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路工程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GPS技术的技术原理具体来说是将GPS接收机设置在某一点上,通过不断地向GPS卫星的发送定位信息和信号,借助计算机对所接收到的信息再进行数据处理,以此确定接收机所在的三维位置。利用GPS进行铁路工程测绘,它的坐标系统分为地固坐标系统两种和空间固定坐标系统两种,在运用过程中这两种坐标系统可以互相转换,可以判断出控制点所在的具置,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具体方式来划分定位,可以将定位方式区分两种:一是绝对定位;二是相对定位。相对定位是以空间几何理论为基础的,相对定位在已知的GPS测量点和距离三颗卫星的基础上,在有关数学理论的基础上,来算出测量点的实际具置;而绝对定位是在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已知的基础上,来判断出测量点的具体空间坐标。
2铁路工程中
GPS测绘技术的优越性分析在大量的铁路工程测量的实践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体现出了GPS测绘的优越性,经过测绘能比较出该测绘的高精度和高效益特点。GPS技术有着更大和更广阔的空间得以发展。运用GPS测绘技术,有助于对土地的权属界点进行来测定,有助于节省了人工测量的时间,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大大提高铁路测量工作的精准性;对GPS测绘技术的良好运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对铁路工程结构进行基础设计、更加便利地观测时段设计、对设计强度以及监测周期设计等方面更好地来进行全方位的监测有助于改善传统铁路测绘技术的缺陷得以解决,从而有效的改善和切实改进铁路工程测绘的效果和质量。与传统的铁路技术相比较,铁路工程GPS测绘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凸显出来了,具体来说有定位成本低、不用建标、速度快、高效和不容易受天气影响等,在现如今铁路工程测绘中的使用GPS测绘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运用,发展为具有多种用途、多种功效,涉及多种领域,具有多种模式的高科技新兴技术。在铁路工程的测绘中,使用GPS测绘技术,从多角度定位对具体的物体进行测量和准确把握,尤其在那些复杂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就目前来看,在铁路测绘中,在大量的工程测量的实践的基础上,已经能够体现出了GPS测绘的优越性,经过测绘能比较出该测绘的高精度和高效益特点此外,在铁路工程测绘中GPS测绘技术的在对施工临时水准点的测量和实地测量等诸多方面应用还体现了优势。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数字化采集和自动化处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深入和应用。在铁路工程测绘中,采用GPS测绘技术在铁路工程测量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它较好地解决了点和位之间通视困难的问题,实现了灵活选点,不需要高标,还可以使得外业施测在不受天气影响方面得到保证。尤其是在通视条件困难的情况之下,GPS测绘技术能够显示其优越性。因为GPS测绘技术在进行测量时对通视条件不存在限制,铁路工程测量一般多为小范围的测量并还受到工程成本的限制。因此,在实际的铁路工程测量中,还是要考虑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等一些常用的并且投入较少的仪器。
3铁路工程测绘中
关键词: 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
0 引言
铁路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的目的是为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开、公正。然而在实施招标投标活动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其中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制度的缺陷,需要从制度和法律规范上加以完善,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同时规范招标程序,以防止工程招标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1 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概念
招投标是由招标人或受招标人委托的招标机构通过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信等方式,招标信息,在同等条件下,邀请潜在的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投标竞价参与公平竞争,由招标人或受招标人委托的招标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通过对投标竞争者的报价、质量、工期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比较,从中择优选定中标者,并与其签订合同,以达到招标人节约投资、保证质量和资源优化配置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市场交易方式。
对于铁路工程而言,招投标是指在铁路工程建设中引进竞争机制,择优选定勘察、设计、监理、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材料与设备供应等单位,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节约建设投资目的一种建筑产品生产的交易方式。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也在逐步完善中,现行的铁路工程招投标行为主要有通过《招投标法》、《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和《铁路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加以规范。
依照《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的规定,凡属于新建、改建国家铁路、国家与地方或企业合资铁路、地方铁路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施工、监理及与建设工程有关的重要设备和主要材料采购等项目,达到以下规模和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①工程总投资200万元(含)以上或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②监理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③重要设备、主要材料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铁路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由铁路主管部门及受其委托的部门归口管理。
2 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意义
我国铁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了相对适应我国目前国情的管理方法。招投标概念给铁路基建领域带来了重大变化,由依靠行政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转变为依靠竞争承揽任务,由生产型转变为效益型;由只承担路内工程转变到立足铁路面向社会,广泛涉足各种工程建设领域。铁路建设领域已逐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2.1 有利于铁路建设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 从法律意义上说,铁路建设招投标是招标、投标双方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交易的法律行为。所以双方的行为都受法律的约束,这就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建设市场上的各种经济活动,都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我国铁路建设工程招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法制不够完善,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招投标管理的推动下,更加趋于理性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2.2 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招投标活动最明显的特点是投标人之间的竞争,而其中最集中,最激烈的竞争则表现为价格的竞争。而投标人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在报价、实力、技术、业绩等方面表现出优势。这就迫使竞争者要采用新材料,采取新技术,吸收新工艺,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因而促进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使我国铁路建设工程质量普遍得到了提高。
2.3 有力的遏制铁路建设领域的腐败,提高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领域在许多国家被认为是腐败行为的多发区和重发区。我国招投标中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从专家人才库中选取专家进行评标的方法,到纪检监察部门直接监督,保证了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使工程建设项目承发包活动变得公开、公平、公正,有力的遏制了行贿受贿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招投标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招投标制度在推进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工程建设领域,通过招标可以达到节约投资1%~3%,缩短工期10%。反而,不严格执行招投标,不仅不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往往是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只有规范的招投标活动才能使项目质量得到保证,经济效益才能得以提高,才能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合法权益。
3 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假公开招标 在铁道部公布的《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限制或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具备相应资质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参加投标,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然而,在铁道系统内有不成文的规定,即铁路系统外的企业需要与铁道系统的企业组成联合体,方能承揽铁道业务。有的施工单位以利益分成、转包工程等好处相许, 拉拢其它施工队伍前来作陪衬,以达到中标的目的。
3.2 “权力标”及“关系标” 《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也明确规定: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活动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事实上,许多铁路项目基本都为内定,少数领导影响招标工作,越权包办工程招投标,有的招标机构等中介组织行为不规范,办事讲人情、讲关系,有的评标人员素质不高,打关系分、感情分,有的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一些施工单位承接的工程自已不干,存在着层层转包、层层压价的问题。转包给资质不够,没有施工经历的施工企业,招标单位缺少与工程规模相匹配的工程技术和工程预算人员,标底的编制和审查不够严谨,保密性不强。由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标底保密性不强,经常被泄露,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标底中错项、漏项、重项无法避免。评标方法不够科学。整个评分方法重定性评分多,定量评分少,人情分较重,有些单位甚至着重于报价高低,以取低标为主。这使得投标的单位到处托关系,找熟人,违反了工作的公平性。
4 加强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的建议
解决现阶段我国铁路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公正、公开、透明,创造公平竞争的招投标环境。
首先,引入第三方招投标交易平台,还铁路建设部门投资人的角色。铁路工程投资浩大,有时成为权力、资本等诸多力量博弈的焦点,一些工程中的招投标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原来的铁道部是自己招标、自己监管。将铁路工程招投标活动交由独立的评标机构进行评标。更进一步,铁路工程应该继续深化招投标改革,引入第三方监督主体,对涉及铁路所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审查。可以提高铁路工程交易的透明度,减少“内部人”的干扰,从源头上减少腐败,也从根本上杜绝串标、围标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常有媒体报道,一些铁路建设施工、监理、物资、服务类招标存在人为干预现象。这其中,固然与招投标程序设置的漏洞有关,但也与铁路部门长期以来自成体系、信息公开不够,密不可分。很多时候,公众只能从铁道部的新闻中了解有关情况,除非极端事件发生,否则很难打破其信息壁垒。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公开机制,公开披露工程招投标相关信息,不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将成为铁路建设部门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铁路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令第8号,2002年8月.
