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网工程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管理区域比较大。石油化工监督工作由每个省或者直辖市设立一个监督站,管理本省或直辖市的监督工作,地域比较广,一些企业不能及时申报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2)化工工程施工和验收标准规范不能及时得到推行。一些企业施工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生产工作,对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石油化工工艺设备多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生产,其产品一般为有毒有害,一旦工程质量发生问题,极有可能造成起火爆炸等重大事故。
3)在工程质量监督巡查中,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整改和解决;一些好的施工和管理方法得不到推广。基于以上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在网站上设计并建立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便于对省内化工项目的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2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的特点
结合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实际工作,网络信息平台除具备一般网站特点外,还具备以下特点:
1)信息系统要保证石油化工的工程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
2)应用系统功能包含石化工程信息、工程图片信息、单位信息等;
3)网页设计突出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特点,做到布局简洁大方、页面美观实用,同时体现出政府网站的正规严肃而和科技进步的特点;
4)交互平台简易快捷,特别是在技术讨论区,可以使网站的会员随时随地把需求、个人见解以及相关资料发至网站数据库中,方便实现双向沟通。
5)作为服务型政府网站,应做好业务受理与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在网上办公方面,要体现便民快捷、高效,针对性强,且通过申办流程实现网上申报与信息反馈等功能。
3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网络信息平台运行
网站主要栏目有法律法规、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下载中心、新闻中心、联系我们、网上办公、论坛等栏目,网站主页面如图1所示。针对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的特点,网站增加了石油化工工程质量监督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实现了监督工作过程的透明性、可控性和可追踪性,从而达到了行政管理系统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网上办公栏目主要围绕3个子栏目进行设计。
3.1质量监督手续申办
这个子栏目主要是为企业申办质量监督手续提供服务的,它可以为申办质量监督手续的企业提供一个可靠、便捷的工作平台。质量监督手续申办的特点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受理企业用户的工程质量监督申报与信息反馈,主要解决的办法是“外网申报—内网审核”的工作模式,将前台申报与后台审核有机结合起来。质监手续申办流程可以导引用户进行质监手续的申办,使用户更清楚快捷地办理质监手续;质监手续申办需要用户填写有关信息并提供相关资料,填写完全后一并提交后台数据库,管理员审核信息通过后,授予该工程备案登记号,并将该工程项目存至受监工程栏目下。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用户可以减少了往返路途的奔波,缩短石油化工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手续办理的时间,提高监督部门工作效率。
3.2受监工程
工程在建设期间,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远程跟踪质量监督,该工程的整改通知并接收企业质量整改报告,服务于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站对受监工程进行不定期现场监督抽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以书面形式发至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各受监方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书面形式回执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整个过程完全可以在受监工程栏目中完成,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提高了监督工作效率。
3.3备案工程
工程竣工后河北省石油化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将工程建设中全部质监资料存于备案工程栏目下,通过工程质量监督备案登记号可以查询该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检查情况,使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情况具有可追踪性,便于企业日后查询。
4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外围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优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车辆工程和网络通信的知识,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网络通信领域,也能够将网络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鼓励学生将新想法、新创意,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的形式实现。对构思新颖的选题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指导,同时设定创新学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电网建设工程包括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两种,本文主要讨论基本建设类的电网建设工程。电网建设工程层次性强,由单项、单位、分部和分项工程组成。它一般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这是由于电网建设工程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以及涉及专业范围广的原因造成的,建设周期从1年到10年以上不等,投资额数以亿元计算。
2.整体性强。这同时表现为层次性强。各个单项工程建成后独立发挥功能,同时任何一个单项工程发生变化的时候,同时对其他单项工程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造价控制。
3.与建设环境自然因素息息相关,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相适应。比如工程地点的选择直接影响造价,而地点的选择需要考虑地质条件、大件设备运输要求、环保评价、水土保持、地下矿产情况等影响。
4.与建设环境社会因素息息相关。人工设备材料市场价格、货币汇率以及国际宏观政策等变化,同时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结果产生影响。外部建设环境因素也对电网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项目规划方面,一是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负荷增速高于原预期,负荷发展不确定性更强,同时用户对供电的安全、稳定、可靠和电力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规划的难度;二是随着国家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尤其涉及到土地、环评等与各方利益关系密切的方面,有关工作更加难以开展,同时增加了电网建设投资的规模。在工程建设方面,变电站站址和线路走廊协议落实困难,市政规划经常变动,征地拆迁及青苗赔偿协调难度大,征地费用、线行拆迁和青赔费用高;在前期工作中已确定的线行,经常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线行改线,造成工程造价提高。所有这些外部因素,都对电网建设工程提出了重大挑战。
电网工程建设者总是努力完成这个目标:在工程投资相对合理的前提下,向电网运行着移交一个技术相对成熟、安全可靠的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但是由于电网建设工程具有以上四个特点,对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控制工作造成各种影响。如建设周期长,期间的贷款利息将加大投资成本,不利于将来投资回收;投资额大,意味着建设涉及的专业面宽,技术复杂,内部的分项工程数目多,不利于有效的造价控制;地质条件、社会环境等对工程造价水平的影响程度就更不用说了。因此,针对电网建设工程项目以上特点和对造价控制的影响,我们有必要从项目管理理论出发,采用新的目标综合控制模式,有效开展电网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二、项目管理的特点及目标
控制内容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具有现代项目的一般特点。它指的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资源、限定时间),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项目具有一次性、被约束性、明确的目标和生命周期四大特点。项目管理指的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完成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智慧。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一定的约束条件是制定项目目标和项目控制的依据,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管理特点包括:有特定的管理程序和步骤,以项目经理为中心,应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动态管理。目标控制是项目管理领域中重要职能。它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在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保证既定计划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一系列检查和调整活动。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项目前期策划、勘察设计、物资设备采购、施工、工程竣工交付等各个阶段采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手段,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项目总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控制氛围主动和被动两种。前者主要的特点是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且做好预防措施计划,经常在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阶段使用;后者的特点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收集计划实施的结果并进行偏离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纠偏,经常在项目施工阶段使用。目标控制的措施分为组织、技术、经济、合同四种,贯穿于整个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常见的措施包括技术经济分析、方案论证、设计文件审查、层级控制、招投标(仅包括施工、设计和监理方面)、物资设备采购以及设计变更管理等。
三、综合控制模式的提出
