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一)主要内容

音乐欣赏课主要是以音乐欣赏为主导,辅之以一定的理论知识的讲解,音乐欣赏的内容及欣赏方向则由教学老师根据学生所能接受和消化的程度来定,旨在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美学品味,使之在美的审视中摒弃低俗的东西,拥有高雅的不落俗套的欣赏能力。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太过于深奥,所讲解的方向也是学生在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和能够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讲解。

(二)音乐欣赏课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上的享受已经超出的物质上满足,而是精神上的享受,因此,音乐欣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到的东西,不同于其它的精神享受,只有高端人士才能有机会接触到,音乐所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特别是流行音乐,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了,正是因为是大家所熟悉的东西,在教育方面才会比其他的容易,不会再学生教学中出现太大的难题。其次,欣赏音乐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的视听享受,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到很多由音乐引发的有益于今后生活工作的东西。最后,音乐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老师教会学生从音乐中领悟人生,提高自我的人文素养,学生能够在需诶和生活中举一反三,在社会上、工作上都能有所帮助。

二、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必要性

首先,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年龄不大。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更为迫切。其次,他们刚一成年就要进入者鱼龙混杂的社会,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还不够成熟,而唯一能有效制止他们走入歧途的方法就是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欣赏和辨识能力。最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做容易接受?那就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东西,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完成任务。

(二)重要性

而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如果是技术型人才,企业在招贤纳士的时候也不只是看专业技师能力,同时还会对人文素养进行审查,而作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本来进入社会的时间远比同龄人早,不管是在学历还是技术能力上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及还在高校深造的学生。因此,唯有在校期间,对他们的各方面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占据优势,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首当其冲,因此,音乐欣赏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三)务实性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依靠自己的人格而活,人格也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高低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作为高职高专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而用音乐进行引导尤其奏效,他们就算是他们在欣赏中欣赏哪一种音乐而朝这种音乐的穿做背景方向发展也是一种有效的引导。

三、主要作用

(一)净化灵魂,收获自信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够陶冶情操,音乐能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净化,高职专科学生在音乐欣赏的时候,从中也能收获乐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自信,为什么说能够起到提升自信的作用呢?现在的学生人群中们普遍存在攀比现象,学生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来彰显自己的豪气。但其实,这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唯有通过夸张的打扮和浮夸的行事作风来博人眼球,其实这只会愈演愈烈,一旦卸下了虚伪的准装备,深入的去挖掘,就会发现,其实胸无点墨。

(二)丰富校园生活

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学习技术为主导,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校园生活相对枯燥,而学生也没活力。但是,技术学校据只能中规中矩的学习技术而其他的什么都没必要涉及吗?相反,除了学习技术,其他任何东西都是有必要了解的,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校园生活也要靠学生自己去丰富,而在丰富课余生活中,音乐又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多丰富课余生活起很的作用。

(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音乐属于高雅的精神享受,真正的音乐,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引发共鸣,而学生在接受音乐知识的时候,也能从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和纯净,而同时也能摒弃自己原有的不好的东西,从而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

四、结语

第2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在中国,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代表的是儒家价值观中的一类,特点是对生命重视,核心所指是道德。人文将文明与野蛮两个时期划分开来,也代表着人性。它对人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肯定,将的尊严地位进行强调,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较为完善的理论。本质上人文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人生存的意义以及人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向,所得出的结果是如何做人。人文素质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一定的研究,对气质,修养,人格等方面也有涉及。

2如今护理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

2.1国外的情况

根据调查,护理学的课程在国外大部分都由护理学,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这三类构成。护理学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有25%到30%的比重,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占很大的比重,比较明显的麻省理工大学便有108门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外国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程度。

