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25-01
一、 对于《新视野大学英语》的介绍
《新视野大学英语》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读写教程》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结合《听说教程》全面培养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全书共十个单元,供一个学期使用。每一个单元包括三个部分:section A,section B 和section C。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Preview 之后分为三个部分:section A,section B和section C。
Section A 的主要内容有pre-reading activities, reading aloud,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各一项),vocabulary (两项),word building (两项),structure (两项),translation (汉译英、英译汉各一项),cloze,text structure analysis 和structure writing(各一项)。
Section B的主要内容有reading skills和comprehension的练习各一项,vocabulary(两项)。
Section C 是泛读材料,内容有reading skills和comprehension练习各一项。这部分可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在上课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对于Hutchinson and Waters 的教材评估理念的介绍
Hutchinson and Waters设计的教材评估一览表(1987:99-104)为我们提供了教材评估的依据。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97)认为,对教材进行评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照的过程。评估者将教材评估的准则列出,再选择一本或几本目标教材进行对照评估,最后再得出结论。鉴于本文的特点,教学对象都是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授的是基础英语,所以笔者选择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比较和研究。
三、根据Hutchinson and Waters的教材评估理念,对两种教材的分析与比较
(一)从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1.从学生的需要来看,多数刚入校学生都对参与四六级英语考试带有强烈的意愿,而《新视野大学英语》的1到4级教材中覆盖全部的核心词汇四级词汇,在5到6级教材中覆盖全部的六级词汇。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2.本书的编写体现了编者对于核心词汇的关注和重视。本书的所有栏目和练习的编写,都是紧扣着课文所进行的。
3.《听说教程》配合《读写教程》的中心话题展开并组织听、说训练,《综合训练》则配合《读写教程》对词汇、语法、结构、翻译、阅读等多方面提供进一步的操练的内容。而《新视野大学英语》通过《读写教程》这一条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4.本书的课文题材以记叙文为主。大多课文都是以叙述一个故事开始,最后得出一个作者的看法和结论。本书是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但每个单元的三篇课文的体裁形式不一定完全相同。
5.本书主要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等。而课文绝大多数都选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英美报刊书籍,也有新世纪刚刚问世的作品。
6.本书中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按照语言点和语言技能所编排的,由简单到困难,由四级到六级。
(二)从方法方面进行分析
1.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多数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学习者都正在或将要参与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本书对于四六级的词汇和用法做出了专门的讲解,并融入课文中进行讲解,让学生不会觉得突兀。
2.在对于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于基础英语的期望便是:能过四六级,能拥有英语听说的基本能力。而本书在这两个方面都达到了学生的期望。
3.从本书的内容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个英语基本技能都有完整的练习。
4.本书的内容都是与学生相关的内容,所以在课堂技巧方面,只需要老师能够带动学生对于那方面知识的兴趣就可以了。
5.本书的配套教材有《听说教程》,《综合教程》和老师用书。这几种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练习和发展。
四、结语
通过Hutchinson and Waters 的教材评估理论,我们可以得知,《新视野大学英语》从内容和方法方面都是一本优秀的教材。学生们能从教材中得到自己想学的知识。而教师们更需要将《新视野大学英语》与学生们的学习需要结合在一起,以发挥教材的最佳用途。
[关键词] 大学英语;隐喻功能;情感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92-02
一 认知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基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第一届认知语言学大会于1989年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继而推出《认知语言学》杂志。认知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的隐喻认为:“将属于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另一事物”。也就是说,隐喻是两个概念的对比,是一个概念识解另外一个概念。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说道,隐喻是由一个相对清晰的隐喻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通过始源域作为本体,目标域作为喻体,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例如:Mark Twain is a mirror of America。即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面镜子。此句中“马克吐温”是目标域,“镜子”是源域,其中目标域“马克吐温”是以源域“镜子”来识解的。
二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情感隐喻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是为通用英语阶段设计的系列教材。该教材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在课程性质上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个性化教学需求,在教学理念上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手段上体现教学的立体化,个性化和便携性。该教材的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思辨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除了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课文更是以语言学理论基础作为强大依托,各种例句比比皆是。本文主要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
三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隐喻功能探析
Lakoff和Johnson(1980)把隐喻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类。
(一)实体隐喻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其将抽象的概念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派生出了实体隐喻。实体隐喻是指人类以自身经验和生理体验为基础,把事件,行为,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实体。以涨价经验为例,这种经验可以通过“通货膨胀”隐喻为实体。例如:Infla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通货膨胀降低了我们的生活水平。而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令人惊奇的旅行目的》中,作者则以travel这个抽象概念为中心词,做出了一系列的实体隐喻。
Why do we travel? I don’t mind the actual flying, the wonder of being airborne in a dense metal bird. The rest of the journey, however, can feel like a tedious lesson in the ills of modernity from the predawn x-ray screening to the sad airport malls selling clusters of keepsakes. (B3U4)
文中travel的经历,通过actual flying(实际的飞行),being airborne in a dense metal bird(乘坐一个金属大鸟中飞行),tedious lesson(冗长乏味的课)等实体隐喻将旅行过程中的实际感受用生活中的其他情感体验和生理体验表达出来,以便让读者更好的领悟到在作者的笔下,旅行是一个很煎熬且痛苦的过程,甚至我们可以从笔者的角度去理解它,消化它,以便更好地对文章其他内容进行理解融合。
(二)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的重要作用在于它的指向性,给我们根据一个概念构造另外一个相关概念的可能性。我们对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这个例子耳熟能详。这个隐喻可以引发He attacked my argument(他向我的论点发起进攻)等类似将争论比作战场上的战争的表达。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一堂印象深刻的英语课》中,通过对Language is a road map(语言是地图)结构隐喻的巧妙使用使得人们更直观的理解Z言学习和过程和其重要组成部分。
1 Perhaps language should be looked upon as a road map and a valuable possession: often study the road map (check grammar) and tune up the car engine (adjust vocabulary). (B2U1)
2 Learning grammar and a good vocabulary is just like driving with a road map in a well-conditioned car. (B2U1)
3 The vocabulary makes the journey’s true colors come alive. (B2U1)
将语言Language比作地图Road map,由此引出的结构隐喻框架下,将检查巩固语法check grammar比作查看地图look at the road map,词汇vocabulary比作汽车发动机car engine,而提升词汇adjust vocabulary则比作调节汽车引擎tune up car engine。所以有着良好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库就好比随身携带一张地图在车况良好的车里驾驶。作者通过对结构隐喻的恰当使用,巧妙地将语言学习系统比作一系列人们日常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使得读者更具体更直观的感受到了语言学习的基本结构以及学好语法和词汇的重要性,为我们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理解提供了一条有效且生动的途径。
(三)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做空间方位,它是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将自身为参照物,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中心―边缘等。方位隐喻基于人类身体和文化的经验。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加两种经验。其中最为常用的则是情感表达中的“高兴为上,悲伤为下”类似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上―下图示。其认知基础是人的身体经验。由于人类的身体是直立的,向上的姿势往往与正面情绪相关,而向下往往与负面的精神状态联系。例如up形容自信和喜悦,down形容情绪低落和失望。
