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玩手机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50M的流量都不够用,这意味着小杨每天平均至少有3个小时在用手机上网。如今,像小杨一样大力使用手机上网功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某个用户群主要为大学生的SNS社区中,一份关于手机上网的调查有219人参与,其中所有人都有过手机上网的经历,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间1~5个小时,每月能用完30M上网流量的有17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80%。
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网民71.2%集中于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最多用途的是手机即时通信,搜索信息和社交网站也占了大部分。
永不断线的手机网络
大学生小杨自称患有“手机上网综合征”,每隔几分钟就会摸摸手机。
小杨最初接触手机上网是在大一,当时买了一部新手机,发现可以上QQ聊天,觉得很新奇,“每天上课的时候就偷偷把QQ挂在手机上。”小杨说,那时候,移动公司刚推出GPRS流量套餐5M免费试用包,一个月还用不完。
大二下学期,小杨更换了一款智能手机,发现了其强大的WAP网络功能,除了登录QQ之外,还可以登录人人网、豆瓣、博客、贴吧。“上课时或者无聊但没有电脑在身边的时候就随手打开手机登陆一下WAP。慢慢地,每天用手机上网的频率竟然超过了电话短信。”这时候,移动公司已经停止了免费流量包,小杨开始使用10M的包月流量业务。“关掉了网页图片,基本10M还是够用的。但有时候看图下电子书也不够用,多亏移动公司把流量包扩到30M。”
“上网早就成了手机的主要功能,有时候一天也没有电话和短信,但基本上从早上醒来一直到晚上睡觉,手机网络一直连接着。可以用电脑的时候才不会用手机,但用电脑的时候不是很多。”小杨说。
吃饭走路手不离机
在某大学读书的小方是不折不扣的“网虫”,以前,每天上课之余都要花五六个小时守在电脑桌前。最近,室友发现他玩电脑的时间变少了,改玩起手机来,吃饭、走路都“手不离机”。
他说自己得了“手机上网综合征”,有时睡到半夜都会醒过来看看群里在聊什么,有没有人找他。
实际上,像小方这样为手机“寝食难安”的大学生还挺多。方便和价格便宜是大学生用手机上网的主要原因。
随时随地掏出手机来就能上网,既可以打发无聊时间还能跟人交流、获得资讯。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认为手机上网的首要原因是方便,不能带电脑的时候用手机就能搞定。
除了方便,价格优惠也是学生用手机上网的重要因素。电信运营商为了吸引这些消费生力军,提供了不同的优惠资费套餐。然而,大家普遍表示,随着手机网络应用的拓展,流量包越来越不够用了。
手机网瘾是隐患
手机上网让学生享受到“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冲浪”的便捷和愉悦,却给大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近,某高校的尚老师就感到有点头痛。在他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下面玩手机,甚至课堂上会偶尔传出“嘀嘀嘀”的消息提示声音。“大家都发现这段时间学生们上课玩手机的越来越多了,很多都是在上网聊天。”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高频使用的通讯工具,而大学生中的“手机依赖”现象日趋明显,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本文首先通过对芜湖市高校7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进一步了解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的危害;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成因;并提出从自身、家庭、教师、高校四方面的对策建议,帮助大学生克服“手机依赖”心理,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成因;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个必备工具,在大学生中,手机因其小巧、方便携带、可移动、价格便宜等特点而备受青睐,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在给大学生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手机依赖的隐患。
1 手机依赖
目前学术界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多限于心理学领域,手机依赖行为看作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手机依赖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严重依赖者会出现躯体不适,社会功能受到相应的损害,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此类人群应及时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分析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从而为社会与学校以及个人预防和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提供数据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芜湖市三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随机选取进行施测。发放问卷720份,收回问卷699份,有效问卷680份,有效率为97.3%。其中男生381人,女生318人,管理类116人,师范类152人,医学类283人,工科类148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问卷调查法
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参考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结合芜湖市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23个项目,涉及大学生的统计学信息、使用手机的态度、频率、场所、以及所引起的身心症状等方面项目。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数据进行spss统计描述和推断并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芜湖市大学生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有57.8%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重要和比较重要,29.2%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一般重要,只有3%的学生认为手机对自己没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4小时以上的占33.2%,使用手机每天长达6小时以上的占12.9%。在关于手机使用用途方面,73.7%的同学认为手机的主要功能是方便联系和信息来源,21.8%的学生认为主要作用是打发时间,4.6%的学生选择其他。在关于手机使用场所调查中发现,22.1%的学生在入睡前总是玩会手机,43.1%的同学选择经常,29.9%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4.9%的学生在入睡前从不玩手机。结果表明,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很高,手机成为大学生沟通、娱乐、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
3.2 大学生手机使用原因自我评价情况
在关于手机过度依赖的主要原因方面调查发现,31.8%的学生认为通信的需要,36.5%的学生认为娱乐的需要,只有2.1%的学生认为学习的需要,而选择大学生活的无聊为手机依赖的主要原因的占到29.6%。在“上课时,无论老师讲课精彩与否,您都会把手机拿出来玩吗?”15%的学生选择符合,45.1%的学生选择一般,39.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学习功能较少,而大学的教学好坏也不是导致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
3.3 大学生手机依赖引起的身心症状
调查发现,如果出门忘记带手机,有22.6%的学生觉得不自在,马上回去拿,50.8%的学生选择不回去拿,但心里空空的,感觉不方便,26.6%的学生觉得没影响。在关于是否会经常因为玩手机而忘记该做的事情方面调查发现,有9.5%的学生选择符合。而在是否会因为手机来电或短信而中断学习的调查中,45.7%的学生会中断学习,只有11.3%的学生选择不会,43%的学生选择不一定。在你会在手机没信号或连不上网络的时候烦躁、焦急的调查中,7.7%的学生总是出现烦躁和焦虑,21.9%的学生经常出现,55.3%的学生偶尔出现,只有15.1的学生从不出现。而在长时间玩手机你是否出现身心状况改变方面的调查显示,59.4的学生都出现眼睛干涩或模糊,23.8%的学生出现头晕或头痛,15.9%的学生出现手麻现象,22.7%的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14.2%的学生出现记忆力减退情况,15.7%的同学出现睡眠质量变差情况。在“我总是把手机拿出来却又不知道要干什么”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符合或很符合,40.6%的学生选择偶尔,25.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研究显示,有很多大学生已因手机的使用导致很多不同程度的身心症状。
3.4 大学生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情况
