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教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63-03
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分为三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一册。总共分十六章,概括了声、光、电、磁、力、热六大部分。本教材较以往的初中物理增加了很多图片并且这些图片都是以彩色的形式呈现,使得学生在看书和学习时增加了新鲜和乐趣。在每一节中都有“想想议议”或是“想想做做”使得学生可以主动的积极思考和动手,可以开动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并从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本教材较以往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使得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和科学前沿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学习物理时更多的联系到生活和社会,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STS教育重点在于要求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感念。本论文针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
一、物理教材内容的次序编排调整
(一)物理教材内容次序调整的理论依据
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教材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其中一条要求是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也就是说能够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起联系。这就要求教材内容之间也要注意这种知识内部的联系,在教材内容安排时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和承接性。
(二)物理教材内容的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了解实验的工具和基本的测量单位,在教材中可以分在与之相关联的章节中讲解,也可以集中把比较常见的或者是基础的测量工具放在一起呈现。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分为四节来讲物理中基本量及其测量的方法:一是宇宙和微观世界;二是质量;三是密度;四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五是密度与社会生活。但是这些量都是常用的基本量,放在九年级这一册来讲不如放在八年级上册来讲,基本物理量的内容要放在其他内容之前来讲。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物态变化分别有以下四节: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但是第五章到第十章都是电磁学部分,第十一章是基本的物理量的内容,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是力学部分的内容。直到第十六章才是热学部分。第四章和第十六章的内容具有知识内在的连贯性,并且第四章物态的变化和第十六章热和能放在一起讲可以使得学生对热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放在一起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在教学内容按照声、光、电、磁、力、热的顺序依次呈现。力学部分和热学部分放在了教材的最后来学习。本教材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而力学部分和热学部分位于九年级这一册。总体来看力学分布在最后。按照物理的六大部分分布来看,本教材。但是力和热是学习电和磁的基础。例如,第八章电功率中第一节能,在这一节中涉及到了机械能、热能的概念。但是在这之前,力学和热并没有学习。如果在学习这一章之前,力和热已经学习了,那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并且有助于学生对电能和电功率的学习掌握。但是由于力热部分在电磁学后面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没有关于力和热的整体概念,更不要说机械能和热能的理解啦。当给学生讲到机械能和热能时就比较吃力,并且还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经典力学作为物理学最早研究成型的理论体系,是后来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本论文认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编排时要考虑到学习内容之间的承接性,所以本论文认为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应该把力热部分放在电磁学的前面。大体上要按照物理科学发展史上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物理科学发展前后有顺序的问题,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整体上也要按照物理科学发展的先后顺序。物理学发展顺序是人类认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因为学科内部具有一定的前后具有一定的承接性。所以无论是物理也好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也好,在编排教学内容是都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二、物理教材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
(一)物理教材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后大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自然科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人类进一步的大分工,学校教育的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自然科学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培养技术工人,科学家时,教育者忽略了学生本身,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人文精神的养成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观。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的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5]
教育本身是关于人的教育,在查尔斯・赛尔博曼的《教室中的危机》提出“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而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而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一个人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本主义取向的教材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重视学习的自发性、自由性、情感性、向善性。强调教材内容编排上引导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达到向善的目的。所以在教材编排上要体现人本主义取向的教材编排的观念。[6]
(二)物理教材中参透人文教育的可能性
虽然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是在物理教材中参透人文教育也不是不可能。物理学发展史本身无数的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付出了艰辛的奋斗史,每一个新思想、新理论的形成过程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他们奋斗的过程充满了“人情味”他们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文教育最好的素材。
在众多的物理学家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精神,例如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为科学大义献身精神,不畏困难和权威的科学精神等等。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物理学家的奋斗过程中对学生本身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物理教材中或者是除了物理教材之外另外附加一本与教材学习内容相一致的一些物理学家的奋斗故事。例如在物理教材学习浮力时开始让学生学习阿基米德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提出浮力时的小故事,起初国王要做一顶纯金的王冠,但是等王冠做好之后,国王认为这顶王冠里掺杂了银,但是王冠的重量和起初国王交给工匠金子的重量一样。国王和大臣们都没有办法了。国王把验证王冠是不是纯金这件事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也试过很多方法,但是都没有得到好的效果。有一天,当他一边考虑这个另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边洗澡时。他看见浴池里的水由于他的进入而溢了出来,他突然跑了出来大喊“我知道了”。然后他通过验证得到了浸在液体里物体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以此他验证了王冠里掺杂了银。一边洗澡发现了浮力,这是由于阿基米德对问题专注和对真理的不懈的求解。学生看完故事可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也想做一下实验。这样利用物理学家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的陶冶。还有很多物理学家的精神是我们学生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牛顿,伽利略,本杰明・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等等。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材中不仅可以增加物理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教育。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优点:第一,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第二,物理学史的融入还可以拉近学科之间的距离。第三,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有力的消除物理课堂中的教条主义。[2]