倾心于桥梁工程建设年轻学者
何庭国生于四川省眉山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自小与祖母相依为伴,二人感情甚深,也是这样独立的生活与祖母慈祥的呵护造就了他后来艰苦朴素、感恩惜福的性格。谈及一直从事的桥梁工程建设事业,他特别提到1995年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铁二院勘察队和铁路建设现场的3年实习经历,这让他得到了锻炼,也让他能够开始接触特殊桥梁结构的设计和科研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合格,何庭国作了一年见习生后便转为助理工程师,从1998年起开始加入到“铁路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新技术研究”。这是以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为依托进行的科学研究,负责大桥转体结构的设计研究和施工控制研究的他为了配合课题研究的需要,从1999年到2002年的整整三年时间内常年工作在北盘江大桥艰苦的工地,一年大约只能回家两次。1999年“五一”期间他百忙中抽空回家与相恋多年的女友举行婚礼,因工作需要,婚礼后的第二天便匆匆赶回工地。同样是在那几年时间里,因为北盘江大桥的施工工地偏僻、缺少公共交通和外界通讯设施,2001年11月与他感情深厚的祖母去世10天后他才得知消息,未能守到最亲近的祖母身边见其最后一面成为了他心中永远难以释怀的隐痛。
多年来,何庭国一直坚持在技术研发和设计的第一线工作,在领域内做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的铁路桥梁工程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汗水,既得的荣誉和成绩无不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早在国内高速铁路建设初期,他就参与了中铁二院高速铁路桥梁技术公关组工作,并担任下部结构研究课题组组长,为中铁二院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组织完成了高速铁路简支梁桥桥墩、桥台计算软件的研制,极大地提高了铁路桥墩、桥台的设计效率,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苦心钻研勇于创新
铁路运输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生命线,铁路桥梁技术的安全和实用性能是关系着铁路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何庭国一直以来从事铁路桥梁技术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在多个研究项目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铁路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新技术研究”的项目中,何庭国作为主要参与者负责转体施工方案的研究和转体结构设计,并且参与了钢管拱结构的设计。他充分结合了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的设计建设,在桥梁转体技术上首次采用了凹面向上的钢与复合聚四氟乙烯滑片作为摩擦副的转体球铰,并于转体结构设计中创新性地采用了单点扣挂整个半拱拱圈,不仅提高了球铰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控制难度。后来这一球铰结构设计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整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铁道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等奖项。
作为“渝怀线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人,为解决大斜交角度的问题和保证大桥及航行的安全,何庭国大胆采用了矩形渐变到圆形的空心墩设计,这在国内同类桥梁设计中属于首创。他根据梁部跨中横隔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了跨中横隔板的设置意义不大,同时从降低施工难度、保证合拢段施工质量角度来看,不设跨中横隔板更为有利,因此提出对桥面不是很宽的单箱单室的箱形截面梁设置跨中横隔板不必要,进而取消了大跨度混凝土连续梁跨中横隔板的设置。这一项目结合当时国内最大跨度的黄草乌江大桥进行设计研究,后来获得了总公司的优秀设计二等奖、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何庭国还是“遂渝客货共线铁路时速200公里常规跨度简支T梁桥动力特性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通过计算分析归纳得出桥墩高度在一定范围内横向刚度限值的规律,提出了桥墩横向刚度限值表达式。这一公式可以用来指导实践,后来获得铁道协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何庭国还结合“长联大跨度及常用跨度预应力砼连续梁设计及下部结构线刚度限值研究”的成果完成了对福厦铁路乌龙江特大桥的设计和大吨位减隔震支座的设计研究。他设计的乌龙江特大桥采用了(80+3×144+80)m长联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建成时是国内最大跨度的铁路混凝土连续梁桥,使我国的铁路混凝土连续梁桥跨度首次突破140m,不仅拓展了铁路混凝土连续梁的跨度范围,为后续更大跨度连续梁建设积累了经验,而且促进了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的研究和应用。该桥的特点在于对曲线梁的支座进行了选型研究,确定了曲线梁上采用球形支座对于缓解梁体平弯引起的支反力异常有明显改善,并且结合桥梁研制的大吨位球型双曲面减隔震支座有效降低了地震力对下部结构的影响,解决了长联大跨连续梁的抗震难题,促进了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在我国的研究和推广应用。2010年,该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的科技成果二等奖。
除上述成果之外,何庭国还是“铁路桥梁减、隔震支座技术及标准研究”的主要参与者、“襄渝线牛角坪主跨192m大跨刚构桥建设技术试验研究”等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人。由他主持的《铁路悬索桥设计研究》课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重要成果,并参与指导了跨金沙江、怒江等铁路悬索桥的方案设计,还负责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与方法研究》课题有关桥梁部分的研究工作,也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进一步修订奠定了基础。
坚持科研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
根据何庭国研发的技术,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如今已经在国内桥梁工程技术的多个方面得到了积极的应用和推广。
他负责研究的《铁路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新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之一转体球铰,采用了凹面向上钢球面铰,并用钢与复合聚四氟乙烯滑片作为摩擦副,提高了球铰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本成果发表以后,国内建设的所有转体桥梁全部应用了此项技术。而他在“渝怀线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研究”当中所取得的取消跨中横隔板的技术成果,在后续的更大跨度的连续梁、连续刚构桥上等工程中也得以推广应用并且进一步被验证。
除此之外,在乌龙江特大桥设计建成以后,借鉴何庭国在桥梁设计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内先后在厦深线、兰渝线、云桂线等地设计了主跨154m、160m、168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如今这些桥梁都在建设当中。何庭国所提倡的铁路桥梁减隔震技术先后在大瑞线、厦深线、长昆线、成兰线上得到了推广应用,他负责的“常规跨度T梁桥墩横向刚度限值”研究成果也在遂渝客货共线铁路梁桥完成之后,在各条单线铁路桥梁的设计中得到推广应用。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千米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万千米以上。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大规模的铁路网建设和铁路的自主创新,需要学校提供大批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更要建立灵活的、能快速响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大众教育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到来,学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问题。一是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日趋明显,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知识含量的企事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二是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的选择和去向日益多样化。三是高等院校的入学对象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阶段走进高校大门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需要学校改革传统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与国际工程教育相衔接的需要。为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做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准备,同时为了探索建立我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2006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学校积极参与认证工作,先后有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多个轨道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学校认识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相结合”,建立“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相衔接专业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需作出调整应对。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充分吸收各项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加强学分制模式下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契机,指明了道路。通过研究,学校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的良方。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快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轨道交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的指导下,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通过科学的培养体制、合理的组织形式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构成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成为既定目标所规定的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校在原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①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设置“3+3+3”本硕博贯通和“3+5”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培养的特点,突破传统培养阶段的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统筹设计课程体系。以“3+3+3”培养模式为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采用“3+5”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专业,研究生教育从第四年开始进入。该模式具有三大特点: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大类培养和强化工程基础教育;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②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与企业联合培养的“3+1”和“5+0.5”模式。学生前3年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第4学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专门课程,并让学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