在“发现自己因过分投入于手机而减少了周围朋友的交往”问题的调查中,41.4%的学生选择不符合,44.9%的学生选择一般,14.7%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父母或朋友抱怨我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问题方面,40.9%的学生选择不符合,37.9%的学生选择一般,21.2%的学生选择符合或者很符合。在“您更喜欢与人用手机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调查中,5.9%的学生选择总是,20%的学生选择经常,43.1%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18.4%的学生选择从不。数据显示,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手机的使用对其现实人际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因分析
4.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中的专制型和放纵型都会对学生的手机依赖产生明显影响,专制型家长对孩子严厉、否定、惩罚等,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导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减少,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关怀和理解,使孩子缺失自我价值,形成了自卑人格。而放纵型家长对孩子过度的放纵和忽视,也让孩子缺乏关心和帮助,幸福感逐渐缺失,也会导致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另外,家庭的不和谐、离异、单亲等状况也会是孩子逃离现实,进入手机世界。
4.2 社会支持方面
大学生步入大学后,获得各方面社会支持相对减少,大学生与父母等亲人在一起的时间大量减少,他们无法获得初高中时期父母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而且,大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更加的宽松,大学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和开放,另外大学的教育方式也决定了来自老师的监督和支持大幅下降,自主学习和生活时间增多。
4.3 社会文化影响
现如今大学生处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率,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2013年上半年,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达11.8小时。”可见,整个社会所处媒介环境是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的时代背景。
4.4 人格特质等自身方面
相关研究发现,“胆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手机短信的条数最多,相对而言,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每月发送的短信条数最少;而在手机使用时间方面,粘液—抑郁质的大学生使用时间最少,胆汁质的大学生使用的最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奋斗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强,缺乏兴趣爱好,社交能力差,手机成为了他们青睐的娱乐工具和交往工具。
4.5 逃避某种压力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未能对自己严格要求,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下学习主动性下降。学习上未能获取成就感与优越感的他们逃避学习上的压力,更多的沉溺于手机游戏、小说、手机交际等。另一方面,手机作为通讯交往工具,能降低与他们正面交际的紧张感,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不善于表达和表现的学生来说,这样交流会更加自在,也能获得成就感,长久的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又会弱化他们原本的现实交际能力,导致恶性循环。
4.6 资源的获取途径
在当今竞争如此大的社会中,人的交际网络越大,社会交往越频繁,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机会,产生社会效益,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对个人发展以及个人地位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从这一角度来讲,我们就完全能够理解人们为什么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因为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社会和学校内资本和信息,拓宽个人交际圈的重要工具,错过一个短息和电话,也许就错过了一个获得资本和信息的机会,这就导致手机的诱惑力越来越大,即便在课堂等一些不方面的场所也会一遍遍的查看手机。
5 建议对策
5.1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更要在培养兴趣爱好方面加大关注,家长可以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增加与孩子一起的时间,给予关怀和理解,避免他们从虚拟世界寻找依赖,逐渐远离现实世界的乐趣。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学会适当的给与鼓励,增强其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有效的给予了大学生精神上的帮助,为他们内心情感和压力提供了倾诉的出口,有效地杜绝了大学生沉溺于手机中寻找依赖。
5.2 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大学的特殊阶段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大部分大学生的实际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远远低于该阶段的要求。自控力差,必然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如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容易受到诱惑并陷入其中等。大学生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如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人的自制力。
5.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体制
在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眼界越来越开阔,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授课水平,增加自己的知识厚度和宽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风格,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等,才能让课堂具有魅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学生有听课的欲望,避免自控力差的学生寻求用手机来打发时间,从而产生依赖。
5.4 高校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普测筛选出易发生依赖特质的学生,进行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并跟踪关注;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帮助手机依赖倾向学生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掌握放松技巧,帮助学生脱离手机依赖;对于那些确实严重依赖,且已发展为病态的大学生,及时转介进行治疗。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5.5 群体氛围对从众行为有重要影响
需要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充分发挥群体文化、群体氛围的导向作用,高校应对手机使用情况、手机依赖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开展相关讲座、辩论赛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赛、晚会、运动会、社会实践、科技大赛等活动,有效的营造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在这种氛围和文化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影响,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不盲从他人,从而有效的远离对手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秦亚平.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
[2]梁娜.80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J].受众与媒介素养研究,2009.
[3]洪艳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
[4]杜立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5]郭欢.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成因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
[6]李滢彤.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信息,2013.
[7]徐成芳.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2011.
