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观察中的发现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观察能力;要领;习作个性
小学作文起步教学的起步阶段,对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乃至初中、高中的作文教学都有着奠定基础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上好低年级学生的起步作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起步作文教学的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把观察的方法交给学生,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就注意了指导学生有序的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或由表及里,或先景后人,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和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细致的深入的观察,并作好观察记录,从而去深刻认识事物。比如 “说话题”,让学生观察一个小物件,说一段话,我就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首先观察文具盒像什么体,整个是什么颜色,再观察表面、背面,揭开盒盖观察里面,之后,我就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了文具盒的形状、颜色,文具盒这到底有什么用途,能讲给老师听吗?”由于这样一观察,学生便有很多话要说了,其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如写一次参观活动,可带学生参观校园的落叶,玩耍的小朋友等。还可开展接鼓传花,接力赛等游戏活动,也可观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如“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先让学生回去观察,也可自己边做边观察,再回到教室把自己观察家务劳动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重点地写下来,这样写作文便有话可说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导学生掌握起步作文的要领
在作文教学中,鉴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差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切忌过于着急,起步作文教学时要做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让学生先说后写。我以前教三年级时,第一次的作文教学我都要花很多时间。每一次我都不慌着让学生动笔,而是让他们先说后写。记得在骑龙小学教那个三年级时,第一次作文是写一次活动,我想了很久觉得学生平时的活动虽然很多,但是他们都只顾去玩耍,没有留心观察,没有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积累下来,所以我专门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分组,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到教室将刚才的活动说一说。这时,教师就要当好学生说话的军师,教会学生该说些什么。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儿得开心吗?请你把刚才的活动说一说,注意说出你们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哪些同学玩的什么游戏?你们是怎样玩儿这个游戏的?玩游戏时你的心情怎样?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有些学生没有说到的,我让其他同学马上补充。对说得好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这使他们感到异常兴奋。接下来,我问学生:“孩子们,你们想过一把作家的瘾吗?”孩子们都欣喜若狂的说:“想,当然想!”我说:“只要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你们就是一名小作家了!”就这样我完成了第一次作文的指导。后来我发现效果还不错,以后的作文中我也常常利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生的作文。
三、丰富写作材料,激发学生习作个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观察;采蜜
蜜蜂酿造蜂蜜,首先要在百花丛中采集无数花蜜。同样,学生要写出充实、优美的作文,也应该像勤奋的小蜜蜂那样,从多彩的生活中采集丰富的“花蜜”。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积累的结晶。不少初中生在作文时“提笔万重难”,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原因何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因为平时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不留心观察和“采蜜”,怎不文思枯竭?语文教师可以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要明确写什么和如何写,就要把学生引出教室,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怀抱之中,从丰富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和撷取作文的“蜜”,使学生通过对身边事物的反复观察、体验而获得实感,产生实情,说出实话,写出实语。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采集高质量的“蜜”,是写好作文的根本前提。
一、指导学生观察,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导航”和“导游”;学生则是“演员”和“旅行者”。教师要把真正的作文的“舞台”和生活的“旅程”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收集“花粉”,并凭借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心去品味生活中最香、最甜、最浓的“蜜”。
二、指导学生观察,应从培养兴趣入手
培养兴趣是手段,培养能力是目的。因为兴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成功的源泉。只有激发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活生生的人物、离奇古怪的事情这些四季不同的“花粉”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才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驱力和作文的热望。
三、指导学生观察,要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观察习惯的养成
吕叔湘说:“教学、教学,就是 ‘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可由远及近、由景到人;可从整体到局部,从部分到集体;可由上到下、由下至上……二是观察要细致、具体。常言道:“看花容易绣花难。”如果是“走马观花”的观察,效果肯定不佳,要让学生把观察与思考、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且能触景生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三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四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观察要持之以恒,要使学生懂得:只有长期观察,不断“采蜜”,才能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
四、指导观察既要灵活多样,角度变化,又要根据教学内容因势利导
对静态事物的观察,应着重看其形状、大小、颜色、重量以及数量、价值、作用等,可从整体――部分――整体或先外后里、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抓住事物特征来观察;对动态物的观察,应注意声音、动作、时间及其各种变化;对人物的观察,要动静结合,可从该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语言、神态、年纪、性格等方面抓住其特征进行观察。
