俩关系的转机是在姐姐下乡学农前夜:五一对体弱的姐姐心生恻隐,用谎言宽慰她。姐姐在学农回家那天心脏病突发落水而亡。一贯大大咧咧、心思直来直去的五一也变得细腻起来,“喃喃地叫了一声‘姐’,只觉得脸上有些刺痒――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过了一会儿,她才知道她哭了”[4](P94)。死亡使她对姐姐产生了怜悯与谅解,第一次为亲人而伤心流泪。亲眼目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与死亡不期而遇,使五一对生命的脆弱,对人生的残酷有了初步的体验,在心灵上产生巨大的震撼,触发了精神上的感悟。一个无忧无虑甚至稍显顽劣的孩子,突然有了恐惧、怜悯和蕴藉的内心情感。

3.背叛与忏悔

五一在南屋老太太的利诱下,说出了胡蝶的秘密。这是她成长过程中对胡蝶一次稍显无心的“背叛”。但因为她的出卖,与男子在房中幽会的胡蝶被抓了现行,她美丽而的身体被众人利刺般的目光包围,忍受众人的指责与侮辱。五一感受到了背叛他人的羞耻和悔恨。她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只因自己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一句无心的话语,却给疼爱自己、亲近自己的人招致了灭顶之灾;她也意识到,成人世界中,看似美丽的诱惑背后,却藏着复杂险恶的世事人心……“”事件是主人公成长历程中的第三个重大事件,它把成人世界的规则、复杂、丑陋骤然展示在五一面前,给小女孩单纯善良、天真烂漫的心灵世界从此蒙上了一层迷雾。

沉重、内疚的情绪占据着五一的心灵,被爸爸打了一巴掌的她离家出走。这是五一突然意识到成人世界残酷内核的瞬间,下意识的逃离行动;同时,躲避人群、自我放逐也是五一对自己背叛行为的一种忏悔和救赎。小说用含蓄的笔触写出了五一改过的行为――她把那个诱惑自己背叛胡蝶的书包扔还给了南屋老太太。当胡蝶终于跟男人结婚,她与四平悄悄商量,亲手画了一幅画,悄悄放在蝴蝶窗外,当做送她结婚的贺礼,渴望得到她的原谅。

四.结语

小说末章题为“秋”,意味着“夏天的故事”已经结束,女孩的成长也告一段落。五一再也不是那个乡下来的胆大包天的小女孩了。开学那天,多日不愿跟她联系的胡蝶突然出现,送了她一个铅笔盒,快言快语的五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太多太复杂的情绪和心事还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包裹,只能化作奔涌而出的眼泪。其实,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它不但是生理的变化,更是心理、智慧、理性的成长,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它促使人们对自我和人生产生思考,重新确认自我的位置。

参考文献

1.何秀艳.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J].科教导刊,2015年2月(上):28-31.

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3.张国龙.成长小说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8.

第5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却开着牡丹芍药

面对着真实的你

在心海中

矛盾的自己

那是你的回眸

千百年前的影子

那是你的影子

千百年前的回眸

这是我内心的记忆

在一个开着花的冬季

你是为了衬托花的艳丽

还是让花衬托

你的沉静

在这雪的世界

花的世界

第6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如今中国的实体经济不好做了,大家都在急着找病因、寻出路。想治好病就得先确诊,看病根在哪儿,否则到头来难免又陷入另一轮由盲目乐观引发并主导的瞎折腾。在我看来,企业出问题,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企业界不爱动脑筋的懒人太多了;二是很多人的创富思维落后,没有意识到财富的转移也是创富大道,他们还以为创富只能靠加工、制造,只能靠办实业。

企业界的懒人太多――“产品积压”、“产能过剩”什么意思,就是你生产的那玩意儿没人要嘛。广告也打了、促销也做了,可顾客就是不买账。为什么?一位营销专家比喻得很贴切,他说我们很多企业是爬到梯子顶端才发现梯子靠错了墙。没有多少人深刻反思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入行、为什么要拼命地生产滞销产品,为什么做不到基于客户真实的需求去组织开发与生产。对此企业主会有很多答案,普遍的是:这个行业门槛低、上手快,别的我也不会呀……其实就一个字,懒。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有很多的企业别人生产什么它就生产什么,热衷于模仿、跟进,结果呢,却深陷价格战的红海泥潭。

