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给侧改革范文

供给侧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给侧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给侧改革

第1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对此,食品龙头企业正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科技研发和科学管理延展产业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图谱

为什么要进行食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告诉《中国名牌》:“我国食品供给体系总体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和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高。特别是在当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食品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风向标,指向了食品行业天然、绿色、营养的发展方向。加多宝强调,食品行业存在产品生命周期短、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跟风性强、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等问题。供给侧改革力克行业顽疾,要求企业持续推动技术的进步及设备工艺的精进,给行业开了一副良药。20年来,加多宝精耕细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加多宝凉茶和昆仑山矿泉水两大品牌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高标准、严要求。

供给侧改革,不是政府的独角戏。“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供给侧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多宝集团相关负责人称,“政府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成本、税费成本;企业也要优化内部管理,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利用好凉茶行业逆势发展的契机。只有两方面劲往一处使,形成改革合力,才能促使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短板攻克

供给侧改革为食品企业带来的是产业链的延展和产业发展的精准化运行。中研普华研究员叶奋强调,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食品行业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消费转变,由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梳理资源投入和配置,企业才能找到最优方法应对消费大环境的变化。

“审视中国食品工业短板,必然追溯到作为原材料之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刘治指出,“对于已初步实现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来说,建议加快融合现代化农业,加大对原材料基地的投入,加强对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力度,建立安全追溯制度,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同时,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以国际通用标准为参考,与国际接轨。”

“对此,九三粮油一方面直击原料产地,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采购、生产成本,从而形成采购――生产――营销的短线扁平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剥离不良资产,建立企业防火墙,增强抗风险能力,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创新转化和产品体系建设。”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领航

现代食品业的供给侧改革,强调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的提升。“比如引进和发展营养需求研究、感官科学研究、原料成分研究、包装材料技术研究、风味技术研究、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的实施应用,将有助于向高附加值的两端或者全产业链发展,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刘治说。

“通过科技研发,初加工原料型食品企业可延伸至深加工产品甚至终端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汇源果汁集团副总裁李生延对《中国名牌》说,“汇源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品种,为水果、蔬菜、农产品等创造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上游,汇源果业、汇源农业作为产业基础,为果汁产品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保障。在下游,汇源直营公司、经销商运营体系日渐成熟,为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可能。”

第2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痛苦去产能

2015年,钢铁行业已降低粗钢产能约0.67亿吨,停产的企业有30多家。

2016- 2018年:再降低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防范金融风险

去产能将带来诸多棘手问题,淘汰的1亿~1.5亿吨产能形成的呆坏账,该如何核销和解决?其背后可能蕴藏着局部金融风险。

据业内人士推算,10亿吨钢铁产能负债3万亿元。由此推算,1亿~1.5亿吨产能的负债规模至少是3 000亿~ 4 500亿元。

人员大分流

供给侧结构改革出发点只为解决两个要素:一个是钱,另一个则是人。前者是让国有企业能重新盈利,后者则调整不合理的人员结构。中国钢铁厂的职工数,堪比一座小城市人口,这已成为绝大部分钢厂的沉重负担。比如: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粗略做了计算,此轮钢铁去产能,将有大概50万的钢铁职工面临调整或重新选择就业。

钢铁企业停产的两种“死法”

“安乐死”:是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应多用兼并重组的手段,少用、缓用直接破产的方式。此“死法”多用于国有企业。

“猝死”:根据破产法,企业破产清算、职工下岗。此“死法”多用于民营企业。

场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改革如此陌生,亦如此熟悉。用3年时间,1亿~1.5亿吨等待彻底去掉的钢铁产能,50万职工身份的转变,钢铁产业率先奏响了供给侧改革的序曲。

新三板对金融业说“不”

早前,新三板向私募基金管理机构(PE)关上大门,这一次,新三板又叫停了各类金融企业的上市……

金融企业圈了多少钱?

在2015年,新三板共募集资金1 168.7亿元,其中,金融业挂牌企业合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380.1亿元,占新三板募集资金总量的32.5%。

被圈的钱花到哪里了?

