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舞蹈教学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舞蹈教学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舞蹈教学活动

第1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一、生态式教学的理念

什么叫做生态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或许在人们心中对它的理解很陌生。有的甚至会觉得生态式教学不适应舞蹈教学。生态式教学其实就是将艺术综合的一种新式教育,比如舞蹈教学,舞蹈教学中引入生态式教学理念,舞蹈的世界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引进新的元素提高了学生艺术的综合水平,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多元化艺术。新课标要求下,对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展开深刻的研究。新形势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教学适应了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打破了舞蹈教学单一的模式,把学生的舞蹈增加了不少新的元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感情,把舞蹈中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新式教学的理念也是为了追求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

生态式舞蹈教学教育其实是一种与生活有机融合的一种艺术教育,它作为一种新视角出现在舞蹈教学中,是为了适应当下学生在舞蹈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舞蹈不仅仅包括肢体动作,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把美术、歌曲、京剧等因素引入舞蹈的教学中,使得舞蹈教学不再变得单一化。舞蹈还需要舞蹈情感、表现力、舞蹈内涵,这些都不是从一个学生的表面能看出来的。生态式舞蹈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内涵,培养舞蹈内涵不仅有助学生的快速成长,开阔了学生的视角,还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快速发展。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其实是把生态式教学引入生活,从生活的本身角度展开教学,生活中也包含了许多知识理论,比如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都是生活培养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者必须懂得生活,还需要生活和舞蹈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才是真正的舞蹈的精髓。生态教学就抓住这一点要求,比较接地气,所以说生态式教学源于生活,教学模式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三、生态式教学源于文化

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作为一种艺术的灌输教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发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了舞蹈与艺术,文化与信仰,生态式舞蹈教学把文化作为一个起点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发挥它本身的内在。舞蹈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艺术财富,追逐艺术的历史,其实舞蹈是起源于美术、歌剧、文学等层面,舞蹈是动态的,所以说舞蹈是艺术之母,起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学习舞蹈其实就要学习舞蹈的内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的内涵,所以将生态式舞蹈教学引入舞蹈文化中,文化与舞蹈的结合使得学生更加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舞蹈文化是艺术的结合体,它使舞蹈迸发出新的火花,引入生态式舞蹈教学活动,把祖国文化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不仅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又为舞蹈教学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新式教学理念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相信新式的舞蹈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外在肢体动作,也是从内心深处像外拓展的蜕变。

四、生态式舞蹈情感

第2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 审美培养 激发兴趣 陶冶情操 技能强化 专业训练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学生舞蹈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和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适当的艺术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舞蹈以它特有的表现手段——动作、技巧和组合,伴之以优美的音乐,给人以视觉、听觉和感官的享受,并通过外在的形体美,传递丰富的内在情感,内在美则充分表现在完整的舞蹈艺术形象之中,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学生舞蹈教学的审美教育,是为了形成中学生正确的审感,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中学生舞蹈的蓬勃发展始终离不开课外兴趣活动中的舞蹈训练,而舞蹈的美育效应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作为一门身心合一的艺术,它能使舞者强身健体,而且具有美化情感、陶冶性情、促进儿童舞蹈的健康发展。舞蹈兴趣小组是培养校园舞蹈尖子生和舞蹈爱好者的摇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和表演天赋分成快慢两班。对快班,准备一些优秀的成品舞蹈进行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可酌情推一些有技巧性的动作,以提高舞蹈的表演性。对慢班,则应从体形训练入手。中学舞蹈兴趣小组有别于校外少年宫的舞蹈训练,因为它在技巧上不要求太过精益求精,但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错误引导。在枯燥、单一的体形训练中加如简单的舞蹈语汇。

2.音乐是一种听觉形式的艺术,是以审美为目的和核心的。舞蹈是把对音乐的感受、体味、认知和发现,用动作形式表现出来。在欣赏一段音乐时,反复地聆听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我便想办法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以舞蹈带动听觉欣赏,就是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属于兴奋状态,舞蹈给予了音乐生命的活力。音乐如一股清澈的山泉,舞蹈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在欣赏《天鹅湖》的音乐片段,如此经典的音乐作品,配以华贵、高雅的芭蕾,流动的旋律赋予人物的思想、情感,使音乐有了生命,有了活力,学生在艺术的殿堂中,亲身感受着美得力量,美的真谛。又如在欣赏《草原上》中,我让学生先听,然后用蒙古族最具代表的动作来表现乐曲,从而既掌握了舞蹈动作,又能体会乐曲所带来的意境,充分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能更生动、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感受所联想到的事物,是发展学习形象思维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办法。

3.“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作为音乐教师的我更应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 翅 膀 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激起他们创作的 欲 望 和表 演的 勇 气。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舞蹈背景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及音乐所描述的意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培养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创造力能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理解音乐的内涵,编创出立意新颖的舞蹈,从而促进学生对舞蹈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由此可见,舞蹈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自身的不断学习、实践,我将会对舞蹈艺术教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将更加努力让舞蹈在今后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4.要想成功的表演一个舞蹈必须不厌其烦的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这对学生的毅力和毅力是一种残忍的磨练。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训练时吃不起苦,打“退堂鼓”的经常出现。针对这个情况,我在练习时给他们讲舞蹈艺术家的小故事:杨丽萍、黄豆豆。学舞蹈吃点苦是必然的,但要让他们明白“吃苦”并不是件坏事,苦后才有甜,在苦中磨练自己。渐渐地,他们能忍耐住训练带来的酸痛,坚持着压腿、下腰、开胯、一字开等基本功练习,虽然有的在默默的流泪,但他们没有被疼痛和汗水吓倒,相反却激发了他们坚韧的意志品质。

