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it运维述职报告范文

it运维述职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it运维述职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it运维述职报告

第1篇:it运维述职报告范文

述职报告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述廉的重要应用文体,对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技术部个人工作述职报告范文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技术部个人述职报告1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首先,感谢公司领导及项目经理一年来对我工作的关心指导,感谢同事对我工作的支持帮助!结合一年来的工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及同仁述职如下,请审议。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作为工程部技术负责人,要踏实作好本职工作,首先必须在思想上与公司和项目领导保持高度的一致。我始终认为,只有熟知和掌握技术,协同合作!才能排除一切干扰,战胜一切困难,扎实干好技术和项目管理工作。为此我认真学习了集团文件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实践,实事求是。在工作中,我坚决贯彻执行公司和项目领导的各项指示、规定。时刻不放松学习,始终使自己的思想跟得上公司的发展需要并与时俱进。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认识明确,把握重点。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由于以往年度在____工程项目上负责技术,主管全厂主机设备安装到调试和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的程序控制。所以在工作中对遇到的问题能及时提出和落实解决,承上启下,发挥个人特长,整合集体优势,在项目管理中有效地提高了全员质量意识。参与制定了代表本项目特色的机装工程科管理制度,安排管理人员分配给各个施工队伍,采取验收工程质量及进度的情况并以百分比的形式直接与工程款挂钩的方法,落实项目的奖惩制度,设定月最佳施工队伍并予以奖励!这样,在大家一致的努力下,屯河项目因此得以安全,高效,高质量的运行着!在确保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达到年底点火的目标!

2、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是高危行业,我本着安全第一!要务思想进行班组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落实公司,项目制定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督促施工班组,然后对现场多查多看多提醒,对潜在和存在的安全隐患生产逐一排查、配合项目安全、监督部门的管理工作,合理解决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

3、文明施工树形象。文明施工形象体现着一个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基础工作水平代表着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细节决定成败!因此,这一年来我就把这一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从项目设备安装前期的基础工作到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和后期设备调试正常运行都努力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求,尽心管理,踏实工作。通过我的努力,工作有了一定起色,尤其是在施工现场得到了项目部与甲方的高度称赞。他们说:有邓工在,放心!

4、技术核心。作为____,屯河项目机装工程部的技术负责人,自己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责任心深入施工现场,认真了解分析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以身作则,以自己出色的工作经验解决工地上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为设备的正确安装提供了保障。屯河试车期间,我带领项目部工程科的同志们,克服下雪,低温,路滑等困难,以最高的试车要求对每一项单机进行精细的试运行,试车全过程,协同合作!积极带领相关人员参与到调试中去,并采取分配的方式,多点开花,让试车工作能够高效的进行!对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到班组并彻底解决。

5、新人导师。作为老资历的苏州中材人,我时刻将培养新人作为自己的使命,我深知做工程工作是项艰苦的工作,是项身体与意志都得到锤炼的工作,而刚从大学温床毕业的学生加入到这样工作来之后肯定会有许多的不适应,不管是安全和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会遇到很多的苦难和困扰,而我,积极主动的以一名导师的角色带领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去面对工程的一切,让他们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去成长,去适应!就如今年的两名机装新人,在我的带领下积极的投入到试车当中去,不怕脏不怕累,充实的工作,快乐的生活,下班后依然可以成为忘年之交,谈人生,谈理想!把酒言欢,真正的让新人融入到项目部这个大家庭当中来!我想,这些是我作为一名尽职老苏安人的义务和责任!

三、严于律已,率先垂范。

作为项目技术主管,发扬艰苦奋斗和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一是加强学习,树立公正廉洁的项目管理人员的形象。“公生明、廉生威”。作为一名管理干部,自己能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对照项目领导的形象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始终保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是严守纪律,洁身自好。在工作中时刻遵循公司和项目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不为自己谋取私利,不以权压人;不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的亲属、朋友办违背原则和违反公司和项目制度的事。在业务工作往来中,遵循节简的原则,为项目能省一分钱算一分钱。时刻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

20____年是难忘的一年,作为老苏州中材人,我亲身经历着__中材的各种改变与进步,现如今,公司大战略方向的转移是跨出的改革之路的一个大脚步,我作为苏州中材人,始终由衷的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热忱的踏实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公司,同时也希望能够以我的丰富工作经验和娴熟的技术知识持续的帮助公司给予的每一个项目安全,高质量,高效率的保证!最后,希望公司能在改革中越走越辉煌,也希望项目部一切顺利!

谢谢大家!

技术部个人述职报告2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武东志,机电区主管技术员,负责技术管理工作。一年来,在公司的正确领导和机电运输专业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下,技术管理工作在不断提高,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下面,我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培养人才,发挥人才效益,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之一。

近几年我公司非常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招收和培养工作,认为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我们掌握了人才就等于掌握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足显了人才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基于这种企业共识,我们非常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培养。机电运输专业共有大学毕业生十几名,参加工作没几年,工作经验不足。为了提高他们服务矿山的本领,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养成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工作习惯

标准化规范化作业,首先要掌握标准掌握规范。为此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网上下载标准和规范,自8月以来,机电运输专业的技术员从网上下载标准、规范、手册等300多个,主要包括煤矿安全规程、试验规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设计技术规范、检验检测规范、检修规范、验收规范和各种技术手册等,其中aq系列安全检验检测规范9个,gb系列国家标准104个,mt煤炭行业标准35个,建筑及电力行业标准规范10个,机械行业标准规范5个。拥有了这些标准和规范后,进行分类汇总,共享给各个技术员,以备他们在工作中查询和应用。这项工作我们还想建立一个资料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查询应用。目前正在考虑合适的数据库编程人员。

2、标准化制图工作的推进

为了推进标准化制图工作,我们从网上下载了四个国家制图标准(gb-t14665-20____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gb-t18135-电气工程cad制图标准、gb-t50593-煤炭矿井制图标准、gb-t18229-cad制图标准)并打印出来,并且每个技术员还人手一套电子版的'标准。

我们要求技术员每月上交1至3张标准图纸,并给每个技术员打分考核,公布排名结果。标准化制图工作推进已经有几个月时间,有一少半技术员已经进步很快,并能做独立设计。

3、专题讨论会及专题讲座工作的开展

为了促进技术员的理论素质,我们每月组织专题讲座和讨论会,参加人主要是机电运输专业技术员,另外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也可抽时间参加。

我们要求主讲者要制作不少于60页的演示文稿(幻灯片),在机电区的多媒体教室演示讲解,期间穿插讨论。目前这个活动已经组织4次,效果不错。既锻炼了主讲技术员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有让他们学会了演示文稿的制作。同时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可做个全面了解。尤其在讨论中更能把问题搞清搞透。

4、辅助设计工具的更新学习

目前我公司设备新度系数很高,跟厂家的技术交流也很多,厂家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种类不断升级,已不是autocad一统天下的时代了。出现了诸如等三维辅助设计软件,比如西安煤机厂、石家庄煤机厂、佳木斯煤机厂等在新产品中都使用了这种辅助设计软件。

去年寇子明教授给我们的资料中也使用这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我们没有这些辅助设计工具,就给我们堵了一条路。因此我们组织技术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辅助设计软件,跟上主流,避免淘汰。

是世界上主流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造型理念与车间加工装配环节相似,易学易用。目前我们很多技术员对solidworks非常感兴趣,已经有三名技术员能做基本零件的造型辅助设计工作,这些工作也为我们同厂家的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紧抓当前改扩建锻炼机会,积极发挥技术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机电区和运输区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机运副总的管理模式,紧抓这次锻炼机会,组织分管技术员投身到改扩建中进行锤炼。实践证明他们在机电运输各大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达标亮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做好了前期技术准备工作,有的已经进入了安装实施阶段,为辅助运输、皮带运输和供排水系统的形成做了自己的贡献。

三、大型固定设备日常维护运行中的技术管理工作

大型固定设备维护运行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设备运行工况的分析也正逐步走向规范。我们首先把最重要的设备-主通风机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要求每月主通风机倒机一次,倒机后15日内设备运行正常后做工况分析,绘制运行曲线,填写分析报表,经审核后存档备查。通过报表分析发现了好几项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处理解决阶段。下一项工况分析就是主排水系统。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是电气设备维护中一项技术管理工作。我们已经把今年的试验工作进行了计划安排,将按计划对设备进行七项指标试验,并做好记录。试验中心已经成立,已经搞了一部分工作,今年这项工作已经走向规范。

四、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不足之处主要有:

1、学习系统性不够,特别是对于标准的学习缺乏系统组织学习。

2、工作经验不足,处理和化解工作中的矛盾,方式和方法欠考虑。

3、业务技能还要进一步学习提高,定位不专不深,浅尝辄止思想严重。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坚持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不断扩展服务矿山的新本领。

2、加强个人修养,埋头苦干,精于业务,践行“做人做事”齐头并进的人生准则。

以上述职,敬请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技术部个人述职报告3

尊敬的各位领导、职工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矿党委安排,现将我本人20____年度的工作、学习情况向大家进行汇报如下:

做为机电一队的主管技术员,我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技术管理的各项工作,现按照年终干部考核的要求从德、能、勤、绩、学等方面将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学习等情况进行述职,恳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评议。

一、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技术性强的特殊行业,作为机电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业务强,更需要政治思想素质高。我作为技术管理人员,在作好业务管理的同时,也注重政治思想的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参加集体学习,抽出一定的时间自学,科学地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导好自己的工作,坚持以党的安全生产方针为指导,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使自己在做好业务管理的同时,政治思想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二、业务范围和主要负责的工作:

机电一队主要管理大型提升机电气设备,我主要负责我队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工作,每月都带领技术人员认真检查设备,能够按设备的性能提前编制检修计划,并认真组织检修工作,确保设备安全运转。负责设备的安装、改造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技术改造工作,及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在20____年,我矿先后对矸石山绞车、副井口的操作车设备、井下2.5m箕斗进行了改造。把原属淘汰设备的矸石绞车改造为plc控制的变频绞车;原副井口托罐装置改为液压式可伸缩摇台和推车机;原井下2.5m箕斗改造为大倾角皮带机,这些大型的设备改造项目都属于机电一队的设备管理范围,为在今后能够熟练掌握并驾驭好这些新型设备,我与队其他管理人员一起在施工现场对设备进行组装、安装、调试,主持编写了设备的《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和常规性的检修措施,并制定了检查、检修报表等技术文件。

在设备的日常检查、管理工作中,积极对设备进行科技创新和改造,去年一年主要进行了架空人车机尾下移至平巷、防止变坡点压绳轮掉道装置、矸石山立轮除冰装置、细化主提升吊挂检查制度、主副井调绳安全确认制度、改进大倾角皮带给煤机等改造工作,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使设备的安全运行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对设备所需的零、部件,及时组织技术人员绘图加工,及时组织编写各种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在图纸绘制和措施编写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年轻的技术人员技术指导,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职工培训工作方面,能够按照上级培训计划按时完成职工的培训工作,除此之外,根据我队工作性质和职工岗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职工岗位培训,并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通过自己工作中的切实体会,我感到自己的技术水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电工、电气、plc自动控制方面懂得太少。其次,对技术队伍的管理、学习抓得不紧。另外,在车间、设备的资料管理上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加以纠正和改进。

在20____年的工作中,虽然有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到不足和失误,要在过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以胜任技术管理工作。

第2篇:it运维述职报告范文

述职报告是干部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晋升的重要依据,述职者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陈述,力求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述职者在所在岗位职责的情况。对成绩和不足,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煤矿机电个人工作述职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煤矿机电述职报告1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武东志,机电区主管技术员,负责技术管理工作。

一年来,在公司的正确领导和机电运输专业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下,技术管理工作在不断提高,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

下面,我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培养人才,发挥人才效益,是生产力提高的因素之一。

近几年我公司非常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招收和培养工作,认为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我们掌握了人才就等于掌握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足显了人才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基于这种企业共识,我们非常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培养。机电运输专业共有大学毕业生十几名,参加工作没几年,工作经验不足。为了提高他们服务矿山的本领,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养成标准化规范化作业工作习惯

标准化规范化作业,首先要掌握标准掌握规范。为此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网上下载标准和规范,自8月以来,机电运输专业的技术员从网上下载标准、规范、手册等300多个,主要包括煤矿安全规程、试验规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设计技术规范、检验检测规范、检修规范、验收规范和各种技术手册等,其中aq系列安全检验检测规范9个,gb系列国家标准104个,mt煤炭行业标准35个,建筑及电力行业标准规范10个,机械行业标准规范5个。拥有了这些标准和规范后,进行分类汇总,共享给各个技术员,以备他们在工作中查询和应用。

这项工作我们还想建立一个资料数据库,以便于管理和查询应用。目前正在考虑合适的数据库编程人员。

2、标准化制图工作的推进

为了推进标准化制图工作,我们从网上下载了四个国家制图标准(gb-t14665-1998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gb-t18135-电气工程cad制图标准、gb-t50593-煤炭矿井制图标准、gb-t18229-cad制图标准)并打印出来,并且每个技术员还人手一套电子版的标准。

我们要求技术员每月上交1至3张标准图纸,并给每个技术员打分考核,公布排名结果。标准化制图工作推进已经有几个月时间,有一少半技术员已经进步很快,并能做独立设计。

3、专题讨论会及专题讲座工作的开展

为了促进技术员的理论素质,我们每月组织专题讲座和讨论会,参加人主要是机电运输专业技术员,另外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也可抽时间参加。

我们要求主讲者要制作不少于60页的演示文稿(幻灯片),在机电区的多媒体教室演示讲解,期间穿插讨论。目前这个活动已经组织4次,效果不错。既锻炼了主讲技术员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有让他们学会了演示文稿的制作。同时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可做个全面了解。尤其在讨论中更能把问题搞清搞透。

4、辅助设计工具的更新学习

目前我公司设备新度系数很高,跟厂家的技术交流也很多,厂家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种类不断升级,已不是autocad一统天下的时代了。出现了诸如等三维辅助设计软件,比如西安煤机厂、石家庄煤机厂、佳木斯煤机厂等在新产品中都使用了这种辅助设计软件。

去年寇子明教授给我们的资料中也使用这种格式的文件。如果我们没有这些辅助设计工具,就给我们堵了一条路。因此我们组织技术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辅助设计软件,跟上主流,避免淘汰。

是世界上主流三维辅助设计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造型理念与车间加工装配环节相似,易学易用。目前我们很多技术员对solidworks非常感兴趣,已经有三名技术员能做基本零件的造型辅助设计工作,这些工作也为我们同厂家的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紧抓当前改扩建锻炼机会,积极发挥技术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机电区和运输区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机运副总的管理模式,紧抓这次锻炼机会,组织分管技术员投身到改扩建中进行锤炼。实践证明他们在机电运输各大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达标亮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并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做好了前期技术准备工作,有的已经进入了安装实施阶段,为辅助运输、皮带运输和供排水系统的形成做了自己的贡献。

三、大型固定设备日常维护运行中的技术管理工作

大型固定设备维护运行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设备运行工况的分析也正逐步走向规范。

我们首先把最重要的设备-主通风机的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要求每月主通风机倒机一次,倒机后15日内设备运行正常后做工况分析,绘制运行曲线,填写分析报表,经审核后存档备查。通过报表分析发现了好几项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处理解决阶段。下一项工况分析就是主排水系统。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是电气设备维护中一项技术管理工作。我们已经把今年的试验工作进行了计划安排,将按计划对设备进行七项指标试验,并做好记录。试验中心已经成立,已经搞了一部分工作,今年这项工作已经走向规范。

四、存在 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不足之处主要有:

1、学习系统性不够,特别是对于标准的学习缺乏系统组织学习。

2、工作经验不足,处理和化解工作中的矛盾,方式和方法欠考虑。

3、业务技能还要进一步学习提高,定位不专不深,浅尝辄止思想严重。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坚持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系统性,不断扩展服务矿山的新本领。

2、加强个人修养,埋头苦干,精于业务,践行“做人做事”齐头并进的人生准则。

以上述职,敬请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煤矿机电述职报告2光阴荏苒,时光如梭,20____年即将与我们告别,2018年正款款走来!回首在经坊煤业与同事共同奋斗的这一年,感慨万千!自己付出了太多,也收获了太多,面对过去所作出的业绩,以及明年的工作安排,作一个认真的总结和计划,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单位,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一、机电科长的职责

作为煤矿企业主管供电技术的机电科长,我认为我的主要职责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在机电矿长和机电副总的领导下,负责做好全矿机电管理工作;

2、首先是抓好设备管理和供电技术管理。

随着我矿现代化生产技术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作、工种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各类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功率越来越大,对供电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保证我矿供电的经济、安全、合理、可靠成为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供电技术管理中,电缆管理又是最重要的,如果把我矿比作一个巨人的话,电缆就是他的血管,各类电缆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供电网络,任何一处的故障都可能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随着井下巷道、工作面越走越远,供电线路也必须紧跟其后或提前延伸。这样就要考虑供电是否符合要求,电压损失是否符合规定,如何更经济地运行等一系列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大局,所以把电缆管理放在供电技术管理的首位是必须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对井下供电系统的进行定期的检查,组织相关部门对井上下供电系统进行专项的机电定期检查或隐患的排查、整改和处罚工作,从而确保安全生产。

3、其次是组织和参与制定矿井检修和大修计划,落实检修实施工作;组织和参与制定矿井机电设备维修标准;组织相关人员编制矿井供电计划,设备安装、修理、更新计划,配件制造、购置计划,并保证上述计划按时完成;组织相关人员编制矿井供电系统应急和演练预案;以及组织或参与制定其他的机电方面的操作和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规定等等;

4、再其次是做好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作为机电科长,必须熟悉机电设备,尤其是矿井四大件系统和其他大型的关键的机电设备(采、掘、主运输等)的技术性能、参数、运行规律、检修质量标准等,熟悉井上下机电设备的安全装置、

继电保护等设施状况,推广应用供配电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组织解决生产中疑难问题,提高机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系数和效率;

5、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是机电科的一项主要工作。

作为机电科长,必须对所负责的机电安装工程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机电安装工程如期、保质完成,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6、最后作为机电科长,应该组织好本科室成员及井下各队组机电操作工,做好机电基础管理工作,比如各种机电台账管理,设备出入井管理,电缆五小电器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机电技术、能力和资格方面的培训管理等,以及对队组的机电业务指导、机电检修记录的检查和规范等,组织本科室人员完成机电方面的数据统计、报表,建立健全机电台账系统(包括电子台账),组织和协调部门或人员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等;

以上是我对作为一名机电科长应该承担的主要职责的概述。

二、主要工作业绩

对自己一年来在经坊煤业所做的主要工作简单叙述如下:

主要工作业绩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机电安全管理和基础管理等方面,一是机电相关工程的安装方面:

首先是机电安全管理和基础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业绩

1、从1月份到12月份,本人共跟班入井100余次,参加井上下机电安全检查100余次,查处机电方面的隐患约100余条,并对所检查隐患督促相关部门或队组进行了落实整改和复查,整改率达100%,有效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2、组织了20____年度自6月份以来每月一次的电钳工技术大比武,通过比武,大大提高了职工对机电技术的主动学习热情;

3、不断对井下采区供电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完善了“三开一防”功能;

4、指导完成了各种机电图纸的绘制,包括3-706皮带机配电点供电系统图、进风立井风机房6KV开闭所供电系统图、砖厂余热利用供电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以及各采掘工作面供电系统图等;

5、及时完成了领导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6、不断推进机电质量标准化建设,亲自制定了我矿机电安装接线标准和各

类五小电器安装悬挂标准。目前我矿供电系统运行良好,机电质量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

其次是井上下主要的设备安装和供电技术管理方面

1、组织设计安装了3-706运输皮带机配电点。

组织人员200余人次,拖放、悬挂120mm 2和95mm2高压电缆共计3000余米;该配电点安装高爆开关十台,200KVA 风机专用移变2台,1000KVA 移变一台、2000KVA 干变一台、1000KVA真空馈电开关3台。为七采区各工作面的掘进、回采和人员物料的运输供电奠定了基础。

2、今年8月份,组织参与安装了2#风井6KV

配电室和两台2×355KW主扇风机。该配电室共安装高压开关柜14台,低压开关柜9台,主扇风机用变频柜2台。主要负责向新回风立井主扇风机供电和进风立井提升机及2#风井生产、生活用电。

3、今年10月份,安装了西二轨道巷配电点。

该配电点主要为西二轨道、运输、回风巷的掘进、喷浆供电。

4、组织安装了七采区架空乘人装置,安装期间亲自下井监督和指导安装。

该架空乘人装置安装长度1500余米,现已安装完毕投入运行,大大减小了广大职工上下班的行走强度和时间。

5、今年我矿安装了3-506、3-503两个轻型综采工作面和3-701、3-706两个中型综采工作面。

回撤了3-505、3-502两个轻型综采工作面和3-700一个中型综采工作面。在安装和回撤中进行了全程监督,时刻掌握安装动态和设备、五小电器使用、回撤明细。

6、每月对井上下各队组使用、回撤的电缆、五小电器进行统计管理,对损坏的设备下发检查计划,保证我矿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要说的建议主要是关于全矿机电技术人才的培训方面。随着我矿日新月异

的发展,机电设备越来越先进,设备功能从原来简单的减轻人工劳动强度发展到现在的高智能微机监测监控型设备,原理越来越复杂,有的设备甚至是纯进口的。使用起来虽然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安全,可一但发生故障我们的使用和维护工根本无从下手,只能联系生产厂家来维修。而生产厂家一般路途较远,无法及时赶到,这样就耽误了时间影响了生产任务。基于此,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1、分类对我矿机电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如:专业的机械修理工、电气修理工、液压修理工等,使我矿技术人才尽快充足,做到:“小件不求人,大件懂原理”。

2、定期组织我矿机电技术人才进行练兵比武,让各队组互相交流工作经验,达到快速提高个人业务素质的目标。

3、如果有可能,可与其它矿区举行比武和参观学习,学习其它矿区的维修经验和技术。

五、明年计划

2018年我矿的生产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各类落后的设备也将一步一步淘汰,规划中项目也要一步一步完成。主要有:

1、BKD9-400真空馈电开关全面改造,达到国家标准;

2、全矿所有的磁力起动器全部安装“三开一防”装置;

3、副斜井改造完成,轨道提升物料和架空乘人装置投入运行;

4、回采3-506、3-503、3-701、3-706工作面,掘进3-702、3-406工作面。

5、地面砖厂余热利用工程全面完工,全矿实现集中供暖和洗澡热水。

总之,在经坊煤业的这一年时间里,自己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汗水,也收获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虽然如此,面对取得的业绩,我感觉不能有任何的骄傲思想,煤矿机电技术发展和更新的快节奏,管理新思维的层出不穷,以及煤炭企业竞争的愈来愈激烈,都要求自己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

力,需要掌握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最后,在报告即将结束的时候,感谢我矿王琦副经理和孟春生副总在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勉励,没有他们的帮助,一切的成绩都无从谈起。

最后,祝各位领导和同事,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煤矿机电述职报告3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是综采队机电副队长张小建,在我任职以来,认真履行副队长的岗位职责,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立足自身岗位,扎实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领导的各项工作安排,在大事大非问题上,能够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加强理论学习。因此,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我都比较注重学习,做到自加压力,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作为综采队的机电副队长,我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在队长的领导下,负责做好全队机电管理工作;

2、抓好设备管理工作,而设备管理中,设备防爆和完好的管理工作又是最重要的。

防爆管理是煤矿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大局,所以把电气系统的防爆放在设备管理的首位是必须的;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对井下供电系统的进行定期的检查,组织检修组防爆员进行专项的机电定期检查或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彻底杜绝失爆现象,确保机电系统完好率达到既定目标,从而确保安全生产;

3、组织和参与制定队内检修和大修计划,落实检修实施工作;组织和参与制定机电设备维修标准;组织或参与制定其他的机电方面的操作和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规定等等;

4、做好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熟悉了机电设备原理,推广应用供配电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组织解决生产中疑难问题,提高机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系数和效率;

5、机电设备的安装工作是机电的一项主要工作。

作为机电队长,我对所负责的机电安装工程质量严格把关,确保机电安装工程如期、保质完成。

作为综采队的一员,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密切联系群众。逐步提高自身廉洁自律意识,坚决遵守矿各级勤政廉洁制度,勇敢同各种腐败现场作斗争,树立在职工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在这段时间的工作过程中,虽然自己做好了一些本职工作,但是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一定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各种科学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作为综采队机电管理人员,我自己深感到肩上的压力与重担,面对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上级领导领导及同志们对我的信任,我深深感觉到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干好本职工作。

总之,在这一年时间里,自己付出了努力和汗水,也收获了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虽然如此,面对取得的业绩,我感觉不能有任何的骄傲思想,煤矿机电技术发展和更新的快节奏,管理新思维的层出不穷,以及煤炭企业竞争的愈来愈激烈,都要求自己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煤矿机电述职报告4尊敬的矿领导:

我是由________调到________的技术员______。对于我来说一个新的环境就是一个新的开始。不知不觉已经有了两个月。作为机电科的一员,我时刻围绕着机电科安排的任务进行工作,并不断学习。对待上级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加班加点积极完成。现将我本人到矿的这两个月的工作、学习情况向领导进行汇报。

20____年通过网上招聘进了________,派驻到________公司,在____四年一直在机电科工作,负责机电科的部分工作。20____年做为B类安全管理人员通过了培训,取得B类安全管理人员资格证。

煤矿机电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技术性强的行业。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不但要求业务能力强,同时也要不停的学习文件及领会上级的思想政策,提高自身素质。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并定期参加矿上每周

二、四组织的集体学习。坚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为指导,贯穿安全生产全过程,使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政治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现我矿处于改扩建矿井,供电系统不完善,设备还未安装到位。所以机电科的每一位人员都在积极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近期复工验收的顺利进行。同时认真专研机电知识,工艺流程及设备原理。定期对矿上的供电、设备等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由此在工作中不断摸索积累实践经验,使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满足工作需要。

在______的两月里,我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定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勤下现场,理论结合实际,做到“不懂即查,不懂就问”的学习方法。勇于创新,多汲取高科技所带有的简便,灵活的运用到自身专业中。同时也要多于员工沟通,增强协调能力,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人员。

作为一名新员工,要有“矿兴我兴”的责任感,为我矿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以上是我的述职报告,请领导您的评议。

煤矿机电述职报告5时光如梭,忙碌中又到了年末,回顾一年多来的工作历程,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从领导身上我体会到了敬业与关怀,在同事身上我学到了勤奋与自律,繁忙并充实是我对本职工作的最好总结。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认真完成工作,努力学习,积极思考,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个人能力逐步提高。在这一年中我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和知识,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方法上也有不少长进,在工作中通过多看、多问、多听,使自己的本职工作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相对于去年来说又进了一步。

此外,火车跑的快还靠车头带,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无论从业务能力,还是从思想上都存在许多的不足。通过工作期间,我很快认识到自己的学识、能力和阅历还很欠缺,所以在工作和学习上全身心的投入,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向书本学习,向周围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工作本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前不久我刚刚开始机电部的机电技术员工作,这对技术员各方面素质的要求相当高,我必须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更强烈的责任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现对我在机电部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1、20____年__月份自从调到机电部工作,主要负责全矿的供电,经过半个月对全矿供电系统的熟悉,认真向各位师傅请教,不断积累矿内各变电所的供电图。

毕竟自己还是有供电的专业理论知识,学起来相对容易,但是让我一下子把全矿的系统迅速掌握还是有难度,但是自己对供电很感兴趣,抽时间学习,从电缆知识做起,高压电路的原理、性能、整定计算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后来开始着手设计2802工作面供电设计和供电系统图,经过和采二队技术员、队长不断研究,再加上自己经常下井到回采工作面现场不断考察,对每一处设计不断优化,最终确定下来供电方案。