[8]江奕其.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理论研究,201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所浮现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大学生行为习惯上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修身成才;甚至因为这些问题损害了他人利益,耽误了自身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案。
一、大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激或是冷漠的爱国行为。大学生的爱国行为主要为一般的和特殊的爱国行为,大学生们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在特殊的情境气氛的鼓动下,容易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2005年4月,北京、上海等地由大学生和部分群众自发发起了涉日游行示威活动,本着一颗爱国心,很多大学生盲目地加入了游行队伍,由于参与此次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动的人数众多,造成了公共交通秩序混乱,扰乱了社会正常的工作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一般的爱国行为的漠视,会有“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或场合可以表现爱国情操”的思想,或是出现空喊爱国口号,而在实际行动中缺乏爱国热情的行为。
2.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在课堂学习方面,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热情,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较为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上课不记笔记、看小说、玩手机、睡觉。一部分大学生对待教师布置的作业的态度是能拖则拖,东拼西凑,不能按时上交,更逞论作业质量。
自主学习方面,首先,缺乏学习目标,浪费课余时间,许多大学生在奋力考上大学后,就失去了继续努力的目标,将大学当成了松懈懒惰的场所,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其次,缺乏学习计划,未能合理平衡各种学习的关系,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多数要参加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教师资格证等考试,而能妥善处理两者关系,达到齐头并进效果的并不多。最后,阅读习惯不良,表现在对阅读书目、阅读类型没有具体想法,随心所欲地选择图书,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读书时喜欢不加思考的从头读到尾,但效果是读过就忘,收获不大。
3.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不仅要培养其按照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行事,也包括培养其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的习惯。现在,大学生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例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在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据2007年的一份统计调查显示,大学基础课逃课率达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接近20%,公共课到课率达到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考试作弊”现象更是在期末时段屡屡上演,再如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一部分大学生不顾法纪,浏览各种不健康信息,或在网上传播谣言,互相攻击谩骂等,表现出恶劣的行为习惯。
4.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更是琐碎繁多,虽不至于出现破坏性的重大影响,但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实则不利。一份2007年的调查报告,将大学生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归纳为4类。第一类是不守公德的行为,包括不尊敬老师,不爱护环境,践踏草坪,在墙上、课桌上随意涂画,随手乱扔垃圾,浪费粮食等行为。第二类是不守校规的行为,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第三类是影响他人的行为,包括上自习时影响同学,听讲座时随意走动,听报告时高声讨论,熄灯后卧谈影响室友休息等。第四类是男女交往不检点的行为,包括在食堂男女相互喂饭,同时与多个异性恋爱,男女未婚同居等。
二、大学生行为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
经过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产生许多行为习惯问题,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归纳其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家经济腾飞、逐渐繁荣富强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在社会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中,任何思想都被认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并存,奋斗精神与享乐主义同在。大学生在当前情况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由选择,使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选择,依据不同,奉行的理念不同,个人行为也会大不相同。而且科技在迅猛发展,互联网广泛普及,大学生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各类良好的或不良的讯息,这些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各类良荞不齐的社会思潮充斥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浸染而出现了各种问题。
2.家庭因素的影响。在家庭中,在父母面前,每个孩子都是被保护、被宠溺的对象,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下,家庭教育呈现了一派重智育轻德育的景象,子女唯一的任务便是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以便为将来铺就锦绣之路。而长期的埋首学习,使其独立自理能力有所欠缺,在行为习惯方面也累积下些许恶习,在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后,这些恶习开始突显出来,形成了大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另外,所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些父母本身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在与子女共同生活时,通过“身教”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传递给子女,从小到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自然受到直接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通过交往互动,重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大学公共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目的
了解和研究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公共课堂现状,探讨改善现有问题方法。
二、调研手段
本次调研主要以实地采访和调查问卷形式在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进行,随机抽取45名学生作为基本调查对象,使用自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课》为调查问卷主要样式进行调查,根据回收问卷进行数据统计。综合后课题组集中讨论,总结得出统计结果。
三、结果分析
为了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各所大学都以增加公共课课时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变化,但公共课多有量无质。公共课问题究竟出现在那里?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在问卷中问及“大学公共课堂问题行为表现”时,有86%选择“说悄悄话”,有78%选择“玩手机”,34%选择
“学习其他课程或看课外书”,还有25%选择“睡觉”,在其他一栏中还3人填写了“谈恋爱”。其次在问及“大学公共课堂问题行为原因”,有27%学生选择“心里问题”,27%学生选择“情绪问题”,86%认为“课程无趣或不重要、太难”,36%学生认为“不喜欢任课老师”,还有38%认为课程安排过于集中。大学生对课堂问题行为原因比较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的行为。根据上述突出扰乱公共课堂秩序集中表现为内、外向性问题行为,其内向性问题行为集中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性格孤僻、冲动易怒等,产生的行为多表现为:课题睡觉、写日记、开小差等不直接影响课堂正常秩序行为。而外向性问题行为多变现为上课说悄悄话、偶尔课堂接打电话、吃零食或迟到早退等直接影响干扰课题正常秩序行为。
这两种绕轮课堂秩序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正常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如果不正视该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师授课及学生听课质量,而且对学生个人成长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思考
我们必须正视大学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否则最终伤害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伤害更深的还有中国大学教育的本身。要想让大学公共课发挥其应尽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要在于提高大学公共课质量和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公共课开设意义
曾有学者这样评价大学公共课“公共课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标志之一。在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今天,我们加强专业课的同时也要开出高质量的公共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公共课没有地位高低,只有实际侧重差别而已,专业课之所以被重点探研,更重要的原因是相关专业可能与未来从事职业相关,必须扎实钻研,严格要求。公共课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再次补充。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固有的专业性。
(二)加强公共课堂师生互动
本次调研问卷中在问及“如何消除公共课堂这些行为问题时,很多学生认为缺失“学习动力”,课题组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师生沟通不良”。课堂师生互动缺乏互动,往往教师照本宣科,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学生的放纵行为。其实在公共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教学主体,只有在课堂上有良性的课堂互动才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从而形成良性的课堂互动。
(三)不断变革教育方式
在公共课堂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知识结果的同时,还要不断变革施教方式,根据世纪增加或降低教学难度,并在教学中以当今热点社会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分析,并由任课教师传授社会经验来解决当今热点问题,并可根据现实需要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使所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从而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公共课。
参考文献:
[1] 李海芬,崔文琴.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形象感受的调查研究[J].教学研究,2012(8).
[2] 雪红.大学生公共课课堂问题行为调查与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2(7).
[3] 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4).