1 I ascended not only from the sea onto the secure rocks of the jetty---but also to my salvation, leaving behind the terrible fear that had gripped me for so long.(B3U2)
2 She turned down three million dollars to pen her autobiography and instead accepted one dollar a year in the more conscientious role as diplomat for UNICEF. (B3U3)
3 In 1992, Audrey was stricken by cancer. (B3U3)
在上述例子中, 第一句中ascend原意表示“上升,升起”,这里实际代表的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升华。第二句中的turn down中down为“向下”,表示拒绝。第三句中strick原意为“打,击”,是朝下的动作,句中意为”患病”。在教学过程中,可传授学生此类隐喻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此类词语在实际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四 隐喻功能的课堂教学启示
隐喻功能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理论组成,它可以更好地帮助人类通过认知和推理将已知的、具体的概念域投射到新认识的、抽象的概念域,由中心意义向边缘意义扩展,从而使词汇之间产生内在的隐喻性联系。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隐喻功能的导入达到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隐喻原理来理解词汇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其次,通过对局部词汇和句式的隐喻功能研究加强对文章主旨和结构的理解和渗透;第三,通过对隐喻功能在中英语表达中的使用作为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有的放矢,中西贯通,为学生理解西方文化打下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隐喻是大学英语课本中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修辞格,教师应把隐喻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际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握隐喻,展开联想,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各种类隐喻的真正含x,缩小中西文化差异,融会贯通,开阔视野,提高英语语言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Jakobson R. Closing Statement: Linguistics and Poetics[J]. Style in Language, 1960, 1(2):53C56.
[3]Nida, E.A.1998. Understanding English[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
【关键词】四级段落翻译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 局限 策略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所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每个大学毕业生所必须达到的目标,而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则是针对一些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的要求。这三个要求均包含了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英汉译速为300个英语单词/小时,汉英译速为250个汉字/小时。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高要求是“英语国家报刊上的文章,英汉译速为350个英语单词/小时,汉英译速为300个汉字/小时”。更高要求是“英语国家报刊上有一定难度的科普、文化、评论等文章,以及能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的介绍性文章,英汉译速为400个英语单词/小时,汉英译速为350个汉字/小时”。
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翻译能力作为构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环节中的教学重点。
二、四级段落翻译
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均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翻译部分由原来的5个汉译英句子调整为汉译英段落翻译,分值由原来的5分增加到了15分,考查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长度为140―160个汉字。
原来的汉译英句子考察的是学生对于词汇、固定搭配和句型等语法点的掌握,现在的段落翻译则更多地考察学生的翻译技巧和对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等知识的积累。
自2013年12月四级改革以来,近几次段落翻译所考察的内容如下:考试年份 考试内容
2013.12 中餐 中国的信息
技术 中国的茶文
化 中国结
2014.06 农村义务
教育 中国的核能
发展 阅读的重要
性
2014.12 中国年轻
人旅游 中国的大熊
猫 中国的互联
网 中国人的
消费观
从四级翻译题型改革以及近几次译文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翻译教学,特别是围绕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发展等题材的系统的翻译实践教学,是今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三、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局限
(一)教材局限
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四级考试新题型的发展趋势,我们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应该强化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训练材料应更多地围绕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以满足学生日后应付考试以及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需要,然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却无法满足这种实际需要。笔者所在高校针对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笔者做过统计,在1―4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中,每册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有A、B两篇课文,内容涉及科普、人物、社交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课后习题也多以复习课文为主,6个汉译英句子多数出自课文或者由课文改写。由于教科书中缺乏有关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等题材的内容,教师想要带领学生做相关的翻译练习,只能另辟蹊径。
(二)教学局限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知识点讲解和阅读理解为课程重点,具体表现为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完成课后习题,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词汇、句型等语法点进行掌握和巩固。为了理解课文的需要,老师通常会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句子或者段落的英译汉翻译,而只有在讲解和练习语法点的时候,才会要求学生以造句的方式进行汉译英练习,很少涉及段落的汉译英训练。而且教师本身在翻译方面的理论基础也不一定扎实,指导学生翻译实践也缺乏规范性。
四、应对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突破以往的“从阅读中学习”和“为阅读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知识点讲解和阅读理解基础上,开展跨文化翻译实践,逐步实现“学为所用”“为交际而学语言”。
(二)增加课堂的教学内容
应弥补教科书的不足,增加文化教学的内容。教师可配合教材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还是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为例,第三册中Unit 4的A课文描述的是美国的五大文化特征,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事物,然后在课堂上做专题任务。
(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加强个人的翻译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技能,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本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鼓励学生课外拓展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指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一些反映中国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英文报刊和资料,如《中国日报(英文版)》和《21世纪报》等。学生在以英文为媒介加深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关的词汇,为日后的考试及其他实际需要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无论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规定的,还是四级考试题型调整所折射的,能够体现学习者实际水平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今后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广大一线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顺应这种变化趋势,在自己的课堂上适时做出调整,带领学生更好地适应四级考试的要求,也为学生在日后面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地保持同一姿态会使人产生厌倦,若让厌倦感无止境地蔓延发展,即使最优秀的人也会变得平庸。同样地,厌倦感对学生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学生如产生厌倦感,任其加深,那他上课时就会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最积极的学生上课期间有时也会跑神或心不在焉。为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思路重入正轨;为保持学生高昂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思想集中,我不断采取新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味地亲自在黑板上罗列key words或灌输式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方法。
一、真实情景法
英语作为人类交际工具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教师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语言交流中,不断巩固、更正、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在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Unit Six “Christmas Traditions”这一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安排在圣诞节前两天进行教学,精心准备好圣诞树,提前让学生准备好自己做的小礼物,上课前让学生亲自把礼物挂在圣诞树上,并渗透有关圣诞节的语言及文化(Merry Christmas,Santa,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gifts)然后教学生唱有关歌曲,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再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课文讲完后,再让他们了解中西方国家的其它假日并作以对比。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
