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写景作文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教学分析】
本次习作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作文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的或者画的。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座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这一次的作文练习,重点是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积累下来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实践和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秋天、画秋天,进行一次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在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比较清楚有序地介绍秋天里的故事和有关秋天的画。
2.在习作中应用自己积累的语言。
【学前准备】
1.让学生到校园、大自然观察秋天。
2.搜集秋天的资料、拍秋天的图片。
3.学生画一张秋天的图画。
【学情预设】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作文正值金秋时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校园秋天的景色、野外秋游等方式感知秋天的美景。在体验中,积累关于描绘秋天的词汇。由于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景,难度非常大。因此,教师在学习第三单元的过程中,由课文的学习迁移到写作上,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画秋天的画,拍相片等活动。学生通过一周的积累,慢慢地感知秋天的特有的景物特点。
【教学设计的流程】
一、激发习作兴趣,集体展示作品
1.在习作前,同学们完成的小小任务:采集树叶、收集果子、拍照图片、积累词句、创作图画等。现在,就请你把成果拿出来,大家一起展示。(将图片、图画粘贴在教室后面的展板上。)
2.请你来给组员说说画上的内容或者采集过程的有趣环节来说一说。
3.小组派出代表上讲台讲关于体验秋天美景的小故事或收集资料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写作是三年级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最棘手的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教师带着学生去校园里采集秋天很特别的树叶。教师引导家长学生写作前秋游,去拍秋天的美景,去画秋天的图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慢慢地体验秋天的美,在细雨润无声中,慢慢地积累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这个环节就是通过展示和讲故事等有趣的活动,去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回顾范文写法,有效学习迁移
1.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再具体地分写秋天的雨的特点,是先总后分的结构。(总起句:每段的第一句话,有总起的作用。)
第一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第二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三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四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2.聚焦关键词。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总起句后面,选一些代表五彩缤纷的景物来写:叶子:银杏树的叶子,枫叶;水果:橘子、柿子、花卉:仙子。)用上好句(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句子)
3.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如比喻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拟人句:美丽的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设计意图:有位作家说的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课本中的经典佳作的写作方法,是三年级学习写作的关键。特别是在这个单元,主题写秋天。重点是模仿《秋天的雨》一文,从文章的选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已经构建了写秋天景色的思维。在作文教学之始,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三、欣赏秋天佳作,由对比促写作
1.以课文图画为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
■
2.学生说说图画内容,教师出示对比的文章。
学生:
美丽的秋天
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一排排大雁飞过蓝蓝的天空。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地里的高梁红红的,都成熟了。
果园的果子也熟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个小朋友在摘水果呢!
秋天真美丽呀!
教师:
美丽的秋天
悄悄地,秋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
秋天,秋高气爽。在高远的蓝天上,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看一排排大雁唱着欢快的歌曲飞过蓝蓝的天空,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姑娘已经来了。
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瞧!金黄的稻谷,就像一片金色的大海,随风翻起金色的波浪,一望无际,美丽极了。地里的高粱举起了火红的旗帜,就像熊熊燃烧的火把。
再看看瓜果飘香的果园,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小朋友提着篮子迫不及待地去摘水果呢!
秋天里,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稻田,丰收的果园构成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她是多么的美丽呀!
3.小组讨论哪篇文章好?好在哪里?选代表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对好的文章的写作方法做出总结:
(1)认真观察。
a.看景。看都有哪些景物,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哪些值得我们写,哪些富有秋天的特征。
b.看物。图画中的事物可以突出秋天的气息。
(2)按空间顺序写。由远及近的顺序。
(3)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4)在好的文章中,小作者动用五官,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尽可能地做到具体和形象。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写作指导,关键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回到体验中去写作。这样的写作很直观,很真实。因此,这个环节只要引导孩子调动感官的作用,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感受到的,写自己亲身体验的,直观,真实,有内容可以写。】
四、精准拟定题目,展现画龙点睛
1.引导学生自拟题目。
(1)以描写图画中主要事物为题。如《美丽的秋天》《秋天的图画》《丰收的秋天》等。
(2)以对秋天的情感拟题。如《美丽的秋天,我爱你》《秋天,我最喜欢的季节》。
2.开头:开门见山,开头点明题目。如课文:《秋天的雨》。
3.中间:抓住秋天里特有景物来写。如《秋天的雨》,课文重点写树林里的树叶,果园里的果树,花园里的花,都象征着秋天。
4.总结自己对秋景的切身感受。如《秋天的雨》,最后写出,它是一首欢乐的歌。
五、应用科学方法,写作秋天佳作
练习第三单元的习作。
板书设计
如果你是对的,你的世界也是对的;如果你是快乐的,你的世界也快乐的!