三、物理教材向学材过渡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的过程。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教材要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以便于学生的自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
(二)教材中的问题
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不适合学生自学,内容讲述不详细,学生自学有困难。例如九年级全册中第十三章第一节压强,在压强这一节中开始是“想想议议”给学生展示了几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沙漠之舟之称的骆驼还有蝉的口器。接下来就是“探究”这一模块,在这一模块中根据上面提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讲到压强和压强的应用。我们知道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形成或者说存在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压力,但是在这一节中并没有对压力做出解释。初中的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概念,这样在学生自学时就会造成困惑。
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物理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他们强调“顿悟”并且认为通过“顿悟”获得的知识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迁移,这种“顿悟”不是靠老师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内化理解从而真正掌握的知识,这种“顿悟”要基于学生的自学。[4]在教材编订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在内容编排上把一些需要解释的概念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述说详细以便于学生自学。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孙嵘.转变学科本位思想重视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4(4).
[3]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雅士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 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中的许多栏目,如观察、实验探究、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等,都配有与学生实验探究相关的插图,这些插图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家庭实验空间。利用这些插图合理布置家庭作业,有利于学生动手实验、经历探究,在动手动脑中复习、预习,获取新的物理知识。如“降落伞比赛”活动,可让学生提前自制降落伞,学生参照教材中的插图在准备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长短的因素,回到课堂比赛汇报时对“控制变量法”就很容易理解了。又如在“魔镜”前跟自己握手、观察“声的传播”、“橡皮筋吉它”等,这些家庭实验因插图而激趣,因有趣而引发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从而在自主探究中轻松地获得知识;或在实验中发现了问题而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去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强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规律的形成
课标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总是从不同角度渗透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若有效地结合插图,图文并茂的讲解,恰到好处的揭示插图的内涵和外延,用形象直观手段感知物理知识,加快信息的接受,强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例如:教材第一册214页图14-8揭示“功率”的物理意义,比用文字说明更鲜明、具体。又例如教材147页图10-3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形象准确地反映了“压力”和“受力面积”这两个因素对压强的影响。
3 利用插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物理教材插图里面有许多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认真看、仔细琢磨,理解其思想内涵。例如:葛洲坝二号船闸过船情景、我国研制的核潜艇、1530年建成的北京天坛圜丘、万里长城、我国举重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情景等。这些图片从图面的色彩、内容等方面都能给学生提供大量感性资料,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4 利用插图导入
利用插图导入,就是从文中的插图说起。这种导入从直观现象入手,比一般的导入更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特别是对于一些实验条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有些演示实验都难以准备的农村中学来说,这些插图起到了不可缺少的替代作用。例如:在讲初二物理“运动的速度”一课时,利用插图2-3-1,先让学生通过对图中六个物体运动快慢的整体感知,认识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插图文字中所提供的信息,确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简明易懂地引入本节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怎样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呢?这样既生动形象,又发人深思,使学生迅速进入境界,又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悬念,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利用插图设疑
利用插图进行设疑,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启发他们主动地思考、探究。如:讲“光的折射”时,利用插图提问: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弯了?利用这些鲜明的、直观的插图进行设疑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但能唤起他们学习知识的渴求,更能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
6 利用插图突破难点
在讲“光的传播”一课时,学生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难以理解和识记,利用插图4-1-1、4-1-2让学生理解“同种介质”,利用插图4-1-3理解“均匀介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顺利地闯过了难关。
7 利用插图复习巩固
复习巩固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学生往往因讲过的知识再复习时没有新鲜感而感到枯燥乏味,利用插图来复习巩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完了“滑轮”一课后,利用插图--科学漫画(这个漫画是讽刺一个不懂定滑轮作用的人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的笑话),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幅漫画:一个人要拉住比他体重大得多的重物,用定滑轮行吗?应该怎么办?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轻松地复习了旧知识。
8 激发兴趣,加深理解课标