作者简介:
[关键词]朋辈;心理;高校;独立学院
[DOI]10.13939/ki.zgsc.2016.51.082
1 研究背景
2010年11月30日至2011年2月28日,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通过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近万名大学生进行了网上投票。调查结果显示:90%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问题,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问题,另外还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当问及你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其他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得下、睡得香(38%)。从调查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是很乐观,有过心理方面问题的大学生竟占90%以上,可见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根据对H学院2014级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次测试采用心语心理测试系统中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2014级全体学生共1636人,实测人数1621人,参与率为99.1%。测查结果表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220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 13.6% ;其中有重度困扰的学生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0.31%;有中度困扰的学生215人,占参加测验学生总数的13.3%。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已经意识到构建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已迫在眉睫,由于学生人数多,范围广,独立院校老师少,仅靠几名专业老师心理辅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学生自主的力量――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来进行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调节,自我疗愈。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2 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在独立学院的实施现状
目前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不足与大量学生需求广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师少生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形式单一和内容窄化等问题,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来看,主要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应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后治疗为辅的原则。
根据摸底调查,独立学院H学院现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有6人,大学生专职辅导员老师34人,校心理协会现在共有234人,学生会心理部有17人,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有7人,系朋辈心理负责人5名,班级心理联络员有123人,寝室心理联络员有1127人。H学院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体系自2013年开始构建,目前为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分别是校心理中心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心理协会、校学生会心理部、校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班级心理负责人―寝室心理联络员。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正在构建中,主要由心理中心老师负责,采用每学期一期(四次课)的心理知识培训,由校朋辈心理辅导小组通知到系朋辈心理负责人再到班级心理联络员,让有意向加入朋辈心理辅导小组的同学报名培训,培训合格的成为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从而对同学们在朋辈中进行心理辅导。
H学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分两种途径对被辅导者进行心理疏导。第一种途径是由深入每个寝室的寝室心理联络员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调节寝室成员的各种心理困惑,不能处理的再由班级心理负责人协助辅导,如果仍不能处理则转介给系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干事,最后上报校心理中心。第二种途径是直接由被辅导者在校心理中心辅导,辅导员由各系朋辈心理辅导干事轮流值班构成,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转介给校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现在,随着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在H学院中已初见成效。
3 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的应用效果
3.1 人际关系敏感性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得他们获得了来自朋辈同学的关爱,通过朋辈的心理辅导,他们想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朗。在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关爱下,他们的偏执情绪和敌对情绪有所缓解,人际关系敏感性也有所缓解了。
城市建设系系大二张中媛“我父母离婚了,我经常会抱怨生活。然后我去找寝室朋辈小组长交流,她就会来安慰我,父母离婚了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把他们的事情都压在自己身上,自己要过快乐的生活是最主要的。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理压力得到了释放。对于这个问题也不再这样偏执地看待了。以前爸爸妈妈那种敌对的状态,致使我自己在恋爱和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敢相信别人,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整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对我的关爱。现在我也加入了朋辈小组,是朋辈小组的系组长,我觉得自己也要多帮助别人,来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同学从中受益,体会到朋辈小组的关爱”。
3.2 紧张和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获得了多种处理问}的思路,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再焦虑和等待,而是主动学会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了成长。
信息工程系大一王书霞“在男生追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他,又不想失去他这个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我不知道怎么处理,有点小焦虑,我就跟朋友说,朋友会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我,我觉得自己就多了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人理解自己,不再觉得焦虑了,也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了”。
3.3 敌对情绪有所缓解
被辅导学生在朋辈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生活了,使他们的人际关系敏感性和敌对情绪都有所缓解,从而获得了成长。生物化学系大二李明“自己在家里一直住,来学校了之后就什么都不适应,在家里都是家里供着,来这里竟然什么东西都是公共地用,觉得那段时间人际关系特别敏感,很讨厌寝室的同学,不想在这里待下去了。后来跟我们寝室朋辈小组长讲,她一直做我的倾听者,然后开导安慰我。使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后来,我从中收益很大,也去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小组,去辅导别人,同样现在来了大一新生,我也去走近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
通过对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访谈,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对自己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困惑、学业困惑等各方面心理调适能力有了增强。他们在有困惑时,都愿意去找同辈诉说,能够求得一种同辈之间的理解和安慰,也能从同辈的经历中学到处理事情的方法,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使自己的社会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4 问题及建议
4.1 朋辈辅导在独立学院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4.1.1 朋辈辅导形式单一,培训形式只是讲座
目前,H学院朋辈心理辅导的开课形式比较单一,只是培训讲座,且一直是老师对学生单向地讲,讲座完对学生进行问卷测试讲座收获的程度这种形式。而没有有针对性地对朋辈心理小组成员进行分层级分专业的小组培训和活动,不少学生觉得培训比较枯燥,甚至培训时自己在下面玩手机。
4.1.2 心理辅导地点在心理中心,往那边去的学生怕被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除了学校平时的四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以外,学生心理辅导一般是在校心理中心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进行,由朋辈心理小组组长和优秀的成员轮流值班。然而,有一部分学生自己有心事了不愿意对身边的四级朋辈辅导小组组员诉说,特别是关于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或是自己的私事,他们更倾向于对一个陌生的朋友诉说。然而,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室在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位置比较显眼,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想去寻找求助,却又害怕自己被别的同学看到,不能较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
4.1.3 朋辈辅导员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反而使得自己也多了一份挫败感
在访谈的20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这样说 “有一次,我辅导了一位新生,他自尊心很强,不愿意跟我讲,总是一个人。然后我问了他之后,他更多的不是对我说,而是去遮盖他的不好。我觉得无法走入他的内心世界。有一种挫折感。”朋辈小组成员在辅导别人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验的欠缺和专业知识的欠缺,有时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反而增添了自己的烦恼和心理负担。
4.2 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在独立学院中应用的一点建议
4.2.1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App网络系统
建立一个校园内部心理咨询提问App网络系统,学生可以匿名地发泄,或者向朋辈辅导员和老师提问自己的心理困惑。老师和朋辈小组成员可以定期在上面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给予关注,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性,又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了解决。App系统可分为咨询版块、发泄版块、互动版块、游戏测验版块。
4.2.2 增强团队横向合作
多举办一些团队活动,加强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横向交流,加强朋辈心理小组的凝聚力,同时采用分团队、分专长教学,如将擅长抑郁情绪调节的分到抑郁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焦虑情绪调节的分到焦虑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偏执调节的分到偏执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敌对情绪调节的分到敌对情绪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将擅长恐怖情绪调节的分到恐怖调节专长团队讲座。同时,允许大家传纸条提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形式,将平时辅导过程中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然后请专家点评。这样,使朋辈心理小组成员的专业素质有一个成长的空间。
4.2.3 增加朋辈心理辅导测评检验系统
增加朋辈心理o导测评检验系统。把普通同学的心理测评量表和朋辈辅导员的心理测评量表区分开来。定期采用SCL-90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评。采用专门测评朋辈辅导员的量表(行为计量法、标准化心理测验、调查问卷)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测评,从而进行效果的评估和经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九型人格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40-02
一、九型人格理论概述
九型人格学(Enneagram)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学问,它按照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和行为习惯等性格特质,将人分为九种,称为九型人格。
“Enneagram”一词源自希腊文ennea(九)以及gram(型态),可以g为九柱人格、九型人格或九种性格。九型人格是2000多年前印度西部与阿富汗一带研究出的人性学,后来由苏菲教派所传承。原来的九型人格是一套灵修学问,以口耳传播,教派中的大师借此辨析弟子的性格类型,并依此指引他们灵修上的出路,帮助他们提升人格。
目前,九型人格在美国FBI、Apple、HP、Coca cola、P&G、Nokia等政府组织和大型公司的企业培训中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推崇,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九型人格是其中的必修课程。九型人格已经成为企业进行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并逐渐被世界五百强企业和著名高校广泛接受和认可。
