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旅行社经营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行社经营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行社经营论文

第1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

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第2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一、绪论

21世纪是服务行业快速崛起的时代,服务行业以高速的发展走进人们的视野,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服务行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亟待上升,而旅游是绝大多数人的最佳选择。也随着整个社会的社会文明、法治的进步与完善,游客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权益,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旅行社作为服务行业中重要成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的服务质量,赢得游客的信任,赢得同业者的尊重。对于旅行社来讲,游客除了会体验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以外,其中的各方面服务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游产品的体验,从而降低游客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也就会影响旅行社的经济效益。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服务质量与旅行社的经营绩效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而论文的内容也根据游客的感知来研究服务质量对旅行社的经营绩效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看待或研究游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旅行社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的关系影响,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能为旅行社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

(一)服务质量

对服务质量(包括旅游服务质量)概念的定义:国外学者Crosby(1979)定义服务质量是顾客所期望的质量与实际感知的质量相比较的结果。Gronroos(1982)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客户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它的优劣取决于客户对服务的期望同实际感知之间的对比。Lewis和Booms(1982)认为服务质量是一种衡量企业服务水平能否满足客户期望程度的工具。Parasuraman等(1985)认为服务质量是指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顾客接受服务后实际感知到服务之间的差距,即服务质量等于期望的服务水平减去感知的服务水平。Carman(1990)则认为只用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服务水平来衡量服务质量即可。

(二)经营绩效

企业经营绩效(PerformanceofEnterprise)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影响企业绩效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原材料(包括能源)、人力资源和技术。生产要素供应不足,企业绩效难以保证。资金供应充足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企业取得外部资金的渠道(例如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和债券、引进外资)的通畅与否,也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市场变化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市场需求的结构和数量的变化无疑会对企业绩效产生重大影响。政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无一不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经济形势指企业所在地区的总体经济健康状况,经济形势的好坏肯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社会文化主要指社会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这些指标或多或少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

论文通过了解研究国内外关于游客感知的服务质量指标的基础上,归纳出7个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的指标:旅游社员工服务(导游)、服务人员学历的高低、旅游社的产品、旅游社产品的售后服务、旅游社的品牌大小、旅行社的社会口碑、游客对旅行社的忠诚度。通过对调查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的看法了解其感知态度。进而了解服务质如何影响旅行社的经营绩效。

(二)信息统计与分析

1、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2、旅行社员工的服务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员工的服务质量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此项指标分析得知:调查对象选择了分值较高的影响非常大、比较大、大三项,影响不大、没有影响后两项没有游客选择,平均得分高达4.49,证明在游客的感知心中此项指标对旅行社的经营绩效影响非常大。

3、旅行社一线导游的服务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一线导游服务的好坏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此项指标分析得知:调查对象选择了分值高影响非常大、比较大两项,后三项没有游客选择,平均得分高达4.69,证明在游客的感知中此项指标对旅行社的经营绩效影响非常大。

4、旅行社售后服务对旅行社的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售后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此项指标分析得知:调查对象主要选择了前两项,并且总得分很接近,平均得分为4.37,证明在游客感知中此项指标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非常大。

5、旅行社品牌对旅行社的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品牌的大小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此项指标分析得知:调查对象选择了分值较高的前三项,平均得分4.29,后两项没有游客选择。证明在游客感知中此项指标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非常大。

6、旅行社社会口碑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社会口碑的好坏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得知,调查对象主要选择了分值较高的第一项,后三项没有游客选择,平均得分高达4.8,证明在游客感知中此项指标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非常大。

7、旅行社旅游产品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旅游产品的优劣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得知,调查对象对此项因指标选项的选项集中在第一项的选择,平均得分高达4.62,证明在游客感知中此项指标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非常大。

8、旅行社服务人员学历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服务人员学历的高低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得知:调查对象对此项指标选项的选择集中在“3分选项”和“4分选项”,平均得分为3.82,证明此项指标在游客的感知中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比较大。

9、旅行社的整体服务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旅行社的整体服务质量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分析得知:游客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五分选项”,后三项没有得分,平均得分高达4.88.证明此项指标在游客的感知中对旅行社经营绩效影响非常大。

10、顾客对旅行社的忠诚度、信任度对旅行社绩效的影响分析

顾客对旅行社的忠诚度、信任度对旅行社绩效的影响。分析得知:此项指标选项中游客的选择集中在“5分选项”,后三项没有得分,平均得分高达4.94,证明此项指标在游客的感知中对旅行社绩效影响非常大。

四、相关对策探讨

(一)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活动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者的素质和对服务的要求都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旅游从业人员---无论是基层服务人员还是旅游管理人员或者旅游开发人员,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比如作为基层服务人员的导游,一个合格的导游必须具备语言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旅游法规知识、心理学知识、美学知识等各个方面。而对于作为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者和管理者的中上层从业人员要求就更高了。而且,我们还应看到,只有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管理理念的科学化、旅游服务的信息化等一系列对策才可能得以实施。

(二)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建立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

树立良好的社会口碑,建立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首先要建立一种团结友好、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是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员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根据马斯洛理需求定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追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总之,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树立良好的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使每个旅游从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受尊重的和有价值的,促进旅游从业人员更主动更积极地良好的旅游服务。

(三)加强售后服务措施,把合理的游客评价转变为收益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使越来越多的旅行社认识到建立良好顾客关系的战略意义。自旅游产品中有许多是旅行社无法控制的指标。顾客也许会有好评也有投诉,只要正确对待,就可以经顾客的好评和投诉转变为旅行社的收益。要正确看待旅游者的好评和投诉,从中挖掘出企业有价值的东西。首先,顾客投诉可使旅行社及时发现并修正产品或服务中的失误,开创新的商机。并且,旅游者的好评或投诉可为企业提供建立和巩固良好企业形象的素材。游客投诉如果能够得到快速、真诚的解决,其满意度就会大幅度提高。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旅行社的宣传员。游客的这些正面的口碑将会为旅行社创造更多的价值。

第3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价格竞争竞争力品牌

论文摘要:旅行社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但我国旅行社业存在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实行差异化经营战略等,提升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

1引言

旅行社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态。近年来.国内旅行社的数量不断增加.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都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一些旅行社以低价格吸引旅游者和打击竞争对手.其竞争对手则以更低的价格为手段进行报复.致使旅游市场上的旅行社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各家旅行社竞相削价.走进了削价竞争的误区.造成旅行社行业处于无序竞争的恶性循环无论国内旅游还是国际旅游.价格恶性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出现了“零团费”、“负团费”。旅行社在削价竞争的漩涡中利润率越来越低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到3%.到2002年竟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现象.直到现在旅行社业仍然是“微利”行业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国.但相当多的旅游社日子却并不好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度价格竞争使得大多数旅行社始终在低层次徘徊而积重难返。旅行社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已看到了低价竞争的弊端:旅行社为维持经营,只能采用降低餐标、减少景点、压缩游览时间、增加购物次数等“缩水式”经营方法。或者靠各种回扣和人头费来填充利润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使游客投诉明显增多。也就不足为奇针对目前旅行社业普遍存在着“苦于此、痛于此,却难以摆脱此”的低价竞争怪圈的问题.需要从旅游市场环境、旅游产品特性及旅行社业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2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的旅行社同欧美等旅游发达国家相比,其市场结构还处于混乱和不成熟阶段。导致旅行社纷纷采取低价竞争的手段作为其市场行为总体来说.我国旅行社业的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2.1规模普遍“散、小、弱”我国旅行社大致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国际化的大型旅游运营商.全国大概不会超出10家:第二类是专业化的旅行社专注于某一个市场或某一类消费群体:第三类是社.与第一类旅行社建立起上下游的商业关系。其中除了国旅、中旅、青旅等大企业以及一些初露端倪的旅行社集团之外.大多数的旅行社从规模及实力上都较差。为了能够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各家旅行社纷纷降低价格而旅游产品本身的易于模仿.使得各家旅行社经营的旅游产品易于趋同.所不同的只是线路的微小差异及价格的高低。这样,价格“让利”便成为策略首选小规模旅行社靠自身实力固然难以抵御长期的低价竞争.而且以质量为牺牲的削价竞争也会大大损害其声誉,但其管理成本低、经营负担小、经营规划缺乏长远。在短期的低价竞争中并不吃亏。而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或集团.虽然长期的低价竞争会耗损其实力.但凭借规模效益及产品成本的绝对优势.并不惧怕低价竞争的威胁

2.2市场集中程度低.产品创新成本大

旅行社规模“散、小、弱”,势必造成市场集中程度低.基本处于分散竞争状态.真正有实力.进行长期经营和品牌战略的企业不多,中、小型旅行社仍然是市场主体,难以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对其而言.与其高代价去研发新产品,还不如循规蹈矩.凭借管理成本低之优势与大旅行社在低价中一争利润加之我国目前关于旅游产品创意这一无形资产的保护乏力。产品同质化、创新难。因此.研发不易、保护更难.使得众多旅行社开发新产品积极性不高。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靠产品创新和差异化竞争成本高、风险大.便只有选择低价这一相对简单又最为直接的竞争手段。