【摘 要】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占比也比较大。为了提高物理实验的效果,应根据教材要求,完善物理实验器材配置,为实验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但从实际情况看,现行物理实验装备标准与材料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演示活动器材、器材配置数量上的差异等,需认真加以解决,以更好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苏教版;物理教材;实验器材;配置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材也做了相应的变动,对物理实验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各地区都在进行现代化学校的验收,这给物理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物理实验配备标准化的实验设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行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与教材要求仍有诸多不相符之处。笔者将结合本地区的调研,首先分析了物理教材与物理实验器材配置上的差距,然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一、现行初中物理实验器材配置与物理教材的差距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材和实验内容也做了修订。这种情况下,现行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不符合实验要求的地方有很多,不符合物理教材要求,两者存在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演示活动器材数量与教学需求的差距
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初中或保留初中,物理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即使有也是城镇中学淘汰的设备。这种状况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未考虑损坏、课时安排冲突等状况。这种情况下,演示活动器材与教学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现代化的投入进步有所缓解。
(二)分组实验器材配置与教学需求的差距
分组实验器材配置与教学需求的差距,这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目前,我区初中班级数量将逐渐增多,班级人数45人左右,未来还有进一步增加只趋势。而物理实验分组调整了人数,对实验器材的需求量下降,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也发生变化。同时,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关于7个实验设计,多以活动形式出现,在实际实验分组中,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人数和学校器材室情况来配置设备,但是现行的器材配置标准不能满足。如教材实验设计条形盒测力计,属与学生杠杆平衡条件分组实验配制,数量通常为20个,但器材配置标准5个,与实际需求差距比较大,无法满足实验需求。
(三)器材配置未能考虑器材损坏
一些实验器材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或多个学期实验,可能发生损坏。比如铅块、导线、小灯座与单刀开关等,这些电学实验常用器材,一个学期内会多次使用,自然损耗比较大,易发生损坏。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时,应适当考虑损耗或损坏等因素,适当增加易损耗或损坏器材数量。
(四)物理实验器材配置未考虑实验传统
每个学校几乎都有其各自的实验传统,比如学生电源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为25台,但是一些物理实验人员在电学分组实验中,建议物理教师使用干电池,代替220伏电压,避免出现安全事故。由于电源与干电池等价,配置干电池便无需配置电源。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学校并未考虑学校的实验传统即操作习惯、实验习惯。
二、初中物理实验器材配置建议
(一)调整现行初中物理实验器材配置标准
初中物理教材修订,要求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要结合苏科版的特点,适当增加生活物品作为物理实验的用品。比如敲击衣架发声实验,市场上的塑料、纯金属衣架反而不适合物理实验,因此可采用滞销、易生锈的金属衣架。在设计教材实验时,可将部分器材纳入配备标准,比如电子点火枪、金属螺母和玩具电动机等。因此,笔者建议教研室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适当修改初中物理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更好服务物理实验教学。
(二)创新实验设计,自制实验用具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初中物理实验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实验现象反映物理原理与规律。而反过来讲,只要可呈现物理现象与规律,可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因此,熟悉物理实验的教师与实验人员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自行设计和制作实验器材,更好符合实验要求。诸多物理现象和实验并不需要专业的物理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践,比如浮力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饮料瓶自制潜水艇等。 另外,物理实验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师和实验人员完全可以根据物理教学要求,创新实验设计,通过创新实验设计,实现扬长避短,提高物理实验的活力,也有助于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实验,烧开水时间可能较长,教师便可到食堂找些开水,缩短烧水时间,避免用太多酒精烧水,这种灵活的方法,不但保证了实验效果,也减少了实验的时间。
在初中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物理实验对器材的要求特别严格,要求配备完善的器材。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由于教材内容发生变化,与现行的实验室器材配置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物理实验的要求。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现行实验室器材配置标准与物理教材的差距,然后从创新实验设计、统一购置辅助材料与调整实验器材配置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更好服务于初中物理实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优越的物理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婉莹.中日初中物理教材实验内容的比较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晓庆.关于初中生对利用不同资源开展物理实验的兴趣调查[J].初中教学,2013,23:105-106
【关健词】新课标教材;认识;探究性;趣味性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难”。本人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教学要求,下面谈谈对新教材的浅显认识。
一、新教材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手段,因此,新教材在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体系中大量采用了科学探究法(其中八年级18个、九年级18个),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新教材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科学探究在教学中达到新课标的目标,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中。
1、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让其它因素控制不变,而让影响因素改变,再研究受影响物理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学生不够理解控制变量法,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帮助理解,某中学举办田径运动会,为了比较运动员的百米成绩,但影响的因素有多个,如男、女别因素、年龄因素、个体因素。于是设置了男子组、女子组以控制男女性别因素相同不变,又设置了少年一级和少年二组以控制年龄因素相同不变,这样影响百米成绩的因素就只有个体因素了,比较不同运动员在同组中的百米成绩。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在新教材中很多探究方法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探究导体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场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测量,有的现象不便观察,通过转换的可测量、容易观察,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例如,我们对弹簧测力计刻度,力的大小在刚学物理的初中生头脑中映象很微弱,1牛的力是多大呢?通过转换为质量是一千克的物理受到的重力是9.8牛,这样就可以给弹簧测力计刻度了。再如运用软细线在地图上测量我们已经确定边界线的长,利用三角板、刻度尺配合测量圆柱直径等都是运用了转换法。