五、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
以作文为中心,首先要在教学活动中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教学中两个相互独立且不可偏废的重大任务。但读与写又紧密联系在一起,读是写的基础,写则是读的发展。阅读表现了对他人作品的理解与吸收,写作表现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创造及表达。在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以写带读的方式,把作文指导紧贴于阅读教学中,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吸取其某一方面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并运用在自我的写作过程中。随着点滴积累,学生们读一点写一点,读了就能用得上,使知识能转化为技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课下还应鼓励他们广泛阅读,为作文积累更多语言材料及方式方法。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以作文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在长期复杂的思维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作文为中心使他们的思维长期得到锻炼,作文需要思想和文字的综合统一,从观察现实生活,明确中心再到选择素材,从立意构思布局谋篇再到造句遣词,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能力的大融合,所以作文教学体现了综合能力的磨炼过程。以作文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语法、逻辑修辞及写作等方面知识更具生活气息。学生们在实践中更能把这些知识自然地运用到作文活动之中,使他们在表述上更准确鲜明、生动精练,完整地再现其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力。文章就是现实客观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学生们的头脑就是个加工厂,把对客观世界的存在及意识理念以文字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就是文章。
以作文为中心,还需要让学生对客观事物经常进行细致观察,使学生们对周围的事物环境有所了解,有所发现,从而突破学生在观察客观事物过程中的瓶颈。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周围的人物事件也就是观察的对象数不胜数,如果做到随时留心观察,并把观察了解的事物储存于头脑并记忆下来,作文的表现就如鱼得水,不再觉得麻烦了。学生们通过不懈的坚持,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客观事物的方式方法,不断积累许多材料,并获得许多知识,从而使作文的写作内容越发具体充实。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并在他们的观察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在活动中重点引导他们细致观察,体验这过程中的精彩。对于人物的观察则引导学生们善于发现这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找出不同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刻画得更贴近人物本身。在观察静物的过程中从形状、姿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边看边说,相互启发,加深印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采取多样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在实际观察过程中积累观察经验。引导他们观察,同时也要指导他们用脑思考。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的同时,还应引导培养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分析能力取决于学生们的知识积累、感受的能力如何,与能否肯用心思索有很大关系。所以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能力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并在教学的各环节上想方设法启发他们的思维。时常指导他们用脑分析日常生活中观察注意到的事物,并且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些事物,在写作文章过程中,就能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出来,自然分析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的习惯和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通过观察,不仅仅可以提升他们的习作水平,也是让学生认识自然,增长知识的良好途径。假如他们对客观事物不细致观察,就不会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观察还是思维的基础,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越强,其思维也就越活跃,分析推理、判断理解的能力也会增强。
关键词:小学课堂 作文训练 观察 积累 创新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回顾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问题颇多:对小学作文的定位不准,要求过高;太多的命题作文,很多时候题目出的脱离学生的生活;注重作文形式上的指导,在写法上限制过多;作文讲评多批评少激励……种种弊端不自觉地压抑学生的想像力,形成思维僵化、体裁单调、语言乏味、千人一面的作文模式。作为教师,转变观念,立志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已经是当务之急。如何让学生变“让我写”为“我要写”,让他们写出自己真情实感,展现习作的个性呢?
一、观察――让学生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即作文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学会积累材料,做到有话可说,言之有物。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时做到言之有物呢?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如繁星闪烁、琳琅满目。这需要我们作指导,帮助他们去发现,去观察,去积累,去写作。
1.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变接受材料为发现材料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创作,第一要观察。”首先,我指导学生结合实际,掌握观察的方法:瞄准观察点,确定观察的顺序,并抓住重点、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在初学人物“素描”时,我找了一位同学站在讲台前当模特儿,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抓住这位学生的外貌、衣着、神情的特点进行观察。初步掌握方法后,还让学生联系观察动、植物和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春季,校园里鲜花盛开,阵阵花香常引来不少擅自采摘花朵、毁坏花木的人,我便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其间发生的事情:有没有偷花的人,有没有敢于制止这种偷摘花行为的人,他们是怎样为维护学校利益、保护学校鲜花和小偷论理的。这样触类旁通,不但学会了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法,还学会了按时间顺序观察,按内容顺序观察,按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观察。其次,结合阅读教学,经常进行观察训练。