在“5+0.5”模式中,根据用人单位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从相关专业选拔大四学生在寒假和第8学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寒假完成特定的课程学习,第8学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③根据行业对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工程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工程基础教育和在打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专业培养,第4年主要针对铁路行业需求,结合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第5、6年结合企业创新需求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④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如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公共管理、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工学+工程管理”的双学位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现场对综合技术、管理能力的要求,对传统工程管理的教学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学生用四年时间取得本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同时延长一年时间完成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论文,取得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工程管理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快速响应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0年瞄准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大好机遇,我校以“3+1”模式与6个铁路局联合培养了44名大型养路机械维修与养护的卓越工程师;以“5+0.5”培养模式,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了“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培养了50余名国际化的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和20余名“一专多能”卓越工程师,他们已在沙特工程现场担当重任。根据铁路单位对国际工程现场的需求,我校以工学+英语的“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31名卓越工程师。今年,根据铁路单位对一专多能技术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又以工学+工业工程的模式培养了70余名卓越工程师。根据铁路行业部门,尤其是铁路设计院和工程局对专业能力精深的高水平工程人才的需求,按照“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0年和2011年,我校与11个铁路单位依托此模式,联合培养了200余名轨道交通领域工程技术类拔尖创新人才。#p#分页标题#e#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国际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学校瞄准中国在沙特等国家的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对高速铁路国际化人才的战略需求,于2010年1月与北京铁路局联合启动“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对签约北京铁路局的50余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为期半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师素养和外语能力强化培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阿拉伯语的基础训练和高速铁路专业外语能力的强化。在学校培训结束后,学生将到北京铁路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学生将赴阿拉伯国家参加国际工程实践锻炼。近年来,学校已先后与铁道部客运专线、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等多家用人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采用“3+1”(前三年采用大类培养,后一年与企业共同制定特殊培养计划)订单式联合培养的方式,陆续开办了动车司机、牵引供电、铁道工程、高速铁路司机、地铁等培训班,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数百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为培养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打造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选拔具备国际化背景的优秀师资以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学习、参与高速铁路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国外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国际实践能力,同时面向国内外聘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授课,充实高速铁路人才师资队伍。为办好首届“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国际培训班”,学校专门聘请了阿拉伯语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师资保障。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组织专家为高速铁路人才培养编写国际化培训教材和讲义,开展双语教学。完善组织机构,科学构建高速铁路国际化背景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长效机制。学校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指导下,成立了“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两个学院”实行“大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学习”的“新三段”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不分专业,做大人文、自然科学和工科基础的大基础,中间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强化专业特点。
其中,茅以升学院侧重于培养拔尖类研究创新型人才,以“4+2+3”培养模式为主,培养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高速铁路工程科技博士型卓越工程师;詹天佑学院则主要面向轨道交通(包括高速铁路),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以“4+2”培养模式为主,培养本科、硕士贯通的轨道交通应用型、研发型卓越工程师。学校专门成立了教授团,为学生开设研讨型课程,引导学生将专业与科研结合起来学习,注重专业能力强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压缩课堂教学内容,至少有1~2年时间在实践教学基地或单位完成学习,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1立足于大交通概念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部的成立,对大交通概念下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本专业培养掌握一定的土木工程基本知识和检测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土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工程检测单位、各级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就业,从事路基、路面、桥梁、隧道、机场、水运等工程的试验与检测、质量检验评定工作,也可面向大中型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或监理单位从事工程设计或管理工作。主要课程有公路施工技术、桥涵施工技术、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工程测量、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道路建筑材料、检测仪器及设备等。具体的工作岗位或部门为:工程试验检测、工程施工、公路测设、工程养护维修、工程管理等。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为:具有识读和绘制工程结构设计图的能力;具有公路与桥涵勘测、施工放样和竣工测量的能力,达到中级测量工以上水平;具有土木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达到中级试验工以上水平;具有从事道路与桥涵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能力,达到中级施工员的技术要求;具有编制公路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处理和协调正常事务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职业人:首先,应具备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逻辑推理和数学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其次,应具备基本的职业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现场施工技术问题,具有从事道路、桥梁、水运、机场道面、隧道工程试验检测的能力。再次,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施工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与管理方法和公路养护的多专业技能。
1.2立足于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办学历程及社会声誉