3、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具体的、有形的、人们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例如教学中,学习电流的形成,采用了“水压形成了水流”来类比“电压形成了电流”,研究电流的磁场分布时,用铁屑的分布来类比磁场的分布。
4、 图像法
图像法是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直观性很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利用图像来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规律,具有独特之处。探究固体物质的熔化和凝固时,利用图像直观地反映了物质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发现晶体物质和非晶体物质的熔化规律,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图像法来探究电阻上的电流随电压的变化规律,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变化规律,重力大小随质量的变化规律,把数形结合、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处理数据,描述物理规律,很好地促进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5、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就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式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在电学探究实验中,忽略电路中其它元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只研究电阻元件对电流的影响,这就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摩擦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距离的影响,进行理想化,即如果没有这个摩擦力,物理将一直运动下去,得到了物理学上的重要规律,这就是理想化实验。新教材还有不少理想化的研究方法,如研究空气对传声的影响,经理想化得到了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的规律。
总之,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科学探究法,教学中要把科学方法渗透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教材倡导趣味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热爱科学探究的思想感情。
有人说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趣味性探究活动,趣味性图片、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
1、趣味性探究活动形式多样
新教材中除课内安排探究活动外,还安排了大量课外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充满情趣和活力,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认识上的需求,如: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通过小小音乐会来探究水瓶琴的单调。学生兴趣很浓,由于材料简单,易于探究,学生完成了,很轻松学到了知识,又找到了乐趣。这样的趣味性探究几乎每节都有。
2、趣味性图片形式多种,手法夸张
新教材中运用了大量插图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这些插图有彩色照片,有卡通画。体现了时代感、科学性、戏剧性,新颖夸张,人情味浓烈,展现了科学前沿,努力使学生与时代共舞。
3、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简单生动,易于接受
新教材中穿插了许多趣味性学习方法和手段。学生学起来简单易懂,印象深,极晚记忆。如在学习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一节中,判断螺线管的极性,采用了“蚂蚁爬行”和“小猴子右挎”两种方法,避免了以往教法中死记“右手螺旋定则”的学习方法,趣味性浓厚,简单易记,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在掌握知识。
三、新教材倡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
新教材开篇形式多样。章首语、章首图引入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好奇心。学生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动手动脑学物理”、“小小讨论会”、“社会调查”、“科普论文”等,充分开发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在快乐中学习物理。
四、新教材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
关键词 初中物理;插图;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4-0101-02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每节内容都配有大量形象、生动、直观的插图。这些插图,紧扣教材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富有启迪性,不仅使教材内容在表达形式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而且贮存和浓缩了大量的物理学信息,给学生以无穷的遐想空间;且与课文的文字结合的方式更能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生动地揭示出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然而与教材丰富插图所不相称的是教师对教材插图的轻视、学生读图能力的欠缺和用图能力的不足。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物理教材插图的作用,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插图,引导学生与插图展开多维对话,让静止的画面闪现出生命的灵动。
1 初中物理教材插图的功能解读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是一种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的物理“第二语言”。发挥色彩亮丽的插图其自身独特的作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还可以有效延伸文字背后的物理学相关信息,激发他们学习的灵感,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激活他们创新的思维。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注意图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对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想象情景,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同时,插图的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效融合,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引起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冲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1.3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规律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视觉而获得的,教材插图将文字难以描述的内容及一些复杂的概念加以视觉化和形象化,激发学生注意、增进感知,使复杂过程简明化,隐含原理明显化,物理现象直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理论问题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初中物理插图教学的教学策略
2.1 充分利用教材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将教材中的插图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融入图像的情景中,从而能产生出“好奇、解疑的心情”,学习兴趣由此产生。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引言”是学生正式系统学习物理知识体系的前奏。教材由10幅插图和文字组合而成,通过几个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和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物理学的魅力。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插图,创设充满情趣的情境,在乐融融的遐想中,引导学生与一幅幅精彩的图画展开对话,感受物理科学的巨大魅力,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向往,萌发探究物理的欲望。学生在看、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并加以联想,大胆质疑和猜想,再通过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实验,进一步领略物理学的美妙和神奇,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踏上物理学习的征程。
2.2 挖掘教材插图内涵,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励学生探究欲望