2.2我国的情况

2.2.1医科学校不重视对人文素质的教育因为传统的医学模式对我国护理教育影响较深,所以我国的护理教育偏向于技术层面与科学的教育,而对于病人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我国本科类护理教育的课程与临床医学的课程较为相近,甚至出现了一起学习基础课的现象。而高等护理学校的学生大多是高中的理科生,对社会科学,人文素质的认知有着很大的不足。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很大一部分社会学科设为考查类课程,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大的抑制。

2.2.2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不足现在很多护理院校有着护理类人文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这个严重的问题,有很多担任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护理类课程转型而来的,对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了解不足。虽然现在有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立了人文类课程的研究教室,但是很多教师都没有专业教授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经历,对于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结合不成熟,也不能更深入地教育学生,因此无法满足现在护理学人文教育的需求。

2.2.3护理院校之间缺乏沟通我国的护理学院之间很少开展学术讨论会,教学内容单一,偏向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发表的护理学术论文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也比较少,或者发表的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护理人员在实习工作时,老师通常不够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乏交流和探讨。

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人文教育与护理进行融合变得重要起来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帮助护理人员转变和改进思想,使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的与时俱进的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1提倡人文护理教育

人文教育的表现是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本质是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而最终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心理上的塑造,对护理人员进行再教育已经不是要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进行教导,而转换为对护理人员进行情感上的陶冶,要教导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节操,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3.2对护理工作人员开展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主要是要培养护理人员具备比较好的心里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人交流的能力,培养护理人员遇见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和护理人员抗挫折的能力,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很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所以,要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通,要帮助临床护理人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要营造出优良的心理。

4加强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4.1宣传教育

每一所护理院校都应该重视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文教育的环节,要培养专业水平过硬,同时心理素质过硬以及人文素质过硬的全面型护理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及科学的进步。

4.2对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许多护理工作研究者提出要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把《外科护理学》《,护理学基础》等课程作为拓展模块,把《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一些课程作为提高模块,体现出“重视基础,强化人文教育”的新理念。

4.3提高护理学院中教师的素质

第3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对大学语文的这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已被广泛认同和关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大学语文就是要培养能自觉学习,有鉴赏能力,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形象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如屈原的宁可葬身鱼腹也不与人同流合污;杜甫身处困境却依然怀抱理想,忧国忧民;公叔段的贪得无厌;郑庄公的阴险狡诈等等,每一段历史都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世态人情,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们正确的感情倾向,提高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能力。

2.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尤其是在许多工科院校,非常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诸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技能培养、资格认证等等,但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的实践能力锻炼更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演讲、自学、辩论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对具体的篇目、人物、观点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评判,同时通过总结回答的方式锻炼学生具体明确、合情合理地表达思想的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交流思想、。

3.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代社会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这种创新意识需要潜移默化,也需要发掘。大学语文可以提供创造这样的平台来发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诗经氓》的教学中,让学生将原文改编成现代剧并课堂表演。对于这种方式,学生们显得积极踊跃,对于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安排也是多种多样。同时,在成功表演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人人演话剧”的想法,让每个人通过体验话剧中的不同角色来感悟不同的人生境遇和人生命运。这种想法不管能否实现,都让人欣慰,因为这就是创新意识。学生能不拘泥于传统的经验方法,独立思考、创造,这本身就是创新思维所必需的。

4.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许多是由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现在的90后大学生,生长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升学、就业的各种竞争,人际关系的种种压力,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显得无所适从。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洋溢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也有作用。我们熟知的许多伟大人物,面对厄运,顽强不屈,司马迁被施宫刑仍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的创作,并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还列举了许多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物:“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止他们,还有许多我们所熟知的人,他们的一生充满坎坷,但他们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用他们的经历来启迪和鼓舞大学生坚强地面对各种困难。

5.引导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4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教育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 必须高度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残缺的、无灵魂的、失败的教育。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人的综合素质。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在高职学院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普通高考后的第三批录取生和职高生、中专生及技校学生,他们的文化知识、思想素质、心理能力相对都比较弱。一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特色就是要培养更多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工作中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强”。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办出特色,核心在“育人”,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也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灵魂所在。

