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

第1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转贴于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第2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全球化;发展

1概述

虽然中国在文化全球化之中将我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播了出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对汉语言文学接下来在全球化这个发展的大前提下该如何寻找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发展领域的思考。这也就需要更高要求和能力的人才,现在有很多外国的年轻人都对中国的历史和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与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很多的外国年轻人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也掌握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作为中国的年轻人,这真值得我们去反思,该如何平衡好自己的时间,在学习好外语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学习,努力成为新世纪的有用的人才。

2汉语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2.1古代汉语被人忽视

在如今各国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国家都把经济的发展放在了首要的位置,由其是中国在加入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组织之后,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从经济全球化获益的经验中,文化全球化也逐渐流行起来,中国文化也逐渐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与喜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没有办法被人所全部学习或是感悟下来的。而承载着古老而悠久的文化的正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虽然已经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抛弃古代汉语的理由。从古至今的发展,古代汉语有其存在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不使用就被人忽视。汉语的发展就是由复杂到简单的一个过程,中国的很多文化典籍都是用古代汉语来书写的,在今天,年轻人中间,在快速阅读的时代下,已经很少有人会去读《四书五经》或者是一些浅显的古文书籍来读了。另外,古代汉语在大学里的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及其家长都热衷于报考经济、外语、医学等等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导致我国很多高校出现了分配不均衡的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冷门专业被认为没有前途甚至无人问津。我国自己的汉语文化竟然到了如此的局面,实在是让人心寒。

2.2现代汉语的现状

现代汉语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的变化方面上,还体现在汉语的受众上,现代汉语发展至今,是世界上使用语言人数最多的语言,不仅仅是中国人,很多的外国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从而自发的学习着汉语。现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语言,俗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普通话,普通话与我国各地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它是全国人民全世界都认可的中国的通用的语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仅是各个地方有各自特色的方言,就连不同的民族也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语言。汉语作为汉族的语言,而汉族又是各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民族,随着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来往与交流,汉语的使用范围自然就越来越广。在进行贸易、发生战争、因发生自然灾害进行人口迁移等,这些都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来往与融合。现在不只是汉族,各少数民族也都在教育中努力推广汉语,与社会的主流融为一体。另外,从古代开始,中国就与外国国家有联系,现如今,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更是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学习汉语的热潮也是一波接着一波。孔子学院的开设和针对外国人开展的汉语比赛更是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积极的推广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的推广使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内推行现代汉语,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团结;在国外,现代汉语作为我国的文化之一可以更大范围的传播我国的文化。现代汉语不仅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一定会以更优秀的姿态一直走下去的。

3在未来如何解决汉语言在全球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1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别的方面才能有所成就。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文化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正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才会引人注目,也正是被人关注后,中国的古老的文化才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汉语言文学作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被传承下来,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继续把它传承发展下去。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中国逐渐在世界中成长起来,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中,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所以说只有提高中国的经济水平,才能让世界关注到中国,才能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我们的传统的古文和汉字才能被全世界的人们去学习,主动学习才能快乐的学习。

3.2加强对古典文化的教育

古典文化是我们不能摒弃的文化,它代表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发展轨迹,如果没有这些古典文化作为基础,又何谈现代的文学呢?面对很多人的质疑,认为古典文化是老土的,没有学习的必要,这是大错特错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的教育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就以西方为例,虽然他们的历史较我国短了很多,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松对古典文化的教育,学生们从小学习的知识,都是西方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经典。而因为我国的历史国情,在经历了20世纪的和之后,我国的传统的古典文学都基本被抛弃了。古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没有古典文化的支撑,我们的文化就会出现断层。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人会读四书五经,甚至那些从小接受西方文化,学习西方语言的孩子们来说都不知道四书五经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对古典文学的理解是非常有难度的,那些复杂的语言和深奥晦涩的语法形式不是读一遍或是有老师解读一遍就能够理解的。记得在中学的语文教育课程中,选取的古代文言文都是经典的古典作品,老师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领悟与讲解都不尽相同,所以学生们的理解和认同也都不尽相同。总而言之,必须要加强对古典文学的认知程度,不能够摒弃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

3.3要正确对待外来语言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我国使用最普遍的语言———汉语。虽然我国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也不可避免地碰到对待民族语言和外来语言的这个难题。对待外来语言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该如何看待外来语言。这与我们常说的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外来语言在我国的代表就是英语,英语对我国青少年来说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已经成为了衡量新世纪新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我们仍要以继承本民族语言为主,吸收外来语言为辅。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之下,各国之间的贸易经济往来络绎不绝,这就推进了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传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就成了我国在与各国交往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外来语在每个国家的每种语言中都是存在的,对待时,就应当注意使外来语与我国汉语之间的张力保持平衡,使语言在确保本身特征和稳定性的同时,接受外来语言的滋养。目前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人们对新理念、新词汇、新语言的接纳能力也愈发增强。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有绵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如今,面对西方词汇的大量涌入,尤其是英语词汇的铺天盖地而来,我们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我们要确立这样一个观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的语言。