苏科版物理教材为了说明一个知识点,常常用几幅或几组插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类的认知规律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地揭示物理规律。因此,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深度挖掘插图深层内蕴,将插图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展示,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教材插图的深层作用,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如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有关“弹力”教学中,笔者利用图8-2(a)(b)(c)三幅图提出问题:弹力是怎样产生的?然后让学生做一做。再结合图8-3和图8-4提出问题:你猜想一下,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根据这些插图的启示和你根据插图所做的实验的感受,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最后利用图8-5问:根据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你刚刚学过的知识,你能说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么?……这样深度挖掘插图深层内涵,设计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既训练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3 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教材插图,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物理的概念和规律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直观而形象的插图资料,总是从不同的角度渗透物理学的概念、现象和规律。但这些教材插图是静止的图片,不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进一步的观察、思考。因此,教学时将教材插图与多媒体技术综合使用,用其动态直观作用刺激学生,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具体化,将不能亲身经历的过程以现场、形象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
如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电磁波及其传播”这部分内容,教材不仅设计了很多的演示实验,而且配有形象具体的波形图。教学时,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并辅以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不仅更形象、更清晰。同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插图,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更利于学生分析、归纳,清晰、准确地理解振动的振幅、周期与频率,波长与波速的物理意义。
4 充分利用教材插图,降低自主实验设计门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实验内容的插图,如物理仪器图、实验装置图、基本操作方法示意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这些丰富的插图,不仅形象逼真、一目了然,很清晰地说明了一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而且有利于让学生自己设计、模仿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如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教材中通过简单的插图,并配以详细的文字,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原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学生不仅容易照图样验证这一原理,使实验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能激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实验方法,促进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模仿一些插图,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如模仿教材图3-31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的实验,模仿图10-37制作孔明灯,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5 充实拓展教材插图,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插图数量很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成为物理课程内容教学的有利补充。然而,插图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单调、不充实等。教学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适时对教材插图进行适度充实和拓展,引导学生增加某些图中知识量,加大图的载负量,拓展内容,开阔视野,促进知识融合。这样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要求,有助于学生思考和分析物理现象,提高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物理学知识的能力。
如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一节,为了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教材设计了图15-21和15-22。教学时,学生就两幅图展开深层次讨论或上网搜寻资料和相关图片,进一步了解触电类型和原因。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安全用电大调查,调查一下生活中如何安全用电,以让学生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掌握安全用电的方法。这样不仅拓展了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的能力。
总之,物理插图是物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表现手段,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物理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物理“第二语言”。因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插图、洞悉插图,挖掘插图蕴含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插图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创造性地“用活”插图,引导学生与插图展开多维对话,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打开一扇窗,从而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促进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压;类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6-0036-3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给类比方法以这样的评价:“类比的方法应在经验科学中占很高的地位,而且科学家也曾按照这种推论方法获得很重要的结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用到类比,而且从中受益。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也会不太恰当地应用“类比”。比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电压”的引入时,所应用的“类比”就不是很适合。
关于电压的引入,不同版本的教材,表述的内容和方法不同,下面列出四种版本的教材的“电压”引入:
1.苏科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四节)中是这样引入的:如图1【原文为图13-25(a)】所示,水管中水流的形成是由于水管两端存在着水压差,而水泵的作用是不断地将水从乙处抽到甲处,使水管两端维持一定的水压差。与此类似,电路中电流的形成是由于电路两端存在电压。电源的作用就是维持正、负极间有一定的电压,如图1【原文为图13-25(b)】所示。
4.Applied Physics(美国的一种版本的原版教材)
The source is the object that supplies electric energy for the flow of electric charge (electrons) in a circuit. The dry cell is a device that converts chemical energy to electric energy. How the cell does this will be studied later in this chapter. Here, we simply state that, by chemical action, electrons are given energy in the cell. When energy is given to electrons in this manner, their electric potential energy is raised.