搞实业没有捷径、不能取巧,这跟从事投资可真不一样。我的理解是,搞实业是一种由于涉及环节太多而导致盈利前景高度不确定的冒险,企业主的原始资金要先变成某种有形的商品,然后靠这个东西把消费者兜里的钱赚回来。企业收回来的钱要比原始资金多那才叫盈利,而这跟炒股中的低吸高抛实际上没有任何区别。炒股票,低买高卖并不难做到,尤其是很多专业的投资工具可以提供不错的参考(如图1、2、3)。但是搞实业就不同了,你想舒舒服服地带着丰厚的利润卖产品(或服务)多难啊,想想近期发生的两件事吧:不打“零团费”的幌子能把大陆游客忽悠去香港吗?再有,就连知名的德国大众汽车都需要靠作假去打入海外市场。

说到对创富的理解,我们必须尽早参透一个道理――创富可以靠加工、制造,也可以靠财富(或其载体)的转移。赚钱是目的,但赚钱的本质在价差,省去有形的商品这一环节,让“生意”变得简单,这难道不好吗?所以我说,能让我们通过赚价差而实现创富的最佳途径就是包括股票、期货在内的证券投资。

(作者为成功航线投资者教育培训机构校长)

第7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屈原 《天问》 回顾 展望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性作品,自古号称难懂。自汉迄今,诸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其文意渐渐能为人所了解。新世纪以来,由于出土文献的大量出土,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但仍有可继续提升的空间,仍有疑团留给后人去解决。笔者在出土文献的视野下就此四类进行了总结、梳理,并提出了一些研究方法上的建议,希望能对此问题的研究有所启示和推动。

一、新世纪《天问》研究成果的回顾

(一)成果及成果取得的原因

新世纪《天问》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考证类,二是内容综合分析类,三是相关影响比较类,四是综述类。

综观新世纪的《天问》研究,确实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能够密切结合出土文献进行《天问》研究,如代生的《所见夷夏关系及其考古学印证》,汤漳平的《与上博简之比较》,李永明、黄灵庚的《简帛释证》,代生、江林昌的《出土文献与所见商末周初史事》、笔者的《出土文献视野下的“上甲微”考论》,这篇文章即运用了出土文献《上博简》和甲骨文方面的知识,结合传统文献,对《天问》中的上甲微进行了考辩。

二是注重对文字词语的训释。如单周尧的《“后帝不若”解诂》,翟振业的《“肆”字解读》,舒大清的《中的“爰”半是疑问代词》,吉家林的《“启棘宾商”新解》,李树军的《释之“天”》,贾捷、周建忠的《“顾兔”考》,王锺陵《“阳离”解》等,这些文章基本都是通过字词的训释,进而通读全句,再由全句的解读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来解决某方面的问题。

三是结合其他传统文献对《天问》进行研究。如胡远鹏的《与》,董常保、熊刚的《对与所述三代史的异同比较》,纪晓建的《对神话材料之补正》,强韵嘉、单芳的《与的神格化意象互证》,主要集中在神话和史实两个方面上对《天问》和其他文献进行比较研究。神话是《天问》与《山海经》之间的对比研究,史实是《天问》与《史记》之间的对比研究,主要是在三代史实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比更好地把握《天问》的独特性极其魅力所在。

(二)存在的问题

上述研究理念及路径大大推进了《天问》研究的进程,但似乎还存在某些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诸如:

1、单向择取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未能对出土文献传统文献的解释进行深入的异同研究。

2、原文引用及训释的不准确。如《“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解》(殷都学刊,2001,2)一文,作者认为“至”是“隹”的讹字。甲骨文、金文中的“至”都作矢触地之形,没有作鸟触地的,令人不解的是,此文虽然以“至”不是鸟触地,但依然认为像鸟形,似乎是为了牵合文章“至”是“隹”讹字的说法,而且文中所举的几个字形,无论是篆文还是草书,“至”均与“隹”相差的较远,而且似乎在文献中还未见以“隹”假借为谁的例证。此文还举出《天问》中“谁”字的例证,笔者查阅了几种《天问》的本子,文中所举有一半原文均作“孰”,不作“谁”,不知此文作者所见为何种版本的《天问》?这是在学术研究中不应该出现的问题。