2、做为我矿停送电联系人之一,应掌握大量的用电知识。

熟悉两票的填写及刀闸操作的要领,并注重停电检修的注意事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检修人员的人员安全情况,同时也关系到我矿井下生产问题。

3、在强化正常检修的基础上,对日检、周检、旬检、月检、季检等巡回检修工作进行细化、量化,要求检修人员做到”五勤”勤看、勤摸、勤听、勤维护、勤保养,落实谁检修、谁签字、谁负责制度,大大增强了检修人员的责任心,力争让机电设备“零缺陷”运转;

认真做好各系统的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展班组互比互学的“干标准活、上标准岗”活动,让质量标准化工作深入人心。在人员少的情况下,合理分工,优化组合,精心施工,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达到高标准,让

领导放心,让使用单位满意。为确保机电质量标准化工作落实到实处,科领导在带头学习公司机电质量标准化新标准的同时,积极组织全科员工进行学习,对照标准找差距,并认真结合机电科实际,制定了高标准,严要求地标准化工作精细化运作模式,目前我矿的机电质量达标工作,全面展开稳步推进。

缺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刚刚步入社会开始工作,经验不足,特别是煤矿机电工作是相当艰苦的工作,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多动脑筋,认真看图纸、看懂看透,熟悉煤矿的规章制度。

第二、有些时候工作中比较懒散,不够认真积极,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第三、自己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还很欠缺,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与实践。

努力方向 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责任心,为悦昌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一份的力量。我应该努力做到:

第一、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相关的经验,多向领导及同事等有经验的人请教。加强周围环境、同行业发展的了解、学习,对自己的优缺点做到心中有数;

第3篇:it运维述职报告范文

大家好!

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一样,在年整整一年忙碌而又充实的紧张工作中,不知不觉的已经迎来了年。过去的一年中,我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我汇报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09年工作总结、工作中个人存在的不足和一点感受以及10年的工作思路。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年工作总结

年是公司进行全业务运营的第一年,也是我们电信正式经营移动业务的第一个完整年。作为运维部无线专业的一名员工,10年我主要的工作包括小灵通网络维护和WLAN网络维护等两个方面。在运维部黄总、向总及各位领导的带领下,与各位同事共同努力,共克时艰,基本做好了无线网络的维护工作,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保障了各项业务的顺利推广,为全省完成全年收入目标做出了一点贡献。

一、小灵通网络维护

10年全年,在小灵通网络彻底杜绝投资,各分公司维护费用空前紧张的情况下,小灵通网络的维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省公司领导对小灵通网络“保障网络稳定运行,重点区域网络质量不下滑”的要求,年初的时候就制定了相应的全年工作思路,主要包括:

1、省公司与UT、中兴、朗讯等三个厂家,签订全年的小灵通网络维保合同,保障故障基站、板件的正常维修,保障厂家对各分公司的支撑力度,并按照要求每个季度组织一次现场巡检;

2、制定小灵通网络资源调整的思路和流程,由各分公司根据用户数量和话务量的变化将没有业务量的基站调整到高话务区或新建社区等,保障重点区域网络质量;

3、小灵通网络各项考核指标维持不变,督促各分公司继续严格执行日常作业计划,继续对小灵通网络维护予以足够的重视。

通过全省运维战线无线专业所有领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全年小灵通网络运行基本稳定,用户流失速度也按照市场前端的计划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WLAN网络维护

年,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对WLAN网络建设和维护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全省全年共计建设AP约12000个,热点4000个,整个网络规模急剧扩张,尤其是成都分公司,在网运行的AP数量从几十个急剧跃升至8000个。在保证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同时,也对网络维护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下半年,为配合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前端部门正式推出C+W统一认证业务,我们与前、后端所有部门共同努力,对维护规章制度、故障流程进行了梳理,对网络统计分析分析能力进行了提升,基本完成了全年维护工作目标,各项考核指标达到了集团要求。全年的WLAN维护重点工作包括:

1、维护管理办法、日常作业计划和维护指导书的修订和正式下发;

2、会同10000号、省NOC、企信部和信产公司,对故障投诉处理流程的梳理和修订;

3、建立全省WLAN网络维护优化支撑骨干团队,进行了几项专题网络分析;

4、组织全省WLAN网络维护一线骨干集中进行全面培训,提升网络维护技能。

5、通过WLAN网管系统二期建设,将09年建设的AP基本纳入网管系统,实现了对瘦AP组网的监控和分析,完成与集团采集平台的联调。

第二部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个人的一点感受

年,我主要负责的WLAN和小灵通网络维护两项工作,基本完成了全年目标,但是,在整个维护过程中,我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首先,工作作风不够细致,特别是上半年,基本很少到分公司现场进行学习和交流,导致发出的正式文件与分公司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没有完全发挥一个省公司技术管理人员应该起到的作用;

其次,技术钻研不够深入,特别是对WLAN网络以及EVDO网络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仅仅满足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还有就是写作能力不强,特别是PPT和各类图表的写作能力,离部门领导的要求相距甚远。

在年的工作中,上述不足之处是我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也是我努力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方向。同时,回顾全年的各项工作,也有一些个人的感受:

1、作为省公司后端基层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三个者:集团政策的承接者、全省维护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各项网络指标的考核者;必须深入分公司了解一线的实际情况;

2、要想保障小灵通网络稳定运行,就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日常作业计划,及时发现、解决网络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也必须做好故障基站和板件的及时送修和督促厂家尽快修复返回;

3、WLAN网络的维护工作,对所有维护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东西,尤其是采用瘦AP+AC的网络架构后,特别是对无线专业的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数据、无线、电源、传输等各方面的知识和维护技能都需要掌握;

4、WLAN网络如何实现对EVDO的补充,首要前提就是做好网络和业务流量分析,必须具备网络分析的各项工具和手段,必须结合前端发展思路,从而实现我们预期的目标。

第三部分、年工作重点

年,是中国电信全业务发展的攻坚年,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09年打基础、10年上台阶,11年就要创一流。而向总给我们提出的目标,在今年就要实现创一流。这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在WLAN和小灵通网络方面,计划主要的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继续优化完善WLAN网络维护各项规章制度、流程,改进网管系统功能,提升网络分析能力;

二、配合前后端各部门,探索WLAN对EVDO流量分流的方法,初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分析、调整思路和可落地的实施指导意见;

三、组织专项培训,重点培养几个全省WLAN网络和无线宽带方面的维护骨干,以点带面的全力提升全省维护人员工作技能;

四、小灵通网络做好统计分析和通报,组织厂家落实现场巡检和故障设备的保修工作,并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探索利用小灵通站点、电源和传输布放AP,充分盘活小灵通网络现有存量资源。

回顾过去的年,在黄总、向总的带领下,在文斌的精心指导和全体同事的密切配合下,小灵通网络和WLAN网络维护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了省公司和部门的要求,在此对各位领导和同事表示最真挚的谢意;

第4篇:it运维述职报告范文

进入到信息社会以后,由于信息越来越易于复制和传播,海外企业作为政府眼睛和耳朵的功能更加强大。以美国为例,政府通过苹果、谷歌、微软等IT巨头的硬件或软件服务,使其情报收集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这种方式,美政府事实上具有了无限获取信息的能力。于是,通信设备行业的市场化运作导致竞争加剧的同时,科技技术的进步也带动着产业竞争的加剧甚至是政府间信息战的加剧。通讯设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主导着通信设备企业的发展方向。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哪个通信设备企业能将客户价值、企业效益、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更加迅速有机地结合,并进一步对市场形成快速的反馈,哪个企业就能在市场中获得先机。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为代表的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投入全球市场竞争,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华为已于2010年经跻身于世界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年销售额280亿美元。从销售额来看,华为与行业老大爱立信仅一步之遥。尽管爱立信在技术上仍具有优势,但在开放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下,可以预期的是华为追赶甚至超越爱立信仅仅是时间问题。

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性行业,通信设备行业一直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受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比较大。2011年11月至今,通信行业相关产业政策频出,国家信息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通信设备业的充分发展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发展网络设备信息产业群。《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中“宽带中国”战略以及物联网产业规划等产业政策将在年底至明年初的时间内陆续颁布。《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通信行业将进行结构性调整,从依靠基础电信业务增长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终端制造业等上下游产业链方向转变。

《规划》对“十二五”期间通信产业的发展目标描述如下:“到 2015 年,各类业务收入超过 1.5 万亿元;累计投资规模超过 2 万亿元,将带动信息服务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并实现智能终端产业的全面升级。”

这些“利好”政策在促进通信业快速发展、规范通信行业市场的同时无疑加大了通信设备企业间的竞争,对于寡头来说更是抢占市场份额,巩固“江湖”地位的绝佳时机。

华为,通信设备行业的最大黑马

在今年11月8日刚出炉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华为以1851.76亿元营业收入登顶。纵观这份由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中国统计协会、北京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联合调研,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情况,身为冠军的华为不啻为最大的黑马。

1988年成立于深圳的华为公司是一家通讯设备供应商。其营业范围包括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通讯设备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今天的华为已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业务也由单纯的通讯设备供应转向了整体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在电信网络、全球服务和终端三大领域都确立了端到端的领先地位。

从行业数据来看,华为在无线接入网占市场份额20.6%,仅次于爱立信,位列全球第二;在光传输市场以44%的份额领跑全球40G市场占全球第一,并率先从路由器到传输系统的端到端100G解决方案;移动软交换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目前,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4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身为一名“80后”,华为管理层深刻地认识到:业务突破需要厚实的基础。在企业外部,华为需要牢牢抓住每一次信息技术变革和市场扩张的机遇。在企业内部,华为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机制、管理和IT支撑等内部“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最终实现业务的突破。