What does “electric potential energy” mean? The flow of charge in an electric circuit is often compared to the flow of water in a hydraulic system, as shown in【Fig.16.19(b)】.(见本文图3) Water naturally flows from a position of high potential to a position of low potential and performs work in the process, such as turning a waterwheel or turbine. A pump is needed to return the water from its low-potential position to its high-potential position. There is a difference in potential due to its position. Work has been done in lifting it against gravity to the higher position. In a source of electric energy something similar happens. In the source (the battery), work is done on electrons that gives them potential energy. This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high-potential energy energized electrons [ at the negative (-) pole] and the low-potential energy electrons [at the positive( (+) pole] causes the electrons to flow from one point (-) to the other (+) when connected【Fig.16.19(a)】(见本文图4)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类比的基本特征。类比是一种逻辑推理,也是抽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它通过联想,把未知的、异常的研究对象和熟悉的、寻常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依据两个对象具有的共同的性质推出研究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一种方法。基于类比这样的特征,类比通常就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根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方法、现象特征、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入手,选择熟悉的、寻常的事物作为类比对象;二是通过比较,展开联想,进行合理推理。
从类比的基本特征来看,用 “水泵”抽水,进而水管里的水产生“水压”,使水管里的水按照既定方向流动,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寻常事物。因此,我们选择“水压”作为熟悉的、寻常的事物作为类比对象,无可厚非。但是,事实是绝大部分学生对水轮机、阀门、水泵,或者是原版的美国教材中说到的“Tower”都不熟悉。笔者得出这个结论是有依据的,在最近三届初三学生中,在学习到电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泵,知道水泵有什么作用吗 ?2011届初三三个班的118个学生中,不熟悉的学生人数为91人;2013届初三三个班的123个学生中,不熟悉的学生人数为95人;本届初三三个班的120个学生中,不熟悉的学生人数为87人(统计方式是以学生举手数人数的形式进行的)。原因在哪里?笔者以为是我们对学生的前概念认知了解不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替代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细想一下,对水泵、水塔这些东西很熟悉的人,大概至少是40岁以上,对老式工厂、农村环境比较熟悉的人。现在,水泵哪里有――高楼的地下高压泵房(一般不允许人随意进入)、农村农田灌溉、城市河道清理现场,这些都离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学生的生活比较远。
其次,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性质是这样要求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展的关系。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生活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产方式的进步,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末,工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水泵、水塔这些为老师所熟悉的事物,已经和现在的学生所能熟悉的生产、生活实际相差甚远。物理来源于生活,我们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生活素材带进课堂时,要思考每一个事物蕴含的物理意义和学习价值,只有在它贴切地、精准地指向概念的本质,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能促进学生的物理理解时,它才是有“意义”的。物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感受、兴趣和学习的长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方式有很多,用物理教材所列出的材料中所蕴含的教学思考、物理思维方式、物理之美来吸引学生,应该是当下贯彻新课程理念教学的一种境界。就物理学习而言,初次接触某一个概念或原理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它最朴素、最简单的形态,其功能和优势往往要在未来的学习中才能领略到。我们用水压类比电压,意在用水压这个概念,辅之水泵、水轮机、水塔这些看似朴素、简单的事物,让学生既能领略到水压这个概念的内涵,也能开启对电压的认识。但是,从最近几届学生学习电压的反馈来看,预设的目标很难达成。
事实上,用“以水压类比电压”是为难学生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溢然,束炳如. (中学物理思维丛书)类比[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材;演示实验
一、教材编排的不妥之处
1.信度不高
该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个演示实验,首先应保证信度。用常见的透明器具做钟罩,多次实验看到的现象都是长蜡烛先熄灭,但《教参》给定的结论是实验现象不唯一,建议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要做理论上的分析,如果学生的知识水平较好,可以做一点粗浅的说明。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要学生抛开一次又一次看到的事实,接纳另一个结论,显然不妥。这样的处理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必然是:当实验结论与应得结论不吻合时,可以寻找一些道理来解释说明,事实未必胜于雄辩。
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看到短蜡烛先灭?笔者逐渐加大钟罩的尺度,当换用长宽高分别为39cm、55cm、30cm的卡式移动收藏箱做钟罩时,终于看到短蜡烛先熄灭!实验测了三组数据,长短两支蜡烛从燃烧到熄灭时间分别是第一次6分03秒和5分50秒,第二次5分45秒和5分20秒,第三次8分20秒和6分01秒。虽然实验结论得到验证,但完成该实验,需要花超过20分钟的时间,结果是时间分配失衡,教学任务将严重不达成。
2.趣味不浓
学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翘首期盼第一堂物理课的到来!物理课和其它课堂不同,有奇妙的现象!充满神秘感!