从新三板里巨额融资后,PE机构们花起钱来也很大方。中科招商在2015年下半年在股票市场疯狂举牌上市公司,进入2016年1月,股市下跌了22.4%,中科招商的这些投资大多被套。

以中科招商为例:

2015年共举牌了16家上市公司

耗资40多亿元

监管收紧,杜绝恶性融资

社会上大多数钱流向金融类企业,去追逐短期高回报,这显然不是监管层想看到的局面,新三板监管收紧不可避免。

在去年12月25日,证监会暂停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在新三板挂牌和融资。

在今年2月1日,所有类金融企业全部暂停办理挂牌手续,无论处于何种状态。

第3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何以解忧,唯有改革,继续改革,不停顿的改革,这就是今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所在。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要极大地提高生产力

经济新常态,有四个表现非常明显: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第二,人力资源的成本高企,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比周边国家高很多。第三,能源资源成本高企,我们对包括石油在内的资源依赖性较大。第四,环境影响巨大,去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第一份全球气候协定,中国做出了庄严承诺,任务艰巨。

由此,为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供给侧改革至少要侧重五个要点:一是人力资本必须受到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劳动力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二是资本的涌动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三是应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我国作为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国更应注重土地资源的作用,尤其是农村的土地确权、流转和发挥效益,当成为供给侧改革一个极为关注的要点。四是注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也是生产力,是国人的自豪。五是政府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改革的组成部分,审批制改革只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三者的关系在逻辑上是一个从属关系,不是等同关系。我们对政府不断改革、继续改革寄予希望,就是因为政府管理也创造生产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当下的任务就是要极大地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将追求有效需求满足作为重要目标。如何体现?我以为很大程度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能低估工业化朝气蓬勃的力量,因为中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

有三张榜单可以说明工业创新的意义:一是财富五百强榜单,2015年大陆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的就有100家,仅次于美国。在世界五百强行列中,已经有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中国企业队伍。二是世界品牌五百强榜单,去年美国有239个,占据半壁江山,而中国还不到30个,这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我们需要有效供给,思考分层消费该如何满足。中国企业在世界五百强数量较多,但中国品牌数量离我们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三是世界创新企业一百强榜单,2014年我们有华为一家,2015年一个都没有,此消彼长。而相比较之下,亚洲国家几乎占到一半,有47个。这三个榜单就是极大地提高创新能力的参考。中国应以创新为首,供给侧改革要的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分层以及实际和未来的需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极大地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

不可否认,我国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模式让我们警醒,这样自觉的警醒难能可贵。

由此,要做三件事:一是机制改革。供给侧改革最需要的是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和法制的改革。

第4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从理论上讲,供给侧改革适用于供给相对不足的时期。在供给学派的字典里,供需关系只有两种:一是供给绝对不足;二是供给相对不足,或者说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并存(该学派不认可供给的绝对过剩,因此无力解释“大萧条”等经济危机)。在供给绝对不足时期,企业部门的供给总量和样式、方式均不能满足居民需求。此时,萨伊定律大行其道。政府仅需鼓励生产,“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产品越多元化销售越快”、“一个企业成功可以帮助更多企业成功”。如若政府过多地干预和调控,反而会降低供给侧的运行效率。在供给相对不足时期,萨伊定律的适用条件不再。供给学派――萨伊定律2.0版――沿袭了生产和生产率决定经济的理论内核。他们对生产领域和管理领域实施改革,改善经济结构性问题,促进生产和生产制度的效率提升。此时,政府对供给侧的适当干预,就可以有效地修缮供需平衡,甚至继续引领需求增长。

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机理,即如何解决供给的相对不足。首先,我们要了解此时的经济特征,它们是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标的。一是国有企业比重过大。国有企业会占据大量经济资源,容易导致相关行业供给过剩,而其他行业供给不足;同时,这会制约市场的经济活力,引致供给效率走低。二是财政赤字攀升或者通胀高企。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当经济发展渡过古典时期、出现供给相对过剩之后,决策者会先行刺激需求。但事实证明,政策运用不当会使经济陷入困境。比如,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政府唯有“增加税收保持开支维系增长”;同时,流动性陷阱是宽松性货币政策的阿喀琉斯之踵,容易成为通货膨胀的温床。三是失业率增加。一方面,结构性供给过剩会带来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世界各国的小微企业都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如果它们失去活力,失业率必然会增加。