2.3旅行社之间存在“不平等”.品牌竞争意识淡‘

我国旅游业发展之初.旅行社作为国外旅游者来华的接待组织而存在.是依靠国家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而且在行政命令支持下.又出现了很多以政府机构为背景的旅游企业集团.甚至保持着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这种同是企业的“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全国性准完全竞争.地域性准寡头竞争”的不成熟市场格局。对此.大多数旅行社虽然也能意识到品牌竞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能力和行业现状所限.却极少真正去规划和实施而有实力进行品牌竞争的旅行社.因其行业优势地位.并无品牌竞争的紧迫感.最终导致整个旅行社业很少有企业能够举起品牌竞争的大旗。

3旅行社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旅行社的核心竞争能力是通过旅行社发展战略决策、品牌营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文化的树立等各种经营和管理手段的整合而使旅行社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目前的状况下.我国的旅行社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3.1旅行社之间恶性削价竞争严重

近年来.在旅游市场做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加入了竞争的行列,在特色不明显、产品差异性不大的情况下,旅行社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各旅行社从开发踩线到外联接待全方位出击。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夺客户.旅行社之间竞相压价.导致了旅游市场秩序的混乱.部分旅行社违反承诺,擅自更改线路、降低食宿标准等欺诈行为屡有发生.旅行社成为了消费者投诉的热点同时,价格战打薄了行业的利润,使旅行社整体进入了微利时期。

3.2旅行杜品牌意识薄弱

国内旅行社对品牌经营重视不够.众多旅行社特别是中小旅行社至今没有自己的品牌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旅游业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旅行社的利润相对丰厚。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不少旅行社缺乏品牌建设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行业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旅行社的品牌经营难度较大不仅旅行社提供的无形产品本身难以品牌化.而且旅行社经营活动中对大量公共物品的倚重使其创立自主品牌比较困难此外.旅游活动分布的广泛性和地域性也使单个旅行社垄断某一旅游项目的设想很难实现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旅行社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经营是确立长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3.3旅行杜产品广告促销投入不够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广告促销活动已经成为旅行社争夺客源的重要手段但是大旅行社普遍承认企业的广告投入较少.广告投入在营业额中所占比重最高的旅行社.其广告投入只占营业额的1%.其中.国内旅游产品的广告投入在整个旅游广告中所占比例更少此外.国内旅行社采取的广告方式过于简单.没有自己的特色缺乏吸引旅游者注意的构思和创意.而且旅行社的广告促销还存在着渠道相对分散、季节性强、少有大手笔、影响力大的广告投放等一系列问题

3.4旅行杜信息技术不强

现阶段对旅行社业影响最大的是信息技术。但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应用效果上看,我国旅行社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只有为数不多的旅行社采用信息技术:旅行社与饭店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部门和旅行社之间的联网系统尚不发达:旅行社与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计算机系统缺乏足够的联系,联网工作也只是刚刚起步这有旅行社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产业关系和宏观制度环境方面的原因.比如在线付款难以实现、网络价格不透明、预期收益与现实收益之间存在差距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到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影响到我国旅游市场的正常成长。

4提升我国旅行社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旅行社永续发展的最好手段是提高旅行社自身的竞争力

4.1产品差异化策略

目前我国旅行社产品比较单一.长期以来形成了团体、全包价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各旅行社挤在团体观光业务独木桥上大打价格战.已走进了死胡同。但可以预见.观光旅游比重将会下降.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比重将会上升。即便是观光旅游,那种半军事化、拉练式的旅游也将会受到排斥,旅游追求舒适性、文化性的趋势将会越来越突出。旅行社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对休憩性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探险旅游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不断推出新产品.在竞争中不与同行挤一条独木桥,而是另辟蹊径.以异致胜。

4.2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信息化时代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是强化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有力手段,是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加强品牌建设要注重品牌设计。品牌的设计要简洁、得体、清新、高雅。同时.要提高旅行社品牌宣传功效.比如设置公共关系部门或广告部门,配备业务熟练、精明强干的人员从事宣传;各种媒体搭配使用,优势互补并注意信息的强度和频度:宣传内容做到真实性和刺激性相结合:配置灵敏的信息系统,掌握市场动向.不断研究改革宣传手段等。

4.3网络营销策略

“不能上网的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巡视剑桥科技企业时发出的警告。也许这些话现在看来还有些危言耸听,但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21世纪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旅行社行业这样远距离、多批次的小额交易.特别需要借助电子商务高速度、高精确度和低运行成本的优势。目前我国许多旅行社仍固守着一部传真、两部电话做生意.仍然在翻着商情广告,发着传真报价.其管理层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网络对旅行社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所以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搞网络建设。而新世纪的中国旅游市场需要旅行社高效、准确地满足中国以至世界各地游客的需求,旅行社要在很短的几分钟内就能为散居千里、万里之外的游客提供咨询、售票、组团、出游等服务.没有电脑.旅行社的运作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旅行社经营手段的网络化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不管食、住、行、游、购、娱,也不管大、中、小型旅行社,以至两三人的小型代售处都必须将网络化作为刻不容缓的一种基本设施建设如果将网络营销策略运用于旅行业,必将节约促销费用,减少销售中介扩大市场覆盖面.提升品牌的深度和影响力.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利润空间。

4.4建立行业自我保护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督、协调、引导作用政府对行业的监督成本高.不可能面面俱到最了解情况的始终是同行.可考虑成立行业价格协会.政府赋予其相应价格管理职权.帮助其建立同行业价格协议制度。协会及时收集行业价格信息,确定相应的价格浮动标准.供同行参照执行。同时,可实行降价申报制度.对一次性降价幅度较大的定价行为经协会批准后方可实施协会定期的价格信息可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企业实现合作博弈.达到收益最优化

4.5积极拓展旅行社业务范围

积极拓展旅行社业务范围.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如商务旅游,由于它具有高消费、高回头率和没有淡旺季的特征.使其已经成为了旅行社利润大幅提升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l范保宁.提高旅行社核心竞争力对策研究.中国旅游报.2006—08—3l

第4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关键词:旅行社,财务管理,内部银行制度,资金结算中心,经营风险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和国际影响力的强大,我国旅游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之国外旅行社开始抢滩中国旅行社市场,旅游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财务活动十分活跃。面对新的理念、新的管理思想,中国旅行社企业要做大、做强,尤其要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鲜明、创新的的管理理念,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理顺财务管理与其他其他管理之间的的关系,以便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信息运系统,保证财务活动顺利进行。

1旅行社财务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1.1旅行社财务管理的概念

旅行社财务管理,是指旅行社利用货币形式,通过预测、计划、核算、分析、监督与控制,对旅行社的资金运动和业务收支进行综合管理,促使旅行社遵守国家法律与规章制度,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提高旅行社的经济利益。

财务管理是随着旅行社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出现的一种管理职能。[1]

1.2.旅行社财务管理的内容

1.2.1旅行社会计核算

旅行社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经营业务过程和经营结果。旅行社的会计核算包括业务核算和业务结算两项内容。

1.2.2旅行社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费用管理是旅行社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旅行社管理者通过对成本费用的分析、核算和控制,可以达到不断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论文参考。

旅行社的成本费用主要由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构成,对成本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建立日常控制制度、进行定期检查与考核挂钩等办法来实现的。

1.2.3旅行社收入、利润管理

旅行社通过向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服务,获得其预期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旅行社利润来源于营业收入,它是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利润的高低反映旅行社经营水平的高低。

(1)旅行社收入管理

旅行社的营业收入是指旅行社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向旅游者提供服务而获得的全部收入,主要包括综合服务收入、房费收入、城市间交通收入、专项附加费收入和单项服务收入。

对旅行社营业收入的管理主要采取确认营业收入和界定营业收入时间的原则。

(2)旅行社利润管理

旅行社的利润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所构成,是旅行社一定时期内经营的最终成果。利润管理是旅行社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内容是确定目标利润和进行利润分配。

1.2.4旅行社的资产管理

资产,是旅行社所拥有的全部资产的具体化形式,包括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

(1)旅行社流动资产的管理

流动资产是旅行社可以在一个营业周期内将其转化为先进或者耗用掉的资产。流动资产又可划分为货币资产和债款资产。旅行社行业性质决定了它和其他行业相比,流动资产比重较大,在保证企业现金流正常的情况下,热合能加速企业流动资产的流动速度,让流动资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是旅行社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2)固定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损耗等转移到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通过提供服务,送所取得的营业收入中得到补偿,为企业今后的固定资产更新筹集资金。

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具体包括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和方法。

1.2.5旅行社财务报表与财务分析

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基础。财务分析,即对旅行社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它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旅行社一定期间财务活动的总结,为旅行社下一阶段的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1)旅行社的财务报表

旅行社的财务报表是反映旅行社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他附表。

(2)旅行社财务分析

考核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主要包括里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列润率等。这8项指标分别反映和评价旅行社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4]

2 旅行社财务管理的目标

旅行社财务管理是旅行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政策不同,我国经历了以实现提高经济效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两个阶段,现在正在向着社会责任最大化的目标方向发展。

2.1. 利润最大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利润最大化为旅行社的财务目标有其合理性。因为投资者出资办旅行社以赢利为目的,旅行社实现利润的多少直接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收益,旅行社只有在赢利的前提下才能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利润最大化是旅行社获取资本的有效途径,由于取得资本等于获取了一定的经济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说,利润最大化又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2.2.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也称企业所有者权益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所有者谋求利益,因而是站在所有者(投资者)的角度给企业财务目标定位。企业对投资者注入的资本进行合理经营,采用最优财务安排,在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的情况下,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进而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股票市场价值真实,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就是指公司股票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必须是旅行社长期努力才