1997年,本院开始设置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专业;2004年,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本专业统一更名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试验与检测方向);2008年更名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该专业历经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已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方案。除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之外,土木工程系现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公路监理、港口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铁路工程技术等九个专业,形成较全面的、立体化的、高职高专层面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作为安徽省教育厅2008年批准的重点建设的省级特色专业。以本院土木工程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土木工程检测特色专业具有有利的先决条件。该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9人,中、高级职称比例55.5%,双师比例95%,外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34人,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他们分别来自施工一线、工程管理、检测公司等相关部门。现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双师型”素质、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齐全的专职教师、业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省内知名专家、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本院坚持“立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精心打造“安徽交通黄埔”品牌,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吃苦,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居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在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中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2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的意义
教学探索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探索教学实践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及有关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科学研究活动[3]。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4]。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出发点是教学,归宿是人才的培养、就业的竞争力和未来职业的能力。归根到底,就是为了适应新的就业形式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岗匹配的要求,培养社会急需的、动手能力较强的专门技术人员。
2.1理论意义
2.1.1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
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特色专业教学研究,对于巩固现有专业成就,开拓专业未来发展思路,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任何一门专业教学都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把握教学规律,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方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业绩。
2.1.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院的发展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和衡量标准。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最终都要依靠教师为其本专业的发展作出贡献。特色专业建设为教师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个舞台上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业界同行交流教研经验,探讨学科前沿,促进其专业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一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同时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的发展[5]。
2.2现实意义
从区域背景和人才需求背景看,开展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探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公路交通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保障,以满足将资源与市场、生产分工与合作紧密联系的要求,全国公路交通建设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扼华中而东西,向来为东南沿海通往中西部的交通要塞。公路交通运输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交通建设总投资3200亿元。其中,铁路1400亿元(含城市轨道交通200亿元),公路1300亿元(含高速公路850亿元),航道、港口200亿元,民航50亿元,管道80亿元,综合交通枢纽170亿元[6]。巨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实行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毕业与上岗“零距离”,树立培养满足社会“急用”、上岗“实用”的新型人才观、以适应具体岗位及岗位群的能力结构需求的“综合岗位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质量观和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今后几年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紧缺,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监理单位等都需要相当数量的土木工程检测专业人才,在毕业生招聘会上,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现象。该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将现有的桥梁、隧道、机场、道路等的检测技术向港口、航道、船闸检测技术方向拓展,培养的人才在全省交通系统形成“水陆两栖”、一专多能的试验检测技能型人才,从而形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的特色,使该专业在本地区达到领先水平,为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3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成就
3.1形成“模块化”特色教学
就目前而言,“模块化”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教学改革的呼声中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但相对于传统的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来说,尤其是我校的高职教育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分课程、分章节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概念一旦进入检测专业教学领域中,必定会引起新的教学思维和突破。将检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几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土木工程建筑材料试验模块、桥梁与隧道结构检测模块、公路、市政、机场道路现场检测模块和港口、航道与船闸结构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实行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该模块的教学与学生考评。
3.2打造精英教学团队
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带头人和开拓者,组建一支创新能力强、协作意识强、知识资源强的教学团队,方能切实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本院把对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落实为对教师的培育培养上:一是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培养,在学历进修、科研经费、职称评审上都有一定的倾斜和照顾。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学术会议,以科研促进教学,切实提高检测技术专业实验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所有青年教师都要努力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两条腿走路。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培养,“双师”型人才是特色专业发展的灵魂,委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引进优秀的企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在本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中,有计划地选派5名教师走向生产一线锻炼。三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培养,选拔检测专业带头人1名,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输送2名培养对象到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培训与学习。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具体表现在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做到科学合理。只有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才能突破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向更高、更宽的平台发展。
3.3完善成熟的实训条件
检测技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模块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训、专项培训、顶岗实习等。具体有:道路建筑材料综合实训、测量综合实训、公路工程认知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认知实习、水运工程质量检测实训、机场道面试验检测实训、隧道工程试验检测实训、桥涵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专项培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答辩。拥有专用实训基地建筑面积5200平米、具有真实或模拟现场的专用实训场所10000多平米。建有工程测量、检测、力学、水泥、水泥混凝土、沥青、沥青混合料、集料、工程地质、建筑结构、工程CAD、勘测设计等实训室;同时拥有安徽交院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安徽交院公路设计事务所3个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年加大投入,扩建场地,现已基本建成实验实训设备先进,融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实验实训中心,2007年被交通运输部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确定为安徽“交通行业技能鉴定站”。而且是安徽省交通系统唯一的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具有校企深度融合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新建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8个;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3.4提升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着“立通、服务社会、互动双赢”的原则,本院检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服务地方交通建设。利用学院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参与生产、项目咨询、技术开发、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社会化”,增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成安徽交通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基地、干部和职工继续教育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和安徽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本院受安徽省交通厅工程质量监督站委托,长期举办全省试验检测人员培训班,为我省交通建设一线培训了大批试验检测技术人员。