华为战略篇

华为公司的愿景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致力于运用通信领域专业经验,帮助不同地区的人们平等、自由地接入到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为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挑战,华为通过领先的绿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创造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正如华为的使命所讲,“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与信息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在华为发展的各个时期,公司的战略导向一直能够紧贴市场的需求,从客户出发,从市场着眼,最终走出一条具有“华为”特色的全球化之路。

1988-1997年,“农村包围城市”

零起步的华为无论是资金还是竞争实力都无法与对手在大、中城市参与竞争。但华为公司的创始人看到:县城以及农村更广阔的市场是国外厂商尚未涉足的领域,这为华为带来了机会。华为认为:以农村为突破口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好处:首先,小县城和农村发展通讯设备行业门槛低,承受风险小。其次,农村对于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不高,也不是很关注品牌,而是更加注重实用。

1992年,华为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农村包围城市的战役正式打响。很快,华为培养起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在1995年,公司销售额达15亿人民币。

随着自有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华为发动城市战的资本逐渐积累完成。至此华为正式将市场目标转移到中国主要城市。

1998年-2002年,IT战略规划引领管理变革

通讯设备行业经历了从1996到200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进入了长达两年的衰退转型期。互联网以及无线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本的通讯设备行业发展方向,改变了客户对于通讯的需求。新的技术、新的客户、新的市场要求华为迅速调整自身管理和产品结构,投入到市场新一轮争夺战中去。

一场转型争夺战在华为内部和外部同时打响。华为高层注意到,当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业务已经全球化、供应链越来越长、客户差异性越来越多的时候,要走国际化路线,成为世界级的企业,首先要在华为内部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体系。

1998年,华为与IBM公司合作了“IT战略规划”项目,以此为基础,规划了华为未来3-5年需要开展的业务变革和IT项目,其中包括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项目,IPD和ISC是其中的重点。整个业务流程变革历时5年,耗资10亿元,规模涉及公司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华为有史以来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次管理变革。

通过此次IT战略规划,华为用10年时间使公司各项工作与国际接轨;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市场营销国际化,并真正地走上了变机会型成功为可持续的管理型成功之路。

2003年-2007年,并购、剥离、接轨国际化

华为在2006年年报中预测:将现有通信网络逐步发展成为适应性更强、更有效节约成本的全IP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是运营商未来成功的关键挑战。未来几年,在IP和移动技术的驱动下,基于全IP的FMC成为信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应对全IP网络运营的大势,华为从2000年到2006年先后在光网络、企业网络、互联网技术领域和移动企业网领域进行并购,并剥离大量工厂以及光纤、手机、微电子、显示器,线缆等业务。通过剥离和合并,华为完成战略转型和融资,也完成了从提品到提供集成的综合解决方案的转型,同时开始提供全IP的FMC解决方案,以搭上IP网络运营的高速发展列车。

在华为的国际化进程中,第三阶段的剥离与合并意味着华为“一家国际性电信设备供应商”的口号正在逐步落地。在任正非眼里,取得“国内第一”只是华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从1995年开始,任正非就已经把华为定位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华为于1998年制定了双线战略:在保持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迅速拓展国际市场。

从数据来看,华为海外销售额增长总体趋势高于国内销售环比的数据。为了更好地开拓海外市场,华为拟定了国际化进程战略“四步走”方案:

第一步,实现从本土公司到跨国公司的跨越;

第二步,构建从低端到高端的国际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第三步,打造多元化的国际生产研发体系;

第四步,从销售走向营销,从技术走向全方位的服务。

任正非常说,实际上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国际化的战略,缺少的是对国际化战略的执着。在国际化过程中,华为公司只要更加扎实和富有成效的推进,便不难达到这个目标。

2008年-至今:云计算战略

华为云计算战略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云计算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效率提升和节能环保;推动业务与应用云化,促进各个行业应用向云计算迁移;开放合作,构筑共赢生态链。

华为云计算解决方案包括SingleCLOUD云平台解决方案和电信应用云解决方案。SingleCLOUD云平台:支持“百万级服务器集群、百万T的存储能力、百T级网络互连能力”,支撑海量信息的计算和存储,并通过“Zero-Touch的自动管控”,大大降低运维成本。在华为云计算的大平台策略下,客户可以借助云平台产品和技术快速搭建基本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也可以通过标准接口开发定制化的ICT融合云应用。

华为的电信应用云解决方案包括:云计算业务交付平台和BSS系统,帮助构建包括“客户、运营商、开发商”端到端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可以借助华为提供的可运营、可管理的云应用超市,提供丰富的云服务,实现快速上市和快速盈利;最终用户将可以体验更加丰富的一站式云服务;全球百万开发者则可以借助“创新工厂”快速实现创新业务的孵化,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应用开发,以及精准的客户营销支撑。

开放与合作是云计算领域中的核心理念。基于开放的云平台,华为提供兼容行业标准的应用接口,并积极推动更多接口的标准化。

华为机制篇

华为对人才体系建设的重视可说是与生俱来。在刚起步的阶段,华为就把研发部门的发展放在首位,并将企业的另一个人才重点定位于经营。但是在企业的具体运作中,如何有效地激励人才,避免组织老化,使得人尽其才,人人成为企业持续增长的发动机,华为的解决办法可以用“机制+人制”来概括。

在不断学习国外管理体系来提高华为管理机制的同时,任正非也认为,外国的先进管理体系要结合华为公司的具体情况,不能教条主义。华为的方法是坚决推行已经策划好的任职资格管理,然后个别处理特殊情况的员工,最后展开全面优化。这种华为式的“拿来主义”强调“把发达国家著名公司的先进管理办法,与我们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制度”,事实证明获得了极大成功。

会升值的“白条”

华为的首次机制变革发生在1993年,当时刚成立3年多的华为面临通信设备业市场扩张圈地的绝佳机会,迫切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但是好的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需要高薪才能留住,不断上涨的人员工资与公司当时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业务拓展盈利能力互为矛盾。

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华为只好给员工打“白条”:采用工资减半的方式发给企业员工。白条越滚越多,最后华为的高层干脆决定,以“打白条”的方式解决薪资问题:即每月发给员工一半工资,其余以股权形式替代。于是“白条”真正成为了企业股票的前身。

1997年,华为出台《员工持股规定》说明,“将员工利益和企业长期利益结合在一起,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长远发展的关切制度和管理的参与度,形成有竞争和激励效应的科学的分配制度”。并明确了员工集资、参股是每股10元,通过员工的持股分红,当然年底分红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利润都分红给员工,而是采用分红部分,剩下的再折算到新的股票,转为股权,这样员工手中持有的股票越来越多。

据《华为的世界》观察,从1994年开始,华为每年的销售额几乎都是以翻倍的速度增长,员工每年的股权投资回报率最达到100%,即使是在发展速度放缓的2002年,员工的持有投资回报率仍然维持在20%左右。全员持股使得员工对公司的责任感和忠诚度得到提升,在企业运做的各个环节中,员工都会考虑尽量节省开支并创造利润,因为他们都知道,华为的每一分钱的利润都包含了自己的个人部分。

而全员持股更加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于:全体在职持股员工选举产生持股员工代表,能够通过持股员工代表行使有关权利。员工等于在公司拥有了“员工”以及“股东”的双重身份。这样一来员工主动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努力挂钩,在出差、业务谈判时更多地站在公司的立场上为公司节约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双方在无形间拥有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

裁员过“冬”的智慧

华为公司早期的全员持股制度被认为是凝聚人才、激励团队和解决资金压力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战略。但是,这个战略的奏效取决于公司对员工的高额分红。这个外界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承诺在华为成功地操作了大约12年。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销售价格回落,中国的人力资源成本也在逐年上升,利润摊薄和增长放缓成为企业迟早必须面对的现实。公司不可能持久承诺给予员工70%的分红,而员工也不可能满足于停留在纸面上的分红,会提出现金兑现的要求。随着华为销售额的上升,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企业中层管理者越来越多,效率低下,裁员困难。

2000年,通讯设备业的“冬天”开始,各通讯设备供应商纷纷裁员,华为也不能例外。通过竞聘机制以及《内部创业创业管理规定》,华为对其庞大的员工队伍进行了大规模裁退,裁员指标骤升至15%,人数以千计。

竞聘机制

刚刚淘得第一桶金的华为当时所面临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企业里官只能越做越大,工资只能越升越高,免职或降职都意味着用人单位与员工本人的双重失败。因此选择怎样的变革模式,才能减少对员工们心理冲击?