能实现,而不是某一期的利润最大化所达到的,因此也有利于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

2.3.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衡量旅游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应该只是利润,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它既要为出资者着想,也要为国家、社会和消费者着想,还要为企业内部的职工着想。只有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利益,这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企业。企业赚了钱之后不忘国家、社会,积极回报社会,实现了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跨越。[2]

3 我国旅行社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3.1目前我国旅行社的定义和分类

3.1.1定义

根据我国1996年颁布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旅行社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3.1.2分类

(1)国际旅行社

是指经营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我国的出境旅游业务为特许经营业务,拥有出境旅游经营权的国际旅行社被业内称为“出境社”。

在我国国际旅行社中具有相当资本条件、有网络、有规模并具有招徕、组织、接待来华旅行社的客人和组织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授权的大型涉外旅行社企业被称为大型旅行社。随着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壮大,大型旅行社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旅行社集团公司。

(2)国内旅行社

是指经营中国公民国内旅游的旅行社。国内旅行社多为中小企业,这部分行业的总体状况是“小、散、弱、差”,中小旅行社数量多,规模小,利润少,经营种类和方式单一,构成整个旅行社行业的主体。

另外,我国加入WTO以后,出现了外商投资旅行社,包括中外合资、合作旅行社和外商独资旅行社。外商投资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包括入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没有向外商投资旅行社开放。[5]

3.2我国旅行社的特点

旅行社是人们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经营者,它将旅游者按其兴趣和要求组成一个旅游团,规定旅游地点、路线、往返时间,安排途中食宿、交通,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组织游览参观,并派导游翻译人员提供导游翻译服务。它一方面招徕游客,另一方面又向饭店提供客源,是整个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3.2.1为旅游者只提供劳务,不提供服务设施

旅行社只是组织分散在各处的旅游者外出旅游,提供导游翻译服务,自己

不向旅客提供交通工具和住宿场所。它是利用民航、铁路、汽车公司和轮船公司的交通工具运送游客,利用饭店的设施供游客食宿,利用景点的文物古迹或自然风光供游客欣赏,自身并不提供着方面的服务设施。它要求自己的工作人员通晓一些旅游胜地的情况,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包订饭店、飞机,与多方联系,满足旅游者的不同要求,组织他们到愿意去的地方旅游。

3.2.2资金投入少,结算工作多

旅行社作为旅游中介机构,其业务特点是通过组织工作和提供劳务取得收益,不向旅游者提供服务设施,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物资投资储备投资。但它的交易特点是金额少,次数多,协作广,涉及单位多,每接待一个旅游团都要和买卖双方进行大量复杂的结算工作,结算周期长,资金周转量大。因此,结算资金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3.2.3经营活动依附性很强

旅行社作为旅游中介机构,其自身的经营活动不能单独进行。由于客源分散,旅行社必须依靠众多的旅游商销售其商品,以招徕游客;而有了游客,又必须依靠民航、铁路、汽车运输以及饭店、景点等提供旅游服务,其经营活动才能完成。为此,旅行社需要建立地区分布合理、数量足够、关系稳定的推销网络和由众多旅游服务旅游服务供应者组成供应网络,要妥善处理和这两个网络的关系,才能取得充足的客源和优质的旅游服务。[4]

4.目前我国旅行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旅行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国内中小企业的“瓶颈”现象与国际旅行社中旅行社集团公司的资金结算与应收账款问题。

4.1国内中小旅行社财务管理中的“瓶颈”现象

所谓“瓶颈”即为颈细肚大容器的颈部,在这里易产生滞留和堵塞。那么旅行社企业管理机制的瓶颈到底在哪里?

4.1.1旅行社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大部分旅行社在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上,特别是在二者结合上缺少明确的目标,形不成有自己特色的核心力量,要么只有约束没有激励,或激励方式人为因素较大。一些旅行社仍然沿用上级主管部门给企业下指标,企业再给业务部门定任务,超额部分分成兑奖来解决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问题,而指标的制定往往又是滞后的,有些企业甚至到了年中过后才给各业务部门定下任务。加上旅行社企业的业务人员变动较为频繁,企业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给定的指标填补空缺的任务,总是人为造成给企业贡献多的业务人员(部门)指标就定得高,给企业贡献少的业务人员(部门)指标就定得低的“鞭打快牛”的怪现象。使干得好、贡献大的业务人员(部门)和干得差、贡献少的业务人员(部门),在收入和奖励分配上没有实质性的差距,严重地挫伤了优秀的业务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另有大部分中小旅行社目前则普遍实行部门(个人)承包或变相部门(个人)承包方式这种“以包代管”的机制是另一种只有激励没有约束的机制,由于这些旅行社自身控制乏力,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其结果是往往只收钱,不管理,最后造成漏洞多、纠纷多的现象。如何解决好二者的结合关系一直是旅行社行业多年的弱点

4.1.2旅行社的资金管理存在漏洞

资金短缺问题是妨碍旅行社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的首要矛盾,主要表现在:

其一,旅行社资金使用上的“大锅饭”问题。旅行社事实上只是资金流通的中间环节,资金在旅行社流转非常频繁,旅行社除去赚取的毛利外,其余均为代垫和拨付资金,所以资金的短缺一直是旅行社发展的滞障,资金使用产权不分、责任不明,更是造成了旅行社企业资金使用上的“大锅饭”现象。一方面旅行社向银行或上级单位贷款来支撑旅行社的团队运行,偿付高额的利息,财务经理“焦急万分”;而另一方面是业务部门的接待规模不断扩大,应收账款急剧膨胀,而业务人员却“潇洒自如”的怪现象。

其二,应收账款问题。特别是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更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旅行社老总们的一块心病。多卖怕收不回团费,有限的赊销,虽能减少呆账,可又担心失去市场。而在资金使用责任不明的情况下,外联人员往往选择后者,只强调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客源,而忽视销售所带来的收款风险。只注重个人指标的完成,而不关心账款能否收回。还有极个别的外联销售人员只关心个人的灰色收入,而不关心团队有无利润,账款能否收回,最后总是不知不觉中将旅行社拖入资金的“黑洞”。

4.2我国中小旅行社财务管理的“瓶颈”现象的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必须予以重视,加强管理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解决措施是当务之急,否则漏洞会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此提出几点解决的建议:

4.2.1建立旅行社责任部门的费效比例机制

费效比即费用与绩效之比,也就是每个责任部门所花费的各项费用(主要是营业费用)与每个责任部门所挣得毛利(主要是营业毛利)之比,即营业费用是以营业毛利为基础形成的比例。每个责任部门要花费的费用是根据责任部门挣得的毛利多少来核定的,责任部门给旅行社创利越多,贡献越大,则责任部门所分得的费用就越多,在一定范围内所获得的奖励也就越多,当然奖励的多少更决定于责任部门对费用的节约程度。论文参考。具体办法有两个:

方法一,直接激励办法。费效比例机制的实施难点在于如何确定责任部门的费效比例,旅行社可以根据本企业近几年其主要责任部门费效比例的平均数来确定,例如,确定比例为40%,即如果以责任部门的毛利基数为100%的话,责任部门可得到毛利的40%作为费用,但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来确定比例,否则,本机制难以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事实上也是企业管理者对外联人员信用的承诺。当然,营业费用中包括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其中变动费用是可以节约的,节约的费用可以作为奖励来发放。奖励到位后各企业应鼓励业务人员自觉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上缴个人所得税。

方法二,间接约束办法。行政约束。旅行社各责任部门必须服从旅行社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核算的有关规定。成本约束。旅行团成本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坚决杜绝为减少费用而乱进成本的现象。应收账款到账情况的约束。业务人员的奖励发放必须以应收账款到账情况来核算,真正落实“谁作团,谁收款”的原则。

费效比例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市场机制,它是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来不断调

节旅行社企业和外联人员的贡献和利益分配的机制,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

律的。当然费效比例机制的实施更有赖于企业内部环境的稳定和对业务人员信誉和承诺的可信度。如果一个企业频繁更换领导,事实上也是企业对内对外的信誉否定,其结果必须影响企业费效比机制的实施。

4.2.2完善旅行社的内部银行机制

旅行社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当前旅行社行业所面临着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有些旅行社有时甚至由于资金的“贫血”而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所以强化资金管理、优化资金结构、大力盘活资金力度、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是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行社的内部银行机制便是强化资金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1)企业内部银行机制的概念。

企业内部银行是核算企业内部资金占用的组织结构,是企业虚拟的利润中心,负责对企业整体资金统筹运作。企业的内部银行机制便是在企业内部划分若干个责任中心,核定各责任部门资金定额,并积极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按照银行同期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

(2)内部银行机制的实施办法。

核定企业内各责任中心的资金定额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或通过先核定一定的资金定额作为企业为各责任中心提供的启动资金,然后通过各责任中心负责人以招标形式来有偿使用资金,各旅行社可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利率的杠杆来鼓励和限制贷款,通过合理的资金调剂、充分激励那些资金周转速度快、应收账款回款好的责任中心,利用它们充裕的资金冲减资金使用成本,而那些资金周转速度慢、应收账款回收不好的责任中心,不仅要为此付出更多的资金成本、风险成本,而且最终会被资本市场“扫地出门”。