4结论

该如何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成为了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难题。这需要我们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能够实践的能力。对待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再加上多媒体教学的功能。融入现代化手段的益处有很多,可以扩大知识面,实现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资源共享。在全球化的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代改革变迁发展快速的时代,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快速消费,像是快速阅读等。汉语言文学在现如今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如果连自己的传统都忘了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会被人欺负,所谓弱国无外交,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并不说要求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学都掌握学会,而是要有所涉猎,广泛学习,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占用了学习汉语言的时间就放弃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成为一个不忘本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董雪.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3).

[2]谭小辉.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9).

[3]娄小燕.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8):196.

第3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1.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课程设置单一化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第4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经过六年多的不懈努力,我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段终于毕业了。回顾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我和众多自考生一同走过从艰辛到成功的历程。在这没有校门的大学里,我理解到了自学考试这四个字的意义。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我懂得了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喜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我喜欢看书,对中外文学名著情有独种,经常流连于图书馆和大小书店,因此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兴趣的驱使下,我学的津津有味丝毫不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古代汉语》等

第二是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并根据课程和时间适当地参加业余辅导;自学考试重在自学,全靠自觉,因此我在业余将闲暇的时间集中起来,抓紧分分秒秒来看书,整理笔记,另外我还在晚上和周末风雨无阻地参加了祥云和北师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辅导班的学习,这对于我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是全面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巩固;拿到教材,尤其是《文学概论》这样的理论性强的教材,先大致粗读,了解教材的大致结构,编写思路以及重点分布,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然后进入细读阶段,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阅读教材,并将书中的重点圈出,记在本子上,阅读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不断进行总结,学完一章,对本章的要点加以总结,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细读之后,对理解不深的地方强化记忆,最后在泛读,查缺补漏。

第四是多做习题,以适应考试的形式。在阅读教材的同时,像《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科目时,找与教材配套的辅导材料,多做习题,一方面加深记忆,另一方面创造考试的氛围,对考试的形式能够充分适应。

另外,还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我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是为更多更好地掌握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另外,对待考试成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尤其在考试失败时更要增强自信心,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5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理工类高校普遍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之时,正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面临就业压力急于改革之际,文秘、新闻、传播、广告,一波又一波的中文类新兴专业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剥离而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设立之日起就面临着两个困境:

    1.面对就业市场,理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解决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目前,就业率成为衡量一个专业优劣的主要尺度,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注重对高校各专业就业率进行的专门调查和教学评估。在这种形势下,能够迎合目前社会需求的专业往往成为高校的强势专业和热门专业,而那些社会需求量较小、核心知识不明显、对口职业较少的专业逐渐成为冷门,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在此之列。据统计,“2009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为0.63万人,2007届失业0.7万人,2008届失业0.84万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连续三届(2007~2009)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1]麦可思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这对于刚刚兴办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面对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理工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现代大学史上最早创办的专业之一。自1910年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已经有百年时间,是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设立时间最长、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的基础专业之一,在各级各类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中都是基础专业和核心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办学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优势传统。而理工类高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还是师资力量上都与上述两类高校存在差距,例如,缺乏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资料积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术水平不高,办学经验不足等等。在这种情况之下,理工类高校,尤其是非211的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在早已形成优势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夹缝之中,拓展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是关乎其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的重要问题。上述两个问题其实质是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这两个方面决定了理工类高校培养的中文人才能否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能否走出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困境,在与综合类高校和师范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后来居上,为此,我们应从学科定位和课程体系建设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理工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是决定理工类高校创办汉语文文学专业成败的核心问题。传统汉语言文学专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研究性和综合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除教师和新闻出版以外,大都从事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等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社会对专门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加剧,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人文专业,不具备很强的应用特性,学生不能把课堂学习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技术技能应用于职业领域,因此汉语言文学专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但是这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汉语言文学的人才,恰恰相反,根据表1可以看出,语言应该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行业中均是处于前三位的核心知识。由于在法律、管理、经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许多相关行业中缺少竞争优势。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文人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除了“传统的博学多识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基础之上,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等也成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3]。

    市场经济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倾向于综合型、复合型、应用型,而大众化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这种形式下,“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完全必要的”,对“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第一线工作的岗位性、操作型人才等等,应当具有明显不同的培养质量要求”[4]。因此,理工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实现从知识传授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而在这一方面,理工类高校有着独特的优势资源,它特有的各类应用型、技术型专业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师资力量和知识背景。因此,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能够从事文秘、管理、宣传等实际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它有别于传统的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进行的研究性教育,更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用人单位培养以写作能力为突出能力、懂经济、懂法律、懂新闻、懂文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的应用型中文人才。中文素养与中文职业能力的统一是理工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价值所在,它既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不会丧失专业优势,这一点让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既能应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又能在具有传统优势的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面前凸显后起之秀的特色和优势。