二、九型人格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的来源:美国九型人格专家唐・理查德、里索等设计的144题的图表测试法,这一测试方法已经在国际上开始流行,并作为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领导用来安排员工岗位的重要参考。本次问卷发放的时间为2016年9月,属于局部调查。共发放问卷181份,最终有效回收176份,回收率为97%。调查对象为部分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2014与2015级的在校生。调查的结果如表1:
(二)基于直觉的特征分析
在九型人格分类中,1号,8号和9号是基于身体的直觉类型,2号,3号和4号是基于感情的直觉类型,5号,6号和7号是基于精神的直觉类型。根据表1的数据进行统计,基于身体的直觉类型占比24.9%,基于情感的直觉类型占比43.2%,基于精神直觉类型占比34.1。根据九型人格理论的观点,基于身体直觉类型的动手能力较强,基于情感直觉类型的情商较高,基于精神直觉类型的智商较高。所以可以看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情商较高,智商也不错,但动手能力较弱。从调查结果来看,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中基于情感的直觉类型比例最大,他们的本能就是情感感知,即便他们已经进行了深思熟虑,考虑了细节,还是会从情感角度出发,去判断和行动。这部分学生的不足之处就是会忽视客观存在的规律与事物,不擅长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不擅长理性地思考问题。
(三)主要性格类型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2号人格占比20.5%,占比最大,其次为4号占比18.2%。7号和9号分别占比15.9%。下面着重分析这几种类型学生的性格特征:
1.2号性格特征.2号性格的学生喜欢与人相处,但是非常在意自己是否受欢迎,自我意识较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好感。这类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乐于改变自己,也乐于助人,但这种改变是一种类似交易的交换。如果他们付出的努力没有被发现或者认可,他们则会感觉受到了打击。2号性格的缺点也很明显,他们很乐意助人,也喜欢提出各种建议。但是如果他们的支持与建议没有得到回报,没有被认可,很有可能成为幕后的事件操纵者。这种情况在班会的时候非常明显,例如整班讨论“十一”的旅游计划,会议之初2号会给出各种建议,并积极分析,但是如果他们的建议不被重视或者采纳,则会产生抱怨,甚至会排斥集体产生的决策。
2.4号性格特征。4号性格的学生比较喜欢特立独行,认为独特的追求能体现他们精致的品味和唯美的敏感。这类学生一般喜欢穿着夸张。追求奇装异服,通过这些装扮来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向其他人说明自己是走在潮流前面的人。这类学生集体观念不强,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比较理想化,不太愿意接受客观的现实,更向往充满幻想的世界。这类学生一般不会主动接触老师,不喜欢与老师交流互动,学习劲头一般都不足,基本不参与课堂的互动,上课过程不带课本,喜欢一直玩手机。
3.7号的性格特征。7号性格的学生比较容易识别,他们一般都高昂的热情,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喜欢快乐的生活,喜欢参与社团活动,不知道疲惫。这类学生的师生关系维持的很好,在课堂中喜欢听老师生动的讲解,喜欢看视频,乐于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头脑风暴。这类学生容易进入状态,也非常容易泄气,持久力不行。尤其在竞赛的选拔赛中,往往冲劲足,但是在后继的持续训练中则容易产生倦怠。这类学生的责任心往往不足,比较健忘,容易上课迟到,课堂中喜欢讲话,忘记完成作业等。
4.9号的性格特征。9号性格的学生生活态度随和,不喜欢与人起冲突,乐于吃亏。这类学生的亲和力很高,在交往过程中会让其他人感觉到很轻松。也能够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事物,接受现实中的优点和缺点,适应力很强。这类学生能够迅速地接受任务,并且立即着手行动,但是缺乏主动思考,对于任务的合理性的思考比较少,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这类学生自我规划能力较差,容易产生网瘾等不良嗜好。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学生的关爱
学生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得到关爱,得到认可。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看出,学生渴望被重视,被关爱体现在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则反映在学生的衣食住行。近年来,随着学院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校园条件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学生针对食堂,寝室,教学楼提出的投诉较多,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些设施的改善力度不够,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值。建议学院追加投资,尽快完成现有的设施的提质改造,让学生感受到学院对他们的呵护。精神层面则反映在学生与学院的沟通。目前学生与学院的沟通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的垂直管理。学院下达管理命令到系部,辅导员负责执行,学生的诉求难于上传。学院领导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信息孤岛”。建议学院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改现有的垂直沟通模式为“扁平”,将原有的单向“命令式”改为双向“沟通式”。
(二)帮助学生设定目标
高职学生的规划能力较差,不善于制定目标,容易被不重要的事情(例如逛街,打游戏,睡懒觉)分心。因此,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帮助他们设定一些短期目标,督促他们完成。通过完成阶段性的目标,循序渐进,最后达成中期目标。尤其在面对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上,更要椭他们认清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对于明天工作的意义。帮助他们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理清紧急和非紧急的,指导他们思考各阶段的学习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高职学生的存在感很强,也非常愿意参与,喜欢积极表现,得到其他人的认可。目前的社会也是竞争的社会,可以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引导他们参与竞争,锻炼他们的承受能力。目前学院大力支持竞赛,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海伦+帕尔默.徐扬,译.九型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杨菲菲.九型人格理论在大学生班干部选拔培养中的应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7):8.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Enneagram Characteristics Investigation Report
―Take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odern Logistics as an Example
DENG Pan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Modern Logistics,Changsha,Hunan 410000,China)
【关键词】专题化教学;成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该文是2013年伊犁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NO:JG201238):《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专题化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宗永平(1965.11-),男,浙江义乌人,硕士,新疆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高等学校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2008年开始,根据新疆教育厅思政处的要求,新疆多数高校开始逐步实施专题化教学,几年来,经过多轮专题化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使专题化教学在《教程》课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
一、《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取得的成绩
(一)专题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问题
现行的《教程》课不仅涵盖新疆“三史”即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史、新疆宗教史的内容,还包括民族理论与政策、宗教理论与政策的内容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等内容,加上绪论和结束语,共有12个部分内容。由于教材教学内容多,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节假日、学生劳动以及特殊假期等情况,经常造成教师完不成教材内容的情况;该课程总课时为54课时,有的高校调减到了36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还要安排实践教学等教学活动,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专题化教学较好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将原来的12个部分内容整合为几个大的专题,突出讲授重点难点知识,通过以点带面,着重解决学生在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历史观方面存在困惑和疑难问题。比如:将教材中的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第三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三章内整合为“新疆三史”这一大的专题,着重回答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与开发的地区?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这样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满足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解疑答难,而且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专题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集体备课、合作授课以及自身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
由于《教程》课程的公共性,教学班级多,许多高校专职教师不足,因而出现了许多从事《教程》课教学的兼职教师,他们在短期内,凭个人之力要深入透彻地理解,消化《教程》课内容具有较大难度,在教学质量上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体不如专业教师。专题化教学的实施,注重了教师的集体备课和合作授课的作用,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合作授课等方式,围绕某个教学专题,凝练教学重难点,提供教学案例,交流教学技巧,提供教学经验,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了教师间教学交流,而且有利于教师对专题进行深入钻研,形成教师间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取得入脑、入心,有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克服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不足的问题。
(三)专题化教学让“教”与“学”双主体得到了较好的展示与发挥
现行的《教程》课大多数是大班合堂授课,由于授课人数多,课程理论知识多,内容较为抽象,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很容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一般公共课学生逃课率较高。有些学生即使身在在教室,不是上课睡觉就是在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事情等。而专题化教学着重以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核心,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作为教师而言,专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掌握相关的教学案例,去消化热点和难点问题,想办法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寓教于乐,让课堂活跃起来,使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得到增强,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展示与发挥发挥。作为学生而言,专题化教学注重了学用结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学生解决了许多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比如:民族与宗教的关系、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关系、民族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国家集中统一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予以正确回答的问题。
(四)专题化教学让教师和学生对所教所学课程的科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专题化教学一改过去简单的问答式作业,大多采取的是课程论文的方式或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更多地发现研究的兴趣点、有益于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而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研究之中,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能够得到较好地提升。
二、专题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之间、民汉教师之间、新老教师之间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呈现较大差距
从专兼职教师之间看,专职教师经过多年课堂教学的锻炼,对问题的理解把握比较到位,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焦点,而大多兼职教师较少涉及该领域教学,有的甚至是第一次从事课程教学,在专题讲授时往往拘泥于书本或课件,照本宣科者多,灵活运用的少,存在教学水平高低的位差。
从民汉教师之间看,现在学校要求民语教师全部使用汉语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民语教师汉语水平呈现梯次差距,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未达到汉语思考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深入。而年轻的汉语教师由于授课经验缺乏,仅有授课热情,缺少教学的经验,也往往导致教学处于浅层次水平。