在对电网建设工程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醒目管理中目标控制的内容,我们提出采用“目标确定+积极跟踪+有效控制”综合控制管理模式,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目标确定+积极跟踪+有效控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确定一个造价控制目标,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控制的对象了。这个目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比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投资控制确立的目标就是项目建议书初步估算,控制的结果是立项估算;在初步设计阶段,该目标则变为立项估算,控制的结果是批复概算;在施工招投标阶段,该目标变为施工图预算,控制的结果是最高限价;在物资设备采购阶段,该目标变为设备的技术条件书和批复概算中的设备编制价格,控制的结果是“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价格相对较低”。第二步要做的工作就是积极跟踪,这是重要内容。采用“积极跟踪”的控制措施有很多种,技术经济分析、方案论证、设计文件审查、层级控制、招投标(仅包括施工、设计和监理方面)、物资设备采购以及设计变更管理等。它们在不同的阶段都可以使用,甚至措施之间可以互相采用。比如方案论证,即邀请技术专家共同对某项目的多个技术经济方案进行必选,也就是所谓的专家法。它可以在可行性研究阶和初步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使用,也可以在施工招投标过程中使用专家评定技术标(施工技术方案),也可以在某大型基础施工方案论证使用。无论采用哪一种措施,都要首先确定你的控制目标是什么,控制结果是什么,然后决定采用措施的类型。最后是有效控制。这一点首先指的是目标控制结果是有效的;其次,要取得有效的控制结果和输出期望的目标需要依靠技术可靠的技术人才,即是采取有效的组织措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实现项目目标的有效控制。
四、应用
下面我们以某项电网建设工程为例子,按照建设流程这一时间线索,介绍该控制管理模式的应用过程。某输变电工程从实施过程划分,造价控制管理工作阶段可以划分为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收尾阶段。根据目前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的特点和工程管理的经验,我们对该工程以下阶段目标控制进行重点介绍:
1.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项目投资决策是选择和决定电网建设工程投资行动方案的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技术经济论证,并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必选。正确的造价控制来源于正确的投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将决定工程造价的高低和投资经济效果的好坏,同时对造价控制措施选择造成影响。为做好项目投资决策,需要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项目必要性、投产年和系统接入方案、重要技术参数、二次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组成、选址选线等内容,在这个阶段进行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项目估算,目标就是实现正确的控制决策。这里经常采用的措施包括技术经济分析、方案论证和设计文件审查等。
2.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设计和施工设计,管理的对象是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目标就是“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这个阶段投资的影响度约为70%,要求控制管理人员同时具备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技术经济管理经验。对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因素包括总平面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和建筑物设计,总平面设计中对造价影响最大的是合理的占地面积和功能分区,建筑物设计则是周长与面积比、体积与面积比、层高、层数、柱网和结构形式。在这个阶段开展造价控制,能使得造价结构更为合理;对资金占用比例较大的分项工程进行重点监控,提高投资资金的控制效率;可以根据设计文件预先编制造价计划,使得控制更加主动,并且推动技术与经济结合。常用的措施包括技术经济分析、方案论证、设计文件审查和层级控制。
五、其他方面
1.在工程设计方面,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质量和深度、加强设计审核等手段对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达到有效的统一。另外,设计单位也应对电网建设工程须设置项目设计总负责人,以利于提高设计效率和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并对整个工程造价控制负总责。
2.造价综合控制措施要以“技术与经济结合”为基础。在设计阶段吸收造价工程师参与全过程设计,使设计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做出重要决定时能充分认识其经济后果。另外投资限额一旦确定以后,设计只能在确定的限额内进行,有利于建筑师发挥个人创造力,选择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技术目标。从而确保设计方案能较好地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3.“层级管理”控制措施的内容是“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结算”。这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控制原则;按照这个原则进行控制,工程的最终投资结果才是可控、在控的。
六、结语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武汉;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96-03
[基金项目]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整合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批准号:2006007)
[作者简介] 彭光辉,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物流; (湖北 孝感 432000)
甘德安,江汉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全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民营经济与企业创新。(湖北 武汉 430056)
一、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及特点
1.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含义
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国家创新网络系统的向下延伸和发展,是国家纵向创新网络中的子系统。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与科技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构成的区域整体创新的体系。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某一专业领域内各种相关的企业,除此之外,科技创新网络还可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延伸到提供互补品的供应商。尤其重要的是,区域科技创新网络还必须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实际上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各种机构所组成的区域共同体。
2.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特点
(1)创新网络的开放性。区域创新网络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面向外界环境的开放系统,其开放性表现为成员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与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网络联系的建立或中断、增强或减弱,反映在网络整体层面上便表现为网络边界的扩展与收缩。网络的开放性说明了网络整体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超稳定的;也意味着网络具有动态特征,不管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如何紧密,如果在质量、数量、价格、时间等方面有更优的选择,企业将会自主寻求更优的网络方式。应该说,网络的开放性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网络内的企业才可能从网络外部获取促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从而避免陷入锁定于过时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困境。
(2)创新网络的合作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各类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的创新网络的典型特征。企业之间的合作实际上是由利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提升为利用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研发、生产和销售成本,产生“1+1>2”的合作利得,最终提高了企业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具有双赢性质,被视为“联手做更大的馅饼”。
(3)创新网络的创新性。区域创新网络中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的成员企业只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互补性的活动由其他相关企业完成。专业化分工提高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增加了创新机会。另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创新网络特别鼓励新公司的衍生,以细化产业间分工和强化产业间联系。
二、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尽管武汉区域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武汉科技综合实力强,但科研成果档次不高。根据200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及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公布的相关数据,2003年武汉地区科技活动人员及R&D人员7.6万人,科技经费51.9亿元,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以下简称在全国)居领先位置;发表科技论文4.01万篇,位居第3;出版科技著作1023部,位居第3。如果将北京的指标指数设定为100,将上述6个单项的指数平均作为科技资源实力综合指数,则武汉为28.17,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在全国位居第3。科技论文的位次虽高,但武汉科技论文的档次却并不高,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EI、ISTP)收录我国的科技论文,武汉位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和广州之后,名列第6。武汉市2003年专利申请3419件中,专利授权仅1559件,在全国位列第9。武汉地区的科技成果中,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10个二等奖;技术发明奖和自然科学奖中没有一等奖,技术发明仅获得1个二等奖。
2.武汉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较强,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在人才方面,2003年武汉高校有教学研究人员3.25万人,位居全国第4;有两院院士30人,位居第4。在设施设备方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位居第4;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位居第2。在科技经费方面,共取得科技经费11.89亿元,位居第5;其中取得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4.6亿元,位居第6。在科技成果方面,共发表科技论文1.76万篇,位居第3;技术成果转让收入2.77亿元,位居第7。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武汉高校校办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26亿元,位居第10。武汉高校在人才、设备、经费和成果等主要指标上,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位居全国第4或第3。但在技术成果交易和校办科技产业方面相对落后。