加强人文素质教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提高境界、升华人格、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点、调动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努力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必须明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推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素质,转化为精神,进一步净化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培养高尚的价格和健康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他们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兴衰,关注他人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3 充分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具体地讲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认识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二是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三是正确对待他人,要善于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许多学生有心理障碍,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有的人遇到了挫折就气馁,就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有的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荣誉、获得了荣誉,有了地位就忘乎所以,结果因此而犯错误。

4 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即通识教育。就是每个学生,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接受教育,综合起来就是语文、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伦理、自然、自我认识。但由于高职学院的学制短,因此,只能抓住其中一些核心领域,如语言文化、历史、伦理等领域,开设一些主要的课程。

二是要在专业教育即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懂得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便民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三是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专业实践课程更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极佳场所。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学工交替”模式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四是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五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优化、美化、绿化、亮化校园环境,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第5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方式

先生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是培养和谐的人――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现今,我国高校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上,过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则相对薄弱,往往由学校划定专门的机构或开设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

1.在理工科专业课课堂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给理工科的自然科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但“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本身,还在于让学生了解这种结晶当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1]。自然科学与人文素质的紧密联系告诉我们,在理工科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2.在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

笔者从2005年开始尝试在课堂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专业课教学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

2.1就地取材,挖掘学科中的人文内涵。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代代学科人的不懈努力,他们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记住的。在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时,笔者谈到微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谈到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辛勤付出,并针对一些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谈了这样一个观点: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一些是知名的,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知名的科学家、工程师身上往往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而更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也同样值得我们敬仰。从专业学科中挖掘出的人文内涵,使人文素质教育尤为深刻具体。

2.2博览群书,找学科间的交叉点。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学生的知识面十分广博。教师如果仅仅只是加强专业知识的钻研,就可能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适当涉足其他学科领域会对教学甚至科研大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人文学科和本学科的交叉点,教师适当引申,不仅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例如:在广泛的阅读中,笔者发现《周易》中蕴涵二进制思想,然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该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一些自己的看法,后来很自然地将其引用到《数字电子线路》课程“数制与编码”章节的教学中,使课堂增色不少,并不失时机地加以引申,和学生谈起《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人文精神。

2.3关注时事,找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情,或多或少地会给我们一些人文方面的启示。因此,教师应关注时事,找到时事和专业知识的交叉点,在课堂上自然引出并加以引申,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例如:在《电子测量与仪器》的课程教学中,谈到“深空探测技术”,笔者很自然地引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探月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举世瞩目成绩的取得是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象征,这无疑会增加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谈到“传感技术”时,举例引出“汶川”地震中使用的“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设备,然后给学生谈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谈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感。

2.4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引导。

在专业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地,因为学生亲身的体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其认识上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试验教学中,笔者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挫败感教育、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4.1加强学生挫败感教育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验教学中,除了利用实验本身对学生进行挫败历练外,笔者有时会在实验准备阶段随机地给一些组的实验设备配上若干接触不良的导线或信号线,让学生在反复的测试、调试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2.4.2注重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在社会中,人不可避免要与他人接触,在工作中,更是需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在实验教学中一般采取分组实验,一是实验的需要,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处理好和他人合作的关系。

2.4.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结语

将人文教育寓于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教师要注重把握实质,不拘泥于形式,不急功近利,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在这整个过程中,理工科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关键。

第6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生源逐步减少,民营资本参与高职教育与日俱增,高职院之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各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狠下功夫力抓人才培育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之路。在校园传授人文知识、熏陶良好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及修养,在这样环境下逐步建立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形成本校学生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素质,培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出口”带动“入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只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总体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已是大势所趋,当前高职院校中“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必须根本转变。高职教育注重人才技能培养,忽视育人功能,教学过程难以将人文教育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学生技能和素质失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缺失,在企业中往往表现缺乏责任感、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做事”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做人”的培育,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理念自觉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让高职生们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形成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内驱动力,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栋梁之才。