2.为学生创设情境,丰富他们的生活
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结合不同的活动地点开展习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如组织学生外出游览,指导学生写游览的文章;组织学生到郊外烧烤时,指导写《烧烤》;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时,指导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等。此外,我还注意把握时机,抓住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件、场景及时指导学生习作,积累材料。
二、学会积累――让学生的语言变得更“鲜活”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教学实践中,读着学生的作文,觉得语言生硬,言不达意,更有甚者,通篇都是大白话。针对这一情况,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从书中积累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前人积累起来的重要知识和宝贵和生活经验。可以领略前人磨练成就的思维作风和符合规律的思维方法,能够学习前人来自于生活的经过加工的语言精华和纯熟的富有成效的表达技巧。将书籍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每周两次,一学期,人均课外阅读量达10万多字。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头脑里储存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好的表达方法,运用起来,方便自如,文章的语言自然也就生动、有味了。
2.从生活中积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部渊博的“无字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有各地的语言特色,尤其民间流传的谚语、歇后语甚至是外来译音词都是语言中的精华,积累起来,为“我”所用,文章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
三、学会欣赏――让学生对习作更充满自信
学生是习作的主人,自然也应该是习作评改的主体。学生习作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自我评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责令探索,彼必将用心而得之矣”。意思是说,学生写了习作,经引导学生自己用心评改,才会有所得。新课标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教师引路,表扬创见
要使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在指导评改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独到的见解与写法,多用鼓励语言,多多挖掘学生习作中的创意。这是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最好办法。
教师竭力在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寻找优点。一个恰当美妙的词句,一个新颖的题材或角度,或文章反映出的独特创意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如“这个词在这里用得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感受着这种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对于优秀作文教师要极力赞扬,夸张鼓励,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但注意这种鼓励是发自内心的,要不吝啬溢美之辞,还要真诚具体,同时也要注意评语中与学生交流的话语,让学生既感受到老师对他作文的关注又感受到老师对他本人的关爱,从而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信心。
2.学生互评,各抒己见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
1.关注自然。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
2.关注身边小事。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
3.关注媒体信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生活无时不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关注媒体信息,是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的好机会,也是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最佳时机。
二、从活动学会说真话、诉真情
1.课堂重现活动过程,引导观察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尝试把活动的过程进行课堂,指导学生观察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多个感官观察,从不同的侧面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利用科学活动课,进行跟踪观察。作文是自我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语言的综合结晶。真实的作文离不开细致的观察,要想观察仔细就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条件。因此,我在班里设置“生物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成日记。
3.利用少先队活动进行体验观察,利用少先队活动的过程进行写作训练,使学生在写作时,能结合自身的经历,言之有物。
三、言传身教,抛砖引玉
要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引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写“下水作文”,与学生共尝写作过程中的甘苦,用自己的写作实践来影响、带动学生,并与学生互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样本,又使学生在与老师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知道该怎样写,也就逐渐消除了怕写作文的情绪。好的下水作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为其写打开思路。
四、评价以鼓励为主
作文的评价方式有很多种:学生自评自改、学生互评互改、教师评价等。针对很多学生在写好作文后不喜欢修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学生写好作文后,先将自己的作文小声地朗读一遍,自我找不足之处进行修改,然后,在小组进行朗读,大家一起进行修改,最后将其经过两次修改的作文在班级中进行朗读,师生共同修改。注意,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的作文难免会出现各种笑料,教师在评价时,力求有针对性,并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备的原则。
(小博士)
同学们,积累作文素材,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积累作文素材的好处在于可以强化记忆,同遗忘作斗争。如果不及时将素材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印象也就模糊了,久而久之,就会淡忘了。同学们积累的材料越多,作文时,对材料进行优选的余地才会越大。假如脑海中空荡荡的,作文时自然会感到无话可说。
那么,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有哪些呢?下面告诉大家一些实用的好方法。
一、从观察中积累素材
从观察中积累素材,就是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在观察中积累,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的途径。因为我们小学生平时写的主要是记叙文,而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作者的见闻及感受。那么,观察的方法有哪些呢?