其次,针对上述经济特征,供给学派的践行者开出了药方:一是国企私有化。此举旨在裁剪国企臃肿,减少对市场的行政性干预。这会带来改善供给结构、释放经济活力的双重功效。二是减税。根据拉弗曲线,减税可以使个人和企业的收入更多流向储蓄和投资;甚至在长期内,减税可以扩大政府的税基,产生税收“自偿效应”。如此一来,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力都会增加,就业率会增长,供给效率就会提升。三是稳健的需求管理政策。一方面,要缩小财政开支,降低政府赤字,促成“国退民进”;另一方面,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有效控制通胀。四是简政放权。包括去监管化,废除物价管制,加大金融、电信、能源领域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等。借此,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提升供给效率。

在操作上,供给侧改革需要“拿捏尺度”,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历史上,无论里根经济学还是撒切尔主义,虽然都曾引领经济走出滞涨泥潭,却遭到了继任者的摒弃。归根到底,还是缘于尺度拿捏得不够准确,导致经济发展不符合人们的预期。

里根的改革措施前期发力较大,后劲不足。在税收上,由前期的单一减税变为后期的时增时减;在财政收支上,1984年已经基本平衡,但后期大幅增加开支,这导致整个任期内的赤字增加一倍多,使美国滑入“赤字陷阱”。与之相比,“铁娘子”撒切尔的政策操作要更加坚定,但又过于信奉新自由主义,过于强调市场效率,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可以说,在政策操作尺度上,撒切尔是“过”,里根是“不及”。同时,在控制财政支出方面,他们都以削减公共福利支出为代价。这导致美国和英国的经济不平等现象明显,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从发展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视角,二者难言成功。

第5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顺应供给侧改革的减税需求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其中,降低企业成本是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一环。而减税无疑是降低企业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因此,减税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聚的共识。

此次“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后,全年减税将达到5000亿元。如此大的减税红利,契合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要求,为供给者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促进有效投资带动供给,以供给带动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激发企业投资创新创业的动力。

减税需求与减税取向、减税安排与减税策略的一致性,彰显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与“营改增”改革举措的协同特征。

助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目标,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引导资源配置的价格,矫正以往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带来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因而,回归市场主体理性预期,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基础上的政府有效调控,是破解长期累积的结构性、体制性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企业活力迸发,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就形成了。

全面实施“营改增”,进一步降低企业边际成本、提高要素供给效率、增强企业供给能力,同时大幅度减税必然会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占用和使用,有利于减轻对市场资源配置干预的程度。由于增值税具有“中性”特征,相对于营业税而言,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扭曲较低、效率损失小,对价格信号的扭曲效应不甚明显。同时,增值税具有“税价分离”的形式特征,通过税制改革实行税价分离,让价格真正起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引导资源配置方向的作用,是“营改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促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经济及产业结构性失衡,是困扰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是推进供给层面改革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性问题与税制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营改增”不仅仅是一项减税措施,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税制的优化。此次“营改增”全面推开,将覆盖所有货物与劳务,第二、第三产业的抵扣链条将彻底打通,这对于解决经济供给结构扭曲脱节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的经济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营改增”试点以来,第三产业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52.6%提高到2015年的56.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步提高,由2012年的45.5%逐年提高到2015年的50.5%,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首次占据“半壁江山”。

同时,“营改增”本身也属于结构性调整政策,有利于破解由于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所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有效解决营业税重复征收以及增值税抵扣机制不完整导致的税负偏重问题。

第6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国际经验 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我国大力实施供给侧改革战略,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五大重点任务。但是我国政府将推动经济发展的焦点从之前的“三大需求”管理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对象的供给侧管理,反映了我国生产端存在着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使得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存在一定困难。国际上曾有一些发达国家都实施了供给侧改革战略,如美国、英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供给侧改革做法都堪称典范,值得我国借鉴。

国际上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案例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美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都相继出现了滞胀,这同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观点发生偏离,因而这些国家都纷纷投向供给派,争取通过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复苏。其中,美国里根政府的“里根主义”、英国撒切尔政府的“撒切尔主义”等,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