3.武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项对企业经营者的调查显示,36.8%的经营者认为是缺乏相应人才;36.3%的经营者认为是缺乏规范运作的技术市场;33.8%的经营者认为是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的体制。另外,成果转化的费用太高,企业难以承受(29.6%);企业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科研成果信息(23.9%),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之一。如前所述,武汉市科技竞争力强,位居全国三强,但这种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上,没有反映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其科研规划离市场较远,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另一方面,众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缺乏研发能力而没有开展研发活动,影响企业发展。2005年武汉市只有31.1%的技术开发机构建在企业,这与深圳93%的技术开发机构建在企业有不小的差距,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委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3.3%,显然“产学研”衔接不够紧密。
4.武汉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少,企业创新意识淡薄。根据湖北省统计局的《武汉工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显示;2004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科技活动上,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有着一定差距,如下表:
显然,我们可以看出,一是武汉市工业科技活动的投入规模小。2004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投入科技活动人员不到北京、深圳的1/2,不到上海的1/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以及其中R&D经费支出差距更大。二是科技活动的投入强度弱。2004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不到青岛的1/2,也远小于北京和深圳;三是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科技活动经费只有上海的54.4%、青岛的66.5%、深圳的83.4%。科技活动的产出效果差。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596件,北京、上海、青岛和深圳的专利申请数分别为武汉市的几倍乃至十几倍;2005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新产品产值占14.7%,北京、上海、青岛和深圳的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8.4%、19.8%、25.3%和17.4%,显然这4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自主创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较武汉市要大。
三、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建设的对策
鉴于区域科技创新的一般特点及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的现状,构建新型的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已经刻不容缓。构建武汉区域创新网络,应该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核心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文化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从而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联合的技术创新网络体系;以非营利性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促进经济和技术有效转移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龙头企业、骨干中介机构为主要基地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以环境建设为重点,建立有效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政府调控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科技投入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努力形成各类创新载体大幅度增加,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局面。
1.积极创建创新型文化,不断更新创新观念。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从广义来讲,文化可以被定义为共享的价值和一套规则系统,以及共同体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各种更具体的要素。文化不仅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行为,甚至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绩效。文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历史经验表明,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文化的进步必然包容当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成果。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主旋律。当代的科技创新在与文化、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主动的角色。文化和观念是其他一切创新系统的前提和基础,观念上没有创新意识,其他创新系统的实施也就无从谈起。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也就曾被广泛奉行为一种美德。这样就必然导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少而形成“引进”式依赖症。因此,更新观念,树立创新观念和营造创新型文化是区域科技创新、国家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就武汉而言,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和价值理念;第二,造就开放、公平、有序的创新和创业环境;第三,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的科学思想;第四,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习性;第五,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型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无论是从创新文化的内容,还是从创新文化影响创新的作用来看,文化既受个体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因素影响,也受制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等多重社会因素。前者表现为一种观念文化,后者表现为制度文化。区域创新文化的重塑,既要促进民众个体的观念转变,也必须重视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2.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机制。企业是区域创新的细胞,需要形成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结构体系。企业的发展要与产业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武汉发展的未来定位于以光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以汽车和钢铁为主的制造业和以物流与商贸为主的服务业。武汉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存在私营和民营高科技企业后劲不足的问题。由于外资企业一般不会在武汉设研发机构,培育自身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就成为武汉的必然选择。这样,就要求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拿出激励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从当前区域创新的经验看,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并不能表明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就强或创新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只是一个地区创新网络完善的重要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政府在创新网络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还必须进一步改革宏观科技体制,使宏观科技体制与市场经济相吻合,完善市场体系,重视技术市场的作用和功能,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让制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实施力度。
3.建立和完善适应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区域科技创新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核心资源。武汉需要创造出有利于企业、大学和研究所的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和人文环境。美国硅谷的崛起是与美国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适宜风险投资业成长的土壤密切相关的。因此,政府推动企业创新,关键是完善本地区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为创新创业提供一流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系统服务。同时,包括减少对本地区企业经营的干预,鼓励企业采纳新技术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形成激励创新型企业不断成长的环境。
4.加快创新投资融资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性的活动,创新要冒风险。全市现有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不到30家,风险投资资金不足100亿元。未来几年内武汉需要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资本进入的渠道,着力吸引民资、外资,充分发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和担保公司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
5.形成开放联合的机制,扩大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由于传统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所、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致使相互之间各自为政,重复开发。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需要促进研究所、大学与企业相互间的关联和互动,打破地区与地区、机构与机构之间相互封闭的状态,建立合作的社会关系网络,使科学研究注重实际问题,产业活动与最新的科技融为一体。继续扩大武汉与中科院及国内外各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发挥其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研发的分工,推进国产化和培养本地研发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争取吸引更多的国(境)内外的研发机构落户武汉,增强武汉的科技创新能力。
6.加强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是在一定区域内为科技企业创办、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和管理咨询等提供多功能服务的网络体系,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多种需求。武汉市需要重点扶持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一大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未来几年内,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达到1000家以上,以骨干中介机构为框架,形成功能健全、特色鲜明、高效规范、服务精良、与国际接轨的区域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辜胜阻,郑凌云,等.区域经济文化对创新模式影响的比较分析――以硅谷和温州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4).