5.当舞蹈的内容复杂,教师必须在课前要培训舞蹈骨干,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帮手,这在进行集体舞教学时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在同年级各班中挑选几名协调性好,接受能力强,态度大方的学生集中培训。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先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在音乐的伴奏下熟练地表演,做到动作正确、姿态优美。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第一:全班同学学会伴奏歌曲;第二:小助手示范表演,初步了解舞蹈动作;第三,讲解舞蹈动作,小助手配合教师讲解进行示范表演,全班跟着模仿练习。同时,小助手还可以分散到各组进行辅导,最后大家一起随音乐欢快地翩翩起舞。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容易多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6.实践就是参与。音乐课要让学生动手动脑,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舞蹈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积极参与,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营造氛围,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实践充分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让学生真正地去音乐世界里遨游,得到美的享受。舞蹈教学可以给孩子们多点时间进行自由思考、讨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舞蹈教学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即性动作,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好与存在,使音乐实践活动有了成功的保证。例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一起随着音乐欢快地跳起来,载歌载舞的实践活动,满足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3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职业活动导向;师生关系;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物理学科属于中职理工类专业的文化课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服务专业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物理教学要重新审视固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更好地发挥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一、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职毕业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今天的中职学生就是明天祖国的建设者。中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新的学习方式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实践、乐于动手的意识与习惯。[1]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具有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目标体现了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观,目标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也就是开发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关注人的发展,要求教师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以及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实现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鉴定与评估者之间的转变。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创新、积极参与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

二、新型师生关系构建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的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代言人和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已经从教学的主导地位转位到主持人的地位,或者说是处于教学的“配角”地位,因此,教师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样性。

1.以课堂教学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作为主持人,其任务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任务不同,他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做好主持人工作,必须掌握一个基本原则:讲得尽可能少,让学生做得更多。如,在上《自由落体》一节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以“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来的快”为辩题进行辩论,教师作为主持人重要的是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控制教学内容。在辩论的过程中,如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时,不要马上阻止,要善于分析,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师演示讲授要好得多。

2.以学生学习资源获取的提供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实证是科学研究与其他研究活动的区别。物理学家用感官或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来搜集证明活动需要的资料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物理结论的形成,需要相当数量的实证资料。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学习知识和信息增加了全新的、功能强大的载体,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资源以及新的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它不但需要学生掌握信息设备与软件的使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将当前的学习与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娴熟的信息收集者和组织者,学会如何分析信息并决定哪些是有用的。这样,培养了他们的询问技巧,提高了他们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全面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3.以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认知能力的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落实到教学中就是要给每位学生创造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物理学科中有些科学性问题往往是具有综合性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单靠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顺利地开展,学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分工合作。只有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以疑问的眼光重新审视物理规律和物理结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建立假设、寻求答案,进而深化理解、验证假设、构建理论。如,在上“电阻定律”一节课时,教师先通过引课提出问题情境: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学生一起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电阻的材料、长度、粗细及温度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接着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最后分析、总结以及反思。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份自信。教师应该是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成精神财富。教师不但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而且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其闪光点,使他们形成自爱的心态,使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有许多可爱的地方”。[2]

参考文献:

[1]叶昌元,李怀康.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与实践[M].杭州:浙江科学科技出版社,2007-12.

第4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 英语影视教学;“任务诱导型投入构念”;活动设计;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越来越强调语言学习与语言应用的结合,强调更多地创造语言实践的情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实践化,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影已逐步地被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其教育功能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强化。教师可通过影片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来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投入程度,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与英语综合素养。借助它,语言教学不再抽象和刻板,语言习得更轻松自然,语言交际便能够恰当得体。

一、“任务诱导型投入构念”理论

Laufer和Hulstijn(2001)提出了“任务诱导型投入构念”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从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出发,其理论核心由三个要素组成,即需要(need,情感因素)、搜索(search)和评价(evaluation,认知因素)。用于考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现象,表现语言习得与学习任务有很大关系,学习者投入得越多,习得得越多,保持得越久。这就为影视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表明单纯地看电影与伴有指导任务的影视欣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明显差异。英文影视教学不只是教师放映、学生观看这样单向的学习过程,而是通过以电影欣赏为主线,教师、学生相互交流探讨的教与学的提高、促进,随着学生在影视欣赏过程中的认知投入程度加大,其对信息载体的文字解码能力及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拓展。依据该理论,教师在设计影视教学活动时,应考虑活动目标的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加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投入程度,以期促成更多的语言习得,激发学生更好的表现。