美国的供给侧改革经验――“里根主义”。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便不断引发出滞胀问题,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等都呈现明显的螺旋式提升态势,通胀水平已无法简单通过市场和政府行为进行驾驭,直接导致了美国当时的市场活力明显下滑。1980年末,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达到13.5%,全社会失业率超过7%,但当时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比为负(-0.2%)。当时,美国的经济也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天然气、金融、有线电视等行业方面存在明显的进入壁垒和价格管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凯恩斯主义的需求侧管理理念已难以有效应对,转向供给侧理念已势在必行。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了三项措施,即降低税率、放开政府管制、适当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通过“里根主义”供给侧改革,美国逐步走出了持续性滞胀的经济状态,美国的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起得到明显复苏,之后连续出现了92个月的平均经济增速均高于4%的良好发展态势。在1989年里根总统卸任时,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比他上任之初明显降低,美国当时的经济已明显进入了繁荣发展期,为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国的供给侧改革经验――“撒切尔主义”。在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之下,工会的力量不断扩充壮大,全国的经济力量呈现了大面积的国有化,导致市场活力不足,经济运作效率明显下降,全国经济产生了全面的衰退。当时,虽然英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了25%以上,但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大幅度下滑。当时英国的工会力量非常强大,所以失业率并没有因经济下滑而产生明显上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5%左右。在1973-1975年期间,英国的年工资水平分别增长了15%、19%和23%,这也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当时出现了企业生产效率下降而工资、物价水平螺旋式上升的现象。

为此,撒切尔政府采取了三项政策,即采取紧缩型货币政策、加快推进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推进税制改革,减少公共支出。自此,英国的经济开始发生反弹式增长,滞胀困境得到有效解决。1986年全国的通货膨胀率仅为3.4%。20世纪80年代,英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5%左右,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通货膨胀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不断增长,在1982-1989年期间全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2.8%左右。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几大推进策略

我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与当年美国、英国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些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经验都值得我国借鉴。

第一,减轻税收负担,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抓手。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之下,降税可以直接减轻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有效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能够明显刺激消费,从而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对我国政府来说,尽管在短期内保障税收有所降低,但是政府降税带来的供给效应能够获得更多的新税源和拓宽税基,因此,从长期来看还会增加政府税收。所以,我国实施供给侧改革战略就要进一步用好降税政策工具,保证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实施。

第二,简政放权,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前提。产业结构优化,是要素不断流向高端行业或者产品相对稀缺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供给结构发生改变。企业显然比政府更加洞悉市场供给情况,能够自我探索结构调整之路。而且市场机制拥有自行纠错功能,通过企业主体的“试错”并不会带来产能过剩,而且也不会影响政府指引作用。所以,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政府就应该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市场调节机制更加稳定。

第三,消除垄断机制,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内在需求。国有企业只有消除垄断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出市场竞争的效力,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才能进一步高效化。要消除市场上的垄断机制,就要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强化混合所有制成分介入国有企业,不断放宽民营资本进入投资和运作领域的限制,允许或者鼓励民营资本直接涉通、医疗卫生、能源、金融、教育、电信等国有垄断型企业。对不会显著影响民生的国有企业,可考虑进行私有化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准,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第四,重构优化要素配置,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内在动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还具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不应放在大城市。在大城市之间的一些“孤岛”城市,可以加速网络化转型,推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重构、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供给侧改革也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要努力营造农民顺利进城和城镇资金顺利下乡的良好局面。因此,政府要打破城乡之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和交易瓶颈,打破各种行政壁垒。

第五,协调货币政策,是我国推进供给侧改革战略的重要保障。美国、英国在供给侧改革初期,由于通货膨胀严重而迫使政府重视货币政策并且积极有效跟进。虽然我国目前尚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今后供给侧改革战略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落后产能的风险也将不断提高。为了规避因风险提高而带来的连锁负面效应,就需要政府打好改革与货币供给组合拳,及时实施与供给侧改革阶段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引导资源要素根据配置自由流动,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作者为石嘴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第7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关键词:供给改革 供给侧改革