(3)加强内部银行的管理。

内部银行制度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具有提高企业整体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我们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更应加强对企业内部银行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对内部各核算单位的管理状况、经济效益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于经营状况好、信誉度高的核算单位可通过利率的杠杆来减少他们的资金成本;对于经营管理不善、还贷还息不及时、信誉度较差的核算单位,则要严格控制其放款规模,消除其对内部银行的依赖,增强回收贷款的积极性。

解决旅行社资金管理和应收账款回收的关键问题在于“分清责任和资金的有偿使用”。企业的内部银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和化解企业资金困难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它集企业经营管理和银行金融管理于一身,在企业内部发挥着资金信贷、资金结算、资金监控的职能,同时它的设立也有利于增强旅行社企业整体的活力。

4.3旅行社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控制

随着中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以及外资旅行社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给各大旅行社形成很大压力,中国旅行社集团化网络经营成为必然趋势,旅行社集团公司这种大型旅行社的特殊组织形式就这样油然而生。

目前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与全国其他行业的集团化管理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如何有效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已成熟的网络技术,是各旅行社经营者当前工作的主要重点。下面就旅行社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结算管理和应收账款问题进行探讨。

4.3.1旅行社集团公司资金结算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1)旅行社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管理需要建立与完善

近年来,旅行社资金的集中控制和统一结算已成发展趋势,首旅于05年4月实施的资金结算中心管理,也成为中国旅行社行业率先进入旅行社资金结算管理网络化的行列,这就是说,财务集权、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和实施风险控制的优势,正在被旅行社业内人士所认识。事实上,资金集中控制和结算对所有旅行社都非常重要,尤其对产权关系和组织层级复杂的旅行社集团,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所以对于还没有设置资金结算中心的旅行社集团公司需要建立资金结算中心,而对已经建立的的公司来说,资金结算中心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3]

(2)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不严格

旅行社的应收账款管理与其他行业应收账款管理非常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旅行社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旅行社行业的特点又比较特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旅行社行业不论是业务从业人员,还是财会人员,对财务管理方面的理解欠缺很大,人与人之间的业务完成还靠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相情愿的单纯信任,没有把市场规则融入旅行社行业业务交易中,所以,造成旅行社之间,旅行社与旅游经营者之间的三角债,呈恶性循环之趋势。在这个行业里,由于传真确认件的法律效力欠缺,从业人员一直对这个问题淡漠,造成向对方要款时,由于证据不足,失去索要应收账款的条件,另外,还有相当的旅行社之间的应收账款,只是一句话,连个字据都没有,其原因是,如果让对方打欠条,对方就有可能不与其合作。特别是旅行社集团化管理,所有的单据都在分支机构那里,总社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只有一个数字,原始凭证一张都没有,如果该分支机构发生主要人动,就有可能连应收账款的单据都找不见,这并非危言耸听,这是一个现实。所以,如何对分支机构的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就成为旅行社财务管理的又一重要问题。[3]

4.3.2旅行社集团公司资金结算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解决措施

(1)建立旅行社集团集团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

总体思路如下:

为了加强财务监管,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切实从资金管方面入手,对旅行社旅行社各分支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旅行社推行分支机构财务人员委派制。作为分支机构财务人员委派的人事管理的配套设施,旅行社在资金管理上做了重大调整,将原来由各分支机构自行实施的资金分权分权管理,改为“收支两条线”

管理,即所有收入全部集中到旅行社结算中心,各分支机构支出按预算计划由结算中心拨付到支出账户后由由各分支机构自己支付,或有结算中心按照各分支机构的付款要求,直接划拨到收款人账户,分支机构的支出账户受结算中心的监督。结算中心结算中心归属旅行社计财部领导。

首先,要选择合作银行。一般旅行社集团集团公司各分支机构会在许多银行开有账户。为了实现资金资金管理,盘活存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旅行社集团决定清理清理各分支机构的银行账户,总的原则是:选择一家主要合作银行,两家辅助合作银行,其他银行开设账户全部销户。选择合作银行考虑的主要因素有:目前已开设账户最多的银行:能提供银企直联服务;在旅行社各分支机构附近基本上由网点;平时银企双方合作关系比较融洽。

其次,要开设银行账户。旅行社结算中心主要对下属分支机构和旅行社采购核算组的银行账户资金进行监控核算。旅行社结算中心以旅行社名义在银行开设银行账户,直接与开设银行发生关系,此账户为整个旅行社资金中央账户,用于用于归集结算中心所有分支机构的资金收入及结算中心的对外融资收入。结算中心根各分支机构的资金具体要求、额度,以一定的利率发给率各分支机构,并进行各种各样的资金支付和投资。结算中心的的各分支机构均作为独立的机构分别在结算中心指定的协办银行开立两个银行账户,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一是“收入专户”,此账户专门用于用于归集各分支机构的收入资金,除划入结算中心的中央账户外,此账户只收不付;二是“支出专户”,此账户作为基本户,用于各分支机构的一般结算(费用等)业务,除有结算中心中央账户划入资金外,此账户只付不收。各分支机构在结算中心开立内部结算账户,用于资金归集与下拨。但日常结算业务仍然直接与银行结算,间接与结算中心发生关系。除有特殊业务的结算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结算中心的批准可以另开张户外,,各分支机构一律不得再开立其他一般结算账户。通过同开户银行签订协议,开户银行将实时或定时地为结算中心提供结算中心账户以及各分支机构的银行账户支付明细等信息,达到结算中心对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监控的目的。结算中心通过划拨资金的授权,可以避免出纳权力权力过大,有侵吞旅行社资金的可能。结算中心通过“收入专户”的资金归集,同样能避免资金避免资金管理不当造成的不应有的损失。

再次,还应关注网上银行与结算中心。旅行社集团结算中心通过与银行合作,每家分支机构只需要每年向银行支付几百元的费用,即可享受实时监控实时监控各分支机构银行账户动态状况,加速资金回笼,集中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销售网络财务管理,实现个性化结算服务。具体包括以下服务:账户管理、实时监控、权限管理、资金划拨、异地结算、即时入账、资金回笼、工资以及预警通告等。通过结算中心使用网上银行系统,使得旅行社对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管理更加合理、有效,避免了某一机构集体辞职造成资金无法收回的局面。

旅行社集团使用网上银行系统,有以下有点:投资极小,每年每个分支机构只需支付银行几百元服务费;确保旅行社集团资金安全,结算中心已成功实现旅行社集团所有分支机构的收入全部归集到旅行社集团总部,并且并且各分支机构对外支付款项款项根据预算由结算中心拨付,从技术层面和基础确保旅行社资金的安全;降低旅行社集团的财务费用,由于旅行社资金集中,盘活存款资金,鉴赏银行贷款,增强旅行社集团的资金协调能力,从而更大幅度降低了旅行社集团的财务费用;使旅行社集团的在途资金为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成为现实;实现对旅行社集团所有银行账户的全面监督。

(2)加强旅行社集团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比如根据某旅行社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设定了

这样一套投资极小,效果极好,简便易行的方案,那就是利用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管理模式,进行异地报帐审批。首先,旅行社集团为每一个分支机构配备一台电子扫描仪,一个与网络配套使用的摄像头。其次,旅行社集团要求各分支机构必须把每天发生的业务的原始凭证,通过扫描仪扫描后,上传给旅行社财务管理中心,由双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记帐,旅行社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心实行电脑记帐管理,一个月对一次帐。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如果分支机构在两个月未能收回,这笔帐将由旅行社清欠办公室代为收款,分支机构必须将相关的原始凭证复印后寄给旅行社财务管理中心,清收该笔款的所有费用都由分支机构承担,这样,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旅行社集团财务管理中心才有相当的监督控制权。事实上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旅行社集团集团公司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不仅能解决所有会计报帐问题,实际上,对于分支机构的其他管理,如同在身边。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旅行社集团异地管理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他是旅行社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发展经营规模的比较好的管理方法,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所有旅行社对分支机构的全程管理难题。

旅行社集团之发展,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大数量的分支机构营销网络的支持,想要做大做强恐怕只是一种空想。所以,如何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利用已经建立好的网上银行系统,进行旅行社集团化管理,恐怕是目前旅行社行业真正做大做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3]

5旅行社经营风险管理

由于自然力和非自然力的作用,旅行社同其他企业一样存在着大量的经营风险。各种经营风险的存在,不但会给旅行社带来收益上的损失,甚至还会造成企业的破产。因此,经营风险的管理便成为旅行社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旅行社的风险管理与财务具有直接关系。财务活动的各项记录和数据可以提供各种经营损失的信息。如呆死账及账面评估可以提供资产、经营收入的潜在损失;现金流入和现在流出情况及变动结果;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潜在经营风险情况等等。同时,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也会造成资金和其他资产的损失。因此,加强旅游行业的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把经营风险控制到最低,有利于旅行社的财务管理。那么如何选择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案呢?