1.跟踪观察。也叫追踪观察,就是对某一个事物或某一个人物,进行多次的、反复的观察,从而获得详实的作文素材。这是学会观察的初始阶段。比如,我们经常吃某种蔬菜,可是,不见得每个同学都能很好地把它写出来。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这种蔬菜不是真正了解、熟悉。要想写好这种蔬菜,就需要对它的生长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做到观察一次就及时地记载一次。若这个蔬菜的生长过程太长,就要作好计划,定期观察,并记下这种蔬菜不同阶段的外形特点等。这样,就为写好这种蔬菜作了充分的准备。
2.定向观察。也叫有重点的观察,就是对生活中的诸多人物或事物,进行有方向、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从而获得具体的作文素材。这是学习观察的第二个阶段。
例如,老师要求同学们写《我尊敬的一个人》,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家庭成员、亲戚、老师等人群当中进行选择,然后重点观察,进而发现和积累足以表现这一人物某一方面品质的动人的作文素材。为了发现和积累表现写作对象身上更生动、感人的素材,在定向观察的基础上,当然也可以作一些跟踪观察。
3.随机观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内,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及时捕捉生活中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偶然看到的、听到的并由此想到的事件。
随机观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准备,也不可能有什么专门的目的、方向。因此,这种观察是比较难做到的,这是学习观察的最高阶段。因为作文中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随机观察”。这就要求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也不论走到哪儿,都要时刻注意听、看、想。总之,同学们生活的领域有多大,随机观察的范围就有多大。我们要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把随机观察纳入生活,使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千万不要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才去观察。
积累从观察中得来的内容和感受,除采用写观察日记的形式外,还可以建立、使用观察卡片。记录的内容有:观察对象、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顺序、观察到的内容及其感受。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在阅读中积累,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去直接观察。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其他手段来间接观察,比如通过阅读、看电影电视、与人交谈等方式来认识事物,充实我们的作文素材。
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它是最重要的间接观察的形式。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读书就是观察生活,认识社会。高尔基在回答别人的提问“你是怎样学习写作的”时说:“我既直接从生活中得到印象,也从书本中得到印象。书本具有能给我一种在人的身上所没有看见和不知道的能力。”阅读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务必重视阅读,同时注意在阅读中积累。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的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基于以上几点要求,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并善于感受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特别喜欢写作,每次写作时,思路敏捷,写作素材可谓信手拈来,写出的作文有真情实感,读来让人颇受感动;可有些学生一谈到写作,便抓耳挠腮,眉头紧蹙,写出来的作文无病,读来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这主要与生活积累的多少有关。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他们不仅善于用心观察生活,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而且他们也能够做到用心去感受生活。如果不用心感受,那么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自然也就谈不上作文的深度与广度了。细致的观察再加上用心的感受,那么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就会变得色彩斑斓,充满盎然兴趣了。为了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并感受生活,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我都会安排一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真人、真事、真情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述出来,然后组织他们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对于这些事情的认识。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都有所增强。
二、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抓住感动的瞬间,以丰富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把"感情真挚"列为基础目标中的最高一等(第一等),足见抒发真情实感是写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它要求学生在作文时情感一定是真实和真诚的,不能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好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绝非为文造情。很多学生在繁重学业的压力下,思想变得麻木了,生活中那么多让人感动的事他们却不曾为之动容。缺乏情感的体验,写出的作文自然是索然无味。基于此种情况,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感动的瞬间,让他们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每周我都会让他们结合课堂、生活、影视、书籍中感人肺腑的事来写两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深受感动的人或事。慢慢的,他们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再麻木,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生活的震撼;同时,这种方法能够引导他们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
三、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采用的表达方式特别单一。以记叙文为例,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目标仅停留在将事情记叙清楚这一层面,在文章中根本看不到作者对于一件事的态度、情感、认识,作者似乎只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同时作文刻画的人物无血无肉,形象干瘪。究其原因,是作文的表达方式太单一,使得思维的深刻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在作文中不能凸显出来。读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味同嚼蜡呢?要使得语言表达准确、生动、鲜明,就必须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生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在教学中要善于训练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摘 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好的作文离不开生活。教师只要做好生活的引路人,把课内与课外结合,把习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自然而然写出生活中的无限精彩。
【关键词】生活;源泉;观察;感悟;体验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为写作文而苦恼,为什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东西可写。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是一个先由认识、再由认识到感知到表达的过程。所以,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应首先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感悟的水平。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生活充实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会形成什么样的文字,从根本上讲除了不断充实生活,没有更可靠的方法。”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好的作文离不开生活。
怎样把生活与学生作文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进一步指导学生写作呢?我根据自己在作文指导中积累的经验,谈一下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材料的几条有效途径:
1. 留心观察生活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对周围事物不够留心,不注意观察,也很少去思考。因此,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内容可写,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不真实,还有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更是让人啼笑皆非“春天,田野里热闹极了。野草绿遍了大地,小鸟飞向了树梢,八只脚的蚂蚁在和花儿打闹……”对此,我下了这样的评语:作文很有创意,但“八只脚的蚂蚁”你见过吗?