二、竞赛法
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很强,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在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Unit Three “Wealth,Success or Love?”这一课时,可设计如下任务:a.让学生写出三个英语单词,词性不限,然后互相交换。b.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根据这三个单词编写一个小对话。c.表演对话并评出哪组的对话最好,予以口头奖励。这不仅调动了好学生的积极性,还让那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三、分角色扮演法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我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本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理解课文。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例如,在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Unit Three “Wealth,Success or Love?”这一课时,课文中有女士、女士的丈夫、女士的儿媳妇,还有三个年长的智者,分别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们都积极参加。通过朗读和表演学生可以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增加对课文的理解。还有课本中的一些对话、课文也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如教“Silly Mr.Smith”时,让学生事先准备舞会道具,我准备一些舞曲。教完课文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舞会的一段场景,讲解一些西方国家参加舞会的常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辩论法
每次上完课我都会给学生一个话题让他们自己找一些材料,第二次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小组,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引进课堂,这无疑是改进教学手段一种突破性的尝试,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必然会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多媒体外语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课堂的方式和结构,使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可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且这种方式突破了教学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方便、快捷。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路径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简单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纯语言能力”,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程度程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对语言的正确理解、准确表达和得体交流。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在《语言》(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著名语言学家古德诺夫(H.Goodenoy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Cultural-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一书中提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类在学习运用语言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社会风貌、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特点、行为模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如果离开文化,语言就只剩下抽象的形式外壳。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除了教授学生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外,还应有意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切实增强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关联性原则。文化意识培养必须与大学英语教学紧密结合,即文化意识培养内容必须与所教授的教材内容息息相关,以课文为纲,为语言知识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边缘性和随意性问题。
2.适度性原则。教师应根据所教授内容的难易程度、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程度、理解接收能力的强弱程度及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系统地、有策略地综合把握文化意识培养的广度和深度。
3.灵活性原则。文化内容广泛而又复杂,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批判性原则。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各类文章均以本民族的价值观为导向,所以有些观点可能会有失偏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看待英美文化,既不能随波逐流,又不能故步自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1.从背景知识入手。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文字语境化,即把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放到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否则无法准确把握语言的深刻内涵。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以下简称《新视野》)第四册第2单元Text A:Charlie Chaplin为例,该课文讲述的是英国电影艺术家、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故事及他的电影,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白为什么卓别林虽然是一名地道的英国人,但他著名的“流浪汉”形象并不那么像英国人(...didn’t seem all that English...),甚至被认为“多少有点粗俗(a bit crude)”,就必须充分了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文化,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气候和文化特征。
2.从词汇入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必然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Semantics)一书中指出词义包含“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七个方面。除了概念意义属于基本词义外,其他各项都承载着不同层面的文化信息。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能简单强调词汇的“音、形、义”等字面意义的掌握,还要注重文化内涵信息的引导,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词汇的多种隐含意义。否则,语言学习就会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甚至造成语用失误。例如,在《新视野》第四册第3单元Text A:Longing for a New Welfare System课文中,“high-profile”一词本义是“引人注目的”,但是在了解了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后,不难发现这个词在文中是讽刺那些大杂志社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对福利救济对象的态度“鲜明、毫不含糊”。
3.从习语入手。习语从广义上讲,包括俗语、谚语、俚语、成语等,是语言的精华与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仅从字面上很难领悟其真实蕴意。所以,为避免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我们必须熟知各民族独特文化赋予习语字面概念之上的隐含意义。例如,以《新视野》第四册第1单元Text A: The Tail of Fame为例,在“...‘Don’t quit your day job!’ is advice frequently given by understandably pessimistic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to a budding artist who is trying hard to succeed....”句中,“day job”不是“一天或全日工作”,而是指“普通的日常工作”,“budding artist”也不是“布丁艺术家”,而是指“新生的年轻艺术家”,翻译成中文即对一名正努力追求成功并刚刚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其亲朋常常会建议“正经的饭碗不能丢”,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4.从原版影视入手。原版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是现实生活的浓缩与升华,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地道、准确、生动和真实的语言输入,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和体会语言。以《新视野》第二册第3单元Text A: Marriage Across Nations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节选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猜猜谁来晚餐)或者The Joy Luck Club(喜福会)等和课文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为什么作者认为:“The continual source of our strength was our mutual trust and respect.(相互信任和尊重才是我们俩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在跨国或异族婚姻中,夫妻双方由于国籍、风俗、习惯、观念、语言的差异,容易发生争吵,导致婚姻危机,因而夫妻之间需要彼此宽容、谅解和开诚布公(tolerance,compromise and being open with each other)。
文化包罗万象,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有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有现实的文化镜像。想要真正学习好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功,还必须了解这门语言特有的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果缺乏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人们通常会从母语的文化角度理解另一种文化现象,从而导致信息的理解错误。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积极探索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文化输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栗亚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13(03).