5.1旅行社经营风险的概率

一般来说,旅行社经营风险概率分析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来源:统计数据、理论分析和主观估计。统计数据是对旅行社经营风险历史观察统计的结果,是旅行社经营过程中发生某种经营风险的相对频率。理论分析是利用经营学、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来说明和确定产生某种经营风险的概率。主观估计是根据人的经验判断和对某种经营风险的主观认定而得出的概率。旅行社可以利用经营风险的可能性的概率分布来研究经营方案,从中选优。[6]

5.2期望值分析法

用期望值法来评估旅行社经营风险,首先要根据各种信息资料确定不同方案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以及损益值,列入比较分析表;其次,根据比较表计算各种方案的期望值;最后,根据风险控制目标,比较各种方案经营风险的大小,选取较优的经营方案。

5.3敏感性分析

在经营风险评估中,还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估经营风险的大小。论文参考。敏感性分析法是研究不确定因素一定幅度的变化,对经营结果的影响程度。这种分析方法是从敏感性因素变化的可能性以及测算的误差来评价经营风险的大小。

在敏感性分析中,首先要确定敏感性分析的评价指标,确定什么因素;其次,将选定的不确定因素按一定幅度变化,计算出相应的指标变动结果,并将各种评价结果进行排列,做出旅行社经营风险情况的大致估计。

财务管理作为旅行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核心的地位,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面对当前我国旅游业的激烈竞争,各大旅行社想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赢得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选择最适合的经营方案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总之,财务管理工作好坏,直接影响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做好财务管理,才能使旅行社的决策不失误,才能获得最大利益,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发展为我国旅游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各地旅行社数目越来越多,旅行社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行社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以及发展势头和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专家预测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目的地国家,因此,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旅行社行业将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挑战与机遇,各大旅行社行业必然会对自身的财务管理体制更加重视,旅行社的财务管理机制将会得到更加的完善,我国旅行社将会朝着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我国旅行社行业一定会在激烈的竞争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隆茂,李亚利.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2]杨敏,段九利.旅游财务管理实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3] 李志轩.旅行社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小议资金结算中心与应收账款的管理[J] 2004-10-24

[4]姚延波,左坚.旅行社经营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张道顺.现代旅行社管理手册[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4

[6]杜江.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5

[7]楼嘉军.旅行社经营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4

[8]何忠诚.旅行社管理[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3

[9]徐东文.旅行社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红,李天顺.旅行社经营管理实例评价[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荣.旅行社经营管理[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12]徐云松.旅行社经营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3]郭鲁芳.旅行社经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旅行社,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分工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旅行社对外开放的步伐逐年加快,发展处在了机遇期。然而现阶段我国旅行社经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规模小、管理经验不成熟、组织化程度低,行业缺少“领头羊”难以起到市场主导作用、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还未形成,恶性竞争越演越烈。旅行社步入了微利运营状态,发展可谓举步维艰。这种局面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传统的水平行业分工体系所致。因此,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促进行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实现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一批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型旅游批发商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是我国旅行社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连锁经营被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称为“继百货商店、超市之后的第三次商业零售领域里的革命,是二十一世纪占主流地位的商业模式,也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国外大型旅游批发商,如美国运通、欧洲途易以及日本交通公社等都广泛采用这种模式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近年来国内众多旅行社纷纷走上了连锁经营之路,希望通过经营模式的转变加快构建合理的行业分工体系,实现我国旅行社行业健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态势。

    一、连锁经营的含义和类型

    (一)连锁经营的含义(Chain Operation)

    所谓连锁经营是指在流通领域中,若干同业商店以统一的店名、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经营方式、统一的管理手段连结起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共享规模效益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实质是把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动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发展连锁经营对促进商品流通,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连锁经营一般要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商店标识、统一经营策略、统一服务规范、统一广告宣传和统一销售价格[1]。统一的目的有利于店名、店貌、商品、服务的标准化;采购、配送、销售、决策、经营的专业化;商品购销、信息处理、广告宣传、职工培训、管理规范的一致化。

    (二)连锁经营的类型

    每个国家发展连锁经营的方法都不尽相同电子商务,从经营管理体制和资产关系方面划分,连锁经营可以分为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愿连锁三种类型。

    1直营连锁RC(RegularChain)

    即由公司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直营连锁店。通过利用连锁组织集中管理、分散销售的特点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属于资本运作。总部采取纵深似的管理方式,直接下令掌管所有连锁店,连锁店也毫无疑问地必须完全接受总部的指挥[2]。直营连锁的主要任务在于渠道经营”,通过经营渠道的拓展从消费者手中获取利润。

    2特许加盟

    特许加盟FC(Franchise Chain)即由拥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总部指导传授加盟店各项经营的技术经验,并收取一定比例的权利金及指导费,此种契约关系即为特许加盟。特许加盟总部必须拥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运作技术优势从而转移指导,让加盟店能很快的运作,同时从中获取利益,加盟网络才能日益壮大。因此经营技术如何传承是特许经营的关键所在。早期的特许加盟被称为“产品品牌特许加盟”,又称“产品分销特许”,是指特许者向被特许者转让某一特定品牌产品的制造权和经销权。“经营模式特许加盟”属于第二代特许加盟,它不仅要求加盟店经营总店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质量标准与经营方针等都须按特许者规定的方式进行[2]。特许者向被特许者收取加盟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并向被特许者提供培训、广告、研究开发及后续支持。

    3自愿连锁VC(VoluntaryChain)

    自愿连锁是指中小零售企业在某一龙头企业或标识集团的统率下,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组成经营联合体。自愿加入连锁体系的商店原已存在,而非加盟店的开店伊始就由连锁总公司辅导创立,所以在名称上有别于加盟店。自愿连锁在组织上主要表现为商品采购的联购分销、信息共享、业务经营互利合作、自有品牌开发互通有无[3]。与直营连锁、特许连锁不同,自愿连锁群体的各成员企业仍保持自己的资产所有权并进行独立财务核算。

    二、国内旅行社连锁经营的主要模式及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对旅行社连锁经营模式的理论研究并不多,作者主要通过对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旅行社的长期研究及实地调研,分析出各自连锁经营的模式特征,以及在一主导模式下各自创新性的经营特征。

    (一)“中青旅”直营连锁经营模式分析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率先将“连锁经营”概念引入旅行社经营范畴的旅游企业。“中青旅”一方面通过直接投资在北京设立旅游直营连锁门店,并拥有22家连锁店铺;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其他地区中小旅行社实现了跨地区直营连锁。中青旅连锁的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架由营业部店规、人事管理制度、员工培训计划、收益分配方案、售后服务规则、财务管理制度及客户档案管理等内容组成;中青旅连锁的动态体系是科学选址、标准设立、公开招聘、严格培训、VI系统导入、800免费语音系统的使用、计算机ERP系统的设立、与后台的业务对接及统一推广宣传。“中青旅”连锁经营要求各直营连锁门店做到统一品牌及产品形象、统一价格、统一操作流程、统一核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门店管理并实施专业化操作cssci期刊目录。通过完善“中青旅”出(入)境部、国内部、市场推广部、客房服务部、财务管理部、接待服务部门的信息汇集和流通,使各连锁门店能够及时接受总部旅游产品信息的更新和管理指令的,保证门店经营过程步调一致、标准化和专业化[4]。总部也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各门店的资金动作、经营业绩、市场宣传等信息,处理门店经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规避经营风险。

    (二)“广之旅”特许加盟连锁经营模式分析

    “广之旅”国际旅行社是国内最早实行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的旅行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特许加盟经营条件。如:成熟的品牌——“广之旅”为全国地方旅行社中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创新的营销管理体系——拥有丰富的旅游业务经验和与时俱进的市场营销思想;商务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先进的业务销售渠道运作、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和邮政“广之旅”电话报名系统的实施,将实体经营与虚拟网络有效结合。“广之旅”特许加盟连锁主要以品牌特许为主,并在这一道路上不断创新。具体表现在:2001年8月,“广之旅”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实施跨地区的旅行社特许加盟,成立了全国首家品牌特许经营旅行社——顺德“广之旅”。本着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的双赢原则,2002年11月“广之旅”发起“名家之旅”中性品牌战略(其实质是旅行社产品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吸引大量旅行社加盟,规定“名家之旅”是加盟旅行社的共同品牌,各旅行社开发的优质产品均可以该品牌冠名,同时还可以由各自系统的旅行社代其招来旅游者。在同一个优质旅游产品的销售平台上扩张自己的销售网络,这种品牌特许加盟无论合作的规模还是深度均较前一种方式更为进步。“广之旅”还通过战略联盟来扩大企业品牌连锁规模。2002年,“广之旅”以参股、控股的形式发展了四川峨眉“广之旅”并在成都正式营业。这不但是全国首家由旅行社与旅游景点合资开办的旅游企业,而且开创了中国旅行社品牌与景区品牌强强联合的先例,其实质是一种纵向战略联盟,有效地实现了资源与客源的互补。2002年“广之旅”又与中国邮政合作建立了邮政“广之旅”,并开通了全省29个地市,广东省市民只要拨打185均可免费享受电话报名服务,足不出户办好旅游手续,其实质是一种异向战略联盟。用自身品牌号召力在网络上扩大领地是“广之旅”品牌扩张的又一个成功尝试。2000年“广之旅”成立专业旅游网站——中国旅行热线,成功突破在线支付的关口,被誉为真正的“网上旅行社”,首批加入的旅行社有50多家[5]。“广之旅”通过品牌特许加盟已经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美誉度最高的旅行社,国内唯一获得全国旅游业质量管理最高荣誉“中国用户满意鼎”的综合性强社。“广之旅”目前在广州市内拥有30多家营业点,在全省有200多家营业网络电子商务,构建了华南地区最为完善的销售网络。此外在香港、澳门、北京、云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之旅”的品牌特许连锁加盟发展对于我国旅行社行业不仅具有示范意义,更是标杆引领风气之先。