一、发达国家供给改革

(一)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供给改革的浪潮,为了更好的从公共服务领域、公共物品供给、城市基础设施供给领域进行供给改革。从西方发达国家供给改革的背景来看,是为了改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偏低、充分利用私营企业良好的服务,为减少国家资源浪费,提升经济发展动力而实施的。在更加自主的体制下,公共物品领域的供给改革给整个当时的西方国际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二)西方发达供给改革的实施概况

总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实施供给改革,主要在3个层面:一是供给的绩效提升上,改变了传统的定向公共服务,引进了绩效管理的新办法,让公共部门的绩效彻底改善;二是在供给领域,引入了市场竞争,通过私营企业的加入,加大国有企业的发展压力,从而激发更强的发展动力;三是创造新的发展理念,即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的“顾客为中心”的理念,让西方发达国家向服务型社会转变。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背景

“十二五“末期到“十三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产业、人口、社会发展等都受到了制约,因此开始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括来说,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国内宏观环境逐步恶化,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海外资本缩水严重,房地产泡沫逐步显现,金融创业受挫频发,内需提不上去等等,都逼迫着采取新的发展方式,激发经济活力;二是我国产业结构、经济转型、人口矛盾等问题凸显,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就需要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来实现;三是在传统产业中,高产能、低效率、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束缚了全国经济的突破。

(二)我国供给侧改革实施概况

2015年在财经领导小组的会议上,开始研究当前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问题,进入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充分依托改善当前的供给方式、转变供给结构,以改革的方式,实现人口、资源、金融、创新、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在我国各行各业开始深入推进,但是短期来看,还没有表现出改革的成效。

三、发达国家供给改革与我国供给侧改革对比分析

(一)实施背景对比分析

从表1中信息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供给改革与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定执行,面临着相同和不同的实施背景。相同的是,两者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束缚的时候提出来的,提出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当前的发展局面;不同的是,两者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背景完全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为了在公共产品供给领域进行改革,才推出来改革,主要深度实施的领域是技术设施、公共物品供给等领域,但与此不同的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推出,不仅要改变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更是要从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

(二)目标任务对比分析

从两者的改革目标任务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供给改革是为了改变公共领域的产品供给问题,如公共教育供给等;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不仅要在公共领域进行改革,还要在金融、产业等领域实施。

(三)实施效果对比分析

从效果来对比,西方供给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改革目标,让西方国家的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得到提高,也将私营企业引入到公共产品的供给当中;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时间还较短,短期效果还未现象,但是各行各业已经开始了总体布局。

四、启示

通过对发达国家供给改革和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虽然执行2项政策的时间、背景、主体、任务都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激发新的增长活力。虽然发达国家通过供给改革,主要在基础设施、公共物品等领域执行,范围较于我国的供给侧改革而言,更为狭窄,但是我们需要从发达国家供给改革的实施中,寻找经验,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以至于无法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任务。总体而言坚持实施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是能够改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很多难题,因此要继续深化实施。

参考文献:

[1]杨立 贺京同.我国工业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提升空间――基于中美对比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6(06)

[2]刘尧飞 沈杰.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分析[J].理论月刊,2016(04)

[3]胡鞍钢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N].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第8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对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当前宏观层面最大的利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京津冀三地实现区域经济捆绑式发展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如何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实现保定县域经济腾飞成为当前保定市最为关注的重点。而最好的切入点莫过于精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升级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基本政策导向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背后的经济理论依据分别为供给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在宏观管理重点和政策工具上,需求侧对应的是需求管理,主要倚重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驱动,重点在于通过刺激和提升有效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供给侧所对应的为供给管理,主要政策工具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重点在于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实现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最优配置,来达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从而在拉动经济增长数量的同时,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推行供给侧改革,实现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增速放缓甚至进一步下行已成定局、各个层面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并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经济增长驱动方式、管理模式和发展格局深度调整的最优化选择,可以说实行供给侧改革是对冲我国目前经济增速放缓,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核心在于充分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社会的有效供给水平,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的契合度,以满足人们生活日益提高的有效需求,从而实现经济良性增长。