从新老教师之间看,新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知识储备较少,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出现心有余而力不从心现象。老教师教虽然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储备较多,但是多数拘泥于传统教学,排斥多媒体教学等情况,教学水平经常出现高高低低的现实差距。可以说在高校最受欢迎的教师是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但非议最多的也是从事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水平和质量呈现较大差距。
(二)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民汉学生中间出现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现象,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现象。
由于专题化教学改变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目顺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总结,但是随之而来,学生中产生了理解与记忆、教与学的矛盾。对汉语学生而言,由于习惯于传统思维,对公共政治课,抱着平时不用功努力学习,到时突击死背硬记过关心理。对课程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存在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结构,即成绩优秀者少,不及格者少,中等成绩偏多现象。对民语学生而言,由于跟不上教师上课节奏,普遍反映在书中找不到所学内容,产生消极厌学现象,加之现行实行汉语授课,不少民语教师汉语出现表达能力局限,对问题理解不到位,教学针对性不强,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缺乏案例教学,新的教学信息接收滞后等情况,造成不少民语学生,对所学课程要么概括不到位,要么理解不深,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呈现学习成绩,学习兴趣金字塔式结构状况即上小(成绩优秀者少),下大(不及格者多)现象。
(三)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未能做到有机结合,存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轻课堂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等本末倒置现象。
专题化教学中,现在的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广泛使用PPT、视频、音频等,但是多数年轻教师产生了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严重依赖性。有的教师把课件当做“电子黑板”,甚至是照本宣科;有的当做是播放器,随意播放视频资料,而忘记了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存在本末倒置现象即在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忽略课堂知识传授的主要功能,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多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存在较少使用板书或没有板书习惯,即使板书也缺乏规范性,严肃性。遇到突发事件,如:遇到停电情况,不能有效组织学生正常教学,没有做到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导致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不断涌现。
(四)在实施专题化教学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滞后,难度较大,经费难以保证,实践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教程》课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仅仅书本知识的理论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而实践教学成为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新疆当地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土壤。但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滞后,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难度较大,最大的困难在于学生人数众多,安全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常常无法解决,往往导致教师不愿组织学生到户外开展实践教学,只能组织学生做一些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
三、专题化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专题化教学的对策
1、在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上下功夫
《教程》课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各高校应当紧密联系本地实际,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要端正指导思想,始终把提高各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把教学的根本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加强专题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抓住核心问题,通过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可以说,对“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了解把握与否,是《教程》课最大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试金石。
2、在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上下功夫
《教程》课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的教师由于教学语言生动形象,讲课有声有色,教学效果就好;有的教师由于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说服力,需要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语言要新鲜活泼,富于激情,声情并茂,生动感人,使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师还有必须善于运用教学案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积极性,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才可能使学生真懂、真信。
3、在教学的吸引力上下功夫
实施专题化教学,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应以一种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探讨,从而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正确的观点。教师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努力做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问题,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为此要求教师要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要在讲好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功夫。从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来进行授课,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触及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讲得让他们信服,让学生真正感到《教程》课不是在空洞的说教,而是与他们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
4、在教学的方法上下功夫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应当采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并引起兴奋点和共鸣点。应当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问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把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心得体会以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环节和方式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授之以渔。“晓之以理”,就是要把道理讲透彻,做到概念明确,层次分明,逻辑连贯,重点突出;“辅之以形”,就是要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把无形的、虚的东西和有形的、实的东西结合起来;“动之以情”,就是要调动师生双方的感情,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导之以行”,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人师表;“授之以渔”,就是不仅应该有助于学生较好地接受和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方法,即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学中情理相融、方法得当,《教程》课就一定能够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专题化教学的建议
1、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的力度,着重解决教学热点、难点等需要关注的新问题和尖锐问题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修、自修、读书、思考、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当前在《教程》课教学中应当着重解决教学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一是,学习党的18大精神与新疆面临的风险挑战,二是,认真总结中央新疆工作会以来新理念新思路以及经验和教训,三是,围绕党的18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结合新疆实际,思考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明确应采取的措施迈上新台阶;四是,坚持把“一反两讲”(反暴力、讲法治、讲秩序)、“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新疆精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渗透到教学中去;五是牢固树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稳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坚决制止三非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网络传播活动)。
2、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集体研讨专题化教学内容
教研室在每一个专题讲授前,召集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集体交流,通过集体备课,突出主线,明确重点难点,集体编撰《教程》教学案例汇编,防止一些老师讲课中涉及案例的主观性随意性,通过集体备课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的答案。
3、发挥专兼职督导在督学督教中的作用,建立民汉教师结对子制度
应当充分发挥学校院系两级专兼职督导的作用,通过随机听课、现场检查,组织学生评教、进行座谈等方式,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对教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树立先进典型,鞭策落后,推动教学观摩活动开展,积极发挥督导在督学、督教中的“检查、督促、指导、参谋”的作用,这样有助于督促教师自加压力,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对民族地区院校的实际,建立民汉教师结对子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观摩学习,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总之,近年来新疆高校“教程”课专题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专题化教学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妥善加以解决,通过探索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题化教学的新路子,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吾尔尼沙·吾甫尔.关于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事物。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主要是以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形式,以达到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目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斯金纳对教育的诠释:“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学校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如何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目的,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大学教育更应该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受到许多非议,在于它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已有明确的规定,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大班教学,教学的重心在于教,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往往被忽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缺少的那一部分师资便只好由行政人员兼任或者通过外聘、返聘来解决,这一部分的师资队伍并不稳定,且不易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也难以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就专职教师而言,也存在着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对所教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认真筛选和整理,更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现象。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故可能出现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或者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或者较为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较为敏感的话题就少讲或避而不谈,或者仅凭自己的感受和见闻作肤浅的解答或片面的分析,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不能使学生信服,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于学生一方而言,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远没有专科课程重要,与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学习这门课程甚至是浪费时间。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教的多,内容抽象、空洞,与社会实际和自己所关心的切身利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学习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于是,上课时出现了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在台下玩手机、看书、睡觉、听音乐等现象。