4结束语
在参与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
4.1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集体工程,是一项团队成果需要凝聚团队的向心力,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团队成员协商分工,尤其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充分体现合作的重要性。专业教师各有所长,搭建能够让教师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还要开拓思路,注意多专业的结合,检测技术专业与土建其他专业的密切结合。
4.2特色专业教学探索要量力而行、切实可行结合本院的客观实际及检测专业建设现有状况,采用恰当适合的方式方法,因地适宜、因材施教开展教学研究。每一届学生、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和素质都参差不齐,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整体划一,要量体裁衣,因人而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符合本院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尽量细化、具体化,讲究针对性、实用性。适当把握教学难度,既能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个“度”的把握实属不易,需要教师运用智慧,结合教学实践用心体会与揣摩。
六公司从1950年始创至今走过了66年的历程。这66年是一部厚重的发展史,更是“铺架王牌军”奋勇前进的奋斗史。一代代铁路建设者勇于跨越、追求卓越,在构筑起铁军共同的精神家园同时,谱写出了一曲曲振奋人心的颂歌。
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在全国掀起后,给六公司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时代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六公司从领导到每一位员工都在思索这一重大的课题。
六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当前的生产经营形势、职工队伍和企业管理的状况以及深化改革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一致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把具有六公司特色的企业“铺架文化”同强有力的执行文化有机结合,构筑公司行之有效的执行力文化,用执行力去催生员工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力。
从心开始 力求认同
从管理学上说,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一致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反映出来的东西,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在员工的交往中具有凝聚力、影响力作用。从六公司的角度来谈企业文化,它是公司一种经营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做人的价值追求。因而推行“执行文化”,在公司上下受到了广大职工的热烈欢迎。
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勇于跨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的统领下,六公司深度挖掘企业发展历史,提炼出“中国铁路铺架王牌军”的文化品牌、“顽强拼博攻坚克难众志成城勇争第一”的铺架精神和“创一流产品争铺架王牌建幸福企业”的企业宗旨;通过对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总结出“团结、共赢、创新、诚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立人体促和谐树新风”的企业发展方针、“铺架美丽江山创造企业财富铺架员工幸福担当央企责任”的企业使命;根据国家新近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作为这一伟大战略的重要参与者,梳理出“道畅路同缔造永恒”的企业愿景。
在铺架文化核心理念的基础之上,六公司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的理念系统,将执行力文化体系适时融入系统内,提出以“知行合一、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细节取胜”为核心的执行力文化,其系统以“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为执行理念,以“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为执行精神,将中铁人“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作为执行愿景,并树立了“不推诿、不扯皮、强作为”的执行使命以及“细节决定成败”的执行观念。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任何新思想、新论断、新理论,只有转化为具体行动,才具有强大生命力。否则,即使决策再好、思路再好、制度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执行力文化必须融入符合公司发展战略需求,体现公司的时代气息、企业特色,并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这就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人力、动力、思想保障。
从干出发 重在行动
“执行文化”在六公司落地上开始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并形成了“,十六字原则,二十四字战略”的文化塑造发展模式,即以“认真第一、聪明第二”为方针,以“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为原则,做到“执行前:决心第一、成败第二;执行中:速度第一、完美第二;执行后: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以执行文化提升形象力。品质立业,品牌兴业。早在六公司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中,就已将“巩固、提升铺架王牌军企业文化品牌,争当中铁五局排头兵”作为公司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2016年,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上,六公司又提出了“一个品牌、两大板块、三大基石、四项提升”的发展战略目标,其中,狠抓品牌建设工程,淬炼出“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品牌形象成为了企业调结构、促升级、转方式的关键要点,而加强执行力建设便成为了加快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六公司广泛动员、多方集智、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深入开展“打造执行力文化、建成排头兵企业”的品牌提升活动。
以执行文化激活创新力。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六公司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公司的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
2014年,六公司下发了《中铁五局六公司督察督办工作实施细则》和《督察督办工作考核办法》,把临时督办与定期督办相结合,对公司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事项和各种文件、会议落实情况进行执行力督察,具体由公司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负责督办,公司纪委办公室负责对承办部门进行执行力监察的组织实施。承办部门在办理过程中如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时,要书面说明原因,及时反馈信息;对监察事项办理不及时、措施不得力的,发现未及时解决的问题,将在公司OA系统通报处罚,被通报处罚的人员涉及的层次从上到下,无论职位高低一视同仁。如此一来,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用制度规范行为,按程序规章办事”的高度自觉,将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起不到职能作用等现象坚决杜绝在六公司各部门外。
2016年是六公司“执行力文化建设年”,公司针对过去几年来未归档的文件进行了督察督办,对未能及时进行文件整改的部门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进行着重调查。今年以来,公司共对43件事项进行了执行力监察,涉及公司23个职能部门,现已全部办结,使领导干部和员工的执行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古人云:“矢不激不远,人不励不奋。”执行力文化建设必须运用奖惩手段,不断地长期地灵活地激励和鞭策员工,努力发挥其潜力、增强其动力、永葆其活力。在这一点上,六公司坚持企业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相统一,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成为了公司与员工激情迸发的一大动力。六公司还通过每年举办各类主题竞赛活动,适时重奖对各大重点项目和科研发展做出突出成就和贡献的有功之臣,每年评选出“享受内部一类、二类特殊津贴人员”,并在每年的工作会上对先进和获得特殊津贴人员进行表彰,打造了一份真正属于职工分享的每年一度的荣誉盛典。
以执行力文化启动学习力。在执行文化指导下,六公司倡导“只要每天都在进步,你就是人才”的观念,注重在文化与实际工作中以执行的眼光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以执行的方法锻炼人才和培养人才,精心打造才华卓越的工程技术队伍、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队伍、激情创新的人才队伍、作风严谨的党务工作队伍共四支人才大军,不断在教育培训、道德培养、观念更新、促进生产等工作上加大力度。
今年以来,六公司结合道德讲堂活动,在各大项目陆续开展了以“行动的力量”为主题的专题讲堂活动,通过推荐好书、经验分享、拓展活动等形式,更深入地培育、宣传、推进、弘扬执行力文化,让员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总结汇聚点滴进步,分享体会与大家共同成长,增强员工的执行力意识。
强有力的执行力推进各类先进层出不穷。2013年,六公司架梁分公司穆云富获评“中国中铁劳动模范”,广州象岭项目部罗强获评重庆市“最美青工”称号,沪昆项目部陈吉林荣获“中国中铁节能减排青年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南龙项目部蒋德良荣获火车头奖章,哈牡项目部周涛荣获“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5年,架梁分公司尹楼刚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李勇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哈牡项目部周涛荣获“重庆市青年岗位能手”。
以执行力文化凝聚向心力。通过对执行力文化的大力倡导、积极宣贯、深入推进,六公司在全公司营造了践行执行力的浓厚氛围,并将“执行力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了企业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跃升。