在政策导向上,在微观层面,供给侧改革主要着眼于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自身活力,使各类生产要素能够便利地进出市场,自由地创造价值,自主地实现价值,形成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在宏观层面,供给侧改革主要着眼于提升政府制度供给,着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宏观管理方式,打造市场主体能够充分释放潜力的良好环境,并使各类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利于存量资源的不断优化重组,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供给侧改革对优化保定市县域农产品供给结构的指导意义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标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当前可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政策着力点,积极推进保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为加速县域经济发展,保定市积极推进“大县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县域经济发展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转换思路,释放更强烈的政策引导信号。农产品市场是最大的民生消费市场,市场需求潜力无穷。但是,由于食品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国内在农产品有效供需结构上存在严重错配的现象,农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居民的有效需求。主要表现:一方面是高收入群体对高端、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这部分市场更多地被进口农产品占领,价格居高不下,同时普通消费者对中低端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顾虑重重,但囿于收入水平有限而不得不忍受和接受现有农产品市场,但他们的真实有效需求是被抑制的,如果市场可以提供大量安全且价廉的农产品,被抑制的有效需求会重新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是很多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得不到保障,更得不到大幅提升。

目前,保定市县域农业的供给大多还停留在有粮即可的阶段,农产品多样化、高端化供给不足,随着居民生活质量要求的大幅提高,京津两地和全国大中城市对多样化、高端、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市场容量非常大,保定县域经济可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以精准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着力点,优化升级保定市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的层次、水平和数量,逐步扩大保定市各县农产品在京津乃至全国的市场占有率,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精准实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供给结构的调整需要需求结构的有效引导,精准实施保定市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首先要细分京津及全国农产品需求市场,制定有差异的农产业生产策略,优化和升级保定市县域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1、充分发挥保定各县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瞄准京津高端农产品市场,增加高端、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给能力。高端农产品需求刚性大,利润空间大,全市可按照各县的相对比较优势,分区域实施农产品供给结构调整策略。在有条件的、基础较好、拥有优势农产品的县,以原有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升级建立高端农业园区,专门培育生产高端、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邻近京津的县,可重点发展高端生鲜和蔬菜的生产供给,相对远离京津的县可重点发展无污染高端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需要注意的是,高端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同时要在农产品保鲜技术、包装技术和外观设计上多投入,好马配好鞍,好产品要有好外观,让保定各县的高端农产品更多地走进京津高端餐饮机构和高收入居民的餐桌。

对于高端农产品,除凸显绿色、安全、高端的特点以外,还要重点强调农产品的“鲜”和“安全”,把保定县域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争取做到当日凌晨1~2点采摘,凌晨3~4点送达京津市场,5~6点到达采购人员手中。

2、瞄准京津、本市和全国其他省份普通餐饮机构和居民的餐桌,大力发展中低端农产品供给。更多的市场份额属于中低端农产品,但是现在农产品供给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因此在中低端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上,要重点强调农产品的“绿色”和“安全”,以严苛的高标准,坚决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调结构的同时要调整产能,提高畅销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推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创新,发展农林特产的深加工。保定市各县农林特产丰富,但更多的农特产品在本地销售,附加值较低,在农特产品供给上,要强调农林特产供给的“绿色”和“优质”,以品质和品牌创造市场需求。同时,必须要下大力气推动本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创新,或引进新型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制度保障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内涵之一是创新制度供给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时,政府部门的首选动作是强化服务职能,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效率。

1、破除生产要素进入障碍,搭建要素汇聚新平台,为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汇聚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通道和发展空间。采用更为接地气、更为优惠的措施,吸引更多各种性质的资本进入保定各县的农产品生产领域。打破条条框框,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更为开放、优惠、体现人文关怀的各种人才引进措施,吸引更多有创业精神、有技术的创新人才到保定市进行农产品生产和技术创新、研发;同时,要加速本地农村劳动力的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中农业人力资本的积累。

2、创新县域农业制度供给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制度创新带动农业产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对县域经济来说,制度供给的改革应更多地体现在增加制度支持,减轻农业经营负担、减少制度审批环节上。如: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提升县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重构农村税费体系,采取更有优惠的税费减免措施;完善农业转移支付方式,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采用更有弹性的金融服务农业政策,降低农业企业融资成本等。

3、加速土地确权和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迅速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土地确权是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的基本前提,不但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而且土地流转后释放出来的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可以成为新兴农业产业化工人,变身为县域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市区,有助于推进保定市的城镇化进程。