二、英语影视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提高的因素

1庇镅杂氤语言线索并融――感受真实情景,培养母语思维

大多英语学习者都有一种错觉,以为学语言就是不断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过程。然而,从语用学中得知,“语言知识的积累不可或缺,但它绝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获取语言知识不能过分依赖书本而脱离语言运用的环境。”(何自然,1999)而由于条件的限制,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直接从英语环境中习得这门语言,学生的注意力只能局限于为数不多的课本上。电影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它弥补了一些课本、语言教学刻意为教学编排的语言材料的不足。教者在与现实生活相仿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把学生带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语言情景的直观使学生在心理上轻松地进入最佳联想、最佳认知以及最佳行为的状态。”(张连亮,2009)学生在感受真实情景的同时,不经意间启发了母语思维,便很容易进入交际角色。此外在学习各种语言交际的同时,还会感受到各种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语言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交际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它表现在每个交际的参与者身上,也体现在交际过程的每个阶段上。”(杨先明,2007)这种超语言现象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

2笔印⑻、说的完美结合――在赏析与感悟中学会表达

学生在视听电影画面时,同步感受着有声语言材料。逼真的视觉直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影情景使学生接触到大量最常用的英美口语词汇以及生活中各种场合的语言表达形式,他们在视听说过程中把说话者的表情、动作及所处的环境和表达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使听觉、视觉以及言语运动都积极地活动,进入“英语思维”的状态中,逐渐找到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感觉。这样,可使学生在赏析与感悟中逐渐学会表达。

3辈煌种族、习俗与背景――在体验社会与文化中进行交际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常发现,言者竭尽全力,而听者不知所云,正如王宗炎先生(1991)指出的:这是“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因为,人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说话方式或习惯也不尽相同。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E薄队镅浴1991) 说:“语言交际有一个环境。”不考虑环境,语言交际就产生不了相应效果。《论语言教学环境》(2001)中明确指出:“语言教学目标从培养语言能力到培养交际能力的进步要求在组织语言的教与学中要创造一种情景,以便在话语规则的框架中去实施和理解言语行为。”

在跨语言交际活动中,人们首先接触的是不同文化领域及背景下产生的语言,交际双方通过不同的文化所铸就的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信息传递。如何准确地传递信息,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意图。对各种意图的理解,则在于是否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渊源、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

不同种族、习俗与背景的丰富影片把我们带入到要了解的社会,加深了我们对所学语言国家各阶层文化的了解。我们在学习各种语言交际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各种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非言语交际以及各种不同的交际背景,进而加深我们对所学语言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基于“任务诱导型投入构念”理论的英语影视教学活动构拟

“任务在语言教学中指为达到某一具体学习目标而设计的活动,是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 孙晓慧、李文中,2008)在“任务诱导型投入构念”的三要素中,认知因素占据两个方面――搜索和评价。按照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影视教学活动时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来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Pintric(2000:452-501)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景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

输入假说理论(Krashen,1985)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是通过习得途径而获得的。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语言环境下,学习者大量地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地统一起来,要看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教者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策略。根据“电影欣赏过程论”(袁智忠,2000)中的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留四个阶段,英语影视教学活动可设计为三个阶段,其构拟如下:

以一个学期实际开展教学18周,每周2学时,选看的影片应不少于8部。以任务式教学法为基础,运用教学策略,将每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任务化,目标化。

1.观前活动(准备阶段)

策略: 一部影片在观看之前,为了刺激学生的期望情绪,必须让他们有备而来。通过搜索与影片有关的信息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渴求。

任务:要求学生搜索影片背景、素材,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观点,上课时向全班口述。

目标:培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2.观中活动(观看过程与欣赏阶段)

策略: 学生在观赏中与角色融合,随着影片画面、情节的跌宕起伏,身临其境,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使思维和语言应境而生,应情而发。

任务:要求学生特别关注角色在片中的性格特征、话语对白、故事情节等。

目标:掌握影片中与书面不同的口语特点:大量片段语句,不完整语句,不同的语速、重音、节奏所表达的含义,双向交流的信息互补,话语间的逻辑衔接,以及使用惯用语、幽默等。

3.观后活动(回味、模仿与评析阶段)

策略:在对影片全方位进行回味欣赏之后,通过各项任务的努力完成,使学生的心灵情感得到陶冶升华的同时,欣赏能力和能动创造力得到提高。

任务:要求学生扮演片中角色、模仿语音语调、背诵经典对白、学唱主题曲;撰写影评或改编故事。

目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其自主创新意识、发挥其协作精神、展示个人表演才华、提高鉴赏力、培养其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中使用语言,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在完成每一次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发展运用英语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在任务式教学中,任务活动是核心,它维系着教学的最终成败。基于“任务诱导型投入构念”理论的英语影视教学活动设计,可以使单纯看电影时语言的被动输入转变为伴有指导任务的影视欣赏过程中的理解性输入;教师在教学中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使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用所学英语去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 Laufer H,Hulstijn J.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01).

[3] Pintrich P 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A].M Boekaerts P R Pintrich,M Zeidner(Eds.).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C].Academic Press,2000: 452-501.

[4] Sapir E.Language[M].N.Y.: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1921.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A].王宗炎.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C].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

[7] [英]理查兹(Jack C Richards).论语言教学环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8] 孙晓慧,李文中.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对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启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03).

[9] 袁智忠.电影欣赏过程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10] 杨先明.论建立英语影视教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J].电影文学,2007(07).