一是企业规模稳中有升,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从2012年到2016年,公司累计新签合同额131.16亿元,完业营业额109.9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7亿元,三项指标完成率从2008年到2012年分别为122.48%、135.88%、84.61%;2015年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88 919元,为2012年51 024元的1.7倍。六公司先后获评“全国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并连续4年荣获“重庆百强企业”荣誉。
二是专业优势更加突出,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六公司努力拓展施工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轨道、市政综合工程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在传统铺架、高速铁路、城市轨道等施工领域保持了领先优势。近年来,公司先后参加了向莆、成绵乐、兰新、沪昆、西成、哈佳等22条国家铁路建设,同时承担了成都、重庆、武汉、深圳、郑州、上海、广州等14个标段的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公司科技兴企的战略牵引下,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风生水起,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公司共开发科技攻关项目5项,1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研成果荣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并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称号;公司获得开发专利7项、省部级工法1项、企业级工法3项、国家级优秀QC成果7项、省部级优秀QC成果10项。
从习深入 持续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功夫”。六公司整合全公司的宣传资源和部门职能,通过构建宣传平台、培训平台和活动平台,搭建起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宣贯”平台,构建起执行力文化建设的“载体”,获得了来自国家相关部门、市委领导和监管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认可,公司连续5年被重庆企业家协会、重庆企业联合会评为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是重庆市首批通过验收的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公司一大批企业文化案例、论文、个人获得协会表彰,先后被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评为企业文化建设模范单位;公司宣传文化部也多次荣获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和中铁五局集团公司宣传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是手册。六公司在企业文化手册《成长的力量》基础上,通过VIS设计入手,打造了一本全新的执行力文化手册,将项目执行力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加入文化手册中,指导工程项目的执行力文化建设,通过VIS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应用实例变成看得见、读得懂、摸得着的东西。
二是标语和宣传画。六公司在机关总部的每个楼层都制作了“打造执行力文化、建成排头兵企业”的标语和宣传画,并将内容提供各项目参照制作。
三是报纸。公司利用报型连续性内部资料《中铁铺架》作为执行力文化品牌传播的重要途径,多次刊登了介绍公司执行力文化的各类文章,将报纸发行至公司各项目班组、各局指、监理、建指、局领导和各部门、股份公司机关各部门,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中铁铺架》连续4年被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授予行业报刊最高奖“金页奖”。
四是传播载体。六公司利用广讯通、QQ、微信等交流平台和简报、宣传栏等载体宣传执行力文化,在大小会议和各种场合强调提高执行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大力宣传教育,使员工耳濡目染,营造出人人遵守纪律、人人听从指挥的良好氛围,逐步将执行力文化转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和习惯。
五是画册。六公司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综合性宣传画册《征途》、铁路客专宣传画册《新时速》、城市轨道宣传画册《城动力》、机械设备宣传画册《铺坦途》、标准化管理宣传画册《城市美》等精美画册,其内容从往昔峥嵘岁月到今朝无限荣光,再到未来宏伟蓝图的历史征程,充分展示了六公司悠久的企业文化和雄厚的综合实力。
六是摄影比赛。公司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了“最美行动”铺架王牌军杯摄影比赛,累计收到各类摄影作品近2 000张(幅),每年对年度内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并对外推荐,多幅作品荣获2014年贵州省职工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之“百幅职工摄影”三等奖和优秀奖。
七是视频。六公司编辑制作了公司各类形象宣传片和企业文化专题片。2016年6月制作了宣传片《着力管理标准化打造地铁王牌军》在公司标准化管理推进会上传播;在10月,制作了宣传片《奋进》系列二和纪录片《铺架王牌军旗帜下》,成为公司党代会的献礼片,尤其是纪录片《铺架王牌军旗帜下》,受到项目广泛好评。公司还组织开展了首届“最美行动”铺架王牌军杯微电影创作比赛,各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创作出6部微电影,公司组织进行了网络投票、现场展播打分和评委打分三个环节评出名次。微电影《爸爸去哪了》先后获得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首届“金路奖”微电影大赛优秀奖、中国交通部交通新闻网首届“最美交通人”微视频大赛三等奖。
关键词:概述 发展和原理 控制技术 存在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structure control subjec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science development, the scientists and the engineers from learning and thinking about get inspiration, to mentio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 damping control research status is analyzed, the present main damping control using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new to the suspension control methods and research results a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pro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an overview development and principle of the control technology has a problem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概述
土木工程的英文是 Civil Engineering ,直译是民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既指建设的对象,硕士论文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
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五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有其重要的属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统一性。土木工程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对众多产业的振兴发挥了促进作用,工程建设是形成固定资产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二. 结构控制的发展以及原理
1.结构控制的发展
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是抗震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土木工程、地震工程、材料科学、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学科的交叉点。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概念建立阶段:结构控制概念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②研究阶段:理论研究和试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③应用阶段:试点工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推广应用则因不同的控制技术和方法而异。现代结构控制概念和理论自1972年T. P.Yao提出以来,受到广泛重视。自1978年9月,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举行了欧洲“结构震动控制”学术交流会以来,国际上几次召开结构控制方面的学术会议。
我国古代许多减震技术和方法是我国古代工匠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我国大量传统木结构斗拱把柱安放于石臼上。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曾提出滑动基础隔震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实践。而现代减震控制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则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起步, 90年代以后结构控制方面的研究者明显增多。2001年修订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增加了隔振和耗能减震的内容。
2.结构减震控制原理
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需要从动力学方程来考虑。第1种办法是不让地震输入,即消震,也就是不让地震发生。目前这种方法的实现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第2种办法是使得惯性力减小。根据动力学原理,结构自振周期大,获得加速就越小,通过隔震方式实现这个目的。第3种方法是增加结构的阻尼,使结构构件所负担的地震作用减小。但是,通常结构自身的阻尼很小,钢结构自身阻尼比约为2%,混凝土结构约为5%。因此应设法增大结构的阻尼,即在主体结构之外增加一些阻尼器。第4种方法是人为地设置一些构件,利用这些附加构件的塑性变形消耗能量来保护主体结构的整体性。增加阻尼器和设置一些专门构件,都是为了消耗地震能量,前者靠阻尼器来消耗能量,后者靠塑性变形来消耗能量,统称为消能减震方法。第5种方法是在结构上另外附加一个质量―弹簧系统,相当于一个调频器,但该附加系统自身频率合适时,可以使得附加质量块的运动方向与结构的运动方向相反,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度,达到减震的目的。
三. 控制技术
1被动控制是一种不需要外部能源的结构控制技术,一般是指在结构的某个部位附加一个子系统,或对结构自身的某些构件做构造上的处理以改变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被动控制因其构造简单、造价低、易于维护且无需外部能源支持等优点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目前应用开发的热点,许多被动控制技术已日趋成熟,并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被动控制从控制机理上可分为基础隔振和耗能吸能减振两大类。基础隔振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某种隔振消能装置,以减小地震能量向上部的传输,从而达到减小上部结构振动的目的。基础隔振能显著降低结构的自振频率,适用于短周期的中低层建筑和刚性结构,由于隔振仅对高频地震波有效,因此对高层建筑不太适用。耗能吸能减振耗能吸能减振装置主要有:金属屈服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性液体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调谐液体阻尼器、液压质量控制系统和质量泵等。