[3]闫毓芳,张元元.英美文化融入与大学英语教学[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大学英语教材 选用 比较
1.引言
随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紧跟改革步伐,取得了一些
骄人的成绩。其中,教材改革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编写和选用,它们都将直接影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近年来,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紧缺的现象逐步好转,各类高职英语教材不断出版,但是数量与质量并不成正比。高质量的教材不仅仅是集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于一身,更重要的是能够做到“行之有效”,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现行改革促使大部分教材应用新型英语教学理念,注重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和配套性相结合。然而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生源复杂、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各高校又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色,如何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方向,改革教材,选择恰当教材,是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2.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标准和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英语教学目标,即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借助词典阅读,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材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2.1内容上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教材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和知识的呈现,还是情感、文化和理念的载体。在注重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英语教材也应当富含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形成他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性内容。当然,高质量的英语教材能够把枯燥的思想性教育和知识技能传授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寓教于乐。教材的内容贴近社会实际,有现实意义,有趣味性,有感染性,易唤起学习者的共鸣。根据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情境语言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可结合主题,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如诗歌、电影台词赏析、寓言故事等;专项技能(指语法、写作等)讲解及其操练可以打破传统的平铺直叙,融入色彩、图片、影音资料等更具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资料。
2.2结构上系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教材的结构编排应当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基础,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设计教材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其中,词汇、语法、阅读技巧、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及主题难度和深度在有机结合的前提下并行深入,不脱节不分离。结构的系统性应相对于教材整体而言,而结构的多样性则应相对各个教学模块而言。教师应针对各教学模块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语言应用性任务。
2.3方法上引导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一本好的教材必须体现针对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的引导性。教材不是语言知识的罗列,而是应通过精心的内容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和练习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教材促之开阔学习视野。创新的教学方法设计能促进教学,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创新的教学设计通常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教师为引
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结合教材要求和实际教学经验,评析三套高职高专英语教材
近年来,优秀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层出不穷。综合来看,各套教材各有得胜之处,也各有弊端。笔者所任教的学校在教材改革中曾使用过的三套教材,分别为《新视野大学英语》(2001年12月第一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上海外与教育出版社)和《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结合个人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对我校一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就以上三套教材作以下分析和比较。
3.1各有特色和优势。
《新视野大学英语》(下文均简称《新视野》)是一套较为出色的立体化教材,除课本教材之外,它还提供了光盘和网络课程。课本教材以《读写教程》为主线,结合《听说教程》和《综合教程》,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新世野》最出彩的地方在于编者特别注重培养阅读能力:每个单元的Section B中有较为详细的阅读技巧介绍,并且在难度上由浅至深地使用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供给学习者练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新世野》的课后练习设计得十分得当。特别是结构分析,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学生的写作方式和技巧能得到较大提高。当然最值得称颂的还是《新世野》的同步网络课程,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中的交互功能,实现由“灌注式教学”到“自主参与的教学”的模式。
《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下文均简称《新世纪》)的显著特点在于编者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通过课后的New Words,Collections,Phrases and Expressions和Proper Nouns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新词汇。词汇严格按照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A,B级大纲要求分类,以显著符号标注出A,B级词汇和超纲词汇。其中,该教材对于同一个词汇不同词性及用法按主次顺序提供详细说明,便于学生有重点地记忆和学习。在此基础上,该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新词汇的运用,通过Focus On,编者进一步筛选精品词汇,并通过实例表现词汇的多种用途。课后的练习主要侧重词汇运用练习。另外,该教材还比较周到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各单元循序渐进地安排Reading Skills(阅读技巧)供学生学习,并配合两篇课外阅读加强巩固。这一设计经教学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该教材共4册,各册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10个项目组成。在这10个项目中,设置在每单元开始的Highlights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师生在其指示下都能明确学习重点和层次。Read In,即课文部分,编者在课文右侧及课后编有涉及阅读理解和启发性的问题,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技能和通过阅读提高语言输入的能力。
《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下文均简称《实用英语》)较之其他教材,特别突出的优势在于它侧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平均语言水平和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编者依据各单元主题设计情景对话,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模版供学生模拟应用,力求达到“听、说、读、写”并重,“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实用英语》各单元有鲜明的主题,以第一单元为例,其主题是Invitation(邀请),整个单元听、说、读、写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该教材的所有主题贴近生活,应用性很强,能满足一线工作的业务人员实际的涉外交际需要。通过大量的情景对话实例和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口语练习,较之上述其他教材,这显然是个突出的亮点。