2.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建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确保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基础地位作用,就要让学生领会人文知识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以“两课”必修课为主线,以人文选修课为主体,以人文专题讲座为补充,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此外,需要增强专业课程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在专业课程授课中体现“职业性”和“人文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嵌入人文素养教育理念,从职业本身出发,讲授职业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内涵,有意识地向学生传导职业人文教育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人文素质,明确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校园环境承载着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双重任务,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地陶冶情操和提升品位。首先,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打造反映本校特色和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着手于校园软件文化建设,狠抓“三风”建设,建立言传身教的校风,树立为人师表的教风,形成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最后,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人文知识辩论赛、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升华修养、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建立“诚信自助书吧”,探索人文素养建设新途径

以上所述总体阐述了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总体策略和基本思路,现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围绕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诚信自助书吧”,设立电子书借阅机,为高职人文素养建设探索新途径。

1.建立“诚信自助书吧”,延伸人文素养教育空间。培养高职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促进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利器。但是高职生阅读基础弱,学习时间短,重实践轻理论,难以潜心阅读,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高职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传统图书馆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日常时间随时随地进入图书馆阅读和借书,因此创建一个以读者为核心,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据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方商讨,决定充分利用学院各个教学设施的空闲空间,建立“诚信自助书吧”。书吧分布在教学综合楼的一楼大厅以及各层楼梯出口处,书籍部分由广大师生捐献,部分为图书馆馆藏图书。图书在内容选择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列出一个主题,不定期实时更新书吧书籍,每个书籍封面均写上推荐阅读的理由,所有学生在任意时间段都可以直接在书吧的凳子上阅读喜欢的书籍。书吧采用师生参与义务管理模式,借阅者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助借阅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开放式自助书吧。大部分展出的书籍借阅者基本做到有借有还,吸引大批路过学生停留脚步到书吧书架前物色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参与书吧管理,培育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解的能力,增加同学之间、书吧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2.设立电子书借阅机,创新人文素养教育阅读新模式。新媒体阅读当前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所青睐,“手机控”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所展现的主流阅读方式,如何在手机屏幕阵地上占据一席人文素养教育之地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学院图书馆引入了电子书点读机,读者在点读机上利用免费WiFi通过二维码扫描下载安装客户端,直接扫描借阅机上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即可全本下载图书到手机中阅读,实现书籍终端扫描直接入机观看,一场关于移动阅读的革命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模式。电子书借阅机与互联网实时动态链接,及时获取网上最新正版电子书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将积极向上深受读者喜欢的书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传递了强大的人文知识正能量。同时手机阅读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限制,极大推动更多的学生下载更多图书到手机上,享受随身阅读的乐趣。实施以来,经过借阅机的学生大都会不由自主浏览借阅机最新的书目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下载到手机中阅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第7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定义。传统的媒体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诸如网络与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都属于新媒体的范畴。新媒体依靠数字和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与卫星等媒介和手机、电脑等终端,把信息或者娱乐服务传播给受用群众。新媒体利用的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与传统的四大媒体所依靠的技术不同,因此新媒体也会被生动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培训地,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把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下来,还可以使这些身上带有鲜明的国家民族文化烙印的高等知识分子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得大学生对自身、民族、社会具有应有的使命感。在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以优秀的品质对待家人、工作、社会,并且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改善自身的人文素质价值观

高校尽职尽责对大学生进行相应人文素质教育,使这些大学生淡去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之心,在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后,以足够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家人、工作负责,才能有足够的耐心与超强的心理素质面对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的素质的提高与自身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三)培养自身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在科学日新月异,不断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人类不断的开拓进取。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且人文素质教育还为大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平台。大学生进行创新不再是依靠自己的胡思乱想,而是根据相应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把自己的创造力现实化、实体化,变成社会所需的技术。[2]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媒体减轻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向效果