2主动控制是一种需要外部能源的结构控制技术,它是通过施加与振动方向相反的控制力来实现结构控制的,其工作原理如下:传感器监测结构的动力响应和外部激励,将监测的信息送入计算机内,计算机根据给定的算法给出应施加的力的大小,最后,由外部能源驱动,控制系统产生所需的力。如果传感器仅测量结构响应的信号,称控制系统为闭环控制;如果传感器仅测量外部激励的信号,称控制系统为开环控制;如果传感器同时测量结构响应和外部激励的信号,则称控制系统为闭-开环控制。主动控制可分为控制力型和结构性能可变型(半主动控制)两类。控制力型它的特点是采用能检测结构及外干扰振动的传感器,将传感器获得的信号作为控制振动的控制信号,通过作动器随时向结构施加控制力,以便及时控制结构的动力反应。控制装置大体上由仪器测量系统(传感器)、控制系统(计算机)、动力驱动系统(作动器)等组成。目前研究开发的控制力型的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主动质量阻尼系统、主动拉索系统、主动支撑系统、主动空气动力挡风板系统、气体脉冲发生器系统等。结构性能可变型(半主动控制)它是利用控制机构来主动调节结构内部的参数,使结构参数处于最优状态,所需的外部能量比控制力型小得多。结构性能可变型主动控制更容易实施而且也更为经济,而控制效果又与前者相近,因此结构性能可变型主动控制目前具有更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结构性能可变型主动控制往往采用开关控制或称为"0-1"控制,通过开关改变控制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目前,较为典型的结构性能可变型主动控制装置有:可变刚度系统、可变阻尼系统、主动调谐参数质量阻尼系统、可控(电流变或磁流变)液体阻尼器、可控摩擦式隔振系统等。
3混合控制是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联合应用,使其协调起来共同工作。这种控制系统充分利用了被动控制与主动控制各自的优点,它既可以通过被动控制系统大量耗散振动能量,又可以利用主动控制系统来保证控制效果,比单纯的主动控制能节省大量的能量,因此有着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目前混合控制装置主要以下几种:主动质量阻尼系统(AMD)与调谐质量阻尼系统(TMD)或调谐液体阻尼系统(TLD)相结合的混合控制;主动控制与阻尼耗能相结合的混合控制;主动控制与基础隔振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等。
四.结构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学建模问题
主要是因为建筑结构的体形都比较巨大,自由度近于无限,即使是采用相对比较精确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结构控制自由度数也是惊人的,因此在目前的结构振动控制中采用的都是经过极度简化和经过模态降阶的控制模型。这和实际建筑结构有很大差异。用这样的简化和降阶模型做出的控制,不能保证在实际地震中能产生预想的控制效果,而且,目前大部分控制算法与结构参数直接相关,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将导致控制性能恶化。
2.外界荷载不确定的问题
建筑结构所受到的外界荷载不能按一般工业控制中当成外界扰动来处理,因为外界荷载是决定结构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尤其像地震荷载这种不平稳随机过程,它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统计随机性。对于某地震动的频率、幅值、持时特性,人们只能利用当地的场地反应与粗略估计。这种不确定性也必将导致实际控制性能与设计目标的差异。
3.测量和时滞的影响
传感器采集到的结构状态信号不可避免存在噪声污染;观测传感器的精度与观测范围成反比关系,因此有可能由于未知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观测溢出和控制溢出,从而造成控制性能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结构的不稳定,形成激振,加速结构的破坏。测量信号转换、信号处理、计算控制信号、施加控制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造成控制的时滞,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就会造成控制效率的下降,甚至会造成控制结构的失稳。
4.非线性问题
建筑结构非线性问题包括2个方面,结构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结构非线性主要是由结构材料的非线性所决定。由于目前结构设计方法是允许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在结构遭受多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地震荷载作用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已经进入塑性状态,而结构在地震荷载和强风荷载作用下,由于位移很大, P-效应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几何非线性问题。因此,在结构特性发生变化时,结构振动控制应该对控制律作实时调整,否则会使结构控制品质下降甚至恶化。
5 总结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解放时期后,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投入的不断加大,一座座高楼想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中华大地。本文总结了相关的控制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才能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国际贸易;跨国企业;企业建设;跨国发展;本土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1-015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1.076
1 施工企业培训的重要性
就施工企业而言,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需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发展,适应日益变化的发展环境;(2)提高工作效率,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现在的建筑市场,摆在我们这样以铁路工程为主的新建局面前的困难越来越多,企业要想打开轨道、公路等其他方面的市场,就必须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化对这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3)企业员工的自身发展要求企业要对其进行不断地培训。员工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等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都要靠不断的提升自我来实现。培训可以使员工学到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更高的自身价值。
2 施工企业培训应遵循的原则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培训要遵循哪些原则呢?主要有以下五点:(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培训中要引导人员运用科学理论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2)学用一致的原则。要求培训的内容与施工现场所需一致,施工现场需要哪方面业务的培训,就要有针对性地做哪方面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发现人才,挖掘人才潜力,为更好地使用人才提供依据;(3)按需施教的原则。根据所承揽工程的工艺特点和要求以及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人员的具体需求,确定采取何种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4)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培训方案要有针对性,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培训结束后,还要有培训质量评估,以保证培训不流于形式;(5)全员培训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对专业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短缺和后备人才要加大培训力度。
3 施工企业培训的流程
在确定好培训的原则后,培训的基本流程也是很重要的。
培训的基本流程,可大体分为五个环节。各个环节相辅相成,每一环节都是下一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3.1 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
(1)企业发展战略与外部环境分析。培训工作要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及发展目标,找出企业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以此来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2)工作岗位要求分析。为了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人力资源部门要掌握企业中每一职位的职务要求和规范,尤其是基层单位各个岗位的职务要求和规范,从而对上岗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3.2 人员与绩效分析
在对员工进行分析时,应该明确员工目前的绩效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培训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培训的目标。
培训目标分三种:(1)知识的传授;(2)技能的培养;(3)态度的转变。具体地说,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知识更新的培训、专业技能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培训、思想观念的培训和心理素质的培训。
3.3 制定培训计划
有了明确的培训目标之后,还需要将培训目标做具体分解,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培训计划来完成。
员工的培训计划可分为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长期的培训计划的制定应考虑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短期的培训计划则主要针对不同的工程,根据工程特点及工期安排对培训内容、方式进行具体的设计。并根据已经确定的培训目标,确定培训的组织部门、培训时间、考核方法、授课方法、经费落实等工作。
3.4 培训的实施
培训的实施是整个培训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想做好实施阶段的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五方面:(1)企业领导全程参与培训。企业领导的全程参与使员工感受到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热情。同时,企业领导全程参与培训,可以发现培训的内容、培训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并能及时解决。另外,企业领导全程参与培训,有利于加强领导和员工沟通。员工和领导通过培训共同提高,尤其是关于企业文化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企业领导的全程参与使培训的效果更好;(2)重视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人力资源部门应把企业文化培训作为员工培训工作的一部分,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目标、企业发展史等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能够充分地了解认识到本企业的文化精髓,以此来增强员工的使命感、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3)抓好培训过程的控制。由于参加培训的员工大都来自基层,培训的组织部门对其不可能知之甚深。所以要了解员工的已有的业务技能情况,并运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各种专业知识的衔接,以此提高培训的效率;(4)强化培训计划的实施管理。主管培训的人力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计划的实施管理,要求各业务部门按计划实施培训,对因故不能按期举办的培训,要提前向主管领导申请变更。主管领导同意后方可变更。人力资源部门还要对各业务部门举办的培训进行全程跟踪、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培训效果的反馈情况,对实施培训的部门进行表扬或批评,并提出整改意见;(5)培训内容要不断创新。施工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依托新工艺、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对于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技术是管理的基础,只有高水平的施工技术,才能够使管理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因此,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同时,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方法也要加大培训力度。