第一次演示实验,学生容易对物理学科及物理老师形成印象定格。教师当用心准备,实验力求带给学生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让学生见之难忘,进而对这门学科心驰神往,对老师油然而生钦佩之情。第一次演示实验切不可变成一种枯燥、固定、生硬的活动。蜡烛在隔绝空气时会熄灭,学生早已知晓,并无悬念,至于长短蜡烛的熄灭谁先谁后,学生兴趣不大。我们完全可以演示一些简易的、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瓶吞鸡蛋实验、激光音效实验等等。可以取生活中的一些片断,比如,台布上放有一些玻璃器皿及碗碟之类的易碎物品,老师先慢慢移动台布,让学生看见物品随台布移动,忽然,快速抽去台布,物品仍停留在桌上安然无恙,伴随学生的心的悬起与放下,物理学科也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3.用处不大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每一步都有物理学做出的贡献。蒸汽机的诞生推动了人类史上的工业革命,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人类得以进入电气化时代,现代尖端科学绝大部分都以物理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物理知识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笔者以为,第一次演示实验当能说明学习物理的价值和用途:或懂得一个方法,或明了一个道理,或引出某种应用,但学生难以通过该实验得到相应的启发。
4.学科特点不明
蜡烛的燃烧过程主要是化学变化过程。这里涉及学生很多未知的领域: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蜡烛燃烧会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刚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较高,密度比空气小;常温下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密度大的气体下降,密度小的气体的上升等等。熟悉的蜡烛熄灭现象与这么多未知的内容相遇,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在同一现象中多方位同时出现,冲淡了物理味。
5.可视性不强
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的示范实验,它深受学生欢迎。演示实验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现象清楚,让学生清楚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得到怎样的结论?演示实验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观察清楚,而不是前面几个学生将观察结果向全班学生转告。这个实验可视性小,主要原因是钟罩较小,蜡烛燃烧后会使器壁模糊,实验时间短,前面的同学尚且要全神贯注才来得及看清,后面的同学根本就无法观察。用大的容器如卡式移动箱做钟罩,蜡烛不是一下子就熄灭,而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回光返照过程,似熄非熄的过程要经历相当长时间,加之器壁模糊,除了靠得很近的几个学生能看清,大部分学生无法看明白。这就给大部分学生带来错觉:做演示实验反正我们看不见,只要前面的几位同学看就行了,这种错觉带来的危害远不是实验未看清的问题。
二、修改建议
基于以上理由,建议将该实验作为课外实践活动,用具有震撼力且现象明显、用途明了的实验替代,如“隔山引水”、“摔不坏的鸡蛋”、“扎不破的气球”、“会发电的电风扇”等。
以“隔山引水”为例:
师:山的西边很干,山的东边有水,如何借助一个简单的装置(塑料管)将山东的水引到山西?请同学们利用前面的道具给大家做做。
问题抛出,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
一位学生将装有水的杯子放在讲台上,塑料管的一端水中,将另一端搁在书上等待水流出,水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从另一端流出。
“将管口放低一点。”有人提醒。
他将管口放低了,水依然没有流出,教室里安静了,大家都陷入沉思。
笔者走过去,轻轻一吸,快速用手堵住出水口,将其放在另一只位置较低的杯中,水汩汩流出,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笔者适时引导: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首先在于它能启智,能使我们解决很多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身边的或你了解的物品,你能列举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物品吗?学生在列举中发现物理用途博大精深。老师在黑板上欣然写上“飞机缩短了时间,手机缩短了空间,物理改变了世界!”将学生情趣推向。
物理的起始课,将揭开物理学神秘的面纱。第一个演示实验,应该是可信的、有趣的、有用的、紧贴生活的,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长蜡烛、短蜡烛谁先熄灭?”这个实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是笔者粗浅的做法、想法,希望能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改革 教育观念 教材体系 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重庆市试教后正式全面使用已三年多了,初中第一轮教学的实践使这套教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乱了套,经验失灵;内容简单,没讲头。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正确使用现行教材,使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本文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关键是熟悉、掌握教学内容,出路是教法改革。
一、转变教育思想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讲过,教育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的。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忽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要求被不适当的拔高,讲授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又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对许多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传统教育观念的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即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可见,转变观念是用好现行教材的前提,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是用必将即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