此时以任正非为首的华为管理层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引入内部竞争,提升内部组织活力。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任正非让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从市场部总裁到各个区域办事处主任,办事处主任以上的干部提交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一份是辞职报告,然后采取竞聘方式答辩,公司根据情况,批准其中的一份报告。

结果在竞聘考核中,约30%的干部集体辞职。这种全部“归零”的管理办法,体现了起跑位置的均等,而竞聘上岗则体现了竞争机会的均等,这种看似“激烈”的变革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企业机制的“公平”。在顺利实现人员更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落选员工的面子,也为华为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推行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内部创业创业管理规定

任正非是个深念旧情的人,基本上不主张直接裁员的精简方案,在他看来,采取内部创业模式,企业拿出一笔费用来支持老员工,既保护了离职创业员工的基本利益,也为华为未来发展培植了良好的周边关系,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2000年下半年,华为出台了《关于内部创业的管理规定》,规定凡是在公司工作满二年以上的员工,都可以申请离职创业,成为华为的商,公司为创业员工提供股票本金70%的货物支持之外,还有半年的保护扶持期,员工在半年之内创业失败,可以回公司重新安排工作。

数以千计的华为员工自由组织起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其中包括李一男、聂国良二位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任正非在欢送李一男的讲话中,把华为鼓励内部创业的目的概括为:

一是给一部分老员工以自由选择创业做老板的机会,二是采取分化的模式,在华为周边形成一个合作群体,共同协作,一起做大华为事业。潜在的含义是希望通过创业员工的自我尝试,趟出一条血路,弥补华为在分销渠道方面与竞争对手的明显差距。然而,任正非没有道出却是更加深层的目的,是实施第二次有组织的新老接替运动。可以说,内部创业的举措实际上是给一批在公司长期工作的中层管理者寻找一条良好的出路。

在这个过程中,华为将非核心业务与服务业务,如生产、公交、文英餐饮业以内部创业方式社会化,先后成立了广州市鼎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创通公司等。

岗位任职资格及考核体系优化

大规模裁员之后,为建立自己的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华为先后引进了美国Hay Group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以及英国NVQ企业行政管理资格认证。在其帮助下,华为从行政部门开始一步步地建立了职位体系、薪酬体系、任职资格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及员工素质模型等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Hay Group为华为设计了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人力资源体系,包括职位描述、五级管理者体系和关键业绩指标(KPI)考核体系体系。KPI是华为考评制度的重点,该体系在其后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华为首先在行政部门开始了任职资格体系尝试,考评合格的秘书们可以获得由中英机构联合颁发的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此举极大地提高了秘书们参与任职资格体系内外部考评的热情。通过考评员与被考评者的一致努力,华为秘书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当于其他公司三个秘书的总和。

此后,人力资源部成立了2个任职资格研究小组,每组3人开始指定其它工作岗位的资格体系。为了让华为各部门的员工认真对待这一次的任职资格体系施行,任正非在《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里这样写道: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任职资格来体现企业对员工的阶段性评价。首先,华为公司不是等待目标已经实现以后再予评价,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进行评价。其次,评价是通过人作出来的,因此不可能做到所有的评价让人人满意。我们要求各级部门要尽量公平、公正;更要求干部要能上能下,工资要能升能降,要正确对待自己,也要能受得委屈。如果不能做到,企业必定死亡。”

任职资格管理正式推行后,华为所有管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员工每上升一级需要提高的能力一目了然,培训也很有针对性。认知资格标准牵引推动培训体系支持配合,真正解决员工职业发展问题。华为的每个高层两年进行一次职位资格认证,公司根据认证结果决定员工是继续留任、晋升还是降级使用。

在1999-2000年岗位任职资格及考核体系优化在全公司推行实施过程中,华为一共有大约40个高级经理人被认证为四级管理者,他们均属于公司各个领域的核心主管。除了各级管理者需要认证,专业技术人员也是有任职资格要求的,华为的每个专职人才都需要通过相应任职资格和专业等级认证。

华为大学,打造中国企业的黄埔军校

从国外考察回来,任正非看到了华为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巨大差距,不仅是产品技术上,更多是管理体系和流程上的差距。任正非常说:“我们总不能等待没有问题才去进攻。我们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

为了把华为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华为进行了各方面的努力,2005年正式注册了华为大学(Huawei University),这个号称中国企业的黄埔军校的学校为华为员工及客户提供众多培训课程,包括新员工文化培训、上岗培训和针对客户的培训等。

大学依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推动和组织公司培训体系的建设,并通过对各类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支持公司的战略实施、业务发展和人力资本增值;对外,配合公司业务发展和公司服务策略,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全面的技术及管理培训解决方案,提升客户满意度;同时通过华为的管理类实践经验的分享,与同业共同提升竞争力。

目前,华为大学拥有300多名专职和逾千名兼职培训管理和专业人士,遍布于深圳总部和全国及世界各大洲的分部代表处。为华为的市场开拓和强力赶超爱立信奠定基础。

权利下放、再下放

从2010年开始,华为完成对于公司治理架构的调整,由于其员工持股的特点,由股东会成为公司治理架构的顶点,董事会由股东大会的股东代表选出。

事业部调整:从原本的业务、市场、供应链分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业务为中心的四个EMT(注:华为最高管理机构,经营管理团队),每个EMT都设有研发、市场等部门。事业部调整意味着华为从提品向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转变。

调整后权利下放,不同业务的EMT拥有更多的权利。

关于华为的机制以及随之而生的华为印记的企业文化,总裁任正非总结过这么几句话:“有人问我,华为文化形象描述一下是什么,我想了半天讲不出来。这次,我看了《可可西里》的电影,以及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我想他们的精神就叫华为文化吧!”“在华为,是以奋斗者为本!”

其实“奋斗为本”或者“狼性文化”在华为仅仅是不断改革的精神描述,从华为的机制改革历程中不难看出,从被动地为员工“打白条”,到为在通讯设备行业大洗牌中获得生存机会而进行的“裁员过冬”,再到为规范员工能力和岗位匹配,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岗位任职资格及考核体系优化”,最后为华为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企和通讯设备行业培养人才而打造的“华为大学”。华为在机制上一步一步从被动走向主动,真正地走出了华为特色的机制发展道路。

华为管理篇

华为是一家以眼光长远见长的通讯设备运营商,任正非一开始被外界称作华为的“”,在华为创业初期从管理到业务事事亲力亲为。和一样,任正非爱写文章,尤其是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章。但是显然,任总的理想不是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现代通信设备企业,而是用现代化的管理机制让企业能够成功地持续运作下去。他在自己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写到:

“今天的接班人们,个个都是人中精英,他们还会不会像我那么愚钝,继续放权,发挥全体的积极性,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呢?他们担任的事业更大,责任更重,会不会被事务压昏了,没时间听下面唠叨了呢……相信华为的惯性,相信接班人们的智慧。”

要让成功变成惯性,任正非所做的尝试之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启迪。

《华为基本法》:第一部企业管理大法

90年中期,华为发展面临新的问题:第一,企业迅速的发展令华为对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膨胀;第二,同时,伴随大量涌入的新员工,企业文化的落地遇到困难。第三,员工的数量增长使得高层与基层员工的沟通越来越少,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感而是生疏和漠然。《华为基本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在拟订之前,总裁任正非就指派一位副总监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几位教授联系,系统梳理华为的文化,总结成功经验,对《华为基本法》做出定位。《华为基本法》从1995年萌芽,到1996年正式定位为“管理大纲”。

外界对华为基本法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华为实在是太低调了,因此高调对外宣布的《华为基本法》就成了外界了解华为不多的途径之一。华为董事会对外公布的《华为基本法》主旨包括:说明华为要往何处去,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华为的使命、追求和愿景是什么?华为管理效率问题,围绕效率华为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内部规则体系,避免因快速扩张而导致管理失控?解决员工的成就感问题,通过确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与人力资源政策使员工对企业有文化认同,有成就感?

1998年3月,华为基本法审议通过,整个拟订过程耗时三年。这部基本法既是华为内部首个将企业家个体的思维转化为组织思维的资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个完整、系统地对企业总裁进行价值观的总结性文字,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很大推动和示范作用,也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华为基本法》出台后成为国内外企业家竞相追捧、学习的范本,华为在国内外一时间声名鹊起,增加了华为的社会知名度和客户对华为品牌的认同感,令“企业文化”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IT战略规划,全面BPR&IT改进计划

在国际化的战略引导下,华为把IT战略规划列为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并以全面BPR&IT改进计划一同组成华为在第二阶段的主要管理变革方向。

基于IT战略规划,华为确定了系列管理&IT建设主项目计划以及实施时间表,并建立了一个项目办公室来监督所有的业务流程重整项目和IT项目,以确保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沟通。由项目指导委员会领导的华为BR&IT部门应运而生,从组织上保障管理与IT子项目的推动落实。

IPD:从研发构建优势

华为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产品开发,但是研发费用浪费比例和产品开发周期仍然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二倍以上。产品开发流程处于企业价值链最上游,开发流程出现的问题会在生产制造、销售、交付、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被十倍百倍放大。因此,从产品开发源头入手,是提高产品投资收益、解决公司系统性问题的治根之举。华为花巨资引进IPD,就是希望通过变革产品开发模式,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费用,提升产品质量,最终能够提高产品赢利能力。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是从产品概念产生到产品的全过程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它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来管理,在产品开发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从商业的角度而不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估,以确保产品投资回报的实现或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所造成的损失。最先将IPD付诸实践的是IBM公司,实施效果明显,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来达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利润、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为顾客和股东提供更大价值的目标。

IPD作为先进的产品开发理念,其核心思想概括如下:

(1)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投资决策。IPD强调要对产品开发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析,并在开发过程设置检查点,通过阶段性评审来决定项目是继续、暂停、种植还是改变方向。

(2)基于市场的开发。IPD强调产品创新一定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分析的创新。为此,IPD把正确定义产品概念、市场需求作为流程的第一步,开始就把事情做正确。

(3)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采用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PDT:Product Development Team),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以及决策,达到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的目的。

(4)异步开发模式,也称并行工程。就是通过严密的计划、准确的接口设计,把原来的许多后续活动提前进行,这样可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5)重用性。采用公用构建模块(CBB:Common Building Block)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