3.2各有不足和劣势。
《新视野》虽是一套非常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但它更适合作为本科教材,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容量和难度都超出了他们的基础水平。大部分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教学进度也因此而受到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新视野》是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精心编写而成的,高于《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
《新世纪》虽然有Lead In(导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就课文主题展开讨论,但是该部分缺乏新颖的设计,导入问题在现实背景下缺乏新意和探讨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相对处于弱势,这样的导入方式难免让学生望而却步,心生厌倦,在失去兴趣的前提下很难进一步开展学习。其次,课文内容相对陈旧和枯燥,实践性、应用性较弱。另外,纵观全套四册课本,各册的难度跨度过大,尤其是1、2册和3、4册。前两册的多数课文中,除了词汇之外,没有特别需要讲解的语言难点,学生阅读时普遍反应没有难度;后两册则普遍令师生犯难:教师难教,学生难理解。另外,课后练习中的部分习题在设计上偏离难度循序渐进的原则,词汇题偏难,句子重组偏易。另外,题目设计相对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语法部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语法内容虽是按照《基本要求》中“语法结构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语法重点编写,简明扼要地以条目形式进行总结归纳,但是与之配合的语法习题在难度上并未达到要求。最后,该教材最大的缺憾是缺乏针对“听、说”的专门训练。
《实用英语》则有其亮点,但是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单一的模仿场景对话,而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做单一枯燥的模仿,这就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鼓励学生“开口”?《实用英语》并没有通过更丰富的设计解决这一问题,而日后的教材编写也需要就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和设计,才能真正地使英语教学改革行之有效。除此之外,听力练习设计也显得流于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感到没有困难,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虽“够用”但“不够实用”。各单元中的两篇阅读材料较之《新世纪》,选材新颖、灵活,然而两篇文章也在篇幅和难度上体现不出“精”和“泛”的差别。总之,《实用英语》虽然在传统教材上有所突破,但在培养并巩固学生语言基础方面,仍不敌《新世纪》。
4.总结
不同的教材有其侧重点、科学性和系统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它们凸现的优势、发挥的效用也是不同的。以上对比仅仅是笔者根据本校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特点所得出的结论,我国高校众多,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生源情况都存在很大差异,对于笔者认为的上述各教材优势可能是其他师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反之亦然。教材的适用性脱离不了教学实践,教材不可能是完全统一的,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更不仅仅是一套书的总和。广大一线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在选用教材时,更应群策群力,发挥积极性和主动
性,加入到教材研究和编写的行列中,真正实现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标准.
[2]张马建,李瑞卿.高职高专教材应用性的探究.省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与出版;立体式多媒体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85-03
一、大学英语教材发展历程的回顾
(一)六十年代的初创阶段
六十年代初到前,是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初创阶段。这个时期,我国出版社与高校合作,推出了第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材,其中比较突出的教材有: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讲义――英语》[1];196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上海交大等高校编写的《高等工业学校英语》[2];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编写的《理科英语》等。
初创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具有几个独特的特征。首先,这个时期的教材通用范围不广,往往只是几个高校自己编写,内部使用。第二,这个时期大学英语教材具有明显分科现象,有专门的医药英语、理科英语和文科英语等。第三,这个时期的教材沿袭50年代传统教学模式,以讲解课文为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语法现象和语句结构。
(二)后的恢复阶段
1978年到1985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出版的恢复期。之后,大学英语教材出版事业百废俱兴,呈现出一些新特征。这个时期使用较广泛的教材有:197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外语系编写的《英语(理工科通用)》;[3]198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清华大学外语教研室编写的《英语教程(理工科用)》,及其附册《快速阅读》等[4];还有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复旦大学外文系编写的《英语(非英语专业用)》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英语》。
这个时期的大学教材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们仍然大多是某一高校与出版社合作的产物,并保持文理分科的特点,不过使用范围比第一代教材扩大;第二,教材出现配套化趋势,配有相应的习题册、教师用书、听力材料等;第三,除了纸质教材外,还采用了影音资料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第四,它们仍然遵循第一代教材的传统模式,以课文为中心,以语法为纲要,但增加了对学习者听力、口语和写作的要求。
(三)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发展阶段
1986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并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后又不断修订。从此以后,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和编写工作开始按《教学大纲》进行。
该大纲指出:大学英语应“开展分级教学,教材各编六册,每级一册”,分为“精读、泛读、快速阅读、听力、语法与练习等五种系列教材”。编写原则是:“文理打通,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共核上。”教材要“题材、体裁多样,避免内容过专、过偏;语言基础与交际能力并重;突出阅读技能的培养。”[5]
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使用最广泛,也最负盛誉的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大、人民大学等高校合编的《大学英语》(College English)。这套教材在九十年代初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后不断修订和再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该教材分为精读、泛读、听力、快速阅读、语法与练习五个系列,其中精读、泛读、快速阅读和听力教程分为六级,每级一册。在《大学英语》编写出版过程中,大学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给予很大关注和指导。该教材曾在九十年代占据大学英语教材半壁江山,堪称这个时期的经典。
以《大学英语》为代表,这个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首先,这些教材开始按《教学大纲》编写,并受教育部专门委员会督导;第二,教材不再文理分科,并首次提出“分级教学”概念;第三,教材配套更加完善,分册种类更多;第四,不再是某个高校与出版社合作的产物,而是众多高校联合完成,因此使用面非常广。
(四)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的“第四代教材”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出版进入了第四代阶段,优秀大学英语教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使用较广的有:199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1世纪大学英语》(“九五”国家重点教材);200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十五”国家规划教材);2004年浙江大学编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等。