[2]万君康,陈安平.武汉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2).
在别的同学忙着复习考研找工作时,福建莆田的林荔敏和周平已经提前为本科学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对西南交通大学著名的“获奖专业户”情侣,近日双双保研成功。他们一个英语专业成绩很棒,一个在人才济济的土木工程专业,成为拿奖最多的人之一。三年里,两人一共拿了87张奖状证书,联手拿下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未来奖”则被他们视为“最具含金量”的奖状。
拿奖拿到手软
每月都有证书入账
到目前为止,林荔敏拿了34张奖状证书,周平更厉害,共有53张。也就是说,在大学前三年里,除去每年寒暑假的3个月,林荔敏平均月入1.2张,周平则接近了2张。为了给更多证书腾位子,他们把厚厚的外壳去掉,只剩里面那张纸。即便这样,87张叠起来也有一本书的厚度了。
“她才是学霸,我不是。”周平说,女朋友的成绩只能让人仰望,她总是英语专业的一、二名,前几天刚斩获奖学金领域的“老大”:国家奖学金,而交大的各类奖学金已经拿了6次。林荔敏申请了助学贷款,现在看来,不用等到毕业工作,她就已经能全部还清了。尽管周平排在全班八到十名的成绩并不亮眼,但他是土木工程专业公认的“赛霸”,沉迷于搜集各类科研学术会议的消息,以本科身份和研究生较高下。现在,他的简历中有这样一句:发表国家级及以上期刊论文9篇,2项国家授权专利,一次国际会议经历。
在87张证书中,让他们觉得最有含金量的,是两人在今年5月联手获得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绿色未来奖”。它是针对城市大型工程进行节能减排的研究。他们和另两名同学一起,光调研建模就花了9个月,熬通宵已是常态。将研究论文译成英文,则是林荔敏的事,整整有22页,还涉及大量工程名词和数学公式,“那段时间周末都是从早到晚在翻译。”
后来,这件事被西南交大校长徐飞在2014年毕业典礼演讲中专门提及,两人被称为有担当的典范。
“暖男”特别关心人
一起保研留在成都
两人第一次认识时,林荔敏觉得周平是个“骗子”。那是高三毕业的暑假,同为福建莆田人的周平在西南交大迎新网上检索老乡名单,便打电话给林荔敏“求认识”。电话里周平的语气过于正经和客气,反而有点像打广告和做推销的。但到校见面后,林荔敏却发现,周平“特别关心人”,不仅是对她,对周围人也一样,用个时髦的形容就是“暖男”。最让林荔敏惊讶的是,只要她去外地参加大学夏令营或面试,周平都必须要在交大里找到一个一起去的同学,打电话给对方郑重“托付”,告诉别人“这是我女朋友,麻烦帮忙多多照顾”后才放心,“有时我爸妈都想不到这么细。”
当然,周平也有让林荔敏“抓狂”的时候,比如买衣服。林荔敏总是偷偷给周平买,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被说“乱花钱”,“他一年就那么几件衣服,换来换去的,确实比较节省。”而周驳,“就是不愿意她花钱,男生哪儿讲究那么多。”
“我们能从大一谈到现在,还是个性比较契合吧。”林荔敏说,两人都比较爱学,爱去图书馆期刊库检索论文,爱去教学楼找个能插电的座位,上很久自习。这次保研,两人也有默契:要么一起去长沙的中南大学,要么留在成都。最终,因为林荔敏成功拿到了四川大学英语专业的名额,周平觉得机会难得,他便选择了西南交大建筑学院。
文章摘要如下:
据英国卫报的消息说,英国皇家学会研究了在世界上的科学性文章。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是发表科技论文排名世界第二位的国家,第一是美国,第三至第七分别时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皇家学会更预测,中国的科学性文章数字,在2013年将会超过美国而升至第一名。
他们认为,中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方面的神速发展,以及他们在这方面的投资,非常有利于世界经济、工业以及科研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中,除了中国令人瞩目外,另外如巴西、印度和韩国在未来10年,科学性文章和研究将有可能超越法国、日本。调查还显示:土耳其、伊朗和突尼斯等国也在迅速崛起。
对亚洲、南美国家来说,中国、巴西、印度和韩国在科技论文能超越欧美和日本,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欧盟(EU)科研与创新部门的负责人提醒欧洲国家,应该在未来10年多和中国合作,否则10年后,欧盟国家将处于被动地位。
我的这篇文章,将讨论目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论文、科技政策方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科技文章的爆炸性增加,说明中国的科研正在突飞猛进。英国皇家学会觉得,除了数量之外,科技的水平和质量也相当高。中国对工程技术,尤其纳米技术的投资很大,而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则前景乐观,有大力发展的良好趋势。
第二,中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近些年能发展成为科技论文的大国,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起飞起了推动作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强国,有了财力的依靠,故能在科研的创新和发展方面花大本钱用以投资,科研设备得以大大改善。
第三,亚洲在传统上重视教育,中国、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巴西也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三个国家目前拥有庞大的科技队伍,在人数方面是惊人的。这些国家都着重数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久之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提出,如果美国要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竞争而维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中学加强数学、科学教育水平。奥巴马也不无遗憾地指出:目前美国只有1/3初中生精通科学,高中毕业生精通科学的比例更降至1/5。与美国对照,科学教育的相对成功,是亚洲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第四,科技文章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专业文章都在西方的学术刊物发表,科研成果也都刊登在这些西方刊物上,版权也属于这些西方的出版社。也就是说,目前科学出版方面,美国的《科学》(Science)和英国的《自然》(Nature)最具权威性。尽管有人呼吁,中国科技出版界应该有勇气和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具有《科学》或《自然》档次的刊物;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比较头疼的,无论中国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一个有效和实际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值得这些国家深思的迫切问题。
【摘要】本文基于创新网络观视角,从集群创新网络概念出发,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对集群发展的作用,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网络结构的系统解释,最后以美国硅谷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关键词】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集群创新网络模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创新更加依靠企业间的合作和网络化以及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各级支撑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学习。集群这种组织形式改变了创新主体的线性创新模式,以紧密的集群创新网络形式进行,即网络式创新。其主要特点体现为通过组织间的互动实现知识的产生、传递和积累,而集群创新网络的存在为网络式创新的实现提供了可能。随着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创新网络视角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问题。
一、产业集群及集群创新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服务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着共同投入品的企业。另外,许多集群也包括政府和其他机构,如大学、标准化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及商会等,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
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塑造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创新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地理上的临近使集群内部企业能够更方便地交流,难以编码化和以经验技能形式存在的隐含知识能被更方便地学习(嵇登科,2006)。
熊彼特认为创新的发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集群组织形式改变了创新主体的线性创新模式,以紧密的集群创新网络形式进行,即网络式创新。产业集群中的创新主体通过组织间的合作和相互作用,通过集群内部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网络联系,促进知识在集群网络中的产生、传递、扩散与积累,进而产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过程。
二、集群创新网络概念的界定及功能
Freeman(1991)最早提出创新网络概念,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OlafArndt和RolfStermberg(2000)把创新网络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的协同群体。它们共同参加新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扩散,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的直接和间接、互惠和灵活的关系,参与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正式合约或非正式安排形成,而且网络形成的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能力之和,即网络具有协同创新特征。