长期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评声音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单一,过分突出了教师传授知识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说教的内容多,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时不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仅仅要求学生将某些知识点进行复述。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维度等,这样的教学很难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提升,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投入大而收效小的局面。由于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是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从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学习中,变化最大的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面对学生研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教师几乎毫无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就师生关系来说,师道尊严的传统关系趋于淡化,更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方面,则更注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集体合作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由于是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载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从而能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其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围绕研究对象,系统地搜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以发现社会现实状况、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这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即提出是什么社会问题;然后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最后是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其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门课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章节,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态文明的状况,首先提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中存在的问题,即发现问题,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以确定调查研究的专题;然后,围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对造成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得出结论;最后是解决问题,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社会调查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关注社会时事,用、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去指导分析、观察社会。
二是能促进学生自我调查能力素养的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最为密切也最为生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在提高了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社会调查的意义,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开拓了视野,课本以外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使他们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社会调查法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不仅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是适用广泛,调查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所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的很多章节主题,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就调查形式来说,既可以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进行,又可以通过座谈访问、问卷等方式来进行。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等条件限制。其中有些内容,比如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研究性学习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课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等实际情况,指导性地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并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对于学生而言,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还缺乏感性认识,故选题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这个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思考: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是什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关联?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观的异同?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至于选择哪个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去自主发现和确定研究课题。课题需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其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研究后得出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优势互补的原则自由组成课题组,人数取决于课题工作量的大小,一般为5人至7人左右。
第二步: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就是为研究小组将要开展的工作做计划,是实施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案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不断调整,但是主体的结构需要事先制定。通过制定研究方案,学生们培养了研究工作的计划意识、明确了工作目标,这对下一步做好研究工作十分重要。选定课题之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开始着手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的构思和具体的安排,包括:规划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问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步骤和程序,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步骤之间的关系,结题时间和结题方式,研究成果等。方案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易操作性。
第三步:组织实施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主体性环节,是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课题小组成员在获取大量原始资料、数据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汇总、整理、归纳与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学生在此阶段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科研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教师还需把握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避免得出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结论,或者钻入“死胡同”。
第四步:总结反思 进入课题研究最后阶段,课题组成员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包括研究方案、方法、成果以及课题组成员的体验等各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将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将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出来。课件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目的、方案设计、成果内容、研究体会、研究中涉及的科学术语及资料的来源与出处等。最后是各课题组利用多媒体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杜东平,唐新明.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4]刘湘辉,常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环”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班教学 实效性
[作者简介]钱艳芬(1968-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副教授、高级职业指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江苏 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JD7101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26-03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05方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包括高职在内的各级各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日益完善,教学效果逐步提升。但由于对高职“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等办学理念理解的偏差,加上近年来的扩招,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采取的是大班施教的模式(2~3个自然班合班,人数一般在100人以上)。大班课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等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提升大班课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
一、大班课条件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高职生源复杂,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受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施教的组织一般以专业为单位,根据学生人数来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来源、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等,这给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带来较大的难度,“吃不饱”“消化不了”的现象同时并存,教学不能满足个体需求成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一大障碍。
(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学生认知方面存在的偏差。部分学生认为上高职就是为了学习谋生的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学不学无所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班级规模较大,影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头脑”的目的,需要师生间交流互动才能实现。虽然多数教师也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参与面窄,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仍难以调动。
(三)课堂的有序性不够