这些教材首先打破了《大学英语》一家独大的格局,使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出版事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次,这些教材大多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向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发展;第三,这些教材配套和分工更加细致,听、说、读、写基本各有分册;第四,教材编写体现出了一定现代教学理念,如行为主义理论等。
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形势下对当前教材的分析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这标志着一场全国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始,大学英语教材也要随之变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这次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根据它的要求分析第四代教材的不足,可以为开发第五代立体式多媒体大学英语教材指明方向。
(一)目前部分教材指导目标落后
教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而当前部分高校使用的一些教材的指导目标还比较落后。
1986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5] 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新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6]
我国高校目前使用较多的大学英语教材有《21世纪大学英语》(1999年出版)、《新视野大学英语》(2002年出版)、《新编大学英语》(1999年第一版)、《大学英语》(全新版)等。这些教材大多成书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出台之前,其指导思想仍旧是八九十年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以大多不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新要求。虽然一些教材在2004年后再版时做出了一些修订,可是大致内容和教材体系早已定型,修订后整体改观有限。如《大学英语》最早出版于1992年。虽经过1998年和2004年两次修订,但其《总序》开头还是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遵照1986年国家教委审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的一套系列教材。”[7]
(二)部分教材内容和体系不符合实际教学情况
2004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课堂设计和学时安排做出了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培养,并给予足够的学时。” [6]而目前部分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过于丰富,教师只能疲于奔命赶进度,很难有足够时间用于听说交际训练。
一些大学英语教材配套体系复杂,有预备级教材、精读、泛读、听说训练、快速阅读等名目。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共有20册学生用书,20册教师用书;《大学英语》(全新版)有学生用书22册,教师用书20册。但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高校一般只开设四学期大学英语课,每周四课时,很难想象大多数师生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这么多教材。
除了教材体系繁杂之外,每册教材的内容也很多。以《新编大学英语》为例,该教材精读课本每册十单元,每单元四部分:练习口语的预备部分、精读主体部分(三篇课文及习题)、词汇阅读训练部分,以及写作与翻译技巧讲座。此外还有配套的《快速阅读》和《视听说教材》。面对如此多的课文、单词、课后练习和专题讲座,还要重点培养学生口语和听力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只能拼命赶进度,无暇开展交际式趣味教学活动。学生往往也疲于应付,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
(三)部分教材的电子或网络版利用率较低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别强调了新的教学模式:“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6]
目前不少大学英语教材都采用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除了纸质教材外,还开发了学习光盘、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等等,可是这些多媒体和网络教材利用率往往不高。陈坚林教授认为这是因为一些教材的电子或网络版实际上是纸质教材的翻版,只是把n本内容搬到了光盘或网络上。学生已经在课堂学习过一遍,没兴趣再去使用网络教材,因而对提高外语教学效果没有实效。[8]
三、对第五代大学英语立体化多媒体教材的展望
由于第四代教材的不足,开发第五代立体化多媒体教材势在必行。所谓立体化教材,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辅以教师课堂指导,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按照一体化思路设计的多元教材。[9]针对第四代教材弊端,第五代立体化大学英语教材要做到:
(一)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
教育理论是教材的灵魂,以何种理论作指导,就会产生何种教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了教学理念变革的方向:“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6]
按照以上要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适合作为第五代教材的指导思想。该理论于九十年代传入我国,目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开展“情景式教学”,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10]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应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段,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创造机会,使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再辅以教师的指导。另外还可以模拟真实英语应用场景,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接触真实语料,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二)具有充实精炼的教学内容
第一,精简课内讲解内容,合并分册,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大学英语课时不多,也不是非英语专业的主修课程,因此教材不能像英语专业一样面面俱到。不少教材的“综合教程”已经包含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训练,就不需要另辟太多分册。此外,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网络学习系统,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可以课后在这些平台上完成,课堂讲解与课后自主学习结合,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
第二,语言材料应真实新颖,避免人为干扰。当前一些教材为了迎合大学英语考试或用户的需求,刻意删改课文内容,人为降低难度。如某教材《综合教程》为了使前四册词汇量刚好达到四级标准,把原汁原味的课文删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让人不能卒读。[11]人为修改过的课文失去了作为真实语料的功能,因此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三)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平台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即新的教学模式应是课堂教学与学生网络自学并重的,这就要求第五代教材必须是立体化的。立体化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整合传统课堂教学资源和现代网络多媒体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它把学生网络平台上的自主学习和教师课堂上的面授结合起来,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个性化模式推进自身英语水平提高。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可以在课堂面授时督导和监控学生学习过程。而第四代教材多媒体网络版使用效果不佳,就是因为它们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网络技术使用的这个目的。
参考文献:
[1]谢大任.高等医药院校讲义――英语[M].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2]凌渭民.高等工业学校英语[M].商务印书馆,1965.