3、证据不足好立异说,为了求新而求新。

二、对策及展望

针对于上述涉及的一些情况,对未来的《天问》研究,斗胆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一)加深研究者自身的小学功底。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没有像过去的传统学者那样受到过小学方面及文献方面的训练,这里牵涉的问题很多,也绝非一两句能够说清楚,但是我们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加强我们对于小学文献的掌握,应该能做的比过去要好。

(二)在深入研究出土文献传统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天问》研究。出土文献本身即是一个研究领域,研究《天问》的学者专家应该及时了解出土文献界最新的研究动态,汲取他们的新成果,来结合自身的《天问》研究,对待其他的传统文献也是这样,例如对《山海经》、《史记》的研究,如果能够对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的掌握达到或者接近该领域专家学者的层次的话,会更好地进行《天问》研究。

以上是笔者根据新世纪以来《天问》研究的成果和在研究《天问》中存在的运用出土文献上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与笔者一道,把未来的《天问》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曹玮《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纪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2年。

[2]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5-477。

第8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大厦,讯问房价。港商说,你们买不起。你知道多少钱1平米吗?3500美金啊!年轻人笑笑:价格也还公道,我打算买断两层楼。港商瞪着眼:你们是不是左商量右商量开完半年会以后才能最后敲定啊?年轻人又笑笑:不会,我明天就来付款。港商说:要真这样,我2800就卖给你。若能一次性付清,我还优惠你。那就一言为定!年轻人说完,转身走了。

第二天,来了一位更年轻的小伙子,带着建昊集团公司的支票,要买断富华的3000平米。港商虽已是悔得跌脚,倒也信守然诺,每平米优惠到了2750美元。

昨天那位先生是……?港商问。

袁宝jing,我们总裁。

土得掉渣的穷孩子来到京城,听大城市的同学神侃如听天书,当时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让他刻骨铭心……

1985年,袁宝jing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对于22岁的袁宝jing来说,称得上是得偿所愿了。因为在此之前,他曾连考两次,倒是都中了,但却不是他想上的重点大学,于是便放弃了。就继续补习。他家在辽宁辽阳,家境贫寒,全家只有父亲一个人挣工资。弃学补习的决定,于他并不轻松。补习期间,他干过锥工、车工,在建筑工地干过泥瓦匠。夏天在阳光下暴晒,晒脱了好几层皮。他坚持着,只为了赚足补习的费用。最后他得偿所愿。

读大学依然苦。每月十几元钱的助学金根本不够在校的花销。远在辽阳的大哥靠外出打零工,每月给他寄钱。寄了几个月,袁宝jing便给大哥写了封信:哥,别再寄钱了,我自己能挣。于是,他想着法子找活干,给教授抄稿,在校园里摆摊卖书……虽然苦点累点,但毕竟可以自食其力了。到大学毕业时,他手里居然剩了1400元钱,外带价值3000元的书籍。“都是我自己挣的。”袁宝jing告诉我。

袁宝jing说他刚上大学时,整个儿就是一土包子,“土得就要掉渣了”:电梯没见过,地铁也没见过,游乐园什么的,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在宿舍里听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天南海北神侃,就跟听天书一样。当时那种见识短浅、自惭形秽的感觉,直教袁宝jing铭心刻骨、没齿难忘。这或许正成了他后来刻苦自励、一心向学的动力。除了花一小部分时间抄稿、售书,他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功课上。专业课自是门门全优;而且,只要一得空,就跑到中国人民大学旁听经济学课程。其专心致志,其勤于思索、触类旁通的悟性,连本专业的学生都自叹不如。每天晚上,还要赶到故宫,念业余的书画大学。如今,他的字画,甚至被那些最专业的书画行家们誉为已至入室登堂妙境。