我们认为集群创新网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和交互作用过程中,彼此建立的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资源流动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于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网络加强了产业集群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优势
创新网络的建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各种知识、信息能在集群企业间更快速便捷的传播,从而节约了企业的学习费用;企业与区域内大学、科研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通过网络联系发生强大的交互作用,推动知识创新的增值与创新的扩散;从整个产业集群来看,各个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形成专业化的分工,相互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知识和资源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2、创新网络为群内企业提供了集体学习机制
创新网络为群内创新主体提供了一种互动、开放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渠道,企业不仅可以利用知识溢出效应获得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交互式地沟通增加彼此的信任度和默契感。而隐性知识对于集群的重要程度往往高于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学习更能反应创新的成效。
3、创新网络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技术创新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研发周期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单个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而创新网络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减少了创新的不确定性,而且企业可以利用内部网络广泛的技术基础迅速开展创新活动,从而降低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三、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指由高技术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相关机构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聚集,从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健全且具灵活性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集群通常围绕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周围形成,是充满创新活动的有机体。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该集群内部的成员企业一般是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的高技术企业。除此之外,网络中的行为主体一般还包括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服务供应商、政府部门等。
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1、空间集聚性
产业集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产生广泛的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效应。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和知识的要求较高,其产品技术复杂、生命周期短、具有高附加值、研究开发费高等特点决定了高技术产业集群具有明确的区位指向性,一般趋向聚集于基础设施发达、智力资源密集、信息灵通、良好的生活环境、交通通讯便利的地区。
2、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是产业集聚的最根本特征,任何产业集群都存在这一现象,它来自非正式创新网络内部的知识溢出、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共享、社会文化约束等。产业集群的经济外部性特征使处于集群内部的企业比处于集群外部的企业享受更多的利益,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外部效应还包括人才的外部效应,知识是高技术产业集群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的载体就是人才,聚集便于高技术企业获得人才和信息。大学、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同时人员之间的流动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增加了不同企业人员之间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的机会。另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风险资本和资本运营环境,由此造成金融服务业的聚集,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内部成员关联性
高技术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构成了具有稳定技术经济联系的网络体系,包括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联系。这两种联系都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可以使企业在创新中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缩短创新的技术实现周期和市场实现周期,减少创新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
4、根植性
根植性亦称为社会文化特征。集群内企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经济主体之间通过合作与交流所产生的相互信任、理解和合作的创新氛围,可以促进知识的流通和扩散,进行协同创新。
按照Hakansson(1987)的观点,任何一个网络都包含三个基本变量:行为主体、资源以及活动的发生。在集群创新网络中,行为主体构成了网络的节点,包括集群中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集群中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资金资产、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而知识资源是各种资源的基础。集群的活动主要是集群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各节点之间的联结,既包括正式的网络联结,如企业在垂直产业链上与供应商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交换,与客户的产品、服务等的交易活动,在水平层面上与研究机构、大学共同开发项目,与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等,也包括非正式的活动,如基于私人关系的一些聚会活动、交流等。高技术产业集群是典型的、开放的创新网络系统,在构建创新网络结构时要强调各要素集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发展,将集群建成一个开放式系统,能够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加强与其他集群的横向联系,并且考虑政府及市场环境对其运行的影响,使集群具有信息反馈能力,能根据影响因素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运行结构或参数,保持集群创新功能,维持高效率运转。
四、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1、核心企业群
企业是直接参与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它处于集群创新体系的中心位置。企业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协同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群落。其内部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平链上的关系,即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集群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组合,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两种特征——协同竞争性和资源共享性。二是垂直链上的关系,即供应商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关系。三是企业自身表现出的企业衍生现象。
2、辅助网络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重要子网络为创新源与企业群之间形成的互惠共生系统。大学、科研院所、公共研究机构等创新源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创新信息、中试设备以及人才培养,企业主要进行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和市场开发,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企业与创新源之间形成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互惠共生关系。
高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创新网络中金融机构的聚集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供资金支持。