雄鹰,有时飞得比鸡还要低,但鸡永远不会飞得像鹰那样高。
世风里,爱是信物;人海中,善乃慈航。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当无事时,应该像有事那样谨慎,当有事时,应像无事时那样镇静。因为漫长的旅途中,实在难以完全避免崎岖和坎坷。
挥霍不是富有的象征,只是粗鄙的外化;浪费不意味着腰包的充实,只意味着头脑的空虚。
缅怀一次成功将失败一生,铭记一次挫折,将一生成功。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
坚持的昨天叫立足,坚持的今天叫进取,坚持的明天叫成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的芽,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快乐=物质/欲望。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快乐方程式。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物质消费越大,欲望越小,快乐就越大,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古话“知足常乐”。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物质消费有限,而欲望无穷大,将会怎样呢?路瓦栽夫人有那么多“梦想”,又有那么多“陶醉”,她怎么能不痛苦、伤心呢?
《太阳每天都不辞劳苦地升起》巴尔扎克说过“不幸,是天才的进升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
如果人生的意义仅仅在于财富,那么为什么有些富翁并不快乐?如果人生的目标就是为了吃喝,那么人与猪比又有何区别?
加工句:人不能光靠吃米活着,灵魂不能依靠金钱支撑。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长大成才,没有哪一位父母甘心自己的子女没出息。我们这样浪费时间,虚掷光阴,实际上就是在糟蹋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
加工句:生命是父母付与我们雕琢的宝石,我们的责任就是使之辉煌灿烂!
为了那件不快乐的事,我还在生闷气。转眼一瞥,猛然发现:爸爸鬓角竟然生出了几根白发,妈妈原先漂亮的身材也有些驼了,自责之情涌上心头。
加工句:猛然间,父亲鬓角几根刺眼的白发使我心头一缩:我站在父母的肩上,站高的是自己,压弯的是父母!
困厄是检验友谊成色的试金石。(林彬)
2、友情如泉,愈深愈清纯,愈清纯愈甘美。(孙光飞)
一、多媒体作文教学能跨越时空,提供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例如:写景抓不住特点,写不出意境和内涵是学生不喜欢写景的重要原因。人们往往把这归结于学生对周围的景物不够留心,缺乏丰富的联想,加之谴词造句的火候不到所至。而实际上,老师指导学生写景时仅仅纸上谈兵,没有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融入景物才是学生对写景作文倍感头痛的关键所在。在一次《我向往的地方》的作文教学中,我首先演示CAI课件(江南水乡宁静而美丽的景色,同时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这样学生自然就被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课堂上巧妙的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意境美。有了表达的欲望后,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的跨越写景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美术、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习作题材较广,感情真挚,能写出一定的意境,文章颇富新意。
二、多媒体作文教学能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好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声像的特点,对要训练的内容都可以形象的展示出来。多媒体在显示中可有意定格,重播再现等功能,可为教学提供可控观察。在讲评时还可以结合电脑显示将学生的作文片段同步播放,供全体学生对照评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体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感知阶段的物象,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飞跃。例如在写有关动物的作文时,可选取形态、动作、睡眠等描写的画面,对需要仔细观察描写的部分可进行镜头定格,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电脑上动物的形态各异的姿态,并抓住其特征,学生就会按作文要求,边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多媒体教学能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
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写景作文中,可适当借鉴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技巧,从不同侧面来展现同一自然景物,提升作文的真实感。
(一)画面切换。整篇文章从布局来看,主线分明,以济南冬日的“温晴”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紧扣“山”、“水”两大主题绘制不同的画面,以展现不同侧面的济南冬景。如摇篮山景、雪后初晴、空灵水景三幅画面的切换,从布局上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先写山景,再写水景,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构图。一方面遵循了景物描写的空间转换规律,另一方面作者在描绘每幅画面时又融入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将宏大的背景与写实的近景相结合,如用“摇篮”来描绘济南的地理环境,写雪景细化到“山尖全白了”,写水景又写出了天水相接的美丽,使文章呈现出脉络清晰之感。
(二)详略得当。在整个自然景物中,不是每个景物每时每刻都需要用文字展现出来的,而是选取最能表现景物特色的景色和时间来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以大观小”的取景方法,这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如用“摇篮”比喻冬日的济南,激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却没有直接描写济南四周的景色和地理环境,不仅形象具体,且使文章鲜活。
(三)色彩对比。在写景作文中,学生容易将重点放在景物上,往往忽略色彩的对比描绘。然而,写景作文缺乏了色彩,如同画面缺少了颜色,很难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以北方冬天的阴郁与济南冬日的艳阳高照相对比,在色彩上一暗一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不禁想象出两幅画面来:一幅灰雾惨淡,一幅和风煦日。这种“以色补形”的烘托技巧,在写景作文中较为常见,可突出整体画面的层次感。