[3]吴银庚.英语(理工科通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
[4]陆慈.英语教程(理工科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
[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5.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4,5,6.
[7]董亚芬.大学英语精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8]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81.
[9]徐有良.论多媒体教材与立体化教材的概念及分类[J].当代教育论坛,2011(9).
摘要:本文从思想品德教育,跨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将英语教学的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跨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8-0070-02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但是不少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和政工干部做的事情,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片面理解教师职责。其实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实施的重要环节。
英语教学具有沟通异域文化、融合人类文明的特殊功能,在发挥大学教育功能方面具有很大作用。有针对性地寓德于教,并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实践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本人将从大学英语教学出发,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教材,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与实践能力教育。
一、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
英语教学是一项很复杂的语言知识教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值得每位英语教师探讨的课题。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大学还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抓住这个时机,强调大学德育的重要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本身就充满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第一册的内容有代沟、亲情、职业规划、疾病抗争等话题。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可以利好这些材料,对学生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如Unit 3 中“A Good Heart to Lean on”一课的主题是如何做一个好心人。作者通过对残疾父亲的回忆,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和对其人生态度的尊敬之情。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也回忆自己父母的辛劳,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在本课的Lead-in阶段本人设计了这样的任务活动:
一、假定学生被邀参加一个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其中一位同学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另一位是被采访对象,当主持人问及“你的父亲在你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的问题时,学生可以用自己熟知的英语语句告诉大家,这可以让全班同学回顾父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他们的支持和关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为下面的课堂内容作了铺垫。
二、询问学生是否能说出父亲的口头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列举一些常用口头禅,如 “Go and ask your mother.” “When I was your age...”等,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既巩固了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内化了相应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关心他人、体贴家人、向别人学习的高尚品德与情操,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学,不仅学知识,而且学会做人。
二、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塑造视野开阔的人才。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英语课是高等教育中的涉外窗口,从中可了解来自西方社会的各种信息和报导,包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在教学中适当增加这方面内容,让学生从繁琐的语法学习中解脱出来,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大学英语的课堂不能让具体狭隘的语言技巧学习“一木独秀,遮蔽森林”。这里的“森林”就是指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一节好的英语课堂,应该能让学生不仅学到其中的基础语言知识,还能学到故事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甚至提高他们鉴赏优秀英语文章的能力。当然,要将这想法付诸实践,并且获得成效,途径有很多。本人通过探索,目前总结的办法有如下几种:
第一,充分利用教材,介绍背景知识。
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多数都能涵盖涉及人生、科技、社会、文化、环境等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和鲜活资料,只要有心发掘、精心组织,都可以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科技素质的好教材。
比如新视野第一册Unit 2的课文,讲的是代沟(Generation Gap),教师利用这一课可以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能进行文化熏陶。本人在课堂中安排了Culture Talk这个环节,特别介绍了美国很有名的两代人,一个是“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代表作家是海明威,通过讨论海明威的生平,作品,名言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另一个是“婴儿潮一代(the Baby Boom Generation)”,介绍了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和年轻人的反叛精神,并且给学生观看电影《阿甘正传》的片段,讨论其中一些片段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除了这些大的背景介绍,在具体的单词学习中也能融入文化学习,比如,在讲到单词“horrible”的意思时,本人特别在PPT上放了一张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像图片,然后旁边加了句文字“Does she look horrible?”,这样学生对horrible一词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
如果能在英语课堂上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既能使得学生熟悉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又能引起学生对大学英语的重视和兴趣,促进他们对教材的研读和吸收,加大对英语学习的投入。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
在英语教学中,生动活泼的PPT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英语教师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其他多媒体手段。在介绍文化的时候,苍白的文字往往会显得无力,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有机结合并运用,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氛围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运用英语开际的欲望。这一点在听说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听力教程每单元都会有Movie Speech和Listen to a Song等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下载相关电影的视频,剪辑片断,给学生作为听力材料和口语模仿之用,另外还可以增加电影背景介绍。当然,教师在准备这些课外材料的时候会花费大量精力,本人觉得可以通过教研室群立群策、逐步收集、资源共享等形式,将教学中会用的相关音视频材料放到一个资料库中,这样教研组的教师可以逐步完善,共同分享。
三、在教学中渗透社会实践教育,塑造适应社会的人才。
大学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什么所用的,如何提高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现代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社会拒绝高分低能的人才,而学校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还是围着分数转,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教育是很值得提倡的,而且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具体手段很多。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大一新生的第一节导论课的作用,将英语的重要性与学生所学专业和今后就业的紧密联系起来。导论课紧紧围绕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这个主题,从英语和当今各个专业的紧密结合程度给学生一个警示,告诉他们英语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再如,Unit4的主题是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Make a Good First Impression)。这就可以与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联系起来,首先与学生讨论现在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和面试技巧,然后可以让学生模拟面试过程。
具体安排的课堂与课后内容有:第一,布置几组同学分别担任interviewer和interviewee,准备面试问题和回答,现场表演;第二,让全班同学设想自己今后的职业,组织设计自己的名片(Business Card)。
这单元的课文实用性非常强,但是语言点和人文知识点较少,因此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不但使学生感到乏味,教师的情绪也不会太高。但从内容上来讲,文中那些应对面试的实用性极高的建议极具价值,而且现实中与课文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又亟待解决:处于巨大压力之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迷茫甚至恐惧心理;个别学生因自己所学专业“不够热门”而产生的厌学和悲观情绪;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就业问题“等、靠、逃”等“鸵鸟政策”。鉴于此,教师可以将这一单元设计成研讨与实践活动,由教师指导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更好地参加面试以及与就业前景等问题,这将是一箭多雕式的教学方式。
正如已故的英语专家许国璋先生所言: “我教学生,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而是要教学生怎样做人!” 课堂上人文理念的灌输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如何自主学习语言的习惯和方法,而且获得对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的态度和方式。教师在英语课堂加入这些元素,才能让学生对英语课、英语教材产生更大的兴趣,让他们学到许多在其他环境下接触不到的东西,习得了有关学习、成长、责任等重大人生问题的思考习惯和正确方式。
参考文献:
[1] 简刚亮. 师德教育之我见[J] 中国教师,2010,(8):163.