4、加速京津农业科技合作,增加农产品生产、深加工和保鲜技术的研发投入,以科技带动农业供给结构优化和升级。保定市各县可在具有技术优势的京津设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鼓励保定市县域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研发部门集中入驻科技研发中心,这样便于京津的科技人才“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京津的科技人才和技术优势,迅速提升保定市县域农业科技水平。

第9篇:供给侧改革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共给侧改革;路径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虽然只是简单五个字,但分析人士认为,政府关注点从管理总需求转向管理总供给,这也意味着“三驾马车”概念慢慢淡化,“供给侧改革”或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改革的重心。

何为“供给侧改革”呢?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改革提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旅游业供需现状

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人均gdp有望突破1万美元,旅游消费的需求也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而与旅游刚需旺盛不相匹配的是,每逢节假日,大多数5a和4a级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游客休闲放松的出行目的难以满足。香港特区政府对大陆游客奶粉限购令、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对中国游客购买Burberry、Prada、Ferragamo等品牌的数量进行了限制。,关于中国游客“占领、买空日本”的报道随处可见。

我国旅游供给真不能满足需求市场吗?我国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应有尽有,仅5A、4A、3A级景区全国就分别拥有212家、2862家和3468家,根据国家旅游局2014年一季度的报告:我国共有12804家星级饭店,除停业饭店898家外,共有一星级酒店139家、二星级2899家、三星级5709家、四星级2400家、五星级759家。消费的升级必定将倒逼供给侧各方改革,旅游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分析我国旅游市场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主要矛盾,依是需求侧日益增长而升级变化的需求与供给侧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是缺少供给,而是有效供给不足;所以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核心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水平。而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的改革,关键在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的革新进行旅游共给侧改革的路径。笔者认为旅游业供给侧改革路径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入手。

(一)创新旅游资源:我国的观光资源世界一流,数量够,品质也高。但是滨海度假资源不足,全世界的度假主体方式几乎都是滨海度假,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真正形成品牌的度假地严重不足,全国数下来不到10个。对于供给侧要有新认识。“旅游+”,跨界整合,融合发展,将成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一条特色休闲街区、一个旅游小镇、乡村旅游集群都可成为游客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旅游+居民和家庭服务”,“旅游+健康服务”,“旅游+体育服务”,“旅游+养老服务”,“旅游+文化服务”,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新的供给,而且会是有效供给。

(二)提高供给质量

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中,团队旅游市场上导游和游客矛盾尖锐,冲突时有发生;散客旅游市场也充斥着“坑蒙拐骗”现象,类似于“海南海鲜宰客”,“哈尔滨天价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供给侧改革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无论是旅游景区、旅游饭店,还是乡村旅游、休闲街区,都要致力于打造精品,追求精致,讲究精美,从数量型走向质量型。精品就是有效供给,精致就是供给水平,精美就是引导消费,说到底就是要提高旅游供给侧的创新能力。

(三)调整供给结构

我国的旅游产品,一直是“产品观念”在主导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我所有、你消费”在构建供需关系,导致传统供给供大于求,新型产品供不应求;观光产品供应过剩,休闲度假产品供应不足;共性化的产品简单沿袭,个性化的产品严重缺乏。供给侧改革,必须树立“用户(消费)主体”的理念,以“你需求,我供应”来重构供需关系,优化产品结构。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普遍偏向高端旅游产品,如高星级酒店、温泉产品、高端会展产品等。这种策划和决策导致高端旅游产品供给过剩,而庞大的中低档大众旅游者,却缺乏满意的旅游产品和设施。旅游已是大众消费,应接地气,入百姓家。

(四)增加旅游公共品的供给

旅游产品的供给是由企业和政府来完成的。但我们的政府认为自己只负责提供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随着旅游者出游率的提高,中国许多地区旅游接待强度持续扩大,许多地区旅游者总量远远超过常住人口数倍,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提供公共设施和产品,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要认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来旅游者的城市。外来旅游者享有相应的资源和设施占用权利。这要求城市在进行各类资源设施供给时,必须把旅游者需求放在和当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虑,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线路等。

(五)改革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