第6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关键词:认知;认知心理学;旅行社从业人员;旅游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酝酿了三十多年后,于2013年4月25日正式颁布,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旅游界的大事,也是国民生活的大事。在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到来的今天,旅游法的颁布关系着千千万万公众旅游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旅游法》的颁布是国家旅游发展迈出的重要而坚实的一步。旅行社从业人员是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旅游法》中有很大篇幅都是针对旅行社的规定,他们对新颁布的《旅游法》的认知状况,关系到《旅游法》的实施的有效性,对国家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认知,可以了解其对《旅游法》内容和实施情况的认知程度,为相关部门有效地实施旅游法提供第一手资料,很有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和概念界定

(一)近三年来关于《旅游法》的研究文献回顾

中国旅游研究院现任院长戴斌教授(2011)在其论文《论旅游权利应是旅游立法的宗旨和目标》中指出,保障旅游权利是旅游立法的最高宗旨与根本目标,并论述了保障旅游权利应成为旅游法的核心、灵魂和法理依据。[1]曾坚(2011)也在论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2]同年,刘红婴(2011)提出由法律的本质、功能出发,旅游立法不可停留在局部利益上,也不可只解决眼前的琐碎的问题;[3]韩玉灵(2011)指出,基于我国国情,旅游法应选择综合立法模式;[4]王健(2011)在中国旅游发展笔谈中指出,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将以旅游者为核心,围绕旅游者的需求形成一个多元系统网络结构,旅游法要对这个结构上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5]黄健雄(2011)认为我国需要一个能够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并且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更好地保护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旅游法;[6]汤静(2011)认为要以博弈的方式提供开放的对话平台,博弈取代行政主导是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的旅游法的关键理念;[7]李秀娜(2011)认为《旅游法》不仅要承载构建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机制和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责,还要承担旅游资源保护、开放和合理利用,规范和保障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经营活动,规范和有效管理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等;[8]柯永校、邹荣标(2011)指出,旅游法应当确立市场化原则,降低旅游经营者入门槛,且应当树立保护、实现和保障旅游者权利的宗旨;[9]汪传才(2011)认为《旅游法》应定位为调整基本的纵向旅游法律关系的“旅游基本法”;[10]孟凡哲(2011)认为《旅游法》应当定位为对各个旅游主体都具备权威和震慑力的“硬法”;[11]樊志勇(2011)提出要强化政府主导的旅游管理机制,并在行业内部建立监督检查体系,建立官方或民间的类似于旅游警察的执法队伍,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公务员纳入行政监督系统内;[12]杨晓红、杨国良(2012)总结了近些年关于《旅游法》从理念到法律的演变过程,并最后指出,目前我旅游研究者对于旅游法理念以及旅游法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研究明显不足,有待加强;[13]樊英(2013)阐述了《旅游法》的四大基本原则,即国家保护原则,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倡导健康文明环保旅游方式的原则,旅游业和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原则。[14]

总体来说,旅游学者们都非常重视对《旅游法》理念的研究,对《旅游法》实践过程的问题也有一定预见性研究,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认知尚未进行相关研究。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1)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理学术语,但是国内外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一词往往含义不同。一般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与认识的含义基本相同,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狭义的认知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信息的获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觉的作用就在于获得信息。信息的编码是将一种形式的信息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使用。个体在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中都有相应的信息编码方式。信息的贮存就是信息在大脑中的保持,在记忆活动中,信息的储存有多种形式。信息的提取就是依据一定的线索从记忆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并将它取出来。信息的使用就是利用所提取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在认知过程中,通过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的特性可以转换为具体形象、语义或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通过贮存,保持在大脑中。这些具体形象、语义和命题实际就是外部客体的特性在个体心理上的表现形式,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反映。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20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3)三元交互定论。“三元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在吸收了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有关部分的优点并批判地指出它们各自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人不是单向的受内在的倾向性或者外在的环境所决定和控制的,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外部环境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又是相互决定的。[15]他提出的行为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式(如图1)。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是在众多行为因果观中独具特色,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别开来,指出了认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的框架内确立了认知的地位。此外,这种观点视环境、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为相互决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的倾向。[16]

图1 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

(4)旅行社从业人员。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中指出:旅行社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其中旅游业务是指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证手续,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旅行社的营运项目通常包括了各种交通运输票券(如机票、巴士票与船票),套装行程,旅行保险,旅行书籍等的销售,与国际旅行所需的证照(如护照、签证)的咨询代办。最小的旅行社可能只有一人,最大的旅行社则全球都有分店。从狭义上讲,旅行社从业人员是指在旅行社工作的人员,广义上讲包含旅游活动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包括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从业人员。如领队、导游、票务员、签证专员、计调员(旅游操作)等。

三、研究过程

通过制定《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问卷》,在泉州的旅行社发放了250份问卷,回收了241份,其中有效问卷有237份,问卷有效率为98.34%;通过《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访谈》对14位资深旅行社从业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掌握了一定资料。

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针对237份有效问卷的受试者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如表1。就受试者性别来看,男、女性样本量分别为45%、55%,男性偏多;年龄上看,20~40岁是从事旅行社旅游工作的主要人群,占87%;从受教育程度看,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占45%,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30%,还两者加起来超过了三分之二,而具有硕士学历的仅一名,可见旅行社从业人员的总体受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从职位上看,基层员工占55%,负责人及高层领导合起来共占45%,较为平均;从工龄上看,旅行社从业人员集中在工作了两年或三年,分别占到总被调查对象的38%和30%。在旅行社的调研中,99%的被调查者知道《旅游法》已于10月份开始实施,且对它有所了解。但,只有88.3%的旅行社工作人员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了《旅游法》全文。有68.2%的旅行社在第一时间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宣传和培训(如图2)。

调研中有57%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旅行社应根据《旅游法》做出调整表示赞同,有19%被调查对象表示非常赞同,认为旅行社应尽快调整过去旧的经营模式。如图3:

调研中有53%的旅行社从业人员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旅游法》相关实施细则。但,11%的旅行社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切实可行表示不赞同。37%的被调查对象对《旅游法》实施将带来的影响表示中立。6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旅游法》中针对旅行社的相关规定表示赞同或非常赞同。其中,49%的从业人员非常赞同《旅游法》中旅行社对导游承担责任与义务的相关规定。31%的被调查者对《旅游法》中关于旅游服务合同的规定表示中立。关于《旅游法》中涉及的“零负团费”问题,接受调查的旅行社管理人员和导游们呈现多种态度,如图4: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外部环境是决定旅行社从业人员认知行为的潜在因素

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及时进行《旅游法》培训的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对于《旅游法》的基本认知总体较好,且对《旅游法》的内容均有所了解。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这种潜在因素包含在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发生之后,要具体分析。在认知行为发生之前,发生在个体周围包含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他们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归纳出这些规律,并预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结果,借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由于人类能认识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触才可以获得经验,他们可以观察别人的行为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16]

(二)人的内部因素和环境的交互决定了旅行社从业人员的认知行为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存在主动去认知的情况。因为,只有尽可能多了解法规,才能避免触犯法规。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可见,环境中各种外部因素也会通过某种方式影响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环境有利于建立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建立和发展自我反应的能力。

(三)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是与其自身认知意识和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由于在年龄上、受教育程度上、工作年限上、职位上的差异,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不尽相同,表现出的行为也不同。所以认知过程是外部环境、个体内部因素、认知行为三者交互作用过程,而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

五、结论

目前,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各种因素交互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有法可依的旅游市场条件下,旅行社从业人员对《旅游法》的认知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所在旅行社的竞争力。当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及旅行社经营者应当对旅行社从业人员尽可能多进行《旅游法》宣传和培训,使其提高对《旅游法》的认知,加深对《旅游法》理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戴斌.论旅游权利应是旅游立法的宗旨和目标[J].旅游学刊,2011(3):12-15.

[2] 曾坚.略论旅游法的立法定位[J].旅游学刊,2011(1):9.

[3] 刘红婴.确立旅游法的坐标定位和价值取向[J].旅游学刊,2011(1):5.

[4] 韩玉灵.基于比较的中国旅游立法模式选择[J].旅游学刊,2011(1):6.

[5] 王健.旅游学人对国家旅游基本法的期盼[J].旅游学刊,2011(1):7.

[6] 黄健雄.我们需什么样的旅游法[J].旅游学刊,2011(1):8-9.

[7] 汤静,博弈.而非行政主导[J].旅游学刊,2011(2):5-6.

[8] 李秀娜.关于旅游服务和旅游经营者外延的法律探讨[J].旅游学刊,2011(2):7-8.

[9] 柯永校,邹荣标.旅游立法应当以市场化和旅游者权利为导向[J].旅游学刊,2011(2):10-11.

[10] 汪传才.做大饼还是做小饼[J].旅游学刊,2011(3):5.

[11] 孟凡哲.中国首部旅游法应定为“硬法”[J].旅游学刊,2011(3):6-7.

[12] 樊志勇.进一步完善旅游监督管理[J].旅游学刊,2011(3):7-8.

[13] 杨晓红,杨国良.从理念到制度――我国旅游法研究综述[J].河北法学,2012(1).

[14] 樊英.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基本原则[J].消费导刊,2013(4).