在写景作文中,学生既运用的是文字,又免不了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表面上是抒写文字,实则是通过文字来展现内心的景色。在描写中可大胆运用拟人化的语言,赋予景物以生命力,使作文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二、由心到景,虚实结合
写景作文需要心中有景,才能行诸笔端。相反,心中无景,为了描写而描写,景物也会显得呆板而毫无生机。在景物描写中,借用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也是颇为常见的手法,在作文中可谓行之有效,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体验。要使读者感受到景物之美,首先要感动自己。《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亲身感受来写,通过唤起读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方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文章开篇作者交代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从北平到伦敦,再到济南,呈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确信作者笔下的“济南冬景”的切身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写景作文中,完全可借鉴这种描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从开篇就奠定全文求“真”求“实”的基调,用“印象”和“感受”来吸引读者,调动情绪,以产生情感共鸣。
(二)虚实结合。在写景作文中,对景物描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比如本文中作者描写“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对真实景物的描摹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是绘制一张画的基础。但仅写到此处还远远不够,未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因此务虚的写法也要运用。如本文中描写“温晴”阳光下的济南,作者用“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拟人手法,不仅使原有景物更加具体传神,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再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赋予山以人性化特征,使景物立刻鲜活起来。可见,虚写是对实写的艺术加工,赋予景物以生命力。
在景物作文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将个人情感赋予现实的景物,再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在心中构想整个景物、景色,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进而运用虚化的手法结合个人情感,用抽象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写作效果来看,使固态的景物变得动态活跃,为景物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后,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一、 激趣导入, “ 诱 ” 发求知欲
(一)轻松谈话,诱发兴趣。
作文指导课上,教师一开始上课就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写作文,学生会出现畏缩情绪。即使老师讲课时他们专心听讲,那也是“逼”他们接受,而不是主动求知。所以,作文课堂上,我会巧妙地“诱”出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写景作文辅导课,我会设计这样的谈话:同学们,祖国的山河多么壮丽啊!巍峨的泰山,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波涛汹涌的长江,碧绿的漓江……你曾经到过哪里游玩呢?你们的摄象机拍下了哪些精美的景点呢?(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旅游照片)向同桌介绍一下你照片中景点的特色好吗?学生都会熟悉并自豪地介绍。这样的课堂开头,很自然地把学生“诱”进了写作的氛围中。
(二)猜谜语引入,诱发兴趣。
学生非常喜欢猜谜语,所以在作文指导课导入时,设计一些与本次作文内容有关的谜语,学生会热情高涨,很有兴趣。例如:在作文《介绍小伙伴》指导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谜语:猜猜他(她)是谁?——
“他有一对蒲扇般的大耳朵,一个圆滚滚的大肚子,手持九齿钉耙,贪吃爱睡是他的本性。”(猪八戒)“他不畏自然艰险,锄强扶弱,抱打不平。他疾恶如仇、敢于斗争,有胆、有才、有识,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体‘一’字。”(鲁迅)
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人物,他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心中充满成功后的愉悦心情。我再因势诱导:大千世界,人才众多,你凭什么一下子就把他们认出来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说出:“看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特点与外貌特点。”教师谈话:“老师在猜谜语这一个环节中见识了我们班同学的聪明才智,非常想认识你们更多的小伙伴,他们每个人都一定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你能把你最熟悉最要好的小伙伴介绍给同学们认识吗?”水到渠成,学生纷纷把自己最要好的小伙伴的特点找出来了。
二、竞赛游戏,“诱”出写作技巧
读写结合是习作指导的好途径。让学生复习自己学过的课文,学生会厌烦,怎么办呢?我开展“赛一赛”活动,给学生表格,让他们比赛填写。例如:学习写景色的技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让他们小组合作完成,看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见下表)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的课文,学生在比赛中兴致勃勃地合作完成了表格填写,把他们的答案展示评比,也就把写景的方法归纳出来了。这样,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自然,在对比中学得深刻。
三、创设情景,“诱”发表达能力
学生作文,往往在表达上语言生涩,内容枯燥,语句毛病比较多。怎样才能引导他们组织语言文字,把要写的内容表达出来呢?