班级规模大势必影响到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掌控。有研究成果显示,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的对象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有效地掌控。100人以上的课堂规模,远远超过了教师的课堂控制范围,加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主体地位未能有效体现等因素的存在,学生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看课外书等现象的出现似乎成了一种必然。为此,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整顿课堂秩序,教学的有序性、规范性被破坏,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四)考评的公正性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有限,而班级人数多,这使得教师很难在短短数周内了解和熟知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考核的全程性,关注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这种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在大班课条件下遭遇到困境,由于缺乏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把握,课程平时成绩的考评难以体现客观和公正。有些学生曾颇有微词地指出与教师的交情决定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对考核制度的不满又会削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度。
二、大班课条件下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一)立足高职学生特点,组织实施分层教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职的录取线逐年下降,有的已接近底线。学生整体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不高。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思想影响下,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理论的倾向。为此,充分研究学情,根据生源情况及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实施分层教学,既能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根据生源特点,科学组织施教单位。高职生源较复杂。以我校为例,既有通过高考录取的普招生,又有来自职高的对口单招生、初中毕业的五年制大专生,还有艺术类考生。不同生源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参差不齐。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我们从课程安排的源头抓起,科学组织施教单位:从大类上讲,单招、普招、艺术类考生分开施教;大类相同的前提下再以班级为基础,以高中文理分科为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组班,原则上100人左右组成教学单位。对普招文科类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提出较高的要求,强调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单招、艺术类、理科类学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科学合理施教单位的组织,有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根据学生需求,分层组织教学内容。同为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定位及人生目标不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以我校为例,学生中有的在参加自考,有的计划在大二时参加专转本、专接本考试,对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讲解更具体化、系统化,并能实现与自考、升学考试的有效对接。而对那些以就业为目的的学生而言,他们则希望教师的讲解通俗化、清晰化,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此,在同一施教单位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相兼顾,课后作业体现层次性需求,个别辅导彰显教学的针对性。具体而言,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基本素质提升的需求(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需求),课堂理论教学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尽量使理论讲授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通过案例教学、资料片观看及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关注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后作业的层次性,体现在对那些学业上有继续提升需求的学生,布置其课后通过自学和查阅相关辅导资料,形成对理论系统化的认知,强调对理论的理解及运用,通过QQ平台、短信平台、网络课堂等途径对这部分学生实施个别辅导。
(二)服务学生职业素质,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大班授课使得学生课堂的参与面和参与度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为规避这一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可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真正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入行动”,增强教学的实效。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探索采取了课外分组合作学习,课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具体的做法是,按照自愿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6人左右的课外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教师布置(亦可由学生提出经教师认可)课外合作学习课题,要求合作学习小组召集人课后组织小组成员,对合作学习课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对课题进行分解,拟定合作学习的思路,探讨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进行材料的收集整理,再进行集中研讨,解决材料收集整理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合作学习方案,最后将合作学习的成果拿到课堂去展示。因合作学习的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合作成果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合作学习的形式也非常丰富:情景剧、相声、小品、歌曲、配乐诗朗诵、视频播放等。合作学习形式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次机会站在讲台上陈述自己的观点或通过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的实效性。
2.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理论的学习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彰显其价值。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我们尝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的第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及相关职业能力。一是将合作学习小组模式延伸到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调研。调研的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如开展“校园文明状况调查”“我为校园文化建设献策”等活动,通过调研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二是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合作开展活动,如组织党团知识竞赛、经典诵读、金秋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三是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感悟党领导的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借助实习实训平台,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高职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应充分借助学生实习实训尤其是校企合作这一平台,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相结合。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如“我的职业道德观”“我的职业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更关注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及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考核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的考核,其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考核,难以以一张试卷或一次考评得出科学的结论,大班施教人数多,较难实现考核的公平公正,为此必须构建细化、量化、贯穿于学生在校全程的多元的考评体系。
1.细化、量化考核标准,体现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班施教增加了教师对学生全面考评的难度: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考勤较难进行等。为此,一是必须将平时工作做细、做实。若两个以上班级同时上课,要求分班就座,位置相对固定,这样既有利于班级干部的考勤,也有利于教师较快认识班级学生,还利于班风学风的建设(班级之间存在着相互比较和竞争)。二是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细化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两部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可由合作学习、课程作业、课后调查、期中测试、行为实践、课堂表现等几个部分组成,占60%;期末测试以开卷考试的形式,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占40%。这样就由原来的一次性一张试卷定成绩变为过程性、全面性考核,更好地实现了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全员参与全程考核,实现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全面有效地考评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必须研究和关注的一个话题。实践中可尝试与相关院系合作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档案。档案全程记载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的成绩,这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提供;学生课外思想表现、行为表现,如参加党课学习、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情况,由班主任、辅导员实施考评;实习实训期间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由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考评等。上述几部分再按不同的占比组成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成绩,如课程成绩占50%、课外表现占30%、实习实训占10%、其他占10%,学生毕业时根据思想政治素质档案的记载,给予学生一个贯穿其在校全程、全员参与考评的、客观反映该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综合评定。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影响教学实效提升的因素很多,课堂规模大、教师自身课堂驾驭能力不强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质”和“量”全面提升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1.“引进来”——构建合理的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所谓“引进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师资队伍“量”的增加,可以改变课堂规模过大的局面;师资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利用高职校企合作平台,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结合,聘请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指导教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快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也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2.“走出去”——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所谓“走出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给予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涵盖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不断改善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应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让教师走出去,通过参加培训,锻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参与各种竞赛和评比活动,如参与各级各类的“精彩一课”“精彩教案”评比等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中锻炼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话题,应立足于高职特点,大胆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定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受益终身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志纯,许俊生.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机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