[2] 王苗. 例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J] 学生之友,2010,(9):15.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和考核改革的进一步开展,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成为我们当前英语教学的必修课。问卷调查作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让我们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状,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调查;齐齐哈尔大学
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随着时代变化和教育改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大学英语教育,如何使英语教学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大学英语教育者必须解决的课题。而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我们更需要尽快的了解本校英语学科的教学现状,做出判断和分析。而教学当中,对学生直接进行问卷调查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及时、迅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借助问卷调查,能让我们发现教学当中的问题,了解学生所需,因材施教,做出教学上的调整。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调研对象分析、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策略调查、课堂教学反馈。
1 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的对象为2012级和2013级部分二表学生,即英语分级授课中的一级班学生。共发放问卷253份,其中大一学生123份,大二学生130份。为方便统计,选取了其中200份调查问卷,大一、大二学生各占100份。
英语一级班学生目前使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包括精读课和英语听说两部分。精读课学习新视野教材,听说课进行听力和口语的学习。此外,学生在校内网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要完成每学期规定的学习内容。学生期末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2 学习目的
关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仅有10%的同学学习英语是出于个人爱好。认为英语不及格影响毕业的学生有93人次,其余同学学习英语的目的更为长远,也比较实际,主要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研做准备,为出国或其他课程打基础。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同学认识到了学习英语对于未来良好发展的重要性。
关于大学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四六级话题,92%的学生认为自己一定要通过四六级考试,四六级考试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总体来说,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较为功利,符合现在社会求职、求学的残酷竞争环境。
3 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
虽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一定要通过四六级考试,但在日常学习中,70%的同学努力程度一般,43%的同学上课听讲,但课前并不预习,36.5%的同学只是上课听听而已,更有14%的同学认为上课只是应付差事。在学习过程中,70%的同学偶尔向同学或老师请教问题,只有13%的同学经常向老师或同学请教,17%的同学则从不请教任何老师或同学。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在学习中态度并不是太积极。针对学生的两种情况,教师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纠正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错误观念。首先,英语并不只与记忆相关,语言的运用涉及很多方面,同学应该纠正这种笼统看法,对英语应建立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其次,对于学习没有信心的同学,应多加鼓励和帮助,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最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学习态度的“伪积极”进一步体现在学习策略的模式化和单一化。调查中70%的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策略停留在记单词、考什么学什么,完成老师任务即可。注重平时积累,重在理解,全面发展英语能力的同学只有30%。关于学习途径,72%的同学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策略机械、被动,倾向于过分依赖课堂和教材,而大学英语课堂学时是有限的,单纯靠课堂时间,远不能让同学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
对于在课外时间学习英语的同学,学习手段也十分单一,67%的同学采取的学习方式是通过英文歌和英文电影,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用英语聊天练习的同学仅为23%,学生利用其它资源来学习(尤其是网络资源)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具有休闲放松性质的听歌看电影并不能系统、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从学习策略的调查中,可以推断,大部分同学对于英语学习没有真正的积极态度,很多决心只是停留在口头。学生对于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缺少思考和探索,没有养成或者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的、系统的学习策略,学习具有盲目性。同时,不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来帮助自己。
4 英语教学探索
此次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部分,与英语教学有关,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一级班授课目前使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但在调查中,53%的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用英语教学的比例为50%, 28%的学生希望比例是80%,希望100%英语授课的学生占7.5%。在关于教材的学习方面,绝大多数认为老师有必要详细讲解课文,而且59%的同学希望老师在讲解时扩大相关知识面,远超过对于深入浅出、多举实例的需要。在课文讲解时,对于文化、词汇、翻译、语篇分析的讲解,学生的选择比较平均,说明这些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都不可缺少。
在教学调查中,比较引起我注意的一个方面是英语口语学习。59%的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口语,在课堂的口语活动中,学生最喜欢discussion(讨论),其次是daily report(每日小报告)和pair/group work(小组作业)。此外,在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选择中,有103人次学生希望增加口语交际课程(此题为多选题),甚至超过英美影视欣赏类课程(77人次选此课程)。可以看出,“英语语言的输入输出迅雷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 能够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更好地用英语交流。
在上一段提到的特殊用途英语课程的选择中,除了比较受欢迎的英美影视欣赏和口语交际类课程,学生还希望增加专业英语、商务英语课程。 因此,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基础阶段可以是基础英语教育,“拓展部分可以是ESP”。
5 结语
此次调查由于时间有限,准备有些仓促,所调查的方面也不能涵盖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每一个角度,在问卷的分析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调查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还是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能了解到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教学做出反思,针对学生目前的整体情况做出调整或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鼎民. 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 江苏高教,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