新媒体因为其极强的穿透性与多样性,几乎不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目前,新媒体的形式各式各样,从各大网站到微博,大家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这种信息传播工具,上面传载、显示着各种有益的或者劣质的信息。大学生作为接触这些传播工具最多的群体,每天都是这些新媒体的受众,每天的很多时间都会浸泡在这些信息中,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这些信息带来的影响。由于这些信息得不到传统教育的束缚,大学生一时也会很难分辨其真伪,就会很容易产生跟风的现象,以至于对那些很劣质的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渐渐失去了对社会和团队的责任感,重视物质需求,而不讲究精神方面的提升,从而减弱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良好的导向效果。

(二)新媒体削减传统教育的优势

日益飞速发展的网络可以实现相互交流与信息获取,还有在网络中双方都是平等的。利用网络的这些“优势”,网络的使用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和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已有的价值观来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并且获取这些信息或者自己认为正确的信息给其他人,把自己以为正确的信息传播到网络上,实现信息的相互获取,甚至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平等”地谈话,不是跟以前那样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信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标准和自身的判断能力不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样就会使得自己很容易获取一些不利于自身良好发展的信息,而且自己坚信不疑,不接受教育工作者传授的良好信息,反使之为错误的观点,长此以往削弱了传统教育的优势。

(三)新媒体减弱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管控效果

现今,由于在网络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缺少具体的理论依据,没有充足的技术力量,还有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没有达标,以至于网络上相关方面的监督与管理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我国在这方面制定的相关制度也没有达到健全的程度,这就使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得不到相应的遏制,使之有机可乘。而且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完整相关的课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够规范,人文素质也就失去了帮助其在网络上和学校生活的强大助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很难顺利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更加一步减弱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管控效果。

四、高校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策略研究

虽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有效地遏制新媒体在信息方面的弊端,也可以很好地促进高校顺利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有文化底蕴的高科技综合性人才。

(一)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平台为教育建设服务

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和手机的一大使用群体,高校要利用这些新媒体的技术与终端,使之为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服务。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各种形象生动地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有关于文化传播的信息平台,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些网页或者网站,同时提升各大高校的校园网、论坛等校园网站的品质,使其向着有利于优秀有益信息的呈现与传播发展。还有在微信等通讯工具建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民族文化传播等等人文素质教育。这样大学生在课堂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后,课下使用手机网络时,就会获取这些文化知识,让这样文化知识不再是课堂上老师一板一眼地教授,而是网络上各式各样以文字和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们,提高他们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平时就可以受到文化的浸染,更加有效地受到人文素质教育。

(二)建立合格的教育团队和网络监管团队

高校的教育者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他们的工作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成立一支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极强使命感的教育工作者团队,并且由于还需要网络上的监管,所以还要建立一支具有极强责任感的网络监管团队。教育工作者团队要有很深的人文素质底蕴,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合格地文化传播等人文素质教育,还需要结合新媒体,利用自己熟悉的新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与同学之间产生共鸣,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加深他们的人文底蕴,培养他们优秀的品质与正确的价值观。网络监管团队要明确自身的任务,积极配合教育团队的工作,积极监督网络信息的品质,有效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使人文素质教育通过网络等新媒体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与法律法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套健全的监督与管理机制,离不开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组织领导和管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完善的法律法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流程与细节。网络之所以会传播某些不良的信息,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具体的权利与责任进行划分与规定,以至于出现了这种情况无法治理,越来越严重。建立有关于网络方面的管理机制,明确相关人员的权责,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监督与管理,使得某些人会肆无忌惮地传播劣质信息,建立相关的举报机制,使得劣质信息和相关人员得到举报,可以一定程度上绿化网络环境。

五、总结

第8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不同途径逐步内化成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相对稳定的个性品格[1]。高等职业教育者应意识到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经济发达到何种地步,都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个人最为根本的素质,人文素质对个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普遍感受到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行为与心理上都产生不少的问题,通过调查信息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意在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期望为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1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挑战