(一) 引写导读,诱出具体材料。
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原因有三方面:缺乏提炼素材的能力;阅读量少;生活经验少。那么,在写作内容上如何诱导学生呢?首先,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接着要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诱导学生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作文时有材料可写。最直接的办法是创设情景,把作文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写活动的文章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亲身感受活动的过程。比如写《我为父母做……》,让学生回家亲自做一做,再把所做所想下来。写景色的文章,我会带学生参观或者观看录象,让学生欣赏美景,在美的氛围中有感而发。状物的文章,让学生亲自看一看,尝一尝,用一用,摸一摸,闻一闻,从味道、颜色、形状大小、作用等等各方面去了解去认识,才能把物体描绘生动。
(二) 比一比,诱出语言美。
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是作文语言美的关键。开展“比一比”成语、句子比赛,是在活跃的气氛中帮助学生组织语言、精彩描写的好办法。根据作文内容,让学生说出有关的好词好句。如写景色的: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翩翩起舞、清澈见底……同时指导他们仿造拟人句、排比句等等,学生不会写也会偷,大大减轻了他们组织文字的烦恼,特别是中下生也就愿意写作文了。
四、创建网络博客,“诱”出作文自信
坚持写博客与课堂写作一样,都能够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我指导我的学生建立博客。我告诉学生:博客写作文与课堂写作不一样,博客文章更随心所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可以随意。课堂写作中,无论是表达形式还是内容的选择,都要严格按要求去写。在博客里写文章会得到更多的点评与鼓励,并且作者与读者可以互动评论交流,这是课堂写作不能达到的一个优点。所以我建立了一个班级的圈子,让学生们互相浏览对方的文章,写下自己的评语。我也经常匿名给他们一些赞扬与鼓励。学生们看到陌生人给自己的肯定,作文的信心与兴趣都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
一、类型指导
1.如何写人
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记叙人物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表现,反映出人物的特点,即要能写出人物在思想品质、性格的脾气、兴趣爱好、技能专长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了写好人物特点,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这样才能把人写活,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来。
写好人物应注意一下几点:
(1)突出特征:特征是通过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具体行为等反映出来的。
(2)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就是具体描绘外貌特征(外形、音容笑貌、神态姿势、衣着服饰等)。目的在于展示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同时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身份、生活习惯等要素。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行为、举手投足的描写。动作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白,人物的动作最容易表现其性格特征。动作描写要准确具体,因为把人的动作写好了,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文章的内容才更丰富。
(4)心理描写:把人物在一定环境下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就是心理描写。只有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才能成功表现其性格特征。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①人物的内心独白,即用第一人称“我”自言自语或内心默念直接吐露人物的思想活动。②直接交代和说明心理活动。这种方法常用“想”“觉得”“认为”等词语来引述。③借人物的幻觉、梦境等间接手法表现出人物特殊的心理活动。
(5)语言描写:语言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表露。要力求准确、生动、口语化;通过语言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要注意抓住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2.如何记事
为把一件事或几件事、一个场面或一次活动记叙得具体明白,条理分明,就要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去写。
记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中心:要通过写事表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2)要有完整的事情经过:记事,要写清楚原因、经过、结果,这样事情才算完整。
(3)小学生记事,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平凡小事。要选择亲身经历的,熟悉的、感受深刻的、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作文的材料。选材必须经典,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上来表达比较深刻的道理和闪光的思想。
(4)描写要具体生动:要学会几种常见的记叙方法:順叙、倒叙和插叙。比如写活动,要安排好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动笔前就考虑好。还要写好场面,既要注意表现各种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不同神态言行,又要有对整个场面的勾勒,做到点面结合。
3.如何写景
景物描写包括自然风景中的风雷雨电、山川河流、城市村庄,社会环境中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记叙文中景物描写有两种:一种是以写景为主,把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描写方法是按景物的位置,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到外。或按相反的顺序进行记叙;另一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是为人物故事作背景的,也就是说作为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仔细观察,按一定的順序写景。常用的顺序有:①“时变景异”。按早、中、晚时间的不同或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有顺序地写出景物的变化。②“移步换景”。即依据脚步的移