第5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学前教育毕竟把不同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活动,其面对的大多数3~7岁的幼儿和儿童,学生群体的特性要求学前教育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改变,使其特征独具。具体来说,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教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教学内容定位于初具阶段。由于学前教育接受群体的特殊性,学生并没有成熟的接受机制和反应机制,对于舞蹈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并不能在艺术水平层面上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活动往往需要针对学生心理文化特点选择相适应的内容。常常选取各民族最著名、流传度最高的舞蹈曲目。二是教学目标不在于盲目追求学生舞蹈水平和艺术水准的提高,而在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产品,其对于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在感受、学习和实际的舞蹈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艺术气息来完成对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对舞蹈艺术气息的感受和反应。三是对学前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教学成果采取多样性的衡量标准,不单单以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为基准。既然民族民间舞蹈对人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那么就不应该用显性化的规定标准去衡量这种教学活动的成功性。所以,学前教育活动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的评价多以学生在教学互动中的艺术接受能力、审美体验能力以及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为标准。

二、多角度透视下学前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

在前文的论述过程中,已经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及其必要性进行了简单的说说明和涉及,此处将从民间民族舞蹈的内容、形式等多个不同角度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整体的透视和说明。一是从学前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其教育活动尽可能结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征来选取内容适宜的民族民间舞蹈曲目,保证学生能够对舞蹈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体验。保证教学活动意义和价值形成的可能性。学生在对舞蹈内容进行个人的审美体验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对自身审美感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的过程。这种提高过程是个人化,也是无形的,它借助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让舞蹈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气息和美学理念直接进入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一种类似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对学生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助力。二是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常常需要学生来模仿舞蹈动作,做出形体上的艺术反应和模仿动作。这种形体的动作和模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在长期的舞蹈过程中塑造优美的身形,同时能够通过这些舞蹈动作的模仿来帮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让舞蹈本身的艺术气息和优雅的动作姿态内化成学生自身的一种素质,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艺术气息,淬炼出学生整体上的艺术气质。三是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够借助舞蹈和艺术的熏陶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内容,帮助学生通过舞蹈学习和艺术修养形成对“真”“善”“美”等内容的基本认识,藉此实现对幼儿心理文化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学前教育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文化结构,培育完善的人格,同时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对外界事物有正确而完整的接受体系和反应机制。四是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够借助舞蹈中的音乐内容、绘画内容以及舞台设计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模仿舞蹈的同时,同时接收舞蹈中的音乐元素和绘画元素,在将之内化为文化心理结构组论学前教育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必要性成部分的同时发挥自身创作力和想象力,模仿其中的唱腔或者绘画,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艺术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五是学前教育中的民间民族舞蹈教学能够发挥民间民族舞蹈的本身特性提高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果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是民间民族舞蹈意义和价值的初级体现,那么对幼儿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就是其意义和价值的深度体现。民间民族舞蹈本身大量运用艺术的象征手法和留白手法,营造出虚幻而美妙的艺术空间,幼儿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在感受其艺术渲染力的同时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空间的填补和勾勒,这一阶段就是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阶段。

三、结语

第6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关键词】教研 音乐活动 《快乐的火苗》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0450-9889(2017)04A-0090-03

一、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尝试

教学观摩已成为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常用的一种形式。在以往的教学观摩中,我们更多停留在“教-研-反思”的模式,对于教师们在观摩后提出的诸如“应该这样”“如果那样”等种种改进方法和策略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和尝试,以至于“应该这样”“如果那样”仅停留于“也许”“可能”的层面。以下教学案例是我们解决“应该这样”“如果那样”的尝试,旨在通过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再研讨、再反思这样一个循环的教与研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快乐的火苗》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第一次教学预案设计与实施

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火苗的不同形态创编一些简易的舞蹈动作。(2)在活动中体验自由舞蹈的乐趣。

2.活动准备:(1)课前让幼儿在家长的看护下观察火苗大小时摆动的样子。(2)火把节录像、道具火盆、《蓝色狂想曲》和《七月火把节》音乐、电视机、碟机。

3.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课题。

师:“谁见过燃烧的火苗?谁能说说它们都像什么?”

(幼儿对问题感兴趣,但能回答的幼儿不多。看来课前幼儿对火苗的观察了解不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以篝火中的火苗为主线,引起幼儿探索火苗舞动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和认识彝族“火把节”。

①介绍火把节。

师:彝族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火把节”。节日上,人们都会围在熊熊的篝火旁边唱歌跳舞,尽情欢庆丰收,欢庆节日,欢庆幸福。火苗烧得越旺,人们就越开心,跳得越起劲。今天咱们也到彝山去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②观看道具火盆和火把节录像,让幼儿了解火苗在不同燃烧程度时呈现出的各种姿态。

(幼儿对道具火盆及视频中火苗的舞动很感兴趣,观察也很认真)

③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火苗是什么样的,并尝试用动作表现。

(3)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表现出火苗在各种燃烧程度中的姿态,如刚刚燃烧的火苗、被风吹动的火苗、熊熊燃烧的火苗和即将熄灭的火苗等。

(大部分幼儿有表现的欲望,但不大会创编,而对模仿同伴、教师的动作很感兴趣)

(4)播放音乐《蓝色狂想曲》,让幼儿倾听和感受乐曲中节奏的变化。

(5)请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创编火苗不同燃烧程度的动作。

(幼儿创编不出什么动作,倒是对教师创编的动作很感兴趣,很有激情地模仿着教师的动作表演)