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技术供方和技术用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并不直接参与集群创新活动,在集群创新网络中主要有三大功能。第一,中介机构是促进各行为主体间网络联系、产学研结合的纽带,为各类创新资源或各行为主体间牵线搭桥,使他们以低交易成本和低风险实现协同创新。第二,中介机构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有效地降低企业成长初期的竞争风险,使科技发明迅速进入相关经济领域,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第三,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协调和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知识的流动,使企业能有效地利用创新资源,更快更好的创新,优化企业的管理。还可以帮助政府和市场激活创新资源,进而增强网络创新活力。
3、创新环境层
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集群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创新文化和制度)。创新文化可以产生一种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与创新网络层面非正式的交流有机结合可以促进技术的扩散和创新。制度能够对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保持一个公平、公正和激励创新的稳定氛围,对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基础设施是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促进各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4、支撑网络层
支撑网络由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和市场构成。另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集群的市场化运作,但政府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政府是影响集群创新活动的主要机制,政府参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创新的硬环境;致力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包括营造有利于培育本地企业家和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创新网络所需要的信任环境;确立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的政策体系;培育非正式社团。
五、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分析
为了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作实证分析,特别选择美国硅谷作为案例。硅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密集、最具创造性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相模仿的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核心企业群
硅谷的核心企业群是产业链条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合作网络以及同行业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网络的集合体。在硅谷地区,有些小企业定向于芯片的设计、生产或者销售,而有些公司则致力于前沿生产技术和设计程序整合,另一些公司则把精力放在快速设计和向外界厂商转包加工产品上,还有一些公司则以灵活快捷的方式为一大批芯片和系统软件制造公司服务。
2、辅助网络层
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5所加利福尼亚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等一流学府成为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源,不仅提供重要的知识和技术,而且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些大学不仅对创新活动感兴趣,更热衷于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参与本地产业合作,尤其重视与区域内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群形成了互动合作关系,不断进行交流、合作互补,从而使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硅谷拥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科技咨询服务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咨询机构、各类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以及法律顾问等服务中介机构。硅谷有3000多家中介企业为2700家电子信息企业提供中介服务。
风险投资是硅谷创业者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区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这是硅谷内企业衍生能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风险投资家在集群内积极与企业进行交流,参与企业运作,并向企业提供帮助,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3、创新环境层
硅谷难以模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硅谷内各行为主体的合作文化和创业精神难以模仿。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正是由于硅谷内特殊的文化氛围以及这种文化所具有的强烈融入性和在区域内的迅速扩散,确保了知识和信息在各种水平的公司之间和产业之间,从最低水平的技术人员到高级工程师之间流动。硅谷独特的创新文化提高了硅谷持久的创新力。
网站设计的第一步是对整个网站进行规划,将网站划分为前台与后台两个部分:前台主要提供网站的主体功能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体制、设备与环境、特色项目、中心介绍、学生创新、教学资源、留言板等内容;后台设计内容包括针对前台各项内容的管理,信息的,以及对留言板信息的反馈等内容。整个网站的设计,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1)网站页面设计。主要包括前期收集资料,设计效果图并建立基本框架和后期对框架进行美化、动画制作等。(2)建立后台数据库。(3)编写脚本语言,连接网页与后台数据库。(4)网站测试。
2网站主体功能
网站为浏览者提供了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为浏览者提供了了解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渠道,在这里能够了解到相关的学术及实验室的信息;本校师生也可以通过网站管理员把通告、新闻及教学资料到网站上,及时更新网站的信息。因此,本网站按照前台针对具有用户权限的访问者,后台针对各级管理员的功能设计。前台功能:①浏览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概况;②了解专业相关发展资讯;③从校园网获取各类教学资源;④登录发文系统,上传/下载教学课件、作业;⑤查询教学计划,获取沟通方式;⑥浏览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相关成果;⑦留言板进行留言。后台功能:①管理员后台添加、删除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体制、设备与环境、特色项目、中心介绍、学生创新、教学资源等相关内容;②从后台信息,更新实验室开放公告;③添加/删除下级管理员,维护个人信息、密码管理;④收取作业、实验报告,添加教学课件;⑤添加/修改/列表教学文件等教学资源;⑥管理校内校外友情链接资源;⑦管理定制部分一级/二级导航菜单;⑧留言管理与回复。
3网站建设内容
用户访问站点是为了读取其中的内容,因此,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存在的基础。它包括网站的前台页面设计制作,网站的后台编程,网站测试和资料上传等工作。网站设计主要是对网站前台页面进行制作,为了更好地表达网站主题,需要对网站的“美”和“功能”同时兼顾。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使其适应陕西省示范中心的要求。因此,针对现有网站存在的如页面简单,缺少特色,配色不尽人意,内容单一,不利于浏览者形成记忆与多次光顾等问题,设计工作首先在视觉上着手加强网站特色,给人以友好独特的视觉感受,网页页面风格追求简单明快、结构清晰、内容饱满,文化气息强烈,在页面色调上尽量选择高纯度,减少对比色,增加同类邻近色,依此原则对页面图文搭配、颜色配比、导航样式、网站标志、文字排版等内容进行了再设计和改进。对网站具体内容的设计需要做出框架设计,逐渐补充与完善,主要设计工作包括:(1)实验指导。详细列表实验室的各项设备(图文)和所在实验室地点,以及使用手册、实验指导书。(2)创新实验。提供学生申请自主实验平台,鼓励预约实验仪器。(3)人才交流。提供往届毕业生去向及发展信息(就职或研究项目概况),为往届毕业生与在校学生交流提供桥梁,帮助在校学生规划今后人生目标。(4)网络课程。供学生参与网络自我学习的平台,包含课程课件,上课时间及地点,网络化课程内容等。(5)答疑解惑。提供师生答疑解惑的平台和教师联系方式。(6)学术发展。提供生命科学领域最新学术论文,期刊等信息,为学生提供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状况。(7)联系我们。目的在于方便校外人士与中心取得联系,设立实时地图链接。(8)拓展链接。将链接国内外相关专业知名网站。(9)在线帮助。对浏览网站提供文字帮助。(10)企业交流。提供实践教学信息和专业相关企业信息,为学生企业实习以及应聘岗位提供帮助。
4结语
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如何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学术界亟需研究的课题。文章概括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内涵和特点,探寻其演变的一些规律,在对现有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文献成果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评价
1引言