动或观察点的改变,有条不紊地写出景物变换的情况。
(2)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在写景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地写一些景中的人物活动,让景、人、事互为交融,使文章更加生动。
(3)以情观景、借景抒情:写景时不要忘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景色描写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自己在观景时的想法与感受。
4.如何状物
状物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事物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状物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某种物体,如建筑物、工艺品等。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重点在描述事物。它可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静态物指一般静止状态的事物,如文具、玩具、家具、器具等。动态物主要是指兽、禽、鱼、虫等动物。写静态物,主要从形状、习性、质地、用途等方面描述。写动态物,主要从外形、习性、活动和变化的状态等方面来写。
(1)怎样状写动物:动物是能活动并有感觉功能的禽兽(包括昆虫等)。在写作时要注意描写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生物特点、动物情态。行文时可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2)怎样状写器物:器物一般指生活用品、文具、玩具、工艺品等。描写器物就是对物体作具体的描摹,说明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构造、色彩、用途等。
(3)怎样状写植物:植物的范围极广,一般指花草树木,它是状物文章记叙的主要对象,要状物写好植物,就得观察,熟悉它的主要特征、形状、姿态、生长特性、颜色、气味、作用及用途等。描写时,首先要看其整体是什么样子,然后看局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又分别是什么形状,同时,个人的思想感情对状物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5.如何写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有单幅作文和多幅图作文两种。写单幅图作文应先仔细琢磨画面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景物等。确定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段记叙,有关细节就详细描写;写多幅图作文应注意观察画面上所表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全过程。写作时每幅图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对能突出中心思想的重点画面可详细描述。此外还应注意:①要抓住图中的主要内容,根据人物的表情、行动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语言、心理活动,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出发展、和结果;②看图作文常常在图画部分外,还有文字说明或要求。这些说明或要求起着暗示、限制等作用,写作时必须看清。
二、结构指导
1.怎样开头
常用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2)介绍说明(3)下笔提问(4)描写烘托(5)倒叙引人
(6)概括中心
2.怎样过度
过渡的通用方法有:
(1)用过渡词语过渡。(2)用过渡句过渡。(3)用过渡段过渡。
3.怎样结尾
结尾的常用方法有:
(1)首尾照应式。(2)总结点题式。(3)画龙点睛式。
三、过程指导
1.怎样审题
审题的通常方法有:(1)题眼审题法;(2)结构分析法;(3)推敲词义法;(4)反向审题法;(5)比较审题法。
2.怎样立意
立意的常见方法有:
(1)据题立意法;(2)据材立意法;(3)多向立意法;(4)以小见大法。
3.怎样选材
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1)紧扣中心;(2)确定详略;(3)用意新颖。
4.怎样构思
构思的方法是:
(1)动笔前把要写的人、事、物在闹中过一下“电影”,以便将作文的立意、选材、 结构以及细节形成定格。
(2)运用编列提纲的方法,将作文构思的结果表达出来,然后依据提纲作文。
5.怎样修改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着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将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鸣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授写作能力,只能传授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班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一、初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初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初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
初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初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如通过学习《荔枝蜜》、《白杨礼赞》,理解象征联想、托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领会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论雷峰塔的倒掉》,领会以议为主、议叙结合的写法及借景生议、借物生议、借事生议等3种具体形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现行教材在编写体例上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的安排具有阶段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以读导写,读写结合。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传授写作知识,必须针对具体课文的特点找准“结合点”,然后以课文为写作范例,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会于具体课文的阅读指导之中,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领神会。这样才能克服学生在学习作文知识时可能产生的厌烦情绪和心理障碍,改变“授而不受”的无效劳动现象,反之,若离开课文只单纯讲那么几条干巴巴的筋,纸上谈兵,于事无益,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