(6)教师表演一段火苗的舞蹈。

(幼儿情绪激昂,非常认真地看着教师的精彩表演,还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7)师生一同跳起彝族圈舞,结束活动。

(师生一起围着火盆尽情地跳起舞,孩子们非常兴奋与投入,参与兴趣达到了)

(二)第一次教学活动反思

1.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选用了具有明显强弱对比的《蓝色狂想曲》,有利于幼儿感受和表现火苗燃烧的不同姿态。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教师讲得太多,幼儿说得太少,引导幼儿想动作、编动作太少。教师的引导语言不够简练。幼儿在跟着教师舞蹈时还是很有兴致的。整个教学活动有些乱。

2.其他教师评议

(1)教师的基本功好,舞蹈表现力强,对幼儿有很强的感染力。活动到最后时效果出来了,气氛比较活跃,前面一段幼儿的兴趣没有提起来,如果把围着火盆跳彝族圈舞的环节调到前面,把幼儿的兴趣提起来了再让幼儿学习创编舞蹈,效果可能会更好。

(2)幼儿只听一遍音乐就要创编动作,难度较大。孩子们都没有感受到音乐,怎么去创编?最好能分段感受。整个教学活动既要让幼儿观察道具“火苗”,又要看视频,还要让幼儿熟悉音乐、创编动作,教学内容安排太多了,幼儿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是学不来的,可以把它分成几节课:比如第一节课先欣赏音乐,第二节课再让幼儿尝试创编舞蹈。火把节与本课活动没有太大联系,显得多余,建议删掉。

(3)活动中的音乐太多了:视频音乐、教学舞蹈音乐、最后围着篝火跳舞的音乐。能不能把视频中的音乐与要学的舞蹈音乐设为同一音乐,这样幼儿有更多机会熟悉音乐,为创编打下基础。

(4)让幼儿观察火苗的时间应更多些,这样幼儿的感性经验会更多,创编动作就不难了。

(5)这个活动缺乏一个主线,究竟是欣赏,是学舞蹈,还是创编舞蹈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抓住“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三个问题。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靠形式花样多、场面热热闹闹来完成的。

(6)幼儿编不出动作,很大程度上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关。一方面,幼儿对火苗的不同形态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幼儿动作表现能力跟不上,不知该如何表现自己观察到的火苗形态。

3.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本园教研组成员综合以上分析评价,再一次进行充分的研讨,对本活动进行了如下修改:

(1)把教学活动改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欣赏音乐《蓝色狂想曲》,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把握音乐结构与节奏的变化。

(2)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幼儿观察了解有关火苗的信息,为幼儿创编舞蹈积累经验。

(3)将视频中的音乐关掉,采用静音播放或配上要学的舞蹈音乐。

(4)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带领幼儿表演一段舞蹈,先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

(三)第二次教学实施(在另一个平行班实施)

活动过程:

(1)幼儿与教师一起听音乐自由舞蹈。

(短短的自由舞蹈立即把幼儿的情绪和身体机能活跃起来,克服了第一个活动以谈话直接引入教学的沉闷局面)

(2)播放视频,通过观看动态的火苗,让幼儿了解火苗的各种姿态。

(3)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火苗,并用动作表现不同姿态的火苗。

(幼儿对创编动作比较积极,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创编出许多动作)

(4)幼儿倾听音乐,感受乐曲中节奏的变化。

(5)请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自由舞动。

(绝大部分幼儿不会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自由舞动,而是跟着教师一起舞动)

(6)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进行分角色表演。

①幼儿围成大圈表演大火苗,教师在中间做小火苗。

②请一个幼儿在中间做小火苗,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在大圆上做大火苗表演。

(幼儿的表演欲望很强,许多幼儿都想扮演小火苗,但教师没有满足孩子们的这个愿望)

(7)教师表演火苗的舞蹈。

(教师的激情表演令幼儿非常兴奋)

(8)幼儿再次合着音乐舞蹈,进一步感受乐曲的节奏,感受创编的乐趣。

师:请小朋友找一位老师,把你刚才编的舞蹈教老师跳好吗?

(幼儿都兴致勃勃地找到了一位老师,但只有少部分幼儿能“教”老师表演,且没有什么动作变化,更谈不上有节奏、根据音乐起伏来动作。而大部分幼儿的目光都在看着执教老师,并跟着执教老师表演,自己起不到小老师的作用)

(四)第二次教学活动反思

1.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效果比第一次好多了,特别是课堂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演,由小火苗到大火苗进行表现,幼儿都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自由舞蹈的乐趣,也创编出很多动作。但一配上音乐幼儿就不会表现了。分角色表演时原计划是教师做小火苗,幼儿做大火苗,后来看到幼儿的表演兴趣很浓,就增加了让幼儿做小火苗进行表演,但仅一次的小火苗扮演没能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请幼儿教老师跳舞这一环节,有部分幼儿能教,有部分不会。

2.其他教师评议

(1)这一次教学活动克服了第一次活动中内容杂、重点不突出、程序乱的缺点。整个活动的教学思路清晰,活动气氛活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2)教师的舞蹈动作有力量美和韵律美,对幼儿很有感染力,所以幼儿喜欢教师的表演,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能否让幼儿学教师编的舞?