1.1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本文研究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专业涵盖了文理科,主要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方面内容,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为90.7%。从表1可以看出,73.8%高职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一般”,19.2%认为“氛围不太好”,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很好”,这充分说明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不能使广大高职学生满意,达不到学生的预期,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广泛认可,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与提高。对于高职学生人文思想方面的调查,49.8%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未来人生成功起很大的作用,33.6%学生认为“有一些作用”,16.6%的学生认为“无任何作用”。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个人发展与成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14.7%的高职学生全部通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59.2%的学生曾经读过其中的两至三本名著,而26.1%的学生还从未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这说明高职学生对于传统古典名著阅读兴趣不浓,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不受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关注,从侧面印证了信息化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3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言行代表母校形象,且具有“母校光荣我光荣,我为母校争光荣”的责任意识。28.6%的学生会视实际情况而定,21.2%学生认为无所谓,10.5%学生从来不会有责任意识。这反映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自我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忽视自身社会责任意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而且符合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为缺失,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

1.2信息化环境对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

1.2.1互联网对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冲击

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渠道、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智能手机普及与互联网随时可触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所受到的冲击不容小觑。在信息化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化心理的作用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保障学生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1.2.2学生生源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改革与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与中等专业学校“3+3”中高职衔接模式招收中专毕业生,已成为高职院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招生模式。高职院校如何应对由于生源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中专毕业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其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情绪等方面更易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得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世俗轻理想、重个体轻群体、重享受轻奉献、重现代轻传统[2]。文化观念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对于高雅文化较为漠视,片面追求当前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认同或部分认同庸俗的社会潮流。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与精神追求在信息网络冲击下逐渐丧失。文化行为上,由于受到互联网的不良影响,世俗化、功利化正在逐步瓦解校园传统文化价值秩序与基础。学生在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务实倾向,只关注个人前途发展,漠视社会发展与周围环境变化。文化规范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受到网络非主流文化或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渐远离传统主流思想与文化,由此产生的漠视校园纪律与道德规范,最终出现了文化价值失范的现象。面对生源不断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2.1“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选择性地忽视人文教育,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迎合就业市场的风向标,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造成高职学生书本理论知识多而社会实践常识少,业务知识强而为人处世弱,动手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弱。这种状况将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难以真正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职场与生活环境。从学校角度看,高职院校功利主义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重技能轻素质、重应用轻基础”[3]的倾向使人文素质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向来都非常注重自身专业品牌优势,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受社会大环境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影响,高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过分重视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轻视人文课程学习,表现为平时忙着考试以获取职业等级证书与专业资格证书,而对于像思想政治课这样的人文课程无暇顾及或者敷衍了事。从上文的调查问卷中可知:26.1%的学生从未读过一本古典名著,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会导致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传统文化底蕴缺乏、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大为减弱,最终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2.2教师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模式定位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较为模糊,造成高职院校教师片面地追求和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上部分年轻高职教师刚走出大学校门,缺乏实际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实践操作技能的积累。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另外,高职教师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具有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等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的影响,普遍缺乏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性措施,致使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优秀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4]。同时在平时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出现的厌学情绪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缺乏责任心、意志力、良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教师都缺少相应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造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

3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3.1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时时刻刻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身处在校园人文氛围中使学生有美的感受,学生自我价值得以肯定,从而培养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和培育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5],在信息化环境下,优秀的校园文化资源是广大高职学生对抗网络不良文化、快餐文化的有力武器与宝贵资源,理应受到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应不断整合这些优秀的人文文化资源,培育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通过学院优良的校训、校风加以阐述,在全院师生共同倡导下,产生激励作用和精神力量,使校园人文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师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改善学院师生的人文精神风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吸引高职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增强学生人文体验的频度与深度[6],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人文、艺术讲座,让学生受到启发与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院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人文活动中陶冶情操、表达情感、提高学生作品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要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等,这些良好的人文精神都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积极影响。(1)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全体教师人文素质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院校人事部门在制定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年终评优、进修培训等制度时,尽可能把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广大高职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2)改变广大专业课教师原有观念。高职院校教师应改变原有观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教给他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即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不断积累人文知识以提高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突破、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的职业精神,以求从多个方面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成效。总之,高职教师是社会人文素质的传递者[7],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修养、和谐发展的人。