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春》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初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春》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①作者开篇伊始就把自己对春的向往之情作了直接的抒发(“盼望着,盼望着……”),然后再引出对春景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5幅画图的基础上,结尾处水到渠成地用三个比喻句来讴歌春天,抒感。这个结尾正是对前面5个画面所包含的感情的总揭示。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春的目的,是为了烘托爱春的感情。这是以景托情。③第4自然段描绘春花图,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句话是抒情的,然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对春花的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在“迎春图”中,作者既描绘了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又抒发了满腔的激情:“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里,有景有情,情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达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常有教师因埋怨学生作文缺乏“新意”而不准摹仿。其实,一味要求学生作文有“创新”,不落俗套,像要求作家那样,这不符合实际。“依样画葫芦”是贬义,但若能照着样画得像倒也是可褒的。古人画竹能达到“成竹在胸”,就是事前经过千万次“摹竹”的。由仿到创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一条普遍规律,仿写(注意:这和“抄袭”是截然不同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正是读写结合的最初的直接实现。为什么《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作文周刊》、《作文通讯》等刊物备受师生们的青睐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刊物为他们提供了众多可在教学中作为范例的优秀作文。事实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摹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摹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练笔,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即立意、中心)。如学了《我的老师》、《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等课文,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老师、父母或其他长辈,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爱或怀念之情。
二是仿其格(即思路、结构)。如学了《一件珍贵的衬衫》后,仿其“一物串联”、以小见大的思路,回忆倒叙、首尾呼应的结构,以《一件(张、个、只……)珍贵的××》为题,练习写作。
【关键词】高中,记叙文,教学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 文体感均至关重要。当下中学生写作文体混乱的现象令人担忧。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明确规定要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可见命题专家对问题的重视。虽然记叙文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之一,但记叙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已经日渐尴尬。高中生写作记叙文的数量在减少,水平在降低,主要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作文教学、文体本身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制定和施行科学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应该界定为:就记叙文叙述、描写生活中人、事、景、物等具体现象的文体特点,把充实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能力这些内隐的教学观念外化,将如何把记叙文写具体、写充实这一目标系列化,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沟通和转化。教师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记叙文的写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如下:
1.整合教材
语文老师普遍认为写作教学缺乏可操作的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依据。人教版写作部分编排分成了三个系统:①写作专题每册4个。共20个专题,每个写作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这样安排,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可以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②与阅读结合,主要是笔记作文。③与梳理探究结合――语文活动。显然,人教版依然按照传统文体训练的模式,但是要在一学年完成那么多的写作活动是勉为其难,有必要对写作专题进行整合。北京教育学院的苏蓉对记叙文的整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例子。她以必修一、必修二中的8个写作专题为依据,对新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做了重构和整合。第一学段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二学段在写人记事的基础上尝试虚构。6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分别为:写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记叙要选好角度), 记人(写人要凸显个性),绘景(写景要抓住特征, 学习描写, 学习抒情)构思(记叙文的一种结构模式:类比引申式), 名著读书报告(名著导读)和创编虚构(学习虚构)通过6次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复杂记叙文的写作,巩固、强化已具备的写作技能,尝试、熟悉新的有关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要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法。