(6)结构化的流程。产品开发项目的相对不确定性,要求开发流程在非结构化与过于结构化之间找到平衡。

管理变革: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华为IPD项目分为关注、发明和推行三个阶段。

关注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松土”工作,即在调研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培训、研讨和沟通,使相关部门和人员真正理解IPD的思想和方法。

发明阶段,主要任务是方案的设计和选取三个试点PDT,并教练试点PDT按IPD进行运作。

推广阶段,本阶段逐步推进,先在50%的项目中推广,然后扩大到80%的项目,最后推广到所有的项目。

在华为实际操作中发现,IPD在华为的实施是艰难的,不仅因为IPD牵涉的面很大,而且华为规模大、产品线宽、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

IPD项目实施的难点之一是员工思想观念的改变。

IPD项目实施的难点之二是组织和流程的切换。

IPD项目实施的难点之三是打破部门壁垒,跨部门进行纵横管理,跨团队产品研发。

根据企业自身现状,华为指定了适合自身情况的IPD项目实施模式:“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僵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管理进步的基本手段最简单讲有两个方面: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自我反思。对于致力于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的华为公司,向西方有着优秀管理模式的企业学习尤其重要。

任正非在与Vicky Wright谈话时明确指出:“我们引入了薪酬和绩效管理,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继续沿用过去的土办法尽管眼前还能活着,但不能保证我们今后继续活下去。现在我们需要脱下‘草鞋’,换上一双‘美国鞋”。

优化,掌握自我批判武器:

我们不能脱离公司的历史和发展阶段来讨论学习模式。公司提出要花十年时间实现与国际管理水平接轨,这说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公司都将处于一个规范化的阶段,一个追求管理进步的阶段。僵化是有阶段性的。优化对象分为两块,一是国外引进的,一是自己创造的。

改进自己的,则要防止故步自封和缺少自我批判精神。只有认真地自我批判,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先进,优化自己。

固化,夯实管理平台:

优化就是改进,优化就是创新。持续的管理进步需要持续的改进创新。因此,优化之后应是固化。

任正非指出,创新应该是有阶段性的和受约束的,如果没有规范的体系进行约束,创新就会是杂乱无章、无序的创新。华为要象夯土一样,一层层夯上去,一步步固化创新和改进成果。表面上看来,公司的运作特点是重变,重创新,但实质上应该是在重固化和规范。

固化就是例行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模板化、标准化),固化阶段是管理进步的重要一环。

ISC:向供应链要效益

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供应链)是供应链相互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客户等组成的网络。管理原则是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保证实现供应链的两个关键目标: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ISC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供应链,而是集财务、信息和管理模式于一体,用任正非的话来说:“集成供应链解决了,公司的管理问题基本上就全部解决了。”

传统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常采用的供应策略是: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其他企业一直采用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也称“垂直分工”)管理模式,即核心企业与其它企业是一种所有关系。

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采用这种战略是有效的。但是,在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逐渐无法快速敏捷地响应市场机会。

进入9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愈加多样化;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品种的飞速膨胀;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将资源延伸到企业以外的其他地方,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横向一体化”(也称“水平分工”)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华为上马ISC的变革原因。

在重整供应链之前,华为管理水平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订单及时交货率只有50%,国际上其他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平均水平为94%;华为的库存周转率只有3.6次/年,国际平均水平为9.4次/年;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长达20~25天,国际通讯设备制造商平均水平为10天左右。重整供应链的目的就是为了设计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成本最低的集成供应链,为华为早日成为世界级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变革的难度来说,ISC重整对华为的挑战要大于IPD等其他变革,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ISC变革的覆盖范围更广,它既包括公司内部的销售、采购、制造、物流和客户服务等多个业务系统,同时还包括企业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因此,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ISC链条运作绩效的改进。

其次,供应链管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依赖于企业ERP、MRPII的实施和改进水平。

最后,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差别很大,华为没有现成可以学习的模板,只能在供应链理念的指导下,以自己和客户的现实为起点来摸索着开展项目。

ISC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ISC项目的目标首先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建立起支持供应链运作的组织体系和IT体系,形成内部集成供应链并开始建立起良好的外部关系(主要是供应商平台)。

值得指出的是,ISC的设计和推行不是顾问和项目组闭门造车的过程,随着项目的深入,需要各业务环节的直接参与,你的参与程度与项目成功与否有直接的关系。项目本身是有限的,而供应链的持续改善是无限的,这一点,广大员工不仅要清楚,而且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积极参与,更要全身心投入贡献自己的智慧。

管理体系全球推行

在华为实施IT战略规划项目期间,通讯设备行业的“冬天”也悄然结束,经历2002年的销售下滑后,华为销售收入自2003年起猛增,较2002年度增长50%,达到317亿元人民币,海外销售额达到10亿美元,占到整体销售额的近1/3,并先后拿到阿联酋和香港两笔3G合同,成功进入了当今国际电信界技术最前沿、竞争最激烈的3G领域,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实现3G商用的厂商;2006年华为销售额更增至656亿元,其中海外销售达到44%之多。在全球通讯设备制造业不振的格局下,华为以新兴市场巨人形象崛起,已具备与国际一流厂商同台竞技的条件。

2006-2007年,华为在海外市场大规模拓展、海外研发生产基地新建以及大量的兼并合资的背景下,向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管理体系和核心IT系统的复制推行。实现了管理体系在不同国家的二次实践,在为海外开拓助力的同时,也为华为的管理实践积累了经验。

华为IT变革篇

任正非把华为定位为“未来的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他清晰地意识到,一旦企业抓住了市场机遇,实现了规模扩张之后,企业的流程重组和信息化建设会变得非常紧迫且重要。

任正非总裁指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场、制造、研发的国际化,只是其表象问题,而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企业,还需要更加深层次的推动力量,其中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

上马ORACLE MRPⅡ

从1988创业之初的2万元发展到1996年26亿元的产值,华为在中国的通信领域中确定了自己的优势,人员、财力和成本都在成倍增长。高速发展的同时,业务流程不畅,管理基础薄弱,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优化调整等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纷至沓来。同年,华为开始建立企业内部互联网以及中央数据库,对企业IT系统逐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的工作方式。

90年代中旬,华为信息化建设还处于从无到有的进化过程当中:1992年,华为开始自主开发一些局部应用软件;1995年,开始软件考察调研选型,选取美国Oracle的MRPⅡ产品;1996年,作为国内最早使用ORACLE MRPⅡ软件的用户,上线R10.6版,选择了13个最核心、最基础的功能模块,当时的企业信息化也仅是“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水准;1994-1997年,建成世界级数据中心,并通过不断改进和深化运作管理,加强数据中心日常运作保障。

实施MRP的效果非常明显:在MRPⅡ引入初期,MRPⅡ的方法就在部门业务中得到了具体应用,比如生产计划管理,按照MRPⅡ原理采用滚动倒排和物料需求分析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产库存周转率由过去年周转2-3次到5次。

在MRPⅡ及时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和实践下,交换设备的生产周期由过去的一个月降到半个月。

各部门已经越来越认识到MRPⅡ系统信息集成和共享所带来的好处,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某产品事业部从1997年1月份开始正式使用MRPⅡ来进行计划运算,过去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仅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Oracle MRPⅡ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于,首先,从管理入手重组业务流程;其次是领导层的高度重视,项目组的有效配合推动;再次,在顾问的指导下,学习管理理念和系统功能;最后,基础数据管理到位,建立维护责任制。

上马MRPⅡ之后,华为陆续建立了公司核心应用PDM、SAP HR、NOTES系统备份系统;并依据业界最佳实践建立 IT Service Model及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端到端服务管理模式,关注客户体验,实现了国内和海外常住工作地点的网络支持和安全便捷的服务。

在第一阶段一系列的IT建设完成之后,华为总结了以下四点成果:

第一,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华为的运作效率更高,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可以通过互相访问对方的数据库、网页、公告栏等进行交流,互通有无。

第二,信息的采集、归档、管理更加方便,检索查阅非常迅速。信息在组织内的流动通过内部互联网变得非常丰富、准确、及时。

第三,便捷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提高了华为的组织反应创新和能力,中间层可以被削减,这使组织的扁平化成为可能。

第四,网络的使用,扩大了华为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企业的边界可以变得更加开放。可以和供应商、顾客、合作者组成虚拟团队,进行开发工作。

管理体系的IT落地

有了完整的IT战略体系,华为实施了一系列协助IT规划落地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在IT管理体系建成之后,仍然不断对其修正,利用信息化系统固化改革成果。

机制落地SAP HR

华为的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与考核制度在IT层面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相挂钩。华为的SAP人力资源系统(即SAP HR),在第一、二阶段的组织变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系统最突出的几个功能如下:

员工自助管理:传统的HR系统大多是人力资源部在使用。但在华为,SAP HR则是一个公共平台。员工通过系统自助查看、修改个人信息。他可以看到目前自己的公司股票情况,甚至可以提交自己买卖股票的申请。他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工资和报销情况,甚至于提交办公用品申请等。

除了人力资源和财务的内容外,华为的员工培训体系也能够在这个平台体现。在华为完整的任职资格体系中,每个员工都能清晰地了解到晋升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通过哪些测试。使得华为整个人员考评晋级体系更加透明和公平。

经理层决策管理:通过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和审批员工的休假、调动以及培训状况等。

在做绩效考评时,可以将职位要求条件作为考评标准。如果员工没有达到职位要求的考评标准,公司会依据SA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上的记录以及其上司、项目业绩等指标讨论决定继续聘用、降级或者晋升。在华为KPI(关键业绩指标)对员工任职资格的界定下,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情或感性等等因素导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内任职不合理、不公平、不合适的现象。