(3)舞蹈应该通过动作展现音乐。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表现欲强,创编出很多动作,但幼儿的动作没有节奏感,没有美感,表演时也没有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音乐与动作不匹配,这说明幼儿还没有很好地理解音乐。在幼儿创编动作这一环节最好配上音乐,如幼儿编小火苗就放小火苗的乐段,编大火苗就放大火苗的乐段,这样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与熟悉什么音乐该表现小火苗、什么音乐该表现大火苗。

(4)幼儿看火苗视频时情绪很高,但视频中的内容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大,最好把火苗的变化与音乐的变化结合起来,使幼儿很好地理解并记住音乐以及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

(5)既然是舞蹈教学,最好有个成品舞。教师可在幼儿创编的时候选择4-5个动作串成一个成品舞,再让全体幼儿一起学,这样既满足幼儿创编的欲望,又满足其追求美的需要。

(6)活动中师生互动很好,但生生互动还不够,幼儿对分角色表演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应让幼儿自己尝试分组分角色表演一下。

3.再一次改进的设想

针对第二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就“如何让幼儿用优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如何促进生生互动”展开研讨,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

(1)把火苗视频制作成课件,将音乐与火苗的变化融合起来,让幼儿通过欣赏课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2)在创编环节,将幼儿编出的动作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音乐与动作的关系。

(3)教师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选择4-5个有代表性的动作加以美化,串成一个成品舞,组织幼儿分段学习,学习中注意与音乐配合。

(4)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增加一个幼儿自由结伴舞蹈的环节;在分角色表演时,教师灵活根据幼儿的需要轮换角色进行表演。

(五)第三次教学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1)尝试用动作表现火苗舞动的姿态。(2)体验学习舞蹈的乐趣。

2.活动准备:(1)课前组织幼儿了解有关火苗的信息,欣赏《蓝色狂想曲》。(2)教学课件、音乐CD、电视机、碟机。

3.活动过程:

(1)听音乐自由表演舞蹈。

(2)学习舞蹈《快乐的火苗》。

①欣赏课件,谈话交流,请幼儿用动作表现看到的火苗。

②结合课件,幼儿自由结伴模仿火苗燃烧时的各种形态。

③整合幼儿创编的动作,组织幼儿分段练习。

④幼儿完整表演。

(3)教师、幼儿分别表演大火苗、小火苗,进行互动练习。

(4)欣赏教师表演舞蹈《火》。

三、总结与讨论

反思这个案例,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一)一个优秀的教学活动是“研”出来的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实施,我们清楚地看到,第二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气氛很活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提问、语言组织以及个人在教学中的激情等也明显优于第一次教学,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第二个教学活动也还存在许多不足,相信通过再一次的改进,第三次教学活动会比第二次教学活动更好。由此可见,通过一次次教与研活动,可使教学活动得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二)教与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观摩教师的评课情况看,第一次活动评析,教师更多是从教师的角度评析活动的优劣,而评析第二次教学活动时,教师们开始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透过幼儿的学习表现去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表明,通过反复多次的教与研,教师进一步理解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

(三)教与研活动能有效凝聚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智慧及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教研互助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共同分享、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平_,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让教师乐于分享、尝试彼此间的经验和教学风格,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式。

(四)教与研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观摩研讨中,教师通过聆听同伴的评析,结合自己的反思,可以直观地理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什么样的方法是有效的,用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更好,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在教学中要关注、满足幼儿的需要

第7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在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专业中,形体舞蹈作为一门必修课,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毫不夸张地说,形体舞蹈是在校大学生最喜欢的选修课与必修课。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形体舞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还能美化大学生的形体、提升大学生的整体气质,还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综合素质。

一、高校形体舞蹈开展现状

1.教学环境简陋

形体舞蹈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明亮、整体、宽敞的教室。然目前,除了一些专业舞蹈、音乐、艺术学校,普通的高校在形体舞蹈这一课程上的硬件投入不足,教学环境相对比较简陋,且教学设备也不完善。

2.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形体舞蹈对教师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教师水平较高,才能保证形体舞蹈教学的教学质量。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形体舞蹈教师教学教学质量较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3.教学目标不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在形体舞蹈课上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材,以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的现象。

二、高校形体舞蹈课教学探析

1.形体舞蹈对教学方式的要求

总体来说,形体舞蹈与其他的学科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采用集体授课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分解示范、要领讲解、分组训练、对比纠错,以及重复训练的方式,以完成对形体舞蹈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在形体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本身不属于纯理论性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实践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培养目标。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在言传身教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肢体和每一块肌肉,以及每一个动作所带来的外形变化,并让学生配合呼吸、完成形体的力量训练。

第三,在形体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内在意识,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在想想,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形体舞蹈的每一个动作,让学生从被动的训练,逐渐改变为主动的学习,进而将舞蹈内涵轻松自如地表现出来。

2.高校形体舞蹈课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虽然,形体舞蹈是我国高校中一个新开的、比较新颖的课程,受到众多学生的青睐。但是在形体舞蹈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首先,由于形体舞蹈属于一种肢体语言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开展实际的训练。但是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柔韧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有多差异,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差别的对待;