第7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旅游保险是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旅游保险的现状,并分析了我国旅游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旅游保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旅游保险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而作为旅游业软环境之一的旅游保险却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影响了旅游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消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旅游保险的收入过低。2000年,我国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而旅游保险的收入,以市场份额最高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例,也仅为5888万元。由此推算,中国旅游保险的保费收入不足1亿元,仅占旅游收入的0.025%。2001年,全国国内出游的人数7.84亿人次,旅游收入5566亿元,按每人购买10元的旅游保险计算,一年就该有70多亿元巨额保费收入,而实际的保费收入却只有这一数字的20%左右。2002年,国内旅游收入为3878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8.78亿人次。如果以现行旅游保险较低价格10元推算,国内旅游保险费总收入可达87.8亿元.可以清楚地看出,虽然旅游业收入近年来每年都以迅猛的势头增长,但是旅游保险的收入却增长缓慢,与旅游业的发展不相协调,旅游保险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2、旅游意外保险险种少,产品单一。目前我国的旅游意外险险种主要有四大类:旅游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旅游意外伤害保险、住宿游客人身保险、旅游救助保险。其各自的内容见表1。这实际上是以普通的意外伤害保险来代替旅游保险,旅游保险的自身定位不清。这些险种无法涵盖旅游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比如旅行中行李遗失、证件遗失、因行李及证件遗失而引起的额外的旅行及食宿费用、对他人的伤害及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等。

3、开办旅游意外保险业务的公司较少,且旅游保险业务得不到重视。我国的旅游保险有旅行社责任保险和旅游意外保险两种,分别属于财产险和寿险,由于我国法律规定财产险和寿险必须由不同的公司经营,所以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保险公司。目前,国内只有三家比较大型的保险公司经营旅游意外保险业务,它们分别是太平洋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二、我国旅游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1、游客保险意识淡薄,投保积极性低,主要是因为游客的保险意识薄弱,侥幸心理强。这导致热旅游、冷保险的重要原因。游客通常认为,外出旅游就几天的时间,根本不会出事,犯不上自己掏腰包买保险,或者认为买保险不吉利。

2、保险公司对旅游保险业务不重视。由于旅游保险本身具有保险期限短、赔付率高而利润低的特点,造成保险公司对开办旅游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在旅游保险的宣传、险种的设计开发、销售方式的开拓创新方面都显得不太重视。此外,就是保险公司对旅游风险的控制技术水平较低。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多数的旅游意外险只针对旅行社团体进行销售,而对于自助游的散客暂不承保。这是因为团体险可以使保险公司通过简单的承保程序为大量具有相同风险因素的人提供保险保障,而自助游旅游者由于身体素质、文化背景、旅行经历、旅游目的地各不相同,所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为保险公司选择承保对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由于风险控制水平比较低,难以对旅游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很多保险公司旅游意外险产品都将被保险人从事潜水、跳伞、滑翔、登山、攀岩、探险、狩猎、蹦极运动、武术比赛、摔跤比赛、搏击、特技表演、赛马、赛车作为责任免除条款,而这些风险系数较大的项目正是随着野外生存游、生态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旅游者们最希望得到保障的方面。

3、旅游保险的险种存在问题。在旅行社责任险方面,它的费率是确定的,缴费实行一刀切。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如:旅游期限长短、风险大小、旅行社的经营情况而有所变化。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部分旅行社大打价格战,有些短线游的纯利润平均只有人均5元钱左右,甚至更低。因此,规模较小的旅行社有时一年赚不到钱,甚至会是亏损。而旅行社责任险又是强制性保险,至少2万元的保费对于它们是一个不小的包袱。这就使旅行社陷入了不得不买,可又没钱买的尴尬境地。一些规模较大、收入较高的旅行社就比较愿意购买旅行社责任险,用以转嫁自身的风险。另外,旅行社责任险的条款本身也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游客自由活动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责任,因为这不属于旅行社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究竟是旅行社的责任还是游客的责任,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而责任归属不明确,保险公司就可能拒赔。另外在在旅游意外险方面,险种不够完善,覆盖面较窄。

4、旅行社经营不规范。一是因为旅行社的经营还存在着不规范经营的因素。旅行社为了招揽更多的游客,常常会夸大旅行社责任险的保障范围,当游客发生的事故属于旅行社主观扩大的保险责任范围之外时,保险公司就会拒赔,这就容易引发法律纠纷,从而损害保险公司和游客的利益。二是旅行社应该在理赔中承担及时提供相关证据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这一点上,一些旅行社认识不足,旅行社出了事故后理赔不积极,直接导致了理赔难。

三、发展旅游保险的对策建议

1、加大旅游保险宣传力度

旅游者对旅游保险的态度冷淡导致旅游保险市场需求方面的匮乏。针对这种状况,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及媒体要对游客或潜在的游客进行旅游保险的宣传,既需要保险经营者和政府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又需要通过大量的风险事故来教育民众,加快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强化其保险意识,使其既愿意投保,懂得购买适合出行的保险,又熟悉一旦事故发生后理赔的程序。

2、加强保险公司服务功能。这主要指的是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第

一、在销售服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保险产品销售渠道过窄。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保险公司必须改善与拓宽其销售的渠道。可以让旅游保险产品上银行柜台。现在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与国内银行签订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多为销售保险公司的分红险与投连险。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合作伙伴关系,让银行销售相关的旅游保险产品。银行网点众多,银行销售旅游保险产品,既可以有效地节约保险公司的成本,又方便了游客投保,游客可以在银行办理支付款项时,既可办理旅游保险,同时还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实乃“三赢”之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要积极地发展网上投保业务,推进旅游保险产品的销售。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网上投保可以有效地节省营销和广告成本,减少中介环节和由于利益驱动给保险公司和游客带来的风险。24小时全天候在线作业,可以使游客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投保。目前,国内各保险公司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网上投保方面,如购买了泰康人寿的“旅游救援保障计划”的游客,出游前只需要登录“泰康在线”填写有关出游信息,公司就会根据客户提供的E-mail地址将电子保单及时发送到其信箱中。平安保险公司在2002年9月推出了旅游自助卡,它将保险产品的外在形态设计制作成为配有账号和密码的保险卡,游客在出游前,登录平安“PA18”网站,填写相关的信息。自助保险卡的最大特点是购买与消费相分离,即“平时购买,用时投保”。第

二、在售后服务上,保险公司的核损、定损及理赔一定要及时。如果保险公司的这些售后服务跟不上,将会对游客造成损失。游客的出游时间较短,流动性较大。游客可能在一个地方投保而在另一个地方出险;甚至可能是在国内投保,而在国外出险。这些都为保险公司的核损、定损及理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个保险公司之间要加强合作,包括国内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国内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合作,利用各自的网点优势,快速核损、定损,及时理赔。

3.加快旅游保险产品研发。现有的旅游保险险种远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只有产品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才能从本质上改变供应者的尴尬境地,所以保险公司应在产品开发上下大力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1)加大新险种的开发力度,将旅游保险服务延伸到吃、住、行、游、购各个环节,深化现有产品之间的互补性,形成系统的旅游保险链,为游客提供全面保障。(2)扩大旅游意外险的承保范围。保险公司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对旅游险市场和旅游险条款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出不同的保单,尽可能为所有的游客提供合适的保单,并可以将自助游游客纳入保障范围,针对团体、散客以及公务旅游者的不同旅游特点设计不同的保险条款,确定不同的费率,加强风险防范。(3)针对特定的旅游项目设计单项保障。像过去不提供保险保障的探险旅游、野外生态旅游、漂流、登山、峡谷旅游等,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转变,现在此类项目已日渐流行,旅游者们对此类项目的保险也是翘首期盼,保险公司可设计此类项目的相关保险,将过去不可承保的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也为保险公司带来利润。

4.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我国旅游保险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旅行社办理旅行社责任险的监督与检查,要将旅行社是否开办旅行社责任险作为对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向旅行社办理经营许可证的时候、在进行旅行社业务年检的时候,要对于没有投保旅行社责任险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惩罚,以有效地提高旅行社办理旅游保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采取措施,依法督促旅行社向游客推荐旅游意外险的责任和义务,使旅行社在普及旅游保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尽快制定出一些关于旅游质量评判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在归属责任时更加明确,节约时间,节省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崔连伟.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保险业的思考.旅游学刊.

[2]李红雨.对发展我国旅游保险业的思考.经济师.