二、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和实验引入课题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漫画式的插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节前带问号,节后设“想想忆忆”,章后总结“学到了什么”,编排灵活,不像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热、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然后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电学和能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节,包含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时间就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致同学们、引言”到各章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想想忆忆和学到了什么”等内容,教材总是试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要求“知其然”,不是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声现象和原子能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内容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较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脱离不了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素质教育旨在“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物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高中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现行教材的特点,应大刀阔斧改革教学方法,变灌入式教学和题
关键词: 转变 定位 掌握 改革
沪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在我省试教后已全面推开使用了,通过第一轮教学的实践,这套教材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大部分的初中物理教师都认为现行教材能体现课改精神,切实可用。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对新教材茫然不适,觉得教材顺序编排乱了套,甚至认为内容简单得没讲头,几分钟就可解决问题。在对物理教学检测命题时,一些教师反映试题难命,按传统方式,拟出的题不是太容易就是超“纲”,这也说明了现行教材的确不合应试教育的口味。因此,如何使教师尽快克服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惯性干扰,把握好对现行教材使用的“度”,使初中物理教学全面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目前教材教法研究中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要真正用好现行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为,全新的教育观念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初中物理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课程,必须为实现这个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过去的许多年中,初中物理教学在改革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教学要求被不适当地拔高,课堂教学往往是“满堂灌”,作业训练是“题海战术”,使本来有趣实用的初中物理变成了一些学生负担过重的课程,尤其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惯性”极大,有的教师在新课改下“穿新鞋,走老路”,喜欢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结果是既不适应,又不放心,害怕现行教材降低了难度,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柳斌同志讲:“教育观念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所以,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完成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步伐,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现行教材的使用必将成为学生喜欢、轻松乐学的一门课程,达到培养四化建设需要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定位教师角色
在新教材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注重自身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主宰”这一角色转变为多重角色。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引导者、组织者,这也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其次从师生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合作”关系,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示范表演者和组织协调者、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教师要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物理教学理论的不断研究,更新自己的观念,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逐步从“教书匠”转变成“研究员”。
三、掌握教材特点
现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现行教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自然现象、生活事实说明概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插图能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现行教材一般是按生活情景创设,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来设置的,章前有知识点提示,节中设信息窗、加油站、“交流讨论”、迷你实验室,尤其对相应的探究环节进行了点拨,节后都设有“请提问”栏目,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现行教材的编排是由常见的简单易学的运动、声、光等物理现象到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再到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热学、电学和现代物理运用的基本知识,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知规律。现行教材的“章”小,包括的知识点少,两周左右换学一章新内容,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的关系,形成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
3.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从“献给同学们”到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到各章节中的演示实验、学生随堂探究实验、“问题设置”和“迷你实验室”等内容,教材不断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
4.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现行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一定要求“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增加了流体力学和原子能知识、宇宙探索知识,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5.加强了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作用。
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实验探究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