自2014年,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上海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北京、深圳和广州等城市都提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学术界和政府研究机构也加强了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研究”课题组了由熊鸿儒执笔的题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的调查研究报告。科技创新中心多由经济中心发展而来,拥有相对集中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备“宜居”“宜业”的创新环境。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具备了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客观基础,但还需要与硅谷、纽约、伦敦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行对标,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引导建设工作,本文就试图构建一个这样的指标体系。
1.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2000年7月,美国《在线》杂志提出了“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概念”,认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要素至少包括: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具备培养有技能的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能提供专业技术和带来经济稳定的企业和跨国公司;人们有创办风险企业的积极性;能使好点子成功进入市场的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杜德斌[1]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发挥显著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骆建文等[2]认为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具有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发达的创新文化、浓郁的创新氛围、较强的科技辐射与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中心城市,并扮演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的角色。王德禄[3]认为科技创新中心就是科学中心演变而来的。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创新中心是经济中心,而不是技术中心。肖林[4]认为未来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是狭义的知识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而是科技、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创新、创意、创业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创新中心。以上几位学者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中,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必定要丰富,包括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资源相对集中;二是科技创新活动或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频繁并具有较高的质量;三是科技创新的效益显著,对当地经济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融合,城市文化支持创新,创新繁荣城市文化;五是科技创新对周边的辐射力非常强,发挥区域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六是科技创新与创业相互促进,创新带动创业,创业激发创新;七是该中心处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上,并发挥创新的全球引领作用。
1.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钱智等[5]综合北京部分专家的观点,认为当今科技创新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从单一科技创新向产业、科技、文化等跨领域全面创新转变,越来越注重科技创新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从国际经验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地也是创新产业成长的策源地、创新资源配置的枢纽平台。它总体上具备六大标志性特征:一是科学研究中心,二是经济中心,三是开放中心,四是创业中心,五是创新资本中心,六是创意文化中心。楚天骄[6]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包含科技创新链的六大功能:汇聚创新资源、产生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成果、提供技术服务、促成技术交易、促进技术转移。从创新的范围来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文化的创新正在加速融合,从创新的过程来看,从创意的产生到成果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资本、技术和人才结合的速度正在加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应该包括:在“宜居”、“宜业”的创新文化环境中,面向全球,汇聚创新资源,创新与创业互动,加速创意产品产业化,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3主要“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
1.3.1美国硅谷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热带雨林”型创新生态系统。硅谷的特点有:(1)汇聚创新链条上全球顶级人才。硅谷仅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50多名,技术移民占硅谷人口的36%(2012年)。(2)产学研集群效应显著。高水平大学与高科技企业融合发展,孕育了众多的全球顶尖高科技企业。(3)完善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融资、咨询、人才服务和企业协作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完备。硅谷年均风险投资额高达70亿美元左右,占美国的近四分之一,天使投资额占整个加州的87%。(4)成熟的创新资源网络。在硅谷,高校、企业研发机构、风险资本和各类中介机构紧密互动,形成了开放创新资源网络,信息、知识、技术、资本、人才资源和其他创新资源在其中自由流动,形成共享,促进合作,为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诞生提供最佳的土壤[7]。可见,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必备要素。
1.3.2以色列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全民创新创业+海外资金”。以色列的特点:(1)全民创新。在以色列,创新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化工厂和实验室,而更多蕴含于普通人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如何推动全民创新创业?高度重视教育+强调独立人格+通过军事训练和专业教育培养高质量创业者群体。(2)政府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与学术界、孵化器、产业投资者、资本市场及其他力量共同营造创新创业机制。(3)形成“循环创新”的良性格局。以色列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并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出售给跨国大企业或上市。创业者在价值实现后,继续开始新的创新创业历程,产生了许多“循环创业式企业家”,形成了循环创新的局面。(4)实施开放式创新。以色列积极与全球重要的创新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科技合作,鼓励全球领先企业投资建立研发中心。此外,以色列还致力于吸引外资,获得了大量国际资金支持。2013年,来自国外的资金占以色列研发支出的45.6%[7]。可见,创新文化、政府投入、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是资源相对欠缺区域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前提条件。
1.3.3英国牛津郡的主要特点成长模式———“政府与市场协调推进”。英国牛津郡正逐渐成为全欧洲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之一。牛津郡的特点:(1)产业链上纵向协同科技创新。(2)公司之间形成非交易相互依赖性,促进了公司之间知识的流动与学习。(3)政府与大学共同打造资金、创新和学习的企业沟通平台。(4)鼓励科技人员衍生创业。衍生创业主要指的是原公司的技术开发人员或高校学生自己开办公司进行科技创新的现象[8]。可见,搭建知识共享平台促进知识分享、推动不同创新要素持有者之间的交流、支持创业激励创新等是资源相对丰富区域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化的关键要素。