第8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一)重理论轻实践

这是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用大部分的时间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只有理论部分,没有实践实训部分。这样导致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缺乏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内容,只有课堂的理论教学部分。第二,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多还是传统的纯理论介绍。比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戴斌等人主编的《旅行社管理》(第三版)为例,这本教材是大多数老师首选的教材,其内容侧重管理理论,有关计调和接待的具体业务基本上没有涉及。第三,任课教师缺乏旅行社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虽然可以邀请旅行社的相关人员来讲课,但这只能是临时之举,不能保证长期的延续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采用了案例讨论的方式,但是学生缺乏课前的准备,效果并不是很好。还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到旅行社参观了解,但基本上也是走马观花,收获不大。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语言表达、组织、合作、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

(三)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要想取得较好的课程改革效果,需要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行。从老师方面来看,如果教学任务重,还要上其他的课程,这样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改革的。再加上老师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职称评定看重的是科研而不是教学,只要学生不向领导反映情况,教学改不改革无所谓。从学生方面来看,有些学生抱着只要能拿到学分就行的心理,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再加上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还要忙于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学校的活动,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

(四)学校的支持还不够

课程改革仅靠老师和学生还不行,必须还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行。有的学校虽然设有旅行社模拟实验室,配有相关的旅行社模拟软件。但是,模拟实验室面积较小,设施少,资料缺,无法满足多班级多人数的需要。另外所用的软件是教学版,缺乏真实的数据输入,学生只能了解业务的大概流程,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有校企合作的旅行社,但由于规模偏小,能够接受的人数有限,主要实习内容是带团业务,学生无法亲身接触旅行社其他的具体业务,这样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包括的内容较多,常见的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除了这些还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面就这些主要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大多普通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把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以乐山师范学院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为例,其旅游管理专业具体选修方向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导游、旅游营销与策划和会展与商务旅游。无论哪个方向,都应该掌握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该方案把旅行社经营管理定位为理论性课程,3学分,每周3学时,总共48学时。这种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脱离了行业发展需求,必须要进行修改。基于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旅行社的组织设计、营销管理、接待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旅行社设立与申报、旅游线路的设计、旅行社的发团和接团、旅行社门市接待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旅游管理的基本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能够胜任旅行社工作,成为高素质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该课程需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课程后开设,最好把时间确定在第三或第四学期,每周3学时,总共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实训16学时。

(二)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按照传统的教材来讲,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该打破按照章节来设计的传统授课模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教师讲授为基础,学生学做为主体,围绕旅行社业务转化的项目任务而展开。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业务和管理三大模块。基础部分包括认识旅行社和旅行社的设立,业务部分包括旅行社产品的开发、旅行社产品的营销、旅行社的计调业务和旅行社的接待业务,管理部分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战略管理。需要说明的是,旅行社的计调和接待业务,应该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实训,加深对旅行社的认识,为以后的旅行社方向或导游方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学生先修了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老师在讲授相关章节的时候,就应该减少基础理论的导入时间,采取案例讨论法直接切入正题。

(三)教学模式

现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开放式、研究型”、PBGS、CDIO、实践、多元化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有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比较高;有的要求组建团队,完成相关任务;有的要求学校、旅行社、老师和学生多方紧密配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此,笔者倾向于PBGS的教学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协作为方式来进行教学安排与课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实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引入竞赛的机制,事先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老师和同学共同来担任评委,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较多,主要包括项目、参与式、作业、案例、情景模拟、模块式等教学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笔者倾向于项目教学法,即师生为完成某个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旅行社产品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老师讲解有关旅游线路设计的有关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并提出相关的要求。学生设计好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调查,收集目标市场的信息。学生还要深入到旅行社搜集相关的旅游线路,到旅游目的地搜集好有关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信息。接着确定旅游线路的主题和名称,制定相应的旅游行程,安排好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参照旅行社旅游线路的样式,设计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最后,学生把文档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结束后由老师分析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旅游线路。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可以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来对该课程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确定一个课程负责人,该负责人是主讲老师,除了具备相应的职称学历与专业背景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旅行社行业从业的经历,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接着要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其人员选择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年龄和职称上要注意衔接,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要形成互补,这样才能实现分工协作,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最后,这个教学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改革讨论,相互听课,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还应该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撰写教学改革论文,编写理论或实训教材。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考虑聘请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加入教学团队,承担部分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需要这个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行,所以,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首先,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可以考虑建立符合教学需要的旅行社实训室,邀请校外旅行社的人员来进行专业指导,配备相关的营业设施,做到和实际的旅行社相差无几。长期保持和校外的旅行社合作,保证资料的及时更新。另外,学校对教学改革效果好的老师进行奖励,激励老师重视教学改革。其次,学校应该制定规章制度来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鼓励老师进行教学改革,赋予老师更多的自。比如教学地点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形式,课程考核的方式等方面完全由老师自己来确定。另外,在职称晋升制度方面,对课程改革积极、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应该给与适当的照顾和倾斜,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教学。

(二)老师方面

老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高校老师不能只是注重科研不重视教学,应该是教学和科研并重,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的作用应该由过去的单纯讲授转变为现在的以指导为主,讲授为辅,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其次,应该长期到旅行社挂职或兼职,提高实践能力,充分了解旅行社的具体操作实务,为学生亲身示范,把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双师型的老师。

(三)学生方面

第9篇:旅行社经营论文范文

出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旅行社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国内的旅行社企业可以跟随国内的游客进入海外市场,然而,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企业对海外市场的不了解和不适应,加之国际环境的动荡等不确定性的增加也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鉴于此对出境游旅行社的关键风险识别和价值链分析就很有必要。

一、出境游旅行社的关键风险识别

最早对风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威雷特博士,他认为:“所谓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客观体现”。许多学者对旅游企业的风险也进行了探讨。文军(2005)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开发与发展风险,首次提出旅游发展中面临生态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三大风险;Lepp和Gibson(2008)则从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文化风险三个层面探讨了风险类型对消费者风险感知和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肖拥军(2009)在综合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的生态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游客安全风险四个方面对旅游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论述。在对国际企业的风险研究中,知名学者Miller(1992)第一个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国际企业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框架”,对于大量的不确定性都给予明确的考虑,从经理人员感知的角度将不确定性划分为三大类:一般环境不确定性、行业不确定性和公司不确定性。在此研究的基础上,许晖(2010)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国际企业的20类风险。

通过对以往的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以往对旅行社国际化风险的研究都是针对个别几项具体风险的探讨,很少有学者识别旅行社国际化的整体风险模型,而Miller(1992)和许晖(2010)的一体化风险模型也是针对制造企业,并不是针对旅行社,因此识别旅游业面临的整体风险非常有必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风险进行了识别。一般而言,内容分析方法在描述性的研究中应用较多,因为内容分析的方法的特长是在大量的繁杂的资料中找到事物本身的特征。本文选择“2013年全国百强旅行社”的前10位旅行社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中国旅行社总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天马国际旅行社、南湖国旅、锦江旅行社、春秋国际旅行社、中信旅行社。

为全面了解样本我国旅游企业在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关键风险,本研究采用多种渠道收集数据:第一,以“风险”、“危机”、“投诉”、“困境”、“问题”等体现企业风险的词语和“出境游”、“境外游”、“国际化”体现出境游业务的词语为关键词搜寻与10家公司有关的近五年来的公开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与学术论文等。第二,其他媒体资料,包括近五年来关于10家旅游企业的出境游经营和管理的新闻报道、内部网站信息。为了便于对样本企业的资料进行分析,本文先将搜集到的新闻、报道、论文等进行了汇总,并统一整理成为文本形式(.txt),获得了一份25.6万字的文档。

我们采用ROST WordParser 5.8.1.9内测版软件对得到的文档分别进行高频特征词及频度分析。我们假定如果一个词语(如,火灾)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话,说明它是媒体或者企业自身所意识到的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风险。因此,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将是企业关键风险的集中体现,我们将会统计那些与风险相关的词语的出现频率,并以此来判断企业的关键风险。随后我们识别了所有与旅游企业风险相关的关键词,由于本文的目的是识别旅游企业面临的关键风险,因此,我们选取了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前80个)。在得到这些高频词以后,我们对它们进行了归类。具体的归类过程类似于独立编码过程,课题组的两位成员分别独立的进行了此项工作,对于大部分的关键词他们的意见都是相同的(85%),对于那些有争议的关键词,讨论以确定其归类,对于个别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的关键词,则对它们进行了删除。最终在排除了一些出现次数很少的风险类别以后,得到了13种分类,随后又将这些风险划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具体结果见下图1。这13类风险就是旅行社出境游业务面临的关键风险。

二、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价值链模型构建

虽然企业的风险来自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但企业风险更可能与创造价值活动的企业流程息息相关。无论是在国内运营的旅行社还是在国外运营的旅行社,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依赖于企业的价值链。因此,从旅行社的价值链的视角探讨企业的风险更能准确的聚焦企业的关键风险,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管理策略。Michael E. Poter最早提出了价值链的理论,认为价值链是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一些群体共同工作,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的一系列工艺过程(Poter,1985)。

Yildirim et. al(2006)提出了国际旅行社的价值链模型,他们认为旅行社企业的价值链包含了服务产品设计、企业营销和订单获取、服务传递前的支持、服务实施这四个环节。其中服务产品设计包括旅游产品的设计、时间线路和特色的策划、成本价格的预算和确定、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编制计划;企业营销和订单获取包括企业形象塑造、服务承诺、信息渠道设计、广告、签约;服务传递前的支持包括签证办理、与其他旅游供应商取得联系、详细信息提供;服务实施包括住宿、交通和旅游过程中的相关服务。本文借鉴了Yildirim et. al(2006)的模型,并构建了旅行社出境游业务的价值链模型,见图2。

三、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旅行社出境游业务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类。外部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风险,内部风险是企业面临的微观环境风险和部分中观环境风险。本文通过分析风险的可控程度识别了企业面临的关键内部风险,发现在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中,服务实施过程的风险可控程度最低,因此此流程是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重点。本研究对出境游旅行社相应的风险管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晖.中国企业国际化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2] Yildirim Yilmaz, Umit S. Bititci.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ourism: a value chain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6(4)4:341-349.

[3]丁顺.分时度假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J].建设科技,2006,(21):62-63.

[4]方琢.价值链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价值工程2001(6)132-143.

[5]颜士梅.内容分析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软科学,2008(9):133-139

[6]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