2.要加强记叙文写作过程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写作指导就好像黑夜中的“电棒”,教师将写作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一下,学生是会受到启发的,并且以后能举一反三。例如,郑桂华老师“作文构思”课例中,郑老师针对学生思路打不开的普遍现象,进行构思训练,郑桂华老师这节“作文构思”课,将“作文构思”训练这个点分解为三个步骤:“发散开去”――“寻找路径”――“理清层次”,环环相扣三个环节完成作文构思训练。郑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不笼统地讲写作秘诀,而是运用教学策略,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化为有程序的方式方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策略在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之间自然而然的沟通和转化。
记叙文通过叙述和描写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的,它要告诉人们人、事、景、物的本来面貌和情态,记叙文的概念就决定了记叙文的叙述性和具象性特点,也决定了记叙文有记事类、写人类、写景状物类这几种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可以分成叙事类、写人、写景状物等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类别的记叙文实施相应的写作教学策略,而远离记叙文的本身的特点谈记叙文写作教学,那必然是虚妄之谈。不同类型的记叙文教学策略如下:
2.1 记事类记叙文的写作教学策略。记事一类的记叙文,要把事情、情节的过程具体地表现出来。教师指导教学生如何把零碎的材料集中起来,或者把哆嗦的材料删去,把事情、情节的阶段性、完整性呈现出来,写成规范的记叙文。
2.2 写人类记叙文要体现出人物形象的丰满性。要使人物能够站起来,具有一定的个性,人物的活动自然是重点。因而,除了作者的叙述交代外,要让人物在自身的活动中展示自己。要从多方面(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进行描述。描写是记叙文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文写作的常用技巧,无论是叙事表情达意还是写景状物抒情,描写都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怎样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呢?
首先要总结描写步骤,使描写具体形象。郑桂华老师认为描写的句子往往有三个步骤:叙述――形容――比喻,通过这三个步骤达到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写形象的目的,这种看法很有道理。“叙述”主要负责介绍人、事、景、物的基本情况,大体经过以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情的大体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的问题。叙述的写作要求是“写清楚”,“形容”主要描绘人、事、景、物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细致更清晰地了解它,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喻”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直观更形象地把握它,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一般说来,有了这三个步骤,对该对象的介绍就比较具体、生动、形象了。当然,具体到不同的描写,却又是千变万化的,不会刻板地遵循上述规则。写记叙文、塑造人物形象时,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用上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中的两三种,一定要尽可能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向读者传达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用自己的审美的眼光来裁剪生活中的“美”。要想通过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而不是为描写而描写,我们需要教学生在描写时注意抓住对象特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这不但是教学生观察,更是教学生思考。对象的特点,就是所要写的对象的个性,也就是其本质的属性,即该写作对象区别于其他写作对象的特殊的地方。只有以典型的例子作为教材,指导学生如何抓住对象特点描述,再进行适当的练习,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才会逐步提高。
2.3 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注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在作者特定的感情支配或感受下所形成的特定画面或形象。这一类记叙文,写景状物不是作者的目的,仅仅是抒情的凭借,要引导学生能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在学生作文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前提下,适当教写记叙文写作技巧,比如,悬念、抑扬、意外巧合、张弛、虚实等手法。
总之,写作指导课教师要重视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把教学策略包含的教学观念外显为实践操作方法。教师通过内化教学观念,形成个体化的观念和体验,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生成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情境活动中去,完成从教学观念到行为的转变。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授学生以“法”,更引导其“练”,既使学生“知”,更使学生“行”,把传授知识和指导实践连成一线、溶成一体,真正教会学生作文,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