1.4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的文献回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对本国科技发展情况进行统计与评价,编撰各类科技指标报告。最早开展科技指标研究和出版本国科技指标报告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全国科技指标研究的组织、资助和协调,例如出版《科学与工程指标》,以及建立与维护有关数据库。从1972年起,每两年出版一期《科学指标》报告。1987年起更名为《科学与工程指标》。欧盟于1994年和1997年分别出版了第1、2号《欧盟科技指标报告》。国内关于科技进步评价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提出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于2007年做了些修改,目前国内只有这个指标体系对每个三级指标确定了一个标准值。但是这个指标体系主要针对科技领域,对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很少,而且这个指标体系仅限于评价本区域,对区域影响力的评价没有涉及。赵峥等[9]结合首都北京的创新资源优势,构建了包含三个层次指标的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共3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科技创新带动力、科技创新影响力。二级指标共9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科技创新环境竞争力、科技创新经济带动力、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科技创新生态带动力、科技创新区域影响力、科技创新国家影响力、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三级指标共64个,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竞争力三级指标20个,科技创新带动力三级指标19个,科技创新影响力三级指标25个。这个指标体系包含部分定性指标,这些定性指标由谁来确定是评价的难点之一,指标值达到多少才符合要求也是评价的难点,另外,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偏多,而创新资本方面的评价指标偏少,由于纳入了北京地区的特色指标,因此整个指标体系缺乏可比性。毕亮亮和施祖麟[10]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构建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有“竞争力”(投入产出实力)、“科技研发潜力”、“经济支撑潜力”,二级指标分别有7个、4个和2个。该指标体系考虑的创新资源中,对创新资本考虑不多,也没有纳入创新资源的区域共享指标。彭顺昌[11]构建了由创新投入、创新绩效、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4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等15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评价。这个评价指标体系,用的全部是相对指标,便于比较,但缺少反映创新潜力、创新影响力等方面的指标。姜鑫等[12]构建了以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效果为一级指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以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演化而来的,关注了创新质量的评价,但缺乏对创新文化方面的评价指标。
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
2.1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范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既要涵盖科技创新中心评价的一般指标,又要将其纳入全球视野来评价,因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创新资源网络地位的评价,一是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指标有很多文献可以借鉴,但全球创新资源网络地位评价的研究还不多。王德禄[3]认为在网络时代,政府要打造创新网络,把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联系起来。那么将跨国公司、国外的风投机构、国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等创新资源都纳入这个创新网络,就初步构成一张全球性的创新网络。相应地,评价这张网络的创新能力,就要将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数量、引入的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数量、国外风投资本在该地的投入量、国际创客团队的数量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义、内涵和特征来看,评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创新文化、创新创业和创新影响等都应该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2.2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合前面的分析,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是国内较为成熟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要充分参考并借鉴这一成熟指标体系;(2)尽可能使用政府统计年鉴中的标准指标,以便于获得相应的统计数据,但由于各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存在一些差异,因此,主要选择各地都使用的标准统计指标;(3)将现有文献中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中,注意评价指标的全球可比性。初步考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由八个一级指标构成,即: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创新文化、创新创业和创新影响,见表1。创新资源有三个二级指标,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创新人才资源是创新中的核心资源,其他创新资源都是围绕人才资源汇聚的;创新的技术资源中包含专利、高技术产品工艺技术、隐性知识等知识产权或产品,这是创新的基础资源;创新资本是创新资源的粘合剂,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全球创新资源的迁移是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实现的,也往往带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技术变革推动创新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承载并吸引创新资源的汇集,再加上制度变革的支撑,一个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才会逐渐形成。创新产业有二个二级指标,知识密集服务业和生产高技术制成品产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一定要有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撑,例如硅谷的信息技术产业、牛津郡的赛车设计与制造产业等,还要有为高科技产业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科技金融、管理咨询等服务业,相应这些产业的数量构成三级评价指标。创新投入有三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本投入、技术资本投入和金融资本投入。创新需要在人力、技术和资本等方面进行投入,参与研发活动的人员数、开展的研发项目数、财政和企业投入研发项目的经费都是反映创新投入的指标,专利申请量既是当期研发投入的成果,也是后期研发活动的投入,所以也作为创新投入的评价指标。
创新载体有二个二级指标,公共技术创新载体和企业技术创新载体。创新活动需要一个载体才能开展,区域的创新载体既有政府和行业提供的公共载体,如:高校、科研机构等,也有企业提供的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等,相应的载体数量构成评价的三级指标。创新成果有三个二级指标,论文成果、专利成果、产业成果。创新成果是创新投入的产出,也是科技创新中心效率的实体表现,论文成果既包括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又包括科技类的学位论文数;专利成果要有国内专利授权量还要有国际专利授权量;产业成果包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产业标准的制定、产业的环境友好程度指标等。创新文化有三个二级指标:知识产权保护、公民科学素养、知识共享设施。对创新者利益的法律保护是激励创新的利器,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的律师和人数量,还有产权保护下的知识产权交易量都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创新教育基础设施和投入可以反映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潜力;创新成果是在创新团队成员不断地相互脑力激荡过程中产生的,网络、电话和文献的交换等都是脑力激荡的重要工具。创新创业有三个二级指标:创业孵化园、创业企业、创业人员。创新和创业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创业孵化园的数量、新创企业数量、科技人员参与创业的比重等指标能够反映区域创业的繁荣程度,也能反映创业对科技创新的激励程度。创新影响有三个二级指标:区域影响力、全国影响力和全球影响力。创新影响力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中心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能够带动周边其他城市发展并提升区域创新协作能力,区域内创新资源共享数量和创新成果交易量等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心的区域影响力;其次是中心对全国的影响力,一国内部能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往往是区位优势相当突出的城市,应当肩负带领全国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使命,其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交易量、科研项目量、风投资本量等占全国的比重能够反映其影响力;最后作为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应该能够彰显其对全球创新资源配置和整合的能力,外资在当地设立的研发中心数量、当地企业在国外设立的研发中心数量、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国外风投占当地的投资比重、技术交易额占全球的比重和国际创客数量等作为三级指标反映该能力。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