    三、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山东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最核心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即学科课程一直集中在文学和语言类课程上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上,选修课则是为对专业课的延伸和深化,如民间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这种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口径狭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理工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由于向应用型与综合型的偏重,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既在课程设置上压缩基础专业课程,大量增加技术型、应用型课程,但是盲目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化,轻视中文素养的培养,会导致本专业学科优势的丧失。因此,理工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中文为主,设置科学合理、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山东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兼具文、理、经、管、法、艺术等学科综合性院校,于1995年设置文秘专业,2006年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校和学院围绕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论证、探索与改革,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以中文为主、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中文人才奠定基础。

    1.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群。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趋势和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和学院的学科优势,增加经济类、法律类、文秘类、新闻类的课程,逐步形成“中文”课程群、“文秘”课程群、“新闻”课程群、“经济管理”课程群等,体现未来社会对中文人才“宽口径”的专业素质的要求。

    2.改进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文学类、语言类和写作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该学科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些基础课既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综合的学识上,更体现在精神品格、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等人文修养层面。所以,“宽口径”并非用应用型课程挤压专业课,而是在重视其核心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过去以理论为主、重知识传授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目标。对于文学类课程,教师应该积极追踪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改变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局面,将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用知识指导人生、认识社会、提升自我。对于语言类课程,改变过去只重理论和语法的现象,重视学生语感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如今,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有效的口头沟通’是大学生最重要工作能力”[2],国家职业汉能力测试(ZHC)如今也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对于写作类课程,理工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企事业单位的文字处理工作,因此根据就业需要增加了各类应用文课程的写作训练,如:文秘写作、涉外文秘写作、财经新闻写作等,突出专长。另外,还外聘记者、编辑为学生授课,以其实际工作经验传授写作技巧技能。

    3.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根据就业需要,设计模块教学。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专业基础课在前五个学期年内完成,前五个学期集中学习文学、语言、写作三大类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写作等,夯实专业基础。到第六个学期开始开设专业技术课,并分专业方向教学,设置为两个模块———新闻方向和文秘方向。学生除了要学习秘书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公共专业必修课,还要在新闻和文秘两个方向任选一个方向,修够6个学分的课程,培养学生宽口径的专业技能。

    4.鼓励学生选修理工类课程或第二专业,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理工院校设立中文专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独特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我校是以工科见长的学校,计算机、建筑、经济等专业师资力量强大,鼓励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就业需求选修工科类课程或第二专业。有计划地邀请理工类学院专家教授为学生做前沿技术类、自然科学类等的讲座,参加18学时的讲座记1学分,以此丰富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活跃思维,为学生奠定理工类知识背景。据相关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不仅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而且逐渐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5]所以,培养具有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的中文人才,是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可行之道。

第6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伴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笔者在本文中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试图加强对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关键词:

成人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1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

1.1成人继续教育

随着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各单位都十分重视本单位员工素质的提升,这就使得大量已经受过中专以上学校教育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进行知识的扩充、拓宽和提升,因而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就是在这股东风下蓬勃开展的,他在为全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的提升,完善专业技能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2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专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主干内容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一直肩负着传承和提升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

1.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古至今都承载着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的重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由此建立。但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复合型人才的引入,现今的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作为处事工具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对传统的汉语言教学进行改革。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考试的内容大多以课堂讲授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必然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3.1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仍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主。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讲求专业的实用性,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字阅读能力、汉语言写作基础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教育方式的陈旧使得中国高校提倡的“应用性人才教育”流于形式,大多变成了“纸上谈兵”。所以在成人继续教育中就应扬长避短,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寻求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

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电大的教师应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相结合,让汉语言的应用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我们每一个电大人都应将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融入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将时下流行的网络媒体的运用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又能够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得到更深入的开展。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书本上的理论与生活、工作的实际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能力,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当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继续学习必须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本着自身的工作实际,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来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前景展望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一专业一直都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一直以来它都充当着承载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也充满了挑战。对于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应以理论培养为基石,以实践活动培养为助力,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全面终身学习的这股春风的引领下,成人继续教育又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关于他的应用性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慢慢摸索。

作者:唐瑛霞 单位: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第7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3.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第8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3.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第9篇: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范文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代办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代办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1.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2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2.1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

2.1.1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

2.1.2宏观: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是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实训,提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对接。其主要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主要形式是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其实习单位一般为学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是由学院、家庭以及其他关系引荐。顶岗实习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育环节。

2.2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