其次,高校形体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经过不断的重复、纠正学生的不良姿态。例如,学生因长久以来而形成的驼背、含胸等问题,很难在一时上实现改变,若不加以改变,又会影响到形体舞蹈的上课效果,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纠正、调整,使学生逐渐改变身体的原始状态,进行形成优美的肢体语言。

3.提升形体舞蹈教学水平

形体与舞蹈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加强措施,以提高形体舞蹈的教学水平:

第一,思想支持

提高形体舞蹈的教学水平,就要不断给以思想上的重视,尤其是学校有关领导,必须要鼓励教师参与到本课程的教研活动中,并给以必要的物质支持。

第二,人才支持

提升形体舞蹈的教学水平,就必须要拥有一定的专业人才。这就对学校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校为了保证形体舞蹈的教育质量,就必须不断提升相关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学校还应该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引进,还要不断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相互学习教学经验等。

第三,经费支持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的经费支持。形体舞蹈也不例外,学校必须给以足够的经费支持,培养和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为高校形体舞蹈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第四,教学硬件支持

形体舞蹈课程的开展,同样离不开教学硬件的支持。为了保证形体舞蹈课程的更好展开,学校可以按照一些艺术院校,进行设备投入,如购置钢琴、灯光音响等,有了足够的教学硬件支持,才能更好地提升形体舞蹈的教学水平。

三、高校形体舞蹈改革措施

1.改变传统的舞蹈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已经年满18周岁,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在形体舞蹈训练中,已经无法再继续加大高难度的技巧技术,但是可以对舞蹈的风格、舞蹈的协调性、以及舞蹈动态美进行更好的把握。这就要求形体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变传统舞蹈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今后就业的需求,发展多种种类的形体舞蹈教学。

所以,教师在改革形体舞蹈教学时,一定要从教学内容上加以改变,不断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在今天,笔者认为,还可以适当添加校园集体舞、地方特色舞蹈、少儿舞蹈、社会舞蹈等。教师可以以学生今后的就业为目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加形体舞蹈的教学内容。

2.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现代化和多媒体技术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在形?w舞蹈的教学活动中,仍然利用图片、或者教材等传统的手段组织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抽象,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题,也很难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

因此在形体舞蹈教学改革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将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形体舞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3.不断完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形体舞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对形体舞蹈教学的改革中,要充分尊重形体舞蹈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让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生活和学习的感受,通过各种动作的表现,充分激发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并加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实现形体舞蹈的实践环节。

第8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舞蹈教学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高职教育机构,应深刻认识舞蹈不但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还是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舞蹈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舞蹈不同于其他科目,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而且还应能够感知舞蹈中深藏的情感,因此,仅仅依单纯的模仿动作很难体现出舞蹈蕴含的艺术价值。

当前,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很多舞蹈教师将讲课的重点放在了某个动作上,并在课堂不停的强调和示范,但是并不对舞蹈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甚至根本不探讨舞蹈流露的情感。这样一来,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结果尽管动作非常到位,但是仍缺乏一定的表现力,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缺乏对舞蹈精髓的正确领悟,要知道,舞蹈主要是利用肢体语言表现内心情感的,没有情感的舞蹈犹如人体没有了灵魂,因此高职舞蹈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训练。

二、高职舞蹈教学情感训练

(一)注重舞蹈作品深层次探讨

舞蹈由音乐、情感、动作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表演时三者相互融合表达舞蹈者的内心情感。因此,舞蹈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重点把握这一内容。首先,教师作为舞蹈的传授者,其对舞蹈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舞蹈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将研究和分析舞蹈作品当做重点,在备课过程中对舞蹈作品编排的意义进行认真的研究,充分分析舞蹈作品的背景、音乐、动作等多种因素,领悟舞蹈作品的思想和动作内涵,深入体验舞蹈作品中流露的性格、情感等,为舞蹈教学的有效开展铺平道路。

其次,实际舞蹈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法,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演示相关的动作,系统地讲解舞蹈作品蕴含的主体思想与情感氛围,使学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河愤》内容时,应给学生讲解该舞蹈作品反映的思想和传达的精神内涵,即该舞蹈作品反映了在日寇的铁蹄下,黄河儿女不畏艰难、殊死抗争的崇高精神。舞蹈教学正式训练之前,教师应先进行演示,让学生充分感悟舞蹈作品中和谐美好的家园、背井离乡的生活、无畏的抗争三个不同画面体现的情感变化。

总之,舞蹈的外在表现与其深层次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实践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舞蹈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情感,进而使学生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

(二)注重舞蹈教学的眼神训练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媒介,因此高职舞蹈教学的情感训练应注重学生眼神的训练,只有做到“眼睛会说话”才有可能将舞蹈的丰富情感表现出来。因为舞蹈不像戏曲演员、歌手那样通过语速、语气等直接表现内心情感,这种差别决定了眼神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另外,通过眼神不但能够反映出舞蹈表演者的综合素质,而且对整个舞蹈作品意境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需要借助舞蹈表演者的眼神塑造艺术形象,进而激起欣赏者的共鸣。

舞蹈表演者配合传神的眼神获得成功的作品当属《千手观音》,尤其领舞邰丽华通过眼神将菩萨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观众能够从其眼神中体会出慈祥端庄,不觉想起佛教的庄严,获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因此,高职舞蹈教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眼神的训练,即利用不同的舞蹈题材,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进而使学生通过眼神将其内心的情感塑造的更为饱满,真正达到形神统一的艺术境界。