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从教师方面来说,高职教师要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下企业锻炼,从中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场所进行学习考察,并配备现场专业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并逐步体会感知企业文化。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学生要想在今后激烈竞争的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实习企业的教育资源,对相关企业文化进行初步了解。高职大三学生要牢牢把握好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顶岗实习机会,更多地接触了解企业文化。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角度转变为职场人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培养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应学会在企业的良好文化氛围中,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

3.4注重应用实践,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功能

付诸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把学生所掌握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他们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人文素质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并形成良性循环。以往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地只是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大大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随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途径和较为愉悦和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领略各地人文景观,欣赏各种古典名著、音乐、名画。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人文素质。

4结语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与探索,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希望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寻找到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79-80.

[2]陈慧敏.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迷失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9):136-138.

[3]毕红芳,金鑫.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09(18):46-49.

[4]王正莉.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92-93.

[5]刘涛.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14-15.

[6]吉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形成与拓展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83-84.

第9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 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方式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1.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的今天,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等多个方面。

2.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心理方面的养成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教育内容过多强调理论性。人文教育工作者过于寻求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宏大,评价机制不与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只是倾向于解决一般的道德认知,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人文教育不能贴近高职生的生活、不能贴近社会发展的变化、不能够贴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校园里无论是课堂上“两课”教师的长篇大论,还是课堂下辅导员的滔滔不绝,大都是知识的传授和说教,理论宏大而收效甚微,造成“空对空”的尴尬局面。

二、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着精神文明,自然科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说,离开人文素质教育的“科学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而离开科学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造就的同样也只能算是一种并不丰满的人文素质。这二者的紧密联系为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的进程提供了可行性。

其实,人文素质教育不是单凭某一门课、某一个机构或某个老师就能完成的,它应该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而专业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主观上师生都很重视,客观上这些课程有相对较多的课时量,因此,把专业课的课堂作为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其优势毋庸置疑。在此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文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内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由此,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此途径得以加强。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现代企业除了要求员工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而且更需要员工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意识等。那种只有一技之长而德育素质低下的人员已经被排除在企业的选择之外。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重技能轻德育”倾向,片面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学生远离学校到不同的企业去实习实训,校企各方应在学生的德育工作方面真正的合作起来,避免出现所谓的德育“盲区”。

比如,有的学生个人素质很好,在专业技术方面很是精通,算的上是行业中的能手,但是,当他到了某个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只想一人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单打独斗,那么,势必会被凶猛的竞争浪潮所吞没。必然的,最终也不会得到企业的青睐。由此看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的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一定要加强针对性,顺应现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注重加强学生的抗挫折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抗挫折力――也就是一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抗挫折力的大小,同人的经历有关,也同人的意识、意志有关。一个能够正确对待挫折,意志比较坚强的人,在同样的不如意面前,他的情绪波动相对就比较少,挫折耐力则相对比较高。

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心理比较脆弱,这对他们的发展不利。在实践中经历挫败,在挫败后感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在实际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的创造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挫败训练,让学生在反复的观察、研究中经历挫折和失败后再体会成功后的喜悦,从而磨砺学生的心性,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3.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使受教育者无批判的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体系,过分注重培养对象的标准性与统一性,却忽视了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客观上产生了束缚受教育者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几乎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作为新时代的骄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影响和冲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社会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现代科技传媒的多样化,带来他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现状,使高职人文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丰富学生生动的个性,充分展示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工科基础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可行性浅析.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3.

[2]田翠英.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创新.现代企业文化,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