虽然年轻,虽然精力旺盛,一个人所能承受的生活与学业的重负,大约也就只能限于此了。所以,那时的袁宝jing,根本就无暇顾及同窗们所热衷的那些爱好与时尚,诸如午夜清谈的雅趣,诸如情侣双双的浪漫,诸如歌台舞榭的潇洒——这一切似乎均与他无缘。大二时,他是校学生会的干部,周末学生会搞舞会,他放好音乐,就跑进学生会的地下室,或铺开纸练书法,或捧读专业书。楼上的喧哗,于他,仿佛是别一个世界。

人渐憔悴,斯人不悔……

1996年,已经是建昊集团总裁的袁宝jing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在设立了中国跨世纪大学生奖学基金,其宗旨是奖励、扶持那些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当年的12月6日,第一批“十杰”“百优”大学生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首次建昊奖学金。“能跨进大学校门的人都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和苦斗的,就如我当初那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想有所成就的,但却缺少一些必要的机遇和条件。现在我算是走出来了,但回过头来看看那些还在苦苦跋涉的莘莘学子,我就觉得我有责任帮他们一把,至少是用一种物质的手段,来激励他们往前走,而不是退下去。真退下去了,那将是件很可惜的事,对整个国家而言,则意味着一种人才的绝大浪费。我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家,大概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袁宝jing说。

他的公司账面上一度只有371元钱,他和职员们都不抽烟,因为省下一条烟就可以多租一亩地……

1992年,袁宝jing离开他所供职的中国建设银行,在北京怀柔注册了建昊实业发展公司,启动资金只有20万元。

创业之初的困难和艰窘可想而知。袁宝jing和公司的职员住在市区,每天都是早早就得坐上公共汽车往怀柔赶。公司的经营方式也单调,靠租地卖物种。那是一种叫作小黑麦的独特品种,其产量和营养价值是一般麦种的十多倍。公司以每亩110到130元一年的租金租用了200亩地,租期20年。当时公司的资金情况如下:到位20多万,开办费花了2、3万,然后买专利又花了10万元左右,剩余的钱根本就不够租20年,千方百计与对方交涉、谈判、斡旋,结果是可以先交4年的租金。这么一来,公司的资金几乎全部用光,最后的一点钱仅够买化肥的了。那时的建昊公司,称得上是中国最贫穷的公司了,因为它的账面上,一度只有371元钱。袁宝jing和公司的职员们都不抽烟,因为省下一条烟就可以多租一亩地。袁宝jing说他当时若不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是真不想干了。这一说法想来是符合实际的。想想看,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公司现状,谁又能平心静气、安之若素?

半年以后,小黑麦成熟,麦种很快就占领了全国市场,公司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再加上那段时间里公司已将购得的几十项专利悉数售出,获利甚丰,建昊公司已非昔日刘郎,流动资金达到了数百万元。

第9篇:夏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多媒体;兴趣;理解;情感

古诗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它以极其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正因为古诗的语言极为含蓄凝练,加上其中不少古诗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为古诗教学带来不少困难。但当古诗教学与具有丰富表现力和强大的交互性的多媒体美丽“邂逅”时,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变得诗情画意。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古诗教学焕发出别样的精彩。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西湖夏天荷花绽放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在上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湖吗?”大部分学生在摇头,我故作神秘地说:“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西湖,而且看夏天最美的西湖,高兴吗?”学生一听兴高采烈。接着,我播放了有关课件,配以深情并茂的解说。学生边听边看,对西湖的喜爱之情都写在脸上,我趁热打铁:“喜欢美丽的西湖吗?”(生:喜欢。)“我们刚刚看到的西湖美景,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都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这首诗,看看诗人描绘的西湖美景与你们刚才看到的西湖美景一样吗?”学生没等我说完,迫不及待地捧起书读了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只有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巧用多媒体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古诗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哲理性强,比较难理解。如果在古诗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充满情趣,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如《题西林壁》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通过教师的反复解释,学生对诗句的意思是明白了,但仅仅凭其有限的生活经验是很难想象出这种景象的,也很难理解诗中的哲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逐一展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妙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