(三)注重舞蹈教学的表情训练

表情能够显著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尤其能够准确反映舞蹈表演者的内心情感。由于表情贯穿整个舞蹈表演环节,涉及舞蹈表演的多个方面,因此成为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关键因素。

鉴于表情在舞蹈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舞蹈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使学生充分体会表情与肢体协调统一,在提高舞蹈表现力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讲解舞蹈作品的动作的同时,注重表情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流露内心真实情感并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即舞蹈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外,还应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使其在舞蹈表演训练中逐渐养成通过表情表现内心情感的习惯,进而达到形神兼备的舞蹈表演境界。

(四)注重舞蹈教学的乐感训练

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且舞蹈诸多动作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音乐节奏的改变,因此,音乐成为舞蹈的重要组成元素是非常有道理的。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表演者才能更好的展现舞蹈动作,利用肢体语言诉说着内心的情感,使舞蹈的艺术价值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因此,高职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乐感的训练,使学生在美妙音乐中进行舞蹈表演的同时,不断提升舞蹈的表现能力。例如在讲解《黄河愤》舞蹈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从音乐中感触舞蹈动作的舒缓与快慢,体验舞蹈动作与抒发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准备较为著名的舞蹈作品,使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舞蹈作品,聆听相关的音乐,加深舞蹈与音乐关系的理解,进而能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更好的塑造舞蹈形象。

总之,乐感的训练是高职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在音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的抒发舞蹈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讲解舞蹈相关知识时应重点强调这方面的重要性,并强化训练,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真正做到乐中有舞,舞中有情。

三、总结

第9篇:舞蹈教学活动范文

【摘 要】地方文化资源不仅能丰富舞蹈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我国不同地方文化的理解。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探究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策略,以期提高高校舞蹈教育质量。 【关键词】舞蹈教育;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99-01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大高校已经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地方文化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有其特殊意义,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质,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教育中,走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之路。但是,大部分高校舞蹈教育中,并没有将特色民族舞蹈融入舞蹈教学中,阻碍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是当前高校舞蹈教育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一、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应该遵循的原则反应当地人民智慧和劳动的成果是地方文化最大的特点。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应该以让学生了解本土民俗和本地民族文化为目的,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对地方文化进行开发。在对地方文化进行开发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舞蹈教师在多种教学素材中,选出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且适于学生学习的素材来开展教学活动。鉴于舞蹈课与其他专业课内容不同,其是一门艺术课程,因此舞蹈教师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会不会”上[1],即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应该注意明确民族风格,将舞蹈动作简易化,把音乐风格与时代接轨,突出民族特色,从而让学生了解地方民族舞蹈最精华的部分。另外,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开放性原则。舞蹈教师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权利与空间,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但是,内容的自由选择并不是代表想开展什么教学活动,就开展什么教学活动,舞蹈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找到侧重点,将地方文化资源与民族舞蹈教学相结合,有选择、有针对地开展教学活动。(三)地域性原则。舞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课程与地方文化联系起来,尽量为学生展现地方民族特色,为学生挖掘地方民族舞蹈动作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使学生不用猜忌舞蹈动作的归属与音乐的特色。而舞蹈教师通过选择具有地方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内容,可以凸显舞蹈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舞蹈精华。(四)多样性原则。舞蹈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将民族舞蹈与其他民族、国家线协调,以本地民族舞蹈为主,其他民族舞种为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而舞蹈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多样性的舞蹈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并在不同文化中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经验,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审美要求。二、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的策略(一)在舞蹈教材中引入地方文化资源。首先,舞蹈教师应该注重民族舞蹈教材文化内涵的建设,通过舞蹈形式记录和传递地方民族的智慧,进一步全面透彻地对少数民族舞蹈进行研究,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建设中,让教材建设建立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赋予教材内容研究深度,使教材建设拥有丰富的理论支撑[2];其次,舞蹈教师还要加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配套教材建设,利用辅教材,将有关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知识,全面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地方民族文化;最后,舞蹈教师要注意将地方舞蹈文化的具体内容引入舞蹈教材中,通过编排可操作性较强的舞蹈题材,达到利用地方舞蹈文化熏陶学生,提高学生文化涵养的目的。(二)在舞蹈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舞蹈是人类物质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舞蹈文化的真正涵义,舞蹈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并以开题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舞蹈进行进一步研究。在舞蹈学习中,大部分地域文化的民族舞蹈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民族舞蹈中蕴含着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向往。因此,舞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舞蹈所表达的情感,从情感中领悟舞蹈的魅力,进而对其领悟到的感情再加工,形成学生自己独有的舞蹈风格。另外,由于民族舞蹈是表达地方民族对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爱情和生活的无限憧憬,因此,舞蹈教师应该以舞蹈的方式及其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三、结语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对高校舞蹈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首先舞蹈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将地方文化资源编写进教材中,遵循适应性、开放性、地域性和多样性原则,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地方文化资源;其次,舞蹈教师应该在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舞蹈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引导学生主动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以便真正实现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参考文献:[1]向钰.关于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渗透地方文化的思考――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207-208.[2]郭东.高校舞蹈教育中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策略[J].理论观察,2015,16(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