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写,写出令人满意的、真实的作文,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他们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些限题材的生活日记题目,如:你喜爱的一种植物,你爱吃的一样菜……从而指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让人欣喜。
有观察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感悟和创新。简单的例子,普遍的真理,只要我们在给学生创造接触周围事物,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水平,为学生备好可炊之“米”。
2. 用心感悟生活 学生就像一棵在风雨中成长的幼苗,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饱尝酸、甜、苦、辣,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磨炼自己的意志,造就自己的个性。如果说观察增长了学生的认知,感悟生活则能内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学会把认知转化为情感。
为了让学生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会生活、体会人间的真挚情感。一位同学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广告: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为奶奶端来热气腾腾的洗脚水,恭恭敬敬地为老人洗脚,当她忙完后去照顾自己的儿子睡觉时却找不到儿子,惊讶间却见儿子为她也端来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之后,他作文中写了这样一段:以前我总是不懂幸福是什么,看了这则广告之后,我才知道:“幸福,我能看得见。我也有双手,我也有心肝,可怎么没看见我递出去的茶,也没看见我端回去的碗……原来,幸福是一种付出,幸福也是一种奉献。”
只有感悟,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只有感悟,学生才能写出有真实感人的文章。正确引导学生去体会人间真情,等于间接地给了学生作文的“作料”和“油盐”,学生的作文就不会那么枯燥,也能够写出感人的诗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兴趣;作文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一、激发学生内心倾诉的欲望,与其平等对话
当前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喜欢写作文,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这样势必要我们教师思考如何去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倾诉的欲望,只不过好比矿石,没有被挖掘采集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对老师有种天生的敬畏,而学校教育也没能给师生足够的交谈时间,不是忙于上课,就是忙于改作。所以有话一般都不敢或没空闲当面与老师交流、讨论。
有教育学者认为作文就是对话,是孩子和老师、和同学、和父母、和自己的对话。写作,因为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把思想表达完整。而老师面对本子,能细细斟酌,反复思量,也就不会枉下断论。
二、保持学生兴趣,善于倾听
有教育学者从人类学的观点将学生的写作分成三个阶段,儿童时期是兴趣写作,少年时期是率性写作,青年时期是公民自由写作。当面对的是儿童时期的小学生时,我们不仅要善于创造一个具体的情境,让孩子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倾诉的话语,我们还要努力确保他们倾诉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做最好的聆听者,让孩子乐于想向老师倾诉。而且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怀着真诚的心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同喜同悲,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倾听。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就是多样化。”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所以耐心的倾听是最好的对孩子尊重的表达方式。有同感的写下你的共鸣,有歧义的写下你的见解,有同情的写下你的安慰,没有感觉的最好什么也不写,留给孩子自己去思考、体会。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倾听。
三、拓宽视野,观察、发现生活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喜好,常常会固守一个内容。那么如何拓宽学生倾诉的内容,让他们的作文百花齐放,姿态纷呈呢?在作文中我们既允许学生倾诉,发牢骚,但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避免学生长期沉浸在低落或其他不健康的情绪中。那就需要我们引领他们走进生活,学会观察、发现。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孩子之所以会思路狭隘,是因为他们生活素材积累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是为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到大自然中去寻求作文的素材。在这方面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留心周围的人、事、物。如自然界中的风云雨雪、花草树木等四季变化;动物的形状、特征和生活习性;与自己常接触的人的外貌、言行和个性特点等。这样,学生的生活面广了,视野开阔了,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
其次,引导孩子生活绝不仅仅指身旁无聊的琐事。有些孩子经常会写一些诸如逛街,吃饭,周末的一天等没有明确中心的文章,很容易派流水帐。我们要针对这样的孩子,给出老师及时的意见。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计民生,学会用广阔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避免作文“小家子气”和“内敛”的趋向。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善的、恶的、饮食、起居都应该是作文的内容。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他们学会了观察、发现、思考,就会明白生活处处是作文。
四、从“害怕”走向“喜欢”, 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
在作文中,提倡打“高分”。这里指的“高分”,不仅仅指分数,还指我们教师要慧眼识宝,懂得在学生的众多的练笔中发现好的作文。有些教师总是舍不得给孩子打“高分”,岂不知,打高分会刺激孩子的成功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作文还行。小学生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几句情真意切的赞语会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帮助他们克服“文章难写”的畏惧心理和“写好文章难”的悲观情绪。作文好坏不在长短、形式,而在真情实感,只要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文章。
总之,当孩子充满表达的激情和欲望,才能达到写作的最佳状态。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趣味,扬长避短,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击活我们的写作课堂,才能使使学生的作文有创意、有个性,有魅力,让学生面对写作从“害怕”走向“喜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