3.5 培训的效果评估
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评估,找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培训效果的评估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培训内容方面是否按目标计划全部完成;(2)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安排是否能够方便各基层单位员工参加培训;(3)参培人员对培训内容实际接受的程度如何;(4)培训老师的讲课方法是否适合参培人员;(5)参加培训后参培人员在实际的本岗位工作中有了哪些方面的提高。
培训评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采取理论考试、案例研讨、现场演练、情景模拟、撰写学习心得或论文等方式,对参培人员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2)采取问卷调查、参培员工访谈等方式,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讲师水平、教学管理等培训项目整体效果进行评价。为了切实做好培训评估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培训过程监督测评和培训效果反馈。
4 施工企业培训方法
我们的员工都是成年人,要想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就必须有针对成年人特点的培训方法。
成年人的特点决定其与非成年人的学习特点有若干不同。如成年人由于已经经过了一定的社会磨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因此,他们对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要求更强烈、更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年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当成年人切实感受到知识、技能的增加与提高工作绩效和增强工作满意度存在着密切关系时,他们就有着充分的学习动力,即他们乐意接受培训,而不是被迫学习。此外,成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甚至偏见,常常以习惯性思维来面对知识,对新观念不容易接受;成年人逻辑记忆能力较强,而机械记忆能力较弱,只有联系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或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鉴于成年人学习的上述主要特点,在培训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应做到以下三点:(1)避免授课教师单向的理论灌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向参培学员传授施工经验、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参培员工的学习积极性;(2)培训方法的设计要注重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员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自学的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针对成年人的这些特点和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六种培训方法:
4.1 自学与交流相结合法
目前我单位年轻技术人员较多,又分散在不同的施工工地,如果企业集中的培训,一是会影响施工进度,二是会增加培训成本。因此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各项目部施工工程配备不同的专业书籍,要求项目部员工平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每周利用例会时间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集中交流学习内容,并定期组织考试,以巩固学习效果。
4.2 讲授教学法
此方法主要针对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及项目部班子成员等中层干部培训。为适应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根据中层管理人员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邀请专业人士为中层管理者进行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4.3 网络培训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线的、实时的培训具有更高的效率,能节省更多的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网上课堂能提供一个类似于教室的互动环境,较之静态学习系统更能提高培训效率,降低成本。
网络培训具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如师资方面,网络培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上优秀的顾问资源,授课形式不受时间、地域的局限,形式新颖,效率高,更易于学员接受,培训费用低廉。鉴于网络培训的特点,结合单位实际,我们将此方法用于一级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取证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4 导师带徒弟
见习期员工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让新入职员工在一年的见习期内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的技能,人力资源部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见习计划大纲,并根据每名新入职员工的专业为其指派一名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导师签订师徒合同,进行见习指导。
导师在一年的见习期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员工进行培养:
4.4.1 加强对新员工责任心的培训。对新员工责任心的培养应当循序渐进,根据其自身优点与长处,结合实际的工作需要,让其单独完成某项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并不断鼓励表扬其工作表现,使其对工作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对其他自己抵触的、不想做的工作也就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生责任心。
4.4.2 加强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技术知识培养。现场技术人员必须掌握五种基本专业技能:(1)施工图纸的阅读能力;(2)测量放样能力;(3)质量验收能力;(4)工程数量及物资消耗的计算能力;(5)技术资料的记录编写能力。
新入职员工在校期间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快,由于刚刚参加工作,新入职员工经验较为欠缺,施工管理技能较差,我们应该利用好他们学习能力强的优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对其进行技术知识培养。
4.4.3 加强对新入职员工施工管理能力的培养。进场后的施工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1)前期现场调查阶段;(2)施工企业筹划阶段;(3)企业施工阶段;(4)竣工验收阶段。
在施工中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大胆启用新入职人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施工管理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在各个阶段的管理方式有所区别。
现场调查阶段:技术人员全程参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带领新入职人员进行调查,教会他们调查方法、设计图纸的现场核实方法等相关的现场经验,让他们明白,我们所调查的施工环境、人文环境、道路通讯、设计图纸的现场核实、征迁条件、水电资源等项目是为后续施工的各个阶段提供的最基础的参考资料。
企业施工阶段是一个项目经营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技术人员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最多的阶段。施工企业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的编制,现场施工技术交底、现场物资需求及调配,施工质量、安全盯控,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技术资料的记录和编写,竣工资料的完善等现场一切技术资料都需要技术人员来编制、完成。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在对每一名技术人员表现出绝对信任的同时,必须严加监督和指导,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要横眉立目,要帮助他们修正错误,找出问题的根源并给予鼓励,要让他们明白“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含义。
竣工验收阶段:工程技术人员要树立工程竣工资料竣工的观念。在此阶段,工作强度会有所降低,需要做好竣工资料的整理,盘点剩余工程,控制好物资需求计划,配合经营部门做好二次经营资料的上报、协作队伍的结算工作。
每名新入职员工在各个阶段都有导师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使他们能很快熟悉施工环境,掌握工作技能。
4.5 委外办班培训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有符合企业资质的各类岗位证书。对于“员”的取证培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尽量减少对施工生产的影响,提高取证通过率,我们一般是选择培训质量高、信誉好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取证。
4.6 施工现场培训
农民工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主力军,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偏低,但他们又是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针对不同工种,编制了简单易学的教材,要求项目部对所有农民工进行培训考试,并做到随进场,随培训考试,以保障施工安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培训工作是人力资源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模块,关系到企业是否可持续发展,因此,有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战略,有适合员工成长的培训方法,才能做好企业的培训工作。施工企业只有把不同层次、不同管理岗位员工的培训工作做好,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和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姚桂莹,刘朝晖,赵来强.石化企业HSE培训矩阵的
建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5).
[2] 王力.安全培训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 李海艳.D公司的员工培训体系设计[D].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