企业的数字化战略管理:SAP HR系统是与财务紧密衔接的。HR一方面要服务好员工,另一方面管理着与员工相关的费用信息,公司内部要随时知道产品在日常应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特别是跟人相关的费用。

有了信息化的手段,公司内部任何的投资,任何一笔支出都不应该是盲目的,虽然SAP在中国成长的非常之快,公司利润也非常丰厚,但它的成本控制还是相当严格。一些在传统没有被注意到的细节数据,在SAP人力资源系统都要被统计,以作为一些管理的依据。

互联网财务系统IFS

事业部发展以及海外市场拓展的业务与财务COA和IFS系统统一相挂钩。COA是Chart of Account的简称,即会计科目表,IFS是Internet Finance Service简称,指使用互联网这种新兴平台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型产业体系,这种产业体系包含了“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贷款”等等一切与金融服务相关的行业。而这些行业一定是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

华为的财务管理在第二阶段还只是酝酿起步,与其庞大的公司规模不很相称。在ISC实施被提上日程之后,华为的财务COA的统一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实在今天看来,华为当时的财务COA统一的工作甚至算不上是一次管理系统的升级。在2007年实施IFS之前,无论是COA统一工作还是ISC连带的华为财务梳理,都只能算是华为在财务管理路上所做的预习。

2007年,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亲自给IBM CEO彭明盛写了封信,希望效仿IBM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转型。正式上马IFS之后,财务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公司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仅就2009年年报来看,公司运营效率显著提升。2009期间,华为费用率下降1.4%;存货周转天数下降10天;应收账款回款天数下降2天,且销售收入增长高于应收账款增长。同时通过加强外汇风险管理,华为2009年实现汇兑收益16亿人民币,较2008年增长69亿人民币。

IPD/ISC流程优化落地

IPD/ISC流程优化业务管理架构是与IPD/ISC流程推行启动和PDM、CRM等项目上马相挂钩的。

华为的产品开发是基于IPD进行的,其中涉及到公司多个部门、多个运作团队和角色,因跨部门协调不畅造成产品开发项目延期、效率降低的情况颇为普遍。再此情况下,任正非说出“IPD要培训培训再培训”、“IPD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各级组织、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的口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IPD主要解决针对华为研发活动缺乏计划性、缺乏后期评审的问题。

IPD的实施经过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初开始,当时华为开始自己摸索实施IPD,组织了项目组拿出了一套基于IPD的研发体系变革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实施,但这次变革基本上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第二次国际咨询公司介入后,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和生产线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一开始IPD的核心组决策、IPMT的决策评审等关键措施并没有施行,只是在两个产品线上按照IPD2.0流程运作。2002年华为才开始全产品线的PDT2.0流程运作。此时,支撑PDT流程的相关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等都已建立起来。2003年,华为IPD升级到3.0。

华为IPD的构成包括:固化的结构化研发流程;支持流程实施的跨部门团队;决策评审点;异步开发模式。

针对华为研发活动缺乏计划性。在IPD模式支持流程实施的跨部门团队中,各部门都要有人参与到规划和实施的过程里面,组成跨部门的团队――IPMT与PDT(IPT)。跨部门团队被要求在产品开发之前做出相关联的规划,并且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相互协调,以保证这个产品自始至终都是技术领先、成本合理并符合市场需求。

针对华为研发活动缺乏后期评审的问题。IPD的决策评审点要求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之后选出最有潜力的项目,提前进行瞄准和计算“提前量”。这使得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都是最健康和明确的。

在IPD实施落地过程中,华为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简称PDM,大型的应用管理软件包)。通过它来有效集成公司的专业工具,管理这些工具产生的最终数据。它让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数据在整个公司范围内有效地流动。PDM是IPD的一种使能器,它属于IT工具的一种,但不仅仅是IT工具,PDM还涵盖了许多管理思想。PDM的实施可以提高IPD流程的运作效率,并对流程进行固化。

实践证明IPD能够加快产品开发速度,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减少产品开发失败而减少浪费,降低产品来发成本,增加收入,为客户提供更加价廉物美的产品。

ISC(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化供应链项目是华为最重要的管理变革之一,涉及市场、订单、用服、采购、制造、计划、物流等诸多环节,与研发、财务等业务也有密切的联系。

1999年11月8日,ISC项目正式启动,关键要帮助华为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经营的模式,转为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至于生产,华为开始只抓关键零部件或者成品的制造,即所谓的外包。

这种由“纵向一体化”转为“横向一体化”的思维模式使得相邻的企业一次链接起来,成为了一条“供应链”。这种新的管理运作模式(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的产品、业务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华为供应链管理的出现促进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发展。ERP着眼于供应链管理,将供应商、制造商、写作厂家、用户甚至竞争对手都纳入管理的资源中,使华为的业务更加紧密地集成在一起。加之对EDI和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华为获得了快速的反应能力。

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和提升的关键在于外部供应链集成。在这个阶段,华为需要采用销售点驱动的同步化、集成的计划和控制系统。它继承了客户需求数据和合作开发计划,基于约束的动态供应计划、生产计划等功能以保证供应链中成员同步化地进行供应链管理。

直至今天,华为的SCI改进仍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国际化竞争大势迫使华为这个国际化通讯设备公司必须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供应链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国际竞争大势中占据优势地位。

将研发迁移到云端

自己做的产品自己先用是华为一贯的传统,延续这一传统,华为从2009年开始陆续把研发迁移到云计算上,目前已经达到1万多人的规模。它带来的好处很多,首先不需要桌面,这样就连空调都省了,因为每天计算机的发热量远远超过人的发热量。其次实现共享,以前每个研发人员有一个开发计算机,还有一个测试的计算机,而现在一台电脑,白天写代码、晚上这个服务器进行系统集成测试,全是敏捷的开发,自动化的测试。第三保证信息安全,每个人的终端只有一个小的盒子,接个键盘,接个显示器,接个鼠标,所有的计算都在服务器端,信息安全很容易解决。

就维护成本而言,采用办公云后,上海研究所的IT维护人员由200个精简到9个,每个人可以满足大约1000人的IT需求,PUE为1.3。

华为发展历程对成长型企业的借鉴

华为从创业到成长,成为行业乃至整个民营企业的标杆,纵观其成长历程,其成功要素可概括为以下:

首先是战略上的成功,华为在任何一个阶段的战略都能够从牢牢立足自己市场出发,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来精确找到市场切入口。就像华为在自己使命中所写: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与信息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从华为发展历程上来看,无论从企业发展初期的“农村包围城市”;还是成长阶段的全面管理变革、国际化战略准备,直至最后的“云计算”战略。华为每一阶段都能够聚焦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紧贴中国巨大的电信市场。所以外界经常以“眼光长远”来概括华为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路径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精确的战略和专业化的市场定位无疑是华为在通讯设备行业竞争中体现出的最大优势。

其次是与企业经营情况相“均衡”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体系建设要与企业自身的业务规模、业务流程相互匹配,这样才能完成企业诸元素从端到端、高质、快捷、有效的管理。对于华为而言,强化管理,修炼内功,推行IPD、ISC为核心的管理变革,就是补长管理的短木板。通过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对标、打造端到端的业务价值链,华为从管理上奠定了与国际巨鳄同台竞争的基础。未来的企业竞争必将逐步脱离低端的价格、产品竞争而走向高端的品牌、管理的竞争,所以华为要走向国际化,管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是华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与高绩效文化建设。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将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个人努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长远的共同奋斗、分享机制。在此基础上,华为在企业内部推行了一整套与企业经营业绩相挂钩、流程化的组织建设;在内部核心价值观方面,相应地构建以高绩效为特征的企业文化。对于公司各部门、项目团队及其主管来说,随着个人绩效承诺制度的实施,其已经不是单纯的职能部门或职能管理者,公司强化了其身上的经营职能,各部门的干部实际上已经转化为集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为一体的管理者。因此管理者被要求必须在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上相互均衡,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个体层面,实现个人能力与工作职责的动态均衡;在组织层面,实现部门经营目标与管理效率的动态均衡;在公司层面,实现功与利、经营与管理、组织战略目标与组织能力的动态平衡。

最后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同步,通过信息化建设固化管理体系。先进的流程制度体系不仅是厚厚的报告和文本,而是通过IT系统固化。通过先进的IT系统,一方面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让每次管理成果真正地在企业具体运作中落地见实效。

预期更好的华为

目前华为已走过成长期,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每一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作为成熟期的华为同样面临新的挑战。

即使2010、2011年的销售业绩一路飙红,但是华为领导层还是冷静地看到:围绕着电信运营商而生的通讯设备业,正在面临行业性的“见底”:以全球一年约1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计,2010年,华为已做到240亿,在蛋糕增量不变、竞争格局再难有突变的前提下,他们将面临“增量”的大限。

在机制上,多年的高增长、高分红,让危机和共担风险意识被极大弱化。如果华为创业以来那些以人为本的激励手段失效,如果那个创造了20年增长的华为必须暂时步入平庸,她的文化是否还如过去一样具有杀伤力?

从市场竞争对手来看,IT支出比较大的行业,除了电信行业,还有金融、政府、教育、医疗等,各行业的需求各异,与电信行业大有不同;再者,从电信云向因特网的云渗透,那里已经把持了思科、IBM、惠普等更为强势的IT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